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中的情感教学(精选10篇)

初中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篇1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悯;这里有开怀的笑、大声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

作 者:李本兵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张湾中学 刊 名:新课程(中学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20xx “”(7) 分类号: 关键词:

初中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篇2

师生双方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教师主宰一切, 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 课堂上缺乏“人”的互爱与互信, 缺乏民主的, 融洽的教育气氛。而现代社会更注重的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首先把学生当作一个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有行为的“人”看待, 其次才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才是教授知识, 培养能力。师生关系是平等互动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对话的关系中, 学生的心灵得到解放, 唤醒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就像前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的“儿童单靠动脑, 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 如果加上动手, 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 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将成为他认识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背影》第二种教法成功的根源即在这里。

二、以情击情

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它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 因此, 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 教师就应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 引其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 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 才能叩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 以及结合课文所作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 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 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 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 走进课文, 走近作者。

三、情感共鸣

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 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 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 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 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 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 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 学生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 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四、情感教育

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情感教育, 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时, 首先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重点语段、美言佳句要引导学生加圈加点, 吟诵反复。仔细体会文章的气势和韵味, 从而受到启发和感染;也可通过逆向思维, 正反对比, 辨析总结。第一次教《背影》这篇课文, 笔者是按照规范的教学模式进行的, 介绍作者、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注意抓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进行具体分析。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用两手攀在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动词所包含的人物思想、感情, 这些动词如何用得好, 不可替换等。可是, 学生学起来并不认为这篇名作精彩, 讲到这段内容, 学生还觉得很好玩, 很可笑, 甚至认为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样的小事, 实在是不值一提。更有学生认为父亲给儿子买橘子就是应该的, 有什么可以值得“流泪”?后来, 再教这篇课文, 换了教法。先谈笔者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讲父母对笔者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父亲在笔者考大学、择业等重大问题上, 对笔者的支持和鼓励。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这次教学中, 学生都非常激动, 发言十分踊跃, 更令人感动的是, 两次都有学生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

应重视初中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篇3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来的,才能打动心灵深处。”不难看出,教育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只重视课文中各个知识点的教学,忽略了语文学科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情感教学。忽视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认为,我们教师应当从两个方面来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一、正确认识情感教学的重要性

1、情感教学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爱”是教育的前提,有些学生心理发展很不成熟,有很多的依赖性,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某些考试的失利,来自同学的冷言冷语,都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多注意他的闪光点,多给予鼓励,多给予表扬,多介绍一些名人事例,让他们认为自己只要有信心,还会有希望,“天生我才必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情感教学能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情感与意志是相互制约的心理过程。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不是靠教条式的言传,也不是靠命令式的说教,而是要求教师调动自己的情感,“春风化雨”似的循循善诱,用自己的每一言每一行去感染着,教育着身边的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学好。因此,情感教学可以创造一种师生彼此间相互理解、尊重、信赖、和谐,民主的人际氛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实施。

二、在课堂内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情感教学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我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考、摸索、实践,才形成了一定的理性认识。无可否认,传统的教学法,对知识点的讲解非常深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我总觉得教者生硬,学者机械,缺乏课堂上应有的生动性,趣味性,教师和同学共同面对的是一盘佐料不错,但味道一般的菜。怎样才能活跃语文教学的课堂气氛,做出一盘令烹者、食者均满意的美味佳肴呢?我想,初中阶段所选的范文几乎都称得上是名家名篇,有许多还是广为传诵,经久不衰的杰作,每篇文章无不浸透作者的心血,寄托着作者的深情,饱含着作者的爱憎,我们常说“动之以情”,能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以“情”动之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一篇文章离开了“情感”,词再华美,又有什么教育和审美的价值呢?

就拿初中阶段涉及的几种常见文体来说吧。

首先来看看古代诗词,作为文学史上的瑰宝,古代诗词是最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的。古代的诗人、词人之所以会写出流传至今的佳作名篇,完全是因“情”所至,不论是“寓情于景”,还是“寓情于事”,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否则,它就会成为一堆堆淡而又淡的无味文字。如我们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就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会苏轼那种因手足分离而内心郁闷,那种因政治失意而内心旷达的矛盾情怀,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化作詞人一种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能不入“情”入“境”吗?作为感知者的学生能不为“情”为“景”所动吗?还有《春望》《天净沙 秋思》等诗词,哪一首不是诗人情感“宣泄的闸门”呢?我们教师是不可能舍弃一个“情”字,而孤立的去阐述它的形象性,贴切性的。

其次,我们来看看散文,散文是文学艺术中的奇葩,它不以情节入胜吸引人,也不仅以文辞华丽招惹人,同样是以情取胜。像朱自清的《背影》,这是一篇“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文,深深打动着每个读者的心。“泪眼”看“背影”,其艺术感染力渗透纸背,直指人心,文中的“拳拳父子”之情催人泪下。对于这篇美文,我更重视情感教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联系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有责任教导他们孝敬父母。还有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我的老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都是文情并茂的艺术精品吗?教学这一类作品都应当用情来打动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还有像小说、游记、戏剧等,在教学中都应注重情感教学,而且我认为必须把它放在首位,用“情感”这个“点”来带动基础知识的各个“面”,就是议论文、说明文,这些看似与“情感教学”沾不上边的文体,也可扣住一个“情”字做文章。如《日出》可以引起学生对黄省三生活艰辛的深切同情,《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能激发同学们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责任感。这些,都算得上寄寓作者浓烈的情感的典范之作。

初中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篇4

近年来,语文知识教育在强调知识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情感教育也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所谓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自己与周围世界所结成的关系的反映和评价。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情感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即语文课内教学和语文课外引导两方面。”

语文课内情感教学要抓住5个环节:1)善于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充分展示情感因素。2)激发学生内在情感使其产生共鸣,领悟作者的心理体验。3)整体理解,领会课文内在思想,把握其寓含的深意。4)咬文嚼字,推敲关键词句;挖掘蕴涵词句中的情感因素。5)理性总结,引导学生情感反馈,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按照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课内教学须同课外学习活动兼顾。因为课外的语文教学活动是课内的延伸。因此,语文课外的情感教育须包括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两个方面。

下面本人就从上述的几个环节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善于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充分展示情感因素。

所谓以情施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从而突出展示情知交融所产生的教学魅力。就教学内容而言,以情施教的一个主要方面,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富有情感地讲解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充分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教师的责任是把教学中那些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而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以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也要分析内容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正确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体验,教师首先要被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所打动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再用这种感情去打动感染学生。正如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会到这些感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性、智能性方面的内容,也要备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自己受教育、受感染的过程。我们从接触教材开始,就要使自己的思想和教材中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为教材中体现的爱而爱,恨而恨,忧而忧。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著名的优秀通讯。作者选取了“松骨峰战斗”、“马玉祥舍身救朝鲜儿童”、“战地谈话”三个典型事例,以饱满的激情讴歌了志愿军战士伟大而崇高的情怀,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今天仍然是一篇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其中“松骨峰战斗”描写的是激烈的战斗场面,感人至深,表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奋不顾身的革命的英雄主义气概,每次备课读到这里时,我眼前边似乎浮现出一幕幕战士们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壮丽场面,对英雄的崇敬和热爱之情便油然而升。战士们崇高美丽的思想感情,英勇无畏的壮举,强烈地感染着自己,觉得自己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把这种深刻的感受告诉学生。正因为自己在备课时,把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备到深处,在教学中就能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理解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实践表明,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得越透彻,感受越深,对学生启发引导也就越富有情感性,对学生的感染和教育也就越深。二.激发学生内在感情,使其产生共鸣,领悟作者的心理体验。

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把握课文内在的情感线索。《驿路犁花》是一篇机构精巧、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情感丰富的上乘之作。它所写的小茅屋的故事,时间上跨越了十多年,文章并没有平铺直叙起来历,而是裁取了“投宿”的一晚一景,以“我们”的所见所闻为主线,逐步展开故事情节。文章有顺叙,有倒叙,层层设疑,悬念层叠,跌宕起伏,情景交融,已经优美动人。

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去寻找小茅屋的主人,那末随着情节的展开,在对关键词句的体会中,学生的内心激情就会不断高涨,从而产生共鸣(“所谓共鸣,就是欣赏者在对欣赏对象的具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而深深地被欣赏对象所感动、所吸引,从而在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从感情、意志到思想达到契合一致。)领悟作者的心理体验,真正受到主人公们美好心灵的感染,产生向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付诸行动。

三.整体理解,领会课文内在思想,把握其寓含的深意

叶胜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无师自通的能力。为此,学一篇课文首先应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琢磨,推敲,整体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即把握写作的思路,品味文中蕴涵的情感,进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广度,抓住思想精华。例如教学《最后一课》,应首先引导学生理清小弗朗士在上最后一课时感情变化的过程,启发学生深思: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指导学生归纳出他的心里活动的流程:吃惊→诧异→万分难过→懊悔→舍不得→忘了先生的惩罚→明白→挺难受→全都懂→挺容易→永远忘不了。明确韩麦尔先生满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仇恨,上了最后一课,使小弗朗士觉醒了,懂事了→爱祖国,爱人民,恨侵略者,进而理解作者的意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前6小节的内容: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些与“最后一课”是否有关?明确这些内容是为了他的思想转变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最后一课教育深,影响大。

四.咬文嚼字,推敲关键词句,把握蕴涵词句中的情感因素

咬文嚼字是阅读理解的硬功夫。所谓咬文嚼字就是对那些言简意明的关键词句作细细的品味,悟出其蕴涵的深意。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一般都会抓关键词句来分析,但只有把词句的分析与贯穿全文中的心理体验、深刻的寓意结合起来,挖掘蕴涵词句中的情感因素,才能更好领悟课文的要旨。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第31节有这样几句话:“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教学中应抓住“特别听得刺耳”,要学生细细地“嚼”:“刺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刺耳”?又为什么“特别听得刺耳”?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情感?经过思索,联系上下文,联系中心,深入推敲,学生懂了:“刺耳”是声音杂乱,听着不舒服。“特别听得刺耳”是特别听了不舒服、难受。同胞因愚昧被杀,因愚昧而做“看客”,祖国因落后造污蔑,日本“爱国青年”妄自尊大,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挫伤,“刺耳”实指刺心,心灵痛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抓住刺耳“咬文嚼字,蕴涵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闪出的耀眼火花,将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又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教学时,抓住蕴含深情的细节和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推敲,特别是无名战士嘱咐卢进勇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更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如21自然段“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场面。推敲“模糊”与“清晰”,让学生体会到两词的同时运用,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既表现了卢进勇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又给无名战士高擎的手再加上一个特写镜头,两者交织在一起,突出了无名战士离开人世的最后动作。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对战友的无限深情,给了卢进勇以无穷的力量,激发卢进勇带着战友的嘱托飞快赶路,把火种送到部队。

五.理性总结,引导学生感情反馈,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是期望他们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感受文章之美,而且还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将范文之美融于自己的写作之中,这就需要对构成文章之美的因素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总结,总结出从内容到形式的美的规律,并通过反复地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感情反馈,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写出美的文章来。进一步理性总结很重要,不是干巴巴地总结课文写作特点,而是进一步地领悟作者的心理体现,使学生在情感认识的基础上,摆脱其识别的直接性,进行深层的理性分析,知其所想、所喜、所哀、所乐的成因背景,使其识别、升华到一个难以磨灭的思维层次上。这是将审美能力转化为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中介。没有这个中介,这个能力的转化就只能在无意识中进行,其转化的速度要慢得多,程度要浅得多。所以,这是帮助学生克服作文选材,立意一般化的有效措施。

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我设计了五个逐步深入的思考题,要求学生抓住蕴涵情意的词句,联系全文进行自读、思考、讨论,进行理性总结,从而理解课文。这五个思考题是这样的:1.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所认为我的老师中,他是最给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2.既然藤野先生这么好,“我”为什么要离开他,离开仙台?直接原因是什么?3.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是否是一时冲动?有没有思想基础?4.作者要离开仙台,离开藤野先生了,文章是如何来表现深厚的师生情谊的?5.文章选取的材料既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又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我们思考一下,这两方面有什么内在联系?结尾又如何把两方面统一在一起?这样组织教学,破除了循着自然段逐一分析,面面俱到的常规,一开始就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又始终抓住了情感教学,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抓住关键词句推敲,领悟作者的内心体验;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是因为他对“我”的希望和教诲是为了中国,而藤野先生的精神又激励“我”为中国的新生而斗争。作者对良师的崇敬和怀念总是与炙热的爱国主义激情交融在一起的。

以上本人从课内的情感教育的五个环节谈了具体的做法,但课内教学须同课外学习活动兼顾。因为课外的语文教学活动师课内的延伸。因此,语文课外的情感教育须包括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两方面。一. 对自然之美的感受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等的美,都属于自然美。谢朓从层台累榭自然风光,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说的是由于被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连酒都不想喝了,足见自然美有着何等巨大的感染力。长期以来,我们虽然强调了引导观察大自然,却相对地忽视了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一讲到描写景物,就是描摹对象的形、声、色、态,似乎只要把这些东西复制下来,就必定会是好文章。其实远远不是这么回事。能形象具体地描绘对象的形、声、色、态固然很重要,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作家描写自然景物并不是纯客观的临摹,而总是包含着作家独特的感受。朱自清写《春》,说春天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个“红”字就很富于主观感受的色彩。春天来了,太阳就变得红起来了吗?冬天的太阳就不红了吗?因此,这个“红”不是单单写颜色,它还包含着作家在明媚的春光之中那种温暖热烈的感受。有没有独特而富有新意的感觉,正是衡量一篇文章有没有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为了加深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我认为不仅要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感受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征,而且要引导他们在观察感受的同时,尽可能地去体验由此而引起的审美感情。例如观察秋天的田野,要引导学生去领略丰收田野的美,并且要激发他们认识劳动的伟大,产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产生愿为振兴家乡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激情。为了使他们的审美情感更丰富,更深刻,我们语文教师还应该根据对象的审美特征,适当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由杨柳的不择环境随处能茁壮成长联想到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品质,顽强的生命力;由松柏的常青可以联想到永恒无私的友谊;由滔滔的云海可以联想到人的宽广博大的胸襟……适当的联想和想象之所以必要,是因为通过它可以加深情体验,扩大体验范围,而情感的体验之所以必要,又是因为通过它,可以使学生更牢靠更深入地把握对象的审美特征,从而表情达意时将更加流畅。

二. 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掌握

我们往往强调学生观察社会生活要抓客观事物的特征,但是却忽视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能够准确、客观地说明一个对象的特征,可以是一篇成功的说明文,但是绝不会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或小说。我们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常会感叹,作文内容和题目,谋篇布局也不错,但是却没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没有动人的情感和生动活泼的语言。为什么?因为学生在写这类作文时,仅仅是纯客观地,依样画葫芦似地把看见的人和事写下来。他们心目中并没有情感的波涛,没有美的感情。所以,我们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不仅仅是静观默察,抓特征,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去把握社会。必须强调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掌握,因为这是作文最根本的源泉。从情感上去把握社会生活,首先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现象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平凡事物中开掘深刻的情感丰富的主题,使立意富有时代气息,又有思想深度。当前就要引导学生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主旋律——改革开放联系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表达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挚感情。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才有可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例如:有位学生在与奶奶共同生活中,总感到奶奶太小气了,很不满。一次学校号召学生捐款支援山区希望小学,她硬着头皮去向奶奶要钱,奶奶竟大方地给了她三十元。这位学生很激动,充分挖掘了这件小事蕴涵的意义,当夜写了一篇习作《我终于理解了奶奶了“小气”》写得情意真切,且有较高的境界。其次,还要具有鲜明的、渗透着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的情感态度。以上谈了语文课外如何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直接去把握社会生活。如果我们把视野拓宽一些,还可以从间接角度引导学生去把握社会生活。诸如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和影视评论,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探究论文 篇5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感情”,在这句社会性口头禅中,我们将解读到多少信息?作为语文教师,我把焦点集中在学生的情感倾向上,孩子的这种消极情感向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标更是明确地把“情感”作为课程的目标之一。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饱含情感和人文性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谈情说爱,让学生自由地表情达爱,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安然、快乐地度过这个花季。

一、亲其师而安其学,让学生热爱语文

1、以爱获取学生的心。爱你的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理解学生的心理。不因他们过激或错误的行为而鄙视、讥讽;宽待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友,让学生在爱的芳香里不知不觉地喜欢你,亲近你。

2、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你的课堂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笑声不断;你的声音如鸟语莺歌,举手投足是风情韵味;你的讲解热情生动,深入浅出……在知识的海洋里,你是一盏明亮的指航灯,你智慧的.光芒不可阻挡的吸引了学生。

3、以美丽的人格折服学生。你以身作则,处处为学生着想。你正直、善良、坚强、诚恳、高尚的人格在点点小事中熠熠生辉。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学生,也许将潜移默化他的一生。学生喜爱,亲近这样的老师;打心底里佩服,爱戴这样的老师。师生情意相投,彼此亲近,对语文的热爱也就油然而生了。

二、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唤醒学生的情感

现实生活诸多的复杂因素导致了孩子的消极情感占了上风,甚至形成习惯自然,积极的情感却日益静默、沉睡。因此,情感教育的第一步便是唤醒情感、激发情感。

从教学实际出发,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场景氛围,以触动、引起或唤醒学生的某种情感。如教学《观舞记》,学生找出有关印度舞特点的语句后,我和着音乐做了几个与文本吻合的舞蹈动作,课堂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不少同学也跟着扭腰、送臀,课后还意犹未尽。我把抽象的语言文学还原成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把两者有机结合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场景,提供了可感可知的表象。在视觉、听觉上给他们以强烈而新鲜的刺激,触发他们对异国舞蹈的喜爱,对身体美、神态美、音乐美的赞叹。

情境的创设有多种,其目的在于感染、铺陈后把学生带入与文本相应的特定情境,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暗示和启迪,从而唤起学生自身潜在的生活经验,唤醒心中沉睡的情感。如果说情感是深埋的种子,情境就是随处可入的春风。当春风吹拂时,种子自然舒醒,破土而出。要想成就一片生命的绿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教材,而且要拓展教材(如古今中外名著,报刊杂志的优秀文章等),通过作品开启学生心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从中获得勇敢和坚强,感激和宽容……

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陶冶学生情感

情感的小苗要茁壮成长,必有一块沃土,取之不尽的文学作品便是情感肥沃的土地。“文章不是无情物”,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从作品中吸取并体验情感,以情陶情,以情养情。

要想真正进入文本的情感,需“读书百遍”并“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情感体验)方可行。熟读文章后就自然了声音上的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的变化,即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读。能有情感的朗读,就是体验到了文本的情感。著名的语言大师索绪尔曾说:“词语的声音变化本质是属于心理的,心理的变化是由情感引起的。”《礼记乐记》也说:“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教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这就告诉我们,声音的不同来自内心情感的变化。如朱自清的《春》,用较快的语速朗读“盼望着,盼望着”,那是学生体验到作者对春天的引颈张望;用亲切的语气朗读“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那是体验到了作者对春来临的狂喜;用渐趋高昂的声调朗读第二自然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那是体验到了放眼拥抱自然后的心潮起伏;用轻柔的声音读“春草图”,那是用纯真自然的眼光感受到春的新鲜烂漫。在有情的朗读声中,陶养学生对春天、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当然,没有深切的内心体验,学生是无法用这样的声音来展现作者的情感世界,而这样的声音就来自“读书百遍”。

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让学生抒发情感

情感之树郁郁葱葱了,我们便期望它开花结果,满身满心的花香、果香,悦人悦已。当心中的情感涌动、澎湃时,借助语言、文字、形为等,使学生的情感言语化、实践化,即使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迁移外化。

初中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篇6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激发法

何永梅

江西南昌新建县望城新区中学(330100)

多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3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教学论文 )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4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5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6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7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8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7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 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 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 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 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于中学生来说, 在这一阅读过程中, 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 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 让学生打开心扉, 尽情感悟, 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 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 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 优化教学效果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 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 其“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 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 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 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 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 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 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 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 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 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 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初中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篇8

关键词:自主;创新;兴趣;感动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就教师而言,感动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包括对文字的情感,对文章的情感,对生活的情感。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而激情源于感动,开发感动情感是形成教师课堂教学激情的重要因素。“感动”是一种生命的诠释,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人性的叩问。

1.感动于入课的导语。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涤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激情导入,教师调动了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无疑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感动于文本的关键处。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而教材的感动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感动便会如约而至。有了契合点,对把握整篇文章就有了体验的基础,就能以此生发出更加开放性的理解,而不会回到过去“结论式”的展现。

3.感动于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活动中,如果强调了结合生活经验的理解,就能释放师生的个性。新课改强调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个性化。而在有个性的教学中,学生就会有对文本的真切的理解,这种理解必定会推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又为课堂教学的沟通提供了平台。

4.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感受,他们的体验是最朴实的。在生活的体验中,他们也有情感的积淀。善于调动学生的体验及情感的积淀进行教学就能构建文本与师生真诚的对话,就能采掘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能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5.感动于课后的深入反思。教师的教学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成熟的。那么,教师如果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课后的反思中,教师往往有两种情感的体验,一是成功的愉悦和享受,一是失败的懊丧和遗憾。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讓兴趣发挥作用

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

1.目的激趣。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的。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2.悬念激趣。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3.情感激趣。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衣单”和“天寒”的矛盾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让学生理解老人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4.对比激趣。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三、密切关注双向互动的因素,让学生的学习在感动、兴趣中积淀和发展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文本的感动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那就会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产生一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努力学习的热情。如读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会产生对壮阔美的感动;在读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时,会产生对文字所描绘的盎然生机的感动;在读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会产生对平静美的感动;在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会产生对慈母的感动;等等。

感动始终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有益的洗涤和陶冶。感动产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它们能让学生的学习得以积淀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丽珠.语文经典教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2]杨春茂.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体现 篇9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作者:无锡市清名桥中学 杨玲 来源: 时间:2009-9-16 10:24:54 阅读337次 【大 中 小】

[教学设计背景]

肾脏是先天之本,是人体最重要的五大器官之一。它每天除了排出我们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和毒素外,还对维持我们体内液体平衡、骨髓造血、骨骼发育等有重要影响。但现如今,肾脏疾病已成为威胁全球公共健康的“隐形杀手”之一。据专家介绍,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的一个重大原因在于患者平时不良的生活习性和对健康的不重视。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肾脏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要重视以爱为主旋律的情感教育,让学生通过情感教育拥有爱,学会爱,爱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爱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个人。

以下是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课时)”一节课中的部分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1]

师:你们知道今年的3月8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们觉得奇怪,有的学生就情不自禁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谁不知道呀,不就“三八妇女节”嘛!

师:是啊,我们都知道每年的3月8日是国际三八妇女节,但是你们可能不知道,其实,每年3月第二个星期四为“世界肾脏日”(world kidney day)。今年(2007年)的世界肾脏日正好和三八妇女节是同一天。

学生立即对“世界肾脏日”产生了兴趣。

师:(趁热打铁)每年的“世界肾脏日”都有一个主题,今年的主题是“了解您的肾脏”。据专家调查,90%以上的人都不了解自己的肾脏,那么,你了解自己的肾脏吗?

(实物投影仪展示猪的新鲜肾脏)

学生观察肾脏的颜色和外形,思考尿液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师:别看它的外形只有人的拳头大小,血流量却十分巨大,每一分钟,肾能将全身的血液过滤一遍,每天过滤1440次,因此有人形象的把它比喻为人体的“废物站”和“血筛子”。它的健康关系到人的生命,因此可以说肾好,一切都好!

(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学习肾脏的知识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中去了„„)

[教学片断2]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公民肾脏健康状况。

学生出示课前搜集的系列数据:

我国目前约有100万尿毒症患者;我国尿毒症患者以每年12万人的速度递增;全球每年因尿毒症死亡的人数不下100万;我市每年新增500尿毒症患者„„

师:肾病,作为一个特殊的病种,每年夺取的生命及用于治疗的高额医疗费用让常人难以想像和接受,因此有人说,它的危害不亚于任何一种癌症,更有人形象地形容肾炎、肾衰竭、尿毒症为死亡三步曲。治疗尿毒症的方法有血液透析和肾移植。血液透析需要患者至少两周一次到医院透析,透析时患者的病情能得到短暂的缓解,但一旦停止透析,病情立即恶化,而且费用高昂,一年就需要大约7万元钱,而肾移植的效果要好得多。那么,为什么大多数病人还是选择血液透析呢?

生:因为他们得不到供移植的肾脏。

师:是啊,大家来看这两组数据,“尿毒症患者能得到肾移植的还不到10%”、“我市一院8年来只做过2例肾脏亲体移植手术”,请你思考①如果不幸自己的家人患上了尿毒症,是否愿意提供自己的一个肾脏?②当你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是否愿意捐赠自己的器官?

(通过解读有关数据,了解肾移植现状,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片断3]

师:中国慢性肾脏病形势严峻,资料显示,40岁以上人群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达8%—9%。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在患病后才想到治疗,为什么不把肾病扼杀在摇篮中呢?亡羊补牢虽不能说为时已晚,但防患于未然却更为重要,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肾脏,保护自己身上的“血筛子”吧!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讨论如何保护自己的肾脏。

生1:保护肾脏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加重它的负担,因为肾脏专职排除体内毒素,若额外给它过重的任务,长期劳累过度的肾脏就容易发生疾病,所以不能乱吃药。

生2:现在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享受生活”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却不知过多的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不仅导致了肥胖,同时带来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正是这些所谓的富贵病破坏了身体机能,直接引发了继发性肾炎,最终发展为尿毒症。所以,我们一定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

师:大家说得好!我们平时要多喝水,注意不要过量摄取盐份加重肾脏负担,少吃腌渍物及加工品,蛋白质也不宜摄取过量。这是我网上下载的《补肾菜谱歌》,发给大家作参考。(《补肾菜谱歌》:周一炒韭蛋配伍,无蛋猪肉亦可辅;韭菜主料做成馅,饺子包子热呼呼。周二葱白为主料,拌炒它菜由己挑;轻烹多食常如此,利肾益肾好菜肴。周三豆腐不可少,少许它菜均炖炒;五香麻辣做可口,动脑动手味道好。周四晚餐花生米,油炸五香莫去皮;食之细嚼利吸收,配伍核桃仁更好。周五虾儿准备好,虾皮紫菜也很俏;蒸煮清炒均能食,紫菜虾汤效力妙。周六羊肉吃法多,汤丸馄饨食之乐;羊肉土豆一并炒,涮食羊肉更洒脱。)

师:请大家把补肾菜谱交给你们的父母,让他们也来关注肾脏健康。并请你们在周末亲自主厨,给家人做一顿补肾大餐。

[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实际上,素质教育的核心即是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也就是通过各种情感培育手段,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个性,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与道德观。这种“技能”是学生日后走上社会独立生活与交往的必要条件。

而现在的学校教育,重视的是学生的智育,以图学生尽快掌握各门学科知识,在应试中取胜,情感教育基本上还是盲区,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因而,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家庭教育没有补上情感培育这一课,容易形成冷漠、自私的品性。有学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现在的教育怎么了?我们拥有那么多的知识,而我们的情感教育是如此苍白无力。我们的很多教育,就是一件衣服:在考卷上存在,在生活中消失,从来没有变成象血液一样的东西在身体内流动。” 在学生人格、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我们要找回缺失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去理解人生,感悟人生真谛,体验亲情友情,感受各种生命的伟大与跳动、自强与不息!

1、情感教育必须要有好的载体,人文素质教育本身就应该是情感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人文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如何丰富自己的情感,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与他人分享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何提升个人情感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出书本知识和自我狭小的圈子,体会到生活和生命的真谛,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生物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引入了“世界肾脏日”的知识,较好地体现了“生物课堂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学生”,“要充分利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等新课程教育理念。既引导学生关注和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课内所学的知识深度,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了解到许多书本以外的有用的知识,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正如著名学者项贤明所说:教育的意义基础在于生活世界之中,但由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盲目崇拜,把科学世界的教育当作人的全部教育,而更为根本的生活世界的教育却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所以,在生物这样一门以科学教育为主的学科中,更要注重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回归生活世界。

2、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三者都重要,不是三块,而是整体,是三位一体。在研究层面可以拆开,在实践层面必须三位一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虽是内隐的,却是三维目标的核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需要创设情境、创造气氛,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不能通过讲授来达到。在情感教育的关键时期,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是成就教育终极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情感体验,也就是让学生置身于产生各种感情波动的情境当中。情感体验有多种。可以虚拟现实的各种情境,诸如突发事件事故中,人与人之间会发生怎样感人的高尚故事,以使学生从中得到启迪;可以让学生观摩一些动人的影片,以强化某种有益的情感;可以让学生直接走入社会,走入大自然,体验生命与世界的美好,获取直面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力量。凡此种种,各方面的情感培养与锻炼,必将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健全学生各种情感的必备要素,以使学生获取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在传授课堂知识以外,还增加了有关肾移植、遗体器官捐献的知识。我让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途径收集数据,了解我国公民肾脏健康状况。课上,通过和学生一起解读他们自己收集的数据,让他们从感性上认识到了我国公民肾脏健康的实际状况和肾移植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①如果不幸自己的家人患上了尿毒症,是否愿意提供自己的一个肾脏?②当你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是否愿意捐赠自己的器官?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进行情感体验。这样的教育便不止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在于使人通过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的真实体验,从而陶冶人格和灵魂。

所以,不要说学生们冷漠,不要说他们情感迟钝,也不是‘代沟’的隔阂,而是我们的说教苍白无力。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设置情境,给学生情感体验的机会,让孩子学会感动、学会珍惜、学会爱与被爱。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措施

当前,我国的教育还属于应试教育,这使得语文教学成为了对归纳论证、修辞手法及词、句的分解教学,而且大多数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开设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但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的目标偏离了方向,因此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渗透,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依据自身所掌握的一些情感教育知识,科学地制定出教育目标,并利用一些对应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情感教育,发展学生情感体验,并实现教学任务的一个过程。语文学科的色彩性和情感性极为丰富,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单纯地教授知识及解题方法,而应该注重情感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学生在阅读语文教材时,必然会出现一定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正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基础,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和学生情感体验紧密相连,教学效果必然会比较理想。只有学生的情感真正得到了提高,他们才能够理解教师讲解的课文中心思想及各种写作手法,他们的思想境界才可能得到提高。当前,我国新颁布的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对学生价值观及情感教育更加重视,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还需要加强情感教育的渗透,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几点措施

(一)充分解读教材中的情感,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不但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可以增加学生情感经历,让他们产生共鸣,因为教材中的文章不但是作者的情感表达,更是作者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解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该对课文呈现的情感有全面的掌握,然后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在文章《春》中,作者将春天比喻为“青年”“小姑娘”“娃娃”,栩栩如生地将春天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能够使学生通过自身阅历直观地感受春天。教师进行讲解时就应该抓住文中的重点情感,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更加具体化

通常情况下,文章中所描述的一些情感都较为抽象,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需要利用各种教具,如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更加具体的事物形象,之后教师通过恰当的方式将课文中所述的情形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方式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课文所述的情景。例如,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一段视频向学生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景色,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

(三)通过重点课文讲解,让学生自己去领会

在语文教材中,不管是课文中塑造的一些典型人物,还是文章的作者,均有着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定要注意对文章的情感思想进行解读。如鲁迅先生所写的《祝福》中的一个主人公祥林嫂,她勤劳质朴,因为封建思想的毒害,再加上各种势力的逼迫,最终走向了人生悲剧。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该让学生以祥林嫂为例,对自身进行反省,使学生懂得怎样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人生观。又如《一碗阳春面》当中所写的母子三人,他们面对生活的不幸,合力挣扎,共吃一碗阳春面,最终等到了命運眷顾。又如海伦·凯勒,虽身有残疾,但却不因此而厌弃生命、抱怨生命,在她所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当中,以富有诗意的语句抒发了她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展现了其超越苦难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作者多次拿自身残疾和正常人做对比,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应以海伦·凯勒为典型,为学生讲授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进而给他们带来极强的震撼和启发。

三、结语

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形成聪慧的思想、优良的品格、敏锐的感觉及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培养应该贯穿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素质为目的,这也是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林红艳.论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2009(12).

[2]张沛贤.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浅谈[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12).

上一篇:4s店服务顾问面试下一篇:本班同学近视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