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谐师生关系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学习之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外在反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面貌。良好的学风是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体现,是学校品位的体现和其成熟的标志,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是主题。但伴随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90后”学生开始成为学生主体,大学生受到社会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和思想影响,学习目的不明确,厌学情绪明显,促使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不断进行思考、改善和开拓创新。

1 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抽样调查分析——以我校二级学院土木学院为例

为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土木学院学生厌学的状况及原因,找出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以期促进土木学院学风建设再上新台阶,土木学院采用福建师范大学连榕老师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土木学院非毕业班学生学习倦怠情况表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次共发放问卷960份,回收730份,履盖土木学院非毕业班的五个专业三个年级。通过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可以发现和连榕老师的分析结果基本相同。

(1)学生由于行为不当造成学习倦怠水平较高,说明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不高,其中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专业学习的价值判断上,表现出较严重的逃课、不爱听课、不努力、迟到、早退等不良学习行为上。这些都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目标上存在问题,对所学专业的认同不够。因此,提高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是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减少其消极心理的重要问题。

(2)相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理想承诺不够明显,说明大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还不很够,对专业的喜爱更多的是出于直接兴趣,对学习有较强的功利性,对所学专业今后能提供怎么样的空间,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缺少足够的认识。

可见,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认同,专业归属感不强,学习的成就感低,无法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如果渴望得到老师在学习上的帮助,而老师的帮助又不够,学生在学习上就没有足够的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产生消极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消极的学习心理肯定会深刻地影响学校的学风建设。因此,要想改变学生学习倦怠的状况,加强学校学风建设,可以从增加学生的专业归属感,激发学生的对专业的兴趣入手。

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离不开专业教师发挥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专业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着重要影响。他不仅传授的是知识,更是引导学生专业发展,解惑学生人生方向的指导者。他的作用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因此,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到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教书育人的成败。

2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

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形成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学校中主要的人际关系。目前人们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高等教育的功能有了新的延伸;学生群体开始出现多样化,个体之间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日益突出。所有这些都给传统的师生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首先由于惯性思维的存在,造成学生缺乏师生沟通的能力,主动性较差。学生在升入大学前适应教师主动参与的状态,习惯等待老师的关心和安排;“80后”大学生从小在全面呵护中长大,以独生子女居多,形成以我为中心的理念,这也是造成学生交往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电子产品的日益发展,电脑、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改变了沟通交流方式,“宅男”“宅女”不擅长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师生间虽都有交往的愿望,但实际交往的效率并不高。

其次师生交往的方式只停留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客体地位,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对教师敬畏、依从、冷漠、疏远,虽然师生间还存在着相互尊重,但缺少了相互间的理解,彼此间容易形成隔阂,产生距离。这些都不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拉近师生的距离,发展师生的情感,也就达不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再次师生交流内容单一,情感方面沟通较少。其实师生间更可以通过介绍专业相关知识和前沿领域的发展动态,交流专业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分享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与快乐,进行更深层次的“朋友式”的情感交流,加深师生间的沟通与了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成长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青少年,视野开阔,思维敏锐,有极其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但要熟悉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而且还要不断吸取新知识,了解各种新现象,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也只有通过对教师的更多了解,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才有可能对专业有更多的了解。理性的了解了专业,才愿意深入学习,有更多的学习动力,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从而促进教师的提高。

由于师生交往关系的不密切,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有限,学生在课堂上的配合程度不够,在学习上的兴趣不大,对学习的动力不够,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整体的学风建设。

3 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融洽、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指师生交往中,双方能够互相理解和尊重,师生共处于一个真善美统一体中。既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舒适的环境,又能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畅通实现,顺利完成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和培养能力的重任。

“师生感情亲密无间,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我国古圣人孔子不仅热爱关心学生的品德和学业,而且还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健康状况。他为子路、冉有、子贡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他时常接济家贫的原宪;冉伯牛患上不治之症,他亲自探望,十分痛苦;颜回病逝他痛心疾首。这些都表现了他与学生休戚与共的感情。因此,情感交融是和谐师生关系的体现,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最高境界。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是个体走向社会的准备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程度提高的关键时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道德等各方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营造平等、轻松的教育氛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和谐师生关系中,师生间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倾诉,教师能分担学生的忧愁、分享他们的快乐,讨论学术上的难题,讨论人生、理想等话题,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和谐师生关系中,师生间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风建设的良好发展。

4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措施

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教育与情感沟通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迫切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笔者认为可能通过以下措施促进和谐师生的构建。

4.1 拓宽师生交往的渠道,搭建丰富多彩的平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很多。为了消除时间、空间的限制,老师可以通过QQ、邮件、论坛和手机短信等各种形式与学生交流;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文化精华,陶冶师生,积极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健康向上的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构架师生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避免出现学生活动老师没时间参加,教师活动学生没资格参加的被动局面,使师生在活动中体验互动的乐趣,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

4.2 在学生中加强对教师的宣传介绍,提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利用校园网络、宣传板报,在开学初对开课教师进行密集宣传,如所获得的奖项、参与的科研、教学特点等,使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上课的教师。通过各种时间、空间的手段帮助学生了解教师,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而不仅仅是通过网上评教等简单片面的手段误导学生去评价教师。

4.3 建立良好的师生对话制度,提供沟通疏导方式

教师也有喜怒哀乐,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随时都可能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知识的欠缺和人格的不足。学生确喜欢用非理性的标准来完美地要求老师。教师和学生也存在年龄上的差距,可能会产生观念、意识、行为上的不同。这些都需要通过“群体对群体”的交流模式,彼此向对方散发自己对知识的学习、教学模式、世界观、价值观的观点,并相互接收对方“散发”过来的信息。通过这种沟通,师生互相影响,互相改进,不仅体现了师生双方平等、互尊,彼此更具有亲和力与吸引力,关系更加和谐。

和谐的教学环境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前提,其中教风与学风又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摘要:学风建设是大学的精神面貌反映,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发现,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可以从增加学生的专业归属感谢,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入手。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教书育人的成败。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风建设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学习倦怠,学风建设,和谐师生关系

上一篇:关于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研究下一篇:我国公务员权益保护制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