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保护与发展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产业保护与发展(精选8篇)

文化产业保护与发展 篇1

“十二五”规划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然而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以及国际市场份额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文化产业还面临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全方位冲击。有效解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需要把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妥善处理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

文化产业通过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来获得经济效益。文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具有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和个人对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认识不够,存在两种认识误区:一种认为文化资源保护与追求经济效益是矛盾的,片面强调政府的保护资金投入,忽视甚至不考虑经济效益,导致文化资源保护处于政府单一投入的境地,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种认为经济发展大于一切,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文化资源保护甚至破坏文化资源。事实上,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代表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资源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科学统筹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转变思想观念。对于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从业者而言,应进一步明确文化传统所具有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的双重属性,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利用的关系,做到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妥善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摆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位置,找准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找到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产品的切入点,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利用的双赢。

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专业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过程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这种专业划分格局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相对单一,与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协调推进的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培养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整合相关专业,创新课程设置,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效人才保障。

文化产业保护与发展 篇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贵州人民长期以来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 表现为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以及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 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 包括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艺;医药、科技、历法、农业、生活等科学知识;礼仪、节庆、风俗、竞技、游艺等民间活动;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代表性建筑、实物、场所、标记、符号等。目前,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主要为十大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近年来,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 于2007年专门成立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护单位, 在国家专项经费的基础上, 每年以递增的专项基金投入到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与传承工作。根据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据统计,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经费从2006年的230万上升到2014年的2910万元, 省级财政专项补助经费从2005年的100万上升到2014年的2616万元。在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大力支持下, 贵州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和生存状态, 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名录体系。到目前为止, 贵州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 即响誉海内外的侗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的项目85项, 140处;省级名录561项, 653处;市州级名录有1000余项, 县级的名录有4000余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7人, 省级代表性301人。建立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 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8个。

贵州省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 在国家文化部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业务指导下,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在建立科学的认定标准和切实的保护措施的同时, 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活动, 加大相关工作人员和传承人的培训工作。《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和《贵州省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行动计划》的出台实施, 使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趋势

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类行业门类的总称, 在资源配置方式上, 以市场为基本手段;在生产方式上, 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 尤其是工业生产的方式。1通常包括广告、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电视和广播、电影与录像、手工艺品等。中国战略性文化产业政策于2000年10月召开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 经过2001年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正式批准, 最终于2002年10月召开的十六大上正式形成。2文化产业这种创意性的本质和不占用资源的优势, 以及附加值高的产业属性及其带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使得各地纷纷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性新目标。

王文章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的概念,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再停留在单纯的调查、记录这样的静态保护阶段, 而是在产业化这一视角下掀开了新的研究领域。刘玉清 (2003) 提出非物质文化保护最关键的环节在于促使非物质文化产业走产业化之路。黄胜进 (2006) 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 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谭宏 (2007) 从发展特色经济的视角出发, 寻找其转换机制和转换形式, 尝试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工业、演出业、医药业以及餐饮业等。肖刚 (2010) 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民俗等项目吸引着广大旅游爱好者进行实地体验, 倡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旅游开发等等。通过以上观点可以看出, 对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保护, 更多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开发来获得持续的保护与传承。

贵州作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 保护和开发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贵州文化产业成了贵州文化经济发展的新机遇。随着贵州交通的逐渐改善, 如2014年底贵广高铁的开通, 特别是2015年12月31日, 贵州省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全面实现, 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交通环境的改善给贵州的旅游带来了“春天”, 2016年春节黄金周7天, 据统计全省接待游客1548.78万人次, 同比增长30.2%, 实现旅游总收入67.42亿元, 同比增长32.7%。其中乡村旅游受市场追捧, 如西江千户苗寨、黎平肇兴、丹寨石桥、松桃苗王城等景区游客络绎不绝。

三、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中国当前的文化生产包含由政府资助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市场调节的“经营性文化产业”。经营性文化生产, 对应两种生产方式, 相对简单的中介机构或个人组织的文化生产, 如演唱会、音乐会、艺术品展览会和拍卖会等等;二是较为复杂的各种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更高的公司组织的文化生产, 如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的生产等等。3

1.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结合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 有一部分虽是曾经社会、文化和生活的功能需要, 但就目前而言, 无论是在形态、动能等方面, 已经远离了今天的现实且很难融入新的生活方式, 以至于在市场经济中, 不再具有相应的竞争力且无法创造更多的价值, 但却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价值, 这类文化遗产项目需与贵州公益性事业相结合, 于是博物馆成了重要的阵地, 如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民族博物馆等, 特别是2015年新建开馆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里面基本涵盖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项目。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的开馆建设, 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博物馆只是历史物资证据的收集、整理和保管与展示的场所, 从静态的展示基础上, 结合了多媒体新技术, 以突出“传承人”的“活态”展示, 不仅建设了静态的陈列馆还打造了动态的“传承厅”, 更好的向外界展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2.发掘传统资源, 发展体验式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以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为出发点, 进一步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这是一个全方位享受精神和文化的一种旅游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传统体育、游艺、杂技等都是开展文化旅游的潜在资源。

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 共谱了贵州“歌的海洋舞的天地”。在贵州有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铜鼓十二调、苗族飞歌、布依族民歌、芦笙音乐等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与当地民族的生活生产紧密相连, 是表达当地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有传统歌舞苗族芦笙舞、反排苗族木鼓舞、彝族铃铛舞、毛南族打猴鼓舞、布依族高台狮等。大型艺术精品节目《多彩贵州风》, 经过10年的打造, 迎来了3000余场的演出, 其主要演出精髓就是取决于贵州传统音乐与舞蹈元素, 受到国内外一致的好评。可见传统音乐、舞蹈是发展旅游路线的潜在资源。

民俗类资源在贵州颇为丰富, 最具代表性的有苗族鼓藏节、水族端节、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苗年、苗族跳花节、布依族“三月三”等。传统的民俗节日在时代的变迁下, 逐渐融入集市交易, 民间娱乐逐渐成为“民间的狂欢”, 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情况下, 举办艺术表演的同时也有了商贸活动。在贵州, 像水族端节、苗年等大型活动通常也会伴随着外来游客的观光旅游, 带动当地饮食、居住等商贸活动的发展。特别是苗族姊妹节, 由于活动本身都是以年轻姑娘为主, 以苗族银饰为展示, 在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带来旅游观光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促进银饰文化的传承和银饰产业链的带动发展。

传统体育、游艺、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开发观摩类旅游产品。传统体育、游艺、杂技深植于贵州省民族和地域土壤, 是贵州省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民族性、民俗性、娱乐性、竞争性等多种特征。截止到2014年底, 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代表性名录总计25项, 其中国家级名录1项, 其余24项均为省级名录。这类项目主要有赛龙舟、侗族月牙铛、侗族摔跤、布依族高台狮灯、仡佬族高台舞狮、瑶族民间陀螺竞技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家级项目赛龙舟 (铜仁、镇远) 。2008年、2009年, 铜仁先后举办了“中国铜仁首届国际龙舟邀请赛”和“2009年全国龙舟月闭幕式暨第四届全国传统龙舟大赛贵州铜仁龙舟赛”, 在周边省市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9年, 铜仁市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中国传统龙舟之乡”。这类节目在旅游开发中具有观摩、竞技等功能, 是开发旅游文化的潜在资源。

3.振兴传统技艺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传统手工技艺丰富多样。分别有苗族蜡染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茅台酒酿制技艺、皮纸制作技艺、苗族织锦技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等。如何解决当前面向大众的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单调、包装低劣等问题?怎样改善传统工艺领域模仿多创意少、陈设把玩多实用日用少、大众的不精致, 精致的不大众等现象?2015年文化部启动制定贵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促进贵州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 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走进生活、增加就业等积极一面。总之, 此计划将对未来贵州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促进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

此外,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还可以从民族医药、民族影视、民族饮食行业等开发, 逐渐实现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注释

11.张曾芳, 张龙平.论文化产业及其规律运作[J].中国社会科学, 2002 (2) :98—106.

22.贾旭东.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其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49—55.

文化产业保护与发展 篇3

关键词:社会;民间文化;保护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着非常久远的发展历史,而在如此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了大量的民间艺术。[1]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种类多种多样,可以说它不仅是我国的一大笔无价财富,更是整个社会与国家的凝聚力的重要表现。[2]但是现今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做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与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1民间文化艺术

我国之所以拥有如此种类繁多的民间文化艺术是因为在很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与传承的。在这大量的民间文化艺术中,物质文化数不胜数,而非物质文化也是丰富多样的,人们熟知的包括音乐、皮影以及刺绣等。从某一个角度来讲,多种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我国文化事业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也正是凭借着这一坚实的文化艺术基础,我国的其他文化才能得以继续传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文化事业也实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自和谐社会构建以来。[3]在这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文化都得到了人们的大力弘扬与传承,营造出了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实际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自身有着十分特殊的价值,不仅仅是表现在文化上,更表现在对人们的思想上。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多种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遭遇到了生存与发展威胁。

2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1)资源力度不够。尽管最近几年我国相关部门都提起了对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视力度,但是在这一产业的人力与物力投入上仍然不足。[4]这一不足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即1)相关研究人员对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视逐渐淡化,也正是如此对这一产业所进行的资源挖掘也就停滞不前了。2)研究民间文化艺术的人才十分缺少。3)相关部门与社会组织等对民间文化艺术的资金投入非常少。正是由于上述三方面主要原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现今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的开发层次明显降低,而且对这一重要产业也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不论是在人力还是在资金问题上都存在问题。除此之外,用于民间文化艺术开发的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顺利发展。

(2)法律保护机制不健全。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多种多样,要想得以全部继承就必须要对其进行保护,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法律保护制度还不够健全。[5]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政府部门就开始针对民间文化艺术制定了相关的文物保护机制。随后,在八十年代提出了《文物保护法》,这一法规实施之后的几年后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又对其作了修改。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制度的施行在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未针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制定相关的规范。现今,我国的民间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仍然十分小,这对这一产业的未来进步来说未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3)群众参与度低。从早时期开始,我国政府便一直关注着保护,而且其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但是事实却是尽管如此,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群众参与其中的意识始终非常薄弱,更别提对民间文化艺术制度的了解了。经过调查之后笔者发现,现今仍然有不少的群众认为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只是政府部门单方面的事。[6]与此同时,甚至有一些比较有成就的艺术爱好者把自己的成品转送他人,这就更加加剧了群众无法参与其中的情况,这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来说都是一大阻碍。

(4)娱乐活动和民俗旅游的冲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业余生活也在逐渐变得丰富多彩。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对业余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民间文化艺术自身的特殊性,民间文化艺术逐渐朝着退出广大群众业余生活的趋势发展,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人来说,对类似于戏曲之类的民间文化艺术没有很大的兴趣,有些甚至出现了反感心理。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民俗旅游的重视与投入力度,其目的就是进一步传承并发扬我国的民间文化。然而事实上部分开发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肆意破坏民间文化,而这些不仅不能够为民间文化艺术提供保护,甚至会进一步恶化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

3保护并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方法

(1)完善法律保护机制。实际上现今很大一部分国家都针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制定出了法令与规范。尽管我国政府部门也早已开始了对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然而站在立法的角度来看却仍有不足。目前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破坏问题正在逐渐扩散,而且民间文化艺术的破坏情况也没有较大的改观,因此,在最短的时间内健全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制度,尤其是建立针对性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法案对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提高群众参与度。在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问题中,群众的参与十分重要。借助提高公众参与的针对性措施,为公众参与制定出详细的、实践性较强的行为规范。对此可以通过已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来举办各类适于群众参与的文化艺术节。这样一来,广大群众便能够对民间文化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为这一文化事业的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教育。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有了快速、稳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宣传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出科技的力量,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与广大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例如,借助互联网或者是电子广播、小电视广告等通讯方式,将文化艺术的发展历史、精华在广泛宣传至公众,从而加深其对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了解。

4结束语

现今,我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已经表现出了稳定的增长趋势,而要想保证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要做好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的,而民间文化艺术又在文化事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力度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参考文献:

[1] 姜建春.民俗旅游对民间文化的负面影响[J].泰山学院学报,2010(4):1213.

[2] 程嘉宏.对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1718.

[3] 袁丹,雷宏振.我国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2):190193.

[4] 王星渊.媒介融合背景下落后地区的文化艺术产业困境及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媒介融合及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为例[J].开发研究,2013(5):6265.

[5] 潘小龙.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之路[J].广西经济,2013(1):37.

文化产业保护与发展 篇4

作者:胡铭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意义

地理标志保护是近年来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地理标志不仅是地方标志,而且也是质量标志、信誉标志,这决定了地理标志负载的产品蕴涵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无尽的财富价值。由于地理标志产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涉及产地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并联系特定地域的传统工艺及人文因素,所以保护对象绝大多数是农产品。截至2005年,我国已经公开批准注册的地理标志有323个,其中类属农产品的有307个,占95%。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研究和实施涉农的知识产权制度--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对于尽快实现同国际惯例接轨,保护民族精品,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实施“知识产权支农”、“知识产权兴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业集群理论与地理标志这样一个特定制度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性。地理标志对其他经济资源具有聚集效应,从而会导致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又会强化地理标志的保护。本文将基于这种关联性来分析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内在关联性

农产品包括地理标志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必须实现生产经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走农业产业集群的道路,才能把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而地理标志为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价值平台。具体来说,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地理标志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在关联性:

1.优越的农业资源禀赋和悠久的人文品牌等准地理标志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准地理标志是指潜在的未经注册但是将来可以形成的地理标志。农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依赖很强的产业,农作物由于生长的特性,包括地质、气候、水文等内在的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类型、品质,使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色农产品或准地理标志产品,再加上农产品储运的特殊性,进而影响到相关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布局。这种农业资源在地理空间分布的差异,决定了一些产业为了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这种准地理标志优势而集中到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农业产业集群。例如法国的香槟省、美国的玉米带。从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过程看,农业相关产业集结成群大多是为了获得利用纯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而以特色农产品或准地理标志产品为主建立起来的有机产业群落。而且,农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农业具有生物特性,再加上不同的农业区域由于历史、地理区位、自然禀赋、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农业产业集群更具有本地根植性,导致在特色农产品或准地理标志产品上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最初只能在某些地区集聚,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接着与之相关联的产业为了追逐这一比较优势,在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各种要素进一步向该地理标志产品所在地区集中,从而使这种集群优势进一步强化。

2.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础上的分工合作需求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制。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合作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加速,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一些生产职能逐渐分离出来,形成了围绕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独立的、与农业密切联系的产业部门。一方面,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资料包括 种子、化肥、农药和饲料等基本上由工业提供或经过工业加工。工业、服务业提供的各种产品、技术和劳务越来越渗透到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和阶段。农业不再是独立的产业部门,已经离不开工业、服务业。另一方面,与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相关的产业部门对农业的依赖性也大大加强。农业既是这些产业部门的销售市场又是原料供应者。它们之间,不仅在人力、资源、资金方面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联系,而且还在生产技术上存在较为密切的投人产出关系。面对这种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紧密联系的发展趋势,使得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对分工合作的期望很高。一方面,孤立的农户迫切需要与之关联的企业和研发等单位建立联系,共同利用这些关联产业提供的服务、信息、技术等,形成规模经营,以减少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投资和直接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加工、销售、运输或研发对象的相关企业或机构也急需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便能够及时、有保证地获取市场所需求的农产品,同样科研等支撑机构也能进行有效的研发或服务工作。这样,对分工合作的需求就直接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因为通过这种分工合作机制,农业产业集群体内的各个行为主体可以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人员培训以及金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形成集体行为的互动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使信息的流通更为顺畅,加快观念、知识和技术的扩散,缓和经济利益的冲突,减少交易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集体效率。

3.在地理标志农产品上构建的集聚效应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市场决定力量。随着人们物质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需求结构更加复杂,一方面,使农业产业链的增值环节越来越多,一种农产品从研发、培植、生产到营销、运输所形成的价值链过程已很难由一家企业来完成;另一方面,使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相互关联性更强。这样,以生产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要想获得规模经济,必须使市场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以避免重复谈判的成本以及非合作行为的出现。于是,与在地理标志基础上形成的农业产业相联系的大量企业和关联支撑机构就积聚到一定的区域内,形成一个产业间分工协作的系统。这种积聚以区域内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企业为源头,以一家或数家主导企业为核心,在外部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纵向关联的产业群体。这样,随着农业产业的规模扩大,农业产业集群内的各个集群单元不仅可以享有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且可以获得集聚经济。这种集聚经济本质上产生于不同企业在空间上一定规模的局部集中以及由此而来的互补性,它是一种外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4.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有形资产主体是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重要载体。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无形资产,其作用的发挥必然要受到有形资产的制约。从根本上说,有形资产是无形资产的载体,而无形资产“武装”了有形资产,才使他们具有获得额外收益的能力。农产品地理标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树立了区域农业的形象、地位,影响了外部市场对区域农业的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产品地理标志能够脱离农业产业集群独立存在。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市场占有率是农产品地理标志最初形成的基础;同时,农产品地理标志是否能不断和持久地扩大影响力,更依赖于其有形资产--农业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因此,农业产业集群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有形资产主体,它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农产品地理标志作用的发挥,是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重要载体。

5.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价值。一方面,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以其集聚效应强化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价值,在地理标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业产业集群,在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和商标的过程中也相对容易,并且可以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加强地理标志的增值作用,加快地理标志价值转移到产品上的速度,最后通过市场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本身就具有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效应。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区域地理标志品牌,使产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形象,具有集群从 众效应和模范作用。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一种地域性、独特性及制度赋予特定权利的经济资源或要素,对其他经济资源或要素具有聚集效应,从而会引导和开发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又将会保证、提升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品质、信誉与品牌,促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因此,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及产业集群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互促相长的关系。

三、从产业集群角度看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存在的问题

从农业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目前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业,仍处于产业发展四阶段中的初级阶段--生产要素导向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生产要素优势,即基于一国或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人文因素和历史传统等地理标志的优势,这很容易彰显产业成绩,但也非常脆弱,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降低或相对减弱很容易给产业发展带来重创,从而滋生出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如果一直坚持以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来维持和发展地理标志,将会使我国的农业停留在以资源为基础的较落后的经济层面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以次充好,产品质量低下,无法在竞争中取胜。实践中,许多企业片面强调产地的真实性而忽视了商品的内在品质,致使使用地理标志的商品与其他同类商品没有明显区别,传统的质量特点和信誉丧失殆尽。第二,产生狭隘的地理标志主义,为不正当竞争孕育了沃土,会使一部分企业认为可以在地理标志范围内为所欲为,进而造成了近年来毒火腿事件、毒粉丝事件乃至于假冒龙井茶事件比比皆是。

2.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科学技术是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的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只有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设施装备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的产业集群的各个环节,产业集群才能有持续旺盛的生命力。而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具体表现在:第一,目前在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的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设施、装备落后,生产的各个环节所采用的技术仍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上。第二,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的产业集群一般都是在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创立的,所以单个小企业不可能有自己的研究与开发机构。第三,农户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更是很难满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需求,更难以在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快速创新以适应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第四,缺乏生产要素流转市场和管理机构。农村可以成为丰富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可以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可以寻求建立销售市场和中介组织,但是,对于科学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农村地区是难以自我满足的,必须通过政府组建相关机构吸引投资和项目招标等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因此,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能力较低,这不利于制定和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标准和促进产业升级优化。

3.不注重培育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牵动能力直接决定着以地理标志为基础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和成效,是实施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从事地理标志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在发展速度、规模和效益水平等方面都还比较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没有形成一批龙头企业来带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且地理标志可以为很多家企业使用,有些企业不注重自身实力的培育、自身资源的整合,目光短浅,不注重自身长远战略的规划,只看当前获得的收益。

4.我国农村的很多集群产业是集而不群,只是扎堆,简单的重复生产,无法进一步挖掘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潜在价值。区域创新能力低不利于内部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可能造成集群产业只是简单的重复生产或低水平发展,产业链上环节少且各环节发展不协调,相关辅助性机构严重缺位,甚至变成孤立的生产环节,因此无法挖掘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潜在价值。高水平的集群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发达的社会网络关系,因为产业集群是由交易网络、技术网络与社会网络交织所形成的网络结构,这种网络结构不仅能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能促进协作,形成协同效应。协同强调双方或多方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而目前与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的产业集群相关联的支持性和辅助性机构的各主体畸形成长,难以融为一体,导致我国农村很多低水平的集群产业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松散,信息交流少,生产结构趋同。

5.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不注重对区域地理标志主体的培养和建设。农业产业集群中最为常见的中介组织是产销协会,但是现在的产销协会几乎都是小而全的“全职保姆”组织,技术、农民培训、科研、营销服务等一应俱全,但真正需要建立地理标志品牌的时候只能通过政府或其他机构获取资金和政策上的帮助。另外,在地理标志品牌建设过程中往往出现“多头领导”的局面:一方面,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来源困难使得区域内各利益主体形成弱合作,对地理标志品牌缺乏科学的管理;另一方面,避害趋利的心态使得产业集群中缺乏权威的组织机构监督地理标志的使用。这种管理体制使得一些农户的劣质产品破坏r地理标志的形象,而且这种生产标准准人方法很难瞄准真正的优质生产者和剔除劣质生产者。

四、基于产业集群的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措施

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过程也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从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强调的是通过这种转化,经过资源整合,地理标志获得更长久生命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护与发展地理标志实际上也就是保护与地理标志相关的农业产业或农产品。因此对实施地理标志的农业产业进行保护,可以促使我国加快把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和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增长模式逐步转向主要依靠核心竞争能力提升的发展模式上来。具体来说,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措施包括:

1.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就要因地制宜,比选出具有地域性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加以重点发展,构筑实施地理标志的特色主导产业。同时,要大力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水平,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迅速形成优势的特色产业。

2.提升农业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条件。生产要素可以分为初级资源要素和高级资源要素。目前地理标志涉及到的主要是自然资源、历史、传统人文等初级要素,这些要素是自然生成的,只要简单的私人及社会投资就能拥有。而对于知识、技术、资本等高级资源要素则需要依靠持续地追加投资创造出来,因此,保护与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使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业由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第一,需要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产业加大知识、技术等投入,促使农业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发展。第二,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支持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的持续竞争力。第三,要大力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品质,积极推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逐步实现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的标准化和优质化。第四,增强地理标志品牌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做好名牌延伸工作,把名牌冠以新的地域产品形式或类别中去,营造名牌素材,提高地域产品的整体形象,发挥地理标志品牌的综合经济效益。

3.扶持与发展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促进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的创新和竞争力的提高。有竞争力的上游产业的存在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的高质量的原材料和各种服务,而有竞争力的下游产业则可通过提升效应,直接拉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例如,在“东北大豆”名下,就初级产品大豆而言,有各种专用类型(高油脂、高蛋白质、高赖氨酸等)的大豆。同时,“东北大豆”的附加值效应,也延及以东北大豆为原料的系列加工产品,包括豆油、豆粕、豆粉,以及各种深加工的豆制品。标明“东北大豆”原料或成分的加工产品,都将在“东北大豆”地理标志上获得市场认同,这将有力推动东北地区大豆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4.实施“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地理标志将分散的农户以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通道,建立农户可以分享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经济利益的机制。例如“信阳毛尖”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后,河南省信阳市茶叶协会对“信阳毛尖”茶叶的质量和生产技术进行规模化管理,大力推进“地理标志+龙头企业+茶农”的生产模式,使“信阳毛尖”茶叶的市场知名度日益提高,成为信阳的一大支柱产业,形成产值超千万元的龙头企业10余家,从业茶农20余万人。2005年,“信阳毛尖”产量达1450万公斤,产值7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21%和28%。茶农人均收人3700元,比2001年增长了17%。

5.要注重培育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产业集群的实力和竞争力。实施地理标志的农业企业,第一,要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产业,要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要像工业产业那样进行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第二,要明确制订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种植规范和产品标准;第三,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等措施,使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发展成为规模大、实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第四,要着眼于长远战略,要有以地理标志促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制定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业发展规划,地理标志保护应当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密切结合;第五,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可以依附龙头企业的市场和经营,配合龙头企业的分工体系,发挥和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成为龙头企业的一部分。同时,龙头企业也可以与中小企业进行转包合作,增强企业的柔性,从而在产业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共同构建产业集群效应。

6.地方政府要制定和实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与规划。当前,产业集群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随着国内对产业集群的认识不断深入,许多地方政府特别是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份政府已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意义,纷纷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战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成为全国性的经济发展潮流,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最重要产业战略之一。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初期,地方政府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主导地位,通过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来提供企业发展的硬环境,并营造一种适合集群发展的软环境,包括引导集群发展的法律法规,产权保护,金融、财政等政策及劳动力供给,减少各种行政壁垒,简化各种办事和审批手续等。但是随着集群的发展壮大,地方政府应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地方权威机构和公共物品的“供应商”,对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和区域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的公共物品进行投资,根据集群特色和所处的成长阶段,及时提供集群主体所需要的公共服务。地方政府要努力打造区域创新环境,除了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一种创新文化环境的建设,使产业群所处的区域充满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协作意识、对技术创新的热切需求、对信息的敏感等等,形成良性循环的集群发展。

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5

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文化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越来越强烈,运行模式已打破了仅由“国办文化”一家的模式,形成了国家、集体、社会、个人一齐上的格局。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现就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等方面作一汇报: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县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繁荣群众文化、丰富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目前我县文化产业正朝着

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市场比较繁荣。文化服务以商品形式进入象山经济流通领域已有近二十年,在这期间,我们始终本着“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原则,以“支持健康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抵制低级庸俗的、取缔淫秽反动的”管理准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经过努力,文化市场布局逐步从县城向乡镇延伸,经营项目也日趋多样化、现代化,初步形成了音像、娱乐、演出、电影、美术、文物、图书、游艺、网络文化、印刷业等综合性市场体系,呈现了投资主体社会化、经营成份多样化、市场功能效益化的新格局。到目前止,全县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51家,其中网吧87家,歌舞厅62家,卡拉ok音乐茶座25家,书报刊销售出租店108家,电子游戏机室7家,营业性演出团体11个,演艺场所12家,音像零售出租单位101家,录像放映厅8家,经营性体育项目

65家,印刷业164家,美术经营1家。文化市场的繁荣,既丰富了全县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县文化市场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每年直接为国家上缴利税数千万元,同时还明显促进了饮食、交通、宾服等其他三产的发展。

二是文化经营单位发展迅速。象山县新华书店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及时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技能,开展优质服务,在坚持图书门市销售的同时,组织人员送书下乡和送书到校,取得了较好的图书销售业绩,近几年年销售额均在1600万元以上,自身实力不断壮大。为培养文艺后备人才,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同时为发展文化产业,我们于1999年7月由社会力量投入近100万元创办了全市首家艺术类职业高中——象山艺术学校,该校并于升为职业中专,现学校开设了越剧表演、器乐演奏、声乐、舞蹈、宾服等

专业,有学生120余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前几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今年更是呈现了火爆的局面,就业率达100%,优秀毕业生供不应求。县文化馆于开办了艺术培训中心,开设美术、声乐、成人舞蹈等培训班,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县图书馆在1997年创办了以销售图书、音像制品、文具用品、打字复印为主的经济实体——读者文化服务中心,4年来共创利26万元。在此基础上,县图书馆还自筹资金40余万元购置30台电脑,开设了计算机信息服务窗口——东海网景,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3月,我们开办了象山半岛演出策划公司,为促进我县文化与外界的交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演出公司充分挖掘演出市场,发挥演出经纪机构职能,平均每年引进各种a类演出团体20余家。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相继引进了乌克兰斯拉夫人歌舞团、黑龙江大庆歌舞团、宁波小百花越剧团、长春长影乐团、朝鲜牡丹峰杂技团等,成功策划了“开渔节

晚会”、“黑土情”、“税务之歌”等大型组台文艺晚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外,我县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产业,利用我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一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目前正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兴建竹根雕艺术馆“德和堂”来进一步扩大影响;挖掘民间剪纸艺术,包装推出谢才华剪纸,剪纸作品产业化的路子已迈出坚实的步伐。

三是旅游与文化结合方兴未艾。歌舞厅、卡拉ok厅等曾经深受群众欢迎的娱乐场所已渐渐失去了吸引力,这些娱乐场所营日趋困难。而演艺市场在逐渐升温,特别是开放式、敞开式的露天广场文艺逐渐被群众接受。特别是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开发旅游业,以举办“开渔节”、“海鲜节”等具有丰富渔文化内涵的节会为载体,挖掘海景、海防遗址、游客参与度高的海上娱乐活动,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典型的有中国渔村的建成开放和石浦渔港古镇的旅游保护

开发,使我县旅游与文化得到了有机结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缺乏较稳定的政策,使有些文化产业一哄而上,如电子游戏机室,我县曾达89家,经过7、8、9三个月的专项整治,压减到26家,又要求进行压缩和兼并,至11月底,已关闭了电子游戏机营业场所19家,收缴整机271台,使全县电子游戏机经营场所压减至7家。对此,文化经营户纷纷反映政策不够稳定。对“网吧”的管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二是缺乏宏观调控和引导力度,几年来我县歌舞娱乐市场经营结构呈现重复式、平面式的粗放型状态,如歌舞厅、卡拉ok厅、电子游戏机等都是一哄而上,导致多、弱、小、散的局面,最后以撤、扩、并整顿告终。

三是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缺乏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人才。

三、下步对策措施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20世纪90

年代以来,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能够为社会提高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也能够涵养税源、解决就业,同时也是促进文化大县建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从目前来说,我县的文化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积极为文化大市、文化大县建设服务。

一是加强文化产业规划,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十五”末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拓展边缘文化产业,初步形成行业门类齐全、内部结构合理、地域特色鲜明、整体效益显著的梯度文化产业体系。着力做好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文章,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半

岛海洋资源,推出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活动和文化旅游产品。改造提升影视娱乐业、演出业、体育健身业、图书音像发行业等传统文化产业,使之成为象山文化产业的支柱型产业。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力度,提高文化产业档次。目前我县文化经营单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等现象,今后在审批过程中应注重这个问题,切实加强引导力度,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档次和水平。

二是深化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有益做法,加大改革力度,激发内在动力。切实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理顺关系,实行政事分离、政企分开,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区分性质,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向文化市场主体转变,造就一批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管理科学的文化企业。将充分发挥市场化

程度高、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民间资金充裕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和境外资金等社会民间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

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维护市场经营秩序。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出版管理、文物保护、著作权、专利、版权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法规。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坚决扫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市场,做到“以管理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同时加强对文化经营户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依法经营的自觉性;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执法人员的法制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积极推进我县文化市场依法管理工作。

文化产业保护与发展 篇6

桂东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实施文化强省,推动桂东县的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根据郴州市政协4月18日召开的文史工作会议精神,及5月13日传真函件的要求,5月中旬至6月中旬,桂东县政协学习文史委牵头,组织了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专业人员,就“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发展”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得到了县政协主席业军的高度重视,安排了副主席邓青青、正处级干部黄仁亲带队。

调研组人员先到炎陵县、永新县、井冈山市学习考察取经二天。之后,深入到我县的普乐、沙田、沤江等镇及县纪念馆,实地调研,采取了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和走访调研等方式,广泛听取和收集了有关领导(包括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雷纯勇一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专业人士、社会贤达以及乡村干部、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梳理总结和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红色文化遗址的基本情况

桂东县地处湖南省的东南边陲,井冈山的南麓,东北至东南分别与江西的遂川、上犹、崇义三县接壤,南、西、北,依序与汝城、资兴、炎陵三县的土地相连。

1452平方公里土地的桂东,留下了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任弼时、罗荣桓、王震、萧克、滕代远、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的足迹。桂东是井冈山的前哨;桂东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3月28日,毛泽东为策应湘南起义,率领工农红军从炎陵中村进入桂东四都开展革命活动。两天之后,到了沙田。4月3日,毛泽东在沙田圩后的老虎冲三十六担丘颁布了着名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沙田期间,毛泽东组织开会、演讲,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成立了桂东县工农兵政府(桂东县苏维埃政府)。

1928年7月,朱德、陈毅率红军攻打郴州受挫。为了保存实力,两位高级将领审时度势,率军于8月3日撤到桂东整修,部队分驻沙田、普乐、新坊。期间,在桂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在万寿宫召开了红四军第四次党代会、士兵代表大会(8月16日),组建了湘南红军游击队(队长唐天际),开展了游击战争。朱德在东水刘家祠亲自主持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并成立了桂东县第一个乡党支部――东水乡党支部。

1928年8月19日,毛泽东从炎陵的大院经黄洞,前来桂东迎还朱德、陈毅的红军大队。23日,在唐家大屋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议决重返井冈山。24日,撤离县城,在三台山激战至傍晚。次日,经寨前、新坊、普乐,进入江西崇义、上犹,实现了“井冈山第二次会师”,巩固和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9年5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从炎陵进入桂东,攻克县城,歼灭敌人,释放革命干部与群众。

1934年8月12日,从江西突围出来的红十七师、红十八师官兵9700余人,来到桂东寨前圩,由萧克、王震等高级将领按中央训令,宣布红六军团正式组建,并誓师西征,揭开了长征的序幕。

主力红军撤离苏区后,桂东成了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的中心。湘赣省苏维埃教育部长、毛泽东的老师方维夏就跟随红四团红军,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率领的红军……他们与当地游击队在桂东东西两边山及周边开展了三年的游击战争。方维夏、蔡会文1936年就牺牲在桂东的普乐山岭。

来过桂东的红军队伍还有很多――红三军团(彭鳌),红七军(邓小平、张云逸)第五十八团进入青山宋家、彩洞……

桂东沙田万寿宫还是新四军留守处;桂东四都、青山是八路军南下支队王震上将战斗过的地方,桂东是湖南省第一个解放的县。

市政协调研组认为:桂东的红色文化,种类多、渊源清晰、时间最连续,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革命历史的地方坐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渊源;其珍贵的历史,独一无二。

桂东,到处红彤彤。您只要踏上一步,就会踏上红色的印痕。遗留下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点多面广,数量多,全县15个乡镇都有。桂东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上百处,主要的红色文化遗址27处。

1、红色文化遗址按类别分:①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1处。即:桂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万寿宫、红四军军部旧址――东水老屋、红四军医院旧址、红四军兵工厂旧址、湘南游击队组建和授枪旧址――文昌阁、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唐家大屋与杨岸、龙溪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湘粤赣特委和湘粤赣边区游击队总部旧址――赤水仙、中共西边山边区委员会旧址――桃寮。②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1处。即:大岭坳战斗旧址、“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沙田戏台、同益店、寒岭界战斗旧址、城隍庙、毛泽东警卫排驻地旧址――母公祠、红六军团誓师西征旧址、方维夏牺牲地――仙背山、桂东武装起义旧址石围里、陈奇烈士故居。③革命领导人旧居1处,即邓力群旧居。④纪念设施4处,即: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毛泽东同志塑像、第一军规广场、桂东革命烈士纪念碑。

2、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级别分为:①省级红色遗址文物保护单位8个,即“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万寿宫(含沙田戏台)、毛泽东迎还红军大队旧址(含唐家大屋、城隍庙)、桂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红四军普乐活动旧址群(含:红四军军部――东水老屋、红四军医院旧址、红四军兵工厂旧址、朱德居住旧址)、红六军团誓师西征旧址(含:寨前圩、朱氏祠堂、扶氏祠堂)、中共西边山边区委员会旧址――桃寮、毛泽东活动旧址――同益店。②市级红色遗址文物保护单位2处,即:陈奇故居、邓力群旧居。③未定的12个。没有国家级红色遗址文物保护单位。

3、红色文化遗址,利用级别情况是: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即“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万寿宫、沙田戏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唐家大屋、城隍庙、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即邓力群旧居。未定级别的20个。没有省级的。

二、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现状、发展情况

(一)保护现状

1、遗址保存完好的有2处,即第一军规广场、桂东革命烈士纪念碑。

2、遗址保存较好的11处,即:“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万寿宫、沙田戏台、同益店、唐家大屋、城隍庙、毛泽东警卫排驻地旧址――母公祠、红六军团誓师西征旧址、邓力群旧居、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毛泽东同志塑像。

3、遗址保存一般的4处,即:桂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红四军军部旧址――东水老屋、红四军兵工厂旧址、红四军医院旧址。

4、遗址损毁严重的有10处,即:陈奇烈士故居、大岭坳战斗旧址、湘南游击队组建和授枪旧址――文昌阁、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杨岸、寒岭界战斗旧址、龙溪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湘粤赣特委和湘粤赣边区游击队总部旧址――赤水仙、方维夏牺牲地――仙背山、中共西边山边区委员会旧址――桃寮、桂东武装起义旧址石围里。

(二)开发利用情况

从以来,桂东县共投入了资金3千余万元,用于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发展:

1、在沙田镇,兴建了第一军规广场、第一军规纪念碑等配套基础设施,修缮了万寿宫、沙田戏台等。

2、在流源乡,修缮了邓力群旧居,建造了小广场。

3、在寨前镇,建造了红六军团誓师西征的雕塑。

4、在县城省级森林公园三台山上建造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完善了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一些配套设施。

5、即将竣工的有三台山烈士陵园文化墙。

军规广场、纪念碑、烈士碑、纪念馆等红色设施的建造与完善……不仅彰显了桂东浓厚的红色文化,诠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桂东轰轰烈烈的红色文化历史,而且成了县内外、省内外人们瞻仰、祭扫、缅怀与寄托哀思的圣地,成了人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与圣地。

三、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认识不足

一些乡(镇)的领导、部门的领导,还有不少干部群众,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认识不足,文物法规意识淡薄,没有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遗址的财富性,保护的重要性,认为保护是一个包袱――保护要花钱,只算眼前经济账,不考虑桂东经济发展的长远之计。

主要表现:一些乡镇、乡村的红色文化遗址受到冷漠,如:红四军军部旧址――东水老屋、兵工厂等。许多人认为保护是政府的事儿,与己无关。屋内、屋外堆放了农具、杂物等,严重影响墙体,房屋漏雨,墙体坍塌,没有人维修。任脆弱的红色文化普通建筑风雨飘摇。

2、文物保护机构势单力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全县设有文物保护管理所1个,与纪念馆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共有7个编制,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所2 人,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这与所承担的`文物鉴定、技术保护、规划编制、文物执法等繁重的保护工作任务极不相称。

纪念馆(含沙田)临时讲解员的工资待遇过低,试用期每月800元,期满后每月1000元。由于待遇低,流动性就大,直接影响红色文化宣讲质量。

十几年以前,桂东成立过文物工作管理委员会,可由于领导的经常变动,管理委员会等于虚设,工作没有启动。

3、文物保护经费没有列入预算,保护工作不到位

桂东是革命老区,国家贫困县,县级财政除了每年确保必要的工作经费外,再没有预算钱来实施抢救和保护。省、市没有固定的文保经费下拨,每年得写报告去争取三五万,争取来的经费也不单纯是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还要用于古建筑(聚龙居等)文物的保护。

可以说,省、市两级拨给的文保经费,对于拥有浓厚红色文化,拥有点多面广的红色遗址的桂东来说,保护只不过是杯水车薪。所以,桂东的红色文物遗址保护乏力,保护设施简陋,保存条件也差,一些馆藏红色文物已移放到国家、省、市妥善保护与管理。一些散件红色文物也无钱收购。一些馆藏的文物急需修复,也无钱修复。

4、文物保护工作不具体,不细致

一些产权没有置换的红色文化遗址,本应公布为县级保护单位,由于缺钱,没有公布。在普查的纸面上做保护,实地当中却没有保护范围、保护标志。

保护经费的紧张与缺乏,不少红色文化遗址保护难以真正落实到乡、村、组、户。

5、全县城乡建设,没有真正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整体规划

市调研组专家指出,桂东城乡建设规划不科学,红色文化遗址主体、标志不显眼。比如:沙田“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纪念碑、同益店、万寿宫等,被周围那些高楼大厦圈围了起来,标志物淹没在圩镇,让外面的游客不易看到。

6、对文物保护工作执法力度不够

对违反《文物保护法》规定的违法行为处罚,执法权有的属于公安;有的属于工商、环保;即使属于文物部门执法的,也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因而出现了县级执法乏力、不到位现象。

7、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政策研究不够

在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中,没有跟踪落实;政策研究不透,没有多渠道,多方位争取资金来保护红色文化遗址。

8、开发利用不理想,红色文化展示的方法单一

市政协调研组指出,走进桂东,一路感受不到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也看不到多少红色文化的标志。

四、保护、开发红色文化遗址的建议与对策

红色文化遗产是一种资源,并且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红色文化遗址没有了,红色文物被掏空了,那么,红色文化的桂东就等于是一个空架子,红色桂东谈起来,也显得苍白。

因此,要转观念,强认识。要下大力气,采取得力措施进行保护。要把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作为桂东,乃至郴州的一项红色文化事业来抓。既抓红色文化遗址硬件保护,又抓红色文化软件的保护。

通过保护与开发,把桂东办成郴州红色文化的高地,郴州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议:

1、加大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只有保护好,才能为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只有保护好,才能更好地为桂东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只有保护好,才能利用它来对人们进行信仰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传统教育,廉政教育。

为了保护好红色文化遗址,要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广场电视墙等媒体,加大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宣传力度,让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意识走进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提升全社会的保护观念。通过宣传,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不搞好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就愧对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革命前辈;通过宣传,让人们深深地懂得,保护不单是政府的事儿,居住红色遗址房屋的业主有责任,全社会有责任;通过宣传,提高人们保护的认知度,增强人们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及法制观念;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加大桂东红色文化对外的推介力度,提高影响力,引起领导,特别是高层领导的关注与重视。

2、理顺体制,加强文保管理机构力量,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建议桂东文物保护管理所单设,并更名为“桂东县文物保护局”。机构编制与其承担的职能任务相适应,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加大文物鉴定、技术保护、规划编制、文物执法等工作。

提高纪念馆临时讲解员的工资待遇,确保讲解员的稳定性,以提高讲解员演讲的技艺与水平,增强红色文化宣传的效果。

启动桂东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过去,因人而定,委员会形同虚设,人们甚至不知道有这样的机构。建议委员会由单位――党史、文化、广电、文物、文史、宣传、国土、公安、发改、民政、旅游、建设、规划等组成,由一名县领导分管,具体抓,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整合各部门管理职责,明确各部门的保护责任,加大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3、加大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经费的投入

一是对我县未定级别的12处红色文化遗址向社会进行公布,要把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1处1年1万元),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二是积极争取省、市对桂东这样的国家贫困县给予文化保护经费的倾斜,文保经费固定拨付给桂东;三是向上争取国家补贴支出的免费开放资金能一视同仁。四是积极争取红色旅游开发资金。

市政协调研组指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要多投入。建议从“城市发展基金”专项资金中单列“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资金”来加以保护。

刻不容缓的是,县里再贫困,也要调剂出部分资金,撒点胡椒面,抢救濒临倒闭的红四军军部旧址――东水老屋、红四军兵工厂旧址、红四军医院旧址,修葺好红十五军军政委、桂东县第一任县委书记陈奇的故居。让红色文化遗址不垮、不倒、不烂。

4、转方式,创机制,把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工作做细、做实

进一步挖掘出桂东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搞清家底。划定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区域,增加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碑、牌标志。

推行乡、村文物协管员体制。给乡、村、组、户一定的补偿经费,明确看护责任,让他们加强日常管理――让脆弱的红色文化建筑房子能透透风,换换气,屋内有人经常打扫,屋外有人清理;漏雨了,有人检瓦;墙体坍塌、损毁了,有人维修;有破坏的现象,有人制止,有人举报。

特别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城乡建设中,将危房改造与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对现有红色文化遗址尽可能进行产权置换。

5、编制好桂东县城乡建设与文物保护的整体规划

为建立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长效机制,建议抓紧编制好桂东县城乡建设与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即文物保护纳入全县城乡建设规划中。

在规划上,市调研组对桂东谈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即:红色文化与绿色资源、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等一起来规划。走科学规划之路。实施中,主题突出,分步进行,一步一个台阶。打好“红”、“绿”两张牌,把桂东打造成红彤彤、绿幽幽、健康康的美好地方。

6、加大文物保护工作执法力度

县文物保护所(或文物局)要经常对红色文化遗址进行巡查,加大红色文化遗址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对保护区域内有建房苗头、及堆放杂物的现象,要及时提醒乡镇、单位或业主。对保护区域内的旧房,多做思想工作,尽可能进行产权置换。不能置换的,拆旧建新时,坚决杜绝原址上重建。

7、加大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政策的研究

为了桂东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之计,要抓住我县红色文化特色,聘请省级文物专家编制好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规划。

加大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政策研究,积极申报“国字牌”保护单位,在一二年内实现零的突破。在申报时,把与之相联系的红色文化遗址,一并打捆包装进行呈报。()要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纪念地旧址群、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和毛泽东迎还红军大队旧址群、工农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誓师西征旧址群列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工作的重点。

市里专家说,桂东是工农红军长征的始点,意义非凡。红六军团誓师西征旧址,应该及早恢复重建,科学复原古戏台等设施。

要加大桂东申报“国保”单位的力度。为了申报成功,委任精兵强将,在申报过程中,搞好跟踪和后期管理,衔接好,落实好。争取国家的文物保护经费,来解决桂东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中财力严重不足的瓶颈问题,改善硬件建设,促进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

文物保护所(或局)与旅游局要联袂争取红色文化旅游资金,做活、做好红色文化旅游线路这篇文章,把桂东重要的、有影响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旅游发展优势。

建立多方位的投融资体制。吸收社会基金,加大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亦可以奖代拨,比如:寨前的朱氏宗祠、扶氏宗祠的红色文化遗址,由他们维修,然后拨款奖励。还可向产权单位(户)伸出橄榄枝,合资、合股,共同开发红色旅游。总之,就是要酿造出一个社会关注、人人关心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的格局。

8、丰富红色文化展示的内容与方式

文化产业保护与发展 篇7

(一) 美国因时而变、及时修法。

当前在世界环境下, 实行知识产权的国家战略的各个国家已经针对具备本国特色的国情制定出了多样的法律法规, 经由法律途径保障国内的知识产权,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带动知识产权在国家环境当中的创新以及合理的应用, 进而拉动经济、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水平的发展和进步。美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以及满足国内的企业的需求, 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同时也很好的适应了世界上的文化产业快速的发展。

(二) 充分保障专利申请者的权益,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2011年的3月8日, 美国参议院确立了一项明确的法案, 针对时下的专利制度进行了非常重大的改革, 以此来加强专利的审批过程的效率, 并且由此来更好的维护专利申请者的权益。首先, 是针对专利的审批进行改革, 提高专利的质量以及所具备的作用;其次, 将专利申请人的权利放大, 专利申请人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对自己的专利进行优先的申请, 让最具价值的专利能够尽快的付诸实行并及时的进入市场, 缩短申请的时间;第三, 则是将专利的申请放在优先的位置上, 保证申请的过程非常的简洁明确, 需要的费用也比较经济, 保证专利制度具有比较显著的效率以及肯定性。

二、中国和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保护知识产权的共通之处

(一) 调整经济增长的模式, 拉动国家经济水平, 促进进步

1. 美国

在1979年的时候, 美国时任总统的卡特率先提出了通过独自政策来进一步加强国家所具备的竞争力, 以此来提高企业精神的理念, 同时也率先的提升了知识产权的战略到了国家战略这样的一个层次上。自此之后, 美国的国家部门始终将知识产权作为国家的经济水平提升的一柄利器, 美国在知识产权政策这样的领域上也一直非常的活跃。

如今, 在奥巴马政府的领导下, 2009年以及2011年这两年先后发布了比较完善的规范, (即《国家创新战略》) , 试图经由调整知识产权战略这样的方式来拉动科技创新, 进而保证美国能够始终处于科技和经济领先的地位上, 以此来打造一个世界强国的形象。

2. 中国

在2008年的时候, 中国正式颁布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立足于建设创新国家, 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思想观念, 致力于满足世界环境下对国家的实力的要求。

当前在中国, 想要将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过来, 并且将经济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 最重要的就是要调整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耗, 将物质资源的消耗转变成智力资源的转化。首先, 我国的资源非常有限, 因此无法进行资源耗费类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不能将环境的牺牲作为发展的前提。之所以要实行知识产权的战略, 主要的目的是调整经济发展的模式, 进一步实现我们国家鼓励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二) 保证国家层面当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积极的进行跟进

当前, 中国和美国针对知识产权的国家战略基本上都是从国家的层面上来对战略体系进行确定和完善, 同时通过纸质文件的方式来进行发布和施行, 另外, 出台一些相对应的政策来共同运行, 以此来保障知识产权的战略目标能够很好的得以实现。

1. 美国

自1979年之后, 美国初步确定施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战略, 当时在美国国内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内容来保证该战略体系能够得到平稳的运行, 只是通过不同的法律法规来针对本国知识产权的国家战略进行构建。

到了2010年, 美国开始进行《21世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制定, 并且通过文件的形式来进行体系的确立, 这也是美国的政府在针对知识产权这一问题之上, 最显著也是最大的一次变化。另外, 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以及2011年先后两次发布了创新战略, 同时也提升了知识产权政策的重要地位, 主要包括对专利申请的制度、周期的调整, 同时加强对专利的质量的审查, 保证质量;另外还有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监督和执法的机制的完善等。

2. 中国

在中共中央十七大的报告当中针对知识产权战略的具体实施已经有非常明确的说明, 相对的, 中央经济会议也对此有更加全面的要求, 要求各级部门大力对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实施, 具有非常深远的社会意义。

另外, 为了保证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能够顺利的贯彻实施, 在已经颁布并实行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基础之上, 由国务院进行领导, 各级部门积极进行参与的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联席会议, 目的在统筹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能够得以顺利的实施, 参会的各级部门在充分的理解了中共中央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之上制定除了对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与推进的具体的计划以及战略部署。

(三) 保证确立规范以及完善规范的及时有效

1. 美国

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对于知识产权进行法律保障的体系, 并且保证与国家战略相互适应, 进一步将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扩大, 同时对知识产权加强保护。

在这样的实施模式下, 美国对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的完善和改进, 同时也将计算机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也纳入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内,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原有的知识产权进行强化和保护, 同时也能对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保护, 保障知识产权的安全性。另外, 为了保证科技创新的成果能够顺利的转化和提升, 美国已经通过并且顺利的实施了例如《贝多尔法案》、《美国发明家保护法令》等比较有力的法案, 以此来协调政府与各个研究部门机构、乃至与各个企业间的关系, 并且也将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水平提升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并且也强化了高新技术进行转移以及扩散的进程, 逐渐将科技实力转变成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

2. 中国

和知识产权战略进行一定的适应, 并且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对于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法律法规的体系, 之后进行完善, 并且最终达到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当中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立法和完善法律法规的方面上有比较快的发展和进步:

在2010年的时候, 我国的《商标法》的具体的修订已经保持平稳的推行;

同年2月份, 相关部门修订了《著作权法》, 并且进行了公布, 同年四月, 正式投入运行;同样于当年2月, 相关部门对现有的《专利法》实施细则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完善, 正式突入运行;当前, 我国的相关部门正在对《著作权法》进行再次修改以及完善。

另外, 完善法律法规逐渐让我们国家的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变得愈发的完整和有效, 很好的带动了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落实。

三、中美文化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差异分析

(一) 在战略定位上:领先与追赶

1. 美国

科技水平比较高、经济全球化, 属于是一种外向型的知识产权模式。美国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和科技的总体水平, 考虑在国际中的角色, 进行科技以及经济水平全球化的发展模式, 保证自身能够在世界上始终处于科技和经济都高度发达的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 向国际市场中寻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从中获取比较理想的利润, 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尤其是一些特别针对专利或者是商标等进行保护的法律条款, 最大程度上对和美国国内已经存在的产业形成一定的冲突和矛盾的外国产品或者产业进行限制和约束,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护本国国内的商品和产业能够比较稳定的发展。

2. 中国

自主创新, 建立创新型国家。相对于美国来说, 中国是后发国家, 但在知识产权战略方面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在经过了各级部门以及群众的长时间努力之后, 中国逐渐也变成了能够在世界知识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大国, 对于专利无论是申请量还是得到授权的总量也都逐渐走进了世界的前列。截止2010年底, 我国的有效专利总量为221.6万件, 从专利的国别特征看, 国内有效专利和国外有效专利分别为182.5万件和39.1万件, 分别占82.4%和17.6%。但总的来讲, 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还有一个过程, 属于追赶型的新兴国家。

(二) 知识产权创造:R&D投入额度与强度之差

1. 美国

根据2010年美国科学基金会 (NSF) 科学资源统计处《国家R&D资源类型统计:2008年数据更新》所提供的数据, 2000年至2004年, 美国的R&D投入强度一直在2.74%~2.59%之间上下波动, 此后2004年至2008年5年间, 呈逐年升高趋势, 2008年达到最高点2.79%, R&D投入金额为3976.3亿美元, 位列世界第1位。

显然, R&D在资本进行高投入的同时, 必然就会带来高产出, 根据美国的专利局发布的信息当中很明显的体现出, 在2010年一年间, 美国就已经授权了21.96万个专利;1986年至2010年的25年间, 美国已累计授权发明专利327.94万件。

2. 中国

2001年以来, 中国的研发经费R&D投入强度一直保持在0.95%以上, 并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 2007年R&D投入强度已达到1.44%, 2009年R&D投入强度达到1.7%, 金额为5802.1亿元人民币, 2010年R&D经费投入强度为1.76%, 金额为7062.6亿元, 比上年增加1260.5亿元, 增长21.7%。R&D的经费的总数在世界当中排在前面几位, 这样的情况和我国的政府以及国内的企业始终非常重视研发的投入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不过相对的, 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例如:我们国家当中对于科研开发的投入不是非常的高, 另外, 对于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方面的支出也不是非常的高, 和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并且这种差距不容忽视。这非常明显的说明, 在我们国家当中, 科技发展的水平尚且还比较低, 对于科技创新的能力也尚且不够高。

(三) 加强国内外的知识产权合作:主导和参与

1. 美国

在2011年的时候, 美国在战略当中提出了对专利进行审查的过程进行改革的理念, 首先要提高执法的力度, 并且积极的参与到国际中的知识产权合作当中。这是因为, 美国长期的实行推行自身对于知识产权政策的主张, 同时, 国际上对于知识产权制度也有很多规则是适应美国自身的决策的, 因此, 美国不可能放弃其对于制定国际知识产权的原则的过程中所拥有的话语权以及决定权。

2. 中国

相对的, 由于知识产权在国际当中的交流以及合作渐渐深入, 我国在国际范围内针对知识产权这一领域当中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我国和国际的知识产权领域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合作和交流, 主要是以下这样的几个方面:

首先, 保持高度的积极性, 参与到国际上的知识产权谈判以及磋商当中, 中国需要积极的争取到话语权, 并且树立起中国正面的大国形象。

其次, 对主要国家以及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进行巩固发展, 同时也要努力发展一些新的合作关系,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扩大双方的共同利益。

第三, 保持高度积极性, 开展一些针对发展中的国家进行的培训以及扶持, 进而逐步完成受助者向输出者的良好的转变。

第四则是要冷静的面对发达国家当中输出的知识产权的压力, 并且逐步调解矛盾, 并逐步消除矛盾。

当前, 中国处于一种需要加强合作以及交流的角色上, 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同的位置, 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谋取在国际上的知识产权领域当中主导的位置。

综上所述, 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经济高度的发展, 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地位也变得更加的重要了, 甚至已经成为了国家的经济水平总体发展比较重要的基础。本文将中美文化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了对比以及分析。看到中美文化产业保护政策方面差距的同时, 更应该积极吸取经验和教训, 找出不足, 完善自身法律体系, 从而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琛.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产权[J].科技与法律, 2000, (4) :59.

[2]美国2009-2010年知识产权政策分析[EB/OL].[2011-07-23].http://www.chips.org/xwzx_list.asp?News ID=601.

文化产业保护与发展 篇8

所以,为了保护这些正在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对其进行文化保护和合理的产业开发,本文意在探索一种通过产业开发来促进漳州土楼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方法,最终走上一条文化遗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漳州 土楼 旅游 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61-01

一、文化资源保护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了:“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我国要“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的同时,使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飞速发展。在我国“文化软实力”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的情况下,实现科技与文化产业的捆绑式发展,才能够为我国的文化资源提供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近十年来,在国家有意识的宏观调控及政策引导下,我国的文化产业有了巨大的发展,推向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浪潮,但是在社会发展快速的进程下,我们同样也使上万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景区飞灰烟灭。高度的产业化、商业化使民族的历史被敲毁为无数的碎片,遗失在记忆中。文化产业链当中究竟缺失了什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认为:“只有当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强大和完整的时候”,才能叫做“文化产业的强大”。现在许多农村的文化遗产,还是如碎片般,没有传播的途径。在漳州市平和县就有这样一个村庄,他的宗祠遭到严重破环,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土楼宗祠的墙上劣迹斑斑,已不见明清时期人工巧匠雕刻精良的房梁和屋脊,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土楼在村口站立着,二楼以上的走廊与房间就即将要崩塌,似乎往日子孙满堂的繁荣不复存在,只剩下屹立在风中的老房子。这样的画面并不少见,据统计漳州土楼民居2000多座,是福建省土楼分布最密集、规模最大的地区,目前只有南靖县的土楼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下还保持良好,但是剩余近700多座土楼散落在村庄中、深山里,被破坏、文物被盗的情况屡见不鲜。

鉴于这样的现状,可以将漳州“土楼”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一次产业化的革新,结合中央政策、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知识及对各地旅游资源成功产业化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出一种具有“闽南福佬民系文化”特色(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古闽越‘东越’后裔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主要分布在漳州一带)、适合漳州“土楼”现状的“土楼旅游文化资源产业化模式”,用“产业化”来拯救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日后可以作为漳州各县或者漳州市整体旅游、文化资源规划的支撑和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排名第三的遗产大国,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举办了多种演出、展示活动鼓励和支持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等活动,制定各类法律法规保护文化遗产,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的遗产保护现状还有不足之处,很多地方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们可以通过借鉴与学习国外保护经验,从而使我国不仅拥有世界遗产大国的基础,更跻身世界遗产保护强国的行列中去。欧洲各国对文化遗产重视程度之高,法律、组织系统之完备,保护里面之先进,都是我国望尘莫及的。

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围绕文化遗产建立的产业已发展得比较成熟,通常他们通过遗产资源的鲜明文化特征吸引国内外游人,并带动本地传统和现代产业发展。例如:德国除了保护32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地之外,还保护了各历史时期的城堡、宫殿、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宝藏和自然保护区共12000多个。日本对文化遗产、纪念物、文化景观、传统建筑物群、埋葬文化遗产等保护工作都十分重视,日本著名的“宿场町”主要就是指以“传统建筑物群”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街区。

遗产保护作为一门科学已成为全世界的普遍认知,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门学科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本身的理念、专门的法规、科学的保护程序、专门的保护技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不断进步的明显的特征就是多学科专业人员的加入和参与,人类已经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文化遗产绝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人类的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所以国内外的遗产保护工作都将加快各自的步伐。

三、发展漳州“土楼”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起到重要作用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多年来农村人口进驻城市,许多大中城市因为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农民工的温饱及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状况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只有使农村稳定发展,并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十七大报告上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能否也为新农村建设及农民增收问题做出点贡献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设想一下,如今城市的拥挤使得更多的“城里人”向往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可以在假期走到乡村、田野中休闲、游玩,体验一下自然的洗礼,忘记喧嚣的城市。如果可以利用农村中的旅游文化资源(例如本项目提到的漳州“土楼”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相应的文化产业,吸引农民返乡创业,随着旅游业、服务业在农村的发展,将更加有利于为农民增加另一部分收入,农村也会随着游人的增多、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向自身更高的目标走去——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文化意识提高、自身修养提高。

上一篇:房产销售流程大纲下一篇:作业销售促进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