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通用5篇)

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1

摘要: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酒泉,作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着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我们要将酒泉文化产业作为酒泉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努力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先进文化,推动酒泉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经济强市的跨越性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如果说政治是一个国家的骨骼,经济是血肉,那么文化就是灵魂,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是一个民族的品格与精神。那么,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酒泉拥有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围绕酒泉丰富的文化资源,酒泉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亮点纷呈。

肃州区围绕航天文化、风电光电文化、民俗文化、祁连玉和奇石文化、酒文化等特色文化,全力构建“四园区三基地”,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25家。金塔县以沙漠森林公园、“三湖一溪”景区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9家。玉门市挖掘石油文化、铁人文化、新能源文化的丰富内涵,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5家。瓜州县全力实施以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自然文化生态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龙头的“四园一基”建设,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14家。敦煌市打造敦煌文化城,全力以赴抓文化项目建设,其中,敦煌动漫创意信息产业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21家。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新进展,但是,在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1、文化市场主体还未形成,文化产业规模小、效益低,有竞争力的大中型文化企业少、产值低。文化市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效益是其最高准则。但是目前,我市文化市场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缺乏有实力,有带动性的大中型企业,大部分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尚未步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2、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大都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其特点是政府职能的“管、办”不分,造成文化部门既管文化产业又办文化产业的混乱局面。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是大文化概念,而文化部门所管理的往往是“小文化”范畴,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发行、音像制品、文化旅游等行业就分属于其他职能部门管理。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全市始终将文化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我市的文化建设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精神文化产品不丰富,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

4、专业人才的严重缺失。在现在这个时代,人才是极其重要的。而目前,我市文化艺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从文化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构成情况看,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编剧、项目包装、活动组织等方面的骨干人才。且现有的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大多都不是专业人员,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这就大大阻碍和限制了我们文化的发展。

5、财政投入不足,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金和融资问题。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融资困难,国内投融资体系的不健全,都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酒泉,这个位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还不够发达的内陆城市,资金成为了发展文化

产业的短板。

三、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践证明,人们越富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高。当前,伴随着我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对此,我们应乘势而为,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尽快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继而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第一、精心策划好文化项目,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比如,社会需求如何、消费能力如何、经济发展如何等等。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发展规律、与当地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吻合的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因此,我们应立足我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精心编制项目规划,并依托优势项目和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谋划一批对社会资金吸引力强,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的重大文化项目,打造标志性文化工程,如我市着力打造的“酒泉航天”和“敦煌飞天”这两大文化品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二、优化文化产业体制,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实现“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从管理政府文化机构与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转变,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对现有的文化管理部门进行整合,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大力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像“广场文化艺术节”、“十五分钟文化休闲圈”等活动,要逐步向农村渗透,促使城市优质文化向基层和农村蔓延,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地条件。

第三、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文化产业具有大投入大产出的特点,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其发展既要盘活存量又要增加增量;既要实现集约经营,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又要适当进行数量扩张,走外延扩大再生产之路。这就必须扩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区域文化产业投入的主体应多样化,要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坚持“谁

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加强专业文化队伍的建设投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最根本的内容是人才战略,所以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资源,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管理。

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2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机制

0 引言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 酒泉重点要以文化产业聚集、区域创新合作联动、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等四种创新发展模式推进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在以上模式践行中, 探讨其保障机制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1 酒泉区域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的文化资源、经济条件等内部因素直接相关, 在科技创新推动下, 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 从而推动企业与文化人才的创意创新。文化产品的创意和产出与市场需求不断互动、创新、调整、适应, 个人创造、企业竞争、产业融合、科技创新等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在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外部动力因素, 即政策支持和环境支持下, 促进文化产品、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文化服务、文化管理、文化产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 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文化市场需求。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路径是协同渐进的, 其发展动力和成长方式与区域文化、资源、经济条件、发展水平等内部因素直接相关, 还与政府政策支持、全球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紧密相关 (见图1) 。

2 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动力机制的评价指标

依据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拟定出模型评价的驱动指标, 见表1。

3 酒泉区域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动力机制构建的措施

3.1 内部动力机制的构建

3.1.1“人才兴文”战略

文化产业创新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是对人才的重视、培养和合理使用, 只有人才能够将文化创意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 为受众提供多样化的产品。酒泉文化资源优势突出, 但产业发展起点低, 市场化程度、企业创新、技术创新都比较落后, 资金、人才等资本投入严重不足, 造成产业附加值较低。目前, 酒泉区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亟需并相对匮乏。必须引进、利用、培养创意、设计、生产制造技术、经营管理等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才和企业家人才, 为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吸引资本、开拓市场, 因此, 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进行适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建设, 快速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进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 优先进行人才资源开发、人才结构调整, 保证人才投资优先、人才制度创新优先, 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夯实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 激发文化人才的创意创新能力, 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充分释放文化生产的活力, 营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的良好人才环境和氛围。

二是政、校、企三方合力, 构建完善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解决文化专业人才亟需的问题。政府充分利用地方院校教育资源, 制定相应的用人机制, 使地方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 享受公平竞争的待遇, 激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企业要有人才危机感, 加强与院校的联系, 依托院校教育资源, 加大对人才的业务培训力度和专业素质的提升, 合作培养人才。地方院校不断研究文化产业市场人才需求, 加强文化专业设置调研, 创新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自身文化研究资源优势, 建立政、企联动参与的研究机构, 研究文化精品, 提供文化政策咨询, 组织学术交流, 提供信息资源, 培训文化研究和经营管理人员, 应用推广文化研究成果, 参与开发、策划、经营, 服务区域文化企业, 传承和保护区域文化资源。

三是完善人才选拔和激励竞争机制, 提供文化专业人才就业、职业发展、福利等激励政策, 吸引各种创意人才, 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环境, 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促进优秀文化专业人才脱颖而出。

四是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 保障人才各项基本需求, 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院校的联动, 提高产学研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1.2 企业竞争机制

文化产业以技术产业为基础。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生产方式因为技术创新的应用可能会产生新的产业链, 从而推动形成新的文化业态, 扩展了文化产业的领域, 也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文化产业内外部竞争力从以下方面得到重要保障。一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特别是政府要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 减少行政执法层次,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为企业创造消除壁垒。二是健全市场机制。进行项目研发平台、融资平台、产品交易与中介平台、知识产权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健全市场引导机制, 使得文化与相关产业资源的信息流通顺畅, 有效促进产业间的有机融合。三是制定企业战略。建设和培育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 从员工自身与外部激励入手, 进行创新价值观的培育, 使企业的创新氛围更加积极、开放、合作。四是建立创新人才体系。文化产业融合特别是文化与科技产业的融合中, 人才最为关键, 兼具文化与科技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更是难得, 企业要制定自主人才培养计划, 必要时引进外部人才,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与选拔机制, 为优秀专业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五是文化企业要明确其市场主体地位, 并充分发挥其地位, 展开差异化发展。

3.1.3 产业融合机制

在技术创新、政府政策、企业创造及市场需求变化内外部动力的推动下, 文化产业为了适应产业增长, 引起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以及产业经济活动的业务和运作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从而形成多层次产业融合, 最终导致新型融合产业形态的形成。见图2。

创新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构想, 为酒泉区域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以及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带来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只有通过不断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 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 才能为其注入发展的活力, 在产业边缘地带激发出全新的产品形态, 为构建区域文化产业交流平台提供动力和支持, 文化产业才有可能具备竞争力。

政府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发挥规划指导、产业引导、机制转变、组织协调等作用, 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 在市场准入、财税调节、投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消除行业壁垒, 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 推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市场导向。根据酒泉区域资源特点, 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的市场需求迫切, 独具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 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高级需求, 产业融合与技术创新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品快速进入市场, 区域旅游资源市场化利用程度不断提高。文化创意的渗透, 技术的应用, 催生新的特色旅游产品, 同时又快速拉动文化旅游市场需求, 并不断获得来自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在宏观引导、区域管理、行业政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支持力, 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

创新市场网络。调整和改进商业模式,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运营机制, 形成不同价值网, 延伸其产业链, 创新盈利模式, 建设未来网络环境, 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促进技术升级, 创新文化产业商业模式。通过交流平台、技术创新、网络促销等方式, 创新营销,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增强文化产业效益, 不断满足市场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 打造区域文化产品品牌。

3.2 外部动力机制的构建措施

3.2.1 政策创新

文化产业的政策联动有效地刺激产业创新, 文化人才、市场人员、政府决策人员、理论研究人员共同作用, 制定产业发展计划、生产标准等, 有效地拉动产业发展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需要法律保障, 需要制定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 有效防止知识产权被侵犯, 保障相关收益在人才、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理分配。同时, 相关法律为文化与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新型文化业态提供法律依据, 确保新业态生产发展过程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其次, 政策支持是实施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基础。加大对文化产业大项目的扶持引导, 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激发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的热情, 健全和完善文化服务市场, 优化文化产业投资和创新发展的环境。最后, 要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制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 为文化企业融资贷款提供优惠便利。开展银政合作, 助推文化企业信贷融资的依靠力量, 有效解决文化企业发展中的资金困境, 推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和改革创新, 培养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文化产业项目或文化企业, 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大型骨干文化企业。

3.2.2 创新区域合作联动机制

意识创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大背景下, 要紧跟区域合作发展的时代潮流, 牢牢把握政策机遇, 形成相互协调、共进共赢的文化共同体, 推动各联动区域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凝聚共识, 夯实区域合作联动的基础。区域合作经济时代的竞争, 已经不是单打独斗, 而是不同产业群、不同区域的竞争。单个的区域已经不再具有竞争力, 必须群策群力, 通过区域联合, 形成合力, 共同进退, 合作共赢, 形成产业规模, 提高产业品位, 同心协力, 共同应对外界挑战。

规划先导。科学地进行统一规划, 统一战略布局联动区域的文化产业资源, 突出区域的独特之处, 进行差异化发展。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国际交流, 充分发挥政府的功能和作用, 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服务和指导, 消除文化产业交流的壁垒, 提高区域文化的国际地位。

打造平台。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政府做好后盾, 搭建区域合作平台, 培养、引进创意人才、营销管理人才, 以引智为核心, 引技引才为重点, 整合人才和创新要素, 为其提供交流合作平台, 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利用文化产业国际化交流平台, 建立友好关系, 签署文化合作协议, 推动民间文化团体互访, 举办文化贸易洽谈等, 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 提升国际影响力, “请进来”更多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 将区域文化自身的特色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赢得优势, 广泛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有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创新领导。充分发挥领导的职能和协调作用, 协调解决好区域合作发展遇到的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创新制度, 创新工作思路, 创新工作方法, 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 在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培育中发挥好主导作用, 有效保障区域合作发展的进程。

区域协调。出台推动区域发展的协调政策, 全面突破区域联动壁垒, 创新公共服务体制, 实现区域间的资源共享, 建立无障碍市场运转机制, 协调好区域间文化产业要素间的流通, 实现制度、文化市场、产业要素等相关制度间的有序对接, 建立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的政策共同体。依托酒泉区域独具特色的资源禀赋, 借助东部的技术优势, 通过文化与技术的融合互动, 提升整体联动效能。

4 酒泉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区域效应

2014年, 酒泉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全面推进, 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14.76亿元, 增幅43.3% (见图3) , 资产总额42.09亿元增幅8.01%, 文化企业法人单位数达715家, 增幅22.85%, 从业人员10963人, 增幅9.52%, 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1.61%增长为2.38%, 文化旅游加速融合, 文化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 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之年, 预计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20.49亿元, 增幅38.85%, 资产总额达到45.23亿元, 从业人员达到12617人, 法人单位达到1020家, 文化产业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 文化产值总量在全省处领先地位。依托酒泉优势文化资源, 以园区 (基地) 建设为主要模式, 积极推进“一区两园八基地五大行业四十个重点支撑项目”建设, 推动文化产业转型跨越。

酒泉区域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重点在以下方面成效显著:

一是加紧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增强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内生动力。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坚持引进、培养、开发相结合, 统筹推进文化管理干部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221”工程, 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培育20位优秀文化企业家、20名文化创业之星, 每年培养100个文化产业方面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创新人才引进方式, 以项目为载体, 加大对领军人才、开发团队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采取人才一体化建设、订单培养、客座邀请、定期服务、政府补贴等方式缩短人才补给周期, 降低人才开发成本, 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多渠道培养、吸引、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 形成文化名人梯队阵容。建立文化产业人才档案和信息库,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立激励机制, 奖励优秀文化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企业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 重点支持重要文化产品的研制开发, 支持有才干的人士兴办文化企业。建立人才进修培训制度, 定期对文化产业管理者进行培训, 依托地方院校, 加强区域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地方职业院校为2014-2015年向文化产业发展输送文化旅游、动漫制作、艺术设计类专业及管理人才超过600人。

二是深化文化流通体制改革, 健全市场机制。宏观调控, 运用市场手段, 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培育和形成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文化市场消费主体, 培育文化消费新热点, 重点培育满足知识需要的图书、视听消费, 满足休闲需要的娱乐、旅游消费, 满足生活需要的艺术消费, 紧扣旅游纪念品市场需求, 加大对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开发扶持, 加快旅游景区旅游纪念品销售市场建设, 加快以酒泉、敦煌等中心城市艺术品交易市场、艺术品中介机构建设, 切实发挥文化消费对文化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是政府主导, 规划引领, 加强区域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外部推力。政府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 研究、协调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凝聚各有关部门的力量齐抓共管, 形成宣传、文化部门发挥主导作用, 旅游、城建、规划、土地、环保、农牧、林业、体育、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形成共同参与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和工作格局。同时, 积极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省政府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制定和实施统一的文化市场准入制度, 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经营文化产业。坚持“非禁即入”, 对兴办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在选址、申报、立项、审批等方面简化程序, 特事特办。政府以补贴、奖励等方式增加投入, 发挥扶持、引导和示范作用。文化产业发展所需大量资金, 主要依靠市场融资的手段解决。扩大市场融资渠道, 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用于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策划包装开发和艺术表演团体演出补贴, 并争取由读者集团、光大银行、酒钢集团、甘肃电投共同出资设立羲源股权投资基金对重点文化企业进行补助。

四是区域合作联动频繁, 层次提升。2014年共举办28项节庆、会展、国际赛事。借助文博会等招商节会平台, 推进5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年来, 全市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实质性签约合同金额达到247.7亿元, 到位资金39.95亿元。2015年将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力度, 做好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宣传推介、包装推荐力度。

当前, 酒泉文化产业市场呈现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与动力机制模型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有如下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相关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用人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 文化专业创新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吸引人才的机制有待健全, 人才环境有待大力优化, 文化与科技融合所需的高级人才急缺。二是促进和支持文化产业新业态保障措施滞后, 造成文化企业或过分依赖政府政策的支持, 或过分依赖文化原有的资源基础, 对自身的发展缺乏创意创新, 市场竞争力弱。三是政府对中小文化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与市场激烈竞争现状不相适应, 企业常常因为资金困难等问题, 造成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速度迟缓, 影响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培育, 产业群的创意贡献不能最大化。四是政府对产学研的扶持力度不够, 地方院校与文化企业联动不够深入, 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上要进一步创新, 充分发挥好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作用。

综上, 创新与发展酒泉区域文化产业, 必须进行内外部动力机制的构建, 并逐步进行完善, 保障文化产业聚集、区域创新合作联动、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等四种创新发展模式的有力推进, 从而解决以上突出问题, 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向上攀升, 保证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琳娜, 等.甘肃省文化产业创新中的问题及对策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 (11) :160-161.

[2]张稢.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5 (5) :78-83.

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3

为了促进“十二五”期间全县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制定《金塔县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民政事业发展情况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县民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的支持帮助下,全面落实民政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城乡社会救助有了长足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社会救助的政策要求,积极规范和开展了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完成了连续三年10%的低保提标扩面任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3568.5万元,解决了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医疗救助对象和五保对象的生活、就医等基本生活困难问题,救助灾民3.87万人次,为全县政治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城市四个社区均达到了市级和谐社区标准;在10个乡镇20个行政村积极开展了农村社区全覆盖试点工作;顺利完成了89个行政村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任务。制订和完善了村规民约,规范了村民议事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开展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程,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建成18个村级活动场所。

---双拥优抚安置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面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实现优抚政策落实率100%,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高标准发放率100%,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优抚对象纳入率100%,符合条件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城镇退伍军人安置率100%等5个100%。大力开展航天航空后勤保障基地建设工程,先后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空军试验训练基地签订了《农副产品供应保障协议》和《教育共建协议》,开展“双十工程”和军民共建新农村活动,军地全力互办实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空军实验训练基地先后投资170万元援建了我县解放路小学、鼎新蓝天幼儿园、鼎新卫生院等一批双拥共建项目。同时在航额公路修建立项、酒航铁路、酒航公路改扩建、酒航高速公路等项目的论证、申报、立项和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福利事业建设有了新的突破。积极争取福利项目资金,新建了一所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提供养护、托管、康复服务的社会福利院。制定出台了我县老年人优待服务的《意见》,建立了高龄、病残、特困老人补助制度,年发放生活补贴15余万元。全县城市、农村残疾老人、困难老人、高龄老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范围,在全县城乡开展了“孝亲敬老”万家行活动,并先后两次表彰奖励了100多名老有所为和孝亲敬老先进单位和个人。

---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培育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县共登记社会组织105个。成立了金塔县慈善协会,募集捐款100多万元,并开展了慈善助医、助学、助困活动。加强了对流浪乞讨对象实行属地化救助管理。开展城镇街、路、巷、居民小区门牌号和县、乡政府驻地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实现了婚姻登记合格率、领证规范率两个100%。投资400多万元,完成了县公益性墓区道路和金塔陵园绿化滴灌工程,不断提升殡葬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民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1.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够完善、保障能力较弱。城乡低保已全面实施,但仍是低层次维持其基本生活,一些大病患者,因病、因学、因突发事件致贫者,无法做到全面救助。

2.社会福利投入较少,福利事业发展缓慢;养老服务设施缺乏,养老服务滞后,已远远不能适应老龄化发展趋势。特别是养老服务、孤残儿童养育、社区服务等方面的供养服务能力严重不足。

3.基层民政力量薄弱,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低,与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不相适应。随着关注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工作的发展,乡镇民政工作范围进一步拓展,仅社会救助工作量比“十一五”前增加了几十倍,由于受机构编制影响,无法做到按职能需求定编补充人员,且人员兼职较多流动性较大。与此同时,人们对民政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而民政公共服务管理人员专业培训滞后,从业人员职业化程度低,制约了民政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县民政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政各项方针政策,以维护民利、保障民主、落实民权为总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作理念,强化民政工作基层基础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民政工作的务实、开放、透明和社会化,全力打造强势民政,推动全县民政事业稳步、协调和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力争“十二五”期间,民政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社会救助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体系、拥军优抚安置体系、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管理体系等六大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困难群体生活、就医保障面达100%,农村示范社区达到80%以上,双拥模范县创建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有新提高,村级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成率达到80%。

(三)主要任务

1.加大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依靠项目促发展的拉动能力。围绕国家民政项目投向政策,本着“突出养老服务、延伸社区服务、强化减灾服务、抓好事务服务”思路,积极谋划、争取和建设,实现民政项目的新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资1.29亿元,组织实施好六大类项目。

一是城乡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类项目。投入资金2600万元,在城市街道新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4个;规划新建农村乡镇社区服务中心10个,其中鼎新、东坝、中东、金塔镇四片区各新建农村综合社区服务中心1个;新建89个村级农村社区服务站,建设城乡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城市街道和乡镇村、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网络系统。

二是基本养老服务基础建设类项目。争取投入2800万元,开展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新建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个,新建老年公寓1所;完成新建鼎新镇、中东镇2个中心片区敬老院和乡村50个五保家园建设,建设复退军人慢性病医院,在县老年综合社会福利机构中设立光荣院。

三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管理服务类项目。投入资金2900万元,新建11个乡镇(街道)慈善捐助站和11个慈善超市,新建殡仪馆1个,新建殡仪服务中心1个、火葬场1所,改扩建城区公益性公墓1处;新建乡(镇)村公益性公墓30处,新建救助管理站1个,新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处,新建婚姻登记服务大厅(处)1个;建设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实施10个乡镇地名设标工程,实施界线管护工程。

四是民政公共服务保障类项目。投资1500万元,建设县级民政综合公共服务中心,新建或改扩建11个乡镇(街道)民政工作站,建设县老年活动中心,新建11个乡镇(街道)老年人活动中心,新建93个村(社区)及老年人活动站。

五是防灾减灾类项目。争取投入资金2100万元,新建金塔县自然灾害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中心1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2座,乡镇(街道)救灾物资仓库11座,完成4个城市社区减灾救灾应急服务站,10个乡镇应急救灾服务站的建设,结合《城市规划法》新建2个中型、10个小型应急避难场所,新建1个自然灾害科普教育基地,新建93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实施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六是双拥优抚安置类项目。投资1000万元,建设复退军人或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基地1处,新建1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建设军供站1个(处),建设残疾军人康复中心1处,配合做好东风烈士陵园维修改造项目建设工作。

2.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十二五”期间,在国家低保政策稳定的前提下,相应增加低保覆盖面,及时做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在2010年的基础上平均提高15%。认真做好城乡低保与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业政策、失地农民保险、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及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增加对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重病患者等特困低保家庭的生活补助。建立传统方法与跨部门信息比对相结合的城乡居民收入核算机制。医疗救助工作。把城乡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医疗保险有机结合起来,全额资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参保参合”个人缴费部分,坚持以住院救助为主,兼顾门诊救助,努力推行“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医疗难问题。五保供养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逐步提高供养费标准,集中供养的老人由现在年人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分散供养的由现在2000元提高到2500元。继续实施“霞光计划”,抓好中心敬老院和五保家园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县建成片区中心敬老院4所,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对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老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行定人定点定时服务,在全县形成一所“没有围墙”的敬老院。临时救助工作。妥善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众的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搞好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形成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各有侧重、互联互补的机制。建成高标准城乡低保、五保、医疗救助、低收入抚养、临时救助等内容的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实现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络体系,实现对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的网上审批和管理,全面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水平。

3.完善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和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努力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完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建立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联动机制,健全县、乡、村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核查评估能力和紧急救助能力,确保灾害发生12小时内灾民基本生活得到及时救助。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扩建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10个乡镇建立救灾物资储备站,每站物资储备仓库100平方米以上,形成满足救灾需求的储备库网络。乡镇(街道)全部建立应急避难场所。

4.强化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体系,努力提升基层民主自治能力。完善党政领导、部门参与、民政协调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建立起城乡社区一体化建设实验区,建立实施“城乡示范社区创建计划”,至十二五末,城市“和谐社区”建成率达到100%,农村80%以上的社区达到和谐社区建设标准。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服务设施网络,推进“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全覆盖,到十二五末,使城市社区服务站建成率达到100%,社区服务和活动设施达到300平方米以上。乡镇全部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推进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发展。深入推进村居自治建设。依法开展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开展城市居委会直接选举试点,2015年前城市居委会全部实现直接选举。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大幅度的提高,村民自治模范村达到总数的80%以上。建设城乡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城市街道和乡(镇)村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网络系统。到2015年,社区志愿者人数达到本社区居民总数的10%以上。

5.推进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努力提升军地融合式发展的能力。巩固和扩大双拥模范县成果,协调军地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军民共建活动,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按省上规定的优抚对象和生活补助标准每年按15%比例增长,继续巩固优抚安置政策落实5个100%的成果,将重点优抚对象优先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解决优抚对象生活难、医疗难、住房难等问题。加快光荣院和优抚医院建设步伐,完善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就业优惠政策,城乡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率达到80%以上。

6.加强社会福利和专项事务管理体系,努力提升民政社会事务管理能力。积极推进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县乡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在农村做好散居五保老人和空巢、独身老人的供养服务。认真开展好“孝亲敬老、关爱父母”系列活动,认真落实老年人优待改革,继续实施90岁以上老年人高龄补贴,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力争将70岁以上老人纳入高龄补贴范围。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重点培育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社会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和科教文卫环境类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数量年均增长10%左右,社会组织党组织建立数达到总数的10%以上,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认真抓好行政区划和地名公共服务。落实行政区域界线联检机制,积极开展平安和谐边界创建活动。以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推动地名规范、地名规划、地名设标和数字地名4项专项任务,全面开展乡镇、村地名标志设置工作,继续推进地名信息化进程和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启动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加强婚姻登记等专项事务管理。提升婚姻登记标准化服务示范窗口建设;积极推行“一站式”殡葬服务体系建设,以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建设标准化的“两墓一馆一中心”,建立贫困对象丧葬惠民制度,以及推行“火化”补助制度。加强收养登记管理,建立国家供养、个人收养、家庭寄养等多样化收养机制,收养登记合格率达到100%。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争取立项新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1处。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形成政府倡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社会慈善发展氛围,推动慈善活动的项目化、动态化、社会化,建立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慈善捐助网络。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民政事业发展的社会支持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运行机制。努力将民政事业重大项目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将各项民政事业费投入纳入财政预算,探索建立稳定的民政事业资金投入机制和自然增长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民政资金转移支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我县民政事业,加强福利彩票发行和开展慈善捐助活动,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民政事业发展的社会支持机制。

(二)建立完善民政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在国家和省市相继出台城乡社会救助等相关政策和文件的基础上,抓紧相关制度的建立,积极协调、落实社区服务、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强化管理,强化督促检查,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三)建立民政工作现代化运行机制。建设以城市低保信息管理系统、社区信息管理系统为主体,通过实施与重点业务相结合的“数字民政”工程,建成覆盖全县的民政电子政务系统,提高民政工作效能和水平。

加快酒泉市葡萄产业发展的对策 篇4

为实现以上工作目标, 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1 统一规划, 集中连片建基地

葡萄生产对光热条件要求较为严格, 且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多年栽培受益的特点, 在产业布局上一定要发挥优势, 集中发展。在产业发展布局上应当重点考虑敦煌市、金塔县和瓜州西半县、玉门市花海片作为主产区。

在具体实施时, 应当做到“三个尊重、一个鼓励”。即: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发展的意愿;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 打破行政区域, 按照自然区划进行规划, 保证在适宜地、选择适合的品种求发展;必须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 立足国际国内大市场, 统一规划, 集中连片建大基地, 形成区域性规模效应;鼓励土地流转, 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搞规模经营。

2 夯实基础, 突出育苗抓良种

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做到渠、路、林、园及节水工程措施统筹配套, 葡萄栽植及搭架应当按设计标准一次性建设到位。要特别注重葡萄主产区的工厂化育苗网点建设, 尽可能做到优良品种就地育苗、就地栽植。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 特别是在鲜食葡萄的发展上, 要把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和发展设施栽培, 实现葡萄错季上市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来谋划。

3 精细管理, 突出质量创品牌

转变重栽植轻管理, 重产量轻质量, 重眼前效益轻长远效益的生产方式, 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 加强对禁用农药的管理, 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为主, 通过配方施肥和使用生物肥料, 控制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大力发展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

坚持信用第一, 质量至上, 发展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 积极创造条件申报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认定和无公害葡萄产品认证, 打造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

市、县 (市、区) 技术推广单位要结合当地实际, 制定葡萄精细化管理的技术标准, 抓好培训、示范和推广。重点推广果穗整形与套袋、不同架式与修剪、果园覆盖等技术, 走好靠提升品质增加效益的路子。

4 产销对接, 盯住市场拓销路

要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 积极引进加工龙头企业, 大力扶持种植大户、合作组织, 建设果蔬保鲜冷库, 及早规划建设专业批发市场, 发展壮大经纪人和专业销售队伍, 建立稳定可靠的市场销售网络, 实现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 提高产品的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

解决好龙头企业、基地、市场、农户之间的关系, 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让农民参加到完整的产业化链条当中, 不断拓展农户增收的空间。

要大力发展果品恒温保鲜库, 建设万吨级葡萄榨汁厂, 培养一批果品流通经纪人和能进入消费终端市场的本地营销商。

5 加强领导, 典型引导促发展

市上成立促进葡萄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统一协调和指导全市葡萄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工作, 研究实施规划, 确定发展重点, 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明确责任和考核办法, 形成大抓葡萄产业的工作合力。

要结合葡萄产业发展, 建立葡萄产业科技示范园, 落实行政领导挂项、专业技术承包工作责任制, 引导群众发展产业。

认真总结葡萄产业规模发展、良种繁育推广、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等方面的典型经验, 不断完善、充实、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 探索促进发展的新机制。

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的论文 篇5

摘要:宁夏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路,不仅具有区位优势、文化优势,同时还具有资源优势,包括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大力开发丝路文化背景下的宁夏文化产业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本文从丝路文化带宁夏文化资源的分类为切入点,分析了宁夏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弱和文化产业开放型平台不足的挑战,并提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支柱性产业和拓展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开放型平台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丝路文化;宁夏;文化产业;策略

丝绸之路,也称大丝道。历史上,“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的古代贸易路线和陆路商业通道。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37-1905)1877年在他的《中国亲程旅行记》一书中,第一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以丝绸贸易为主的通道称为“丝绸之路”。虽然最初仅是用来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但它已经成为一条连通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主干道。关于丝绸之路的走向,目前已有约定俗成的说法。学者们通常把它分为三段,即东段(起自长安,止于玉门关)、中段(今新疆地区)、西段(新疆以西皮中亚至欧洲或印度)。在东段又分为陇山道(南道)、六盘山道(中道)、经固原道(北道)。宁夏,正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这条“经贸玉带”上的一大驿站。南部固原,北部灵武,丝绸之路纵贯宁夏全境。“丝绸之路”不同于其他商路,它是一条带有“中转性”的大文化背景、长距离贸易与集散的沙漠与绿海相伴的文化之路。因此,充分挖掘“丝绸之路”宁夏段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发丝路文化背景下的宁夏文化产业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一、宁夏发展丝路产业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丝绸之路东段分为南、中、北三道,宁夏的南部正处于东段北道的交通要道上,在古丝绸之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战国至唐宋,这条道路上的文化传播与交汇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址。目前宁夏境内已有四处遗址(固原古城、北朝隋唐墓地、须弥山石窟、开城遗址)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文化优势。宁夏是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被誉为中国的“穆斯林省”,有着丰富的回族文化旅游资源,这种独有的民族魅力和风情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回族在民族大融合中,始终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其风俗习惯深受伊斯兰思想影响。同时,其他民族的某些风俗也不断融入回族的社会文化中,从而使回族在宗教建筑、饮食礼仪、服饰、文娱以及婚丧习俗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宁夏回族人民的独特风俗、多彩生活、肃穆的清真寺、虔诚的穆斯林、传统节日为“塞上回乡”增添了特色独具的塞上风情,也为宁夏开展民俗风情旅游,开拓国际、国内穆斯林旅游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加强与中亚的区域合作交流,也有利于我们向西发展文化产业、输出文化产品、增强国际影响力。3.资源优势。比如历史传统文化、黄河文化、西夏文化、民俗地方文化、体育竞技文化等资源分布广泛,对中国其他地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丝路文化产业带的宁夏文化资源

1.丝路文化资源是发展宁夏文化产业的基础。从传统意义上看,丝绸之路不仅是运输货物,还赋予了精神认同。文化交流最具有亲和力,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认同的基础。因此,要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潜力,必须以挖掘丝路文化为抓手。挖掘丝路文化的前提和基础,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归类,并在产业发展的层面上对其进行科学划分,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开发和保护文化资源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说来,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含有文化意味的文明成果及其承载着一定文化意义的活动、物件、事件乃至一些名人、名城等,都是某种形式的文化资源。从形式上,我们可以把文化资源划分为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有形文化资源,如历史遗址遗存、特色建筑和民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特色服饰、民族民间工艺品等;无形文化资源,如古代语文和人物、壁画、乐舞、神话传说、民情风俗、民族节庆等。因此,对丝路文化的科学划分,是发展宁夏文化产业的基础。2.丝路文化资源的划分。从内容上,我们可以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划分为:(1)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遗存,这种遗存可以为人类现在及今后的社会生活所利用,包括大量的实物遗存和文字遗存。其中,实物遗存以古代和近现代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历史遗址或文化遗址及墓葬等为代表。如固原北朝隋唐墓地、固原古城、开城遗址等。(2)民俗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是指西部地区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物品、习俗、观念等文化内涵和形式。如穆斯林婚丧习俗、回族服饰文化等。(3)宗教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指具有宗教意义的文化遗产,包括各宗教遗址、宗教仪式、宗教活动等。如须弥山石窟、石空寺石窟等。(4)生态文化资源。生态文化资源是体现生态和文化双重属性的区域特有资源,是处在自然景观和内在文化内涵的紧密结合。如火石寨雅丹地貌、黄河文化等。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宁夏段的文化资源广泛,其中的`精华主要是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四处文化遗存(固原古城、须弥山石窟、开城遗址、固原北朝和隋唐墓地)。虽因多种原因,宁夏这四处文化遗存与申遗失之交臂,但进入预选名单的丝路文化遗产,已经充分体现了丝路文化宁夏段的地域文化价值。

三、宁夏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挑战

文化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虽说也有较强的地域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但它一旦被创造出来,便成了一种可供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成了其他人进行文化再创造的资料。谁借鉴、创新能力强,谁就能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源。宁夏是全国唯一的穆斯林省,是文化资源的富矿,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优势。但文化资源优势不会天然地转变为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力,这个转化过程需要创意的支撑和现代化生产技术的支撑。目前,宁夏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着诸多制约。1.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弱。宁夏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弱,主要反映为文化产品品牌力度不足,文化产业集聚度不高,文化产业产值不高。宁夏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文化产业既是基础性产业,也是支柱性产业。但是现有的文化产业品牌知名度普遍不高,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遗址文化遗产,缺乏知名品牌,文化产品号召力度不高。同时,宁夏文化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产业链衔接松散,难以实现规模效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整体超过全国文化产业整体增速,四川、云南、陕西三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显著。但宁夏文化产业增速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相比,增速排名较靠后。虽然宁夏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是同文化产业强省相比,还是有相当一段距离。,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279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提高至13.1%。20,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60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提高至17.47%。不断提高宁夏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基石。2.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开放型平台不足。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可以推动文化产业融合深度发展,加速中国与中亚文化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一系列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开放型发展平台已经开始构筑,包括中阿博览会、银川综合保税区的成立、丝中国(吴忠)清真产业园等,不断开拓的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开放型平台。目前,这些平台的构建处于深化时期,尚不能适应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多元化发展需要,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发展的前景进行多层次构建。

四、宁夏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路径

上一篇:村委副主任竞选承诺书下一篇:胃镜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