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推荐12篇)

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

摘 要:新课程的理论像一股股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给古老的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生的活力,促进它发挥着教书育人的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借鉴了发达国家 的课程理念,运用现代思维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现代语言学及课程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传统的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思考。

关键词: 素质;课程;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阅读课中的领悟、顿悟和积累

我们平时很少来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工作。尽管在教师的工作中不断有业务能力的考查,有广泛的听课评课活动,有自上而下的大量的课题研究,有各种形式 的课堂教学竞赛等等,但基本上不把教师的教学作为教师业务发展的基本话题来展开。即使是用以表现教师这门职业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资格证书”的考查与发 放,也是没有指标的。

课堂上,教师就事论事,现炒现卖教学参考书上的言说,几乎成了文化贩子!君不见,在语文课上,面对学生的问题,面对学生的诸多见解,我们能做什么样的高屋 建瓴的剖析与深入浅出的阐述?学生巴望着能从教师的言说中,听到与众不同的声音,听到使他们情绪激昂的演说,听到令他们心灵震撼的思想。

然而,日复一日,久而久之,我们的老师疲倦了,我们的学生厌倦了;我们的老师开始走捷径了,我们的学生也变得懒惰不堪,缺少领悟和思考。

北师大童庆炳教授曾说过:传统汉语文教学提倡的不是科学主义的分析,而是“领悟”??学生是会长大的,也会变成劳动者,在这个成长、变化的过程中,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领悟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于储备在自己头脑中的讲稿和文章,会逐渐地用他的生命来领悟。开始可能是较低的三级领悟,然后是二级领 悟,最终是最高的具有创造性的领悟。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往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应结合文本加以点拨,讲解。不仅仅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应融入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真挚、高尚的东西,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达了古人修身律己的信念,约束人们崇尚教化,立德从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德的重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万事德为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出了母亲河的蔚然壮观,启发人们民族精华要薪火相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恢弘气概,昭示人们奔腾不竭的生命激情。德育的因素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应根据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他们得到无声无息的感化,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二、营造美的氛围,用美来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黄河大合唱》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北国之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文章,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在他们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美的创造。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

三、在教学中融合环保意识教育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环境是这个家园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曾经的罗布泊风貌,通过图片、影象资料,使学生对罗布泊的过去有了直观清晰的感受。以此为导入切口,“大家欣赏了美丽的罗布泊的风光,相信一定会对此很神往吧。”未等我说完,便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不会。这样的罗布泊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那里很糟糕。”我对此早有预料,便做个“顺水人情”,依着该生的回答,进入课文的学习。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们紧扣文本,对其成因和结果进行了归纳,并在师生间展开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学生们踊跃参与,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2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蕴藏的思想内容, 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文以载道, 道在其中”, 被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 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学生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意图的过程, 实际也是接受德育的过程。比如我在教授杜甫的《春望》时, 先用缓慢、沉重、略带感伤的语调有感情地朗读, 把学生带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去。然后经过适当的点拨, 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把感情真正投入到文意中去, 使学生由对文章的直观感受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感受, 把自己融入文章, 想象作者放眼望经过战乱的国土一片疮痍, 以前豪华繁盛的都城长安现在却也只见草木了, 自己沦落他乡, 这些都是因为国家的动乱造成的, 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 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和一种自然的情感沟通, 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从而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 这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进行的德育渗透。类似这样的思想教育的文章在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 如《孔乙己》、《范进中举》让我们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的认识, 《过零丁洋》、《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充满爱国主义的诗文可以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春》、《济南的冬天》等文辞优美、意境深远的散文, 可以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的目标, 努力挖掘蕴藏在文本之中的情感因素, 尽力营造情感氛围, 把思想道德的内容点化出来, 呼唤出来, 用以叩动学生的心弦, 对其进行情感的陶冶和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能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感情, 改造学生的意识和心灵, 积淀人生的价值和规范, 最终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熔铸其意志品格。

二、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文章往往是作者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尤其是中学生心智逐渐成熟, 他们的感情世界丰富多彩, 对自然、社会、人生有所感悟, 作文成了他们抒发的阵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润物无声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

首先,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关心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社会生活是一座丰富的宝藏, 关键要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珍宝的心和眼。比如, 在刚过去的2009年, 我们团结一致对抗H1N1甲流;在2010年, 我们众志成城为玉树同胞再建家园, 世界博览会上我们向世界展示着蓬勃发展、更加繁荣富强的中国……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生活, 积极参与生活, 在生活中感悟, 学生不仅积累了写作素材, 又净化了心灵。

其次, 在作文的题目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比如:以“感恩”为题作文, “我懂得了……”, “友谊的珍贵”, 等等, 多练这些有道德渗透的题目。我校每年都会举行一次作文大赛, 围绕“给父母的一封信”让学生自拟题目作文, 然后把信寄给父母, 让父母看信写下心里话后再由学生交给老师。当学生看了父母平时不说出来, 但是现在却写在他们作文后面的期望、教诲, 受到了感触。我们在平时多做一些这样渗透着思想道德教育的作文, 并引导学生向着积极的方向构思、立意, 会让他们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 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后, 在作文的评语中渗透思想感情教育。学生在作文中所写的基本都是自己的观点、见解, 客观地展示了他们内心的真实世界, 作文中也就难免出现偏激甚至是不正确的言论,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通过实践我发现写评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 与之进行平等对话, 在评语中多一些真诚, 少一些严肃, 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氛围, 让学生在无声中受到熏陶, 达到德育的目的。

三、在课外活动中对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在课内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语文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比如:我们可以开展影视欣赏活动, 让学生在欣赏影视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让学生写观后感。还可以推荐学生读一些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名著等。在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要把握好时机, 善于捕捉活动过程中的教育生成,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研究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语文课一直在“思品课”与“训练课”间徘徊,以基础知识传授为主的工具性与以培养道德精神为主的人文性相分离,未能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过于死板,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感受到语文学科浓厚的人情味与趣味性,也就无法实现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与思想水平的教学目标。这些问题既是语文教学积重难返的核心问题,又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并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和能力,还要寻求儿童的核心素养发展,为他们日后聪慧与高尚的人生之路奠定基础。

德育教育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才是素质。”这是爱因斯坦体验得非常深刻的一句话。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接受到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是无痕的,其主要蕴涵在教材内容里,反映在字里行间,是潜移默化与间接发生的,对远小学低年级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潜移默化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粗浅分析。

一、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

教师要把语文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着手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相融,使德育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尽可能地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如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这一课中,我在教学设计中预设全家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这双胖乎乎的小手呢?请学生用横线画出爸爸、妈妈和姥姥表扬兰兰的话。课堂上我以此为切入点,在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以小见大,让学生体会到从小应该爱劳动、关心长辈。小学生就是一张白纸,一个小小的启发、一件生活中人人可以做的小事,就能让他们明白,其实为父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就是孝敬;其实心里想着他人,能为别人着想就是美德,也许从此刻开始,也许从这篇课文开始,也许从这堂课开始,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种子便在学生幼小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

二、提炼德育因素,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德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隐形教育,是语文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挖掘、提炼出隐藏在语文知识背后的德育因素,然后巧妙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中获得道德教育。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树魂立根,立德育人,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在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让他们牢固掌握字词句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德育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有效的德育隐形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德育素养。

将德育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如教学《升国旗》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理解文中字里行间浓浓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将心中潜藏的爱国热情充分激发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等深刻道理。

三、确立不同年级的德育教育主题

学校在整体课程,特别是养成教育课程构建上,需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确定核心的教育主题,即:一年级,言行得体;二年级,协商互让;三年级,诚实守信;四年级,自律自强;五年级,勇于担当;六年级,尊重感恩。以不同的道德主题为教育内容,使得教育程度不断深入呈螺旋上升,将有关的德育理念和各种教学活动都渗透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通过德育教学,让小学生从小就传承祖国的优良传统,从而逐渐成长为有责任、勇担当、有素质、有文化的健康、阳光、乐学的小小少年,走向聪慧与高尚的人生。

四、德育渗透需真实、适宜

第一,语文教材中明显具有德育性质的历史内容要尽可能真实。像一直为研究者所诟议的“华盛顿砍樱桃树”的课文如造假属实,就是缺乏真实性的典型。第二,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性。第三,课文再编时对原文理解要准确。例如,“孔融让梨”故事的真意是,孔融年纪尚小却能够深刻理解当时社会所推崇的道德标准,重在赞其少年聪慧而非道德高尚。第四,教师绝对不能以道德说教的方式来展现内容,要让德育如春风化雨般沁润到学生的心田。第五,道德教育的形式设计要合理,除课文本身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语文教学内容以外的、发生在社会上的突发事件来渗透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何金侠.略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1(17).

[2]刘凤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3]陈建芳.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学周刊,2011(32).

[4]徐明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5).

[5]郭学府.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J].教育科研论坛,2010(10).

[6]潘焕琪.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2009(12).

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4

育渗透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我们要本着适时、适度和符合学生需求的原则,通过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 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2.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3.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

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

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给予表扬;可以对学生的灵活思维给予表扬,„„。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凡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三、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 “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5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德育教育应切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而语言文字作为表达情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教师不仅传播知识,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塑造学生的“精神之塔”。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好教学渗透德育方法,这是关键,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作为一名从事二十多年小学语文教师,我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在习作中渗透德育。

一、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学习“乳”字时,为同学们讲解它的来历,在甲骨文中是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再延伸到各位妈妈哺育小朋友的辛劳,这样的教学不只使其记住了“乳”字的写法、意义,还加强了同学们对母爱的认识,教育他们心知感恩孝敬父母。此外,因喜欢和腐蚀和啄食农村垃圾能消除动物尸体等对环境的污染,起净化环境的作用。所以一些地区对“乌鸦”代表着灾难和吉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学生们从中不只懂得了该词组的使用和意思,还培养了纠正错误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二、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进行德育方面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教学课文应以和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

针对班级留守儿童和寄宿儿童较多的特点,叫同学们反复吟诵,“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句使大家深刻理解了作者拟人化手法,用“我的口吻”表现了“亲子”失养于祖国,受辱于异类的悲苦,以及祈求回归祖国的殷切心情,不少同学读了这篇文章眼角掬泪,理解深刻,达到并超过预期目的教学效果。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三、在习作练习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我并没有给学生设定写作的模式,也没有要求篇幅和数量上的限制,而是要求学生们有经历、有感触、有写作欲望,就随时写下来,我也随时给学生们小作品进行批改和引导。作文是对生活反映,所以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重视德育的渗透的过程。

如: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从中细细地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也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注意周围发生的人和事激发写作欲望,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同样能实现

培养作文能力,又实现了德育教育渗透目的。记日记也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但大多数学生写日记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能起到求真务实的作用,写日记还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贬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样能起到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在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随文练笔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所进行的习作训练。由于形式灵活且选题自由,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形式,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条好途径。如:读《无私的爱》最后一个自然段“殷红的鲜血缓缓地从孔繁森体内流出,缓缓地流入针管,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鲜血,这是一位日夜操劳的领导干部的鲜血”时,学生们已经完全侵入课文情境中,我马上补充孔繁森援的相关感人事迹及评价,安排写一段话的练笔,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假如你参加孔繁森的追悼会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这样安排,不仅学生有话可说,更受到一次英雄崇高品质的感染。

《我爱我的祖国》、《祖国的生日》、《火红的党旗》这是一组有着强烈而鲜明的爱国色彩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而且在学法色彩比较浓内涵很深,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很大。教这类课文不仅要明确激情,还要充分挖掘文中的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提出要求。教《火红的党旗》一文时我先简要介绍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情况,然后重点介绍武装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讲到今天的“四化”建设,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中国共产党真伟大”的情感,接着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党旗、插图,让学生说说党旗各部分象征什么?再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6

摘要: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些发展目标中,“德”是位于首位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小学阶段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最重要阶段,而小学语文又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便有其自身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教育 渗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要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落实语文新课标的应有之义。下面拟就这一问题谈自己的认识与实践。

一、确定重点渗透内容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包含万象,可以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有很多,每篇课文的重点也是不一而同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前,首先要确定重点的渗透内容,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主要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组织、纪律性的教育;《有的人》主要是渗透正确的价值观;《我选我》主要是渗透热爱集体的道德教育;《热爱生命》主要是渗透热爱生命的思想道德教育;《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对学生心理品质的渗透……对于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侧重点,我们要在不同的角度来渗透德育。

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阅读材料都是经过编辑精挑细选的,大多是在语言上无懈可击,在思想上积极向上的,每篇文章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都会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剖析重点词句,将暗含着德育教育意义的词句拿出来细细解析,让学生充分的读和品悟,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其实很大程度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包含在这一句句的话中,通过这些话语的分析和品悟,学生可以更加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就会达到“春风化雨”的德育渗透效果。举例来说,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作者细致描写了“我”的内心活动,比如“不敢朝他那儿看”和“忍不住不看”,这是一个矛盾的心理,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矛盾心理呢?我将这几个词汇指出来要求学生品读,并问学生,“为什么不敢看?”“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学生纷纷发言“因为他十分担心邱少云的处境”,然后我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邱少云在烈火焚烧中却岿然不动?学生说,“因为邱少云怕被敌人发现”,之后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战友之间那种心连着心的情谊,更受到邱少云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无论在哪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作文都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作文是反应内心世界的一个直接载体,它要求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表述真正的自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作文能力,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德育效果。例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图意“一位少先队员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明意,教育他们关心帮助老人是一种美德。又如教学第四册复习六“小熊真可爱”这一看图编故事作文时,我在学生编出了小熊拉着爸爸的胳膊不让他去砍树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述了我国的环保现状,教育他们要保护树木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练习写简单记述文时我还注意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写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指导学生可以写“劝架”“成立图书角”“评选班干部”……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作贡献,积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

四、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渗透德育

德育教育并非只是挂在口头上的,并非只是课堂上的不痛不痒的教导,还需要在实践中得以强化,在各种课外活动中进行渗透。比如,我们可以开展一些爱国诗歌朗诵大赛,让学生比赛朗诵爱国主义的诗歌,在朗诵中加深爱国主义教育;或者可以开展主题班会,就目前班级或者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正面或者负面的德育素材进行深刻剖析,让学生对一些现象说出自己的看法,再说说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样去做;也可以开展帮扶工作,帮扶后进生,互帮互助,发扬乐于助人的传统精神;还可以带学生去敬老院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关爱老人的意识……这些课外活动在实践中切实提升了德育的成效,强化了德育的实践性。

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语文知识教学的任务,还担任着学生道德和灵魂的导师,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春风化雨,将德育不知不觉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接受德育熏陶,强化自身德育素养,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德育即育德, 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 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1]。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 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 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2]。中学德育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 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制教育、学科知识教育等相渗透的促使人社会化进程的教育。

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学生首先是人, 是有思想的、不断发展的鲜活的人, 其次才是学生, 成人以后是社会公德的载体, 要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 将爱国主义思想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中学德育是学生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中学历史教材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习惯的养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的功能, 首先在于它的道德教育的作用”[3]。无论是培养未来德才兼备的人, 还是就教育现状而言, 学校道德教育都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首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道德作为一种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 也将随着经济生活的变革而变革, 人们对金钱和权力的追求冲击了传统的中华美德。其次, 眼前的教育只是以知识数量的多少、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标准来评价人。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中学教育充满了功利主义, 人们重智育轻德育, 题海战术使得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德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的内容和途径

德育是一种以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为内容, 有目的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施加影响, 引导人们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活动。道德教育是培养、提高、完善人们道德品质的根本途径, 包括激发道德意识、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习惯等环节, 通过这些环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及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中学历史对学生道德水准、民族意识及国家观念的增强和提高, 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 激发道德意识

中学历史课本里有许多道德品质优秀的人物,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自幼立下“精忠报国”之志的岳飞, 成为一代名族英雄;“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 放弃逃亡机会, 以求用自己的血唤醒中国百姓;以天下为公, 大公无私的孙中山, 为“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而奋斗终生, 等等。历史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并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评价, 使学生认识到道德行为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准则, 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 并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 告诫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培养学生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及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 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 对现实的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历史教师借助教科书中的道德榜样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道德情感可以通过比较法和直观教学法。有比较就有鉴别, 比较出真知。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对比正、反两方面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 比如:对比民族英雄岳飞和投降求荣的秦桧的形象;对比孙中山和袁世凯, 使学生在鲜明的人物对比中感受到道德评价的标准。历史中的道德形象可以强烈地震撼人的心灵, 是社会道德标准的榜样, 如铁人王进喜。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 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正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 养成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的习惯方式。历史教学中道德行为的教育主要是以认知为特点, 以模仿为形式, 以知行统一为保障, 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首先,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生活, 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模范人物事迹、普通人的美德, 从而将历史书中的道德行为准则转化为学生本人的行为习惯。习惯一旦养成, 就能很自然地发挥作用。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历史上榜样的行为习惯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有机地结合起来, 比如专门组织学生讨论焦裕禄和雷锋, 引导学生进行道德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 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以及应当怎样做的道理,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 做一个不仅具有良好道德观念, 而且实施良好道德行为的人, 为进入社会后做一个拥有良好社会公德的人打好基础。

其次,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参观名胜古迹;通过实践活动, 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完善自我, 全面发展。

四、结语

学生的知识、智能、情感、思想品德、体力等, 并不是割裂地、孤立地培养的, 而应始终置于综合培养之中。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渗透品德教育,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教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9.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9, 19.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8

【关键词】德育 语文教学 渗透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无处不在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培育。要善于挖掘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德育要素,将德育和语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德育教育的成效。

一、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

小学教育阶段中语文教学已经成为许多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有力学科。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涉及到很多德育知识,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学包括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许多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实施这些教学中,利用课内知识和各种契机,扩展学生全面、深层的思想教育。

(一)拼音教学中渗透

拼音教学是学生开始学习语文的开始,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部分。学习好拼音知识才能更好地识字,更好地阅读和写作,所以这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基础部分。但是很多教师却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拼音的重要性,只是简单的教会学生发音和拼读技巧,还要求学生会读、会拼、会写即可,却忽视了在其过程中深入思想感情教育,这无形中降低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学习兴趣,并且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从小学习,尤其是学生刚进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开始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就应该适应在学习中加强思想道德的渗入,这就要求教师在拼音教学时,结合教材和思想道德教育一起, 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充满思想感情的语文课。

(二)识字教学中渗透

識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样和学习拼音一样,识字学习又是一个乏味枯燥的过程,需要反复的读写练习。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小学阶段的识字量达到2500 个,新课改又增加了小学语文中的生字量,加上社会对国学文化的热衷追捧,以致在学校对小学生语文识字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学生的识字量,更要求学生拼读正确和书写规范,这就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识字知识,更应该重视文字思想情感的教育。例如在教“人”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写一个东倒西歪的“人”字,然后在写一个规范的“人”字,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字哪一个好看,用人的美学常识比较可以看出:“人”字是有两笔构成,只有这两笔协调的构成,才能把“人”字写好,就想是两个人一样,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协调,才能把事情做好。“人”字也是一样的,做人要有团结合作精神,互相写作,顾全大局,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像这样的,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汉字的组成和字形,结合做人的一些美好品德,既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到了生字,而且还能够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三)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中有很多包含道德育人的文章,或是传授做人的道理,或是教授学生要刻苦学习。学生在学习这些优秀的文章时,接收到的思想道德感染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合理的引入思想品德的内容,使学生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下基础。以《妈妈的爱》这首儿童诗为例,这首诗讲述了五个日常生活片断,前三节是妈妈在不同情境下为我做的事情:夏天为孩子扇扇子,雨天为孩子送伞,送孩子去医院等,这几个生活细节表现了妈妈对孩子伟大无私的爱;后两节则表现了妈妈对孩子思想上的帮助和关怀,同时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关爱。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日常生活为基础,通过反复阅读,相互讨论和交流各自读后感,在读的基础上引发思考:我的妈妈为我做过这些事吗?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事情,我的妈妈会怎么做呢?我能为妈妈做点什么事情呢?这样就可以以此题目为课后作业,看看孩子会给妈妈做些什么事情。所以,在课文中适当的引导学生接受美好的事物,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就会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情感中,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也会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学生就学习课文的同时就学习到道德的教育。

二、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渗透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才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源泉。同时教育又是无止境的,不应该局限在课堂上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而应该随着课堂的延伸而升华。布置课后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新知识,而且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想界限。比如写读后感,记日记等,在增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陶冶情操。再比如:让学生去深度了解一位伟人的事迹,这样学生可以查阅课外资料,在这样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受到德育训练。

课堂外除了课后作业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那就是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形是有一定距离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教师应该适当的创设情境,开阔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课堂带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一些重大节日,比如国庆节、建党节开展爱国爱党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在节日的氛围中培养爱国主义,父亲节、母亲节开展班级作文比赛,让学生为父母制作节日贺卡等,培养学生的感恩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生活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结语: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的重点部分,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为其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思想基础。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课外实践活动,两者相互融合,使学生受益。这其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结合语文课文内容,努力给学生创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耳濡目染,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大学周刊.2013(05)

[2]吴树霞.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J].大学周刊.2014(11)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无形的体现在每一门学科的知识当中。在美术教育中,它主要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此同时,德育的培养,又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格,最终使学生更加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某种角度上讲,美术教育和德育应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学习中国画这些课时,我告诉同学们,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只有中国才有的,这个画种用笔、墨、纸、砚及绘画技巧方面都很特殊,使世界各国的爱好者争相学习。我还通过欣赏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世界知名大画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其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确实应该感到自豪,但在骄傲的同时更应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应很好地学习中国画,牢固的掌握它。这样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涨,也都为自己是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材中主要集中在欣赏课中。但是,其他的课中也含有一定比例的欣赏成分。小学美术课中,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艺术情趣,使儿童初步了解美术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方法,初步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扩大艺术视野。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引导小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美术欣赏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与趣,因此,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不但要讲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术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尽量抒其“情”增其“趣”,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创造力进而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例如《我心中的未来》这一课中,让四年级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想自己心中的美好未来,再通过老师放一些高科技在生活中运用的资料录像,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从小立志一定要好好学习各门功课,将来去回报祖国,建设自己美丽家园。

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变废为宝》这一课,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平时我们以为没用的废旧物品,其实还可以再次利用,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精美别致的手工作品。在课堂上渗透环保理念,告诉大家,乱扔垃圾的后果,塑料袋的危害,水资源的污染等等,这些对人类都带来巨大的危害。呼吁大家齐做地球小卫士,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四、培养学生团结互助

剪贴、设计、造型作业中,学生使用的工具材料较多,计划性很强。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工作习惯和讲卫生、爱整洁、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心理品质和创造性的工作态度。同时,学生的这些品质也会受到教师教学作风的影响,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示范过程中不可不予重视。学生要完成一件精美的工艺作品,在关键时刻,老师要进行画龙点睛地进行点拨。如果,个别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难题,正束手无策,开始感到“我不行”时,老师要及时到学生的身边。一方面帮他出个好点子,让难题迎刃而解;一方面是鼓励他别泄气。眼看着正要扁下去的气球,又鼓了起来。老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要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合理使用材料、工作要有条理、制作时要全神贯注;保持安静、要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在《做年历》这一课中,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比赛制作,要他们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个人的聪明才智,团结合作下的那一组做得又快又好,没有一起制作的那一组相对要慢些。使我想起:“众人划浆开大船”这首歌,我引导学生一起唱完这支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一根筷子容易折断,而很多筷子凑在一起不易断,并引用一代伟人毛主席曾说过的“团结就是力量”这一句话,让学生知道集体的力量在于一切个人行为,立志团结互助,共创美好的明天。

五、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在风景画教学中,结合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记忆和感受,对儿童描叙祖国的秀丽风光和大好河山,在写生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让他们染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理解这一切要每个人,特别是自己共同来维持,来建设。有时搞一次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如为了配合校德育处组织的热爱解放军的主题活动,我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一件小制作送给可敬可爱的人,既深化了主题活动,又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热爱解放军叔叔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对解放军的崇敬和向往之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卫祖国的信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0

新课程标准理念特别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生动的和有意义的。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数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啄木鸟吃害虫”、“植树”、“南京长江大桥”等数学问题分别渗透了环保意识和爱国意识,都是鲜活的德育素材,教师应及时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积极引导。又如,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既是一种科普知识,同时也反映了先人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对学生既有教育意义,也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二、创设情景进行德育渗透。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数学问题故事化、数学信息情景化和开展数学活动来进行。如《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中介绍一则“爱心捐款”故事;《百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呈现关于珍稀鸟类丹顶鹤的音像资料等,把数学知识和德育渗透巧妙结合起来。在合作学习等数学活动中,既要注重知识的获得,也应关注对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倾听、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等习惯的培养。

三、通过教师示范进行德育渗透。

试论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11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

语文与政治课不同,它不是要把正确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而是在教学生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上,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将文字承载的思想内容传授给学生,这就决定了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涵盖德育的文章思想内容多以经验形态出现。例如至爱亲情的内容,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代表。它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述,直观地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与关怀,实际上也表达了朱自清对自己父亲的无比思念与尊敬。作者望见父亲爬栅栏买橘子的“经验”,使本篇课文生动形象,父亲对儿子满满的爱跃然纸上。然而教师在向学生传达这种至爱亲情的思想感情时,也要注意联系学生的亲身经历,借助情感教育,使他们深切感受到这种珍贵的感情。

二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载体丰富形象。初中语文选材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我们在教材中很难看到长篇的议论。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通过推理得来的,而是从他们对某些特定事物和对故事的描述中体会的。例如高尔基的《海燕》和刘禹锡的《陋室铭》,通过对事物和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某种优秀品格的追求与赞美。教师通过这些丰富的载体就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渗透德育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实施德育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面的扩大和当今社会的变化,初中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对事物的判断不再只局限于单纯的错与对,往往会受到外界社会思想的影响,就极有可能形成错误的思想。而且,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小就在父母的宠爱下,过着“小公主”和“小王子”般的生活,导致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对事物缺乏一定的判断标准,在面对社会诱惑时易入歧途。若是通过专题教育,学生往往会产生抵触心理从而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然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其中通常会蕴含着作者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些课文,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措施

1.教师要有较强的德育渗透意识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对德育渗透十分有利。教师应努力钻研教材中有关德育的内容,在学生现有的情感与道德观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课程,组织正确的教学课堂,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道德与情感主题,在良好的智育氛围里陶冶情操,逐渐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思想品德。

教育工作者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在对学生实施德育之前,教师应当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因为教师是影响学生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教育者的一些行为也许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从而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应当拥有健全的人格,并通过端正自己的态度向学生灌输良好的思想,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优良的作风。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应同时进行。教师在组织课堂时,既要注重给学生传授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注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为祖国作贡献,为人民造福的宏伟目标。

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学科活动,如组织国旗下的讲话,办理手抄报、黑板报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的才能,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源远流长。

初中阶段的学生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他们在逐渐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虽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心理,但却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断事物的标准。为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思想判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初中阶段实行德育就具有深远的意义。教育者以育人为主要职责,他们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德。因此,德育渗透便成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师应当结合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坚定的意志。

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这给我们揭示了:充分利用体育运动这一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心理素质的培养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有效途径。只有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引导, 并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渗透, 才能真正地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的教育功能, 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观和良好的体育道德观。下面就来谈谈该问题的具体操作。

1引导

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

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说过:“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 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他还指出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道德品格能产生迁移。事实证明, 在教师的多方引导作用下, 有目的、的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 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 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 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迁移。

学生时期, 特别是中小学阶段, 由于受年龄、生理、心理、从事体育运动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体育运动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但这个阶段是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一时期存在着对学生进行早期体育教育和培养的问题。因此, 必须抓住有利时机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积极而正确的引导, 促使学生早期体育观的形成。为此, 学生才能在自觉地从事体育运动中, 使其自身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得到良好的熏陶。反之, 就容易出现盲目性, 走弯路, 甚至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所以, 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运动中必须自觉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 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

我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体育运动中学生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能使其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奋发向上。但由于学生知识经验水平的局限, 对从事运动本身的内涵认识不清, 若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就不能全面而系统地认识到体育运动中的内在规律及其对学生的思想品格的积极影响, 也不可能在行为上产生良好效应, 甚至还可能出现一些消极行为。这些消极行为表现为个人主义、锦标主义思想以及用粗野动作或不择手段取胜等。例如, 武术运动本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技能, 但在现实生活中用其打架斗殴, 就会违反了武术运动的初衷;球赛中出现不服裁判判决、打“假球”的现象;比赛中使用兴奋剂等。

诸如此类事例说明:体育运动自身的积极教育功能必须要有体育教师的良好引导。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学生的自觉目的性教育, 促使学生逐步发现体育运动的积极意义, 体会体育运动对内在品质的积极影响, 逐渐积累并稳定在学生的心理品质之中, 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 若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 学生尤如没被修剪的野草, 蔓延生长, 毫无目的地学习, 这就会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质量, 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2挖掘

体育运动中, 每个项目都不同程度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成份。也就是说, 体育运动中育人的素材非常广泛, 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 在体育运动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学生的各种特征, 充分挖掘运动中的育人素材, 开动运动中的多种教育功能。对哪些运动项目能培养学生哪些素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并将其分类、归纳, 以便在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

如前文所述, 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及完美个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无论在其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可能性。其优势表现在:

第一, 体育学科是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 也是各种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接受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 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 连续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 体育课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进行的。由于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一般不是表现在口头上, 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 因此, 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 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既具体又实际, 其效果是有些学科所不及的。

第三, 体育学科的教材、内容, 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思想性, 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爱国主义教育。体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具体、最生动的教材。我国体育事业的巨大成就和体育发展史, 中国女排的三连冠、马家军的崛起、甚至于令人痛心的中国的足球,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幕幕生动、具体、激动人心的事例, 这都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 集体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体育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的内容是进行集体主义和精神文明礼貌教育。例如, 队列队形、接力跑、各种集体球赛、游戏及体育教学常规的实施等均与集体主义和文明礼貌紧紧连在一起。通过这些教材的教学和练习, 使团结、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讲文明、讲礼貌的优良品质, 生动自然地在青少年的思想中得到了培养, 受到了熏陶。

3) 意志品质与道德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果断、顽强、坚韧不拨等意志品质, 是体育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这方面的教材多、范围广, 与培养青少年优良的意志品质和助人为乐、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等高尚的道德行为, 有着直接的联系。

4) 组织纪律与法制观念教育。在体育教学中, 可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教育, 了解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 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法制观念, 是体育课德育渗透的重要内容。

5) 个性发展教育。通过体育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个性、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及乐观活泼的性格, 发展健康的心态和行为, 培养身心俱美的人。

6) 国防观念及劳动教育。教育学生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同保卫祖国、增强国防意识联系起来。根据教学的需要,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自己布置运动场地和收还器材。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养成劳动习惯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是进行德育渗透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体育运动还可以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其教育的功能。然而, 最终实现体育对学生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 不是从事运动本身就自然可得, 它必须经过科学的手段或途径, 逐步渗透, 通过一定的条件才能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3渗透

引导和挖掘的关键在于渗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寓教于乐, 寓品德教育和素质培养于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大纲、计划、进度时, 必须制定出育人的目标, 并渗透到每个课时计划中, 精心设计、巧妙安排, 做到管理育人, 教书育人, 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要创造出一个育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 自觉主动接受教育的同时, 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均得到升华。具体来说要做到:

1) 细心观察、讲解诱导、表彰鼓励。语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准确精炼的语言进行正面讲解、引导、鼓励、批评。但要注意的是, 语言必须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教师可通过讲解、讲评、座谈、讨论、个别谈话等形式, 阐明自己的观点, 教育学生明辨是非, 提高认识, 在课堂上遵守纪律, 刻苦锻炼, 培养品德。运用此法时, 教师一定要作好充分准备, 通过具体事例进行深刻分析, 以理服人,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体育教师要善于应用情感丰富、鼓励性强的语言感染学生, 用语言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使他们迸发出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热情。尤其要多采用正面的肯定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教育。例如:“勇敢些”“你是可以做到的”“给些信心自己”等等。教师还应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在课堂上好的思想行为和拼搏精神表示赞许, 作出好评, 树立正气, 鼓励学生奋发向上。而对不良的思想行为, 特别是违反课堂常规的现象必须及时制止, 提醒注意, 对问题较为严重的, 应进行个别批评, 结合班主任或家长, 帮助学生接受批评, 改正错误。值得注意的是, 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 形式要灵活, 语言要文明, 要掌握分寸。教师只有耐心、诚恳地教育学生, 批评教育才能收到好效果。

2) 提倡互帮互学,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中, 应提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互相学习, 互相关心, 甘愿为他人练习当好“配角”。否则如果片面强调“个人利益”, 就会造成部分学生喜欢表现自我, 不关心他人, 集体主义精神淡薄。 例如, 互相配合进行排球垫球, 要求基础好的学生保护和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掌握和改进动作;在进行长距离跑测验时, 不跑的学生在旁进行呐喊助威, 互相鼓励, 待同学跑完后, 搀扶同学进行放松;在组织集体性教学比赛、游戏时, 必须寓德育渗于比赛、游戏之中,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陶冶情操。 还要着重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用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去争取胜利的集体主义教育, 并利用竞争的特点, 进行培养竞争意识 (尤其是良性竞争) 、尊重对方、尊重裁判、相互学习的体育道德风尚的教育。

3) 坚持严格要求, 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部分学生盲目追求“发展个性”“个性自由”, 目无组织纪律, 有的甚至无故旷课。为此, 在教学中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规定上课时不准闲聊, 在教学中学生如出现纪律涣散, 教师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待秩序恢复正常后, 再进行教学活动;做练习时, 特别在进行教学比赛时, 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规则和要求参加比赛, 如发现学生弄虚作假, 投机取巧, 必须立即制止, 严肃处理;如发现个别学生在做练习时自行其是, 必令其重做; 严格考勤制度, 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迟到、早退、无故缺席, 违者进行批评教育和按照规定扣分。与此同时, 加强平时的启发、引导, 形成纪律严明、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的班风。

4) 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意志力, 培养刻苦锻炼、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现代的学生大多数缺乏艰苦工作和生活的磨练, 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怕苦怕累, 缺乏上进心。针对这一点, 在教学中, 教师应对学生所要完成的练习作出严格规定, 促使其完成练习的指标要求。例如, 在学习中长跑教材时, 经常反复地动员学生, 努力学好中长跑的有关基础理论知识, 练习时一定要按质、 按量完成课的任务, 强调学生按自己的能力和体力, 坚持跑完全程, 力求跑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对不符合要求者, 必须要求其重做。练习中, 更不允许学生稍感疲劳就停下来, 要求其坚持到底。有时上课下起毛毛雨或烈日当空, 教师也不轻易走进课室上课。还有, 冬天上课不准学生把手插在口袋里, 夏天上课不允许躲在树荫下乘凉等。通过以上的规范进一步培养学生坚毅不拔、 勇往直前、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5) 坚持正面教育, 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 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师德规范。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往往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且成为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无形感召力。因此, 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 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注意自己的仪表, 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语言、 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使之成为一种感受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 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学生的成长,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上一篇:光阴阅读答案全部下一篇:绿叶赞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