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职业规划书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职业规划书(精选12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职业规划书 篇1

1、真正明白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

2、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方向;

3、建立学习新模式:大学的学习属于典型的“自助式学习”。学什么,怎样学,完全由大学生自己决定,你可以完全按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去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爱好,跨学科,跨专业的去学。大学学习新模式的特点:是紧紧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方向,有目的的、主动地、有选择地学习和积累知识、能力;

4、制定大学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步骤。大学二年级 重点:修炼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根据大一制定的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从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入手,开始主动的积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技能。

1、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从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有效沟通的规则和技巧。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培养自己的情商,建立自己的人脉网;

2、职业人应修炼的基本职业技能: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通过ABC分析法、帕累托原理、工作效率曲线的学习和修炼,成为时间管理的高手; 大学三年级 重点:清晰的职业定位、全面深入的职业体验,更多地了解希望从事的职业和职位,进一步补充和优化专业知识和积累职业所需的核心技能。

1、清晰的职业定位,使学习更加有目标、有动力。有了明确的职业定位,大学后两年的学习就有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也更便于根据职业定位来进行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2、职业体验,深入了解职业的途径和方式。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后,应该围绕选择的职业,制定职业体验计划,对今后欲从事的职业和职位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通过短期的职业体验,对这个行业和相关的职位进一步分析和了解,熟悉这一职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根据职业体验的结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原来的职业规划目标,职业体验后,根据该职业的具体要求,有目的地,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职业技能专项的培养和训练。大学四年级 重点:科学规划实习、强化和提升职业核心竞争能力、择业面试早准备。

1、科学规划实习。通过有规划、有目的的实习,大学生逐渐要完成由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学会与企业发展同步,学会融入到企业发展之中,实现由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过渡;

2、优化、完善、提升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包括:工作经验、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等内容;

3、择业面试早准备,我的职业我做主。认真做好求职的准备,有目的、有规划的设计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书,同时注重面试技巧和面试礼仪。职业生涯规划结束语 很多时候我们是否能够跨越障碍,不是取决于我们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1、考公务员 招考职位概述:党委宣传部、文化部(局)、广电局、教育部(局)。

2、考选调生职位概述 西部及基层老少边地区的文教宣传等工作者。

3、应聘文化企业文员职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职业规划书 篇2

1.1. 学位定位思路模糊

我国正式开设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在1996年左右, 虽然经历了17个春秋的发展历程, 也形成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专业色彩。不过, 到目前为止, 我国在文化产业管理本科学位的专业定位思路仍旧十分模糊, 尚未形成一种清晰的、被广泛认可的概念。而且, 文化产业学科所涉及的行业门类过广、学科归属不明等不确定的因素也同样给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学位定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此同时, 很多大学虽然设置了“文化产业管理”这一本科专业, 但大多是跟风之作, 在设置之前并未对其进行充分的理论研究, 这使得“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一开始就处在一个模糊不清的位置上。综合而言, 在上述原因的综合作用下,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学位定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定位模糊问题, 为该学科的发展蒙上了重重阴影。

1.2. 学位定位目标不明确

在大学教育中, 每一个设置的本科专业基本上均有其明确的学位定位目标。例如几乎所有的大学均设置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 它的学位定位目标是培养具备基本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开发、化学工艺生产基本操作技能的理工专业人才。也就是说, 无论是专业培养目标, 还是学位定位目标, 都十分明确。但就“文化产业管理”这一本科专业而言, 虽然其正式招生将近十年, 但仍不乏一些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仍然停留在传统学科的范畴内, 只不过是冠以文化产业管理这顶光彩鲜艳的帽子, 敲锣打鼓吸引生源与政策的倾斜罢了, 其专业培养目标根本谈不上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而且其学位定位目标同样非常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 该专业的学生很难获得从业必备的专业技能, 这无疑严重弱化了该学科的学术定位和社会职能, 而且颇有“误人子弟”之嫌。

1.3. 学位定位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在中国一直有一句古话, 叫“学以致用”。从今天的话说, 就是在大学教育中每一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学位定位都与社会实际需求密切相关, 都是为社会的实际需求服务的。但是, 文化产业管理这一本科专业的学位定位却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在进入二十一实际一来,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非常迅速, 可以说是蒸蒸日上, 一日千里。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而且, 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若非经过比较专业的培训, 获得比较牢固的从业技能基础, 是很难从事文化产业管理这一职位的。但是, 从总体上来看, 设置该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的培养方案非常不完善, 于是就造成了文化产业管理课程设置什么都有, 什么都不精。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什么都会一点点, 但是什么都会得不多, 也可能什么都不会。且其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基本上与其他类的管理岗人才并无二异, 与社会实际岗位的要求格格不入, 造成了文化产业发展难以为继、后劲不足的局面。

2. 改善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位定位问题的一些思路探讨

2.1. 加大对“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位定位”的理论研究力度

从实际情况来看, 某一个专业的学位定位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 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包含了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种完全不同门类的学科, 本身就具备比较复杂的特点, 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它的学位定位难度。而且, 明确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学位定位必须有深厚的理论研究来作为支持。因此, 着手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应该从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做起。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协同文化产业部门与文化产业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学者, 深化对“文化产业管理”这一新课题的理论研究。与此同时, 还应当与文化产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积极进行经验交流, 引进其先进的经验, 为我所用, 尽快将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理论完善化和体系化。

2.2. 学位定位与技能培养要契合市场需求

目前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属于比较泛而乱的状态, 每个涉及到的学科知识都设置有一门、两门或者三门课程, 但是对于一门学科而言, 这几门课程肯定无法说透学科的内涵与真谛。而且, 由于学位定位与市场需求脱节, 其培养出的专业人才根本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管理岗位的实际要求。故而, 若要解决该本科专业学位定位的问题, 关键问题是要满足实际社会需求。因此, 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时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与市场的需求合理的确定培养目标,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来制定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课程, 有针对性的培养文化市场、文化企业需要的创意经纪人、艺术经纪、艺术管理、文化策划人等人才。总而言之, 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学位定位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学以致用”为目的, 才有利于解决该学科的学位定位问题。

2.3. 明确学位定位目标

可以说, 明确学位定位目标, 是解决文化产业管理本科学科学位定位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是因为, 目标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只有定位目标明确了、清晰了、合理了, 才能够论及具体的定位方案。首先, 教育部门应当协同相关高校组成联合调差研究小组,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业的现状、发展特点与发展方向等重要课题展开充分地调查研究, 为该学科的学位定位研究收集必要的参考数据;其次, 应当积极听取文化产业部门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具体诉求, 保证学位定位研究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确保学位定位方案确定后能够达到学科设置的初衷, 能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再者, 开设本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同先进同行搞好交流, 吸取有用的经验教训, 以尽量不走或者少走弯路;最后, 在学位定位目标确定后, 还应当保留有一定时间的观察期, 以验看该种定位方式是否能通过实际检验。

3. 结束语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 虽然其学位定位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相关部门切不可急躁, 须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 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摘要: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体系中,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因为迄今为止, 对其的学位定位尚不明确, 从而严重影响了该学科的发展。笔者在分析了学科定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了加强该专业学位定位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学位定位,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职业规划书 篇3

【关键词】师资建设;转型;产学研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由于其发展迅猛的态势,因此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从2004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传媒大学等4所高校开办该专业以来,到现在已有近百所大学争先恐后的开设了该专业。然而该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基础薄弱、办学经验不足,致使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建设以及学生的实习、实训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笔者将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为题,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建设以及学生的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解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形成一系列文章,供各位同行参考。本文仅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建设问题进行探析,不成熟之处,还望各位同行能给予批评指正。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师资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目前制约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市场对该类人才的急需,加快了各高校专业设置的步伐和招生数量的扩大。然而,由于历史上没有设置过相应专业,导致该专业师资储备严重不足。目前,该专业的在岗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其他相关院系中调配过来的,专业师资的人数少,水平低成为该专业师资现状的突出表现。具体来说,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师资建设上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属于新兴专业,创办时间不长。虽然近几年来,一批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补充到了教学队伍中,但是从整体上,真正属于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并不多,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艺术学等其他相关专业调配过来的。这些教师在自己原有的学科领域内理论功底雄厚,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研究成果丰硕,但当他们从原有学科领域内转型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领域内后却难以得心应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文化产业缺乏深刻了解,对文化产业的运作规律不是很清楚,专业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所致。

(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文化产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行业,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懂得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从事相关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为文化产业培养管理人才的专业,其最大的一个专业特色就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担任实践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的从业经验。但是,由于目前现有的文化产业管理教师较少涉入文化产业管理的实践领域,普遍缺乏文化产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导致这些教师在理论传授时往往讲得头头是道,但在联系实践进行案例教学时,却只能泛泛而言,不能触及问题的实质。

(三)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从在其他相关专业调配过来的教师由于受“抱残守缺”思想的影响,面对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的态势,适应新形势的主动性不强,固守着以前的专业领域,对新知识兴趣不足,惰于知识的更新与补充,不能积极地吸收文化产业领域内的行业动态,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师资建设上的对策建议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成才的引路人,专业建设的主力军。鉴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加强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以机制创新为主线,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在岗教师的专业培训,鼓励现有教师进修深造,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就目前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与相应师资短缺之间的矛盾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为此,加强在岗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教师开展岗位研究和教学任务研究,加快教师从原有专业向目前岗位主动转型,应成为解决当下教师短缺的主要路径。各高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教师主动转型,争做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专家,同时要创设多种平台,根据课程模块组建专业教研室、课程小组等组织机构,通过专题研究和集体备课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通过委托培养、双向交流等途径鼓励在岗教师到国内外名校、研究机构进修学习,接受更高层次的师资培养训练。

(二)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绝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过来,本身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和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通过产学研结合,即通过专业理论教师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实践型专家共同做文化产业相关课题,一方面可以使得教师对文化产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解决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熟知文化企、事业单位需求人才的技能特点,同时把自己对文化产业方面的科研成果和自己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另外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不懂地方可以通过科研得到更深入的了解,既可以使教师自身素质、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又可以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教师也可以带动、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有关文化产业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既能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外聘专家教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补充校内师资不足、实践型教师匮乏等问题,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需要,要积极聘请文化产业管理研究机构、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类社会文化团体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文化素养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专业研讨、课程教学、实践指导等活动,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纲.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

[2]王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依據、内容与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10).

作者简介:

惠向红(1978—),男,陕西凤翔人,硕士,讲师,西安外事学院人文学院、文化产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职业规划书 篇4

一、专业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这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并成为与物质能源一起并列为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与此同时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正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个培养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的专业。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有组织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虽然直到19世纪末,管理理论才真正出现,管理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信息管理正是管理学研究的一个方面,遵循着管理学的一般规律。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年轻的专业,但是自从产生之后,它逐渐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管理是在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指导下,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包括信息、人员、资金、设备、技术等,进行科学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信息能帮助人们提高对世界的认识,减少活动的盲目性,为人们决策提供依据。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谁先获得信息,就有可能抓住发展经济的机遇。信息系统是一种接受数据资源作为输入并将其加工成信息产品作为输出的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密不可分的,其中信息管理是目的,信息系统是手段,只有二者相统一,才能真正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从优势上讲,该专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可以做多方面的工作。但是,也必须要正视信管专业的劣势:一方面,缺少有效的实习和实践的环节。另一方面,专业的培养方向不明确,学习“多”而少“精”。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是研究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俗地讲,就是从信息中发掘财富。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正是信息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正是由于该专业特有的培养计划,它是一个适应面相当广的专业,就业方向很多,近年来主要是:软件开发人员-----帮助企业和组织问题、网络或系统管理员------企业或组织高效运行的保障、企业信息管理员 —— 在企业中从事信息搜集、管理工作等。

二、环境分析

21世纪是信息经济社会在世界各国形成并成熟发展的世纪。而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是连接信息源和信息用户的枢纽,是社会信息服务业的主题和承担者。当前我国虽已具备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设施条件,但是其水平却大大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由于中国管理科学发展较晚,其大部分知识都源于国外,中国的企业管理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尤其是专业的信息管理人才。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呈现一体化,市场的国际化造成了竞争的国际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提高对环境的应变能力,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信息的开发,管理和利用。因此企业对信息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例如铁路订票系统,就是对车票这种信息的查询和管理系统。可以说软件开发的最主要面向的客户就是帮助企业制作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涉及咨询、服务、物流等很多行业,有很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同时,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资不足,经营管理中协作不充分的问题。因次,我们很难找到好的实习和工作的机会

三、个人分析及目标

经过本科学习,可以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对专业形成一个知识

框架,同时培养自己的信息观念,接受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使自己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但是企业都很看重毕业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希望毕业生能够经过尽量短的过渡期就能直接承担企业的具体工作,而这正是我欠缺的方面。去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并颁布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并从今年开始退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这也给我提供了一个要奋斗的目标:通过课堂学习,对专业理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在学习阶段就有目的,有阶段性地去了解各种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过程;在学习各个学科的同时,主攻一门,使自己具有“一技之长”;获得国家企业信息管理师的资格证书,成为既懂管理科学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篇5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所以自己对自己的规划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也不能闭着眼不看现实,不能拿现代人和“诸葛亮来说事”。特别是随着整体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我们已经深深的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于是,一些人心态开始被喧嚣的择业市场所扭曲,变得浮躁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失去理性思考,因此我们的职业规划应该进行理性思考。

好的人生离不开好的规划,成功的人生离不开成功的规划及在正确规划指导下的持续奋斗。人生如大海航行,人生规划就是人生的基本航线,有了航线,我们就不会偏离目标,更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更加顺利和快速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篇6

一、前言

人类生生世世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遥望苍穹,星空诉说着先人祈福的呢喃和虔诚的祷告;那梦想是如此真实,又如此遥远,因为那是心中不灭的追求,是浮于现实的繁华与幻想。

踏入大学的校门前,我整天都在想象着大学生活的美好,怀揣着对日后人生的种种梦想。可等到真正开始这样的生活的时候,才发现梦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通往梦想的道路有太多的阻碍,自身的、他人的、社会的„„庸庸碌碌的大一很快就要结束,仍然迷茫,犹在后悔,时间从指间滑落,仿佛什么也没抓住。

如醍醐灌顶般,职业生涯规划课上老师的讲解,使我明白,或许我该做些事情来改变了。就业的压力,残酷的竞争,我不能在一昧地躲在象牙塔中,没有行动。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相信一切都会不同。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自我认知与评估

“认识你自己”,相传这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苏格拉底以此为信言。最难了解的是自己,但最有必要了解的也是自己。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能选择正确的职业定位,进而在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成功。

1、个人特质:我是属于粘液质型的。生活学习中,表现较为稳重,深思熟虑,不打无把握之战;心态显得相对平衡,情绪不易外漏;与人交往,态度持重,不爱抛头露面。总而言之,即为踏实,但有时过于拘谨,不善于随机应变,墨守陈规,较为内向。

2、生活、职业兴趣:生活中,偏爱听歌、看书、旅游踏青等。不太热衷社交活动,对运动缺乏兴趣。也因此,对于职业,个人比较倾向于教师、文秘、社会问题调研之类的工作。

3、成长中的工作经历:在小学中学阶段,积极担任班干部,学会担当,责任心较强,对自我要求较高。大一,担任校青志协部委、副部以及院学生会干部,做事踏实,但未能很好的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需改正。

4.、职业价值观:属技术型,性格沉稳,做事组织严密,井井有条。喜欢团队合作,一同努力。不太喜欢独立性强、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三、职业认知与决策

1、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理论前景:现今政府要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府部门及其从业人员需要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因而对公共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量自然增加;另外,政府要把一部分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必然也增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理论上是不错的。

现实状况: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们国家兴起已有10多年的光景,然而其发展速度却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国已经有了非常适合该专业生长与发展的土壤与环境。在实践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真正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相关社会组织就业的人数所占比例一直很低。就业难是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2、环境分析

专业环境:我们专业定位还没有明显的区域,课程设计不合理。知识的“大杂烩”不能适应管理专业化的要求,专业性不强,就业方向不明确,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不可替代性。学生在哪里就业,似乎难以确定。

社会环境: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相似,而且职位非常有限,属于稀缺资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相对稳定,流动性极小,不可能为社会提供较多的岗位,并且,本专业目前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已超出了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速度和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

四、职业定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范围很广,包括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社区、街道办还有企业等范围。主要可以考虑的职业有以下几个。

1.考公务员:不过公务员招考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职位较少,难度颇大;

2.企事业单位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具有专业化程度高、认证技术要求复杂等管理类职业特点,因而对毕业生要求较严格,需要相关证书以及工作经验;

3.企事业单位行政助理:办公、文字、组织能力要求较高; 4..销售、文员:迫于就业形势,大多数毕业生都是从销售、文员这类低门槛的职位做起;

5.教师或研究人员:有些人在校期间可以考教师资格证,毕业后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教师招聘考试,成为人民教师。或者读研读博,担任大学老师、从事学术研究等。

那么就我自身而言,考公务员是我的首选,因为我看中作为公务员,其个人价值在政府工作中能较大化的实现。当然,考上公务员有一定难度,那么退而求其次,我比较倾向于读研后担任大学老师,并从事研究工作。

五、未来规划

1、职业生涯短期——大学阶段

2011.5担任校庆志愿者重要来宾组志愿者,出色地完成任务 2011.6考过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期末考试成绩优异,获奖学金 2011.7-2011.8暑假出去打工、进行社会实践

2011.9辞去院学生会干部一职,留任青志协副部,更专心学习2011.12考大学生英语六级,开始日语学习2012.1-2012.2寒假再战挑战杯,进行社会实践 2012.3考计算机二级,准备考人力资源师证书 2012.6-2012.7暑假打工,学习开车、考驾照

2012.7-2014.7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入党,寒暑假期间进行实习,准备考公务员或考研,准备毕业论文,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

2、职业生涯长期实施计划

1)若考上公务员:由于我家现在在xx定居,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会首先选择考xx地区的公务员,主要考虑行政秘书一职或进入民政局从事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职业。前几年在基层工作,积累经验,熟悉工作环境和机关运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寻找或创造发挥机会。同时,在此期间以自学、上夜校等方式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修养与能力,为事业的成功增加砝码。随后,尽稳扎稳打,尽力争取上升机会,已进入中央为目标。

2)若考研:考研我会优先考虑厦门大学的社会学系。首先,厦大社会学系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九。其次,厦大风景优美、学术环境良好。除优先考虑的厦大外,争取本校保研也是我的一个方向。以优异的成绩出色地完成研究生的学习,获得硕士学位。期间做出一些优秀成果,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得到留校的机会,做好老师一职,并认真进行学术研究与社会调研。在家庭稳定后,开始考博,进行深入学习,提升自我。

六、结束语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职业规划书 篇7

1 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

1.1 关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认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主体所设计的使接受者形成特定观念系统、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施教方式的总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校所设计的用以培养特定专业人才的系统施教方式的总和, 是针对特定专业学生所使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范型和塑造方式, 它包含了特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方案、培养途径、师资队伍配置等要素。人才培养模式表现为完整的专业教学方案、系统的课程设计以及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实习实训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集中体现着学校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 体现着学校对社会需求及其趋势的认识, 体现着学校对特定专业人才整体素质向量的把握。

1.2 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2.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是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或理论的应用化、具体化、操作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 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原则要求。

1.2.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着特定的人才定位要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应当根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确定专业人才的定位要求和培养目标, 依据这个定位要求和培养目标来确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来规划路径、设计范型, 并将培养目标细化、分解到课程、自修、实践等教学组成部分之中。

1.2.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具有对培养对象的强有力的塑型作用。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通过运用设计范型和实施路径来作用于培养对象, 使其才智系统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通过教育途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配置等方面的设计, 对学生的专业成长路线发生切实的作用和影响, 让培养对象按照一定规格、一定口径和预定步骤来实现观念体系、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结构的构建和优化。

1.2.4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施教过程, 也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动态过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应当确保在接受者延伸学习和后续培养上预留接口, 为人才可持续成长奠定基础和提供可能, 使其能够在不同的发展方向上的后续学习顺利对接, 有利于实现终身教育。

2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情况及人才素质特点的评析

2.1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情况的评析

文化产业是公认的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 各国纷纷开始加速发展文化产业。而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 我们一直是将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活动作为国家的文化事业来运行的。因而, 高校也仅有属于文化事业管理方面的专业教育, 如教育部本科专业1993年目录中的“文化艺术管理”和1998年目录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世纪之交, 在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文化互相融合的大趋势下, 在国外文化产业大举进攻、文化贸易巨额逆差和国内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强劲的背景下, 党和政府首次确认了与文化事业并立的文化产业的概念。200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都对大力推进文化产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指出, 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繁荣文化市场, 增强国际竞争力。”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人民币, 比上年增长17.1%, 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 高出同期第三产业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国家“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年均15%的增长目标, 我国文化产业还会相当大的增长空间。毫无疑问, 我国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已经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一方面, 各级政府机构需要通晓文化产业的管理人才, 另一方面, 也是更加重要的方面就是数量愈来愈大的文化企业需要大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 正是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教育, 为社会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刚刚起步, 且各高校的该专业均是在原有文化艺术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新闻传播、历史学以及企业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化转而来, 在教育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 这直接导致了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迅速发展的文化产业现实需求之间存有较大差距。许多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或仍是延续旧有的政府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 或是更多地偏重于文化、艺术学科及文化资源, 在建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却努力较少、多有缺欠, 而当前社会文化产业迅猛发展背景下, 广大文化企业和政府机构最需要的正是通文化、懂经营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2.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特点的分析

人才需求是培养目标的向导, 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必须遵循社会对特定人才的需求趋向。异军突起的文化产业领域, 特别是广大的文化企业要求其经营管理人才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 就是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南。我们认为,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在理念系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2.2.1 经营性:

文化产业区别于文化事业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其经营性。做为文化产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 他要审时度势, 设计和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要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 善于发现和把握潜在的文化市场机会;要善于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的价值, 进行文化项目策划和管理;要拓展文化市场, 树立、推广和维护文化品牌;还要进行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以及资本运作等等。偏离了经营性, 就会失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根基。

2.2.2 复合性:

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个高复合度的产业, 它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因而,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应当具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他应当既要通晓文化又要熟谙经济, 既要善于经营又要熟悉政策法规, 既要拥有传统文化的积累又要了解现代、把握流行, 既要有艺术的底蕴和修养又要精通市场运作和文化市场消费心理, 这样才能顺利地总领和驾驭文化产业发展。从理念、知识和能力构成形式上讲, 复合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重要特点。

2.2.3 规则性:

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 文化产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影响社会, 它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通晓、遵守并维护国家的法律法规, 必须熟悉并且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 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要为社会、为公众把好文化生产的关口。

2.2.4 应用性: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不同于文化产业的研究者, 其主要任务不是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上进行探究和阐释, 而是要从事文化企业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 要面对和解决具体的文化市场、消费心理、文化项目、创意产品等等问题, 因而应当是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3 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对策

我们认为, 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观念体系、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结构的构建和优化, 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实施:

3.1 以文化学科为基础, 以经营管理为主导,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范型和主路径, 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解决课程体系的问题。文化产业是通过产业化的方式来制造和营销不同形态文化产品的行业。我们一方面要重视文化产业的文化特性, 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其经济学属性。文化产业在整体的运行过程中必须尊重价值规律、把握市场需求, 要进行战略设计、资本运作和品牌管理, 要关注文化市场和公共关系。因而, 我们认为,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以文化学科为基础、以经营管理为主导、以其他课程为辅佐来进行构建。既不能忽视其文化的特质与特性, 也不可偏离其经营管理的内核。在几大课程群中, 文化学类课程群要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 使学生明了文化的规律与特质, 熟悉文化的过去与未来, 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拓展文化学科方面的学习, 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经济学类课程群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 通晓文化产业的运作过程及规律, 并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管理学类课程群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为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人力资源、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充分的准备。文化产业经营实务类课程群要使学生熟悉文化产业各个领域的经营特点和流程, 这样可使学生提升就业的适应性, 并为今后在某领域的专门化深造和拓展打下良好基础。政策法规类课程群要使学生熟悉我们国家在经济运行和文化产业方面的基本法律法规和政策, 提升遵行法规政策的自觉性。工具课类课程群要使学生掌握在现代社会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所需的技能。

3.2 强调协同, 形成专业教育的合力

由于所涉及的学科基础广泛而分散,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往往出现各个来源学科各自为政、各门课程之间互不协同的问题, 难以形成专业教育的合力。具体表现为三个脱节:其一, 几个课程群之间的脱节;其二,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其三, 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脱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复合性特点必须通过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充分整合贯通方能实现。因而, 要注重发挥整合效应, 形成各教学要素、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合力, 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 要从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和选择、师资培养及要求、课堂教学组织等环节上入手, 实现各课程群之间的协同与整合。文化学课程群应当避免单纯讲述完全文化学视角的内容, 要注重与文化产业发展历史及现实的关系;而经济学课程群则应当特别关注经济与文化的交融趋势, 关注经济学在社会文化、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经营管理类的课程必须特别强调文化产业的经营及管理, 突出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其次, 要在大学四年中始终贯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增加课程中的实践课时, 在各类课程中体现出实践性的培养要求。可从文化产业实践的社会调查起步, 逐步进行校内文化策划大赛、参与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和项目等, 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理论知识, 并迅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第三, 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社会兼职教师、实习基地导师及学生几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围绕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校内校外联动来开展课堂教学、课外及校外活动, 解决好第一、第二、三课堂之间的协同配合。

3.3 以品牌性活动项目为引领, 切实强化实践教育环节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要特别突出和强调实践环节。我们认为, 在本科教育的四年中, 应当以相关几门重点课程为单位推出系列的实践性的活动, 并使其成为成熟的品牌性活动项目。品牌性活动项目由相关重点的实践性强的课程如文化项目策划、媒体运营与管理、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案例研讨、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支撑, 以相关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为品牌性活动导师, 教学计划上要预留课时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环节的指导, 品牌性活动在不同的年级中依次推进, 并且要对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考核。这种品牌性活动项目要充分体现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求, 能够使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系统地、有计划地参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演练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品牌性活动项目的设计要与文化产业的社会实际如“文化产业博览会”、“音像博览会”、“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紧密结合。这样使真正让学生能够及时、有效地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提升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3.4 设计不同方向模块, 保证各类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本科段的学习不可能解决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所有问题。为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顺利地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并为其继续学习提供可能, 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适度地设计不同的专业方向, 预留今后发展路径的接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所对应的工作领域主要有两大块, 最主要的是广大文化企业, 其次为政府文化管理机构。文化企业所需要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主要为创意与策划型、品牌经营与市场拓展型, 而政府机构所需要的就是精通文化产业的管理者, 这几个人才类型在专业知识、能力各方面均有不同的侧重点。为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我们认为, 在大一、大二年级段, 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和培养明确的专业兴趣, 使之逐步找到特定的专业发展方向, 并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阅读、开展课外的实践性活动;在大三、大四年级段应当为学生设计出不同方向的培养模块, 通过不同选修课程及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初步塑造学生在某个方向上的专业素质, 使其能够在不同的专业方向上得到充分而顺利的发展, 能够与今后的就业以及后续学习顺利对接。

摘要:在我国文化产业迅猛发展背景下, 广大文化企业和政府机构最需要的正是通文化、懂经营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在理念系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具有经营性、复合性、规则性和应用性四个方面的特点。要以文化学科为基础, 以经营管理为主导,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强调协同, 形成专业教育的合力;以品牌性活动项目为引领, 切实强化实践教育环节;设计不同方向模块, 保证各类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职业规划书 篇8

关键词:艺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出,泛指一切文化意义的创作与销售。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文化产业这一新兴的产业在国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国家产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也得到了提升。随着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加剧了,而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当代社会,文化实力已然成了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势在必行。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为了时刻紧跟国家政策的先进导向,新世纪以来国内的众多不同层次的高校都纷纷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这样一个新专业,并且因为这一新兴专业瞄准了市场、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学生都愿意报考,此类专业还在不断扩大。艺术类高校与普通的高校不同,由于招收的大多是艺术类的、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其在办学的方式、理念和目的上都具有特殊性。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艺术类院校也都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旨在结合艺术学校的特色,培养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然而,由于文化产业管理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不具备可借鉴的办学经验,艺术类院校对于此专业的建设又要结合实际情况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如何建设和改革艺术学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了国内外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思索探究的问题。本文笔者以全局性的眼光,结合自身的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为艺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艺术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分析

(一)在艺术方面特长的优势

文化产业囊括了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文化与艺术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文化产业的很多组成部分都与艺术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这就使得相较于普通高校而言,艺术学校在犒设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产业时有了自己独特的优势。艺术学校的学生往往从小就专修一门或者两门艺术类的课程,加上在学校内接触到的大量的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艺术类课程的培训,艺术学校的学生在艺术方面有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对艺术方面的相关技能的熟练掌握能够有效地为文化产业管理服务,这就使得艺术学校在开设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时有了较好的基础和优势。

(二)在文化理论知识方面的劣势

由于所招收的生源不同,相较于普通高校,艺术类学校在开设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时有一个很大的劣势就是在文化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要学好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学生掌握大量的文化理论知识是必须的,能够为他们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然而由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从小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艺术课程的学习上,甚至还有的学生就是因为文化课程不过关才走上艺术这一条路这些先决条件的存在使得艺术类学校的学生在文化课程学习和掌握方面有所欠缺,存在着文化理论知识不过关的问题,这就为更好地开展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造成了不小的阻力。

(三)国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足的机遇

艺术类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一个很大的机遇就是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相关的从业人员远远不足,急需相关的人才进入社会。新世纪以来,为了迎合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同时大力发展国内的第三产业,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我国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文化产业毕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此之前高校并未有针对性地开设过此类的专业和课程,导致了社会上缺乏专业知识过硬的从业人员。为了保证文化产业能够运转,只能以次充好,将专业人员吸纳进这一产业。可是即便如此,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其规模的扩大,是必须要更多的从业人员,这就为艺术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提供了机遇。

二、艺术学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考

(一)明确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目标

要想有效建设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首先就要明确这一专业的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缺乏实践经验。艺术类学校在明确专业定位是切忌跟风普通高校,必须要注重结合自身艺术类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多种因素制定出专业的定位。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时也要认清在艺术方面有特长而在文化理论知识方面有欠缺这一学生的现实,要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发展计划。

(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新兴专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师资力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正因为专业的开设缺乏可借鉴的经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艺术学校要结合自身学生艺术方面又特长、文化理论知识方面有所欠缺这一实际情况,以广阔的视野面向全社会招收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教师,同时加强对校内已有的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增强他们教学的针对性和先进性,要求能够巩固学生在艺术方面的特长,并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还要对学生加强文化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的优势最大化、劣势最小化,增强他们的竞争力。教师要认清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市场需求,在培养学生是有一个良好的定位,打造出更具有竞争力和专业技能的学生。

三、总结

在二十一世纪,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无穷的发展潜力,艺术类学校在开展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明确专业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增强专业建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文贵.艺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实践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06).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职业规划书 篇9

高级软件工程师需要掌握编程开发工具,数据库,网络协议IP,软件协议与CMM,计算机英语。软件开发工具是程序员的立身之本,掌握几种编程工具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更是有很大的帮助;数据库对信息产业也是很重要的,很多程序是以数据库的数据为中心,掌握关系型数据库的关键元素就变得尤为重要了;互联网普及到今天,如果对互联网的支撑协议IP协议没有很好的掌握就很难在IT行业立足,最早的客服机构到今天的WEB Services,都离不开以IP协议为基础的支持;工程化得开发控制成为软件系统成功的保证。

软件工程师要有较高的英语读写能力以及交流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为人诚恳,有敬业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一定得团队协作能力,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地学习精神,这是软件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未来三年的行动计划

在经过具体的职业分析,我明确清楚地知道我所选择的这个行业将带给我的是什么,同样,我将会回馈给社会的是什么。现在一座明塔已经摆在了我的面前,现在的关键就是要赶紧完善自己的羽翼,准备开始搏击长空。现在的我就是要准备搏击上空的工具,这个就是我大学四年所要做的事情。

1. 大二的时间。在大二的时候,我要选择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因为要学好以后课程,就必须把这些基础打得很坚定。我要把计算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基本的软件应用都掌握好,别看他很简单,但他在以后的应用中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我还会从图书馆借回来一些这些方面的书籍,主要是软件方面的,但是要想在这个行业中长久稳定的立足,就需要我掌握些网络等其他计算机领域的知识,在时间不起冲突的情况下,我会去旁听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进行实践操作,还可以去北理取点经。这是我出不定的计划。对于我们的专业课,我们现在学的是C语言,C语言是一种很灵活的程序语言,当然还有更好的语言――JAVA。现在就有很多家公司招收这种语言的工程师,我也准备要学习这门语言,毕竟它具有更好的应用。所有的计算机语言都是相通的,这就会使我学习新的语言带来很多便利。在进行语言学习的时候,更多的把时间用在上机进行实践操作上,还会在网上找一些视频材料来辅助学习。把所有挡住我步伐的门槛都迈过进行学习。这学年我还会去考计算机二级证。学习计算机英语……

2.在大三上半学期。我主要的活动就是进行实战演练。我会去找这方面的兼职。毕竟在实际中的收获才是最大的。那个时候,我就可以好好的请教别人了。到时候我就会了解一些过去的软件开发的实际操作过程,把这些东西都具体化。多关注这行业的现在及未来发展的发展状况。还有就是我会在这学期的时候学习两种数据结构,熟练的掌握SQL的基本语法。

3.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在这个阶段我们的课程就更加紧张了,我们的专业课的实用性也更高了。在这学期我会开始看一些管理方面的书籍了,还有就是涉猎法律知识,我想在以后稳定的发展,就要建立我的知识结构。让他成为多维空间发展。在这个时候我就要着手准备软件工程师的考试了。这是我最主要的任务了。

结语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职业规划书 篇10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经济管理系 人力1204B班

刘 路 迎

联系方式:手机: *** 邮箱:liuluying1993@163.com

经济管理系 生化人力1204B班 刘路迎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2012—2022 目

(一)职业方向及总体目标(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社会环境分析结果

组织分析结果

自身条件及潜力测评结果

角色及其建议

目标分解及目标组合成功的标准

差距

缩小差距的方法及实施方案

经济管理系 生化人力1204B班 刘路迎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2012—2022 次的调整和改变:

1.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的弱化:如招聘过程中,面试、录用及起薪的确定越来越多的由用人部门负责人直接进行。

2.人力资源职能的分化: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会将人力资源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

3.人力资源管理的强化:准确制定人力资源政策影响和引导员工的行为,为实现组织变革提供保障,参与企业战略决策并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和发展。

4.人力资源管理的自动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将应聘人员资料筛选、考勤管理、薪酬福利及社会保险等工作交由计算机处理,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去专注人力资源核心业务的管理。

鉴于此,在校期间一定要努力学习好这个专业,多读一些国外的尤其是欧美的管理书。

三、组织分析结果

进入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对于我们的一生都影响重大,所以要选择的组织其组织文化一定要先进,能激发我们的动力,当今社会这样的组织并不少见,如海尔、海底经济管理系 生化人力1204B班 刘路迎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2012—2022 法,我觉得我比较适合现实型、艺术型、企业型的职业,适合管理类的工作。

五、角色及其建议

结合我自身的条件,我觉得我比较适合做一些具有创意性的工作,比如广告设计师,或者管理人员,如人力资源管理师

六、目标分解及目标组合

 2012—2014:

① 努力学习好大

一、大二所学的各门课程,尤其是专业知识,多读一些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类的书,丰富自己的理论,为以后的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② 英语要更加注重,过四级后再过六级。

③ 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④ 参加一些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基本社会实践能力、与人交际能力、独自生存能力。

 2014—2016:

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备战考研。考研目标—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或其他经济类专业。

经济管理系 生化人力1204B班 刘路迎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2012—2022

七、成功的标准

 落户北京,把父母接到北京;  在北京有房有车,收入高且稳定;

 能真正为国家作出自身的贡献;  对工作一丝不苟,敢于承担责任。

八、差 距

 社会实践经历太少,多方面的实践有待丰富;  管理类书籍读的太少,专业理论知识不丰富;  对礼仪方面内容了解较少,实际做的也不好; 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发音有待清晰;

九、缩小差距的方法及实施方案

① 参加社会实践,去肯德基、超市等做服务员;

② 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及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活动; ③ 大量阅读管理类的书籍尤其是欧美的管理书; ④ 多读读礼仪方面的书,从现在自身小事做起; ⑤ 坚持每天听、读、说英语,多看纯英语电影。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职业规划书 篇11

一、将SNS平台引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的依据

在理论层面, 与过去的网络应用形式相比, SNS的传播主体更为多元、传播内容更易共享、传播形式更加多样, 所以, 短短几年时间SNS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热门的话题和网络应用的亮点之一。具体到国内而言, 截至2011年6月30日, 人人网已拥有1.24亿个经常用户, 占中国网民总数的1/4 (4.8亿) ;截至2012年4月底, 开心网的注册用户已突破1.3亿。在这些用户之中, 在校大学生占到相当的比例。根据我们对所在学校,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100名本科生的随机问卷调查:95%的同学每天都会登录不同的SNS平台, 90%的同学表示SNS与他 (她) 们生活联系密切。不仅如此, SNS的这些特点与当前比较流行的教育学理论所倡导的交互式、多元化的理念也十分契合, 譬如: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只是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学生才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探究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自主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 使他们有机会交流, 共同提高。也正因为如此, 交互性的SNS已经被证明是受欢迎的网络学习环境的一部分。1]在实践层面, 从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 它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运用休息相关, 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也主要是用于创新和接受挑战的年轻人。因此,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不能只局限于一本教材和几本参考书, 而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实践性、应用性和系统性。而目前在国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由于多种原因, 相关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都来自其他学科, 即便是有本专业出身的教师, 也因刚从学校毕业而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二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目前国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途径上主要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生实践机会较少, 师生间的互动也较少。虽然, 现在常见网络教学信息平台, 如课程网站、网络课程等能缓解上述问题, 但与SNS相比在财力和物力上的投入更多、上手也更复杂, 而SNS具备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的“四零”条件。所以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看, SNS均是提高文化产业管理学生教学质量的优质平台。

二、将SNS平台引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

鉴于SNS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依托有关课程建立下列三个平台:

1. 基于微博的课程评价平台。

微博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 在此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利用这一功能, 我们根据课程的进度, 将每堂课的大纲、重点和参考书目事先放到微博上供同学们参考, 然后下课时让同学们对这堂课进行微博评价。这样我们就可以第一时间听到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改善教学设计,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对课程的评估主要集中在几个时间节点上, 信息反馈相对迟缓和片面。

2. 基于QQ的动态信息平台。

QQ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在线沟通软件, 它提供一项名为QQ群的多人线上线下交流的服务。群主建立一个群后可邀请指定的人加入此群, 并通过发言、群空间、群相册、群共享和群邮件等服务进行群内的交流和沟通。利用这一功能, 我们不定期地在群上组织同学就文化产业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自由讨论, 教师则在中间穿插着引导与解答, 并在最后加以点评。由于QQ群的讨论不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限制, 师生均可以就感兴趣和疑惑的问题进行讨论, 同时由于网络的氛围较为轻松2], 所以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课下, 也适用与课上, 即便是性格内向的同学也可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3. 基于豆瓣网的资料共享平台。

豆瓣网是一家Web2.0网站, 主要通过用户点击及购买电子商务网站的相关产品来获得收入。从2005年3月至今, 豆瓣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5000万, 用户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大学生为主, 其中也包括笔者所在学校文管专业的大量学生。于是, 我们便利用豆瓣主推的“读书”、“电影”和“音乐”三大板块, 将平时有相关爱好的同学相应地分为三个组, 以便他 (她) 在豆瓣上分享彼此的资料和心得。教师则可从中发现课程资源和讨论话题, 从而让课程内容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从内容上看国内对此课题的研究可大体分为四类: (1) SNS与学习共同体互动。学者们一致认为, SNS不仅能够帮助师生进打破现实中的时空限制, 进行交互讨论式学习, 而且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 SNS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学界认为, SNS有助于搭建课外教学辅导平台和远程教学支撑平台, 帮助师生在不见面的情况实现实时交流; (3) SNS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目前, 相关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语言教学领域, 对于其他领域涉及较少; (4) SNS与教育叙事。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 SNS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同时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

三、将SNS平台引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注意事项

SNS平台具有极强的开放性, 这是一把双刃剑。这种开放性虽然有助于搭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辅导平台和远程教学支撑平台, 帮助师生在不见面的情况实现实时交流, 但也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序和随意, 造成有效网络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下列几点:第一、在微博中对于学生个性化的言论和想法, 教师要给予关注和适当引导, 对于明显的与学习无关的内容要进行删除整理;第二、在QQ群互动中教师应将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点时时引向提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使学习效果最佳化, 同时要注意控制时间, 防止长时间使用QQ诱发生理疾病;第三、在对学生分组的时候应遵循“活而不散”的原则, 并可以采用成绩考核的手段对虚拟学习的效果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杨莉, 刘革平.SNS网站辅助网络教学交流的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 2011, (4) :91-9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习周记 篇12

第一、从实习单位反馈的实习鉴定表来看,所有实习单位都对实习学生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多数意见认为,我院学生态度端正,做事严谨,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上手快,能在短时间内有效辅助实习单位的工作。

第二、从学生提交的实习总结来看,学生更多地提到了个人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与学校和社会对接中的困境与突破。需要承认:学校教育与实务操作存在着空隙,学生初入社会会有种种不适应。但庆幸的是,大多数同学都能很快在角色身份的转变中完成对自己的再认知与再定位,迅速的进入工作角色,参与到实习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去,运用所学知识为实习单位做出自己的贡献,相当多的学生也获得了物质、精神上的汇报。

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们的专业教育和实践的需要有一定差距。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后普遍反映,工作中需要的很多知识在学校中没有学过。这说明我们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实践的需要存在着脱节现象。

第二、实习时间安排不尽合理。毕业实习时间的安排与部分学生的研究生考试的时间相互冲突,严重影响专业实习的质量。

第三、小部分学生实习态度不够端正,实习材料撰写不够规范。据指导教师反馈,上交的毕业实习相关资料中,小部分学生实习日志完成不够认真,明显敷衍了事,实习报告有抄袭痕迹。

改进措施

第一,改善教学方法。我们的专业教育应当与实践结合起来,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具体说就是要处理好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以课堂为主题,通过实践将理论深化。

第二,考虑调整实习时间。考虑将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下学期的前两个月,一则能避开考研时间,二则这时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已经开题,并且进入收尾阶段。带着论文中的问题进行实习,可以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摆脱毕业论文空对空的现状。

第三、要强调实习日志的撰写。实习日志的作用更多是给予学生在实习后,反思实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为自己在正式工作后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打下了基础。故必须重视实习日志的撰写工作,在实习开始前,向学生说明并强调。

上一篇:上午问候祝福语句下一篇:主体验收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