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精选11篇)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篇1

山东省青州市王坟小学

李玉珍

王慎茂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从某种角度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教育家赞可夫曾这样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正基于此,教师必须深入认识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善于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熟练掌握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自身修养,对学生倾注深厚的情感

教师对学生真挚热爱,学生对教师尊重敬佩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每一个孩子跨进学校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从心底发出的对教师的这种神圣感和信任感。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对学生要拥有一颗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浇灌学生的心灵之花,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深入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定刺激情境中的某种情感能够感染在场之人,并使其产生性质类似的情感。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其感情涟漪,令学生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在深入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基础上,要选准动情点,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之情,使作品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鸣。如《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琵琶行》中白居易的天涯沦落的伤感之情,《声声慢》中李清照的凄凄惨惨之情,《我与地坛》中母子之间的挚爱亲情,《窦娥冤》中窦娥感天动地的冤情等等,都可作为动情点。动情点选择恰当,才能更有效地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让学生真正能“披文以入情,沿波以讨源”。

三、优化语言的情感性,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首先,要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把学生带进学习状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导入艺术来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导入艺术重在导语设计。教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笔者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秋,是成熟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然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对秋的感受都各有不同。同学们一定还记得一些写秋的诗句吧!如“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这些诗句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从萧瑟的秋风,飘落的黄叶中体会出诗人忧愁、悲凉的心情)由此看来,中国文人常借秋景来抒发凄苦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著名散文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了课文。

其次,在美读中展开想象,激发情感,提高学生感悟力。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提出过“美读法”,即通过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品心灵相通。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来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在听知的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教师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发音、语感、情思,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和渗透在朦胧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

再次,通过讲述、品析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溢情的语言,着重再现形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认识和情感发展。如《包身工》一课,重在再现“芦柴棒”的形象及生活、劳动经历;《记念刘和珍君》一课,重在再现几个女子面对反动军阀枪林弹雨时的镇静与从容。这样学生自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的同化境地。在整个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情感表达更具色彩和力量。同时,教师的情感要与教学内容及教学气氛相协调,不能毫无节制,信马由缰。虽然教学中有时也需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一些艺术表现,但这种表现也要注意恰到好处,和谐得体,适可而止。

四、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情感传递

教师不仅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运用非语言行为──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眼神等与学生交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尼说:“在课堂教学中,动作和姿态、表情等非语言行为,是替代词语表达的一种有效而又经济的辅助手段。”这种非语言行为也即是我们所讲的肢体语言,它可以补充、表达有声语言的未尽之意,帮助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使语言表达更有光彩和富有成效。教师要善于借助肢体语言来加强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在钻研教材时体验到的喜怒哀乐通过传神的眼神、富于变化的面部表情及各种姿态和手势,直接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如讲到愉悦处可面带微笑,讲到愤怒处则情绪激昂,讲到悲伤处就表情凄苦,这样才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影”,达到“课已尽而意未绝”的境界。同时,也可使学生在教师本身流露出的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中,受到陶冶和感染。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篇2

但是, 由于高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 使文本阅读在很多情况下缺少情感的碰撞, 从而变成纯粹的文字游戏, 变成概念化的标签式的解读。在听课中, 我曾看到有的老师面带笑容地讲着兰芝的为爱殉情, 看到有些学生非常轻松地说着刘和珍被反动当局枪杀的情景, 听到学习《祝福》时气氛活跃的笑声……这些悲哀、病苦, 这些惨烈、伤痛, 就这样被淡化了。似乎小说阅读只是为了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而得出一些理性的结论, 诗歌、散文学习也只是为了教给学生答题的步骤和技巧。如果仅是如此, 语文课就变成了纯粹的工具课, 人文性的体现也就无从说起, 语文课的熏陶感染作用更谈不上了, 语文课的生命也随之不复存在。这岂不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那么, 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情感, 从而富有生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境激情, 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创设一个与文本情感相合的教学场景。有的文本写作年代久远, 或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 学生缺乏一定的情感经历和体验, 这就需要老师设置恰当的情境, 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如设计一个满怀激情的导语, 播放一段动人的音乐或视频, 讲述生活中类似的事件等。我在教学《离骚》时, 先让学生收看“百家讲坛”中李敬一主讲的《屈原》, 学生从声情并茂的讲解和精彩的画面中了解了屈原的生平经历和楚国的黑暗现实:由于楚王的昏庸无能和奸佞的邪恶卑劣, 屈原忠心爱国却长期被流放, 在美好理想被残酷现实彻底挫灭后最终投江自尽。而《离骚》 就是屈原政治失败后用血泪和整个生命所熔铸成的抒发忧国之思的宏伟诗篇。这段视频就营造了一种情感浓郁的教学氛围,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更深入地理解屈原的伟大。

二.以情动情, 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 鼓舞”。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情感的传递着、激活者, 要用激情带动学生的激情。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 运用或欢快、或悲伤、或慷慨激昂、或舒缓低沉的教学语言, 把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 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去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 《我有一个梦想》的高亢激昂, 《登高》中忧国伤时的沉郁, 《孔雀东南飞》中的双双殉情的悲怆, 《记念刘和珍君》的对反动派的愤怒仇恨, 这些丰富而不同的情感都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感悟进行挖掘。

三.以读促情, 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声情并茂的诵读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气氛, 而且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 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 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而现在的语文课, 却大大淡化了朗读, 代替为文章的繁琐分析, 学生没有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进行深入的涵咏, 得出的只是理性的标签式的结论, 而情感却是苍白的。如果让学生能通过品读、美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读出轻重缓急的节奏, 读出抑扬顿挫, 读出情感和韵味, 学生就会真正地走进文章之中, 情感火花也自然会被点燃。

四.以写延情, 引领学生的情感激流

“读”可以激发情感, “写”则会释放情感。通过写阅读感悟的途径, 学生心中的情感便可以像江河一样奔流开来, 进而滋润自己的心灵之田。例如学了《离骚》后, 我让学生写感受, 学生有的褒扬屈原忧国忧民的热肠, 有的肯定他坚持做真实自我的人格魅力, 有的高度评价他追求理想、坚贞不渝的执着精神, 有的呼吁现代人要建造一个纯洁的精神家园。学生通过写作感悟, 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熏染、延展和深化。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篇3

激情就是写作的动力。作文激情的产生,是接受了外界刺激的结果。“李白斗酒诗百篇”,没有酒的刺激,李白也很难写出优秀的诗歌;鲁迅的照片中,很少有不夹着香烟的,没有烟的刺激,也许我们就得不到那么多丰厚的文学遗产了。即使像李白、鲁迅那样的文学天才,还要用喝酒、抽烟来刺激文思,而我们的学生却被要求端坐在教室,紧握钢笔绞尽脑汁去写“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是不是太不近情理了!一个人只有在“情动于中”的时候,才可能有“欲罢不能”的表达欲望。虽然让学生喝酒、抽烟很不妥,但搞一些活动,做一些游戏,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上多下工夫,还是可行的。因此,教师的作文教学,除了帮助学生积累和提取生活素材,教授他们一定的写作规范和技巧,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调动各种可能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写作激情。

为此,尝试以下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创造情境,因势利导

多选取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都能有话想说,不说不快,创造激烈讨论的情境,然后因势利导,让他们说出心中之所想,最终写出口中之所言。具体操作时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题目或材料。题目或材料选择当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要注意坚持两个原则:一要可写,二要可辩。所谓“可写”就是使命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谓“可辩”就是使命题多角度、多侧面,尽量使其“横看成岭侧成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辩出“远近高低各不同”来。

其次要组织热烈的讨论和争辩。教师要积极发挥“挑拨离间”的作用,对学生a口头阐述的观点,让学生b口头评论,再问学生c“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经学生讨论后,再对a说:“你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吗?你难道没有自己的见解吗?”也许被批评的a同学本来就有点不服气,也许他本来没觉得怎么样,但教师这么一“挑拨”,他的“不平之气”立即冒了出来,继而就会形成“不平则鸣”的效果。班级里只要有两三个对立的意见,登时会影响一大片。从开始的举手发言,到后来的抢着站起来表达见解;从先听别人说再开口,到因急于表达而打断别人的话;从只有一两个同学讨论,到全班哄然而起,响成一片。这个时候,创造性的火花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迸发,激情讨论的高潮由此而来。这是一个关键步骤,有时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辩论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审题立意的过程,同时也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参与者在辩论的过程中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完善了自己的观点,修正了自己的不妥之处。偶尔有个别的一言不发者,也可以冷静取舍,从他人的辩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使自己的写作思路逐渐通畅。

引入游戏,调动情绪

游戏是人生的某种状态。小到过家家,大到奥运会,游戏能使严肃的事情变得轻松,使紧张的氛围趋于缓解。把游戏的观念纳入教育的范畴,应该是教育学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也是写作教学的一个积极理念。

首先是表演类。排演课本剧就是一种积极的、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本剧的排演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更深刻,更能切身感受到所探究话题的意义。有了亲身的参与,写作时也会有话可说,文字的把握也会更加得心应手。作文课还可模拟记者招待会、模拟法庭等,这样可以很好地解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精神放松,情绪高昂,无所顾忌,思维活跃,生成一种文字创作的快乐情绪和紧张愉快的竞争机制。

其次是竞赛类。作文课上的竞赛,可以是速度竞赛,可以是形式竞赛,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集体为单位。运用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与旧的作文教学模式相比,运用写作前的情感激发法来进行作文教学,由于注重了学生情感的激发,大大增强了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写作欲望更是与日俱增,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为一举多得之法。

小议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篇4

拨动学生“情”弦 奏响课堂乐章――小议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王兆辉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六中学(733300)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意思是说,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

由此观之,情为感人之首要因素。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创设情境, 未成曲调先有“情”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音乐、诗歌、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心弦为之所动,情感为之所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诸如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从而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巧设悬念,欲“情”故纵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通过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如教学《孔乙己》、《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3质疑设问,启迪“情”思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4巧讲故事,感染激“情”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教授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5多措并举,入“情”入理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多措并举,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6抛砖引玉,联系生“情”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7重锤敲击,力奏“情”弦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一些渗透着作者浓厚感情的重点词句浓墨重彩地加以导读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全身心的沉浸于文章所渲染的意蕴情景之中。

8故留空白,余“情”绕梁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篇5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者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旦引发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学得更加主动、有效。创设适当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就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文在许多孩子的心里一直是件望而却步的事,作文教学对许多教师来说也是一件不轻松的事。如何让教师轻轻松松教作文,学生快快乐乐写作文呢?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优化学生的写作心境,使学生消除畏惧的心理,自由快乐地写作文。

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讨论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巧设悬念,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唤醒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索的积极心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习惯和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法设法创设学生质疑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很好地训练了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篇6

教学论文)

在我上的《背影》这节公开课上,全班将近有三分之二的同学流泪了,有的听课老师也流下了泪水。

为什么一节课能如此让人动容?这是我教学生涯中头一次遇到的情景。这种情景恐怕在其他老师的课上也是难得发生的。尽管我知道我上课准备的内容,会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但最终课堂上发言的学生泣不成声与众多师生泪流满面的场景,却是我始料不及的。

其实,回过头来仔细想一想,分析一下这篇课文的情感内涵和我运用的一些教学辅助手段,再加上教师语言的激情与善诱,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及创设的氛围形成强大的共鸣,就不难会产生以上的情景。

一、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制定:

《背影》是一篇名家经典散文,作者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刻画了一个无微不至关怀儿子的父亲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和内疚之情。全文语言质朴无华,在平淡与细微处蕴含了浓浓的真情,读来确实令人感动。这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其中体现的父爱与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是人类情感中最真实最宝贵的一部分,对当代学生具有现实意义。于是,我在备课时为这篇课文的情感、价值观目标设计了如下两点:

1、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中心意思。

2、懂得和体会亲情之爱,从而学会孝敬和报答亲人。这也是我这节课要重点完成的目标,故把它作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课堂实录:

“火车就要开了,我就要走了。离别就要来了,话怎么说呢?转身是背影了,你就进了往事了。我知道这以后,以后的以后,可能再见不到你了,只是那时候,极不愿意承认这念头。当你转身后,转身了以后,那背影在多年以后,还能够鲜活地在我的眼眶中,微微颤动,微微颤动。”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歌手黄磊的一曲《背影》,那悠扬又略带哀伤的歌声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氛围。

接着,我让大家又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电视散文《背影》中那一段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和儿子泪光中读信的经典片断。黑白的画面,忧伤的音乐,充满深情的旁白,画面中父亲蹒跚的步履,爬上月台时的艰难动作,儿子读信时泪光闪烁的眼睛,泪光中浮现出的父亲的背影,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悄悄震撼着学生的心,让他们的心与作者的情感靠近。

因为课文内容通俗平实,我设计的课文内容学习步骤又简单易操作——找出课文中描写父亲背影和儿子眼泪的语句,圈划批注,讨论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课文中心,故学生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并不难,半节课多一点就完成了这一环节,其实在这一环节中,已同步完成了情感目标的第一点,学生已经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到了作者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及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内疚之情。之后,我便开始落实本课的另外一个重难点——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情感,进一步体会、理解亲情之爱,学会孝敬、报答长辈。

师(深情地):

父亲的背影在朱自清的泪光中渐渐远去,留给朱自清的是无尽的怀念。但是我们的父母还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把目光悄悄移向他们,去关注我们身边的背影。(同时打出PPT投影——“关注身边的背影”及具体要求)

一、细节中见真情,从生活小事中发现和体会父母、亲人之爱,举例说说;

二、学习了本文后,你想对你父母或其他亲人说什么?

我出示了这个环节的要求之后,并不是立刻让学生进行讨论或发言,而是先让他们看一段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的视频,播放的是演员陈小艺回忆自己考上中戏时离开父母家人的情景,及母亲回忆当时送别女儿时的心情。片中主人公讲述的情景颇似《背影》,那种父母之爱,那种亲人间的依恋,那种不舍,都是相同的。片中人物说到动情处,不禁泪流满面,加上那深情的音乐,无不像一把情感之锤,重重敲打在每个在座的学生和老师的心上。我发现,很多学生的眼睛都是红红的。加入这一视频片断是为了后面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片断作铺垫和启发,这一铺垫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就像一把打开学生记忆大门的钥匙,将学生的思想引领到回忆的洪流中,去搜索那感人往事。于是,在后面的学生交流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充满情感的例子流淌而出:

例1:我的父亲在我七岁时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我拉扯大,她每天辛苦地工作赚钱,还送我上外面的补习班,好让我的成绩再提高一点。记得有一次清明节,我和妈妈到父亲的坟前扫墓,妈妈哭得很伤心,而我却哭不出来,还不知道去劝妈妈,让她一个人哭。现在想想,我当时真不懂事,应该去安慰妈妈,让她不要太伤心。妈妈,我想对你说,我一定会做一个好女儿孝敬你、报答你,永远陪着你!

听到这个例子,连我的眼眶都有些湿润了,我动情地说:“我想这位同学早已经深深明白了母亲的艰辛与不易,知道该怎样去做一个好女儿,怎样去孝敬和报答母亲。她平时的用功学习与优良成绩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例2:外婆一个人住在浦东,我难得去看望她,每次看望她后回浦西,外婆总要把我送到车站,等车来了,还要叮嘱售票员,说到哪一站让这孩子下车,我当时觉得自己挺大了,她还这样啰嗦,觉得丢我面子,所以常嫌她多嘴。现在学了《背影》后,我深深知道这是外婆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是担心我、爱护我。我现在想真诚地对她说一句:对不起,外婆!我以后会更加孝敬您的!

该男生在说到一半时,眼泪已经流了下来,后面对外婆说的几句话几乎是泣不成声了。

后面被抽到的学生都是哭着讲述感人往事的,更有甚者还没被抽到就已在下面哭起来了。

整个教室真的可以说是一片唏嘘之声,不时有学生或听课老师掏出纸巾擦拭眼泪。一只只举起的手代表着真情还在学生心中激荡澎湃,但由于时间关系,还有许多想要一吐真情的同学没有来得及说,但他们想说的,我早已知道,我也明白,我这堂课的重难点目标,已然得到了最成功的实现。

下课前,我小结道:是啊,天下最无私的爱来自于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人。我们千万不要把遗憾留给我们最亲的人。有一句话叫:子欲养而亲不在。不要等到亲人老了或离我们远去时,我们再感到后悔。让我们好好珍惜这份亲情,这份爱!下课铃声响了,PPT上,还在播放着经过编辑的《背影》MTV,每个学生的眼睛都是红红的,他们还久久地沉浸在对亲情的回忆中……

三、课后反思:

上完这一堂课,我欣喜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一次“洗礼”,就连班上平时最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学生都流泪了,可以说这堂课在情感目标上的实现是十分成功的。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它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来进行教与学的。而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维和情感的结晶,自然包含了很多情感因素。而语文课区别于其它课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好的文学作品,还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想教材选编者所选的课文都是一些优秀的、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品,它们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一些语文或写作的知识,更大的价值还在于文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

语文课,也绝不仅仅在于教学生语文知识,它具有多重功能。华东师大中文系钱谷融教授在他主编的《文学概论》中就指出“文学是人学”,即文学最大的价值是教会人们怎样做人。所以,语文课中的思想、情感的价值绝不能被忽视。象本课《背影》的教学,知识上没什么难点,课文分析上也并不难,但人物的思想情感却是可以挖掘的,可以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所以,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学生思想情感的激发上,让他们通过学习课文得到一些启示和触动。因为我想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宠的比较多,他们往往依赖于自己的父母,却体会不到父母亲人对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大人的话,把不理解父母归结为“代沟”,更有甚者和父母关系僵化甚至敌对。这一切,我认为可以归结为孩子的“不成熟、不懂事”,那如何让学生变得成熟与懂事呢?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利用一切可用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课便也成了德育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象《背影》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进行亲情教育的文章。

除了让学生研读文本,从文章字里行间去挖掘情感因素之外,我还充分利用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所有多媒体资料的素材都是来源于互联网,再进行加工编辑,成为自己课上所需的材料。回头看看,本节课中的情感激发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这些多媒体的运用,或许,没有音乐与画面渲染的气氛,光阅读文本还不至于流泪,又或许,没有那段《艺术人生》的视频的铺垫,学生们的回忆与情感还不至于那么深入,从而最后学生的感悟也不像现在这样深刻。所以,在这节课上,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

还有一点,是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更应具备感性的思考。对一篇文章,教师要有自己深刻的认识,要去挖掘文本背后蕴藏的思想价值和情感价值,而不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你要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而老师自己还没有思想和情感,那如何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在准备本文教学时,我找寻了很多同类文章,这些文章让我看了之后很受感动,我也发现这些文章除表现父母亲情之爱以外,还有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是:子欲养而亲不在。所以,在课文小结时,我提到了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应该珍惜亲情,从而让他们对亲人的情感有一个升华。

语文教师除要有自己的思想之外,还必须要有不凡的口才。导语、过渡语、提示语、总结语,这些课堂上常用的语言,只有说得到位、精彩、发人深思,才会起到相应的作用。本课中,我精心设计了这些语言,应该说,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同样起到了激发学生情感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篇7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对学生的爱作为“教育的奥妙”。教师对学生的爱除课堂体现外, 主要蕴涵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语调、动作、表情和手势等方面变化, 表达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 引起学生感情共鸣, 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这就要求教师真正以人为本, 信任学生, 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 做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耐心细致, 潜移默化。教师态度解决了, 加之运用适当的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效果就可以有明显的提高。

二、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与兴趣激发的作用

1.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与兴趣激发的表现

初中英语课程是培养学生英语素养的关键一环, 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 英语是他们走向社会之前最后接触英语的一项课程, 要做好英语教学, 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有很关键的作用, 这就要求将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与兴趣激发的作用做出最好的体现。也就是说, 每一节课都要有一个任务贯穿到英语的教学中, 让初中英语的课程目标明确, 每一节课都可以解决一些特定的教学问题, 让学生收获到一些知识。通过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 将情感渗透与兴趣激发融入到英语教学之中。

2.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与兴趣激发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将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与兴趣激发结合到课堂中来, 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的同时, 要深入、认真准备教学的内容, 并要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做好实现的准备工作, 然后写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师要把自己作为课程学习的参与者和策划者, 既要了解学生们的需求, 还有了解学生们的兴趣所在, 在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模式的时候, 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 将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作为传授知识点的切入口, 通过启发兴趣, 提升学生们学习上的主动性。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就是教师要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自己本身的原因, 还是学生的原因, 教师一定要找出阻碍教学目标顺利完成的障碍是什么,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如果是教师本身的问题, 如讲课内容不生动, 不易理解等问题, 教师应该多查阅资料, 调查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 通过改善教课的语言和教课的任务安排, 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多提一些问题, 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合作回答问题。如果是学生们出现的问题, 教师应该进行充分的调查, 找出学生出问题的原因, 是对课程不感兴趣, 还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也必须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只有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才能提出相应的对策。

教师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锻炼学生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英语教学的实践活动应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进行, 学生们围绕活动主题开始准备, 在这期间一定会用到有关的英文知识的一些技能,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 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还能培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之中, 学生都能够根据各自的能力特点具体分工, 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参与讨论时思维撞击, 优势互补, 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以求得到更佳的答案。这样的分组合作学习, 小组成员都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这样每个学生都发挥了特长, 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为完成小组的任务而努力地搜集资料, 这样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这样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增强了自身的责任心, 这就是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与兴趣激发的最好表现。

3. 在英语教学中贯彻落实情感渗透与兴趣激发方法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 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手法和理念的渗透下, 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 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用自己的行动来带动感染自己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其次, 教师要增强课堂中的参与性, 需要教师和学生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互动能力,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变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给学生, 使课堂活跃起来, 激发学生的激情。再次, 教师需要有很强的理论知识素养, 只有理论基础知识到位, 才能更好地将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与兴趣激发的方法进行下去。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的多年英语教学经验。英语教学的路还很长, 希望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前进。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魏永红.外语教学研究——认知心理学视角[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4.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篇8

一、提高修养,对学生倾注深厚的情感

教师对学生真挚热爱,学生对教师尊重敬佩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每一个孩子跨进学校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从心底发出的对教师的这种神圣感和信任感。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对学生要拥有一颗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浇灌学生的心灵之花,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自读感悟,体味字里行间表达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感悟是一种心理能力,是学生通过读书,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觉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能力。由于学生知识、经验背景的差异和语义的丰富性、隐喻性,使得每一位学生的感悟水平、感悟结果都不可能相同,常常是各有所悟而又难以言传。因而,感悟是学生的个体心理活动,所以也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去细心感受,倾心领悟,最终使自己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情感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白杨》一文,内涵丰富深远,我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边读边找出文中与白杨的品质相对应的语言文字,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相继找到了比喻“卫士”的语句、“高大挺秀”一词、大戈壁的描写、兄妹俩的争论等……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知道,他们各有所悟,各有所感,学生的心也在与文中人物的心一起跳动。此时,学生胸中升腾而起的是对边疆建设者的敬意,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深入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定刺激情境中的某种情感能够感染在场的人,并使其产生性质类似的情感。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其感情涟漪,令学生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在深入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基础上,要选准动情点,以情打动学生,激起学生之情,使作品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鸣。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人民深切爱戴和敬仰的周总理在病魔的折磨下离热爱他的人民远去了,永远不会回来了。他的灵车在长安街上缓缓前进,他的人民哪里舍得他走啊——男女老少,含着泪,默默地站在阴冷的长安街两旁,与躺在灵车里的周总理告别。”低缓深情的导语,奠定了全课的情感基调,如再配合适当音乐,朗诵使学生在整堂课都沉浸在失去总理的巨大悲痛之中,从而激起学生对总理敬仰的感情。

四、延伸拓展,促使情感进一步的升华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与生命同行。

《妈妈的账单》讲述了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这篇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声、无私和无价表现得极为动人。

学完全文之后,我引导学生向生活实际延伸: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帮父母做过什么事,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怎样评价当时的做法。

一开始,学生很自豪地侃侃而谈:“我帮妈妈洗碗,碗很油,我擦了洗洁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洗干净。”

有的说:“我帮妈妈打热水。”

有的说:“我帮妈妈送伞。那天雨下得很大,我的衣服都淋湿了。”

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我觉得我只是帮妈妈做了几件事,妈妈却帮我做了很多事。”

听到这句话,很多小朋友都陷入了沉思中。过了一会儿,声音又响起来了:“我只是帮妈妈洗了几次碗就这么累了,妈妈每天都要洗碗,多累啊!”“妈妈不仅要上班,还要照顾我,而我还不肯帮妈妈,只知道玩。”“我以后要多帮妈妈做事,让妈妈多休息一会儿!”

我从这些稚嫩的声音中听到了孩子对妈妈的体贴、理解和感激,从这些质朴的言辞中读到了真情和成熟。更为重要的是,此时此刻孩子们真正地读懂了沉甸甸的母爱,幼小的心灵也为母爱深深地震撼了。学生懂得人生应以无私的心付出爱,以感恩的心领受爱,用“爱”润泽心灵,用“爱”营造生命的天堂。相信学生们会铭记这一刻,这一课,并以实际行动回报母爱。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

情感激发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都应不断寻求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方法,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就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从而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

重视情感教育 激发学习兴趣 篇9

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人们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索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总是与人的情感相联系的。情感具有倾向性,在学生学习方面表现的更加强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认真挖掘这一潜能,使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情感的倾向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学科学习需要的情感能改变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利用化学学科特点,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化作一些浅显通俗的道理寓于日常的教学之中,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了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亲身体验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明白“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学好化学的必要性,产生对化学学习的需要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化学是研究物质的,而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要想认识并了解自然界成千上万种形形色色的物质,对才学化学的初三学生而言,是极具诱惑力的,于是从身边的物质入手,如空气、水、二氧化碳、食盐等,把学生一步一步引进化学之门。

二是对学科内容的情感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意识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往往是建立在对学习内容发生情感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他们对某些学科内容非常喜爱,学习中就总是积极趋向于它,力求接近它的表现,这实际上是教材内容内在的吸引力起作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适时而有效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拔开学生喜爱化学的心灵,把学生吸引到学科学习上来。化学教学以化学实验为基础,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及家庭小实验,都把学生带入了神奇的变化的世界,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逐步的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积极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三是学习的成功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中,有这样的一种潜在现象:某位学生的某一学科成绩好,他就对那一门学科最感兴趣,进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偏重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这实际上是成功感引发的学习倾向性起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练习设计、学生素质测试命题中都应该考虑这一点,控制好难易度,要多给差生创造参与并能取得成功的机会,当他们答题答的不完整时,不应该简单地请别的同学回答了事,要给予他们诱导、点拔,还应该充分肯定他们答得正确的部分,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当他们答对或考试取得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给他们一份成功后的喜悦和快乐,从乐中引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化学学科可以说是理科中的文科,记忆性的知识比较多,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为了让学生记得牢,不定期地要进行检查,有一次竞赛时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他领了先,从他的眼神中能看到他获胜的喜悦之情,我抓住这个机会在全班表扬,并常在课后与他聊天,在后来的课堂中明显地感觉到他在学习中的努力,而且也看到他的付出有了回报,那就是他的成绩在不断上升。更重要的是他的面貌发生了变化,由原来不善言笑的他开始和同学们追逐、嬉戏、辩论,神采飞扬的他一脸阳光般的笑容。

四是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可以使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学习倾向。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喜爱某一位教师,感情上就与这位教师特别亲近,随之对这位教师所教学科特别感兴趣,学习也最用功。这实际上是情感的迁移性能的作用。所以说能得到学生尊重和爱戴的老师才是一位好老师。教师用什么来博取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满腔的工作热情,用教师自身的精神感召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做到。用心上好每一节课,用心去批阅每一位学生的作业,用心去回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其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要讲究教学艺术、语言、神态幽默风趣,教师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优美的板书都可以施给学生美育情景,激发学生爱师情感。在教学中常常用一些口诀或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木炭和氧化铜的实验,编实验现象为:小二黑打架,越打越红火,黑得变红,清得变浊。学生们一听,都开心地笑了,在他们的开心一笑之中,这个实验及发生的反应便深深地印在他们脑海之中。其三是教师必须具有慈母般的爱生情怀,必须用心去呵护每一颗真诚的心灵。教师的爱生是学生尊师的感情基础,在课堂中,教师态度要和蔼亲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与学生打成一片,平等相处,这样才能换取学生的愉悦心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使学生的尊师情感迁移到学习上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太原十八中

浅谈对学生情感的激发 篇10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一、语言感染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会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是一篇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记事文章。记叙了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周总理的感人场面。当学到周总理的灵车缓缓的开来,人们悼念总理时,教师放一段录像:夜幕中,响起了哀乐,漫漫的长安街两旁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男女老少,人们望着灵车哭泣着,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学生看完人民群众悼念总理的悲痛场面后,低沉的语言和人们悲痛的表情动作使学生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由然而生。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二、音乐渲染

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也是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好方法。因为,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调节学生情感,使人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梅花魂》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在学生体会梅花的清高品格和深入了解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后,教师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师生一起跟着音乐唱,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三、画面渲染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无不引导学生畅游其中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古色古香的图包含了太多的美,上课后,我先板书课题,在学生对这幅图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引导学生看图,特别是图的长、高及图上的人物数量及牲畜的数量,以画面展示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出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使孩子们不禁对图有了一种佩服的感觉,还进一步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四、创设情景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度多来自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设法标新立异,创设有趣的、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情景,既能用学生期待的信息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热情。创设教学情景,我就根据教材的需要,采用了故事、谜语、表演、资料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等多种方法来实施的。

当然,学生情感的激发,是比较复杂的,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学生课前的情绪,教材的特点,教师对教材的处理等等都有关系,在以后的教学中,力求寻找实用又科学的途径激发学生的情感,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情!

浅议设计中的情感激发 篇11

关键词:设计生活方式情感中国

一、生活方式与情感體验

埃托·索特萨斯,这位意大利后现代设计团体“盂菲斯”的发起人说过:“…设计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只有瞬间,没有永恒……”。

柳冠中教授在其著作中也提到:“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文化。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设计,看起来是在造物,其实是在叙事,也抒情,也在讲理。”他的核心的思想就是,设计并非只是在设计一个产品(物),同时也是在设计一件事情。他把对造物的研究进而转化成了对方式的研究,比如对杯子的设计,看似很具体的设计,但是“杯子”这个名词已经在设计师的脑子里上了紧箍咒,无论怎么设计都跑不出大小、材质、装饰这些外在概念的手掌心。但是,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怎样的饮水方式才最适合”的话,就可以对不同时间、条件、场景以及场合下人的需求或不同的人饮水的需求进行分析,这样我们设计出来的产品就不再局限于“杯子”,便携式的、吸入式的、挤压式的各类容器都有可能是我们寻到的结果。

而后,他又将理论继续深入,变成设计事,如前所述,把对杯子的设计变成对喝水这件事的设计。他的理论把这些表述为“把一件件具体的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时,生活方式的形态就得以显现。生活方式是‘类型化’了的人群惯常经历的、特殊的‘事系统’与‘意义丛’。”

在我阅读过的诸多文章、著作中,诸位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的将设计与生活方式挂起钩来。通过深入了解,其实他们所谓的生活方式正是基于人们对产品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

二、社会现状与情感体验

在唐纳德,A·诺曼的《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到了三个不太好用的茶壶。刚开始在本能层面上,他会觉得这些茶壶的外形很有设计感,很有趣;而当他使用过后发现它们不好用的时候,那么他的行为层面上的情感就是对它们的讨伐;再到后来,当记忆中的某些自我满足使他反思层面的情感得到激发的时候,他的情感又重新找回了对这个茶壶的认同。当他招待客人或闲暇的时候,他会因Nanna茶壶的魅力而用它泡茶,或者因倾斜茶壶的灵巧而用它泡茶。对他来说,设计是重要的,但是他选取哪种设计则由场合、情境,或者说是他的心情决定的。这些茶壶不只是拿来用,作为艺术品,他可以站在窗前审视它们所具有的不同形状,欣赏光在它们各种曲面上不停地跳跃,使他变得轻松。不过,也许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茶壶都表达了自己的意义:每个茶壶都有自己的故事。第一个反映了他的过去,他对无法使用的物品的讨伐;第二个反映了他的未来,他对美的不懈追求;而第三个则反映了美和功用的那种完美的结合。

三个茶壶的故事在诺曼的笔下妙趣横生,无非是想说明设计里包含的情感成分在某些情况下比实用成分对于产品迈向成功更为重要。但是这里却隐藏着一个我们不得不重视的现实,那就是这里强调的情感是以丰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的,是与用户的消费实力相匹配的。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是极富资本主义色彩的,是小资情调的体现。而对比中国目前的经济现状,这样的设计只能让大众望尘莫及。它只能作为奢侈品被珍藏,而不能做为普通消费品被普遍流通,广泛接受。

因而针对中国目前的消费现状,我们应该采取别样的设计情感激发体系。诚然,中国960万的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但是站在1 3亿人的肩膀上吹嘘那点物资毕竟还是底气不足。因此中国更需要可持续性的设计,能够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设计。同时中国急需在设计中体现和宣扬可持续的观点以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如此设计产品时能够会心一笑,在选择和使用时,不仅获得本能水平和行为水平的情感体验,更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所折服。

三、情感体验与设计师责任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浪费现象,于是就有人批评国人的素质,然而这可能正是设计师的尴尬。设计师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来激发人们的节约意识,引导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比如说,日本设计师坂茂将圆形的纸桶改成方形的。从行为层面上来说,人们会觉得它不好用;但是,经过反思,我们会发现方形的纸桶虽然在旋转时会有些吃力,可它却在时刻提醒人们节约用纸,减少纸的浪费,而这也比任何的宣传广告都管用。企业在自己的产品提供了如此附加条件时,也在无形中向世人显示了自己对社会责任感的关注,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品牌认知度和认同感。相反的,对于有些设计我们就要坚决抵制。比如设计师将牙膏的口径加粗,使每次消耗的牙膏量增大,诚然这在不经意间增加了公司的利润,而这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对消费者不利,更不符合现代中国的消费现状。

在产品设计中,我们的设计师时常会陷入一种误区:好用的设计就是好设计。其实不然,设计是具有目的性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好的设计为了满足其目的性故意设计得很难用,但这样的设计却又合情合理。尽管很多东西需要设计的很难以理解,难以使用,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要抹煞设计原则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第一,这类物品并没有排斥易用性,设计师通常把物品的某一部分设计的很难以使用,一边控制该物品的用户范围,但是物品的其他部分仍旧遵循优秀设计的原则,第二,即使要增加使用某类物品的难度,也应当让操作有规可循。但是不论是想增加还是降低操作上的难度,设计师都必须把这些原则运用的恰到好处。比如针对青少年的网瘾问题,我们的设计师可否在青少年上网的座椅上面做些文章呢?假如我们把座椅设计的不好坐,让他们在坐一段时间后就不想再坐下去,身体迫使他们离开的话是否可以呢?

上一篇:党员教师-个人整改方案下一篇:企业战略管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