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产业发展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通用8篇)

民俗文化产业发展 篇1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促进民俗文化向文化产业方向发展:

当前,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助推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而立之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形成,我们国家正在进入文化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正站在一个时代的高点上,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我国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依托其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化产业是指以市场经济配置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产业化方式运作、生产和经营文化信息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群体。文化产业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发展与政府的态度、科技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繁荣、经济状况、社会需求、内容与创意息息相关。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民族团结、边防稳定的内在要求。民族地区发展环境的优化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呈逐步加快趋势;文化资源优势得以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业挑起大梁;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文化产业服务保障逐步加强。但在观念、政策、机制、质量、资金以及人才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民族地区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又快又好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新型科学文化产业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制定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从推动文化产业资本市场运作建设,打造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以文化资源开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打造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品牌方面加以努力。另外,民族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中还要做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的工作 现阶段国内涌现出一波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浪潮,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家

民俗文化产业发展 篇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各地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 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 积累了宝贵经验, 取得了明显成绩。当然革命老区赣南也不例外, 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市”理念, 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紧紧围绕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 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创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促进实现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大力推进赣南文化产业建设, 着力打造三大特色品牌。

一、弘扬主旋律, 着力打造赣南红色文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 提升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红色文化和现实生活相对接, 对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激励全国人民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具有重要的意义。赣南是革命老区, 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赣南革命根据地留下大批革命历史纪念地和革命战争遗址、遗迹。她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 是我国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摇篮, 还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和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 是新四军的红色源头之一。还有一些书籍、照片、标语、题词、锦旗、武器和生活用具等各类革命时期的珍贵文物, 特别是毛主席在赣南留下的许多诗词, 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些对于发展“红色”旅游,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利用红色文化, 努力培育红色文化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事业。科学布局“红色”旅游线路, 形成景区互动。充分挖掘和利用赣南老区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 整合市内的红色旅游资源。开辟以城区为中心幅射整个赣南老区的红色旅游线路, 做到编排成线。目前可先行开发东线路“红色故都游”由赣州—于都长征第一渡—瑞金云石山长征第一山—瑞金沙洲坝、叶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旧址群;北线路“将军县游”由赣州—兴国将军馆、将军广场—宁都起义纪念馆—宁都翠微峰;西线路“梅岭游”由赣州—大余—崇义—上犹。此后, 还可开发南线路, 以及多条省际线路。

二是努力培育红色文化产业。突出品牌形象, 开展特色宣传。在营销上, 要针对目前不少红色旅游地存在的开发方式简单化、程式化的弊端, 创新开发、展示手段。一要突出重点, 打造品牌, 即以瑞金为龙头, 突出打造好“红色故都”、“长征第一渡”、“将军县”、“梅岭游击”等知名品牌;二要开发赣南红色旅游纪念品作为形象载体, 制作赣南红色经典影视和旅游VCD, 比如兴国县的“兴国山歌”、“送郎当红军”、“四星望月”等有特色的红色文化, 在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出售或随门票赠送;三要通过采取街头宣传、广场演出, 召开新闻发布会、旅游资源推介洽谈会, 组织红色旅游产业研讨等形式开展全方位的宣传促销, 扩大赣南红色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在宣传形式上还可以像延安学习, 组织民间优秀艺人在革命旧址搞说唱、打腰鼓、跑旱船等小品表演;像遵义一样, 开发“四渡赤水情景再现”项目。

三是建立合作机制。与江西省内的南昌、吉安、井冈山、等地建立合作机制, 并积极发展与广东、福建、湖南及全国其他红色旅游区的联合, 实现省际旅游互动, 共同挖掘市场潜力。良好的区位优势为赣州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空间条件。从交通条件讲, 京九铁路贯穿赣州辖区南北, 赣龙铁路、赣韶铁路、赣粤高速、昆厦高速途经赣州, 105、319、323、206四条国道在市内星罗棋布, 新建赣州机场可供大型客机降落。同时赣州还是赣江、东江两条江的发源地, 水路运输也很方便。在省内, 赣州地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与井冈山山水相连。主动与省内的南昌旅游公司合作建立赣南红色旅游专线;与吉安、井冈山合作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旅游专线。在省际, 赣州是个边际城市与粤闽湘交界。可以建立粤赣红色旅游线、闽赣红色旅游线、湘赣红色旅游线。

二、突出特色, 着力打造赣南客家文化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 中原汉民族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 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 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 这里的18个县市, 除章贡区和信丰嘉定及其他少数居民点的世居居民外, 其余都属客家方言区。全市客家人口占90%以上。

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物遗迹, 姓氏宗族文化, 方言文化, 民居文化, 民俗文化, 民间文艺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挖掘、整合、创新客家文化, 研究和宣传民族风情, 努力建设具有客家特色、客家风格、客家气派的区域文化。

一是打造客家文化精品,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一批体现较高创作水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品。抓好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市场发展潜质和积极导向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及深受基层群众欢迎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 弘扬赣南优秀客家文化和具有传承、创新意义的文化艺术成果。

二是实施文化阵地工程, 积极开展“优秀文化县 (市、区) ”、“文化名县 (市、区) 名乡 (镇) 名村”评选活动, 推动赣南客家文化形象建设。

三是狠抓群众文化繁荣, 不断加强群众业余文化队伍建设, 做到队伍常在、活动常搞、节目常新;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 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 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

四是大力开展文化传播活动, 利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图书、互联网等文化传播媒体, 大力宣传赣南客家文化, 扩大赣南客家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传承历史, 着力打造赣南宋城文化

赣州是宋代古城, 在这里保留有众多的宋代文物古迹, 有“宋代历史博物馆”之誉, 1993年11月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宋代赣州, 是古代赣州最繁荣时期。由于西域丝绸之路受阻, 中国对外贸易的通商渠道改走水上丝绸之路, 即经赣州——大余越梅关古驿道过广东南海。这时, 赣州城就为长江、珠江、闽江三大流域的交通枢纽, 是全国兴盛繁荣的30名城之一, 赣州城规模和格局,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基本形成, 城市功能也基本完善。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设施, 现在保存较好的有西安、南京、平遥、荆州、赣州, 但大多是明以后的。明朝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因此, 全国兴起城墙热, 包括万里长城都是这时改为砖墙的。只有赣州是全国惟一的宋代砖城墙, 保留有数以万计的“铭文城砖”, 有记时的、记地名的、记人名的, 共有500多种不同内容, 在全国城墙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如同一部史书, 记载着古城的兴衰历史。

赣州宋城文化遗产显示了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它是中华民族祖先留给我们的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传承、开发和利用赣州宋城文化, 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实施宋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保证, 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坚持在抢救和保护基础上的利用和发展。保护是基础, 是关键, 是前提, 没有保护就没有发展。我国实施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明确地提出了“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继承发展”的方针。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将那些珍贵的、濒危的并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保护下来, 在保护的基础上将有价值的部分赋予其一定的生命力, 使之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欣赏、所接受, 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对于宋城赣州来说要维护宋城的总体格局, 重点保护城墙、城门、“六街” (阳街、横街、阴街、斜街、剑街、长街) 。“三桥” (东河浮桥, 原西河浮桥, 原南河浮桥) 、福寿沟等遗址。

二是要强调在科学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利用。所谓科学保护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坚持宋城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原则, 防止对宋城文化遗产的曲解、误解, 甚至歪曲、滥用。要讲求保护方式, 必须尊重历史, 按照“原汁原味”的本来面目进行记载, 不能马虎对待、不负责任, 更不能随意加以改变。为此必须做到: (1) 深入了解宋城的历史、地理及民俗习惯, 在准确把握其空间布局、建筑内涵和特色的基础上来维护宋城文化古迹。 (2) 在整治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保留与宋城风貌取得统一的外围建筑。 (3) 在实施保护的过程中采取扩建新区的方法, 将旧城区的功能引向新区, 从而减轻老城区的压力为宋城的保护创造有利条件。这样既保护了宋城文化古迹, 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是要依靠全体市民的努力形成多元投入机制。赣州宋城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投资量大, 如果单靠政府或民间力量来完成都是不可取的。必须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积极鼓励民间开发力量协同政府一起参与保护和开发。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抓住机遇, 整合赣南文化资源, 大力发展赣州文化产业。弘扬主旋律, 着力打造赣南红色文化;突出特色, 着力打造赣南客家文化;传承历史, 着力打造赣南宋城文化。

民俗文化产业发展 篇3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内涵;分析

一、民俗文化对旅游发展的意义所在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成分,而天水民俗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百花园中最绚丽的一朵,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一面旗帜;天水民俗文化是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天水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众文化、智慧的积淀、是民间人文风俗的结晶,刻录着天水地域的社会变迁,是天水人民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是民俗的也是民族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财富,是天水文化的根脉,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所系。民俗文化是一种约定成俗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为了庆祝、纪念、或趋避利害等进行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活动现象。

二、天水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情况

(一)绚丽多姿而又厚重的民俗文化。天水是我国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文化背景孕育了其灿烂的古代文化;自然界沧海桑田的演变、天水人民的勤劳勇敢缔造了天水旖旎的自然风光与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奇特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从古到今历久弥新。堪称文化与民俗的“活化石”,民俗文化的“展览室”全市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45处,国家级就有7处,省级23处;风景名胜更是数不胜数,旅游景点多达228处。有伏羲、大地湾、秦、石窟以及三国等众多文化。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广泛,诸如民间故事、民歌、花儿、唢呐、古琴曲、道情、秧歌、老调、小曲等等。天水文化乃我华夏文化之缩影,是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紧密契合,是天水人,情感的记忆与喷发,天水民俗文化上紧着情感的发条,烙印着生活、生存、发展、进步的轨道,凝聚着时光的沧桑,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定格与延续,乃民族之魂,国之瑰宝。

(二)亟待开放的民俗精神富矿。首先,民俗文化综合开发力度不够,资源开发效率不佳,民俗文化品位尚需提升。民俗文化特色旅游休闲场所不多,开发起步晚、规模不大、状态分散、没有在当地特色问题上做好文章。在民俗文化经营上存在盲目性、混沌性。其次,文化旅游管理上不规范 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经营机制呆板,缺乏品牌效应。再次,绝大部分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尚需配套、完善。民俗文化旅游管理工作专业人才匮乏,旅游服务质量、服务人才素质、旅游市场发展速度均需大幅度提高。

三、推动天水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内涵的措施所在

(一)挖掘更丰富的民俗文化。天水乃甘肃东的大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具有特殊的区域地位。天水民俗文化厚重、资源丰富多彩。地域氛围浓厚,如与胡笳密不可分的天水夹板,有元杂剧活本之称的武山秧歌、具有江南遗风的秦安腊花舞和颇具民族特色与地域色彩的山歌、小调、民间、故事、传说等民俗文化。

(二)丰富民俗文化旅游内涵。民俗是一种文化资源,更是旅游开发的物质与精神财务的契合,然,其可移性的特点为旅游开发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但,多以游览方式、 民俗设施陈列为主。其美学价值、民俗价值、观赏性无可厚非。然,随着旅客的增加、需求的增多,游客求新、求奇、求乐、求动、求参与的兴趣无法得以满足。所以,要想有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就必须增加新的旅游项目,把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巧妙联姻,即可拓宽民俗旅游项目。譬如兴建民俗文化村、风情谷、档案馆、博物馆、娱乐城等多种形式从而把民间歌舞、绝技民俗文化与蜡染、刺绣、编织等古老手工艺品结合起来综合开发利用,也可以丰富民俗文化旅游的内涵,拓展民俗文化的宽度与广度,推动产业发展的高度和速度。

(三)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现在的情况与过去大有区

别,即使“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在多开发新旅游项目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宣传作用产生的从众效应,利用电视、广播、多媒体网络等对天水民俗文化风情给予大力宣传与推动,还可以利用民俗展览或召开民俗文物等博览会的形式加以宣传发动,借以提高天水民俗文化的知名度,确保其魅力十足的民俗文化的正能量得以弘扬与加强。

结语:唯有瞄准天水民俗资源特色,契合天水地区旅游环境,定好开发目标与方向,升提民俗文化品位;才能充分挖掘民俗、民情这一文化资源,繁荣天水文化事业,推动产业发展内涵的涵养;保护天水民俗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传承民间非物资文化遗产,呵护民族历史、信仰、精神,竖起民俗文化的自信。

参考文献:

民俗文化产业发展 篇4

——陈加元同志在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2年8月21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省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努力加快我市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全面推进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建设。

这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贯彻党的文化工作方针政策,围绕建设江南水乡文化名城这一目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是文化活动活跃,文艺创作不断繁荣。各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组织了“演出队伍下基层,文艺戏曲进万家”活动和专场、广场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同时,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不少作品在全国获奖,取得了较大反响。特别是围绕庆祝建党八十周年主题,举办了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演出、中国文联“公仆赞”艺术团演出、南湖船文化节等一系列在省内外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活动,提升了嘉兴的城市形象,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建设。二是保护开发并重,两个效益逐步提高。中共一大会址、马家浜文化遗址等5处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桐乡乌镇、嘉善西塘已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正式清单;做好城市建设中的历史遗存保护,对桐乡新地里遗址、吴家浜遗址等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完成了全市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加大了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革命文化、古镇文化、山水文化等的挖掘工作正逐步走上资源保护和产业经营相结合的轨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文化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设施投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全市涉及文化的投入近30亿元。市区相继建成了嘉兴画院、广电中心、南湖市民广场等一大批文化设施;还将投入10多亿元投资兴建嘉兴报业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等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各县(市、区)加强历史遗存保护开发和文体场馆建设工作,去年以来开工在建或今年准备建设的文体、旅游设施项目78个,总投资达19.44亿元。四是文化市场活跃,民办企业发展较快。各类文化单位发展到3500多家,其中社会办3300多家,涉及文体、传媒、网络信息服务等20多个类别。三年来,社会力量投入文化产业的资金达2.4亿元。五是进行改革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行分类管理、分级指导,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和内部改革。广电系统实施了“两台合并”、“局台合一”等改革;嘉兴日报社积极探索集团化运作路子,实施了市县联办。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市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宣传文化战线的同志们,以及支持文化工作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也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先进文化在全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先进文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先进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基所在。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不仅在于它的阶级基础是否先进,而且在于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是否先进。建设先进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内源动力。发展先进文化,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并为先进生产力发展提供内源动力。同时,文化本身的商品属性也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壮大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发展先进文化,还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只有不断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繁荣,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因此,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增强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1、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是顺应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文化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人的经济活动,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虽然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直接功利目的,但在其全过程及全方位的联系中,无一不体现着文化。在经济和文化的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之中,社会持续有序向前发展。因此,从本质上说,文化和经济与生俱来、相伴而生,而且相互影响、互为促进。要研究经济,就不能不讲文化;要研究文化,就必须考虑经济。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进一步加速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就经济而言,由于人们已从重点追求物质需求转向更多地追求精神需求,精神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同时对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内涵要求也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倚重文化的因素,现代经济正走向文化化。就文化而言,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等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借助于高科技的运用,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传播力越来越强;而且,与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知识经济,它的内涵就是文化。因此,现代文化具有了明显的产业属性,即文化的经济化。

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进一步作用于经济活动。一是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人文资源比原料、能源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为突出。二是经济效益中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明显。物质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在经济效益中所占的比重直线上升。特别在服装、建筑、食品、汽车等行业,文化对经济的贡献率更大。三是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新的增长点。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发端于美国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近年更是挟新经济之势而成为朝阳产业。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的文化娱乐产品是第一大出口产品;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也仅次于汽车工业。四是经济竞争中文化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个社会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程度。谁能充分释放文化力的作用,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趋势,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必然也会走向全球化,文化的竞争也将是全球性的。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在面临经济领域严峻挑战的同时,同样面临着文化领域的挑战。有美国学者曾提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主动适应经济与文化融合的客观趋势,进一步发展文化经济,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从国内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被纳入了国家“十五”规划纲要,成为我国下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也早在两年前就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在今年召开的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把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可以预见,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时期、新一波发展的高潮即将到来。

2、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回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建设发展的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提高。也就是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党历来非常重视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要受破坏、走弯路;如果风气坏下去,经济的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认真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论述,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反复强调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精神文明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在当前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我们以新的观念和手段来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党中央在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精神文明。这是站在新世纪高度而提出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思路。如何理解这个新思路?首先,文化产业顺应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大众化。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使文化通过市场广泛而有效地传递给市场的主体——人民群众。其次,文化产业顺应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的社会化。精神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是全社会的事业;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使文化资源能有效配置,通过市场之手把各部门、全社会联系在一起。再次,文化产业顺应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手段的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借助各种先进传播教育手段,才能广泛地影响人、教育人;文化的产业化与科技的高级化联系在一起,必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注入现代化的内容和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推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进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3、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市争当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必然选择。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往往与这个地方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江总书记视察嘉兴并发出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号召后,我市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推进经济重镇、港口新市、文化名城的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出现了快速、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经济活力、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安居乐业。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政策,从我们自身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特点来分析,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嘉兴特有的灿烂文化和人文精神与时代发展的有机结合,文化力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嘉兴人温文尔雅、谦恭包容,使我们可以吸纳各种先进的东西,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一拿来就形成了我们的杂交模式;嘉兴人崇尚礼仪,讲求理性,顺应了市场秩序走向规范、社会治理倚重法律这样一个健康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嘉兴成为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放心之地,成为全省招商引资的一个高地。正是嘉兴的文化品质催生了被经济界和新闻界一些人士所称道的“八大经济现象”和“浙北现象”。也正是这种人文精神的支撑,使我市的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企业经济蕴含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进而增强了嘉兴经济的竞争能力。

现在,市委从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自身发展水平出发,发出了要争当我省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号召。争当排头兵实际上就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要求我们努力保持领先优势,并确保有一个更快的发展速度。联系嘉兴的发展实际,分析当今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已经成为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产品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竞争。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认真研究文化经济,发展文化经济,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也包括对文化的、人的素质的要求。一个城市没有自身的特色文化,这个城市就没有个性和品位,更谈不上现代化。因此,我们也只有通过加快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以先进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建设,不断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凸现城市的文化品位;不断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恢复和显露江南水乡的风貌和神韵;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加速推进人的现代化,才能全面实现江南水乡文化名城的建设目标。

伴随着经济建设进入新阶段,我市的文化建设正在掀起新高潮。快速增长的经济、日益富裕的生活、安定祥和的环境、日趋完善的设施、不断开放的市场,加上丰富的文化资源,使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面对这样的态势,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发挥优势,不失时机地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进一步推进我市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现阶段,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与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不适应,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适应,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适应。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地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1、要明确发展目标。

按照全省发展文化产业目标要求,联系我市发展现状,今后3-5年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可概括为“四个显著提高、三个基本形成”,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有显著提高,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有显著提高,增长速度快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中的比重显著提高,文化消费增长速度快于消费总支出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的就业贡献率显著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快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文化产业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文化产业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市区在全市的文化中心地位,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2、要明确指导思想。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牢牢抓住市场这根线,从政府做规划开始,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来制定战略和规划;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调整产业布局。要注重壮大文化产业的主体,积极培育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二是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必须着眼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速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着力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精简、规范、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要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区分性质,分类指导,尽快完成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尽早释放体制能量,为企业走向市场、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争取时间,争创先机;要着力推进文化运行机制改革,尽快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积极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办法与途径。

三是必须坚持以品牌创特色。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需要树品牌、创特色;一个地方的文化要有吸引力、渗透力和竞争力,更需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创出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产业的品牌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比物质产品品牌更丰富的内涵、更强的竞争力和更显著的带动效应。嘉兴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含量极高的品牌,要以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和水乡文化资源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结合现代人的消费特点和各类消费群体的审美情趣,进行特色资源、优势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要塑造全新的产品概念和产品形象,推出一批文化名牌,一批文化名人,形成一批名牌企业,从而不断提升产业层次。

四是必须坚持以人才作保障。高素质人才是文化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名品、名城的背后是名人。要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人才培养计划,打破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身份的界限,促进文化人才在不同地区、部门、行业之间有序、有效流动。既要努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中的文艺人才,还要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产业类的经营管理人才。

3、要突出发展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要按照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品牌优先的要求,以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演艺娱乐业、体育健身业等为重点,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形成具有鲜明嘉兴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具体来说:

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嘉兴是多种文明、多种文化的交融之地,文化资源丰富,不仅有以南湖红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乌镇、西塘为代表的水乡文化,还有以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元代画家吴镇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海宁钱江潮、海盐南北湖、平湖九龙山为代表的山水文化。我们可以丰富的水乡和人文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按照“大嘉兴”的思路,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加快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融合,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业的附加值,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同时,要注重培育壮大与此有密切联系的会展业和艺术品业,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随着嘉兴知名度的日益提升,积极发展节会经济,做大会展业。要以一大批大型文化设施启用为契机,主动接轨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要依托我市在书画、工艺品、摄影、雕塑、艺术设计方面的相对优势及旅游业的兴起,努力开发富有嘉兴特色的艺术品业。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业。以广播电视业、报业、网络等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传媒业,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传媒业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经济总量、相对比重还是经济效益,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下一步,这一行业的发展要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走集团化经营的路子,加快行业内部的资源整合。要探索新型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框架,在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上有新突破。要以资本为纽带,以业务为联结,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努力实现宣传报道与经营“双赢”目标。广电、报业还要注重传媒手段的优势互补,努力壮大我市传媒业的整体效应。要进一步拓展产业经营领域,注重开发广告策划业、图书发行业。

三是大力发展演艺娱乐业。演艺娱乐业是嘉兴文化产业颇具活力的部分,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性消费支出的增加,城市化的推进,流动人口的增加,嘉兴演艺娱乐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我市娱乐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实现产业规模、档次的升级。要抓住市文化中心“一院三馆”即将投入使用的机遇,以此为主要载体,把演艺市场进一步繁荣起来,从而带动整个演艺娱乐业的发展。对目前全市分散的、单个的、小规模的文化娱乐场所,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逐步引导他们走规模化的道路,并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断提升整个演艺娱乐业的产业层次和经营水平。艺术培训业要抓住人们消费需求中艺术消费不断增加以及青少年艺术培训市场日益升温的机遇,重点做好市场开拓、规范管理等文章。要大力发展有规模的专项培训和综合性培训;在进一步培育发展城市居民培训业的同时,积极拓展农村市场。

四是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业。这个行业是我市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行业,市场有需求,经济有基础。目前,主要是强化场馆资源、人才资源的整合,通过公司化运作,走规模化道路;要注重体育与教育、文化与教育的联姻,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业。目前主要是加大开发力度,除了要大力发展竞技体育(赛事)、健身休闲以外,还要延伸体育产业链,发展体育彩票、体育旅游、体育用品、体育咨询、体育培训等行业。

4、要把握“四个关系”。

发展文化产业,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文化产业又不同于其他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文化所具有的教化和导向作用,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同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更加紧密。文化产品是特殊的商品,具有商品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双重属性,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效益。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重视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激发文化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文化发展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推动社会文化的全面繁荣和发展。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从事生产和经营,在市场运作中获得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竞争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是承传历史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根”,我们不可能割断历史;文化创新是“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嘉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丰富宝藏,值得我们好好地开发利用。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精华和力量,使嘉兴的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又不能拘泥于传统,还必须坚持文化创新,在优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尤其要把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作为文化创新的源泉。同时,要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兼容并蓄,吸收和消化一切先进的外来文化。

三是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建设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重要的是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办事。既要立足当前,增强紧迫感,抓住主要矛盾,从最迫切、最关键、对全局工作带动最大的事情抓起,力求重点突破。又要着眼长远,充分考虑到现阶段发展文化产业的各种受制因素,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而不能急功近利,使工作陷入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

四是依法管理与促进繁荣的关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有坚持依法管理,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坚持正确导向,净化文化市场,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有效的管理,弘扬先进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摒弃落后的、封建的、愚昧的文化。但是,管理是手段,繁荣发展才是目的。必须坚持科学管理,树立管理是为了更快更好更健康发展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坚持依法管理和促进繁荣的有机统一。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面开创我市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明确了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当前关键的是要把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要站在新的高度,以全新的理念和工作手段,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

1、要象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

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要求我们科学地把握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文化和经济同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要象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应有的位置。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内容,要树立抓文化建设、抓文化产业发展也就是抓经济建设的观念。文化名城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样要求既要在文化领域中推进,也要在经济领域中建设。

要进一步树立文化经济的观念。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产业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切实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破除文化是纯事业的观念,树立文化既是一种事业、也是一种产业的新观念;破除文化产品是纯精神产品的观念,树立文化产品不仅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的新观念;破除文化工作是纯赔钱的观念,树立文化不仅需要投入也能够产出的新观念;破除把文化与经济相对立、相隔离的观念,树立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新观念,从而在全市上下形成一个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思想氛围。

要增加经济工作中的文化内涵。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含量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要重视企业的文化内涵,以文化铸造企业品牌,以文化形成先进管理模式,以文化培育企业人才队伍。要重视产业的文化内涵,以高新技术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要重视区域经济中的文化内涵,利用区域特有的文化优势,树立区域文化形象,开发区域文化经济。要在文化工作中更多地运用经济的手段。既要使文化在融入经济,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的繁荣与发展,又要用发展经济的思路和办法推动文化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善于运用市场经济观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建设中真正树立起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善于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文化事业的社会化,尤其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投资一个设施,培育一个主体,发展一个产业”;善于运用经济的手段,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等杠杆的作用,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

2、要象抓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抓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本完成了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的改制,个私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不足1%发展到目前的三分天下有其二。相对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进展较慢。从管理体制看,行政机构交叉重叠,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部门既管文化,又办文化,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管理和职能上严重“错位”,既有“越位”的问题,也有“缺位”的地方。从文化主体看,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现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单位绝大部分是国有性质的事业单位。从单位内部看,大锅饭、铁饭碗、终身制还没有真正打破,新的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

在政府管理体制层面上,当前要重点转变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理顺关系,实行政事分离、政企分开,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抓统筹规划,抓主体培育,抓法规完善,抓市场监管上,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文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在企业层面上,要区分不同性质,积极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主要有三类:其一,对一些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完全推向市场,财政要养起来。当然,也要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成本核算,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二,对具有一定面向市场能力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可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财政给予专项补助和定额补助;对于可以面向市场的部分,可以按照国有控股、参股、职工参股等形式组建法人实体,开展经营服务,积极创造条件改制为企业。其三,对经营性的文化单位,必须尽快改制为企业,推向市场,参与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在文化单位内部管理上,要引入竞争机制。事业单位要全面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国有文化企业要逐步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同时,要尽快建立健全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机制,将其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大、难点多。要认真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功经验,按照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要处理好改革的速度、力度和职工的承受度之间的关系。既要有改革的紧迫感和改革的勇气,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又要考虑文化单位的特殊性,稳步推进,做过细的工作。市里要有一个统一的政策意见,以避免矛盾和不平衡,保持改革的有序和社会的稳定。

3、要象扶持民营经济一样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文化。

民间力量应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如同民营经济是“老百姓经济”一样,发展文化产业也应该发展“老百姓文化”。虽然我市社会办的文化企业数量不少,但存在着单个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的问题。所以,要象扶持民营经济一样,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与我市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要降低门槛,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条件。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除新闻媒体由国家主办经营外,其余文化产业都可以采纳市场方式吸收多种投资主体。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吸引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民营文化企业。要把民办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纳入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在土地使用、规费减免和财政扶持等方面与国办文化企业一视同仁。

要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和壮大以社会力量为主导的市场主体。一是转出一批,在国有文化单位中,除不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属于提供公共产品性质的以外,其他的单位要积极面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二是扶持一批,对现有的社会办企业,要鼓励其做大做强,政府部门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引导其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三是引入一批,对行业外的潜在投资者要引导、鼓励其进入文化行业,尤其要鼓励引导一些大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进行高起点、大手笔的开发建设。也可以整合出一定的项目对外进行招商引资。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肯定民营文化企业近几年来的积极探索,总结和宣传民营文化企业的成功经验,在全市形成一个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良好舆论氛围。要改革审批制度,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为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帮助。要加强引导,有关部门要编制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投资指南”和“政策指南”,引导社会力量把资金投入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行业。

4、要象检查考核经济工作一样检查考核文化工作。

要强化措施。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无论是从规模上看,还是从竞争能力看,文化产业还是个弱势产业,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引导和培育,研究制定产业规划和政策措施。近年来,中央、省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市委、市政府也初步拟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在会上已发给大家,广泛征求意见。这个《意见》对我市下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作了具体部署。文件正式下发后,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根据各地实际进行细化,提出更具操作性的实施办法。

要强化考核。发展文化产业,不单单是哪个部门的工作,而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经常研究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文化名城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列入任期目标,并分解到各个部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要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重点考核政治方向对不对,工作措施实不实,发展速度快不快,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不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象服务于经济工作一样,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强化责任。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要管住政治原则,始终掌握对宣传文化工作方针政策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对宣传业务的审核权,对宣传文化系统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对媒体资产配置的控制权。要始终牢记新闻广电业是党的宣传思想阵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要坚持改革取向,努力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宣传文化工作领导体制、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要加强对文化工作的协调,充分发挥党委宣传部门的牵头作用、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主体作用,广泛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发展文化产业的整体合力。

民俗文化产业发展 篇5

编者按 10月20日,本报和中国传媒大学在北京共同主办“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专题座谈会,来自各地的文化企业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学者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就旅游与文化、出版与版权保护、电视电影产业发展、动漫品牌建设、剧院发展以及文化“走出去”等多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现将主要观点节选如下。

做大做强出版业要实现三个转变

安徽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林清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我们迎来了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契机,现在关键是看文化企业怎么做。我们认为,当前出版业要想做大做强,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上要进行重大转变。第一,要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第二,要从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变;第三,要从单一的纸介质向新媒体、数字化转变。

出版业仅靠自身的力量发展太慢,要想迅速做大做强,必须进行资本扩张。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而不是在安徽省注册,我们的战略意图就是要去区域化。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给我们的定位,也是打造一个大型跨国传媒公司。实际运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政策性障碍。文化单位都是条块管理,收购、兼并、重组非常困难,其他领域的资金想进入也面临诸多障碍,这些问题不解决,做大做强很难。

再说第二个转变。近两年我国版权贸易的逆差已经很小了,但国际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中国文化企业要走出去,思路应由版权贸易向版权产业运营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话语权。这方面也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破解之道。比如,动漫、电影、玩具等产业链之间是互相割裂的,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出现像《哈利波特》那样一本书带动一个大产业的奇迹。这是我们难以推出有国际影响力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说数字化问题。现在中国数字出版业的年产值达到1000多亿元,但传统出版业距离数字化还很远。时代出版传媒上市以后,已把数字化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一是做了跨媒体、跨终端的平台,上线以后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合作;二是正在开发少儿3G互动阅读;三是开发无纸化教材,全面进军数字化。

有政策更要有细则

西京集团董事长、英国普罗派乐电视台董事长叶茂西

我的企业是一家民营企业,2009年全资收购了一家英国电视台,覆盖欧洲45个国家。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最为深切的体会,就是政策是文化企业发展的命脉。我们之所以感到六中全会的召开对文化企业来说是一件大喜

事,正是因为全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作为文化企业,我们感到只有政策还不够,还要有能够落到企业发展实处的具体细则。比如,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的大政方针定了,创造更好条件的优惠措施还有待配套。

文化产业的发展绝不能止步于国内,海外市场也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并且积极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或者说鼓励政策有了,如果没有很好的细则,民营企业想走出去也缺乏渠道。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深层意义是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让中国的声音在世界上更响亮。这方面尤其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推动更多的文化企业迈上走出去的道路。我们衷心希望,在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会更快、更稳。

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文化品牌

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李大海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我们对此深有体会。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是山东省惟一专门为少年儿童服务的院团。院团成立至今,排演的儿童剧《宝贝儿》、《我和我的影子》等剧目共获得“全国戏剧文化奖”等20多个国家级和70多个省级奖项,每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400余场,收入100余万元。

中国有3.7亿少年儿童,专门为儿童演出的团体只有20来家,儿童剧的潜在市场非常大。2005年以来,我们组建了两支演出队伍,一支坚守济南市场,另一支继续拓展京、沪、苏、浙等演出剧场。为了做大做强儿童剧市场,我们于2009年举办了首届亲子剧节。今年首届中国儿童戏剧节·济南第三届亲子剧节又成功举办,11家国内外优秀院团带来了12台经典剧目、25场精彩演出,近万名泉城孩子欣赏了优秀剧目。同时,我们力推会员制,“宝贝剧场”的会员数量已增至3万余名。

为了打造儿童剧品牌,我们一方面在剧目生产、演出质量和演员培养方面下大力气,充分调动每一位创作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我们还和济南世博演艺经纪有限公司联手,在降低艺术生产成本、儿童剧市场化运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种深入合作的创新之举使济南儿艺儿童剧品牌的影响力日渐提升。

注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四个着眼点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在我国文化发展和国家战略的关系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认为,文化强国不仅仅体现在文化的某一个具体领域,更是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是其中的关键所在,需要形成以多元投入、立体培养、终身教育和个性定制为4个着眼点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体系。

——多元投入。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关注,需要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从而为提升文化产业人才质量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立体培养。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急需大量文化管理工作者、文化市场营销工作者、文化创意的设计者和制作者等。因而,对文化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多管齐下、多元发展。除国民学历教育之外,还应积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从不同层面培养文化人才,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终身教育。文化人才的培养教育应当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新兴业态的出现,文化与经济、与科技的融合,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很多新问题。不能满足于业内既有取得学历教育资格的人才,应当尽早开展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同时,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担负起中低端的文化人才培养责任。

——个性定制。针对文化产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应创设个性化的培养模式。要仔细研究培养方式和课程设计,重新审视现有教材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还要让我们的教育与国际接轨。全会提出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就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而言,也是一个突出亮点。抢占文化创新先机

曲阜文化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总经理孔祥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文化企业从中受到巨大鼓舞。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文化创新的方式。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诞生地,我们体会到,对中华文化和儒家文化不仅要继承和弘扬,更要创新和发展。

在当今世界,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和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曲阜积极抢占文化创新先机,建设精神家园。我们在切实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路。一批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业态通过整合和包装,不仅在规模效益上形成了拉动力,而且具备了曲阜的区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孔子文化旅游业、孔子文化商品和文化复制品、孔府美食等产业形态日益成型,带有浓郁孔子文化特点的文化商品的开发销售已经占整个旅游产业的35%以上。与此同时,曲阜国家级文化示范园区创新产业业态,把开发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作为今后园区发展的主要任务。孔子文化影视与动漫、世界孔子学院、孔子文化商品、会展等,也都成为下一步发展重点,六中全会召开前后,曲阜签订的各类文化产业项目金额达200亿元。

坚持开放与融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勇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非常振奋人心。我们是文化资源大国,也是文化产业大国,要转变为文化强国,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顺应文化产业社会化发展要求,进一步降低门槛,促使社会资本在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内进入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产业,进一步释放艺术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其次,要顺应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制资源的作用,构建统一开放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社会资源和文化要素优化组合。要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组,形成一批综合性国际化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中小文化企业,为文化强国奠定市场基础。

第三,应该顺应文化产业资本化、证券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与金融的无缝对接、融合发展,并针对文化产业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同时,应该顺应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要求,更多地利用国际经验、国际人才、国际市场等,即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另外,应该顺应文化产业法制化发展的要求,加快文化立法。

坚定文化强企信念

中国侨联副主席、银帝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奕龙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绘制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深远非凡。未来,文化体制改革有望加快,文化产业有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新趋势,产生的竞争力将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优势。文化产业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仅占GDP的2.75%;每年文化消费应在4万亿元左右,但实际消费仅1万亿元,我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也不足1亿美元。这些差距告诉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六中全会的召开,使我们这些把文化发展作为战略目标的文化企业吃了定心丸。现在,广大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堪称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和生力军,不仅创办了众多文化企业,而且以引侨引资在文化产业投融资等领域发挥了独特作用。今年,银帝集团提出把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作为培育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我们进一步坚定了文化强企的信念,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愿为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己之力。

牢固树立精品意识

浙江中南卡通副总经理、总编辑沈顺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备受鼓舞。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年来,我们公司在走出去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目前产品已出口到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认为,中国的文化企业要“走出去”,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切忌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我国去年的动画片产量已经超过22万分钟。据我所知,不少企业钱投进去了,导演、编剧都努力做了,但产品却大多压在仓库里,并没有市场。动画片是孩子的一份精神食粮,如今也为成人们喜闻乐见,发展动漫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文化产业既要遵循艺术规律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它容不得弄虚作假,来不得半点浮夸。否则,迟早要受到市场的惩罚。

第二,文化产业尤其是动漫产业,投入较大,它需要高质量的产品和有影响力的品牌。一次,国际上做动漫的同仁问我,中国企业做一部52集20分钟的动画片花多少钱、用多长时间?我说一般用时1年左右、投资1000万元左右。对方说,这样做出来的动画片根本不会有市场影响力。所以,文化产品的生产需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粗制滥造、没有市场影响力的东西,是不可能形成文化品牌的。

努力扩大文化消费

北京国门和众创意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文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版权制度有利于文化的创造与保护,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与使用,对于打造精品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版权资产是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载体,是文化资源资产化、文化产业化的关键要素。但是,目前我国文化资产评估体系尚不健全,文化生产要素流通市场的完善程度需要提高,版权法律体系亟待完善、版权执法能力需要提高。《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已明确,到2020年将中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这期间,需要我们完成的工作还有很多。

民俗文化产业发展 篇6

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上离不开文化艺术的科学化管理,只有科学化的文化发展管理才能让文化产业更加快速的发展。过去对于文化艺术管理不够重视,在实际运用中发生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才会影响文化企业的发展,只有录用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管理,才能让企业良性发展,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1文化艺术管理的运用现状

当前文化艺术管理的主要问题还是管理人员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有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国家对于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都让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优良。文化企业的外部发展氛围是非常良好的,发展的速度也比以前更快了。如果说文化产业的发展路线是国家宏观规划过的,那么在航行过程中航线的策划则是由企业的自身发展决定的。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来进行专业技术的支持。文化产业中管理人员的任命途径一般都比较广泛。在文化艺术的体制变革中管理者一般是从事业单位转变成企业单位时的单位领导人,或者是跨专业部门转行过来的领导者,以前这些领导者不一定具有文化艺术的事业管理能力。第三种就是家族式的艺术管理者,一般来说他们并不是专业的艺术方面的人才,也不具备专业的管理职能。在这样的选择管理人员的制度中任命的管理人员一般是不够专业和规范的。这是我国的历史原因决定的。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相较发达国家是比较晚的,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是粗放型阶段,国际化集约水平也不够,管理者在管理文化艺术产业时运行操作的方法都较为低端。在一些城市和省份都开始转变传统的文化产业管理方法,以前的文化事业单位也开始向企业化的道路上转变。然而这样通过转型形成的企业还不能够像农业型企业那样具有专业化的人才市场,高端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还比较匮乏,不能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1]。

2文化艺术管理的改革方向

要改变当前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匮乏,最主要是让新文化企业不再不断消耗原来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需要引进更专业的新人才维持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原来的领导者如果能做到在新企业中有岗位可以转换,不再做非专业的部门的领导者,就能让外来的专业管理人员获得新的职位,企业的新血液才能促进企业的综合发展。适当的优化新进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就能让外来的专业管理人员对企业产生忠心度和诚意度,不至于造成其他方面的损失。规范的任用管理者才能拓宽企业的发展道路,对企业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挂历,让企业正确的做出对发展前景战略性的运筹和规划,在企业的文化艺术管理方面要改革和优惠企业内部的体制和政策,让专业的艺术文化管理人员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文化艺术管理方面取得成绩。如果能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让领导方式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就能革新体制,提高文化产业管理的创新度。目前情况是部分由艺术家自己创建的个体文化产业,他们很难摆脱避免民营企业所存在的弊端,即家族企业,他们不愿意聘用外来的专业管理人员,很大程度上是担心外聘管理者对他们不忠,甚至怕外泄他们的资料信息。专业的文化艺术管理人员才能把握住市场的动向,发现新的优秀的文化资源并进行规划生产出更加优秀的文化产品,不按照家族式的陈旧管理模式发展,才能提高企业的专业程度。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向一些西方国家学习。西方国家的操作方法整体来说优于我国,在观念意识上我们需要提高文化艺术管理的关注度,要意识到文化艺术管理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的战略高度上去思考我国企业文化艺术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艺术管理模式,来让我国的文化企业更加专业和科学的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企业存在的`各种管理问题。中国有很多企业在资源的获取上都没有专业的途径,资源的利用率也比较低。中国企业虽然拥有比较高的创作水平,却不能获得与西方国家相匹配程度的利益[2]。解决这样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对于文化艺术的管理。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落实专业和科学的管理政策。因此一定要对目前的管理者机制进行改革,将企业前身的事业单位管理者的遗留问题处理妥当,通过专业市场聘请更加专业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让陈旧的文化产业管理模式改头换面。让专业人才进行更为专业的文化策划、文化运营和文化销售。在优秀的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需要让中小企业联合起来,才能将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做大做强。将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大大提升。我国对于文化艺术管理的相关政策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宏观角度来说还需要政府的法律条文和政策的加倍支持。为更新管理要素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文化产业方面需要优秀的管理者运筹帷幄,才能发挥出文化艺术管理都作用。

3结束语

文化产业是现在国内产业发展中的新兴力量。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文化产业的专业管理起步也比较的晚,整体的企业规模范围也还比较的小。国内的文化产业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观念和实践上的诸多问题,还不能充分认识到文化艺术管理的重要作用,但整体还是在朝着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文化艺术企业的方向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也在逐渐的提升。家族化的经营模式已经逐渐在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被逐渐的淘汰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走上了逐渐革新的道路,专业人员的数量也在逐渐提高。我们可以吸取多方经验和教训,调整自己的文化艺术产业的管理结构,逐步提高文化艺术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采取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化的管理文化艺术企业,让企业的发展更加的快速和稳固。

参考文献

[1]卢仁声;傅荣;吴成钢;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民俗文化产业发展 篇7

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虽有吉视传媒、长影集团、吉林歌舞集团等异军突起, 但吉林省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还是比较薄弱。吉林省的民族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 所以加快发展吉林省民俗民间文化产业建设, 可以进一步搞好吉林文化产业规划布局,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为实施吉林“十二五”文化产业提速计划, 推动吉林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将结合长春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的调研, 以吉林省九台市的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为例, 针对如何发展壮大民俗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 特别是对吉林省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打造的推介, 为各地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 提供一些可供交流的思路。

2012年8月3日至8日在长春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本次博览会最突出的亮点就是突破了往届单纯以剪纸为主的艺术种类和作品风格相对单一的局限, 而代之以全面挖掘整理、包装县域民间艺术的各种资源, 注重县域民间艺术整体形象的塑造。展品种类多样化、作品数量规模化、策划环节系统化, 达到了厚重多彩的效果。此次展会为自觉推动县域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一次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一、挖掘区域民俗文化产业的优势

每个地域的民俗文化都有其自己的特色, 在进行产业化的过程中, 挖掘区域民俗文化产业的优势, 走差异化道路才能使其生存和发展起来。吉林省大多城镇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传统, 如“歌舞之乡”、“二人转之乡”、“冰雪渔猎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 可以说民族民俗文化样式丰富多彩。如:剪纸、二人转、象帽舞、刺绣、根雕、萨满文化、延边朝鲜族歌舞、蒙古族马头琴等形式。但大多民俗文化样式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单一性发展模式, 使之向特色化、产业化的多样性方向转变, 既是对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 也是使之传承下去的最佳途径。以吉林九台市为例, 九台市这块沃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绿柳边台有着厚重的文化和历史, 它是吉林省由东部长白山区向西部平原地带过度的中间环节, 历史上就呈现出自己的文化多样性, 而且带有吉林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这里森林文化、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并存, 相互交融又保持各自的独特性, 这是民间艺术赖以产生传承的深层社会基础, 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 衍生出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充分利用这些地方资源, 使之转化为有益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 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区。九台的民间艺术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 发展传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优秀的民间艺术种类一度走到失传的边缘,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背景下, 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今天, 如何传承好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 已经成为摆在相关组织和每一个文化者面前的正待解决的课题。目前, 九台市以“中国萨满文化之乡”打造城市名片, 以自身的特色化优势开发民俗文化产业, 同时为萨满文化的传承与走上国际化道路, 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打造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形象

九台市在开发民俗文化产业的同时, 逐渐注意打造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形象, 开始提升国际化影响。本届民博会就是对县域民间艺术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和系统梳理, 开始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树立了“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也是抓发展”的理念, 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积极探索民间艺术传承及产业化的路径。政府在文化惠民上, 让民间艺术更贴近百姓生活, 努力营造有利于民间艺术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

长吉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 九台作为该战略的节点, 独特的文化地位正在日益凸显。九台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好, 使得长吉两大城区板块充满了本土文化的活力, 进而使全省文化保持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这里有享有盛誉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人、被称为“关东神剪、萨满雄鹰”的中国萨满文化传承人关云德, 他的一百位满族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剪纸作品, 将满族民俗和剪纸艺术的结合, 把濒临失传的神话传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他还是萨满神鼓的制作传承人, 在传统的神鼓上绘制图案, 欲将剪纸艺术运用到神鼓图案的创新制作上, 准备在神鼓上绘制各种满族传统的图案和花纹, 并将它开发成旅游纪念品。九台的萨满剪纸艺术已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九台民间艺术产业化也迈出可喜的一步。2011年1月5日, 长春柳条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它是新兴文化企业, 也是九台市第一家综合型小微文化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 现有员工30余人, 是有著名剪纸大师和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卢伟两位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家牵头, 以在长专家学者和大学生创业人员为智力团队, 由民营企业家投资创办的。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文化发展艺术品设计及市场经营、环境艺术设计制作、装饰、旅游文化项目开发、会展服务、文化交流、策划、培训、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形象策划、动漫产品研发和推广、剪纸专卖、沙盘标本制作等。柳条边公司将以挖掘九台文化旅游资源, 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为己任, 坚持地域文化和市场需求、时尚元素相结合, 全面启动文化创新、文化创业、文化创意、文化创造、文化创富系统文化产业工程。该公司目前已下设剪纸艺术中心、九台鹰猎文化表演队、黑泥革布艺术中心等, 并在省市各大文化活动中表现突出, 受中外嘉宾广泛关注和好评。在九台卡伦经济开发区的龙昌木业有限公司也是一个颇具规模的以民间手工艺制作为主的专业企业, 通过几届民博会的参展, 该企业生产的系列仿古家具已经远销省内外,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有根雕、面塑、葫芦雕等工艺作品、其塔木的农民画等艺术作品, 已远销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

浅谈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本 篇8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产业 文化资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先民创造的极其丰富和珍贵的文化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重要载体。他所包含的口传作品、民族语言、民间表演艺术、风俗礼仪、节庆、美术音乐及乐器和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等,无不凝聚着人类文化记忆的点点滴滴。这些文化记忆由于年代的久远、时事的变迁以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与其最初的形态已经相去甚远,我们今天所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趋于符号化了。换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活的记忆”,所呈现出的是各种文化符号的活态聚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符号可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的生产提供原材料,利用各类传统节日可以发展旅游业,各种民间戏曲可以进入演出市场,实行产业化运作,各种民间服饰中的民族元素可以进入纺织业,提升我国纺织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运作成为可能。但并非所有的文化符号都可以转化为符号价值,只有那些具有独特性,具有文化示差作用的文化符号才能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在人类历史中的不可复制性而呈现的独一无二性,使其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的文化资本。

一、文化差异与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理论由布尔迪厄首先提出。布尔迪厄认为,社会领域是一个积累的世界,为了理解社会领域的积累性,必须引进资本的概念。布尔迪厄认为资本已经深化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经济资本,这种资本可以立即直接转换成金钱,这一转换过程是以私人产权的形式制度化的;第二种是文化资本,在某些条件下,这种资本也能够转换成经济资本;第三种是社会资本,它由社会义务(“联系”)所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而这一转换过程是以某种高贵身份的形式被制度化的。由此可见,“经济资本”是所有其他资本类型的根源。布尔迪厄主张,一方面必须防止把其他资本形态统统简化为经济资本,进而忽视其他资本形态所产生的特殊功效,另一方面又必須注意到一个严酷的事实,这就是所有的资本形态最终都可以在经济学中被简化。“……正是通过这种简化,经济理论将交换的其他形式隐喻性地界定为非经济的(non-economic)交换,因而也就是超功利性(disinterested)的交换。这种经济理论之所以要改变某些资本的性质,并把它们定义为超功利性的,是因为通过改变性质,绝大多数的物质类型的资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经济的资本类型),都可以表现出文化资本或社会资本的非物质形式;同样,非物质形式的资本(如文化资本)也可以表现出物质的形式。”[1]在布尔迪厄看来,文化资本的这种超功利性和非物质形式,是在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经济资本通过交换改变了本身的性质产生的。也因此,布尔迪厄有时候也用“象征资本”或“信息资本”来形容它。由于文化资本的传递和获取的社会条件比经济资本具有更多的伪装,因此文化资本预先就作为象征资本而起作用,即人们并不承认文化资本是一种资本,而只承认它是一种合法的能力,只认为它是一种能得到社会承认(也许是误认)的权威。[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文化差异的文化资本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的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多样性,体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文化形态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创性,这就决定了其具有独特性和惟一性及其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消亡的命运,有的已经消失。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景象,但是,不可否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又是不可避免的,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亡的现实更加凸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稀缺性。而恰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具有了经济价值的增值性,成为最能体现文化差异性的文化资源,并具备了进入文化产业,成为文化资本的潜质。

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极其重要,也是极其复杂的。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已经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应当遵循一定的“度”,达到某种“特”。而这种“度”与“特”都必须建立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严格遵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中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生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偏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应遵循的真实原则、生态原则、人本原则、发展原则,就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害,从而危害到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而这是我们万万不愿看到的。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尔迪厄,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皮埃尔·布尔迪厄,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3]皮埃尔·布尔迪厄,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4]参见《大众电影》2001年第8期

上一篇:七年级英语第一次月考总结下一篇: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