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精选14篇)
罗城县小长安镇中心小学韦英江
美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课是小学各门课程中占时最多、美的内容最丰富的课程,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是小学“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线。小学语文是渗透美育的重要学科,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首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美。
1、围绕课文,赏析语言文字,理解作者的用词美。“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文章是作者的心声,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是作者经过反复锤炼最后定格而成的语言艺术作品。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据,把握好课文中内在的美的因素,选取恰当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语段或一些蕴藏美的因素的语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体会文中的语言美。学生只有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反复品读,才能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才能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句子,让学生感悟作者的用词美。这样,不但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体会到桂林山水独特的美,而且使学生得到应有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美就在语言文字中,从而养成从文字中欣赏文章意境美的习惯。
2、围绕课文,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及结构的运用。作者在写作一篇文章时,总是投入自己的感情,并按照一定的结构,选择一定的写作方法来表达自 1
己的真情实感的。这样既能增添文章的韵律美,又能增添文章的文采美。仍以《桂林山水》为例,作者在抒发自己对桂林山水的真挚热爱的同时,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和“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使人读后如临其境,产生无穷的美感。在教学时,可重点让学生朗读“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这两段,并让学生抓住“静、清、绿”理解漓江的水与大海、西湖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的独特的美的?并让学生把作者赞美漓江水的感情朗读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抓住“奇、秀、险”学习课文描写“桂林的山”的部分,让学生找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通过分析和感情朗读,学生就会进一步陶醉在课文美的情境中。
其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欣赏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要使语言文字的训练与美育融为一体,就必须通过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感染、角色的变换、心理的揣摩,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陶醉在作者美的语言文字描写中,从而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感其情,如通其心。例如《月光曲》一文中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才华和爱心,兄妹俩对音乐的追求乃至故事中那小小的茅屋、清幽月光、窗前的旧钢琴,都和《月光曲》优美的旋律以及它所展示的壮丽情景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美的印象。文章文字朴实,短短的几百字就勾勒出一位才华横溢而富有爱心的音乐家的形象和贫困中却不失高尚志趣的兄妹俩的形象,体现了文章的文字美。文中兄妹俩对音乐的挚爱和贫困相依为命的感情以及贝多芬对其倾注的同情和爱心水乳交融在一起。兄妹俩一段辛酸的对话,突出一个“穷”
字。在穷境中兄妹俩互相体贴,相依为命,手足之情读来感人至深。贝多芬也因此对兄妹俩产生深深的同情,为他们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倾注了自己对弱者的同情和爱心。两种情感同蕴文中,细细咀嚼,便觉至直,至美,十分感人,充分体现出文章感情美。文章通过“平静的大海”、“波涛汹涌的大海”两个不同景观来描摩乐曲,体现轻重缓急、气势等变化,在变化中倾注丰富的情感,让我们感爱到文章中的韵律美。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从而发现文章的文字美,体验文章的感情美,享受文章的音乐美,从而陶醉在美的情境中。
再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欣赏美。
1 从教材中发现美
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发现美、感悟美,并将文字中的美通过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创造内化为自身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品质,这种陶冶学生情感,熏陶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思想的美育过程,对培养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有着春风化雨的功效。
(1)感悟人性之美。教材中塑造了大量古今中外人物形象,如《药》中的夏瑜,康大叔,《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中的“我”和“大胡子教授”,《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守财奴》中的葛朗台等等,这些名家笔下的人物刻画的血肉丰满、传形传神。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作品时,不但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去分析人物如何塑造出来的,更要从人文性的角度、从美育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到这些人物身上蕴含的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使学生对人物形象在内心上产生鲜明的爱憎情感、审美体验,进而使形象成为自身的一面镜子,对照形象,审视自己,自觉匡正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教育、自觉向善、自我提升精神境界的美育目的。
(2)感悟意境之美。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穿越时空,对历史、现实、自然、人文、风物等方面进行描绘的作品,如《与朱元思书》、《荷塘月色》、《白鹭》、《中国的牛》、《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等。这些作品或赞叹自然造化之神奇,或感悟事物本质特征之美妙,其意境或深远、或清丽、或悠然、或绚烂,情调意境多姿多彩。教师在讲授这些作品时,应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各感觉器官随着作者一同去俯仰天地、一同去聘目驰怀,让学生把身、心、灵与作品中的意境充分融合,达到身临其境,物我两忘的境地,从而得到心灵上对美的意境立体的、情景相融的多种体验。达到景美、境美、情美、升华内心对真善美的认识和体验。在意境的品味过程中,各感官与思维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对作品文字进行美的再创造,这一过程是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内化美的美育过程。在开掘意境、感悟意境的过程中,学生既提高了审美的经验和能力,又达到了直接美化心灵、净化心灵的美育目的。
2 用艺术创造美
利用语文课渗透美育是依托教材而进行的。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特质,但美又不是直露的外显的,因而要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格、品质、审美、情趣的美育,教师就必须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大胆创造和尝试新的教学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美育。在具体教学中,笔者结合相关作品,把音乐、美术、摄影、朗诵、话剧等艺术形式引入教学,创设情境,引发情趣,全方位立体化的用艺术创造美的意境,来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收到很好的美育效果。在讲《孔雀东南飞》时,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放给学生听,音乐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礼教的愤恨与抗争——双双化蝶生死不离的乐章与刘兰芝、焦仲卿的遭遇丝丝相扣,在音乐创设的凄美情境中,学生似乎看到那双飞的蝴蝶幻化成分飞的孔雀和相向啼鸣的鸳鸯,那双蝶飞舞的花丛幻化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的梧桐。音乐的意境与作品的内容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古文学习的枯燥感被轻松而富审美体验的生动感所代替,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具体深刻。在讲《荷塘月色》时,把与作品意境相近的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放给学生听,让他们伴着音乐与老师一起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在音乐的氛围中,在自己满含感情的诵读中,学生们用自己的感觉深深的体会到作者笔下月夜荷塘的沉静与凄清以及作者那挥之不去的淡淡哀愁。在“荷塘”“月色”两个精彩片段的教学处理上,笔者改变传统的字、词、句的分析,而是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用投影仪将一组月下荷塘、荷叶、荷花的投影照片及美术作品按作者描写顺序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边看边伴音乐反复朗读,真正做到“目视、耳听、口诵、心想”,用各感官立体化感知那美好的意境,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谈作者笔下的“荷塘”、“月夜”是怎样的。在这浓郁的艺术手段感染下,学生完全沉浸在创设的艺术天地里。有了非常丰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这一过程不仅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多种艺术形式的美的认识、欣赏、感悟能力,达到陶冶心灵世界的美育目的。
3 在生活中锻造美
利用教材借助艺术手段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终极目的,有利于培养和形成稳定的审美素质。在讲《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文时,学生们被与自己同时代的青年留学生维护民族尊严的气节所折服,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被激发起来,再趁机发问“中国留学生身上哪些东西赢得世人的尊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做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由此大家畅所欲言,纷纷结合学习、生活、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谈出在生活中应如何做人的看法。在讲《提醒幸福》时,笔者不是单纯停留在对语言美的欣赏上,而是引导学生把这种观念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生活态度,用这种生活态度来美化自己的心灵和生活空间,用这种态度来待人待事,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取得了非常好的美育实效。
美育是一种直指人心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发于情、动于行的过程。“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因而美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过程,是最终实现培养一个终生追求真理、追求真善美的有益于社会的人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肇恒国.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6).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时代和生活的浓缩,它必然与美结下了不解之缘,“文质兼美”的教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诗歌的意境美;有小说的形象美;有散文的构思美;有议论文的说理美;有说明文的情趣美……语文教材提供的美的内容是美育的依据,教师就要凭借教材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一、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都具有崇高的品质.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就能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真善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例如《刑场上的婚礼》一文,记叙了大革命时期中共两位革命烈士的斗争事迹,热情地歌颂了他们崇高的气节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在敌人威胁利诱面前,这两位共产党员毫不动摇,他们面对死亡大义凛然,把反动派罪恶的枪声当作结婚的礼炮,他们视死如归,壮怀激烈,这正是亘古未有的壮举.他们明如镱,清如水的美好心灵,正是我们今天年轻一代值得学习和发扬的.
当然语文教材中这样具有心灵美的光辉形象还很多,古代有坚持正义为理想献身的屈原(《涉江》);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指南录》)等等。现代人物中,有为了帮助中国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幸以身殉职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纪念白求恩》);有为了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焦裕禄(《鞠躬尽瘁》);有为了战斗胜利用自己身体托起炸药包的董存瑞(《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教师在讲到这些作品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使学生从中得到陶冶,促使他们以作品中的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美。
二、通过分析作品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课本中表现自然美的文章很多,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分析这些景色,对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具有美学教育的意义。例如孙犁的《荷花淀》,把女人身子下面的洁白雪地,洁白云彩淀里那“一片银白世界”相互映衬构成一样美的意境,我们在引导学生领略淀上风光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水生嫂等一群淀区妇女勤劳,质朴,机智,勇敢的思想性格以及他们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正因为语文课本中自然美不同于单纯的景物描写,它是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结晶,所以语文课中的自然美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的教科书。例如分析《雄关赋》一文,不仅要抓住对山海关的自然美的描写,而且紧扣文中所表达出的爱国情感,用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了这种爱国情感,才能形成一种新的,更坚固的雄关——心中的关,那就是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我们伟大祖国的坚贞不渝的信念,这就是最强大的雄关,是任何武器都攻不破的雄关。
总之,无论哪类自然美的描写,都是情与景的交融,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意结合。
三、通过对语言的分析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是语言艺术,我国历史上涌现了屈原、司马迁、李白、韩愈,苏轼、李清照等文学巨匠。他们娴熟地运用汉语词汇,挥写出许多气势磅礴的或委婉动人的篇章,使汉语在世界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少“语言美”的古今诗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向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教育,这是语文教师要担负的责任.如《听潮》一文写咆哮的大海,用的是一组非常有力的语言来表现大海的雄壮热烈.“怒海狂涛汹涌澎湃,锐不可挡,它咆哮着,猛烈在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壁垒,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在这里,教师只要抓住词语的力度,就抓住了大海壮美的性质。当然,力度不是坚定有力的同义词,柔软也是一种力度,当这种柔软与柔和的色彩融为一体的时候,就会展现出另一种美的图画。
重视课文中语言美的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使青年一代养成规范文明,礼貌用语的好习惯。
四、通过作品中对社会生活描写的分析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往往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具有巨大的认识、欣赏和美感的作用。因而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为强烈。教师要利用这部分教材,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觉悟,鼓舞他们的斗志,激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如杨朔的《荔枝蜜》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文中通过对蜜蜂的描写,表现出蜜蜂为酿蜜不惜耗尽生命的精神品质,同时也交织着作者对这种品质的认识、感受、评价以及由此引起的一连串的联想,把蜜蜂、劳动者和建设新生活联系起来,给读者揭示出一个深刻的真理——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建设新生活的人们,实际上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代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他们是平凡的,他们又是伟大的。从而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境界提高到心灵美的境界。这种心灵美不正是我们要求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吗?
长期以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击下,美育一度被人轻视,美育的缺位导致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感情贫乏的“文化人”,精神庸俗的“废品人”。语文是工具学科,它所包含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文学更是人们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与美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美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由书面符号创造的,这就决定它的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不像视觉艺术有形象在眼前,听觉艺术有声音在耳边那样直观,而是间接的表现形象,也就是说,作者创作形象于字里行间,把握它需要阅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转换来实现。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就应该把握语文的这一特殊规律,在学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桥梁,引导他们根据作品的内容、表现的方法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如学习朱自清的《绿》,要让学生领略到作者笔下表现的梅雨潭的绿的艺术美,就必须紧紧抓住铺垫和对比描写这一特点,通过对描写性语句的赏析,即捕捉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去感受美不胜收的直觉形象,从而产生美感。如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
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这段描写运用铺垫、对比的方法,用全国各地名胜绿色来衬写梅雨潭的绿色是兼各家之长而去其短,惟有有它不淡不浓不明不暗恰到好处。教学中学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使之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壮美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近年来,各种语文实验教科书百花齐放,百花争鸣,虽然选文的角度、审美眼光有所不同,但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美的,司马光示儿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训诫是美的,对别里科夫“套中人”的本质揭露是美的,对葛朗台守财奴的“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的剖析也是美的„„。这种阅读作品产生的精神上的愉悦、思想上的教育以及与写作中的情景产生共鸣的现象,就叫做艺术欣赏。欣赏美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上,教师尤其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共鸣,完善欣赏美的活动。
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宣传,或枯燥的进
行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它是借助一篇篇精美的融艺术美、语言美、情感美为一炉的语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文学作品进行美的把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将有限的教学目标延伸至社会人生,使整个课堂浸润着智慧和感动,机智和情趣,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美
品味语言文字美。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中精确优美的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味,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的教学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对这一句中的动词“喧”和“动”进行分析鉴赏,感受作者所表现的情态。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学时,抓住这些关键字词乃至句,引导学生反复比较,仔细揣摩,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就能深刻领会遣词造句之妙,鉴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
在朗读训练中,感受音乐节奏美。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对提高学生语言修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课文使优美的课文变成学生优美语言修养,在极富声调变化的朗读中,感悟文中的音乐美,这种语言节律音韵上的美在许多散文里都有,至于诗歌里就更多
了,特别是高考中就有对诗词歌赋的鉴赏,这是直接的对学生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的考查,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对诗词歌赋的阅读,学生能投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之中,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能很好的理解诗歌传达出的美来。这样通过朗读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04-01美育是通过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体?F美的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又怎样把美融入教学实践中,来达到对儿童进行熏陶、启迪的作用,唤起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的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进行的:
1.激发热爱美
美来源于生活,美使人赏心悦目。让学生在文中感知美,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由于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只要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投入学习。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用清新、流畅的文字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触景生情。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教学情境,以情为导,吸引注意力,不仅让学生受到美的感召,而且还会使课堂气氛活跃且生动有趣。如《浪花》一课的教学,先让学生听一首《浪花》歌曲,找一曲轻音乐配上自己的朗读,边放配音时,边放自己设计的动感画片。让学生聆听浪涛声,感受到旋律美,眼见浪花轻轻抚孩子们的小脚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这样,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身临其境与浪花嬉戏玩弄,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且起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丽山川的作用。
2.引导发现美
如我在教学《王小二》,先让学生唱《王二小》这首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放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随着悠扬的乐曲,低沉的叙说去捕捉文章所传递的悲壮美,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王二小将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遭受袭击的场面。与文中所体现的美形成“共振”,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然后放教学幻灯片和动画录像片,给学生以形象、直观感,把握住课文的内涵。学生通过认真细致观察动感画面,分析理解图画,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想象力。这一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感受到人物形象美,为王二小机智勇敢,英勇献身的事迹所感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养鉴赏美
鉴赏重在品味、赏析,文学作品鉴赏,主要是从时代背景和画面来赏析。但小语教材中的作品,教师主要从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来分析。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语言文字美,领悟文中的意境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愿望,从而提高鉴赏力。如《荷花》一文,作者用“碧绿的叶”、“洁白的花”、“嫩黄的莲蓬”、“含苞欲放”写出了荷花的姿态美;用“冒”、“露出”、“饱胀”等词语把荷花写活,似乎想尽快展开自己的花瓣,显示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当作者陶醉在美的境界中,“眼前出现了奇特的景象”。产生了自己与满地荷花共舞的情景,展示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这样描述,把荷花写得异常生动且富有情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然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自己就是那含苞欲放的荷花,满池的荷花在绿叶的衬托下,在湖水中摇曳,共庆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4.表现创造美
鲁迅认为美育足以达到“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想”的目的。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潜力,激励学生创造美并表现美。为此,在教学中,我将游戏法、参与表演法、演讲法、绘画等艺术表演引入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游戏法让学生既掌握了字、词,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学生参与表演,从中以形象的感染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运用复述演讲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绘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剪纸、粘贴、素描、简笔画等。为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教学中往往采用简笔画或素描,引导学生在绘画中理解课文。
所谓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及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美育在培养新一代的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真善美丑的能力,净化灵魂;它能借助于艺术形象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他们的智力;它能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文明修养程度。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又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观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内容,如能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使二者有机结合,则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朗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它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声情结合的技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作品是形诸文学的书面语言,当学生受语言文字能力限制时,对课文艺术美的感受要打很大的折扣,而教师通过朗读,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富有魅力的范读,凭着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可以更好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使课文内容在声韵美的感受中浸入作者的心田,既泛起学生的求知欲,又激起学生的爱国情。例如,在教学诗文时,可以利用它的整齐明快速快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节奏感,使学生得到音乐美的享受;教学散文时,利用它畅达、飘逸的情思,使学生在朗读中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之感受;教学记叙文,利用文章曲折、生动的情节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在有张有弛的朗读中使课文内容形象地浮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训练他们说话时发音正确、句逗分明、语气连贯的语言习惯,而且在节奏明快、悦耳和谐的朗读声中,能使他们大脑兴奋、思维活跃,同时也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美的联想,从而陶冶情操。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应通过比较舒 1 缓的、亲切的欣喜的朗读,使学生从顽强的春草、柔和的春风、细密轻盈的春雨和争奇斗艳的百花这些鲜明的形象中感受并领略散文的意境美、绘画美和回味无穷的含蓄美。总之,通过多种朗读形式的反复吟诵,能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品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在去发现美,感受美。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二、以情动情,引入意境,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在讲授语文课时,要有情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地说,在欢乐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欢乐,在悲伤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黙化的精神力量。了解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造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氛。根据教材中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基调进入文章角色和境地,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的欢乐痛苦。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他们自然会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崇敬不已,会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爱国精神赞叹不已。也会为长江三峡神奇俊美,天山景物的丰富多彩而心弛神往。这样,学生 不仅陶冶了心灵,净化了思想,而且语文知识也会在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其效果远胜于枯燥的讲解、干瘪的说教。
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眼前景物的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意”,这情与景天衣无缝般的融合,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要使学生深刻领会文意,必须把他们引入作品的意境,让意境感染其情思,启迪其思想,激起其共鸣。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 2 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所创设意境的理解。
在此基础之是,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准确地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由于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所以,要认识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美多少,丑多少,不仅要观察它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剖析它的内在本质。《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论外貌他是个丑八怪,可是论心地呢?他纯真、善良,对女主人爱慕之极,但他却不以自己的“丑”去惊扰“美”,最后力图以自己的“丑”去捍卫“美”,以致为“美”而殉。这个敲钟人是个形丑而神美的典型,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他们星期天出游,都力图打扮得漂亮一些,有风度一些。他们的外貌也确实不丑,但是,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则暴露了他们见利忘义,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菲利普夫妇可算是形美而神丑的典型。在莫泊桑的另一篇小说《项链》中,路瓦载夫人则更是追求貌美的牺牲品,忽视对这一形象的正确评价,就容易便学生对其向往奢华生活产生共鸣,对其在“舞台上”的成功表示羡慕,对其丢失项链表示婉惜。
三、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步是“写”,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形式。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得知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以及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誓言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 3 法同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同时的悲痛心情,当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感染每个学生时,随即提供两篇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依材料作文时侧重于心理描写来表达和刻画人物形象。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有独创之处。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既关系到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又关系到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既可培美学生的美感,又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件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教育学》(邵宗杰
悲文敏)第十二章
美育的实施版社
2、《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沈亚萍)
一、要努力创设美育情境, 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在学校教育中, 语文教学的美育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本文从职高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深刻感受到, 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自内向外地洋溢着美的想象和元素, 如从“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中可以欣赏到波澜壮阔的意境美, 从“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中能够感受到婉转流畅的音乐美, 从“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可以体会到婉约缠绵的情境美, 从“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中能够迸发出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美。无论是哪一种美, 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情感艺术魅力。对此,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施教者, 我们应当造就和具备“一种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并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 从典型作品中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分析, 借助生动优美的语言艺术把其中美的内涵和形象显现出来, 逐步渗透进学生的内心情感, 在对他们进行美的洗礼基础上, 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 启迪美的想象意识, 促使他们生成美感的情境、体验和交融, 从而把他们引向享受美和孕育美的圣殿。
二、要努力激发美育情感, 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 莫始于言。”而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教学中我们通过各类形式和手段, 用情感来撞击学生的心扉, 并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心理因素, 享受并体验审美的愉悦和价值, 在对美的超越和升华之中, 实现“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追求。首先, 组织反复诵读, 促使学生充分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在经典诗词赋文学习中, 反复诵读是实现以情入手、引发共鸣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感受熏陶、潜移默化之中自我净化情感、塑造心灵。如反复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能让学生在“悄悄”“轻轻”中感受到轻盈的节奏、深沉的意蕴和美好的情致。其次, 做好引领整理, 促使学生在心灵震颤中引发共鸣。就职高生而言, 他们对于心灵接受美和艺术感染的渴望, 远远超出接受理念的说教。在职高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通过精心设计导语等手段, 用强烈的语言渲染向学生传递炽热的思想情感, 让他们泛起心灵上的涟漪和波涛, 从中赢得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再次, 引导想象联想, 揣摩作品美意, 促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要努力诱发审美体验, 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就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诱导并激发出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和惊异感等, 从而有效调动潜力因素, 促使他们在产生审美激情中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比如, 根据课文特色, 从不同角度确立设计多个审美论题, 让职高生鉴赏评析时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作出自由选择。以教学《荷花淀》内容为例:有教师在教学时, 根据文章中描绘的美妙景色、表现的主要内容和歌咏的主题情感等美育分切面, 从多个角度认真设计了五种学习论题——“充满诗情画意的荷花淀景物描写”“发生在荷花淀里的对话传神和情深意切”“对荷花淀里对话描写进行比较赏析”“显现在荷花淀中的人情美”“水生夫妇的爱情价值观”, 让学生在尽情感受荷花淀之美的启迪和体验中, 自由愉悦地进行重点选题和鉴赏陶醉, 最终比较轻松地完成自选学习任务。
总之,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开辟一条走向美育之路的绿色通道, 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之时, 不断增强教学的美育功能。
摘要:法国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属性特点, 因而在学校教育中,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在于挖掘和激活内在的美育元素, 把它渗透到教学活动并进而植入到学生的思想情感之中, 有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逐步转化为学生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意识和自觉行动。这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功能的应有之义。然而, 在语文课程传统教学活动中, 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等因素蒙蔽了许多教师那“一双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致使语文的美育功能大为淡化或者黯然失色。本文强调语文美育一说, 意在突出并渗透其内在的教育功能,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一、历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历史学科之所以能引起学生兴趣,就在于历史史实本身的趣味性和美感。正是由于这种趣味性和美感的感染才使学生内心产生愉悦感,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喜欢历史这门学科,在美的享受中接受了知识,在快乐地参与中培养了能力。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没有充分重视美育,把本应妙趣横生的历史课变成了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单纯历史知识灌输,使得学生常因为厌烦而昏昏欲睡。对此,许多教师不是自省,反而常对学生训斥、责罚,久而久之,学生对历史课失去了兴趣,最后不是放弃,就是在应付中混日子。
二、历史课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历史是过去了的人类社会,人类现实社会中充满了美,人类的历史上当然也充满了美。比如,忧国忧民的屈原虽一生心系楚国,却屡遭贬斥,最后在失意中,在他的国家日渐走向衰亡中赴江殉国。他的爱国思想在他的诗篇中表现了出来,而他的诗篇体现出的是一种凄美。再如,狼牙山五壮士勇斗凶寇,舍生爱国的事迹体现的是一种撼人心魄的壮美。这些史实作为小插曲讲一讲一定会引起学生共鸣,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又振奋了学生学习精神,更会使课堂形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和效果。这样的例子在历史课上俯拾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些学生都看得懂,又不是考试重点就弃置不理。教师应知道,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经常鼓励,不断增加营养才会生生不息。教师有意识地在历史课上进行美育教育会对教学起到一种春风化雨的滋润作用,绝不应该忽视的。
三、历史课教学中的美育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人是用大脑思考的,在思考过程中,大脑的左半部负责逻辑思维,大脑的右半部负责形象思维。单纯的知识传授仅仅开发了左半脑,而右半脑则闲置不用,这是不科学的,不可取的。美育就是通过生动、具体、直观、可感受的美的形象来进行教育。教学美育的过程可以充分开发人的右脑,使全脑得以综合开发利用,从而在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可见,历史课上运用直观教具、投影、幻灯片等多媒体电教设备进行一些直观形象化教学是符合人类生理特点的,是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四、历史课教学中的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美无处不在,历史课上有意识地进行美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快乐和享受美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更可以使学生在体味历史人物精神美的同时学会明辨丑美,使学生在体味美的同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受到陶冶而升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品德。可见,历史课上进行美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品德、知识、能力、审美等多方面的素质得以培养提高,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五、历史课的美育应适合历史课本身特点
教学是现代实施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它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由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来有目的地学习知识经验,其根本职能是育人、化人、使人成才。教学活动中有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蕴涵着对美的直接追求,存在着重要的美育功能。
美育,又称美教育、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没有美育是不成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更应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在教学活动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等一起体现教育目的,并渗透于多育当中。美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那就是以美启智、养智、优智,又以智识美、爱美、创美,从而智育因美育而使人聪颖慧敏,而美育因智育使人明快空灵。
语文活动就是一种典型的智育活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情趣,自由活泼的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美好的天性,使他们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从教材中发现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十分丰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应有尽有。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雄壮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种游子思乡之美。《桂林山水》中的“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表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林海》一文中对小兴安岭的描述,脚踏着厚厚的松针,手抚摸着参天古木……是一种景物的自然之美;《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这样描写邱少云被大火活活烧了半个小时。“敌人使用了燃烧弹,附近的野草着火了,大火烧到邱少云的身上……这时他只要打个滚,就能迅速扑灭身上的大火……大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小时,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一动不动……”突出了人物的思想美、精神美!
二、通过朗读欣赏美。
从课文中发现美,从生活中发现美。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欣赏美。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今年我又接任了新的一届毕业班,这个班级的整体素质较好。但是学生的朗读没能过关。我几乎每节课前都要进行范读,还借助远程设施范读,但是收效甚微。我发现学生的表现欲望几乎为零。于是我想到用班上的例子来带动其余学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给他们范读,展示自己,让学生看见别的学生是怎样有感情地朗读的。于是,我让女儿向丹妮在班级范读,我才说让她感情朗读课文,给其余同学做个榜样。一说到给其他同学做榜样读书,女儿来劲了,马上把我指定的课文段落看一遍,把握好感情基调,就站在讲台上开始读了,她声情并茂地朗读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她高兴之余,又让我给她选了另一篇课文的段落,再次感情朗读。最后,我说:“同学们,向丹妮小朋友的朗读水平和成绩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她比你们大胆,比你们敢于去尝试,你们要是像她这样敢于大胆地朗读,不久,你们就能像她这样棒!”
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从那以后,每天晨读的时间都能听见教室里书声朗朗。从此,学生在课堂上也敢于大声地朗读,而且虚心地请教向丹妮关于朗读的“秘诀”。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我发现学生基本能较好地把握感情基调,而且表现欲望比以前强多了/。
通过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能激发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课文内容的美,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
音乐 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游戏活动。如在教学《妈妈的爱》时,让学生欣赏一下《妈妈的眼睛》,学唱一唱《小乌鸦爱妈妈》,可以让学生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感受到妈妈的爱,并懂得感恩。
四、通过写作创造美。
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了美,欣赏了美,老师更应教会学生创造美。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所学课文的反思,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感受真实地写下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完课文之后,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美学教法,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成长,使他们逐步具备美的欣赏力,美的创造力。
摘要美育不单纯是一种艺术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英语美育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和怎样创新英语教学氛围的和谐美。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美育与创新可以反映并渗透到教学的诸多方面。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英语学习语言美 美育与创新 创新能力
创新是指在原有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加以革新,创造出更先进的经验和成果的社会活动,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具有顺利完成创新任务的本领。初中英语教学就是以培养基础美育创新素质为主,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美感及创新技能等。创新能力和实践是相联系着的,我们把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做为达到美育素养提高的平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肩负着民族创新的特殊使命,因而,创新美育教育与美育创新成为学校英语教学研究的主体,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巧创美的境界,激发对美的追求,让学生进入美的知识殿堂,在美的世界中创新英语的语言美。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美育与创新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英语美育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
美育亦称美感教育,它通过对普遍存在的自然美的感受、社会生活美的实践和艺术美的鉴赏来培养学生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和在生活中体现美的激情和能力。美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在英语教学中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完成英语教学目标的同时,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二、创新英语教学氛围的和谐美
教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端庄大方的态度,温文尔雅的气质,美观得体的衣着,既可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又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了一个美 的氛围和环境。
1、创新教师的素质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
思议的。”在中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仪表端庄、教态得体、教法灵活、标准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工整漂亮美观的板书和广博深厚的知识,这些都足以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英语教师还要会操作现代化的计算机教学设备。充分施展个人的才华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尽力创新美的语言情境。外表美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关键是创新教师的素质美!
2、创新英语对话语言美
作为中学生,学英语的资历尚浅,词汇量极为有限,所以教师在运用实物对话时应用的一些词汇句法较为简单又明了的句子,使学生听到的和要求会说的英语具有强烈的真情实感。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较注重教学礼貌用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自觉运用文明语言,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个人交往能力,在课堂中用礼貌语。如:做自我介绍前别忘了说:“Hello ”和“Nice to meet you!”.在问路时一定要说:“Excuse me ”“Thank you all the same!”打电话时别忘了说:“hello ,this is„。Is that„? Good bye!” 请求帮助时要说:“Excuse me.Can you help me ?”创新对话的时候,教育学生我们在经常请求别人帮助的同时,也应该主动帮助他人。
3、创新英语教学含蓄美
人们为了表达需要,在生活中可应用一些比如委婉语等手势,既传达了信息,又避免庸俗尴尬。教师要对英语课堂充满激情,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他们乐于开口说英语。英语有一则谚语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你可设置一个悬念吸引学生;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抓住学生。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环境,例如扮演角色游戏等,教师在交际实践中必须做好示范,注意语音修养,让人觉得你的素质很好,由此可见含蓄的魅力。
总之,英语教学既是知识教育活动,也是审美创造活动,因为“语言本质上是创造性的”,美育是一项铸造人类灵魂的宏大工程,是造福学子的千秋功业。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也是创新性的活动,是师生审美主体、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互动活动。教师应利用英语对话向学生传播美的语言,灌输美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
参考文献
1.廊坊市第八小学 庞连蕊;浅谈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N];廊坊日报;2008年
一、培养审美理念
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审美理念,以一定的审美媒介感染受教育者。对于审美的教育理念要从小抓起,一旦孩子长大成人后再去接受审美教育,原有的审美观念会被固化,很难发生改变。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我们可以根据人的穿着辨认出人的地域,这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以及受当地的风俗习惯影响较大。但与此同时,美育也贯穿其中,如果一个孩童从小接受审美教育,能够从小感受美、鉴赏美,把认为一切自然界美的事物表现出来,并去感染身边的其他人,让其他人也接受他的审美观念。久而久之,人们的风俗、传统、地域等都会随着人的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久而久之,随着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况且美育不能仅拘泥于美术技法训练,还应该具有“创造”的属性,要以提高孩童的审美能力为最初的原则,培养孩童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去提高审美理念。而不是一味地从学校美术课中取得。学校的美术教育只是起到引导孩子如何去发现美、感受美,教会孩童养成细心观察美的习惯,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美则还需要自身不断地与美的事情相互接触。
二、美育的意义
美育不是学画画、练钢琴、跳芭蕾,最后统一去考级,美育不是拿了多少证书,就可以把某种艺术形式掌握熟练。在生活中,美育不是打扮得成人化、低俗化,如很多电视台儿童模特舞蹈比赛,让孩子们化着浓妆,穿着不合年龄的服饰,反而是严重的美育不足,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美是活着与生活之间的区分线。每个人都活着,但是有的人活得舒服自在,有的人活得空虚寂寞,而美育是感受、品味;是渗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可以使人们活得更有趣、更自信、更舒适、更幸福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班主任认为女生留长发是耽误学习,就要求班级里的全部女生把头发剪短,用这种方式剥夺了我们的审美观念。这个经历让我深感困惑,为什么我们追求功利物质的东西,远远大于对生活的热爱。要靠牺牲美而去争取物质的东西。学习成绩分数、乃至职位、名气、待遇,往往是阶段性的、一时的。而拥有发现生活之美的眼光,拥有热爱生活之美的能力,则是一生的,是从孩童时期可以伴随到老年的。
我们现在一直强调要幸福生活,幸福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关于美的享受,甚至可是说是最核心的地位。也就是说,一身得体舒适的衣服、一本文字优美故事动人的小说、一部画面精致情节曲折的电影、一曲委婉动听的歌曲、一场动人心魄的话剧,甚至是一餐自己动手做的美食……这些,都会让生活充满快乐和幸福的感觉。
可以这样说,儿童有了美的修养后,在他长大以后,在同样的经济条件、同样的社会地位之下,他的生活品质会比别人更高。这是美育对人生的最伟大意义。
然而作为儿童,设想我们养育的孩子,将来也会成为孩子的爸爸或是妈妈,他们将如何照顾孩子、照顾家庭;设想我们养育的孩子,将来成为一名建筑师,会如何设计建筑可能会伫立百年以上的建筑;设想我们的孩子,将来是如何规划一个城市,一幢别墅,如何规划一个产业。
是的,我更加相信那句话:“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对于美育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每个孩子从起跑线开始,就在孩童的心理埋下美的种子,等待美的发芽、成长。要美结成果实贡献我们的社会,提高生活的品质,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培养艺术美育,青少年素质
一、美育心灵
首先, 培养艺术美育是一种美与善的教育手段。它是通过各类艺术作品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感悟、认知、理解等能力, 使之处于一种健康和谐的心理状态。有哲学家认为:成功的艺术培养可使人防止滋生罪恶、放荡、卑鄙和淫秽的品质, 使其成为“即善且美”的人[1]中国古代先人也说过“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美能引善”“知之者不知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艺术美育对于人性的完美、人生境界的提升、人格的净化和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都十分重要。艺术美所展示的社会、人生历程可以净化心灵并启迪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与自然以及人生的观察与思考, 对青少年情感和意识的培养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再次, 艺术美育的生动性、广泛性、直观性的特点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当前艺术美育活动在青少年教育中手段和方法应该是十分广泛的。可通过美术、音乐、戏剧、舞蹈、摄影、文学等多样化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实践、创作活动来进行, 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
二、开发潜能
艺术美育的培养可以启迪青少年学生的智慧和才能, 拓展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想象, 启发学生观察事物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及潜在能力。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了审美创造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如郑板桥画竹有眼中、胸中、手中之竹的区别, 这就是创造。如舞蹈之美正是在于它用肢体展示人类内心生活与情感世界的丰富与流动性, 被称为“流动的塑造”, 对舞蹈美的感受就需要心灵上的悟性和潜能的发挥, 来捕捉舞蹈艺术表演中空灵虚幻的神秘性。其次, 艺术美育可以激发人们的灵感, 开拓思维空间。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相对论研究之余, 就是经常弹奏贝多芬的钢琴曲, 在音乐声中让思维任意驰骋, 充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做出了一系列伟大的科学发明。爱因斯坦认为, 真与美的比较, 美更重要, 其原因就是美更富于创造性或想象力。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都充分证明了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来自于创造者从艺术美育的熏陶中, 活跃了思维, 激发了灵感, 丰富了创造力而产生的, 而创造者本身都具有良好的艺术水平和较高的艺术美育程度, 可以说艺术美育是发明创造的“推动器”。在当前青少年艺术教育中, 充分运用以美启迪真、以美导真、以美创真的原理和方法, 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学生的情感, 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他们在欣赏艺术美, 感知艺术美所带给的愉悦和快乐, 回报社会、创造未来, 不断实现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
三、增进和谐
在大力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 艺术美育能增进社会和谐显的尤为重要。
(一) 艺术美育能培养人的心里调控力。
心理调控力的大小和正确与否, 对人们在世界上的生存、发展关系极大。如何调控好自己的心理, 除了个人利益观和处事的方式方法外, 重要的就是靠心理调控力。心理调控力的培养需要多种方法和途径, 也不可能是朝夕之功, 而艺术教育在培养心里调控力上有其独特的作用, 这种作用首先体现在艺术美对物质功利的超越。中国古代有种主客两合的哲学叫“天人合一”。它的重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必然是主客两合, 物我一体的。中国古人在美学研究中找到了“物我两忘”的快乐至乐, 揭示了美育教育对于构造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和相互关系。因此, 通过艺术美育, 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了, 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了, 人们自发地调动心理潜能, 有了一份厚道于同情, 多了一份爱心, 一份宽容与理解, 那么和谐的社会环境不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吗?
(二) 艺术美育是培养人们爱心的重要内容。
爱心与善心是人性的基础, 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一个人若没有爱心和善心, 那他的生活就是黯淡和冷漠的, 随之会影响身边的社会和谐并与之脱离。爱与善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心灵纽带, 孔子曰:“仁者爱人”就是以爱与善为核心的。爱是这个世界的主题, 培养爱心与善心, 当然不仅仅是艺术美育的任务, 也是全人类的责任, 所以艺术美育的重要作用, 培养健全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和心灵, 培养学生的爱心与善心, 使之世界充满了爱, 社会必然是和谐的社会。
四、陶冶情操
情操是心理品质的体现。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体验和艺术作品的熏陶而实现的。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究其生活有两个内容, 一是物质的, 二是精神的。人的精神生活越充实, 精神面貌就越振奋。对物质生活的影响也就很大。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谈德行时说道, 做人要“惠而不费, 劳而不怨, 欲而不贪, 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高尚的情操是历经陶冶气质的情感, 是人文、艺术知识反复熏陶的思维结晶, 是渐次加深的内在修养, 是追求美好人生历练的必然结果。学生处于生命最旺盛, 思想和精力都是最活跃最充实时期, 如果没有正确的精神指引, 就会失去进步的方向, 有的甚至会误入歧途沉溺于无聊庸俗的趣味之中。而美好的艺术作品是提升人的高尚情操指明灯,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就是一面时代的镜子, 如介绍优美的文学作品, 欣赏高雅的音乐舞蹈, 练习书法、绘画、摄影等, 可以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情操陶冶得更健康更纯洁, 使他们的生活学习丰富多彩, 充满青春活力。
五、健身体魄
艺术美育是锻炼青少年学生健康身体的有效手段。现代生理学研究证明, 当人们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 人的精神就会处于快乐激动舒心的状态, 这种状态能调节人体的血液流速, 兴奋人的神经节拍, 从而加强人的消化功能, 起到健美健身的作用。现代生活也证明了许多中老年人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体通过弹琴书画、舞蹈训练、音乐演唱等艺术活动, 调整了内在的身体机能, 起到了增强体质甚至治愈病症的作用。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心理能力发展和体质生长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心理及身体上, 美育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迷茫、退缩、忧郁之感能够通过艺术活动得到缓解、消除、调整、舒展。在生理上通过艺术教育, 可以起到强心健身的作用。如舞蹈不用言语而用形体的线条和肌肉来表达, 用节奏的人体动作来吟诵优美的形体。舞蹈艺术这种动的艺术, 将人的情感表现与胜利欲动, 审美愉悦与生理快感紧密结合, 使人产生身心健康的效果。而舞蹈训练, 可以使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 具有良好的速度、耐力、力量, 使他们始终保持朝气蓬勃, 热爱生活的心态和体力, 实践证明许多失眠的青少年学生正是通过积极参加艺术活动, 使得身心健康, 精神充实, 不仅消除了慢性疾病, 而且提高了学习成绩。
结束语
在全民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艺术美育不是唯一的, 但在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进程中, 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教育是未来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迫切需要, 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完善和加强青少年学生的艺术活动, 使美育教育在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方面发挥出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让生活更加精彩
随着“双减”“双增”政策的出台实施,美育教育也逐渐走人学校、走进家庭、走进社会中。美育教育,顾名思义,是培养孩子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美育能温润心灵、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也可以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
美育能塑造人的体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常言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育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人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进而培养发现美的“眼睛”。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关注思品和科学文化素质,对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二小学 汤小洁
作者职务: 教师 文章类别:教学经验类 单位地址: 克拉玛依市南新路16号 邮 编: 834000 联系电话: 0990—6858439(办)电子邮箱:28006342 qq@.com 集体组织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教育局
集体组织单位地址: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教育局林园路38号 邮 编:834000 集体组织负责人姓名:丁中秋 电话: ***
环保教育在美育中的渗透
学校是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学校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按照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理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因此我们认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环境保护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环保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环保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针对本学科的一些特点,努力探索与实践把环保教育渗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巧用废旧材料
教学中的废旧材料主要是指每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必要的或常用的可再生的,安全又卫生的废品,例如:牙膏盒、饮料罐等。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大多数家庭都把这些废旧材料当作无用的垃圾处理掉,但也有个别环保意识较强的家庭,把这些废旧材料当作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其实,每一种废旧材料只要合理、安全的进行利用对学生来说,都具有人们意想不到的教育价值。
1、废纸类
纸类废品由于特点的不同,低段学生更容易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平时让学生所收集的各种不同材质的纸张进行各种练习利用,例如:一年级《太阳》这一课,利用平时收集的废旧报纸和其他彩纸进行课堂练习,我先让学生们把自己所收集的报纸揉成球状,然后再用彩纸粘贴上眼睛、鼻子、太阳的光芒等,通过这课的练习,学生即训练了眼手协调能力,更在无形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制作的成功感。又如:一年级《漂亮的瓶子》这一课,学生根据平时收集到的各种废旧纸张、挂历,撕成各种形状然后进行重新的组合。学生在撕贴的各种过程中,即培养了学生重新组合的创造力,又培养了学生眼手协调能力。增强了学生做事的自信心等。
2、棍棒类
利用冰棍棒、吸管等废旧材料进行各种练习。例如:在《冰棍棒玩具》这一课中,学生利用收集来的冰棍棒进行设计制作,有的同学把冰棍棒相互交叉连接,做成一个可以活动的X形状,粘贴上牙齿、翅膀,做成也一只活灵活现的大鸟。还有的同学把冰棍棒制作成会走动的小人等。吸管可以剪成小段,穿出漂亮的饰品,也可以进行一些拼贴的练习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即培养了学生的眼手协调能力,又增进了做事的耐心。
3、包装盒类
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又有不同的作用,较大的盒子可以在游戏中制作成为小房子,电视机,甚至还可以作成盔甲穿在身上等。较小的盒子同学们可以相互合作,组合成为各种各样的物品等。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以及创作能力。
4、塑料瓶类
利用瓶子进行制作,例如:《瓶子》一课,我就利用瓶子的外形特点进行自由装饰,学生可以综合使用各种材料,有的同学使用到了橡皮泥,还有的同学把自己玩具娃娃的衣服穿在了瓶子的身上等。
由于这些材料取材方便,学生重复练习的机会较多,即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能力,又减轻了学生家庭使用学具的家庭负担,在完成使命后,还可以集体回收,保护环境,增加班级收入。让学生在点滴生活中感受,只要合理使用,废物也能变成宝。
二、巧授环保小常识
美好的环境造就美好的心灵,在平常的课中抓住各种机会传授环保的一些小常识。
1、废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同学的作业掉页、画错撕掉的现象,利用这一特点,告诉同学们一吨废纸,经过加工,可变成800千克的再生纸,比生产同样多的纸,节约100吨水,可减少35%的水后污染,还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提倡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来为拯救大树做贡献。学生听了后大为吃惊,自发的在班级后面放置了一个大箱子,把平时的废纸放在里面,学期结束后卖给回收站,进行客观、统一的回收利用。通过点滴之道,培养学生的废物再生知识。
2、突发事件
利用课中发生突发事件进行随时随地的环保教育,例如:有一次我在上二年级的课时,看见有一个孩子低着头,在玩着什么,我走近一看,原来他在玩一枚电池,我就抓住这个了机会进行环保教育。我问:你知道电池有毒吗?这位学生一听吓了一跳,手中的电池掉在了地上,于是我就捡起电池告诉大家,电池虽然在我们的生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他也是一种有毒品,废旧电池在自然状态下分解速度很慢,如果随意丢弃即污染土地又会污染饮用水。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废旧电池找个新家呢?就让我们把它们放进学校的废电池回收箱里吧。
3、节日、纪念日
在教学中穿插节日、纪念日的讲解。例如:
4、22地球日:内容给学生渗透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只有一个,提出“爱护地球就是爱护自己”的口号。
6、5环境日内容:了解周围环境如何、怎样保护环境。
3、22水日内容:了解水的重要性,通过各种资料,了解世界各地水资源短缺,非洲等国家因没水而导致很多人死亡。“水就是生命之缘”,我国水污染严重,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推荐阅读: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12-09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10-25
谈体育课教学中的美育12-05
谈美术教学与美育教育10-18
谈数学的美育功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1-1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1-16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09-27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06-17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渗透07-20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策略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