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

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 篇1

很多人都在问我,海南的天那么蓝,海那么美,水果那么多,最主要的是还那么远,你为什么要来四川啊?我是这样告诉他们的,我的家乡很美,我也很爱我的家乡,但是在‘岛上’生活了19年的我,更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开阔我的视野。选择四川农业大学不仅仅是因为川农是百年名校,更是因为四川农业坐落在美丽的四川雅安。早已知道,雅安是个雨城,有着远远悠长的历史文化,雅安的三雅文化“雅雨”“雅鱼”“雅女”更是闻名于世界各地。

而雅安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又是如何呢?

雅安文化产业规模不大,但是产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

一,雅安丰富且极具潜力的生态文化,包括自然风景,油菜花,鸽子花,兰花,大熊猫,摄影,雕刻,茶文化,鸟类等等。生态是雅安最大的资源,可以深挖的项目很多。而鸟类,包括喜鹊,相思鸟,画眉,山楂鸟,黑八哥,鸳鸯,锦鸡等等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被长期忽略了。

二,历史文化,包括茶马文化,汉文化,羌文化,红色文化,土司文化等。三,社会艺术类,包括摄影,绘画,原创音乐,诗歌小说创作,舞蹈等。雅安现在做音乐的人也多起来了,录音棚已经建起了5,6个,音乐圈正在形成。四,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

可以看得出,雅安文化发展现在还是初级阶段,搞得比较出色的是三雅文化,熊猫文化,茶文化,以及自然风景旅游。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影视文化产业涵盖了所有社会文化。古言话说:戏上有,世上有。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就是提纲挈领的发展文化产业,也是今后雅安发展文化产业的最佳道路。发展影视制作,可以用到,以及促进现有文化产业。而且,发展影视制作还可以提升我们的电脑方面的技术,各种艺人会专业化。发展影视制作可以极大的宣传地方形象,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也很重要。发展影视制作的要素:资金,技术,人才,场地与市场。资金,技术,人才我们可以引进。而市场主要还是利用成渝经济圈形成的大市场,远景规划可以是全国,港澳台,甚至全世界。

去年在雅安有举办美丽雅女选拔赛,初赛复赛还有决赛都有在看,借用当时我同学说的一句话:“妈呀,什么歪瓜裂枣都上去了”其实我也是有这种感觉的,还有最后评选上的十大魅力雅女,不管是从长相还是身材或是她们的才艺展示,在我看来都并不是那么的完美,可以说质量不咋地,与心目中的雅女有比较大的差异,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导致这种现象原因是有很多,我觉得雅安总体上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城市,在很多方面都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很多人选择在成都、重庆以及其他发达的地方发展。当然,雅女也不例外。从这个方面上说就会导致很多雅女外流。我觉得我们政府应该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留住人才,留住雅女,发扬我们雅女文化。

还有雅雨,从进校的第一天,师兄师姐就告诉我们,在雅安,必备的武器就是雨伞。雅安一年有两百多天在下雨。真的,不得不承认,雅安的雨真的很雅。细细的雨丝下的是那样的温柔,让人恨不得在雨中漫步,感受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意境。我觉得这么优越的资源应该充分利用,使其给雅安人民带来更多的收益。比如说,在各个旅游风景区设有“观雨阁”让游客在下雨天真正感受到雅雨的魅力。还有鼓励雅安人们大力发展一些喜雨的作物。

还有去年五一的时候,去了碧峰峡,传说中的熊猫基地,众所周知的团团圆圆的出生地。第一次亲眼看到了熊猫,那可爱的样子,当时心里那个激动的呀。这个神圣的地方吸引了像我这样的成千上万的游客,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我相信在熊猫文化上,发展的是越来越好。每当节假日都会有大量的游客,从上一次的经历告诉我,首先要解决的是交通问题,因为上一次去碧峰峡的途中,堵车堵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关注。

近年来,雅安市紧紧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定发展规划,强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使雅安文化产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雅安文化企业创造增加值为6.3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21%(全口径)。依据今年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和历史数据,雅安文化产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文化投入不断增加,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近年来,雅安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事业发展高度重视,对文化产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雅安市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投入达到9536万元,同比增长11.38%。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强。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从文化产业核心层看,以新闻 2

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文化产业法人企业实现增加值13862万元,占雅安市文化产业法人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7.52%;从文化产业外围层看,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31万元,占雅安文化产业法人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58%。从文化产业相关层看,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20656万元,占雅安文化产业法人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9%。以上结构显示说明雅安市文化产业正处于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现代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兴起的新阶段。

文化产业增速快于GDP,占经济总量比重呈上升趋势。雅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明显快于GDP增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文化产业经济总量总体偏小,在DGP中的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文化制造业已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制约,雅安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小,而雅安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偏小。而制约雅安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纵向来比,雅安市文化产业发展呈逐年递增趋势,成绩明显,但是,横向比差距还比较明显。制约雅安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如下:

1.受“基础薄弱、规模偏小”的制约。雅安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小,相对缺乏竞争力。表现为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极度分散。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目前能带动雅安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影响力强、集约性强的文化产业企业与项目有待培育。

2.受“投资不足、带动力弱”的制约。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投入。由于多数文化企业投资期长、见效慢,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并不高,融资渠道不畅。加之雅安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等原因,制约了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

3.受“需求较弱,人才缺乏”的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依托消费需求的增长。当前,雅安文化消费不足自然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开发和释放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更好地引导和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雅安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相对匮乏,还远不能适应文化产业新发展的要求。

说到这也不得不说的是,雅安地处中国腹地,是中国前西康省的省会,古代纵横交错的古蜀道交汇于此。今天,雅安又一次处在聚光灯下,为世人所瞩目。雅安市文化、生态界人士认为,作为北纬30度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雅安的生态、文化、气候、自然等资源优势独一无二,是大熊猫和人类共同的家园。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要有一个主题、一个基地、一个载体,做到有产业、有市场、有效益。雅安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积淀了深厚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决定了我们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具有潜在优势,文化产业将成为雅安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熊猫文化、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光荣的红色革命文化、藏羌文化,内涵丰富,层出不穷,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 篇2

文化, 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问题。报告明确提出, 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并强调,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在农村基层的发展和壮大, 是富有超前战略意识的战略思想。基层文化建设城市在社区, 农村在乡镇、在整个文化建设中, 应特别把基层文化建设, 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一、开展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拓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打造人们对农村文化的新认识与新理解

改革开放近30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农村文化产业化是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的现状和发展, 是能够使我国的农村文化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

农村文化, 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人文环境、历史环境中孕育而成的, 在一定区域内的特定居民群体拥有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和文化氛围。农村文化除具有城市文化的共性之外, 还各自具有着独特的文化个性。所有这一切, 均为发展农村文化, 推动“城市文化”向“文化城市”转变, 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提供了精神资源。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农村文化建设得如何, 事关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事关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事关和谐社会在农村的构建。

新增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经费主要向农村倾斜。要尽快改变基层文化设施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 普及建设图书室、阅报室、文娱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基础, 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组织更多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进农村, 尽可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多方面文化需要。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 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发展的阶段, 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的趋势只是刚刚出现, 但是, 很多人已经看到了, 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在与一大批传统农村文化产业迅速融合, 这种融合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提升作用, 使其价值迅速增加。例如:舞龙、舞狮、打花鼓、划彩船等, 自古至今在表现形式上没有多大变化, 但是现在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却已经不同。如舞狮、舞龙原是为了祛邪驱恶, 是一种愉神的活动, 具有明显的迷信色彩;而现在是表达喜庆、祝贺等活动, 是一种愉人的活动。再如现在表演的跑旱船、锯大缸等, 都用旧调唱新词, 形式基本不变, 更换了内容。形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就说舞狮、舞龙, 变化就很多。我们一方面对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要加以更新;另一方面, 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 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 创造新的表现形式。与一切传统文化一样, 我们的文化也有自己的时代局限甚至历史糟粕, 必须加以扬弃和改造, 不断汲取新的营养, 不断革新创造和重构。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这对基层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培植文化产业, 助推经济发展, 增强新农村建设综合竞争力

文化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农村文化建设又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需要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 应突出四个环节:

1. 农村文化必须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相适应, 从内容到形

式、到效果, 都应改变过去单一、陈旧、肤浅和缺乏吸引力、凝聚力的状况。如果对农村文化的认识仅停留于扭扭跳跳上, 那么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就难以得到发挥。“以文化人”, 其中“文”是内容、内涵, “人”是目标、对象, “化”则是将“文”作用于“人”的方式与途径。根据这个理念, 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创新, 开拓新思路, 研究新问题, 创造新特色, 提出新措施, 不断拓展农村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以农村文化新领域的鲜明特征, 提高广大居民追求真善美、拒绝假恶丑的鉴赏、辨别能力, 真正把农村建成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优化和谐社会建设环境的坚强前沿。

2. 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组办内容健康向上、形式新颖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创新、演绎真情的文化活动这个“纽带”, 净化村民心灵、增进和睦互助、升华思想境界、发展和谐文化,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为发展农村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努力开创农村“形态”、文化“神态”、村民“心态”内外和谐与经济实力、农村活力、文化魅力刚柔和济的新局面。

3. 社会整合的过程, 也就是和谐社会发展的过程, 其中文化

的功能与力量对于聚合、升华一个城市和社会群体的社会精神, 具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针对众多农民进城务工的发展态势, 全面启动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的系列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以“情系农民工”为主题的送文化进工地、进社区、进厂企活动, 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到农民工集中的建筑工地、厂矿商企等, 开展文化艺术方面的辅导和培训, 以此来活跃农民工的文化生活, 不断满足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要, 为构建和谐社会开辟一块弱势群体共享和睦温馨、交流沟通的文明家园。

4. 保护、开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

坚持“两手抓、两加强”, 即一手抓文化事业, 一手抓文化产业, 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两个轮子”, 缺一不可。打造富有地域特点、又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 才能形成以市场为纽带、互动协调的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体系, 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对地域性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的整合。在丰富积淀、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中, 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全民族的一笔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使这笔珍贵的资源优势迅速地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让民族民间的特色文化焕发生机, 才能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夯实根基和提供保证。

与此同时, 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 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财政支出预算, 纳入扶贫攻坚计划, 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 从而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更是需要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

结语

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发展, 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满着活力和生机。因此, 两者既密不可分, 又不可偏废。

要进一步提高精品意识, 引导和激励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 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感人力量的优秀作品, 以农村为基础, 从不同角度, 在不同层次上反映人民最深切的心灵呼唤和社会最迫切的前进要求。通过生产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 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来营造有益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思想文化环境, 倡导先进的文化价值观, 提升优秀文化的传播活力, 更好地服务人民, 服务社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服务。

摘要:近年来, 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在农村的发展和壮大, 是具有超前战略意识的新思想, 新思路。本文试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 阐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文化建设之间必然联系以及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 篇3

关键词:坭兴陶;广西钦州;文化;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人类文化中“活的记忆”,它具有独特、唯一、稀缺等特质,通常以文字符号技艺等形式存在并逐渐形成文化产业。已经有不少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市场进行产业化营销,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既能够解决我国当前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中的问题,同时将理论研究更加深入,满足进一步开展实践的需要。近几年已经有不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开发并产业化发展的案例。

对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说,尽管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有不少扶持政策,但仍然存在人力、财力等不足的困难。随着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项目的不断完善,部分产业化经营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件。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坭兴陶的研究,从它的起源、特点以及传承和发展几个方面加以论述,使人們更多的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为它的传承和发展奉献力量。

1.坭兴陶的起源

坭兴陶产于广西钦州,据广西美术研究所考证,广西钦州坭兴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属传统民间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钦州史记记载,坭兴陶发明于唐朝,在清朝咸丰年间达到鼎盛。

早在清朝时期,坭兴陶产品如烟斗、茶壶、花瓶等已驰名于各省。广西坭兴陶与江苏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和四川荣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当时钦州坭兴陶曾获得过国际展览会大奖,名噪一时。各类产品通过陆路和水运等方式远销欧美、东南亚,名扬四海。坭兴陶在历代的珍品被数十个国家博物馆珍藏。

2.坭兴陶的特点

2.1 原材料特点

钦州的坭兴陶,是以当地东西两岸的紫红色陶土为原材料,此土细腻柔软,可塑性强,因储于山腹内部,因此比较纯净,绿色环保,并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钙、铁、锶等金属元素,除此之外,还含有多种氧化物。生坯强度较高,韧而不粘,硬而不散,可任意揉捏,不易开裂;而炉内支撑度高,可根据需要烧制任意尺寸的陶制品,且耐高温。当前畅销产品有茶壶、茶杯、花瓶、茶叶罐等等。坭兴陶烧成后,成品色泽柔和,古朴淳厚,无毒无味,耐酸耐碱。其透气不渗水的结构透气性好,不易氧化,适合食物长久储存。

2.2进窑一色,出窑异彩万千

陶瓷是“火”加工出来的艺术,离开火不成陶器。坭兴陶在制作过程中,不用添加任何着色剂,其成分中丰富的金属和氧化物,使得在烧制过程中,进窑一色,出窑异彩万千。陶器表面会自然发生颜色变化,这是一种掺杂着物理和化学变化的反应。是人工无法准确预测的。目前坭兴陶技艺的进步和烧制条件日趋成熟,使得窑变特色益加普遍,颜色更加变化万千。

3.坭兴陶的传承与发展

3.1 坭兴陶的工艺传承

二十年前,由于经济改革,经营不善等原因,坭兴陶一度濒临失传。幸运的是,一批有识之士意识到传承这项文化技艺的重要性,立志振兴坭兴陶产业的发展,并为之努力。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钦州坭兴陶和广西“壮族织锦”一起列入被保护的民族特色工艺品。属广西两件宝之一。

2008年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正式批准授予钦州市“中国坭兴陶之都”称号。

在坭兴陶历史文化传承方面,钦州博物馆的老馆长李世川对其情有独钟,研究颇深,他长期为坭兴陶的传承发展出谋划策,在其带领下,坭兴陶的研究上升到新的高度。李世川老先生曾为国家领导人解说坭兴陶的文化发展史,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去了解和研究这门艺术。

3.2 坭兴陶的发展前景

现如今,广西一大批坭兴陶的设计、创作和生产的技术骨干人才,已经后继有人。钦州坭兴陶产业不仅与市场接轨,还集聚广西坭兴陶制作工艺一流贤才,并聘请专家亲临顾问。

坭兴陶艺术深入到高校中去,及大地促进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喜爱并从事到坭兴陶工艺中,坭兴陶的繁荣发展带动了钦州经济,产生许多大小企业,带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当代科技同古老艺术结合起来,对高校和企业来说是双赢。

在工艺传承上,坭兴陶刻陶工艺也有了新的发展,坭兴艺人们以刀代笔,将传统的绘画技法融入到坭兴雕刻中去,并与国内外艺术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图案诗文以线条、浮雕镂空等各种形式,表现在坭兴陶器之上,形成独特的观赏艺术,在中国陶类中非常罕有。现如今,完整的坭兴陶工艺已经集炼泥工艺、成型工艺、装饰工艺和雕刻工艺于一体。将这些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加以创新,钦州坭兴陶工艺产业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4.结语

钦州坭兴陶艺术是广西自治区特有的财富,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坭兴陶工艺的发展,使之产业化,是民族情感的传承,是钦州人也是广西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更多的有志之人投身到坭兴陶产业的发展中来,让这项古老的艺术代代相传,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1]刘锡诚.保护民间文化的迫切性[J].西北民族研究,2007,23(2):46—54.

[2]爱川纪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保护措施[M].关世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冯艺.千年文化—钦州坭兴[M].2007,1.

作者简介:赖盛琼(1983-),女,广西防城港人。

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 篇4

会计101 张弘宇 16810117

摘要: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国家间实力消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丰富资源和良好基础,同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与问题。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代中国强国使命所在。

关键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文化既是与人类活动相伴的历史概念,又是与社会发展同行的动态概念,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广义上的文化既可体现为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符号,也体现为知识、精神、修养,既反映在不同区域民族人们的气质、性格中,也凝铸体现在各种器物设施之上。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国家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文化发展状况: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衰,则国家衰。

什么是文化产业?虽然联合国、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乃至众多专家、学者给出了多种多样的界定,但还是可以从中找出一些共同的内容,主要有:文化产业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文化内涵和产业开发的有机结合;文化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赢利为目的,所提供的是具有一定文化含蕴、又能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这些产品或服务的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精神存在高于物质存在;文化产业既不是地里长出来的(第一产业),也不是资金衍生出来的(第二产业),而是第三产业中除了商业、流通业之外的部分。

一、发展现状

当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目前,我国主要中心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人均GDP均超过5000美元。从国外发展经验看,城市人均GDP达到这一水平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到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新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我国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迫切需求。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功能提升的任务非常艰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已刻不容缓。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而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也开始得到重视并有很大发展。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势头强劲,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在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定位把文化产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 《政府工作

报告》中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继“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之后,政府方面再次提及要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发展,也意味着文化产业正面临着从“新引擎”到“支柱性”的定位变化。“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是对以往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总结,也是文化产业政策沿革的逻辑选择,同时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总结。

二、具体分析

我国从1994年开始就开始探讨中国文化产业的问题,基本上与曰本、韩国把文化作为立国方略同时提出。但由于体制上和理论上以及思想认识上的一系列原因,中国的文化产业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现在的日本和韩国游戏软件、动漫画、日剧韩剧等文化产业在几年内已经迅速成长为本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中国却被甩得很远。

特别是娱乐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当国外已经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的时候.国内的文化产业尚在起步阶段甚至说还没有形成一种产业.大多零散的存在于市场而且在市场中的生存周期特别短暂。中国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不容乐观.包括媒体、动漫游戏等.都是无法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的。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上的碎片化庸俗化定位严重失衡。它只是定位在一个纯商业性的附属物的地位上。比如近几年闹得比较火的山东曲阜”祭孔大典”.便完全是纯商业的运作是真正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办节的同时.大张旗鼓地搞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企业论坛.而且搞得热火朝天.决策者和当地媒体也对举办活动所带来经贸上的收益津津乐道。把文化只看成一种平台而且这种平台只是为经济这一主角准备的。文化只是一个相当表面的点,是一个只扮演衬托的配角。从来不曾深入地发掘这些特色文化的真正的实质性的内涵和潜力。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不足的原因:

从生产者角度看制约因素众多。一是文化创作环境不佳。目前国内很多文化主体,特别是大学、艺术团体等受到体制的限制,条条框框太多,婆婆太多,使得它们的创造性受到戕害,甚至导致缺少创作的活力。二是市场开放程度过低。从出版业来看,在产品层面上市场化程度已经比较高,而企业化和股份化依然步履蹒跚。最突出的表现在动漫产业,由于我国电视台的动画播出费极低,出现了制作机构的经营活动难以为继的局面。三是法制环境不理想,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以图书出版为例,正版还没上市,盗版就已经大行其道,甚至有些读者找作者签名,拿的就是盗版书。此外,山寨现象也折射出知识产权保护的尴尬。山寨作品一方面体现了草根的智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那些恶意剽窃他人创意的做法确实严重挫伤了原创者的创造热情。如何通过知识产权立法来既保护创造性的“山寨”活动,又限制“剽窃式”的盗版活动,是摆在中国立法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四是中国文化推广方式过于死板,媒体海外落地后仍难参与主流舆论。目前,中国媒体落地海外的步伐越来越快,然而,此类媒体由于官方色彩较浓,播出内容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在西方国家主流社会中仍然处于边缘地位。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是国内居民消费不足,国外消费者心存偏见。

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不足。目前中国中低收入阶层达到11亿人左右,是基本的消费群体,居民收入扣除基本生活需要和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福利支出后,可用于文化消费的收入并不多,消费能力受到了严重影响。二是国际各种对华偏见与措施的影响。出于对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的有意无意的误解,不少国家一直对中国心存偏见,各种“谬论”以及莫名其妙的举措层出不穷,比如其“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去中国化”等等。这都是妨碍其他国家的国民接受中国文化的严重障碍,中国文化产品在这些国家自然很难获得认可。

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我们党的一大理论创新,既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发展文化产业清除了理论障碍,同时为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然而,文化体制改革时至今日,仍然听到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区分不开的,在二者之间总是存在相互重叠的“准公益性”灰色地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事业与产业只是概念之分,文化是可以产业化的,应当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化”。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单位大都采取事业体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2003年起,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把文化单位区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类型,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在出版发行、文艺表演以及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等重点领域,除个别单位继续保留事业体制外,绝大多数都已作为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即使在最难区分的新闻媒体行业,也已确定改革思路:党报党刊将广告、发行、印刷等经营性部分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电台电视台将网络传输、电视剧制作以及广告经营等经营性部分也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实行制播分离。下一步,拟将各类报刊社区分为时政类与非时政类两种类型,推动非时政类报刊社转制为企业。

文艺院团的分类改革被认为是最难的,目前也确定了基本思路,即保留事业体制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代表国家水准、起示范作用的,主要是文化部直属的文艺院团;一类是体现民族特色、属于民族瑰宝的,如少数京剧、昆曲;再一类就是市场发育需要一定过程、高雅艺术的,如芭蕾、交响乐、歌剧等。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分得开的,在公益性和经营性之间不存在模糊地带。

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党的十八大以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前后十年时间,文化事业单位就基本完成了分类改革,这在我国改革史上是一个奇迹。特别是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严格的、规范的改革,凡是转制为企业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必须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做到“可核查、不可逆”,在体制上保障和巩固改革成果,为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树立了典范。

需要强调的是,文化体制改革从来没有提出“文化产业化”,而是始终坚持事业和产业“两轮驱动”。即使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所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依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等,也包括继续保留事业体制的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以及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和重点文艺院团等。“文化产业化”的观点,是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误解。

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除了对二者进行科学的区分外,还应当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说区分事业和产业是为了推动改革,那么,强调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为了促进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她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传承,并作为共同财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事业是文化的积累与积淀,而文化的积累与积淀是永恒的、永无止境的,图书馆、博物馆等积淀的就是人类在过去创造的灿烂文化。与此同时,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还在不断创造新的文明成果,在充分吸收以往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还会产生新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表现为各种市场需求。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当期文化消费,就要依靠文化企业创作生产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繁荣文化市场,从而形成了文化产业。

如果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置于历史长河中去考察,二者的内在联系就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文化产业的成果,除满足当期消费外,必然会作为文化的积累与积淀,逐渐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组分。因此,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事业繁荣的基础。另一方面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文学艺术、人文社科、科学技术等原创作品不断涌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文化事业的繁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

有鉴于此,深刻把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深化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在更高层次上寻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发展对策

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及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建设初具规模,但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打造优势品牌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受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好相对较弱。加之我国文化创产业发展中,来自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威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我国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

土化发展,避免出现由跨国公司引领、控制甚至垄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局面。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相对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今后应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

重视政策法规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是以市场为基础作用的,但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继续对国有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

培育新兴文化业态

一是重视并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二是支持依法设立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发展手机电视、移动电视、ip电视等广播电视新媒体产业;三是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四是加快特效电影发展;五是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网络服务功能;六是发展以研发设计、建筑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咨询策划、时尚设计为重点的文化设计产业,逐步形成具有吉林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

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

一是构建完善的政策服务平台;二是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上市等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四是加强对文化企业的贷款支持,对符合信贷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利率优惠,并积极拓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保险服务。参考文献:

[1]徐俊.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6,(3).[2]范周.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5,(3).[3]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 篇5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基地建设研究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基地建设研究报告》

在一个供大于求的需求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地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随着文化产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大文化产业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文化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文化产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地为您从产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文化产业的背景以及所处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文化产业当前的市场环境与竞争水平;文化产业的主要细分市场发展情况;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及运营情况;文化产业的领先企业经营情况;文化产业未来的前景预测与投资建议;同时,佐之以全产业近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文化产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文化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文化产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文化产业以及产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本报告将帮助文化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文化产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文化产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和盈利点……,前瞻性地把握文化产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效规避文化产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 篇6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然而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与今的关系上处境尴尬,在中与外的抗衡中发育不足。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预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文化全球化;时代性;未来走向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是,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历史长河中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大地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传统是来自于过去,而现在仍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说,传统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拥有超越历史的意义。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此外,狭义的文化,除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如“文化部”、“文化部门”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从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的这一大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但占据了中国文明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而且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当代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在古与今的关系上传统文化处境尴尬

首先,人们对待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态度。在古与今的关系上有些人不能摆正态度,被文化民族主义蒙住了双眼,认为凡是老祖宗的东西都是好的,在不加区分辨别和剔除的基础上简单复制照搬。另一种极端是有些人认为西方的就是好的,西方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这种崇洋媚外心理让一部分人打着“学习西方文明”的旗号急切与中国传统文化划清界限。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洗礼,其功能在逐渐消减。城市里高楼大厦取代了经典传统的四合院,几乎所有大城市都千篇一律,失去了城市文化民族特色。而在乡村,农民们忙着发家致富,对传统民间信仰有所忽视淡化。不管城市还是乡村,商业文化在人们头脑中占的比重都要高于传统文化。(二)在中与外的抗衡中传统文化发育不足

首先,传统文化内容缺少融合与创新。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求“天人合一”,对治愈目前因为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破环、人类生存危机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西方社会也掀起了“中国热”的狂潮,但是面对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力不从心。在现在的文化竞争中,我们缺少的是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没有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

其次,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单一。当下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打的是孔子这张文化名片,消除了意识形态的抵触心理,容易被其他国家接受。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孔子学院在世界上的影响还不能与美国的好莱坞影片相提并论,要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必须丰富其传播载体。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关于“拿来主义”的声音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回荡好久了,一向善于学人长处的日本也给我们作了一个多世纪的生动教材。可是我们建立新文化的任务直至今日却仍嫌宭迫。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实行开放的政策,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必须加以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吸收各国文化精华,不断进行自我扬弃,才能得到进一步弘扬。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向也应当到世界大文化发展的历史视野中去捕捉。人类文化发展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文化的时代性,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普同性。因此,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立足于时代高度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使其发生创造性转型,使其成为兼具时代性、民族性和人类心灵普同性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这种文化既是时代精神的凝聚和结晶,渗透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又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个性,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继承与光大,改造与升华,既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独创,又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是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综合创造。

四、结语

传统是不能割裂的,我国历经几千年风雨沉淀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令当代人自豪,但是我们也要以理性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不妄自菲薄也不崇洋媚外。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应在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各国文化精华,不断进行自我扬弃;丰富多彩、百家争鸣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 篇7

(一) 文化旅游简介

文化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前往日常生活以外的文化景观所在地进行的非营利性活动。主要由文化旅游行为、文化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产品组成。主要依托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 通过具体的载体和表达方式, 强调通过旅游主体在旅游经历中的文化体验, 使游客对当地的文化、历史、艺术、风俗、语言、宗教等进行学习探索、获取知识。

(二) 西充县概述

西充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 幅员面积1108平方公里, 辖44个乡镇, 总人口68万。南临重庆、西接成都, 北出广元, 距离南充市区30余公里, 位于成渝经济区2小时辐射圈的重要节点, 境内广南、巴南、成德南、遂巴、南绵5条高速交汇, 兰渝铁路穿境而过, 212国道纵贯南北, 日益成为南 (充) 西 (充) 一体化、顺 (庆) 西 (充) 同城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板块。

西充于公元621年 (唐武德四年) 建县, 至今已有1390余年历史, 是古巴国故地, 自古崇教尚学,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历代人才辈出。先后孕育了诳楚存汉的大将军纪信, 三国硕儒谯周、唐代高僧何炯、“保路运动”先锋罗伦, 无产阶级革命家于江震、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盟创始人张澜等先贤志士。1958年被命名为“四川省文化名县”。有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 县内馆藏文物居全省前列。西充千年古县的历史积淀, 彰显出“文化大县”、“文物大县”、“中国 (纪信) 忠义文化之乡”的独特魅力, 忠义文化、红色文化、宗密文化、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与“诚信、包容、奋进”的新时代西充精神交相辉映。不仅如此, 西充还拥有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剪纸、“祥龙嫁歌”、“板凳龙”舞, 无不彰显出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二) 西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述

近年来, 西充秉承“生态经济化, 经济生态化”理念, 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高端突破。目前已开发建设了多个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中国最美乡村”的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 以“三山 (化凤山、凤凰山、百福山) 、两湖 (青龙湖、九龙湖) 、两村 (古楼桃园新村、中国生态有机循环第一村) 、一故居 (张澜故居) ”为重点的乡村旅游魅力彰显。并有多个在建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如名为“多福古镇”的多扶文化产业园、化凤山规划建设45平方公里影视文化产业园“中国国际微电影创作拍摄基地”。其中, 张澜故居国家4A级景区是我县加快打造“中国西部绿谷”和"中国西部最美乡村"品牌的重要载体。近年来, 随着张澜故居的开发建设和景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张澜故居已经成为了西充县“三山两湖一村一故居”的重点旅游景区。

二、仍需完善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目前西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开发出了多个具有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景区及产品, 但是不能否认, 其中也有一些不足亟待进一步完善。

(一) 仍需完善的问题

1.旅游商品地地域特色不足。游客选择到某个旅游景点旅游, 或多或少都希望带回一些旅游地特色商品, 而结合本地特有的文化元素的旅游纪念商品更能吸引游客注意, 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促进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经营。而目前, 西充的旅游商品品种较多, 但是多为其他旅游景点常见的品种, 或是保存时间有限的农副产品, 而彰显西充地域特色化商品为数不多, 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的注意, 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

2.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度不够。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 西充拥有众多得天独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产品, 比如祥龙乡板凳龙, 西充剪纸等等。但长久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市场化的程度不够, 这些带有厚重文化历史感的产品, 与西充文化旅游市场的结合度不高, 欠缺一定的市场开发力度, 所发挥的旅游市场效应远未达到规模。

3.旅游市场定位不够明确。由于人们知识结构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 他们对所需旅游产品都带有一定的选择性, 即前来旅游的人群对旅游市场的选择, 比如年轻人比较喜欢具有新颖刺激、特色明显的旅游产品项目, 而年纪大的游客往往偏好自然风景优美, 人文色彩浓厚的景区。因此, 对于旅游市场的准确定位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西充文化旅游项目多, 但是定位较模糊还不够明确。

4.旅游市场的创新参与度不够。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旅游市场要发展, 必须依靠加大创新力度。西充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力度大, 微电影基地、多扶古镇、张澜故居等也已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但是创新程度不高, 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区别度不高, 仍然停留在初级景区建设方面。

5.营销理念、营销方式、营销渠道上针对性不强, 与其他县市区旅游景点的合作意识不突出。目前西充的游客来源以西充周边地区为主, 旅游线路多为短途旅游以及家庭休闲度假游, 宣传营销范围广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 西充与全国大多数景区一样, 还存在着与周边省市县区相关旅游景区的合作意识不强的缺陷。

(二) 对策

1.完善旅游商品的地域化特色。西充县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众多充满特色的地方产品, 因此在旅游特色商品开发上具有极大的可开发性。对此可以借鉴国内其他特色旅游地区的方法, 比如湘西凤凰古城的旅游纪念品中, 通过民间艺人的剪纸艺术、在一块块小石头上雕刻图像、文字等形式, 很好地吸引了游客注意力, 既提升了湘西文化品位, 又使游客对湘西文明有了深层次了解。

2.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开发的结合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专属于某地的特色产品, 是旅游开发中的无价之宝, 因此要在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特殊意义与珍贵价值的基础上, 明确各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的既得利益与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开发时也应该注意, 不能一味盲目的复制模仿, 而是要找准品味, 特色定位, 不然就会失去这些特色的原汁原味, 也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保护。

3.加大旅游特色创意开发与大众参与度。可以通过设立旅游商品研发推广展示中心、开展旅游商品设计大奖赛等形式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经营力度, 吸引公众对当地创意旅游的了解, 增加旅游地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比如成都市在旅游创意开发中选用知名度较高的熊猫概念, 推出一系列相关产品, 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增长。因此西充也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 选择能带动整个城市、整个地区的增长的创意, 不仅让人们分享价值创新的成果, 而且实现文化创意的价值最大化。

4.准确定位旅游市场。在继续建设张澜故居、微电影基地等游客认知程度较高景区的同时, 还要进一步要整合县内其他文化旅游资源, 开发好百福寺、大佛寺等景区, 连点成片, 相互补充, 形成组合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线路供旅游者选择。一方面, 针对家庭休闲为主的旅游者行为特征、消费特点, 在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的开发、定价和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尽量与其需求保持一致。另一方面, 针对青年、青少年市场, 通过开展市场调查和研究分析, 将动态的展示融入静态的文化旅游景区, 比如可将板凳龙表演融入微电影基地以及多福古镇中, 动静结合来吸引这类游客目光。

5.在选择营销理念、营销方式、营销渠道上要有针对性, 在进一步保持西充周边短途旅游以及家庭休闲度假游的基础上, 加强在全国各重要城市宣传营销, 增加旅游者西充的旅游次数。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同全国其他省市县的旅游合作, 尤其是南充市其他兄弟县市的合作交流, 比如西充张澜故居可以与南充市张澜故居合作, 使游客全面了解张澜在南充的生活面貌;另外也可以与朱德故居纪念馆合作, 开发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线路, 通过互送客源等合作形式, 达到共赢的目的。

三、前景展望

通过以上措辞, 以及继续大力建设与文化旅游线路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意识;改善景区旅游接待条件, 提升硬件设施的规格档次;在购物、娱乐等环节, 加强旅游商品、娱乐项目的创新, 强化行业管理, 改善服务质量, 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等文化旅游景区项目细节的精准把握与完善, 相信将不断提升西充文化旅游的品位档次, 西充的文化旅游产业将会更加充满创新与活力, 吸引更多各地不同层次的游客, 打造出更多的文化旅游品牌产品, 从而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充县志编纂委员会.西充县志 (1986-2005) [M].2010.

[2]李培军.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发展探索[J].社科纵横, 2008, 8.

文化差异对前景理论的影响研究 篇8

摘要:Daniel Kahnemanh和Amos versky的前景理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发现,在风险决策中,人们在不同的概率水平下会发生偏好反转,在期望值相同的情况下,决策者在高概率和低概率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性。文章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研究了风险决策这一特性,结果发现在收益条件下,中国被试与西方被试表现出同样的偏好反转;然而在损失情况下,两者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中国被试并没有明显的偏好反转。进一步分析发现,损失条件的低概率情况下,中国男性与女性表现出相反的选择偏好,中国的男性偏好损失风险小而损失金额大的选项,而女性则倾向选择损失较少而损失概率大的选项。这说明风险决策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有不同的风险偏好,且性别也会对风险偏好性产生影响。

关键词:前景理论;风险决策;文化差异;性别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4008006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述评

几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和研究者对个体的风险决策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以往的很多研究者希望通过建立规范模型来解释和预测个体决策[1]。最初的风险决策理论是期望值理论

,该理论认为,某项活动对个体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个体所能取得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到该结果的期望概率[2]。但是, Nikolaus I. Bernoulli在1738年提出圣彼得堡悖论等经济现象并不能用期望值理论解释。该游戏中奖金的期望值为“无穷大”,但是,按照概率论,随着试验次数增加,结果将会无限接近于其数学期望,而实际的投掷和计算结果都表明,多次投掷结果的平均值最多也只有几十元[3]。这就出现了理论的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矛盾”。为了解释这一悖论,J. Von Neumann和O. Morgenstern于1947年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提出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heory),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圣彼得堡悖论,并很快成为被广泛接受的理性选择规范模型,并且被应用于经济行为的描述,主导了风险决策分析[4]。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一个预期方案实施后获得的效用等于该方案实施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的效用与相应概率的乘积之和[4]。

期望值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都在“理性人”假设前提下描述风险条件下的决策行为。但是,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的很多研究发现,人们往往无法充分地认识分析包含经济和概率判断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判断依赖于特定的捷径和直观,会导致判断和决策与理性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会产生系统性的偏差[5]。因此,期望效用理论对风险决策的描述性效度一直受到怀疑。例如,期望效用理论难以解释阿莱悖论、艾森伯格悖论等现象。鉴于期望效用理论的不完善性,很多研究者提出了新的理论来描述风险决策行为,其中最为著名和得到广泛认可的是Daniel Kahneman和Amos versky于1979年在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描述性范式的决策模型——前景理论,该理论通过启发式研究,解释了个人的风险决策偏离规范化模型预测值的原因[6]。前景理论提出风险决策具备以下特性:(1)比起发生概率小的结果,人们更偏爱确定的结果,这种现象称为“确定效应”。(2)人们在面临正面前景(如获益、赢钱等)时表现出风险规避,而在面临负面前景(如损失,输钱等)时表现出风险追求,即“反射效应”。(3) 当涉及小概率事件时,风险偏好会发生转变,即面对小概率的赢利,多数人是风险喜好者,面对小概率的损失,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这种现象称为“迷恋小概率事件”[7]。

然而,Daniel Kahneman对风险决策的研究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下,我们不禁要思考,在东方文化背景下,风险决策中个体行为特征是否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相同。以往研究发现,东西方人在风险决策中有不同的表现,相比美国人,中国人对自己的风险判断更有信心,并容易高估实际可能性,进而导致更多风险行为;而西方国家受风险规避理念的影响,不轻易进行风险行为[8]。此外,许多研究将西方国家(北美、西欧等)和东亚国家(中国、日本、韩国等)的差别概括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别。“集体主义”的东方文化重视集体和谐和互相信任,而“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则允许建设性批评和强调个体的价值观[9],这种观念的不同,也有可能导致不同的个体行为。本研究在Daniel Kahneman前景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国环境下重复了Daniel Kahneman研究前景理论中关于低概率和高概率决策环境下的风险决策问题,并与Daniel Kahneman在西方情景下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探究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体的风险决策行为特征。

二、实验

摘要:Daniel Kahnemanh和Amos versky的前景理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发现,在风险决策中,人们在不同的概率水平下会发生偏好反转,在期望值相同的情况下,决策者在高概率和低概率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性。文章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研究了风险决策这一特性,结果发现在收益条件下,中国被试与西方被试表现出同样的偏好反转;然而在损失情况下,两者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中国被试并没有明显的偏好反转。进一步分析发现,损失条件的低概率情况下,中国男性与女性表现出相反的选择偏好,中国的男性偏好损失风险小而损失金额大的选项,而女性则倾向选择损失较少而损失概率大的选项。这说明风险决策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有不同的风险偏好,且性别也会对风险偏好性产生影响。

关键词:前景理论;风险决策;文化差异;性别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4008006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述评

几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和研究者对个体的风险决策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以往的很多研究者希望通过建立规范模型来解释和预测个体决策[1]。最初的风险决策理论是期望值理论

,该理论认为,某项活动对个体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个体所能取得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到该结果的期望概率[2]。但是, Nikolaus I. Bernoulli在1738年提出圣彼得堡悖论等经济现象并不能用期望值理论解释。该游戏中奖金的期望值为“无穷大”,但是,按照概率论,随着试验次数增加,结果将会无限接近于其数学期望,而实际的投掷和计算结果都表明,多次投掷结果的平均值最多也只有几十元[3]。这就出现了理论的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矛盾”。为了解释这一悖论,J. Von Neumann和O. Morgenstern于1947年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提出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heory),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圣彼得堡悖论,并很快成为被广泛接受的理性选择规范模型,并且被应用于经济行为的描述,主导了风险决策分析[4]。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一个预期方案实施后获得的效用等于该方案实施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的效用与相应概率的乘积之和[4]。

期望值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都在“理性人”假设前提下描述风险条件下的决策行为。但是,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的很多研究发现,人们往往无法充分地认识分析包含经济和概率判断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判断依赖于特定的捷径和直观,会导致判断和决策与理性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会产生系统性的偏差[5]。因此,期望效用理论对风险决策的描述性效度一直受到怀疑。例如,期望效用理论难以解释阿莱悖论、艾森伯格悖论等现象。鉴于期望效用理论的不完善性,很多研究者提出了新的理论来描述风险决策行为,其中最为著名和得到广泛认可的是Daniel Kahneman和Amos versky于1979年在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描述性范式的决策模型——前景理论,该理论通过启发式研究,解释了个人的风险决策偏离规范化模型预测值的原因[6]。前景理论提出风险决策具备以下特性:(1)比起发生概率小的结果,人们更偏爱确定的结果,这种现象称为“确定效应”。(2)人们在面临正面前景(如获益、赢钱等)时表现出风险规避,而在面临负面前景(如损失,输钱等)时表现出风险追求,即“反射效应”。(3) 当涉及小概率事件时,风险偏好会发生转变,即面对小概率的赢利,多数人是风险喜好者,面对小概率的损失,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这种现象称为“迷恋小概率事件”[7]。

然而,Daniel Kahneman对风险决策的研究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下,我们不禁要思考,在东方文化背景下,风险决策中个体行为特征是否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相同。以往研究发现,东西方人在风险决策中有不同的表现,相比美国人,中国人对自己的风险判断更有信心,并容易高估实际可能性,进而导致更多风险行为;而西方国家受风险规避理念的影响,不轻易进行风险行为[8]。此外,许多研究将西方国家(北美、西欧等)和东亚国家(中国、日本、韩国等)的差别概括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别。“集体主义”的东方文化重视集体和谐和互相信任,而“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则允许建设性批评和强调个体的价值观[9],这种观念的不同,也有可能导致不同的个体行为。本研究在Daniel Kahneman前景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国环境下重复了Daniel Kahneman研究前景理论中关于低概率和高概率决策环境下的风险决策问题,并与Daniel Kahneman在西方情景下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探究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体的风险决策行为特征。

二、实验

摘要:Daniel Kahnemanh和Amos versky的前景理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发现,在风险决策中,人们在不同的概率水平下会发生偏好反转,在期望值相同的情况下,决策者在高概率和低概率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性。文章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研究了风险决策这一特性,结果发现在收益条件下,中国被试与西方被试表现出同样的偏好反转;然而在损失情况下,两者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中国被试并没有明显的偏好反转。进一步分析发现,损失条件的低概率情况下,中国男性与女性表现出相反的选择偏好,中国的男性偏好损失风险小而损失金额大的选项,而女性则倾向选择损失较少而损失概率大的选项。这说明风险决策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有不同的风险偏好,且性别也会对风险偏好性产生影响。

关键词:前景理论;风险决策;文化差异;性别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4008006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述评

几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和研究者对个体的风险决策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以往的很多研究者希望通过建立规范模型来解释和预测个体决策[1]。最初的风险决策理论是期望值理论

,该理论认为,某项活动对个体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个体所能取得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到该结果的期望概率[2]。但是, Nikolaus I. Bernoulli在1738年提出圣彼得堡悖论等经济现象并不能用期望值理论解释。该游戏中奖金的期望值为“无穷大”,但是,按照概率论,随着试验次数增加,结果将会无限接近于其数学期望,而实际的投掷和计算结果都表明,多次投掷结果的平均值最多也只有几十元[3]。这就出现了理论的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矛盾”。为了解释这一悖论,J. Von Neumann和O. Morgenstern于1947年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提出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heory),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圣彼得堡悖论,并很快成为被广泛接受的理性选择规范模型,并且被应用于经济行为的描述,主导了风险决策分析[4]。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一个预期方案实施后获得的效用等于该方案实施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的效用与相应概率的乘积之和[4]。

期望值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都在“理性人”假设前提下描述风险条件下的决策行为。但是,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的很多研究发现,人们往往无法充分地认识分析包含经济和概率判断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判断依赖于特定的捷径和直观,会导致判断和决策与理性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会产生系统性的偏差[5]。因此,期望效用理论对风险决策的描述性效度一直受到怀疑。例如,期望效用理论难以解释阿莱悖论、艾森伯格悖论等现象。鉴于期望效用理论的不完善性,很多研究者提出了新的理论来描述风险决策行为,其中最为著名和得到广泛认可的是Daniel Kahneman和Amos versky于1979年在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描述性范式的决策模型——前景理论,该理论通过启发式研究,解释了个人的风险决策偏离规范化模型预测值的原因[6]。前景理论提出风险决策具备以下特性:(1)比起发生概率小的结果,人们更偏爱确定的结果,这种现象称为“确定效应”。(2)人们在面临正面前景(如获益、赢钱等)时表现出风险规避,而在面临负面前景(如损失,输钱等)时表现出风险追求,即“反射效应”。(3) 当涉及小概率事件时,风险偏好会发生转变,即面对小概率的赢利,多数人是风险喜好者,面对小概率的损失,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这种现象称为“迷恋小概率事件”[7]。

然而,Daniel Kahneman对风险决策的研究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下,我们不禁要思考,在东方文化背景下,风险决策中个体行为特征是否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相同。以往研究发现,东西方人在风险决策中有不同的表现,相比美国人,中国人对自己的风险判断更有信心,并容易高估实际可能性,进而导致更多风险行为;而西方国家受风险规避理念的影响,不轻易进行风险行为[8]。此外,许多研究将西方国家(北美、西欧等)和东亚国家(中国、日本、韩国等)的差别概括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别。“集体主义”的东方文化重视集体和谐和互相信任,而“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则允许建设性批评和强调个体的价值观[9],这种观念的不同,也有可能导致不同的个体行为。本研究在Daniel Kahneman前景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国环境下重复了Daniel Kahneman研究前景理论中关于低概率和高概率决策环境下的风险决策问题,并与Daniel Kahneman在西方情景下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探究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体的风险决策行为特征。

上一篇:我的暑假生活作文素材20下一篇:推荐关于城市管理实习报告精选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