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共7篇)

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篇1

题目: 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 □ □

夜大学

函授 脱产 高自考

学号(准考证号): 姓 名:

李保珍 专 业: 教育学 年级(高自考不填): 2012级 学 院:

天津师范大学 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10日 指导教师:

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李保珍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学专业)

摘要: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合格的互动关系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随着新课程在全国逐步推广,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用新课程理念改革过去被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建构课堂教学中真实的师生交往是关键。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而当前,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存在一些不真实的现象,这已对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涵义,分析不真实交往的成因,明确师生之间真实交往的特征,建构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交往,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交往艺术;交往策略

目录

一、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交往与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涵义....... 3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4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要求................... 8

四、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艺术 ...................................10

五、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策略 ...................................14 结论........................................................17 参考文献...................................................18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逐步推广,广大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按照新课程基本理念改革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广大实验区教师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建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如何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有效化则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与学生交往,交往的艺术与策略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在学校课堂教学中,交往是教学中司空见惯的行为,甚至是不可缺少的行为。教师教学需要提问,提问则需要学生回答;课堂中的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师生双方的交往。可以说,课堂中没有了交往,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但是,在当前课堂教学的交往中,无疑存在着真正的交往与虚假的交往,互动式的交往与应答式的交往这样两对不同的形式。这两对交往形式的存在,使课堂呈现着不同的形态,也使得课堂教学最终达到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因此,正确地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摒弃虚假,追求真实,努力探索互动式的师生交往,达成共同发展,实现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有效化,是当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所应实现的基本变革,也是使数学课堂真正得以重新建构的前提。

一、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交往与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涵义

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应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应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对交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交往是建立在主体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的,“只有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称得上相互关系,因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则是被动的、单向的关系,是不能称为相互关系的”。这表明,交往是在主体之间进行的相互活动,它反映的不是人与物或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为

主体的平等关系,即主体间性。对交往的认识,就要从交往的主体间性的内涵进行认识,即“交往的主体间性和主体间的内在相互关系构成了交往概念的本质”。

主体间性是交往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交往的本质。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之间的互识与共识,即主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解。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教学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课堂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的就是期望理解(教师所期望学生获得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实际理解(学生自己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的统一,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共识。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种交往形式。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交往行为有着诸多的区别。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后,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在目标上、内容上和结构上形成了新的特点。从目标上看,课堂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内容上看,由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规定性以及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差异性,相应地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从结构要素上看,课堂教学主要由教与学两类活动组成,这两类活动同时展开,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相互作用,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双边性、共时性、互动性以及主体的复合性。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这些特点为课堂教学交往的顺利和有效进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条件,一旦教师忽视这些要求和条件的创设,去进行形式上所谓的“师生交往互动”,这些交往就变成看上去热热闹闹的不真实的交往,因为它实际上是学生对教师表演的捧场。它没有实现学生自主地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它不能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

二、目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交往是一种交往双方互为主体、相互平等的主体间关系,交往实践中,如果交往的双方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主体关系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降格为主体—客体关系或物物关系,这

样交往就会被异化。事实上,就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状况来看,由于不少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交往”的主体间性的内涵,所以,师生(实际上主要是学生)不能作为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于课堂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呈现出不真实的交往。这些不真实的交往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

(一)独裁式的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交往牵涉师生之间对课程的认识、社会的经历以及思维方法、情感、伦理及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在这些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其知识与社会经历都使其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因此,教师自然而然会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在这种背景下,课堂的师生交往很容易由于教师自身的优势而改变为独裁式的交往:教师是交往的主人和发起人,学生则是从属者和执行者;教师在教学交往中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实行控制,使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思路进行交往。

在课堂教学的交往中,独裁式的交往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交往地位上的不平等,更多地表现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人,而学生是学习的被动者和从属者。比如,在不少实施了新课程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堂课基本由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学生只是抄黑板,按教师的提问回答问题,按教师布置的习题练习,很少主动提问也不敢提问。教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指挥官,完全按自己的意愿与思路,指挥着学生学习。教学中的交往基本是教师分派工作,学生完成工作,然后教师判决工作的好坏。

在课堂教学的交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的主体,应该得到双方的相互承认,即承认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都承担一定的责任、权利和共同义务与平等的地位。但在独裁式的课堂教学交往中,学生在承担责任的同时,相应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或多或少地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剥夺了,这样的课堂教学交往,对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二)垄断式的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垄断式交往其特征是交往为少数人所独享。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的。正是这些学习差异的存在和教师肤浅的学生观,使得课堂教学交往呈现出垄断性。比如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优、良、中、差”的身份或“好学生、中等生、差学生”的类别,以及他们在教室中的位置都成为交往的重要结果和标志。有的学生因自己的身份或类别而只能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他们偶尔一次的交往不仅得不到应有的表扬和尊重,甚至还会受到嘲笑或侮辱。对学生来说,没有了课堂教学中这些所谓的“交往”,其实是一种解脱。

课堂教学交往的垄断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教学交往机会上。在教学的师生交往中,许多教师都会因对象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交往机会。教师一般都愿意更多地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学生干部进行交往,而很少或不愿意和成绩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他们认为,如果过多地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会干扰自己的教学,会阻碍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可以在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看到,有的学生一堂课被提问到十几次,而有的学生却始终无人问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课堂教学中交往的垄断性还体现在交往的言语形式上。在课堂教学的交往过程中,学生中的优势群体(所谓“优生”群体)垄断了教师的积极方面的言语。而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所谓“差生”群体)则垄断了教师的消极言语。教师所要找的错误回答或错误判断的言语往往由这些弱势群体给出,因而当这些学生站起来和教师进行交往时,往往是胆战心惊。另外,在课堂教学交往中的口头言语的互动过程中,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往往“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言语表达,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要求高,在言语互动时间进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性”,而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往往“倾向于专制的、否定的和控制的言语表达,在言语互动的进程中,教师较少给学生思考与表达的机会,提问的要求也很低”。

(三)形式上的交往

目前这种形式上的交往较普遍存在于课堂教学中,这种交往徒具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其表现样式很多。如,在课堂提问中,教师问一些并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学生齐答,如,教师向学

生提出某一个问题,某一学生站起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其他学生明明已经知道是正确的,教师仍然要问“他的回答对不对啊”,学生齐答“对”,教师继续追问“他的回答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诸如此类的形式上的师生交往在课堂教学提问中还可以举出许多。所以,教师必须建立一种能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考的交往方式。有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中有80%的问题只需要运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就能解决”。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形式上的交往已经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了。

这种形式上的交往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师生的交往中,也存在于课堂教学学生间的交往中。有些教师为了表示课堂中有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交流,为形式而安排讨论,而不是为了真正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而安排讨论。比如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都能完全理解或解答,教师却要求四个学生或六个学生组成一组进行五分钟的讨论,讨论后各组选代表发言,结果发言结果完全一样。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认识上的差距,所以在交往内容的安排、交往方法的运用以及交往时机的选择上都存在诸多的问题,而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的诸多“空壳”现象出现。这种形式上的交往难以对学生的智慧活动构成挑战,难以形成学生良好的精神素养。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从这种意义上讲,形式上的交往不具有教育性。

(四)造作式的交往

课堂教学中造作式的交往是一种人为包装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增加了一份人为造作,少了一份真实自然。比如,在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创设师生交往互动的氛围,不注意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和知识教学的角度去思考交往问题,而是用与教学关联不大的文学艺术的方式、方法来造作课堂的交往。例如教师说“两个黄鹂鸣翠柳”,学生答“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师说“窗含西岭千秋雪”,学生答“门泊东吴万里船”。场面非常热闹,却使人感到这不像是一种有意义性的交往。

这种交往,从其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往,表面上似乎也有利于交往的顺利进行。但这类交往带有明显的“造作”成分或“矫情”成分,这种“造作”或“矫情”使得交往偏离了学科教学的内容和主题,使交往的过程无法满足交往双方的期望与需求,无法实现教与学各自的利益与价值,因此失去了学科教学的互惠性,远离了学科教学的真实。

上述四种不真实的交往在课堂教学中的盛行,对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其主要表现在: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得不到尊重,因此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学习的热情,其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久而久之也会呈现消极的特点,进而厌恶学习;

2.由于没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缺少了对话与沟通,缺少了生机与活力,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就无法实现;

3.教师的教学失去了与学生真实交往的快乐,因而传统的职业性增强,相应的新课程赋予教师应该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专业性角色大大降低了,这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

1.“教”--正面教育,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播下真理的种子,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前提: 什么时候“教”?谁来“教”?“教”什么?我从这三个方面来简述我的做法:什么时候“教”?初一年级这个时间段。为什么呢?大家不妨回顾一下,初一学生的主要特点:他们刚进入初中不久,心理还保持着小学生的特点:天真、稚气未脱、对初中学习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这个时候他们会主动与老师接近,愿意与老师交流,在情感上还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还呈现出另外一个特点:正确的是非观还未完全形成,是非观还很淡薄,对事物容易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做出不正确的判断,而且学生在心理上有急切地想证明自己的需求。所以,这个阶段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最容易找到切入点,老师更有亲和力。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最佳契机。

谁来“教”?不单是老师,也不单单是班主任,而应通过家访,寻求家长的理解,与家长形成教育默契;配合学校狠抓常规教育和全面教育,关注社会热点,挖掘社会典型事例的深刻教育意义,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形成以老师家长教育为支撑点,学校,社会教育大环境为面的点面结合的教育局面,再着重逐渐培养班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最终形成由表及里,由外因到内因,由初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长效教育机制。

“教”什么?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学习,教学生审美。

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现在的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大都个性强,任性,不易相处。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尊重他人,尊敬老师。例如1: 初一时,班上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班主任在时,学生还稍微自觉,班主任不在时,却是另一番景象:针对这种情况;我明确表明立场:只看班主任面的学生,是表里不一,阴奉阳违的表现,是错误的;如果真正尊重班主任必须首先尊重其他科任老师。一个班级,老师在时纪律好,老师不在时,却很糟糕,这样的班集体,是很不成熟的班集体;而一个真正优秀的班集体,是老师在不在场,纪律都一样好。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很强的自律意识,养成尊重课堂,尊重他人学习权利的良好社会公德。

教学生如何审美:初一学生, 是非观还很淡薄,片面追求外在美,比吃比穿,嘲笑长得矮,或长得胖,或长相普通的同学,盲目追星,迷失自我。这些现象,在我班比较普遍,针对这些现象,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经过全班整体审美教育、辩论赛、演讲比赛三个阶段,历时一个多月,同学们达成了共识,提高了辨别能力,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是“爱”--平等的教育平等的爱。

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未必能带来平等的教育,而平等的教育还必须以平等的师爱为前提。成功学家A·罗宾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我们去唤醒。”而能够唤醒那“熟睡的巨人”的,我想首先是平等的师爱。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也同样蕴藏着无限的潜能。也许一张笑脸会抚慰落魄孤寂的心灵,一个激励的眼神会升起执着追求的风帆,一个启发的动作会掘开智慧的泉水,一句劝勉的话语会滋润干涸的心田。平等的师爱就蕴蓄在这看似平常一举一动之中。

3、“导”--辅导、引导学生走出成长的心理误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发展新型师生关系的保障。

初中学生个体发展变化是多方面的,迅速的。随着身体的发育,青春期的到来,学生情绪不稳定,心理容易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奔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自闭,意志消沉;有的学生依赖从众,情感脆弱;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等引起青春烦恼等等。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标志,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引起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针对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开展以“调整心态”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心理测试,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心理保健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引导学生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心理自我疏导的能力。

总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向的,互动的;需要真诚和宽容,理解和信任;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存在的问题。

四、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的艺术

如果师生间没有了沟通与交往,人心世界将是一片荒漠。美国卡耐基指出,知识和专门技术在这些人的成功因素中只占百分之十五,而百分之八十五的成功因素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魅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对他人给予的积极和正面评的倾向。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如何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这是一门艺术。教师

如果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若能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力,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效果。吸引力越大,所吸引的学生越多,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越高,就越容易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调控教学信息,而且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激励。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即为如此。所以说,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在思想感情和个人性格所具有的非凡的品质和魅力。人格魅力是教师树立威信的基础。教师的威信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威信的树立靠的是教师精湛的业务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即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言谈举止,文化素养,品德情趣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启迪和激励,使他们折服于老师出众的口才,或倾慕于老师出色的记忆力、敏锐的洞察力,或羡慕其渊博的学识,钦佩其严谨的作风,赞叹其坚韧不拨的意志,自然而然地模仿这些老师的言行举止。在教育过程中,人格魅力可以让老师课堂“无声胜有声”,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首先,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教师在与学生初次见面时,应面带微笑,坦诚的向学生介绍自己,以一颗真诚的心学生,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教师的仪容仪表对教师增强人际魅力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美丽比一封介绍信更具有推荐力。漂亮的外表、优雅的言谈举止、得体的衣着打扮都具有很强的人际吸引力。社会心理学家的许多试验也证明,人的仪表对他人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与长的漂亮、英俊、有魅力的人打交道,而与丑的人交往,总觉得有些不舒服。在初次交往中,仪表显得尤为重要,构成第一印象第一要素。由此,教师应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要仪容整洁,穿着得体,朴素大方,举止文明。不同的文化修养有着不同的气质风度,了解自己的性格,培养造就自己独特的风度、气质,是增加吸引力的一种手段。

教师应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真正把教育当作是自己的全部,无私的献身教育事业。这样的敬业精神会感化学生的心灵,从内心深处尊敬老师。教师的人际魅力还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教师不仅要加强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研究,还要拓宽非专业领域的知识面。知识在教师这个职业里面代表了为人师表的前提条件,也代表了绝对的力量和自信。让教学大纲和教材成为教师最基本的知识,应使教科书成为教师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学生从老师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他们的老师,并且学习他们老师追求知识的精神,这有利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讲究教学的艺术是增强人际魅力的重要手段。任何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无不是熟悉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得法,善于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的。为此,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语言表达得当,诙谐幽默,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要不断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以便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要求,做到教与学的真正结合。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了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增强教师人际交往的魅力还需要教师永保自信乐观心态。拥有自信心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散发着魅力,让人想与之靠近。教师要善于肯定自己,适时地给自己心理暗示,要相信自己在工作上是可以胜任的,也要相信自己可以很好地发挥个人魅力与学生顺利交往。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至始至终保持真诚的笑容和饱满的热情。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学生同样的积极的情感。

教师要掌握交往之道。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教师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师生应该是思想上互相交流,心灵相通的同志和朋友。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学相长的关系。首先,教师要热爱并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其次,要学会倾听。教师要能够以一颗开放的心灵倾听。倾听是理解的前提。教师还要讲究管理方法,做到以理服人。做到这些,教师的人际魅力就在不经意间攀升了。

教师要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递信息的教育模式,建立师生平等交往,双向交流,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增加师生交往频率,密切师生关系。一般来讲,交往频率越高,就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尤其在教师与学生进入新班的初级阶段,双方关系的开端往往取决于空间位置的接近和交往频率的增加。教师可以变守讲台授课为到学生座位中间授课。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这样就是在空间上接近学生,使他们感到教师平易近人,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除了授课之外,教师应多参与学生的活动,必要的时候还应和学生个别谈心,谈心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如面对面交谈,利用手机短信。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尊重。教师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生活等各方面给予关心和照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宽容学生的错误与过失,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学生才愿意并主动与教师交流,师生间才就能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学生才能在师生融洽的氛围熏陶中健康地成长与成才。

教师应富有亲和力,有爱心。教师要平易近人,放下教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在课后以一种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交流。教师如果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赢得学生的心。

增强人际吸引力,教师还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作学生的工作要多沟通,工作方

法要因人而异,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能偏爱学习好的,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师要掌握人际交往的语言艺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更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作用。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清楚、生动、准确、有感染力。对于学生的进步和优点,要及时且适度的给与鼓励与赞美;对于学生的不足,要委婉的提出,既要避免伤及自尊,又要让其有所意识,并萌发改进的想法。

教师要完善个性品质,要有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理想的性格有利于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活力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授课的态度以及对学校的态度。教师要培养自己善良、宽容大度、有爱心、有责任感,幽默感、热情、自信乐观等学生喜爱的性格,这会大大增加个人人际魅力。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除要讲究技巧外,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确实是一门巧妙的艺术,一门深奥的学问。

五、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策略

现代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怎样才能搞好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让爱在孩子心田播下回敬的种子

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爱学生,老师就会思考、、去学习,为学生的成长不断改进教育方法。爱生是尊师的前提,尊师是爱生的结果。对孩子诚挚的爱,换回的是孩子对老师真正的尊重。每当教师节来临,我都会收到张张祝福的贺卡;一封封学生的来信,捎来各个佳音,亲切的问候与祝福,还有请求援助的呼声。我依旧用师爱温暖着每一个心灵。

2、沟通致使言无不尽

爱学生,要与每个学生进行沟通。沟通是心与心的桥梁,它能使师生真正成为朋友。沟通首先就要了解学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学生,家庭环境不同、脾气秉性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同。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问题,老师要为其配置不同性能的“钥匙”。家访、谈心及写悄悄话是我了解学生、做好工作的有效途径。

3、尊重创下融洽的氛围。

教育成功的秘诀就是在于尊重学生。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可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以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师生间的情感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信任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会使学生感到愉悦,勇气增强了,产生了奋发进取的心理。特别是对问题生,不能轻易断言坏事一定是他们干的,其实坏事不一定是后进生干的,好事也不一定与后进生无缘。

5、公平背后是信赖。

教师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可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一位教育家说得好;“老师应该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那些平平常常、不声不响的学生也是需要关心、重视的一群。我对那些学习纪律较差的同学,给予的是同样的关心,更多的爱,对他们必须做大量的琐细工作: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其文化水平以及对他

们持之以恒地“养成”教育。一视同仁,这样才能赢得全体学生的信赖。

6、教学相长,更促师生情。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博学通才、多才多艺,才能成为学生倾慕的对象。战国时期,荀子以“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喻鼓励学生后来居上,超过老师。韩愈《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确阐明了师生切磋、教学相长的道理和能者为师的原则。这些反映我国古代师生关系的民主性、科学性,是我国宝贵的教育遗产。

结论: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反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重老师,老师应当热爱学生,这是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也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民主平等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指教师的教育应建立在民主、平等、友善的基础上,以说理疏导、循循善诱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教学相长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它包括教可以促进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7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篇2

一、转变教师角色, 改善师生交往方向

新课程理念认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和建构学习的主体, 是为了学生主体发展服务的。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作为“教”的主导性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这个主体性的重要。要改变这种倾向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交往。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转变角色, 平等交往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新课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教师与学生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学生会根据自己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 受到教师的影响, 行为上作出反应。因而, 教师应进一步强化或修正原有的教育观念行为, 使教学活动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善于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2. 突出主体, 主动交往

“学生始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统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应注重过程,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得到训练, 使课堂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由课堂教学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的朋友, 角色的转变, 就很容易在课堂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 同时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从而突出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3. 合作探究, 相互交往

师生间的合作交往要求教师深入小组学习, 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见解, 能够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彼此交流各自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 借助课文的语言情景, 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 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动态组合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言, 积淀语感, 陶冶情操, 培养个性。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更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形成语文能力的最广阔的空间。

二、改变教育行为,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改变教育行为, 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1. 尊重学生

教师尊重学生主要是尊重学生对知识选择的权利和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肯定学生有对知识选择的权利, 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中完成。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特感受和体验, 鼓励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学会思考, 学会表达。尊重学生的心灵, 绝不等于放任学生的思维触角。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的身心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及时捕捉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沟通, 对学生给予心灵的启迪。我们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 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天天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 敞开心扉, 实现心灵互动。

2. 宽容学生

教师要怀着一颗宽容的爱心去对待他们, 正确指导他们改正错误。有一颗博爱之心, 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 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对学生的幼稚、偏颇、冒犯持宽容态度, 体现出一种长者风范。宽容学生就是循循善诱,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宽容就是拉近师生距离,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用合适的方式去宽容学生, 使学生在教师鼓励的目光下变得自信与坚强, 也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了好的基础。

3. 欣赏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要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 不歧视学生,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珍视他们独特的体验, 赞美他们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课堂上, 教师应给学生多一句赞美、多一个激励的眼神, 使学生受到激励。特别是对学困生更要创造条件, 使他们有机会体面地表现自己, 使其在赞赏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三、活跃课堂气氛, 提升学生主体意识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 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展及创造性上达到最佳状态, 使课堂教学获取最佳效益。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动态生成,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要求师生关系平等, 课堂气氛和谐。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中才既能重视教师的启发、点拨, 又会突出学生的讨论、参与, 这样的课堂教学少了一味盲从与谨小慎微, 多了独立钻研与质疑问难;少了思维被禁锢的烦恼, 多了自由创造的喜悦。如指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 可以通过投影将纷纷扬扬的大雪中, 岑参与武判官依依惜别的画面出示给学生看, 展现出一个冰天雪地、好友惜别的意境, 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主动性, 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

四、提高教师素质, 有效利用交往策略

众所周知, 教育是一门艺术。因此教育工作者, 必须要学习交往策略, 更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来开展教育工作。

1. 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 要以自身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康的情绪情感、文雅的言行举止、丰富的兴趣爱好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能在教师身上汲取营养、健康成长。这样, 才能真正密切师生关系, 提高教育教学结果。

2. 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往

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往, 选择好交往方式。在师生交往中, 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狭小, 看到老师就像看到亲人, 常常是喜欢主动亲近老师, 与老师沟通的。有时也觉察到了学生很喜欢和老师说说心里话, 聊聊天, 但是由于工作忙, 没有时间, 人为地使师生之间的交往减少了。而长此下去, 师生交往是很难发展的。所以, 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的主动交往。

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篇3

一、师生“情感交往”的重要性

(一)情感交往是教师取得教学成功的必要前提

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而发生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要让历史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光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精神,要使历史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必然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和人格魅力,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相互尊重、相互热爱的环境中轻松、快乐、创造性地学习,通过这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交往与互动,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二)情感交往是促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重要力量

作为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个性中的优势得到发展,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更主动争取成功。课堂中的“情感交往”,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纯粹的、无私的爱和关注,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获得成就感的重要推动力。教师关爱学生,关注其成长和进步,必能换来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好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用好成绩“回报”教师的爱。这就是我们的古人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三)情感交往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有着特殊作用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历来都非常重视传授知识与情感道德教育的关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组成除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两大目标外,还包括详尽而全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思想品德、情感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教学活动永远有教育性,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教师必须做到既教书(传授知识)又育人(情感道德教育)。

教学活动要持续下去、达到一定的目标,需要有师生的情感沟通与交往,这既是一种客观要求,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这也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提高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并善于利用各种时机,采用多种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往。

二、师生“情感交往”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实施

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往的途径不外乎两种:课堂途径与课外途径。

(一)课堂上的情感交往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师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交往,可加强如下三个方面:

1.课堂教学活动情感化设计

教学的任务是多层次的、综合的,传授知识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最基本的任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活动、基本技能的培养,又离不开情感因素的参与和推动,情感发展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结合教材内容,因地制宜,选好情感交往的突破口,对师生间的情感交往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第一堂课《鸦片战争》,笔者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作法,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分组查找资料、合作探讨,对“鸦片”、“销烟”等词语进行理解,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身处鸦片战争中,面对中华民族的屈辱命运,你该做些什么?”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初步体味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调动参与课堂的兴趣和求知欲;课堂上教师将教学活动置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感氛围之中……这样,通过教学过程中历史情境的设置,学生情感上的参与和体验,师生的情感得到了交往;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信息得到交流,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而且以此为契机,调动学习积极性,逐步形成学生独立学习、同学间合作学习和师生间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

2.在历史课堂上贯彻“成功教育”理念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尊重、展现和发展,实施成功教育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旨在呼唤学生的自我意识,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从而整体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成功教育是目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成功教育”,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成功动机,指导学生的成功行为,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进而升华成功目标,并更愉悦地主动争取成功,不断取得学习上成功的教育。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学生学习的成功,课堂上师生积极、频繁、多方面的情感交往,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基础和巨大推动力,通过这种交往,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综合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思维创新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型的人才,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教学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应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条件,鼓励学生探究学习,自我发现,从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造宽松、民主的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勇于探索创新。这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特别是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旧观念;其次,教师应采取具体行动鼓励学生创新,如可给学生一点“不听话度”,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见解,肯定其思想中所蕴涵着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课外的师生“情感交往”

建立师生间良好情感关系,课外交往是课堂交往的延续和必要补充,两种途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可经常深入学生课外学习、生活中,经常谈心、家访,帮助解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困难,尽量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如阶段考试后,及时关注成绩退步明显或者成绩较差的学生,与其谈心、沟通,了解原因,给以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试心理的疏导等;学生上课时开小差或情绪异常,课堂上不宜公开批评,可在课外私下了解情况,体谅学生的困难,允许他们犯错误,同时又对他们进行严格要求等。

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表明,学生对历史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是内容偏多,而且实用性差,这给高中历史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和挑战。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和技能,还要乐于并善于情感投入,把赤诚之心献给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往,才能得到学生的好感和信赖,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当然,与学生的情感交往应在保证落实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及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它只是课堂教学的有益手段和目标之一,而不应是全部内容。以上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加强与学生情感交往的粗浅体会,尚有许多不成熟的见解和作法亟需改进,恳请各位同行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3] 关鸿羽,白铭欣 主编.《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自修教程〉——提高教育教學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3月版

教学中师生交往的艺术 篇4

目录 区别社会中的生活交往与教学中的师生交往............................1 2 当前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2

2.1 独裁式的交往................................................2 2.2 垄断式的交往................................................2 3 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3

3.1 “教”......................................................3

3.1.1什么时候“教”?........................................3 3.1.2 谁来“教”?............................................4 3.1.3 “教”什么?............................................4 3.2 “导”......................................................4 4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的艺术............................................5 5 结论..............................................................7

教学中师生交往的艺术

摘要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合格的互动关系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交往艺术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逐步推广,广大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有效化则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与学生交往,交往的艺术与策略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1 区别社会中的生活交往与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应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应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交往是在主体之间进行的相互活动,它反映的不是人与物或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即主体间性。对交往的认识,就要从交往的主体间性的内涵进行认识。

主体间性是交往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交往的本质。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之间的互识与共识,即主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解。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教学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课堂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的就是期望理解与实际理解的统一,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共识。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种交往形式。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交往行为有着诸多的区别。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后,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在目标上、内容上和结构上形成了新的特点。从目标上看,课堂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内容上看,由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规定性以及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差异性,相应地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结构要素上看,课堂教学主要由教与学两类活动组成,这两类活动同时展开,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双边性、共时性、互动性以及主体的复合性。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这些特点为课堂教学交往的顺利和有效进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条件,一旦教师忽视这些要求和条件的创设,就不能够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也就不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2 当前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

交往是一种交往双方互为主体、相互平等的主体间关系,交往实践中,如果交往的双方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主体关系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降格为主体—客体关系或物物关系,这样交往就会被异化。事实上,教学中的交往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呈现出不真实的交往。这些不真实的交往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2.1 独裁式的交往

教学中的师生交往牵涉对课程的认识、社会的经历以及思维方法、情感、伦理及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在这些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其知识与社会经历都使其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因此,教师自然而然会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在这种背景下,课堂的师生交往很容易由于教师自身的优势而改变为独裁式的交往:教师是交往的主人和发起人,学生则是从属者和执行者;教师在教学交往中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实行控制,使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思路进行交往。

在课堂教学的交往中,独裁式的交往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交往地位上的不平等,更多地表现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人,而学生是学习的被动者和从属者。比如,在不少实施了新课程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堂课基本由教师一讲到底的情况,学生只是抄黑板,按教师的提问回答问题,按教师布置的习题练习,很少主动提问也不敢提问。教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指挥官,完全按自己的意愿与思路,指挥着学生学习。教学中的交往基本是教师分派工作,学生完成工作,然后教师判决工作的好坏。学生不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显然是不公平的。2.2 垄断式的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垄断式交往其特征是交往为少数人所独享。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的。正是这些学习差异的存在和教师肤浅的学生观,使得课堂教学交往呈现出垄断性。课堂教学交往的垄断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教学交往机会上。在教学的师生交往中,许多教师都会因对象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交往机会。教师一般都愿意更多地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学生干部进行交往,而很少或不愿意和成绩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他们认为,如果过多地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会干扰自己的教学,会阻碍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中交往的垄断性还体现在交往的言语形式上。在课堂教学的交往过程中,学生中的优势群体垄断了教师的积极方面的言语。而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则垄断了教师的消极言语。教师所要找的错误回答或错误判断的言语往往由这些弱势群体给出,因而当这些学生站起来和教师进行交往时,往往是胆战心惊。

上述两种不真实的交往在课堂教学中的盛行,对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往往体现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得不到尊重,因此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学习的热情,其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久而久之也会呈现消极的特点,进而厌恶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失去了与学生真实交往的快乐,专业性角色大大降低,这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3 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 3.1 “教”

正面教育,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播下真理的种子,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前提。我从这三个方面来简述我的观点。3.1.1什么时候“教”? 初一年级这个时间段。为什么呢?大家不妨回顾一下,初一学生的主要特点:他们刚进入初中不久,心理还保持着小学生的特点:天真、稚气未脱、对初中学习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这个时候他们会主动与老师接近,愿意与老师交流,在情感上还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还呈现出另外一个特点:正确的是非观还未完全形成,是非观还很淡薄,对事物容易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做出不正确的判断,而且学生在心理上有急切地想证明自己的需求。所以,这个阶段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最容易找到切入点,老师更有亲和力。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最佳契机。3.1.2 谁来“教”? 不单是老师,也不单单是班主任,而应通过家访,寻求家长的理解,与家长形成教育默契;配合学校狠抓常规教育和全面教育,关注社会热点,挖掘社会典型事例的深刻教育意义,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形成以老师家长教育为支撑点,学校,社会教育大环境为面的点面结合的教育局面,再着重逐渐培养班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最终形成由表及里,由外因到内因,由初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长效教育机制。3.1.3 “教”什么? 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学习,教学生审美。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现在的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大都个性强,任性,不易相处。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尊重他人,尊敬老师。例如:初一时,班上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班主任在时,学生还稍微自觉,班主任不在时,却是另一番景象:针对这种情况;我明确表明立场:只看班主任面的学生,是表里不一,阴奉阳违的表现,是错误的;如果真正尊重班主任必须首先尊重其他科任老师。一个班级,老师在时纪律好,老师不在时,却很糟糕,这样的班集体,是很不成熟的班集体;而一个真正优秀的班集体,是老师在不在场,纪律都一样好。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很强的自律意识,养成尊重课堂,尊重他人学习权利的良好社会公德。教学生如何审美:初一学生, 是非观还很淡薄,片面追求外在美,比吃比穿,嘲笑长得矮,或长得胖,或长相普通的同学,盲目追星,迷失自我。针对这些现象,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经过全班整体审美教育、辩论赛、演讲比赛三个阶段,历时一个多月,同学们达成了共识,提高了辨别能力,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3.2 “导”

辅导、引导学生走出成长的心理误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发展新型师生关系的保障。

学生个体发展变化是多方面的,迅速的。随着身体的发育,青春期的到来,学生情绪不稳定,心理容易失调。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标志,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引起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因此应该针对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开展以“调整心态”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心理测试,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心理保健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引导学生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心理自我疏导的能力。

总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向的,互动的;需要真诚和宽容,理解和信任;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存在的问题。4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的艺术

如果师生间没有了沟通与交往,人心世界将是一片荒漠。美国卡耐基指出,知识和专门技术在这些人的成功因素中只占百分之十五,而百分之八十五的成功因素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在思想感情和个人性格所具有的非凡的品质和魅力。在教育过程中,人格魅力可以让老师课堂“无声胜有声”,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首先,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教师在与学生初次见面时,应面带微笑,坦诚的向学生介绍自己,以一颗真诚的心学生,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教师的仪容仪表对教师增强人际魅力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在初次交往中,仪表显得尤为重要,构成第一印象第一要素。由此,教师应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要仪容整洁,穿着得体,朴素大方,举止文明。不同的文化修养有着不同的气质风度,了解自己的性格,培养造就自己独特的风度、气质,是增加吸引力的一种手段。

教师应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真正把教育当作是自己的全部,无私的献身教育事业。这样的敬业精神会感化学生的心灵,从内心深处尊敬老师。教师的人际魅力还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教师不仅要加强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研究,还要拓宽非专业领域的知识面。知识在教师这个职业里面代表了为人师表的前提条件,也代表了绝对的力量和自信。让教学大纲和教材成为教师最基本的知识,应使教科书成为教师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学生从老师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他们的老师,并且学习他们老师追求知识的精神,这有利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讲究教学的艺术是增强人际魅力的重要手段。任何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无不是熟悉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得法,善于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的。为此,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语言表达得当,诙谐幽默,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要不断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以便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要求,做到教与学的真正结合。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了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教师要掌握交往之道。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教师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师生应该是思想上互相交流,心灵相通的同志和朋友。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学相长的关系。首先,教师要热爱并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其次,要学会倾听。倾听是理解的前提。教师还要讲究管理方法,做到以理服人。做到这些,教师的人际魅力就在不经意间攀升了。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尊重。教师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生活等各方面给予关心和照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宽容学生的错误与过失,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学生才愿意并主动与教师交流,师生间才就能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学生才能在师生融洽的氛围熏陶中健康地成长与成才。

教师应富有亲和力,有爱心。教师要平易近人,放下教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在课后以一种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交流。教师如果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赢得学生的心。

增强人际吸引力,教师还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作学生的工作要多沟通,工作方法要因人而异,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能偏爱学习好的,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师要掌握人际交往的语言艺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更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作用。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清楚、生动、准确、有感染力。对于学生的进步和优点,要及时且适度的给与鼓励与赞美;对于学生的不足,要委婉的提出,既要避免伤及自尊,又要让其有所意识,并萌发改进的想法。

教师要完善个性品质,要有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理想的性格有利于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活力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授课的态度以及对学校的态度。教师要培养自己善良、宽容大度、有爱心、有责任感,幽默感、热情、自信乐观等学生喜爱的性格,这会大大增加个人人际魅力。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除要讲究技巧外,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确实是一门巧妙的艺术,一门深奥的学问。5 结论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反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重老师,老师应当热爱学生,这是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也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民主平等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指教师的教育应建立在民主、平等、友善的基础上,以说理疏导、循循善诱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教学相长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它包括教可以促进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总而言之,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一门艺术,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其中的奥妙。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侯敏老师的精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师生交往的礼仪 篇5

1、培养学生与教师交往的基本礼仪和方法。

2、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能力,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学重点:学生与教师交往的基本礼仪 德育渗透:尊敬老师

能力培养: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解决师生矛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引入: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辛劳浇灌,用心血滋润,蜡炬成灰无怨无悔。太阳般的温暖,春风般的和煦,清泉般的甘甜,是老师的爱在心中流淌。老师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在浓浓的爱呵护下的我们却有着矛盾与不解,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该如何对待老师,与老师沟通,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寻师生交往的诸多问题。

二、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由小组代表发言:

(媒体显示问题,各小组选出代表抽取问题。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播放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1、上课迟到了怎么做?

2、老师讲课时出现口误或差错时,作为学生,该怎么办? 3、如何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

4、在一次考试中,好朋友向你投来纸条,要你写上某题的答案,你在纸条上写了“这是考试,请独立完成”,当你把纸条扔向朋友时,恰被老师发现,当场把你的试卷撕烂,你被老师误解了,你该怎么办?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呢? 5、“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老师应体现在那些方面?

三、各组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媒体显示)1、上课迟到了该怎么做?(1)在教室门口先喊“报告”,在得到老师允许后,才能进入教室。

(2)要向老师说明迟到的原因,说话态度要诚恳,得到老师的谅解和允许后,方可入座。(3)走向座位时,速度要快,脚步要轻,动作幅度要小,尽量不要发出太大的响声,更不要有任何滑稽可笑的举止。坐下后,应立即集中注意力听讲。2、老师讲课时出现口误或差错时,作为学生,该怎么办?

对于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口误或差错,作为学生应该以适当的方式,选择适当的场合,以谦和礼貌的态度提出,切不可不礼貌的当场大喊大叫,给老师难堪,这既是对老师的不尊重的表现,又是自身修养不高的表现。3、如何正确礼貌的回答老师的提问?

(1)回答老师问题时,站姿正确,表情大方,不要搔首弄姿或故意做出滑稽的举止,引人发笑,说话声音要响亮、清晰。

(2)对提出的问题答不出也应该先站起来,再用抱歉的语调实事求是地向老师说清楚,不要不站起来。

(3)在别人回答问题时不应随便插嘴,别人答错了也不应讥讽嘲笑,自己能答,可举手。4、受到老师的误解怎么办?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如果老师的批评有误,或老师的批评不符合实际,可心平气和的在适当的场合和时间善意的与老师交流思想,做出解释,同时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老师的规劝和正确的批评,学生应愉快地接受,而且态度要谦虚,决不能当耳旁风,即使老师态度较生硬、急噪,也不应该计较,更不能嫌烦、抵触,而要想这是老师在关心和帮助自己,并做好批评和自我批评。5、尊敬老师体现在哪些方面?

(1)课前2分钟进入教室,准备好课业用品,静候老师的到来。

(2)课上姿势端正,精神饱满集中,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认真地回答老师的问题。

(3)课下认真完成作业,与老师见面主动向老师答招呼问候,有事找老师时应以请教的口气说话。

(4)递交作业本时应用双手。(5)诚恳地接受批评„„ 小结:

通过几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我们认识到:在师生交往中,学生应主动沟通,理解老师,尊敬老师,从老师的角度、立场设身处地地为老师着想,就能消除抵触情绪,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习的进步。作业:

请你以“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为题写一篇短文,提出大家对老师的希望与要求。让我们师生共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结束:

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篇6

一、交往行为理论

在交往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无疑是其中的标杆。他在观察了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危机的前提下, 吸取了米德、迪凯尔姆和帕森斯等人的社会学理论以及语言哲学的成果, 重新构建了一套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交往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认为, 交往行为是基于两个及以上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的一种内部活动[1]。行为者根据目前的行为状况, 通过语言的沟通、协商, 实现主体间的共识。也就是说语言是交往行为的媒介, 能使主体间的全面沟通得以实现, 因此在交往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为了使沟通达成共识, 语言的使用应当遵循三种有效性原则, 即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2]。真实性要求互动者的陈述必须是真实的, 使听者能分享说话者的知识;正确性要求互动者的陈述必须是正确的, 符合一定的情景和背景;真诚性要求互动者表达自身的意向必须是真诚的, 能使听者对说话者予以信任。此外,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过程中要受到交往理性指导, 但“交往中的理性不是工具理性, 而是道德—实践合理性, 交往行为应以道德—实践合理性为准则”[3]。它保证了交往行为中的每一个参与者在对话中拥有均等的权利, 能自由、平等地投入辩论, 并排除了各种强制, 保证了讨论的合理性、公正性。在交往行为中, 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价值取向, 但要遵守对话的规则和程序, 平等地参与讨论, 自由地发表意见, 从而达成共识。

二、师生交往冲突的原因

(一) 教师和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同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较年长者, 常常以权威自居, 这也是社会赋予其职业的特性。教师通常用“权利的意识”去管教学生, 对学生缺乏耐心, 不容许学生发表反对意见, 也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一味地灌输思想或知识, 而不是倾听学生的需要。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严格控制学生的行为。而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年轻者, 通常被认为是“权威”下的顺从者和倾听者, 不应该质疑或反对权威, 但实际上, 学生却不这么认为。同时, 青少年时期通常是学生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 学生易受多元文化的影响, 自由、民主、平等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他们渴望与教师平等对话、协商问题。学生的平等意识与教师的权威意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就较容易引起师生冲突。

(二) 师生间交往信息的不对称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是正确的, 自己的价值观也是毋庸置疑的。一般说来, 教师的知识量要比学生多。如果一位教师上课时所讲授的知识, 学生对此一无所知, 这样会提高他的权威性。另一方面, 随着时间的流逝, 教师原来所获得的信息被淘汰或被更新, 而现实中, 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扩大, 信息量日益增加, 他们的思想似乎不像以前那样单纯, 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多元化了[4]。这时, 学生在某个方面的信息量或许要大于教师, 但是教师一味地灌输自己的价值观, 传授自己所谓的真理, 而不考虑学生的认识差异和接受程度, 则会使学生丧失应有的语言和思想自由, 被迫或被动与教师交往, 成为教师思想的附属品, 在师生交往中处于不平等的劣势地位,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造成师生冲突。

(三) 师生交往方式的抽象化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信件、网络等现代化方式进行交往、联系。这些技术固然带来了部分好处, 如提高了与人交往的效率, 也避免了全球交往中的时差问题。但是, 这些技术也会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抽象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无法产生思想碰撞的交往。同样的, 随着过多的科技手段在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应用, 例如, 网络授课、网上学校等形式, 教师所能做的就是面对摄像机机械化地讲述知识, 而学生面对的是充满着符号、图片、图像等信息的屏幕。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缺少互动, 导致教师和学生间真实、对话性的交往变得空洞、抽象。教师和学生仿佛是庞大的社会机器体系中的零件, 被消除了情感、价值、多样性等特征, 只有教师对学生产生单方面的影响, 而学生的思想则不能立刻通过屏幕传递给教师, 形不成双向影响, 这样的交往方式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化的加剧。

(四) 师生交往目的的功利化

在教育实践领域中, 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 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教师会以新的社会目标观察自己的职业, 以新的价值参照系数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5], 从而改变教书育人的初衷, 他们只是机械化地完成工作, 教学态度不佳, 职业素养不高。有的教师由于受利益的驱使, 在教育过程中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 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 这对和谐师生关系是重大的损害。此外, 学生的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随着招生丑闻被接连披露, 独立学院的大肆兴起, 会使部分学生认为, 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更高一级的教育, 即使自己的学习能力远达不到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水平, 而这对其他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对这些学生而言, 教师只是获得文凭的工具, 无需在平时多加交流。由此, 师生交往的目的性越来越功利化, 师生之间的冲突也会随之而来。

三、师生冲突的解决途径

(一) 相互尊重, 师生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交往行为理论认为, 交往行为中的每一个参与者在对话中具有均等的权利, 也就表明教师和学生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 都应受到对方的尊重, 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 一方面要淡化权威意识和敌对意识, 学生不是教师的附属品, 更不是教师的敌人。有的教师把学生当成附属品或是敌人, 不容许学生提出质疑, 完全按照自己固有的思路对学生进行教育, 这种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是与自己平等的沟通者。另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文化[6], 知道学生所关注的内容,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关心学生的情绪变化, 转换角色,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样师生间的相互交往才会顺利进行。同样的, 学生应该意识到教师是自己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要尊重教师, 尊重教师的人格, 尊重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成果。对于已产生的疑问, 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跟教师是平等的独立个体, 都有发表疑问的权利, 所以不应惧怕与教师沟通, 而是要主动寻求与教师的沟通, 共同解决问题, 达成共识, 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促进师生自由交往

交往行为理论认为, 语言的使用应当遵循正确性原则, 要求教师所教的内容是正确的, 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因此, 教师要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用专业素养赢得学生的信任。随着多元文化对学生思想的影响, 学生对教师专业素养的需求就越来越大[7]。专业素养过硬的教师往往比较受学生欢迎, 这类教师机智勇敢, 能及时处理突发状况, 同时关心学生, 乐意与学生交往, 会主动寻求与学生的沟通对话的机会, 因此他们信任学生也受到学生信任。当学生向其提出建议的时候, 这类教师会仔细考虑学生的意见, 并采纳正确的意见, 改正自己的不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 也会使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学生无论是参与学习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都会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积极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无条件地满足学生的要求, 讨好学生, 对于不合适的意见,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情况, 得到学生的理解, 维护自己引导者的形象。如果教师消极地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对学生的意见不理不睬, 这样会给学生留下这位教师不关心学生、不信任学生的印象, 故而学生也不会信任这位教师, 自然也不会向教师提出意见, 教师与学生之间渐行渐远, 最后就会形成消极的师生关系。

(三) 巧用沟通技巧,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交往理论认为, 交往沟通要注重真诚性, 教师表达自身的心意要真诚, 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 要善用批评与表扬, 不要吝啬表扬, 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对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地进行表扬, 但是也不要过分表扬学生, 要注意表扬的尺度。对学生的错误, 教师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不应该忽视错误的存在, 而要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批评方式。教师要根据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时间场合的不同采取不一样的批评方式。对学生思想上的错误认识, 教师要及时批评, 加以教育, 更正错误, 防止发生危害更大的惨剧;对由于贪玩而不好好学习导致成绩不好的学生, 教师应严厉批评帮助其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在生活上给予一定的温暖, 这样学生也能够接受教师的批评;对于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 教师不应指责学生, 而该给予耐心的指导。当然, 由于学生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差异, 教师也不应该使用同一种沟通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对腼腆的学生给予鼓励, 对性格强势的学生给予软化。在师生交往过程中, 教师作为核心部分, 应该注重沟通的技巧, 这样才能避免师生间的冲突,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 淡化金钱意识, 提倡师生交往本性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认为, 交往行为应以道德—实践合理性为准则。可见, 道德是双方进行交往活动的前提。因此, 在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今天,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 不要受利益驱使而做出损害道德标准的决定[8]。对于已经做出的错误决定要矫正, 进行自我批评, 及时加强师德学习, 挽回作为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品德。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 师生之间才能出现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交往关系, 这样才能避免师生之间的关系走向利益化。

总之,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交往关系, 虽然师生冲突不可避免, 但是根据交往行为理论中交往双方应当遵循的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原则, 师生之间要形成互相坦诚的交往方式, 共同找到冲突形成的原因, 运用恰当的方法及时化解冲突, 最后达成共识。这样才能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形成共同进步的氛围和局面。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交往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的成败。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出发, 师生交往遵循交往的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原则, 提倡通过师生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巧用沟通技巧等, 最终促进师生间的和谐交往。

关键词:交往行为理论,师生冲突,师生交往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洪佩郁, 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4:121.

[2][3]刘泉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研究[D].南昌大学, 2009.

[4]郝凤军.浅谈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冲突的原因[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0 (16) :98-99.

[5]董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 2009.

[6]陆海棠, 张品茹.学校教育情境中师生人际冲突的解蔽[J].教育探究, 2007 (2) :77-78.

[7]唐桂梅.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危害、成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23) :200-201.

浅谈中职学校师生交往的现状 篇7

中职学生与老师的交往主要是围绕教学、班级日常活动和学校的大型文娱活动进行的。中职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个体成长的黄金时期,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中职学生的健康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师是中职学生的模仿对象,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职学生离开了父母在外求学,因此对老师有很强的情感需求。如何贴近中职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的真正需求出发,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关注他们健康顺利成长是对当今中职学校老师的要求。

一、中职学校师生交往的现状

笔者以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设计的《人际交往和谐程度的自我测量》问卷和自己编制的中职学生人际交往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以山东省烟台市两所中等职业学校为例,对中职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进行研究。

1.中职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73.7%的同学表明他们“与老师的交流很少”,只有4.0%的中职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很多”,“交流比较多”的也只有22.3%。但是,大部分中职学生(92.7%)表示,“与老师的关系还算是融洽”。

对于其中的原因,笔者也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定的题目。调查显示,中职学生与老师交流不多的原因,按重要程度依次排序为:“不知道该与老师说什么”,“老师太忙离我们太远”,“不理解我们”,“太严厉”,“不尊重我们”。

2.中职学生遇到困难时向老师求助的情况

笔者对中职学生调查了他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向谁求助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首先向同学求助”的占65.6%,“首先向父母求助”的占31.5%,“首先向老师求助”的人数最少,只有2.9%。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中职学生出外求学,与同学朝夕相处,距离上比较近,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会是同学,而父母虽然隔得远,但是自己的至亲,遇到大事还是会向父母求助。所以,笔者认为,主要是老师的原因,上课来,下课走,平时与学生的交流较少,同学们就感觉到和老师的关系比较疏远,有时也可能是不好意思,除非是特别重大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不会向老师求助。

3.中职学生“关系最好的人”的调查情况

中职学生“关系最好的人”的调查结果是:“关系最好的人是父母”的占51.5%,“关系最好的人是同学”的占43.3%,“没有关系最好的人”的占3%,“关系最好的人是老师”的只占2.2%。原因主要还是老师与学生的接触较少,关系比较疏远造成的。这确实需要学校及老师做出极大努力,采取相应措施,融洽师生关系。

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为人师表,以德育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而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表”是教师的学识、个性、品质等外显的行为表现。由于学生存在向师性的特点,他们很容易受教师“师表”行为的影响。每一个教师都要真正认识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重要意义;要遵守职业道德,敬业爱岗,提倡“以德育人”,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要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心。

2.教师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以前的上课来、下课走的习惯

教师要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真正做到课上是学生的良师,课下是学生的益友,使老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有师生之间真正的心灵沟通。特别要注意的是,多找机会与来自农村的孩子沟通,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根据现实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所求,理解他们的喜好兴趣,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为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这能使学生在共同的探讨学习活动中较好地掌握知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3.学校要构架师生交往的平台,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课外交往活动

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中职学生,对他们倾注爱心、给予信心,在民主和谐的氛围里同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就可以使双方在更大程度上进行更深层次地接触,增加彼此间的了解,为师生进一步的良好交往打下基础。

师生交往是一门艺术。特别是中职学生的师生交往,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理特点,在师生沟通的方式方法上,要追求创新,讲究艺术性和高效率,这样才能促使师生关系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上一篇:家装公司设计部计划书下一篇:去银行面试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