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

2022-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

地方文化产业对当地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

摘要:地方文化产业与当地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互动发展,是文化与经济融合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文化产业日益勃发的今天,市场实际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当地高校的人才供給关系密切。通过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优化调整,是对促进地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内涵式发展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文化产业;实践

相对于国外而言,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形势。伴随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社会上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要求也逐渐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办十多年来,在全国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至今仍然是最有争议的专业之一。“目前全国开办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的高校中,综合类大学共计36所,占半壁江山”,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艺术类院校也比较多。但是当前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无定式、各具特色,尽管它的设计是立足于本校已有教学资源的利用,具有某种合理性,但从客观上说,这种做法与市场需求及文化产业发展自身的规律是并不完全吻合的。当前新一轮高校发展战略调整中,很多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地方高校面临着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重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更应借助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东风,促进专业发展步人良性健康的快车道。

近些年,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良好,尤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探索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必将成为解决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武器。地方政府紧抓机遇,将文化产业列为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文化+”为主要形式,培育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业态。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也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有效供给提出了挑战,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与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有效结合,促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良性发展势在必行。

1立足当地实际,增加区域文化的教育

区域文化是指某一地域中具有特色的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的总和。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资源,这是一笔无法估值的财富,也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和重要依托。我国有五千年历史,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五十六个民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城市、乡镇,甚至村落都有独特的文化资源。“我国当前几乎每一个省、市、自治区都在国家战略的总体布局中,提出了自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措施。”我国国内开展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有100余所,全国重点高校及位处大城市的高校享有国内最前沿的资源和信息,产业结构合理,可以立足更高的层面,为国家和社会服务。而地方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拥有的资源有限,更多地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日常教学中,必须融入区域文化的教育,使得学生熟悉当地的文化资源及开发情况,从身边出发,利用专业所学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谋福利。

2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明确培养目标,各高校应该从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结合本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之路,确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在当今文化产业迅速勃兴的时代,全国高校掀起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高潮,在统一原则的指导下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才有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根据地方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特别强调其复合性与应用性,要增大对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应用性的课程、调整理论性过于强的内容。此外,要根据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增设一些重要课程,减去一些次要课程,在此基础上调整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系。

3完善考核体系。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

在专业课程的考核中,急需建立配套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近年来,我国高校在进行各种创新型尝试,尤其是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创建中,高校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加,但是配套的课程考核方式还很陈旧,考核体系无法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要明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实践和理论的分成必须合理,符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其次,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要去旧迎新,与时俱进。传统的考核方式几乎都是期末考试决定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评价具有片面性和非客观性。实践课程可以增加考试的次数,每个学期分阶段进行考试,每次考试是对前一阶段学习成果的测验,老师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反馈,从而有效指导下一阶段的学习。第三,降低考试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权重,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权重。除考试外,平时学生的出勤情况、上课表现、平时作业等都是该课程总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要“平时不努力,考前搞突击”。最后,建议地方高校学习名校的经验,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均在暑假期间开设有第三学期,即“小学期”,该学期学生所修课程主要是实践课程。中国传媒大学在“小学期”内学生可跟随指导教师参与校内或者校外的集中实践,这一环节的学习成果均要计入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这个环节也需要学校制定合理且可行的实践考核方案,确保学生的实践成果能够得到合适的评判。

4推进产教融合,加强“双师”教师的培养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一大缺陷就是缺乏实践型教师队伍,因此应加强教师的职前培训,对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大量聘用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建设一支既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层面胜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可以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利用完整的学期或者寒暑假鼓励专业教师前往企业进行挂职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另外,学校应该多为专业教师提供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活动的机会,与行业专家多交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充分结合。

5建立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是中国高校的首要任务,而实践性与应用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重要特征。为了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就业的无缝链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应该走出学校,走进实践单位。学校通过与当地文化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集中实践和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定时参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实战项目,也可以在寒暑假作为实习成员集中参与实训基地的日常工作。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运用日常所学,并发现课堂学习中的不足。同时,学生在实训基地锻炼过程中可以及时与教师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可以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构建地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区域文化产业全方位互动发展的模式,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复合型、应用型的新兴专业,与时代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使命。但是,如何让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和地方文化产业机构共同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仍然需要做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李晓敏

第2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构成

摘要:认为从岗位工作能力角度凝炼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存在障碍与不足。通过分析文化产业链的三种形态,认为文化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涵盖原始研发、生产制造与商业运营三个主要方面,与三个环节相关联建构文化产业管理三项专业核心能力,即创意能力、文化产品生产制造能力及文化产品商业运营能力,并分析三项专业核心能力的基本能力构成。

关键词:文化产业链;专业核心能力;构成

专业核心能力是一种专业关键能力,又是一种实际工作能力。基于岗位视角进行专业核心能力分析是当前主要的分析方法,但是从岗位视角分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有诸多不足之处。文化产业链为我们分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彼此的关系。

一、专业核心能力及其研究视角

1.专业核心能力内涵的理解。从研究文献看,专业核心能力的概念与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理解,其一,认为专业核心能力是在专业领域内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能力,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实际岗位工作能力,代表性学者蔡远满[1]、周泽民[2]、张海霞[3]等在论述中皆强调了岗位能力在专业核心能力中的作用;其二认为专业核心能力主要是一种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综合体现,如任爱华与黄敏[4]、吕春莉[5]、何爱华[6],认为专业核心能力是包括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思维和创造力的综合性能力,这种能力须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学习与训练才能形成。

2.專业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的分析视角。专业核心能力的确定需要多角度、系统性的考量,依据社会人才需求、专业特点、专业发展来确定专业核心能力是众多专家的理论共识。但在具体研究实际中,当前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分析大多基于就业岗位的角度分析本专业对核心能力的要求,进而凝炼本专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如文红、方磊[7]及吕春莉从旅游行业岗位入手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构成。陈青[8]从岗位群的比较中分析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分析的视角选择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新闻与传播学、艺术学等等,这些学科各有特点,使得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中面临着极为复杂的障碍与困难,使得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培养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变化,很不稳定,进而导致专业核心能力认知的不确定性。从就业岗位的角度出发比较现实地解决了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专业能力问题,但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能力而言明显地存在着不足,最大的问题即在于文化产业的构成体系上。文化产业是个业态多样、产品和服务各具特色的产业,文化产业各子行业在经营方式、经营形态、企业模式、流通环节等方面有所不同,甚至在产品的形态上也存在极大不同,如工艺美术品大多以物态形式存在,而文学作品则以精神形式存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根据管理和文化生产活动的自身特点将文化产业分为10个大类,这10大类中各行业的岗位设置以及岗位的性质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巨大的,如影视行业的岗位设置与工艺美术品行业的岗位设置、文化休闲娱乐行业的岗位设置与出版行业的岗位设置的差异是极为巨大的,由岗位设置、岗位性质差异导致各行业对专业岗位工作能力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很难从就业岗位的角度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分析与总结。文化产业各行业对各自行业人才所应培养的能力大都已有清晰而明确的认知,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方面原本就已经形成各自的培养体系,这在客观上导致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凝炼的尴尬与困难。综合以上的分析,从文化产业各相关岗位或岗位群角度凝炼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是有不足的,应该采用一个综合性的、整体性的视角。综合性要求这一视角能够超脱出某一具体的文化产业子行业的专业能力要求,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视角出发,综合体现各子行业的专业能力需求。同时,文化产业管理既然作为一个学科,即便存在业态的多样性,在专业特性上必然有着某些同一的、整体的特性。同一整体的专业特性要求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需要有某些共同的专业能力,因此以文化产业管理为一个整体来审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是必要的,而不应局限于各行业的具体岗位能力的调查分析及综合。

三、文化产业链视角下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组成

1.文化产业链的三种基本形态。文化产业各行业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链条,由于各个行业的独特性,也导致了各自产业链在组织与环节上的差异,如旅游业与艺术品行业、影视行业等在产业链上即有很大的不同。即便如此,学者们在不同文化行业的产业链的研究基础上,还是对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总结,认为从产业整体而言,文化产业链经历了链状、网状和产业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与阶段。链状文化产业链采用纵向一体化的思路建构产业化链条,涵盖创意内容策划、文化产品设计和生产、销售和发行、供应链管理和消费者服务等环节。网状文化产业链以创意内容为轴心,在纵向及横向上将产业要素沟通起来,建立立体、交互的网络,然而产业链的核心仍然由策划创作、产品生产、销售流通、延伸产品开发等环节组成[9]。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实质是在创意的基础上驱动产品开发,借助传统生产与制造手段形成蕴含创意的产品,通过各种有效的营销手段推向市场,拉动后续产品的交换与消费,从而形成一条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产业链生态系统。

2.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组成。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是一整套围绕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展示、消费而建构起来的工业化、商业化运作体系。通过文化产业链三种形态的分析,可见文化产品的生产处于文化产业链的中心地位,文化产业链的核心也就是一个提出创意、形成创意内容、通过一定技术将创意内容生产制作成文化产品以及将文化产品推向文化市场的前后衔接的链状结构,涵盖上游原创研发、中游生产制造、下游销售流通三个主要环节。产业链的各环节体现了文化产品的转移路径,创意贯串于各环节之中。文化企业或者将不同环节整合到企业的生产运营中,或者因其担负文化产品的生产职能不同而处于不同的环节中。因此,以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转移为中心,可建构文化产业链的基本核心形态结构,以及基于基本核心形态上的核心专业能力体系,如图1所示:

原创研发环节是形成创意并将创意生发为创意内容的阶段,主要是发明文化元素的价值,通过创意个人、创意团队将文化元素与某种市场需求或消费需求相结合,对文化元素的结构、形式、美感、样态、艺术等方面进行整合、组合、融入等形式的改造或再造,生产出某种创意,进而将文化元素创意转化为创意内容。这些创意内容以文本、设计、构想、专利、版权等成果表现出来。因此本环节的核心能力主要表现为原创创意能力,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创意内容的原创性的敏感感知能力的作用。生产制造环节,是创意内容产品化的阶段。创意个人、创意团队甚至是工业企业将创意内容通过一定的手段、技术实现创意样态的转换,通过物质化、形式化或有形化,将创意内容转化为可观、可感、可赏的文化产品。随着创意内容的产品化,作为创意产品构成要素或符号意义的创意内容也随之被定型为某种文化样态或某种物化形态。文化产品生产与制作能力成为这一环节的核心。销售流通环节,文化产品成为文化经营的产业要素,在文化市场中流通,通过市场体制、展示和表演、传播平台等方式,与消费者需求相融合,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文化消费者所购买、体验、消费,实现文化产品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因此在这一阶段,主要体现着对文化产品商业运营能力的需求。总之,从文化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表现在创意能力、文化产品生产与制作能力及文化产品商业运营能力三个方面。

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构成分析

下面进一步分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构成。

1.创意能力。创意是在头脑中创造新的意象、表象、形象的思维和意识的过程。创意能力是运用创意思维进行创意的能力,在研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些学者已经明确地将创意能力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阐释,如李萍、钟璞,王明成。他们分别分析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创意能力的构成,黄芳认为创意能力由产生新的、不同的想法与构思的能力及将新的不同的想法与构思“物化”为新的、不同的文化娱乐产品或服务活动的能力组成。而于鸿娟则将创意能力划分为创意思維能力、创意活动能力及创意产出能力三个维度。通过比较两位学人的论述,很明显创意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主体所具有的产生创意的思维能力,二是将创意转化为产品与服务的能力。但是将创意“物化”并不单纯是创意者所拥有的个人能力,而且包含工业生产与制作的能力,例如我们将设计的文化衫进行物化生产,运用的是机械生产的能力,因此将创意转化为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构成上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宜将其单纯归属于创意能力。创意是思维和意识的过程,因此创意能力首先体现为创意思维能力,即创意者具有的产生创意的思维能力,是创意者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思考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创造出新的表象、形象、构思、流程等的能力,也就是形成创意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创意者还须综合应用想象、联想、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创造性能力。创意判断力也是创意能力的重要组成。创意是思维与意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和意识的结果本身,创意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对创意的成果是否具有原创性、创新性的评判就一直伴随着创意的过程。

2.文化产品生产与制作能力。德里克·弗罗里达在其《创意阶层的崛起》中认为任何人都具有创意的能力,但显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生产出文化创意产品,因为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与制作需要有一定专业生产与制作能力的支撑。文化产品生产与制作依据其生产方式可以粗略地分为个体生产、团队生产与工业化生产三大类型。这三种生产方式对文化产业从业者与管理者的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有所差异。个体生产是主要通过个人的方式进行生产以完成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制作的生产方式,如文学创作、艺术创作、手工艺品制作等。在个体生产中,生产者往往兼具创意者与制作者双重身份,既要有独特的创意天赋,更需要有实现创意传化为文化成品的能力,也就是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制作能力,这一能力其实是创意能力的一体两面,因此有些学者会将其归入到创意能力中。对于个体文化生产者而言,语言表达、视觉表达、艺术构思、手工技艺等能力显然是其进行文化生产与制作所必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同时,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越来越紧密,个体生产中新科技的运用能力也愈发重要,如现代的声光电技术、软件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这些是个体生产者的专业核心能力的构成部分。

3.文化产品的商业运营能力。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生产是文化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可是文化产品最终的目的是面对消费者,为消费者所感知、体验,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不仅要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进行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也需要具备策划经营的理念、现代产业意识与经营思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需要依据市场的需求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创意,然后将创意变成生意,将生意变成好生意,这些皆为商业运营能力涉及的范畴。在文化产品商业运营能力中,知识产权保护与经营能力、文化产品营销策划能力为其重要的能力组成部分。

许多学者指出文化产业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运行,文化市场中的文化品位极不确定,文化产品的消费也具有不确定性,能够准确评估文化产品的销售情况以及准确预测或者成功推出文化产品是文化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可见,文化产品的营销策划能力是文化产品商业运营能力的重要组成。

参考文献:

[1]蔡远满.试论应用型本科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J].大众科技,2006,(7):210-211.

[2]周泽民.论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4):103-105,112.

[3]张海霞.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5,(23):200-202,220.

[4]任爱华,黄敏.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0):140-142.

[5]吕春莉.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117-118.

[6]何爱华.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经济学主题式教学设计构想[J].高教学刊,2016,(24):8-10.

[7]文红,方磊.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及培养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10,(10):124-126.

[8]陈青.应用技术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研究[J].新会计,2014,(11):20-21.

[9]王克岭,陈微,李俊.基于分工视角的文化产业链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3,(3):167-172.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 chain;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Constitution

作者:杨国荣

第3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摘要】文章在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传统教学方法种种弊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包括案例分析法、分组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分组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双语教学法

一、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1、存在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中,传统教学方法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以课堂为中心,封闭程度较强,与现实社会联系不够密切。第二,以书本为中心,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应用程度较弱,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第三,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不够。第四,以传授为中心,课堂照本宣科,不能旁征博引,加强学科间的联系,素质培养和创新重视不够。

2、危害

上述这些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具体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主导的作用,充当的是导演的角色,而学生则是教学中的主体,充当的是主演的角色,传统教学方法使教师的角色错位。第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独立摄取新知识,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充实的能力。在信息时代,较强的自学能力可以增强学生个体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第三,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激发学生大胆地探索问题,发表己见,学生的创造潜能便会极大地迸发出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封闭性,教师利用教学的权威角色向学生讲授现成的结论,学生缺少创新的激情和冲动,在新问题面前要么囿于成说、墨守成规,要么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第四,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在师生之间多向流动传递,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敏度,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表达和交际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学信息只是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极大影响了学生应变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高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

1、案例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从大量的实际资料中选出的代表性事例,经过综合加工整理可以给学生以实感,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巩固其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师资的问题。采用教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对案例教学要有充分的认识,打破案例教学局限于举例子、做习题的现状。采用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要具备一定的企业实践操作经验,而且教师必须成为一个很好的课堂组织者,要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讲出来,教师的点评要切中要领。

(2)案例的选用。一个好的案例背后需要一整套支持系统。第一,案例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要与一个或数个理论点对应;第二,企业数据丰富真实,行业背景齐全,有可模拟性;第三,案例要有时效性和典型性,所选案例涉及的问题只有经过深入讨论才能得到答案。

(3)学生准备。学生基本素质,对案例的熟悉程度和课堂参与度是影响案例教学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由此,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包括阅读分析案例资料和学习相关理论,在小组和课堂讨论中,广开思路,积极发言,学生应有敢与老师讨论问题的胆识。

(4)教学效果的评价。要努力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对案例的质量、教师的点评、学生的准备等方面进行考核。

2、分组教学法

根据授课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任命组长为项目经理或者由学生自行组合,自主选举产生项目经理,由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训任务,最后各小组选举代表进行汇报,由评委打分。比如文化市场调查与预测就可以采用这一方法,由各小组设计、发放调查问卷,然后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制作PPT演示文稿,代表发言等环节组成,其效果远远超过单打独斗。

3、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而动力功能就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会起到阻碍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影视作品赏析等形式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从而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多媒体网络教学法

教师采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时,应注重以下几点方面:

(1)分析筛选阶段。在分析和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和筛选,寻找出那些与教学目标相符,适应学生学习的网络资源。

(2)设计规划阶段。多媒体网络化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以及教学网站栏目的设计,改变课件的表达方式,用更丰富的手段,把IT行业先进的、成熟的技术整合到课件中,使网络课件和教学内容完美结合,增加信息的实时交流和情感关怀。

(3)组织实施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包括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视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定。可采用的模式如: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和作业学生自学(上网式图书馆查资料)学生做作业答题。

(4)评价反馈阶段。网络教学效果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掌握知识数量的多少,还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的精神等。评价方法有: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并以前二者来共同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的达成。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包括: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境;是否激发并保持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主动精神和学习兴趣;是否引导学习者加深了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等。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因此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系统进行修正反馈。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名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立项证书编号:SGH140870);西安外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立项号:2013B51)

【作者简介】

惠向红(1978—),男,陕西凤翔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西安外事学院应用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作者:惠向红

第4篇: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论文

文化产业管理者应该坚守信念还是向市场俯首称臣

——关于文化产业的一些思考

摘要

半个学期的课程,一本书,几场激烈的讨论,这就是我对这个学期文化产业概论课程的最直白印象。通过文化产业概论的学习,我学到了两点很重要的东西:思考和表达。在倾听中思考,从辩论和演讲中学会表达。半个学期下来,我想了不少,思考良久,终须表达,故提出以下一些思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 管理者 信念 市场

一、中庸之道是文管产生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告诫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在对某一问题的此面进行淋漓尽致描绘的时候应该抽空用眼睛的余光看看彼面,这样才能得出一个立体的想法。李敖说马克思尽管提出了一些唯物的言论来,他自己却是不折不扣的唯心主义者。这里我们暂且不谈马克思的信仰问题,单单说一下他提出的辩证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中庸思想,为君子者,行事谦谦,言语谦谦。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执政者的精神纲领,普通老百姓亦将之奉为典范,在这个潮流之下,人们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各方都照顾到,各方都不得罪,都在寻找一个能够满足所有人要求的平衡点。艺术与产业也应该有这么一个平衡点,是谁来把握和操控这个平衡点呢?文化产业管理者!

二、文管是连接艺术和市场的桥梁

在文化产业管理者产生之前,很多艺术作品只是极少一部分人才能欣赏的东西,正所谓“高山流水,曲高和寡”。这些天各大媒体都在给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造势,当西方各国正因金融风暴焦头烂额之时,中华大地似乎呈现出“风

景这边独好”的气象。改革开放确实让中国得到了很多的好处,所以感谢邓小平,是他确立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纲领。在这个中心之下,我们暂时忽略所谓拜金主义的泛滥,中国的很多企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很多行业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文化产业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文化产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前景无限。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党的领导人都已经看到了文化产业的美好前景,我等岂有坐视之理?笔者认为,文化产业产生的背景是艺术的精神产品及服务的盲目性与市场的渴求性之间产生了矛盾。有些艺术作品确实很有艺术价值,可由于不符合时下大多数人的审美观,最终只能落到个曲高和寡、无人问津的境地。梵高生前绘画无数,却因无人欣赏最终穷困潦倒而亡。假若当时有这么一群人,凭借宣传和包装赋予梵高的画作以生活的气息,让更多人来了解其中的艺术和美,相信其画肯定大卖。有人说艺术家的作品总是在其死后方值千金,这个观点没错,因为作品制作者已逝,其留存下来的作品已经成为了绝版,自然是值钱的了。可问题的关键在于,该作品是否真的具有艺术价值。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好的东西,人们天生就是会喜欢的,所以不用担心一件真正的艺术品进入不了人们的内心深处,如若真的被埋没了,只能说明在某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罗丹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还真是往往会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时候就要借助于一群人来帮助他们发现美,因为他们具有这么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群人就是文化产业管理者。

文化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产业则是物质层面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往往会忽略精神的层次而较多地注意物质,这是由人们需求的层次决定的,精神是上层建筑,要高于物质。当文化与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管理者是这个行业的引领者,他们帮助艺术创造者们找到市场,将他们的艺术品变成实实在在的金钱,以此获得双赢。有了文化产业管理者,艺术家们再也不用为找不到市场而发愁了,因为他们的作品在经纪人的帮助下已经可以很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了。

三、鱼和熊掌,孰轻孰重

自文化产业产生之日起,有一个问题便随之而来。文化作品的创造者,即艺术家跟其他的行业人不一样,他们是个体创作者,作品的价值点都由其自己决定,根本不受其他人左右。当文化成为产业之后,文化产业的管理者们学着工业上的一些做法,将作品做成了标准,流水线式的生产带来极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他们

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创造者们的思路。制片人或许会告诉导演说:你这个片子不应该这样拍,应该加这么些桥段,因为观众喜欢看到这些东西,这样才能有市场。这个时候,导演就很难做了,他若按制片人说的去做,或许就只是迎合了社会上的某个风气,在他看来这根本不是艺术;若是不按制片人说的去做吧,拍出来的片子又要亏本,甚至是因拉不到赞助而根本拍不下去。

在上面的例子当中,导演是被动方,制片人的决定尽管也会受到市场的影响,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还是站主动地位的。商业界流行一句话,“顾客就是上帝”,因为“上帝”能给商人们带来经济利益。文化产业跟其他的产业不同,它除了要考虑经济效益之外,更要对艺术价值部分负责。当文化产业管理者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发现了一个不小的市场,而这个市场的价值体系根本就是偏离道德等正面力量的,比如说只是迎合了当时社会上不少人庸俗的、变态的想法,这个时候,作为文化产业管理者,是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还是向市场俯首称臣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曾经请教过一些专业老师,他们告诉我说时下的做法是走中庸之道,凭借文化产业管理人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一个令各方都满意的方案。

笔者认为,在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绝对不能走中庸之道。一个作品顾及太多,畏首畏尾,是很难走向成功的。或许我们觉得自己够聪明,既能照顾到变态市场的感受又能让艺术得以彰显。结果呢?我们既丧失了艺术,又因作品本身不伦不类而失去了市场。难道问题就没有解决的方法了吗?我说有。

在这个问题产生之前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在发现某处有利可图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过放弃。那个变态的市场确实不小,可除了这个市场之外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市场了吗?我们在利益面前总是很容易丧失理智,总觉得天上掉馅饼就应该去接,根本不考虑后果:或许这些馅饼里面放了老鼠药也不一定。文化产业管理者应该努力去开辟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精神享受的市场,从纷繁的现实社会中寻找正面的力量,给人们带来真、善、美。笔者认为,作为文化产业管理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可以给艺术家们提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但原则上不要改变他们的创造路线,我们的任务是让艺术家们的作品更好得展现在人们面前,是包装和推销,但绝对不是改变。

结论

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完全而没有经过切割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管理者们请千万注意手下留情,除了一些产业要求的加工外,尽量让作品少一些商业的烙印。最后说一句:这个世界不是缺少市场,而是缺少发现市场的眼睛。愿我们擦亮自己的眼睛,远离变态的市场,努力去寻求真正的美。

第5篇: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日趋活跃的重要内容。为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首先就要培养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构建文化产业学科与研究体系,这正是高等院校的责任所在。高等院校的科研与教学要努力探索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关键词】高等院校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 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已经成为西方许多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为了培养合格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必须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更快的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

1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背景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兴的一项产业,该产业主要包括:广电影视、演艺娱乐、文化贸易、网络游戏、报业出版等。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综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该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朝阳产业”、“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提倡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年6月,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济南举行,国家和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声日益高涨。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应该越来越迫切,于是更多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成为这几年炙手可热的抢手专业。

2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2006年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招生中,该专业的报名人数远远高于其他专业,成为当之无愧的“热门专业”。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却十分不乐观,并且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除去考研的部分人外,其他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文化产业有前途,文化产业最缺人”的说法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其实众多调查显示,文化产业领域是缺乏人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这个问题值得深刻思考。

首先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它所需要的是既懂文化有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业内人士达成共识的看法,事实也是如此。这样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显而易见了,就是培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懂得市场经营运作的人才,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这一块做得很不到位,主要表现在:

2.1 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

从目前的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情况看,尚未形成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当务之急的需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2.2 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

文化产业涉及的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演出表演团体、表演场所和文化经纪与代理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对象,导致许多高校很难对文化产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使得人才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3 师资力量匮乏,教材缺位

师资力量不足成了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瓶颈,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原因固然可以推到新兴学科的先天不足身上,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科研机构中的不少专家学者习惯于抱残守缺的心态也有很大关系”。 实际上,我国高校原有的师资配备中,文化、艺术、经济、管理、旅游、传媒、信息技术等专业的教师都与文化产业专业相关或相近,如果能彼此之间加强知识的整合与交流,互相吸收对方的专业特长,其知识结构是符合文化产业人才的复合型和实用型要求的,也完全有能力胜任文化产业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但他们或是对新知识缺乏兴趣,或受习惯驱使,依然固守着以前的课题和研究,不愿意转型;而作为新兴专业,又没有多少本专业的师资可引进,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这样,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

教材缺位实质上是与师资匮乏紧密相关的,而文化产业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教材建设的难度。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材的状况一是数量少,二是水平参差不齐,真正有水平且能够大规模应用的不多。虽然一些高校也使用一些相关教材,但这些教材大多是从传统的专业和教学模式平移过来的,如“文化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文化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分别是什么,没有说清楚;有些教材严格意义上讲并不符合文化产业专业的实际教学需要。文化产业专业教材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3 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毫无疑问,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要深层次反映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现状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大,经营管理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低,因而造成文化产业领域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的局面,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部门目前不缺具体的编导制作人员,缺的是既懂文化又懂观众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的策划、管理人才。

因而,将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方向确定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之上。在学科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复合性、应用性,要围绕培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具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这个目标,构建起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的科学架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3.2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路径,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解决课程体系的问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能延续旧有的政府公共管理角度下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口径和培养模式,在当今文化产业迅速勃兴的时代,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新的定位。要根据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内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文化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经营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策划方面的人才。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特别强调其复合性与应用性,要符合文化产业实践性的要求,加强应用性的课程、调整理论性过于强的内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可分为三类:

3.2.1 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学导论、中国文化简史、西方文化概要、文化人类学导论、文化资源概论、艺术基础、美学概论、宗教文化、民俗学等;这一课程群要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使学生明了文化的规律与特质,熟悉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拓展文化学科方面的学习,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3.2.2 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营销学、文化市场调查方法、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充分的准备。

3.2.3 经济学类课程如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概论、文化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通晓文化产业的运作过程及规律,并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3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由于所涉及的学科基础广泛而分散,最容易形成各个来源学科各自为政、各门课程之间互不协同的问题,难以形成专业教育的合力。具体表现为三个脱节:几个课程群之间的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脱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复合性要通过知识的拓展与融合方能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文化类课程、经营管理类课程组成,要解决好两个方面课程之间的协调和协同的问题,以形成课程之间的合力。要求担任不同课程的专业教师克服认识上的偏见,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的中心目标,紧紧围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经营型文化管理人才,还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第

一、第

二、三课堂之间的协同配合问题,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3.4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复合型、应用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突出特点,懂经营、善策划,熟谙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设计长项。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还应当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调研能力、策划能力、宣传推广能力、品牌塑造等方面能力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文化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和第

二、第三课堂活动中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真正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应当更多的体现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应当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接触文化产业管理的社会现实。因而,要特别强调实践性的重要意义,要求所开设的课程,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增大实践性的内容、增加实践性的教学时间,突出专业调研、文化企业考察等方面的活动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任,王福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依据_内容与路径.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10期.

[2] 孔羽.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2月.

[3] 方东.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2期.

[4] 李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革探析.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第6篇: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文化产业管理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为拓展学校品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国家对高等信息传播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南京美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经教育部批准于2004年6月创办的四年制、本科层次独立学院。南京美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蒲树林担任南广学院董事会董事长,中国传媒大学原校长刘继南教授任南广学院名誉校长。

学校位于景色秀丽的南京方山风景区脚下,校内碧草如茵,环境幽雅,建筑错落有致,与方山风景区浑然一体,是修身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规划用地1660亩,一期校园规划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截至到2008年4月,已建设用地810亩,完成校园建筑约33万平方米。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利用新模式、新机制,致力于为全国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领域培养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从现在起到20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把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教学型、国际化的高等院校,成为中国传媒界重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媒体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学院派影视节目创研制作基地。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依据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加强学科建设、全面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中心,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致力于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现在不仅有一大批在教育界、传媒界享有盛名、卓有成果的老教授,还有许多富于创新精神、站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已逐步建立了一支创新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师德品质好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实现学院成为一流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2011年09月,我校共有教职工616人,其中专任教师422人。另从国内外业界、学界聘请了150多位教授、专家任兼职教师,大大充实了我院的师资力量。

学校共设有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广播电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摄影学院、演艺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文化管理学院、传媒技术学院十个二级学院和思政教学部与基础教学部。开设36个本科专业,90个专业方向,截止2011年9月在校本科生10997名。

学校面向全国招收普通类和艺术类学生,学生毕业后颁发国家承认的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毕业证书,2007级(含2007级)以前毕业生经中国传媒大学学位委员会审核,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中国传媒大学学士学位证书;自2008级学生开始,经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学位委员会审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第7篇: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管理高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所

颁证书

证书授予

1、完成该进修班课程学习,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媒体管理学院高级课程进修班证书;

2、符合条件可申请在职硕。

附录: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高级课程进修班 产业经济学——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方向招生简章

(开设方向: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文化产业投融资、区域文化产业战略管理)

中国传媒大学创建于1959年,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建有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5月28日。学院现设有四个系:经济系、工商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公共管理系,三个研究所(中心):传媒经济研究所、文化贸易研究所和中国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心,并设有国家级研究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学院拥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十个本科专业。学院教学设备先进,拥有专业教学实验

1 / 4

室2个,与学校共享实验室3个;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12名,副教授20名。

媒体管理学院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为基础,以文化产业、传媒经济与管理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全国传媒产业、文化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同时媒体管理学院也是传媒经济与管理的学术研究中心和为政府与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先导性理论支持的咨询服务中心。

【课程优势】

优势专业、全国首位:在1998年和2004年间,与社会机构联合进行的全国高等广告教育状况调查中反应,我院的传媒经济学专业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首位。

一流学府、专业平台:媒体管理学院拥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十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专业教学实验室2个,共享实验室3个;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12名,副教授20名。

核心专业、权威课程: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是传媒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拥有一支科学、知识和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较强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 实战教学、资源独享:案例式,全景互动式教学,开设模拟课堂,专业课被纳入教育部“优质教学资源库”,独享行业中最专业的传媒经济教学资源库。

论坛讲座、搭建人脉:参加课程学习的学员,可共享校内论坛、讲座,提升学识与视野,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学习的同时搭建自己的人脉平台,有助于自己的工作与发展。 【培养方向】

以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高级人才为目标,打造复合型高素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结合中国经济形势的需要培养具备文化产业管理专门知识与政策分析能力,掌握国内外文化产业新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具有较宽知识面的复合型、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

2 / 4

【培养方式】

1、学制两年,利用周末及公众节假日上课;

2、北京周末班:利用周六或者周日上课;

3、全国假期班:假期面授; 【入学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的在职人员;

2、大学专科(含)及以上学历;

3、入学咨询:010-65451619 【报名手续】

1、填写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高级课程进修班报名登记表》;

2、提供4张1寸同底免冠彩照;

3、本人身份证、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各1份;

4、报名费200元,学费22000元、教材资料1200元(两年)。 备注:

1、因个人原因不能完成学业者,视为自动放弃学习,不退学费。

2、提交报名资料时间:周一至周五 早9:30-16:30 【课程设置】

必修课: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公共课: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传媒经济学、媒体经营管理实务、广告经营管理实务

专业课: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与管理、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网络传播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专题、产业经济学、金融学、文化产业企业商业模式及分析、公共关系研究 【证书授予】

3 / 4

1、完成该进修班课程学习,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媒体管理学院高级课程进修班证书;

2、符合条件可申请在职硕。 【联系方式】

上课地点:中国传媒大学教学楼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 32号楼329室 发展与培训部

刘艳玲老师(收)

4 / 4

第8篇:0Gqcmfn_1【校方】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向[小编推荐]

、|

!_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中国传媒大学高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投融资管理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创建于1959年,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建有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5月28日。学院现设有三个系:经济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公共管理系,三个研究所(中心):传媒经济研究所、文化贸易研究所和中国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心,并设有国家级研究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学院拥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十个本科专业。学院教学设备先进,拥有专业教学实验室2个,与学校共享实验室3个;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12名,副教授20名。

媒体管理学院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为基础,以文化产业、传媒经济与管理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全国传媒产业、文化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同时媒体管理学院也是传媒经济与管理的学术研究中心和为政府与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先导性理论支持的咨询服务中心。

【课程优势】

 优势专业、全国首位:在1998年和2004年间,与社会机构联合进行的全国高等广告教育

状况调查中反应,我院的传媒经济学专业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首位。

 一流学府、专业平台:媒体管理学院拥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十个本科专业。学院

拥有专业教学实验室2个,共享实验室3个;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12名,副教授20名。

 核心专业、权威课程: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是传媒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拥

有一支科学、知识和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较强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

 实战教学、资源独享:案例式,全景互动式教学,开设模拟课堂,专业课被纳入教育部“优

质教学资源库”,独享行业中最专业的传媒经济教学资源库。

 论坛讲座、搭建人脉:参加课程学习的学员,可共享校内论坛、讲座,提升学识与视野,

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学习的同时搭建自己的人脉平台,有助于自己的工作与发展。

【培养方向】

以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高级人才为目标,打造复合型高素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结合中国经济形势的需要培养具备文化产业管理专门知识与政策分析能力,掌握国内外文化产业新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具有较宽知识面的复合型、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

【培养方式】

1、学制两年,利用周末及公众节假日上课;

2、北京周末班:利用周六或者周日上课;

3、全国假期班:假期面授结合网络课堂(观看网络教学课件和自主学习,教务处另行安排考试和假期面授);

【入学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的在职人员;

2、大学专科(含)及以上学历;

【报名手续】

1、填写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高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报名登记表》;

2、提供4张1寸同底免冠彩照;

3、本人身份证、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各1份;

4、报名费200元,学费22000元、教材资料1200元(两年)。

备注:因个人原因不能完成学业者,视为自动放弃学习,不退学费。

注:每年按中国传媒大学最新“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趋势调整设置。

【证书授予】

1. 按教育部规定,完成该研究生进修班学习课程,经考试合格者,颁发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

理学院高级研修课程证书。

2. 符合申请硕士学位条件的学员可按国务院学位办1998【54】号文件及我校学位办有关规定

申请硕士学位;

【联系方式】

上课地点:中国传媒大学教学楼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 32号楼329室发展与培训部

联系人:曲老师

第9篇: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与特色专业建设

摘 要:在互联网经济日益繁荣的信息时代,文化创意产业拥有蓬勃发展的空间,但特色文化的关键点在于富有创意的人才。梅州地处客家文化最终成型的粤东北山区,拥有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天时地利。嘉应学院作为地方政府支持特色办学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具有人文艺术与理工学科均衡发展的教学资源,可以依托客家研究院的科研力量,挖掘客家传统文化的创意亮点,结合美术、音乐、生物科技和地理科学等特色专业的课程设置,组建客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现高校科研教学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文化创意企业的一体化对接,既能达到培养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优质人才的目标,又能使客家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地方特色高校;创新建设;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是知识经济、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产物,兼具“文化”、“创意”和“产业”三方面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强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和个人的创造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当代创意精神智慧的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使其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既重要又紧迫。

2014年11月7-11日,“第二届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在世界客都梅州市院士广场举行。为传承客家文化、打造客家文创平台而创立的“客家文博会”,涵盖“台湾文创产品展销,梅州客家文创产品展销,茶产品、茶业展销”三大板块,以“特色化、生活化、高端化、效益化”为亮点,凸显“创意客家?写意生活”的主题,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协会组织、企业承办”方式,由梅州市委宣传部、梅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梅州市客家文化产业协会组织及其会员企业承办,参展商共有163家,总展位388个,展区面积10400平方米,有来自台湾、云南、福建、广西、广州、深圳及梅州本地文创精品参展。

根据活动主办方发布的信息,是次文创盛宴总参观人数高达36万人次,但总交易额却只有2650多万元,而且台湾馆成交额占了近两成(480万元),屈指一算参会人均消费金额不足80元。不言而喻,客家文博会是梅州发展客家文创产业的积极探索,也是梅州打造客家文创产业的新平台。但从成本和收益比较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所以,梅州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梅州市客家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曼红女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出要邀请台湾高校师生设计客家主题元素的文创精品参展,“必要时会邀请他们来梅州实地采风获得更多创作灵感。”[2]主办单位也表示明年的客家文博会参展区域将会进一步扩大,“计划增设马来西亚馆、泰国馆、印尼馆、新加坡馆等海外馆”,以便让更多的文创精品走进梅州。

从表面上看,梅州居于世界客都的定位,立足于客家文化创意,挖掘客家传统资源的存量,以扩大文化产业的增量,应该是一个可行的发展方向。但是,客家传统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如果过分强调客家元素的挖掘,又容易陷入自言自语的尴尬处境。作为一名外来的游客,来到梅州如果能够体验客家文化,又能带走具有文化创意的产品,处处感觉到创意城市的便捷和新意,那么可以说真正树立了世界客都的旅游品牌。

国家之所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国家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充足的政策保证。那么,担负着人才培养的地方高等院校在这种新形势下该如何调整学科设置,配合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改革学校课程设置和科研方向呢?本文拟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切入,探讨地反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实施的路径,然后针对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及嘉应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嘉应学院走“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创新发展的方式。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人才

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发布《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3月17日,国务院进一步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自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使文化产业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产业层面,到2011年“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再到近期发布的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这是国务院第一次鲜明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重要推手。[3]

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是4万多亿人民币,但是2013年的文化消费的实际规模只有1.6万亿左右,还有3万亿的空间没有发掘出来,文化消费空间广阔,已经被提到重要的地位上。[4]国务院决定改革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措施的终点在于政府加大创意、设计等版权的保护,引导创意类小微企业发展的产业环境,发展产业集聚的孵化基地,加强政府的采购力度,同时引导产业文化发展基金的投向。文化素材、创意的汇集与繁荣,势必带动创意相关产业的繁荣,主要体现为相关产业的品牌建立与价值提升,而最明显的是玩具、工艺品、家具、服装等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两个要素中,地方特色文化是基础,文化创意人才是核心,而且“只有在文化产业中创造了新的观念、内容和技术的人才是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5]。文化创意人才必须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 如设计) 为手段的‘专精人才’”[6]。地方特色办学的高校打的是文化特色牌,不仅要立足区域文化特色,更应该大力开展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而这显然需要完善地方特色的专业建设。

二、地方高校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

从地方高校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校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专业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大基本要素。[7]其中专业培养目标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是专业的灵魂;课程与课程体系是专门化知识的教与学的活动系统,是学科、职业与专业之间的联系与桥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则分别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客体。

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8]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可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入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熟悉文化法规及政策,具备较强规划、决策、组织、策划、创意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社会调研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及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贸易与交流工作的应用复合型高级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分为: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概论和应用民俗学等;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概论、文化投资学和文化贸易学;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和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等。具体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可以包括文化资源概论、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管理理论与实践、艺术基础、美学概论、世界文化简史、民俗学、广告学、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地理学、文博基础、影视产业概论、动漫与数字产业概论、文化旅游等。

三、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梅州作为“世界客都”,拥有丰富的客家传统文化资源,但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却远远不够。

其一,总量不足。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起步,但就业比例与创意产业相对发达的城市相比,尚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二,结构不合理。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三,没有形成完整的创意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嘉应学院在客家文化创意方面缺乏完善的学科体系,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上处于摸索阶段。

从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角度看,高校培养理念与定位还很模糊,地方企业与高校互动不够,政府的人才政策也还不够健全,而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尚未发挥作用。

梅州居于世界客都的定位,需要立足于客家文化创意产业,挖掘客家传统资源的存量,以扩大文化产业的增量。梅州从创意客家到创意城市的发展趋势,是基于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内生需求所提出的发展思路。在克服实体经济欠发达之不足时,梅州不可丢弃生态和文化之优势,以文化产业引领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梅州文化、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作为客都梅州的地方高校,嘉应学院应发挥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

首先,完善学科建设。嘉应学院应尽快把文化产业管理及创意学纳入学科建设范畴,形成多学科辅助发展的客家文化创意学科体系,待条件成熟后再整合资源设立客家文化创意学院。

其次,逐步改革课程建设。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客家民俗课程的开设,以地方民俗文化为切入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

再次,积极开展“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的管理人员要具备三种教学、实践、科研能力,比如嘉应学院音乐学院专门为客家山歌大师汤明哲设立工作室,就是此类培养人才模式的尝试,实践效果证明非常有助于地方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

最后,嘉应学院就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力量而言,应该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主题化教学。鼓励教师多开展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与社会岗位的无缝衔接。

此外,梅州本土的文化企业可以参与到嘉应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开发等方面,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梅州市政府应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作用,,由市文化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吸收本市各类行业协会共同参与,打造人才需求发布、培养模式指导、开展人才研究、培训师资力量、举办相关活动的权威机构和重要平台。梅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定期举办面向社会各层面的文化活动,大力扶持和推动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推进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有序流动。

为了将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嘉应学院可以成立特色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实时监控,其成员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企业、咨询机构等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监控内容包括:客家文化特色专业建设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否得以提高,客家文化特色专业建设中的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情况如何。对于特色专业建设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监控部门要加以分析,找出偏差出现的原因,如属于可控制的不利变化,要督促专业建设部门尽快加以纠正并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四、结论

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是学校调整专业布局和优化专业结构的过程,客家文化特色是嘉应学院生存、发展和提升的基石。通过设置与粤东北区域相关行业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文化创意特色专业,是嘉应学院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目前,梅州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文化旅游,对客家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嘉应学院作为地方高校,需要主动对接政府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需求,将客家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及时沟通,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来看,嘉应学院必须注重培养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如客家文化创意设计和管理人才等。在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中,应明确定位,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开放渗透,注重学科建设与创新平台建设。嘉应学院作为地方政府支持特色办学的综合性高校,具有人文艺术与理工学科均衡发展的教学资源,可以依托客家研究院的科研力量,挖掘客家传统文化的创意点,结合美术、音乐、生物科技和地理科学等特色专业的课程设置,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现高校科研教学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文化创意企业的一体化无缝对接,既能达到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又能使文化遗产得到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地传承。

参考文献:

[1]王丽琦.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艺术教育.[J].2010(1):151.

[2]郑炜梅.荟萃文创精品、感受文创魅力[N].梅州日报 2014.11.12

[3]郭洪钧.国务院提出国家层面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为“中国智造”冲出国门加把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3.26。

[4]孙博.我国潜在文化消费能力4万亿元 去年实际规模1.6万亿[EB/OL].新华网2014-02-24.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2/24/c_119472123.htm

[5]张燕、王晖、蔡娟娟.文化创意人才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传播.2009(4 ).

[6]赵曙明、李程骅:.创意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管理学研究.2006(6).

[7]汪晓村等.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6-80.

[8]于仲安、梁建伟.地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36-38.

基金项目:本文为嘉应学院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号JYJG2013109)、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2013年基地重大招标课题(项目号13KYZD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个人晋升述职报告下一篇:学校少代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