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篇1

摘要:运用DEA模型与Pearson相关系数对~间上海市文化产业投入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上海市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文化产业投入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不同时期的规模收益存在差异,规模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强于纯技术效率;文化产业增加值与文化事业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表现出正向的强相关性。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了提高上海市文化产业效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DEA;投入效率;影响因素

一、引言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和竞争力量成为经济软着陆,转变经济发展,形成更加持久,优质的经济体不可或缺的承载体和催化剂。《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40)》中,将上海打造成“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规划。这也对上海市文化产业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准确把握上海市文化产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变得尤为重要。国内学者在文化产业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成果丰硕。李兴江、孙亮分析了~省际文化产业发展效率,结果表明全国的文化发展效率呈现从东向西逐步降低的趋势;蒋萍等对我国31个省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且大部分省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袁海等测算了~20中国各省份文化产业的效率,结果表明中国文化产业效率稳步提高,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存在区域差异。黄永兴等实证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文化消费、文化企业集聚、交通通信的提高有利于文化产业效率的提升。高云虹等对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整体文化产业效率偏低,外部环境和随机变量对西部各省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影响较大。基于以上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从国家层面以各省为决策单元对其文化创意产业效率进行研究的较多,而聚焦单一地级市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较少。为此,文章以上海市文化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将时间样本作为决策单元,依据面板数据,引用DEA模型与相关性分析对其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二、上海市区域文化产业效率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是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根据多项投入、多项产出指标,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运用DEA测算上海市2005~2015年文化产业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根据指标构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比性等原则,构建上海市文化产业效率指标体系。选取文化机构从业人员(万人)、文化事业费(万元)、文化机构数(个),作为投入指标。将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作为产出指标。通过从《中国统计年鉴》、《2016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获得的指标数据,运用Deap2.1软件获取的2005~2015年上海市文化产业综合效率分解值的均值情况。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中的数据得到上海市11年的TE、PTE和SE分别为0.984,0.991和0.993,表明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要达到最优和持续最优的状态,需要不断努力。从综合效率来看,2005~2015年之间,综合效率达到有效的年数是6,占比54.55%,未达到有效的年数为5,占比45.45%,而且在综合效率最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无效,也造成综合效率无效;从纯技术效率来看,2005~20和2014~2015年之间,纯技术效率都达到了有效。然而在~之间,纯技术效率的都小于1,且小于平均值,未达到有效;从规模效益分析来看,,上海市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是递增的,2006~年的规模效益不变,说明这6年文化产业的产出已经达到最大化。而2011~规模效益是递减的,说明这几年文化产业产出效率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三、上海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影响因素分析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得到上海市文化产业效率水平情况,选取文化机构从业人员/万人(Peo)、文化事业费/万元(Fee)、文化机构数/个(Org)、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亿元(No1)、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亿元(No2)、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亿元(No3)等6个经济指标与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Inc)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而探究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影响因素。运用SPSS22.软件对以上七个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表2、表3所示。由表2可知,文化产业的增加值逐年递增,最大值为1632.68,最小值为509.23,经过近十一年的发展,上海市文化产业稳步向前,不断发展的更好。增加值增长3倍以上,而且维持较高水平,年平均值为1013.875。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也直接推动了第三产业生产值的增加,间接拉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持续地增长,也来源与政府对文化事业持续的投入。文化事业费最大值为36.5523,最小值为7.9201。从20的7.9201到2015年的36.5523,十一年间投入增长近5倍多。文化事业费的不断投入,助力文化产业值的增加,这种正效应也验证了上海市文化产业效率的有效性。由图1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增加值与文化事业费的正向相关性。文化机构从业人数最大值29.5302,最小值22.8176.浮动较小,维持较为稳定的水平。同样文化机构数的变化幅度也较小,最大值19904,最小值15016,平均年变化值444。表3给出了各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值,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增加值与文化事业费具有正向的强相关性,验证了图1所示的增长趋势情况。不仅如此。文化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也存在正向的相关性,与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也表现出正向的强相关性。不同的是,文化产业增加值与文化机构从业人数并无很强的相关性。相反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与文化机构数有负向的相关性。可以分析,上海市文化产业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文化机构从业人员的增加并不能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提升。区域范围内,文化机构数的增加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提升有负的促进作用。这也说明,上海是文化产业的固定承载体已趋近完善,需要寻求新的增长模式。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可以知道,文化事业费的投入有助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提升。文化事业费的投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能够吸引更多的先进技术涌入文化产业中去,带动文化产业的升级。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提升。良好的经济基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从而使得文化产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产业的融合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较快稳定的增长,促进文化产业值的增加。

四、提高上海市区域

文化产业效率的对策建议本文运用DEA模型分析了上海市区域文化产业效率,运用相关性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度。为进一步提高上海市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产业跨界融合,互联互通,激发新活力

文化产业根植于其他产业,需要与其他产业共生共荣。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不断壮大,为文化繁荣积淀了肥沃的土壤,文化的繁荣正向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科技力量,吸引世界目光,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对于上海来说,文化产业与金融、科技、商业、制造等行业融合,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动力,以新的生产模式,让文化产业更智能,逐步实现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目标。

(二)发挥资源潜藏优势,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文化项目带动文化产业,打造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集群的建设,即提高产业收益的稳定性,又提高了风险抵抗力。产业集群的规模增长,不仅仅是文化产业在规模上简单地增长,根本在于质量上的和效率上的提升。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有助于文化产业稳定且又快速的发展。其次要把握地理位置优势,上海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与安徽、江苏、浙江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产业横向的广度和纵向的深度合作,促进文化产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以推动上海市文化产业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兴江,孙亮.中国省际文化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

[2]蒋萍,王勇.全口径中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

[3]袁海,吴振荣.中国省域文化产业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2(03).

[4]黄永兴,徐鹏.中国文化产业效率及其决定因素:基于Bootstrap-DEA的空间计量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03).

[5]高云虹,李学慧.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研究[J].财经科学,(02).

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篇2

“十一五”期间,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的规模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左右稳步上升到2010年的5.67%,明显高于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2.75%的水平,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441.4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973.57亿元,约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11052亿元的1/11[1]。上海文化贸易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并连续几年实现贸易顺差,2008—2010年贸易情况见表1。

注:数据来源于2010年《上海文化统计概览》,部分数据经整理得到。

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快建设更具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充满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奋斗目标。但从总体上看,目前上海市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文化大都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总体规模太小、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投资结构单一、市场主体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2]。因此,国内优势正受到严峻挑战,而在海外文化市场上则更是任重而道远。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哪些相关因素对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有重要的关联影响,这对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 研究现状

从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其《启蒙的辩证法》中第一次提及“文化产业”到现在,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产业及贸易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针对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也随之产生。早期的研究主要是从外部因素(文化距离、地理距离、优惠贸易协定等)对国际文化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如Schulze通过引力模型证明了可复制的艺术产品的贸易量与文化贸易双方的GDP与文化相似程度成正相关关系,与地理距离成负相关关系[3];Hutchinson和Dunlevy证明语言对文化贸易流量有重要作用,而Linders等则得出文化距离越大贸易量越多的结论[4,5,6]。但这些早期的研究缺乏针对贸易国内部因素对文化贸易发展的影响分析。

随后的研究则加入了国内因素(经济发展程度、市场规模、科技应用水平等),如Silvio H T Tai、Thierry Mayer验证了经济规模、地理距离、国家邻接、共同语言、殖民联系、优惠贸易协定等因素对双边文化贸易的影响[7]。国内学者陈晓清等利用引力模型验证了电脑拥有率、贸易优惠成员国待遇及语言一致性对文化贸易的促进作用[8];姬锦霞等通过引力模型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DP与文化背景对文化贸易量的影响最为显著,贸易条件、地理距离与文化贸易呈负相关关系,科技水平对文化贸易呈正相关关系,但这三个因素对文化贸易影响不显著[9]。此外,还有王璐瑶、曲如晓等的研究[10,11]。这部分研究虽然加入了内部因素,但对一贸易国内部具体有哪些因素对本国文化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影响则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文化贸易发展内部具体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较少。周锦等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收入等因素对文化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这些因素对不同文化产业贸易的影响未进行深入探讨[12]。

以上研究均是针对一国文化贸易的国内外因素进行研究,一方面没有对作为文化贸易基础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另一方面针对各个因素对不同文化产业贸易的影响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此外,对文化产业及贸易走在国家前列的重要城市也缺乏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灰色关联方法首先在研究文化贸易影响因素的同时加入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其次从不同角度增加多个可能影响文化产业及贸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第三从不同层面选取多个反映文化贸易发展情况的指标进行因素分析;第四依据最新数据对以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为目标的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2 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2.1 研究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是对1982年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提出的灰色系统理论的一个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是以各因素的样本数据为依据,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的,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与其他传统的多因素分析方法相比,灰色关联分析对数据要求较低且计算量小,便于广泛应用。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灰色关联分析的具体计算步骤为:第一步,确定分析数列。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X0(k)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

2.2 指标选取

影响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简单地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里所谓的内部因素指地区内部影响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的因素,如所研究区域的经济实力、产业规模、市场状况、产业及贸易政策和专业人才培养等;而外部因素则是指对研究区域文化产业及贸易有影响的国际制约因素,如文化贸易双方的地理距离、文化相似程度和贸易条件等。本文主要是研究影响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的内部因素,从相关影响因素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定量性出发,选取影响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对上海各种文化贸易的关联影响程度。

本文选取7个反映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的变量作为灰色关联分析的参考序列,从经济发展、产业规模、市场需求和科研创新四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作为比较序列,研究对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的关联影响。这7个参考序列指标和14个比较序列指标及其分类见表2。

2.3 数据来源及部分指标含义

本文依据2007—2010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指标数据来源于历年《上海统计年鉴》和2010年《上海文化统计概览》,部分数据由资料整理计算得到。其中,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城乡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比重的算法也由城市和农村人口比重算出,外贸依存度=上海市进出口总额/GDP。

2.4 计算结果及结果分析

按照上述灰色关联分析的6个步骤,可分别计算出比较序列14个指标因素与各个参考序列的关联度,对其分别进行排序,见表3。由于14个因素对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关联度排序相差不大,对相关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与文化进出口总额的关联度排序也几乎相同,所以表3未列出其对应关联度和的具体数据排序。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从表4中得出结论,应是由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和相关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分别在文化产业增加值和文化进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致。

注:第一行数据来源于2012年《上海文化发展报告》,第二行数据由资料整理计算得到。

由表3关联度测算结果可知:(1)根据经验,当ρ=0.5时,关联度大于0.6即满意。所选14个因素指标中只有外贸依存度与每个参考序列的关联度几乎都低于0.6,所以它对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无显著关联影响。(2)经济发展因素与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均有较大的关联度,其中人均生产总值X1对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Y4的关联度最大,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3对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度最大;对产业规模因素,财政支出X4对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口Y5关联度最大,而对核心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和文化进出口Y6、总额Y1的关联度最小;市场需求与科研创新因素则对文化贸易有着较大的关联影响,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与服务价格指数X9对文化进出口总额Y1的关联度最大,互联网用户普及率X10对核心文化产品与服务进出口Y4有着较大的关联度,但科技成果X13对文化产业及贸易的关联度均较小,尤其是外贸依存度X11的关联度均不显著。

3 结论与对策研究

从第三部分的计算结果与分析可见,这14个因素中除了外贸依存度外,其余13个因素从经济发展、产业规模、市场需求和科研创新四个方面显示对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关联影响。但不同因素对不同的文化产业与贸易的关联影响存在明显区别,即使同一因素对不同文化产业与贸易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影响,因此政府在进行产业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时应对症下药,有所侧重。首先,经济发展因素与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具有较大的关联度,显示经济发展对各个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上海要继续积极推进经济建设,切实增加人民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打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其次,代表产业规模的四个因素对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也有较大的关联影响,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从业人数和从业人员平均报酬两个因素的关联度排序较靠前。这说明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增加和劳动报酬的提高对近几年上海文化产业与贸易的迅猛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但显然不能依靠增加劳动力来使文化产业及贸易获得持续和迅速发展,上海文化产业与贸易还处在初步发展与转型阶段。第三,对与文化贸易关联度较大的市场需求和科研创新因素,则要在努力提高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这一重要因素的同时增加科研创新投入,培养专业人才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把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为产业,并不断创新贸易方式,使科研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对文化贸易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第四,所选外贸依存度因素的关联度不显著,与预期不符,其原因可能是上海文化贸易量少,在世界文化贸易市场上的份额小,还没有形成依靠“进口促进、出口拉动”的发展模式。所以政府应积极整合资源,综合运用政府投资、补贴、出口退税等多项措施,提升上海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贸易竞争力,使上海的文化真正走出去。

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篇3

【摘要】本文从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因素出发,提出几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对策,以期为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略尽绵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 课堂教学 ;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17-01

当前教育理念呼吁“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追求高效课堂”,一堂课是否有效、高效,是评判课堂好坏最根本、最关键的标准。而衡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标准是学生在语文能力及语文素养的发展情况,即这一堂课在学生身上留下了什么痕迹,学生学到了什么,哪些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以及课堂上所展现的哪些知识与语文所追求的有效性有关。

一、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因素

首先,方法单一,学生被动接受。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集中不超过10分钟,因此小学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小学阶段是奠定学生语文知识与素养的基础阶段,因此小學语文教学内容,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大多较为枯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较为死板的教学模式,缺少激情,缺少活力,枯燥的讲解、跟读占据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发现和消化,学生在课堂学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按照老师自己预先的设计灌输入他们的脑袋,即便是成人也难以在单调无味的课堂上维持很久的注意力,更何况是天性好动的小学生呢? 其课堂的效率也可想而知了。其次,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语文课堂通常包括起始、展开以及结尾三个部分组成,合理地安排各个部分的课堂时间,是向课堂要效率的重要保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的时间安排及管理上,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研究表明,在课堂的起始阶段,学生需要大约5分钟的时间调节思维,将注意力慢慢转移到课程教学中,而之后的20分钟,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是学习新知的黄金阶段,黄金阶段过后学生思维进入疲劳期,应适当做些巩固性学习。然而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从头到尾均开展深度学习,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度及学习情况,加之教师缺乏目标管理意识,没有细化课堂时间地管理,完全凭感觉,讲到哪算哪,课堂时间分配过于随意,导致教与学分配不合理,课堂效率低下。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对策

(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落后教学模式不但死板、枯燥,也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无法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更谈不上其语文能力及其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认知特点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营造多姿多彩、轻松愉悦的语文教学课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可运用学具、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各项感官,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抓住教材中的精妙之处巧妙设问,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主动探究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创设竞争的情境,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书写、朗诵等与语文相关的比赛、竞争,评比书写之星、朗诵大王等,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赛激发小学生的求胜心理,提高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利于形成有效持久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情境,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将语文教学放置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引导学生回顾常见的生活现象,体验生活,运用生活,描绘生活等,使教学联系实际,更贴近生活,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生活的主人和强者。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专家认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程度是考察语文教学的标准之一,而一堂高效的语文课需要70% 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提出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是发挥并实现自我主动性、创造性。可见,学生是教学的真正主体,而教师则是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处处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出发,认真专研小学语文教材,选取学生需要且感兴趣的,能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关键点,适时启发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自主学习、探索,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例如,许多小学生在学习了“陪”和“部”这两个字之后,总会混淆弄错,在这个情形下,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游戏课程,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这两个字的区别。“陪”和“部”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阝”,所以按照“阝”所在的位置来玩游戏,教师给学生出示并且朗诵不同的词语、句子,其中包含有“陪”或者“部”字,根据“阝”所在的位置捏耳朵,即当“阝”在左边时捏左边的耳朵,在右边时就捏右边的耳朵,并根据学生的反应淘汰表现错误的学生,经过几轮游戏式的练习,学生不知不觉中记住了两个字的区别,很少出现混淆的情况,而且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发挥,一个个兴致勃勃,积极性极高,充满挑战欲望,教学效果极佳。

(三)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课堂时间是否安排合理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着力避免课堂时间分配的随意性,有一定的课堂管理意识,并在课前详细预设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从思维训练、语言习得、课堂作业、课外拓展等诸多方面考虑并细化课堂时间管理。其次,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不同的课型、学生的知识需求及教学目的做合理的时间安排分配,例如,教低年级学生学习诗歌,教师可以安排相当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观察字形,描红、仿写生字,通过深入浅出渗透汉字文化,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汉字,而教高年级小学生学习诗歌,教师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多层次地、多形式地朗读古诗,帮助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此外,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还需保证学生的活动及训练时间,教师可将语文知识训练贯彻于教学过程当中,分步实施重点训练,层层开展,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迁移,使40分钟内超出40分钟的质量,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J]. 江西教育. 2007

[2]熊梅.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程华(1983-),男,河北临西人,中教二级。

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篇4

一、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国际竞争的强盛与否,与地区、政策、产业规模、核心技术等因素息息相关。对于国际竞争力的分析,需要我们从这几方面入手,立足于相关因素的客观事实,合理分析,理性判断从而得出结论。

(一)地区因素包含了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社会因素两大部分

资源的丰富程度、位置的方便程度是我们分析自然环境因素的出发点。社会人文因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口潜力、人们的文化水平。就我国而言,主要工程机械产业分布在华中、华东地区,这一地区蕴含丰富煤炭、铁矿、水能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而且,这一地区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工程机械产业有着先天性的自然优势。华中、华东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点,国家不断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升级,其完善程度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该地区人口密集,为工程机械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巨大的人口潜力,使得这一地区的消费消费能力极强,成为工程机械产业主要的国内市场,务实、勤劳的传统精神,开拓进取的现代思想,使得这一地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样的地区因素使之我国的工程机械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与勃勃生机,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变得十分明显。

(二)政策因素主要包含国家政策、地区政策、企业自身的管理政策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成为压倒一切的核心任务。国家大力支持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给予税收等诸多方面的优惠,在国家层面上促进其发展,地区政府为了保证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也是不遗余力的帮助、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地区层面给予诸多优惠政策,企业自身也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不断地借鉴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使得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在企业管理层面为自身的发展扫清障碍。综合看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在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为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正是在这些便利条件之下,我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如此大幅度的提高。

(三)规模是指通过相关产业的集群优势

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使用资源的能力,抵抗外在的.风险。我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在这一领域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华中、华东地区产业基地的存在,很好的利用了集群优势,大大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自身利用资源的能力,很好的管控了风险,为自身发展铺平了道路。规模优势的存在能够在段时间内,享受到基础设施完备升级所带来的好处,并迅速将这种好处,转化到生产领域,从而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四)作为一种应用性的产业

工程机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其技术的先进性有着直接的关系,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比拼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价格与售后服务,更多的是产品本身所包含的技术的博弈。只有更高新的技术,才能够保证自神的国际市场份额,才能够在激烈的厮杀之中,笑到最后。但是,由于我国工程机械产业起步较晚,对核心技术的掌握缺乏相应的“火候”,在国际竞争中稍显劣势。不能够很好的与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强国抗衡,这需要我们做出调整,补齐这一方面的短板。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言建策

(一)充分发挥我国的人才优势

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将生产、教育、研究三个环节联系起来,以生产、教育带动研究,以研究刺激生产与教育。从而保证了我国的工程技术产业有着自己的核心技术,在与美国、欧盟、日本的技术比拼中不落下风,甚至占有优势。

(二)充分利用国家、地区的政策扶植

利用这一利好条件,加快自身的结构调整,把自身建设成为更加科学、高效地生产部门。同时,利用好集群优势,压缩生产成本,为对外竞争提供良好的价格优势,在价格方面占有主动。

三、结语

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篇5

赵鑫 吴石磊 《光明日报》(2014年08月13日15 版)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持续疲软,多个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频频爆发,加上成本优势、人口红利以及制度红利等经济增长优势逐渐减弱,这就要求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型转变。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大国,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消费结构升级是刺激消费的有效动力。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仍处于较低消费层次和水平。以食品、衣着和居住衡量的基础型消费在居民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但仍占最大比重,特别是农村地区。根据马斯诺需求的层次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基本物质消费得到满足后,精神、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将成为主要需求。按照世界各国的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文化消费则会出现井喷。从中国人均GDP来看,自2008年起达到3000美元,2011年达到5000美元。可见,文化消费是未来消费增加的热点,也是推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

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人们消费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同时也是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以其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等诸多优势被国际社会公认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和最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中国政府也逐步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将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不但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离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十二五”战略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由此,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对于扩大居民消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根据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关系理论,基于文化产业具有的产业属性和文化属性双重属性特征,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影响居民消费总量、消费潜力和消费能力。

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居民消费总量的机制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化产业发展通过产品供给效应为居民提供文化产品消费对象,它的发展能够改变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和比例关系。与其他产品相比,文化产品的核心内容为精神劳动,能够借助于书报杂志、文娱用品、音像制品等物的外壳,实现其物质化和价值化,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是社会总产品和人们消费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文化产业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和产业融合效应,能够与文化产业内部企业、行业以及与其他产业在经济、技术、文化上进行渗透、融合,使产业链条延伸、产业边界模糊化,增加了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牌附加值,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得到提升,从而满足人们对消费品个性化、特色化的要求,拉动居民消费。

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提升消费结构挖掘居民消费潜力。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拥有较强的消费能力,这就需要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否则,较低层次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如果增加的收入不能实现向消费的转化,就会形成更多的储蓄。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不受客观条件承载量的限制,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能够通过提升居民消费结构挖掘居民消费潜力。二是通过提高消费意愿开发居民消费潜力。与生产和经营物质产品的产业不同,文化产业有其特殊性,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指的是文化产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价值观、思想、意识和意义的凝聚。文化产品生产的过程就是价

值观、思想、意识和意义植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判断标准和思想观念的形成。文化产业通过提高消费意愿开发居民消费潜力就在于,文化产业能够创造出过去没有的消费品和消费形式,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渗透力,传播示范新的消费品和消费方式,引导消费时尚,创造消费者、制造消费者。此外,文化产业能够通过商品品牌塑造、消费观念引导,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消费观念,改变人们保守的消费观念,将人们的储蓄动机转化为消费动机,从而拓宽人们的消费选择范围和需求范围,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开发居民消费潜力。

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对居民收入的影响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加上文化产业具有强关联性和强融合性的特点,能够实现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广泛渗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广泛带动社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二是文化产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提供的文化服务具有知识性特征,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人们在文化消费过程中,吸收了信息、获取了知识,是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文化产品还能够作用于人的智力、观念、思想、能力,从整体、根本上引导和培育人的素质。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从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综上,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提高文化产业生产效率,推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来促进居民消费总量的增加;以创造消费需求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理念,通过文化产业舆论宣传功能提高消费意愿来促进居民消费潜力的开发;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社会就业增长,引导和鼓励文化产业发挥人力资本提升作用。

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篇6

多年前,相关经济学家或理论研究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当前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强势发展似乎印证了这句“预言”。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以期推动下一轮经济发展。国内也有不少城市,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这一方面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索,从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价值形成过程视角提出理论框架并分析了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理论界尚没有一致的看法,对于其命名也有所不同,如文化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创意产业、体验经济等。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定义,提出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创意经济之父霍金斯在《创意经济(The Creative Economy)》一书中,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郑晶玮、邱毅,2008)。2002年,中国台湾“经济部工业局”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是源于创意和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由上述定义,可以分析出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知识或智慧,二是产权,三是创造财富与就业。其中知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产权是保障,创造财富与就业是目的。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上述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分析可知,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通过创意阶级运用其创意、技巧及才华形成创意产品或服务,再由运营管理人才围绕创意产品及服务进行商业运作,最终使社会公众接受创意产品或服务,实现其价值(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文化创意产业价值形成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创意阶层到创意产品,即创意产品的形成阶段,这是整个价值链的基础。第二个阶段是从创意产品到产业化的过程,这个阶段实现了创意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变。因此,分析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分析影响这两个关键阶段实现的因素。以价值形成过程图为基础,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因素有:人才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基础环境因素、制度环境因素。

1、人才因素

通过图1的分析,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在人才方面取决于两种人才:创意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英国学者佛罗里达2002年在《创意精英》一书中指出,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创意产业的动力,首先是一种有趣的人才组合,是在一种自由创造的空气中,由科技与艺术、创新与管理、艺术家和工程师、创意精英和能工巧匠形成的丰富组合(王欣,2008)。创意型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的核心和灵魂,一旦脱离创意型的人才,文化创意产业就无从谈起。除了创意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离不开具有丰富经验的经营型人才及技术型人才。技术类人才协助创意型人才将创意外显化或产品化,管理类人才则将创意产品包装、宣传,最终获得消费者的广泛接受。因此,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政府可以促进建立专业人才市场、促进职业培训机构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校之间的合作等。

2、市场需求因素

从图1可以分析得到,市场需求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效果,实际上也决定了某个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和创意型人才的吸引力。从国际经验看,一方面英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规模较大,另一方面文化创意型企业及创意型人才往往集聚于大城市,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的市场需求较大。图1还表明,一个地区的文化对市场需求有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当地消费者的偏好来实现的。市场需求有潜在市场需求和现实的市场需求。从国际经验看,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在开拓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需求方面能发挥很大作用。

3、基础环境因素

基础环境因素包括基础设施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设施,以现代服务业为链条的新型产业。好的基础设施环境首先要求为创意阶级提供一个好的居住环境(陈建军、葛宝琴,2008)。其次,基础设施还包括提供良好的交通、通讯、网络宽带甚至还包括为中小型创意企业提供昂贵的专业配套设备以供其租赁等。再次,众多的艺术中心,博物馆,大会堂,电影院和图书馆等基础设施有助于创造一种浓厚的创作氛围和创意产品的消费氛围。

从国际经验看,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必须以丰厚的人文底蕴和优势传统产业为依托。目前,很多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以旧城区改造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旧仓库、旧厂房改建而成的,富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加园区的创意性,有利于激发创意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如英国泰晤士河南岸,柏林的哈克欣区,温哥华哥兰桂岛,日本北海道小樽运河等,都是将旧式建筑改造成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因此,一个地区的人文历史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4、制度环境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业,它具有一些独特的产业特性,这就决定了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需要为其创造特定的制度环境。首先,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难构思但易复制,而且复制成本低。为了吸引高水平的创意型人才并激发其创作积极性,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环境建设。其次,投资风险高,筹集资金难是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资金解决方案。良好的融资环境既能吸引创意人才的集聚,又能支撑创意产品的商业化运作。第三,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行业协会等相关中介服务平台有利于信息的交流、人才的流动、成果的转化。第四,从国际经验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意产品的交流与展示。举办各种博览会、专业展会等,一方面促进了创意产品信息的发布,实现创意企业的招商引资,开拓了创意产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促进了相关人才、技术、创意等的交流,激发创意产品的创作。

四、总结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价值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框架,并根据该框架从创意产品形成的两个阶段的视角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如未来的研究可以围绕两个阶段进行,如创意企业内部或创意企业之间的知识管理或知识转移机制;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为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如市场需求的开拓,基础环境、制度环境的完善等。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文献的整理,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价值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框架,并根据框架基于创意产品形成的两个阶段视角分析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即人才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基础环境因素及制度环境因素。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佟贺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启示.[J]科技与管理,2005(01)

[2]、陈建军,葛宝琴.城市化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学刊,2008(06)

[3]、兰建平,傅正.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J]浙江经济,2008(04)

[4]、袁安府,高建丽.日本动漫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商论,2008(11)

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篇7

【关键词】燃煤锅炉;热效率;因素;措施

0.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把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燃煤锅炉的热效率直接关系到资源的利用率,如何提高锅炉热效率,是国家、企业及运行人员关注的焦点。只有锅炉的热效率提高了,才会给国家及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1.影响燃煤锅炉热效率的因素及需要采取的措施分析

锅炉的热效率是单位时间内锅炉有效利用热量占锅炉输入热量的百分比。燃料送入锅炉的热量,其中大部分被锅炉受热面吸收,产生热水或者水蒸气,这是被利用的有效热量,而另一部分热量损失掉了,这部分热量称为热损失。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就是增加有效利用熱量,减少锅炉各项热损失,其中重点就是降低锅炉排烟热损失和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1.1锅炉排烟温度偏高,严重影响锅炉运行的经济性(一般情况下,排烟温度每升高10℃,排烟损失增加0.5-0.8%)

全面分析锅炉排烟温度升高的各种因素,制定出可行的措施,以达到降低排烟温度,减少排烟热损失,提高锅炉热效率。

在理论分析与总结现场经验的基础上,对排烟温度升高的原因进行了分类,造成排烟温度升高的原因主要有漏风、受热面积灰及锅炉水质硬度高等原因。

(1)漏风是指炉膛漏风、制煤粉系统漏风及烟道漏风。是排烟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与运行管理、检修以及设备结构有的的问题。炉膛漏风主要指炉顶密封、看火孔、人孔门及炉底密封水槽处漏风;制煤粉系统漏风指备用磨煤机风门、挡板处漏风。烟道漏风是指氧量计前尾部烟道漏风。

炉膛出口过量空气系数α=Δα+Δα1+Δα2+Δα3

Δα—送风系数

Δα1—炉膛漏风系数

Δα2—制煤粉系统漏风系数

Δα3—烟道漏风系数。

由上式可知,α保持不变,当漏风系数升高时,则送风系就会下降,即通过空气预热器的送风量下降,排烟温度升高。

为了解决漏风问题,必须在大、中、小修中安排锅炉本体、制煤系统及烟道的查漏和堵漏工作,特别是炉底水封槽、炉顶密封及制煤机冷风处,采用密封比较好的门、孔结构,在运行时,随时关闭各看火门、孔等,经经验表明,这一措施可降低排烟温度2-3℃。

(2)受热面积灰结渣是指锅炉受热面积灰、结渣及空气预热器元件积灰,锅炉受热面积灰结渣将使受热面传热系数降低,经经验测算,受热面每积灰由0.1mm到2mm,传热量减少28%;当受热面积灰3mm,传热量就会降低40%。烟气放热量减少,空气预热器入口烟温升高,排烟热损失增大,热效率降低。空气预热器堵灰,则空气预热器传热面减少,也将使烟气的放热量减少,排烟温度升高,排烟热损失增大,降低锅炉热效率。

炉膛的正常燃烧对减少积灰结渣有重要意义。如果一次风太大,火焰上升很高,甚至直射后墙,会导致严重结渣;因此应当保持适当的过量空气系数,合理配风。如果炉膛漏风,造成火焰的充满度和搅拌混合情况恶化,是火焰中心升高或偏斜,会加大结渣的形成。因此要减少漏风量,使炉膛负压不致过大。针对不同的积灰结焦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大面积结渣一般在锅炉全负荷或者超负荷运行时出现。此时的处理的方法是将最后两个风室适当加大开度以提高空气过量系数,降低炉温。

运行中,合理调整风的配比,避免炉膛温度局部过高,均可有效防止飞灰粘接到受热面上形成结焦。同时,必须加强吹灰,适当缩短吹灰时间间隔;检修人员加强日常检修与维护,确保吹灰器的正常投入,保持受热面的清洁;空气预热器装脉动吹灰器,并结合蒸汽吹灰,确保空气预热器差压在1.2Kpa以下。

(3)给水水质硬度增加会降低锅炉热效率。

锅炉给水对锅炉的热效率影响也非常大。如果锅炉的给水水质硬度增加,会增加受热元件的内壁结垢,从而造成锅炉受热面的传热系数降低,造成水系统吸热量减少,从而使排烟温度升高,热损失加运行管理中,水质化验是避免不合格水进入锅炉的重要工作。同时,采用高规格的水处理设备,例如采用反渗透水处理系统,使锅炉给水的硬度降到最低,从而保证锅炉水系统充分吸热,提高锅炉的热效率。

1.2煤炭的特性及其成分也影响锅炉的热效率

煤的发热量、挥发分、灰分、煤炭的颗粒度、水分等是关系锅炉热效率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锅炉最好使用设计煤种或与设计煤种相近的煤种,以减少热损失,确保锅炉热效率。

煤的发热量是反映煤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当煤的发热量低于一定数值时,不仅会影响燃烧不稳定不完全,而且容易熄火,是锅炉温度很难达标,影响锅炉正常运行,降低锅炉热效率。

挥发分在较低的温度下能够析出和燃烧,随着燃烧放热,焦炭颗粒的温度迅速提高,为其着火和燃烧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另外挥发分的析出又增加了焦炭的内部空隙和外部反应面积,有利于提高焦炭的燃烧速度。因此挥发分含量越大,煤种难燃尽的固定碳成分少。但是,如果挥发分含量降低时,煤粉气流着火温度显著提高,着火热随之增大,着火困难,达到燃尽的时间变长,不完全燃烧的碳的成分增多,尾部排烟温度升高,排烟损失增大,降低了锅炉的热效率。

煤的灰分在燃烧过程中不但不会发出热量,而且还要吸收热量。灰分含量越大,发热量越低,容易导致着火困难和炉膛温度降低,煤的燃尽程度降低,造成飞灰可燃物高。另外飞灰浓度增高,使锅炉受热面,特别是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处的磨损加剧,除尘量增加,锅炉飞灰和炉渣物理热损失增大,降低了锅炉的热效率。

煤的颗粒度对锅炉的燃烧有很大的影响,颗粒度过大时,煤粒在锅炉内燃烧室停留时间过短,煤炭中的焦炭没有完全燃烬,炉渣中得含碳量增大,增加了锅炉炉渣的物理热损失;颗粒度过小时,细煤粉燃烧被风带出,碳与氧不能很好的接触发生化学反应,同时,细煤粉也容易被空气吹起,很快随着烟气被带走,增加了锅炉烟气中的飞灰热损失,因此要根据煤炭颗粒程度调整给风量。

煤的含水量在一定的含量限度内与挥发分对燃煤的着火特性影响一致,少量的水分对着火有利,但是,水分过量,着火热也随之增大,同时由于一部分燃烧热用来加热水分并使其汽化,降低了炉内烟气温度,从而使煤粉气流吸卷的烟气温度以及火焰对煤粉的辐射热都降低,降低了煤炭的燃烧程度,造成不完全燃烧热损失,从而降低了锅炉的热效率。

针对煤质的不同,为减少煤炭的不完全燃烧造成的热损失,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必须加强司炉的技术操作水平,使司炉人员及时掌握入炉煤的煤质情况,特别是煤的发热量、挥发分、灰分、颗粒及含水量,以便针对不同的煤质进行相应的燃烧调整。加强各种煤种的混烧、掺烧和配煤技术工作。通过不断的进行燃烧调整试验,保证煤炭的不完全燃烧率降低,提高锅炉的热效率。

2.结论

影响燃煤锅炉的热效率因素很多,因此在日常的运行管理中,一定要加强燃煤锅炉的大、整、检修质量,减少锅炉的排烟热损失。同时注意煤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保证进煤质量,选择适合燃煤锅炉的煤炭,保证煤碳的不完全燃烧热损失降到最低。总之,管理人员及运行人员应该提高责任心,根据锅炉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运行(下转第10页)(上接第404页)调节,最大限度的提高锅炉的热效率,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实用锅炉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锅炉及锅炉设备.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3]锅炉燃烧设备.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喷绘输出效率的影响因素 篇8

一、软件RIP的速度,

喷绘输出效率的影响因素

。二、计算机同喷绘机间的数据传输速度。三、喷绘机的打印速度。

提高输出效率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输出中的速度瓶颈,以求实现各子系统间的速度合理匹配。

首先应优化前端的计算系统。对于JV2-130这类6色体系且输出精度为720dpi的设备,经测试至少需要计算机配置在PII450、128兆内存时才可以以边算边打的方式输出,无停顿现象。(使用ERR类型扩散法,双向,8Pass,标准速度)。

在实际使用中,如无必要请不要使用KF或QC这类型的增强扩散法和点阵图象增强功能,这些算法会导致计算时间的成倍增长。一般来讲使用Error算法的图形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的需要。如还想提高运算速度,那只有使用LX算法或关闭“高保真颜色”选项。但如此将会大幅度降低图象质量,请慎重使用。

技巧一:当一图象要输出不止一份时,可使用“多份拷贝”功能,或是将计算好的数据保存成文件(*.prt)。这样就可以免除重复计算,提高输出效率。

技巧二:在边算边打时,且勿将输出管理程序(ProductionManager)选择为前台(处于窗口打开状态)。如果输出管理程序处于前台,系统会将系统资源的2/3分配给输出管理程序,而只留给图形运算处理1/3的资源,使得图形处理速度减慢,

另一方面,如果计算机同喷绘机间的数据传输速度较慢,这时即使图象处理速度很快也同样会出现喷绘机这一端等待的现象。我们建议用户使用符合IEE1824标准的打印电缆,且要将PC的打印端口设置为ECP(DMA=3)类型,并用PhotoPrint安装光盘中的LPT954将Windows的并口驱动程序更新。对不同端口类型的测试结果如下:

我们无法改变设备的输出速度,但可以通过优化打印模式来减少输出时间。通常情况下可使用下述模式:

注:传输速度也同图象本身内容有关并决定喷绘机的打印速度,对输出时间的长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概念一:覆墨遍数(PileUp)是指在同一位置上的图象的打印次数。此功能只有在输出图象饱和度严重不足时使用。将使墨水消耗和输出时间成倍增长。

概念二:打印遍数(BandingMethod)定义了一个完整的输出所需要墨头的扫动次数。此参数不影响墨水耗费,但对输出时间影响较大(数值越高越费时间)。其可以有效抑制画面横向条纹的出现。

影响学生听课效率因素的调查报告 篇9

高二(2)班

指导老师:李庭洲

成员:谢楚莹(组长)谢炎彬 谢金楷 谢伟环 谢燕珊 谢泽娜 蔡美娜

一、研究目的:

1.找出影响学生听课效率的因素。

2.寻找有效率的听课方法,提高听课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二、课题背景: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虽然许多同学共处一室听课,然而听课效率却因人而异,各有差别。当然个人的智力因素对于听课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但经过思考,我们认为也有相当一部分其他因素影响听课效率。为此,我们决定对这一课题进行调查。

三、活动步骤:

1.访谈.2.问卷调查.(一)、访谈:

我们小组对学校的老师进行访谈,老师主要强调了学生上课时的专心程度。他指出,听课时要有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是指上课时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眼到”是指眼睛看着老师,以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口到”是指要响应老师,大胆回答问题,大胆质疑。“手到”是指善于做笔记。另外,老师说,听课时态度是很重要的,一些同学看闲书或者做其他科作业,看小说等等,都是极不认真的学习态度。最后,老师说,听好每一课是学习好每一科的基础,如果我们善于听课,高效听课一定能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因此,听课效率对我们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一定要珍惜每一个45分钟,上好每一节课,通过提高听课效率打开成功的大门。

(二)、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高二学生100人。派发问卷100份,回收100份。

调查分析:

1.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听课效率的关系。

对于学校开设的任何一门课,每个学生的听课效率都是不同的。当学生的听课兴趣不同,听课效率往往不同。那么,学生的兴趣对听课效率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调查数据如下:

从上图看出,喜欢这门学科的人中,这门学科的听课效率为90%以上的有76人;而不喜欢这门学科的人,这门学科的听课效率为90%以上的却只有11人。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听课效率的高低。所以,不难看出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与听课效率是成正比的,兴趣越高听课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听课效率也就越低。所以,通过对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听课效率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必须对每门学科培养自己的兴趣,而不能偏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听课效率,从而提高这门学科的成绩。2.课前的预习工作与听课效率的关系。

不论哪位老师,对课前的预习都十分强调,要求学生每天做好预习工作。显然学生是否预习与听课效率的高低是有一定联系的。调查结果如下:

上图所反应出的结果是非常明显的,认为课前预习后听课效率较高的有

2人,而没有预习过听课效率较高的仅有2人,二者有着很大的差距,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课前预习过了,就会对上课的内容有所了解,上课时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就显得比较强,知识接受得也就快,效率自然也就高了。反之,听课效率就低。所以,课前的预习与否对听课效率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通过对课前的预习与听课效率之间的调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如果要提高听课效率则课前的预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听课效率,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3.听课时间与听课效率之间的关系。

同一件事,做久了就会感到疲劳,上课也是一样。上课时间过长,注意力

就会分散,头昏脑胀,这就表明大脑由兴奋转为抑制,出现了疲劳。高中生现行的上课时间每节课是45分钟,那么我们在这段时间的听课效率是不是最佳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如下调查研究: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为一节课的时间长度为30-40分钟比

较合适,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率也随之增高。而上课时间过长,虽然老师讲课内容多了,但听课效率比较低。而如果上课时间过短,老师讲的内容也随之减少,即使听课效率再高,学到的东西也不会太多。

所以,通过对听课时间与听课效率之间的关系的调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每节课上35分钟是最合适的。

4.上课形式与听课效率之间的关系。

在日常学习中,上课的一般形式无非就是单上理论课、习题课,或理论课和

习题课结合起来上。那么,这些上课的形式和听课的效率是否有一定关系呢?哪一种课的听课效率最高?这是任课老师特别要注意的一点。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我们得到以下数据:

从上图反映出,理论习题结合的课是听课效率最高的,而单理论课或单习题课的听课效率都较低。从中我们也不难找出一些原因:理论课比较枯燥乏味,而习题课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大脑容易疲劳,效率自然都不会高。但是理论如果结合习题,这样不仅能使我们对刚学会的知识加以巩固,同时也学会了做这些习题的方法与技巧,听课的效率肯定会高了。

四、最终成果: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以后,我们小组就本次研究性学习得出以下结论:

(一)、学习兴趣不高。不少中学生对学习总是放任自己,喜欢的科目就学得很好,不喜欢的科目就放着不管,导致学习严重偏科,最终导致成绩不理想。

(二)、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大多数人没有课前学习的习惯,这样不能对上课的内容有所了解,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显得比较弱,自然的,学习效率也就降低了。

(三)、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上课时分散注意力,是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有过的,由于上课时将过长,体力消耗太大,大脑容易逐渐感觉疲惫,所以容易分心,因而少听漏听课上的知识点,使听课效率降低。

(四)、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听课效率影响很大,良好的上课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听课

效果,从而提高学习的学习成绩。

五、提点建议:

(一)、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兴趣能够调度人的更多的精力在某一方面。如果你把兴趣调整到学习上,那你就比别人多了许多精力,胜算也就大一些。可以说: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导因素,决定着学习中的一切其他方面。必须重视兴趣。

(二)、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仅对新课的内容达到了初步的领会,从而降低了学习新课的难度;而且大大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紧张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当堂消化和吸收。

(三)、通过调查我们得出结论:每节课上35分钟是最合适的。但考虑到老师讲课内容的多少,我们建议作如下调整:把原来的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改成上午五节课,下午四节课。这样听课的总时间为35X9=315分钟,原来的听课时间为45×7=315分钟。这样,听课总时间并没有减少,对老师的上课内容也没有影响,而每个学生的听课效率却大大提高。

影响英语课堂互动效率的因素分析 篇10

【关键词】英语课堂 互动效率 因素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师与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交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把课堂当作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合作探索的空间,把教学看作师生互动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调节师生关系,优化“互动”方式,以达到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互动的目的。

一、英语课堂互动的现状

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只采取了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即师班互动,很少有师个互动或师组互动,提问方式比较单一,提出的问题缺乏探索性和趣味性,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和讨论,导致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性不高;在课堂讨论中,形式仅局限在教师全体学生的互动上,缺少生生互动、师组互动及师个互动。虽是课堂的讨论,教师未能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出的是“教师中心式”的师生互动。课堂讲述方法单一,没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教师会采用鼓励性的评价,但一些形式化的评价语会显得枯燥笼统,没有针对学生回答出的答案给出独特新颖、细致深入的评价,学生已习以为常,这些评价也未真正起到情感互动的目的和鼓励性的作用。

二、影响初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因素分析

传统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作为独立的且处于不同状态的师生个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能,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多边、多层的交互作用,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也忽视了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本质,结果导致学生交际技能发展缓滞,甚至造成学生对语言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多种因素在影响英语课堂的有效互动。

(一)影响课堂互动的教师因素

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是依靠教师及教材,英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对英语课堂互动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教师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行为,教师偏向于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为中心”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阻碍了学生个性及创造力的发展。其次,教师的知识水平也导致课堂互动的效率低下,有些教师在英语课堂上难以用英语自由表达,教学技巧有待提高。

(二)影响课堂互动的学生因素

在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当中,其中一个班的学生较为活跃,发言也较积极;另一个班的学生则较被动,只有被点到名时才会回答。我观察到,学生的性格和英语基础决定着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程度。基础很好的、性格较外向的同学学起来更有兴趣,发言也更积极。但有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也羞于开口,主要还是性格较为内向的原因,可能也与其他因素有关系。还有一种现象也让我感觉到发言人数少,即是其中一个班主要是两三个学生为主角,我也对他们的期望更高,所以他们的机会也更多,这也应该是导致其他的学生不敢发言的原因。为探究中学生在课堂上沉默的原因,Tsui调查了38位教师,归纳出学生英语水平低、怕犯错误和被同学取笑、教师对沉默的不宽容以致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教师没有给每位学生平等的发言机会、老师的语言输入过于困难等主要因素。

(三)影响课堂互动的环境因素

语言环境与语言学习有相当密切联系,它同样是影响英语课堂有效互动的一个因素。首先是非英语环境的影响。在我国,英语作为外语来教学,缺乏足够的情境目标语言的输入,完全是处在非英语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语言学习的中介主要是书面形式,学生又是被动学习而不能得到适当的练习和使用。其次是大班英语教学所带来的影响。众所周知,英语小班化教学优于大班教学。在大班教学过程中,老师任务繁重,很难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易导致两极分化,也无法保证所有学生能参与到课堂的互动活动中来。此外,大班教学也易产生一些非正式团体,阻碍课堂互动的顺利进行。

三、创造和运用互动教学策略

(一)改变教师角色,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的成果最终需要通过学来表现。事实上,教与学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教育要有质量,教师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彻底根除传统教学观念;必须要实现在引导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转变,要相信学生始终有新的东西等着老师去发现。我记得在我的一堂优质课上,我真的成了听者,而学生变为主导者了。课堂上,“吾是学生师,生亦是吾师”。教学过程指一系列的互动活动,这互动活动包括互动方式的选择、互动话题的选择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互动等方面,这些都要求教师融入新的理念,单一的教学模式是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的。

(二)优化合作学习,提高课堂互动效率

語言的社会性要求人们必须参与集体性活动,必须与他人合作才能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和情感态度。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提高课堂互动效率的主要形式。要提供合理的组间质、组内异的合作学习氛围,在实施合作学习前,需要做以下准备:

合理安排小组成员:根据语言水平、性别、性格以及学习类型分类;

安排小组活动的人数及座位:人数为三至六人为佳,教师根据学习任务安排座位,可围成一个圈、一个正方形或三角形等;

重组合作小组: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组内变化,定期重组组内成员,一个月一次为最佳;

合作学习小组内角色任命:协调员、检查员、记录员、报道员等,根据不同的任务,安排好角色;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制定规章,以确保合作小组间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如在教室内巡回、倾听、观察、记录、点拨、帮扶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技能和交际策略机会;

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篇11

江苏省一直是南方的产粮大省, 自然条件允许农作物多次栽培。但是由于地处东部沿海, 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 气候灾害颇为严重, 夏天的持续阴雨天气, 还有淮北地区的干旱, 暴雨台风等等。这些灾害性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

2 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定义

农业技术效率, 指的是在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 技术的生产效能所能发挥的程度, 即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 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占实际成本的百分比;或实际产出水平占相同的投入规模、投入结构条件下, 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的百分比。

3 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

3.1 自然环境

虽然当前的农业生产不再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 但是光照条件、气温、湿度等还是对气候有着一定的要求的。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好, 水利设施齐备, 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 而丘陵与山地的生产条件差, 受自然的影响较大。江苏气象部门拟建立了10个高效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基地, 希望依托示范基地, 研究出农作物关键生育期的适宜气象指标、病虫害指标, 以及大棚加固指数、最佳打药时段等高效农业生产系列产品。

3.2 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 (是否采用新技术、是否加入专业协会、是否有农技人员指导) 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自然条件 (耕地类型) , 影响最小的是退耕还林面积和财政补贴。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对提高农户种植业产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苏省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有着很大的提高, 采用大棚来种植经济作物, 进行新品种的开发, 都对农业生产技术有着很大的提高作用。

3.3 农民素质

时间因素对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 农民素质会逐步提高, 对生产技术的训练和掌握会更好, 农户的技术效率会逐步提高。一是江苏还残留有传统农业特征, 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经验, 耕作技术基本依靠传统的简易工具, 农业产出与劳动力素质的依赖程度并不高;二是农业经济效益的低下导致大部分素质较高的年轻农民向2、3产业的转移, 高素质农民并不从事农业生产。

3.4 政府政策

财政补贴大幅度的增加, 刺激了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同时也为农户解决了种子、化肥、农药等所需要的资金, 为农户生产提供了保障;政府加大了对退耕还林区的扶持和惠农力度, 大力发展当地的林业、畜牧业和第2、3产业, 保障了退耕农户收入。

4 提高江苏农业生产技术的对策建议

4.1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准备, 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才可以推广产业化经营, 实现集成效益。江苏的农业生产目前是处于较高的水平的, 这样就更需要对基础加以重视, 必须保障农民对每个大棚的使用都十分熟悉, 保证材料的质量。

4.2 提高农民素质

江苏省目前还有些农户靠天吃饭, 依靠自己的那点传统经验单打独斗, 这是不可取的。只有团结起来才会有更好的效益。所以一定先要转变农民固有的小规模经营观念, 使之投入集体之中, 再集中学习农业生产技术, 发展高效农业所应掌握的技术。

4.3 加大科技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要突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 乡镇 (街) 要重点突出试验示范的推广, 发挥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作用, 还要根据各乡镇产业实际, 确定区域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 配置相关专业人员,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更好为产业服务。要大力培训农民技术人员, 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 让他们在农业科技运用上起到带头样板及辐射作用。

4.4 发展新式农业

江苏是全国最早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重要方向谋划的省份, 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农业正实现从一产向无边界产业转变, 设施农业变休闲农业已越来越成为江苏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设施大棚是城乡结合部, 可以保证城里人吃到健康的蔬菜水果, 也可以促进农民增收, 更可以促进传统种植业的转型升级, 现代农业的发展依然离不开科技支撑、市场引领、品牌带动。从产业转型到发展升级, 江苏园艺产业已步入全面提速的新阶段。

上一篇:案例真题初稿下一篇:时间杂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