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模式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模式(精选12篇)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模式 篇1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模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

它是我国学者在引进前苏联的“主导主动”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师生关系的模式,认为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既明确教师发挥作用的目的和归宿,也才能明确学生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发挥的落脚点。这种模式既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认识的主导,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它的理论基础是教学认识论。教学认识论认为,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既有别于其它形式的认识,具有自己的特点,即有领导性,间接性和教育性。首先,教学认识是教师领导学生认识的一种认识。很明显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中的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是有主从区别,地位差别和不同作用的两个个体间的关系。学生单主体模式。它认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同时它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的过程,真正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而教师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只是一种中介作用。3 教师单主体的模式。它认为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才是主体。有人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意识行动的人,他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虽然也为教学所涉及,但他是作为教学对象进入活动的”,所以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有人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主体对待客体的关系是一种“为我”关系,主体是从满足自身的需要出发去改造客体。它的理论基础是一种不彻底的认识论。它把教学视作“教师作为社会人向社会承担的社会实践”,否认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认识的活动,从而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它既不承认教学认识的特殊性,又否认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而只把教学活动看作一般的物质实践活动。它用教师的实践活动掩盖了学生的认识活动,没有认识到教师实践对象的特殊性,既没有认识到教师实践的对象既不是一般的物质,也不是所谓的信息状态,而是一种学生主体的认识活动。没有把认识论贯彻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所以它是一种不彻底的认识论。师生双主体模式。它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教师和学的主体—学生。教学的主体具有双重性,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生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师教的客体。即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有都是教学活动的客体。他们总是扮演着双重角色,具有双重地位,发挥双重作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具有双向性,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获得发展。这种模式既承认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又肯定教师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如有的学者说“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就参与者来说,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教师,是双主体,不是单主体。它的理论基础是一般的认识论。没有看到教学认识的特殊性,没有具体分析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间的差异(认识能力,实践水平,行为方式等方面,)没有把两个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性从理论上表述出来。它仅从一般的认识论关于主体,客体及二者关系的抽象规定出发,停留于一些抽象的,笼统的议论,因而不可能揭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正关系。复合主体的模式。它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因此共同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学主体就是一种有教师和学生所共同构成的复合主体。它认为教育住客体的复合性在多层次上展现。首先,从整体上看,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都呈复合状态。其次,从教与学两种相关而不相同的活动分别而论,住客体也呈复合形态。最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别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的地位看,他们各自同时处于不同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地位,每方扮演的角色,也呈主客体复合形。这也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阐释师生关系的,它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在想象中的融合。去主体的模式。它认为用“主体”一词来概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表征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学生的地位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科学的。它认为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交往、合作的体验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是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在讨论、争论、对话中向前推进、发展。正如小威廉姆E.多尔所说,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是师生共生、共存、共同建构过程中居于首席地位的人,是群体中的一员。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基于人对生命的体验和对生命意义的把握;在体验状态中,师生关系趋向于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高度融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着自己生命的意义、目的和价值;在积极的参与活动中,珍爱人生,获得深刻、丰富的人生体验,从而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自我生命的体验者和创造者,没有主、客体之分。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模式 篇2

一、实现角色的转换,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师生关系是教学信息传播的首要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信息传播畅通, 信息反馈也及时真实;反之, 不良的师生关系将必然会制约信息的传输, 甚至是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抵触态度。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 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承认教师是教育的主体, 居于主导的位置, 只是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启发和传授, 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学到手, 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 发展以认识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 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同时也应该承认,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教学认识活动的主体, 教师对学生的任何指导、启发和传授, 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时, 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没有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是不可能真正认识世界的,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 即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 并使教与学之间积极配合, 协调一致, 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发扬民主, 平等对待学生

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与学生作为具有完整人格的“我”与“你”的相遇, 不只是知识的授受, 而且包括情感、精神、思想、智慧等的碰撞。教师与学生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 才能敞开心扉, 进行真正的交流和沟通。大量研究表明, 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绝对权威自居, 采用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与行为对待学生时, 学生往往情绪紧张、焦虑和缺乏自信, 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从知识的角度看, 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从情感的角度看, 学生与教师一样, 有独立的人格, 有自由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为此,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教师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 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 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等。我们所说的平等对待学生, 还指教师平等地对待全体学生, 而不能有亲疏远近, 厚此薄彼。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 对优生拓宽他们的兴趣爱好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对后进生也要多一些关爱, 促使他们向优生看齐,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一种自我认同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加深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三、理解和尊重学生, 宽容对待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 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尊重是开启学生心灵门窗的钥匙。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理解即要求师生间达成认同, 追求平等的对话, 要求师生间在观念上要相互认同, 在师生的具体交往过程中进行合作, 使相互关系达到和谐的境界。理解学生暂时的不足,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首先, 用师生角色换位的方法理解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年龄、阅历、心理、思维和角色的不同, 导致看人、处事的方法不同, 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理解变得异常困难, 甚至导致了师生之间在很多问题上的对立。作为一名教师, 要把自己置于学生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 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这样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至关重要。其次, 要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学生毕竟是孩子, 他们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如他们贪玩, 自控能力差, 情绪化等, 我们不要把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放大, 但我们也要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而且态度很重要。教师要恰当运用教育机制与教育技巧,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 合理引导, 区别对待。对小错误, 老师可以用些轻松一点的方法来提醒他, 而不是批评他。犯大错时, 如伤害他人, 撒谎, 偷窃等, 这时老师的态度一定要明确, 要严肃。教师不要轻易给那些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戴上“坏”帽子, 这样往往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直接影响了师生关系, 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再次, 要学会倾听, 学会欣赏学生。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就必须尊重学生, 倾听学生的呼声。学会了倾听, 就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们就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 使其亲其师, 信其道。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欣赏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就是教师对学生爱的具体体现。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模式 篇3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其核心作用就是改变传统英语教学课程过分注重智育和传承知识的倾向,改变英语教学过程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大力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交流合作、协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要求形成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意识,促进新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形成,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新课标强调,要着手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解决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要有积极求知的态度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价值及价值观念等,进一步拓宽视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学会用英语交际而不是仅仅为了参加英语考试。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对我们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建立新的人才教育培养的模式,学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接收器”,因而被动接受,机械接纳不应是对现在学生的标准要求。学生不再是部下而教师也不应永远成为命令的发布者,学生不再是作业和考分的奴隶,而应是语言的真正主人,是运用语言和掌握语言的主角。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也迫在眉睫。

一、构建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指挥官,是课堂的威严的主宰及控制者,课堂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而学生则是教师指令的执行者、遵循者、服从者,学生的学习依附在教师的教上,没有教师的教,便也就没有了学生的学。导致学生学习不主动,形成依赖、养成惰性、缺乏学习能力,形成压抑、冷漠、不思进取的个性特征。

因此,必须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互信的朋友式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平等、民主、信任、关爱等情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自觉意识、自主意识,师生在学习上相互信任、密切合作、自动探究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和能力建构的目的,更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转变教师职能——组织、引导、服务

新课标体现了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英语教师不要只停留在英语知识的传授上,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要大力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语言知识去分析、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帮助作用,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学习、成长服务。要以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英语教学中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能否达标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尤其明显,英语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在这些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完全体现出英语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必定会对新知识、新内容热切探求,对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体现,更体现了学生对学习的巨大兴趣。

三、转“圈养”为“放养”模式,转“放风筝”为“放航模”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绝大多数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模式上就是“大手牵小手”的“牵手模式”或者说是固定范围、固定方式、固定时空的“圈养”模式。或者是一种“风筝与线”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不敢放手,不能充分信任学生,生怕放手后,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过度迷信灌输的力量和作用。或者教师就是稍有松动,也要拽紧风筝的线,学生是那永远也挣不脱线而又时刻依赖线的风筝。这种画地为牢的教育模式只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果,学生在情感、文化知识面、信息量上大受限制,完全与课改要求的激发并把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稳定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的学习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等相距甚远,更谈不上有超强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和新课改迫切要求教师拆除那些“篱笆”,剪断那根“线”,放手于学生,给学生以充分信任,鼓励学生、支持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在知识的原野上尽情徜徉、在广阔的太空中自由翱翔,通过开展与英语知识、英语技能、英语文化等相关的活动,如放手发动学生创立、参加英语角活动,创办班级英语学习文摘,上互联网查阅信息,多收听英文广播等多种渠道资源,加重培育学生的学习文化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对英语语言和文化以及异国风情等有深刻认识的、有世界意识的英语学生。

四、优化具体的教学过程,增强教学互动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英语教学。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不能得以发挥。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英语的学生和掌握的最佳方式是到情景中学习、体会,到任务中、实践中应用。

有语言学家认为:“人们学习语言目的是为了社会交际和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仅此而已,别无其他。”新的课程标准也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英语教学过程必须体现“教学互动”,就是要在教师的启动、帮助下,学生自学、分组讨论、组织交流、评比,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运用,对知识得以巩固和扩展。总之,必须体现英语教学的实质问题——交际。在这些过程中为避免为学而学,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运用的兴趣,应该适当地以任务(Task)出现在各个环节中。高中学生课程多,任务重,没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体验英语的社会语言环境,因此在课堂上尽情地体验教师创设的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变成了学生的渴望、学生积极主动的因素,所以要变教师“一味地讲”为创设接近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用英语交际,在互动中学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语感,扩展知识,这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多层次的英语人才,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人才有新的需求,促使新的课程标准出现,促使新的教学思维和模式的转变形成,作为英语教师,必须构建新的师生关系,方能适应新的英语教学。才能提高英语教学成效,培养出真正懂得英语语言的英语人才。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模式 篇4

开题报告

一、项目名称

本项目名称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

二、承担单位

本课题由河南省济源市克井四中承担研究任务。

三、参加研究人员及分工情况

(一)参加研究人员 1.课题组成员 组 长:王青战

副 组 长:范新禄 孟祥生

成 员:杨林生 杨李健 范新红 张 蕾 杜新房 吕景艳

2.实验组成员

各年级组、各教研组的全体教师。

(二)研究人员分工

组长王青战同志牵头,负责课题组的组织领导工作,搞好课题研究各项工作的协调,总体构思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组成员具体实施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总结研究成果,适时调整研究方案。

副组长范新禄和孟祥生同志负责制定科研规范,建立课题组的会议制度和讨论制度,负责具体策划和执行研究活动,并承担课题研究过程中相关文字材料的草拟工作,时时加强与省市区领导、专家及课题组成员的沟通、联系工作,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抽样调查和个案追踪,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编辑,对研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建档归综。

成员杨林生、杨李健、范新红、张蕾、杜新房、吕景艳几位同志通过抓各年级组、各教研组来具体落实课题研究工作,收集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及有效性”的信息反馈,与其他成员一道,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参与抽样调查和个案追踪。

实验组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具体负责课题的实验工作。

四、课题论证

(一)研究背景

1、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是培养适应未来时代发展人才的需要。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全国上下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要保证社会大系统的和谐,首先得解决社会大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和谐。学校作为传承文明、启迪智慧的场所,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必须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通过自身的和谐去适应“和谐社会”的总的要求。而学校的和谐关键在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因此,开展“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顺应时代潮流。

2、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是改变教育现状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现存的师生关系越来越束缚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进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被深深烙上传统文化的印记,主要体现在:重“教师”不重“学生”的主观性;重“传授”不重“能力”的强制性;重“记”不重“思”的浅层性。旧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创造性,缺乏可持续自我发展的能力,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3、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符合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随着时代发展,师生关系必须改变,这既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又有鲜明的实践意义。从学校角度而言,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做到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从宏观角度来说,国际上早已开始注重学生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社交”、“学会做事”被作为孩子的生存与发展的“四个支柱”。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时代的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4、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能够改变师生关系并且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对于师生关系与课堂教学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研究与著述甚多。从政府层面看,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强调加强师生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性。比如,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如何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探究、促进合作,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思维的求异与创新,构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纲要》为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它要求教学要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强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加强教风建设,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主张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重视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更多帮助,努力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学生真正做到“勤奋学习、愉快生活、全面发展”,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从文献论述看,各位专家学者纷纷从素质教育的贯彻和新课改的推进角度,阐述改善师生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意义。国内关于师生关系与课堂教学效益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与论述,也为本课题研究开阔了思路,提供了经验,指明了方向。

(二)课题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此理论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效益,就得了解学生的学习前提,明确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让学生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本课题研究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关系的改善,培育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努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这一理论揭示出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教人智慧,健全人格。本课题研究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构建课堂民主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觉醒,促进其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新课程理念:

新课改的要求是:从过去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从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理解在意义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准备状态,注重情感对学习活动的调控功能,重视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等。这些都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点。

五、课题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借助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改善,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建立起学生快乐的成长环境,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教与学求得新发展,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奋进的教育目标。

(二)研究目的与目标

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融融的师爱氛围。教师对学生满腔热枕,学生也能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兴趣,使师生产生亲合力,使教与学达到最高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使目的更具有可操作性,特意将其分解为以下目标:

1、改善现存师生关系中的不合理性,形成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好交往、合作共处、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

2、改变课堂现有的沉闷的教学氛围,扭转教师一统天下的教学局面,构建师生良性互动的课堂。

3、转变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形成在启发式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形成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风格。

4、转变学生现有的被动、机械、单

一、盲从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改变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低效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6、减少和消除影响素质教育深入贯彻和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的不利因素,确保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的畅通,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三)理论假设

我们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去参与学习。反之,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苦学,使学生厌学,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益的提高。

(四)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思路:

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旨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基本为五个步骤:“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即发现和确定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计划--观察实施过程和结果--反思整个研究过程。以上五个步骤构成了本课题研究相对完整的一个螺旋圈,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关键在于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视角: 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通过调查,掌握学生资料,汇总分析,及时设置阶梯目标,及时制定教育策略,进行疏导。

2、典型引路法 学习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和现代的许多教育教学有特长的名教师的做法。

3、文献法 通过对有关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教育文献资料的学习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修养,同时得到经验借鉴。

4、比较法 对各类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力求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方法。

5、自我探索法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

6、行动经验总结法 对实践经验总结归纳,提升到理论,揭示其规律,再来指导实践。

(六)研究计划(工作步骤)本课题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4月—2008年10月)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接受课题任务,论证选题、办理申报立项、设计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开题、培训课题研究人员、落实任务与研究计划、拟订调查师生关系现状内容、综合分析并提出对策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5月)

全面实施课题方案与研究计划、撰写实验和研究阶段性报告,进行课题阶段性总结,每学期一次评估。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5月—2009年8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成果鉴定。

(七)成果预测:

1、预期价值:

(1)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师生关系融洽。(2)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积极互动,课堂效益提高。

(3)初步构建民主、平等、和谐课堂,创建文明校园。

2、成果形式:

(1)报告:研究报告、调查报告(2)专集:经验论文集;案例集„„

六、可行性论证

(一)课题研究条件 1.客观条件:

①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及同行的热情支持。

②较为丰富的图书及网络资源可资利用。

③市、区教育相关部门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指导。

④学校经费投入的保障。2.主观条件:

①研究队伍老、中、青结合,高级、中、初职称结合,校领导与教师结合,结构合理,搭配得当,队伍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

②研究队伍持久而稳定的研究兴趣。

③多年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感性经验,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④研究人员具备一定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等相关理论基础。

(二)课题研究措施

1.建立组织机构,形成研究网络 校外接受市区两级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和管理,为课题研究号脉把关;校内以学校教研室牵头,建立学校课题研究组,并以各教研组、年级组为课题实验组,组织开展实验。

2.制定学习制度,提高研究水平

①观看相关内容的教育教学光盘,提升研究人员的理论素养; ②主研人员每月撰写一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经验文章或心得体会;

③主研人员每周上网学习,查阅和研读1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章。

④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3.确立工作制度,加强科研规范

①建立课题组会义制度、档案制度、讨论制度和论文咨询制度; ②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收集和处理各种数据。

③建立资料系统,保存课题组会议记录,并校勘各种基本资料。4.利用网络资源,检索课题资料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为本课题的研究导航。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课题组选择并确立了四大类资料:

①有关改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政策性法规,文献材料。

②国内外有关加强师生互动,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模式 篇5

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千百年来的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多注重于师生伦理关系,而且在伦理关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学生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许多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人来看待,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忽视、侵犯学生的权利,必然会导致师生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紊乱。而师生间的情感关系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盲点。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本实验,通过研究,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个性全面交往,达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使之成为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

二、实验的依据:

奥地利教育家布贝尔在其《品格教育》中曾指出:“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当教育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把教育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于教师与学生间关系作了精辟的阐述。其宗旨是:热爱学生才能教育

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新课程”中对于师生关系作了具体的解读,把关注人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同时,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由此看来,师生情感关系问题是比较受人重视的,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需要。

综上所述,我们开展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研究实验,就是要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新课程的推进中,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师生伦理关系。

三、实验的指导思想和目的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决定》关于智育工作的要求。以国家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和新课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实验基础,寻求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模式。通过实验,摸清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树立教学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从而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流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四、教学的基本观念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以下基本观念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3、树立民主教育思想。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4、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认识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5、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

总之,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地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

五、教学的基本构架

前期准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课程,废除旧的习惯,树立新观念。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生活学习习惯等方面为学生建立个人档案。

教学操作:

严格要求,充分说理: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把学生当作具有理性的“人”去看待。既严格要求,又不粗暴,晓之以理。

语言亲切,推心置腹:对学生不讲干巴巴的道理,用思想的语言、亲切的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

尊重习惯,鼓励自新: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让学生学会自勉,养成好的品质。

树立榜样,弃除邪恶:学生的心灵是美好的,为了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着,多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而不知不觉地改正缺点,学好真善美,弃除假恶丑。

发挥长处,鼓励责己: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爱好,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他的长处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之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其自身的好东西。还须严于律己,敢于责己,不断完善自我。

努力建设集体,唤起集体舆论:建立起良好的、完善的师生集体,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之认为自己是这个光荣的集体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掌握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失:掌握儿童心理,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实验中应解决的问题(子课题)

1、怎样做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2、怎样看待新课改中的“学生观”。

3、教学是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

4、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5、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6、如何在实施新课程中,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7、怎样尊重、赞赏学生?

实验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2年3月—2002年8月)

1、确定试验班级和试验教师,建立基本情况档案。

2、制订实施方案。

3、作好实验记载(主要是试验课学生反馈记载)。

4、编写试验课例片段评析资料。评价修改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验阶段(2002年9月—2005年8月)

1、增选部分班级进行实验。

2、论证实验中应解决的问题。(子课题)

3、进行实验交流。

第三阶段:扩大实验阶段(2005年9月—2006年8月)

1、在本校全面展开实验。

2、进行子课题实验成果交流。

3、提交结题报告。

宜城市龙头二中

师生关系教育教学论文 篇6

一、把心血和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通病:学生考试成绩差或不守纪律,便以为“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一怒之下便会对其进行挖苦、讽刺、体罚甚至赶出校门。其实,我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著名教育家布鲁姆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和先天禀赋虽存有差异,有超常儿童,也有弱智儿童,但二者只占百分之一二最多不到百分之五,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仍是“可教可雕”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随便对一个学生失去信心。每一位老师都要拿起表扬的“武器”,在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多表扬学生。―――在学生看重的事情上(如表扬、鼓励),我们可能太吝啬了,而在学生反感的事情上(如讽刺、挖苦),我们可能又太慷慨了。要知道: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宽容与关爱的基础上,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二、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好感

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战场,也是构建师生关系的主阵地。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要学会运用课堂教学中的“无错原则”,―――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成长中的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和回答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从发展的角度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要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进行延迟反应,将重点放在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与改进上。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让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都画上满意的句号,使学生的参与有安全感,这种参与不仅是认知上的参与,而且是师生情感上的参与。运用“无错原则”,能打破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当“观众”的局面,代之而来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当“演员”,在“舞台”上大显身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师生关系的演变过程和技术的关系 篇7

关键词:师生关系,演变过程,技术

师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历来都是受世人所关注的。正因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更应该从本质上出发, 研究从古至今师生关系的发生发展情况, 以便于我们能营造出更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师生关系的演变过程中, 技术起着巨大的作用, 技术是顺应时代潮流发生发展的产物, 属于必然产物, 所以受它影响发展的师生关系的整个演变过程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属于必然发展。现在我们就通过对师生关系演变过程的分析, 来探讨技术对其发展的影响。

1 师生关系的演变过程

师生关系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师生关系的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下面进行具体的叙述。

1.1 古代的师生关系

一提到古代的“师”与“生”, 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孔子和他的徒弟们。对于我们来说, 他们之间相处的事迹, 基本代表了整个那一时期师生之间的相处模式。在古代, “尊师重道”是师生之间关系的主旋律。相传, 在我国古代, 每一家的堂屋正壁上都会挂着“天地君亲师”的牌子, 到了过年的时候, 家庭成员都会如同拜祭祖先与神明一样, 对此牌子进行参拜。这足以证明, 古人对自己传道授业的师傅是如何的尊重。

有这样一句话大家都听说过,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其实这也是古代师生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在那一时期, 师生关系是除了直隶亲属之外最亲近的了。老师与学生之间亲密无间, 基本上每天都会在一起做学问, 讨论对一些事物的看法, 老师诲人不倦、循循善诱, 学生谦虚谨慎、孜孜不倦。老师与学生之间毫无芥蒂, 老师想把自己的全部学问传授给学生, 而学生也虚心向学, 对老师尊重有加。师生之间的关系如同一条温软的丝带, 流连在溪水间, 徘徊在柳荫旁, 蓝天白云下, 不知缔造了多少震世惊艳的文人墨客。

1.2 近代的师生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 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一时期, 人们受到一些西方文化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模仿, 古代的私塾也渐渐的发展成了学校。由于教学环境和教学形式产生了变化,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时代性的转变。随着当时社会的发展, 人们周围逐渐显露一些新鲜事物, 而学生也开始学会从这些事物上获得一些信息, 不像古代那样只有老师这一个信息来源处。所以当时教师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当时的教学主流是“以教为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动者, 而学生是被动者。教师负责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 这个时期的学生由于接收了外来事物的影响, 以对这种教学模式和所学知识产生了质疑, 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又完全没有交流, 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1.3 现代的师生关系

时光流逝, 当无数往事如星河中的尘埃般被人渐忘, 当昨日的故事被悄悄写入了历史时, 社会也迈入了崭新的一页。在大力倡导“教育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 学习模式与教学形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出于周边环境的影响, 师生之间的关系又出现了变化。现在是一个讲究自主创新的时代, 学生大多有自己的想法, 学习过程也是在自主的形式下进行着, 教师以从一个灌输者的身份转变为引导者, 而学生这盆娇嫩的鲜花也终可以自由的选取养料。现在的学生大多具备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 而他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与教师进行交流, 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引领与指导的作用。而教师和学生在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中达到了一种心与心的交汇, 在学生的眼中教师以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人物, 而是能与自己进行心与心交流的朋友, 这就是现在所谓的“良师益友”关系。

2 技术是怎样影响了师生关系的演变

技术在师生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辅助的作用, 每个时期的技术水平不同, 而他们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在古代, 没有书本、黑板, 没有纪录片, 也没有通讯设备, 学生只能从老师那儿获取信息, 读的是前人的遗训, 学的是老师的阅历, 这也就形成当时的教学形式, 那就是教师和学生必须是面对面坐在一起, 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正是由于教师在这种环境下的权威地位, 导致了学生对其极度的尊重, 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 自己的老师就是权威, 是自己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而正是因为这种教学形式的局限性, 导致了对教学人数以及学识的局限, 但也正是因为人数的有限, 一个师傅只有几个徒弟, 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达到了融合。

随着造纸、印刷、无线电广播等技术的产生, 教学本身也发生了变化。教师通过报纸, 书籍以及广播等渠道获取前辈留下的知识信息和当下的实事信息。与此同时, 学生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渠道获取到想知道的知识与信息。而且由于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阅历各不相同, 所以对信息的处理也不尽相同, 这就使师生之间的意见开始产生分歧。但是当时的教育体质还没有完全改变, 还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形式, 学生如果在那种环境下提出异议, 会认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所以在这种信息不完全以及师生之间无交流的双重矛盾下, 师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危机, 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 师生之间的关系又发生了质的变化, 也就是从之前的冷漠独断发展到现在的用心交流。现在的师生之间关系大多很融洽, 在学习之余, 教师关心学生, 而学生尊重老师, 两者在互帮互助中完成教学任务, 并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所以说现在的师生之间更像是朋友的关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其实这点我们不难发现, 正是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 所引起的教学形式及教学模式的变化, 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进而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 技术手段也从以前的单向传输为主的电子信息通讯升华为现在的双向交互的电子信息通讯技术, 正是由于这一本质的变化, 使技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现在的教育是为了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 然后提出问题, 最后再与老师共同解决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基本占据了主动, 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被动学习。而在这个过程中, 技术起到了连接作用, 在技术营造的教学环境中, 教师可通过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发布各种教学信息, 学生可独立查询信息, 如有疑问也可得到及时的反馈, 就算不是在课堂上, 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也可以随时交流, 讨论各种问题, 并共同解决问题。这也打破了老师和学生只能在学校见面学习的局限性, 同时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 使教师和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 都能够互相帮助, 互相尊重, 达到心灵上的交汇, 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共同进步。正是由于技术的参与, 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完成, 与此同时促进了师生之间感情的顺利发展。

3 总结

纵观师生之间关系的演变过程, 我们不难发现, 技术在其中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特点, 不同阶段的技术介入到教育过程中之后, 影响、改造、甚至重塑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人在创造和发展技术的同时也同样受到了技术的影响。从以上的种种现象和角度, 我们也可以确定, 技术在师生之间关系的演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 技术将继续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 也必定推进师生之间关系的变化,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将呈现出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新.新课堂中的不等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通讯.

[2]王本陆.关于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改革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 2000 (5) .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模式 篇8

研学后教的课堂模式在数学的教学当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数学作为一门逻辑学科,虽然往往都有标准答案,但是数学问题却可能有许多不同形式的解题方式去解答同一个题目或者同一个答案。课堂上老师毕竟只有一个人,而学生有多个,一个学生所思索到的方法可能没有老师全面,但是许多学生想出来的方法就会比老师一个人的想法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多种多样。这些问题就涉及了数学老师和学生之间该怎么去互动,怎么去合作,才能达到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学习模式。

一、激趣导学

数学老师和学生多进行互动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因为数学是逻辑的学科,越深入学习难度越大,所以部分的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加容易,因为老师摆脱了自己讲答案,学生在下面完全按照老师的方法来做题学习的方式。首先是学生必须是先独立解答题目,不管对错,叙述出自己解题的过程和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选出正确的学生的答案。而老师只是充当一个“裁判”的角色,从“上场”到“入网”的“球员”,始终都是学生本体。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并且提高学生的口才和思辨能力,让学生参与到竞争中,提高他们的兴趣。数学老师也可以利用游戏数学、故事数学,或者是名人的事情来引入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发现数学的实用性、有趣性。

二、合作助学

让师生之间的合作成为习惯。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个关键,就是强调合作关系,老师在担当“裁判”的时候,也不能置身事外。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老师除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才智外,还要朝着正确的解题方向进行引导,不能使之跑偏题目本身,而且还需要让不懂的学生通过别的同学的讲述解题过程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理解题目的结构和解题的关键。学的是方法而不是答案,老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研究数学的解题方式,可以让师生之间的合作成为习惯。

三、拓展促学

课外知识教学引导很重要。课堂的教学在表面上因为存在意义上的严肃认真性质,难免课堂上会存在乏味的迹象,数学又需要学生开动脑筋,老师也会在教学的要求下经常性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数学题目的练习。显然,相比之下,学生对于课外的知识会比课堂上任务形式的知识会更加感兴趣,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能仅仅保持在课堂上,还需要在课外。课外的数学知识主要是以延伸形式,一是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多去关注课外有关数学的知识,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二是鼓励学生多出难题,多思考课外的问题去与老师一起分析题目,解决问题,与老师一起合作完成。在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当中,老师应该分享更多课外数学知识,与学生进行讨论,并且提出新的问题和答案让学生去思考和判断。有条件的,还能够利用数学问题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老师与学生一起来讨论其中的数学计算过程,分析得到的结果与数学讨论过程是否相符。

四、成功激学

数学老师注意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成功感。从提出数学问题到解答数学问题,在得出结果之后,可以感受到来自数学的成功感,尤其是题目当中越是复杂和困难的题目,能把答案解答出来能让学生产生自豪的感觉。数学老师应该抓住这一点,鼓励学生之间的竞争,看谁能快速解答问题,谁解答的过程更加快捷和合理,鼓励学生找出与老师解决题目的不同方案。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能力和逻辑。

改进课堂教学 创新师生关系 篇9

改进课堂教学 创新师生关系

娄方金

东阿县牛角店镇大李联合校,山东 聊城 252200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国家综合实力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能力上。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一代,无疑将成为我们民族兴旺,国家发达的关键。

创新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与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截然不同,创新教学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而要创造这样的环境,就必须创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当前,课堂教学仍存在这样的现象:“注入式”“标准化”的状况,课上,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抄条条;课下,教师设下漫漫题海,重重考山,学生则忙于画钩打叉。存在这样的现象,是教师的教学活动没有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的表现。课堂教学是探索知识、培养心理品质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场所,语文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充分认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把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等作为衡量的标准,要从国家的前途、命运,从教育教学的现状以及青年学生的发展特点等方方面面地、多角度地来认识教育教学,创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系。

一、当前的师生关系严重阻碍了创新教学的开展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有如下特点:

1.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在课堂上,教师就像三军统帅一样发号施令,而学生就像将军手下的士兵,执行命令成了他们的“天职”。

2.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受传统古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熏陶和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在教师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自然就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3.教师按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学们有自己的光芒,只不过这种光芒被教师的光芒掩盖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能墨守成规,全盘接受教师的思想观点,不敢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的只是死知识,不会灵活运用,加以变通。想的只是怎样迎合老师或上级领导的想法,没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就更谈不上创新了。而创新教育要求培养有创新精神,能独力创造,人格健全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充当知识的探究者,而不是接受者。(教学管理论文 )教师必须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宽阔的思维空间,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信。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竞争创造的主阵地。因此,转变观念,创建一种适合创新教学需要的新型师生关系刻不容缓。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创新教学思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最关键的一点是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总结这一学期的实践经验,我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具有以下特点。

1.民主、平等、和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安全愉快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感受到的是轻松、愉快、接受和尊重。这样的环境能使学生思维敏捷、清晰,增强学习的毅力,提高学习热情,而这些都是学习的前提和保证。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做到:①放弃权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听听学生的想法,也向学生讲讲自己的看法,消除师生之间心理上的隔膜;②敢于在学生面前检讨自己的错误,敢于正视学生比自己做得好的方面,并虚心向学生学习。能适时、适当地向学生展露真实的自己,不要让学生总感觉自己的老师像个圣人;③要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苛刻。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为学生服务,”这一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在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成为自己,进而超越自己。

这一师生关系的创建要求教师做到:①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②变课堂上的长篇大论为精心点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自己去思考、实践,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③承认学生的差异,不对学生作整齐划一的要求,减少横比,多用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作纵向比较,切实看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④尊重学生的个性,有个性的学生才能成为他自己,能成为自己的人才谈得上创新,若要成才就需要教师的精雕细琢,没有责任心的教师只会粗制滥造,粗制滥造的结果只能出次品。只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促使教师把工作做到细处、实处,像春雨润物那样为学生的茁壮成长默默奉献;⑤时刻不忘读书、读人、读天地万物,使自己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强劲的人格魅力;从而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用强大的人格力量去征服、影响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篇10

宿豫区陆集中心小学

陈景翠

心理学中讲到:当双方心理相融时,相互之间交流感情、知识、观点时,容易被对方接纳;反之,当双方思想上,心理上对立时,则双方的观点不容易被对方认同和接受,情况严重时,会出现对着干的不利情境。教学工作是一个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活动,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很重要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必须首先在师生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在工作中,要做到以上几点:

一、热爱学生但不强迫学生

热爱学生就是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在思想上引导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指导学生。

不强迫学生指的是不能强迫要求学生在某一时间都同时达到某一标准,换句话说也就是对所有的学生不能抱同样高的期望值,不能搞一刀切。因为不同的学生个体,各人的学习基础不同,愿望动机不同,爱好、智力不同,环境条件不同,这些情况决定着不能强求学生同时达到同一标准。有些老师没有注意这方面,结果,好心落下驴肝肺,造成师生之间对立紧张关系,也没达到预期教育目标。所以应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根据个体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爱生但不强迫学生。

二、教育方法要灵活,保护学生自尊心

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自尊意识尤其强烈,加之其知识不完善、自律性不太强,当教师方法不当时,往往造成思想上对立,有时甚至会出现公开顶撞教师的尴尬局面,不利于教育目标地实现。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普遍号召法、个别谈话法、典型示范法、分析讨论法、暗示提醒法、主题班会法等,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三、畅谈理想,以期取得学生的理解和配合

教育学生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更要与学生谈论个人理想。远大理想、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对学生都起着同样的激励作用,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之一。如与学生谈论“十年后我所从事的职业”,进而谈起“怎样才能干上所理想的工作”,最终顺理成章地归结到现在我们学生应认真学好各门功课,为学好功课应建立和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并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这样,通过与学生谈论自己的目标,实现目标条件、方法,使学生理解老师的心情及要求,自觉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双方和谐的关系就建立起来了,教学效果自然就上去了。

四、教师在专业上要过硬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模式 篇11

关键词先学后教 自主互助 新型师生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051-02

一、师生关系研究的意义

心理学告诉我们,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提供了满足,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享受到师爱的温暖,感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形成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自尊、自信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然而,现实中的师生关系状况如何呢?据调查发现,有54%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与我倾心交谈”,48%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能了解我的忧虑与不安”,40%的学生认为“找不到一位能倾诉内心隐私的老师”,38%的学生认为“老师常让我感到紧张与不安”。可见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家赞可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师生的关系如何。”因此,推行“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的首要前提就是要优化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理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俗话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用“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的模式学习,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范式和师生关系。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师生互学、相互交流、彼此影响的“学习共同体”。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探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是相互的倾听者、平等的对话者、共同的合作者和实践活动的共同开发者。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相互倾听,交流思想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不同形态的教育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我们狭隘地认为:教育就是知识的灌输与强化。教师是独白者,学生是聆听者,学生对教师的倾诉几乎被剥夺殆尽。教师习惯于“我讲你听,我管你从”,几乎失去了倾听学生讲话的能力,“遵守纪律”“听话的孩子”成了好学生的标志。

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绝对成不了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把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知识传授,转变为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多向度、多纬度的知识建构与扩展。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强调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与广告零距离》课上,学生们通过课前的调查搜索,记录下形形色色的广告,有的设计新颖,有的用词风趣。他们有的用相机拍摄,有的用画笔描绘,有的用文字记录。当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广告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学生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告诉同伴。因为有了课前的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中无需老师的说教,我轻轻地走下讲台,把三尺讲台让给学生,让讲台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舞台。孩子们眉飞色舞地讲述,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的欢声笑语,师生在倾听、交流中感受到了活动的快乐。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主动地参与学习,智慧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平等对话,相互尊重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教学成为一种生活,一种以对话为特征的生命和情感的沟通。这种对话是师生的互动,任何一方都不能缺席。正是因为学生的参与,才使得“儿童从一个没有什么意识与能力的潜在对话者转变成一个现实的卓有成效的对话者”。 对话的双方是平等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在“商榷”气氛中共同探讨学生未知的新领域。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间休息讲安全》课上,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言行谈谈课间都做了什么。孩子们如实道来:有的飞也似地冲向卫生间;有的下棋;有的跳格子;有的趴在窗框上往远眺……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得知有的孩子的行为较为危险,如趴在窗框上,冲向卫生间等。我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学生们的危险行为。突然有只小手举得高高,似乎在向我示威。他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想提出我的看法。”我用眼神示意了。他接着说:“要让同学们在校园里安全地过好每一天,首先学校要有安全的环境。”我有些诧异。“如咱们的窗框太低,窗框外没有安全网,同学们关窗或擦洗玻璃时随时有坠楼的危险。”好犀利的语言,他似乎在将我的军,不过他说的是事实,这是学校的一处安全隐患。作为教师应尊重事实,尊重学生的意见。于是我表扬了他,夸他有一双慧眼,老师将把他的建议向校长反映,尽快消除这一安全隐患。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对话者。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师生互相尊重,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师生的平等“对话”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更是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的一条途径。平等“对话”轻如丝丝细雨,柔若习习春风,又好似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感受到关怀与尊重。

(三)师生合作,教学相长

儿童的认识规律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在儿童没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头脑不能思维,对所学缺乏感知和表象就不可能形成属于主体自己的知识,不能理解对事物的抽象,即使他们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尽量先做,使他们的头脑充实了,然后才能把它变成理性的条文。

师生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是“先学后教,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活动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师生的学习行为规律,以师生互依附,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去观察,去感知,去发现,有了一定的大脑储备之后,再由教师与学生合作深入地探究,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体验到活动的快乐。

(四)共同实践,开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它学科课程那样有现成的教材作为其活动展开的内容,该课程具有充分的自主性、生成性等特点,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其一,这要求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和开发课程;其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角是学生,面对的是社会实践,学生在与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会不断生成新的主题、新的活动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和灵活处理;其三,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某一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模本可以参照,师生必须在具体的情景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并以此为生长点生发出新的知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过程。

开学伊始,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走进校门,捧着散发着阵阵油墨香味的课本时,他们的心情多么的激动,手中的每一本课本是多么值得珍爱。因此,家长不惜花上十多元钱为孩子买五花八门的书套,一时间各种类型的书套成为学生开学的首选之物。看来动手用挂历纸、废报纸包书已成为历史。看到这种现象让我突发灵感,何不将开学的第一堂综合实践课与学生共同研讨如何动手包装书本,于是《我为新书穿衣衫》的主题活动酝酿而生了。在活动的第一阶段,先让孩子们围绕主题根据自身的兴趣分解研究的子课题。学生提出:“塑料与石油的研究”“包书的学问”“让废品闪光”等子课题。接下来我与学生们用了3个时间段共同实践了这个主题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知道塑料是从石油中提取而来,还学会了各种的包书方法,提高了动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孩子们体验到呼吁全人类珍惜资源,共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活动中学生们还感受到包书的乐趣,废物再利用的成功妙招。孩子们还提出:“我的书本我作主!”他们在包书纸的封面上随心所欲画上自己最喜欢的图案,写上活泼可爱的美术字等,为新书穿上最漂亮的服装。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在兴味盎然的情态下,我与学生们共同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这本无字之书的新领域,共同实践了活动的全过程,感受到实践活动的快乐。

在“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的课堂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信积极地探究未知领域,形成善良、友爱、尊重、自信的良好性格,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陈树杰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张贵联主编.让世界成为学生的书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模式 篇12

在信息化时代和提倡终身学习的社会环境中,传统的课堂学习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目标,这对于外语教育来说也不例外。近二十年来,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外语教学界的重视。华维芬(2009)根据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认为,在语言教学领域,“学习者自主”指学习者自我负责管理语言学习的能力,也就是学习者能够自己决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习得过程及自我评估学习效果。尽管许多学者对外语教育中自主学习的概念进行了梳理,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和效果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王笃勤2002;徐锦芬2004;华维芬2009等),但是,针对自主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角色、两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以及两者对于自主学习效果的看法等问题的实证研究还不多。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某外语院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研究过程是对其在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师生互动进行个案研究,研究目的是探讨在该模式下的师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

二、语言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的实证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研究生与研究生导师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与导师之间的互动,关注的焦点是这种互动与论文完成情况的关系。如Bargar和Mayo-Chamberlain(1983)以发展的视角探讨了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互动,并提出了增强互动效果的建议,其中包括关注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个体特点,对某一个学科领域及其相关学科保持一种创造性的怀疑态度等。Frost(1993)运用Crookston(1972)提出的两类师生关系框架(“规定型”和“发展型”),对他与37名一年级本科生导师进行的访谈进行分析。这些导师来自美国的两所专注于文科教育的女子学校,他们的学生把与导师的关系评为“发展型”(developmental)。对16名咨询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进行了访谈,研究他们对于各自导师的关系的看法。研究表明,10名学生对其与导师间的关系表示满意,6名学生表示不满意其与导师的关系。Knox等(2006)从研究生导师的视角探讨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对19名治疗心理学系的研究生导师进行了访谈研究,探讨他们与各自博士生之间的关系。访谈结果表明,这些导师通过反思其与各自的导师之间的互动,来学习如何与他们的博士生之间建立关系。他们将自己的角色定义为对博士生进行扶助,并为他们的博士论文研究提供建议。

以上研究均基于母语为英语的研究生,针对其在各自专业领域与导师的互动进行研究,因此语言并不成为其与导师间的沟通障碍。在以下两个研究中,研究背景均为英语作为第二外语,而这种语言背景也构成了他们在与导师互动时的另一个维度。Belcher(1994)研究了3名从中国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与各自导师之间的关系,这3名学生的研究背景分别为中国文学、应用数学和营养学。研究表明,对于不成功的2名博士生来说,他们在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的角度上与各自的导师看法不一;而对于成功的那位博士生而言,她与自己的导师之间建立了更为合作式的师生关系。Chen(2010)对台湾某高校一个TESOL硕士项目的学生与导师之间关系进行了个案研究。两名导师和他们各自的一位学生参加了实验。对访谈和研究日志的分析显示,研究生与各自的导师之间的关系大致符合Dysthe(2002)提出的教学模式,即传统的教师一学生类型。Chang和Strauss(2010)对从中国到新西兰求学的研究生与各自导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研究生认为在和导师互动时面临着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障碍。

目前国内对英语学习情境中的师生关系的实证研究还相对较少,王俊菊和朱耀云(2008)采用叙事探究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在师生关系中作为学习者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教师在师生关系情境中的学习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为学生而学;因学生而学;向学生学习。

三、研究背景与方法

本研究是在南方某外语类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开展的一项自主学习项目背景中进行的。该项目设立了三种学习模式:探究型学习模式;任务型学习模式;人机对话型学习模式。该教改项目的目的在于了解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在这三种模式中的自主学习方式、体验及参与项目的助教的角色,为进一步完善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开发自主学习任务平台积累初步经验。迄今为止,该项目已取得两项阶段性成果: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试题库的开发;大会仿真任务题库的建立。在探究型自主学习模式中,研究生助教在由项目总负责人指导编选的《阅读文选》中挑选一篇文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总结文章的大意并选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和段落;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提出自己列出的好的词、句和篇章段落,并就自己认为存在理解困难的段落篇章向教师提问,然后学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自由讨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主要是组织学生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讲解和讨论。在课后,学生和教师都被要求针对前一阶段的学习撰写反思性作文(用中文撰写),对学习和教学的效果进行总结,指出学习的成效和不足。为了确保研究生助教和学生了解自己的角色及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流程,项目负责人为助教和学生举行了三次针对性的专题培训,每次培训持续45分钟。

本研究致力于回答以下研究问题:英语专业研究生助教如何看待(以下简称助教)他们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以下简称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如何看待他们与助教之间的关系?助教认为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认为他们在师生互动中的学习效果如何?

本研究的参与者为非英语专业的20名一年级研究生(学生)和6名二年级的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助教(教师)(其中有一名助教未上交反思性写作,所以实际参与正式研究的助教人数为5名)。6名研究生助教的研究方向均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设的“外语教学技术与评估”方向,在硕士生第一年学习时已经完成了英语教学法、语言测试等方向专业课程的学习。

研究中的数据收集工具为学生和教师撰写的反思性写作和研究者对探究型课堂的三次观察。研究者对三次探究型课堂的教学进行了摄像并对教学的互动进行了初步的文字转换。助教和学生撰写的反思性写作是分析的主体,而课堂观察的作用仅在于对反思性写作分析进行数据的“三角验证”(triangulation)。研究者依据Glaser和Strauss (1967:123)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的编码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90%的文本进行反复阅读,形成初步的主题框架(themes),然后再根据该主题框架对文本进行再次分类,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文本的初级编码(free nodes);在对初级编码进行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研究者将初级编码中的内容再次形成子类编码(tree nodes),从而形成文本分析的完整框架。在分析过程中,研究者使用了定性分析专业软件Nvivo 7.0对文本进行编码。

四、结果与讨论

对学生完成的反思性写作进行分析得出了总计75个节点、4个维度的主题:助教对探究型模式下师生关系的看法;学生对探究型模式下师生关系的看法;学生对探究性模式下学习效果的期望;学生对探究性模式下学习效果的看法。这4个维度的划分都与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对应并围绕着探究性模式下师生关系的主题展开,在节点中的分布分别为10(13.3%)、25(33.3%)、7(9.3%)、33(44.1%)。

(一)助教对探究型模式下师生关系的看法

助教对探究型模式下的师生互动的理解主要集中在课前准备、课堂授课和课后辅导三个方面,其主要的方式有课前敦促学生交作业、课中对课文内容改进行讲解,尤其是对于其中助教认为较难的词、句的讲解,向学生讲授如何撰写读书报告的知识、课后批改学生作业等几种方式。对较难理解的词、句的讲解是课堂上助教与学生发生互动的重要形式。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和关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如一名助教谈到,

我和唐晓晓主要是催促同学们看指定的文章Crookston (1972)提出的“传统型”模式,即学生从助教那里获取具体问题的答案,并在全部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助教的监督和指导。尽管探究型学习模式的设计者的初衷是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己决定学习的方式和进度,助教扮演监督学习进度、调动课堂氛围的角色,但是对学生和助教的反思性写作和课堂话语的分析表明,探究型学习模式中的师生关系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而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其学习效果也只局限于对阅读材料的词、句和篇章的理解,欠缺将学习的内容转化为语言交际能力,如口语和听力等的机制。因此,研究结果说明,对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和任务的设计不能局限于对该模式或任务的表面讨论,而应当从自主学习任务的制定者、参与任务的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同时考虑学习模式的效果。

对探究型自主学习任务的设计者来说,自主学习任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交际技能,而不是只关注语言知识的掌握;对参与自主学习模式的学生来说,应当帮助他们树立逐步摆脱对老师的过度依赖的思想并在学习过程中完成思维模式的渐进式转变;对参与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师来说,应当摒弃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从改善学生的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着手,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以提供学习策略为主,参与自主学习任务的设计和修改,以充分调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和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正如Fujioka(2008:70)所指出的,师生之间互动的最大化效果有赖于所有参与方就“最为有效、产出最高和最让人愉快的互动方式”达成一致(Chang&Strauss 2010)。总的来说,本研究对于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主要启示在于,学习模式的革新往往不能只停留在对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的层面,而应同时考虑到学生与教师既往的英语学习经历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习理念,通过自下而上(bottom-up)的任务设计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学习理念的革新相结合的方式,对探究型自主学习模式完成体系化的建设。而对于学生与教师的固有的学习理念的改变比具体的学习任务设计往往更具挑战性。

本研究存在实验周期短和数据来源较为单一等两方面的不足。首先,研究的实验周期仅为一个学期,未能对探究型学习任务的完成进行更长周期,比如一年的跟踪研究。另外,数据的来源仅为学生和助教完成的反思性写作和三次课堂观察的结果,未能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分析,亦未能通过对学生和助教的访谈获取更多的数据。因此,下一阶段的探究型自主学习模式下师生关系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增加研究的周期,选取两到三名学生和一名助教进行为期至少一年的跟踪观察,了解师生关系在一年时间内的变化;增加数据来源,尤其是探究型学习模式下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的表现,分析该学习模式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

上一篇:公路工程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执行智慧培训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