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审美教育是钢琴教学的基础性教育内容之一,是塑造音乐艺术美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激发其学习热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钢琴教学转化为对情感美的感受、声音美的体验,将钢琴学习演化为对音乐美的追求。在钢琴教学中,对审美教育进行研究已成当前为钢琴教学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钢琴教学 审美教育 核心 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随之不断发展进步,在这一过程中,素质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钢琴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所看重,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钢琴而获得身心的愉悦,并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使自身的情感体验不断得到丰富。所以,钢琴教学已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对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探讨,希望为今后的钢琴教育提供借鉴,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自身情操。
一、钢琴教学的核心是审美教育
音乐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追求精神品质的有效手段,在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力度的同时能够传递出一种能够给自身带来幸福美感的精神追求。钢琴,作为音乐生产的一种工具,通过钢琴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来体会音乐。在实际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钢琴教学的核心本质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们一种良好的音乐素养,这种音乐素养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感受美、体验美和追求美,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因此,钢琴教学可以看做是培养学生欣赏美的一种课程,钢琴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学校审美教育的提供,通过对钢琴的学习来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当然,不同的学生对钢琴音乐的体验是不同的,可以肯定的是,审美教育作为钢琴教学的核心,对提升学生对音乐对美的鉴赏力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钢琴教学和审美教育的关系
(一)钢琴教学为审美教育提供基础
进行钢琴演奏,专业知识技能和技巧是决定其精彩度的关键内容。掌握正确、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是表现各类钢琴作品的内涵和意境的前提,是演奏者准确地表现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情感的前提。因此,钢琴教学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开拓自己的思想,突破单纯传授教学知识的限制,重视让学生在学习中去体验美,去感受情感,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作品情感的把握能力,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充分展现给听众以引发共鸣。
(二)密不可分的钢琴教学与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其美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在钢琴教学中,始終将审美教育贯穿其中,是在潜移默化中体现的。钢琴教学中对于演奏技巧的训练和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问题的研究,以及怎样使钢琴教学走出从纯技巧训练的误区,从而充分展现其中应有的美学品质和人文精神,充分实施其美育功能,意义重大。
(三)钢琴审美教育中的特性
演奏被称之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情感审美是支撑演奏引发共鸣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演奏情感的审美是一种心理上的美学感受,包括声音美和情感美两方面,在情感审美的钢琴课堂中,声音的审美和表达出演奏艺术的核心同样重要。演奏艺术是生活美的反映,需要让演奏者把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从心灵深处爆发出来,使之得到美化和升华。
学习钢琴演奏的一项重要体验即为审美的愉悦体验。要想使师生的身心愉悦的体验贯穿钢琴教学的全过程,就要将学生的演奏积极性及审美感官充分调动起来,使其产生强烈的演奏欲望和自我表现的兴奋感,给听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生活美可以通过演奏艺术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握住钢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将学生美的心灵感受激发出来,将自己的爱憎情感用琴声去表达,进而感染听众。
三、钢琴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措施
(一)有效培养敏锐听觉感知能力
钢琴学习者能准确地审美认知正确规范的演奏声音,对演奏方法和钢琴发声基本原理的正确科学理解,以及能辨别、纠正不规范的发声的意识等就是好的声音概念。教师在教学生时要从手指触键点、演奏姿势等方面来教授学生懂得钢琴发音原理,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以及规范技巧。学生要想使得演奏具有美感,艺术感染力强,震撼心灵。对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的培养从一开始便要重视,建立良好的音色概念,审美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在演奏时,要结合作品倾注自身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情感,与琴声相融。
(二)培养兴趣,让音乐学习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因为个体差异,学生在手指条件、演奏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区别对待各个学生,在对其自身特点有基本把握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案。教学时对钢琴技术发展的逻辑性、钢琴教材的多样性、音乐风格的全面性有整体上的把握,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要选择生动形象的教材,教学内容多样性、民族性也要注重。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热情,使其充分发挥演奏技巧,同时,要准确诊释钢琴佳作,创造出一个钢琴技术、理论和完成作品完美结合的美妙境界,从而使音乐教与学成为享受美的过程。
(三)加强音乐审美中的素质教育
钢琴教学中审美的桥梁是音乐美育。首先,音乐美育能积极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对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个重要内容,为人师表,在进行钢琴审美教育时,对教师各方面素质的要求都极高,因此,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素质教育的建设。在审美教育中,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人的丰富的情感,获得情操的陶冶。在加强音乐美育中素质教育的时候要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是促进钢琴教育审美教育的有力措施。
四、结语
作为音乐教育的本质,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钢琴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进行实际的教学工作时,要充分把握钢琴教学的规律,始终发挥审美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增强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毅力,以提高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为培养出完善、健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危圣霞.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3,(01).
[2]申华.高校钢琴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09).
[3]陈新宇.浅议钢琴教学的核心本质——审美教育[J].音乐时空,2013,(07).
作者:周红生
【摘要】语文课是一门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在思想情操上收到良好熏陶的课程。语文教学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育目标必然是在培育学生听、说、读、学等基本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篇论文要从美育的重要意义、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密切联系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三方面来论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其中,以第三点为核心,从品词析句、媒体运用等六各方面来阐述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情操,判断美。
吴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结晶。”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真、善、美与假、恶、五的斗争史,是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追求美好理想生活,创造美好世界的奋斗史,对美的向往是人类文明得以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许多流芳百世的思想家、教育家都以其美的语言、美的理想和追求,充满激情的在其传世之作中传播美、讴歌美、从而启迪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的斗志,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推动力是前进,而教育活动始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紧紧相连。当今美育作为二十一世纪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任重而道远,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培育新一代的历史重任。(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的任务。语文教学可分为三方面,认知、伦理、审美、即真、善、美。有位哲人说“知识的缺陷可由道德弥补,而道德的缺陷不可由知识弥补,同样语文知识弥补不了审美。不具有审美能力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要尽快改变美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用美学原理培养、增强年轻一代的审美能力,培养和造就文明、健康、向上的新一代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重要任务。
一、 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对此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广义讲,美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中一
美的形式给人们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已达到净化人的心灵,完善人们的行为、体态,提高人们的道德和智慧的教育活动。狭义讲,他一方面只培养人接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指个体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美的鉴赏的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体验,选择、判断已达到对美的肯定和对丑的否定,使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道德情操得到陶冶。美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美育状况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社会文明的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素质的总体水平。
美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美育状况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社会文明的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素质的总体水平。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看,原始社会的壁画;石器、陶器制品;封建社会的诸多文学、工艺成就;现代社会的高度文明都说明了人类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进行着各种各样美的创造外,还通过美育来陶冶人们的情操,启迪人们的心灵,树立美好的理想,展示美好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形成青少年的审美观和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也是形成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品德、增强青少年创造幸福生活能力的教育活动。
语文课中的各种直接的感知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审美感受的重要心理形式,审美情感以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基础,是从审美感知过度到审美想象的必要环节。儿童是从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审美对象中获得的表象,由于情感的融入而获得新鲜的生命,出现‘浮想偏偏’‘神采飞扬’的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情感。审美情感被认为是儿童创造思维发展的最有利的因素。
语文课中可以通过众多优美的文学作品来塑造学生多方面的审美情感。在不同文章所表现的思想类容和审美情趣中教会学生做人的
标准和崇高的追求,从语文教师的语言美,板书美,行为美中影响学生良好的德行和审美情操。比如‘世间最美的坟墓’中的朴素美;‘冬天只美’的自然美;‘最后一次演讲’中闻一多正义凛然的崇高美等等,都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阅读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美。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审美判断指定神没评价。审美评价是对审美价值的主观认识,审美评价既受审美主体本身的个性、审美能力、审美需要的制约,又受审美对象的制约。儿童的审美评价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形成对事物的丑美、善恶、真假的初步判断能力。
读,能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怡情怡性,陶醉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领读、默读、串讲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的品德得到升华,使他们沉浸在作品的审美境界里,受到美的感染和激励。比如(琵琶行)中教师可以刻意突出诗歌的节奏和旋律以及富有艺术性、音乐性的演奏技巧的范读,来传达出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及自我身世的感叹,体会到同是天涯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惨际遇。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还可以培养学生拥有一颗热爱美的心灵。比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诗,首先要体会作者的心胸之美。其次体会诗人笔下景物之美。诗人虽然只从视觉这一层面上看到景物,但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既有近景又有远景。第三,体会诗人的文字之美。诗人用词之精当、优美、形象、极富表现力。
此外,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还能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追求美的能力。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常常凭借黑白、明暗来表现艺术的美。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是一首几年鲁迅的诗。诗人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和专吃人肉喝人血的剥削者作对比。这种剥削者虽然活着但却是行尸走肉,没有人性,在人民心中早已死了,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鲁迅虽然死了,但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战斗思想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把鲁迅的形象塑造得极为高大美好。学生学习了鲁迅的伟大精神和人格后,会自觉不自觉的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生甘愿做野草,甘愿做人民的孺子牛。
二、 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密切联系
在以智育为只要任务的各类学科中,语文教学是与美育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广泛的学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即以美育为主线,把美育贯穿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以美的形式、美的手段作为知识的载体,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美育也要以语文教学为基本内容,以实施教学计划为目的,通过一篇篇情景并茂,曲折生动的语文课文来达到美誉的效果。美育既是语文课的形式也是他的目的,而语文课既是美育课的具体内容,也是美誉的主要材料和依据,美育作为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无可置疑。
(一) 语文教学充满美的灵性
语文教学可以借助语文教材通过老师的领导,运用教学技巧达到美育的目的。其中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它适应国家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蕴涵丰富的美誉思想,主要表现为:
在内容上:①人物美。作者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揭示人物性格、品质和内在思想感情的美。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产生一种向善向美的内趋利,达到人格的逐步完善。教材中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这些闪耀着人类崇高精神的光辉形象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美是道德的象征,是实现德育的途径。当然教材中也有对丑的揭露,美丑衬托对比,可以达到摒弃善恶、完善人生的效果。②、环境美。有江山如画的自然美,有亲情、友情、爱情的社会美,还有景物与主观感情相铸的意境美,通过意境窥见的是作者的灵魂。③理性美。清晰的调理和严厉的推理使人折服,从而产生明快、严谨与愉悦的美感。比如一些富有哲理的散文和议论文《白杨礼赞》《爱莲说》《荔枝蜜》用“自然的人化”传达出美学的意蕴
在形式上:①精巧的结构与主题情节的和谐,表现为一种美。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明暗交错的双线结构,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严密的论证结构,这些都闪现着美的智慧。更不用说诗歌辞赋的结构,散文的形散神聚。②语言美。语言美包括汉字自身的美,它凝聚着汉民族的智慧,或象形、或形声、或会意等,汉字还形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放射着奇异光彩。③组合美。组合的词句合成文段,形成意象,或绘形、或造境、与音调气势相辅相成的千变万化又形成流动的音律美、绘画美、雕塑美,营造出美的及至。④节奏美。表现为语言文字等疏密浓淡。小说情节的快慢;散文情感的波澜;议论文的层层深入;说明文的主次分明;这些都表现为一种悦人心目的节奏美。
在风格上:①壮美。表现为雄伟壮观、豪迈、刚健的阳光美,《观沧海》《听潮》都给人一种崇高向上的激情。②优美。表现为柔静、精巧、妩媚的阴柔美。《爱莲说》《海滨仲夏夜》都给人清晰怡人的抚慰。
如果把墨香飘逸的语文教材比喻成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的话,教师应当是一位出色的导游,带领学生拔涉攀登。语文教师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从而形成忧郁而强烈的美感力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拔出学生的心灵之弦。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美的海洋里尽情遨游的同时,孜孜以求真理,教会学生做人的标准和崇高的理想追求。从而形成学生良好德行和审美情操。因此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美在语文教学中可具体体现为美的开端、美的提问、美的板书、美的课堂节奏、还有教师美的仪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各项心理能力和体力的作用,并以发挥脑力的作用为主,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诞生美的因素。
(二)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具体内容
语文教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誉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良好的品德教育。品德是人的灵魂,是一个人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孔子的六艺中“礼”是首位,即指当时社会思想政治和伦理道德。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教诲,都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其次是美好的语言教育。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要求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引起感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最后是优美的行为教育。它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最终表现。其内容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中优美的文学作品的学习,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能付诸正常的生活、学习、社交等各项活动中。
三.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在品词析句中领悟语言文字美
作者在写文章是,总是字斟句酌,以达到用词的精炼和准确。
“推敲”一词是唐朝诗人贾岛和韩愈在诗词炼字上的一段佳话: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又成了千古美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中精美的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味。比如《沁园春 长沙》这首诗,诗人用词之优美,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一个“万”字写出了山之多,一个“遍”字写出了地之广,“染”字写出了枫叶颜色之绚烂,“漫”字写出了江面之宽阔,“透”字写出了江水之清澈。在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有“手抓(捧)黄土我不放”一句,要求学生比较两个字,结论是“捧”显得庄重虔诚与诗的意境不符,一个“抓”字吧黄土紧紧贴在心窝上,十分传神的写出了诗人与延安间的深厚感情。教学时应抓住这些关键字、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比较,仔细揣摩。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从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中领悟到祖国优美文字的优美。
(二) 在媒体运用中感受意境形象美
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产生“内心视像”,使学生读到文字时和生活联系起来,具体领会它的意蕴和情味,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深刻感受意境形象美。“意”就是情意,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境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而要再现意境,就必须用现代媒体的教学手段。如教《渭城曲》,先让学生反复听诗歌录音感知内容,然后运用实物投影仪投影诗歌主题插图,让学生细致观察:平日路尘飞扬,路旁的杨柳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晨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显出那青翠的本色,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总之,晴朗的天空,洁净的道路,翠绿的杨柳,青青的客舍,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最后播放《渭城曲》录音带,渲染出离别的气氛。这样就十分形象逼真地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深挚的离别之情,让学生尽情地陶醉在美的艺术气氛中。
(三) 在朗读训练中体会音乐美
朗读是课文教学最经常最主要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有着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音调朗读课文,使优美的课文变成学生优美的语言修养。在极富声调变化的朗读中感受语文的情感美。如教《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读着,听着,那如真似幻的夏夜荷塘月色,便彬彬如生地展现在师生面前。此刻,文学语言无可比拟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以及给人形象逼真的美感一下子就被感受到。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增强审美体验,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这样通过朗读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趣。如老舍的《五月的青岛》中“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绿色,联结着,交错着,变化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鱼帆的外边去。风不凉爽,波不高,船缓缓的走,,绿到山脚,绿到鱼帆的外边去。风不凉爽,波不高,船缓缓的走,燕低低的飞等。”这一段行文流畅,物象具体鲜明、生动,运用对偶句、层递性的排比句,语句较为整齐,声韵极富节律的起伏变化与重复,产生了自然和谐的韵律美。教学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创设情境,正确处理文中轻重、缓急的语言变化,从而不仅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绿的逼人气势,还让学生切实感受声情并茂的音律美。
(四) 在板书设计中显现篇章结构美
在语文教学中,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为配合教学的需要,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一种形式。好的板书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更能显现文章的篇章结构美,十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布局谋篇能力。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板书设计美:
地点 事件
问(开端) 潘家酒楼 倾听血泪控诉
救(发展) 鲁家客店 救护金氏父女
打(高潮) 郑屠肉铺 三拳打死郑屠
走(结局) 渭州南门 一道轻烟走人
这篇小说是按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文章结构的。教学时,在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情节发展各阶段内容“问,救,打,走”,这样不仅理顺作者的思路,还让学生领略文章的脉络结构美。一帧精美的板书,犹如一幅图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从板书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在引发共鸣中品味思想情感美
情感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贯穿于艺术思维和创作活动的全过程,并渗透与艺术形象之中。因此我们要善于挖空心思挖掘课文蕴藏的丰富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充分领悟语文中思想情感美,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使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得到陶冶。如《岳阳楼记》,它不仅由于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凡响,给人以美的享受,更由于它所体现的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时时敲击着读者心弦,因而成为千古不朽的美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真情只能在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在教学时,学生对“一阴一晴”两种不同景色所带来的“一悲一喜”两种不同心情的理解和认识是有现实生活基础的,容易产生共鸣,这是理解全文思想感情的着力点。这样学生对“迁客骚人”因环境的好坏,以跟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便会产生认同和共鸣。这是学生理解作者一生追求“古仁人”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襟和作者咋文中表现出的那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崇高抱负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再次引发学生的共鸣。可设置一组提问:作者与“古仁人”“迁客骚人”的悲喜观有什么区别?你的悲喜观如何?你所追求的苦乐观?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对作者追求古仁人那种悲喜观便会产生强烈共鸣:身处逆境不自悲,身处顺境不自喜。继而对作者“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崇高抱负产生共鸣。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
(六) 在实践操作中创造美
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把握美,追求美这两个层次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把实践操作同审美教学结合起来,“按着美的规律来创造美”(马克思语)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呢?
1、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去亲身感受美,创造美。大千世界精彩纷呈,美的事物比比皆是。清晨,朝霞的绚烂;夜晚,繁星的闪烁;乡村,田野的宁静;城市,高楼的耸立;湖边,倒影的金柳;公园,晨练的老人等,真是美不胜收。的确,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发现美的心灵。所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并使其具有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心灵。这样的观点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参看图片,观看电影电视录像和戏剧演出等,来给予学生审美教育和思想的升华。
2、 让学生在作文创造么
语文教学为使学生把学到的文字,语文和文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就以作文的形式呈现。作文是学生创造美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创造美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体验观察、构思的表达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思想和审美认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内容蕴含的美。文章是用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反映客观事情的。所有景物美,艺术美,生活美,人格没皆为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挖掘出学习材料的各种审美因素。法国罗丹推崇“大自然总是美的”这一箴言。的确如此,不管是“骏马秋风冀北”式的壮美景色,还是“杏花春雨江南”般的优美画卷,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悦目后赏心,产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愿望,从而把这种情感付诸笔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可以让学生写《我的父(母)亲》,《美的瞬间》,《故乡的美》,《校园一景》等作文,引发学生的生活积累,进而塑造美的形象。还可以启发学生讴歌社会中那些舍己为人的勇士,甘为人梯的无名英雄,救死扶伤的劳动者等。
(2) 作文教学利用媒体创设情境美。好的教学过程本身就体现丰富多彩的美。课堂教学中运用实物和幻灯等直观手段可以呈现出美的情景,写景作文教学可配上一幅由色彩线条、形状组成的画面,或者播放一段动态的教学录像,播放一段与内容相关的曲子,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到教材的静态美,动态美,受到审美陶冶。写状物类文章,讲台上放置一盆花或一缸鱼,在教室里巡回展示一番,激起学生的观察欲望,这样写出的形象彬彬如生,跃然纸上。
教师应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采用故事吸引法,对比评讲法、事实震撼法等,如即兴表演简单的环保小品,描一幅幽默讽刺的黑板画,配上激情洋溢的讲述,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写起“环保地球”一类的文章自然得心应手。
另外。教师要把握好教学速度,做到快慢适度,繁简有致,对作文教材处理应有起有伏,创造张弛有序的课堂节奏。作文预备课宜舒缓,例如《树林、森林、气候》一开始讲解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逐渐增强节奏感,把学生带入节奏之中,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此时教师再讲述从自然现象到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把教学推向高潮,用课堂节奏的力量达到教文育人的作用。
(3) 作文思维过程展示的美。文章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有些学生作文思路闭塞,文笔僵硬缺少生气,觉得“作文难”,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他们信息传入的通道受阻碍或失灵,教师应在课堂上刺激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求异思维,感悟思维,想象思维能力。例如许多成语格言,“熟能生巧”换一个角度思索,“熟不一定能生巧”能立出新意且能自圆其说。从常见的现象中顿悟出饱含哲理的闪光思想,从“花与刺生于一枝”,中想到分析事物要一分为二,既能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4)文评改更是一种在创造的思维活动,在评改中,要注意文章思维的顺序是否连贯,思维的角度是否有所创新。如评改记叙文可以在以下方面训练思维。所叙事件是否在流动的过程中产生跳跃,事件安排是否曲折回环,谋篇布局是否可以求工,首尾是否点题呼应等。坚持这样的训练,就会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留下深深的印迹。潜移默化中,学生作文和评改的立足点就会站得高,思维也具有了深刻性,审美情绪也得到了感染熏陶。
(5)最后是作文教学行为表现的美。我想这不仅包括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的其它环境中也应注意。语文教师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姿势也可以表现深刻隽永丰富多彩的美。
结论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论题。审美性语文教学要求我们以审美核心获取真知和思想,以人的素质为目标,使广泛的审美性成为i学生掌握知识的先导。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状态产生一种巨大的循环力,影响少年的智慧和全部智力活动”。他还形象的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我们应积极创造和利用语文教学中美的因素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发掘和发挥语文教学的灵性,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深化教育改革。总之,要善于运用美育原理去指导语文教学活动,开发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作者:刘锦宝
摘要: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包含着学生的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内容。审美教育,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时代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一定的载体,对学生充分引导,让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美术教育是从本质上来讲是关于审美的教育,在美术教育中事实审美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鉴于此,本文将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研究。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教育
古今中外,随着时间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更新,审美教育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一般来说,在审美教育的相关学科中,都要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美术教育作为美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渗透审美教育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一般来说,审美教育需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掌握审美知识与技能,体验审美感情,形成审美能力,发展思想道德素质。美术学科作为实施审美教育最集中的艺术性学科,我们需要将审美教育与美术教育内容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审美教育的培养。
一、审美技能的教育
作为审美教育的基础,审美技能就是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在美术教学中,这是最基本的技能,包括两个方面,审美知识与审美实践。在审美的知识部分,要让学生明确美、美感的内涵,了解审美、审美意识、审美活动的基本原理。在审美的实践部分,要对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心理、审美欲望、想象力、情感、审美价值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初步领悟基本的审美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审美实践中,要让学生从基本的欣赏美逐渐提升到鉴赏美的层次,从欣赏到鉴赏是质的飞跃的过程,是递进的。欣赏美是对美感受与品位的过程,欣赏美的过程是学生的感性需要,是带有自身主观情绪与感情的。在欣赏美的层次上,引导学生学会鉴赏,鉴赏美属于学生的理性情感,对美的理解更加深刻,产生逻辑性、深刻性的理解。
欣赏美主要是欣赏形状、色彩、光线、空间等等,是对美的直观感受。作为大学生,不仅仅要具有欣赏美的能力,还要具有鉴赏 美的能力。鉴赏是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培养的,肩上的过程是对一个人的历史、文化、社会知识的沉淀过程,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是学习者主体自身构建美育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发展学生的审美技能,在學生学会欣赏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学会鉴赏。
二、审美情感教育
在学生具有初步的审美技能的基础上,需要深化学生的技能,将学生的技能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对美育的领悟能力,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所谓的审美情感,就是学习主体对美术知识、美术课题的情感、态度与内心体验,让学生的欣赏感知上升到欢喜娱乐的状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直接转化为学生的感受。美育教育具有具体、形象、生动丰富等特点,美术中的美术教育全面展现了大千世界的丰富色彩,学生感受美,才可以快速的选择素材、敏锐的处理画面,在平凡的世界中感受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审美情感下,在画家的眼里,成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这是审美教育的结果,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审美情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审美教育有利于提升审美的价值感,可以让学生内心形成积极的色彩与情感,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审美创造教育
美具有规律性,审美教育具有目的性,审美关系到学生的真、善、美的统一,在美术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感受的自由活动。美术教育中感受的是艺术美,艺术美具有创造性、集中性、纯粹性、在艺术美的世界中,人们的思想是更加自由的,更有利于学生的审美创造教育。在教育中,要让学生具有审美的观念与心态,为学生创设审美的环境与氛围,要让学生自由的创造。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让学生在大量日常基础上,进而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四、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审美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人们对审美教育的认识程度也逐渐加深。意识到审美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但是也需要意识到,审美教育还存在几点误区与思考。一般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审美教育成为德育教育的附属。有的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关键点是进行美的教育,但是有的教师将善与美结合在一起,有的教师偏重对善的行为的判断,将美育教育与德育教育混淆在一起。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得不偿失。美育及偶遇净化情感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教育都得不到发展。第二,审美教育与智力教育混淆。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唤起学生的审美思想,让学生的美育得到发展,智力教育注重与理性感受、体系性的知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将这两个方面弄混,不利于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感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将冰海.美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王岗峰.美育与美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曹明亮 唐圣耀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本文阐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原则,并提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特色,不但能培养中学生分析与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与熏陶学生的情操,并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依靠语文这一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美,并能提高审美能力,塑造美的心灵,创造完美人生。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活跃语文课堂气氛,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追求美感,并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具有艺术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下面,我依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推进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开展。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美育意识
教师应当结合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全面运用自身所具有的强大人格力量来感染与激励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仪表、语言、行为及交际等多个方面施加影响,不仅要求学生做到仪表端庄,符合自己的身份,而且语言应当文明并且注重表达艺术。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和他人进行和谐的交往,并做到宽容处事。
二、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
归根结底,审美教育在实质上是要转移人们的心理气质及其精神面貌,是一种纯精神层面的功利性活动。但是,如今市场经济已经高度发达,在各种各样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出现了大量不利于开展审美教育的不健康的内容,从而导致大量青少年出现了精神空虚、庸俗以及低级趣味等情况。所以,教师一定要积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美丑与真假的能力,从而树立起更为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壑倒塾肷竺拦邸S镂慕滩闹校?苏轼那乐观而豁?┐锏娜松?态度,就能激发出学生勇敢笑对人生的激情;而屈原那“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念也能深深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在朗读当中提高审美能力。在朗读时,教师应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美与感受美,并学会欣赏美,学会在充满美感的文章中陶冶个人的情操。比如,在朗读屈原的《离骚》时,不但能从中品味到气势磅礴的鲜明艺术风格,而且也能体会到诗人那种对于进步思想的顽强追求、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坚决斗争精神及高尚品格。朗读这样的文章,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并能陶冶他们的情操。
2.在欣赏当中提高审美能力。欣赏文学作品不但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而且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审美方式。学生通过欣赏各类小说、散文及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就可以欣赏到自然美景,感悟到人世间的百态人生,品味到文艺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并达到相当高的美育境界。比如,当教师引领学生欣赏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时,就会发现作者运用了极为细腻的笔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荷塘月色的朦胧之美,从而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好感觉,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秀文学作品所带来的美的熏陶,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无穷无尽的审美情趣。
3.在情境当中提高审美能力。情境教学不仅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审美方法。它运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刺激读者的感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材中文字说明为主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学生审美活动的开展。比如,在欣赏诗歌作品的过程中,我会播发这些作品的朗读带,从而增加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假如只是依靠抽象的语言与文字说明,那就难以达到这么好的效果。
4.在写作中提高审美能力。正所谓处处留心皆语文。教师应当学会选取那些家庭、学校与社会当中的典型审美材料,以此作为写作的必备素材。此外,教师还应通过开展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与创造美,并学会写作一些具有当今时代美感的文章。
四、强化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可谓是美的载体,每一篇的课文均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美。如一部分文章歌咏伟大,一部分文章歌咏平凡;一部分文章歌颂善良,一部分文章歌颂纯真;一部分文章鞭挞落后,一部分文章鞭挞黑暗。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内容,反映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与引导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当中了解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比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让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怀古幽情,并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到作品的核心,理解作者感慨今昔、推物及人、由人度己,并抒发人生如梦的心路历程,由此可使审美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第四中学)
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感教育的地位已大大提升,而人文情感教育本身注重的是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来强化学生的审美认知,调动他们的审美体验,培养审美情感,进而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识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初中语文新教材选编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质量上还是审美功能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语文的工具性逐步退位,每一篇美文恰似一股股清泉,注入学生干涸的心,浇灌着学生心田中美的花朵,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为我们提供审美教育的营养。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张扬审美情感教育。那么,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应该怎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在阅读分析中鉴赏美
从审美的角度看,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美的形象,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材中所选文章的语言、形象和意境来唤起学生对美的认知,再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激发,让学生在选文中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 抓住美的语言。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每一篇作品的优美语言,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美,获得美的享受。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为例,这段景物描写,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美丽诱人。这里色美,音美,味也美。你看:那“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黄”色的菜花还有“黄”蜂,美得耀人眼;你听:那“鸣蝉”在长吟,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简直是天籁齐鸣;那“又酸又甜”的“覆盆子”更是撩人心,让人恨不得咬上一口;而那“肥胖”的黄蜂,“臃肿”的何首乌根,更是作者从儿童的特有感受中观察得到的。读这段文字,我们不得不佩服大文豪的神笔。那些静景、动景,那些植物、动物,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活灵活现,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作者之所以能写得如此成功,就是因为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美的特点。而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在感受语言美这一特点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获得了美的享受。
2. 抓住美的形象。美的形象在语文教材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美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典型形象的美的分析,启发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并受到美的教育和鼓舞。如魏巍《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这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形象。蔡老师温柔善良,美丽正直,她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对于她所教的弱小的孩子,她能从各方面帮助他们排除痛苦或悲伤,对孩子们是假打真爱,所以孩子们爱她。同时,作为老师,她除了教给孩子们知识以外,还善于发现他们思想上出现的问题,然后及时和孩子们沟通,在了解具体情况后,给予正确的疏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们来说,她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她深爱学生,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这样的教师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美,甚至模仿蔡老师做一个心灵美的人。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范例。
3. 抓住美的意境。优美的意境可以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让你醉在其中,忘掉一切烦恼。如《滁州西涧》,整首诗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幽草是翠绿色的,黄鹂是嫩黄色的,春潮是灰白色的。阅读这首诗,读者不仅能体味诗人语言的优美,还能在优美的语言里找到绚丽的美景,说它是诗中有画,一点都不夸张。这些色彩艳丽的景物,是诗人无声的语言,是诗人心声的表露。诗人的情感与这些景物交融在一起。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是情语。”诗中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黄鹂,还是春潮急雨、荒郊野渡,都构成一片萧疏淡远的自然之景。虽是字字景语,实则字字情语;虽是字字不离眼前之景物,实则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这种心境是一种剔除尘世烦扰、无所奢求的悠闲和淡泊,是一种恬淡闲适的意境。学习此文,学生在欣赏美的意境的同时,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想象和联想。
二、在听、读中感悟美
语文教学中,很多审美对象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所以教材中所选课文就成为学生听、看、读的首选材料,在教学中,我们绝不能舍近求远,忽略了课本中的美文。
1. 要激发美的情趣。语文的美要靠文字和语言表达出来。对于相同的文字和语言,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情境,创设出教师和学生产生共鸣的审美体验,进而激发美的情趣。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课文的美读来实现。“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其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听读都是关键。如教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教师范读时,可以配以轻音乐,学生听读。通读全文之后,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被作者那强烈真挚的喜春,赞春之情所感染,进而沉浸其中,充分享受那份能涤荡人灵魂的美感。你听,“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那轻快的语言,优美的词句,那一个又一个比喻,拟人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听起来婉转动听,和谐惬意。读这些文字,我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春天来临时的美丽画面,这些文字和语言真真切切地激发了我们美的情趣。
2. 要获得美的情感。美的情趣被激发出来之后,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在听、读中获得美的情感。情感是美感的重要特征,我们初中教材很多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骨肉情、师生情、朋友情、爱国情等等。要使学生接受更多的情感教育,关键的还是情感的引导和诱发教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这里,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仍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我们来看那幅“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整齐的对偶排比句式,简洁明快的语言,鲜花竞相开放的美丽图画,读起来真的是抑扬顿挫,让人读后唇齿留香。这篇散文,看起来都是画,读出来却都是诗。那简直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循路识其真;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通过朗读,结合联想和想象,品评作品的韵味美,会让我们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美的效果。
三、在写作训练中创造美
美是无处不在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欣赏我们生活中一切的美好事物,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多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凝炼学生的品格,创造出更美的生活。通过写作训练,学生可以创造美的自我,塑造美的灵魂。在作文写作之前的指导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审题、立意和选材之外,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审美方面的指导。前面我们提到了学生在阅读分析中可以鉴赏美,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内的写作训练,适当地进行课外的延深拓展写作。比如,学完“童话”体裁作品之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写“童话”类作文。写作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幻想中触发审美想象,从而创造美。初中学生正处于豆蔻年华,他们都有很多的奇思妙想,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拟人化、拟物化、科学幻想化等形式,编写童话故事,促使他们再现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按照自己独特的逻辑思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富有童真童趣的童话世界。除此之外,可以设计改写,续写课文结尾,还可以让学生写随笔,记录身边美的景物、美的事情、美的人物,感受美,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得到美的教育。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发现美、感受美,更能创造美。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体验,进而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让学生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吧,再用一双善于创造美的双手和一颗善于感悟美的心灵去实现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峨眉山市峨山中学孙碧英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必需的语言与文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这表明审美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明确规定和要求。既然如此,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诵读——让学生感受美。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是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起点,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诵读,能变视觉为听觉,使读者在美的音韵中,发现美的思想,体验美的感情,进入美的情境,受到美的熏陶。初中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时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正是强化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的诵读训练:
(一)示范。在语文教学中,范读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取代。其原因在于它能较真实地展现课文蕴含的情感,为学生阅读课文和准确地感受、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学习、借鉴的榜样。一篇文章,特别是诗歌、散文,都有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语调,通过有声有色的范读,其声的表现力就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感情反应。范读包括教师范读和学生范读两种方式。教师范读主要是通过教师亲自诵读,为学生提供榜样,以激发学生兴趣,融洽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范读则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并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提供真实的、鲜活的案例。
(二)指点。诵读者的声音高低、轻重、缓急等是反映课文内在思想感情的重要表现。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教师要立足于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感受与理解,加强从速度、轻重、停顿、韵律、节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使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从诵读中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进而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
(三)感受。了解、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是诵读的基本要求。结合各种形式的诵读,要对学生提出“进眼、出口、闻耳、记心”的质量要求,克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弊病。为此,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思考、想像与阅读结合起来,使课文内容形象化、审美化。如:《秋天》的课前提示说“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仿佛听到诗人何其芳深情的絮语,仿佛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风景图。这样,通过诵读,学生既可以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入境——让学生体验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不入境,就不能感受美,学生只有进入“角色”, 1
进入课文情境,让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起来,才能进入到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的状态,才能有深刻而敏锐的理解能力。优秀的作品往往一句、一字、一点,都渗透着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读者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思想倾向,设身处地地体味文字中包含的意思。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我们只有用心灵去体味,才能与会说话的文字展开对话,才能真正读懂古今优秀的作品。因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情境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唤醒经验。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以发展与升华的基础。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是引导学生入境的起点和关键,是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学生必须具有积极主动的阅读经验和期待视野,才能产生审美创造动力的接受动机。从实践来看,教师宜依据课文内容,从问题设计与引导入手,着力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我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小说片断)这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首先就让学生口述自己在烈日、暴雨等恶劣天气状况下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文情境,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学大师老舍先生景色描写的语言的精妙所在,更深地领悟环境描写对于人物悲惨命运的烘托作用。
(二)鼓励想像。大量的研究表明,审美心理主要由四种因素构成,即感知、理解、情感和想像等,如专家所言:“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文学鉴赏”条)想像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心智活动,是完成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课文的意境形象化、具体化,使读者产生的与作者类似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未必赶得上成年人,但他们的想像能力却绝不比成年人差,他们可以并擅长通过想像深入到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依靠想像去体验课文情境,努力避免学生刚一接触文学作品,就带领他们立即进入主题探讨、思想分析。事实上对学生来说,想像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例如在《春》的教学中,给学生设置这样的练习题目:“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用得好在哪里吗?”“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如此等等。这样做,更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春天所充满的生命鲜活的温情,从而被作者所描写的蓬蓬勃勃的春天所感染、所打动。
三、鉴赏——让学生评价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成功的艺术作品中,都显现着艺术家对美的独特感受和个性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艺术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看法,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建构起属于他们个人的理想生活和审美生活,让学生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起来,发现生活的诗意并尽情享受它。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主要包括:
(一)鉴赏语言。文学鉴赏中少不了语言揣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也时时渗透着文学鉴赏的成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
优美、精彩的语言”,并具体化为 “积累、感悟和熏陶”的教学要求。其实质是对学生在鉴赏方面提出的要求。引导学生鉴赏课文语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词语或句子含义和作用的品析;(2)对语句表现的哲理或表达的感情的分析;(3)对“炼字”或“诗眼”的分析;(4)对修辞手法的分析;(5)相关语句的比较;(6)相近词句的积累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中感悟其遣词造句之美、感悟其谋篇布局之美。
(二)鉴赏形象。人物、景物是初中语文教材大量存在的两类形象。它们是真善美的载体,也是假丑恶的载体。对于课文中的各种形象,要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欣赏的自由和发表见解的自由,在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美丑、好坏、高低的分辨和评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形象背后深藏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提升和美化平常的、生活化的、非审美的情感,也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调适到审美的、优雅的状态中来,使学生受到生动而具体的审美教育。比如读《孔乙己》,我们一方面会为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而哂笑,而深思,另一方面又会为作者创造了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而赞叹,尽管孔乙己本人形象丑陋,但他身上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智慧,体现着高度的艺术性,如同一件可视可把玩的艺术品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尽情欣赏,这里的“赞叹”之类的心理活动就是审美或审丑的活动,而“艺术性”之类的特性,就是化丑为美的表现。
四、仿写——让学生试着表达美。
“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语文教学新理念为我们指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的重要路径。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人无模仿,无以立世。“应用、拓展”的第一步应该就是“模仿”。模仿是实现“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开始和重要环节。而语文学习中的模仿往往表现为仿写。仿写可以使学生学会借鉴别人的优秀思路,积累优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情感,激活思维能力,进而增添学生发现美、表达美的乐趣,为学生奠定创造美的基础。在实践中,要坚持模仿与创造结合。
新编教材上的课文,文质兼美,从内容、语言到表达形式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范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教材,让学生从模仿开始,在每个单元向学生推荐一篇较典范的课文,让学生进行仿写,慢慢地步入作文的大门也是大有好处的。如在学完课文《陋室铭》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陋室铭》进行仿写,有一个学生这样写到:“林不在美,有水就行。水不在深,有鱼则灵。在此泉旁,神智清醒。鱼跃水中悠,蝶舞水面映。泉水叮咚响,春风柔和吹。可以赏桃林,聆泉音。无噪音之乱耳,无污水之扫兴。济南趵突泉,峨眉老松林。游客云:孰比我清!”此文比照《陋室铭》的体裁,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对明媚春光的喜爱,并表达了对噪音污染、水污染的批评,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在模仿过程中,学生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动用典型化的手法,对以往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充分发挥创造想像,从而表达美、创造美。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泛地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意识以及灵气、悟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能产生教书育人、陶冶情操,开发学生智力的良好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不断加强。
冯英
河南省实验中学
在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 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 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在于“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 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 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 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 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 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 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 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 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 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 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 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 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 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 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 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
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 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 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 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 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 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 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新编美术教材中, 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 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这些课题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将来的设计师(当然 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求。
上述三方面内容,应该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要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并用这条主线将视似独立分散的各课题联系起来,组成一部主旋律强劲的美育乐章。
参考文献:
[1] 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版。
[2] 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 章咸,张援:《中国近 现代 艺术教育法规汇编》,教育 科学 出版社,1997年版。
[4]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1981年版。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联系电话:13290909957
姓名:杨茜
延安市洛川县交口河镇中心小学
幼儿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随着幼儿审美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要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为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笔者通过在实践中对幼儿舞蹈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不断探索与总结,结合本文分析了当前幼儿舞蹈审美教育的现状,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幼儿舞蹈;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在学前教育中,作为幼儿审美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舞蹈极具艺术审美的传达着人们思想。在音乐、节奏、灯光、道具、服装等的衬托下,舞蹈尽显其无法阻挡的魅力。在这样美好的情形下,幼儿的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自山翱翔,舞蹈以其自身的灵动、鲜活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悄无声息的让幼儿受到审美教育与美的熏陶。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感受,探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
一、幼儿舞蹈审美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幼儿舞蹈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与重视,但在舞蹈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首先,对幼儿舞蹈审美教育的认识不够,许多家长和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舞蹈只是幼儿为适应社会和更好的发展自我而需掌握的一种技能;其次,审美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不能够以益智为出发点去开展,不然则容易忽略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而忽略了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等的培养,而不注重幼儿的审美感受,这是一些幼儿舞蹈教育中的错误倾向。此外,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过于注重作品自身的涵义的传授与挖掘,不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注重知识的逻辑关系,不注重幼儿的接受能力;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引起幼儿的兴趣,这些都让幼儿舞蹈教育成为轻视过程,看重结果的教育,违背了幼儿舞蹈教育的初衷。
二、幼儿审美感受的特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中指出:幼儿的审美感受是指幼儿被周围环境或生活中美的事物为或艺术品所吸引,从感受出发,以想象为主要方式,以情感的激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艺术表现能力。幼儿的这种审美感受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指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感受到的情感表现性,这种情感表现性并不是对象客体自身所具有的,而是幼儿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中,对象的形式特点与幼儿的情感达到交融时心理所产生的情感对应物。审美感受的另一含义是指欣赏主体在欣赏过程中达到一种审美愉悦。这种愉悦是他们把自己情感、意志、思想等投射到文本上的结果。
幼儿审美感受到这一特点要求我们要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终把对幼儿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在幼儿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为终极目标。
三、幼儿舞蹈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1、保护幼儿喜爱舞蹈的天性,激发他们学习舞蹈的兴趣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研究表明,人类在胎儿期时就会随着音乐翻动身体。学前期的幼儿对舞蹈有着更加强烈的兴趣和欲望,他们会随着不同风格节奏的音乐舞动出不同风格的舞蹈,他们手舞足蹈,能准确的把握节奏的快慢,并能及时调整动作,在迥然不同的音乐间转变动作,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舞蹈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在幼儿舞蹈教学实践中应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此基础上去激发他们的舞蹈天赋和对舞蹈的兴趣。
如: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在面对《开门红》这种难度较大的手帕舞教学时,可在教完转手帕的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多次播放该音乐,让孩子双手拿手帕自由舞动。每播放一遍音乐,教师可从所有孩子的动作中挑选出能较好表达音乐的几个动作与幼儿一起商量对其稍加修饰,以使其适应全班幼儿的水平。以此种方法完成整个舞蹈动作的编排。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变换队形、交流感情,使幼儿自由大胆的表达《开门红》热闹、欢快的气氛。从幼儿而来的舞蹈更利于他们理解和接受,不仅激发了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幼儿在轻松、愉悦、自由的气氛中尽情的感受美、表达美和创造美。
2、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注重审美教育过程,关注幼儿的情感交流
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审美教育重在情感的交流与熏陶。为此,教师应当为幼儿营造舒适、轻松的环境,让幼儿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一些游戏、交流、表演的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美的熏陶。若不注重过程,而只注重结果,过多的去强调技能的训练,则可能会让幼儿感到索然无味。
如:幼儿日常在学习较为规范的考级舞蹈时,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对其进行适当改编,加大幼儿在舞蹈时的合作与交流,增加其乐趣性和表演性,使舞蹈更具情感色彩。引导幼儿在舞蹈中体会一种和谐、愉快的伙伴关系,并在舞蹈中体会与小伙伴合作所带来的神奇的、美好的表达效果。
3、在舞蹈中渗透民族民间舞蹈,挖掘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审美价值 民族民间舞蹈不仅传承民族文化,而且成为了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独特审美风格的平台。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与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民风民俗的交互作用下,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间的生活区域有着较大的差异,民族舞蹈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典型的汉族秧歌就可以按地域的不同分为三种:东北、陕北、山东秧歌。东北秧歌表现出人们豪放的性格,以转手腕、扭腰、高抬腿等大幅度的动作著称,用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人们的喜怒哀乐。陕北秧歌则以长调映衬,场面宏大、快节奏等方式展现。抖动头部、甩动臂膀、扭动胯部、眼部活动较多。山东秧歌主要以性别来分类,男女的舞蹈动作具有不同的风格。例如:男子主要展示粗犷、阳刚的豪放舞蹈;女子主要以温婉、柔韧的细腻舞蹈姿势著称。 各种民族舞蹈的服饰和妆容不尽相同,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审美欲望。引导幼儿欣赏不同民族的舞蹈服饰有利于提高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民族舞蹈动作性较强,展示不同民族的舞蹈,开阔儿童的视野,有助于儿童积累审美经验,从而提供更多的模仿素材。例如:“踮脚”是维吾尔族舞蹈中典型的动作,激发幼儿参与集体活动的激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舞蹈从劳动中来、从生活中来,表达了当地的生活特色和风俗文化。引导幼儿接触不同的民族舞蹈,不仅可以使幼儿了解、感受并表达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开阔眼界促进其个性发展,还可以熏陶幼儿的爱国情怀。
4、在舞蹈教学中适当渗透体育舞蹈
拉丁舞作为国际公认的舞蹈之一有其独特的魅力,拉丁舞以夸张多彩的服饰和妆容为美。拉丁舞不同于民族舞,它更偏重于舞者的力量美。幼儿在四岁以上即可学习拉丁舞,将有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拉丁舞以双人舞为主,舞蹈动作规范细致,可充分的满足幼儿的模仿欲。拉丁舞中五个舞种风格各异,独具特色。其中,伦巴舞:舞曲节奏为4/4拍,步伐曼妙、缠绵,讲究身体姿态、舞态柔媚、步伐婀娜款摆,以身体的延展为美;恰恰舞:舞曲热情奔放,舞步花哨利落、步频较快、诙谐风趣;牛仔舞:舞步敏捷、跳跃、舞姿轻松、热情、欢快,是一种节奏快耗体力的物种;桑巴舞:舞姿活泼动人,动作摇曳粗狂、起伏强烈、舞步奔放、敏捷、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斗牛舞:斗牛的舞蹈动作中,男伴是模仿斗牛士,而女伴则象征着斗牛士手中的篷。因此,男士必须保持一种强壮英武的姿态。舞者舞姿雄壮威武、刚劲有力、舞步奔突进发,表现出男子强壮英武和豪迈昂扬的气概。
专业拉丁舞对动作的规范性要求较高,能很好地避免和矫正孩子弯腰驼背及喜欢抓耳挠腮等一些不良习惯。拉丁舞音乐欢快激昂,除了对孩子有很好地塑形效果外还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促进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拉丁舞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形式多样的比赛项目,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拉丁舞中的审美教育不仅体现在培养孩子对形体美的理解和表达;还体现在孩子对拉丁舞音乐、服饰妆容、以及对各个舞种背后文化的理解和欣赏;除此之外,笔者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发现,不少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孩子在学习了拉丁舞后,性格逐渐变得开朗活泼,愿意主动与人交往。可见,拉丁舞对孩子性格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这也正体现了审美教育的最终教育目的,即产生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
四、结语
幼儿舞蹈教学不仅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使幼儿在学习中得到个性的发展。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使幼儿树立美的观念,引导幼儿学会理解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促进幼儿完美个性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丛佳薇.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J]. 艺术与体质训练.2015(20). [2] 崔亚曦.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8). [3] 陈翠霞.浅谈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育学苑. [4] 孙丽娜.舞蹈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重要性之认知[J].科技展望.2016(06). [5]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6]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刘莹 綦江县郭扶小学
【内容提要】在审美教育中,语文审美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具有其独有的语文美。如汉语言的音乐美,汉字的形美、意美,文章的结构美、意蕴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等等。那么,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接受这些美呢?本文就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 键 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美感 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即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此,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呢?这里结合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以仁学为基础的美学思想和美善结合的美育思想,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她更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美的文学作品是心灵的净化剂,它能使人忘却世俗的烦恼,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淡泊一切功名利禄,追求至高至善的精神境界。情感是人与动物
1 的本质区别,是文章的灵魂,也是人的灵魂,没有感情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作品。优秀文学作品是艺术家们用心灵雕刻而成的,凝聚着艺术家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是他们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我们曾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感动;曾为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而感叹年华易逝,也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奋发,为李煜的“一江春水”似的愁绪而流泪,为贾宝玉、林黛玉惋惜。窦娥的冤情、鲁宾逊的坚毅、祥林嫂的不幸、堂吉诃德的可笑、于连的可悲等这些不朽的文学形象,曾无数次地震撼着读者。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架起了一座座桥梁,使无数的孤寂、迷茫、脆弱的心灵受到启迪,不管是“断肠”的“天涯沦落人”,还是意气风发的“风流人物”,都能通过这情感的共鸣,引发审美体验,领略人生的真谛,扬起生活的风帆。(黄静辉《略谈“情感熏陶”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的美感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从文学作品、文学形象中得到这样的体验和感受,并能够将之表现在自己的写作中。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利用新教材优势,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从教学角度出发,施教者即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审美教育
(一)在教材文本中发现和挖掘审美教育的亮点
1、发现和挖掘作品中的语言美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物质材料,缺少语言的表达,即便构思再新、立意再深,也成不了一篇好文章。
朴素自然之美。语言的朴素美,离不开作者的精心加工,但又不能夸饰堆砌,而是来自生活,出自肺腑,朴素自然。如鲁迅在《秋夜》一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看似平淡,却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清新流畅之美。清新的语言,如春风拂面,爽心怡人。像王维的诗清新而又空寂,朱自清的散文清新而又自然,冰心的文章清新而又明丽等等,让我们体会到阅读的清新和流畅。
2 委婉含蓄之美。要让文章意蕴深邃,就须含蓄的表达,寄寓言外。如李白离开长安时,壮志未酬,当他独坐敬亭山,品味幽秀的风景,不禁感慨万千,脱口而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怀才不遇的寂寞情怀只能向敬亭山倾诉。
音韵和谐之美。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有以上一段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短短四句话,竟使用了七个叠音字、四个比喻、两句比拟,再加上长短句的交错排列,平仄的巧妙相间,便有一种节奏起伏,读来有音调和谐的美感体验。
2、发现和挖掘作品的结构美
文学作品在结构布局上讲究的是把语言材料合理地组织起来,因此,文学作品的结构安排必须具备美的准则。
整齐对称之美。中国传统美讲究整齐对称。如鲁迅的《药》,全文以药作为作品的中轴,以双线为结构,平行舒展,其中华老栓、康大叔、夏瑜三方人物分居中轴的各边,构成一个结构严谨的三角形,均衡对称,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作品鲜明的主题。
错综参差之美。整齐对称虽是形式美的主要法则之一,但有时有意破坏对称均衡,同样可以产生美的感受。如秦牧在《土地》一文中“骑着思想的野马,纵横驰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引出一个个土地的传说与故事,古今中外,纵横交错,而不显混乱,在参差中激发起读者的无穷情思。无怪乎美学家荷加斯认为,错杂也产生美。
金线串珠之美。作家秦牧曾说:“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够弃散在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描绘空山新雨的景色特征及诗人归隐山林的志向。不管是静态(明月松间照),还是动态(清泉石上流),都似一粒粒的珍珠,熠熠闪光,经“王孙自可留”的金线一串,凸显幽静恬美的意境。
曲径通幽之美。文学作品采用曲径通幽的结构既能丰富作品的内容,又能使文章深寓意蕴、耐人寻味。看吴伯萧的《难老泉》,作者并直入主题,而是从山西概
3 况写到省会太原,再从太原写到晋祠才收缩到“难老泉”,洋洋洒洒,写了五百多字,好容易才写到主题,却又蜻蜓点水,写起“桐叶封弟”等传说,把“难老泉”像远景一样推向深处,曲折优美、意蕴无穷。
3、发现和挖掘作者自我形象的人格美
文学作品的风格实质是作家的风貌、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我们阅读作品时,就应细细品味作家自我形象的人格美。如古代作家:屈原的志洁孤芳、李白的傲岸狂放、文天祥的孤胆相照,历来为文人所称道。现代作家:像鲁迅的金刚怒目、魏巍的豪放激越、孙犁的淳美乐观,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志士。
(二)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和挖掘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朗读,诱发通感。
语文学科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但朗读对于语文课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环节。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美感,唤起内心的情愫。20世纪初,叶圣陶、朱自清等先生也对朗读这种吟诵方式推崇备至。叶圣陶先生说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应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而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美感教育。
如诵读《山中访友》,让学生一边美读一边想象,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之中,然后诱导学生找出想象奇特的段落和句子来品析。又如诵读《春》的“春草图”时,轻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样就能表现出不经意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感受到春天那种生机盎然的气息。新教材中有许多美文,《济南的冬天 》、《在山那边》等等名篇佳作,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美读,直至背诵,烂熟于心,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学生才能更好的获得情感审美体验。
2、披文入情,激发想象。
入选课本的散文许多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如何让学生获得这些美感呢?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情感熏陶了。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在情感审美过程中,必须在具体状貌和整体形态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的联想或产生这些方面的合理的新表象,才能使审美情感趋于深层。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为例,前几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诉说旅人的悲凉情怀,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幅秋野黄昏的画面,而这幅画面又是旅人内在情感存在的外在形式。因此,可先让学生进行再现想象,根据诗文提供的描述在审美主体的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在苍茫的暮色中,旅人看到那已经干枯的藤条攀附着老树,几只寒鸦缩立枝头;地上一曲清溪,清溪之上架着一座小小的木桥,不远处便是几间幽静的茅屋;一条苍凉的古道从脚下伸向远方,在萧瑟的西风中一匹瘦马驮着自己悄然踯躅„„这与其说是秋野黄昏的现实之景,不如确切地说是旅人悲凉心绪下的心中之景。当这些荒凉萧瑟的景物呈现于学生眼前时,意识的触角也就自然地伸向了旅人的内心深处,深深地体味到了他那旅途的艰辛和他寂寞、孤独、悲凉的悠悠哀愁。
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将他的知识、经验、情感通过想象负载到作者已经创造出的艺术画面上去,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体会到文中的美的所在。
3、设置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教材是以语言材料建构而成的。语言就其总体作用而言可以分为认识性语言和情感性语言。语文学科美育在一般情况下凭借情感性语言进行,这一类语言不只包括形象描述语言,而且也包括议论抒情语言。“寡情即无鉴赏力”,激发情感便是美育的主要中介。
在赏析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让学生边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边听歌颂父爱的歌曲《父亲》,从油画中父亲那深深的皱纹中,从音乐中歌手那充
5 满感伤的歌声中,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的点滴关爱,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背影’只是一个表象,表达的‘父爱’也是浅层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朱自清为何时隔八年才写呢?父亲如此钟爱儿子,是人之常情,还是另有理由呢?”问题的提出,便把读者带入特定的环境,渐渐地学生便能从事与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光景惨淡中,儿子便成了父亲老境中唯一依靠和寄托,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开这依靠和寄托。依恋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审美情感由此得以诱发。
4、创设氛围,开发美点。
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系统,它需要其他各个系统的配合。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共同为审美教育创造条件。
首先在任课教师方面,应该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于漪老师说,语文不是蜜,却能粘住学生。这就是创造性语言的魅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体现审美创造力,既讲究科学美,又讲究艺术美,以敏锐的审美语感体现语文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鲜明性和语言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通过创造美的语境,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学生带入意境,“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从而活跃学生的“思”,发展学生的“智”。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必须以其富有的审美创造力不断地感染学生,使他们不仅能提高审美感知力、鉴赏力,而且会自觉培养审美创造力,常会发表独到之见,写作也就会出现角度新、立意深、构思巧的佳作,并能迸发审美创造力的绚丽火花。
其次还要重视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校外的艺术馆、博物馆,校内的图书馆、阅览室等;要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开展课外审美教育活动,如成立文学社、读书会、演讲团,举行语文的课本剧演出等。学校定期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强化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手段,制作一些配合教学的录象、录音等课件资源,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总而言之,要在课内外、校内外组成一个立体的网络,形成一种系统性的“审美磁场”,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品位的美育文化氛围。
6 要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必须美化课堂教学,并且从我们自身做起。只有给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才能轻松地带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美的教育效果。
1、语言之美。教学语言应做到简洁而有条理,并随着课文内容、作品风格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教优美的散文、诗歌时,老师的语言应文采飞扬、吐珠泻玉,议论文时爽朗明快、朴实稳重。当然,我们也可采用独特的个性化语言,或幽默风趣,或清新秀雅。总之,以学生接受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结构之美。课堂结构,应力避千课一面。心理学的实践表明,改变旧有形式,是激发学习兴趣和学生注意力的最好方法。因此,语文老师,在一个阶段教学之后,要汪断优化课堂结构,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不过,如今日一变,明日一改,学生不得要领,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3、板书之美。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设计不仅要做到紧扣教材,突出中心,简明扼要,而且还应美观大方,整齐对称,给人以舒适悦目的感官享受。
二、受教育的学生应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接受审美教育,激发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创造
1、理解感悟、再现生活之美。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如《雨中登泰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山河和敢于迎难而上,不断攀登进取的精神;《长江三峡》表现了作者感受大自然的伟力和壮观;《雄关赋》蕴含着作家的坚定信念“真正坚固的雄关,只有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同时我们可借助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对美的再创造,达到审美教育。笔者在讲授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时,一般以”导游者“的身份出场子,通过朗读、讨论、主板等教学步骤、满怀热情地引导学生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去体会作者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间倾注的情感,所蕴含的寓意,启发学生从最平常的一沟一壑、一树一石,去领略造化的神工,感受人类的伟大创造;再通过说家乡,写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热爱祖国一草一木的情感,来达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2、品味赏析、表现生活之美。让学生学会用一定的形式去表现美好的生活。怎样表现呢?如听《春》一课时,执教者让学生关注“春天的脚步近了”等拟人手法的运用,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及对未来生活的欣喜;又如
7 听《白杨礼赞》时,老师让学生感受作者用“挺直的白杨树”象征抗日战线上不屈战士,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充满信心。在讲授课文的同时,执教者重点讲解这些方法,讲练结合,同时又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力、理解力,让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准确地表述出来,并付诸笔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拓宽视野、创造生活之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教育。学生不但要学好课本知识,还得开阔视野,丰富课外知识,增加阅读量,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了积极性,就会自觉地阅读各类书籍,自身的审美素质在不经意间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对那些毁林砍树,废水污染河面等糟蹋自然美的现象,就会产生痛恨的情绪,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他们就会以大自然主人的眼光和胸襟,自觉地去保护自然美,创造自然美。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审美教育,而审美教育则又关涉着人的心理、想象、艺术修养与情趣修养,必将完善和扩大以往语文教学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学科特点,巧妙渗透,激发思维,并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 塑造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在倡导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审美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资料】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美育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4、《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推荐阅读: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09-11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06-17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05-31
中学语文课的审美教育09-17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07-26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10-06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06-08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09-27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教育论文06-14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渗透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