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电教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电教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2篇)

高中语文电教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1

一、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模式,加深合作探究程度

高中生的年龄大约在16-20岁左右,已形成相对独立的思维,对处于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会产生极大的不满情绪,因为他们都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加上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所以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探究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启发、引导的辅助促进作用,强化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桃子”。目前,高中语文中最为常见及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是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但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一是前移教学关口。教师应指导学生科学开展预习活动,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前掌握一些基础性知识,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课堂教学中解决,增强学习活动中的针对性;二是设计探究思考题。在教学中,学生都是根据探究思考题开展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活动的,所以,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渗透在探究思考题中,帮助学生一步一步,逐渐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达成教学目标;三是及时地给予点拨和启发。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不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及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点拨和难点启发,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模式,可以调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加大学生对学习投入的力度,提高学生思维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高中语文素质化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在课堂中运用电教媒体,扩大教学信息容量

在课堂中运用电教媒体是高中语文教学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中多媒体教学手段最受欢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丰富信息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针对教学内容补充丰富的教学信息,增加学生的真实感知。例如在开展《长江三峡》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生动演示巫峡的秀丽、瞿塘峡的雄伟和西陵峡的险峻,不仅丰富了教学信息,也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产生了情感共鸣。此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有关三峡水电站的纪录片和数据,帮助学生全面认识长江三峡,并认识到三峡的重要性,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面需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鉴于每个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不能用同一要求与标准来衡量这些学生,否则会打击到其中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学习边缘化。教师应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兼顾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在实施分层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从三个环节开展实施:一是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和流程时,应兼顾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为各个程度的学生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与自己能力相同或是略高一点的范围内开展学习,只要学生付出努力基本都可以达成学习目标。二是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出难度系数不同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对于优秀生,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以其精彩的回答为全班做思维导向。另一方面可以设计出较为简单的,只需稍加思考,甚至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提问后进生,增加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有效防止学习边缘化。三是在练习考核环节;教师可以制定出不同的练习标准和考核要求,如在练习时可以从数量上区别安排,在考核时,可采用AB卷分别考核优秀生和后进生,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在课堂中引入生动教学,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为了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营造与之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感知,促进教学活动更为深入、有效地开展。例如在进行《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我的志向,我的未来”等主题讨论活动,在活动结束后,也可以布置学生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创设出对应的教学情境,不但提升学生的心理感知能力,也增加了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故事引入和音乐辅助等方式,为教学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为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情感基础。

高中语文电教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2

一、以图表意, 以声传情, 直观形象

语言文学不能像影视文学那样更直接、更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 给予读者更强的感染力, 更便于读者理解。因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把意象教学变成形象教学, 这样就能使我们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解释,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 语文教材编入了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著名诗作《雨巷》。对于该诗, 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和难点是意象和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该诗写得朦胧、含蓄, 如果单纯靠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学生记是记了, 但实现真正的理解却不太容易。我看到李老师在讲授该课时, 充分利用计算机课件的作用, 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学诗容易解诗难的问题。

李老师在讲课前自制了一组包括五幅画面的计算机课件, 画面上充分展示了诗中那“悠长寂寥”的“雨巷”和雨中那“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凄美, 以及诗人彷徨于雨巷中的身影。在讲授时, 李老师配合录音机放出的低沉舒缓的乐曲朗诵了该诗。随着乐声, 五幅画面渐渐推出, 学生耳闻其声, 目睹其景, 犹如身临其境, 自然也会渐生空茫感伤之情。在此之时, 李老师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在这“悠长寂寥”的雨巷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一位学生回答道:“我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失望、彷徨、孤独的心境。下雨的小巷使他看不到阳光, 悠长的小巷使他看不到前途。”由此, 学生深刻理解了第一个意象———雨巷的含义及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去理解第二个意象就容易了很多。像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快, 而且记得牢, 重点和难点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纵观整个教学, 由于语言文字直接变成了直观画面, 这就缩减了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再造形象的过程, 直接把学生领进了现实的场景中, 而且适当的乐声, 又为学生投入画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 形声并茂, 传情表意, 就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可谓事半功倍。

二、以文绘图, 以图学文, 开拓思路

借助电化教学, 它不仅能帮助教师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鉴于语文课的特点, 大多数体裁的课文场景清晰, 形象性强, 如说明文《记一次大型的泥石流》、散文《秋夜》、游记《雨中登泰山》等都可以借助课件的形式配合教学。而师生共同参与的课件的制作过程, 又是学生理解课文, 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过程。

在课件的制作中, 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 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 尝试着让学生通过绘画学文, 达到预期目的。按照课程安排,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需要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节课预习, 我组织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 学生利用五分钟时间听录音,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心情。第二步, 学生用十五分钟时间, 用笔勾画出文中的主要场景和人物情态。第三步, 全班分六个小组, 利用二十五分钟时间学生相互介绍各自的创作主旨, 并对照课文, 小组评议。最后, 推出了六组大家认为较好的创意画面, 准备在课下制作幻灯胶片。还剩最后五分钟时间, 我请学生合上书再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 并随着录音把刚才的画面在头脑中着上颜色。这样, 一组漂亮的彩色画面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同时, 学生在听与画中感受到了文中的情。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初步掌握了本文的主题和散文的特色。在课终总结时, 我集中提了两个问题: (1) 作者为什么要在如水的月光上蒙上淡淡的云? (2) 作者用哪些方法展示了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美景?

由于学生有了第一节课的基础, 在第二节上课时我便提问:“在这篇写景散文中有没有表现作者主观感受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了出来, 并总结出作者当时的矛盾心情。在此, 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回忆历史, 回忆朱自清所处的时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现状, 并把学生自制的幻灯胶片———幽僻的小路和亮丽的荷塘月色两个画面交替打出。学生很快明白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自然也就理解了散文不是单纯为写景而创作的。值得一提的是, 在我收到的六组幻灯胶片中, 有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穿长衫的青年漫步在月光下的荷塘边, 倒背双手却愁眉不展。问到画者, 那位学生说, 只有这样才能显出作者想摆脱困境而又不能的矛盾心情。由此可见, 学生的再创作能力之强。这样的两节课下来, 学生说:“语文课真是生动活泼的大课堂, 像这样动手动脑的课, 我们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当然, 在由文字到图画的制作中, 并不是每个学生对课文理解得都很好, 某些出现偏颇的图片, 又为我们提供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影视并用, 再现历史, 理解课文

诗歌、散文、说明文等篇幅不长的课文, 我们可以借助于幻灯机、录音机、计算机等媒体帮助学生学好。对于那些故事性极强的课文, 如《哦, 香雪!》《女大学生宿舍》《窦娥冤》《雷雨》等课文, 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影视手段来进行教学。

借助于电影、电视、计算机影像系统教学, 它不仅能直接感染学生, 而且能够再现历史真实, 能够缩短年代久远的作者或远古的人物与学生之间距离, 同时能够使学生区分不同体裁的作品。如果我们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去认识人和事, 理解作品, 掌握知识, 那么比我们单纯去复述故事, 串讲人物效果更好。不过在看教学片前, 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 看后再分析课文, 这样学生理解人物就深刻多了。例如, 《女大学生宿舍》是一篇反映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活的短篇小说。文中集中反映了八十年代的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她们的个性特征。在学习该课时, 我是这样安排的:我先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人物, 并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然后, 我出了两个问题: (1) 说出五个女大学生在宿舍各处在什么位置。 (2) 说说匡筐和辛甘性格形成的原因。接着, 我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看了电影《女大学生宿舍》。那栩栩如生的画面, 使学生随着故事中的人物或喜或悲, 所以看完后, 大多数学生仍沉浸在影片故事的氛围中。这时, 我趁热打铁分析人物形象, 就能使学生理解文中人物所占位置, 从而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这样, 学生在欣赏故事的情况下, 学到了知识, 了解了艺术, 同时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高中语文电教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3

关键词:电教媒体;高中语文;有效应用

目前,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单一、枯燥和乏味性,导致了许多学生不爱学、不会学,进而产生了厌学心理。因此,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改革语文课堂教学。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改变这种尴尬的教学局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已逐步走进高中语文课堂,它以其形象、直观、生动、极具感染力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形、光、声、色的氛围中能够轻轻松松地学语文,领略到语文的美好意境,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一、借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生就愿意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费时低效的问题。教师繁琐的分析和学生机械的学习,不但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且还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电教媒体因其自身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能够适时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器官去捕捉并理解语言信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鸿门宴》一文中,刘邦明知赴宴危机重重,仍孤身前往。他会遇到哪些危机?能否化解?是否能全身而退?投影《三国演义》相关影视片段,充分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让他们从影片中一一找到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既愿动脑筋思考问题,又会积极回答问题,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极佳。

二、借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好的情境创设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课文教学所需要的情境,将文章内容涉及的事物和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在短时间内高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有声有色、如临其境的情境中理解课文,激发出内心的情感,引发出学生的思维,使语文教学能高效率、高质量的进行,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通过视频、音频的引入,演示了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景象。清华园那夜色下的一方荷塘清新优美的场面,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

三、借用电教媒体,突破重点难点

语文是靠“言”来达“意”的一门艺术,这必然会遇到有限的语言难以准确表达无限意蕴的问题。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就能把直接形象与抽象文字结合起来,从而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因为形象的画面能使学生非常自然地产生愉悦、激励的审美情趣,使他们从丰富的感性认识中获得事物的表象,再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来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沈从文的《边城》一文中,作者多次写到虎耳草,写到翠翠梦中爬到高崖上摘虎耳草,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难点,可将虎耳草的特写画面制成课件,让学生从虎耳草心形的叶面联想到爱情的象征意义,从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难点,轻松实现教学目标。

四、借用电教媒体,整合迁移拓展

一堂课45分钟很有限,可是语文知识牵涉得太广,只讲课本达不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但有电教媒体的辅助教学,时间和空间都可以压缩在课堂上,体现出小教室里大世界的氛围。

如教学《胡同文化》一课中,通过展示胡同照片,配以歌曲《北京胡同》,让学生置身于一种胡同文化的氛围中,再列举许多有关胡同的文章,如戴望舒的《雨巷》、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等,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胡同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这种延伸阅读不仅是一种审美熏陶,更是提高鉴赏能力的途径。

五、借用电教媒体,加强朗读训练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强化朗读训练,形成语言储备。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诗歌散文都是韵味隽永、语言清丽的作品,本身已独具吸引力,而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的大都是由名家配乐配画的朗诵录音。这样,由于文章有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再现媒体,使其内容与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就勾起了学生自己也要配画、配乐为之朗读的欲望。

如,柳永的《雨霖铃》是首送别词,抒发了词人跟情人之间的情感。教学时,可以借助电教媒体选择舒缓轻悠的古筝乐曲《送别》,并随着乐曲声朗读这首词,这样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想象力被激活了,内心的情感被点燃了。

六、借用电教媒体,指导学生写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写作氛围。电教媒体不但能将文本、语音、图像等各种信息表现形式和计算机的交互控制相融合,极大地拓宽教学空间,增加教学信息,而且能帮学生摸清写作规律,掌握写作技巧,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例如,在《谁不说俺家乡好》的作文教学中,伴随着欢快的乐曲,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家乡美丽的景色,着重展现家乡依山傍水的秀丽,城市日新月异的巨变,人民生活安逸的闲趣,学生们被一幅幅画面深深吸引住。此时,教师应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充分议论,把心里想的说出来。通过一次次的训练,学生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

毋庸置疑,由于电教媒体介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确实使语文课堂恢复了一定的生机,可见电教媒体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巧妙合理地使用电教媒体,让其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4

摘要: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让学生学的兴趣盎然,老师教的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与乐的目的。

关键词:电教媒体;小学语文教学;作用

我们的国家要在充满挑战和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中跻身于强国之列,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教育。从战略眼光看,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将是一个从观念,思想到方法,行动都不同于二十一世纪的全新教育;而这个全新的教育又将以“教育现代化总揽全局”方能实现。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阶段的当务之急,必须真正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沉闷气氛,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然而,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因此,必须通过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努力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电化教学,无疑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市对所学才来哦的兴趣。”对于年龄尚小,监视狭窄的小学生来说,兴趣不稳定,且自制能力很差,尤其低年级学生。那么,如何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提高其关产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视听并茂,趣化教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电化教学根据自身声象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以直观、形象的图像,严厉的色彩,逼真的音响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先让学生闭幕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逼真、生动、优美的声音,使学生仿佛来到了西沙群岛,紧接着是让学生一边看投影上西沙群岛的美景,一边讲解启发。这样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批颊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生长着奇特树木的海岛和鸥鸟翩飞、嬉戏、孵卵、多种鸟蛋堆放于鸟巢等新奇有趣的事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上适时适度的点拨,始终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情绪预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创设教材意境,以景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主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能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那么,学习也就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的特点,描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老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景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做一次愉快的旅行。”同学们兴趣盎然。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系好安全带,注意安全。”同时播放录音,教师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电视屏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的景色,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之中,新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和爱?这里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使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学习呢?激发学生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是在情景之中产生的。教学中借助图象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定情景之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象,录象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很快,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爱,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翠鸟很机灵,叫的真好听,真希望有这么一只翠鸟。”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出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象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情趣化的教学是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求知”的目的。启发想象,开发创造潜力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

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这也是教育成功的标志。

教《惊弓之鸟》一课时,学生对更赢只拉弓而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一幅抽拉活动片,并录制了拉弓声和嘶鸣声。学生初读课文后,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得出: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于是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使难点突破,而且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使他们领略到创造成功的愉快。5 形象直观,能化繁为简

电化教学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一些好的幻灯片及课件在教学中运用恰当,能演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是学生一目了然,并不需老师费太多口舌,化繁为简。

如在教《狐狸和乌鸦》一课,“乌鸦嘴里的肉为何会掉下来?”出示幻灯片后,学生就能清楚地了解到:乌鸦嘴里的肉要用“牙齿”来咬住,一张嘴,就会掉下来。这样一个简单的演示,比花长时间的讲解效果更好。

高中语文电教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5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学校:闫丽霞

职称:小教高级

2013.年3月

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学校:闫丽霞

【内容摘要】:多年来,苦心钻研教材,深深感悟到,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电教媒体,会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全文主要从几点进行剖析: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利用电教媒体,突出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

三、适当使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四、利用电教媒体,催发学生写作欲望;

五、借助电教媒体,激发情趣,产生共鸣。

【关键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现有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电教手段、电教媒体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的传授讲解为主,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更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多媒体计算机的引进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象、动画、声音等教学信息,改变了教师是唯一信息来源的现状,激活了阅读教学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尤其是低年纪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感官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

师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但往往只是建立在老师语言讲解基础上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局限性。世上万事万物离开了人的需要、欲望、要求,什么也创造不出来。我们的教育必须是行为的动机,而不是行为本身。也就是说,必须建立起学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利用动机的教育达到对行为的教育。例如在《索溪峪的野》一课的教学中,可利用课件创设情境,画面上出示蓝蓝的大海,金色的海滩,伴着“哗哗”的海浪声,人们赤脚在海滩上捉螃蟹、捡贝壳,嘴里还哼着《大海啊,故乡》的乐曲。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朗读,一边欣赏着自然的美丽景色,完全陶醉了。有的学生被这里的大山吸引了,以至音乐停了,学生还沉浸在那无穷无尽的遐想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激发,变“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验”,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兴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有一个阅读学习的良好开端。

多媒体进学生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智商、情商的方面发展。

二、利用电教媒体,突出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

课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词、句、段,是最能本质地、集中地表现全文的内容的。因此,重点段的词句往往牵动全篇。课文的重点一般表现为:集中表现主题思想、主要内容、主要事件的段落;最能表现中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今天的儿童面临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量成倍地增长,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应该说,准确地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对培养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阅读重点,要求儿童对课文有深切的了解,这种深细的阅读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这包括儿童的感知、认识、思维、语言的活动,同时,儿童的动机、情绪都直接作用于系列的智力活动之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突出学习阅读理解的重点,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也能听到,往往可以充分感受形象,促使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使学

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学习《荷花》一文时,可借助录象让学生欣赏作者对荷花的静态描写。录象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连续,层次清楚,形象直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根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让学生尽情欣赏。为了突出课文重点,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荷花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一池荷花”的静态美;第二次定格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处,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拔,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读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化,最后得出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全文的教学难点因此不功自破。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而且感受到荷花霓裳飘忽的动态的柔美及亭亭玉立的静态的庄重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借助电教媒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契克岑特米哈依在研究人们幸福感时发现,乐观体现经常发生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事件的时刻,真正的快乐是在过程中,而不是取得之后。多媒体引领学生在得到某中程度的进程后,会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并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和乐趣!

教者在教《咏柳》一课时,运用投影把春天的柳树景象展示出来,画面上的柳树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画面展现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凭直观回答了这个问题是“春天”。为什么说它是春天?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的特色画面相对照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春天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就照着画面回答:“高高的,有很多柳条儿,叶片儿很细很细„„”春天有没有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与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那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这几个问题似乎从画面上很难看出来,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思考以前学到的关于四季风的词语(和风送爽、凉风送爽、秋风萧瑟、寒风凛冽),分析这些词语对人的刺激,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就能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在关键之时进行点拔,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主动彻底地理解了诗意。

四、利用电教媒体,催发产生写作欲望。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正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对图画的解决,由对课文的理解过度到学生自己的口、笔头作文训练。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图画,展开想象,使作文课更富想象,最终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如六年级上学期有一篇习作,教师出示一幅画,让学生在图中添上几种动物(画或贴都可以),天上、地上、水中都可以添,然后给整幅涂上颜色。学生看到有自己参加绘制的图画,心里自然很高兴,纷纷动手绘制图画。把学生绘制好的有代表性的图画投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对自己的图画进行描述,师生共同评议。再让学生把说的写下来,然后吧有代表性的作文再投到大屏幕上进行评议修改。又一次将训练的反馈进行开放。这样的开放训练,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兴趣昂然,同时,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尤其是作文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借助电教媒体,激发情趣,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教师应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使学生与作者、课文的感情产生共鸣,最后转化为自己的情感。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课文,它真实地再现了周总理逝世后,“八亿神州泪纷纷,千家万户哭总理”的悲痛场面。这感人的情景,距离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周总理为了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党和人民的爱戴尊重。对于这一点,小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教学前,如果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周总理的事迹,可萌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时,为了烘托课堂气氛,唤起小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或再现情景:一是周总理的遗像;二是夜幕降临,细雨蒙蒙的长安街两旁站满了等待周总理灵车的人们;三是胸前佩带着白花,臂上缠着黑纱的男女老少,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哭泣着,同时播放哀乐。悲壮的乐曲,深情的语言,使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哀的气氛之中。通过创设这种揪心撕肺的悲痛场面,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特定和庄严哀伤的情景。课堂上师生感情交融,浑然一体,周总理的高大形象自然地显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周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并自然地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和回味之中。

高中语文电教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6

古浪县横梁中心小学

肖莉

2012年11月

浅谈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适时运用

【内容摘要】:

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为教师在语文教学和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

提供了便利,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把握电教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以达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呢?在本篇论文中,我以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来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适时的运用电教媒体,全文主要从思维特征、教学需要和教学环节三个方面阐述设计时机、把握时机和捕捉时机的适时性。

【关键词】:

教学设计、把握学生、捕捉时机

【正文】: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把握电教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以达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呢?我认为教师设计使用的媒体时机,可根据课堂教学环节、教学需要和学生思维特征多方面来考虑。

一、根据思维特征,捕捉时机。

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手段,它同样体现在电教媒体的使用

时机上。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

们在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使用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启开学生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实例1:《翠鸟》一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

难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会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的关键句子。此时使用电教手段,演示翠鸟叼鱼的情景,学生如同置身于美妙的境界之中,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这里电教手段独特优势使学生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由眼、耳、脑、口等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越深刻,情绪越高昂,其思维就越活跃。捕捉这一时机,顺势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使学生认识更深刻。

实例2: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燎绕的仙境之中。”又如在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境时,我关掉录像声音,让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我提问:“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美极了。”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这样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运用多媒体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营造出一幅幅的景象。

二、根据教学环节,设计时机。

一堂课有个好开头,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利用电教媒体把学生难以

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增加感性认识,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例3:古诗《凉州词》,如何让学生理解开头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呢?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滚滚的情景,再出示投影片,让学生由近及远地眺望蜿蜒曲折、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伸向远方,迤丽飞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却坐落在黄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间。为导入后二句诗句的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实例4: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抓住了小兴安岭“美”的特

点,将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的美景以录像的形式依次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图像与课文内容相互对照,形、声、音、色浑然一体,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他们仿佛进入了美丽的小兴安岭,置身于茂密的树林里,徜佯在野花丛中,看到美丽的鹿,笨重的熊,机灵的松鼠,尽情采摘香脆的榛子,吃着酸甜的野果„„学生此时已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情感已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地方。我抓住实际,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在这浓厚的兴趣中学生不但理解课文的内在意蕴,而且积累了语言运用。这样,促进了学生与作者、教者的情感交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

识事物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设计好电教媒体时机,能帮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新的知识。

三、根据教学需要,把握时机。

电教媒体是教师需要确定的,媒体的演示时机,应和教学需要有机结合。整体感知课文,包括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对直观形象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感知课文。实例5: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可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①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②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页扁舟。③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④伴随着音乐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感知课文后教师应精心设计,利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解决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

实例6:《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哲理性很强,课文重点使用学生悟出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这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时,恰到好处地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再联系课文中的语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眼前的利益”与“身后隐伏着的祸患”的双关意思。再联系到课文第三段故事的结果。领悟“恍然大悟”的道理,促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此举一反三,理解寓意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实例7:《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佩、爱戴之情,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我们将周总理的一组照片制成“连环画”,配上音乐和教师的解说,再现周总理慰问灾民、关心警卫员、穿着补了又补的睡衣,以及总理逝世后,男女老少自发地聚集长安街头为

总理送行的场面,学生从中了解到周总理胸怀人民,进一步激发起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来历及意义,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学生搜集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培养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

高中语文电教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7

一、借助电教媒体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激发阅读兴趣

电教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 将教学内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 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涵直观、形象地揭示出来,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借助电教媒体, 激发了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地进行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 是学习的动力, 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可见,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二、用电教手段, 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 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 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 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 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 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

三、利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减轻学生的负担, 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认为,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 他们是凭借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他们在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限只有二十分钟左右。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个最佳时间进行教学, 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总之,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开展的开放式小学语文教学, 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参与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地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 使教师从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中走了出来, 更使学生从“苦学”走进了“乐学”。

摘要: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它可使课文的语文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 为学生的朗读激发丰富的情感;它可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的空间, 给学生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

多媒体电教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 篇8

关键词:多媒体;电教技术;高中语文教学;学习兴趣

如今身处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现代电教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电教手段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不可替代的桥梁,对新一轮课程改革起到了明显的推进作用。应用电教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时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学语文教学上运用电教媒体究竟有怎样的优势呢?

1     氛围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曾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

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想象、理解的课程或者对理解课文起到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投影、屏幕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的感官体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这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全方位地借助有用信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滕王阁序》、《阿房宫赋》、《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如教学《滕王阁序》,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去背诵体悟;也可用于加深学生理解,在涵咏文字后,再播放。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技术让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而且在它营造的情与境中情绪高涨起来,这是使得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和审美需求的前提。一堂课程,有了好的氛围,便能顺畅地引导学生分步深究,挖掘内涵,让学生富有情感的回答问题,领略到课文的美,进而做到文意理解的升华。运用在美丽的艺术享受中教授、学习和理解课文的方式,使得学生的情感、乐趣和作者融为一体,课堂教学的氛围焕然一新,一改沉闷,变得活泼而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识,多媒体电教技术手段的运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让学生能真正地体会学习的主体作用。多媒体教学进一步把投影屏幕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互动教学手段,而且在课堂上还能得到学生在感知课程后的立即反馈。如此现代化的教育交互方式,对于课堂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顺畅地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学习,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从而最终地促成学生产生明确的学习动机,达到使学生主动去学的目的。

2     情境与思考

人的感官是丰富的,立体的,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往往抓住的是单一文字材料开展的读、听、写的课堂活动,缺少的是用丰富的、形象的、可感的视听材料去提升学生思考能力的教学手段。如此一来,语文的课堂教学就变得沉闷而费力,要想摆脱这样的困境,其实很简单。

因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要是借助图片烘托、音乐渲染、影像展现等方式促使学生进入课本,置身于教材所描写的特定情境里,所以,与传统的语文课堂实践中的单一文字材料相比较,多媒体电教技术运用的这些视听材料肯定更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便越真切,对课文的思想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作者创作意图和目的的思考、分析也就越透彻。

现在的学习主体是成长在21世纪的高中生,阶级矛盾、国难家恨、门第身份等这些特定时期的社会产物,就给我们老师授课、学生学习设置了诸多障碍。所以,要感知到那个时代的特殊景象和社会状况,运用多媒体电教技术是首选。影片中旧时代中国的人物、环境、事件都会变得具体而形象,不再只是存在于课本中的文字描绘,这就能为学习提供书本之外更广阔的空间。而且边看边探讨课文内容,带着观赏后的个人体会和情感去学习,就会不知不觉地进行一番深入研究,理解和思考自然就会更透彻。

这样,将现代的多媒体电教技术引入语文教学领域,加强语文的情境学习,既培养起学生的立体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全面、深入地掌握教材内容,又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老师易于讲解,学生易于理解,难题不再,课堂也灵动起来。

3    想象与创造

由于多媒体声色兼备、动静结合,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多媒体电教技术的运用,就是用外界媒体来引导、启迪学生由眼前的景象入手,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以达到豁然开朗、顿悟的效果。

想象,是借助外物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面对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小学生、初中生了,都是已经有了独立感知、解析事物能力的准成人,而多媒体电教技术可以为他们提供生动的表象,鲜活的内容,让大家都能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去思索、去创造。

时代需要创新,国家需要创新,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创新,而学生们更需要拥有创新的热情。这一点,我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作文的练习和讲解。

现在的学生似乎都怕写作文,常常是敲脑袋,皱眉头,咬笔杆,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东拉西扯地敷衍了事,不是字数不够,就是错字病句连篇。我仔细做过询问和调查,学生们的写作困难绝大部分都是源于素材积累不够、体察事物模糊。于是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利用起多媒体电教技术,来促成学生的情感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课上,首先提出常规的写作要求,选取《人与自然》这一经典节目的片段给大家欣赏之后,要求学生立即确定自己的写作对象,这样之后,再让学生对片段里的镜头仔细观察,联系生活进行丰富的想象,完成一篇关于这段有声材料的课堂作文。而这次创新教学最终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也验证了我关于学生作文难下笔原因的推测。写作训练越是直观、明确,越是收效巨大,学生不但能主动攻克高中重描写的关卡,而且还能融合观察与想象的新思维。所以,运用多媒体电教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化解学习中的难点,提升学生的感知和观察能力,教得生动活泼的同时也学得兴趣盎然。

4    结语

我们应当要注意高中语文,毕竟不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展示课,视听材料并不能够彻底代替基本的文字教学,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都是被教师诠释过了的材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

另外,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论述语文教育的特点一节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即语言文字,而且我们的汉语特别具有灵性,是具象的、灵活的、富有弹性的,创造的空间特别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们在语文课堂上,以这一点作为指导思想,在充分挖掘语言文字本身内涵的基础上,再运用辅助手段去弥补教学单一的缺陷,当然这不仅仅只是指多媒体电教技术。

语文学习是目的,教学手段是方法,那么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之一的多媒体电教技术,我们需要的是合理而科学地运用起来。

合作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9

宋正玉

(湖北省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

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高素质人才,更需要懂得共同合作、相互补充的人才。在高中教育中则体现为合作教学。合作教学是相对于“独立教学”存在的。合作教学能够让学生的优势得到发扬和放大,缺点得到改正。合作教学强调主动性、互补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互补学生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带动整体课堂的积极性。

高中语文教学是在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不仅在知识难度上有所增加,在考验学生的耐力和综合素质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还应该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情绪、学习技巧等。本文根据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对如何利用合作教学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出以下几点方法浅谈。

一、师生合作教学

所谓高中语文教学,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高中语文教学不应该是语文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这需要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合作来共同完成。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切不可进行单方向的传授教学。在我国很多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课程的繁重和升学压力的负担,很多老师为了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往往省去了学生自己思考、讨论的时间以及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似节约了时间,实则剥夺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让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只剩下语文老师一个人的讲解和说课。真正高效率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学生的互动合作是课堂必不可少的部分,这部分互动是老师一个人不能完成的。比如说,在高中阅读课《红楼梦》选读“林黛玉进贾府”这个重点章节中,老师不能仅仅靠自己给学生去讲解和分析,而是应该和学生合作完成。比如,老师提问:“林黛玉为什么要进贾府呢?”学生回答:“因为林黛玉的母亲去世了,贾母心疼林黛玉,便把她接过来住。”老师又问:“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林黛玉进入贾府之后先后见了哪些人呢?同学们能够按顺序把这些人物写出来吗?”学生回答:……这样的教学过程,老师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和结果,但是又巧妙地引领学生自己融入课堂,老师与学生之间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还有利于在合作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合作教学中的一分子。

二、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当的演绎

高中的学习生活是相当枯燥和沉闷的,如果高中语文教学仅仅靠语文老师的单方面传授,学生很容易在长此以往的教学中失去对语文学习的信心,甚至产生反感的情绪,这就要求广大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寻找乐趣。为了更高地实现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理念,高中语文老师应该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实现看似老师在教课,实际是学生自己在探索前进。比如上文提到的“林黛玉进贾府”的重点故事情节,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以及对一些细微情节的关注,老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分角色朗读对话,一个人扮演贾母,一个人扮演王熙凤,还有一个人扮演林黛玉等等。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避免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情节进行演绎。情节的演绎是一个人无法完成的,这样就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更好地一起探索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行小组合作教学

俗话说得好: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是一群人却可以走得更远。这句话告诉我们,合作力量可以让人取得更大的进步。古语也曾说过: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也告诉我们团体的智慧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奇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学,还可以实现学生与学生之前的合作。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征等综合素质方面将学生分为几个实力相当的小组,老师作为评委给每个小组分配相同的任务,根据每个小组完成的情况予以评判。比如说,在测验学生背诵古诗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分发相同的试题,根据每个小组完成的情况进行评比,答对最多的小组即可获胜。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团体的一分子,应该努力改进自身,为小组团体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对那些上课不愿意听讲的学生还能够起到一定的感染作用,在大环境的带动下,个别容易开小差的学生也能够投入到课堂的思考和教学活动中去。作为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保证学生保持正确的思考方向,并且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保持较高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合作教学必不可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在研究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实践好合作教学,让合作教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电教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10

◇ 王斌

(通江县永安中学校通江636700)

当下的教育,是一个批判的教育。不论是教育界,还是整个社会,皆如是。西方文学界和教育界,在文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方面,做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真可谓学说纷呈,流派林立。在众多方法中,二十年代肇端于英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风行一时的“新批评”方法,特别值得我们借鉴。“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 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原。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在西方,许多人认为它“教会了整整一代人如何读作品”,也有人说它是“训练未来教师的职业训练法”。

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新批评”方法的内涵非常丰富。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我认为“新批评”有两个观念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他们认为:“含混”是文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含混,可以理解为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乃至一部作品同时具有多方面理解的可能性。以往,人们在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有一种信念,认为作者只有一义入诗(文学),我们只能以一义解之。也就是说:作品的意义,客观的存在于作品中,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移,分析作品的目的,就在于寻求对文学作品最真实、最公正的终极的解释。在教学中,或者把教师自己的理解塞入学生脑子,或者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教师认为唯一正确的思路上。当学生与教师的见解发生分歧的时候,也往往是简单地肯定一个,而否定其余。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概括为一个公式就是:意义X=A解,或B 解,或C 解……在“新批评”派看来,这是不正确的,他们认为对作品纯客观的、终极性的解释是不存在的。以鲁迅的小说《药》为例。这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人们的认识却并不完全一致。许多人认为,批判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是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认为《药》的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歌颂旧民主主义战士的崇高品德。

前一种观点,着眼于作品的客观描写,来自人们常说的“客观效果”:夏瑜是一位不屈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战士,为了救国救民,他不怕流血牺牲,确实使人们感受到革命者的悲哀。从今天的思想高度去认识这悲哀的根源,自然是革命者的脱离群众。后一种观点则着眼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作品中客观存在的作者当时的思想。持后一种观点的同志认为:鲁迅当时“对群众的力量,对民众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并无正确的认识”,作者当时的“经验”和“生活”不可能赋予作者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这两种观点,能否统一起来呢?鲁迅当时对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是持肯定和赞颂态度的。但是,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性、下意识的思维活动,作家实际上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东西,往往多于他企图表现的东西。鲁迅经历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又确实存在着脱离群众的弱点,谁又能说生活没有暗示鲁迅某些他还不能明确意识到的思想呢?忽视了作品主题的客观性,就可能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

“新批评”派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是:不能把内容和形式分割开来,主张从形式到内容的分析作品。在我们传统的概念里,文学作品无非是内容加形式,把内容和形式作为两个独立存在的东西对待。因而,我们的文学教学,多年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程式:先时代背景、后作家生平、再思想内容、最后是艺术形式。而且在内容和形式分析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而“新批评”派却认为,把内容和形式分割开来,如同把人的肉体和精神分割开来一样,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认为内容是“有意味的形式”,脱离具体形式的内容,与文学艺术无缘。而“形式”则是“完成了的内容”“形式不仅包含内容,而且组织它,塑造它,决定它的意义”,这样形式因素从另一种角度看,就转化成为内容因素。这些思想提示我们:在分析作品时,要注意沟通内容与形式的界线。更加有机而完整地把握作品。在思路上,不必千篇一律地从内容到形式,也可反过来,从形式到内容。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这是篇写景抒情散文,对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而言,它的主脑是意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境。意境是作家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境”(客观物象)是基础,“意”(主观情思)是灵魂。我们可以先从基础,即“境”的分析入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对环境的描写上,突出了一个“静”字:月亮升高了,孩子们的欢笑声听不见了,妻子哼着眠歌,荷塘小路幽僻、寂寞。在描写荷塘月色的时候,作者紧紧扣住了一个“淡”字: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微微的晚风、缕缕的清香等。在写法上,作者采用比喻、对比、衬托、拟人、通感等多种手法,把那些静美淡雅的事物描绘得细腻传神。在作品中,作者也写到那些热闹的事物:蝉声、蛙声、六朝采莲时节的光景,但只是一带而过,把它们放在衬托的位置上。

文学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理论方法指导下进行的。我们现在通用的理论方法,大都是上一个世纪或本世纪初的产物。由于社会生活的迅猛发展和其它学科的渗透,文学理论方法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西方新理论方法的吸纳和借鉴,必将给我们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有益的启示。

电教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电教教学;辅助作用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2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128

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变得格外丰富,若仅依靠教师的板书根本不可能让学生完全理解语文知识。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电教教学,教师可以将语文这门古板的学科变得生动形象,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迸发对语文的热情。通过这种技术手段,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的前提下,还可以开拓课外知识阅读,对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尽管多媒体技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但还是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因此,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电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辅助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先是让学生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再让学生朗读每段课文,之后教师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课后背诵下来,这样古板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倦感。引进了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教《丑小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完整的故事给学生观看,并拓展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中找到文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

(二)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音像和图片深刻地理解教材的内容,从而加深记忆。同时,也减少了教师板书讲解的时间。教师的讲解时间少了,学生能够自主思考的空间就大了,这样就会调动课堂气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来看,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学生开展充足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有效运用电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教学氛围

在我国的教育中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一般被教师所制约,而根据教学的目的来说却是恰恰相反的。在教学中,学生是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指导和辅助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浅显易懂的图像来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会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的记忆。比如在讲解《拔苗助长》和《掩耳盗铃》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已经制作成视频的寓言故事播放给大家看,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看的方式来放松紧张的学习情绪,进而主动去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重点、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每篇文章中心思想和重点字词的理解,同时这方面也是学生较为薄弱的地方。以前因为条件的限制,教师不能够完全让学生理解、体会,如今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理解。比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可不可以换成“升”,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是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奥秘,此时通过多媒体动画的观看:香炉中的烟是“生”出来的,而山峰中的雾是“升”起来的,学生就会明白“生”是有产生的意思,说明香炉峰是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的。这样,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那种情感,就加深了他们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极少给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往往都是根据教材后面的课外拓展来进行讲解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极其不利的。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适当地给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在推荐寓言童话的同时,让学生接触中国名著。中国四大名著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晦涩难懂,而《三国演义》的动画版已经开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动画版来简单地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等他们有兴趣之后再去阅读名著。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便利,教师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他们在低年级就养成爱好读书的好习惯,做到厚积而薄发。

三、有效地运用电教可以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一)运用电教手段,指导练习朗读

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先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二)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说话训练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教师要在学习古诗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这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如我在教低年级小朋友学完《鹅》时,就出示了事先制作的包含诗歌内容的投影片,然后让学生边听舒缓的乐曲边看图,并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说出来。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描绘出了这样优美的意境:有一个美丽的湖,湖边长着嫩绿的草,开着鲜艳的花。湖水清清的,水中有几只大白鹅,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湖面上,红红的脚掌正悠然地拨动着。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金金光。偶尔,大白鹅昂头叫两声,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美的情怀、美的形象跃然而出,学生在训练说话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例谈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12

一、疑难时,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配合教师透彻的讲解和说明。比如,在教杜甫的《春望》这首诗时,因这首诗的语言文字带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一下子很难理解,而本课重点又恰恰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教学时,笔者首先投影出示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极目眺望的图,并用精练的语言交代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理下的媒体形象进入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接着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笔者用投影出示这首诗的重点词的意思,加以讲解。然后鼓励学生看着投影幕上重点词的意思,由词连句,试着解释诗句的意思。最后,老师再补充总结,让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有个清楚、完整的印象。在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的同时,对于本课的难点,笔者选用投影片来创设情境。用图像把语言文字中描写的情境再现出来,使诗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笔者绘制了两张投影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城春草木深”图描绘出长安城被叛军占领后,到处长着茂密的草木,一片荒凉。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通过形象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与诗人产生共鸣,进而深刻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并且和诗人一起为国家的破碎不堪感到悲痛,为国家命运担心。接着,笔者出示拿着家书的白发诗人的投影片,再投放花溅泪、鸟惊心的投影图片。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并感受到:诗人因战乱、怨恨和家人别离,睹物伤情,仿佛看到一位白发稀疏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心里忧虑着国事、家事,忧心忡忡。学生们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听着老师有感情地讲述,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很容易答出老师提的问题。最后,通过看投影图片复述诗句的意思,来巩固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二、渴求时,利用电教媒体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

录像色彩鲜艳、声音优美,有动感,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讲《观潮》这课时,因大部分学生连大海都没见过,他们掌握的天文地理知识又很有限。如果只是靠老师单纯地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大潮形成的原因,也很难想象大潮来时气势磅礴的景象。这时,笔者播放录像并要求学生一边看一边想:大潮是怎样形成的?大潮来时,由远到近是怎样的景象?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使学生在图像、声音的感性刺激下,内心的情绪进入特定的环境气氛中。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大潮的成因,也深刻感受到大潮来时的壮美。学生们一个个如临其境,不由自主地赞叹道:“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啊!”

因此,在学生求知欲望达到高潮时,通过观看突出重点的录像能使学生在注意观察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三、升华时,利用电教媒体训练朗读能力,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以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文范读录音教学,也能提高教学效果。上课时,可首先让学生听一遍声情并茂的朗读,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为这一堂课的教学打好了基础。尤其是当讲一篇课文时,可以借助范读录音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课文的内涵。如在讲《刘胡兰》一课时,笔者根据不同特征的人物对话,让学生反复听录音,逐段模仿,然后分角色朗读,体会自己朗读与标准语调间的差别,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放着课文录音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敌人收买刘胡兰的语句要读得轻而慢,敌人威胁刘胡兰的语句要读得重而快,读出那种凶恶的语气来。学生在听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不仅学会了有重点地围绕英雄人物的英雄行为来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而且朗读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同时体会到敌人的残暴、刘胡兰的英勇,培养了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树立起学生学英雄的理想,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四、识字时,利用电教媒体制作二维动画,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我国的汉字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生动形象的造形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把所学的字的音、形、义区别开并且记下来,就有一定的困难。利用计算机上装有的二维动画软件制作成生动形象的活动画面,就能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识字。如教“坐”字时,笔者课前先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制作成动画课件,当讲到这个字时,先在银幕上拉出长着一小簇麦子的土堆。再用鼠标移出两个戴草帽、盘着腿相对而坐的两个人,旁边放着镰刀,好像坐在田里休息,当画面上两个人移到土堆上麦子两边时,就又拼成了一个画面。接着问学生:“图上画的是什么?”引出“坐”字,银幕上画旁边也跟着移上“坐”字。问学生“坐”字有哪些部件?学生看着画面很自然地答出:“两个‘人’字下有一个‘土’字。”随后把“坐”字的笔顺一笔一笔显示在银幕上。这样通过拼、移、拉在银幕上展示出字的部件、结构、写法,引起学生注意,达到记忆深刻、正确书写的目的。

上一篇: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害处治措施下一篇:下雨天初中抒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