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浅谈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浅谈(推荐8篇)

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浅谈 篇1

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文化旅游业是以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新兴产业。文化与旅游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活动本身即是寻求文化差异与满足文化消费的一种行为。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则体现在内涵。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不仅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宏观指导。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要素,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满足人民群众潜在的旅游文化需求,是旅游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县在制订和修订本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时,必须要注重或丰富旅游文化发展的内容;在指导A级景区创建、地方旅游工作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时,要注重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举魏源旗,打花瑶牌,善于运用我县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指导旅游产品开发时,要注重突出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指导旅游文化企业的发展中,要注重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

(二)努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

一、深度挖掘我县历史文化名人对当代的现实意义。魏源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财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

古愈尽,便民愈甚” 对当前改革、科技、国防、财税、工业等诸多方面的建树具有重大的意义。邹汉勋父子作为湖湘八大家之一,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舆地学家,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为我国的舆地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谭人凤维护共和,倡导民主,提出的许多民主观点可为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借鉴。建议:一是在举办金银花节时举办魏源学术研讨会(暨魏源文化旅游节)对我县历史文化名人予以推广;二是安排经费在学术期刊、文史博览等学术期刊和时尚文史杂志上开设专版或增刊;三是在加强学习型党组创建中,将魏源、谭人凤和邹汉勋等隆回历史名人列为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课程必学的项目;四是与教育教科部门衔接,将谭人凤纳入到中学的历史教材辛亥革命篇章中。二是合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立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良性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镇、村)、旅游特色名镇(村)、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旅游资源,结合自然、人文资源,展示文化魅力,提升旅游审美价值。三充分发挥文广传媒的优势,调动文化专业队伍、民间艺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中介机构等方面的积极性,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原则,加强校企合作,在重要景点景区设立高等院校绘画和舞蹈基地,创作编排大型专题文艺节目,打造我县旅游文化的知名品牌。

(三)构建全县文化旅游开发空间格局。

一是融入长潭娄邵湖南精神文化旅游走廊。长沙有黄兴、谭嗣同,湘潭有毛泽东,彭德怀,娄底有曾国藩,邵阳有魏源、蔡锷、谭人凤,他们诠释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务实笃行、坚忍不拔”的湖南精神。按地域看,长沙是湖南省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湘潭韶山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区,娄底曾国藩故居为乡间侯府,邵阳则为改革(魏源经世致用与时俱变)和民主(谭人凤缔造、蔡锷维护共和)的发轫地。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前丰富的文物资源和交通优势,积极构建以长沙为中心,湘潭、娄底和邵阳为南北两翼的文化旅游走廊。在长沙、湘潭和娄底加大文化旅游开发力度的同时,加强项目的对接与拓展,拓宽我县文化旅游开发空间,在进一步完善魏源故居相关设施的同时,加强对谭人凤故居和邹汉勋故居的国保单位申报,有重点地进行保护性开发。

二是构筑湘西南文化旅游“桥头堡”。花瑶作为湘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与东部楚汉文化及梅山文化结合地所反映出的独特文化资源,对提高湘西乃至整个湖南旅游的品位与层次不容低估。崇木凼古树林、花瑶古寨、大托石瀑和旺溪瀑布辅之以网络博客和摄影展览所描绘的自然山水与人的和谐,古风古韵纯正质朴,使之具备史上“最美的边城”之誉。此外,滩头年画具有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老鼠娶亲》为鲁迅先生珍藏,为大英博物馆收藏,作为文化旅游收藏品极具开发和推广价值。建议由文广新局和旅游局牵头,与专业设计公司和高校美术学院和艺术院所的美术设计、美工设计和创意设计人员联系,将我县的滩头年画和花瑶挑花的内容予以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

前,推出毛泽东和邓小平等领导人物漫画形象、中非会议万国来贺、世界政坛风云人物以及雷锋、袁隆平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时代先进典型人物四个题材的年画。

(四)推动县城旅游文化功能区建设。

建设相对集中的旅游文化功能区,既是国际上成熟的发展经验,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县是湖南省文化资源大省和旅游大省,在重点旅游城市发展旅游文化功能区,容易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议将以下两处作为开发重点:一是倾力打造桃花坪至狐狸岛沿江生态区历史文化风光旅游带。这是一个主要依托资江赧水河段,以历史文化和水上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带状区域。从桃洪八景到乐欢天主题公园,从元木山电站至中洲电站,再到抗日阵亡将士墓,无不体现着隆回古城文化发展清晰的脉络。二是不断完善以工商街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工商街是我县的历史商业老街,浓厚的商业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善的人居环境,是该区发展城市游憩商业区的优势。三是严格按照县城总规修编,按照功能分区,建设教育文化中心,力争隆回博物馆项目获得启动和投入建设。

(五)精心打造精品旅游盛会。

通过金银花节、瑶族服饰模特大赛和虎形山蜂人大赛的成功举办,我县已初步有效地整合了全县旅游资源,塑造了旅游整体形象,带动了全县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在节会活动的助推下,我县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当前需着力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拓宽客源市场。旅游节会可将客源重点放在长株潭、衡阳、邵阳、怀化、娄底、张家界和永州的大批省内游客,找准适宜时机打入湖北,广东、广西和贵州以及港澳地区等。

二、打造精品线路。崀山申遗成功后前来踩点打造“崀山+花瑶”线路的旅行社和旅行商团络绎不绝,需着力引导旅行社应时开辟“花瑶—崀山”精品线路地接,将我县旅游资源纳入旅游圈。

三、丰富文化内涵。依托花瑶“讨僚皈”和“讨念拜”等传统节后等,规范和组织对山歌、篝火晚会,梅山绝技等民族民俗文化活动,提升民俗文化品位。

(六)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

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浅谈 篇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之同时也给法律事业带来了巨大地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在传统文化同现代文化, 国内文化同国外文化的碰撞中所产生的争议和分歧, 更是给检察机关如何依法履行好职能提出了重大难题。在此背景下, 检察文化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曹建明检察长指出, 要把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作为检察机关文化建设的本质理念, 因此检察文化建设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履行好宪法赋予的权利, 服从党的领导, 依法执法, 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目前, 检察文化建设已经被提上日程, 各级检察机关针对于日益复杂的社会发展模式, 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检察文化作为“文化”大家庭的一份子, 既有一般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特点, 也有其作为国家司法机关独有特点——一是植根于党性, 二是以法律为依据, 三是人民利益为根本。因此, 检察文化建设的发展可以以此为方向:

第一、从检察文化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出发——检察文化建设要既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适应现行复杂多变的形势, 又要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作为一种理念, 一种精神传承下去。换言之, 就是顺应过去, 立足现在, 指导未来, 达到社会效果和历史效果的统一。

第二、从检察文化植根于党性的特点出发——检察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 因此检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要以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大方向, 坚持以党的思想为指导思想、党的路线为发展路线, 深切贯彻执行党的大政方针, 服从党的领导, 一步一个脚印, 踏实稳步的前进, 为社会事业贡献力量。

第三、从检察文化以法律为依据的特点出发——检察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法律法规, 在履行职能过程中, 依法执法, 秉公执法, 在社会活动中, 维护公平正义。在新时代的新挑战之下, 检察文化建设既要在制度和内容上不断的完善, 保证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又要通过检察活动, 将法律精神和检察精神的正能量传向社会。

第四、从检察文化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特点出发——检察文化体现了检察机关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在于服务人民, 那么检察文化建设就要以人民利益为路标, 将人民利益至上的行为准则融入到检察文化建设和检察事业发展的灵魂里。实践证明, 检察队伍是一直党信得过, 人民靠得住的队伍, 检察机关的一切活动旨在维护好人民的利益。

有理论就要有实践。在很多群众的印象中, 人民检察院是一个公正庄严却又蒙着一层面纱的权力机关, 一方面由于检察机关的业务性质导致, 另一方面也是检察机关文化建设发展路线的选择问题——单一强调检察机关的法律职能。在检察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上, 辽宁省本溪市人民检察院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本溪市人民检察院青年检察官先锋队。

本溪市人民检察院摒弃了以往通过科教文体活动建设检察文化的陈旧模式, 转而成立了由本院的青年检察干警组成的青年检察官先锋队。这些青年检察官在工作上认真负责, 精益求精,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并先后组织了“南芬抗援救灾”, “绿色交通, 文明出行”, “扶贫帮困”“环保山城”“送法到基层”, “送法到军队”, “送法到学校”等活动, 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先进的典型, 得到了当地群众以及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认可, 受到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2013年9月18日, 经由辽宁省人民检察院向全省各级人民检察院推广学习。

本溪市人民检察院的这种文化建设模式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价值追求, 达到了一体多赢的良好效果。首先, 先锋队的行为切实的为人民做了好事、做了实事, 为人民谋利益, 是立党为民思想的突出体现。其次, 先锋队的事迹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深入人心, 树立了检察机关的形象, 拉近了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再次, 先锋队的精神是检察精神具体在实践中的缩影, 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正气之风, 传递了正能量。最后, 先锋队的队员在此过程中不断的蜕变, 找到了人生目标, 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为以后成为检察事业骨干力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 无论是党的事业的发展, 还是检察事业的发展, 其根本目的都在于让人民过上满意幸福的生活。因此检察机关在进一步履行好法律职能的同时, 也要将检察文化建设的发展路线更贴近群众, 走上“群众检察队伍建设”的之路, 真正做到, 亲民众, 促和谐。历史告诉我们, 心系群众, 为人民谋福利, 国家才能兴旺, 才能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刘荣九, 刘正.《检察文化的塑造及其途径》.《政治与法律》, 2007 第1期.

浅谈怎样创新思路发展群众文化 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创新;和谐社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在过去一年里,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力推动重大文化惠民项目建设,例如: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的升级工程;南京青奥的成功举办;群众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并且,李克强总理在做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时强调要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强

在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群众文化是满足广大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强身健体、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提升品位,还能让人民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强。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发展群众文化工作、丰富群众文化工作是我们当前重要且迫切的任务。

(二)发展群众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二法门。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发挥民族文化的巨大力量,对于全力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发展群众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人民群众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中会加强相互的交流和沟通,这对满足人们内心表达、获得个人尊重和关系的调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途径。

(四)发展群众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是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丰富群众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是帮助民众抵制各种腐朽思想侵蚀、防范“黄赌毒”等社会毒瘤的有力武器。在当前社会急速转型的特殊时期,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群众文化的方法策略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近年来,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究其总量以及相比于其他领域投入,文化事业的投入明显偏低。经济基础的制约使很多地方的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为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总量少、文化服务的质量不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待遇低。针对上述情况,财政部门要逐年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保证地方公益性文化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资金需求。

(二)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改善和健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是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的的前提,要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让基层文化设施成为配套系统、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阵地。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活动有场地,娱乐有场所。要完善面向儿童、妇女、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让各类人群都有活动的空间和场所,保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经常性和规范性。

(三)营造良好的群众文化氛围

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教育、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各类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远离封建迷信和黄赌毒。对网吧、棋牌室和录像时等不良场所加大监管力度,帮助群众杜绝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把人民群众的兴趣转移到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来。

(四)坚持城市和农村并重的方针

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坚持把农村和城市社区作为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阵地,调动个人和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支持区、乡、村的文艺团队建设,完善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良好文化艺术工作机制。抓好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组织和引导文艺工作者关注农村,关心农民,创作一大批反应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五)加强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推动群众文化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在人才队伍的建设。各级政府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完善机构编制、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应对现有群众文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定时举办各类培训班和业务讲座,提高群众文化人员的业务素质;在此同时有计划地从大专院校和社会上公开招聘一批文化水平高、业务熟练、热爱群众文化工作的专门人才。

(六)继续加大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广告业增长速度更达到了年均18%-22%左右。宏观上来讲,我国的文化产业约占GDP的3%,但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一般可达到占GDP的10%~12%。我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经济发达,文化需求大,文化产业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北京加上中央单位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达到10%,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上海略次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一些地级市只占零点几,相差非常大。

三、结语

群众文化的发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需要从群众的需求出发,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多措并举,以特色文化为基点,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魏维.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思路[J].大众文艺,2013(18):20

[2]钟明英.群众文化建设的管理创新思路[J].东方企业文化,2014(17):87-87

[3]刘青.试析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J].群文天地,2012(10):32

促进文化产业融资的对策思路 篇4

2010-07-30

我国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分析其原因,一是文化企业发展历史不长,规模偏小、实力不强、信用等级不高;二是从文化企业的资产结构看,虽然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丰富,但可以用于抵押贷款的固定资产很少,三是由于认识上和政策上的制约,文化企业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尚未有效建立,针对文化企业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还不丰富。资金的缺乏,已经严重影响了文化企业的生存和壮大,制约了文化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货币是现代企业的血液。如何打破融资瓶颈,促进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已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今年4月,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阐述了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方法、途径、步骤和手段,并针对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抓住文化产业融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文化部将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这也可为各地设计相关对策提供参考。

1、发挥文化行政部门的优势,促进金融业与文化产业对接。目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虽然成为全社会共识,但文化产业毕竟

还是新生事务,金融业对文化产业的特点了解不多,给文化企业放贷时候慎之又慎。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者也大多数是“文化人”出身,对文化艺术比较在行,对金融知识却是所知甚少。由政府出面来牵线搭桥,促进两者的交流与合作,显得很有必要。文化部门将通过开展推介会、建立公共投融资平台、发布投融资项目信息、完善文化产业信用担保体系等等方式,增强金融业对文化企业的信心,增加文化企业对金融业的了解,促进双方的合作和交流。

2、建立多部门协调沟通机制。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跨部门工作小组”的基础上,文化部门将加强与同级宣传部门、人民银行、财政、银监、证监和保监等部门的合作,主动与银行机构、担保公司、投资机构、产权交易机构等进行沟通,结合文化产业特点和各金融行业的实际,制定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办法。

3、加强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文化部将利用服务平台整合各资本市场资源,开展信贷、信托、债券、证券、基金、保险等多种类型的金融咨询服务,研究文化产权评估、抵押质押的具体办法,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优质项目数据库,努力解决文化企业和资本市场之间信息与资源不对称的问题。“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还将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陆续开通文化产权交易、企业上市推荐、无形资产评估、贷款贴息和保

费补贴申报等系统,不断丰富平台内容,将平台逐步建设成集文化产业投融资信息交流、政策对外发布、金融业务在线办理、金融品种发行、项目咨询投资、产品展示交易、行业知识普及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公共服务平台。

4、深化部行合作,促进文化企业信贷融资。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均与文化部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近期,文化部还将与中国工商银行联合下发《关于贯彻落实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有关事项的通知》,对文化系统和工商银行各分支机构如何开展合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实施的办法。今后,与上述三家银行的部行合作将依托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来具体实施。平台还将收入北京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相关信息,扩充担保机构、产权评估和交易机构、保险机构、证券和债券机构等综合服务板块。所有文化企业可自行登录平台信贷申报系统,提交申贷项目有关信息和文化厅局填报的初审意见,通过专业评审后,公布处理意见,合格者将推荐给相关银行。另外,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对文化部部行共建协议框架下的文化产业项目还将享受到贷款贴息。这项政策一旦付诸实施,将会极大地促进文化部与商业银行的战略合作,扩大商业银行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放量,也会切实减轻文化企业的贷款利息负担。

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浅谈 篇5

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调研工作的通知》(宁党办发[2011]52),我县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重点就今后加快中宁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以下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关于打造沿黄经济区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中宁实际,突出中国枸杞之乡这一品牌,大力挖掘整合和开发“一黄两红”的特色优势资源,以68公里黄河流泾为主线,以南岸枸杞和北岸红枣为主体,以中国枸杞博物馆、中国枸杞博物园、中宁国际枸杞交易中心,黄河文化城、石空大佛寺、万亩枸杞观光园、黄河大桥垂钓中心荷花池、泉眼山扬黄水利工程为八景,凸显“黄河红”(一黄两红)旅游特区,竭力实现“一一二八”建设目标。即:一条航线,从泉眼山—牛首山黄河流域航线;一个中心,以中宁黄河大桥为中心,范围2公里以上,辐射黄河两岸;两岸红色生态长廊,兴建黄河南岸滨河大道红枸杞长廊,黄河北岸滨河大道红枣长廊;八个主要景点,中国枸杞博物馆、石空大佛寺、黄河文化城、中国枸杞博物园、中宁国际枸杞交易中心,万亩枸杞观光园、黄河大桥垂钓中心荷花池,泉眼山扬黄水利工程。力争三年初建成效,五年逐步完善。平均每年游客达到30—50万人次,每人消费500元,每年收入1.5亿元—2.5亿元,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综合收入32亿元。可安置就业人员1.5万人。1

到2015年沿黄经济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健全。两岸经济区域单位地区生产总产值能耗比下降20%,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污水处理率达到标准100%,森林绿化覆盖率提高20%以上。呈现出一幅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杞乡清明上河图”。

二、对策建议

(一)大力培育枸杞文化,做大做强中国杞乡旅游区。以中国枸杞博物馆、枸杞交易中心、万亩枸杞观光园、荷花池划分定位为“中国杞乡旅游区”。以中国枸杞博物馆为核心,打造新一代枸杞主题公园、枸杞文化广场,广场雕塑“王维吟诗、医圣采药、少女打老妇、仙鹤摘杞”造像。建设黄河枸杞学院,枸杞特色商业长廊街、枸杞深加工传统工艺作坊、枸杞诗词书画碑林、枸杞优良品种培育基地、枸杞植物园、枸杞观光园、枸杞文化千米长廊,深入挖掘中宁枸杞文化和精神内涵,提升“中国枸杞之乡”的知名度。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界建设的作用,培育文化创意、影视制作等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枸杞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形成枸杞文化 “一条龙”旅游,集公务接待、枸杞文化展示、水上休闲娱乐、公共服务、枸杞风情园、枸杞种植观赏于一体,让游客尽情享受枸杞旅游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枸杞文化产品,以此来扩大中宁在全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二)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打造黄河金岸明珠旅游景观。以中宁黄河大桥为中心,开发建设黄河南北两岸滨河大道20公里路段景观,参照国际上著名的滨河风景带,创建国际滨河风景道,修建沿黄水上古五渡(石空渡、郭家渡、宁安渡、鸣沙渡、胜金渡),开辟水上旅游航线,发展黄河漂流、观赏黄河金岸奇观。提升黄河金岸旅游品位,建设黄河金岸名人园、九龙喷珠广场、千米河堤文化长廊、黄河之州、高端度假会所、休闲娱乐中心、垂钓中心、滨河浴场、游泳池、黄河鱼庄、农家乐,打造“黄河人家、枸杞农家、红枣人家”休闲旅游,对应当地居民的美食,形成黄河特色餐饮系列,打造中宁餐饮品牌。在黄河文化城,创建中宁古十堡(铁桶堡、渠口堡、张义堡、枣园堡、石空堡、永兴堡、恩和堡、张恩堡、宁安堡、新堡和法国产特式堡、宁夏红酒堡),打造黄河金岸奇观。开发建设高端定制场所,采取时尚混搭的方式,即“黄河文化+时尚主题+高端定制”来打造新的旅游项目。

(三)弘扬佛教文化,加快建设石空大佛寺旅游景区。以石空寺佛教文化及石空神秘的埋藏文物为核心吸引力,开发宗教探秘旅游,体验以石空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及佛家养生哲学。依托“沙漠、窟寺、长城、村庄、果林”相生的生态环境,打造具有鲜明佛教文化主题和乡村游旅品牌,建设引景廊道、生态停车场、天桥游客接待中心、牌坊、牌楼、七宝池、波罗岸等。深度挖掘佛教文化,打造以石空大佛寺为代表的佛教主体旅游,神秘石窟之旅,以及由佛教哲学所衍生的养生旅游产品。

(四)弘扬伊斯兰文化,深度开发红岗子拱北红色旅游景区。以红岗子拱北建筑群为核心,扩大景区范围,增加各项功能,将其打造为全面展示伊斯兰文化以及中国北方穆斯林文化的旅游聚落,形成一个大景区;开展以宗教旅游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活动,通过举行伊斯兰教中的各项宗教仪式,吸引信徒朝拜,可参照麦加朝觐的管理方式由拱北的工作人员实施朝拜的各项管理;逐步拓展拱北的接待功能,不仅要具有大型节事活动的应急能力,更要满足在宗教盛事期间大量信徒涌入,与之配套的各项餐饮接待、住宿等服务;未来,红岗子拱北将逐

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浅谈 篇6

【摘 要】分析当前高校党建带团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形成党建、团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党建 团建 校园文化 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96-02 当前我国高校党建工作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使党的建设的方式和效果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高校党组织一直致力于改变思维方式,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并不断加强研究,寻求加强和改进党建和团建工作的新突破口,而这个突破口与新的切入点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学生党建工作结合团建工作紧紧围绕教学科研中心开展,并以学生为本,努力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便于与学校管理工作融合在一起去做,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力量。

一、党建带团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纯重视党的建设,轻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学校园是人才汇聚的地方,是党员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党组织更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长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我国各地的高校都把党的建设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响应党中央的政策和号召,许多高校在学校内部广泛开展各种有关党的建设的活动,将学校的主要人力、物力和财力都用在高校思想理论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党的建设上。但是,这种集中力量搞好党建工作的做法使得许多高校领导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导致高校轻视校园文化建设。许多大学生认为党建活动缺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二)单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轻视党的建设。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也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充分展现高校的形象、提高高校在社会中的知名度,促进高校优秀生源的引进,而且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不少高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当做学校的重点工作。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许多高校在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知名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却忽视了高校党的建设工作。这种做法使得党组织在学校师生中缺乏存在感,师生对党组织和党的建设工作知之甚少。而高校党组织作为高校校园建设的领导核心,不能真正对学校师生产生影响是极其危险的,因为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政治鉴别力明显欠缺,没有了党组织的正确引导,很容易陷入思想误区。

(三)党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有机结合。党的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都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虽然有不少学校在工作中存在只重视党的建设而轻视校园文化建设或者只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而轻视党的建设等问题,但大多数高校还是能够做到党的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两者都兼顾。但是,许多高校在开展党的建设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过程中,缺乏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都是各自为政,互不关联。许多高校党组织在进行党建工作时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而缺乏对学校的其他活动相互兼顾的考虑,没能将党建工作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而又由于学校文化建设活动的丰富多彩性与党建工作的单调乏味性之间的冲突,学校师生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更不愿意主动向党组织靠拢,而是单纯地按师生想要的方式进行。这样就使得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之间缺乏有机结合,党组织不能贯彻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党建带团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发展思路

(一)坚持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则。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想避免工作中存在片面强调党的建设的重要性从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片面强调校园文化建设而忽视党的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不统一的三种误区,就必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则。

坚持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则,高校党组织才能够在进行党建活动时时刻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新动态、新发展,将党建活动注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思想指导和组织领导作用。坚持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则,高校各类师生组织才能够在进行形式各异的各类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时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邀请党组织的参与,使活动的内容和思想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实现突破。

(二)发挥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学生党员作为一个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同其他团员、普通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成为朋友;另一方面,学生党员作为一名党员,自身又具有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在身边其他团员和普通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因此,高校学生党员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况且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对于学生党员来说,就更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来影响身边的团员和普通学生,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达到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发挥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党的建设和党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找到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首先,党组织应积极寻找和发现在学校主要社团和班级中表现突出且思想健康向上的学生,尽可能地将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以期他们所在的整个团体以及集体所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都有党员的参与。其次,在学校中举办“十佳党员”、“十佳团员”、“先进党员感人事迹”等一系列活动,让广大师生认识到党的先进性。最后,学校可组织学生党员更多地参加为其他师生服务的公益活动,让其他学生感受到党员力量。这样,其他团员和普通学生对于共产党员和党组织的接触和了解就会相应增多,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也将更加完善。

(三)建立高校师生组织与党组织之间紧密联系的有效机制。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开阔,视野更加广泛,思维模式也与之前存在很大的不同,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对党组织的认识缺乏正确引导,对党建工作和团建工作缺乏基本认识,而很少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导致高校党组织与师生之间的联系十分疏散。要想形成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良性发展模式,就必须建立高校师生组织与党组织之间紧密联系的有效机制,使党建工作和团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为此,高校党组织应该尽可能地把党支部建设在学校、学院内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和学生班集体当中。从教学团队中挑选优秀的党员学术带头人,从科研团队中挑选优秀的科研骨干,从学生班集体中挑选优秀学生党员,并分别让他们担任党支部的书记。党支部书记学术水平高、号召力强、感染力大,其他成员才会信服。而通过各支部以及各支部书记与校党组织之间的紧密联系,高校师生组织与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在校园各项文化建设中,两者才能够更好地统一起来。

(四)充分应用新媒体和网络加强党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渗入到大学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随着网络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互动成为当前大学生生活的主流趋势。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电脑覆盖率基本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而手机覆盖率几乎是达到了百分之百的水平。大学师生已经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各类活动,因此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很多时候是直接在网络上开展的,比如说各个大学的贴吧、各种社交圈、评论区等都是大学师生最常去的也是参与度最广泛的网络平台。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的党组织对新媒体和网络的应用依然没有取得突破,最多也就是建立了一个校党委的官网,而且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师生关注的亮点。要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党组织就必须充分应用好新媒体和网络媒体。

高校党组织应当尽快创办自己的官方微博、网站、论坛等形式多样而且大学师生普遍关注的网络平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同时,高校党组织发布在这些平台上的信息的语言文字应是平民化的,这样才易于理解和被大学师生尤其是学生所接受。例如,人民日报在评论时就适当引用了网络语言,结果大受公众关注和赞赏。此外,要通过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平台积极与师生进行良性互动,及时了解师生动态,传播党组织的信息。

(五)加强党组织对团组织的领导,强化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学生团员所占比例极高,大学校园里团组织广泛存在,但是许多大学生对团组织缺乏正确认识,对团支部活动的参与度也不高,大部分团支部活动都是走过场,完全没有发挥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有的作用。因此,当前我国各高校必须尽快强化团组织的作用,提高团组织在师生群体中的威信。第一,应加强党组织对团组织的领导监督,以党建带团建,各基层党组织要与基层团组织负责人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党组织加强对团组织活动的监督,防止团组织的活动尤其是班级团组织活动走形式的现象发生,让团组织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更大。第二,增强团员对团组织的归属感和认知度,可以通过在小范围内,例如在班级团支部、学院团支部中开展一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团日活动、推选班级优秀团员活动、院级优秀团员活动等,并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第三,强化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团组织应当充分利用庞大的组织体系和成员优势,在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下,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参考文献】

[1]娅萍.党建带团建,党团联建得双赢[J].支部生活,2010(9)

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浅谈 篇7

一、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特征分析

1. 文化特征

(1) 需求动荡

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是一带有风险性的产业, 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无疑是一种风险投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以知识科技创新作为支持, 有可能带来高收益成果, 也有可能带来高风险。例如在影视产业中, 即使是著名导演的电影, 也不能完全保证每一部都能够成功。收益与风险并存, 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魅力所在。

(2) 精神象征

文化创意产业的精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 “创意为王”。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运转过程十分复杂, 但是创意依然产业的核心部分。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精神象征, 代表着创意产生的过程中, 产业能够以现代的水平超越过去产业模式, 并开辟更高的层次。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对现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经济特征

(1) 人本特色

与传统的产业相比, 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很多的差异性, 生产者更加关注的是自己的品牌效应, 而普通的生产者只是看中经济效益。文化创意能够以艺术为创造根基, 以消费者的角度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还实现了体验式的经济。在此过程中, 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人本特色, 增加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交流。

(2) 经济收入弹性大

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的终端是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娱乐消费, 在能够实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之外, 能够提供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文化消费大幅度的带动了经济增长, 同时经济增长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发展弹性空间很大, 所以, 产业发展也会因为经济发展而产生一定的地区差异。随着文化产业的利润空间增大, 其产业中的不确定性也增加。

(3) 内生型经济增长

国家能够保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就是国家内部的技术创新, 国家对于科技教育的支持与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 是形成内在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这种理论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从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事实中可以看出,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取代了单一的GDP经济增长模式。人性化的经济增长使得人们意识到技术创新需要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由此可以说, 以科技为核心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式需要文化创意产业的补充。

二、促进辽宁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分析

1. 资本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受到了文化投融资体制的影响, 并在投资渠道、融资方式、投资主体方向上相互制约。政府与社会投资相结合方面的多渠道机制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十一五”期间, 在国家制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中指出, 但凡是国家没有命令禁止文化领域, 非公有资本可以进入, 并在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实现与国有文化企业待遇同等。并对民间剧团、小型文化企业进行支持, 鼓励在文化产业中形成活力的优势群体, 引导公民以知识产权形式出资, 依法成立文化企业。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文件中指出, 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并允许文化领域中引入外资, 加大对引进文化产品的监管, 有效提高外资文化质量。

2. 人才因素

辽宁地区中沈阳、大连等城市的高校众多, 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人才资源丰厚。但是在丹东、葫芦岛以及铁岭等地的大学在校生比较少, 因此会出现文化创意人才的稀缺现象。而文化产业发展首先是要对当地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 人才的利用首先是文化创新的附加因素。近年来, 随着辽宁地区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 文化单位的用人自主权逐渐增强, 在各个文化产业中试行期权分配制度、并鼓励文化品牌的创造等。创意产业发展要想实现与人才建设队伍的结合, 首先需要对人才的作用高度重视。在产业中树立人才为重的观念, 积极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市场, 建立创意产业人才柔性机制, 营造良好人才培养环境。

三、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

1. 广播影视业方面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促进辽宁地区的广播影视业逐步走向市场化和企业化。广播影视业的创意来源于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 对社会资源进行吸收, 不断壮大产业实力。从影视内容上分析, 首先要充分分析市场资源的优势, 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开拓高新技术, 实现内容产业发展, 全面提高影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从影视节目策划方面分析, 要不断鼓励影视节目策划的创新, 致力于推出精致的品牌栏目。使得影视产业在市场中形成规模宏大、面向市场、多种经济并存且完善的电视剧节目, 提升广播电视业的整体水平。为了加快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服务, 首先需要加快数字电视服务网络的建立, 实现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模式, 并推动网络产业的发展, 积极开发新媒体等业务。在电视网络增值业务中建立以广播电视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 积极培育大型广播影视企业, 帮助企业实现经营公司化。

2. 工艺美术业发展方面对策

对于工艺美术方面, 辽宁省诸多地区发展良好。其中重点发展的相关产业有岫岩玉石、阜新玛瑙、喀左紫砂等文化艺术产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在民间为艺术产品的发掘、创造、生产以及走向生产等环节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帮助艺术产品走向多样化。对民间各类艺术资源进行科学整合, 加强文化艺术产品从业人员的培训, 扩大艺术品生产规模, 并与国外企业构建联系, 实现艺术品精致化管理。对于工艺美术业发展对策如下:

(1) 在岫岩、阜新等地区, 实行玛瑙资源的有计划开采, 并对有特殊珍藏价值的玉石实行保护, 并停止开采。同时要不断扩大市场营销力度, 严禁破坏性开采, 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在辽宁地区建立面向国际市场的玉石原料市场, 对本地玉石资源进行加工, 实现资源的外推, 以发展多种玉石加工模式为目标。在本地玉石交易市场中建立公开透明的玉石原料教师机制, 各类玉石材料需要在市场中进行交易, 不能私下进行玉石买卖。在玉石原料方面, 要采取统一调配的方式, 规范原材料的渠道清晰。

3. 文化会展发展建议

文化会展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宣传途径, 适当的会展政策能够在市场中营造开放、有序的环境, 能够保护会展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文化会展产业政策的制定, 细则如下:

(1) 成立专门机制加强会展业的规划, 使得会展产业的发展规模能够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国家总统规划基础上, 进行市场调研, 充分考虑辽宁省各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并以互联网形式建立虚拟展馆, 不仅能够在形式上节约时间, 还能提高会展的经济效益。

(2) 强化会展业务培训。建立社会会展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 在高校中开设与文化展览相关的专业, 大力培养会展方面的专业人才, 积极做好专业人才储备。借鉴国外会展经营, 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管理技能。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地区文化进步的有效策略。由于地域差异、人才因素以及政治等方面的约束, 使得辽宁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缓慢。为此, 本文从文化特征和经济特征两方面对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特征分析, 研究促进辽宁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因素, 并提出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

摘要: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缓慢, 由于文化产业类型复杂, 对其管理上比较复杂, 容易出现经营分散的局面。为了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首先要从辽宁地区的全局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分析, 并对各个产业现状进行总结, 吸取其它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 因地制宜的制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基于此本文分别对辽宁地区各个文化创意产业的现象进行分析, 并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如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07, 10:76-83.

[2]陈晓颖.辽宁发展文化产业的区域优势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8.

[3]陈亚鸥, 杨再高, 陈来卿.加快广州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 2008, 01:37-39.

[4]彭坚, 敖琴.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 2010, 06:173-174.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路 篇8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81-02

农村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保山市部分乡(镇)、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得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但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滞后也是不争的事实,为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还需进一步激发出农村文化的新活力。

一、保山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文化工作重心向农村倾斜,保山市以文化乐民、育民、富民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统领,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随着乡村群众文化中心和文化网络的形成发展,将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不仅使群众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到重要作用。

(一)加大了乡镇文化站建设。

目前,保山市72个乡镇、街道,全部设有单独的综合文化站。在全面推进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的同时,按照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工程”、集镇建设的“亮点工程”、满足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文化经济一起抓的“示范工程”这四大工程的要求,确定了16个全面达到国家标准示范文化站。腾冲的滇滩,芒棒、明光、界头、蒲川,施甸的姚关、摆榔,隆阳的芒宽、潞江和昌宁的湾甸等乡镇先后建成了场地宽敞、环境优美、房屋设施先进、当地群众引以为豪的综合文化站,涌现出了“花园式文化站”、“果园式文化站”、“广场式文化站”等特色文化站,示范文化站的建设彻底改变了保山过去消极被动建设“火柴盒”式的小文化站的局面,实现了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更新换代。

(二)动员扶持建起了一批村级文化活动室。

近年来,保山市在总结推广腾冲“大村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腾冲县的“江东村模式”、龙陵县的“朝阳村模式”, 启动了三批共18个“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全市现有文化惠民示范村21个,其中省级14个,市级7个。按照保山市一般村级综合文化室的基本设计标准,通过整合村级场地和设施,启动了村级文化室和较大自然村文化大院的建设。

(三)开展欢乐乡村大家乐文化创建活动。

保山市把全省开展的广场大家乐活动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以开展群众广场活动为总抓手,对各项文化活动实行整合后,在全市开展欢乐乡村大家乐文化創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目前全市有民营文艺团队6个,民间文艺社团9个,城乡业余文化队伍1038支,成为群众文艺活动的中坚力量,成为农民群众喜爱的、永远不走的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目前55.9%的村(社区)实现了“天天有歌舞、月月有电影、季季有比赛、年年有书读、家家有电视看”的生活目标。每到傍晚时间,遍布乡村大大小小的文化广场便成了没有围墙的“剧场”和没有距离的“舞台”,热闹而欢乐的场面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景观。

(四)积极组织实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保山市72个乡镇文化站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70个,913个村(社区)文化室建成电子阅览室并积极开展服务。2009年5月以来,全市共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以下简称“农文网培学校”)199所,其中市级总校1所,县区级总校5所,乡镇级学校66所,村级分校127所,并形成四级联动机制。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农文网培学校共开展培训140多期,定点培训23814人,通过“文产结合定向培训”工作,直接服务各类农业产业合作社、经济协会、农业大户,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支持。另外还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培训返乡农民工网上购买火车票、为留守儿童、老人与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网上视频通话服务。

(五)发展壮大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近年来,保山在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各地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种重要手段。各县区都在努力挖掘和培植各种特色文化产业上下功夫,腾冲的藤编、油纸伞,园角背幺刺绣、昌宁的苗族服饰、施甸的布朗族服饰、隆阳区的乌铜走银等民间传统手工艺,佤族青戏、腾冲皮影戏、布朗山歌、上刀山下火海等地方特色演艺,以及各具特色的民间表演团队等特色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六)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保山市“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自2007年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作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精心筹划、规范推进,全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目前保山市913个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保护与开发并举。

“永子”(围棋)制作技艺等34个非遗项目列入保山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0个传承人被列为保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昌宁苗族服饰传承人陶美元、腾冲皮影戏传承人刘永周两位省级非遗传承人被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全市206项非遗项目共有37项实现了“生产性保护”,从业人员近2万人,年收入3.5亿元。

二、保山市农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保山市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发展较好的。多数是经济基础比较好,文化阵地建设好,干部素质比较高的村镇,并以民族聚居乡镇为主。这些村镇文化娱乐活动开展比较好,文化产业发展状态好,群众参与积极性高。一种是发展一般的。表现为业务人员不齐,经费投入少,有阵地但很少开展文化活动,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第三种就是发展较差的。多为经济条件较差的村镇,文化机构名存实亡,常年不开展活动。

2.部分乡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够重视不足。

当前农村事务多、矛盾多,乡村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用于征地拆迁、处理矛盾纠纷、发展经济上,部分乡村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没有经济效益,是软任务,无关大局,存在着应付抓、被动抓的现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被边缘化的趋向。

3.已建文化阵地使用率较低。

在一些条件较好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建立了各种活动室,但往往是除老年文化中心的棋牌室、电视室有活动外,其他几个活动室一般都是闲着。一些乡村,虽然有建设整齐、漂亮的文化活动中心,但硬件设施较单一,数量较少,很难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一些乡村农家书屋虽然摆满了图书,而且书的质量都非常好,但很多图书是没有被翻过和很少被阅读的。

4.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仍然存在。

现有的农村文化阵地在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中作用不够充分,健康积极的文化生活缺乏,一些封建的落后观念在农村有一定市场,垃圾文化向农村渗透现象日益突出,一些乡村出现占卜算命、烧香拜佛、赌博等不良习惯,农闲时节村民聚众赌博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农民对时政不闻不问,对生产生活得过且过,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与发展。

5.农村文化活动主体年龄失衡。

许多乡村都是老年文化红红火火,热热闹闹,青年农民参与的积极性相对较差。从参与者来看,明显地存在老年人偏多,中青年人少;妇女多,男性少的“两多两少”现象,导致农村文化活动老龄化、女性化比较严重。

(二)原因分析。

1.农村中坚层流向城市削减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后劲。

保山和全国一样,中青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只能是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儿童和妇女。即便是在家的年轻人,对现有的农村传统文化节目和民间艺术也不感兴趣,不愿参与,加上近年来农村文化创作上忽略了年轻人的文化需求,适合年轻人口味的作品越来越少,这样对于农村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的中青年人就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之外,造成農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后劲不足。另外,在农村老人和中年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往往比较低,如果仅靠他们来担当农村文化构建的任务显然不行。

2.农村文化建设后续经费保障不足,管理不到位。

政府的投入不足是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基本上是一次性基建投入,且只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后续经费跟不上和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

3.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绩效评价标准偏重于形式。

由于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绩效评价标准偏重于形式,只注重文化活动场所的大小、拥有藏书、光碟、电视机,电脑等设备的数量以及有无规章制度、台账等形式上的东西,而对于这些文化设施能否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发挥的作用等指标则很少涉及到,这就是农村图书资料、报刊常年无人问津,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原因。

4.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

据调查了解,镇、村两级文化站(室)干部多为兼职,且业务能力不强,上级政府对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艺骨干的专业培训较少。有的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有的乡镇没有独立的部门仅由一人主抓或代管文化工作,而村一级基本上没有人主抓文化工作,乡(镇)特别是村的文化工作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现象突出。

三、保山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县(区)委政府是关键,乡(镇)党委政府是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政策上给予高度重视,从财政上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解决乡村文化站有牌子而无场所、有编制而无经费、有人员而无活动的现状。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村干部考核机制,把村干部任期内文化发展情况作为考核村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拓宽建设资金渠道,完善文化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要通过集资赞助、横向联合等方法和手段断拓宽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文化,支持民营文化实体和民间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要提倡和鼓励村民文化消费,转变村民的消费观念,使其加大对文化生活的个人投入。通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保障农村文化建设能够持续发展。

(三)坚决抵制不良文化的渗入,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各级政府要做好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工作,坚决抵制媚俗低级的文化垃圾和封建迷信等不良文化对农村文化阵地的腐蚀。大力宣传积极、健康、科学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倡导村民参加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

加大对农民文化骨干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倡导和吸引具有较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农业、科技、文艺、教育工作等领域的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或挂职,切实改变目前乡镇文化站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拓宽思路,创新方法,满足群众的多种文化需求。

在文化创新上下功夫,要改变对农村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演出活动的做法,不断的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改进文化下乡工作方式,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根据农民群众的审美口味及欣赏能力编创节目,把那些发生在农民身边的典型事件、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反映农村生活的健康内容,创作成文艺作品回馈给他们,使他们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在欢声笑语中传播主流思想、传导主旋律,逐步引导他们在精神上、物质上追求先进,营造出农村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

(六)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进一步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对各县(区)乡镇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统筹规划,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通过举办农民艺术节等文化活动,把产业与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农家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新亮点。积极传承保护民族传统皮影戏,佤族青戏,舞狮等民间表演艺术和民俗活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均衡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抓好本地特色文化,形成自己的品牌,作为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作者简介:

1.孙玉芬(1965- ),女,云南保山人,综合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

2.刘杰(1954 -),男,云南保山人,高级政工师。

3.杨宗源(1968-),男,云南保山人,讲师。

上一篇:2024年秋季开学安全教育第一课讲话稿下一篇:教学反思1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