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推荐15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1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对于刚走上讲台的我有不少收获,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与困惑。以下是我一个学期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得与失: 得:

1、让孩子学会去“展示自己”。

我在以前的教学中,总担心学生学的不够好,掌握的不够,每次教学我都要讲很多,让孩子们去记,结果效果也不好。例如:在讲“杨”与“扬”两个字区分的时候,我讲了很多,在组词的时候还有同学做错了,这件事让我很苦恼。后来,在学习时,找形近字,遇到了 “挂”和“哇”我叫他们说出了他的理解:“挂”东西与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而“哇哇叫”与口有关,所以是口字旁。他们还找出了“娃”和“洼”,也能说出他们的理解。这一次的收获让我很意外,所以我们要放手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2、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的意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学有所得。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包装纸上、电视上、玩具中„„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在学校里,让孩子们认识我们学校的校名、专用教室、名人名言、花草树木等,也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放一些成语故事《守株待兔》《坐井观天》《狐假虎威》,学生们一边欣赏,一边就记住汉字。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孩子们会认识更多的字,也会更爱学习语文。

失:

1、书写差,不整洁,笔顺笔划不规范

本班学生有一个缺点是书写错差,做题粗心,错题多,原因是书写随意,不讲格式,作业做完了,从不检查,如在写“口”字的时候,很多同学是一画写成。针对这种情况,我注意强调书写格式,并要求字写得慢些,写得工整,格式不对,书写不工整,一律重新做过,经过一段时间,书写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题还是错得多,于是我在班上宣布了这样一条规矩,如果语文作业连续五次既工整又正确,老

师就发小红花,小红花有一定数量时就可以换奖品,这样激发了优生的积极性,一部分学生是懒习惯了,对此无动于衷,怎么办呢?我就让他们把错了的作业重新改过,改正确了才算过关,前一段时间,学生没有这个习惯,作业错了没改就走了,或干脆不交作业,老师一一清查,清查出来严肃处理,这样一来,作业基本交得齐,有的学生也有改正错题的习惯了,部分同学现在也难改正。

2、阅读教学难开展。

在近两年的小学低段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读书。这个问题表现在:朗读时拖腔,句子读得不连贯,语气没有抑扬顿挫之感,找不到人物的对话,不能从文本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以上种种读书现象,使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完不成教学任务,达不到某些教学效果。

3、部分课后题的处理不细,没有注重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4、很多内容课堂上讲过,但缺少及时、必要的复习;

5、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力度不够,有的学生不能及时改正错误,导致部分学生存在浑水摸鱼的想法;

6、所学知识点的应用不够灵活;

7、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够,缺少认真读题认真审题的习惯,缺少认真检查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2

关键词:语文,课改,兴趣,多媒体,合作交流

一、得

(一) 更新了思想观念

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变革。教师要融入到这个变革之中, 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 不仅要多掌握一些知识, 拓宽自身知识面, 还应以主导者的身份从思想上进行变革。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变课堂教学的主演、学生学习的主宰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学生人生的领路人, 并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具体来说, 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 根据教学内容, 从学生实际出发, 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在学习中不断创新, 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 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时, 课程标准还指出, 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此外, 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四大基本理念, 其中之一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并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些主张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走进教室, 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 学生积极发言的多了;课上开小差的少了,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了;课前、课后打闹玩耍的少了, 图书馆、阅览室里的学生多了。过去是学生希望用学语文的自习时间来做其他学科的作业, 现在是学生要求教师增加语文课自习时间, 多开展语文活动。由此可见, 新课程改革大大扭转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 使学生形成了认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三)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以前的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是表演者, 学生是观众, 这种教学模式呆板, 始终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我们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运用于了语文教学中,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思维打开了, 连平时不敢大声说话、胆怯自卑的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意识都加强了, 因为在他们看来, 小组交流就是他们自己学习的王国, 可以尽情地展开想象, 尽情地发表见解, 没有了往日教师和同学的嘲笑、批评和挖苦, 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失

(一) 过于“精益求精”, 失去了原创性和真实性

课堂, 是通过教师的引领, 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多方对话,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平台。而公开课更是教师平时教学中成功经验和教学精华的集中体现。可是我在听了很多同行的课后却有这样一个发现:授课者总会竭尽全力将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呈现出来, 但有时这种“精益求精”的做法会有一种作秀的表现, 失去其原创性和真实性。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 教师课堂语言佳句连连, 学生的发言也环环相扣, 整个教学环节浑然一体, 唯一的缺陷就是让人觉得缺少真实感, 每个学生都像是导演预先安排的演员, 台词早已滚瓜烂熟, 他们口中精彩流畅的语言单调而不带有一丝情感, 让人无法相信这会是学生从阅读中真正获得的感受和体验。

(二) 表扬被夸大、滥用, 失去了激励评价的真正意义

笔者在听课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评价:“你的朗读太美妙了”“你真像一个小书法家”“哇塞, 简直是美妙绝伦”“老师都被你感动哭了”……毫无疑问, 激励的评价很受学生的欢迎, 能激起学生的成功体验和旺盛的求知欲, 对课堂教学乃至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教学中, 有一些教师由于认识上的片面, 过分强调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而不顾学生怎样回答, 一味地夸赞, 不对学生的思考加以引导, 甚至对错误的答案也加以表扬。这种夸大、滥用表扬的行为,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失去了激励评价的真正意义。

其实, 评价应该是激励和纠错的共同体, 没有激励的评价是不现实的, 没有纠错的评价更是荒谬的。好的纠错方法同样可以让人奋进。记得我听过这样一节课:在分组讨论中有两位学生没集中注意力讨论教师分派的问题而大声说笑, 并指指点点某位听课教师。授课教师扫了他们一眼, 只平淡地说了一句:“我认为你们应该知道上课时该做些什么了”, 宽容地指出了问题, 用目标引导了学生, 那两个学生顿觉失态, 低头不语, 参与到了讨论中, 良好的课堂秩序一直持续到了最后。由此可见, 评价不是一味地表扬, 在适当时机, 我们也应敢于对学生提出批评, 进而合理利用表扬和批评, 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 多媒体教学喧宾夺主, 失去了应起到的作用

歌唱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3

关键词:歌唱教学;音乐表现;熏陶;训练;合唱

一、立足学生基础,完善课程体系

歌唱源于生活,生活中需要歌唱。歌唱是用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它是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歌唱是人的本能创造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使人的情感得到自由而畅快的抒发,歌唱给人带来温馨、愉悦的精神享受,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力量和生活的信心,激励人们愉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向上。目前我区的教学还多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体,高中音乐课还是以音乐欣赏为主,高中学生的思想已近成熟,由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单純的让学生欣赏,已经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

歌唱学习是一种审美活动过程,人们在对自身优美声音的追求中,在歌唱给人带来的温馨,愉快的精神享受中,逐渐培养起自己健康的审美观,高雅的审美情趣,活泼的个性和审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歌唱艺术的学习,可以使人直接感受和领悟到音乐艺术内在的美,使人的情感,心灵受到净化,塑造和培养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人生态度。

二、激发歌唱兴趣,培养音乐鉴赏力

高中音乐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形成热爱音乐的情感意向以及基本的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有机的把歌唱艺术融进教学中达到审美的目的,歌唱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放在整体实践中实现。 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必须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对学科的浓厚兴趣是推动其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而创设愉快的教学环境又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愉快教育的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成为音乐课程中的重要任务。

三、积极动员,组织班级演唱会

传统的“一曲定优劣”的考试显然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同唱一首歌”的形式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而“班级的演唱会”通过班级演唱调动人人参与,全面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在“演唱会”的组织过程式中,学生自己编排、主持、评定、总结,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可以充分挥高中学生自主能力较强的特点。

首先教师要提前对学生作好动员工作,让学生了解“班级演唱会”的意义,激发学生举办班级演唱会的激情,并选出负责的骨干份子,布置筹备各项工作;其次演唱曲目和演唱形式既要学生根据特长自选,又要全班统筹安排,教师还可以适当推荐;另外动用多煤体技术为演唱会增辉添色,记学生自己下载伴奏,编配伴奏,全部节目伴奏存在一起,方便操作。

四、感受歌唱乐趣,变被动为主动

1、课前表演唱。设计课前五分钟表演唱形式,给学生自主演唱空间,每节课都由一个或多个同学重唱、合唱、表演唱等形式表演四周轮一次,表演完后师生适当评价。每一轮评出“最受欢迎的歌”、“最适合我们唱的歌”、“优秀歌手。

2、欣赏名家名曲,感受歌唱魅力。美国温塞尔说:“听,再听,不断听伟大歌唱家的录音带是非常重要的。”是的,学生经常欣赏优秀声乐作品,不但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歌唱的愿望和激情,而且还会在声乐技巧和艺术表现力方面获得启示。

3、教师言传身教,保护学生歌唱积极性。苏霍姆林斯林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在教学中,教师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要调动全体学生身心活跃,积极参与歌唱,必须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耐心引导,循循善诱,切忌嘲笑打击。应先肯定情感态度,再就技能技巧问题指明努力的方向,让学生放宽心胸以平和大方的心态对待歌唱,认识到音乐课上唱歌如同基础课朗读、问答问题一般,对错好坏都很正常,只要积极参与学习就会有进步。

五、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歌唱能力

如何更快、更正确地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更完美自如地表现歌曲内容,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效果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坚持对学生严格训练,具体地说,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下环节。

①培养正确的歌唱姿势;②培养正确的呼吸方法;③培养正确的咬字吐字习惯;④培养分析和处理歌曲能力。

总之,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一门艺术,它是一门很讲究科学的即深奥又看不见,摸不着的一门艺术,我们要想提高高中学生的歌唱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还要掌握更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文化知识,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要多了解国内外各民族的音乐演唱风格与各种演唱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在歌唱教学中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感情真挚,姿势大方,细腻的感情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表现艺术的真实,才能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语文考试中的得与失作文 篇4

生与死,得与失,悲与欢,乐与愁。冥冥之中,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循环轮回,生生不息。

古语有云,有得必有失。得与失的天平就在自己的掌握中倾斜,平衡。只想得到的人垫满了右边,空空的左边高高扬起。正当他鸣然自得时,天平承受不了这种失衡,轰然颠覆。所以才有“莫谈眼前得之贵,却望身后失更多”的忠

告。

萨达姆的不可一世不复存在,项羽的轰轰烈烈已为过眼云烟;犹太人聪明但却命运坎坷,美利坚辉煌过去却也逐渐黯淡。一个个庞大民族的大起大落,一个个伟大人物的崛起垮台,无不昭示着世事无常,得失即在顷刻间。

我们总是在得到一些东西后才发现失去了一些东西,却不曾在失去一些东西后骄傲地告诉自己还得到了一些东西。想让“得到”在天平的一端高高翘起,另一端一定要更多的“失去”。只要信念在,就不会走偏。

“鹰立如锤,虎行似病。”那是在等待出击。放弃了优雅与高贵,得到的是生存和生命。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舍掉了暖日雨春风,迎得的是傲骨和卓然。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失去了美丽的新衣与如丝的长发,换来的是彪炳千古的荣誉和全华夏子孙的尊敬。

罗曼罗兰说:“生活这把犁,划破了我的心田,却也掘出了一眼涌泉。”得失之间,才会看清这个世界,才会让自己成长!学会舍弃,在失去的托盘中放下砝码,积累的将是得到。因为天平是平衡的。

谭盾初到美国时,与一个黑人在影剧院门口拉小提琴为生。那是个很繁华的地段,挣钱很多。后来谭盾不顾黑人的挽留,毅然离开了那里选择了进修,日子清苦不如昨。而两年后两人相遇,谭盾已是在影剧院里的首席提琴手了。

得与失,乃人生组成不可或缺的元素,故不必为一时之得失斤斤计较。塞翁失马的故事里就渗透了,不要以某时

的得失论输赢。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复国雪耻,重振雄风。汉时昭君离别故土,远嫁他乡,却换来民族友和,盛世太平。

不要吝啬去播撒“失去”的种子,每一次的失去,背后都是山野烂漫;每一次的割舍,背后都是鲜花和掌声。一张白纸,你只看到了中间一点,失去的将是整个白面。

人生,有不如意才有如意;有不快才有欢欣;有阻塞才有顺畅;有失败才会有成功。如意时不能傲然不群,目空一切;失意时自然也不要凄凄然然,自暴自弃。

“既然选择了远方,我只管风雨兼程。”那种舍去,只是一时的困窘。殊不知,当你跋涉开垦时,上帝早已在天平的另一端微笑着放下得到的果实

小学六年来的得与失 篇5

小学生涯,伴随着我整个童年,童年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季节。六年来,我最大的失去就是童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快乐的成长。人生就像一条河,离开了源头是为了奔向更辽阔的大海。小学六年来,我收获了纯真的友谊。我和伙伴们共同玩耍,互相帮助,我学会了理解,宽容,我也初步学会了如何和伙伴们相处,这对我今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那欢笑的场景,那快乐的时光,那心酸的日子都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无法忘记我的朋友,我想念并感激他们,是他们让我的童年更加快乐。

小学六年来,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妈妈,爸爸都是我曾经的“偶像”,他们知道那么多,他们的知识那么丰富。我渐渐明白,他们的所得是学习的结果。从书中我了解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它教会了我观察,思考与发现。我有了知识,能够更好的和人们交流,也会我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知识是最大的财富,它使我更加的自信与快乐。小学六年来,我收获了感动和感激。我要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教给了我知识,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我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是他们养育了我。从他们身上我得到了爱,得到了温暖,他们的辛苦与努力,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今后我长大了,一定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也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小学六年来,我失去了许多玩耍的时间。小学的功课很多,作业也很多,为了完成作业,我失去了许多玩耍的时间。有时候为了完成作业,晚上休息很晚;有时候遇到难题,我苦思冥想,没有心情开心玩。

小学六年来,我告别了我的童年。失去了童年,意味着告别了无忧无虑的时光,我背上了父母的重托与期望。

生活中的得与失作文 篇6

鹰与乌鸦虽同属鸟类,却差异很大。不能正视自己的独立,不能坚持自己的生存方式,真是可笑!乌鸦羡慕鹰时,忘了它们的距离不可跨越。无鹰爪之尖锐,无鹰翅那样有力。不正视自己拥有之长,只羡慕他人优点,真是可悲!

或许乌鸦去捉山羊之时,忘却自己的力量,没有考虑可能遇到的危险,因为异想天开,忘乎所以,自信满满,却不知因为它那奇特想法,让人啼笑皆非。

牧羊人说:它已经忘记自己是什么。不知乌鸦听后醒否?它是一个实体,无人能使之,因为自己的心改变自己,改变一切。知其不能而为之,真是自不量力。

孩子说:它真可爱。确实可爱,傻得可爱,没头没脑的可爱,真可爱呀!是的,它真的可爱。

然而乌鸦也有其令人称赞之处:心中有所思,便有所行动。不会掩饰,不会退缩,不会犹豫。这让许多反复思虑、故步自封的人自愧不如。有人说:梦想在于拼搏,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大概乌鸦之举,由此言出吧!

我们反省:人与人之间,因为一点羡慕,被别的事物冲昏了头脑,像乌鸦一样丧失所有,邯郸学步,不是如此吗?

这个社会,这个世界里,永远不要羡慕,只记住你——这个世上的最好,不停努力,量力而行。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己所拥有,丢弃所不能,多好!

所以做君子吧!不足的时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高兴的时候提醒自己终日乾乾,如履薄冰,也许会更顺利,更幸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7

一、对学生的学情分析

本授课班级的学生是五年制大专一年级学生, 数学基础比较薄弱, 学习习惯和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 但他们思维活跃, 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 动手能力较强, 敢于接受新知识。大专一年级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一些相关函数的初步知识, 对学习本节课有一定的帮助。同时,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 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幂函数》, 学习了幂函数的概念, 画简单的幂函数的图像, 通过分析图像总结出幂函数的性质, 并利用性质比较了两个幂函数的大小。《指数函数》以同样的顺序给出了相应的内容, 先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 再学习图像和性质, 最后是应用。对比着上《幂函数》来学习指数函数, 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接受。

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启发诱导, 教学方式是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得出结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两个问题, 类比得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画出不同的指数函数的图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

二、本节课的教学地位及作用

指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 形式特殊, 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指数函数又是对数函数的反函数, 是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 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中画出图像, 利用图像总结性质, 在利用性质比较两个函数值的大小,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的数学思想。

三、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难点是探讨底数的不同取值对函数的影响, 根据实际情况, 我将授课内容分为两次大课, 一次大课是两节课, 第一次课主要是初步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 利用图像探究性质, 并进一步熟悉图像和性质;第二次课是指数函数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以实际问题为情景, 引入新课。

本节课以两个实际问题引入: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 由1个分裂成2个, 2个分裂成4个, ……显然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 所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y与x之间, 构成一个函数关系, 能写出x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可以表示为y=2x。

问题2: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为其他物质, 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随时间 (单位:年) 变化的函数关系。设最初的质量为1, 时间变量用x表示, 剩留量用y表示。可以表示为y=0.84x。[2]

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两个函数表达式:两个函数的表达式中都有如下的特点:是幂函数的形式, 底数都是常数, 指数是变量x。结合这些特点总结出指数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 函数y=ax (a>0, 且a≠1) 叫做指数函数, 其中x是自变量, 函数的定义域是R。底数有两种情况:0<a<1或a>1。判断是不是指数函数必须和定义的形式一模一样才行。在本节课的开始, 以生活中的两个实例引入,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虽然抽象, 但同样来源于我们熟悉的实际生活, 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是把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加以抽象、提取, 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表示出来。这样的引入自然而亲切, 消除数学的神秘和枯燥, 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画图、利用图像总结性质。

为了准确的画出指数函数的图像,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等步骤,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下列指数函数的图像y=2x, 。画图时, 教师也在黑板上和学生一块画出图像, 一方面让学生把自己画的图像和教师画的图像加以对比, 起到模式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画图有困难的同学起到了提示的作用。画出图像后, 和学生一同找出每个图像的特点, 得出这些特殊函数的图像的性质, 再引导学生得出一般的指数函数y=ax的图像性质。让学生自己画图像, 通过动脑、动手, 加深了印象,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3]。对于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由于底数a的不同取值所引起的函数变化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学生不好把握。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情况下的图像特点, 分析随着不同的底数a的取值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找出规律, 继而得出不同情况下的图像特点。然后再给出不同的底数的特殊数值, 画出相应函数的图像, 以加深印象。

3. 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探索新知。

在指数函数定义中, 规定了“a>0, 且a≠1”, 这个规定是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 为什么作这样的规定, 如果不这样规定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 采取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 学生通过互相讨论, 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补充, 在一系列生疑、质疑和解疑中达成共识。为了节约学生讨论的时间, 防止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 教师可将问题设计为这样的形式, 对于底数的分类, 可将问题分解为: (1) 若a<0会出现什么问题? (2) 若a=0会出现什么问题? (3) 若a=1又会怎么样?并让学生代入一些特殊的数值去一一验证。如果a<0, 当x取偶数时, 则ax在实数范围内无意义;当a=0时, 对于x≤0, ax都无意义, 当a=1时, 学生1x无论x取何值, 它总是1, 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 所以规定a>0且a≠1。学生通过自己探讨, 彻底弄清了底数a的这一特殊规定, 并明确了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 无论x取任何数值, ax都有意义。通过一步步探讨下列问题, 学生在讨论中豁然开朗, 解除疑惑, 这样能够得出结论所取得的效果, 印象深刻, 比教师直接呈现结论要强一百倍、一千倍甚至一万倍。

五、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指数函数本身非常抽象, 不好理解, 本节课由同学们熟悉的两个实际问题引入, 一个细胞分裂问题, 一个是放射性问题,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 让学生觉得数学不突兀、不枯燥, 就在我们身边, 和我们息息相关, 体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强化了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强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画一些特殊指数函数的图像, 分析总结出一般指数函数的图像,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本堂课从开始就组织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得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教师的引导下探讨了底数a的不同取值对函数的影响, 从而明确了底数的特殊规定;通过观察图像总结出性质, 一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都在生疑、质疑、解疑,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 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收获, 比教师“满堂讲”效率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能力的目的。

2. 教学中的不足。

教师在设计学生讨论的问题时, 由于事先设计好了题目, 虽节约了学生讨论的时间, 看似是教师在引导学生, 实际上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把学生限定在小框框里, 教师的主导性还是太强, 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讨论问题时, 有一部分同学在讨论, 另有一部分同学只是附和, 并没真正参与到教学中, 教师也没把全体学生调动起来, 没能体现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课堂。学生在画图时, 虽然教师和学生一块画, 但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 仍然有一部分学生画不出, 教师也没时间等, 分层教学体现不理想。因为我们现在的教学是班级教学, 一个班级大越45人左右, 而基础参差不行, 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常常顾此失彼, 这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改革和调整。反思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 意味着教师必须对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测、自我反馈, 对学生对接受知识内容及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行反思, 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 对出现的问题和有知识欠缺的地方及时进行补救[4]。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思与总结, 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收获知识, 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增强自己的数学意识。

参考文献

[1]高超.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10大技巧[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 2012.

[2]黄春华.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2, (71) .

[3]李锦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2012, (41)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地理;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运用的优势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全面的感官体验,将原本死板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同时还能提供更多课堂上无法解除和展示出来的新鲜事物,课堂教学瞬间变得生动化、娱乐化。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学习哪一门科学,有了兴趣,才能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生也才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

2.巧用多媒体,突破重点和难点

我们刚接触一种陌生知识时,首先产生的是感性认识,而丰富、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该知识,从而快速地形成理性知识,为下一阶段的实践奠定基础。地理知识的逻辑性、空间性很强,如果教师只是口头讲解,恐怕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搞得学生似懂非懂,但有了多媒体之后,这种情况就能得到改变,多媒体的图像、视频等功能,能为学生展示一个立体的地理空间,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设计,突破知识难点、重点,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内容。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1.教学现代化的发展影响了传统的教学媒体的应用

虽然多媒体技术有丰富的影音功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他们的感官,但过分单一地使用多媒体,不仅发挥不了课件的作用,还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影响。我们传统的黑板教学能将幽默的语言、夸张的手势、恰当的比喻用口头方式表达出来,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多媒体所涉及的课件是针对知识的难点、重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把涉及地理事物的演化过程、地理规律形象地总结出来,我们通过CAI课件将地球的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用三维动态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促进他们的了解,加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喜愛。可是那些能够用实物、板书、口头讲解出来的知识,大可不必使用多媒体,尤其是前后知识点联系密切,更不需要使用CAI,过度使用只会浪费时间,对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发展也没有多大益处。

2.优质课不等同于多媒体课件的一言堂

CAI课件除了总结归纳书本重点知识外,还收集了不少课外知识,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接触到的。地理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走进生活,才能得到学生的共鸣,而那些丰富多彩的案例也源自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不要一上课就打开多媒体课件,漫无目的地将有用的、无用的、典型的、不完全的信息全部塞给学生。有些教师干脆沉浸在多媒体的世界里,一堂课下来说不到几句话,整个教室鸦雀无声。片面追求媒体信息的大容量会导致“信息污染”,影响学生对重点信息的把握。假如一节课的内容过细、过多,多媒体就会像放电影一样,一个镜头接着一个镜头,学生也只能跟着走马观花,这样,不仅封闭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教学质量只会越来越差,对学生来说有着很不利的影响。

使用多媒体要把握好分寸,时刻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观点,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情况下也要重视传统教学手段的提高、进步,避免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作为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教学,而使用多媒体技术最终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哗.对高中地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个认识[J].池州师专学报,2005(06).

[2]张景新.论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J].信息与教育探索,2010(08).

期末考试中的得与失作文 篇9

在期中复习期间,我了解到了自己的许多优点与不足。可以说,期中复习是个了解自我,认知自我的阶段过程。我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减轻的方法。初中生的心态不同,作为我来说就容易产生压力,可压力排不出去就会影响学习和发挥。对于一个较爱沉默的女孩而言,多与人交流沟通是我减压的最好方式。

期中复习。我还学到了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虽然成绩重要,但懂得全面的知识是最重要的。在学习之中体会到乐趣,积极主动地伸出渴求的双手,睁大探究的眼睛比任何一切灌输都好。

其实,我觉得心态好,乐观对待每一件事情,在学习上也会有所成就。心平气和地解决每一道难题,静静的去思考每一个解题步骤,从中去想到方法,解题技巧。

期中考试之后,我需要更加迈进,也需要不断改进,不断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我觉得自己往往不注意细节,难点常常早已掌握,只是在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放了点炸药,最后把整道题都毁了。在以后,我会努力改掉这个毛病,争取连点火星都见不着。

我自己复习的程度还不够,导致学过之后爱忘。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学着有计划的进行复习,学好文化课。

我的科学教学的得与失 篇10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教材选择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也是他们非常渴望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大多数是儿童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操作的。但由于小学生实践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因而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不能只在纸上谈兵。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在做实验中积累经验,使认识不断深化,从而掌握科学知识。

科学课教学的改革,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配套改革。而改革的重心则是以实验为基础,以加强实验教学为中心。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观念将不断更新,认识将不断加深。科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不断地探索、求真,最后得到一个真理。学生怎样探索呢?这其中肯定就要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所以,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实验的成功与否与科学教学的成功与否,是息息相关的。本人在几年的科学实验教学中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得与失:

一、科学教学中组织好了实验,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激发学习内驱力的强心剂,是最积极的内在学习动力,是促进人们求知欲的强大动力,是一切课堂活动的基本动力。小学生处在学习的启蒙阶段,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都不太成熟和端正。学习兴趣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努力方向。小学时代的兴趣与爱好,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小学时代的科学启蒙教育,更应着重培养儿童的兴趣,有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学,才会爱科学。而科学课上的实验则是引导孩子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往往能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在我的班上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在四年级上学期的“降水量的测量”教学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我的手机里来了一条短信“明天有一场大暴雨”,那我们现在来测量大暴雨的降水量到底有多少,这个学生问我:老师,我不知道怎么测量降水量?我鼓励他说:“你先制作一个雨量器,按课本第12页的步骤去做。自己去探究,你需要什么实验材料,老师可以提供。”这个学生果然来跟我借了透明胶带和实验小喷壶。过了一会儿他很高兴的来告诉我:“老师,我知道了,明天这场大暴雨的降水量有100~200毫米”。我对他的高兴而高兴,并在全班进行极力的表扬。结果,这个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科学科有显著的提升,因为实验的兴趣给了他最大的动力。

自然学科的内容本身是十分生动有趣的。从天上的星星到地下的宝藏,从周围生气勃勃的动植物到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只要教师善于组织这些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不能停留在兴趣上面,要不断引导,把这种直接兴趣发展成为爱好自然科学,并进而成为学生的志向,把学习跟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就很好地培养了同学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实验了解了很多自然现象的本质,可以说,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二、科学教学中亲自操作实验,能帮助学生学会探索真理的学习方法。

小学科学实验尽管简单、甚至很原始,但所做的实验都是注重现代科学发展的过程。实验教学能引导儿童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验手段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同时也为发展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具体的材料,使儿童学到逻辑概念,原因、结果、目的、意义、结论、推理等知识,并获得间接经验从而引导学生科学地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道路,从小就把获取知识建立在实验基础上,所以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正确的学习探索方法。比如,我们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建筑中的横梁都是立放的,为什么要立放呢?有什么科学原理呢?可能学生根本就没有去观察过,也没有去思考过,也思考不出来。但是经过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一章的学习,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实验,明白了横梁为什么不平着放,要立着放,学会了在生活中要仔细去观察每一事物从而发现规律。

三、科学教学中亲手操作的科学课实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实验具有典型性,它能创造一个真实的、没干扰的环境,让孩子们集中精力去观察,对产生各种现象的条件进行严格、精密地控制,排除次要因素的影响,突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实验具有重要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实验具有趣味性,它能充分运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没有压力,思想放松,心情舒畅的状态下,自觉主动地学习。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产生现象的全过程,再进行研究。实验教学的这些特点,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从而快速地转化为自己本身的一种技能。因此,让学生在科学课中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的观察洋葱的实验中,通过严格的化学类的实验操作,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规范的实验操作技巧,而且很深刻地掌握了细胞的结构,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等概念,而且还使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秘密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自己也具备了初步的研究细胞的技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础知识。

四、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是可以培养的,而且从小培养良好的素质对儿童形成正确的观念,优良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思想情操,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人终生受益。要想让小学生认真地学习好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肯定是不能单纯靠教师的讲解来传授的,而必须在相应的科学实验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培养了小学生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遇到问题需要处理时,则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操作中,还能培养小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如在《研究铁生锈 》的实验中,学生要联系生活实际去探索哪些环境中容易生锈?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的相应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从这种意义上讲,良好的素质是无价之宝。良好的素质不仅对学生将来学习科学技术有用,而且对他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任何知识以及处理日常个人生活,社会生活都有用。很显然,素质的培养,是不能离开实践的,凭空说教是培养不出良好的素质的。所以实验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乃至全民族的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在实验教学中也有很多方面让孩子们失去不少,例如过分关注课堂纪律,导致不能充分放手,让孩子们放飞思维。孩子们在观察现象的时候过分受教师引导的限制,从而约束了自己的思维。因此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将实验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实验课真正动起来,学生动的不仅是手而且还有思维。

总而言之,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认真做好了小学科学实验,不仅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获得各种科学知识,而且对提高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拥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观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认真地抓好科学实验教学,是每个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五年级科学仲静梅

2015.12.8

教 科 研 专 题 研 讨 材西城小学科学组 仲静梅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八日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得与失 篇11

关键词:思维 改革 教学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我略谈几点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

一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可以 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 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

了。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 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

再加上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它的性能了解还不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12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设计优势,不足与忌讳

随着教育改革不不断深入, 语文教学在打破传统教育, 运用现代科学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运而生。语文多媒体教学以新颖的形式带给我们新的感觉, 它的教学辅助作用越来越明显。下面, 我从多媒体教学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角度来分析教学设计的优劣得失。

一、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简而言之, 就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本不能实现的场景再现, 扩充学生语文知识的储备量, 更使得课堂活跃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1. 创建教学环境, 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相互议论, 选个学生作为小组长代表看图说话, 然后鼓励一些同学大胆地自由发言, 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说话和感悟性的能力, 为学习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随后可以引出课题,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提高自身认识, 听文本声音, 悟出作者情感, 进而学习课文内容。

2. 在语文传统教学基础上延伸拓展, 增强学生的体验。

多媒体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感官来体验学习内容, 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 它更注重从广阔的领域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单调的文字、单一的课堂形式是传统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难题, 有些教师有心多增加背景材料内容, 却奈何不了有限的课时。多媒体教学却在丰富资料这方面尤为突出,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更让资料方方面面的资料源源不断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师课件内容, 更让学生开拓思维, 丰富了语文知识的储备, 更对今后的写作有更大的帮助, 同时, 更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 整合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 可运用图文相结合, 搜索相关视频使得语文内容场景再现, 根据材料与学生一起创设情景, 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更全面的理解教师讲授内容的意义。在此基础上, 学生还可以开拓思维, 师生不在是讲与听的被动关系, 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创造出更多的想象, 同时也开拓了思维。

二、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的不足与忌讳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在教学技术, 为教师教学效率提高增强提供技术手段。多媒体技术在得到广泛用用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在教师的讲课中不断的考察, 总结出一些问题, 以供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时参考, 并引起重视加以解决。问题表现为:

1. 在处理人与技术关系时, 忽视教师的主导到位。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推广, 多媒体技术的功能被人为地放大了。人们过多地关注教学技术的作用, 而忽视了处于教育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作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我们正处于信息多媒体时代, 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我们生活过程中的每一个领域, 这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多媒体在各个教学领域的应用, 改变着传统教学模式产生的问题, 但传统教学也有着其自身的优势, 我们应该继承其以人为本的传统, 发挥所媒体技术的优点, 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必须清清楚楚:人与技术哪个才是根本?能否以多媒体技术取代人?谁在控制教学?多媒体技术还是教师?

2. 在定位课堂教学中心时, 以课件为中心,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新的教学方式是否一定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如果传统的教学思想, “新瓶装老酒”, 沿用陈旧的教学方式, 简单地进行多媒体替换, 则只能是从“人灌知识”到“电灌知识”, 使用不适当的话, 多媒体教学也会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以课件内容为教学中心易导致以视听取代思辨、想象。应避免以课件内容取代对教材的自读共研, 忽视基于教学主体 (学生) 的已有经验的知识建构。

3. 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 片面强调多媒体技术, 忽视甚至排斥其他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具有多媒体的资源共享, 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势为教育教学搭建全新的环境平台。正是如此,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出现片面强调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 忽视甚至排斥其他教肓教学手段的倾向。好像有了电脑和网络, 传统的黑板, 粉笔就可以不用了, 投影仪, 录音机也都过时了。甚至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 调查、访谈等社会实践性极强的活动, 也可以由网上交流代替。

4. 过分加大知识或信息的容量。

一堂课45分钟, 传统教学就是老师不停的讲, 学生不停的记, 现在教学则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把想说的播放出来。两者有利有弊。传统教学使得学生与教师觉得索然无味, 多媒体解决了单一的教学方式, 却使得资料过多, 剥夺了孩子的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课件的时候, 一定要把好关, 分清主次, 更需注意资料的内容能否让孩子易于接受, 对学生学习内容是否有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如若运用不当, 反而适得其反。

5. 教师多说, 学生少看。

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方式把不易理解的知识更形象的展现出来, 让学生多方面了解, 更充分的学习。但也不能只让学生一味的看着多媒体屏幕, 教师要适时的讲解, 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在了解资料的同学, 分清语文知识的主次, 哪些应该活学活用, 哪些是考试的考点, 重点记忆。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 就语文中的文字而言, 更是有其自身的奥妙, 不是多媒体简单的画面就能表述出来的, 学生应该展开想象的翅膀, 遨游在文字的海洋, 多想才能更好的开拓思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应用大量的多媒体, 在学生看的同时, 要多说, 让学生多想, 才能使得多媒体教学发挥其优势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得与失 篇13

介休市义安一中 姚丽俊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我略谈几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时就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领略到黄山的奇峰、怪石、古松、烟云、日出等瑰丽风光,可谓赏心悦目。

运用多媒体还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这在教学古诗词时效果尤好,通过课件让学生走近古人,体会他们的情思,感悟他们的胸怀。

另外 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在复习课上它的威力更为突出。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教学《一双手》时,我曾把多个名篇中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展示给学生,在比较学习中去体会语言的魅力。

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再加上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它的性能了解还不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浅谈语文课堂上的得与失(定稿) 篇14

课堂是一门永远存在着遗憾的艺术。对于学生与教师而言,每一堂课都有各自的得与失。正常情况下,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多学多得,逐步提高学生的素养与能力。故此,如何让学生多得少失,也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顺理成章地成为教师一生所要研究的课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不例外。

那么,何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从专业角度说,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语文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经历和物力的投入,达成语文教学目标和满足发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理性思维水平,增强教学效果,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通俗地讲,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具体表现为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知少到知多。

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就以下两点谈一谈。

一、“一课一得”

小学课堂一节课的时长为四十分钟,语文课亦是如此。倘若,你想花两课时(80分钟)一个人阐述完一篇课文的所有要学习的内容,那么,即使你的语速再快,也不能够讲完。因为语文教材的文本是文学范畴,而文学是没有严格限制的,更无标准答案,这也正是语文课的与众不同之处。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一堂课让学生学习上有收获,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一课一得”是启发式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的“一课一得”,即是指在一堂课内完成一个总体学习目标,其它的学习活动都将围绕这个学习目标展开。“一得”应该是教师有自己的“得”,学生有各自的“得”,且这个“得”字不仅是得到知识,也可是引起思考,最好是引起了疑问。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在同一时间内,你想要给的更多,接受的人反而得到的更少的道理。有那么一节课,本人生怕课文的哪个细小的知识点遗漏,生怕学生哪个字不会解释,便自己一一讲解,走入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误区。这堂课上,我拼命地赶,学生费劲地听,甚至有个别同学跟不上节奏而神游太虚,显然,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吃一堑,长一智。在这篇课文之后的教学中,本人一直采用“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譬如,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八课《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是由两封书信组成的略读课文。本课课题富含哲理,内容富有教育性,但我着眼于此篇课文的特殊之处——书信格式。由于书信格式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的密切,较多同学不会写信,因此,我想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得到书信格式的知识。讲授时,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学习课文的内容。在通读课文之后,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能够较快地回答这三个问题。紧接着,我将大部分时间放于学习书信格式。先介绍写信的益处,调动了学生写信的积极性。再根据文后的提示,让学生自主发现书信的格式和写法,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并总结书信的格式。最后,布置了相关家庭作业:以张国强的身份给作家柯岩回信。隔天,再通过作业,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地会运用书信格式。

作业显示,绝大多数同学能够较好地按照书信格式要求书写。故此,教师想令学生于语文学习上“多得”,应该坚持“一课一得”,让学生真有所得。

二、“主动得”优于“被动得”

西方教育家泰勒认为教育是主动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投入的过程。主动性教育是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标志着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教学过程就是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使学生完成知识学习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发展能力的过程。与此同时,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言,所有教学方法都是外因,只有他们的主动性才是内因,如果不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教育目标永远不可能实现。因此,学生主动地学习必定优于被动地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语文课堂中,学生们应该自觉地去发现语文美、研究语与文,探索语文世界。

其中,古诗是我国文学中最美的文学体裁,“一诗一画”,每一首古诗都藏着一幅幅美丽的画,所以,古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最美的课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里有四首古诗,含有情景交融的送别诗。例如,李白所写的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笔者在教授此诗时,采用了复习导入,再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参考书,自行疏通字义与句义,实现基本理解诗意的目标。接着,本人引导学生一起学习诗的意境。为此,我抓住了“孤帆、远影、尽、唯”等字,为学生创设情境,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感受李白的深情,从而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然而,现实和理想总是有一定距离的,教学设计实施起来与实际有一定的出入。课初,学生能够拿出工具书和参考书,自行疏通字义与句义,但不到两分钟,我班的后进生A同学开始东张西望,不知道该做什么。于是我来到了A同学的旁边,辅助该生。过了一会儿,班级的纪律开始松懈,一些小声音出现了。于是,我停下来观望全班,看到大多数同学都抬起了头,便结束了自学时间,接着,让学生反馈自己的学习所得。我发现,优秀的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含义,中等的学生则是翻看参考书,读答案,未能脱稿,较为不认真的学生就连出声回答都是困难。显而易见,优秀的学生拥有一套适合本身的学习方法,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中,中等的学生则跟随着老师的步伐走,可是,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应付着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后进生则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主动学习的态度,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与教师交流,更不用谈什么课堂教学有效性了。

总而言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课堂应“一课一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学,才能行之有效。

我的课堂教学得与失

今天,在全校教学工作会上,我奉命在学术报告厅为全校老师上了一节研讨课。说实话,面对这种场合的上课,我的内心是惴惴加惶恐的,作为一个年龄已不小的高中新教师而言,我的压力感是挥之不去的,再加上一种莫名的自尊的作祟,我真的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惶惑。上完课后,很多老师很善意的给了赞扬和溢美之语,其实,细细思来,我的这堂课存在着很多我自己不满意的地方。现作以反思如下: 优点:

学生的参与度很好,积极性很高。经此一课,我发现,你给学生创设一个怎样的问题情境或话语环境,学生便会还你一个怎样的惊喜。其实,今天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真的是令我惊讶!惊喜!震惊!震撼!我自问:这节课我作秀了吗?我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了吗?答案是:没有!绝对没有!我仅仅在昨天,很轻描淡写的告诉学生:“明天全校老师要听咱班的一节语文课,地点可能在学术报告厅,我们将共同学习周国平的《直面苦难》一课,请大家认真预习,将教学案的自主预习部分完成。”仅此而已,学生很多的见地和精彩,都是在短短的课堂之中激发的(学生的精彩发言,我将另文摘录),这一点是我最惊喜、最自豪、最值得骄傲的。不足:

1、对这节课的主旨分析,依然感觉不深、不透,走马观花。其实,我对周国平的这篇文章,读完之后,思考了很多,感悟了很多,他那深邃的思想,淡定的从容,诗化的语言,理性的解读,平民的视角……每一点每一滴都给了我别样的感受,引发了我深深的思索,但如何把我的这些思索和感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和学生共鸣,我做的依然有太多太多的不足。

四平保卫战的得与失 篇15

3月12日, 国民党52军进占沈阳, 随即以沈阳为中心, 分兵两路, 向南北进攻, 南路新6军52军先后占领了辽阳、抚顺等地;北路新1军占领铁岭, 国民党声称4月2日前攻占四平。同时苏军政府照会国民党政府, 苏军于4月底全部撤出东北, 国民党幻想进占四平后, 再以接收的方式, 进占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 其矛头指向北满。3月下旬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为配合我党同国民党的谈判、保卫北满, 在苏军撤退的同时以敏捷的速度, 不怕牺牲, 夺取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三市及中东路全线。为达此目的, 我军应力争阻敌于四平以南, 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四平保卫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的。向北进犯的蒋军一路受到我军抗击, 进展缓慢。4月2日还在昌图以南, 4月4日又派出71军 (缺88师) 为左路, 取道康平、法库, 配合新1军进攻四平。16日, 71军87师在大洼、八面城地区被我包围, 将其大部歼灭, 并击溃援军91师, 共歼敌5600余人。18日至26日敌新1军3个师轮番向我军猛攻, 我军依托四平市郊工事, 抵住了敌人的进攻, 敌虽攻进了四平, 又被我赶了出来。敌付出了巨大代价, 进展甚微, 在筋疲力尽的情况下, 只好固守待援。左翼敌人遭我打击后, 不敢前进。从27日至5月14日敌我对峙, 全线处于停战状态。

在第一阶段四平作战期间, 我后方部队先后夺取了长春、齐齐哈尔、哈尔滨, 歼灭了国民党收编的反动武装2.7万人, 解除了我军后顾之忧。之后, 北满部队7师、359旅等开到四平前线。四平前线部队达到14个旅, 对四平防御做了新的调整, 将四平东、西两翼扩展成百里防线。这时东北的蒋军分别被我牵制在四平和本溪。尤其是本溪紧靠沈阳, 威胁敌中枢, 使敌不敢全力北进。在南北胶着的情况下, 杜聿明认为只有先解决本溪, 才能全力北进, 进攻四平。便令新到的60军接替新6军、52军的防务, 集中了新6军 (缺207师) 、88师等5个师的兵力, 4月28日第三次进攻本溪, 敌占本溪后, 集中了新6军 (缺207师) 、88师参加四平会战。

5月5日, 国民党军分左中右三路第二次进攻四平, 左路71军 (缺88师) 、中路新1军、右路新6军 (缺207师) 、88师、105师向四平猛攻, 敌左、中路进展不大, 右路17日占我四平防线东南制高点塔子山阵地, 突破我防线, 并向四平迂回, 有封闭我四平守军退路的危险, 18日我军全线撤退, 历时月余的四平保卫战结束。四平保卫战, 共歼敌万余人, 我伤亡约8000人。战后我军退到松花江, 蒋军进到松花江南, 敌我隔江对峙。

一、四平保卫战遏制了国民党长驱直入的态势

这次战役的实质是敌我双方为争夺东北而进行的大战, 在历时月余的战斗中, 我军共毙伤蒋军1万多人, 再加上为配合四平作战的三保本溪作战及四平保卫战后敌后方空虚, 我军发起的鞍海战役, 这一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约2万余人, 其中87师被歼大半, 184师被迫起义。进攻四平的将军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击, 整个东北的国民党军被打得筋疲力尽, 充分显示了我军力量。四平保卫战打破了敌人的幻想, 迫使敌人承认了我党、我军在东北的地位, 直接促进了国共谈判。这次战役以后, 国民党损失惨重, 需要休整;同时占地过多、战线过长、兵力显得不足, 尤其是鞍海战役等于在敌后方捅了一刀, 直接威胁沈阳, 增加了敌人的后顾之忧。国民党首先提出休战半个月, 以后由于关内多处大打, 国民党无兵调入东北, 停战期一再延长。东北战局从6月6日直到10月中旬停战了四个多月。我军利用这段宝贵时间进行了休整。这对远道徒步而来、极度疲劳、且战且退的我军是求之不得的。如果没有四平保卫战, 国民党军可能长驱直入松花江北, 占领哈尔滨, 那时我们的处境将更困难, 虽然我们没有将敌人阻在四平以南, 却将敌阻在松花江以北, 并赢得了停战。四平保卫战锻炼了部队, 使我军从抗战时期的游击战、运动战, 提高为能够进行大兵团阵地战的高素质的军队。

二、四平保卫战迟滞了敌人的进攻, 初步巩固了北满根据地

3月中旬, 国民党军从沈阳向四平进攻, 其矛头是指向北满的, 如果我们不设法挡住或迟滞敌人的进攻, 就不可能解放长、哈、齐三市。由于苏联政府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条约》, 苏军只同意国民党接收。从当时东北的敌我军事形势看, 选择四平阻敌北进, 才可能夺取长、哈、齐三市。4月18日解放了长春, 4月25日解放了齐齐哈尔, 4月28日解放了哈尔滨。拔掉了安插在北满的钉子、解除了后顾之忧。如果不在四平阻敌, 敌人可能进到松花江北, 将极大地影响根据地的巩固, 势必影响东北解放战争的进程。四平保卫战从根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从山海关保卫战以来猖狂进攻的态势, 在山海关保卫战后, 我军曾设想在锦州附近打大仗, 阻敌进攻, 但因各种条件不具备没有实现。四平保卫战后, 国民党虽然还处于战略进攻阶段, 在没有从关内增兵的情况下, 只能进行局部进攻了。国民党军只能对我南、北满其中的一块根据地进攻, 我军可以从西北两个方面一拉一打, 使敌人陷于顾此失彼, 南北奔命的境地。从而可以使我军全力进行北满根据地的建设, 为以后的战略进攻打下了基础。

三、四平保卫战提高了在“和”与“战”问题上的认识, 统一了全党的思想

四平保卫战前, 东北的情况比较复杂, 有国际因素, 也有国内因素, 形势变化很快。在山海关保卫战前比较顺利的情况下, 我军想独占东北。山海关保卫战后, 曾设想在北宁路打大仗阻击国民党进军东北, 由于敌强我弱没有阻住国民党的进攻。虽然国民党在进攻, 但国共两党仍在和平谈判。当时一切问题的出发点都是围绕着“和”与“战”问题的, 如果和平将要实现, 当然是占领的城市越多越好, 使我们谈判处于有利地位, 这必然导致争城夺地;如果东北无和平可能, 必然会作长期打算, 创建根据地, 发动群众,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由于“和”与“战”问题没有解决, 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设想及口号, 如“最后一战”等等。陈沂在总结四平保卫战的经验时说:“它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把我们的和平幻想彻底打掉了, 使我们大家从这次战斗中觉醒过来。”[1]228战后虽然出现了短期的停战, 但在东北全党、全军中, 都认识了国民党只相信武力, 暂时的停战, 是在为以后的大打做准备。我们一心一意准备长期打下去, 这个思想转变是在四平保卫战中得到的。从进军东北到四平保卫战, 用了这么长时间才解决了“和”与“战”问题。四平保卫战后不久, 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局扩大会议, 会议通过的《七七决议》中说:“目前虽处在停战状态, 但国民党仍在积极准备进攻……克服和战问题上的混乱思想, 准备以长期艰苦斗争取得和平。”[1]44全党、全军在这个决议指导下, 一切为长期作战而努力工作, 创建了巩固的根据地, 扭转了战局。

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 过早地与敌形成大战, 使部队受到了损失

四平保卫战的目的是阻止敌人北进, 在苏军撤退的同时解放了长、哈、齐三市及中东路全线, 并大量的歼灭敌人。要实现这个目的, 在四平设防阻止敌军北进是十分必要的。从中长路地形看, 四平正处在东、西、南、北满的十字路口, 铁路四通八达。但我军防线过长, 纵深防御过浅, 兵力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军仍顶住了敌人第一次进攻。如果我军胜利了, 国民党只能维持在沈阳地区, 四平一战决定东北全局。敌人第二次进攻时占领了我军防御东南制高点塔子山阵地, 并向四平迂回, 有封闭我守军退路的可能, 我军不得不撤退了。由于是敌强我弱, 又是阵地战, 使我军受到了损失。“从3月下旬国民党进攻起, 到我们从长春撤退, 我军除南满外, 总伤亡1.5万人。仅西满四个旅及一些地方部队, 伤亡达7000左右, 7、10旅连排干部换了三次, 部分营级干部亦换了三次……干部中一般情绪不高, 这些现象是抗战八年所未有。”[1]199四平保卫战使部队伤亡较大, 士气受到影响, 一些部队失去了战斗力, 虽遇有利条件, 也不能进行较大的战斗。如果国民党继续北进, 我们准备把哈尔滨、齐齐哈尔让出来。现在论四平保卫战, 在顶住敌人第一次进攻后, 解放了长、哈、齐三市, 完成了战略目的后, 应设法灵活些,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从东北战场上看, 本溪保卫战与四平保卫战配合不够, 如果能在本溪拖住新6军, 四平保卫战还能打下去。如果敌全力进攻四平时, 我军可在敌防守薄弱的南满主动进攻, 势必造成敌顾此失彼, 南北疲于奔命, 提前实现南拉北打的战略战术。当时四平保卫战为什么要那样打, 一是“和”与“战”问题没有解决, 估计国共和平有可能实现。二是对全部美械装备的敌人估计不足, 因为进入东北后我军没有同国民党军进行过大兵团的作战。由于我军及时的撤退, 虽然受到了损失, 大部分主力还是保存下来了。

四平保卫战, 起初四平市内只有两个团阻击敌人, 我军主力集中在一侧准备歼灭冒进之敌, 我们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大洼歼敌后, 71军向新1军靠拢, 我军没有机会歼敌, 同时敌军多路向我进攻, 使我防线逐渐延长, 兵力过少, 机动部队不足, 在敌突破一点时, 影响了整个防线。

四平保卫战是东北国共大战的集中点, 决定东北前途命运的较量, 要阻止敌人北进, 非打不可, 只是在什么地方, 用什么样的战略战术粉碎敌人的进攻需要认真考虑。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公务员政审个人思想工作总结下一篇:民事诉讼法重点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