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推荐9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1

作者:赖丽萍单位:瑞金市云石山乡黄安小学

【摘要】根据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当前语文教学的现象,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看法。充分利用课文中涉及到的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赏析,分析辨别及写作训练等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唾弃假恶丑,从而增强品德意识,形成健全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小学教育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原则之一,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把握思想品德教育时机,正确地进行德育渗透,为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呢?

一、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主阵地,在这里学生除了学到语文知识外,还可以学到许多人生的哲理。比如在学习《詹天佑》时,我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课外查找资料,了解詹天佑的生平事迹,了解詹天佑的为人处世,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之情。学生从詹天佑的杰出爱国中学到了这样的人生道理:在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应该怎样取舍,应该怎样面对困难、嘲笑。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应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为了祖国,为了集体,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学生自然而然会说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之类豪言壮语。在这堂课上,学生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择。

二、利用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语文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好机会,而有针对性的语文活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讲会、朗诵会、黑板报、读书活动等等诸多语文活

动,都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舞台。在举办“祖国在我心中”诗歌朗诵会时,全体学生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台上朗诵的学生声情并茂,台下的听众不时掌声雷动,并跟着台上同学一起朗诵起来,台上台下成了朗诵爱国诗歌的海洋。

同学们一句句真诚的饱含深情的话语,也让老师深深地为之动容,深深地为之感动。我觉得这次活动办得非常成功,达到了活动应有的效果。同学们的爱国之情被激发了,懂得了怎样去爱国。相信他们以后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做贡献。

三、利用作业评改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作业是一个学生每天都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也是对课内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作业做得是否合格,是否规范,是否正确,最能体现一个学生是否具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于是我充分利用平时的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让学生保持作业本封面的整洁。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注意保护自己的作业本,一直到放学都要使作业本封面干净整洁。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养成了保持作业本干净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求学生每一次的作业书写都要规范,不论作业难度有多大,数量有多少,都要始终如一,书写规范。一旦有不规范现象出现,马上给他们指出来,让学生立即改正。这样经过训练之后,学生都养成了作业整洁、规范的习惯,这实际上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做人的规范。再次,要求学生作业在整洁规范的基础上,做到语言表述的优美、内容表达的精确。既做到形式上的美观,也达到内容上的准确。这样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让他们在做作业中体会做人的规范,了解做人不但要外表美,心灵更要美。通过长期的作业要求及训练,学生行为习惯会有较大的改观,为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正确做人制定了行为准则。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越做越好。

四、通过作文训练,教育学生克服困难,完善自我。

读文章能陶冶人的情操,写文章也能塑造人的品格。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不是为“写”而“写”,而是做到“写”中“育人”,即在作文训练中,围绕写作目的,结合实际,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选取恰当的写作题材,通过写作,达到既训练作文能力,又培养人格熏陶思想的目的。2009年下半年,我任教的五(2)班,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班风较差。于是我结合作文训练,指导学生写《我爱班级体》的演讲稿,并以此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的群体意识明显增强,良好的班风逐步形成。2010年,我任教的班有一个姓许的学生,他纪律表现较差,个性强,很难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有一次,我指导学生写《真使我——》为题的作文,要求从“激动、高兴、伤心、后悔等词中选择一个补充题目,写一篇记叙文。结果小诸同学以《真使我后悔》为题,写了他有一次因违纪,致使班级失去了“流动红旗”的事,表达了后悔之情。我在评讲作文时,表扬他的作文有真情实感,鼓励他克服缺点,争取进步。从那以后,他确实有了较大变化。另外,我通过学生写《理解》使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应宽宏大量、和睦相处;写《我最需要母爱》使学生懂得亲情;写《假如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机遇,正确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形式繁多,方法多样。在教学中,我们应不失时机,从一点一滴做起,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像春风化雨那样润物细无声,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哺育和陶冶一代新人的爱国情操,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双重任务,才能培养出新世纪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3.4.5.黄全明主编:《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语文教学》(月刊),太原,山西教育报刊社,2006—2011年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2

但单纯的德育教育并不能真正完成这个任务, 需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而语文学科, 因其特有的性质与功用, 在贯彻德育教育中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 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不仅具有工具性, 更具有思想性。人类传递思想的物质外壳就是语言, 语文课文更是人类杰出思想的结晶。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 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沉淀了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精神的精髓, 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不过, 我们也应认识到在完成德育任务中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 而是应该在遵循语文学科固有属性的基础上把握语文学科德育的特点, 有机地进行品德教育。

一、语文德育过程具有相涵性

在语文学科中, 德育内容包含其中。而且, 同一个德育的内容会在不同的课文中出现。如爱国主义思想, 既可以融入《唐雎不辱使命》《三峡》等古文作品中, 也可以在《沁园春·雪》《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等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 也可以在《芦花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优秀现代文中展开。不仅如此, 在同一篇文章中, 也会有多个思想品德教育的点出现。比如,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 既有对恩师给予的无私关爱和真诚鼓励的感激, 又有作者强烈忧患意识和民族自尊心、爱国心的体现, 教师便可以在教学中抓住这两个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 一篇好的课文便是一个优秀的德育教育的舞台, 它以丰富的德育内涵, 对学生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二、语文德育过程具有随机性

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文段的理解, 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 不同性格和兴趣爱好的学生也会在理解上出现不同。因此, 学生思想的体现具有个性特点和极大的随机性。这就要求教师能“相机而动”, 把握住德育教育的时机。其次, 德育内容在语文教材中的出现并不像思想品德课本一样, 各节课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 而且也会有层进的阶梯性, 因此, 语文课中的德育内容在编排上没有严密鲜明的系统性。语文德育内容是分散在各册和各篇具体课文之中, 这样的德育内容也要求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点化引导。因此,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方法就具有了随机性, 即从各篇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出发, 采用灵活随机的教学方法。例如, 教学《行道树》这类的散文时, 应该从剖析象征的表现手法入手, 深入挖掘形象所代表的更深层的含义, 使学生明白作者是借赞颂行道树, 质;教学《走一步, 再走一步》这样的叙事性文章, 可以通过对情节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使学生认识到战胜困难在于走好每一步, 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可以由此体会到苦难是成长的财富及怎样对待朋友;而教学《中国石拱桥》等说明时, 可以利用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以及直观教具, 来了解中国桥梁的发展史,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具有情理性和潜隐性

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思想教育情感的学科, 其内容文学成分较多, 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 其实就是他们感情体验的过程, 是心灵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正所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语文德育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学生没有感受是在接受思想教育, 而自己的思想却在受到深刻的教育。例如, 《散步》一文, 作者在初春景色的铺排、一家人选择路线的谦让以及我们慢慢的行走, 无不让学生体悟到亲情的美好、生命的美好, 也将引导着他们用心去体会生活中浓浓的亲情。正是文章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画面给了学生心灵的感悟。

那么, 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1. 语文学科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

行,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多种有效地教学方法, 这样才会既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又取得较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筛选编选而成的, 大多具有鲜活的艺术形象。这些活生生的形象, 对于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一些贴近于他们年龄特点的文章, 更是会引起他们的共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教材中美好形象, 不仅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也会熏陶他们的情感,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推动他们不断积极向上。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剖析, 在人物描写的学习中去体悟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 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 《藤野先生》一文中, 通过对藤野先生外貌、声调、衣着的描写, 再现了一位生活简朴的教师形象;又通过对藤野先生修改讲义、改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事情, 表现了先生的正直热忱、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偏见的可贵品质。又如《变色龙》一文中, 通过对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中, 因为狗的主人地位不同而表现出来的言行, 深刻揭示了作为反动阶级走狗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卑鄙灵魂。

2.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抓住作品中具有生命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分析, 在品评中理解作品的含义。例如,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 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作者用他们的热情赞扬了富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3

[关键词]思想教育;挖掘;持之以恒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中,首要的是思想教育。随着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到来,学生受网络的影响严重,加之大多数中学生都进人叛逆期,父母由于种种原因疏于管理,他们的思想教育就必须重视起来,那么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就落在我们老师的身上。只进行思想教育,空洞乏味的宣讲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很重要的身教之外,还需要各个学科的渗透教育。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课本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

教材中每一篇文章中都蕴含着启迪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就看我们怎样去发掘,也就是说既要考虑到语文知识,又要综合照顾到思想教育,有机会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对教学来讲,如果注意了思想教育的渗透,是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的,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课时,学生们开始读时,很难读出情感,尽管在技法上作了很多指导,如声调要低沉,速度要慢一些等等,可还是不行,甚至有些学生会感到可笑,我意识到学生们远离那个年代,对周总理可以说非常的陌生,根本谈不上有感情,对此我要让他们“认识”周总理,于是我暂停朗读,而是开始介绍周总理,我举出了我以前听过的总理故事和一些文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然后我又非常动情地介绍了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如海的人潮,悲恸的哭声。学生们边读边想象,仿佛看到了总理的和蔼可亲,为祖国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人形象跃然纸上,学生们感动了,接下来就好办多了,有些学生竟然流下了热泪,这节课上的顺利超乎我的想象。我有了一种成就感,思想教育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思想教育渗透在教学中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

二、思想教育要适时合理

文章思想教育内容不定,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讲课灵活掌握。根据课文的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到水到渠成。如讲《捕蛇者说》时,不要一开始就急于讲社会怎么样,剥削怎么样,不要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感悟,感到“苛政猛于虎”,这是我们再去渗透我们的社会怎么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如果再加以引导,会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团结互助等等。反过来,如果一味的宣讲,不仅失去了语文课的本质——可能会变为政治课——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三、思想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一点很重要,教育不是落实在口头上的,不是你教育了就是完成了任务,要让学生领会,感受,并形成在自己的思想、信念、理想之中,才是真正进行了思想教育。语文教学中更要注意,我们绝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只做表面文章,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教学目标中的第三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有些老师就不管什么课,什么内容,都要说几句大道理,好像就完成了教学目标,这不就是纯粹的形式主义么?有害而无益。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所悟、有所感。真正的领会在心里。比如在讲《黄河颂》这课的时候,如果对学生大讲特讲怎样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要怎样学习,这一定是枯燥和乏味的,而如果让他们谈谈他们的见闻,谈谈他们见过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想,他们一定会口若悬河,乐讲乐听,进而会产生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会热血沸腾的朗读《黄河颂》,会产生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这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才使德育落在了实处。

四、思想教育要持之以恒

许多老师对教学的随意性太大,对思想教育的认识也不够深刻,所以对思想教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来了兴致,不管课文是否适合,就生搬硬套。没了兴致,就只捞干的(只教知识)。这种教育对教学是十分不利的,一是使学生形成了不好的习惯,在学习中只重积累,而缺少感悟和领会。(启迪思想不正是感悟和领会么?)二是教师也不能形成成熟的教学经验。影响教学效果。

语文是各科教学中更适合思想教育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材主要是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名家作品,他们的思想渗透在他们的作品中,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深刻的领会这一点,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好,要达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玉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4

刘艳龙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自始至终离不开认知和情感教育,二者密切配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的、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如果我们天天都力求纯粹合理,合乎科学、逻辑、语法,仅仅理智的进行语文知识传授,那么我们就会亲手造就语文学科的“流失生”,即不喜欢语文课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学语文实在是一种缘分,更何况学生不是容器、口袋,他们无法忍受机械被动的灌输。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后蹦乱跳的一群,他们需要情感的滋润和灌溉。学生不仅依靠认知而行为,而且受情感的左右而行为。但情感与认知若不能相互配合,或竟至彼此冲突,那么情感足以干扰认知学习。

纵观当今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为目标,以健康,良好的情感素质为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在课堂教育中,如果人的情感方面出现障碍,就会影响人格的其他方面的品质,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空谈不上为社会,为国家服务。仔细地想一想,如果一名的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她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后,其发展前途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极的。所以,教学中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中队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即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 的情感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我个人认为,首先我们要了解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一、情感教育有助于诗化语文教学

如前所说,学语文是一种缘分,一种情缘。语文工具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工具,它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既然是表达情意,那么,由语言文字所组成的文章作品,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蕴含一定的感情色 彩。其中,语文教学以突出的特点是它带有很浓厚的情感因素。因此,寓情于语文教学的特点,诗化语文教学,是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所以语文教学呼唤着情感。

二、情感教育有助于强化语文学习

情感不能代替认知,但是凡是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强烈波动的事物,就比较容易记住,且保持牢固有的甚至终身不忘;凡是学生对之具有好感,发生热爱,产生迷恋的事物,就能巩固地保持在他们的记忆中,从这个方面上说,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信号功能和强化功能。所以语文学习呼唤着情感。

三、情感教育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

人难免有产生压抑、困惑、寂寞、疲倦等消极情绪的时候,也难免有情感脆弱的时候。语文教学尽管不等于心理学,但能从感情狭义的状态中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再者,人的情绪与生物性需要有关,它常以心境或激情的状态,表现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人的情感与基本社会需要相关,它既带有人类的某种天性,又在社会环境中发展,具有较含蓄、较稳定的特点。人的情操语法噢及社会需要相关,它更多的是在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更深沉、更坚定的特点,如道德情感、美感、理智感等。所以,学生的全发展呼唤着情感。

在语文课中但多数是文质兼美,历史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强容易扣人心弦,但为什么有的学生对语文课会感到枯燥无味呢?会感到消极被动呢?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只把语文作为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而忽略了情感因素的激发。以至于把活生生的语文课讲“死了”。学生并无兴趣可言,因此,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善于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学生才能感觉到以情激情,才能将情感发挥到最高境界。那么,教师应怎样做,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首先教师要进入角色。教师进入角色,必须建立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教师的情感必须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并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境界。如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尊重信任,理解关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好感和依赖,随着自尊、自信、自强的学习热情油然而生,这种师生互动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求知欲增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习结果也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其次,教师应重视创设情景。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教师应善于创设情景,带领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即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融汇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作家之心于教师之心,学生之心达到心心相印、情情相通,教学场景呈现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这时候,学生怀着一种新分的心情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教学活动,头脑清醒、思维灵活,记忆迅速,创造思维的火花在“共振共鸣”中迸发。

第三、是教师的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之生动形象,充分情感的语言,这种语言有助于挖掘情感因素,有助传情达意,叩击学生的心弦。无声语言之表情和配合得体的手势和动作,教师岁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爱恶语的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感情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情感的对立性,情境性和感染性等特征,充分运用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美的力量,以及自由积极向上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至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确立地位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从根本上说,认知活动的启动、维持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的情绪、情感。可以说,如果没有情感的配合和促进,认知活动简直无法进行。把教学看成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活动,以为只要掌握知识就万事大吉的想法,是极其片 面陈旧的。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重视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对只强调传授知识的旧观念而言,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倘若无视情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把他排斥在语文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之外,则仍然不完整。而事实上,许多语文教师总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努力探索加强情感教育的路子。任何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课上也总是有意无意地渗透自己的情感,完全没有情感教育的语文课客观上是不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进一步增强情感教育的意识,努力做到有心、有序、有效,真正确立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情感教育决不是随心所欲的事,不是高兴就进行不高兴则可以取消的事,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所提出的有关要求,结合课文内容,确定情感教育的目的,要点、方法和途径。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如果忽视了情感教育的目标以及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就会出现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认知活动出现障碍。应该从整套教材到每一册书每个单元每篇文章,有一个完整而具体的情感教育目标和计划,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反复强化的情感教育过程。这样才能克服随意性,克服星星点点,一鳞半爪的现象和一曝十寒的毛病,也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培养和训练,不仅要明确情感教育的内容,而且要着眼于情绪感受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情绪和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用好教材,借助教材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积累,引导他们感知课文内容,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进而促使其完美人格的构建,这是语文教学的使命之一,是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具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自我就教育能力的训练和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感染固然重要,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固然不可忽视,但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的增强,自身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因此,要把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就一定要切实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有的放 矢地加以引导米促成转化,促进每个个体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并进而使整个班集体成为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群体。要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做法,废止一切空话、套话、大话。只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情感教育,才能叩响学生的心弦,受到实际效果。那种贴标签,画蛇添足的做法,只能造成情感的冷漠,甚至虚伪,而不能激起情感的波澜。

二、着眼发展、建立机制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人的内在心理结构的塑造。这就是说,要使学生在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操,并强化情感发展的机制。

应该在情感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激发起情感感受的欲望,并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不同于逻辑的理性认知过程,它不属于认知活动的范畴,而是与认知活动交融在一起的,与认知活动相辅相成的一种心理过程。它同认知活动一样,是人的发展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

情感教育与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只能寓于听说读写之中。

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之中。通过范读把教师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课文本身对学生熏陶感染固然是重要的,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也不可忽视。教师的范读,除了示范作用之为,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把教师这个特定的个体的情感体验通过有表情的高质量的朗读表现出来。学生的齐读,个别读、分组读,也不只是为了熟悉或背诵课文,更重要的还是情感体验的交流和深化。课上各种形式的读,固然应一度正确为基本要求,但同时也必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严格地说,若不能正确把握课文中情感的基调,也不可能真正做到读正确。

情感教育应寓于讲解之中。教师的讲解,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包括情感的熏陶。教师讲解课文时,应该表现或表达出自己的爱 憎,自己的喜怒哀乐,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给学生以深刻的甚至久远的影响。教师更应深深懂得,一堂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象诗一样精炼、感人。以捷克的结束语,特别是交完一篇扣人心弦的文章的结束语,应该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而不能呆板地收束,给人以索然无味之感。至于讲解时的声调、表情、体态,所用词语的感情色彩,无不仅反映教师的情感激起对课文中人物、事件的态度。而所有这些都不可能详细地写在备课笔记上,只能伴随知识的传授和阅读的指导渗透在讲解之中。

情感教育还应寓于各类基本训练并延伸到课外活动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鉴赏作品,不知要揣摩字、词、句的含义,贫家篇章结构的特点和写作的技巧,还必须求的情感的沟通。这里用常用的手法,进入角色。如果只重视认知过程中的认同而忽视这种情感体验,就很可能导致认识的浅薄和语言的干瘪。科内的情感体验,靠的是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充分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围绕语文教学所进行的参观、访问、观察、写生等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而且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在上述的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感受、兴趣爱好随时随地都可能在学生的心坎上打下烙印。所以,教师要有强烈的情感意识,并善于把握机会,以自己情感的火焰照亮受教育者的心田和他们人生的旅程。

情感教育的实施,语文教学就像一个人的脉搏正常跳动一样,显示出勃勃生机,既扎扎实实,又生动活泼。反之,则会出现死气沉沉的局面。

三、协调关系,创设情境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协调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关系。众所周知,情感教育是认知发展的动力。认知活动的启动,维持和发展,离不开情感的作用。由于情绪的低落或波动,由于情感的淡薄或抵赖,认知活动必然处于低效状态,甚至难以持续。反之,由于情绪稳定,由于情感的投入和他的调节作用,认知活动 才有可能顺利进行。忽视情感教育的同时,往往看不到情感教育的作用,一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出现卡壳的现象,就一味埋怨学生。殊不知,没有情感教育的参与,学生的认知是很难进入最佳状态的。

要协调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的关系。教学是在具体的特定的空间进行的,为优化教学过程,需优化教学环境。一个班级的环境,学风如何,影响每个个体的学习。应该使每个学生热爱语文学科的学习,努力激发他们的动机和兴趣,一堂成功的课,一定要有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投入。那种完全由教师讲,学生听的作法,不仅不利于认知活动的进行,而是就情感教育而言,也是绝对不可取的。

优化教学环境的突出任务在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是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增强对事业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就必须破除封建的师道尊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企图用强制的,训练的手段要求学生建立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那是南其辕而北其辙。教师的成功应表现为引导学生乐滋滋地读书,主动地求知、探索,自觉地接受教师的熏陶感染,提高渎职,发展个性。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师生思想,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情感。教师即可使自己的情感隐而不露,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又可以直抒胸臆,叩击学生的心扉。由此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则既可以似清风吹拂下的微波,又可以像飓风掀起的波澜。一切都应该合乎情理,顺乎自然。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必须即以诚感人,有以言感人。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对课文中所表现的感情、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志情、爱国情,爱心、善心、事业心、进取心、自信心,正义感、责任感、审美感等等,教师要认真地感受,以自己真切的体会与学生交流。千万不能以教训人的口吻对学生唱高调,说假话,千万不能故作姿态,矫揉造作。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魅力,体现情感教育的真正内涵。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5

听完此故事,我个人认为:情感教育的缺位,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感动的体悟,缺乏起码的情感。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教学需要情感出,学生呼唤情感来。为适应面临的国际性竞争与挑战,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历史局限的误区,确立情感培养目标,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一名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极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认识情感与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一个人对事业充满着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就会发挥创造性,就能做出成绩来。所谓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深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这样说,情感信息的传递,在语文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即使在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应伴随着种种情感活动,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家长教育学》),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二、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从语文科的性质来看,它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它反映着政治倾向与感情色彩,当学生接触课文时,接受的不仅仅是文章的形式,同时也接受它的内容--观点和情感”。可见课文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而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优的佳作,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可以说:语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情感海洋,为语文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另外,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学生也有丰富的情感,复杂的内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而忽视“情”的作用,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理”只有通过“情”的心灵内化,才能转化为符合规范的思想和行为,单纯的说教势必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情感的突破口,以情感去感化学生,使课文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呢?首先,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是语文情感教育的前提。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语文教师热情生动的讲解,使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本身产生浓烈的兴趣,进而迸发学习语文的热情。其次,理智感、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操是语文情感教育的三大支柱。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生动而形象的讲解,把文章中这些优美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之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使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趣味得到提高。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

1、以文本导情

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导入课文时,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有位老师在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曾用这样的导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写过赞美母亲的名诗佳篇,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亲的诗篇,情挚意浓,脍炙人口,历经传诵。同样,人门也经常把祖国、黄河比作“母亲”。母爱历来被公认为是世上最无私,最神圣的爱。下面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分别用一分钟时间叙述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爱。寥寥数语,启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无疑如投石击水,从感情上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探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教师的这种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让学生收集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已超过了语文本身学科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

2、以诵读悟情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当然,有表情地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满,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一文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吟,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吟咏背诵,不但能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毛泽东喜爱韩愈诗文,一部《韩昌黎集》大部分能背诵,晚年坚持背诵李白、李贺、李商隐及辛弃疾的诗词,正是在这吟咏之间,才涵养了他“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浩然之气。现行语文课本中很多古今中外名篇,其深蕴的意味不借助于诵读则体会不出的,还有一些课文所渗透的谦和、友爱、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可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弦外之音”等,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这样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的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

3、以艺术染情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以用于教学,是大有裨益的。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可让写小剧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回来后,在家门口发现一个貌似于勒的人,此时,又会发生什么?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写自导自演,能够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该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爱憎情感表达也就油然而生了。

4、以体语示情

语文教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能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相互感知到的各种意识信号。语文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传情的特殊本领,当它被“引进”语文课堂领域后,就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对学生作意识上的导向,可以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自己所启示的思路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发现。脸面是心灵之镜。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眼睛是心灵之窗,课堂上,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地去平视和环顾大多数,不应老是两手着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其余则视而不见;也不应站在讲台的一侧而使视野顾此失彼。教师不论实施哪一教学环节,都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要给予满腔热忱的关注。教师的视野所及,以目传神,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个别学生面朝窗口,思想“开小差”,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的办法,通过目光把教师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地传送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语文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

语文教学会给学生情感美的滋养,也会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它完全应该是开放的、互动的、诗意的。一朵具体的花,远比关于她的一千种描述包含着更多的真理,情融融,意切切,方能在语文世界里为学生撑起一片朗朗的天。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还很多,正所谓“听唱新翻杨柳枝,更吟别韵桃李词。踏歌不尽心头语,前路再和千首诗”,热爱我们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改革试验中,去关注语文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思索与感动,才会让我们的语文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一种期待。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6

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首先,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地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美的薰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其次,美育也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语文固然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但语文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念以及负载人类文明成果也是显示了其鲜明的人文性。“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堂更应是涌动着真情,充溢着美感,焕发着生命活力的磁场。课文一旦离开了美,必将显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应有的魅力。第三,课堂美育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不仅包括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同样包括美的素质,即正确感知、判断、理解美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师更有必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通过美育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要接触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水平,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增强区别社会生活中的真伪、善恶与美丑的能力。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优秀的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不是纯客观地描写现实生活的,而是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加以选择、概括和再创造,塑出优美、生动的艺术形象。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对其中的艺术形象必然会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反应,引起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悲惨的或可笑的等等感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快和陶冶。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着天然的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审美教育这一神圣使命。

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文学作品的内涵极其丰富,能引起人们美感的方面很多,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1、指导学生“朗读”,显示作品的语言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春》一文中“春风图”的描写,写出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朗读时对学生在停顿、速度、节奏、语调上加以指导,让读者感到耳畔似

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仿佛感觉到春天的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香,看到一幅美丽的“春风图”。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更能表现作品的美。如鲁彦《听潮》,通过对大海潮落、潮起、潮涨三个阶段不同潮声的朗读,体现作者对大海的溺爱的感情,体现大海的雄壮美和伟大的力量;又如冰心的《纸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设身处地与作品的脉搏一起跳动,与作者的感情进行沟通,从而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2、指导学生“析文”,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如《爱莲说》一文,可指导学生抓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句子进行赏析,启引学生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志行仪态等方面去感知形象,使学生意会到莲高洁可爱的品格,由此对莲所象征的有坚贞气节的君子产生敬仰。又如《春》一文中“春花图”的描写,抓住“不让”、“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等词语的描写,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像那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等词展开联想,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硕果累累,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感很强的春天图充分展现出来。对事物的形象进行分析,在审美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趣、情趣、达到“意美以感

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感受。

3、指导学生“感悟”,体味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美。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作品创作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在对作品体验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者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如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通过对无名战士的外貌描写,表现出这位负了伤并遭受饥饿折磨的战士跟痛苦与死亡进行顽强斗争的精神。接着通过卢进勇送他吃青稞面时的“呆滞”的神情和“不,不„„没用了”的语言描写,通过无名战士把火柴交给卢进勇时的“抖抖索索地打开”、“小心翼翼地数着”的动作描写和数完后“脸色舒展开”、“发出一种喜悦的光”的内心描写,进一步写出了无名战士的伤势过重和生命的垂危,又体现了他对火柴的极度珍惜,从而刻画了一个对党无限忠诚的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这样指导学生抓住语感的“感悟”,就使学生感知到小说刻划的红军战士的高火形象,理解到红军战士的精神美,受到红军战士长征精神的感染。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此美育效果的作品非常多。《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以松骨峰战斗、战士马玉祥救朝鲜小孩、作者与一位战士的谈话三个典型事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杜甫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文中,杜甫高唱“安得广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由个艰辛的处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类似的处境,这种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拨动

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激发起学生们积极向上的愿望。《驿路梨花》展示了边疆青少年助人为乐的精神美„„

这些闪耀着美的火花的思想情感,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的涵育、思想境界的陶冶、人格结构的美化有着巨大的作用。这正如中国传统典籍中对于乐教思想的认识一样:“乐于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亦”,“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亦速”。学生通过对作品思想美的体味,获得人生的启迪和顿悟,增强自身思想与道德的涵养,从而实现人自身的美化。

以上是从课堂教学重点中,从教材处理方面阐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当然,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还有许多,如进行丰富多彩、生动健康的课外教育也能收到很好的美育效果。此外,教师除了处理好教材,潜心发掘美育资源外,也要注意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做义章,力图使方法科学、实用、审美化。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以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及美好的形象去熏陶感染学生。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7

一、美术课堂教学应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当今社会正面临国际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趋势, 对未来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课是一门视觉艺术课, 是一门培养审美能力的课程, 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美术教学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这要求教师要具有一种超前意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既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临摹、写生的一般技法和基本技能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接受美学的陶冶时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 树立崇高的思想情操, 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 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二、美术教学应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美术功能具有审美作用,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鲜明的教育性。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 也具有教育作用。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 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学习及社会活动中, 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和完善起来。所以, 学生的思想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美术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授技法技巧, 在美术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感情不断受到影响, 培养他们之间合作、协调、互助的团队精神。

在美术教学中, 学生对一项绘画技术的认识和掌握都需要一个时期和过程。在实际操作和动手训练中, 学生都要积极主动、活跃地思维。在此过程中, 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互助的思想品德。

为了促进学生动手动脑, 提高动手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可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作业。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 由于条件的制约, 学生一般很难独立完成高质量的作业。比如复杂的工艺制作, 在这个制作的过程中, 学生必须合作, 分工协调, 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作业。没有团队、协作、互助的精神, 是完不成一幅优秀的工艺作品的。在实践学习中, 让学生体验制作的乐趣。在教师的指导下, 增强学生的集体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形成协作团结的团队精神。

三、美术教学应多种方法渗透思想教育

在美术课堂中, 教师必须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采取相应的方法方式来进行教学, 在实际中如何操作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精心设计。美术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它需要教师上课讲授要有故事性、趣味性、科学性。不论欣赏作品还是亲自制作, 都要求教师讲授时生动有趣, 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受到吸引, 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巧妙地将思想教育贯彻其中。

例如在教学蒋兆和的《流民图》时, 教师可介绍蒋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创作的历史年代。那是一个动荡落后的年代, 到处是贫穷、饥饿、瘟疫, 画作表现了旧中国农民的苦难生存境况。在给学生讲述、分析这幅作品深刻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让学生接受美的陶冶时, 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育学生要珍惜自己今天的生活, 要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在教学鱼形工艺制作时, 教师讲到制作这些美丽的鱼时, 首先要取材于现实生活, 用心感受、美化我们的生活, 教育学生不要忘了这些美的东西都是人类的朋友。当今的社会已被工业文明到处侵占, 植被遭到破坏, 河流遭到污染。教师要教育学生别忘了给鱼儿一个干净的家园,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让学生及时受到有关环保的教育, 明白环保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环保应从我们自身做起。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8

一、在语文课堂中加强情感渲染

1.抓住重点词句,在语言文字中渗透思想教育

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教育性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许多美不胜收的景色,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为什么作者不用其他词语而用这个词语,为什么在句子中用了这种修辞手法,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从而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说,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的“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重点体会一下对这句话中那几个词语印象深刻,学生肯定会找到“凡是”“统统”“拿不动的”“掠走”“实在”“任意”等词语。通过分析这些词语的意思,可以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凡是”“统统”说明他们已经把圆明园洗劫一空。“任意”则写出了他们的疯狂、野蛮。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英法联军不但把圆明园洗劫一空,而且进行了破坏,生动地表现了英法联军的贪婪疯狂、野蛮,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强烈愤慨,同时使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强化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我认为,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品味语言文字与思想教育要紧密相连。

2.抓住重点词句,在语言文字中渗透思想教育

入选课本的文章一定饱含着作者的真情,因此指导学生朗读也是一个让学生走进作者、理解作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如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句子,读出他认为的作者的感情,几组读下来学生自然会学习别人的长处,最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准句子的重音,还要找准句子的语调,再有感情地反复读几遍,这样学生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容易产生共鸣,很多学生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洗礼。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五壮士跳崖前的动作及口号才能体会五壮士的在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喜悦、面对敌人时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人民和党的忠诚。因此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二、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深化思想教育

语文学科与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相当丰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教材的德育因素,不仅要坚持积极传授正能量,还要积极启发诱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将这种影响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而不仅是停留在课本上。如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在人生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经告诫我的话:道德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与鲈鱼相似的“鱼”的时候,要学生联系自己所谓的“鱼”就是自己不应该得到的金钱、荣誉、地位、利益、好处以及那些暂时能带来方便的事。比如考试时教师多给了分数,买东西售货员多找了钱,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等等。作者说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让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的言行,看是否能抵制生活中种种“鱼”的诱惑,学校规定不能随意践踏草坪,不能在楼道内大声喧哗等,是否都能做到呢?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小事中检讨自己的行为,从而让教材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发挥育人的作用。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联系实际生活,让学到的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真正地对学生生活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不然再多的说教也是枉然。

三、根据教育内容,写命题日记

所谓命题日记,其实就是命题小作文,但是由于写日记同时再写作文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同时有的学生反映说“天天写日记实在没得可写”,于是我就在一周拿出几天让学生写小作文,命上题目,就成了现在说的命题日记了。它能不断劝导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不断地自我教育。因此,我针对我们班的具体情况做了一些具体的改进,就是在每周起码拿出三天来写命题日记,往往还结合班级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现象。

比如,学期开始时,我让学生写《我心中的榜样——***》以明确自己的目标,明确新学期的努力方向。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榜样,同时表明自己要好好向那些榜样学习;也有学生要学习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他们良好的品德;写《我的梦想》,有学生在日记中明确自己的梦想,并希望为此努力奋斗;也有学生希望班级能在下一次考试中更上一层楼。快要期末考试时,我就让学生写《考试来了,我的目标》《怎样面对期末考试》《二十天后的自己》。这样学生自己感受到了考试到来的紧迫感,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努力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班级一段时间纪律不好,我就让学生写《我是如何看待上课违反纪律现象的》《假如我是班主任》,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肯定不会替违反纪律的现象申辩的,肯定没有学生会说违反纪律好的,都会坚决地批判违反纪律的行为,激发学生内心那种正义的一面,同时让平时纪律差的学生能够产生“不好意思”的感觉,帮助他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比如王振源同学和滕世刚同学就在日记中深刻反思了自己违反纪律的行为,并且保证以后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还有的学生,比如董衍宇同学、丁杨同学、秦培硕同学替教师出谋划策,有的建议比较可取,希望班级纪律得到改善。我觉得不管他们出的计策是否科学有效,是否能够被我采纳,对于纪律好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锻炼,增强了班级集体责任感。对于纪律差的学生,这不仅是一种教育,同时还维护了他们的尊严。

班级里王筱茜同学手臂不小心摔伤了,造成粉碎性骨折,我就让学生写一篇《假如我是王筱茜》的文章,让学生换位思考,体会一下王筱茜同学的痛苦和不便。很多学生在日记体会了胳膊骨折的痛苦,更加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也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应该力所能及地帮助王筱茜同学和其他应该受到帮助的人;也有学生说王筱茜同学手臂骨折了还坚持来学校上学,这种精神很可贵;还有的说王筱茜同学手臂受伤了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用左手考出了高分,我们没受伤的同学更不能落下了……这样的一篇日记,不但让学生学会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同时让学生学到了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他人,乐于助人,自强不息,团结友爱,勇于战胜困难挫折……

这样通过有意识的命题作文,学生在日记中不但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学会了自己独立地、认真地思考问题,同时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道德自我教育。这种教育,主要靠学生自我实现的,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不但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而且有利于推动智育更好地进行;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把德育与智育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促进学生的德、体、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1 篇9

单位:新密市刘寨镇初级中学

作者:张晓燕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我们的传统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智能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所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以致长大后出现错误或偏激的道德行为。所谓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语文课要上得美。优美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的心田,带学生在美丽的世界中徜徉,让学生学得愉快,学的兴味盎然,获得艺术享受。这应该是对语文情感教育的手段和方式的回答。我在教学中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语文教师要创设情感教育氛围,以引起学生兴趣 教学实践中,以情感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想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就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和展开要围绕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要求;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只有教师的爱心为学生所感受,学生心灵的琴弦才会被教师所拨动。其次,教师还要注意用亲切的目光、婉转的声调、优美的语言调动和鼓舞学生,使他们感到环境的轻松愉快、教师的和蔼可亲,从而使教师作为良师走近学生的心灵。只有情入课堂,才能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发掘出来;也只有情入课堂,才能把无生命的汉字符号变成有生命的语言、流动的情感、优美的画面,使得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情入课堂是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发挥语言优势,以情激情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是意识的载体。人们总是通过语言来加深认识,加强了解,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苏联著名高级神经活动学创始人巴浦洛夫把语言看做是最有力的刺激物,因为语言中充满着情感。虽然说课堂上教学情感的引发,可以靠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新课导入,可以靠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凄婉的表情范读,也可以靠形象可感的无声演示,还可以靠见其人,闻其声的电教手段……然而最主要的是靠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显然,这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语言要饱含感情,以声带情。含情的语言能使人感到感染,引起共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并把它通过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再以曾琳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为例。上课铃一响,曾琳老师使用深沉的话语导入新课――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中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逝世,使群山为之肃立,大海为之哀泣,亿万人民更是悲痛欲绝,泪水洒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也洒遍了五洲四海的整个寰宇。他,就是我们非常崇敬的与爱戴的周总理……曾琳老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导课语不单将学生带到那个令人悲痛的氛围里,去审视这一具有崇高形象的一代伟人。而且学生的审美快感,随着情感的激发而产生;学生的审美体验,也随着对总理的爱戴怀思之情而升腾。

(二)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教师说话要抓住关键,言简意赅。既忌矫揉造作,又忌肆意纵情;既忌怪诞晦涩,又忌重复絮烦。应力求“言尽而旨远,言简而意丰”。以恰如其分的情感、精当准确的措辞、绘声绘色的讲述,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三)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形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为开发语言的潜能,教学中要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运用投影图象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三、激发联想和想象,使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

新的语文教科书上选择懂得课文,大都是文情并茂的文章,他们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的办法,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让学生去体会和领悟。教学《春望》一诗,我们引导学生做如下的联想和想象:假如你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你会怎么样?假设在战争年代,你离开亲人多时你会有怎样的心情?这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很快就能够体会诗人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忧国思家的感情。

教学朱自清先生《春》我们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水彩和画笔,根据作者的描绘,绘画出春天的花鸟风雨以及春天在天空中飘飞的风筝,在鲜明靓丽的色彩中,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图画说明构思的依据,在语言和绘画的交融之中,让学生体会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人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柳宗元写的《小石潭记》我们让学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你一个人在一个幽静的林子里你会想到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经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被贬谪以后自己内心的凄凉感和失落感。

我们在教学《皇帝的新装》的时候,还把课文改成课本剧,让学生边表演边体会文章的人物特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体会和评价,使学生明白作者对荒谬昏庸的统治阶级的无情讽刺和批判。

四、发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感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学计划2022下一篇:小学生迎冬奥会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