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通用12篇)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1

二、加强职代会建设,促进“五个保障”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是落实职工民主管理权力,创造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方面。该厂在加强职代会建设,促进职工参政议政和民主管理方面,主要是做好以下“五个保障”:

1、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职代会依法行使职权。该厂1982年2月建立职代会制度开始,特别是近年来,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和企业的需要,制定完善了《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征集办法》、《职工代表大会专门工作小组工作制度》、《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干部办法》、《推行平等协商,签订、实施集体合同细则》、《集体合同监督检查办法》、《厂务公开制度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民主管理制度。随着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进一步规范了企业民主管理的内容,增强了企业民主管理的力度。

2、加强组织建设,保障职代会行使职权渠道畅通。为加强职代会组织建设,在职代会下设四个专门工作小组,即民主评议干部专门工作小组、生活福利专门工作小组、提案审查专门工作小组、安全生产经营专门工作小组,抽调大量的专兼职人员,对职代会的各项专门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向职代会报告工作。工会作为职代会的常设机构,在企业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会前,厂工会广泛征求职工代表、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向厂党委汇报,召开党、政、工联席会议,确定会议的议程,提交职代会预备会议通过。凡是需要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的议案,都提前7-10天发到职工代表的手中,让职工代表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考虑,和收集广大职工的意见,使决策能充分考虑“~”。由于职代会的各项议题都是在广泛征求职工代表的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了反复研究讨论,代表了职工的意愿,在职代会上均能顺利通过。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2

一、倾斜立法, 保证利益平衡

劳动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用人单位天然的强者地位和劳动者的弱者身份, 用人单位在招聘、劳动报酬、签约、离职等方面都处于决定性地位, 所以, 劳动关系的调整并不能将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简单地看做平等的主体, 而是必须通过倾斜立法使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达到平衡, 这样才能建立公正、公平、和谐的劳动双方。

目前, 现行劳动关系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是无法摆正利益平衡与倾斜立法之间的关系。虽然1995年施行的《劳动法》确立了“保护劳动者”的原则, 各地都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法规,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这些超过国家标准的部分逐步显现出其不合理的地方。为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倾斜立法是必须采用的手段, 但倾斜立法应当适度。过分倾斜保护只能造成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失衡, 会使劳动关系僵化, 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减弱, 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下降;同时坚持利益平衡这个原则, 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具有鲜明的平等性和灵活性, 但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并不是给其提供一个“铁饭碗”。

二、消除各类歧视, 平等保护劳动者

劳动者是相对的弱势群体, 根据我国《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所有的劳动者都平等地适用《劳动法》。但是在实践中, 许多劳动者不能得到平等保护, 从而受到各种歧视待遇。

目前我国存在的各种就业歧视大约分为两类:一是制度性歧视。这方面多是基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 劳动关系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职工 (简称体制内职工) 与体制外职工之间。我国人口多, 劳动力资源丰富,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确立, 大量的体制外职工出现了, 多数是户口不在当地的人员, 如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以及大量涌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 这些企业为了降低这部分员工的用工成本, 对体制内职工与体制外职工实行差别待遇。各地还制定了许多针对这些体制外职工的规定, 从而固化了这种制度性歧视, 建议最好形成一个企业可以普遍接受、统一的标准, 这样企业就没有必要再区分所谓体制内、体制外的职工, 从而对劳动者做到一视同仁。

就业歧视中的另一类是非制度性歧视。非制度性歧视的范围更广, 不仅出现在体制外职工中, 也存在于原来的体制内职工中, 包括年龄歧视、身高歧视、血型歧视、姓氏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容貌歧视、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对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教养人员的歧视等, 这些歧视现象的产生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以及长期以来人们的思想意识有关。这是我国反歧视立法的缺失, 虽然《宪法》和《劳动法》中有针对就业歧视的条款, 但过于原则并且缺少司法救济的途径, 使得我国现有的反歧视规定操作性不强。

就业歧视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亟待解决的重要方面。当前社会对于非制度性歧视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尤其是立法部门应制定反就业歧视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 界定就业歧视的种类, 对于法律责任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建议同时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公平就业方面的管理, 并且可以代表受歧视的劳动者提出诉讼。作为人力资源部门, 在招聘过程中应身体力行, 反对就业歧视;在制定相关规定时应消除就业歧视观念, 对所有员工做到一视同仁。

三、加强协商、协调, 共建和谐关系

劳动关系的核心主体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 而其他主体则涉及集体劳动关系、劳动行政等关系中的主体, 如工会、劳动监察、仲裁、法院等, 对于这些主体, 应加强协商、协调。

目前绝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调节劳动关系主要采取三方协商机制, 以三方协商机制的形式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有利于兼顾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三方利益。我国2001年修改后的《工会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要求建立劳动关系的三方协商机制。从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来看, 我国的劳动关系呈现出多层次性、复杂性, 涉及多方主体, 牵扯多方利益。大量所谓体制外的劳动者 (包括下岗、协解、外来民工等) 始终不能得到与体制内职工平等的待遇, 如大量通过劳务输出方式到外地打工的劳动者, 越来越多地依赖劳务公司在劳动关系中的协调作用;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由于没有正式的用人单位, 因此无法被纳入传统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之中, 这就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尤其是我国的国情和体制与发达国家不同, 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协调”不只是“三方”, 我们应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多方协调机制”, 其主体不仅包括政府、工会和用人单位, 还应该包括企业、监察、仲裁、法院等各个部门。因此, 与劳动关系调节有关的各个主体应各司其职、恪尽职守、相互衔接、相互配合, 在劳动关系协调的各个阶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3

一、国有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推动国有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油田企业不同于社会其他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作为国有大型企业,肩负着企业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其次,油田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同于驻地固定的社会企业,多数都是机关和施工地点分散,形成点多线长面广的局面;再次,油田企业的劳动强度大,风险高,构建一个和谐的劳动关系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不断探索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对于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十分宏大的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细胞,稳定、健康、有效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通过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来体现。因此,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不但是企业发展的必须,也是社会整体进步的必须。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从多方面入手,达到劳资双方共赢

(一)健全更加全面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维权机制

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前提。油田企业坚持落实以职代会制度为主的民主管理制度,每年召开局、处两级职工代表大会,并建立职代会专门工作委员会;在职代会闭会期间,召开职代会组长会议,讨论通过涉及员工利益的重大事项,全面落实职代会的各项职权。

(二)构筑建立更加规范的选人用人体系

转变观念,建立人人是人才,人人能成才的观念,同时注重加强对人才的管理使用,通过选好人,达到用好人的目标,通过使用人,达到成就人的目的。目前已经建立的三支人才队伍,打通了管理、技术、技能操作人员的发展通道,在管理人员队伍中,进一步完善选拨、聘用、考核等制度,实行竞聘上岗,形成内部层层聘任,真正实行能者上,平者让。通过为不同类型、不同能力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干的公平竞争环境,形成了良性的人才竞争机制。

(三)建立更加系统的培训制度

注重对员工技术技能整体素质提高等方面的培训,不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员工素质提升的自身需要,油田企业时刻面临着新技术的应用、新工艺的推广,因此,油田企业更加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以此不断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注重通过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提高职工对技术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技术水平,在通过培训和技能鉴定后,获得相应工种的资格证书,不但可以提高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他们开辟了岗位成才通道,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

(四)提供更加完备的安全保障

油田企业尤其要抓好现场安全管理,关键是抓好班组安全,夯实安全生产基础,这就需要全面推行健康、安全与环境(HSE)管理体系,以风险控制为核心,以岗位危害识别为基础,以岗位规范管理为目标,做到安全环保制度健全。要抓好领导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安全生产大于天,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事故责任追究,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个班组、岗位和个人;健全完善安全环保监督管理体系,突出重点领域、要害部位和关键环节,有效加强现场和全过程监督管理。

(五)使用更加科学的薪酬激励机制

目前,油田企业通过不断完善薪酬激励政策,进一步完善工资分配制度,使职工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同时,与岗位奉献挂钩,真正体现薪酬待遇的激励作用,做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探索出更加公平公正的工资分配办法,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确保职工能够与企业共同进步,共享发展成果。

(六)完善更加务实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员工只有接受并融入了本企业的文化,才能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才能为企业更好地服务。首先,加大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从理论层面了解企业的历史,接受企业的现实,才能为企业的未来奋斗。其次,持之以恒地开展形势教育,使广大员工明白肩负的责任,找准前进的方向。再次,需要通过对员工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员工模范践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在企业内部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的良好氛围,为企业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七)构建更加和谐的内部环境

油田企业要注重围绕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不断完善各类群体的利益协调、利益诉求、矛盾化解、权益保障等相关机制,注重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涉及员工切身利益问题的维护。企业改革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惠及民生问题的解决,做好民心工程,持续改善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把建立和谐示范生活区作为新的惠民工程,美化、绿化、亮化生活基地,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4

摘 要:工会组织,作为党和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为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表达者。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进而推动企业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每位企业工会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本文论述了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从劳动关系市场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的现状。从工会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适应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需求等方面阐述了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工会的重要作用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工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

当前,我国处于继续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会组织,作为党和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为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表达者。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进而推动企业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每位企业工会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一、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

在经济社会中,劳动关系是最基本、最基础、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程;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什么是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的发展建立在职工共同奋斗的理想上,职工收入的提高要靠制度保障,更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做到这三点企业就永远充满生机和希望”。大多职工把自己的薪酬待遇同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企业发展了,自己的收入才能增加,生活水平才能提高,而没有片面认为企业必须要增加工资收入,充分说明了职工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困难的理解和支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工会工作者更应该时刻把职工的利益放在心上,关心职工是所需、所想、所求,保证职工的合理要求得到实现,才能维护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

二、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的现状。

一是劳动关系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铁饭碗、终身制的劳动就业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已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两者主要是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双向选择,并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来确立双方的劳动关系。

二是劳动关系多元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由以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局面,现在除公有制经济劳动关系外,还有股份合作制经济关系、外商投资经济劳动关系、私营经济劳动关系、个体经济劳动关系等。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使劳动关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新特点。

三是劳动关系复杂化。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劳动者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方式日益灵活和多样化,如小时工、季节工、劳务租赁、劳务转移、项目合作等各种新的就业方式不断涌现,使得劳动关系也日趋复杂和多样化。

四是劳资双方力量严重失衡,“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已经形成。在市场经济中,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主要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涌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者的增加等因素,使劳动力市场都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

五是劳资矛盾冲突有所加剧。据劳动部门统计,我国的劳动争议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劳动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劳动保护以及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等问题上。其次,国有企业的改革也使原来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出现了局部紧张。

三、新时期,工会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中的方法与途径

企业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要深刻认识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重要职责,坚决贯彻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着眼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坚持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旗帜鲜明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坚持转变作风、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突出工作重点、不断增强实效,切实在强化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工会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适应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需求。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要认真分析和把握工会自身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工会自身建设科学化水平。当前尤其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进一步加大企业工会特别是非公企业工会的建设力度,提升企业工会工作科学化水平,在推动劳动关系和谐发展中发挥工会组织更大的作用。

二是工会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工会推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工会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工程为载体,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找准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和推动企业发展的结合点,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工会独特作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工会要强化源头参与、监督法律法规落实,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工会要进一步加强源头参与,积极参与和推动工会法、社会保险法、企业民主管理条例、企业工资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和修改。配合人大加强对劳动法律的执法检查,协助政府部门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密切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与政府劳动监察的协作,严肃查处劳动关系领域的各类违法行为,并努力将广大劳动者的愿望和要求转化为有效的法律和社会政策,以推动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5

康发展

和谐企业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企业的关键所在已成为共识。企业工会如何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已有众家之言,而非公企业工会如何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有新建树,体现其自身价值,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很值得研究和探索。

一、正确认识非公企业工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在争取话语权中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非公企业是中国企业中的一分子,工会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在工会法中亦有明确的界定。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

众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应在维护国家政权中发挥民主参与的作用,在教育培养职队伍,协调劳动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在以资本说话的非公企业,如何突显工会的职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在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争取和谐劳动关系的话语权是关键。用南京轻纺工会的话讲,就是工会工作要能发出自己应有的声音。如何争取?

1、目标一致,在维护企业的发展中获得认同和支持。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在为国家增加税收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多的实现社会责任,这也是工会工作的目标之一。工会应在实现这一目标中主动做好补台,协助、协调做好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工作,力足于在有声有色的工作中获得理解、认同和支持。

2、二个依靠,即:一是在已建党委或党支部的非公企业,紧紧依靠党委或支部的力量,推进工会工作的开展。

二是紧紧依靠行业工会,获得政策层面的支持;依靠行业工会业务上的指导,信息层面的沟通与交流,使工会工作在展开过程中有事可做,有话可讲,有话敢讲。

3、三个主动,即:(1)主动参与。工会组织应关注企业的发展,根据生产发展进程中的难点,问题主动有效的组织群众性的攻关及合理化建议,围绕阶段性的工作有计划的开展劳动5s管理等活动。(2)主动协调。不回避矛盾。工会应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在维护企业利益和员工的利益中寻找最佳平衡点。要敢于正面宣传教育员工,企业不存在了,工会组织也就失去了他存在的应有价值。(3)主动维权。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资本市场永衡的主题。维护员工的利益,协调劳动关系又是工会的主要职能之一,在员工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工会应敢于代表员工的利益行使职能,科学的、合理的、理直气壮的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二、正确分析员工的不同需求,在满足不同需求中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方面,依次由低到高,其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都取决于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对于非公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劳动力资源愈显希缺的今天,面对人员结构的多层次化,来源地的多区域化,人员流动的过频化等特点,工会工作必须应对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了解不同需求的差异性,在坚持依法行事,努力满足不同层次员工需求中寻求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双嬴。

从对非公企业内员工的内部需求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生活贫困地区、刚离开土地进城务工人员大多将满足生存需求放在第一需求,只要自己身体能够承受,能有

可以接受的报酬,解决自身温饱的同时略有节余即可,维权意识淡薄。2、30-45岁年龄段身兼养老和养家糊口的重担,在强烈希望满足第一需求的同时,更多的希望有安全感。

3、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学历越低,对生存需求和社交需求更看重;学历越高,对生存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有更多的要求,相对而言维权的意识也较强。

4、由国企业改制后进入非公企业工作在十年以上的国企老员工,更看重企业的荣誉感、工作上的安全感,轻易不愿离开企业,更多的希望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5、在企业工作满一年以上的务工人员,期望得到更多的认同感的同时,不愿意因履行劳动者个人缴纳保费的义务而减少自己的可支配收入,给企业依法行事形成梗阻,遇到具体问题时易引发劳资纠纷,产生不和谐音符。

6、企业为降低用工成本,故意不

履行社会职责,不主动为员工缴纳保险,使员工的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不和谐。

针对上述诸多的因素,工会工作可以从二个方面考虑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即:

1、起草好三个文件,从制度上创造和谐劳动关系的氛围: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6

保障企业跨越发展

蓝特集团有限公司

蓝特集团有限公司是我省一家以农产品和建材家居产品市场交易物流配送为主导产业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总资产20亿元,现有员工420人,市场从业人员3.5万人。所属蓝特商贸城是国家重点商品市场、两湖绿谷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是全国“双百市场工程”、农业部定点市场和中国物流实验基地。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是企业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将员工放心上,视员工为亲人、让员工当主人、助员工成能人,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了“最佳雇主公司”和“员工最感幸福公司”的统一,保障了企业跨越发展。2010年,市场农产品交易额达180亿元,跃居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首位,今年将突破220亿元。2007年至2010年,上缴税收1、7亿元,年均上缴4300万元,今年将超过6000万元,成为当地最重要

22.2%,其中一线员工工资增幅高于平均增幅5.2个百分点。在社会保障上,除了坚持全员“五险两金”制度,还为员工购买商业意外伤害险和女性安康团体险,增强对员工的社会保障度。

坚持日常关爱与特困帮扶同行,提升员工生活幸福感。我们对全体员工郑重承诺,绝不让一个员工及家人因缺钱而不能就医、不能供子女上学、不能维持正常生活。高小菊是蓝特的一名普通清洁工。1997年,未满10岁的儿子遭遇车祸,肇事司机逃逸。2003年、2005年,身患糖尿病的爱人,又接连两次遭遇车祸住院治疗。在一次又一次厄运面前,高小菊几乎绝望。这时,公司伸出援手,先后给她发放救助、扶助金3万多元,其儿子除得到5000元助学金外,公司还承担起上学的全部学费。受此事启发,公司建立起董事长奖学、助学基金,用于奖励考上大学和重点高中的员工子女,资助家庭困难员工子女;建立特困帮扶基金,扶助困难员工家庭;建立员工健康基金,为员工提供体检、保健讲座和大病救治。公司每年拿出企业利润的3.5%建立以上四项基金,基金额度已达600万元,累计有300余人次受惠于3项基金,健康基金覆

让员工参与重大决策“把大关”。公司规定,企业重大决策未经职代会审议,不能付诸实施。每年我们召开1-2次职代会,对公司发展规划、重点投资项目、经营管理规章、员工权益维护等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审议、形成决议;每半年召开一次企情通报会,对公司经营管理状况、财务进度指标、项目建设进展、员工收入福利等进行通报,并通过企务公开栏公布;成立企务公开监督小组,对职代会决议落实、企务公开情况进行监督;推行员工董事和员工监事制度,推选员工代表直接参与董事会决策和监事会工作,使企业决策更科学。

让员工建言献策“当高参”。公司推行合理化建议制度,建立创新奖励基金,组织员工围绕经营管理发展创新建言献策,并通过评审,对优秀合理化建议给予奖励。2007年,两湖绿谷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项目开工建设。由于该项目所在位置地势低洼,且鱼塘藕塘众多,平整地块时,需要清除外运的淤泥多、回填的土方量大。公司工程监理邹大毛建议,将清除的淤泥不予外运,留置施工现场翻晒后回填,可以大幅减少外运和回填工程量。此项合理化建议节约资金60多万元,并被评为荆州市职工“十佳百优”合理化建议奖。近几年,公司每年

助员工成能人。实行多层次培训,力求“人才辈出”。制定“套餐式”、“订餐式”、“自助餐式”三个层次的培训方案,组织员工根据公司需求与个人爱好参加基础培训和专长培训,培训费用全由公司设立的职工教育基金承担。员工学成后,实行能力、学历、职称与工资、职位直接挂钩。公司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中,56%是通过在职学习取得文凭的,还有90多名员工取得中高级职称。80后女生李婷婷中专毕业后加盟蓝特,起初从事市场管理员和办公室文员工作,在定向外培中坚持自学成才,硬是取得了大本文凭和人力资源管理师职称,现在正在攻读EMBA。由于工作出色,不久就入了党,2006年,她经过党员大会选举担任公司党委书记,还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实行多岗位锻炼,力争“人尽其才”。建立起优秀青年员工、中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多岗位培养制度,将他们纳入后备人才库,定期选派、轮换到关键岗位或一线岗位锻炼才干、全面发展。实行多机制选人,力保“才尽其用”。坚持运用竞聘制、提名制、推荐制,从受表彰的一线员工、党员员工、大学生和曾在原单位担任干部的员工中选人。以上四种途

谷梦”就是通过投资建设中西部建材家居物流园和两湖绿谷农产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聚集两湖、给养中国、通汇天下,让天下农民笑起来;“小康梦”就是要在2015年实现员工人均收入过6万元、人均住房面积超50平方米的小康目标。我们将“三本文化”和两个梦想嵌入公司发展战略结构、生产经营环节、员工岗位职责中,让员工自觉践行。员工在践行中既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也会被社会高度认可,成为真正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名人。

近年来,公司有5名员工获得国家级荣誉,有42名员工获得省、市、区级荣誉,还有12名员工分别当选省、市、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来自重庆忠县的员工向世洪,是湖北县、市、区级首位农民工人大代表,并获得建功湖北十大农民工、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北京奥运火炬手等荣誉。建国60周年大庆,他以湖北农民工代表的身份,荣幸地应邀出席了国庆观礼。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医患关系,和谐社会,卫生事业

医患关系是当前卫生工作的热点问题。由于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成为社会主要的需求之一,随之而来的医患关系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关系。彻底解决医患纠纷和矛盾不能简单从个案来考虑,更应该上升到政策、文化、经济与和谐的社会关系的领域,通盘予以分析。良好健康的医患关系对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医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自豪感,保障人民的健康需求,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医患关系紧张原因

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而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

医患沟通不够:有统计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

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加剧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治病、救人原是一体的,但有些医生却只重视“病”不重视人;在有些医疗机构,医疗活动只强调依靠仪器设备,忽视医生与患者的交流。

患者申诉和维护权益渠道不畅通:虽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经出台,但发生医疗事故之后,只是事故鉴定费用就高达几千元,患者维护权益成本太高,要想通过正常渠道维护权益,实际上仍是件很难的事情。因此许多人采取到医院闹事,甚至雇一些专门从事医疗纠纷闹事的社会闲杂人员,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气氛,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尖锐最根本的原因。资料显示,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全民参加医疗保险,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来承担,很少有医患间的冲突。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处于“吃饭财政”的状况之下,一般只保证医疗机构的人员工资,甚至只是保证其人员一部分工资(差额拨款)。由此,医疗机构一方面要生存,不得不挣钱来弥补财政工资的缺口,包括正式职工的差额工资以及所聘临时工的全额工资。另一方面医疗机构要发展。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不得不采取“以药养医”等做法,将相关费用转嫁于患者,无形中加重了患者的医药负担,这也是医患关系矛盾的一个方面。

媒体炒作的因素:媒体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利用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和对医疗工作高风险性质的不理解,小题大做,强调患方弱势群体的地位而对医院方的不实新闻,加剧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感,进一步激化了医患矛盾。

2 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针对上述总结的八大原因,我们应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比如针对医患缺乏沟通的现状,医疗机构要对医患沟通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做到“一个要求、两个技巧、三个掌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六种方式”。一个要求,就是医务人员要有诚信,对病人或家属要尊重,具有同情心和耐心;两个技巧,就是多听病人的询问,多向病人介绍病情、治疗效果、用药和检查目的,关心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的生活或不便;三个掌握,就是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发展变化、医疗费用情况和病人的社会心理;四个留意,就是留意沟通对象的情绪、受教育程度和对沟通的感受、沟通对象对疾病的认知度和对沟通的期望值;五个避免,就是避免强求病人即时接受、避免使用刺激语言或词语、避免使用病人不懂的医学专业词汇、避免强求改变病人观点和避免压抑病人情绪;六种方式,就是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互换对象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同意沟通和实物对照形象比喻沟通。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主体沟通,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医院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及时改进。医务人员要充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要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想法,打消患者的顾虑,努力让患者获得身心的健康。

大力推行“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服务新模式。做到让患者对诊疗收费标准、药品价格、自己的病情、做何种检查项目、自己的经治医生“五个明白”;对诊疗程序诊治专家、手术应履行的手续、诊治项目和价格、服务承诺“五个知道”;进而对检查、诊疗、用药、收费、服务“五个放心”。

总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是主导。作为医疗机构,要牢固树立忠实为群众、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和理念,加强医患沟通,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通过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赢得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尊重和认同,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出贡献。

3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对发展卫生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3.1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是医患双方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而今,医患关系却遭遇危机:医生接诊怕患者找茬,患者就医更怕医生不负责任。“同一战壕的战友”戒备猜忌,不仅失去建立和谐关系之基础,更难共御疾病这一共同顽敌。

医疗卫生事业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由于医学发展水平现在达不到,将来很长的时期内也达不到根本治愈疾病的程度。水平再高的医生也难以包治百病,人才和设备再优越的医院也不是保险箱。

在实际医疗诊治过程中,患者对医疗工作的特殊性缺乏了解,期望值过高。一些患者和家属有一个明显的误区:简单地把“看病”等同于普通消费,认为只要进了医院,花了钱,就要获得满意的回报,就要达到期望的目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或产生并发症,甚至医疗意外,就简单地迁怒于医院。

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医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强、风险性高的学科。在生命过程和许多疾病中,还有很多没有被人类完全认识,有的虽已认识但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广大医务工作者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这也需要广大患者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医患双方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沟通、互相信任显得十分必要。只有医务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使患者积极支持、配合医疗工作,才能使医务工作者避免“防御性治疗”的被动局面,有良好的心态从事医学事业,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促进卫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2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2005年6~7月,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270家各级医院进行相关调查的数据显示: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每年发生医疗纠纷一般在20~30例左右,二级医院每年发生医疗纠纷一般在5例左右,而赔偿的数额三级甲等医院一年一般在100万元左右。此外,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及其家属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情况;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患者对治疗结果不满意,纠集多人在医院内围攻、威胁院长人身安全;35.56%的医院发生过因患者对治疗结果不满意,纠集多人到医务人员或院长家中威胁医务人员或院长人身安全;76.67%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交纳住院费用;61.48%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去世后,其家属在院内摆设花圈、烧纸、设置灵堂等。更为严重的是在福建、湖南、江西等地发生了患者杀医生的恶性事件。

医疗卫生工作与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密切相关,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看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看党风政风建设,看政府管理水平,看社会公平和谐。因此,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构建和谐社会又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邵志民.医师行为与和谐医患关系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5):347~348.

[2]樊静,姜潮.医疗纠纷的现状及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影响[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1):29~30.

[3]高新强,张鹭鹭,王亚平.医疗纠纷研究回顾[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2):146.

[4]张前德,徐婕.浅谈人性化医疗服务的实施[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7):476~478.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班主任 德育 和谐的师生

班主任是学生德育的首要工作者,特别作为住宿生的班主任,工作琐细而繁重,学生学习、吃饭、住宿、思想,事无巨细,点点滴滴,班主任都得操心。因此我们班主任是躬耕在一线的“主任”,每天都有林林总总的事情处理不完,零零碎碎的事件非常多。至从我进入三中工作近六年,当班主任也连续当了六年,在这么连续作战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当班主任的痛并快乐着。那是发生在高二升高三的过程中的一件事情,至今回想起来还仍记忆犹新。

那时的我很年轻,很荣幸的跟学生一起上高三,而且还继续担任高三(2)班的班主任。毫无疑问,这是学校对我工作的信任与支持,学校这么看重我,我也决心要带出个好班级和好成绩。所以在高三快开学之前,我就进行了一场整风运动,召开了一系列班委会和同学们的坐谈会,也调整了部分班委。前任班长找我辞职很多次,因为他要去校学生会当学生会主席,他推荐了一个女生接替他的位置,我非常信任这位前任班长的建议。那是个夏日炎炎的夜晚,在一间教研室里,召集了新一届全体班委扩大会议,主题就是班级的学风建设,目的是为了化解同学们对个别课任老师的误会。我和同学们就课科老师的一些看法进行了交流。当讨论某一位老师时,当时担任新班长这位女生,情绪很激动,感觉她的言辞过于偏激,我出于维护大局的需要,当着当时班委的面批评了这位班长。没想到,这成为九月“雾月政变”的导火线。高三开学的第一天,一封信就像一个定时炸弹在班级被炸开了锅。这位女生联合38个同学签名(据了解很多学生都不知情上面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校罢免我这个班主任的职务。但从这件事发生后,能吸取点教训希望和同仁共勉。

后来我认真冷静分析了下,这位女生班长是个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从小在单亲的家庭中长大,从小缺乏父爱,缺乏安全感,父母的离婚的阴影给她带来一定的心灵创伤,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缺少关爱和亲情。由于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一旦遇到不公平的事件发生,极易挑动其内心的法码的失衡,就会对世界看法有些偏激,特别对一些老师偏心的做法非常反感,特别在她存在偏见看法如果没有及时纠正的话,就会容易走向扩大化。面对心理问题生,内心对世界看法有点偏激,我们要走进其内心世界,及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和看法。后来,我分析了下她为什么对某课任老师很反感,原因在于这位课任老师是女性,很喜欢跟男生开玩笑,也比较喜欢提问男生,很少提问女生,做为班长的她感觉很丢面子。因此,她对我维护那位女教师,就是赞成可以对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她的出发点认为老师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想明白之后,我认识到班主任应该用平常心态,平民意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面对班主任才无需仰视、恐惧,思想才会自由流淌。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应该辩证地看待学生的毛病和错误,应以一颗平常心,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人才观,冷静地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而不是一事当前,不问青红皂白,就一棍子打死。因为事物往往是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而且学生真正出于个人主观原因去犯错误的很少,很多时候是由于某种客观原因造成的,或家庭,或社会,或班风等。因此,教师对心理问题生的点滴行为都要给予关注、遇到困难要及时提供帮助,有了进步也要给予及时的鼓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如对心理问题生的及时化解其内心苦恼与困惑,并看到其内心阳光一面并给予赞许、发现其一技之长给予肯定、对其独特观点给予支持,从而使很多心理问题内心世界会向积极性转化并得到正确强化。

这件事给我今后的班级管理带来非常深刻的启迪,它使我认识到:班主任是学生德育的首要工作者,是铸魂的。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引导教育学生在纠错中成长、成人、成才。从学生成长角度看,出错是学生的权利,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该做的不是指责、伤害,而是关爱帮助,从而转劣为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伴随着进步和发展,出现一些错误很正常,学生就是在不断纠错中不断成长、进步,因为错误和不足也可能是一种进步的开始。尤其是一些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思想,更要班主任及时做出指导和纠正。如有学生因学习不好而产生混日子的想法、有的因失去亲人而产生悲观厌世的思想等。所有这些都需要班主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细心、耐心地了解学生,采取一定的办法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唯有这样,班主任就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心灵,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向,师生之间更加容易沟通,关系更加融洽。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9

第一种类型:纠结型。这一型可以用“亲密无间”、“两个人如同一个人”来形容。很多人都认为亲密无间是两个人要好的表现,实际上这样的距离很可能产生问题。两个人不分彼此,对方的事都要有闻必究,干涉对方作的每一个决定,要认识对方身边的每一个人,完全占领彼此的私我空间——就像女孩要求男友每天见面,使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投入自己的活动。这样的亲密关系到了最后,往往会产生冲突,直至分手。

第二种类型:疏离型。这一阶段的亲密距离是指两个人一方隐形蒙面,一方铁甲护身,守着极为严格的界限,谁都无法进入对方的心里了解彼此的感受。就像沿着两条永远不能交叉的平行线运动的行星,只会按照程序条款进行互动,毫无热情。这样的关系,让人感受不到一点“亲密的温度”,虽然人近在咫尺,心却远在天涯。

第三种类型:平衡型。平衡型的亲密距离是最为适当的,像部分交集的两个独立的圈,不太近,也不太远。两个人各自保有完整的自我,彼此独立却又能在不干涉对方的前提下表达关心与支持,两个人一起成长,有部分交集,亲密却有“小间”,界限富有弹性,必要时可以开放让对方进入。在这样的关系中,彼此是安全与温暖的,总能体验到幸福感。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10

薛亚春

[热点综述]

中新社北京2006年3月20日电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正式向社会公布《劳动合同法(草案)》,将在即日起一个月内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出通知,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征求、收集本地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有关部门、法学教学研究等有关单位的意见,于四月二十日前将意见汇总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通知还请社会各界群众就草案展开讨论。作为我国第一部对劳动合同进行规范的法律草案��《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是继去年《物权法(草案)》向全民征求意见之后,最高立法机关进一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又一重大举措。

新华网北京2006年3月27日电 针对农民工权益保障、劳动安全等突出问题,《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从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等方面,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意见》要求所有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都必须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劳动合同试用期的规定,不得滥用试用期侵犯农民工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制定和推行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

[教材链接]

1.市场经济一般特征,法制性;2.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3.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4.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5.劳动合同制度的含义、内容、基本原则、订立的程序以及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6.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7.遵守市场交易原则。

[多角度分析]

一、经济常识角度

1.运用法律手段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市场自身的缺陷,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目前,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及管理所依据的《劳动法》和其他一些规范性的文件,已不能完全适应发生巨大变化的劳动关系现状,同时,《劳动法》和其他一些规范性的文件中关于劳动合同的内容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执行起来难度很大。

(2)不仅劳动法律法规不尽完善,而且政府的执法、监管也没有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对签订劳动合同与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督导、推动不力的现象。而劳动执法监察部门则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往往疲于应付量多面广的劳动违法案件,难以有效顾及劳动合同的监管工作。

2.要全面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劳动合同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还在于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尤其是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出于利益驱动,有意规避劳动合同的约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目前一些用人单位为规避对劳动者的义务,拒绝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甚至不承认与劳动者已经存在的事实劳动关系;有的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任重道远。

3.要大力提高劳动者依法维权意识。

有一些劳动者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不了解订立劳动合同的重要性;还有一些高学历或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不愿受劳动合同的约束;加上现实生活中有些劳动合同对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作用不明显,也影响了职工签订合同的积极性,这些都导致劳动合同制度在实践中很难得到贯彻和发生效力。因此,劳动者要学法、懂法、知法、守法,必要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针对劳动安全问题,《意见》要求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规程及标准,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企业必须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要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的主体责任,要向新招用的农民工告知劳动安全、职业危害事项,发放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可能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加强农民工职业安全、劳动保护教育,增强农民工自我保护能力。从事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的农民工要经专门培训、持证上岗。发生重大职业安全事故,除惩处直接责任人和企业领导人外,还要追究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责任。

(2)《意见》还要求切实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权益,严格禁止使用童工。用人单位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工或提高女工录用标准,不得安排女工从事禁忌劳动范围工作,不得在女工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招用未成年工的用人单位,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对介绍和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要从严惩处。

(3)草案对用人单位恶意欠薪、拖欠经济补偿的,除规定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外,还规定了逾期不支付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加付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赔偿金。有关学者认为,加大单位恶意欠薪行为的法律成本,可有效避免或减少恶意欠薪行为的发生。

5.明确劳动合同制度制定程序和基本内容。

(1)为了解决一些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的问题,草案规定,劳动合同期限超过3个月方可约定试用期,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试用期也不同,如非技术性岗位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为了防止用人单位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利用劳动者求职时的弱势地位作出欺诈或者显失公平行为,草案规定了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劳动合同等五种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

(2)草案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如实告诉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职业危害、劳动报酬等;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合同。草案分别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明确了合同解除后的经济补偿。

(3)劳动合同制度急需补充和完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出台《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立法应对劳动合同制度的适用范围,劳动合同内容,主体资格,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终止等加以详细明确的规定,为劳动合同制度的推行和完善提供法律保障和支持。

6.理解订立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

(1)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是从源头上规范各类企业用工行为的根本之举。劳动合同制度的普遍推行,不仅使劳动者的择业自主权与企业用工权得以充分体现,而且有利于推动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好企业劳动关系协调稳定工作,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

(2)公布《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目的是要使制定的法案符合实际,更好地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7.推行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法》中对用人单位社会保险义务未做硬性规定,用人单位以各种手段逃避法律责任。草案列举了5种情形,在该5种情形下,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合同:未缴纳社会保险;未按时足额支付工资;未按合同约定提供劳动条件,或提供合格的安全生产条件;规章制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试用期间。

二、哲学常识角度

1.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也体现了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深化认识、发展认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我国现行的劳动合同制度,是1994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劳动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在《劳动法》颁布之前,各地已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与原有的《劳动法》相比,此次发布的《劳动合同法(草案)》针对“短期合同”、“滥用试用期”等突出问题,分别制定了“合同自然终止,也应支付经济补偿”,“非技术性岗位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并就新生事物��用人单位效益不好导致经济性裁员这一现象,特别规定“裁员优先录用老员工”。此外,为治理“恶意欠薪”这一顽疾,草案制定了“滞纳金”性质条款��“逾期不支付者,要向劳动者加付50%~100%赔偿金”。

2.坚持以科学的价值观为指导。(也可以体现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劳动合同法(草案)》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关于劳动合同制度的规定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必将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促进作用,也将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我国国家机关关于劳动合同制度的规范和完善体现了对劳动者利益,特别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利益的维护,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三、政治常识角度

1.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步和发展。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行政诉讼法、集会游行示威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土地管理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合同法和婚姻法等11部法律草案都有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2005年7月10日至8月20日,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共收到群众、省区市人大常委会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的意见11543条。《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开门立法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进一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又一重大举措。

2.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主要体现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和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3.体现了国家积极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4.体现了国家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劳动者在具体的劳动关系中相对于用人单位处于弱势地位。因此,除以上内容外,草案还从集体合同等多个渠道保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国务院法制办政法司司长李建指出,劳动合同法是社会法范畴的合同法。以人为本,首先要以劳动者为本;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5.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立法机关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公布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企业和谐发展的十大关系 篇11

危机管理与公关专家奥古斯丁说:”每一次危机的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公关的精髓。企业的媒介攻略可以概括为“四个一”:一个系统。由专门的部门与媒介进行沟通,建立友好关系;一个声音。公司对外统一口径,由指定的新闻发言人对外发言;一个态度。对所有的媒体和记者都坦诚相待;一个形象。对外形象保证一致性。危机的到来应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日常的工作中, 应该主动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其次在危机来临的时候,要临危不乱,有条不紊,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积极协调好企业与媒体、政府、社区、供应商、经销商、投资者、消费者等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曝光的报道或失实的报道。要知道, 一旦消费者投诉发生,第一个24小时非常重要。投诉处理若不及时,消费者就会寻找其他途径宣泄不满。如果企业能处理好因为自身行为不当所导致的企业危机的话,消费者不仅不会远离企业,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是一家值得信赖的企业,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并极大地刺激消费者的“二次购买”。毕竟,谁都有可能犯错误,关键是犯了错误的态度。

短期投融资与长期投融资的关系

企业离不开融资,企业在追求做大做强的同时,怎样才能规避融资所带来的种种风险、甚至是灭顶之灾呢?

客观地说,由于企业的经营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每一个投资人,都很难长期忍受其所投资的企业没有经济效益。作为企业,在一段有限的时间之内,你可以有泡沫,也可以有缺陷,但是却不能没有赢利能力。这也就是说,没有长远的前景不要紧,决不能没有可见的利润!“利润的压力”(其实质)是单方面的,它针对投资者,而不是对企业。所谓“只要给我投资,没有利润我们也会全力以赴,即使前面是个地雷阵,我也在所不辞”。就是这种心态最真实的、但也最具有讽刺意义的写照。假使资源不存在稀缺性,便没有"回报投资者"的概念。在融资的过程中,企业要注意陷阱,就要在下面四点容易麻痹忽略的问题上做足文章:第一,要选择理想的合作伙伴;第二,最好不要签订排他性协议;第三,最好在融资资金到位后,再对外宣布;第四,谨慎处理管理者持股。

人员频繁流动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人力资源危机主要表现为普通员工的频繁跳槽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非正常离职。一项调查表明,有33.7%的被调查企业发生过人力资源危机。造成危机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主要的是以下三种:第一,是单纯的利益驱动。为了追求高薪,不论是企业的普通职员还是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很多人都可以义无返顾地离开原来的企业;第二,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促成了人们盲目流动。尽管这里也隐含有经济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众多行业为了节约培训成本,规避社会责任,也只是简单地对自己所需的人才,采取一“挖”了之的态度,无形中促成了人们流动的盲目性;第三,人员流出企业的管理现状确实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导致人们离开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经营者必须明白,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个人,是“主动资产”,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不足或者不合理时,其资产可以立刻贬值或荡然无存;其次要更好地健全对规范化动作的保障制度,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行;还有,企业应该在平时注重内部不同阶层员工的“梯队式”培育,一旦出现员工意外离职情况,可由“接班人”直接接任其工作,对企业的正常运转不会造成过大影响。或者使用合理的内部竞聘制度,选出新的管理者。

决策失误与经营风险的关系

自1993年起,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共同发起组织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是每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一次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的大型综合调查和相关专题调查,共调查企业近5万家(次),获得有关数据800多万个。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中“决策失误”因素排在第一位,其它依次是:“用人不当”、“经济问题”、“独断专行”等。

因此,要避免决策失误,减少经济损失,一是要建立一套“决策失误追究制”。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是对旧的产权体制的挑战,是切中时弊、根治旧体制弊端的重大举措。它的适用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实行改制的企业;二是要建立“决策失误赔偿制”。给决策者敲响警钟,明白地告诉他们,决策失误不再是以前的“花钱买教训”,而是要赔偿经济损失,直到赔个倾家荡产;三是要建立“决策失误辞职制”。企业家或领导因个人决策失误或工作过错,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应当引咎辞职。

多元化经营与财务压力的关系

财务危机的风险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营风险,如错误的战略,员工能力、员工思维及公司内部治理欠缺,组织缺乏应变力,竞争对手壮大导致的市场份额下降;一类是财务风险,如过度融资,如固定成本过高,成本可控性差,如应收账款收不回,固定资产比重过大,财务管理权限过于分散。

同质化竞争与营销困境的关系

营销对于企业之重要,犹如血液于人体。一项调查表明,目前,69%的企业不知道如何制定企业的总体营销战略;65%的企业不懂得制定销售政策;71%的企业老板在构建企业营销网络时,不知如何着手;61%的企业不知营销管理;1%的企业老板对科学的市场调查认识不深;45%的企业对价格难以管理与控制,窜货现象严重; 5%的企业很难控制媒体投放计划;3%的企业不能处理好企业的长期战略和短期效益之间的关系;40%的企业在整合应用广告、公关、促销策略上有困难。近年来,4P、4C、USP、定位、事件营销、科普营销、整合营销传播、品牌管理等各种完善的或者不完善的、管用的或者不管用的总的来讲属于营销管理范畴的理论层出不穷,特别是不成熟的品牌建设理论的虚热,使不少企业误入歧途,付出了较高的代价。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企业要长胜不败,就必须培育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在创造顾客价值的某些方面应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而且对手模仿不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多元化,市场的顾客偏好和行为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也正在开始登陆中国。按市场机会与竞争的特点、企业的能力基础、品牌定位的要求,将顾客按重要偏好进行适当细分,选取目标市场,关注目标顾客群的共同特点,努力提高他们的满意度,脚踏实地地开展市场营销,平衡近期与远期的成本收益目标。这才是科学的营销之道。

“中国威胁论”与反倾销诉讼的关系

据统计,近年来中国遭遇的全世界数十个国家的反倾销案迄今已达数百起,中国的企业家们正面临来自国外强劲的反倾销浪潮。

为此,正确地认识所出现的分歧和摩擦,坚持发展、平等和互利的基本原则,通过有效的渠道采取积极的方法妥善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化解中国企业面对的反倾销压力,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面对反倾销,除了勇敢面对,积极应诉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出口企业应该尽快采用新的产品营销策略,将单纯的价格优势转化为性价比优势,应更加注重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入,增强品牌的竞争力;第二,出口企业可以采取海外设厂的方式来绕过反倾销壁垒,达到曲线出口的目的避免或减少贸易争端的发生;第三,在应对国外的反倾销过程中,充分运用公共传播,建立有利的舆论导向;第四,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协调各利益集团的关系;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协调一致解决争端;第五,注意竞争性情报研究,及时做出积极反应,改变出口产品增长方式。

信息数据与安全隐患的关系

在遭受黑客攻击最为频繁的国家中,我国已经上升到了第三位;而病毒的泛滥,更让国内众多企业蒙受了巨额经济损失。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已成了目前国内企业迫在眉睫的大事。遗憾的是,大部分的企业仅仅把目光投向操作系统安全性或者网络安全,认为只要防病毒和黑客等外部侵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实际上,真正的数据安全威胁来自局域网内部。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信息安全问题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由内部人员所为;存有大量敏感机密的数据,对内部毫不设防的计算机终端才是数据泄露的根源。

安全性是伴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开始而产生的,一些重要的数据的泄密,对企业、金融部门、对客户都将会造成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企业信息安全建设应当从“硬件、软件、人员”三个方面着手,方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企业信息安全理应防微杜渐,变“救火”为“防火”再说到人员,防患信息安全风险,企业要建立起全员防护的环境,在意识上建立牢固的防患意识,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形成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的共识与防御信息风险的基本常识。

商业秘密保护与缺失的关系

商业秘密具有三大法律特征:秘密性、价值性、创新性。“秘密性”是指作为商业秘密的信息必须处于秘密状态,且权利人对该信息采取了保密措施。“价值性”是指作为商业秘密的信息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且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创新性”是指作为商业秘密的信息未被公众了解或没有进入公共领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新颖性。近年来,侵犯商业秘密的犯罪行为有日益增加的趋势,企业因此遭受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据统计,80%的商业秘密是在职工跳槽时带走的,到2002年,此类案件已占到知识产权案件的15%,且呈逐年增多趋势。这些跳槽者大多是业务骨干和核心秘密的掌握者,对企业内部情况了如指掌,如果没有基本的证据,一旦发生了商业秘密泄露事件,不仅难以立案,而且取证较难。商界高层管理人员或者技术人员的流动,在近些年已经算不上什么大新闻,但上述案件中的跳槽者却是怀揣着企业的重要财富——商业秘密而去。如果说企业失去了一个人才还可以重新寻找或者培养的话,而商业秘密的泄露则会将企业置于衰退甚至死亡的尴尬境地。跳槽是防不住的,但商业秘密并非不能堵住。有关专家专门为信息保密支了七大绝招:确立防御型发展战略,增强经营者的保密意识,强化员工的归属感,尽量缩小涉密范围,利用劳动合同约定保密责任,采取技术性防范措施,与外部供应商和转包商的交往中搞好商业秘密的保护。

诚信缺失与企业交易成本的关系

多项调查研究成果表明,信用已经成为民营企业融资和贷款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因地方政府、企业或银行失信,致使民营企业投资项目进退维艰,造成巨额损失的案例频频见诸报端,信用和信誉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特别稀缺的资源。

市场经济并不是“智力游戏”。著名学者党国英认为,信用本质上是一种产权关系。好的信用关系意味着交易的各方当事人对自己的资源有比较可靠、明晰的权利边界,并且,交易当事人能尊重彼此之间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产权不牢靠,权利边界不稳定,甚至会使诈骗也变得合理。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和谐医院 篇12

医院不能没有病人,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医院在发展也同样源于有更多的患者来院就医, 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医院的发展更是这样。但是逐年递增的医疗纠纷使医患关系不和谐尤为突出。目前多数医疗纠纷是通过医患双方内部协调解决, 迫使医院不得不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医疗纠纷处理, 给医院造成较大的压力, 也限制了医院的快速发展。

1 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根源

1.1 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

1.1.1 医患双方的主体地位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

目前, 虽然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主体平等地位和知情同意权已被许多立法所确认。但是, 作为医疗主体的医院, 依然缺乏对现行法律和现时医患关系特点的清晰认识, 仍以“家长”自居, 缺少对患者主体权利的充分尊重, 缺少对医患关系改善与医疗纠纷预防的主动意识, 这就为医患关系的恶化埋下了隐患。

1.1.2 医疗服务市场机制不完善。

经济学认为, 在完全市场竟争中, 完备的信息剥夺了任何交易者的优势;资源的自由流动消除了任何可能的差异, 从而使市场机制有了自然淘汰过量服务的功能。医疗服务市场虽然有很多竞争者, 但由于具有垄断性和信息不可对称性, 不同医疗机构或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往往具不可替代性, 供应者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替需求者作出消费决策。这说明就医行为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商品买卖行为, 医疗服务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卖方垄断市场, 而垄断性又会导致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差,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1.1.3 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 是医患矛盾尖锐的最根本原因。

资料显示, 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 绝大部分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 个人基本不会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 因此医患冲突很少。

1.1.4 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 对医疗纠纷的处理, 医法两家难成共识。知情同意权的决定主体序位, 履行告知范围、标准、要求、界定, 医疗特权的范围、免责等问题, 都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款或相关的司法解释, 以至于医疗主体在医疗行为和医疗纠纷的司法实践中时常遭遇困惑或尴尬, 也给执法人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无理取闹者很难做到果断处理, 没能将事件进行有效、妥善的处理。一旦事情闹大, 有些医院不得不采取“花钱买平安”的办法, 无形中助长了医疗暴力事件的发生。

1.2 来自医院方面的因素

1.2.1 医院管理层缺乏职业化。

医院管理层职业化管理相对薄弱对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医院管理学不同于临床医学, 要求管理者不断充实和更新管理理念, 及时将先进管理手段应用到实际的医院经营发展过程中, 并善于不断总结经验。医院管理层应坚持以法治院、科学管理的工作原则, 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和谐医院当作大事来抓。

1.2.2 当前存在的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等现象使医院的诚信度降低, 少数医护人员的服务不到位、吃回扣、拿红包等, 也损害了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

少数医务人员存在一定的恩赐心理或权威心理, 人文关怀意识不强, 同时个别患者存在不良的求医行为, 对医务人员缺乏人格尊重意识, 怀疑心理作祟, 辱骂甚至追打医务人员的现象屡见不鲜, 从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1.3 来自患者方面的因素

1.3.1 患者的健康意识与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患者作为弱势群体, 对医疗进程缺乏专业性了解与认知, 并且在病态下对事物的承受能力相对不足, 很容易将医疗进程中出现的不满意转化为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质疑而引发医疗争议。

1.3.2 患者对医疗工作的特殊性缺乏应有的认同。

绝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医学专业的了解带有一定片面性, 对医疗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宽容, 再加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与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较为突出, 患者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况下一旦出现治疗效果不满意, 便会使医患关系紧张, 医疗争议事件增加。

2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和构建和谐医院的对策

2.1 靠技术进步提高服务

只有用真挚情感和艺术的沟通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才能形成共谋发展的和谐氛围, 才能使医院生存和发展更加充满活力。可以说, 保证医患关系的和谐统一, 是医院和谐的必经之路[2]。我院在医患和谐的实践上, 着力医院技术品牌, 坚持全面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 充分发挥强势学科的带动作用, 靠技术的进步来提高服务的含金量。多年来, 我院十分注重理念文化的建设。在实践的基础上, 提炼了“爱院、求实、创新、奉献”的哈院人精神, 编发了《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和《行风建设与医院文化建设员工手册》, 规范了全院员工的服务理念和行为规范。为了全面系统地提升全院员工的整体职业素质, 我院还聘请培训公司, 轮流对全院职工进行素质培训, 打造团队精神, 营造先进的医院文化理念。先进的文化理念造就了全院的文明现象, 服务的文明又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2.2 提升收费和中西药房窗口服务水平。

医院对挂号、划价、收费窗口实行合并服务, 按楼层设置, 避免病人排队过度集中;在高峰时间段, 增设收费窗口, 杜绝病人排长队现象;改进出院结帐工作流程, 升级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 缩短了出院结帐时间;调整中西药取药布局, 延长中午取药时间, 增加便民药房药品品种, 切实方便了患者取药。

2.3 建立服务文化, 提供优质服务。

我院抓住患者“医前、医中、医后”的三个环节, 创建人性化服务流程。力求每个环节做到更细、更精、更实、更优。购买了大型体检车, 走进厂矿学院, 走进农村社区, 上门为群众体检;成立了门诊病人服务中心和急诊“绿色通道”, 并按“先抢救、后收费”的原则救治危、急、重病人;门诊365天天天开诊, 全程安排专家节假日坐诊;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义诊和《健康常谈》爱心活动;还开展了导诊、分诊、陪送检查、陪送入院、预约挂号、邮寄检查报告等体贴患者的各种服务。这些能够满足患者表面和潜在需求的优质服务管理, 已成为我院文化创新的落脚点。为了进一步强化服务创新, 我院还先后开展了“满意工程”、“党建工程”、“关爱在医院”等一系列优质服务创建活动, 认真强化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各项措施, 努力营造尊重病人、照顾病人、体贴病人的人性化服务氛围, 站在患者的角度认真对待每一项医疗、护理工作, 学会用坦诚和关爱体贴患者, 理解患者的苦楚, 维护患者的健康权、生命权和知情同意权, 注重健康教育, 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消除或减轻疾病造成的痛苦。为病人提供高效、优质、低耗、便捷的服务。种种人性化的服务, 使病人感受到快捷、方便、亲切、优质、尊贵, 医患关系渐趋和谐, 一些潜在的矛盾也在和谐的医患关系中消除。

2.4 以人为本, 为职工营造宽松安全的工作环境。

医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尊重且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是医务人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是一线的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对职业、工作、生活是否满意, 直接影响到对病人的服务。很难想象, 一个没有敬业精神、职业态度冷漠、满腹怨言的医生, 能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 作为医院, 一定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正面教育, 树正风, 立正气, 营造和谐、团结、协作、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 又要推行人性化管理, 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 为员工解除后顾之忧。我院坚持每年第二季度开展主题鲜明的医德医风教育活动, 并把每年7月份作为纪律教育月, 年年有重点, 年年有创新。同时, 通过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 寓教于乐, 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员工进行了精神陶冶。

2.5 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医务人员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坚持依法行医, 加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论办法和持续改进措施, 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努力提高医疗服务, 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 用爱心营造出新型和谐的医患关系。

总之,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是积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 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具体体现, 其最终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提升医疗服务水准, 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向前发展。构建和谐医院应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卫生观, 将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常抓不懈的医院经营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郭继卫.构建和谐医院的意义、内涵与评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 (1) :65-68.

上一篇:对生命工厂的伦理追问下一篇:国有企业领导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