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民政府建设和谐村镇的意见(精选7篇)
一、充分认识建设和谐村镇的重要性
(一)建设和谐村镇,是构建和谐顺义的重要基础
村镇是社会的重要细胞与基础,是建设与管理的重心。建设和谐村镇,是市委、市政府从首都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区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建设和谐村镇在构建和谐顺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顺义的和谐。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我区的功能定位,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总体规划、全面布局、突出重点、狠抓基层”的思路,切实加强和谐村镇的建设,为构建和谐顺义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和谐村镇,是保持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区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黄金期,同时也是矛盾凸现期。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随着实行土地确权、粮食直补政策和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而导致占地拆迁范围的不断扩大,引发出一批信访和集体上访事件;“三农”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机制还很脆弱,就业问题仍没有得到较好解决;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与农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不相适应;社会道德水平亟待提高,与“人文奥运”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等等。只有妥善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才能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为了创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必须加快推进建设和谐村镇的步伐。
(三)建设和谐村镇,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建设和谐村镇,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农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农村地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必须在全区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只有做到了这些,我们党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更好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因此,建设和谐村镇是我区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党的形象及社会稳定。
二、建设和谐村镇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以服务农村群众、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发育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加强基层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为重点,努力把村镇建设成为各个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总体目标
1、经济快速发展。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区的第一要务,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增强镇村两级综合实力,为和谐村镇建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
2、民主法治健全。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基层民主自治组织,使广大群众在基层社会事务中能够依法当家作主。
3、基本社保均衡。进一步深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使广大农村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4、公共服务完善。调整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质量,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
5、社会安全稳定。健全群防群治网络,完善安全防范体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使农村社会秩序井然、广大群众安居乐业。
6、生态环境良好。搞好绿化美化、垃圾处理,提高农村群众的公德意识、环保意识,使群众养成节约、环保、卫生的良好习惯。
7、社会风气端正。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邻里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守望相助,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的良好
风气。
三、建设和谐村镇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夯实构建和谐村镇的物质基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强镇村经济实力,是构建和谐村镇的物质基础,是解决构建和谐村镇面临众多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一是加强镇级二三产业基地建设。要以产业基地为依托,不断增强基地的综合服务功能,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坚持招大引强、扶优扶强、做大做强和引进内外资并重的原则,择优引进一批投资大、用地少、税收高、就业强的项目,促进镇级经济发展实现园区化、规模化、特色化。区直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加快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开工早、见效快”。同时,要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低效运营企业重组改革步伐,注重存量资产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力争使全区各镇主要经济指标年递增15%以上。二是不断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切实做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通过“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不断健全完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村级经济的生机与活力。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降低经济发展成本,推进村级经济良性发展。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规模效益,引导更多的农民脱离土地,投身二三产业。大力发展村级二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集体闲置资产,增加村级经济和农民收入,力争80%的行政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年递增10%左右。三是以产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我区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已确定“一港、二河、三区、四镇”的城市规划方案。要紧抓机遇,大力推进重点区域的二三产业发展,以产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产业化。区直有关部门要与各镇密切配合,建立起适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农民就业培训的长效机制,以政府出资、无偿培训为主要形式,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就业安置培训,使更多的农民跳出“农门”,拥抱城市,走向富裕。同时,要注重引导、支持农民以投资主体的身份进入二三产业领域,并带动他人就业。经过努力,保证全区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000人次以上,实现就业6000-7000人。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构建和谐村镇提供组织保障
建设和谐村镇,镇村基层组织承担着重要责任。可以说,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建设和谐村镇的关键。一是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是选好党支部书记。要把那些作风端正、工作能力强、廉洁公正、群众拥护的党员选拔到农村支部书记岗位上来,使党支部真正成为建设和谐村镇的领导核心。要加强支部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领导班子把握全局、促进发展、协调利益、服务群众、依法办事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一助一”帮扶、镇机关干部“固定日”下乡、领导干部联系困难户、村干部入户走访、党员联系群众等多种形式,及时倾听群众心声,准确掌握群众需求,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二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要依据《村委会组织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严格按照《北京市村委会选举办法》的法定程序选举出村民委员会,保证一次选举成功率达到95%以上。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提倡“两委”交叉任职,保证交叉任职率达到75%以上。要依法选举产生村民代表,充分发挥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联系群众、化解矛盾、民主监督的作用,使之成为党支部、村委会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团结广大群众为构建和谐村镇贡献力量。三是健全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要进一步规范党支部、村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事项,必须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决策。进一步规范和深化“村账托管”制度,减少非生产性开支,杜绝腐败行为发生。建立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以激励领导班子成员扎扎实实为群众办事。建立村级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以强化上级机关和广大群众对“两委”班子成员的监督。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
(三)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构建和谐村镇,必须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要利用广播电视、顺义网城、户外公益广告牌等多种传媒,通过举办区情报告会、征文比赛、演讲活动、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村风,为构建和谐村镇和迎办2008年奥运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二是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围绕全区改革发展稳定中显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交代给群众,使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起到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鼓舞干劲、促进发展的作用。同时,要切实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实效性。三是广泛开展农村文体活动。以“二月新春”、“五月鲜花”、“十月金秋”三大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使他们在参与中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抓好农村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以扩大群众参与、提高群众素质为目标,突出抓好以农村道路、村容村貌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地区环境建设水平。要在全区农村广泛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标兵村”、“环境优美村”、“环境整治达标村”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使全区“首都文明乡镇”达到10个,首都文明村达到100个,“文明标兵村”达到15个,“环境优美村”达到100个,“环境整治达标村”达到40
0个,从而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四)完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创造构建和谐村镇的社会条件
构建和谐村镇,必须建立起面向基层、覆盖农村、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要加强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5年内,使70%的镇、80%的村建有集全民健身、图书阅览、文化活动、市民学校于一体的文化体育中心(文化大院)。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进一步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城区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按照“高质量、高起点”的要求抓好农村教育事业。合理布局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努力做到每个镇都有卫生院、每个村建有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构建覆盖全区农村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使群众就医做到“大病到医院,小病不出村”。要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抓紧实施集电子政务、有线广播、有线电视、远程教育于一体的“村村通”工程,力争2006年投入使用;继续加大农村有线电视建设力度,力争2010年农村地区有线电视入网率达到或接近城区水平;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稳步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要以实现饮用水质达标为重点,切实搞好单村供水设施改造和镇级联合水厂建设,力争利用3年的时间,解决农村地区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大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力度,利用5年时间,力争达到85%以上。继续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利用3年时间,完成全区所有连村公路建设工程。完成部分电站增容改造工程,保障农村地区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抓紧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消纳处理问题,保护地下水资源和镇村环境。二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各级政府的物质投入,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力争在5年内农村劳动力参加社会保险率达到50%以上。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低保标准,使我区低保标准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做到应保尽保。不断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力争3年内农民参保率达到95%以上。鼓励农村低保户通过“农转非”的途径,享受城市低保,提高生活水平。三是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要制定农村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变动应急救助预案,所需资金按农村低保金总额的5%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加大农村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力度,对经相关机构报销后仍有困难的贫困人员,每年资助1000-3000元的医疗救助。建立健全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学资助制度,保证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享受9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进入大学学习。加大农村贫困户危旧房维修、改造力度,每年修、建农村困难户房屋不少于80户。各级政府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帮老、助残服务活动,切实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生活难题。
(五)加强农村法制建设,营造构建和谐村镇的稳定环境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建设和谐村镇的重要方面。首先,要加大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力度。结合各镇村的发展重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宪法》、《国务院信访条例》、《民事诉讼法》、《村委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开展“送法下乡”、法制宣传日、“法制宣传村村行”等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起正确的民主观和法制观,增强依法维权、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的意识。同时,积极发挥律师、公证、法律援助等服务窗口的作用,为农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其次,要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充分发挥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争取信访工作主动权,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坚持镇村每半月排查一次的工作制度,求实求细,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及时化解。对于一般性问题,由责任单位尽快解决;对于排查出的重大信访隐患,以及涉及其他单位、职能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责任的复杂信访问题,责任单位要加紧做好群众思想的稳定工作,并及时向上级主管机关通报;对于历史遗留的难点问题,领导包案,部门联动,共同解决;对于在重点工程、拆迁改造、土地纠纷、干群矛盾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重点问题,要及时预测,明确包案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制定控制化解预案,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保障我区重点工程及拆迁工作顺利进行,确保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第三,深入开展平安村镇创建活动。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各镇要按辖区总人口的0.6‰--1‰、各村要按照1%的人口比例,充实配齐专(兼)职巡防队伍;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协管员的作用,做好社区矫正和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力争可预防性刑事案件发案率不超过总人口的1‰,群众对治安状况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2007年年底以前,全区80%以上的行政村要达到平安创建标准,为广大群众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
(六)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村镇,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果人口增长过快、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尖锐,就难以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一是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继续执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控制好农村人口数量的增长,“十一五”期间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要不断完善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进行奖励扶助的政策,有效解决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障问题。二是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正确处理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与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切实做好基本农田和耕地的保护。结合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为全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留足土地利用空间;结合集体土地调查工作,摸清家底,积极盘活存量,切实把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转变到内涵挖掘上来,大力节约土地资源;抓紧制定《农村土地和农民住房及宅基地管理的意见》,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要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引导种植、养殖从业者跳出顺义、跳出农业谋发展,减少用地空间;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坚持不懈地严厉打击盗采和经营砂石资源的行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增强农村群众的节水意识,抓紧研究制定农村用水管理
办法,以加强对农村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建设节水型顺义。要切实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
四、加强对和谐村镇建设的领导
(一)把构建和谐村镇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件大事。构建和谐村镇,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长期奋斗才能实现。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构建和谐村镇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起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党委政府和社会团体紧密配合、齐抓共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发动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和谐村镇建设,群策群力,为构建和谐村镇贡献力量。要及时掌握和解决在构建和谐村镇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意总结建设和谐村镇的好经验和有效做法,提高驾驭构建和谐村镇的本领和能力,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阶段性成果。
(二)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评体系。为加快推进构建和谐村镇的发展步伐,区委、区政府将加大对各镇党委政府和区直相关部门“一把手”的政绩考核力度。要抓紧研究制定集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于一体的干部政绩考评体系,以促使处级主要领导干部抓好构建和谐村镇的各项工作,保证全区和谐村镇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三)加大对和谐村镇建设的物质投入。区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对贫困村每年给予15万元、对其他行政村每年给予8万元的资金支持,由各镇政府负责统筹协调,以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要建立对村级组织发展公益事业进行专项补助的制度,支持农村基层组织开展公益事业,为农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近几年,广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开放合作,保持和扩大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并促进了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在此期间,崇左市江州区经过实施新农村建设、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全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村镇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逐步健全,公共卫生资源有所增加,农村居住环境得以改善。但由于村镇建设是一项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参与性、持续性,再加上长期以来村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粗放型建设局面难以在短时间内扭转。笔者总结这几年来江州区村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规划建设管理意识方面提出一些对策,以突破当前村镇规划和建设管理的困境。
2 目前村镇规划和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 村镇建设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职能弱化
近几年来,江州区不少村镇还存在建设用地布局分散无序,乱占耕地、滥建乱建现象频现,由此引发不少纠纷和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村镇建设管理机构不全,力量薄弱,难以进行有效监管。虽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不少村镇建设的条例、规定和办法,但都没有对基层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来源做出明确规定。目前江州区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只设置到区县一级,人员编制少,经费短缺,造成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管理力度薄弱,导致建设管理缺位,多数边远村镇基本处于监管盲区。
2.2 规划经费和人员不足,规划工作滞后
针对村镇建设规划滞后于建设的情况,广西提出科学、长远做好村镇全面规划的要求,但目前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仍存在诸如对村庄规划认识不到位、相关经费保障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以江州区为例,江州区目前有7镇2乡、98个村委会、16个居委会(社区),城镇和村庄规划编制任务繁重,加上财政拨款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如何为各村镇编制既科学合理,又符合土地总体利用规划,既得到农民认同,又有利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详细建设规划,还有待于社会各方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
2.3 规划法制观念淡薄,违章乱建现象严重
当前农村建房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村民规划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对村镇建设审批程序不重视,特别是农村民居建设往往存在随意性、盲目性。近两年随着崇左市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这一现象较以前有所改善。但由于建设起点低,农民无证建房、违章扩建、占用耕地建房、随意补修旧房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崇左市区规划范围内抢建现象屡禁不止。
2.4 村镇干部队伍水平低,建设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
江州区的村镇干部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管理水平有限,对村镇建设的规律不是很熟悉,难以开展基层管理,加上干部队伍频繁更换,由此带来一系列短视行为,使得村镇规划建设缺乏连续性,更加剧了村镇规划与管理脱节的现象,使村镇规划无法正确指导村镇建设,造成村镇建设的布局散乱无序。
2.5 村民参与规划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村镇规划编制缺乏公众参与,导致个别规划难以体现民众意愿,与实际脱节。村镇规划中存在一些形式主义,使村镇失去原有特色。在村庄规划编制和人居环境治理中,如何提高村民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以及如何加强村庄管理的长效机制,是村镇规划建设的关键。
3 强化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规划政策宣传,强化规划认知意识
把提高村民的规划意识和宣传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结合起来。深入开展村镇规划政策法规宣传工作,宣传规划的法定性和控制性,加大宣传中央、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惠方针、政策,切实增强广大农村群众的规划意识和依法建设意识。及时总结、宣传崇左市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取得的成就经验,通过科学规划村容村貌得到改善的案例,宣传教育和影响群众。宣传村镇建设发展进步对整个经济工作的贡献,使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和支持村镇规划建设工作。
3.2 理顺村镇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监管意识
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村镇建设管理机制,建立村镇建管机构,逐步落实和解决人员、编制和经费等问题,强化基层村镇管理指导力量。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农民主体”的工作机制,把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村镇显著位置建立规划成果展示牌,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广大农民对村镇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维护村镇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3.3 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强化规划管理意识
联合有关院校举办村镇领导干部培训班,集中进行城乡规划、村镇建设管理等法规、规范学习,提高村镇干部队伍素质。全面培训各级村镇建设管理人员,采取学历教育、技术教育、短期学习、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措施,不断提高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组织有关人员赴外地小城镇参观学习,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以市为主体,组织多层次农村住房、新民居规划建设培训,对示范村村长(书记)进行培训。
3.4 公开村镇规划编制过程,强化农民参与意识
村镇的布局、地理环境、历史、经济、文化和功能变化多样,所以没有一种规划与设计原理可以保证村镇的新发展一定就适合于村镇原有的形体布局。村镇规划建设只有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阶段,充分反映农民需求,才具有可行性。应健全村镇规划评审公开制度,建立各村镇独立的规划评审委员会,使整个村镇规划编制过程公开透明;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特别是直接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结合规划编制工作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村镇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的全过程中都体现出公众参与和群众监督,可保障村镇建设参与各方特别是农民的合法权益,达到农民自愿、社会力量参与和政府引导扶植,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引导性和可操作性,共同推动村镇规划与建设管理。
3.5 深入开展村镇基层研究,强化规划服务意识
应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技术服务和指导,组织更多的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农村建设要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凡是能用或经改造后能用的房屋,不要盲目拆迁,更不能大拆大建。规划人员应赴村镇进行实地调研,认真研究农民的经济能力、耕作习惯、民俗民风,科学指导农民建房,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建房方案,引导农民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房屋质量安全和改善住房功能上,保护和体现地方特色与农村风貌。
4 结语
村镇规划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村镇基础研究,健全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发动民众参与村镇规划,强化规划知识的宣传,以意识为先导,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村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从而彻底改变村镇风貌,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陈丽华.小城镇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宁政[2006]92号
西宁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
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区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环节,是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加强,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在社区服务与管理中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整体合力,建设和谐社区,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建文明城市,促进西宁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服务居民生活,营造优良环境,提升文明程度,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和谐西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坚持以服务为重点,居民自治为方向,维护稳定为基础,文化活动为载体,社区党建为关键,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安居乐业和人居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作、居民参与的原则。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社区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要牵头做好有关工作,依靠社会支持,居民参与,促进社区工作社会化,逐步形成合力,推进社区建设。
2.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始终把维护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优良服务,关心、帮助和解决社区居民反映的问题,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对社区服务的需要。
3.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要求,区分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根据发展水平,实施分类指导,解决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实现社区建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三)目标任务
通过努力,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社区群众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丰富社区群众的生活方式,增强社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和谐社区。
三、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
(一)创新社区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
1.不断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切实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拓宽选人渠道,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注重优化整体结构,切实提高党组织的领导能力。通过经常性、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培训和党组织之间的结对关键,不断提高素质,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加强居民党员、流动党员、在职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积极推进党员领导干部扶贫帮困、党员奉献社区等活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
2.大力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一是按照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原则,使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实现四个转变:在组织关系上,由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向“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转变;在管理模式上,由政府包揽一切,社区工作行政化向政府管理功能和社区自治功能互补,提升社区自治能力转变;在管理方法上,由行政手段为主向以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为主转变;在考评机制上,由过去以政府满意为标准向群众满意为标准转变。二是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要处理好与社区居委会“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社区办公室门口只限挂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会两块牌子,社区居委会应协助和配合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做好工作。三是完善社区事务民主决策机制,同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通过听证会、协商会、议事会、座谈会、民意调查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发扬民主,畅通居民意愿表达渠道。四是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群众团体和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通过他们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各种活动,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积极引导和支持民间组织承接政府部门剥离出来的部门社会职能,承办有关社区服务项目,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的需求,使社区民间组织真正成为社区居民自治的依托和支撑。五是进一步创新社区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区居委会直选制度,进一步深化和规范居务公开,落实监督措施,切实保证居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六是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把从事志愿者服务作为居民的义务和良好道德风尚加以提倡,积极动员党员、团员、公务
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为骨干的社区志愿者,培育、组织和发展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开展社区义务服务活动。
3.不断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一是进一步加大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工作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街道办事处要逐步健全和完善“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的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不断拓宽受理内容,确保工作重点转移到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社区逐步建立社区居委会领导下的“社区工作站”,配合和承办具体工作。对已进入社区的各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分别归并到公共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救助、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等管理内容中,作为工作站的主要职责。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将应由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对有些社区组织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性工作,可依法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社区组织承担。二是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商会、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民间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密切配合、有效合作的社区治理模式,形成社区管理与服务合力。三是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
4.围绕“扩市提位”,加强新区社区建设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社区建设的原则,以2000-3000户的规模设立社区居委会。为改革社区管理体制和创新社区运作机制,方便居民办事,在城南新区、东川、北川、甘河等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设立“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将涉及居民的公共服务集中办理,实行“一站式”服务。新建社区居委会要高起点,高标准,以新的组织体系进行构建,充分体现社区服务功能和民主自治特征。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纳入新区的小区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新建小区住户在800户以上的,开发商要无偿提供含水、电、暖设施,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用房。
(二)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认真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工作。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和社区再就业服务中心为载体,通过提供就业和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服务和援助。结合发展社区经济、社区管理、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发就业岗位,挖掘社区就业潜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提高就业稳定性。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相关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2.着力构建面向困难群众的救助服务体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全体成员,尤其是面向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社区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加强企业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兴办社区为老年人服务事业,逐步建立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福利和服务体系。为优抚对象中的困难居民提供社会救助,切实解决社区困难群体的生活问题。为残疾人提供无偿或低偿帮扶服务,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逐步建立社区“慈善超市”,实现社区捐赠与社会救助经常化。建立和完善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社区服务
和救助体系,形成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法律援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
3.继续推进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按照《西宁市2005-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为重点,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社区重点人口建档率达到8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建立民主监督机制,把社区居民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准,社区居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深化健康教育,强化居民卫生意识,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水平,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4.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服务。发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体活动的场所。调动社区资源和力量,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形成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双向强化,教育型社会与学习型社会双重组合的社区环境,为居民提供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平台,推进社区先进文化,倡导文明新风,普及科学知识,融洽人际关系。积极培育和广泛发展各类社区文化、体育组织,支持、引导专业文化团体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加强市民学校、社区流动图书馆建设。规范社区图书室,通过举办读书活动、知识竞赛、邻居节、文化艺术节、体育健身节等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全面提升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5.切实强化社区安全工作。围绕“平安西宁”建设的各项工作,切实抓好社区治安,创建平安社区。通过开展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建设。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完善治保、调解、帮教、巡逻、消防等群防群治组织,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形成创建平安社区的整体合力。健全社区应急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协调机制,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建立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的预防处置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打击“黄赌毒”,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断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6.积极开展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根据西宁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要求,按照《青海省绿色社区建设环境保护考核评价标准》和《西宁市创建“绿色社区”实施办法》,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大力整治社区环境,改造社区小街小巷、拆除违章建筑,绿化、美化、净化居民小区,提高环境服务水平。加大对已整治社区的环境管理和维护,做到绿树有人护、绿地有人管。广泛宣传环保政策、法规和绿化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居民对社区环境管理和环境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服务和社区经济是成熟服务和城市经济的重要部分,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施社会救助和再就业、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把社区经济的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围绕每个居民家庭的服务需求,形成社区服务产业。
1.努力提供面向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的便民利民服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发展社区有偿服务,改善社区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逐步建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门类齐全的便民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桥梁作用,及时掌握辖区单位的服务需求。结合公共管理、公益性服务,大力开发家教指导、家政服务、法律咨询、托老托幼托病、配送快递、商业饮食、邮电通讯、清洁绿化、废品收购、修理修护、物业管理、临时性用工等,为每个家庭提供尽可能完备的服务,形成社区服务产业,带动家家创业、人人创业,实现社区成员收入、社区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支撑点。
2.搭建社区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形成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四)切实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1、选好配强社区居委会成员。采取公开招聘等办法,经过民主选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队伍,推动社区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西宁市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选举选拔一批高校毕业生充实社区,力争3-5年时间,在全市基本实现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2.加强培训教育和评议工作。加强对社区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精神。加强理论、业务、岗位培训,引导和鼓励社区工作者自学科技、文化、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和依法办事、服务群众的能力。完善社区成员的民族评议,对侵害群众利益,以权谋私、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社区成员,是党员的按党内规定处理;是社区成员的,由居民提出罢免建议,交社区居委会讨论决定。
四、切实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完善和谐社区建设的领导体制
区(县)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好推动作用,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制定规划方案、工作意见、评估指标、组织试点、推广经验、专题调研、协调工作,切实加强对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街道办事处(镇)作为组织实施机构,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社区居委会要发挥好主体作用,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加强与社区单位、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沟通协调,动员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完善社区服务、管理和协调功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二)健全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
各区(县)、街道办事处(镇)、社区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职能分动和工作要求。建立和谐社区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狠抓任务落实。将部门和街道(镇)和谐社区建设职责纳入年度社区评议政府机关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将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履行职责情况纳入社区居民评议内容,实行民主评议,以群众满意作为考核标准。对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社区、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三)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根据社区建设工作实际,分类指导、创建特色、精品社区,充分考虑各社区的人文环境、地理特点和群众需求,围绕“特色”开展创建和服务活动。各区(县)、办事处(镇)和社区要依照《特色社区创建标准》,加强分类指导,将群众需求作为创建工作的切入点,深化提高,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社区,发挥好特色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全市社区建设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构,落实人员,保证经费。市区(县)财政部门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额的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经费并纳入预算,解决必要的社区建设经费。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做好组织、协调、指导以及检查评比、表彰先进、经验总结和交流等工作,落实好和谐社区创建意见,确保和谐社区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2011年,县能源办下达给我镇的沼气池建设任务为85座,我镇按照相关的文件精神,把85座沼气池建设分配到各村委,再由村委根据本村委的实际情况,自行调配到农户,但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我们应按照下达沼气建设项目“统一规划、统一布局、集中成片”的原则,给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采取集中人力,集中时间,认真走访,详细调查,逐一规划,把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了全镇15个村委、145个自然村。
二、狠抓建设质量
质量是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的核心,也是农村沼气建设巩固和发展的关键。为确保农村沼气池的建设质量,我们重点把住了六关:一是严把规划关:在农村户用沼气池的规划上,本着因地制宜,集中连片,优先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和实施农户自愿的原则确定建池农户;二是严把职业准入关:凡是从事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的技术工人,均必须持有农业部颁发的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由于今年农村沼气建设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市、县两级农能办加大了技术培训力度,各项目县(市、区)农能办培训了大量的沼气建设熟练工
农村适宜建池农户减少,建池难度加大
国家补助标准偏低,农户建池积极性普遍不高大
材料、工资价格大幅度上涨,建池成本增加
服务网点人手少,没有必要的工作经费,农户得不到应当有的快速的服务
因此,严重影响了沼气建设进度和质量。
对下一步农村沼气池建设,一方面我们要逐级向各职能汇报农村建设沼气池的实际投资情况,提高农村沼气项目补助标准,每口达到3000元左右,以减少地方建设配套费用和农民的自投费用,减轻地方实施难度和阻力。二是要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乡(镇)沼气服务网点,有计划的对服务网点工作人员的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服务网点人员的配套经费,确保沼气建设推广普及力度和沼气池永续利用。
进一步强化领导。各级党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强力推进,确保2012年农村沼气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进一步增加投入。全市支持农村新建沼气池涉及面宽、量大、任务重。在上级资金及时下拔的同时,应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市、县两级财政要及时足额配套项目建设资金和工作经费,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进一步加强督查。定期不定期对各地农村沼气进行专项督促检查,对涉及项目的要重点检查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建设进度、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定期进行情况通报。
(四)进一步加大宣传。市、县两级农能建设主管部门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标语及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民生工程深入千家万户,让惠民政策更深得民心。
为龙头,以法律监督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专业化建设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检察政治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为检察工作深入开展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思想政治建设:
1、深入开展以“学习贯彻十七大、再创发展新优势”为主题的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检察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紧密结合检察工作和队伍建设实际,认真开展以“学习贯彻十七大、再创发展新优势”为主题的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动员、学习教育、推进提高三个阶段工作,采取专家讲座、专题读书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组织新大楼升旗宣誓仪式等多种方式,着力在广泛深入、注重创新、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成果转化为推动检察工作持续深入发展的强大动力。
2、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经常性教育。认真贯彻省院《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经常性任务来抓,切实巩固和深化教育成果。以建立“以案析理”制度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经常性教育长效机制,重点是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体现到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真正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同时,加强和改进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谈心谈话制度、队伍建设分析讲评制度、干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函询和诫勉制度等,加强对干警的思想引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
二、领导班子建设:
3、大力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以党的十七大精神、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宝贵经验、当代新知识三项内容为重点进行认真部署落实,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进一步健全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工作机制,坚持党组成员定期例会制度,严格执行党内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扩大干部民主,落实干部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4、强化领导干部自律和监督。严格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认真落实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收入申报、述职述廉、民主评议等制度,配合区委组织部搞好区管干部立体考核工作。加强对领导干部“六个严禁”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的相互监督,强化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推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廉洁从检。
5、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力度。主动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党委组织部门的“大盘子”,加强对后备干部工作的调研分析,研究制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后备干部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今年着重在拓宽后备干部的培养途径上下功夫,建立后备干部培养考察制度,通过上挂有关部门、下派街道社区、轮岗交流等工作,开拓其视野增长工作才干,同时也打响检察机关人才品牌。
三、检察队伍建设:
6、继续抓好中央《决定》和省市区委相关实施意见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主动加强沟通协调工作,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和组织人事部门的支持,进一步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市区委相关实施意见中有关加强检察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完善检察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各项保障措施。严格贯彻《公务员法》、《检察官法》及其配套法规,探索公务员法与检察官法的衔接问题,确保从严治检和从优待检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检察人员素质。
7、加强人才引进和教育培训工作。严格职业准入制度,合理使用编制,配合有关部门抓好2008新进检察人员招录工作。认真落实《检察官培训条例》和全国省市“十一五”期间检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推进本科以上学历教育,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训练,突出抓好办案能力培训,按照省院要求探索开展检察人员心理健康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加大检察理论研究力度,加快检察人才发掘和培养步伐,举办区优秀公诉人公诉新秀等评比竞赛,提高干警执法能力和办案水平。
8、进一步抓好规范化建设。顺利完成新大楼的整体搬迁工作,并以乔迁新大楼办公为契机,开展司法礼仪与检察形象的督促检查,重点督查贯彻实施《**省检察人员工作规范》、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检察人员纪律情况,使全院干警精神面貌和执法形象有新的改观。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执法监督检查,探索开展“检务督察”工作,继续抓
好人民监督员和行风监督员队伍建设和活动开展,努力拓宽外部监督渠道。
9、做好第五轮中层干部竞聘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工作。加强与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按照既保持重点岗位业务骨干的相对稳定,又注意增强队伍活力的原则,组织好第五轮中层干部竞聘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工作,进一步优化中层干部队伍,健全能上能下、有
效激励、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同时,严格按照程序条件进行检委会专职委员的选聘工作,促进检察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四、检察文化建设、党建工作和争先创优活动:
10、进一步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深化对检察文化的内涵和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检察院、争当学者型检察官”活动。联合院党总支、工会、共青团等积极开展体现检察干警精神风貌的文娱体育活动,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营造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重点是通过座谈会、选送文艺汇演节目、观看资料片、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开展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纪念活动,进一步加大检察工作宣传力度。
11、切实加强检察机关党建工作。巩固发展区机关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强机关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十月底前完成党总支和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积极探索党的建设与检察队伍建设相互促进的规律,不断完善“以党建带队建”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2、积极参加新一轮基层检察院建设争先创优活动。根据省市院的统一部署,结合《**省人民检察院规范化建设分类考评办法》规定和对基层检察院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整,学习借鉴先进院建设经验,科学分析评估我院各项工作的潜力和挑战,完善我院岗位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管理模式和监督激励机制。同时,积极参加省级文明单位复评、执法责任制考核验收等工作,不断提高创建水平。
五、政工部门自身建设:
实施意见
为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进一步提高村镇环各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境综合整治水平,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实施方案》(鲁政办发„2011‟31号)和省住建厅《关于深入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整治的意见》(鲁建发„2011‟12号)以及市委《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菏发„2011‟16号)等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总体部署,市城乡建设局决定在全市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打一场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力争使全市村镇环境面貌彻底改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任务目标。以提高村镇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为目的,紧紧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影响村容
镇貌的脏、乱、差现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大投入,集中整治,建成一批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管理规范、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村镇,推动全市村镇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计划用5年时间,将全市140个小城镇和5400个行政村基本整治完毕。2011年和2012年先行整治中心镇和国道、省道、各县城通往市区的主干道沿线的60个重点小城镇(见附件1)和100生态文明示范村(见附件2)。以后4年每年整治20个小城镇、1325个村,力争全市村容镇貌“一年有变化,三年见成效,五年全达标”。
(三)工作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实际状况,科学确定整治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村镇予以分类指导。
——发扬民主,尊重民意。制订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让农民得实惠。每个村镇的整治方案,都要广泛征求意见,认真履行民主决策程序。
——实事求是,务求实效。根据每个村镇的实际情况,制定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尽可能“小拆迁、大整治,小投入、大成效”,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
——整体推进,分批实施。以小城镇和行政村为单位,组织实施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以县区为单位,分期分批安排整治村镇。各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要加强统一指导。
——完善机制,规范管理。积极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和环
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维护好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二、整治类型
根据工作实际,将我市村镇分为不同整治类型。小城镇分为示范带动型和全面推广型;村庄(社区)分为新型农村社区型、保留村庄整治型、近期搬迁改造型三种类型。
(一)小城镇
1、示范带动型。指省级中心镇和国道、省道、各县城通往市区的主干道沿线的60个重点小城镇。
2、全面推广型。指除重点小城镇以外的其他小城镇。(二)村庄(社区)
1、新型农村社区型。指已按照农房建设规划实施的集中连片建设的社区。
2、保留村庄整治型。指未列入迁村并点规划,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原貌的村庄,包括历史文化名村和各类特色村庄。
3、近期搬迁改造型。主要是指村内生活环境恶劣,房屋布局混乱、破旧,在最近一轮上级规划中需要有序迁建或者原址翻建的村庄。
三、整治内容和标准
(一)小城镇整治内容和标准
1、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突出道路、给排水、绿化、亮化、电力、通讯等设施建设,小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0平方米,道路硬化面积硬化率达到80%。建有垃圾箱、垃圾
中转站或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加强垃圾清运管理,达到日产日清,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60%。建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率达到30%,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建有水冲公厕3处以上,并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有条件的小城镇建设集中供气、供热等设施。搞好绿化美化亮化建设,主要道路和街区安装路灯、设置绿化带(树),建设公共绿地,镇区主干道路灯完好率达到90%,路灯覆盖率达到130盏/平方公里。有条件的小城镇可建设公园、广场或游园等,提高村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拆除违法建设和破旧废弃建筑,粉刷修饰保留建筑。主要干道无“三大堆”、无占道经营、无乱搭乱建,视野范围内无残垣断壁,广告牌匾设置规范有序。市场规范有序,有专用集贸市场和停车场,彻底解决马路市场和店外经营问题。
2、管理机制。健全管理机构,组建人员充实的乡镇执法、保洁、绿化养护队伍,建立保洁责任制度、检查考评制度、经费投入制度、长效管理制度。档案资料收集管理规范,有专人进行档案管理。
(二)村庄(社区)整治内容和标准
1、道路交通。充分利用现有环境条件进行整治,改善道路交通功能,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村庄道路硬化应逐步由“村村通”实现“户户通”,一类村庄主次道路硬化达到100%;二类村庄主次道路硬化分别达到100%、80%以上;
三类村庄主次道路硬化分别达到100%、60%以上;村庄主要道路及公共场所设置路灯,一类村庄亮灯率100%、二类村庄亮灯率达到85%以上;三类村庄亮灯率达到50%以上;主次道路必须设置排水沟渠,排水沟渠应与道路硬化同时进行硬化处理,并保持封闭、畅通;各类村庄公共交通通达率达到100%。
2、供水与污水处理。靠近城镇的村庄优先选择城镇的配水管网延伸供水,其它村庄提倡建设联村、联片或单村集中供水设施;暂无条件实现集中供水的村庄,应加强对分散式水源的卫生防护和周围环境的清理整治,保证水质达标与饮水安全。供水应满足用水水量和水质要求,供水入户率达100%,水质合格率达100%。无污水乱倒现象,有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或采用排水沟渠排水;一类村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大的,应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无条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及二、三类村庄,可采用分散式排水方式,通过整治排水沟渠,就近排入村庄水系或收集利用。
3、景观环境。保持村庄环境整洁,无“三大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现象;搞好街道绿化、庭院绿化和公共场合绿化,行道树和各类绿地保持整洁美观、管理到位,无死树、无地皮空秃、无垃圾杂物;街巷两侧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残垣断壁等应予拆除,沿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的外墙面、门窗应保持完好和整洁,沿街建筑外立面通过粉刷、装饰等办法进行美化。建筑外观的整治应根据村庄的历
史沿革、文化传统和特色,引导村民按照确定的统一建筑风格和基调,逐步整合既有农宅的型式、体量、高度及色彩,形成协调统一的村容村貌。一类村庄应建设1—2处公园绿地或小游园,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二类村庄应建设1处公园绿地或小游园,村庄绿化覆盖率达25%以上;三类村庄为村民提供公共休闲活动空间,村庄绿化覆盖率达20%以上。
4、生活垃圾处理。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村庄垃圾定点收集、定时清运;搞好村庄垃圾收集、清运、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在村庄文化活动中心、集贸市场、村庄游园等公共活动场所,应设置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共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100%。
一、二类村庄沿村庄主次道路和公共活动场所设置垃圾箱,按照村庄规划选择下风向建设标准化垃圾池,每池服务半径为800—1000米,每100户配有1名专职或兼职保洁员;三类村庄设置垃圾集中收集点,积极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模式,偏远村庄也可实行统一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每村配有专职或兼职保洁员。
5、公共服务设施。根据村庄规划和生产生活需要,小学、幼儿园、超市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做到科学配置,完善功能,方便使用,有序管理;配备公共服务设施,应优先改造、利用现有闲置房屋。有线电视、电话、宽带入户率达到100%。
6、生活能源设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各种常规能源,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
7、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古村落有专项保护规划;做好山体形貌维护和植被修复养护,保护好历史水系,保持水系传统岸线、水质和水流的通畅;对古树名木挂牌,明确保护要求;保护好传统道路、桥梁、水井、沟渠、公共场地等人工历史要素;对构成历史标志性环境要素的街巷枢纽空间、古井、匾额、招牌、幌子等物质要素和街名、店名、传统典故、音乐、民俗、技艺等非物质要素,采取必要保护措施,延续村庄传统文脉。
四、整治方式
(一)制定计划。各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要制定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治内容、整治标准、整治措施和工作时序,明确每年重点整治哪些小城镇和村庄、整治到什么程度。各县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对实施整治的每个村镇都要加强指导,帮助他们制定详细的村容镇貌整治行动计划,明确整治的具体内容、整治项目、保障措施和完成时限,明确每项整治内容的责任人。各县区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方案于每年2月上旬报市城乡建设局备案。
(二)突出重点。从问题多、面貌差、群众呼声强烈的村镇抓起,搞好脏乱差治理,营造清洁家园。从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和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入手,以群众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突破口,结合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深入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
(三)搞好结合。把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与各类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等相关工作结合起来,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使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成为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的工作平台。
(四)建章立制。建立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部门协同机制、村民参与机制、长效管理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充分发挥村民在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中的主体作用。将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纳入“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和“百镇千村”建设示范活动考核。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城乡建设局成立全市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王乃光局长任组长,张庆国副局长任副组长。各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要把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一件大事,主要领导亲自抓,负主要责任;分管领导具体抓,负直接责任。要精心组织,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划片包干,责任到镇、到村、到人,上下联动,形成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广泛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现场会、广播、标语、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性。要做好动员工作,发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本
着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动员群众投资投劳,装扮自己的美好家园。
(三)加大资金投入。各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尽可能整合有关涉农资金,在一定时期内集中用于更多村镇的环境综合整治;要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需要开展整治的村镇结对帮扶,为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出资出力。要把各种渠道的资金、物资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发挥其最大效益。
(四)保证整治质量。各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要建立和完善村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加强指导、服务和监督,严格质量标准,严格时限要求,确保整治成效,确保如期完成整治目标,让群众满意。市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整治工作开展检查评比,并将检查结果与“百镇千村”建设示范活动结合起来,对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效果明显、反响良好的,优先推荐为省级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凡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不达标的,一律不得参加评选。
附件:1.2011-2012年重点整治小城镇名单
2.100个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村名单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附件1:
2011-2012年重点整治小城镇名单
牡丹区(10个):沙土镇、吴店镇、王浩屯镇、吕陵镇、皇镇乡、胡集镇、大黄集镇、都司镇、马岭岗镇、小留镇。
曹县(9个):庄寨镇、青堌集镇、普连集镇、孙老家镇、桃源集镇、韩集镇、砖庙镇、倪集乡、古营集镇。
定陶县(4个):冉堌镇、张湾镇、黄店镇、陈集镇。成武县(4个):天宫庙镇、汶上集镇、大田集镇、南鲁集镇。
单县(10个):黄岗镇、终兴镇、郭村镇、莱河镇、高老家乡、谢集乡、孙溜镇、龙王庙镇、李田楼乡、蔡堂镇。
巨野县(4个):大义镇、龙堌镇、章缝镇、万丰镇。郓城县(8个):黄安镇、杨庄集镇、丁里长镇、随官屯镇、陈坡乡、侯咽集镇、南赵楼乡、唐庙乡。
鄄城县(4个):红船镇、什集镇、闫什镇、富春乡。东明县(5个):东明集镇、刘楼镇、陆圈镇、菜园集乡、沙窝乡。
开发区(2个):岳程办事处、佃户屯办事处。
附件2:
100个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村名单
牡丹区(10个):马岭岗镇穆李村、司庄村,吕陵镇高庄新村,高庄镇耿庄村,小留镇张庄村,胡集镇徐庄行政村,吴店镇张古云村,安兴镇任庄村,北城办事处河西新村,黄堽镇关庙李村。
曹县(10个):庄寨镇白茅东村,梁堤头镇邬庄村,砖庙镇李路相村,倪集乡张梅庄村,王集镇李庄村,候集镇宋堂村,魏湾镇老王集村,青堌集镇东张楼村,安蔡楼镇唐菜园村,普连集镇东王庄村。
定陶县(10个):定陶镇李线庄村、姚庄村,冉堌集镇冉堌集村,黄店镇牛楼村,仿山镇顺河集村,张湾镇张湾集村、耿庄村,陈集镇前沙海村、八里庙村,半堤镇潘楼村。
成武县(10个):工业园区秦庄村、七里口村,大田集镇田集新村,党集乡党集综合社区,九女集镇鹿楼村,张楼乡小张楼村,孙寺镇王集村,白浮图镇谢庄村,天宫镇新型农村社区,成武镇嘉禾家园社区。
单县(13个):谢集镇李村寺新村、赵双楼新村,终兴镇北常集村,蔡堂镇管庄社区,杨楼镇苏门楼社区,龙王庙镇时代新村,李田楼镇李田楼社区,浮岗镇大坝林庄新村,高韦庄镇高庄社区,莱河镇刘棚社区,李新庄镇修庄社区,徐寨镇徐寨中心社区,时楼镇香椿园社区。
巨野县(10个):龙固镇龙祥社区、中心社区,太平镇郭坊新村,田桥镇新纪元社区、朱烟墩村,凤凰办事处文昌苑新村,开发区陈官屯村、大李庄村,核桃园镇满庄村、吴平坊村。
郓城县(10个):张营镇小屯村、刘官屯新村,郓城镇罗庄新村、坝头新村、五道街新村、蒋庙新村,南赵楼乡六合苑、龙翔社区,随官屯泰和家园,黄安镇于楼新村。
鄄城县(10个):红船镇红船新村,箕山镇王顾庄村,什集镇万佳新村,彭楼镇和谐新村,董口镇邢屯村,鄄城镇西肖庄村,闫什镇桃园新村,左营乡孔庄村,什集镇华康新村,引马乡大黄庄村。
东明县(10个):陆圈镇纪官营村、王官屯村、陆圈村,武胜桥镇玉皇庙村、武胜桥村,长兴乡7号新村,菜园集乡李屯村,沙窝乡柳里村,大屯镇铁炉寨村,开发区东三里村。
选举工作的意见
为做好2011年区、乡镇两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工作,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中共北京市委转发<中共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做好全市区县、乡镇两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京发【2011】17号)及区委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区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市委和区委关于做好换届选举工作的各项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巩固国家基层政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进我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换届选举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换届选举的全过程都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善于运用法律实现对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保证换届选举的正确方向。二要坚持发扬民主。在党委的领导下,相信和依靠群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 1
保障选民和代表的选举权利。三要坚持严格依法办事。认真学习贯彻选举法和北京市区县、乡镇人大代表选举实施细则,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程序,周密组织,做好换届选举的各相工作,确保换届选举严格依法有序进行。
二、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2011年8月下旬开始至2011年11月底前完成。
换届选举工作于
(一)准备工作。从8月中旬至9月上旬,我镇成立换届领导小组,依法设立选举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抽调和培训工作人员,做好调查摸底、选区划分、代表名额分配和宣传发动等各项准备工作。
(二)选民登记阶段。从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完成选民登记和选民名单的核对工作。于投票选举日的20日以前公布选民名单,同时区、乡镇选举委员会依法公布投票选举日期。
(三)推荐、确定代表候选人。10月中旬至11月初,选举委员会组织进行代表候选人提名推荐工作,于投票选举日的15日以前依法公布提名推荐的代表候选人名单和基本情况,于投票选举日的7日以前依法确定并公布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和基本情况。
(四)投票选举。全区投票选举日统一安排在11月8日,依法组织选民投票选举区、乡镇人大代表。
(五)召开新一届镇人大一次会议。新一届镇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11月底前召开,镇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应在开会的10天前向代表发出通知。
镇新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应按照《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分别选举产生新的一届镇人大主席、副主席和政府领导。
三、进一步优化代表结构,增强代表的广泛性
区人大常委会确定我镇新一届人大代表名为 名。要保证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更好地体现人大代表的广泛性。在代表中,基层代表的比例一般不低于代表总数的60%,特别是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要比上一届有所上升;妇女代表所占比例应达到30%以上,一般不低于上一届;党政干部代表的比例要比上一届有所降低,乡镇政府副职和工作部门负责人一般不推荐为区、乡镇人大代表候选人;中共党员代表的比例不超过代表总数的65%;连任代表的比例一般不低于代表总数的三分之一。乡镇人大主席一般应推荐为区人大代表候选人。人大代表和党代表一般不交叉。
四、严格依法做好区、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各个环节的工作
(一)依法组成选举委员会。我镇要依法设立选举委员会,在镇党委的领导下,根据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依法做好代表名额分配、选民登记、确定日期、组织介绍和确定代表候选人、主持投票选举、确定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并公布当选代表名单等工作,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乡镇选举委员会主任由乡镇人大主席担任,副主席和其他组成人选参照区选举委员会确定。因工作需要必须参加选举委员会的个别领导成员被提名推荐并依法确定为代表候选人后,应辞去选举委员会职务。
选举委员会设立办公室,办理选举的具体事务。
(二)认真做好选区划分、名额分配工作。选举委员会要按照每个选区产生一至三名代表和区人大代表选区包含乡镇人大代表选区的原则重新划分选区。划分选区要注意把握四点:一是要便于区、乡镇两级人大换届选举进行;二是要便于选民参加选举活动,便于选民了解代表候选人。具体执行中要考虑选民与选区的联系程度,考虑选民对选区情况及代表候选人情况的了解程度,以调动选民参选的积极性,保证选民更好地行使民主选举的权利;三是要便于选区的代表联系选民,开展活动,接受监督;四是各选区每一位代表所代表的人数要大体相等,不能相差悬殊。
(三)认真做好选民登记工作。进入选民登记阶段后,工作组要采取选民登记与登记选民相结合的方式认真扎实地开展选民登记工作,保证不漏掉一个参选单位,不漏掉一个有参选资格的选民。在选民登记中一要特别注意人户分离人员的登记工作;二要特别注意一些新经济组织和无上级主管单位人员的登记工作;三要特别注意个体私营企业、工商户人员和中外合资企业中中方人员的登记工作;四要特别注意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散居居民的登记工作;五要特别注意一些新建居民区和零散楼院居民的登记工作。总之要务必按照法律规定的期限,及时准确地把工作做好,力求不漏登、不重登、不错登。
(四)认真做好依法推荐和介绍代表候选人工作。要按照市委、区委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推荐、介绍、确定代表候选人。推荐候选人是选举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代表“入口”的第一关。做好这个
环节的工作,对于调动选民的参选积极性,保证当选代表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荐的代表候选人与应选代表总名额的比例要符合《选举法》的规定;按照代表的条件把好“入口”关。在推荐候选人时,应坚持代表的先进性、广泛性和代表性相统一,注意把握好代表的政治素质、履职能力和结构要求。按照法定程序确定代表候选人的工作。要防止因条件不够明确,程序不够规范和透明而引发争议,要杜绝“图省事、怕麻烦”搞包办代替简单化的做法。
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介绍代表候选人有三种渠道:第一,推荐者在推荐时向选举委员会介绍推荐人选的情况,在所推荐候选人列入候选人名单后,推荐者可以在选民小组会上介绍推荐人选的情况;第二,正式代表候选人确定后,由选举委员会统一向选民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第三,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正式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不管选择哪种渠道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内容要充实,防止过于简单,介绍候选人的情况不得超过时限,投票选举日必须停止。
(五)认真做好选民投票工作。投票选举是选民直接选出人大代表的最后程序,前面各个阶段的工作都是为这一程序服务的。严格依法办事,组织好投票选举,对于保证换届选举的成功具有直接的意义。各级选举领导机构和选区都要十分重视,严格按照《选举法》和《北京市选举实施细则》规定进行。
(六)认真做好代表大会的选举工作。要按照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做好乡镇人大和政府领导班子组成人员的选举工作,结合我镇
实际,制定合法、切实可行的选举办法。坚持差额选举制度,候选人的人数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差额比例确定。尊重代表依法联合提名候选人的民主权利,大会主席团和代表联名依法提出的候选人,都应当列入候选人名单,及时印发代表酝酿讨论。认真贯彻市委关于区县、乡镇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人事安排工作的意见,保证换届人事安排大格局的顺利实现。
五、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人大精心组织,各方努力配合,保证换届选举依法有序进行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镇党委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人大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每个选区要成立换届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承办本选区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要报镇选委会批准,作为本镇选举委员会的派出机构,具体承办本选区换届选举工作。本次选举镇机关干部采取包选区制度,负责指导本选区的各项选举工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认真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换届选举工作进展情况,对选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镇党委请示报告、提出建议、依法处理,保证换届选举工作风清气正,依法有序进行。
(二)要加强协调配合。镇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各村要根据党委的工作部署,建立协调机制,按照职责分工,积极主动做好人大换届选举的有关工作。选区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要按照区、乡镇选举委员会的要求,积极主动协调做好选举工作。
(三)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换届选举的宣传工作应在镇宣传部
统一安排部署下进行。要深入宣传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重大意义、方针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和主要工作进展情况,大力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面反映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动员广大选民积极参加选举,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四)要维护社会稳定。镇政府各职能部门、各村,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各类可能影响稳定和选举工作正常进行的问题。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教育引导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及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对一些当前难以解决或不具备解决条件的问题,要做好说明解释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取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谅解,尽可能把影响选举工作顺利进行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在选举之前。要加强信息工作和信访工作,保持信息渠道畅通,做好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对干扰和破坏选举的行为,坚决依法处理,切实维护我镇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