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学论文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审美教学论文(共8篇)

审美教学论文 篇1

在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大家都喜欢欣赏美。可以说“优美”这词本身就给人以美感。人们领会、欣赏美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而“美”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依托一定的事物而存在,或寄托于自然;或寄托于艺术;或寄托于人的心灵。因此,人们的审美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

反过来说,人们在遇到美的事物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些审美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象征。 而美常常又和真、善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丑、假、恶的对立面,也就是说,美常常与道德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的过程,也是净化灵魂的过程,审美对每一个人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席勒说:“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这一转变过程,只有通过审美自由这个中间状态才能实现;……总之,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可见,审美活动是促使人性获得完善的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正确的美学观念,学会如何欣赏美是很重要的。因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基本上还未形成定局,辨别美丑的能力还不足;他们的模仿能力又特别的强,有时难免模仿一些不良的行为。

语言艺术是最为常见的艺术,它和美学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因为审美的门户是感知,而语言和人的感知紧密相连的。语文课当然也就与美学紧密相连。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在于教学程序的流畅;学生语文知识的扩展;学生阅读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在于学生心灵得以陶冶或震撼。文学作品对人的感染作用是举世公认的。

因此,语文老师应该选择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课文来进行审美教学。对于高中学生,教师可适当介绍一些美学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四大问题:什么是美?美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特点?审美有些什么意义?如何审美?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当然这种认识还不深刻,但经常审美实践就会逐渐加深的。 《荷塘月色》是用于审美教学最为理想的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它具备三大美。

(一)语言美。从文字运用语音为其物质外壳来说,它与音乐有共同性。

闻一多主张的诗歌三美之一就是音乐的美。《荷塘月色》的语言具有很浓重的音乐之美。叠词的运用增加了语言的柔美,显得舒缓从容,如“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而整句和三句的交错,造成参差的美,这些使本文的语言有了一种灵动的美,就像音乐一样。

(二)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特有的重要范畴。

中国画和中国古典诗歌都强调这点。画家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quot;朱自清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他的散文有不少具有这种意境之美。本文中更是出神入化。而”形似“中求”神似“,是意境的创造的基本要求。《荷塘月色》通感的运用恰如其分的表现出着一点。其实从审美角度来看,”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在审美活动中,运用通感的心理功能可以使人产生新鲜隽永的意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就调动读者的通感心理,在想象中感知了文中景色的音乐般的美感。(意境的美同语言描述的景物之美也是紧密相连的,就这一点来说,它也就是语言美的一个方面。)

(三)感情美。情感活动是艺术思维中重要方式之一。

”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别林斯基)我们常常能从朱自清的散文中感受到作者浓厚的情感。《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感情是较为含蓄复杂的,具有一种含蓄之美。它就像一根系住风筝的线,并不很明显,但始终存在;有时夹杂在写景中,有时直接闪现。一会儿是淡淡的喜,一会儿是淡淡的愁。一种想摆脱而有无法摆脱的痛苦困扰着他。他把这种感情用语言传送给我们,让我们在对《荷塘月色》审美活动中感知它,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受到震动。

可以说我们读这篇散文,读到的不仅仅是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不仅仅是文中景色之美,更有心灵的战栗,它使我们更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根据《荷塘月色》的这些特点,可侧重从审美的角度来教学。 首先是对课文的潜心研究与精心设计。自己反复研读《荷塘月色》,做到背出课文,对课文的主题、结构、重点句子等等了如指掌。

阅读借鉴别人的《荷塘月色》的教学方案,抓住《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语言特色、作者抒发的感情,从审美角度来备案,又从学生的认知、审美能力等出发具体备案。设计好主要提问和课堂用语。(当然上课时要按学生的具体反馈而作相应的变化)(具体备案见附录)另外,可准备一些有关月下荷塘的中国画,和有关的乐曲,告知学生艺术的美感是相通的。 课前安排好学生的预习内容。学生除了完成教材中安排的思考题之外,还需对课文进行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预习题:阅读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感到最美的句子是哪些?或请一些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同学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的理解画出一张《荷塘月色》图。 当然,并不是每一课都有必要从审美角度教学的。

学生需要提高的语文水平是多方面的,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途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在这重视教育的年代,在这教育方面百花齐放的年代,相信有很多人正在作这方面的探索。

参考资料:《美学基本原理》(王长俊等编写)

审美教学论文 篇2

一、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塑造美的心灵

语文教材中汇集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名作, 这些作品塑造了许多心灵美的光辉形象。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的东西, 它们的思想行为, 大多是高尚的, 进步的, 与正义和真理联系在一起的, 使人崇敬, 使人向往。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 就能激发学生的感情和想象, 使他们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 产生共鸣, 能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 做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的人。

除了正面人物以外, 即使反面人物的身上, 也同样能感受到美的教育。葛朗台虚伪, 凶狠, 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夏洛克极端贪婪、冷酷、残暴的阶级本质;周朴园假仁假义, 卑鄙无耻的嘴脸……。在教学中, 对这些反面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其本身也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和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过程。那些丑恶的东西与美好的东西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对比中, 使美者愈美, 丑者愈丑。从而使他们产生爱美到憎丑、从善弃恶的心理欲望, 培养他们健康美好的感情, 陶冶了他们的性情, 使他们成为心灵美的人。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培养美的情趣

一般来说, 不同体裁的课文, 有不同的特点,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 精心设计传达美的方式方法。如抒情散文, 宜创造传情的感染气氛陶冶学生;记叙文, 可借助光彩照人的形象激励学生;写景文, 可借助开阔幽邃的意境开拓学生。教师应抓住这些美的因素, 进行审美教育。

如《荷花淀》中有这样一幅画面:

“月亮升起来, 院子里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这女人编着席。不多一会, 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之雾, 风吹过来, 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在这里, 作者借景以写人, 借景以抒情, 它形象地写出荷花淀景美, 物美, 荷花淀的人美, 情亦美。这样的描写, 使人受到美的感染, 美的陶冶。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描绘自然景物的精彩段落, 作者总是把自己健康的审美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意志融入景物之中, 从而唤起强烈的美感。

鉴赏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课堂教学时间又是极其有限的。要想调和这种矛盾, 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 多种途径和方法, 形成一种审美教育的合力。

总之, 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审美能力, 愉悦性情, 还可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道德观, 形成高尚的思想境界。

三、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

审美局限于感知而没有想象, 就不会扩展和深化, 就会失去创造性。作家在创造形象时, 常常是“用意十分, 下语三分”, “言有尽而意无穷”。而要想真正欣赏这个形象, 进入审美境界, 就必须借助于想象这个心理功能了。根据文章的特色, 抓住关键词句, 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因为关键词句一引导, 文章的精神全出, 就会使情感获得启发, 进入文中描述中去。例如在《七根火柴》中, 讲到无名战士最后为革命献身的场景时, 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卢进勇的眼睛“模糊”了, 但怎么看无名战士指正北方向的手又是“清晰”的呢?学生在揭开“模糊”与“清晰”的矛盾的奥秘时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创设审美情境, 并设计“环链式”小问题。在《最后一课》的最后场景的教学中, 当学生读完“……啊!这最后一课, 我真忘不了!”这一句时, 寂静的课堂里骤然响起了“当、当、当……”的铃声, 趁学生惊诧之际, 向学生出示韩麦尔先生写完的“法兰西万岁”的彩色图片, 要求学生在观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 描述韩麦尔先生的神情、语言、动作, 以及他的内心痛楚和感受, 说明这个场景在最后一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配以三个“描述”、一个“说明”的“环链式”的要求来叩问学生的思维, 启迪他们的想象, 连点成线, 连线成体, 使文中的“令人心碎”的场景在学生脑海中“立体化”, 真正的“活”了起来, 因而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美的观察力就是使他们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培养对美的构思能力, 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使他们能在想象中把握生动具体的形象并具有重新组合, 重新创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不但有助于阅读能力,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在教学中能使学生揷上想象的翅膀, 就能浮想联翩, 开阔思路。

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 他们思想活跃, 兴趣广泛, 感情丰富, 求知欲强, 形象思维发达, 世界观尚未形成, 辨别是非能力不强, 在这种情况下用美的形象去感染, 用美的情感去熏陶, 用美的信息去激发, 就可以在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之中, 滋润青少年的心灵, 净化青少年的情思, 陶冶青少年的性情, 从而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审美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情趣;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含着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美。可以说有文学就有美学,文因美存。小学语文教材具备丰富的审美素养,其间有催人奋发的社会美,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启迪才智的科学美,以及匠心独运的艺术美。阅读课虽然没有音乐、美术那么直感,但它却能赋予审美教育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不可分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一、创设情境,感受形象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小朋友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多媒体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

1.凭借插图、录像展现美。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画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小朋友看图,既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如《我的家乡》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我先让小朋友读通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后面是连绵不断的青山,山坡上长着茂密的梨树和苹果树;村子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清清的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水和小桥,一群群鱼儿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河岸上,桃花盛开,远远望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还有绿油油的大片农田。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小朋友心旷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家乡的美。最后小朋友看图读文,声情并茂,丰富了对美好形象的感知,唤起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采用音乐渲染营造美。在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我边吟诵课文,边播放抒情的曲子,让小朋友在音乐声中,诱发情感,体会小男孩的美好心灵,受到美好形象的感染,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美好内心的激情与行为。

3.凭借语言描述渲染美。教师在领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用紧扣课文主题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课,并适当配合一些体态语言,同样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小朋友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品味词句,体味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桂林山水》,作者描绘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绮山丽水的画卷。他用三个“真”字写出了桂林山的“奇、秀、险”,突出了山的奇美。作者由静到动描绘了水绕山转,山映水中,山水相映成趣的美景,流露出作者对桂林山水无限热爱和倾心的赞美。细细赏析,还能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美

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东方之珠》是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结束部分,我请学生说说体会,有的说,香港真繁华啊!有的说,我真想到香港去看看,有的说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学生读着,说着,激动与自豪溢于言表。

高中英语的审美教学 篇4

一、情感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黑格尔说过,“美的要素可分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

高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题材新颖广泛,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性和美育因素。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在于将自己丰富的情感溶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并通过匠心独运的教学艺术表现手法,将语言等材料转化为美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想像力,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兴奋、愉悦的感受;把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实现心与心的自然交流、共鸣、撞击;以艺术般的魅力,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产生一种富有强烈感染力的,鲜明持久的教学艺术的美感,例如:

1.教师可通过书写一手漂亮的英文字,清晰悦耳纯正的英语口语,或在黑板上勾勒出形象逼真的简笔画等形式来培养学生感性的审美素质。

2.导入美。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当利用多种手段导入新课。比如利用多媒体。

A:直观导入。教学挂图、录音、录像和VCD等手段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和求知欲。如高二下Unit 19 L75 Martin Luther King,JR(1),就可插放马丁路德金演讲“I have a dream”的原声录音磁带,把学生引入真实的语境中去。

B:音乐欣赏导入。根据课文内容直接让学生欣赏相关音乐、歌曲,有目的地与学生一起讨论音乐作品的主题、作者等。如高一上Unit ll L42就可选1-2首杰克逊、丹佛等演唱的乡村音乐,在学生好奇地欣赏之后引出Country music这个话题,进而点明乡村音乐的主要内容。

3.动态审美教学。动态审美教学指将言语与动作行为相结合的以活动为主的美育教学。比如:

A:游戏教学。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讲故事、说笑话、快速问答等,以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美的快乐。

B:角色教学。根据故事情节,让学生担任课文中各种人物形象的角色。如《项链》《卓别林》《双城记》等课文,让学生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说课文中人物所说的话,做课文中人物所做的事,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成功的角色教学可以让表演者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体验到表演成功的快乐和创造的美感。

二、深层理解的理性思辨审美

英语审美教学的高级层次是培养理性思辨审美,其教学模式应当是培养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完美统一的模式。理性思辨审美需要深层的推论性理解,这种深层的推论性理解要求学生利用教材信息,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等进一步理解和吸收文字没有明确表达,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信息与思想,即“弦外之音”。

高中英语教材大多数课文既是学习英美语言的材料,也是学习英美文学的材料;而且叙事性作品居多,许多作品都是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等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精神与道理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理性思辨审美教学。

1.艺术形象美

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人生观、生活体验和审美观。《双城记》中悉尼卡尔登为了露西的幸福替查尔斯慷慨赴死;马丁路德金为了废除种族隔离,实现种族平等而顽强斗争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写卓别林的课文中从As early as his second film至could be recognized as his own,一二句话就将艺术大师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指导学生精读这类文章或片断可使学生模糊的审美意识转化为高尚、敏锐、真实的审美观,把他们“非音乐的耳朵”转化为“音乐的耳朵”。

2.情节美

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生活演变过程就是情节。它的内在构成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其外在结构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等。英语课文教学情节也是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也蕴含着特定的美。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重视分析其故事情节,这对理解课文内容与把握英语情境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从中获得美的启迪。如讲授“The Necklace”时,老师就可围绕女主人公Mathilde,以舞会为中心,前后展开情节美的教学,板书上出现What,How,Why等字眼。

3.环境审美

山川园林、田野牧场、湖光海涛在课内外教材里应有尽有。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入境”,并努力诱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可以想像自己是一朵流云俯瞰爱尔兰、苏格兰的田园美景;可以想像自己是一只飞鸟神游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无不给人赏心悦目的快感,无不令人自由舒畅。

4.移情审美

“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比如“A Perfect Day”一课,可从中文诗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导入,点明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之情、之恨,彼时彼地之景色、物侯等。进而听英语录音,指出[ei]韵,简析句意、上下片意,并点出主题歌颂友谊。然后重点述评“情--愁”--友人终将离去,依依惜别又无可奈何。“描画”出景“残阳如血,夕阳不忍西下,此景此时他们……。”最后(或第二天再点明)升华到美学高境界--悲剧美的联想,慨叹美好的一天是在并不完美的无可奈何中结束等。

三、研究性文化审美

研究性文化审美在此主要指通过选修课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及借助查阅各类词典工具书,对中英语言文化进行比较而获得“发现”以后,心灵深处产生的文化层次上的审美。例如:

(1)学院请来一位洋教师,长得挺怪,红脸、金发、连鬓大胡须、有几根胡子一直逾过面颊,挨近鼻子……(冯骥才:“西式幽默”)

Our institute employed an English teacher.He looked very strange:red-faced,golden-haired,with a thick growth of whiskers that reached all the way to the nose.(刘先农译)。(汉语主语只有一个洋教师,其它部分围绕洋教师层层展开;英语则用了三个主语institute,He,that,并分别用了谓语employed,looked,reached。)

(2)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鲁迅:《祝福》)

My aunt was the only one who still spoke of Xianglin’s Wife.This was because most of the maids taken on afterwards turned out to be lazy or greedy,or both,none of them giving satisfaction.(杨宪益、戴乃迭译)。(汉语仅一个句子,其主干是“四婶提起祥林嫂”,先说因后得出结果;英语则用了三个句子意义单位来表达,先果后因,且主谓分明,逻辑清晰。)

上述例子不仅体现了句子结构上的差异,而且反映了西方人重分析、轻综合,重概念;轻笼统,推崇个体意识;中国人重综合和形象思维,推崇天人合一、和谐统一的人文意识的心理文化差异。通过比较,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理解中西文化,这反过来又有助于掌握和运用英语这门语言。

四、文学作品审美

人们常说语言的精华在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中。“文学的语言用在表情”(许国璋,《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18)。以寄情为职能的文学作品的理解需要读者运用审美联想等美学欣赏能力及运用他已有的社会、历史、文艺等知识,经过无意的感悟或有意的悉心理解与积极体会才有可能体味到表层意义以下的深层涵义。这种深刻理解与感悟的过程,不仅是语言的感知、理解过程,而且是陶冶情感,开启心智的情育过程。而情育也即美育(王国维语)。

高中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读配套的简易英美文学读物(如薄冰主编的那一套课外读物),或者读原、译文双语对照的英美文学名著来进行情育、美育教学。例如:

What a piece of work is a man!How nobel in reason!How infinite in faculty!In form and moving how express and admirable!In action how like an angel!In apprehension how like a God!The beauty of the world!The paragon of animals!(William Shake-speare:Hamlet.Ⅱ.ii)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朱生豪译)

原、译文从文字,句式到辞格等都很美,能激起读者美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与想像;在当时的历史社会条件下,敢于把人的风姿与天使作比,将人的智慧与神灵媲美,堪称石破天惊之人文颂歌,不朽绝唱。读此类作品,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一股力量,一种飞升从心中生发。或许这股力量、这种飞升就是英国浪漫主义散文名家德昆西在《知识的文学与力量的文学》中所指的那种力量,那种飞向更高境界的飞升。

作者单位:福建尤溪县第七中学

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探究论文 篇5

所谓的审美教育,即以美作为对象,然后开展一系列的审美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实现审美教育目标,有效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1]。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主要是基于审美这一视觉,根据古筝教学的实际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鉴赏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

一、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引导学生感受美

由于古筝采用五声音阶定弦,旋律优美动听,因此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美,使其在鉴赏古筝乐曲的过程中深刻地领略到古筝所创造的优美意境,能够体会到古筝发出的优美旋律,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美的存在。

(二)帮助学生鉴赏美

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开展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美,掌握古筝弹奏技术,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鉴赏美。所以,在古筝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审美教育的开展,要合理地加入鉴赏美的课程,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提升其鉴赏美的能力,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启发学生创造美

古筝的演奏者主要是借助于情感共鸣创造出优美的乐曲,塑造良好的音乐形象,进而在演奏的过程中充分地表达出个人的情感。这样不但能够带给人们视觉及听觉上的享受,而且还能够帮助人们情感的发展。因此,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古筝乐曲的欣赏、音乐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交流与表达,可以有效地美化人们的心灵,更好地培养人们的思想情感,从而激发对美的追求,提升其创造美的能力[2]。

二、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为学生讲解古筝音乐的文化背景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欣赏古筝音乐,准确地把握古筝音乐的内涵,在古筝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古筝演奏的技艺,而且还要为学生讲解古筝音乐的文化背景。例如,音乐作品是何时何地产生的、具有怎样的时代特色、音乐创造者的个人简历如何等。这是由于对于每一个音乐作品而言,其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假如没有充分地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那么演奏者只是能够演奏出优美的音乐,却是无法充分、准确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对古筝音乐文化背景的了解,不但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能够了解到音乐作品的内涵,了解到作者在音乐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投入情感,有效地提升演奏的表现力。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寒鸦戏水》这一古筝作品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此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为其介绍潮州音乐文化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够大概了解此古筝作品的表现风格,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更好地控制个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内涵以及音乐自身所具有的魅力。

(二)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当前,在古筝教学过程中都比较重视对审美教育的渗透,这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个人的引导作用,能够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审美教育的渗透。作为一种抽象艺术,音乐是无法得以形象具体的参观以及模仿的。所以,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进行反复多次的演奏示范,要能够恰当地展示出节奏的力度以及音色等[3]。如此一来,才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演奏技巧,例如滑、按、颤、勾等。所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演奏的技巧,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在古筝教学中合理地渗透审美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筝学习的热情,有效培养其身体的协调性。而且在多次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个人的演奏风格,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在古筝教学中的合理渗透,不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通常,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所设置的与审美教育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音乐欣赏及技术原理等。这些课程的合理设置不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审美的要点,培养其对古筝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其情感的丰富与表达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采用更加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实现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合理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全面地提升审美教育。如此一来,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筝弹奏的技术,使其充分体会到古筝音乐的美好,而且学生也能够结合个人的性格特点,合理地选择一些古筝曲目,根据个人的思想情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古筝音乐。

(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由于在古筝曲目中会塑造出许多不同的自然景色以及人物形象,每个形象都是一种意象,是一种情境。古筝艺术是抽象的,然而在每部古筝作品当中都会体现着作者的一些思想情感,因此在开展古筝教学时,教师要充分重视音乐语言,要将一些无形的东西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要借助一些具有特性的音调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感受其中所存在的意境[4]。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古曲《渔舟唱晚》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此乐曲的意境,即:夕阳西下,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渔民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荡浆归舟,这样就能够刻画出一幅渔舟唱晚的情境。然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演奏的技巧处理方式:在最初时,要以较慢的速度即“慢板”,从而以一种抒情的方式,合理地使用左手的颤以及滑音,进而能够发出优美愉悦的情调;在进入“快板”后,表达的情绪要欢快,旋律要活泼,具有层次感;尾声部分要能够充满着向往以及回忆,要带有一种含蓄深远的情绪。通过如此的指导,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乐曲的内涵,可以在实际弹奏中更好地表现出乐曲的色彩与旋律,准确掌握演奏力度以及节拍等,恰当地表现出音乐之美,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五)帮助学生感受意境美与仪态美

对于每一首古筝曲目而言,其都具有良好的意境。这不仅能够充分地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考方面,而且也会表现在艺术创造方面。所以,许多年来,中国传统艺术也是一种“意象”的过程,我国哲人们都会将其思想体系认定为“境界”。在古筝曲目的演奏中充分地重视“境界”以及“意象”,能够有效地提升艺术的表现水平。所以,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境之美。例如,在古筝乐曲《渔舟唱晚》中,其表现出的是一种恬美,即“落霞与孤鹜齐飞,七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美景是恬静的安逸;而在《战台风》当中所体现出来“风狂雨暴,波浪滔天”是一种壮美。两首曲目都是描写水面的美,但是其意境却是不同的。所以,在具体的演奏中,也要根据曲目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意境感受其中所存在的美,进而能够抓住曲目的内涵,表现出曲目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在古筝弹奏的过程中,想要真正地感动他人,那么演奏者必须要首先感动自己,这样就必须要用“心”地去感受与表达在乐曲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演奏者要真情流露。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不要点头晃脑或是身体僵硬,而是要在真正地掌握乐曲的意境之后,在实际演奏中做到心随情变,能够动作自然,体现出良好的仪态美。例如,在演奏《战台风》这一古筝乐曲时,为了表现出其中的气势磅礴,那么演奏者的身体动作幅度也要自然而然地加大,进而充分地体现出演奏仪态的自然美,更好地表现出曲目的内涵。

(六)实现古筝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古筝教学的水平,那么教师就要将审美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帮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充分体会到各种事物的美,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培养其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所处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其更好地了解人际关系的美好,了解劳动的美好,有效拓展其审美视野,提升其创作欲望,进而帮助其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古筝音乐作品,体会到古筝音乐的美妙[5]。而且在古筝教学的审美教育中实现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加强教育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其音乐创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演奏古筝音乐作品,充分展示其弹奏技能,如此一来就能够培养其思维能力,提升其音乐修养,帮助其感受美、创造美,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古筝演奏有着优美的意境以及旋律,其不仅能够有效地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而且对人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也具有良好的培养价值。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古筝的审美价值,就要在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以此来有效地发挥古筝艺术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与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教学审美教育初探 篇6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和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小学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欢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正确的审美观。作为培养小学的教师工作者将担负培养教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因此,小学学校的学生必须具备有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具有健全的、优良的人格品质,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小学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必须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美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了解与掌握一些基本的美学知识与原理并能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善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体育与美育的关系。

体育与美育的关系,简言之,就是健与美的结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动作的协调,优美和富有节奏感,以及在体育活动中形成起来的生动活泼,积极乐观的性格等都是美的具体体现。富有游戏性和舞蹈性的.体育活动,可以说是健与美有机结合的“艺术创作”,更加具有美育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利用有关美育对男女同学用测验的形式进行了体育教学中有关美育的专题调查。测验结果见A B C:

A.测验题目:上体育课时,当你看到老师优美的示范动作时,有何感想?

参测人数及测验结果:80人。看了很舒服,心情愉快,很想马上学会,77人,占96%,没有什么感觉,3人,占4%。

B.测验题目:上体育课时,当你看到体育场器材的布置杂乱无章,不整齐,有何想法?

参测人数及测验结果:80人,看了不舒服,别扭,影响我们的练习的兴趣,帮助老师重新布置,70人,占88%,没有想法,10人,占12%。

C.测验题目:上体育课时,如果标志线与标志物不鲜明注目,标志线不规则,该直不直,该圆不圆,你有兴趣吗?

参测人数测验结果:80人,影响我们练习的情绪,我会偷懒,说老师工作不认真,马虎,76人,占95%,没感觉3人,占 4 %。

经过三年的教学表明,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如运用得当,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3.审美教育的途径。

3.1 场地与器材的布置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合理地场地器材布置,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信心和运动成绩;从美学角度来说,整齐,有条理的场地器材布置,会使学生产生美的情感,看起来美,如进行技巧练习时,垫子摆放得整齐、合理与干净,可唤起学生美的情感,还会大大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人们喜欢整齐,是千百万年的系统发育中形成的,就一个正常的人来说,两手两臂,两足两腿等的大小、形状是齐一的,则人的呼吸、心跳,行走时的步履就整齐、有节奏。人在形体结构、生理器节律和生存活动中的整齐,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利益,通过反馈调节作用,决定了人类喜爱变成牢固的心理倾向。整齐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是人的有益于自身所属的系统的生存与发展的本质力量的形象显现。因此,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做到整齐、安全、干净、朴实,便于队伍调动。

3.2 标志线与标志物

鲜明、醒目和规则的标志线与标志物,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通过视觉产生较强的刺激,传送到大脑皮层,唤起学生良好的、愉悦的情绪。因为美的事物与作用于人们的审美感官(眼、耳)所产生的感性直觉,是可以伴生审美愉快的,人们总是不暇思索看见鲜艳的颜色,规则的形体,听到和谐的声音,匀齐的节奏,立即便生美感。如进行100米跑的教学时,当学生看到笔直、规则的醒目的跑道分道线,进行游戏,看到标志物是鲜红的小旗时,精神会为之振奋,激发练习的兴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愉悦的情绪和审美情感。从学生的答题中可以看出,标志线与标志物的处理是否恰当,能激发学生不同的心理情绪,会使学生产生美与不美的感觉,更使学生联想到教师工作的态度(便深一层的美感)等。所以,标志线与标志物的处理应力求规则,鲜明和醒目。

3.3 着装、仪表和语言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经过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一般来说,体育教师身材魁梧、匀称和丰满,这从形体上给学生以健美的感觉。教师穿上一套式样新颖,颜色协调,线条明快,合体的运动服,仪表端庄、教态自然大方,均能使学生产生愉快、轻松、和谐的感觉。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精神面貌很重要教师一到上课地点,应以饱满的精神,愉快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调节自身的情绪,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教学中要讲究语言美和语言的艺术性,忌言行粗俗,讲解要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幢憬。

3.4动作示范

教师优美、规范的示范动作,不反能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正确完整的概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练习的愿望与兴趣,同时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感觉,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生动的直观方式。生动之所以美,是因为我们人类本身是有生命的生存物,外界自然一切生动之物,都因其与人的活泼的生命有着类似之处而为人类所欣赏。小学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模仿能力强等特点。因此,体育老师示范动作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动作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体能和基本的技术的锻炼,不断提高示范动作的能力,这是体育教学工作的本身要求,也是体育教师工作的立足点。

3.5在动作练习中感受美

几乎任何一项体育运动,不仅表现着人的力量、健康、灵巧和青春活力,而且也包含着许多形式美的要素,(整齐、节奏、均衡、生动和完整等),如长跑项目中的节奏和动态平衡,呼吸(心肺功能)和肢体运动的节奏是保持耐力的重要环节,而肢的起落,小伐的幅度和频率以及身体的姿态则是取得动态平衡的关键。人体的正确姿势,是人体美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身的练习,经过反馈调节作用,使自己感受至自身动作与姿态的优美,帮助学生形成运用这些符合规律的美感,而且可大提高锻炼效果与动作质量。

4.结论

审美教学论文 篇7

一、教学目标和谐美

教学目标和谐美, 就是要求教学目标必须从知、情、意、技、能等方面全面计划, 考虑各个方面互相联系、促进、制约的关系, 把学生的发展方向定位在和谐上。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 寻求实现目标的最佳切入口。例如:在教学《长城》这篇课文时, 班里没有一个孩子目睹过长城的风貌, 我只能让他们先看课文插图, 看清城墙顶上的方砖、边沿的垛子等, 然后闭上眼睛幻想自己就站在长城上, 脚下踏着方砖, 手扶垛子……结果有一部分孩子兴奋地叫着:我感受到了长城!

二、教学内容形象美

教学内容形象美就是在教学中把各种美的形象展示出来, 使学生在审视、感受、理解、再造美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一) 揭示美

美就像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 生活中处处都是美, 到处都能挖掘出美的体验。

1.自然美

自然美蕴藏于大自然中, 只要我们面对大自然, 感受大自然, 就可以受到自然美的教育。农村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学生一眼可以望到绿油油的麦田, 成片的树林, 红通通的苹果……竖起耳朵就能听见青蛙练声, 小鸟歌唱……只要眼睛看看, 耳朵听听, 就会浑身舒服、精神焕发。任教多年来, 我带学生看过日出日落, 春天踏青, 秋天秋游, 冬天打雪仗, 我尽量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看自然, 我发现学生和我一样, 太爱大自然了——因为她的博大魅力实在是非语言能表达的。

2.社会美

人是社会的动物, 生活于社会当中, 哪里有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哪里就能展现出人的创造力, 展现出五彩缤纷的社会美。所以, 社会美对人的教育和影响, 就非常之大。我给学生讲天马的故事, 引导学生感悟天马的魅力, 领学生游览海藏寺, 领会其浓厚的寺庙文化, 和学生去雷台游玩, 了解其历史文化……

3.艺术美

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对现实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都与他所喜爱的艺术是分不开的。小学各科都是艺术美的很好载体, 但教师要适时的点拨, 给学生创造感受美的氛围。例如小学语文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涵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凝聚了作者的美学要求和人生体验。巴金的《海上日出》这篇文章, 就包含了很多的美:大自然的壮美, 语言文字的优美, 思想境界的超凡脱俗, 都融在字里行间。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如沐春风, 不知不觉地受到陶冶, 从而受到了美的教育。

(二) 理解美

理解美的过程, 是对教学内容中的形象美通过看、触和大脑思维感知、分析、欣赏的全过程。我们通过对一篇文章、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个事件的感受后, 观察一下学生的内心思想有没有被感染、被触动?紧接着我们对感受对象进行挖掘、进行美丑对比分析, 指出其中我们喜欢哪些人和事物, 这样, 学生就知道向美的人和事物学习, 剔除思想中自私卑小的一面。无形中, 学生对生活中的一切就会有自己独特而正确的审美观, 自然地也就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三) 创造美

创造是学习的升华, 有了创造, 才会有质的飞跃。我在面对学生时, 尽量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美。发现室内外卫生整洁, 及时肯定是美的;漂亮的书写, 及时肯定是美的;帮助了同学、做了好人好事等我都会及时给予肯定。结果, 我惊喜地发现, 学生创造出了惊人的美。他们在“谁是小能手”台上创造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 一段段稚嫩但很美的文字, 充分展示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诉说着心地的感受, 我都不禁被他们感染了, 多美的孩子们啊!

三、教学方法艺术美

教学方法若能与艺术完美结合, 就可以让学生愉快、喜悦、陶醉。

(一) 形象直观法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 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形象直观法, 一是借助挂图、模型、实物、电脑等, 使认知活动从平面走向立体, 从无声走向有声, 从苍白走向多彩, 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激起学生爱美的强烈欲望。二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激发形象思维, 使认识更清晰、更透彻、思维更具创造性。

(二) 情绪感染法

儿童天真活泼、感情丰富。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 情感是发自内心的, 要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像水中盐, 花中蜜一样融会在教师美好的心灵中, 在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中让学生自觉的领悟。审美教育就是一种爱的教育。在课堂上, 对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成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 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 感悟到师生间双边活动的美, 从而达到非语言可以表达和交流的内心情感活动。

(三) 情景表演法

让审美融入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 阅读 审美 技巧 学生生活

“阅读是批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这种阅读观点表明:阅读是人类智力发展的阶梯,是人类精神建构的基石。语言是人类由于交往的迫切需求产生的,现代阅读则首先是为了社会交际,为了生存和发展。一个人的社会性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他的生活质量与社会参与能力,因此,每位教师必须要提高对阅读教学的重视。将阅读教学与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升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让学生带着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

一、提高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密切的关联。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语文教学就通过这许多活生生的感性的艺术形象融通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唤醒学生丰富的而充满幻想的内心世界,驱动学生对美的事物进行主动创造,深刻地领悟和体验。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内容。有的歌咏山川、有的歌咏花草、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咏善良、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黑暗、有的鞭笞虚荣。丰富多彩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好材料。因此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从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中充分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提高文化素养。

二、让“读”回归课堂

语文大纲中指出:“小学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主、以读带讲、以读带问、读中感知、读中消化。让学生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是艺术化的说话,是一项有声语言的艺术活动。朗读在语言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训练学生说话时发音准确、句读分明、语气连贯,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爱憎情感。因此,要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加强朗读训练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朗读榜样,创造朗读氛围。多鼓励多表扬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和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备课前熟知内容,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故事情节及人物思想感情,力求做到发音清晰、自然、流畅,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掌握朗读节奏并能恰当配以体态及面部表情指导学生朗读。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只从朗读入手还不够,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课文题材形式选择角色朗读、小组轮读、个人读、领读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朗读兴趣。这样不仅能提高朗读能力,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2.“广开言路”加强指导。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学校里,还要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平时应重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阅读书籍、报刊,还要引导他们有目的的听广播、看电视、上网,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别人讲话时思想感情的表达和语言技巧,丰富朗读技巧及知识,这对弥补课堂教学的短暂及不足、提高朗读技巧有很大作用。

三、质疑——升华

创新型阅读教学的明显标志就是让学生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产生创新的火花。因此,课堂上要留给学生问的时间,创设问的氛围,教给问的方法,做到读而能问,敢于提问,最终做到善于提问,并在探索中有所收获。

因此,教师要从儿童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强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质疑的独立性,引导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想法。经过自己独立观察思考后提出疑问,这种提问的独立性是阅读能力独立性的反映,是学习活动中一种可贵的品质。

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授课接近尾声时,教师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同学们都大笑起来。教师及时将问题反问给同学们并要求同学们围绕“狐狸到底是聪明还是狡猾”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狐狸是聪明的,它找不到食物,于是想尽办法从乌鸦嘴里弄到食物;有的同学认为狐狸是狡猾的,不是聪明的,它不是靠自己本事找来的食物,而是靠骗别人得到食物,这是不好的行为,不能称作聪明……通过学生的质疑和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拓展了比课本更深更广的一层含义。

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凭借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将阅读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兴趣作为推动力呈现和谐、自主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韶关丹霞山作文下一篇:用真诚走进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