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开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开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旅游景区 营销模式 品牌意识

2004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构想,构筑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平顶山、漯河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重要支撑。2006年,《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以及郑汴快速路的开通正式拉开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和中原崛起的序幕。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农业立省、工业强省、文化兴省”战略决策中,我们不难发现旅游和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们不单单是将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也就是说,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对GDP总量的贡献上,更重要是它会对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开封作为中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郑汴一体化的先导区,在中原崛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摆在当代人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而调查、研究目前开封市各旅游景区的营销模式,就成为深入剖析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并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一条可行途径。

开封是一个历史人文景观非常丰富的城市,市区遍布大大小小多家旅游景区,这也成了开封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石,但与省内“沿黄三点一线”的其他两个城市相比,我们还是在各项主要旅游指标上发现了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我们号称旅游强市,但在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等各项指

标上与郑州和洛阳两市相比均明显偏低,特别是能重点反应旅游产业效益高低的每人次平均旅游支出指标上,不要说和江苏、广东、浙江等旅游大省相比,远远低于人家的千元标准,就是和省内的其他城市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我们甚至还远远低于全省700元左右的标准。试想一下,当旅游总人数的增长触及天花板效应之后,这样低下的效益指标怎能承受旅游兴市之重呢?如果要探寻其中深层次原因的话,除了旅游业长期粗放的行业经营模式之外,恐怕也和我们目前各个旅游景区所采取的营销方式有很大的相关关系。

论及开封各大旅游景区的营销模式,如果要加以细致划分的话,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模式:

1、历史古迹游,如铁搭公园、龙亭及山陕甘会馆等;

2、影视及文化主题公园,如包公祠、开封府、清明上河园及天波杨府等;

3、都市休闲景区,比如森林公园、汴京公园等;

4、宗教信仰景区,延庆观、相国寺及白衣观等;

5、红色旅游景区,兰考焦裕禄纪念馆;

6、庙会游景区,翰园碑林及禹王台公园。

在具体分析开封旅游景区营销模式的之后,我们就不难发现造成目前开封市旅游总体收入及每人次平均旅游支出等指标双低的真正原因。

一、自然景观相对不足,导致开封本身旅游资源的先天性缺陷

和洛阳相比较,缺少其的旅游资源多样化,洛阳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成就了其先天性的优势,不论是山水游、历史游或是观光休闲游,它都可以为游客提供相应的选择,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同时,洛阳和西安地理位置较近,在旅游资源上可以相互补充形成协同效应。

二、各旅游景区营销模式的雷同性导致了旅游收入常年在原位徘徊

纵观开封市各景区,不论是从清明上河园的北宋民俗体验游,还是龙亭的帝王文化游,抑或是翰园碑林的庙会游,开封府及包公祠的借助影视包公形象的影视体验模式,真正具有资源独占和稀缺性并且不具被替代性的旅游景区几乎没有。虽然在本地还显得各具特色,但如果我们放眼全国,在其他方都能够找到相应的替代产品。反观郑州,虽然旅游资源相对匮乏,但却具有质量优势,不论是少林寺还是皇帝故里都具有稀缺性和独占性特点,其他地区难以雷同和模仿。同时郑州有其便利的交通、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以及丰富的内部客源,也都成为开封无法比拟的优势。

唯一稍具资源独占特点的龙亭所津津乐道的帝王营销模式却苦于北宋在历史上尴尬地位,使得其在全国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就其原因,是我们自身在市场细分和目标顾客选择时出现了问题,仅仅只把市场定位少数真正懂得历史的游客之上无异于是作茧自缚。这也造成开封在河南省内的尴尬地位,虽然有着庞大的游客数量,但旅游收入却比不过省内一些新型旅游城市如焦作的尴尬情况。当我们在不能完全整合旅游产业链之前,仅仅要靠门票维持生计的话,是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愿意花钱购买门票的。

总结起来我们发现,当旅游产品形式趋于雷同之后,在给消费者更多选择之外,旅游景区之间的直接竞争将不可避免,带来的恶果除了会稀释顾客流量以外,也很容易在对顾客进行狂轰乱炸之后引起消费者的审美疲劳而拒绝进入景区。

三、旅游相关配套产业的落后

比如酒店业、餐饮业比如旅游产品开发与制造业,提到餐饮行业,这么多年我们还是固守着第一楼、鼓楼夜市,鲜有创新性和全国性的品牌诞生。

四、在旅游产业链的打造方面

我们也缺少一个统一的、切实可行的战略路径,如何整合各个旅游景区资源,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何分工合作,主管部门如何在中间协调各方面关系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旅游推介及品牌意识淡薄

如何有效的向目标游客宣传,受制与财政和经费限制,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时候甚至是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要么是所谓的大篷车,要么是政府牵头的旅游推介团,鲜有创新性的营销宣传模式,张家界和凤凰古城通过广告手法成功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的案例是不是值得我们相关部门思考呢?另外一方面各个景区各自为战,在宣传主题上及其混乱,仅有几个宣传也是以提高景区知名度为主的告知性广告,缺乏统一的品牌策划和广告宣传策略。到底向消费者推介什么,没有一个统一的能够上升到城市整体营销成面并能够鲜明代表开封自身城市特色的宣传主题。另一方面,我们“宋都景区、千年梦华、北方水城、菊香天下”的旅游主题看是鲜明,但是否能够吸引游客特别是省外游客根本没有完整性的市场调研,另一方面,就这一主题本身来讲也存在着诉求过多过于庞杂的问题,犯了在营销宣传推广方面的主题贪多的弊病,特色太多

就没有特色已经成为营销宣传的金科玉律,这也就造成开封在外地游客特别是省外游客心中的模糊的定位。这一点我们就要和大连及青岛学习,同样在资源禀赋和开封差不多的杭州也值得我们学习。其实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招商引资工作不能更多的借助文化和旅游软实力真正的原因。文化旅游产业,我们把它定义为支柱产业,更多的不是表现GDP的量值上,而是要体现在怎么样借助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达进而使其成为其他产业的助推剂。这一点也是目前开封旅游产业大而不强的最主要原因,我们缺乏一个整体成面的宣传和品牌推广策略。

因此,要解决目前旅游总收入和每人次平均旅游支出双低的现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应对自身资源禀赋方面的劣势,整合现有旅游资源。

釜底抽薪的办法就是学习杭州西湖模式,全部免去景区门票,不过这样一种途径和目前开封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相称,我们可能更多要考虑到门票免去之后旅游景区管理工作的经费问题以及相关旅游接待人员的安置问题。但在目前门票收入占旅游总收入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就为我们进行一些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便利。比如龙亭公园、铁搭公园、相国寺这些从属国有资产并且带有鲜明开封特点的旅游景区就可以作为首批免票的范围,通过和旅行社合作推出一条能够反应开封历史推介开封的文化的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向省外游客推介。

二、改革目前缺乏创新性却又显得过于严肃的营销模式。

从目前我市着力打造园林文化、府衙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旅游文化品牌可以发现,提到园林文化我们就会想到苏州,提到府衙文化,省内的南阳、平顶山比我们有先行优势,因此缺乏整体的独创性却又显得过于严肃。对于象包公祠和开封府这样以影视文化体验为特点的景区既然本质上不能成为一个反腐倡廉或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又面临众多定位相同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不能将其更加娱乐化呢,比如和武侠文化联姻,我们津津乐道的传统武侠文化载体如五鼠闹东京、七侠五义、水浒108将等和开封的关系十分紧密,可以成为我们进行旅游模式创新的突破口。

另一方面,既然省委、省政府给我们的定位是国际文化旅游城市,我们就应该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下功夫,要深入挖掘宋文化,从市政府的工作报告中

不难发现我们有的时候仅仅把宋文化理解为帝王文化和府衙文化,宋可以挖掘的方面有很多,比如它的科技水平、比如它在宋词上的高度,比如在国家危亡时所涌现的一大批爱国之士都是我们可以借力之处。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成立的宋词馆和史可法纪念馆等等就很值得相关主管部门考虑。

三、着力打造都市健康休闲旅游新模式。

都市健康休闲游目前在我市发展很不均衡。在都市健康休闲游方面似乎进入误区,我们在花费大量资金建造世博园等人造景观之外,是不是可以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自身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呢?比如我们有着非常丰富的地热水资源,却不懂的拿来作为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顺应人们崇尚健康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虽然我们没名山大川这样的自然资源,但一样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为,试想一下一个一天下来游遍开封的游客,身心疲惫,能够浸泡在地下三千米涌出的天然温泉中,这和去云台山呼吸山中新鲜的空气没游本质的区别。在这方面,珠海斗门的御温泉客源地聚焦模式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四、旅游景区的产权改革适度放缓。

如果站在开封城市营销整体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产权明晰,市场企业主体化一方面可以促进经营个体的积极性,形成企业经营的活力,但另一方面却很容易造成无序的竞争,给我们在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广告宣传和品牌建设的整体策略上带来麻烦,另外,也可能为以后的旅游景区的门票经济的转型留下隐患。

五、借力郑汴一体化,郑州会展经济和总部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其带来的大量商务客流。由于郑州汴一体化的实施,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重要功能区给自身争取这一部分高端顾客带来了便利,现在正是开封大力发展商务游最好时机。开封有着休闲的城市文化,这可以使商务人士从紧张的商务环境脱离出来,可以有效地减压,获得沉思和进行创新性思考的空间,并且可以围绕公司发展目标开展团队建设。其次,开封有非常多的传统文化遗产,在现在这样一个普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传承的年代,传统文化的氛围、景观和领导人现代的管理理论结合必然会获取全新的商业视角。由于商务游顾客大部分是高端客户,一方面可以成为每人平均旅游支出指标低下的突破口,另一方面这对以后旅游总人数增长出现天花板效应之后解决旅游产业发展后劲乏力提前打了一支强

开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篇2

一、清明上河园——文化创意的审美需求

文化创意要解决的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文化生产的单一化与人们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文化资源的历史化与表现形式的现代化之间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变, 人们的审美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趋势, 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不同爱好所需要的文化产品也有所不同。另外, 不同时代的人对文化的需求有不同的欣赏趣味和审美风尚, 文化生产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其文化产品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所以, 文化产业要想突破必须研究今天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 只有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 我们的产品才有市场, 才能受到人们的欢迎。开封清明上河园虽然是人造景观, 但它用巧妙的创意把宋代历史生活还原, 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十年来, 清明上河园共接待游客5 0 0多万人次, 总收入上亿元, 成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将逝去的历史还原成现代生活、将静态的画卷变成动态的展现, 将单一的看变成游、购、娱的多样统一。开封清明上河园以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园》为蓝本, 按照图中布局, 采用宋代营造法式, 结合现代建筑方法, 集中再现了原图的购物景观和民俗风情。

清明上河园景区占地600亩, 其中水面180亩, 景观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仿照原图, 设驿站、民俗风情、特色食街、宋文化展示、花鸟鱼虫、繁华京城、休闲购物和综合服务等八个功能区, 并设有校场、虹桥、民俗、宋都等四个文化区。游览清明上河园, 可以跨虹桥, 登上善门, 游鸿福寺, 浏览文绣院, 下榻古驿站, 就餐孙羊正店。游览清明上河园, 还可以观赏民间杂耍、木兰织房, 还有吹糖人、剪纸、风筝等民间工艺, 当然还有闻名中外的开封小吃。另外, 浏览清明上河园, 游客还能看到反映宋代历史的表演剧目, 如《王员外招婿》、《梁山好汉动劫车》、《包公巡视汴河漕运》、《大宋科举》、《东京擂台》, 观众不仅可以是一个旁观者, 还可以做一个参与者。

正是这些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和表演剧目, 使得清明上河园的宋文化主题更加鲜明, 让游人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置身于当时的历史场景, 感受当时的文化, 真正有一种“一朝步入画卷, 一日梦回千年”的感觉。清明上河园二期景区向游人开放后, 众多的宋代游艺和娱乐项目, 尤其是《大宋·东京梦华》的推出,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清明上河园二期全部建成开放使整个清明上河园创造三个中国之最。一是中国最大的仿古建筑群。二是中国最大的宋文化主题公园。三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娱乐集约化再现景区。

二、《大宋·东京梦华》——开封辉煌历史的追溯

《大宋·东京梦华》是一幅关于北宋王朝鼎盛时期的印象画卷, 是《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的历史再现。剧目将八首经典宋词和古画串联在一起, 利用水系景观、人文演出和历史背景, 构成对开封古城辉煌历史的追溯。

《大宋·东京梦华》演出的实景主要依托于清明上河园二期的部分皇家建筑和80亩人工湖, 每一幕都以一个美妙词牌为名, 又用8首观众耳熟能详的宋词贯穿始终, 《虞美人》中不堪回首的南唐遗梦, 《蝶恋花》中才子佳人的缠绵爱情, 《满江红》中战事的惨烈与悲壮等等都极大地吸引了游客。演出9 0%以上的剧情都在水上进行, 菊花舞台随着音乐的水面漂移, 一幅鲜活的《清明上河图》缓缓在湖面展开。高科技的应用成为演出的重要看点, 运用LED等亮彩技术设计的流光溢彩的“柳树”, 晶莹剔透、夜空发光的“香车宝马”, 随波荡漾的“水中明月”, 利用机械技术设计的可自由拼合的水上栈桥, 可“绽放”的菊花舞台等都给演出增色许多。

《大宋·东京梦华》演员阵容强大, 场景布置逼真, 由著名制作人梅帅元率《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班底制作。该演出也是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之后河南省隆重推出的第二个大型实景演出, 必将成为“夜游开封”的核心产品。

三、大型原创歌舞剧《清明上河图》 (青春版) ——郑汴强强联合、共同联手打造的一部精品剧目

青春版歌舞剧《清明上河图》是在开封歌舞剧院原创剧目的基础上, 由郑州歌舞剧院携手开封歌舞剧院强强联合、共同打造的一部精品剧目, 描述了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过程, 并将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中千姿百态的市井风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随着舞台上的灯光和音乐变换, 一幕幕东京汴梁的市井风情展现在人们面前:隋堤烟柳之中, 踏青游春的达官贵人、平民百姓欢呼雀跃;东京街头, 汴河两岸, 游僧乞丐、船工纤夫尽显本色, 舞台上声、光、雾、景的综合运用, 把人物和剧情演绎得活灵活现, 观众置身其中, 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东京汴梁。生动逼真的布景设计、精巧完美的舞蹈编排、美妙悦耳的音乐旋律以及演员们曼妙感人的舞蹈律动, 给观众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和美的享受。该剧引领观众和张择端、各行各业的市井百姓一道分享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感受千年以来, 宋都开封的脉搏律动以及繁华盛景。

该剧有效整合了郑汴资源, 实现了郑汴文化对接, 是“郑汴一体化”文化融城的首次尝试。《清明上河图》经过再修改、包装后推入市场, 作为文化对接的切入点, 创造性地启动了合理调配艺术生产资源、联手打造歌舞剧《清明上河图》 (青春版) 的工程, 对开封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启示。

今后, 青春版《清明上河图》将与《风中少林》进行捆绑经营, 这意味着, 郑州歌舞剧院再出去进行商业演出时, 一个团队就可以演出两部不同风格的剧目, 有效地节约了成本, 也提升了综合竞争能力。

促进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篇3

【关键词】开封;文化旅游;资源;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1.007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深度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展示其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开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关系到开封旅游业的发展,也决定着开封经济的勃发。

一、开封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

开封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的开封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东京开封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开封的“古(都)、人(名人)、文(宋文化)、水(黄河、湖)、食(传统美食)、花(菊)”是旅游的重要资源[1]。开封市共有文物古迹23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开封城下13米处共埋藏着6座古城,其“城摞城”奇观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开封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包公湖、杨家湖传说动人。开封名人汇集,古有忠烈杨家,英勇岳飞,刚正包拯等等,近有范文澜、冯友兰、邓拓、姚雪垠、穆青等文化名人,令人敬仰。尤其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全国乃至全球最繁华的都市,因此也给现代开封留下了浓郁的宋文化特色[2]。作为旅游城市,通过多年的发展,开封已经有了发展较好的旅游企业,一批成熟的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开封旅游发展规划》指出:开封市51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中,共有单体316处,其中优良级124处,约占40%。其资源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聚集度大,总体质量高;二是人文类资源优势突出,文化内涵丰富;三是反映宋文化的资源形成完整群体,特色突出;四是水域类资源丰富,水城特征鲜明;五是环境变迁与历史演变形成系列特征,人地、人文关系密切。一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在于它的核心资源,据研究,开封市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资源就是历史文化资源[3]。因此,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是开封市旅游业兴旺的必由之路。

二、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功探索

开封市旅游部门充分认识到了开封旅游资源的优势所在,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研究,确定了开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即以开封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挖掘和推出能够反映开封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旅游精品,寓文化于旅游之中,以人文景观展示为手段,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进而带动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开封是宋文化的发源地,通过不断的挖掘与发展,开封的“宋都”文化收到良好效果。

第一,古城建筑文化特色愈加鲜明。历史上的开封作为宋代都城,是当时世界上的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开封有着代表性的宋代建筑群。目前开封现有的各个景观,也正是从不同角度对包括宋代建筑在内的各朝代建筑及其风格的特色展示。根据各景点的不同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龙亭公园、铁塔公园、大相国寺三个重点景区为代表的传统景区。其共同的特点是均为历史遗存,文化内涵丰富,保存状况良好。其中铁塔、古城墙、延庆观、山陕甘会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龙亭、大相国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均是开封古代建筑的典范和精华,也是中外游人必看的景点。第二类是以清明上河园、翰园碑林、开封府三个景区为代表的新近开发的旅游景点。其特点是均为仿宋景观,通过不同的建筑式样和表现形式对宋文化进行补充和完善。第三类则是以开封水系工程、清明上河园工程、繁塔—禹王台联合开发为代表的一批旅游项目,同时,现今开封的书店街、七盛角都有着浓浓的建筑古风,使得开封的宋形象更加丰满。

第二,宫廷皇家让开封贵气逼人。历史上曾有八个朝代在开封建都,开封的皇城宫廷文化通过电影、电视、小说等多种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作为宫廷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开封以建筑景观为依托,注重宫廷文化的发掘、整理和展示,推出了一大批形式新颖、游客喜闻乐见、集观赏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表演节目,如龙亭公园演出队表演的《九帝迎宾》、《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等,寓表演于游览之中,深受游客好评。开封还编排出了参演人数达700人的大型歌舞剧《大宋﹒东京梦华》,在省内外演出后获得巨大反响,室内歌舞剧《千回大宋》自2013年演出后极受好评。

第三,包青天成了开封品牌。“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句歌词几乎人人都知道,甚至让很多人都以为包公是河南开封人。开封著名景点开封府2003年正式向游人开放,通过有关包公的历史文物、古代典故和包氏家谱等向游人详细展示了包公爱民如子、执法如山的清官形象。了解府衙文化,感受人间浩然正气是众多游客的主要目的之一。

第四,演出让景点成亮点。从宋代勾栏瓦肆中流传下来的各种民间艺术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开封在做好民间传统文化项目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同时,把优秀民俗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受到游客的欢迎和好评。如开封的盘鼓表演,已成为一种彰显中原文化精神的文化形式,曾受邀参加了国庆大典、香港和澳门回归等重大任务演出,受到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作为大型主题文化公园,清明上河园以展示民俗文化为主并取得巨大成功,游客在园内可以欣赏到杨志卖刀、包公巡湖、岳飞枪挑小梁王、大宋科举等几十个精彩表演,还有吹糖人、剪纸、捏泥人等工艺表演穿插其中。进入景区“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作为北方水城,开封利用水系建设,将开封景点变得似水柔情,游客可以在大宋御河码头乘舟而行,一边观赏民俗表演,宋风雅韵,同时完成旅游路线,从包公湖到开封民俗集成地——七盛角。endprint

第五,民间文化凝聚中原风韵。开封的民间文化种类繁多,门类齐全,作为“书画之乡”,这里在宋代曾产生过“苏、黄、米、蔡”四大书法派系,开封翰园碑林已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宝库。作为“盘鼓艺术之乡”,开封盘鼓多次在全国民间艺术大赛中夺得金奖。作为“菊花之乡”,这里诞生了世界第一部菊艺专著,种菊、赏菊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作为“戏曲之乡”,祥符调是豫剧之母,朱仙镇的年画是中国木板年画的鼻祖,汴梁灯笼张让中华彩灯大放异彩……开封在保护和利用好民间文化、把宝贵的民间文化转化成旅游资源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4],比如,通过举办民间文化艺术节、文化活动巡游展示、民俗风情表演等形式,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第六,饮食文化让开封更“香”。开封作为豫菜发源地,饮食业非常发达,开封的灌汤小笼包、马豫兴桶子鸡、炒凉粉、红薯泥等特色小吃名扬海内外。开封夜市从唐始发展至今,现今是中国十大夜市之一。经过重新规划的开封夜市小吃品种近百个,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成为在开封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开封小吃代表团曾数次随河南省旅游局组织的赴东南亚促销团外出表演,受到华人华侨及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

第七,宗教文化知名度高。世界三大宗教在开封均有迹可循,开封的宗教文化以其门类多、规模大、知名度高而在全国独树一帜。其中有久负盛名的历代皇家寺院大相国寺、建于北宋供奉佛舍利的开宝寺铁塔、天清寺繁塔、全国三大道观之一的延庆观,还有自春秋保存至今的禹王台等,可以说开封是一个宗教门类齐全、各民族教义习俗比较集中的城市。

三、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虽然开封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仍阻碍了开封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做强做大。

(一)思想观念、文化旅游体制的落后

由于历史等原因,至今仍有个别单位或个人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不够明晰、观念跟不上,用大文化的观念对文化旅游建设进行产业化运作难度大;文化旅游体制改革的步伐不快,文化旅游管理的体制不顺,投资管理机制不能适应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文化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亟需改革

开封文化旅游产业缺乏统一高效的现代管理体制,使其资源优势难以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长期以来,条块分割、行业壁垒的存在,旅游资源难以整合,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文化旅游产业政策体系。开封各景区在推广自身形象和旅游产品时,均是单兵作战,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横向联合互动,导致产品单一,主题不鲜明,重复建设,市场竞争力差。如开封一景区开办民俗文化及杂耍活动,后来其它景区纷纷效仿,使之成为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产品,缺乏个性,形不成竞争力。因此开封市各景区之间应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更新产品的内容,提升产品开发的档次,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才能做强做好旅游业。

文化产业领域小型企业居多,现代大型文化企业寥寥无几。文化产业组织的小型化,资源优势的分散化,难以适应强势市场竞争的要求。部分文化产业单位没有完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一些由事业单位转制的文化企业组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依赖政府资金办文化的基础上,缺乏市场营运活力和团队创意活力。

以上原因导致开封市旅游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与之相关程度较高的文化演艺活动以及工艺美术品制造等行业发展也受到影响,部分文化旅游资源被闲置浪费,难以系统开发和充分利用。

(三)观光型产品为主,类型单一

很多到开封的游客会说看到开封的景点很快,因为景点集中,而且类型相近,建筑类似。观光型产品多且缺乏视角独特的二次开发,使得开封是旅游名城,但旅游带给开封的收益远不及南方旅游城市。另外,开封各种文化资源要素得不到市场确认,难以完全转换成产业资源。例如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形成产品规模,更没有以年画为依托形成大的产业,再如开封菊花,远没有杭白菊市场知名度高。

(四)文化旅游产业领域高素质经营管理型人才奇缺

人才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作用重大。但是从开封的实际情况看,专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影响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高素质人才缺乏己严重影响了开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在新闻单位,中高级人才仅占五分之一;广告服务单位、出版单位中中高级人才均不足百分之二十;而出版物销售业、音像制品销售、网吧服务业中几乎没有中高级人才。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既影响文化受众的接受力和参与度,也影响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战斗力和竞争力[5]。

(五)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影响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长期以来,受经济制约,开封市文化建设欠账较多,一些硬件设施陈旧、落后,一些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设施和条件,一些专业艺术团体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走向市场步履维艰,一些文物修缮保护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等,这些都使文化建设发展面临许多困难。

四、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十二五期间,开封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地区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塑造整体形象。加强文化产业组织,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开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与旅游的产业融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品牌打造力度,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要加快实现旅游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必须突出解决好产业开发水平低的问题。一是突出资源整合,打造精品景点景区。充分发挥《开封旅游发展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指导性作用,对区域内现有景点进行全面统计、摸排和清理,对部分发展潜质好、品位较高、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小景点,该确认的依法确认,不适应单独经营的可通过兼并、组合等方式,挂靠大景点;对一些表现形式单一、低水平重复、开发不规范的景点,要坚决关闭。进一步强化“三点一线”精品线路,加大与省内外各大旅游景区的联合促销、线路打捆力度。二是突出市场主体,积极创新运作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经营、企业运作、群众参与”运作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创造优越环境,使政府职能真正转移到服务上来,让企业真正成为开发主体。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以投资、入股形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进一步扩大社会投资办旅游的效应。正确引导和保护好群众投资的积极性,营造人人都是旅游使者、个个都是旅游形象的浓厚氛围。三是突出宣传促销,强力打造“宋都”品牌。要强化全市旅游一盘棋的观念,把“宋都”作为最大的品牌来打造。endprint

(二)加大投入经营力度,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

要加快实现旅游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必须突出解决好产业经营水平低的问题。一是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让游客“来得快”。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停车场和景区停车场等辅助设施。二是丰富文化旅游项目,让来到开封的游客“留得下”。以提高游客过夜率、延长游客消费链为目标,鼓励发展有特色、高档次的旅游宾馆酒店,提高餐饮住宿服务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景点,抓好民间传统小吃、民俗晚会的开发,精心设计和开发一台精品宋都文化晚会,实现文化和旅游的高度融合。三是积极开发旅游产品,让留下的游客“能消费”。 完善开封古城水系,开发开封古城墙,以黄河文化为主线,开发黄河滩地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加快黄河两岸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视觉景观。注重增强产品开发的针对性,做到用老产品扩大新市场,用新产品巩固老市场,用特色拳头产品占领市场,在满足行、游、吃、住、购、娱等直接消费的同时,创造商业机会、文化机会和就业机会。

(三)加大管理整治力度,由培育市场向规范管理转变

除了要完善旅游法规、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外,强力整治古城环境,依法加强古城保护和管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应认真执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尽快制定《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控制、引导城市科学地发展,既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又保持城市的活力与繁荣。做到建设与保护相统一、开发与利用相统一,让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保护好古城格局和历史风貌。组建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局,将公安、城建、环保、工商、国土、文化、旅游等部门分散的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起来,解决多头执法、执法不到位、乱执法等问题,大力查处违法违章建筑、违法摆摊投点、无证经营、占道经营等行为。深入开展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消除脏、乱、差、堵现象。乡村以建设新农村为抓手,认真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和“清洁工程”。

(四)加大产业发展力度

加强产业组织,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以宋都文化和水系为纽带,整合旅游资源,突出古都水域特色,壮大开封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风味小吃、文化娱乐等产业,积极发展关联产业,形成综合产业体系。

(五)深度挖掘宋文化

开封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在于开封特有的宋都文化,“宋都”二字蕴含了丰厚的千年文化和人文历史。作为八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开封是能够集中反映历史上北宋王朝和宋文化的唯一完整范本。开封旅游的发展只有紧密结合文化事业,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才可能把含金量高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才可能打造出具有持久竞争力、吸引力的文化精品和特色品牌,这也是做大做强开封旅游品牌、提高开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根据我市旅游资源的特性和分布状况,应以“宋都·宋文化”为宗旨,推出6大特色旅游产品。一是古都观光、文博观光的观光旅游产品;二是假日休闲、市井体验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三是民风民俗、美食名菊、民间演艺、工艺制作类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四是悬河长堤、村落沃野、渔牧花果类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五是宗教宗亲、名人瞻仰、胜迹凭吊类的寻根问祖、朝觐游产品。六是宋科技文化教育,兴建古玩收藏市场。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人均在北宋时期,中国四大发明有三项完成(或成熟)于北宋年间[6]。另外,开封丰厚的文化造就了大批的收藏爱好者,开封应建成正规高档的收藏市场,将寻宝人也变成自己的游客,放大其旅游效应。总之,宋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鼎盛代表,更应成为开封的名片和特色。

(六)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营销力度

公众对于开封的认知除了清明上河园便是包公,有印象但不鲜明,开封一般吸引一级客源市场(如郑州),而二三级客源市场的游客比例少[7],对此,开封应牢固树立文化经营理念,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加大对全市整体文化旅游的营销,这是树立开封“宋都”文化旅游形象的重要环节。只有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打破传统观念,真正把文化作为产业来认识、来发展,并通过有声有色的营销活动,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文化消费者,发挥寓教于乐和寓宣于乐功能作用,更好地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资本的转变,达到开发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也才能真正把开封深厚的宋都文化旅游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五、结束语

一个城市应有鲜明的文化个性,才能在民众的心里有深刻的文化记忆,也才能唤起民众对这个城市的文化认同。通过对开封文化旅游产业的分析,开封作为文化历史名城的优势可见一斑,开封应在历史丰厚馈赠的基础上找清优势,做大做强自己的宋文化。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提到开封是褪了色的遗址,本文在此对开封文化旅游的优势进行了详述,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开封。文化旅游产业涉及面广,本文在对策方面结合所学进行了概要的表述,具体举措有待补充。不论开封还是其他旅游之城,都应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实现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共赢”,实现经济振兴与社会进步“双飞”。

参考文献

[ ]耿娟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竞争力研究—以开封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9:26.

[2]宋洁.开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3(6):178-179.

[3]耿娟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竞争力研究—以开封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9:29.

[4]高树田.繁华宋都开封[M].河南科技出版社,2010:159.

[5]宋锐.开封市文化产业人才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2:14.

[6]刘芙蓉.深入挖掘“宋文化”,打造开封旅游新亮点[J].科技信息,2008(12):544-566.

[7]高新伟.开封文化旅游竞争力的SWOT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7-68.endprint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bout Kaifeng City

ZHANG Hailing

(College of Tourism, Kaifeng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China)

Abstract:Tourism is a strong economic industry culture,and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ourism,culture and the nature of tourism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leading the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advanced culture.Kaifeng is an outstanding tourist city in China,has rich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therefore,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for acceler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tourism”strategy.This paper takes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s the main line,analysis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Kaifeng and coping strategies,proposed that Kaifeng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 of tourism resources of its own,to explore the depth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ourism,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tourism industry to follow the mature,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road.

开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篇4

规划项目课题指南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7年3月

2017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指南

说明:本《课题指南》所列条目只规定研究范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申请人可结合自身研究优势,自行拟定题目。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1.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研究 2.“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系研究 3.总书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命题研究 4.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研究 5.“四个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研究 6.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 7.信息化时代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与规律研究 8.新形势下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研究 9.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形势特点与对策研究 10.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研究 11.有效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12.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创新研究 13.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成效和经验研究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机制与路径研究

15.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相互关系研究

16.河南红色文化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乡风建设研究

18.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的诚信文化建设

研究

19.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20.加快推进河南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研究 21.我国社会思潮的演变及应对策略研究 22.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问题研究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研究 24.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评价研究

25.自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 26.网络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话语权建构研究 27.网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特点与规律研究 28.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

29.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二、党史·党建

1.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重要论述研究 2.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新实践新经验研究 3.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 4.总书记统一战线思想研究

5.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研究 6.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研究 7.强化党员干部“四个意识”研究 8.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研究

9.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研究 10.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研究 11.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研究 12.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与政治文化研究 13.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问题研究 14.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科学化研究 15.实现党内监督全覆盖问题研究 16.坚持和创新党内学习制度研究

17.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研究 18.新形势下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研究 19.创新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研究

20.发挥民主生活会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问题研究 21.新形势下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问题研究 22.先进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 23.正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研究 24.党内监督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 25.河南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26.基层党组织党群关系评价机制研究 27.运用大数据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研究

28.探索不同领域党组织设置和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研究29.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研究 30.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管党治党能力问题研究 31.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32.加强干部正向激励研究 33.河南党员干部道德教育研究

34.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廉政文化品牌研究

三、哲学

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哲学基础研究

2.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研究 3.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研究 4.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5.当代中国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研究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基础研究

7.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 8.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 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 10.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 11.文化自信的哲学研究

12.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研究 13.中原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14.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研究 15.当代中国伦理观念的嬗变研究

16.继承和弘扬国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 17.中原根亲文化资源及当代价值研究

18.改革开放以来原创性、时代性哲学成果研究 19.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研究 20.网络道德建设研究

21.当代科学技术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22.当代国外哲学思潮、流派和前沿问题研究 23.中国逻辑与传统思维研究 24.当代应用伦理学前沿研究 25.传统美学的当代转换研究 26.中原哲学研究

四、经济学

1.总书记经济思想研究

2.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思想研究

3.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研究 5.河南决胜全面小康的重点难点与重大举措研究 6.经济强省的内涵、特征及建设路径研究 7.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研究

8.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现代农业强省和网络经济强省研究

9.大力发展网络经济、枢纽经济、创意经济和生态经济研究10.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向开放格局研究 11.推动中原腹地成为开放前沿研究

12.河南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互联网新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13.河南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研究

14.促进制造业向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升级研究

15.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研究

16.河南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研究 17.河南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研究 18.河南推动食品加工业增强创新优势研究 19.河南推动汽车工业跨越发展研究 20.河南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研究 21.促进消费品工业提速发展研究 22.推进能源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研究

23.培育壮大“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研究 24.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提升工程研究 25.提升壮大现代粮油产业、现代畜牧业、特色农业研究26.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究 27.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研究

28.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

29.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研究 30.“互联网+”现代农业研究

31.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研究 32.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33.培育壮大区域性物流中心研究 34.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研究 35.“金融豫军”崛起研究

36.推动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37.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业态研究 38.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研究 39.加快金融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

40.“三山一滩”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路径及对策研究 41.健全脱贫攻坚的广泛参与机制研究 42.完善脱贫攻坚扶持政策体系研究 43.新常态下提高农民收入对策研究 44.全域旅游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研究 45.大力发展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家庭服务研究 46.聚焦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化改革研究 47.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

48.深入推进财税、投融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 49.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对策研究

50.河南引进产业人才团队重点及政策研究 51.加快构建系统完善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研究 52.扩大民间投资对策研究

53.河南全面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54.推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研究

55.培育发展分享经济、体验经济研究 56.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研究

57.加快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试点省建设研究 58.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 59.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研究

60.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有关问题研究 61.河南突出开放创新研究 62.河南完善创新创业环境研究

63.建设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的现代城镇体系研究

64.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研究 65.促进城镇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制度创新研究 66.河南促进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问题研究 67.全面增强县级中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研究 68.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研究 69.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路径研究 70.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国际化水平研究 71.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路径研究

72.郑州大都市区物流协同发展规划布局与路径研究 73.推进省辖市提质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研究 74.支持省际交界城市提升跨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研究 75.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研究 76.推动城乡一体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77.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研究78.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研究 79.加快河南建筑业发展研究

80.加强城市设计提升河南城市品质研究 81.繁荣河南建筑设计创作研究

82.基于“多规合一”的省级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探索研究 83.运用经济市场手段增强国土资源保障能力研究 84.新欧亚大陆桥(陇海——兰新)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 85.构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研究 86.河南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互联网融合发展研究 87.供给侧视角下河南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研究

88.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89.中原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 90.河南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91.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研究

五、政治学

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

2.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领导核心的政治机理和制度路径研究 3.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政治学研究 4.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改革的成就及经验研究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关系研究

6.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学术体系研究 7.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河南实践研究

8.“互联网+政务服务”条件下政务公开路径和方式创新研究 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研究 10.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行为规则和监管办法研究 11.提高政府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研究 12.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研究 13.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建设研究

14.完善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研究 15.强化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研究 16.切实落实地方政府环境责任的机制研究 17.治理贿选与完善选举制度研究

18.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研究19.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研究 20.加强和改进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研究 21.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研究 22.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研究 23.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府际合作问题研究 24.构建和完善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机制问题研究 25.建立健全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研究

26.政府职能转变与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问题研究 27.新时期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及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28.农村基层反腐倡廉问题研究

29.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30.改进和完善公务员制度问题研究

31.移动网络时代公民政治参与形式的发展变化与规范问题研究

32.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33.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研究

六、法学

1.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研究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研究 3.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研究 4.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研究

5.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研究6.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研究 7.社会治理法治化实现机制研究

8.地方立法体系与立法质量评价机制研究 9.公共事件防控法律机制研究

10.加快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研究 11.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法律制度建构研究 12.依法信访、依法维权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13.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研究 14.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15.司法责任制改革问题研究 16.庭审实质化问题研究 17.网络安全法律问题研究

18.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 19.律师执业保障制度研究

20.非公有制经济产权司法保护研究 21.河南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2.河南农业补贴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23.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24.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25.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研究 26.“金融豫军”法律保障机制体系研究

27.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28.“老家河南”品牌战略实施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29.执行难与网络拍卖规范化研究 30.河南环境司法专门化问题研究 31.电信网络诈骗的惩治与防范研究 32.河南“网约车”经营服务法律规制研究 33.食品安全问题有效解决的法律对策研究

七、社会学

1.总书记关于创新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研究 3.创新社会治理中的社会政策研究 4.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5.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瓶颈研究 6.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社会化、精准化路径研究 7.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的体制机制研究 8.社会组织的培育孵化与发展研究 9.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机制研究 10.创新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研究 11.大气污染防治的地域协同治理研究

12.政府、企业、公民合作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研究 13.加强网络空间管理的制度研究 14.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15.健全网络与信息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机制研究

16.土地流转和农业人口转移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研究 17.城乡弱势群体的生存压力与社会支持研究 18.农村公办学校教育资源闲置问题研究 19.县域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规制研究 20.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研究 21.去产能国有企业的职工安置途径研究 22.慈善行为的社会激励与法律保障研究 23.激发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制度研究 24.二孩政策落实的政策体系研究 25.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 26.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制度研究 27.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发展联动研究 28.信息化与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路径研究 29.促进非政府组织规范发展和发挥作用问题研究 30.农村留守妇女、老人、儿童问题研究

31.河南促进社会事业领域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研究 32.河南引进国外优质医疗、教育资源设立独立机构路径研究 33.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综合经验评估研究 34.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疾病保险制度研究 35.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36.建立健全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研究 37.城市化背景下河南传统村落转型与发展路径研究 38.河南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 39.脱贫攻坚工作的跟踪调查与评价研究

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体育学、艺术学、教育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篇5

在世界各先进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取得深入发展,并成为其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本文将主要介绍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经济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1.1英国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纵观创意产业在英国的发展,直至1998年,创意产业的地位才开始上升并日益得到更多重视。根据英国文体部2004年8月发布的《创意产业经济估算统计公报》的估算,创意产业占2002年英国GVA的8%,超过金融业占英国GVA的5%,创意产业对伦敦经济的重要程度已超过金融业,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官方统计,过去十年,英国创意产业增长93%,而整体经济增长仅为70%。在这十年间,英国创意产业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超过英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3%的增长速度。

在就业方面,1997至2006十年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以年均2%的速度增长,其中2005至2006年间则高达4%。创意企业的数量从1997年的11万多增至2006年的12万多,2006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高达200万人,成为全球创造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1.2美国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1977至1997年20年间,美国核心版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6.3%,超过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2.7%的增长率。核心版权占美国GDP的份额已经从1997年的5.65%,增长到2001年的5.89%和2002年的5.98%。2002年全部版权产业占到美国经济的12%,为12540亿美元,版权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呈继续增长的态势,其中2003年为23.28%,2005年为24%。

在就业方面,1997年美国核心版权就业人数为513万,至2001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增至582万,2002年,核心版权产业和全美就业人数均有所下降,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就业人数降至548万,但1997至2001年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均超过美国就业总增长率,2003至2004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仍呈下降趋势,2005年又有所回升。至今,核心版权一直保持着比整个美国经济较快的增长势头,对提高美国就业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3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根据日本数码内容协会《数码内容白皮书2004》的统计,以动漫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日本文化创意产业,2004年的产值达到12.8万亿日元,约占日本本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5%,超过了日本农林水产品产值10万亿日元。另据韩国文化体育部数据显示,在世界动画片总计3000亿日元的版权交易中,日本动画片占65%,在欧洲,日本动画片的市场份额竟高达80%。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钢铁总收入的四倍。

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2005年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是极具意义的一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入了一个调整、完善、反思的阶段,改革经验向政策、法规转化,产业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加规范有序的阶段。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重点培育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支持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式,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文化创意产业正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地争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出现了一大批诸如北京798艺术园区、杭州Loft49等知名的创意集聚地和一批如“蓝猫”等文化创意活动活动品牌。

纵观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文化创意实践更多的是以城市和地区为载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热闹态势。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北京、上海,二者利用全国领先的文化、经济优势,引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第二梯队为深圳、昆明、广州、长沙、杭州等省会级城市,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民族、文化优势,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三梯队其他城市,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本为将以北京为例,影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603.5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8.76%,从业人员77.4万人,总资产达到4537亿元。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以逐年扩大之势增长,2006年实现增加值812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增至10.3%,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为89.5万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最活跃、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

潜江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篇6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主要资源,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赢利,为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的企业和行业的总称。从传统的分工协作和行业划分的角度,文化产业可分为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零售业、文化服务业三大类。我市文化产业总体上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目前,我市拥有文化产品制造业1个:出版业;文化产品零售业2个:图书销售、音像制品销售;文化服务业3个:网吧经营、电影放映、娱乐演出。我市共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4000多人,年收入在5700万元左右,其中60%左右分布在园林城区和油田地区。这些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为促进我市的经济发展,丰富潜江人民的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发展文化产业优势明显。潜江地处荆楚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一,潜江是曹禺先生的故乡。曹禺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戏剧表演艺术家,是新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其话剧作品不仅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演出,而且还被改编成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影响不仅广泛而且久远。加之解放后,曹禺先生历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文联执行主席,为中国文学艺术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曹禺文化资源是老先生留给潜江人民的一笔巨大财富。其二,潜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潜江发现了春秋晚期、战国初期的“龙湾遗址”,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高台建筑基址,现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项目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正在进行中。我市现有馆藏文物达6000余件,地下文物达260多处,龙湾遗址的考古研究工作为中国楚文化研究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潜江将成为楚文化的研究中心。其三,潜江有湖北四大剧种之一的荆州花鼓戏。潜江剧团已挂牌为“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曾创编上演的“原野情仇”、“家庭公案”获得多项全国大奖,誉满京城。其 四,潜江有李汉俊和李书城。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第一任农业部长李书城(本市袁桥人),他们的革命斗争史为我市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供了丰富生动详实的历史资料。其五,潜江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文化遗产。我市地处荆楚文化腹地,民风、民俗、遗产极丰富。这些珍贵的人文资源也是我市独具特色文化产业资源,具有前景极其

广阔的开发利用价值。

(三)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发展不够充分。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发展文化产业的观念落后,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低。二是缺乏整体规划。我市还没有正式规划的娱乐区域或文化产业区域,市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上规模的文化产业经营项目。三是经营人才匮乏。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人才。而目前,我市缺乏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

潜江市坚持发展文化产业硕果磊磊

“全国首批文化先进地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一块块金字招牌绮丽多姿;“中华诗词之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特别奖”等桂冠张扬时代的多元;曹禺文化周被人民网、中华节庆研究会评为“中国最负盛名文化艺术节”;“两李”(辛亥元老李书城、一大代表李汉俊)故里昭示千年古邑的人文兴替。通过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硕果纷呈潜江水乡,百万人民饱享到丰盛精美的精神大餐。

文化硕果遍水乡

大幕开启,一群艺校学子毕业进入花鼓剧团,首次排演抗震救灾剧本,高腔行云流水,悲腔如诉如泣,在婉转柔和的“哟喂哟”的唱腔中演绎着一连串耐人寻味的故事,最终彰显“把理想融入生命、把脆弱化为坚强”的时代主题„„

这场“戏中戏”囊括文华优秀剧目奖、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舞台美术奖和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表演奖5项大奖,是全国65台参评剧目中获奖数量最多的11台剧目之一,也是全国县(市)级文艺院团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剧目,主演丁明安是“九艺节”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获奖演员。一台优秀地方戏曲剧目征服了花城,一曲闪耀人性光辉的青春之歌也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

承演《生命童话》的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是潜江这块热土上盛开的一朵文艺奇葩。1985年被定为湖北省重点剧团,1993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剧团升格为省实验花鼓剧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州花鼓戏的保护责任单位。

以80后青年花鼓戏传承接班人为主要队伍而编创的《生命童话》在被文化部评

选审定为湖北省唯一参加“九艺节”的地方戏曲剧目之前,就先后夺得湖北省艺术节金奖、“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第三届地方戏展演二等奖。

体制改革孕繁荣

文化至软,却使潜江的GDP更加坚挺:2009年全市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5.96亿元,2010年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8.15亿元,增速为36.7%,高于同期全省GDP的增速。文化产业发展有重大进展,曹禺文化产业园被省发改委批准的全省23家创建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之一。

在优势文化资源通过产业化路径做大做强的同时,几十年一贯的文化管理体制在改革中悄然而变。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几个关口上,市委市政府作出重要部署,成为改革的强大推力。仅去年就连续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6个政策性文件,大力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原有47人,分属文化、广电两大块,根据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该市整合组建成立了一支25人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人员聘用、岗位设定、人员分流制定等领域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采用划转方式,将省实验花鼓剧院划转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公益性保护传承机构--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改革方案已报省文改领导小组批复。

为对改革单位“扶上马、送一程”,潜江市进一步完善了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保障机制。2011年度该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为7.8%,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却达到了11%,增长幅度高于3.2百分点。围绕鼓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他们在涉及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资产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财政税收、投资融资、工商管理、价格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推进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软硬件维护及农村文化活动的举办。

公益文化惠民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龙年春节过后,人们惊喜地发现曹禺公园、曹禺纪念馆、梅苑、曹禺祖居、梅苑古街等文化旅游景点,矗立于古老的马昌湖畔。

投资逾2亿元的曹禺大剧院,呈半岛形状在梅苑西侧逐日长高。按国内一流剧院的标准建设,建筑形式与梅苑总体风格相协调,可满足戏剧、歌剧、芭蕾、音乐等

文艺演出需求。附属的展览厅、多功能学术报告厅、接待厅、创作室、资料室、收藏室以及其他辅助设施,可为培训、创作、研讨、演出、展览、收藏等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优越的硬件。

各级财政的改善促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展较快。各区镇办事处都建立了文化站,393个村(点)全部建起了农家书屋,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面完成,1个县级支中心1个和418个乡、村(社区服务点),覆盖全市所有区镇办事处和农村、社区。博物馆、纪念馆、群艺馆、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看书看报难、看戏看电影难、文化活动少的状况。

在政府的有效扶持下,有40多个“草台班子”活跃在潜江各地。演员们带着戏服,背着化妆台,开着流动舞台车,走乡串村,一天唱两场,三五天一转场。百姓聚会的集市、农家的红白家事成为大舞台,一大批“草根艺人”成为群众热捧的明星。

戏剧与电影五彩缤纷的同时,文化搭上旅游的快车出发:曹禺文化产业园规划面积4800亩,通过整合本地历史、民俗、戏曲、旅游资源,极具旅游观赏价值,接待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戏剧、旅游、影视、动漫、文化产品加工制造,逐渐发展为品牌产业。兴隆枢纽、引江济汉等“东方田纳西”顺利转型,打造的襄岳线生态观光旅游带风生水起;“楚国第一离宫”章华台遗址保护工程与世博湖北馆大型会展成功对接,嫁接出夺目的文化之花;江汉平原皮影戏、潜江民歌、潜江木雕、潜江草把龙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积极传承的同时,成为富民一方的产业。

文化产业发展的潜江模式:从文化名人到产业文化

潜江是一个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大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

从文化名人到文化品牌,探索建设文化名市的发展之路。曹禺祖籍潜江,其散文《我是潜江人》发表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潜江市依托曹禺及其作品的影响力,整合市域文化资源,于2003年提出打造“文化名市”的发展战略。从2004年至2008年止,以举办首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为标志,兴建了曹禺公园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了曹禺文化国际交流。近年来,初步形成了以打造曹禺文化品牌促进

“文化名市”建设的发展格局。

从抓文化发展到抓文化经济,探索文化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径。2009年,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树立文化经济一体化、经济文化一起抓的理念,以建设中部强市、文化名市为目标,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积极构建以经济带动文化、以文化促进经济的科学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市域文化竞争力。

从文化产业到产业文化,探索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近几年,潜江小龙虾名气越来越响,小龙虾成为了潜江对外推介的最闪亮名片。

探索开封景观文化的历史延续 篇7

作为存留七个朝代民族智慧和精髓的经典, 开封留给全世界人们的赞叹和浓郁的色彩依旧永恒。在开封建过都的共有七个朝代。这就是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 以及后来的北宋和金。另外, 西汉时期的梁孝王, 也曾一度把开封作为他的封国——梁国的都城。元末农民大起义时, 红巾军首领刘福通也曾把开封作为他们所建立的农民政权的都城。明朝初年, 朱元璋又曾一度把开封定为他的京城。所以, 至今留有“开封古城, 十朝都会”之说。尤其是在北宋时期, 借助汴水漕运的有利条件, 开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史书上早就有“一苏二杭三汴州”之说, 古人的“琪树明霞五凤楼, 夷门自古帝王州”, “汴京富丽天下无”等诗句, 都生动地描绘了当年开封豪华盖世的景象。尤其是在北宋时期, 地处中原的开封, 是京都之地, 素称天下要衢, 它凭借汴水漕运之有利条件,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里风光旖旎, 人物荟萃, 城郭宏伟, 富丽甲天下, 人口上百万, 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也是当时“八荒争凑, 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奇珍”的国际大都会。被后人誉为汴京八景的“繁台春色”、“汴水秋声”、“隋堤烟柳”、“相国霜钟”、“州桥明月”、“金池夜雨”、“梁园雪霁”、“铁塔行云”等, 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古都开封的美丽风光。北宋时期的东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是开封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是开封的骄傲, 也是中国历史的骄傲。

一、皇城景观由来已久

东京的皇城, 即大内, 又名紫禁城, 位于内城中央, 略偏西北。外围为里城, 又外围为外城。这是我国传统的国都城大都, 明、清的北京城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皇城内的主要建筑, 基本上是对称的, 排列得十分整齐。全城共设六门, 正南为宣德门, 庄严肃穆、金碧辉煌。整个东京城设计完善、建筑讲究, 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高超水平。

东京的街道分布形态和城门相配合, 突出的特点是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城里的主要干线称为御路, 共有四条。第一条是从皇宫的正门往南, 经州桥, 过朱雀门, 到南薰门;第二条是从州桥往西, 经郑门到新郑门;第三条是从州桥往东, 经宋门到新宋门;第四条是从相国寺往北, 经封丘门到新封丘门。其中以皇宫正门到南薰门的御路规模最大。其他街道皆为上述四条干线分枝, 纵横四通到各个城门。街道都作直交, 呈方格子状, 十分整齐。

宋东京按城市职能, 大概可分五区:第一, 行政区, 即皇城, 为皇帝宫殿和中央政府机构所在地。第二, 商业区, 在皇城东南部, 外城东南部、东部和西部。第三, 住宅区, 包括里城、外城的大部分。除商业中心地外, 和商业区相互交错。第四, 码头区, 在城外运河沿岸, 例如州东的虹桥、陈州门及州北五丈河, 共有粮仓五十多所, 专运卸漕米。第五, 风景区, 在四郊和里城东北隅艮岳一带, 前边多为统治阶级的花园和皇室的别宫, 后边是皇帝的御园。

东京城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就是地势平衍、卑湿少山, 缺乏山林泉壑之胜。因此, 尽管有不少庄严雄伟的建筑, 但不能取得人工与自然相互辉映的效果。到了北宋, 这里已经先后有六个朝代建都, 历时一千多年, 特别是后周的经营, 人工雕琢的名胜古迹为数不少。它们大致可以分做三类:第一类是皇室的宫殿, 除大内的诸宫殿外, 有寿圣宫、龙德宫、延福宫、景灵宫等别宫。第二类是皇室贵族的园圃, 总共不下百余处, 著名的有玉津园、芳林园、下松园、药朵园、奉灵园等。第三类为寺、观、庵、庙、祠堂等, 共有寺五十余处、观二十余处、祠堂和庵庙院等六十余处。

二、格局化的景观分布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 开封打造“景观化城市”, 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历史角度看, 开封城千百年来虽经水患, 形成几城叠压的奇观, 但是, 整个城市的格局未变, 基本保持了外城、内城、皇城三城相套和中轴线分割的棋盘式格局。此外, 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和富饶的河湖水源, 也为打造景观化城市提供了难得的物质资源。从现实角度看, 开封市景区、园区、街区分布协调、浑然一体、自成景观。景区:目前形成的北部龙亭湖——铁塔湖风景区、中部包公湖——城中心风景区、南部禹王台——繁塔风景区等。园区:通过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 广场、绿地、园林小区不断增加, 不仅成为人们休憩的良好场所, 也形成了景区与街区间的自然过渡。如朱雀苑、玉津苑、金明广场、午门广场、包公堤、滨河岸园林小区、西南环城公园等, 已成为旅游景区以外的另一道城市风景线。街区:传统的书店街、马道街、鼓楼街、寺后街、徐府街、双龙巷等, 改造后的中山路、大梁路、东西大街等, 按照功能与风貌, 展示出各自的风姿。由此可见, 开封已大体形成了“三环相绕”、“三色相间”、“三区相衬”的“景观化城市”的大格局。“三环”即大堤、古城墙、水系, “三色”即绿 (林木) 、蓝 (河湖) 、黄 (景区、名胜古迹) , “三区”即景区、园区、街区。

三、特色化街区构建

街区是城市特色、城市功能的具体体现, 也是城市历史延续的记忆和标志。开封古城、传统街巷、四合院的保护, 是人们议论较多的话题, 对此必须有一个历史的、全面的、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 极端化和情绪化的评价都于事无补。开封的传统街巷、四合院和某些遗址遗迹的保护, 确实存在不少缺憾, 但对此必须历史地、客观地看待, 多提建设性意见, 少一些怨天忧人。从国内看, 传统街巷、建筑遗存保存较好的城镇, 大都处于偏远落后地区。传统虽然不等于落后, 但因落后确实保住了一些传统的东西, 平遥古城、皖南一些古村落都是如此。同时, 全局性保护, 在古村、古镇尚可, 而作为一座古城、故都, 完整地或大面积地保存古街老巷、四合院、门楼, 既不可能又无必要。试想, 偌大的开封老城之内, 如果全部是灰色的古街老巷、四合院、旧门楼, 会给人们什么样的感觉?在这一问题上不应过多地向后看, 要多朝前看。从国内外的经验和开封的现状分析, 开封街区应分为三类:一是现代街区, 如中山路、解放路等, 主要是交通、商业、民居区域。二是传统风貌展示街区, 如大梁路、御街、鼓楼街、寺后街等, 留有一些传统建筑, 但其中更多的属于带有一定标志性、仿古性的新建筑,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三是传统街区, 即列入开封城市总体规划和古城保护专项规划的“三街两片”, 特别是书店街和刘家胡同、双龙巷及附近民居群, 应最大限度地保持或恢复传统风格, 青砖灰瓦、土木结构, 从设计风格到建材使用, 都努力做到“原汁原味”。

四、民俗风貌风情的建设

景观化城市只讲硬件, 只抓景区、园区、街区还不行, 还应注重民间的民风、民俗以及城市的风貌、风情。有人形容开封是“半城河湖一城宋韵”, 这“一城宋韵”非常难得。有专家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达到“三境”的完美结合, 即物境、情境、意境。细想也是, 假如丽江古城只有一大片老房古屋, 而没有纳西古乐、小桥流水、象形文字、民族风情;假如成都只有武侯祠、杜甫草堂, 而无满城的老茶馆、龙门阵和火辣辣的川菜、川剧、川妹子, 那么, 这些地方就仅有“物境”, 而会失去“情境”和“意境”。

开封自古至今, 是一座充满情调、情致、情趣的城市。在风貌、风情上应参照《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以及大量宋词中的描述, 呈现出“琪树明霞五凤楼, 夷门自古帝王洲”, “虹桥影落浪花里, 笙歌在楼游在野”, “灯火家家市, 笙歌处处楼”, “奇术异能, 歌舞百戏, 粼粼相切……奇巧百端, 日新耳目”, “落日笙歌迷汴水”, “酒肆歌楼驻画轮”, 这样一种“休闲城”、“娱乐城”、“美食城”的风貌、风情。

开封许多民间活动, 如果加以组织和包装、策划, 就是一种民俗风情的极好展示。例如将以健身为目的的舞剑、抖空竹、擂盘鼓者和以休闲为目的的养鸟者、戏友聚唱者以及以笤帚作笔、泥水为墨就地习书者等等, 集中在广场、湖岸、城边定时定点开展活动, 一定会形成一种奇观, 成为开封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线。这样, 民间化、大众化的盘鼓、斗鸡、遛鸟、戏友聚唱、书法等, 就会成为开封风情风貌的一种品牌。以这种健康文明的民俗风情, 实现景观化的开封, 不仅为开封城创造一道亮丽的风景, 也在开封人的心里, 创造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肖笃宁、赵羿、张启德.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2]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开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篇8

金秋十月菊花飘香,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开封市政府、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协办的第三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 10月17日至21日在古都开封举行,论坛组织了多项内容丰富的活动,其中的《藏都论鉴•中国宋代五大名窑暨北宋官窑》学术研讨会和首届中华民间国宝擂台赛堪称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

藏都论鉴 专家与藏家间的直面

10月19日上午9时,作为第三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藏都论鉴•中国宋代五大名窑暨北宋官窑》学术研讨会在开封宾馆拉开帷幕,中国收藏家协会领导罗伯健、杨晋英、闫振堂、杜耀西、刘建业,河南省收藏家协会会长葛纪谦,开封市副市长陈国桢等出席了开幕式。参加开幕式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文物专家与收藏爱好者。

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会采取专家做学术报告和与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开,首先由组委会特邀的李知宴、赵青云、宋平等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北宋官窑”作学术报告,接着由与会的专家学者、收藏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其中来自宁夏的收藏家王治国、来自北京的专家钱宝诚先生以及来自上海的陈逸民先生的发言赢得了与会专家及代表的一致好评,研讨会现场掌声不断。

此次研讨会侧重于中国宋代五大名窑尤其是北宋官窑领域的专题研究,使学术研讨会更加主体化、专业化,突出了重点,增强了学术性。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首届中华民间国宝擂台赛上的超级大赢家

上一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申请下一篇:纪检委员的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