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县文化产业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庆市潼南县文化产业建设现状调研报告(精选5篇)

重庆市潼南县文化产业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1

我县文化产业正处于较快较好的发展趋势,以下内容截止于2011年,来源:重庆市潼南县审计局文化科和潼南县行政服务中心文广新局。

文体设施建设:28个镇乡综合文化站,2个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已竣工;各镇乡设有160个农家书屋(即农村图书室),共充实有价值600余万图书;为200个行政村配备书柜、桌凳等器材;实施“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工程,新建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塔2座,修复铁塔三座,全县281个行政村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100%;新建1条登山健身步道、4条健身路径和4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新建2个乡镇健身广场。

“健康潼南”政策深入:成功举办几场较大型体育比赛,组团参加市级大型比赛,新成立了青少年业余体校,新建射击馆、摔跤馆等专业项目训练室4个。

文化活动:举办元旦、五

一、春节等一批重大节日活动,举行陵园等清明祭扫仪式;办好中国西部绿色菜都“红色故里红歌会”大型文艺演出;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18场次;全县“唱读讲传”活动超2000余场,并邀请市读书办领导到我县举办读经典报告会4场次;新成立农村电影放映惠民部,免费巡回放映电影4000余场,组织送电影、戏剧、演出、图书、送展览下乡100余场次;邀请遂宁市艺术团、西南大学教师艺术团等来我县演出。

文艺创作:组建文艺团,编创情景诗画、歌舞剧、歌曲等形式,出版各类书籍,扶持中青年作家出版两部文学专集,组织创作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原创歌曲7篇,故事110个,编辑出版四期《潼南文化》6000余本,组织评选潼南县文学奖,拍摄电影《杨闇公》,编排川剧《杨闇公》等,画家唐虎泉等也有画入驻重庆市三峡博物馆展览。

文化市场:全县现有歌舞厅46家,网吧63家,音像店40家,电子游戏厅45家,棋牌室(老年活动室、茶室、俱乐部等),印刷、复印店等57家。目前我县旅游事业发展迅速,着力打造三大文化长廊:红色文化长廊,口号“伟人故里、国家名镇、民宅之乡”,加入“红岩联线”;金佛文化长廊,大佛室摩岩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俗文化长廊,如民间狮舞、歌谣、舞蹈等。

知会:我县文化产业所占GDP未能查阅到,故未能涉及;

补充总结:

一、县城镇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远好于村乡地区,目前各村乡地区文化产业建设发展状况不平衡,诸多贫困乡镇的娱乐场所以麻将馆为主;

二、乡镇地区文化产业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虽设有文化站,但一些地区无相关文化产业建设纸质资料或文献;

三、乡镇及县级存在数字虚报现象,使得有些数据模糊;

四、我县文化产业建设总体呈较好发展趋势。

问卷分析:50%问卷者对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表示听说过,但不很了解,33%表示不了解;平民百姓对十七届六中全会了解程度低;75%的问卷者表示目前的糟粕文化盛行,难以满足群众需求,说明群众呼唤有水平的文艺工作者,期待有水平的文艺作品;85%的问卷者表示应当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说明我县的文化设施建设任重道远。

问卷说明:调研对象为乡镇地区、县级地区的一些人员。

【?】(关于古溪镇的地理位置、历史以及经济状况等)点明家乡文化事业发展的滞后性原因以及文化底蕴。

重庆市潼南县文化产业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2

(一) 产业现状

重庆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在这里, 拥有巫文化、三峡文化、民族文化、抗战文化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近5年来, 围绕“构建西部文化高地、长江上游文化中心”的目标, 重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总量不断增加, 增长值年均增长26%以上,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显著增长。《2013: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 2012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365.89亿元, 同比增长29.63%, 高于我市GDP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 占GDP比重提升至3.2%。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 2015年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将达到750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 成为全市支柱产业。

重庆在近几年, 通过加大文化领域财政投入,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取得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建设成果。一是财政投入方面, 从2007年至2011年, 我市文化设施建设已累计投入三个“100亿”, 分别用于市级重大文化设施、区县公益文化大件和乡镇、街道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志性的文化公共设施。其中包括重庆大剧院、重庆图书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等17个市级重大文化设施, 全市大型文化设施建筑总面积达到71.58万平方米, 是直辖前的10倍以上, 形成了以重庆大剧院为龙头的城市文化设施群。二是新增重庆演艺集团、重庆电影集团、重报传媒、旅游传媒等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1个, 新办微型文化企业8200家, 初步形成园区+基地+企业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重庆市科委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上半年, 全市已培育文化科技创新型企业5多家, 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重庆市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正在不断壮大, 目前, 已培养创新人才超过2000人。通过攻克100余项共性技术, 培育1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庆特色文化科技品牌, 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已达到西部较高水平。三是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提高到200万元, 文化产业担保金增资到1.8亿元, 成功注册文化产业中期票据14亿元, 投融资平台初步建立。

(二) 人才需求状况

近几年重庆文化产业总量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这就日益凸显出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匮乏的短板。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在于人才缺乏, 不少地方面临着文化产业人才规模小、地区分布不均衡、类型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 表现为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短缺且年龄老化;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单一;缺乏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娱乐产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传统文化产业人才比较集中, 网络、动漫、游戏、广告设计、会展、数字艺术、多媒体技术、创意、体育休闲和健身等新兴文化产业人才严重不足等。具体来说, 重庆文化产业一是缺乏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中介人才, 具备较强应变能力的文化项目策划、文化产品经营、文化市场营销等专门人才明显短缺;二是缺乏文化产业高端人才, 文化产业战略专家、理论研究专家和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机整合的企业家十分稀缺;三是缺乏创新人才, 那些能够立足本土资源, 富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人才储备不足;四是缺乏文化产业类教师, 重庆各高校相关专业建设严重滞后,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水平都有待加强。

二、重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 学科体系不完整

虽然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进行了系统分类, 但文化产业作为新型产业, 在教育部高校专业目录中尚未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从专业设置上看, 据不完全统计, 至2009年9月, 教育部批准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共72所, 其中近50所高校把该专业设在艺术学院或者是文学院。作为隶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的专业, 这样的专业设置显然不合理。这种“寄人篱下”的状况使文化产业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使高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方面难以迎合文化产业特有的产业秉性和运作规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质, 还是以培养相关管理人才为目标。离开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支撑, 该专业的学生质量将会受到莫大的影响。另外, 很多学校虽然随着市场需求的加大开设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 但类型繁多, 缺乏系统规划和整体优化, 很多专业也未能享受到重点专业应有的待遇。笔者认为, 应当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建设, 加强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 逐步确立以文化产业管理为核心的学术理论体系, 科学确立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范围。

(二) 培养目标不清晰

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我国文化产业分为10个大类、50个中类、120个小类, 内容涉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对象, 导致许多高校在制定以文化产业管理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求大求全, 培养目标过大过高, 培养内容宽泛, 同质性很强, 专业定位不准确、缺乏特色。比如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 使得人才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而笔者认为, 文化产业类本科毕业生可以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 也可在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创意策划、文化产品设计、文化企业管理、文化项目管理及咨询等工作;文化产业类高职专科毕业生则可以在相关领域内从事技术操作及应用、文化产品 (项目) 的运作及经营管理、文化项目附加产品的开发、文化项目服务、中小型文化企业的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无法利用有限的时间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学习, 无法形成较精的专业技能和水平。以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例, 由于文化市场主体庞大, 种类繁多, 所以高校在培养此类专业人才时肯定不能面面俱到, 一般应设置专业方向。根据笔者不完整的网络调研情况, 目前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高职院校当中, 开设的专业方向主要有:影视演出方向、图书音像方向、媒体方向、会展艺术与管理方向、文化经纪人方向、报刊经营方向、艺术品经营方向、院线经营方向等。笔者认为, 应依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和开设院校已有的专业基础水平来决定文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选择, 通过开设相关专业方向来提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我校文管专业就根据重庆市优势文化产业的需求开设了影视和图书出版两个方向, 根据重庆市日益发展的演出业需求开设了演艺经纪方向, 目前学生在相关文化单位的就业情况很好。

(三) 培养体系不健全

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尚未建立健全的体系, 存在着整体数量不足,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素质培训与技能培养、专业培养与短期培训未能有机结合等问题。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 虽然从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此专业至今, 全国已有70余所高校都开设了这一专业, 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 现有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重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积极利用文化部在重庆建立的两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文化人才培养基地的契机, 建立以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包括对全日制在校学生的培养和在职人员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应建构类型丰富、层次齐全的学校人才培养和短期培训、脱产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在职人员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应依托高等院校, 以行业协会为平台,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 共同开展人才培训。

(四) 课程体系不实用

现有的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很宽泛, 导致课程体系庞杂, 易出现多学科课程强行拼接在一起的情况, 缺乏系统性的设计。如很多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就是将艺术类、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等简单相加, 理论性虽强, 但与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很难体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而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就是本科专业的压缩版, 甚至连课程名称都是相同的。另外, 各高校对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建设各自为阵, 虽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建立, 但其基本结构缺乏统一标准, 不利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开发和撰写, 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人才, 学生在学习中不但需要掌握必要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 还需要培养其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审美能力以及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把握能力, 而最难的则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应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所以在专业下面再设置细分方向是目前较好的提高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性、建立合理课程体系的方法。

(五) 实践教学太薄弱

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技术操作层面的东西涉及很少, 有的学校甚至以理论代替实践环节;有的尽管有实践环节, 但是形式单一, 内容滞后, 课时很少;还有的实践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进行认知和观摩, 并没有真正的技能训练。同时, 很多高校不重视文科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对于文化产业类专业究竟应该建立哪些实训室, 开设哪些实训环节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六) 师资力量太缺乏

因为文化产业属于一个新兴行业, 因此至今尚未形成有文化产业背景或者由文化产业专业出身的师资队伍。现有高校中的师资主要是从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转行而来, 由于教师本身对文化产业这一新学科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 对某些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甚至争议, 再加上教师普遍缺乏在文化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 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知识传授上难免有与市场脱节的地方, 特别是教师普遍缺乏技术运用和动手能力、缺乏项目运作和实战的经验, 更令这一状况雪上加霜。另外, 由于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导致了很多教师重科研和学术, 轻教学和技术运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专业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需要大量的具有文化产业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 这样的教师可以通过高校培养, 也可以在行业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择优选拔。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应该是兼具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教师。各高校应重视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起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又能胜任教学, 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吴进科.论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构建, 重庆日报数字报[DB/OL].2012-5-3.

[2]全市已培育50多家文化科技创新型企业, 重庆日报数字报[DB/OL].2013-8-28.

[3]张青.面向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地方高校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2 (9) .

[4]王文峰.重庆文化产业建设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3) .

[5]赫鹏飞.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完善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22) .

[6]屈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及形式研究[J].职业技术, 2010 (9) .

重庆市潼南县文化产业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3

1、公租房建设: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

重庆市公租房的入住标准大致为:年满18岁,单身人士月收入不高于2000元,家庭月收入不高于3000元,包括大中专院校及职校毕业生,进城务工和外地来渝工作者,本市无房户,或者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3平米的住房困难家庭,都可以提出申请。引进人才、劳模、英模、二等功以上的复转军人如要申请公租房,不受收入限制。

有业内专家分析认为,目前的住房保障制度运行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之一是占城镇居民相当比重的“夹心层”居民的住房保障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央多次下发针对公租房建设的专项文件,说明了未来保障房建设重心将向公租房转移,其将成为保障房体系中的中坚力量。然而,对于今年开建220万套公租房这项“死任务”,资金短缺仍是最大问题。同时,公租房未来的运营和退出机制尚未成熟,也成为阻碍企业参与公租房建设的一大障碍。这两大瓶颈未破,公租房可持续发展模式仍待探索

中秋节前一天,江苏邳州燕子埠中学农村教师王闻一家迎来乔迁之喜,搬进了刚刚投入使用的教师公租房。今年的教师节和中秋节对于他们来说,因为住进了新房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和王闻一家同时搬进新房的,还有燕子埠镇的其他59户农村教师家庭。新房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宽敞的客厅,干净的地板,独立的卫生间。“搬进新房喜气洋洋,我们有了工作在农村、生活在城市的感觉。”当天,燕子埠镇教师公租房正式启用,成为徐州市第一批投入使用的农村教师公租房。

燕子埠镇位于苏鲁两省交界处,镇内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是邳州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去年教师节,徐州市市长张敬华到燕子埠中学看望教师,他对农村教职工的居住条件十分关心,提出在农村偏远地区建设教师公租房的建议。经过调查研究,徐州市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在全市所有偏远乡镇集中建设一批教师公租房,为中小学在编在岗教职工服务,给对口支教教师和住房困难的教师“支一个家”。今年首先在徐州7个镇启动试点建设,计划年底前投入使用。邳州加快推进燕子埠镇教师公租房建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率先完成了建设任务。

沈庆彩是邳州市第一批搬入公租房的教师之一。她告诉记者,原来的老宿舍条件太差,石灰墙上都是霉点,没有独立卫生间。宿舍数量还不够,以至于有的老师只好到距离燕子埠不远的山东台儿庄“跨省买房”,每天骑摩托车“跨省上班”。

如今,住上公租房的老师再也不用来回奔波了。燕子埠镇教师公租房与学校教学楼仅一墙之隔,2栋5层的楼房共60户,室内配套简单的装修和必要的生活设施,月租金只有20至30元,可以拎包即住。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面临着两个重要的发展背景;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它们从根本上塑造了今天的人类社会,并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宏观走向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必须考虑到这样的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务实创新,才能全面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长久、健康、全面发展。所以,“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国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社会结构的调整为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为主要动力,统筹兼顾,努力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重点提高政府在新形势下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

2、进城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农民工进了城就不应再视为农民,而是城市居民了。就应该城市原有居民一视同仁,在这方面又走到了前列,这才是真正尊重工人,体现工的地位。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农民工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一个相对独立、数目庞大而没有稳定的社会保障的社会群体,他们肩负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建筑业、运输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但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工因为身份是农民而导致在工资工时、医疗养老保险、子女就学招工、公共福利等方面与城市市民都区别对待的不平等待遇。因此,切实解决好农民工进城的户籍问题,是当前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改革进城农民工户籍问题的建议 首先,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公民的迁徙自由、居住自由、择业自由、营业自由等条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无论户口、出身、出生地、居住地如何,权利、身份、地位和机会一律平等,一切职业包括在政府部门的任职资格向所有公民开放,任何机关的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剥夺公民的平等权利,不得以任何借口歧视任何公民。清理一切与公民迁徙自由、平等权利相抵触的法律法规以及地方土政策,为新型户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良性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其次,切实解决当前进城民工遇到的突出问题,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切实有效解决当前农民工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设步伐将加快,有助于消除民工在就业过程中遭受的歧视,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环境是是反映社会文明的核心领域,一个城市的风貌对居住其间的个体有形无形的熏陶,是提升市民气质的重要渠道、直辖以来,重庆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很快,成就辉煌,主城区的道路变长了,房子变漂亮了,城市也变大,进入二环时代。但是,城市的一些矛盾也同时显现出来,主城区主干道两侧建筑建成年代跨度很大,建筑立面凌乱,色彩不协调,市政设施破损严重、不统一,架空管线繁杂、沿街裸露,绿化参差不齐、长势不好、档次不高,户外广告数量多,店招店牌凌乱,城市街区面貌陈旧杂乱,严重影响城市形象,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比如建筑瓷砖坠落、附属设施锈蚀、市政设施缺损等)。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意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部门和乡镇干部职工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把城乡环境整治单纯地当作清洁工程、面子工程来看,而没有真正将此项工作当成民心工程来抓,没有充分认识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工作决心还没下到极致,工作措施还没完全落到实处。二是大局意识不浓,工作进展不平衡。一些地方重城镇、轻农村,重主要街道、轻背街小巷,重公路沿线、轻边远村社,重表面文章、轻实际效果等思想较为严重。个别乡镇和部门缺乏全局意识,存在消极心理,工作不主动、不参与、不配合,存在较大的畏难情绪,认为整治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素质低,畏首畏尾、拈轻怕重,没有真正行动起来。

三是工作层面不宽,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解决“脏、乱、差”的问题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一些小区、机关院落、场镇村社、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较差,垃圾乱扔、污水乱倒、卫生死角等现象比较突出;车辆行人闯红灯、摩托车违法营运、出租车随意上下客人等现象屡禁不止;店铺招牌和广告牌匾粗制滥造、杂乱无序;街道上乱吐乱扔、乱贴乱画、乱摆乱放、占道经营、“牛皮癣”随处可见。

四是工作机制不完善,环境整治反复性较大。社会化长效机制尚未形成,部分居民的城市环保意识不强,公德意识较差,陈规陋习较多,恶意破坏市政公共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糟蹋”的尴尬局面,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个人行为对社会的正面及负面影响,相当部分人对城乡环境建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致使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反弹现象突出。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几点建议

(一)把宣传作为整治纵深推进的号角,大张旗鼓,强力宣传,努力形成“众人划浆开大船”的强大合力。要从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和村社、社区等工作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浓厚氛围,使广大群众进一步增强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积极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主动参与城乡环境整治活动,巩固城乡环境建设与治理的工作成果,真正形成“政府为群众着想,群众为政府分忧”的良好互动局面。

(二)把治理作为整治纵深推进的根本,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彻底解决城乡环境突出问题。突出城市环境整治重点。城市是一个地方的窗口,是对外开放的第一印象,必须坚持把城市环境放在首位,全面加强市容市貌整治。一要突出重点“治脏”。以城区主干道和车站、风景区、广场、农贸市场、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为重点,实行全天候、无假日保洁,落实好沿街单位“门前五包”(包卫生、包绿化、包容貌、包设施、包秩序),实现主城区人居环境全面改观。以城中村、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为重点,彻底根治垃圾乱堆乱放、污水遍地横流等问题,提高城市整体清洁水平。以小餐馆、小理发店、小洗浴室、小网吧、小旅馆等“十小”场所为重点,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做到操作规范,清洗、消毒、通风到位,确保达到国家卫生标准。以“除四害”为重点,积极开展消灭苍蝇、蚊子、蟑螂、老鼠活动,有效预防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健康水平。二要突出重点“治乱”。把乱摆乱卖的经营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作为重点,加强城区重点区域、重点部位摆摊设点规范管理,严禁冒口占道经营;把乱贴乱挂的非法广告专项整治作为重点,严格户外广告审批,重点加强对主要街道、公园广场、公交车和出租车等公共场所广告内容审查,规范城市户外广告、牌匾、霓虹灯等设置,对乱贴乱画、发布非法广告等行为严厉查处,彻底根治城市“牛皮癣”;把乱堆乱放的垃圾、渣土堆放专项整治作为重点,加强垃圾、渣土运输管理,消除违章乱倒和沿途撒漏现象。三要突出重点“治差”。加强重要路段及破损路面的维修,加强道路开挖审批,强化道路管护,提升道路功能。加大背街小巷、小区出入口、城市人行道、下水管网等市政设施维修力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路不平、水不通”的问题。扎实搞好绿化、美化和亮化,加强城市绿地建设,突出绿化带、道路两侧、绿地广场、居民小区四个重点,加快城市绿化步伐,抓好街道路灯和公园、广场景观灯的维修更换工作,丰富城市景观,按照“谁拥有、谁治理”的原则,对街道、建筑物立面进行清理和粉刷,美化建筑物外观。把握农村环境整治关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面宽量大的综合工程。必须在突出城市环境整治的同时,加大对农村环境卫生的治理力度,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养成健康卫生的生产生活习惯,破除陈规陋习,着力解决垃圾乱堆、柴草乱放、摊点乱摆、污水乱漏、畜禽乱跑等问题;推广使用沼气,防止大量焚烧作物秸秆,控制白色污染;加强居住地绿化美化,推广乡村园林建设,进一步保护好田园风光资源。围绕实施村庄清洁行动,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为重点,着力实施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清污泥“四清”活动,保持村庄村居干净整洁。

市建委副主任游正焜表示,针对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在城市建设提档升级中,为了避免大拆大建,城市环境整治选择了综合改造,目的是使城市的功能完善,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市民从环境改善中受益。

其次,这也是城市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选择改造城市,可以让城市的功能更完善、风貌有所提升、品位提高,在发展中保留城市文脉和历史记忆。

4、“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农民是建国以来,工业化的直接支持力量,可以说没有农民的贡献,就没有今天的城市繁荣,饮水思源,为农民投入就是回报恩情,是天悦人乐的善事。

“重庆突破‘两翼’,把‘两翼’致富问题解决好,其战略意义的本质就在于城乡统筹。”黄奇帆说,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千方百计地加快增长极、经济中心的推进力度,也就是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另一条腿就是要抓住全面小康、城乡统筹要义,通过“两翼”的山区、库区更好发展,努力缩小差距。

一、充分认识商贸流通对促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重大意义

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是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两翼”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一次革命,是以产业为支撑,促进“两翼”地区农户持续稳定增收致富的一项基础性惠民工程。有效实现“两翼”地区农林产品顺利销售,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是对商贸流通领域的一次严峻考验和挑战。各地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关键在流通,难点在流通,要充分发挥商贸系统在市场信息、渠道网络、管理技术、信息服务、品牌培育等方面的优势,架起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连接,助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市场为主线,以基础平台建设为重点,以创新流通模式为动力。坚持市场导向,农商联动,企业主体,政策支撑,强力实施“商贸五大行动”,助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到2012年,建成“两翼”地区5个以上区域性农林产品大型综合批发市场、5个以上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63个城市社区标准化菜市、495个规范化乡镇农贸市场;鲜活农产品冷藏冷冻能力达10万吨以上,特色农产品产销直接对接率达30%以上;100家以上大中型商贸服务企业建设规模化种植、养殖业基地100个,建生产采购基地100万亩,吸纳农民就业10万人;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率达20%以上;培育100户农林产品经纪人、营销贩运示范大户;农产品商品化率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70%以上,基本实现“两翼”地区农林产品不烂市、不滞销、不积压。

三、主要任务

围绕农林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得久、卖个好价钱”的总体思路,重点实施“商贸五大行动”,助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一)农林产品农商对接行动

创新农林产品流通模式,通过农商对接会、农林产品专场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促进产销直接对接,每年在“两翼”各区县至少组织一次大型农商对接活动。重点推进“农超对接”(超市+专业合作社),组织50家以上超市企业与“两翼”地区500个以上农林产品专业合作社直接紧密对接、贴牌生产农林产品,给予冷链系统、加工配送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农林产品品牌建设等项目扶持。充分发挥已经全覆盖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作用,在搞好工业品下乡进村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林产品出村进城,实现双向流通。到2012年,使“两翼”地区农产品冷藏冷冻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直接对接销售比重达到30%以上。

5、农村留守儿童等方面的关爱计划:农村劳力为城市繁荣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孩子却在时光流逝中失去了至亲的关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华传统美德。这是之政治当行之义,重庆又走在了前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好坏,直接影响着祖国的繁荣和富强。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6、农村养老保险:城里居民有最低生活保障,农民是和工人一样为祖国建设的力量,在公有制市场化以来,他们应得的都被无形的消解了,恢复农民应该得的养老保障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帜最起码做得事,但又是重庆先行了。真是得人心呀!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五在农村。据统计,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1998年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4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不到村民委员会总数的20%.另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进城务工者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14亿人,所以很有必要考虑这个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基本方案中没有体现出对留在农村的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予区别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既没被纳入到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也没被纳入到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中,处于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三)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

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7、医疗卫生向基层倾斜:看不起病成了医疗改革以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让人能看起病,这是一个社会对人最起码的关爱,何况是号称改革取得巨大成绩的当下呢?什么时候老百姓恢复免费医疗了,老百姓就心安了。年来,各级财政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并注重向需方倾斜、向公共卫生倾斜、向基层倾斜,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支持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促进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09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3994.19亿元,比2008年增长39.7%(见图4.5)。其中,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273.21亿元,比2008年增长49%。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重点支持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一是支持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各级财政补助标准达到人均80元,参合(保)人数分别达到8.3亿人和1.8亿人。中央财政支出专项补助资金429亿元用于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等医疗保障问题。进一步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资助困难城乡居民参保,减轻医疗费用负担。二是支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30%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努力探索多渠道补偿机制。三是支持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支持2.9万所乡镇卫生院、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四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向全体城乡居民免费提供9类2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总体上,医改五项重点改革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09年孕产妇死亡率由2008年的34.2/10万下降到31.9/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8年的18.5‰下降到17.2‰,国民健康状况继续改善。在平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上,许勇刚表示,政府已经采取了多种尝试,如“万名医生下乡”、卫生支农、省市医院和县级医院挂钩联系等多项制度,将优秀的医生流动到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基层医疗人员技术水平,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8、发展微型企业:不发展微型企业,就无法解决就业问题,大力支持微型企业的发展,能够消化相当多的就业人口,这是解决社会稳定的他山之石。也是让这部分人干有尊严又体面的工作的坚实保障。在山城重庆,有200多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三峡库区移民需要就业,每年还有10万多大中专毕业生和大量返乡农民工待就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通过大力发展微型企业,仅9个月时间,重庆就创造了12.57万个就业岗位。微型企业是一种企业雇员人数少、产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产品服务种类单

一、经营规模微小的企业组织,具有创业成本低、就业弹性空间大、成果见效快等特点。

大力发展微型企业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激发民间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微型企业不仅可以培育壮大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培养大批有所作为的企业家,也可以营造“重商”氛围,激发全民创业,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结合我市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市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特点以及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和企业改革带来的下岗失业问题,大力扶持发展微型企业十分迫切、意义深远。

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必须充分认识鼓励创业、促进微型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营造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坚持不懈地探索适应微型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精心安排、稳步实施,确保微型企业创业投资促进计划顺利推行、卓有成效。

9、校园民警和500多个交巡警平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指标。而人民警察真正有人民性,成为人民的勤务兵,这是社会稳定保障。也是净化社会的关键,但警察如果背离了人民立场,这方面人数越多,社会不稳定因素越加剧,因此加强这方面,首先要保证警察的人民立场,他们就是真的人民仆人,因此加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吃苦训练常坚持,警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常进行,保证警察不变色。

10、“森林重庆”、“三项制度”、新农村建设等:加大自然环境建设,加大干民关系建设、加大农村风貌建设,这是提升区域环境的基础平台建设,是长久的工程,是影响千秋的事业。实施森林工程,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赋予重庆的光荣使命。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先后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绿地行动”等生态建设工程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城乡绿化进程加快,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林分质量不高、森林结构不尽合理、林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制度机制不够完善仍然是制约城乡绿化的突出问题,林业基础在我市国民经济中还相对薄弱。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三峡库区所在地,具备大面积造林绿化的地理、气候条件,有实现山区农民兴林致富的现实要求,有统筹城乡林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广泛社会需求。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作出的“314”总体部署,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绿化,拓展森林生态系统的容量和空间,确保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唐仕青

重庆市潼南县文化产业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4

摘要:结合对江苏省灌南县花卉产业发展的实地调研,分析其做法与成效,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把握发展大势,明确产业定位,协调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基地和产业带建设;把握每一环节,全面推广科技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保质量创品牌;加强政府与行业组织的配合,提供全面服务;重抓物流、交易体系与信息化建设。关键词:灌南县 花卉产业 发展现状 对策

花卉产业是现代高效农业,是林业十大产业之一,是我国的朝阳产业[1]

。据农业部统计,2008年我国花卉生产面积77.5万公顷,花卉销售额达到666.9亿元,出口3.99亿美元。全国花卉协会会长江泽慧指出:从产业的特点来看,花卉业是一个劳动、资金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兼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产业的属性来看,花卉业提供的产品既是物质消费品,也是精神和文化消费品;从产业构成来看,花卉业不仅包括了花卉产品直接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还包括种子种苗、专用花肥、栽培基质、园林机械等辅助产业[2]

。丰富的物种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巨大的潜力市场,都是我国花卉产业未来发展兴旺的强大保障。江苏省花卉产业发展较早,潜力巨大,抓住世界发展大势,把握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1灌南县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1.1连云港市的现代花卉产业发展规划

连云港市江苏省花卉最主要的生产区域和产地交易中心之一,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便捷的交通运输、低廉的生产成本、广阔的市场需求、先进的花卉技术、初步形成的发展格局和有力的政策扶持等花卉产业发展的七大优势[3]。在《连云港市现代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市花卉面积15.51万亩,花卉年产值54.75亿元,逐步把连云港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高档盆花、观赏苗木基地,成为全国领先的鲜切花产区和现代化的花卉交易中心等目标。全市将形成以宁连、沿海高速为纵向,东陇海铁路沿线为横向的“一纵一横”花卉产业带,重点加强“一核心,四片区”花卉产业空间布局。其中,灌南片区以灌南县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区,辐射林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产业区,以新新线为轴线,分别向两侧延伸,主营高档盆花[3]。1.2灌南县花卉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灌南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是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东与响水相连,南与涟水接壤,西与沭阳毗邻,面积1041平方公里,人口76万。灌南县林业基础较好,是江苏省首批“生态农林业试验示范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近年来,该县围绕“林业产业名县、板材加工强县和盆花生产大县”的奋斗目标,努力发展,成果颇丰。到2009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5.54%,花卉设施栽培面积16万m2,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和“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1.2.1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花卉产业带(1)示范园区。灌南现代农业示范区成立于2007年5月,是江苏省五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之一。园区年销售蝴蝶兰、凤梨、红掌、大花惠兰等高档盆花1000多万盆,成为华东地区花卉苗木最大集散地之一,全县花卉总产值已突破亿元。(2)花卉产业带。2009年,灌南县确定“一区、两园、三带、百村”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新新线苗木花卉产业带建设,形成10km2的产业带,拉开产业发展框架。

1.2.2重抓招商引资,注重国际交流合作(1)招商引资。示范园区以招商引资带动产业发展,先后引进冠台花卉、连禾花卉、千红园艺、新春园艺等花企,产业带已有常州、扬州、沭阳等地客商共5个项目落户。(2)国际交流合作。2010年3月,灌南县外侨办邀请丹麦王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贾波一行赴灌南县进行考察,参观了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农业产业区[4]。贾波对生态农业建设赞叹不已,丹麦北欧农庄有限公司与灌南生态农业示范区就种植业等项目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1.2.3培育龙头企业,创新农企合作(1)龙头企业。灌南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发展,培育农业企业。台湾成美园艺与浙江森禾种业分别投资亿元在园区兴办冠台花卉与连禾花卉,两岸花卉生产巨头联手把灌南打造成全国知名的“蝴蝶兰之乡”。(2)农企合作。示范区以创新土地合作的方式来带动农民致富。一是创新“股田制”,由连禾花卉牵头在新安镇进行500亩准股田制运作,实行“两头在外”的合作方式进行试

点。二是创新“井田制”,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冠台花卉牵头在其已流转的土地上规划出500亩,农户通过承包其规划的小块土地进行花卉种植,由企业提供种苗及技术支持,并以保护价统一收购。三是创新“资金入股”,在冠台花卉博览园进行试点,农户以资金入股,企业确保农户在本金的基础上分得30%的红利。1.2.4注重科技创新和推广(1)科技创新。为科学规划,示范园区邀请省农科院、科研所专家教授进行实地考察,根据气候、土质以及土地流转等情况,对花卉产业进行了论证和规划。示范园区加大对花企的科技项目支撑力度,构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科技推广。灌南县科技推广惠及农民,在花卉产业发展方面,实施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等工程。技术培训采取集中授课、生产实践、跟踪指导三结合,做到因需培训;科技入户中25名技术指导员挂钩25个村,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民培训关注生产技能、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经营管理等相关内容;创业培训重点在食用菌、蔬菜花卉、畜禽养殖三大主导产业方面,着力培育种养大户。

1.2.5加强政策引导和保障,成立专业协会(1)优惠政策。灌南县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从项目申报、资金补助、土地租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特别鼓励返乡农民工承包花卉大棚。如规定凡在规划区内连片发展花卉苗木面积100亩以上、亩均效益3000元以上,连续三年给予每亩300元补助。(2)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灌南县成立了花卉苗木合作社,组建花卉经纪销售队伍,在南京、上海、成都等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点,与农户签订销售订单,以销定产,避免种植户盲目发展。产业带内先后成立夕林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和金田林果专业合作社,在信息传递、技术培训、物资供应、产业延伸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6明确市场定位,注重生态建设(1)市场定位。灌南花卉产业坚持精品路线,锁定高端品质,淘汰部分市场反应疲软的品种;致力打造名牌,通过各大刊物、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力量帮助企业推介;在优质基础上加大配套服务,增加了礼品包装、养护手册以及送货上门等。(2)生态建设。灌南县注重从生态着手,不断提升花卉产业档次。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把生态产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新的产业增长点。如以冠台博览园为中心,打造花文化旅游区,实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生活环境舒适化,成为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

2灌南县花卉产业发展的分析与对策

灌南县花卉产业经过近几年大力发展已经获得一定成效,但与先进的花卉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对灌南花卉产业未来发展有以下对策与建议。2.1把握发展大势,明确产业定位,协调产业发展

灌南县花卉产业的发展并非独立,从纵向看,它是世界、国家、省市花卉产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世界花卉生产已逐步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5],经过近年来大规模花卉生产,我国已经成为花卉第一生产大国。灌南县既要把握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又要考虑大局,紧密结合连云港的《规划》精神,突出灌南地方特色,不能贪大求全。从横向看,它是灌南县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在早期发展中,灌南已经形成了酿酒、木材、机械、棉纺等主导产业,而花卉产业作为新时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土地规划、岗位安排、经费调度等资源配置问题中应与其他产业协调好,不能因此失彼。花卉产业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于一体,只有把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统筹考虑,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2.2进一步加强基地和产业带建设,促进产业化发展

灌南县在总体上建成了江苏全省面积最大、潜力强劲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但经实地调研发现,基地里设施仍比较单一,大部分园区仍在建设当中。要进一步建设,首先要创新融资渠道。可以争取国家和省项目扶持资金,以项目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加大银行对花卉企业的信贷规模;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走公助民办的发展道路;积极争取外援项目,尝试向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同时,要把握产业带建设,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方式,引导企、社、农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以订单式发展,实行统一规划、建棚、供苗、管理和销售,进一步提高效益,形成产业内部的规模经济。此外,花卉产业横跨农、工、商三领域,利用行业联系把生产、加工、销售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延长产业链可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了整个产业的规模经济。

2.3把握每一环节,全面推广科技创新

花卉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效益和高风险的特点,要加快发展,科技是关键。随着产业不断发展,灌南县应在已有科技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强化。一方面,让

科技创新融入每一环节。从基地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布局、子项目设置到种苗繁育、生产栽培、包装贮运和服务,整个链条都要体现科技含量。另一方面,科学技术需要人去掌握,从花卉生产技术与品种开发研究到技术成果的推广、运用及示范服务都要有一支稳定、精干、敬业的技术队伍。县政府和企业应尽快制定出科技人员培训规划,分期分批选送到有关大专院校学习深造,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鼓励科学研究,以科研成果促进花卉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让科学技术惠及广大花农。在已有培训工程基础上,应鼓励科技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田间地头实行专题讲座与现场指导,以更广的接触面,提高农户种植、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水平。

2.4以市场为导向,保质量创品牌

灌南花卉定位于高档产品市场,凤梨、蝴蝶兰、大花蕙兰等高档盆花初具规模,随着产业规模扩大,需要发展更大的市场。对国内市场,要加快建设专业市场,制订和规范市场运作行为,要出台相关的市场优惠举措,吸引各地经营户、批发商、专业营销队伍设点交易;鼓励沿线花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国内大中城市增设营销窗口;扶持花卉营销队伍建设,及时收集、分析、掌握花开市场供求价格信息和预测市场需求变化,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国际市场,可以通过国际合作交流,适当引进、吸收、消化国外一个多世纪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成果,提升自身竞争力;要认识到标准和认证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手段;要正视贸易壁垒,重抓花卉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运作,提高产品质量,创立自己的品牌。2.5加强政府与行业组织的配合,提供全面服务 从发达国家经验可见,政府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花卉产业价值链的整体链条环节中起了重要的监督、协调和服务作用。灌南政府要适时加强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农户发展生产和提升产业层次;尝试开设花卉产业的农业专项保险,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贷款贴息和保险补贴;加强监督作用,立法工作要配合开展,严厉打击花卉产业中恶性竞争、占地生产、乱收税费等违法犯罪行为。花卉协会、合作社应该是以服务企业、服务政府为宗旨的跨部门、跨产业的行业组织,应协助政府开展行业调研,制定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加快组织制订花卉系列标准;以“花博会”等农业展示展览活动为有效载体,召开各种研讨会、交流会,打响灌南花卉产品品牌,积极开展国际和地区间的交流与

合作,特别是荷兰、德国等花卉大国,开拓国际市场。2.6重抓物流、交易体系与信息化建设

借鉴荷兰花卉发展可知,发达的物流服务是产业

价值链和谐运行的保证[6]

。花卉产品市场预测难度大,时效性较强。灌南县必须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加快市场交易速度,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好市场建设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拍卖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功能各异、层次分明的花卉流通体系。此外,花卉产业也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花卉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网站是企业对外联络和宣传的动态窗口,企业首先要重视和加强网站建设,然后逐步开展网络营销。政府、行业组织也一样,要通过网络疏通信息渠道,建立全县花卉信息数据库,成立县花卉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做好市场信息搜集、整理、传递和品种推介、行情预测等工作,帮助花农提高生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降低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重庆市潼南县文化产业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5

作为文化产业的高智能、高附加值形态,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在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与经济、技术相互结合,并通过人的智慧和创意将三者整合起来的文化产业形态,兼具“文化”、“创意”、“产业”三个特征。

文化的特征。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为基础,以知识产权实现和消费交易为特征,是知识经济的产物。所有的文化创意活动都是对各类文化资源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它与传统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完全不同,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创意的特征。文化创意产业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作为主要生产要素,以创意和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内容。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源泉和驱动力,文化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创意却是无限的,文化资源的价值通过创意得到 真正的实现;产业的特征。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居于文化产业链的“上游”和“核心层”,是文化产业生产中提升产品附加值、产业结构、进一步产业化的必然阶段。

文化创意产业也随之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各省已纷纷推出优惠扶持政策,文化创意产业增速迅猛,涌现出一批前景看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消费需求巨大。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1 年GDP 总值已超过47 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8 万元,消费性支出达1.35 万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居民的消费,逐步迈入文化消费需求强力扩张的阶段,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呈现出广阔空间。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明显。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激发企业员工创意灵感、加强分工协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部分中心城市出现了若干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文化创意产业区域资源差异明显。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已成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文化消费需求大,消费层次高,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其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求。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和西部地区,文化消费需求较低,但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拥有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要充分运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存在的问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制不健全,政策法规不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点不突出,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同构化问题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

严重;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能力不足,高端文化创意人才短缺;文化创意产业配套不到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中咨网(http:///)研究部研究总结对策建议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壮大一批国有文化企业,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形成规模效应,提升行业整体绩效。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兼具商品和意识形态双重属性、兼顾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因此,必须对文化市场经营进行规范引导,相关部门要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加快文化市场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文化市场包括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等。因此,要从实际出发,把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造就大流通、大市场格局,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运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布局结构,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协调,调整文化创意产业 区域间协调发展,合理规划功能定位准确、拥有特色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整合文化资源,加强产业关联,提高产业聚集度,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群和产业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坚持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聚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加强 产业配套,形成完备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支撑。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与文化相结合的特殊产业,对于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要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市场,制定有效的创意人才评价制度,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激励机制。要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参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储备人力资源。

上一篇:军训总结英文自我评价下一篇:英语演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