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通用8篇)
2011-09-22 17:01来源:东方网作者:吴颖、唐漪薇
东方网记者吴颖、唐漪薇9月22日报道:在今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统计局总统计师赵江清发布了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数据。
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为108.94万人;实现总产出549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实现增加值167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高于全市GDP增幅5.3个百分点,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5%,比上年提高0.51个百分点,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其中,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分类目录》标准测算,2010年,上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57.07万人,实现总产出3335.44亿元,实现增加值97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7%。
---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数据
经初步核算,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3.6%,高于全市GDP 现价增速0.2个百分点,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为12.3%。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高开稳进,其中,1季度增长17.2%、上半年增长15.7%、1-3季度增长12.8%,全年增长13.6%。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全市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实现收入556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7%,增速比1-8月提高0.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82.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6.1%,增速比1-8月提高0.7个百分点;资产总计862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9%,增速比1-8月提高1.6个百分点。
从以上数据分析,与数字化高科技相关的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领域是最具优势的领域,仅此一项就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比重近四成。从九大领域构成来看,除其他辅助服务领域以外,收入位居前三位的领域分别为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和新闻出版,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37.6%、11.7%和8.4%,三大领域合计占全市比重达到57.7%。
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是指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企业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 利用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及提供服务并在国际或国内开拓、占据文化市场并以此来获取利润的能力, 也是文化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分为两个部分: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 现实竞争力反映的是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在市场占有、持续获利等方面的能力;潜在竞争力反映为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
二、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建立由两大模块 (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 、7个二级竞争指标和15个三级竞争指标构成的, 能比较全面反映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
三、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过程中, 评价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要有一个对应的权重系数, 指标权数设置得是否合理将会对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产生迥然不同的影响。本文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主要采用的是德尔菲法和AHP层次分析法, 这两者均属于主观赋权法, 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专家能力、经验和主观感受等产生依赖, 因此, 我们会将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相结合, 先采用德尔菲法, 通过派发调查问卷, 分别收集不同专家的意见, 然后再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中的数据要素进行两两比较, 尽可能地使指标权数趋于客观。
在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和评价方法之后, 就需要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系数。权重系数的确定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任何权重值的更改都可能直接导致评价对象优劣顺序的改变, 并对整体评价结果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进行广州文化创意产业评价时, 通过评价模型进行分析, 在各细化指标的权重打分上以第三章计算出的权重为标准, 同时, 根据数据的完整性和精确性, 将广州市与上海、深圳进行截面比较, 分析如下:
根据前面对三个地区的打分以及计算出的权重情况, 并结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可为以上三个地区进行综合性打分。
各城市综合得分情况如表2:
各城市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得分情况如表3:
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undefined
各层指标的CR值经计算均小于0.1, 所以满足一致性检验。
四、广州、上海、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数据, 为三个城市在各项指标下作出了评价, 并在最后给出了三个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总得分。我们可以从结果中看到, 广州在三个城市中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综合排名处于最后一位, 上海排名第一, 深圳居其次。
深入到各项指标中, 我们发现, 广州在潜在竞争力方面的一些指标中相对于其他两个城市差距相对较小, 甚至在有些指标中处于领先的位置。比如, 在产业投入指标下文化事业基建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和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上都体现出了一些优势。但在现实竞争力方面, 广州相对于其他两个城市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落后。在创新能力方面落后的幅度更大。下面就针对各项指标来进行逐一的分析。
第一, 市场占有, 排名为广州、上海、深圳。
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 广州处于领先的优势, 比重达百分之七以上, 按照国际经济分析的惯例来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广州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这与广州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支持是分不开的。而放眼全国, 广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仅微微领先于深圳, 而与上海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第二, 产业规模, 排名为上海、深圳、广州。
从此指标的评分来看, 可以得知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 广州与其他两个城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结合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 广州得分相对较低, 这说明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尚未得到充分地发展, 从事该产业的人员还占较小的比例, 要提高这一指标需要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意人才的激励、引进和培养机制。
第三, 生产效率, 排名为深圳、广州、上海。
广州全员劳动生产率虽然高于上海, 但这一指标的数值距离排名第一的深圳还有一定的差距。加以产业经济贡献这一指标更能反映出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完善, 生产力未得到充分的发展, 现有资源未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第四, 创新能力, 排名为上海、深圳、广州。
此指标可以反映出广州创新能力与上海、深圳之间的差距较大。创新能力可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长期持续发展并直接提供竞争动力,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研发投入 (R&D) 占文化产业GDP的比重可以看出广州创意研发投入不足, 结合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数量这一指标可以得知广州尚未形成很好的创意研发能力。
第五, 产业需求, 排名为上海、广州、深圳。
在这点上, 广州与上海水平相当, 但广州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高于其他两个城市, 这说明广州居民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比较大, 购买力也比较强, 是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六, 成长能力, 排名为上海、深圳、广州。
从这个指标可以看出, 过去几年来, 上海一直保持着高速度的增长, 广州并没有达到如此快的步伐, 成长能力稍差于上海和深圳。但广州市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如果可以将现有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可预见的未来, 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还是会取得比较快的发展的。
第七, 产业投入, 排名为广州、深圳、上海。
这个指标上看的出广州市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 财政支出比重较大, 这也是产业竞争力发展的重要环境和激励因素, 这将会为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支撑。
从分析中可以得知, 上海在现实竞争力方面相对于其他两个城市处于领先的地位。数年来,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总量、年增长幅度、贡献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在全国均名列前茅。而深圳是我国第一个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的城市, 经过多年的探索, 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文化+旅游”、“文化+科技”以及“文化+金融”三大发展路径。在与上海、广州的相比较中, 它的现实竞争力处于两者之间, 但潜在竞争力最高, 可见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前两个城市的相比较,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无论在现实竞争力还是潜在竞争力都处于弱势, 与上海、深圳还有一定的差距。
五、政策建议
1.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各生产要素。
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提升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素质。一方面, 应积极发挥城市高校密集优势, 注重产业人才的内生培养机制。另一方面, 应注重提升城市文化产业就业吸引力, 建立健全优秀人才引进机制。有效整合文化资源, 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创力。注重对广州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吸收各种优秀创意、思想、知识、技术, 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借助相关平台, 整合相关文化资源, 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不竭源泉。拓宽投资渠道, 扩大文化创意产业资本资源。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2.进一步刺激文化市场需求。
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优化文化消费结构, 培育和扩大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一方面要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 开发新的文化消费项目, 提高新兴文化消费项目的比例。另一方面, 对传统文化消费项目进行挖潜, 提升其内涵、档次和服务质量, 扩大服务范围, 从中培育出新的消费增长点。同时, 还应该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发展品牌产品, 提高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进一步细分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
3.构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致力于产业聚焦, 规划集群核心。构筑相关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培育产业集群内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利用资本力量, 加强资源整合, 打通创意设计、研发生产、营销推广、衍生产品等产业链。积极整合创作、院团、剧场、经纪等演艺资源, 形成剧本创意、演出策划、剧场经营、市场营销、演艺产品开发等紧密衔接、相互协作的演艺产业链。完善配套工程, 形成支撑体系。
4.明晰文化企业发展战略。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明确文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科学划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进行分类管理。与此同时, 还要进行制度创新,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塑造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努力打造文化品牌。
5.建立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法规体系。
完善维护公平市场秩序的法规体系。完善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的行业准则。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扩大政府政策扶持的范围。要继续在投资上给予倾斜,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积极鼓励向私有企业筹资, 引导民资、外资投资文化产业项目,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于刚刚起步的文化企业采取减征或免征增值税, 对新开发的文化产品可以缓征所得税, 并允许经济实体在税前从产品经营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改进费等。
摘要:近年来, 广州市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广州市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展示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通过构建文化创意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并通过这一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分析广州与上海、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别和具体优劣之处,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提升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广州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 2002.
[2]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3]卢一先等主编.中国广州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2008)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4]徐萍.陕西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6.
[5]刘颖.文化创意产业评价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 2009.
关键词:上海;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学科体系
近几年,伴随着全球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度关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经济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青睐。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人才的培养,建设一个符合地区、产业和人才发展需要的学科体系非常关键。
一、相关定义
从英国政府成立文化创意工作小组开始,以重视人力资源、发展智能产业、开发创意、先进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以下简称文创产业)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的文创产业,就是文化的产业化,即通过个人的创意及技术,将文化资源转变成文化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产业链中,以创意和技术为特征的人才显得尤为关键。
学科体系,从广义上来说,是根据学科内涵、特征及社会需要,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建立并完善学科体系,对于一个学科和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发展现状
据统计,2013年,上海市文创产业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2500亿元,同比增长10.1%,占本市GDP的比重约为11.5%1,特别是自贸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构建促进文化贸易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先后吸引佳士得拍卖、华谊兄弟等170多家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入驻,形成了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外向型文化企业集群。文创产业的强势发展,对于进一步促进上海市经济发展,特别是提升上海市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都起到了巨大的正面作用。
伴随着文创产业的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纷纷建立文创专业或相关研究机构,培养专业人才。更加可喜的是,以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府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纷纷设立文创专业的研究生,培养高级人才。
三、存在问题
文创产业及其人才培养虽然在上海虽有长足的进步,但仍然无法满足产业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支撑,文创产业学科自身发展仍存在较多不足。
1.学科地位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教育部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2012年)一书中,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定位为管理学及工商管理类下的三级学科(学科代码为120210),明确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主干课程等内容,这对于专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从学科长远发展来说,三级学科地位有些偏低,支持力度不够。而且目前在上海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不够多,人才供给能力不足。
2.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清晰。目录将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培养目标定义为,熟练掌握文化行政管理和文化企业经营专业知识,文化政策和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创意、经纪、管理、教育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3虽然已较为明晰的确定出学科人才培养的方向,但鉴于文创产业涉及的领域较为庞大,遗漏了较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上海而言,由于学校背景不同、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认识不同,各个学校的学科体系都有较大的区别,缺乏统一管理。
3.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科学。结合培养目标,目录中规定了相关的主干课程,包括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文化资源概论等。但缺乏一定的体系和层次性,需要从学科背景及社会需要方面进一步完善,增强其科学性、理论深度和社会对接度。
4.师资配比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国内还属于新兴专业,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稀缺。就上海而言,大多数高校文化产业学科的专职教师多为跨学科教师,如管理类、设计类等,无法保证本学科发展的专业性。
四、意见建议
1.重视学科发展,提高学科地位。中央明确规定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应适当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从财政、政策等方面给予进一步倾斜,为学科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就上海而言,建议由上海市教委牵头,成立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调研小组,借鉴国内外相关高校经验,认真调研上海市学科发展现状,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2.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上海文创产业内涵丰富,包括影视、动漫等。从产业链角度说,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文化内容的搜集、归纳,对应为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二是文化产品的设计、创意,对应为创意经济;三是文化产品的营销、扩大再生产,对应为艺术经纪。所以,学科的培养目标也应该主要包括以上三方面,即文化遗产搜集整理能力、运用科技手段创意文化产品的能力以及将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形成品牌的艺术经纪能力。建议高校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实行分方向教学,除系统学习文化产业管理学科中的一般性知识,如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文化产业经济学等以外,分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创意经济和艺术经纪三个方向进行教学。每个方向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如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方向设置中国民俗学等课程,创意经济方向设置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实务等课程,艺术经纪方向设置艺术品鉴赏等课程,培养专门性人才。
3.优化师资配比,提升教学水平。上海市高校要积极申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已开设此专业的学校要积极申请硕博点,培养高级人才。同时,积极吸引海归人才,发挥他们在国外学习专业的知识背景。对于已经从事此专业教学的跨专业教师,安排他们参加高级别的国内外培训项目,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传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及实地考察等,积极与社会对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上海市文創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规定,2015年,上海文创产业增加值增幅快于服务业平均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2%左右,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4。按照此规划,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优化专业学科体系,培养出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此文为上海市高青课题《上海市文化产业学科体系研究》项目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包晓光著《文化创意:大学的抉择·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学科建设研究报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1版 (2010年8月1日)。
[2] 张晓明,王家新,章建刚 著《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版。
[3] 李思屈,李涛 著《文化产业概论(第3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1日。
[4] 胡惠林著《国家文化治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论》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 (2012年11月1日)。
高企的发展速度让人咋舌,文创产业为何如此青睐这片热土?围绕上海文创产业的面貌、特征、内在动力机制等主题,记者进行了深度调研,一探究竟。
特色文创集群遍地开花
傍晚时分漫步于苏州河畔的莫干山路50号——上海M50创意园区,城市晚高峰的拥堵被一道涂鸦墙隔离在外,充满艺术养分的空气让人沉醉。十多年前,这里本是一片被遗忘了的旧厂房和破损不堪的老式民房所在地,其破旧与古老似乎已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格格不入。随着艺术家们的自发集聚,艺术气息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随后,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艺术书店、音乐商店等文化创意产业的活跃赋予了这里别样生机,M50也就成为了上海最为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一。
上海木马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就坐落其中。“公司早在2002年就在这里创立了,目前已经在全球布局了6个分部。在上海做设计,产业环境好,政府很重视,从政策到资金都有较大的扶持力度。同时,上海的设计产品市场需求量比较大,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也较强。”木马设计联合创始人之一梁嵩说。
据悉,在生长于M50的十几年间,木马设计公司完成了千余项产品设计,服务超过50家世界500强客户,荣获德国红点奖、美国IDEA设计奖、中国红星金奖等超过60项国际重要奖项。
城市洼地摇身变为文化创意的时尚高地。类似于M50这样的华丽转身在上海比比皆是。M50、8号桥、田子坊等各具特色的文创园区都有着清晰的产业定位;德必易园、越界等品牌文创园区已经走向全国并走出国门;锦和、德必等企业已进入上市程序……经过了初期的自发生长阶段,目前这些园区正朝着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活跃的园区会吸引优秀文创资源的聚集,实现示范效应和乘数效应。“文创产业怎么搞?一定要抓住牛鼻子,园区就是牛鼻子。”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跃华说,“截至目前,上海共认定128家市级文创园区,其中10家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此外还有100多家区级文创园区。接下来,还要培育千个文化创意楼宇或众创空间,最终完成‘
十、百、千’的产业载体建设,构建基地、园区、楼宇、众创空间等互为补充的产业载体布局,进一步提升文创产业集聚发展效应”。
特色文创集群遍地开花,让人充分感受到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机盎然。陈跃华认为,“上海要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文化创意必须发挥引领作用。我们不仅要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还要用文化、创意、设计来提升传统产业的品质,进而将上海打造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
新技术催生新业态
用户数突破3亿,活跃用户日均使用时间超过111分钟,公司创立3年估值增长超过300倍……作为一家音频分享平台,有“音频淘宝”之称的喜马拉雅FM的成长速度只能用惊人来形容。目前,用户不仅能够下载喜马拉雅APP软件用手机听音频节目,从去年开始,比亚迪等多家车厂的车载系统全部内置了喜马拉雅软件。手机、汽车之外,通过智能设备内置的方式,喜马拉雅还将全方位打造“让声音无处不在”的音频生态圈。
平台上超过400万位主播的生产能力让传统生产方式无法想象,传统广播的生产力和发展速度已无法与新兴的音频分享平台同日而语。究其缘由,海量内容的背后是全新业态和技术在支撑。
“喜马拉雅FM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自己几乎不生产内容,公司的500多名员工中,一大半都是技术团队。我们现在更多地是通过大数据技术为每一位用户自动形成用户画像,通过千人千面的呈现,真正实现定制式服务。”喜马拉雅FM的PR总监叶健平告诉记者。
站在喜马拉雅办公楼上向四周眺望,周边环绕着国际领先的图像识别和增强现实技术供应商“亮风台”、成功打造智能摄像机和运动相机的“小蚁科技”、教育细分类目产品的领导电商“沪江”、中国最大的网络内容阅读平台“阅文集团”、以漫威为目标的本土3D与VR技术应用动画企业“河马动画”……在张江文化园区内,几乎无一例外,每一家成功的文化创意公司都是前沿科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
“上世纪末,陈天桥、朱骏等先后在这里创业,可以说,张江是先有了大量的软件、互联网等高科技企业,才进一步出现了文创企业的集聚。”上海张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露对记者说:“相较于传统文化产业,我们更关注文化和高科技融合的产业,例如数字出版、网络视听、互联网教育、高科技文化装备等。”
正是这样的前沿定位,让张江文化园区实现“风景这边独好”。“2015年我们实现了346亿元的产值,连续多年保持着15%以上的年增长率。”韩露自信地说。凭借着高企的业绩和独特的定位,张江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国文化产业园区100强第一名”等。
放眼整个上海:上海洛可可的“黑玛瑙”高密度LED拼接屏等9个作品荣获IF产品设计大奖、木马设计的普罗娜智慧路灯等7个作品荣获红点奖、全国60%的第三方支付业务量和54家持牌企业汇聚上海、网络文学占全国市场90%份额、网络游戏占全国市场1/3份额、网络视听占全国市场1/4份额……“我们的首要举措就是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陈跃华告诉记者,为了实现《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目标,上海市制定了十大重点举措,其中第一条就是“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具体而言,上海将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文化生产、传播、展现、消费等环节的技术攻关力度,把握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发掘文创产业大数据应用价值。
文化贸易面朝世界
不用走出国门,只要走进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所在的森兰国际展厅,国内观众就可以一睹外国名画的真容。在上海自贸区这块国际贸易热土上,艺术品交易的热度正在持续升温,继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开业不到一年之后,全球最大的、安防水平最高的艺术品专业保税仓库也进入了紧张的施工阶段。
“以后大家不用再跑纽约、跑伦敦,国际艺术品在咱们自贸区就能够买到。”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环中向记者描述了他的愿景。目前,围绕艺术品贸易,上海自贸区可以提供通道服务、金融服务、交易服务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2010年,我们被认定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预计到2019年整个基地将实现1000亿元的贸易额。”胡环中介绍,艺术品交易之外,这里还是诸多国际文化装备、影视、动漫、游戏等企业的聚集地。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大大小小的23000场演出的设备保障全部都由基地来承担,而通过保税区采取设备租赁的形式,为主办方节省了一半的预算支出。
在苏联式老机库厂房的基础上,由著名日本设计师担纲整体设计规划,以印尼华裔藏家的名字命名,展出来自全球的当代艺术品……在黄浦江畔的余德耀美术馆身上,这一切国际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9月中旬,记者在这里观看“波普之上”当代艺术展的时候,发现馆内观众有三分之一都是外国人。
在文创产业发展过程中,“引进来、走出去”在这里频繁交流,利用自贸区政策优势,上海举办了自贸区海外新书展、文化授权展,吸引大量国外出版商和文化创意企业参会;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牵头组织上海企业参加洛杉矶艺术展、香港国际影视展、德国科隆游戏展等12个国际知名展会,进一步拓展国际文化贸易渠道。今年5月28日,被称为全球设计界年度盛事的“IFI国际室内设计日”首次将主会场设在了上海,同期在纽约、东京、中国香港等地设分会场。
创新思维和国际化水平提升培训班第三学习小组
月 28 日至 7 月 8 日,新津县“创新思维和国际化水平提升”专题培训班在上海黄浦区委党校举行,在为期十天的学习期间,上海市委党校的教授给我们讲授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科学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涉外礼仪、国际化都市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等知识。此外我们还考察了浙江奉化滕头村新农村建设,上海田子坊文化产业创意园、8 号桥、外滩、宝钢等在城市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中富有特色的教学实践基地,每到一处,大家在认真聆听介绍的同时,还积极主动就自己的工作与先进地区进行比对,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想法进一步深入了解的相关情况,与授课指导专家进行探讨交流,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真正达到了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特别深的感受是上海作为全国创意产业发展最早的城市,在创意产业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市场运作等方面有许多优秀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上海是我国创意产业的首发地。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自发地形成了四行仓库、田子坊等一批上海最早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始,到 90年代后期八号桥、张江高科技园等一批新型都市产业园兴起,上海创意产业发展不断加快。2004 年 11 月,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成立,在市委宣传部和市经委的具体指导下,专门从事全市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推
动工作。同年 12 月,首届创意产业论坛举行,标志着上海开始着力发展创意产业。
2005 年,上海首批 18 家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式揭牌,之后,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成立,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启动,《上海市创意产业“十一五”规划》正式出台,提出打造“创意上海”,建设亚洲最有影响的创意中心的目标。随后发布的《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中,将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明确定为五大类,即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创意,既体现了扬长避短的原则,又注重了与上海城市转型的需求及其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相适应。
2009 年,上海创意产业总产出 3900 亿元,增加值 1148 亿元,占全市 GDP 比重的 7.7%,从业人员 95 万人。目前,上海已建成并挂牌80 家创意产业集聚区,总建筑面积超过 250 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6000 家,吸引了来自世界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从业人员 12 万人,累计吸收了近百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建设。2010 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依琳娜•博科娃女士向上海颁授了“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的铭牌,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正式成立。
二、考察园区及企业情况 (一)
田子坊文化产业园区
田子坊文化产业集聚区起始于 1998 年,位于黄浦区西部。它是一片保留完整的历史街区,是文化创意者的乐园,其核心区“三巷一街”占地 2 公顷,建筑面积约 3 万平方米。
园区具有五大文化特色。
一是建筑文化。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和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不仅有典型的江南民居、花园洋房、老式石库门和新式石库门建筑,还有 20 世纪70 年代前后的工业厂房建筑,记录了上海开埠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空间意向表达。
二是文化艺术。这里既是艺术家的生态社区,也具有海派文化特质的艺术消费区,入驻了众多有较强参与性、体验性、观赏性的文化项目。
三是里坊风貌,至今仍保存着率真的里弄生活,是展现上海海派文化、传承历史文脉的“文化湿地”,上海历史风貌和石库门里弄生活的“活化石”。
四是时尚文化。拥有众多个性化商铺,出售的多是设计师的最新原创作品,基本形成了以旗袍、围巾、高级成衣等为代表的特色产品。
五是休闲文化。在这里云集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味美食。
目前田子坊共有各类商户 426 家(工厂区域 209 家,石库门区域217 家),其中文化创意企业有 297 家,占总量的 69.7%,其他相关产业63家,占总量的14.7%,商业配套服务性产业66家,占总量的15.5%。入驻企业包括:美术业(画廊)、出版业(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零售)、影视业(电影后期制作)、会展文化业(展览服务)、创意设计业(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饰设计、形象设计)、文化相关产业(琉璃艺术品制作、老相机制作、摄影作品制作、陶瓷艺术品制作)。代表企业有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陈逸飞工作室(原“逸飞旧址”,现“逸飞环境建筑设计”公司)、陈海汶摄影工作室(上海老相机制作中心)、尔冬强艺术中心、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麟研部建筑设计咨询、家具之美(SQ DECOR)、“妩”围巾、金枝玉叶、金粉世
家服饰等。创意设计类外籍人士、海归派投资企业占较大比例,据统计,外籍和海归派投资者共有 72 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 36 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占总商户的 19.6%。
(二)8 号桥创意产业园区。号桥位于建国中路 8~10 号,占地面积 7000 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2000平方米。这里曾是旧属法租界的一片旧厂房,解放后,这里成为上汽集团所属“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所在地。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原企业重组,留下了这七栋旧厂房。
2003 年下半年,在市经委和卢湾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上海华轻投资有限公司、香港时尚生活策划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对“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旧厂房实施开发、改建、招商、管理,历时一年,把凝聚着特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老厂房变成了吸引创意人才、激发创意灵感、集聚创意产业的新载体。目前,8 号桥已有境内外近百家著名设计公司和著名品牌落户,成为顶级品牌展示和信息发布的平台,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产业创意化、创意产业化,不但保护了老工业建筑、保留了城市发展的历史风貌,还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现在 8 号桥已成为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新地标、上海七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之一、上海三家信息化示范园区之一。
(三)
世博会中国馆+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构思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其气势之恢弘、造型之雄浑自然不必多说,有镇馆之宝之称的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更是令每位亲临现场的游客为之
惊叹。而这幅《清明上河图》的动态影像就是由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意、制作的。
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5 年,目前人员规模达到2200 余人,在北京、上海、香港、伦敦、东京等地设有 10 余家分支机构和办事处。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视觉技术及服务企业,水晶石数字科技致力以数字化三维技术为核心,提供与国际同步的全方位数字视觉服务。水晶石公司的核心业务是三维可视化的开发和应用服务。同时,由水晶石策划开发的永不落幕的网上世博会更是本届上海世博会一大亮点。网上世博会是通过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将实体世博会的精彩内容,特别是上海世博会园区和展馆的精彩场景呈现在网上,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营造一个访问者和实体世博会进行互动的网络平台,是信息化时代世博会展览方式的重要创新,实现了实体世博会和网上世博会的联动,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了世博会理念,被国际展览局评价为“世界展览历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创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三、体会与启示 (一)高度重视,长远考虑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萌芽出现在 2002 年,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节能、低碳、环保等一系列行业特性,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已经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海市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最初面对产业结构升级、老旧厂区改造等工作时,市政府并没有急功近利地单纯性的用各种经济指标对产业的发展进行衡
量,更没有将闲置厂房拆除,重新规划、开发房地产等“短、平、快”产业项目,而是高瞻远瞩地选择了发展在当时看似属鸡肋地位的文化创意产业。随着几年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步的发展壮大,每年的增加值能够占全市 GDP 的 8%左右,稳定的财政贡献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一个个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当地文化的新名片,对文化品位的提升、城市形象的塑造和社会效益的丰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提早谋划,科学推动 2005 年,上海市就出台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依托工业设计等方面在国内的固有优势,将“十一五”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确定为五大类: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做好发展方向定位。其次是根据市场和自身特点进行中后期开发利用。在入驻企业的选择上,各园区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特点,不惜以降低租金的方式,有的放矢的进行招商引资。最后是做好后续宣传服务与管理工作。在市委宣传部和市经委的支持下,上海市相继成立了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上海创意产业协会、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创意产业研究所等一批社会中介组织、投资机构和研究机构,由这些机构与各创意产业园区管理者相配合,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论坛、会议、沙龙、笔会等各类活动,并利用各类节日,开展庆祝活动,打造一批形象工程以进一步扩大园区影响,提升知名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首先,政府在闲置厂房和土地的开发上,大胆采用了 BOT(建设-
运营-移交)投资模式,有的甚至采用了 BO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模式,其定义为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上海通常合约为 15 年),许可其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BOT 投资模式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减少政府直接投资,缓解财政负担,规避政府各种投资风险;另一方面能够刺激私营企业加强管理,控制造价,有效地减低项目建设费用,缩短建造期。
其次,现阶段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采用完全民间资本投入,整体包装、改造、招商,以企业招引企业、以企业服务企业、以企业管理企业的模式,标志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从传统的政府派出管委会管理运作的“政府主导型”转化过渡到“市场主导型”模式。
(四)依托高端,辐射发展 纵观上海市各个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核心技术、知识、人才和企业为依托,从而带动整个园区发展,并向周边产生辐射效应,例如田子坊就聚集有有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陈逸飞工作室(原“逸飞旧址”,现“逸飞环境建筑设计”公司)、陈海汶摄影工作室(上海老相机制作中心)、尔冬强艺术中心、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麟研部建筑设计咨询、家具之美(SQ DECOR)等代表企业。这些企业在业界和全世界都有较高的影响力。据统计,田子坊吸引外籍和海归派投资者共有 72 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台湾、香
港等 36 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占总商户的 19.6%。此外,在水晶石公司的影响下,在其周边也逐渐开始集聚一些广告公司、数字制作公司、外包服务公司等。由此可见,优秀的人才和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和吸附影响效应是十分巨大的。
四、关于我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及智慧,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包括出版、音乐、表演艺术、电影与录像、电视与广播、软件设计、互动休闲软件、广告、建筑、设计、艺术与古玩、工艺、时尚设计等 13个行业(英国分类法)。目前,这一分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我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水资源禀赋独特、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较好条件。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各地的重要选择。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已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巨大,必将成为世界新一轮经济浪潮中的主打产业。我县已处于工业发展的中期,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需要,而且必然,目前成都创意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尚无一个郊县真正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列入议事日程,及早谋划将占据先发优势。具体建议如下(一)
实现文化创意与现有产业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必须着眼于现有产业基础,以利于推动现有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通过设计、研发、管理经营等营运方式,不仅卖产品和设备,更卖理念、卖创意、卖设计、卖增值服务。以国际名校赛艇赛为例,作为新津在西部乃至全国
知名的活动,一年一届中仅两三天热闹一下,非常可惜。如果以赛艇赛为基础,依托水上运动项目的规划建设,注入水文化创意元素,建设水上运动乐园、特色水产园、河鲜美食城、水文化博物馆,举办国际赛艇小姐大赛、国际赛艇摄影大赛、国际钓鱼大赛等水文化创意会展系列活动等,可以大大提升水上运动产业的附加值,构建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态。
(二)
因势利导和因地制宜进行产业规划。
在旧城改造和场镇改造中,全县要注意对具有一定规模、具备一定特色的居民区、老场镇等建筑或建筑群,通过“功能”置换等方法,因势利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减少建筑物破坏度,降低建设成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速度。如针对新津历史人文资源丰富、遗存多等特点,因地制宜,借助林盘古镇民风古朴、历史厚重和环境优美等特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意、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以及文化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完美融合。
(三)
突出重点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突破
按照“集中资源、选择重点、优先发展、实现突破”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新津优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类别是:
一是文化休闲娱乐业。新津作为成都的南大门,独具特色的山水资源、文化底蕴、区位优势,为新津优先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产业提供了天然条件和环境,特别是已建成的花舞人间、在建的亚特兰蒂斯、即将开建的宝资山文旅、在谈的新平古镇宽窄水巷、规划中的宝墩遗址保护利用开发等文旅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和闻名全国的河鲜美食,为新津优先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 是生态文明与幸福文化创意产业。新津在成都乃至西部率先提出了建设幸福新津的目标,获得全国绿化县,已通过全国生态县的技术核查,在城乡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中注重生态文明与幸福文化建设,涌现了诸如袁山社区、月花社区、水乡兴义等在有一定影响新农村示范社区(镇),在生态文明与幸福文化方面,新津应该做出独具特色的创意文章来。
二是会展服务产业。近年来,新津已先后举办国际新材料论坛、国际有机峰会等高层次会议,近几年一批星级酒店和大型文旅项目将建成,如果我们能利用新津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的影响力,争取一些国际国内的大型高层次会议和会展在新津举行,将极大地推进我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010年是中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大市场开发的关键一年。北京各区域在“十二五”期间纷纷在文化创意产业上发挥自己的自然优势和社会优势,确定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
从整体上看,一批特色产业聚集区正在逐步形成,并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与规划,按照北京历史和现代文化资源结构看:中轴线文化和两翼文化形成合理的布局。中轴线是北京历史文化区,以历史文化旅游为特色;北端以奥运体育、演展文化为重点;南端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以影视、动漫游戏、网络出版原创为基础;左翼是中关村科技教育创新中心和石景山数字娱乐体验中心;右翼以大山子为中心的现代艺术区和国际传媒贸易中心。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聚集规划具体体现在对产业园区建设与分布上,如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示范基地、大山子艺术中心、德胜园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从各区县来看:
东城 “两带、三园、六区”
“十二五”规划期间东城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思路,今后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概括为“两带、三园、六区”,即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带、高端文化创意企业集聚带;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前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和平里文化商务产业基地、北二环文化要素资源市场、国子监国学文化产业生态区、南锣鼓巷(玉河)文化产业区、广渠门内新闻出版产业基地、永外服装及文化用品产业基地。
东城通过“十二五”规划,将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新的布局。比如说,对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划出了比较重要的几个区域来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比如雍和园以科技为手段,注重高端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像歌华大厦、雍和大厦都属于这个区域,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展示了其中的商贸、会馆等区域。还有龙潭湖体育休闲产业集聚区,东城区域内的北、中、南三片区域,能够带动东城区的文化氛围。同时还通过改造一些旧的四合院、旧的工厂,让它们能够和历史风貌的保护结合起来;通过改善环境,引入文化元素,把产业带动起来。东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和风貌保护、环境的改造,是和中心城区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此基础上,东城区也注重产业的高端化。近几年通过扶持政策,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都纷纷地入驻东城,如北京演艺集团、北广传媒、歌华有线、歌华文化、保利集团等。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在东城这样一个区域范围内,应该更加重视文化要素市场的建设,东城建设了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通过版权的核心元素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下一步这样一些要素市场的建设可能会陆陆续续地成为东城新的发展重点。
朝阳 “一区三个中心”
朝阳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发展四大产业,包括艺术品交易、文化版权、文化传媒和文化旅游。
朝阳区现在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门去奖励那些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军人物和高端人物,通过去招人、抢人才,通过人才带项目,通过项目带企业群,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当中核心的竞争因素是人才,而不是简单的一个资源或者政策优势的问题。
面向“十二五”,朝阳区做了未来的规划,从功能定位上概括为“一区三个中心”,也就是要建设成为国家级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同时要建设三个中心,中国国际信息传媒中心和中国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以及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这是从“十二五”期间朝阳区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首都、在更大的范围的一个功能定位。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讲,朝阳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行梯次发展,主要发展的是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创意程度高的企业,简称一个引领、四个主导、三个特色。
外国的传媒机构75%以上都在朝阳,外国驻京的办事机构、世界500强的企业75%以上都云集朝阳,所以朝阳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走的是国际化道路。既要把国外的文化创意产业引到中国,同时我们更需要让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所以朝阳要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的一个窗口或者一个起航点。同时,在朝阳区的大山子艺术中心(798):利用闲置厂房等自发形成的文化艺术区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和时尚的地标。
西城 “七大产业集聚区”
“十二五”时期,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重点打造七大产业集聚区:
一是琉璃厂-大栅栏历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积极引进嘉德等拍卖业龙头企业,支持翰海等拍卖企业发展,挖掘报国寺、白孔雀艺术世界的市场潜能,培育提升行业规模和影响,推动古玩艺术品交易与相关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打造首都艺术品交易核心区。
二是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依托科技园区、产业集聚区及金融业政策优势,重点引导工业设计、影视后期制作、出版创意、动漫设计等产业发展。
三是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打造集原创策划、出版发行、网络与数字出版、版权交易、出版设计等链条为一体的出版体制改革试验区与示范区。
四是西长安街现代演艺街区。依托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繁星戏剧村、首都电影院等演艺资源,积极承办北京新年音乐会、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电影演出季等大型文化演出活动。构建沿西长安街的现代演出娱乐产业带,及现代话剧、舞台剧、音乐剧演艺小剧场集群。
五是天桥演艺区。重点引进儿艺、北京交响乐团等院团,积极吸引演艺业中介组织和中介机构,打造集文艺演出、文化展示、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文化演艺中心,使之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六是什刹海传统风貌旅游集聚区。整合什刹海历史、文化、空间资源,充分利用品牌优势,打造烟袋斜街——北京旅游商品原创基地与胡同人文艺术工房;护国寺街——老北京历史文化商业街;金丝套地区——四合院博物馆区;后海北岸——历史文化休闲体验区等特色主题功能区,突出文化、旅游、演艺、休闲等产业定位。
七是天宁寺文化创意园区。开发利用天宁寺周边的北京第二热电厂旧工业遗址,推动工业遗产资源的合理再利用。
通州建世界最大影城
引导发展以当代艺术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位于通州新城东北部,规划面积约14.6平方公里,是全市十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重点发展当代原创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卡通产业以及配套服务的延伸。
通州区政府近期落成两大重点项目。“新乐城”项目,占地400公顷,计划总投资额超过216亿元。派格5D秀文化置业项目集群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00亿元。
派格5D秀项目,拟建包括水幕剧院、影城、青少年动漫基地及体验中心等项目群,拟建成中国最大的娱乐商业中心,除了音乐聚集区、音乐工作室,以后还会有露天的演出广场、不同类型的音乐街道,将包括音乐产业创作、制作、发行、推广以及消费的全部环节;而新乐城项目,则将建成囊括音乐创作、制作、消费等环节的全国首个音乐主题产业城。
据了解,上述两个项目都位于通州新城的休闲功能区。
文化创意产业是通州贯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是通州着力发展、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
丰台“两带四区” 按照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紧扣区域功能定位,在科学分析丰台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基础条件下,着力落实城南行动计划,丰台的文化创意产业将在区域“两带四区”格局基础上,以区域特色为立足点,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丰台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领跑作用明显。重点发展科技园区创意总部经济、大红门服装服饰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河西生态休闲旅游区、莲花池文化休闲区,而方庄地区则是文化创意产业高集聚度区域。
此外还有,北京数字娱乐示范基地:位于石景山区。侧重于发展网络游戏、无线游戏、动画制作、教育课件等,目前有20余家中小规模企业入驻。基地企业自主研发的休闲网络游戏 “卡通摩托”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中国很多城市已步入后工业化时期, 工业化程度已经无法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达到了极限。文化创意产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朝阳产业, 被认为是城市经济的新载体、新形式和新动力, 国内很多城市也都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长三角经济城市无锡已步入后工业化时期, 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 经济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的重重压力, 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研究无锡的文化创意产业对其他城市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发展优势分析 (Strengths)
1. 物质文化资源丰富, 非物质文化资源深厚。
“无锡市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丰厚, 历史遗存丰富, 地方特色突出。”2007年9月, 无锡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无锡是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无锡有着与吴国相关的泰伯墓、泰伯庙, 有与“战国四公子”之一黄歇有关的黄埠墩、黄公涧, 有与唐代茶圣陆羽相关的“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 同时有明代东林党人聚众讲学的东林书院。寄畅园的深邃静谧, 横云山庄的湖光山色, 薛福成故居、秦邦宪故居、钱钟书故居等名人故居的文化内涵, 江阴黄山炮台遗址的弹痕残壁,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的中西合璧, 宜兴的国山碑、东坡书院, 还有市域内那刻写着历史记忆的一座座古桥、古窑、古庙宇, 无不令人流连忘返, 思古而惜今。截至2003年底, 全市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5处, 文物控制保护单位185处。另一方面, 无锡自然景观也很丰富, 无锡山水秀美, 被誉为“太湖明珠”。集 (长) 江、 (古运) 河、 (太) 湖、 (天下第二) 泉、 (善卷、张公、灵谷、慕蠡) 洞、 (惠) 山于一体, 构成江南水乡的特有风貌。
2. 经济发达, 处于发展文化产业的黄金时期。
文化产业作为服务于人类精神领域的产业, 是只有在满足生存需求后才会创造出有效需求的产业。文化需求属于高层次的需求, 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步递增的。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 当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以后, 是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期。2008年无锡的人均GDP是73 053元人民币, 按当时汇率计算已达到10 700美元。从近几年人均收入来看, 增长速度也相当快。2005—2008年, 无锡人均GDP年均增长12.76个百分点, 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3个百分点。无锡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基础条件已完全具备。全国类似无锡经济水平的城市并不少, 都已具备文化产业进入快车道发展的条件。
3. 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
目前, 无锡市已形成一个以程控交换为主体, 大容量光纤、数字微波传输为主, 有线与无线通信相结合、基本业务与增值业务相互促进的通信网络。据调查, 截至2008年底, 无锡城镇家庭电脑普及率达74.25%, 家庭宽带接入户数达到82.5万, 按2008年底全市总户数为153.82万户来核算, 上网普及率为53.85%。此外, 无锡市政务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图书馆数字化等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软件、动漫、休闲娱乐等文化产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平台。
二、发展劣势分析 (Weaknesses)
1. 从文化产业市场看, 无锡文化消费氛围不浓。
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发祥地, 具有悠久的工商经济历史, 在文化上主要以工商文化为主。整个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节奏比较快, 市民对文化的消费不甚重视。
从增长速度看, 无锡市民的娱乐文教服务消费的增速远远低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从2005—2008年的四年间, 无锡市人均娱乐文教服务消费支出分别为1 515.36元、1 568元、1 678元、1 521元, 环比递增速度分别为3.47%、7.02%和-9.36%。年平均增幅仅为0.12%, 远远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16.3%的年均增幅。
从市民消费结构看, 文化消费所占比例也比较低。2008年无锡人均可支配收入23 605元, 其中消费性支出是13 563元, 消费系数为0.57。分析2008年城镇居民消费构成情况, 食品支出5 393元, 占39.76%, 衣着类支出1 137元, 占8.38%,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833元占6.14%, 医疗保健支出1 211元占8.93%, 交通和通讯支出1 792元占13.21%, 居住支出1 111元, 占8.19%, 杂项商品和服务565元, 占4.17%。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人均支出仅为1 521元, 仅占总消费支出的11.21%。在无锡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 只有“居民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的指标却未达标, 离18%的小康指标还有一段比较长的距离。
虽然从长远来看, 经过培育和开发, 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 但从目前来看, 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种不多, 质量也不是很高, 文化消费整个市场容量不大。居民的消费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文化消费市场有待培育, 文化产品有待开发。
2. 从文化产业链条上看, 文化产业链条比较松散。
文化作为各大城市大力发展的一种新兴产业, 必须具备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需要通过上下游去扩展产业链条。只有实现文化企业的集聚, 才能产生产业的整合效应, 文化产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但从无锡的情况来看, 无论是从以新闻出版为重点的文化产业核心层, 还是近年无锡大力推进的以“动漫、软件、休闲娱乐和广告会展”四大新兴产业为主的“外围层“, 文化产业链都比较松散, 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
以动漫为例, 在动漫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动漫生产、动漫市场、动漫消费等各个环节构成动画产业的有机链条。这个链条是一个既相互联系、相互交叉, 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连贯体,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循环系统。深入分析动漫产业发展比较成功的美国、日本和韩国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 就会发展, 这些国家的动漫产业的良好发展是其动漫生产各环节、动漫市场各环节、动漫消费各环节的高效协同运作的结果, 各环节既分工明确, 又协同运作;既相互竞争, 又高度竞合;共同创造了辉煌。
截至2008年底, 无锡已有动漫企业70家, 数量不少。但这些企业之间缺乏横、纵、混合等各个方面的协作与分工, 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无论是从前期创意策划、中后期制作、宣传发行、衍生产品开发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需要站在大文化产业的高度, 通过融合、嫁接、衍生、升级等多种方式, 推动产业发展由“链条”向“网状”发展, 实现文化产业的大生态圈, 促进文化经济的平衡流动和能量转换。
3. 从文化产业主体看, 文化企业整体水平不高。
无锡的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基本上还处于小规模的经营状态。从2004年经济普查的情况看, 主营业务收入在1 000万元以上的文化企业只6%, 主营业务收入在100万元~1 000万元间的企业占29.2%, 大部分的文化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在100万元以下, 占全部文化企业数的64.8%, 。从文化企业的资产情况看, 总资产在1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6.2%, 100万元~1 000万元的企业占34.9%, 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58.9%。由此可见, 无锡文化产业领域中小企业居多, 有实力的支柱性文化企业群尚未形成。
从技术方面看, 传统文化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不高, 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手段比较落后, 在影视制作、艺术创作和娱乐设施等领域应用高科技的能力有限, 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从人才方面看, 文化企业普遍存在人才严重缺乏的情况, 特别在数字网络、动画设计等科技含量较高和需要综合性人才的领域更是人才匮乏, 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开发、推广人才也比较缺乏。从资金方面看, 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还是自身积累。
三、外部的机遇 (Opportunity)
1. 科技创新拓展发展空间, 推动文化产业更新换代。
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和文化产业增长的源泉。在过去, 报纸书刊依赖印刷技术的进步得以进一步发展;广播凭借电磁辐射传播电波, 并依托卫星的应用不断开拓受众领域;电影电视则依赖图像处理技术与光缆、计算机等技术的进步来提高视听效果。科技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使得文化生产要素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优化组合, 拓展了发展空间。在未来, 科技在文化系统中的影响力将继续扩展, 在文化变革中的作用力将继续增强, 科技创新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增长极。
2. 政府作用强力凸现, 推动文化产业走入快车道。
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发明显。近几年, 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加强了监管, 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完善了文化市场法制和机制, 有力统筹文化产业的发展。
自2006年起, 无锡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06年8月9日, 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两个文件, 《无锡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的决定》, 决定要繁荣文化事业,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加快建设文明无锡, 打造文化名城。2006年8月10日, 无锡市政府发出《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再次明确了发展文化产业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等主要问题, 确定了“十一五”文化产业八大工程。同日, 无锡市人民政府发文《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意见分为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单位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发展重点文化产业、抓好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和管理等五个方面, 推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32条具体政策措施。2006年10月11日, 市政府发出《关于确定“十一五”市文化重点工程的通知》, 确立先进文化艺术八大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八大工程、公共文化设施八大工程、文化产业八大工程, 要求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项目任务责任书》。2007年12月7日, 市委市政府发出《无锡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纲要》的通知, 十二个方面36条再次明确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和举措。2009年7月13日, 出台《无锡市文化创意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 (2009—2011) 年》。自2006年无锡政府意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始, 无锡的文化产业就走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3. 民众观念转变, 营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部《泰坦尼克号》或《狮子王》依靠一点新颖的创意和简单的三维动画技术, 创下十几亿美元的票房价值。日产游戏软件充斥市场, 其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韩国的影视、歌曲, 造成了冲击全球、势不可当的“猎猎韩风”和“滚滚韩流”。凭借着不一样的商业敏感性, 无锡民众对发展文化产业从轻视淡漠到支持重视, 这种观念态度的转变对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更重要的是, 无锡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 已面临生态环境严峻、能源和土地资源供给紧张、人口大量集聚等问题, 投资推动增长的能力逐步减弱, 产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自从太湖蓝藻事件后, 无锡民众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无锡民众普遍认识到, 文化产业文化含量大, 附加值高, 创新性强, 品牌效应显著, 开拓和占领市场的能力强, 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力大, 具有很强的扩张能力和持续发展力, 竞争优势明显, 是内涵式集约发展的集中体现。有了民众观念的转变。
四、外部的威胁 (Threats)
1. 经济的全球化将中国弱小的文化产业带入全球化的竞争。
全球化是当今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渗透最深、最突出的全球趋势。各国跨越空间障碍和历史、文化、制度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中国弱小的文化产业也被裹挟着进入全球化的竞争, 并遵循着优胜劣汰的原则。
在全球的文化市场上, 已经有很多的跨国文化企业, 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拥有100多家报社和有线及卫星直播收费网, 英国的天空电视台拥有《伦敦泰晤士报》等四张大报和190个模拟及数字电视频道, 美国的20世纪福克斯影业公司拥有200多家电视台, 生产了《音乐之声》、《巴顿将军》、《泰坦尼克号》、《小鬼当家》、《星球大战》等作品, 其电影市场占有率为全球第一, 电视覆盖面的增长率为全球第一。香港的STARTV拥有30多个频道, 3亿多名观众。无锡的文化企业规模小实力差, 与这些跨国文化企业相竞争的实力还远远不够。另外, 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 好莱坞影片、迪士尼娱乐产品、日本游戏、韩国电视剧等大量外来文化产品在无锡迅速抢占先机。在无锡的本土市场上与这些外来文化企业竞争也是处于劣势中。
2.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加剧拷问无锡文化产业的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省市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等也早已开始着手文化产业的研究、规划和发展。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受到国内拥有同样优越发展条件的城市的挑战, 也受到省内苏州、常州等城市的挑战。一般而言, 如果某地区一旦形成文化产业优势, 由于洼地效应, 资源就会向此地聚集, 如何避免因发展滞后被市场边缘化, 成为无锡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R], 2009-07-22
[2]无锡市文化创意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R].
[3]钱韵竹.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 2009, (11) .
[4]胡伟华.中外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比较[J].韶关学院学报, 2009, (2) .
中国创意产业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把创意形成产业化的过程,创意并非在近几年发展,创意要追溯到5000年,创意作为当今经济过程当中的一种发展趋势而言,关键在于创意的产业化问题,我觉得也是一个商业模型的问题,是一个商业规律的问题,是一个经济的问题,所以说我觉得创意产业事实上就是将文化加技术加经济的一个高度的融合。因此它是一个跨学科、跨行业的产业,而不是一个行业,下面想从一个非常微观的角度探讨上海发展创意产业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创意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方向、作为一种主意也好、点子,大家都非常清楚。我这里要讲的是,如何把创意形成经济,形成产业,我觉得也应该结合我们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大局问题、宏观问题,中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知识型的就业,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这个知识型的就业问题,我觉得创意产业为我们的创业和知识型的就业,提供了一个非常低的商务成本的进入门槛,或者说最容易利用我们这些技能去创造一种财富。我觉得我们应该重视创业加创意的关系。
第二,创新应该更多是在技术层面,而创意我觉得应该更多在文化层面,如果我们讲的两翼也好,两个引擎也好,我非常认同,如何正确处理好创新和创意的问题,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合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背后带来了非常多的商机,因为大家清楚,技术容易同质,文化的加入可能使这些技术,用另外一个层面去反应它的价值观,就是观念价值,其实是同值的。比如,芭蕾舞演员的演员生涯非常短暂,怎么样把他的技能继续使用,英国政府非常重视,给他搭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他就业有一些专门的机构,为他解决融资和场所问题,使他成为瑜伽教练,很大程度上发挥他的价值。创新加创意也是这样,比如3G手机的开发就是技术问题,如何把新媒体作为技术加载这样一个概念或者理念,就有所不同。可视电话,如果我们某一个动作传递过去能震动,增加我们的触感,已经不是视觉的问题了。
第三,产业与创意的问题。创意要形成产业化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才能形成创业经济的价值。需要把我们的创意形成产业化,也有商业模式的问题,也有政府推动的问题。在中国的现实当中,创意需要产业化,把很多人的技能和版权专利转化为批量化的产品和商品,但是中国现在的代工企业还比较普遍,金融危机的波及,使得我们倒闭的都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代工企业,我们的创意如果加载在这些传统企业当中,如何带动这些企业,提升它的能级度和自主产品,产业的创意化,可能比我们创意的产业化更有空间,更有我们施展的机会。
同时,创意产业也是一个低成本、高产出、低能耗的发展方向。从上海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上海总的趋势是上升趋势,从1000多亿的产出总量,到07年的2900多亿,增加值857亿左右,比较一些发达国家来讲,我们的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产值还不是很高。
上海创意产业目前还应该结合我们的发展背景、经济水平相结合。上海应该是比较适合发展创意产业的城市,它的人文文化、产业背景、经济水平、开放度都适合发展创意产业,创意本身就是没有模式,没有拷贝的东西,我们在发展创意产业过程中,各城市、各区域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应该考虑一种嫁接,资源最大化的问题。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会形成发展创意产业的不同。美国不提创意产业,只提版权产业,我觉得这些都无关紧要,而是如何利用本地区、本城市资源的最大化,和文化背景、产业水平不同等等,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上海在发展创意产业过程当中,应该要追溯到上世纪末,整个产业调整过程当中,我们寻求新的发展思路的同时,实际上上海就形成了一大批厂房问题,这些厂房很好地被创意产业利用,就是低成本利用,形成了上海的特色。当然,创意产业园区不等于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很好的嫁接利用。上海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当中,也有自己的一些重点的发展方向,所以说市经委也发展过重点发展指南,归类为五大类,多少有一定的道理,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这五大类涵盖着上海在文化创意产业一些重点发展的趋势问题,也是每年我们从统计局里面统计的数据所证明的。
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创意产业的发展不同。我觉得确实创意需求和创意产业的发展肯定是成平衡的,成对应的,在一个人均不到2000美元或者更低水平的城市或者区域,去发展创意产业,确实有一点供应不足的问题,上海已经到了8000美元的经济收入。研究表明,5000美元以上的城市最适合发展创意产业,实际上是人们在物质满足以后,对精神诉求的增加,刺激了这个行业的发展。产业的背景不同,决定了各自产业发展的特色,我们在各区发展创意产业的过程中,也结合各区产业支柱的方向,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带动性来发展,而不是独立发展。这是一个融合的关系,产业背景的不同,决定各自发展的特色,我们觉得上海也好,各地区也好,需要发展或培养一大批创意型的企业,同时,应该在一些规模化的企业当中,去发展一些品牌的创意企业,使它加载这些文化要素,观念要素,来提升企业的能级度,这更加便捷。
同时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尤其在发展的开始阶段,政府的一个推力,顺势而为的推动,还是非常的必要的。上海的创意产业发展,更多应该是依赖于市场要素,比如上海在三年多时间内没有出台过一个创意产业的指导性文件,同样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水平还是处于上升的态势,这就说明市场拉动还是很强的。但是政府的推力不可忽视,因此我觉得应该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借鉴一些发达国家走过来的路,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创意产业看上去还是风风火火,但是我们创意产业的m口为零,说明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一些政策的导向。
创意产业发展过程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版权和产权问题,这实际上也是对我们创意产业者的一种积极性的保护,或者劳动力的认可,在这方面,上海还是做了很多的保护工作,但是从总体而言,我们相互的剽窃,相互的抄袭,还是损失了我们很多创意者的积极性。
第四,创意产业的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离不开人才,人才建设是一个非常核心问题。与国内外高校、创意机构合作探索学历教育与创意实训相结合的新模式,加强国内外交流互动,碰撞创意火花、激发创意灵感、进发创意激情。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今天有很多教育界的专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就不多谈了。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推荐阅读:
创意文化产业09-16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基地07-28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1-24
上海文化传播公司介绍05-31
上海暖艾企业文化12-02
文化创意产业园评价09-14
文化创意产业現狀反思10-06
新材料文化创意产业园07-13
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项目策划书11-21
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联合发展研究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