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特点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产业的特点(通用8篇)

文化产业的特点 篇1

【摘要】日本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世界前列,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息息相关,并且与其历史背景与发展情况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阐述和分析,从五个方面总结了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日本;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特点

日本是文化产业大国,与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系统不够完善,整体而言与日本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对日本文化产业进行分析,了解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总结其发展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日本文化产业大国战略的发展理论依据和背景

1.1文化软实力

在国际关系学中,国家实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影响核心,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国际地位及其国际影响。在当今社会,尤其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之间所拥有的实力资源出现了转化困难的现象,若要提高国家实力就必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实力发展方向中,“软实力”作为一种集文化、意识形态和国际机制建立于一体的发展方面,因其对社会的广泛影响而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在软实力当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发展动力,因此学者也把软实力称为文化软实力。软实力的形成来自于国家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是通过吸引而非侵略来达到自身发展目的的一种能力,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水平。与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相比,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文化软实力具有以下特点:

1.1.1文化软实力体现了国家的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更是反映了一国政治和外交政策的价值,同时也是“和谐文化”发展的基础。

1.1.2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军事等密切相关。

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是保障一个国家发展和不受侵略的重要方面,而文化软实力具有影响社会发展基调的作用,因此对与文化相关的经济及军队建设有着极大的影响。

1.1.3文化软实力是通过文化理念、

科技和商业模式三者的共同支撑发展起来的。在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理念是基础,科技是发展根本,商业模式是重点。从整体来看,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1.1.4文化软实力具有国际化发展倾向。

文化软实力在一个国家提高国际影响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也因此收到了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他们提出了很多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这表示文化软实力正在向着国际化发展。

1.2日本的现实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日本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受到了许多国家的不满,而要使得经济进一步发展,进行相应的文化交流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文化的广泛影响,日本的发展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一定影响。在软实力开始发展之前,日本的硬实力十分发达,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这也使得人们对文化方面越来越关注。日本作为战败国,在一片废墟和狼藉中只用了短短七年就完成了恢复发展阶段,并且在之后的二十年中保持着每年百分之十的经济增长速率,这极大地影响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然而,在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公害问题、环境问题、道德水平下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给日本政府严重的打击,同时也刺激日本政府进行反思和思考。除此之外,二战之后美国文化大量渗入到日本文化中,日本政府面对这一境况并没有采取消极保护主义,而是通过体制和观念的更新发展致力于自身文化产业的发展。

2.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2.1日本文化产业大国战略的政策内容

日本在发展文化产业战略时,首先对自身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并且对日本魅力进行了重新评估。其次,日本通过经济利益和软实力发展吸引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使得日本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日本文化产业大国战略政策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

2.1.1人才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本深深意识到若要进行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吸引国际性人才进行建设。首先,日本政府为外国创作者提供了临时居住资格,并且与周边国家协作,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发展和提高的平台,通过作者和设计师之间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巨大的联系网络。其次,为了跨越语言障碍,日本在国外开设了很多日语教育机构,通过派遣国内教师教学和鼓励外国学生留学的方式使留学生成为日本与其他国家进行良好交流的桥梁。

2.1.2国外项目的实施。

日本在国外的项目范围十分广泛,在地域产品、流行、饮食、传统工艺品等领域均有所涉猎,并且通过现代企业和分销业的联手将这些产品进行打造和包装,使得这些产品逐渐成为日本开展海外项目的主要商品。这使得日本的产品及文化观念逐渐深入到周边各国的市场当中,并且通过独特创意的分享逐渐影响着各个国家对日本的看法。

2.1.3相应机制的建立。

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日本的文化产业市场,日本建立了相应的机制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首先,对文化产业进行广泛的宣传,以国外媒体为媒介向海外消费者介绍日本文化,并对日本文化进行了解和接受,创建一个具有日本特色的集时尚、食品、旅游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项目。其次,在日本当地建立一个完善的消费机制,通过对产品进行销售和相对完善的服务获得相应的利润。最后,建立国内的宣传机制,提高日本自身的吸引力,促进日本的追随者在国外进行消费。

2.1.4提供足够的风险金。

在日本文化产业当中,最受瞩目的当是漫画产业,而与漫画产业相关的电影、动画片、节目、游戏、书籍等也受到了国际的认可。但是与此同时,日本的出口率还不及美国文化产业的三分之一,并且出口产品中游戏软件占绝大多数。在此前提下,为了进入各国的电影市场,日本的产业革新机构为相关公司以百分之百出资的方式提供风险金。

2.1.5国家的政府的战略部署。

作为国家的领导机构,政府应当发挥应有的决策功能。对日本来说,若要进行海外的经济扩张就必须对各个阶层的部门进行统筹,通过战略合作的加强吸引游客并增加出口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其次,对日本的品牌、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行全面的推广,通过建立全新的孵化体系,对中小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足够的风险货币。与此同时,制定相应的基础设施,促进文化的推广和经济的发展。

2.2日本文化产业大国的战略特点

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已经十分发达,通过总结和分析,日本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2.1企业的广泛参与。

在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广泛参与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方面。日本的企业,无论大小,都参与到了文化建设中去,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艺术协会的成立等对日本文化进行了丰富和推广。

2.2.2广告业的蓬勃发展。

广告作为最有效的推广手段,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广告公司所从事的事业本身就与文化相关,再加上日本政府的支持,日本广告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广告媒介覆盖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等大型活动,为日本文化的推广提供了发展平台。

2.2.3完善的经济体系。

日本文化的另一发展方面是演艺人员。在日本,几乎每一位艺人都有自己的经纪人,并隶属于相关公司,这样处理相应问题就变得有逻辑并且适合通过法律进行约束,能够有效的培育良好的演出市场。

2.2.4大型活动的举办。

举办大型活动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推广自身文化、展现自身文化价值的途径,日本通过举办以“年”为冠的大型活动,一方面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到活动的消费中去,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日本文化的影响,为日本文化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已经相对完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从不同方面总结出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3.1管理方面的特点

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是前提。在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方面的特点主要是行政的指导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是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政府并没有采取强制手段推行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是通过相关立法,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对文化产业进行约束和管理,引导文化产业向着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为文化产业创造发展条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灵活的行政指导加强企业与人的沟通。当前日本政府所采用的影响企业行为的手段有劝告、建议、期望、要求、指导、指示、警告、命令等。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建立了官方的文化产业咨询机构,影响着文化产业和各大企业的发展。通过政府的行政指导,对产业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同时对企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鼓励和扶持,使得社会的各方面都能够参与到文化发展中去,为文化产业的推广打下了基础。同时日本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引入竞争机制,并且在竞争中加大了文化产业的作用,使得企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有了密切的联系。市场即使的灵活运用为文化产业的推广建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参与文化活动的举办,各个企业之间增进了交流,同时也得到了发展的机遇。

3.2政策方面的特点

日本出台了许与文化产业有关的扶持政策,涉及方面包括金融、税收、财政、人才培养等方面。文化产业的支柱是精神产品,因此对精神产品的保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日本通过建立相关法规对文化创业和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在日本政策的扶持和法律的保障下。日本的文化产业得到了有效的丰富和发展,提高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通过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立,为精神产品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自1970年日本颁布《著作权法》以来,又相继颁布了《著作权等管理事业法》、《观光立国基本法》、《传统工艺产品产业振兴法》、《产业活力再造特别措施法》、《只是财产基本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等等与文化产业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其民法、商法的制定业余文化产品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日本在制定了新的法律后,往往也会制定一些列的配套措施以实现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这也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日本法律的有效实施。

3.3规划方面的特点

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良好的发展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日本在发展文化产业时,注重系统的配套性和企业间的联系性,期望通过不同业种的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以动漫产业为例,一部流行漫画出版后,通过其受欢迎程度进行后期开发,例如拍摄动画片,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开发相关的电子游戏,制定相关的周边产业等等。日本文化产业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尤为注意的一点是突出核心产品,通过核心产品的开发开拓市场,同时通过衍生产品的开发对市场进行拓宽。这也成为日本各项产业发展的模本。以日本最大的动画集团东营集团为例,在进行一部动画的制作之前,就已经对周边产品的开发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动漫的相关周边产品细小而繁多,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午餐盒、镜框、文化衫、手提袋、玩具等等。这样在动画片进行放映的同时,相关产品也得到热卖,这对资金的有效回收,市场的广泛开拓,动漫人物形象的推广都有很大的促进意义,可谓是一举多得,具有很好的宣传效益。

3.4科技方面的特点

与任何产业的发展相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除了上述特点外,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科技含量高。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好的想法和创意得以实现,并能够促进其进一步转化为文化产品推广的卖点。通过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有效利用使得文化真正成为一个产业,并真正投入到提高经济水平的过程中去。只有对先进技术的利用才能够有效的打开文化产品的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日本高度重视相关技术的开发及普及。除此之外,日本还建立了一个软硬件相互配合的商业模式,通过政府对文化产业进行创业投资,鼓励国民和企业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文化产品的开发中去,同时还积极鼓励社会各方进行文化投资。

3.5发展方面的特点

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动漫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自于其独特的创意,而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设计是整个产业的基础和先导,而要吸引海内外消费者独特的、符合大众趣味的创意和设计方案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时,将发展重点放在了人才培养和鼓励创新上。日本拥有一批国际先进的漫画大师和动漫导演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事实,日本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各类研习班和竞赛,提高国民的文化产业意识,在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的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尤其是在设计管理、经营管理方面,日本更加强调人才行动力的培养,这就使得文化产业的相关人才具有良好的素质,并且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为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总结

文化产业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方面,同时对提高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增加国际影响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日本作为文化产业大国,从人才培养、法律制定、政府引导、科技应用、政策扶持等方面来看,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已经相当的完善。我国在对文化产业进行发展的时候,也应当进行相应程度上的转变,使其与日本的文化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融合。也正是由于日本这种在文化元素方面的融合,才使得日本的动漫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捷.浅谈日本动漫的发展过程[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3,(8):125-126.

[2]杨少杰.西游文化在日本动漫作品中的运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107-108.

文化产业的特点 篇2

从一定意义上说, 文化资本是一种体现在文化资源上的获取收益的潜在能力的价值。作为一种自行增值的价值, 文化资本不仅在生产过程内活动, 而且也在流通过程内活动。与其他资本一样, 文化资本也会经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的循环和职能转换过程。文化资本只有不断地从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 再从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过程, 这样循环往复地运动, 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

投资活动是投资主体追求资本增值的经济行为。任何投资者都会关心自己的投资风险和回报率, 这是投资运行的起点和归宿。文化产业投资是将一定数量的资金或实物或其他相关的有形的物品或无形的价值作为文化资本投入到文化产业领域内项目或企业的新建或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活动。文化产业投资的功能和目的也是实现价值增值或创造新价值, 但是文化产业投资的投入和回报规律, 与食品生产业、金融业、机械制造业等其他产业, 又是同中存异。

一、文化产业投资的特点

1. 文化产业投资的回报链条可以不断延伸。

因为在文化产业投资过程中, 投入和产出的是资本和其他的经济量, 而提供以文化价值为主的产品和服务, 具体如表演、咨询、展示等具有文化价值的商品化劳务。多数文化产品由文化内容和物质载体两大部分构成。如小说的内容是文字信息, 剪纸的内容是有独特意义的造型, 而其载体是纸张、印刷品、薄膜等具体的物品。就多数文化产品而言, 其载体如纸张可能一次性或慢慢消耗, 但其内容价值可以供人们多次消费, 反复享用, 并不会因为千千万万人观赏之后而磨损。这恰恰与食品、服装、机械制造等产业形成鲜明的对比。文化投资者通过投资活动, 将已有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戏曲、影视剧、连环画等形式, 录制成CD、拷贝、相关纪念品或礼品, 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即使多年以后, 经典性的文化资产仍如陈年佳酿, 不断升值。如曹雪芹的《红楼梦》, 经历了几代人的阅读和品鉴, 反倒越发魅力十足, 北京电视台更是借拍摄新《红楼梦》电视剧之机, 策划“红楼梦中人”的选秀活动, 获取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 文化产业投资的回报通常不是通过一次性的市场销售, 而是在一个较长的链条上, 通过分段开发、转让和销售, 逐步获得回报。因此, 文化产业投资空间广阔, 投资者根据各阶段的现实情况和投资回报预测, 可以集中做上游开发, 特别是打造文化的原创性内容, 也可以投资于链条的中下游, 做文化内容的再开发和文化产品的加工销售。

2. 文化产业投资的市场回报率受社会评价影响较大。

文化的核心主要体现为人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化追求。这些文化追求有相同的一面, 也有差异甚至是矛盾和冲突的一面。因此, 同一种文化产品, 因为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追求的不同, 其受到的评价也不同, 甚至是截然相反。这也要求文化投资者在进行文化产业投资前, 必须甄别所投资文化产品或文化项目的性质, 看是否适合多数人的审美情趣, 是否符合消费人群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越是具有人类共性的文化产品或项目, 其市场回报越可观。正如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所说: (文化产品) 只有满足千百万人的文化需求, 才能获得巨大的市场回报。

3. 文化产业投资的回报具有间接延伸性。

文化价值常被附加在很多商品和服务上, 通过向人们提供独特的体验及感受, 间接地实现其市场回报。人们在进行商品消费、服务消费的同时, 越来越注重体验消费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体验消费是一种创造难忘经历的活动, 注重感性经验, 推崇自我感觉, 创造一种“进行时”的独特经历。另外, 体验消费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 商品为道具, 文化为投入, 围绕消费者创造一种值得他回忆的活动。体验消费的载体仍然是传统的商品和服务, 但在这些商品和服务中加入了娱乐元素、审美元素、文化元素。如现在盛行的体验式农业观光园、体验式旅游项目等, 都将传统或现代的文化融入到娱乐、旅游等项目中, 增强了传统游乐项目的吸引力和文化影响力。

二、文化产业投资的形式

1. 货币形式的文化产业投资。

即以一定数量的现金, 投入到某种文化产品的生产或某个文化企业的新建或改扩建之中。在文化资本循环中, 这些货币资本会依次转化为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然后, 包含着已增值的资本量, 回到原来的货币资本形态。实物形式的文化投资, 是以一定价值量的文化产品生产资料如建筑、土地、机械、原材料等, 投入到某种文化产品的生产或某个文化企业的新建或改扩建之中。这些实物资本以生产资料的形式进入资本循环, 形成商品资本。当文化商品在流通领域实现其价值后, 原先实物形式的投资变成了货币形态产品, 其中包含了资本循环所产生的价值增量。随着生产的进行, 实物形态的文化投资不断被磨损, 价值也不断地转移到所生产的文化产品中, 直到这些实物形态资本被磨损完毕, 其价值被全部转移到文化产品中, 然后转化为货币资本。

2. 无形资产形式的文化产业投资。

即以一定价值的无形资产投入到文化产品的生产或某个文化企业的新建或改扩建。将无形资产作为文化投资的现象在文化产业领域里比较常见, 相比其他产业, 这是文化产业的一种较特殊的投资方式。无形资产通常指文化产业领域中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品牌、版权、著作权等。这些无形资产若不用于使用价值的创造, 即不与具体的文化企业、文化项目或文化产品结合, 就仅仅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名声, 并不是文化资本, 充其量只能当作潜在资本。但是, 其一旦与具体文化企业、文化项目或文化产品结合, 就变成了一种无形资本, 并伴随着该企业的有形资本进入资本循环的各个环节。受让无形资产的文化企业的文化产品, 或是因该项无形资产而埋设了产品的价格, 或是因之提升了知名度进而促进了市场销售, 其提升了有形资本的增值能力。

必须指出的是, 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有着本质的区别。有形资本无论是货币、实物还是产品, 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资本, 并且, 有形资本价值量逐渐被转移到所生产的商品资本中, 最终, 有形资本需通过货币资本在市场上购置而得到补偿。而无形资本通常没有具体价格, 也很难用价值量来表示其大小。其在资本循环中, 也不存在任何物理磨损, 却能使资本增值。并且, 人们既不能在市场上购置相同的无形资本, 又不能以任何形式对其加以补偿, 其既无法“筹集”也无法“借贷”。由此, 我们也可得出, 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是人的创意, 创意不但能引发消费者的好奇心, 提高各产业产品的附加值, 而且也能唤起投资者浓厚的兴趣, 创意的商业价值是难以穷尽的。

文化产业的特点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战略定位;成长特点;发展思路;构建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互为表里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是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路径。陕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富集、后发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无与伦比的产业发展基础。建立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文化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对于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强省及实现西部文化强省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深远的实践价值。

一、文化产业的界定与发展趋势

(一)文化产业的性质与特征

1.性质

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业门类的总称。我国文化产业概念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1)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产业,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最具前景的“朝阳产业”。(2)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知识密集、信息密集、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社会效益好、成本低、无污染等特点。(3)文化产业服务化、现代化、知识化、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在优化经济结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传承文明、促进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地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机无限、空间广阔、利润巨大的经济增长点。

2.特征

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六个基本特征。(1)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主要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文化消费需求及精神需要,文化消费水平日益提升。(2)文化影响深远,主要是文化产业具有文化性、商品性、产业性等多重属性,文化产业化发展势不可挡,影响力与竞争力日益加剧。(3)成长空间广阔,主要是现代高技术和高智力集合应用日益广泛,全球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基本建成,激发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活力。(4)发展前景光明,主要是文化和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日趋明显,文化产业成长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可以期待。(5)文化业态多样,主要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相辉映,文化产业趋向多元化发展格局。(6)市场化要求强烈,主要是民族文化产业创新与现代文化产业兼并重组日趋活跃,文化产业国际化、区域化、园区化、集团化发展趋势明显。

(二)文化产业的结构与范围

1.结构

目前我国把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划分为“核心层”、“ 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其中:“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等四个大类行业;“外围层”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的其他文化服务等三个大类行业;“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等两个大类行业。

2.范围

我国将文化产业范围划定为两部分:主体部分和补充部分。主体部分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景区服务、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的活动。补充部分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与趋势

1.经验借鉴

文化产业发端于美国,繁盛于欧洲。美国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程度最高、最为成熟的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积累的经验:一是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二是制定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三是重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四是广泛开拓文化资源。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完善文化市场运作机制。二是鼓励学习模仿和文化创新。三是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四是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2.发展趋势

目前,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发达国家以视听出版、影视传媒、演艺娱乐和旅游、网络、体育、会展服务为基础产品的文化产业,已占居国家GDP的2/3到3/4。例如,文化产业已发展成为美、日两国的第二大产业。美、日两国占居了国际文化市场2/3的份额,美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占居世界首位。尤其是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企业、文化产品(服务)快速进入我国,抢占我国文化市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未来争夺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提高文化渗透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全球乃至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重点发展战略之一。

二、目前陕西文化产业成长的特点分析

陕西位于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2010年国民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挤入中等收入省份行列。近年来,陕西提出建设西部强省奋斗目标,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强,我省文化产业已经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八方面的基本特点:

nlc202309011706

(一)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产业发展规模依然相对较小

2004—2009年五年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了年均31%以上高速增长,较同期GDP年增速高出16.7个百分点,较第三产业年增速高出17.1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226.7亿元,占GDP总量的2.77%;文化产业拥有法人企业及单位11687个,拥有总资产433.33亿元,年末从业人员达到34.96万人,分别较2004年增长80.6%、79.8%和27.5%。但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仅排全国第12名。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北京的15%、上海的26%、浙江的28%、广东的10%、湖南的33%、河南的3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2.77%,分别较上述几个省份低9.49、2.86、0.73、2.68、2.43和0.43个百分点,与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及科教资源大省的省情实际极不相称。

(二)文化产业结构出现可喜变化,但产业龙头带动效应依然不强

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企业和单位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04年的59.8%、20.9%和19.3%,调整为2009年的49.3%、27.8%和22.8%,核心层比重下降10.5个百分点,而外围层和相关层比重提高了6.9和3.5个百分点。在九大行业中,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40%的行业依次为:网络文化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业。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发展更加均衡,一个较为完备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雏形初步形成。但文化产业效益偏低仍然比较突出。我省多数文化经营单位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近年来,虽然组建了一些企业集团,但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由于我省文化产业园区和骨干企业偏少,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

(三)文化产业区域布局高度集中,但产业条块分割痕迹依然明显

我省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陕北和陕南地区明显偏低。2009年,关中、陕北和陕南地区文化产业单位增加值分别占全省90.8%、5.2%和4.0%。关中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优势非常明显,而西安市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和引擎地位更加突出。2009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单位增加值、企业及单位数、年末从业人数和总资产,分别占全省的69.1%、43.8%、54.8%和77.4%。由于行业内部分割,行业间缺乏交流,区域间有效合作不足等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文化产业与经济、金融、信息、高技术等要素有效融合不够,资源有效整合缺乏内生发展动力,各级对新兴文化业态的创新与产业链延伸支持不力,尚未形成中心辐射带动和三大区域文化产业联动的新格局,制约了我省文化产业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成效显著,但文化消费水平偏低与消费观念落后依然存在

我省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积多年努力,推出了一大批在全国颇具盛誉的文化品牌。主要有历史文化品牌,红色文化品牌,民俗文化品牌;宗教文化品牌,自然风光品牌,现代文化品牌。虽然我省城乡居民文化娱乐用品和服务支出,每年都有一定的增加,但文化消费水平与兄弟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和服务支出为584.29元,比江苏少464.51元,比浙江少432.71元,比上海少1124.71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351.99元,比江苏少361.01元,比浙江少380.61元,比上海少498.01元。除了收入水平偏低,文化消费热点不足之外,我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观念落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文化产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步伐加快,但产业战略投资者与高端文化人才依然匮乏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各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的局面。2009年底,全省民营文化企业占68%,民营文化企业增加值占70%。华商传媒、大唐西市、西安唐苑、关中民俗博物院、阳光丽都大剧院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力军。陕西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相对较多,但缺乏文化创意、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缺少有战略眼光、懂经营、善管理的创新型文化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以及必要的战略投资者与合作伙伴。比如,在文化产业的艺术创作方面,缺少中国顶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师巨匠;在产品开发上,缺少高端的创意、设计、营销人才;在产品生产上,缺少技术开发人才,以至许多传统工艺后继无人;在产业整合与结构优化上,缺乏战略投资者与合作伙伴。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我省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步伐。

(六)文化产业优化意识和整合兴趣浓厚热烈,但产业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依然不明晰

我省文化资源丰富,有着许多世界级的文化资源品牌。但大多数品牌的影响力依然局限在一定区域内,资源整合市场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产业规模以及品牌效应。缺乏像云南省那样,以其“原生态”为特色,将民族文化资源有效转化成为通俗的、大众的、有特色的文化产品,以及文化品牌族群,源源不断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当然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需要相应项目的有效带动和政策支持。我省文化产业已经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即建设西部文化强省,力争“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缺乏与之配套的系统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尤其是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趋势及其特点,依托我省资源优势,瞄准极具发展前景及潜力的文化产业,实现借势发展与错位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举措,以及品牌打造、发展环境、保障措施等方面,尚未提出明确意见和建议,导致产业发展重点还不够突出,发展水平难以大幅跃升。

(七)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举措不断深化,但体制机制生成与政策支持力度依然不到位

nlc202309011706

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省上完成了文化单位“事转企”改革,组建了各类文化产业集团,成立了相应的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省图书馆、省戏曲研究院作为省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多元化投资主体和文化市场正在形成,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但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政策系统支撑力度不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体制改革与市场要求对接不够。二是扶持政策缺乏系统性、前瞻性、操作性。三是对民间文化力量重视不够,支持不力,行政垄断现象依然存在,尚未形成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格局。

(八)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环境日益改善,但思维观念滞后与融资困难局面依然不容乐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2009年7月,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提升到国家层面。2010年10月,在党中央“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目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全省上下已经形成了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共识,发展势头良好。可以说,陕西建设文化强省具有后发优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干群思维观念依然滞后:一是全社会文化产业的“产业”观念不强。二是市县领导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办文化、管文化的层面上,政府职能没有完全转变。三是各文化单位形成了文化事业国家包办的思维定式,市场意识淡薄。四是我省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严重制约着我省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三、构建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仍然处于起飞前的加速阶段,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挑战依然严峻。但总体上讲机遇大于挑战,文化产业仍然处在黄金(钻石)发展时期: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中国唯一世界少有;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国内国际市场空间巨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基础坚实雄厚;产业基础初具规模,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各级政府强力推进,发展环境千载难逢。目前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就是搞好顶层设计:

(一)明确战略定位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将文化产业融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视野中;在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实施关天经济区规划,贯彻落实中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我省高层次会议辐射引领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委省政府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构建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和塑造文化产业精品为突破口;以整合文化资源,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为切入点;以开发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拓展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陕西文化名品”品牌为支撑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扩大文化消费,实现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联动发展之要求。三是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探索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新路径,深度挖掘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在发展战略、体制机制、工作协调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围绕激发产业活力、增强内生动力主线,全方位提升陕西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尽快把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突出战略规划

一是准确把握全国乃至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其特点,依托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及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按照“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尽快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陕西名副其实的战略支柱产业。二是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科技强省、经济强省,关键是正确把握与深刻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精神实质;以开拓创新的思维,敢为人先的胆识,大胆探索的气魄,勇于实践的谋略,深度挖掘文化产业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全面制定极具前瞻性、科学性、权威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三是要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全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采取战略措施进行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抓住战略重点

一是规划与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陕西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形成以西安为中心,关中、陕北、陕南三大文化产业板块联动发展的新格局。二是重点规划与突出发展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演出、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六大优势产业,形成一批辐射全国、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旗舰式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或航母。三是规划与建设十大文化主题园区,培育十大现代文化产业基地,承载和支撑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四是规划与创造一批具有陕西文化特色和市场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活动品牌及服务品牌族群。五是规划与建立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文化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高端人才市场。

(四)瞄准战略目标

一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弘扬,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二是文化产业实现跨跃式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三是文化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文化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基本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四是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更加健全,市场秩序更加规范,产业发展保障体系更加完备;五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额大幅提高,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五)推进战略步骤

第一步,2009—2012年,初步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政策体系健全、效益明显提升的文化产业运行框架,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部转为企业,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现股份制改造,以及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居全国中上水平。第二步,2013—2015年,真正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文化企业(集团),基本形成以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会展、广告印刷、工艺美术等为主导的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速不低于25%,占GDP比重达5%以上,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之一,实现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目标,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居全国前十位。第三步,2016—2020年,促进文化产业门类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大的文化企业(集团),初步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以及集生产、服务和销售为一体知名网络,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明显提升,总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nlc202309011706

(六)实施战略举措

一是完善文化市场运作机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主要是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市场规律对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进行商业运作,形成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运作模式。二是鼓励学习模仿和文化创新并举、初步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互动机制。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后发优势比较明显,鼓励学习模仿先进文化产业与提升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并举,按照文化产业成长发展规律,积极布局,稳步推进。三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以现代文化产业为主导,以特色文化产业为核心,以优势文化产业为支撑,以新经济增长为着力点,采取多元素集成思路,实行政府全力推进。四是推进文化科技创新,重视发挥科技作用。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充分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与相互融合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广泛拓宽文化资源,扩大文化消费热点。陕西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文化资源丰厚,积极通过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管理创新、市场运作和商业包装,使历史文化既获得了新的生命,也使陕西文化产业获得了新的价值增长点,可谓一取两得。六是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陕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产业促进政策,文化产业发展激励约束办法,正确把握和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鼓励二者相互促进,共同繁荣;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不断完善和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切实提升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与科学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011·08)[EB/OL].http://www.sxzys.gov.cn/news-3373.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中共陕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sxxwcb.gov.cn/news/zhuanti/rdzt/jzgg/2012/0112/1095.html.

[4]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shaanxici.cn/content/2012-02/16/content_5996878_5.htm.

[5]陕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EB/OL].http://district.ce.cn/zt/zlk/bg/201206/11/t20120611_23397732_7.shtml.

【作者简介】

周省(1962— ),男,陕西洛南人,哲学研究生,中共商洛市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领导科学,青少年研究;周钰杰(1990— ),男,陕西商洛人,沈阳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企业文化的特点 篇4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最高境界的一种管理模式,得到了管理学界认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从根本上决定企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能走多远。因而,它具有许多重要的特点和功能。

1、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模仿性。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环境、条件、发展目标、经营管理方式、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定量的指标,所以具有难以模仿的独特性。

2、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的功能。

企业文化可以统一员工的思想、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提炼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可以使公司全体员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从而使全体员工自觉地把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结合在一起。

3、企业文化具有规范和约束的功能。

企业文化属于人的思想范畴,是人的一种价值理念,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它除了各种规章制度的“硬”约束之外,更多的是通过精神、理念和传统等无形因素,对员工形成的“软”约束。而这些“软”约束为员工塑造了企业员工共同的信念和追求,使企业员工产生心理共鸣、心理约束,进而产生对行为的自我控制,自觉地用它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

4、企业文化具有凝聚的功能。

企业文化有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作为一种粘合剂,可以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紧密联系起来,对企业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企业价值观的引导下,能聚集起一批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员工,在相互认同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氛围里,为共同的价值目标而努力,使企业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5、企业文化具有激励的功能。

企业文化是创新的动力源泉。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调动并合理配置各个环节的积极因素,并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它能够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对外的适应力,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健康进取的工作氛围,使员工自觉认同企业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

6、企业文化可以提升企业形象。

闽南的文化礼仪特点 篇5

一:年兜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二:备节

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三:馈岁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四:女儿女婿日

这一天清早,女儿、女婿和外甥,穿着盛装,随带鸡、猪脚、面线、猪肚、糕粿和糖果饼干等,一起来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带领一家人来给岳父、岳母大人拜

年,其礼数之重与为老丈人祝寿差不多。 岳家设宴款待,岳父同众女婿以及自己的儿子一桌,岳母同众女儿、儿媳围成一桌,而众多表兄弟姐妹围成一至几桌,

大团圆欢宴。

五:挑水盖井

文化特点

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

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

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5、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着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创造者是人,且人又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闽南文化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国内外而传播的。国内传播达闽北、闽中、闽西、浙东南、赣东、粤东、港澳、海南及台湾。

其中移居台湾为最多,且分布广泛于台北、台东、台中、台南、高雄、桃园、苗粟、基隆、南投、屏东、彰化、花莲、嘉文、宜兰、云林、新竹、澎湖等绝大部分地区,而均有闽南人在那里一代代休养生息。已知从唐代始,先辈移居台湾,不仅带去方言,也带去闽南人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居建筑等等,并代代传承、发展和创新。但发展迄今,仍语言相同,生活习惯、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居建筑也仍相同或近同。

从现有台湾人口中讲闽南话的就多达1700万人,表明闽南话在台湾是其主要语种,由此可窥见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教育几近相同。而国外传播则达世界各地,堪称世界各地都要找到闽南籍华侨(居多)华裔人群的足迹。

移居国外的闽南籍华侨、华人(指入居住国外籍者)有数百万之多,其中称居东南亚诸国最多。华侨、华人先辈不仅带去闽南方言,而且也把闽南的民俗风情、民间信仰、民间艺术传播到居住国闽南人社区,并一代代传承、渲变和发展。迄今侨居于世界各国的华侨、华人已多达近1400万人,分布于近百所国家和地区,由此可窥见闽南文化在国外传播广泛之一。

闽南茶文化的特点 篇6

2015-8-13 08:47 来源:第一茶叶网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东方艺术宝库中的奇葩。每个地方的茶文化也是不尽相同的,而闽南茶文化的精华是茶艺,它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中国茶文化是东方艺术宝库中的奇葩。每个地方的茶文化也是不尽相同的,而闽南茶文化的精华是茶艺,它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

饮茶是闽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过去,在闽南有一种说法:“抽啦叭烟,听南音乐,泡功夫茶,其乐无穷。”

那么如何泡好一壶茶,如何享受一盏茶呢?这是需要技艺和艺术的,这就是茶艺。

闽南人把饮茶叫作泡茶,泡茶最讲究茶叶、水和茶具了。

茶以新为贵,而且要优质茶叶。闽南人喜欢喝乌龙茶,因为乌龙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它外形色泽青褐,所以称“青菜”。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口味醇厚。而乌龙茶茶中最负盛名的是安溪铁观音,铁观音如青橄榄,入口略有苦涩,入喉后渐渐回甘,韵味无穷。

泡茶对水有严格的要求,因为水有软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钙、镁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为软水,反之则称硬水。泡茶要用软水,用硬水泡茶,茶味变涩,茶香变浊,茶汤变色。

闽南人泡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为它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孟公壶”又称“孟臣罐”,容量只有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只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4个“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茶盘中,显得很有艺术欣赏价值。

闽南人对饮茶情有独钟。在闽南地区就有这么一种说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动”。在福建安溪县,还流传着“早上喝碗铁观音,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铁观音,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连喝铁观音,鸡鸭鱼肉也不香”。人们在说到闽南人的热情好客时,总也离不开一个“茶”字,因为“闽南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

泡茶可是要有技艺的。不久前,我有幸拜访了“茶仙”洪清源老先生,目睹了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盏茶的艺术。

洪老先生从小在厦门的“茶桌仔”(饮茶摊)边长大,年过古稀的他泡茶技艺炉火纯青。只见他拿出了一套小巧玲珑的紫沙壶茶具,边摆放边说,泡茶的程序非常讲究,所费的时间可比喝茶的时间多哦,要不怎么叫“功夫茶”呢。

“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红色的宜兴陶壶,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这样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

我看茶几上除了茶壶、茶杯外,还有搁茶杯的茶盘和一个碗状的放置茶壶的茶洗。洪老先生指着茶洗说,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将茶杯放入茶洗中,用煮沸的开水冲烫,这就是茶洗的功能之一。

洪老先生拿起开水对我说:“第一道程序就是烫壶、烫杯。随后,倒掉茶洗中的水,将茶壶放在茶洗中,放上茶叶,茶叶要放满壶,这样冲出来的茶才够味。”

只见他在茶壶里塞满了茶叶,接着就把开水冲入茶壶中,这时浮起一些泡沫,老先生就用壶盖轻轻拨动,把泡沫拨出,然后盖上壶盖,再从壶盖上淋下开水,把壶外的泡沫冲走,这样,茶壶内外温度相差不会太多。了,热气才不会跑掉。他把茶壶提起,将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冲进去,冲到壶盖盖下去后有少许茶水溢出为止,盖上盖子,再淋一些开水。

洪老先生说,泡茶最忌讳浸茶,一浸就出茶碱,茶就苦了。他拿起茶壶边斟边说:“斟茶是很讲究功夫的,必须用一个手指按住茶壶盖,将茶壶翻转九十度,壶嘴直冲下,迅速绕着已经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开始叫’关公巡城’,每一个杯子都要巡到,最后叫‘韩信点兵’,那后边的几滴是最甘美的,所以每一个杯子都必须点到。”

洪老先生说,这样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泽浓淡均匀,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冲五六次,讲究一点的,冲泡三四次就要将茶叶渣倒出,重新烫壶、烫杯。

接过洪老先生递过来的茶,果然清香扑鼻。按照老先生先闻后品的指点,我深深吸了口气,顿觉有一缕淡淡的清香直透丹田,滋润身心。然后我浅浅地抿一口,在口中稍留,再缓缓咽下,慢慢品味,舌有余甘,那真是一种享受啊!

听众朋友,听了我上面的介绍,你一定会感受到饮茶确实是一门艺术。是的,这是一种茶艺,它是茶文化的精髓。而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闽南的茶道精髓,体现在一个“和”字上。例如,当地村民有什么纠纷或隔阂,只要长辈出面开一个“茶话会”调解,便可轻松把事情“摆平”。这种茶文化中的“和”,意蕴着风调雨顺的天和、青山绿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

文化产业的特点 篇7

目前,世界各国(或经济体)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特点和实际需要,赋予了文化产业不同内涵。有的叫创意产业,如英国、新加坡、印度、奥地利、泰国等;有的叫文化休闲产业,如西班牙等;韩国则称之为内容产业;美国叫版权产业。不同称谓下,各国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完全相同。

由于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国情不同的情况下严格准确地定义文化产业非常困难,国际上还没有一个被各经济体普遍采纳的文化产业定义。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关贸总协定(GATT)关于文化产业的共同定义在国际上引用较为普遍。其定义为:文化产业是从事具有文化属性的产品与服务的创造、生产和分销的行业。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本质上具有文化属性,且通常受版权保护。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首要经济价值来源于它们的文化价值,通过产生和利用知识产权,它们有创造财富和工作岗位的潜力。

UNESCO和GATT同时将文化产业分为7大类、42个小类(见图1)。

因为需着眼于借鉴和吸收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有益经验,本报告对文化产业概念不做深入探究,只是基于国际组织概念并在各经济体概念的基础上取一个并集,将文化产业视为版权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和休闲产业等的集合,以便更加聚焦研究目的。

二、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一)文化产业总体市场规模

当前国际上尚无统一、权威的文化产业概念、定义和分类,因此也就没有世界公认的全球文化产业规模统计数据。一些国际组织和部分国家统计机构或文化机构,也只是根据已掌握资料估算世界文化产业的规模。

据韩国文化内容振兴院估算,2013年世界文化产业市场营业额达到2.337万亿美元。分区域看,北美市场份额最高,达到35.2%;欧洲、中东和非洲共占30.9%;亚太占27.4%,中南美洲占6.5%。

另据普华永道(PWC)测算,2011年美国、日本、中国1、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巴西和韩国娱乐和传媒业市场规模居世界前10位。其中,美国遥遥领先,营业额达到3630亿美元,是排名第2位日本(1730亿美元)的2.1倍;中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的营业额分别为890亿、720亿、690亿、610亿、590亿和37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至第8位;巴西和韩国均为350亿美元,分列第9位和第10位。预计到2016年,美国、日本、中国、德国和英国娱乐和传媒业营业额将继续排名世界前5位,分别达到4900亿、2030亿、1680亿、840亿和830亿美元,是2011年的1.3倍、1.2倍、1.9倍、1.2倍和1.2倍。

(二)文化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26%(见图2),约3/4的经济体在4.0%~6.5%之间。其中,美国最高,达11.3%,韩国、巴西、澳大利亚、中国、新加坡和俄罗斯均超过6%,加拿大、英国、中国香港、南非和中国台湾则分别达到5.4%、5.2%、4.9%、4.1%和2.9%。

联合国贸发会议2014年初预测,2015年全球文化产业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升至7%左右,每年平均提高0.7~0.8个百分点。

注:1.因各经济体的文化产业分类不同,从而造成数据不可比。为便于比较,这里使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分类标准及该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下同。2.阿根廷和印度尼西亚为 2013 年数据;美国、韩国、英国、中国香港、坦桑尼亚及泰国为 2012 年数据;澳大利亚、保加利亚及南非为 2011 年数据;芬兰、马来西亚、罗马尼亚、乌克兰、新加坡、俄罗斯、菲律宾、墨西哥、加拿大、中国台湾、巴西为 2010 年数据;中国、荷兰和秘鲁为 2009 年数据。3.中国数据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网站,下同。资料来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网站,下同。

2013年,全球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5.49%(见图3),约3/4的经济体在4.0%~7.0%之间。其中,菲律宾、墨西哥、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俄罗斯等均超过7%,2011年韩国和新加坡均达6.2%,英国和加拿大为5.6%,中国香港为5.5%。

注:菲律宾和保加利亚为 2013 年数据;中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中国台湾为 2012 年数据;美国、墨西哥及荷兰为 2011 年数据;韩国、新加坡、秘鲁、芬兰、巴西、马来西亚、俄罗斯、南非、坦桑尼亚、印度尼西亚、罗马尼亚、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泰国、乌克兰、日本为 2010 年数据。

(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方兴未艾

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世界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9055亿美元,是2003年的1.9倍,年均增长7.4%。其中,文化产品出口和进口额分别达到4738亿和4317亿美元,分别是2003年的2.1倍和1.8倍,年均分别增长8.7%和6.6%。

2008年,世界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3538亿美元,是2002年的2.6倍,年均增长17.5%。文化服务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1851亿和1687亿美元,是2002年的3.0倍和2.3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9.9%和15.2%。2002年至2008年的6年间,俄罗斯等转轨国家增速最快,年均增长25.0%,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7.1%的增速高出7.9个百分点。

三、世界主要经济体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文化产业大发展是居民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发达国家文化消费支出不断增加。这是发达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共同规律。

美国在收入增加和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的过程中,其食品、住房、交通消费支出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而娱乐消费支出占比则持续较快上升。1970—1993年,美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3100美元增加到16429美元,增长4.3倍,而同期娱乐人均消费支出由115美元增加到887美元,增长6.7倍,娱乐消费支出占比也从3.7%提升到5.4%。2012年美国娱乐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占比已超过5.5%,位列食品、住房、交通类支出之后,是第四大消费支出项目。

日本在1965年居民平均每户娱乐消费支出为1742日元,占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3.5%;1993年,日本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娱乐支出为17275日元,比1965年扩大近9倍,在消费支出中的占比为4.9%,比1965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二)政府推动是文化产业特别是公共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世界各经济体的公益性文化产业单位实收资本主要来源于政府支出、广告以及私人或企业的赞助和捐献等渠道。以欧盟和加拿大为例,欧洲理事会与欧洲比较文化研究所估计,2011年,欧盟各国公益性文化产业单位实收资本的70%~80%来源于政府支出。其中,瑞典、奥地利、丹麦和波兰政府的支出额分别达26.3亿、23.0亿、22.4亿和19.6亿欧元,分别占各国公益性文化产业单位实收资本的83.1%、79.5%、79.0%和72.6%。

从政府出资构成来看,通常地方政府的支出额大于中央政府。2011年,波兰、奥地利、瑞典和乌克兰地方政府支出额分别为16.1亿、15.2亿、14.6亿和4.8亿欧元,占政府支出总额的82.4%、66.0%、55.5%和62.7%,分别比中央政府支出额占比高出64.8、31.9、10.9和25.3个百分点。加拿大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9财年1,加拿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产业的支出额为101.4亿加元,其中联邦政府支出41.6亿加元,占41.1%,地方政府(包括省、地区和市政府)支出59.7亿加元,占58.9%。

欧盟各国公益性文化产业单位实收资本的10%~12%来源于私人或企业的赞助与捐献。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各国私人或企业的赞助或捐献主要投入传统的公益性文化产业单位。据分析,随着欧盟各国对公益性文化产业捐献的个人或企业提供免税等鼓励政策,私人或企业赞助与捐献的金额预计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四、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发展速度快、动力强

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经济发展速度。2009—2012年,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0%,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2.9个百分点;2008—2012年,英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9%,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出2.5个百分点;1986—2010年,新加坡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9%,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出1.3个百分点;1995—2012年,中国香港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出4.0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发展动力极为强劲。联合国贸发会议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导致2008年全球需求骤降,国际贸易萎缩12%。但是,全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却逆势持续增长,2008年的出口总值达5920亿美元,是2002年的两倍多,年均增长率达到14%,高出同期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额增速6.6个百分点。

(二)发展中国家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受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实力,以及居民收入水平和政策不力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偏低,整体文化产业实力不高,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处于边缘地位。以文化产品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为例,2012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出口份额为13.72%,而东盟10国仅为4.56%,南方共同市场的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4国仅为1.87%,非盟仅为0.65%,中国和印度分别为31.9%和5.5%。中国和印度可以说是文化产业大国,但核心竞争力不强,因此还称不上是文化产业强国。

应当看到,许多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历史资源,巨大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例如,中国拥有巨大的、快速扩张的国内市场等优势,且政府正逐步将文化产业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印度同样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大量的人才,其电影等行业历史悠久且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拉美文化产业历史悠久,拥有相当大的市场,且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与欧美具有相似性,拥有可挖掘的巨大潜力。

(三)辐射和带动能力强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例如对旅游、餐饮、时装等产业。风景名胜、文化遗址以及博物馆等对国内外游客吸引力强。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文化旅游成为当地居民和政府的重要经济来源。这一地区有很多文化景点,考古现场和殖民城市建筑比较有特色。在2012年,墨西哥的文化旅游对GDP的贡献大约为8%,2011年文化旅游是阿根廷第三大收入来源。世界每年的国际旅游人次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文化旅游。2012年西班牙文化旅游入境人数达到15.9万人次,占入境游人数的50.7%。

美国旅游协会于近期公布:“2013年,到离家50英里或更远的地方去旅游的1.464亿美国成年人中,81%的游客为文化旅游。与其他游客相比,文化旅游的游客具有以下特点(括号中为其他游客):一是花费更高,人均623美元(457美元);二是酒店、汽车旅馆或含早餐旅馆的使用率更高,为62%(55%);三是高消费者占比高,人均花费超过1000美元者占比达19%(12%);四是旅行时间更长,为5.2晚(3.4晚)。”

新加坡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新加坡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产出和增加值的乘数效应分别为1.43和0.58(见表1)。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单位文化方面的支出,就可以分别为全国经济增加1.43个单位的产出和0.58个单位的增加值。英国由于具有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增加值链条,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大。2011年,英国文化产业对全国产出和增加值的乘数效应分别为1.80和0.86,均高于新加坡。

资料来源:新加坡国家统计局。

(四)企业盈利状况较好

目前,世界各经济体的大多数文化企业基本上规模普遍不大。2010年,法国文化企业中,19人以下的企业占23.8%,250人以上的企业占22.3%,但没有250人以上的专业设计企业。2012年,西班牙无雇员广告企业有16777家,占广告企业总数的58.9%;雇佣10人以上的广告企业仅1144家,占3.9%。

文化企业虽然规模普遍不大,但作为朝阳产业,利润率却较高。据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加拿大报纸出版和娱乐休闲企业的利润率分别为11.0%和18.7%,高于全部企业9.7%的平均利润率;2011年,电影和视频企业的利润率达到18.5%,高于全部企业9.9%的平均利润率。2013年,法国文化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29%,其中电子游戏发行、电影发行、电视节目生产和大众电视节目的发行企业的利润率最高,分别达到68%、64%、54%和51%。

(五)维护本国文化特色

文化产业企业固然要追求经济效益。同时,文化产业具有的文化属性使它有别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肩负的功能是双重的:一方面文化产业要服务于一国经济发展,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也要起到传播本国文化价值观的作用。

在维护本民族文化利益,抵制外来文化“入侵”方面,欧洲最为成功。面对美国的文化霸权,法国等欧盟国家公开提出“文化例外”,反对全面开放国内市场,主张将文化贸易与非文化贸易区别开来,掀起了抵御美国文化入侵、捍卫民族文化的保卫战。

为保护本民族文化,一些国家规定本土制作的节目必须在文化节目中达到一定的比例。例如,美国播放的音乐绝大部分是美国本土制作的音乐,加拿大规定本国音乐要年增长12%,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强力推行本地音乐,日本75%的音乐是本土的,拉美本土音乐占70%,中东和土耳其有60%左右为本国或阿拉伯国家的音乐,非洲本土音乐占65%。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贡献不断增强,已成为许多经济体的支柱产业之一。了解国际上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借鉴有益经验,对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一般规律和主要特点。

英国图书出版产业链的特点 篇8

关键词:英国;图书出版;产业链

英国图书出版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这是英国图书出版产业高度成熟的表现,也是其图书出版业既大又强的重要特性。认识、理解和借鉴英国图书出版产业链的特点,对我国图书出版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以控制内容资源的大型出版集团为龙头

1.以内容资源为导向

支撑英国出版的五大基石是版权保护、大量的天才作者、出版自由、世界语言英语以及丰富的细分市场,其中前两者与内容资源直接相关,后三者与内容的创造紧密相连。英国出版业高度依赖内容资源,出版企业的价值以内容资源的占有及其开发程度为核心评价标准。

出版环节是英国图书出版产业链的主导环节。因为内容资源禀赋的优劣决定着出版竞争力的强弱,内容资源的拥有者、开发者决定着出版产业链中其他关联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产业地位,拥有内容资源优势的企业极大地影响着出版产业链的结构。英国图书出版产业链中的出版环节主导着产业利润的分配,其利润水平远高于印制和发行环节。

出版商决定着英国图书出版产业链的组织形式。无论是大众出版、教育出版还是专业出版,出版商在出版产业链中始终是掌控者。近年,随着实力的增强,W.H.史密斯连锁书店等发行环节的龙头企业试图和出版商谈判,以获取更高的地位和收益。这反映了英国大众出版产业链的变化趋势,但也说明出版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宰位置。而出版商在出版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由其内容资源禀赋和依托于内容资源的品牌决定。譬如,在学术工具书出版方面,牛津大学出版社凭借高水平的内容资源成为龙头企业,而剑桥大学出版社则依赖英语考试评级的优势在英语教育图书方面表现强势。

2.深度开发内容资源的价值

开发内容资源,提供高质量的出版产品和服务,是英国图书出版产业链的核心功能。譬如,在大众出版领域,产业链中的关联企业包括著作权代理公司、包装商(Book Packager)、出版商、排版商、印刷商、装订商、发行商、批发商、销售代理公司、书店等。这些企业根据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和功能,发现、挖掘和提升内容资源的价值:一些企业提供作品和原材料;一些企业开发项目和创造产品;一些企业物化内容,给予内容以合适的载体和形态;一些企业根据读者需求将图书送达读者面前。产业链中的任一环节都为读者需求的满足做出贡献,都为内容资源的增值尽力。譬如,著作权代理公司的经纪人,代表作者和出版社打交道,为作者寻找最能开发其作品价值的出版商;包装商专门从事创意、策划及其内容资源的包装等,为出版商提供特定的服务。因为有足够多的出版自由职业者和出版专业公司,外包成为英国出版业的普遍现象,也是英国出版业内容资源开发能力的重要体现。

3.角色明晰,确保出版产业链的结构稳定

出版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价值增值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该环节企业的资源禀赋和品牌价值息息相关,也导致企业赢利水平的差异。因出版领域不同,英国图书出版产业链的关联企业结构差异显著。

在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领域,占有内容资源的出版商居于出版产业链的高端,其他企业处于低端。在大众出版领域,处于高端的是强势出版商、控制着优势内容资源的经纪人公司等知识产权所有者。但不管哪种情况,英国出版产业链的结构基本是稳定的。

当然,出版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地位并非终身制,这种稳定结构是相对的。近年,英国大型出版商的实力越来越大,以大量资本为依托,以并购为手段,以系统经营能力为基础,英国的出版集团越做越大,出版环节的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英国的大型出版集团专注于出版环节,没有涉足印刷、发行进行纵向一体化,也未进入文化以外的产业实施多元化。如教育出版领域的哈考特教育出版公司、霍德教育集团,大众出版领域的阿歇特出版公司,专业出版领域的里德·爱思唯尔集团、牛津大学出版社等,都牢牢控制关键内容资源,以专业经营者的身份占据着英国图书出版产业链中的龙头位置。

二、整体增值能力强大

1.走专业精细化路线

英国图书出版产业链是一个整体,它以出版产品和出版服务的最终价值为追求,以产业的整体增值为最高利益,体现了产业高度成熟的特色。同时,它又尊重产业链中关联企业的个性。譬如,英国图书出版产业链中的图书发行公司以销售收入的13%从出版方获取报酬,为出版商提供快捷的物流分销、规范的账务金融等服务。这种中盘功能实际上帮助出版商解决了麻烦,使出版商能集中精力经营内容资源。这种良性循环是图书出版产业链提升最终价值的保障。

由于英国图书出版产业链分工精细,各关联企业功能单一,因此各企业对自身业务更专注。这既让各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也让这些企业根据自身条件更合理地整合资源,更充分地创造价值。譬如,在英国图书出版产业链中有专门负责插图和照片的公司,这些公司提供最优质的插图和照片,在解决插图和照片的著作权问题上也更加专业。英国图书出版产业链通过定位关联企业的专业功能,提高其专业创造和服务能力,进而提高产业链最终价值的创造力。

2.共赢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英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地域分布特别集中,出版产业链的空间集聚效应明显。英国的大众出版集中在伦敦,大众出版产业链的各个关联企业汇聚于此;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则相对集中于牛津和爱丁堡地区。

空间集聚形成内容资源的集中,内容资源的集中又有利于其价值的开发,比如内容资源的组合可以产生创意和项目;内容资源的相互连结和有效配置可以更快地塑造品牌;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有利于企业经营;空间的缩小使出版产业链内各个企业物流更加便利和顺畅,既直接降低物流成本又因提高效率而提升了效益。

出版产业链中关联企业的集中,可以产生明显的产业组织效应。第一,出版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依托产业链内的关联企业获得稳定的资源供应和顺畅的产品流通,既降低费用,又提高效益和竞争力。而出版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依托龙头企业维持稳定的经营,获得持续的收益。譬如,一些图书包装商稳定地为大型出版集团提供产品,这样大型出版集团能以合理价格得到包装商提供的产品,通过较强的系统经营能力获得足额回报,而包装商则可借助大型出版集团的平台获得品牌收益。第二,图书出版产业链的空间集聚有利于出版产业链的横向拓展,给相关企业带来更大收益。比如英国的版权公司既可以独立经营出版商的版权,也可以协助出版商的版权部门扩大销售。以图书著作权在影视和其他产业的衍生版权为例,哈利·波特系列的衍生著作权的开发,就有效扩大了图书的影响,为出版商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第三,图书出版产业链的空间集聚有助于降低学习成本,提高组织学习效益。英国图书出版产业链以国际性大型出版集团为主导,这些集团代表出版界的国际先进经营水平,自然为出版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提供了学习的范例。同时,大型出版集团在和小型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和吸收它们市场应对灵活、较少官僚气息的优势。

图书出版产业链的空间集聚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较少的投资和较低的费用创造高质、高效的出版产品和服务,确保提升产业链的整体价值,获得比单个企业或单一市场更高的收益。

三、管理机制健全

1.严格的法制为出版产业链中冲突的解决提供依据

虽然没有专门的出版法规,但是,完善的市场法制建设为英国图书出版产业链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方案。

英国的出版产业链由关联企业自愿组成,各关联企业独立的市场主体角色使得它们必然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不可避免地会和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产生冲突。以市场契约为基础,根据法律来解决利益冲突,是最符合各方利益的。譬如,英国的大型连锁书店在出版产业链中的地位增强后,对实施已久的净价协议日益反感,要求废除它。英国出版界经过反复争论,最后根据法律程序,让大型连锁书店取得了胜利。

2.诚信机制为出版产业链的运行提供基本保障

出版产业链中的企业以承诺的形式体现对企业联盟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诚信在出版产业链的运行中尤为重要。英国有着成熟的商业环境,商业诚信确保了图书出版产业链的正常运行。譬如,出版方和发行方之间曾因为利益分配需要协调,协调的结果是有关各方遵守不进行恶性价格竞争、按约定的条款进行货款结算、合力提高出版产品和服务的水平等承诺。鲍德斯书店因为经营困难退出市场,但仍以十足的诚信处理遗留问题。英国的一些大型出版集团代理中小出版商的发行、制版等业务,它们严格为这些企业保守商业机密,充分尊重它们的利益,并不通过损害出版产业链中其他企业的利益而使自己获得更多收益。

3.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出版产业链运行的高效

英国的图书出版产业链以大型出版集团为主导,但是在信息分享方面,关联企业是平等的,彼此信息对称。一方面,大型出版集团积极为出版产业链中的企业提供信息,确保充分而畅通的信息交流,提高出版产业链的整体效益,从而确保自己获得较高的收益。另一方面,大型出版集团发布的信息和提供的信息沟通机制,可以保证中小型企业基于充分的信息而决策,可以在与大型出版集团享有信息平等权的条件下得到自己的最大化利益。可以说,出版产业链为关联企业提供了持续经营的保障,而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正是这种保障的一部分。

上一篇:绿色施工节能减排措施下一篇:笑话合集 搞笑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