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方法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方法(精选11篇)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方法 篇1

摘 要: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部分之一就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对目前一些课堂提问方法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结合语文教学的实例对教师如何提问的艺术性设计进行了着重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

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已经成为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和教师参与、引导、组织的双边活动。教师的“导”在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导”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疑提问。语文教师只有对课堂提问进行高度重视,讲究提问技巧,使课堂上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针对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怎样提高提问效果,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课堂提问方法上存在的不足

1.设置的问题不好

有些教师设置的问题没有目的性,比较混乱,问题的内容和课文内容没什么关系。学生的层次和水平各不相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如果教师用一样的问题进行提问,就无法引导每位同学都去积极学习。

2.提问的对象较少

有些教师提问时只提问个别熟悉的同学或几个学习好的,导致其他同学失去了关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动力,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形式单调枯燥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时常用一些“是不是、对不对”等缺乏启发和引导的提问口头用语,导致学生只可以用“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两个答案来回答,缺乏灵活性,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只能跟着教师习惯性地进行问答活动。

4.目的不明确

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比较随意、盲目、不明确,使学生不知道从哪儿着手解决问题,“误入歧途”。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分析

1.激发兴趣,质疑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去体悟、去思考、去总结,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给学生充分说话的自由和权利,要善于对学生星星点点的思想火花进行捕捉,把学生的见解总结出来,培养学生质疑的乐趣和创新的思维。若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考虑比较成熟,但不会表达,教师就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若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某个问题疑惑不解,教师就要及时解惑、点拨。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由教师给学生填塞真理的教法,使学生能够主动探求知识。

2.旁敲侧击,启发诱导

教师可以针对一些精彩的地方从历史、政治等其他角度来提问或反其意进行提问,如“反过来写行不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可以增加问题和文章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时代背景和文章的理解;可以进行书面提问,也就是在预习的时候将问题印到提纲上,启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便于学生带着问题求解;也可以不把问题直接提出来,针对课文中需要提问的地方创设一个场景,利用表情和手势把某种情境创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去找答案。

3.抓住关键,提纲挈领

教师在讲授某篇课文之前,首先应该吃透学生和教材,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这些问题必须是体现文章重难点、围绕教学目的设计的,必须由浅入深,紧密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逐渐引学生入境。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提问:在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中,三个“中国人”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如此提问就可以提挈全篇,在紧要之处提问,使学生懂得蓄意诬蔑的卑劣伎俩和论敌偷换概念,并且理解全文的脉络和写法。

4.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如果课堂的提问仅仅是直来直去,就肯定没有较强的启发性,这会阻碍思维的发展,而且对于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如果以“活问”“曲问”的方式将问题提出来,就会让学生去动脑筋,他们只有“跳一跳”才可以解答。比如:在上《桃花源记》这节课时,为何桃花源村的人反复叮嘱他不要告诉外人,渔人却不守诺言告诉了太守?有什么用意呢?作者为何要如此安排呢?这种富于技巧性、因势利导的提问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

5.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教师可以在实际操作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将大问题分解为一组小问题或将难问题分解为有趣、易理解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地提问,逐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向思维的纵深方向延伸,学生肯定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提问。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学生和教师之间信息的双向互动,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提问的方法和顺序引起重视,只有在教学中对提问方法进行科学的设计,才能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激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方法 篇2

1. 提问式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主体, 只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其求知欲, 才能使得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与能动性学习思想道德知识。可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

2. 提问式教学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要求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处于向成人期的过渡时期。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表现为需要与教师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他们需要在理解与认同的基础上接受教师的观点。而提问式教学恰恰与大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相符,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提问式教学法, 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提问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贯穿提问式教学法, 不断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等环节,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学生只有首先运用想象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通过发现问题, 才能提出问题。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于丰富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其创新能力, 具有重大意义。

二提问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具体应用

1. 合理设计问题, 巧妙提问

第一, 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提问式教学法, 并不是简单地提出单一的问题, 而应该是由教师经过深思熟虑, 以导入式, 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讨问题。

一方面, 结合对生活的体验来提问题。基础课要善于从生活体验中, 如交友处事、吃穿住行等方面抓取案例, 提出问题。如笔者在绪论中讲到“适应大学生活、学会与他人相处”时, 针对如何与人相处, 有如下教学对话。问:同学们喜欢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学生A:我喜欢跟善良的人交朋友。学生B:我喜欢跟勇敢的人交朋友。学生C:我喜欢跟有钱而且慷慨的人交朋友。问:为什么?学生A:善良的人让我有安全感。学生B:勇敢的人能给我力量。学生C:有钱的朋友在我有困难时能帮助我。问:那你想过自己能为朋友做什么吗?学生:沉默。问:那你明白交朋友的诀窍了吗?学生:原来这样, 就是能给予别人精神或物质的东西。通过这样的对话, 学生迅速明白了与人相处的秘诀, 而且简单易行。

另一方面, 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来提炼问题, 抓住这些学生的关注点可极大延伸教材内容。如讲解教材第三页中“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这句话时, 针对“自信、自律、自立、自强”这几个关键词, 可以提问“如何看待女大学生傍大款现象?”并通过正反案例的对比, 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第二, 巧妙提问, 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适当提问, 刺激学生多角度思考。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教学的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 这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因势利导, 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或在学生注意力较集中、思维活跃时发问, 或者是上课时间较长, 学生有些疲惫, 为了唤起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注意时提问等。另外, 课堂提问最根本的一点是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的提问应力求多角度, 具有开放性。

2. 通过营造相关情境, 激发学生思考问题

第一, 创造情境模拟的方式。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社会现象进行细心观察, 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及所学的基础思想道德知识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思考, 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

通过提高学生对于思想道德课程的学习兴趣, 进而触发、培养其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在思想道德教学过程中, 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与思想道德知识, 选取有趣的探究问题, 与问题背景联系, 并根据实际生活情况, 通过向学生展示明显、生动有趣的思想道德现象, 创设出合理、具体的问题情境, 使得学生感知到大量思想道德现象, 并进行思考。在教师所创设的模拟情境之下, 起初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仍旧较为简单, 但是通过长期贯彻此种教学手段, 加强学生的思考与问题意识培养,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并锻炼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此种教学手段与以往教师的满堂问模式不同, 更有利于让学生加深印象, 提高学生对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技巧。

第二,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想道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它属于社会科学, 生活中的思想道德现象随处可见。由于大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较强, 教师应当通过调动学生对于新鲜事物与新鲜的思想道德现象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各类思想道德现象, 尤其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第三, 以温和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多提问。由于当前思想道德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况较少, 大部分学生担心自己提的问题被同学或老师笑, 或者因担心出丑、羞怯害怕而不敢提问。因此, 教师应当营造和谐、自主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提问。教师可以通过给予提问的学生适当的评价及鼓励, 支持学生多提问。另外, 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 当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应当称赞、表扬其勇气, 然后再让学生们共同探讨、分析问题, 减轻学生的精神束缚感与心理负担, 便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学生学习思想道德课程的积极性。

第四, 引导学生从拓展思考中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研究课程与教材内容, 选择较为合适的转移点与发散点, 设计一些较为开放性的联系,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理论进行拓展思考, 促使学生发现新的问题。通过深化、转移、发展该新知识点, 解决新的问题, 加深学生对思想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结束语

在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 教师应当适当贯穿提问式教学法, 事先准备好问题, 并把握好时机来提问, 巧妙地与其他教学手法相结合, 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这与大学生的身心、智力、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通过提问式教学法, 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将复杂、抽象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简化为简洁、明了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洪明.试析提问式教学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14) :51~52

浅谈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提问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方法 全体学生

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语文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学习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提问是教师把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提,是提出,是问题的准备;问,则是在活动中对问题的实践。不管是提还是问,它们都是提问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思考、探索、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1.课堂提问的要求

(1)提问目的要明确,层次要清楚。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因此要围绕教学中心,根据不同的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问题顺序,使提问为教学内容服务。

(2)引起兴趣,激发思考。教师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

(3)围绕中心,适时而问。教学过程中,教学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教师应当善于捕捉,因势利导,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学生“心欲知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不失时机地用问题的钥匙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4)讲究方法,难易适度。问题提得巧妙、合理,不仅能使学生按教师意图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使教学在良好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2.课堂提问的方法

2.1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

课例:《海伦?凯勒》

师:你们的谈话使我想起了耳聋后的贝多芬。耳聋,对常人来说是部分世界的死寂,对音乐家来说是整个世界的毁灭! 而贝多芬依然挺立, 他用牙齿衔着指挥棒放在琴键上用心灵感应每一个音符,奏响了他的《英雄交响曲》!其实,像司马迁忍受宫刑写《史记》、凡?高在精神分裂状态下创作《向日葵》……经历过很大的痛苦,才使他们从平凡走向伟大。那么,从他们身上我们获得什么启迪呢?

以提问将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相整合,或是由课文内容向课外阅读拓展延伸或迁移,或是由“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把“提问”与“对话”融为一体,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还使课堂充满活力。

2.2梳理式提问

这类提问从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出发,揭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把握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课例:《秦始皇兵马俑》

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电脑已经风靡全球,然而在沉沉的地底下,却冲出了一支古代帝国的雄兵(课件演示,配以铿锵的战鼓声),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请大家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个教例,看起来平平实实,教师的一句提问,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实实在在地读课文,训练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概括、表达能力。把“教师传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2.3曲线提问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

课例:《小橘灯 》

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

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师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

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

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

2.4探究式提问

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通过提问给学生明确的导学思路、方法或目标。

课例:《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

师:方博士说,“21世纪人类将面临严重的水荒!”地球上江河湖海那么多,怎么会缺水呢?学生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地读书,很快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第一,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第二,水污染十分严重。

师:淡水资源是怎样有限的? 水污染又是如何严重的?你们能不能拿出具体的资料和事例来证明呢?(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有的相互讨论,有的查找资料。)

教师抓住关键的内容,把握恰当的时机,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答案,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就被点燃,在探求答案中,不盲从、不雷同他人的观点,不满足已有结论,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思维品质就会得到培养。

3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中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现在提倡的“尊师爱生”,既继承了传统的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又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爱护。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被再次提出,即“互尊互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教师把学生看做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对新课改的实施有深入而正面的影响,只有在这一基础上,课堂提问才能顺利、有效地展开。

3.2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教师的教诲。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3.3提问的语言规范,要科学、生动、易懂

科学,即强调提问必须符合学科的规范性和汉语的规范;生动,即语言表达形象;具体,颇具趣味性或吸引力;通俗,即语言平实,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也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低年级是通过问题进行学习的,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设计出有效的提问和在活动中实施有效的提问,是对整个活动有效性的最大保证,也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陈达平 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初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196.24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 篇4

一、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难点,每堂课提问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不突出重点、难点,舍本逐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问题要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深浅要适宜,在教学实践中,问题设计有两个极端:一是问题大而玄,如检查性提问时,上节课我们讲了什么内容?二是问题细而明,学生不假思索,“是”与“非”脱口而出,这两个极端有共同的弊病:不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前者大而玄,后者细而明,因此设计问题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靠船下篙,让多数学生跳一下就能摘到树上的果子,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智力。

三、问题要面向大多数

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每堂课的主旨。所提的问题要精挑细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并且要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以中等水平学生的接收能力为主,适当兼顾优、差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回答问题有所收获。

四、问题要以旧带新有利于巩固新知识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各学科知识系统性很强,前面知识掌握不牢。继续学习就难以深入。

五、问题要有梯度

设计的问题应当由浅入深,有一定的层次感,不要在一个水平上盘旋,具有梯度,学生的思维活动才不会中止。比如通过阶梯式问题,启发学生溯踪录源,寻求答案,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不至于中止迁移。

六、提问时教师须认真听及时批判正误

学生答题圃于自己的阅历和思维能力,难免出现偏颇,教师在听答时,要有耐心,态度要和蔼,不能急躁,要让学生说完,允许学生有预想外的答案,并要容忍答语中的一些不当和错误之处,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全面正确的知识,而且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答题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篇5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孙崇来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好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江苏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1996?6孙崇来文)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

2?系统性原则

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

3. 启发性原则

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泛,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

4.?趣味性原则

所提问题,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

5.?民主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小学语文教学》1997?6孟治荣文)

三、课堂提问的要求

1.?问在课题处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层层地深入挖掘。

2.?问在忽略处课文中有些词语往往不被学生注意,而教师应循着文路,把它提出来探究,以利于学生加速加深理解课文。

3.?问在矛盾处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4.?问在重复处不少课文的作者运用了重复修辞方法,以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此处设问,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内涵。

5.?问在疑难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6

一、设计有技巧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学目标为理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这就离不开教学中的四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就是提问。有价值的提问,不仅是主导课文教学的核心,也是让学生真正地学会阅读的重要因素,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精巧地设计问题,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这些问题往往出现在标题中,或者是中心句,又或者是过渡句。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先问:“莫泊桑为什么要以‘项链’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全文,让他们自己找到文章的主线就是项链,一条项链把文中的人物串联起来,也因为项链,女主人公的后半辈子生活截然不同。尖锐地讽刺了在资产阶级的社会现实下女主人公的虚荣心和拜金主义思想。与此同时,因为他们偿还了项链,不仅体现出为朋友着想的美好品质,还烘托出人性的真善美――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最后的结局是,当年的那个项链是假的,最多只值五百金法郎,但是女主人公却为此劳碌了半辈子。这一切值得我们都为之同情和可惜。由此可见,具有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从学习的开始就变得积极和主动,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深入钻研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抓住中心思想,有意识地去解决问题,突破难关。同时,这就促成了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对课文的重点、难

点、疑点、考点也就理解得更加透彻了。

二、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文章中畅游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提问简单、直白的问题,就会缺乏启发性。久而久之,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精力涣散。所以,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方式和角度,要灵活地提出问题,使问题新颖、独特,富有新意。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塑造出一个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不妨先问一个关于公瑾(即周瑜)的问题,当年周瑜和小乔结婚的时候,周瑜有多大?下面,看看那时候周瑜的成就,我们再进行猜测。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以上五句是描写周瑜的,在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兵的地方,赤壁。那石壁直插天空,那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了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大好河山啊,那一时间有多少英雄豪杰!想想当年的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他的雄姿英发:手里拿着羽毛制作的扇子,头上戴着头巾。就在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说到这里,不难猜出,周瑜那时候是刚成家,刚成家的周瑜,乃二十有三。可是赤壁之战却是在公元2,也就是周瑜三十三岁的时候,为什么要把相差十年的事情写在一起呢?这样带着问题去字斟句酌,细心领悟,联系前后,必然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提问不仅巧妙有趣,还带有启发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文章之中,自己在文中找答案,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致。

三、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自发性学习

只有问题拥有针对性,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若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此,教师应该钻研教材,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障碍去解决问题。如,教《阿房宫赋》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翻译一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他们说出句子中各个“后人”的意思。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学生一下子回答不上来。这就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读课文,反复读,细心读,把一个又一个的“后人”解决,逐层攻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如何在此过程中有艺术地提问,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关键。这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有技巧地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去读。同时,想让学生乐学、爱学,前提就是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地投入语文的怀抱中去。

参考文献:

[1]牛锡亭,张晓艳,修文俊,等。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有效性[J]。中学语文教学,(09)。

[2]郎慧娣。立足“最近发展区”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J]。中国农村教育,2010(05)。

[3]燕林。小议备课过程中的要素[J]。人力资源管理,2010(02)。

创新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提高教学质 篇7

在教学中, 我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问

众所周知,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研读文本, 吃透教材, 制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并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教师设计的提问要紧紧围绕着这些目标而展开。如果设计的提问, 偏离了目标, 那么可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教学课。“南辕北辙”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只有一步步地实现目标, 才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 也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比如《石榴》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 于是在学生预习过课文的基础上, 我就围绕这一目标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时间顺序来写石榴的?”学生快速浏览后回答:“春天——夏天。”接着, 我问:“石榴的生长要经过哪几个阶段的生长过程呢?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 圈画出相关的词或句。”这样, 学生带着目的去读书, 读得格外专心, 既有利于把握住文章的脉络, 又为进一步品读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可谓事半功倍。

二、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提问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 其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距离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他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习者已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可以达到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最近发展区过大, 则使学生觉得学习过于困难, 失去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故此, 只有把握适当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 得到发展。正如维果茨基所说的“好的教学, 应当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地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使学习起点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距离正好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不过于困难, 也不过于简单, 从而有信心、有决心去探索、去学习。

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时, 我发现学生仅仅通过文本所得到的感悟是有限的, 只是模糊地知道花生果是长在地底下的, 不能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于是我做了个拓展, 问道:“还有哪些植物的果实是长在地底下的?”此问题贴近孩子生活, 孩子说出了许多平日吃到的植物果实, 如:土豆、芋头等。如此, 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得以丰富。

又如, 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 经过两课时的讲解, 学生已能理解“为什么萧伯纳称娜塔莎是他的老师”, 于是, 在课的最后, 我就适度拓展, 问:“生活中, 还有谁是你的老师?”学生们稍加思索, 立刻小手如林, 有说妈妈是我的老师, 她教会了我要爱家人;有说蚂蚁是我的老师, 它们教育我要团结;有说蜜蜂是我的老师, 它教育我要勤劳……答案精彩纷呈, 学生的智慧之花得以绽放。

三、从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提问应有合理的跨度, 这是指提问不能空泛, 使学生无从思考;也不能太肤浅, 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 对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学完《做一片美的叶子》后, 我让学生思考课后练习第4题:假如你就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 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大树对人们说些什么?顿时, 班里一片沉寂, 许久没人敢应答。对此, 如果教师做过多讲解, 则成了空洞的说教, 达不成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于是, 我把问题进一步细化, 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班级是一棵大树, 那么……;假如学校是一棵大树, 那么……;假如社会是一棵大树, 那么……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树叶的美, 更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再者, 教学《庐山的云雾》时, 抓住文中的“留白”——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 庐山的云雾还会怎样“瞬息万变”, 请你也用文中的句式接着说。这样的问题, 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堂提问方法举例 篇8

一、钻研文本,选准问点

每堂课都会有一个教学重难点,它是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设计问题必须有的放矢,围绕文章中心,针对教材的重难点,根据训练的需求来设计。高鲁布科夫说:“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时候,应该明确决定要把学生引导哪里去。最终的目标决定着谈话的进程、提问的方法。”那么,如何选准问题呢?对文本的熟悉和理解程度是提出问题的基础。所以,要提出准确且有质量的问题,钻研文本是大前提。

二、找准时机。设疑解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要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就应当在开始学习课文时就紧紧吊住学生的胃口不放。因此,要总览全文,提出具有“诱惑性”的问题。

如于漪老师教《孔乙己》一文时,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于老师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从而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再如,特级教师丁卫军教《台阶》一文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时,让学生给课文结尾一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换标点?为什么这样点?有学生认为在“怎么了呢”后面加省略号,觉得“怎么了呢”是一个过程,是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过程,而“父亲老了”后面加感叹号,是对父亲辛苦大半辈子的感叹。也有学生认为前面应加问号,这一问可以是问自己、父亲、作者,而后面应加省略号(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明白了父亲老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人生的目标等等。丁老师抓住结尾换标点这一契机,组织学生反复体会文本的感情色彩,从而达到对父亲的进一步认识,对中国农民的进一步了解,进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由此可见,教师善于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三、分层设问。化难为易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更有趣、易理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会乐于接受。

例如,特级教师赵群筠教《春酒》一文,在“抓细节品味传神语言”这一环节时,其中引导学生体会“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这一句中比喻句表达效果时,赵老师是这么逐步引导学生思考的:这个琦君是不是有点问题,把如花似玉的小姑娘比喻成蜜蜂似的,蜜蜂好看吗?(好看)蜜蜂与蝴蝶哪个好看?(蝴蝶)那为什么不写像只小蝴蝶而说像小蜜蜂?(因为蜜蜂肚子是鼓鼓的)从形状上像,还有其他原因吗?(因为蜜蜂吃的是蜜很甜的,“我”吃的是春酒,“我”很爱春酒,就像蜜蜂吃的甜蜜)老师接着问,形状上像,味道上像,还有什么地方像?(她后面说“捧一大包回家”,蜜蜂很勤劳,经常采很多的蜜回来,把自己比成蜜蜂捧很多回来)她这种行为能理解为勤劳吗?(活泼)更准确一点,想一想是什么,不要对琦君这么客气。(贪吃)教师最后总结:讲得多好,这么贪吃的小姑娘像小蜜蜂一样,还有“家家户户轮流着喝”,这像不像小蜜蜂?不仅形状像,味道像,行为还像。这个比喻太好了。从而学生真正理解了此处比喻的妙用。

四、变直为曲,问法灵活

提问要做到形式新、问法新,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提问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假如我们变换一种问法,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可以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例如教《愚公移山》,讲到“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时,钱梦龙老师在让学生理解“龀”、“孀”两字含义时,是这么教的。师: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曲问)(生:七八岁)师:你又怎么知道的呢?(生:从“龀”字知道)师: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曲问)(生:他没有爸爸)师:你们怎么知道?(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这样的问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五、节外生枝,拓展提问

“节”就是课内知识,“枝”就是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和问题。我们可以从比较主题、续写情节、评说思想、联系生活等角度设计拓展性的问题,这样做可以促成课堂教学知识与课外生活知识的链接,既能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课文《行道树》,赞扬了行道树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理解这一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具有‘行道树的这种优秀品质?又有多少人是背道而驰的?”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也对他们进行了科学的人生观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9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自主探究,而无效的提问则容易让学生反感,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可以说,提问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笔者着重分析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提问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因此,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在此环节,教师还需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自身技能、生活环境、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都不相同,那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因生而异”,促使全体学生的集体参与,推动课堂提问的有效形成。

二、提问目的要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提问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如,在教学《半截蜡烛》内容时,笔者想要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文章的目的,则将问题设定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蜡烛,他主要是照明用的,那么半截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吗?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再如,学习《船长》一课时,笔者想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文章重点,因此,就将问题设定为:当船发生撞击,人们处于生命危险时,船长是怎么做的?表现了船

长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不同的提问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教师只有明确提问的目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凸显提问的价值和意义。

三、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问题的深度方面,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引导学生层层推进,不断探究,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面对有层次的问题时也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时,笔者结合文章的关键词“斩钉截铁”来提出问题:什么是“斩钉截铁”?请从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华罗庚斩钉截铁态度的句子。用什么语气读才能体现华罗庚“斩钉截铁”的精神?问题层层递进,诱发学生深入探究,深化对文章内容的认知和了解。总而言之,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手段,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应合理地运用提问,推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互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诱发其自主探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综合技能。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方法 篇10

孙晓慧 扶余市得胜镇第二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四个方面对如何在小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进行了探讨。可以说,提问是小学语文多种教学行为中的一种,也是较为关键的因素,教师只有足够重视提问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提问的方式,才能使其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课堂提问 现状 开放性

有人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而今,素质教育实施多年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是每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课堂提问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课堂提问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了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提问这一方式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学生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感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教师尽管对提问重视了,教育观也有相应的转变,但在教学中还是经常暴露一些问题,降低课堂效率、影响教学效果。

现状一:教师问,学生答。在传统观念中,课堂提问应该是教师问学生回答的一种行为,实际上,这种看法过于表面化了,当然,我们也不否定,就现阶段而言,这种提问形式仍然是课堂提问的主要的方式。现代教育的观点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提问也应该如此。课堂提问应该是师生双方的,不只是教师的单项提问,更应有学生参与到提问中来,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现状二:提问流于形式。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提问的问题过多,随意性较大,更有甚者,为了提问而提问,把课堂提问的目的完全忽略了,根本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现状三:启发性不强。教师的提问不具启发性与阶梯性,很多教师所设的问题不具开放性,所针对的学生范围不广,这使得许多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足够的启发与锻炼,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课堂提问的种种现状的存在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提高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怎样让课堂提问真正为课堂服务,为提高学生素质保驾护航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的。

一、重视提问的目的性

每节课的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可是平时教学中以下的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师:哪位同学能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教师指名朗读,读完后教师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朗读课文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感悟文章内涵、揣摩人物情感,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可是,这位教师却是草草收场,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重视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提问中千万不要总是用“为什么”、“有没有”、“是什么”、“哪些”等这些缺乏新意的词语,这样的提问只会让学生充满厌倦感,对问题的思考产生倦怠情绪,对问题的回答充满消极情绪。小学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技巧,巧妙的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情绪波动之时,引爆智慧火花,产生顿悟,使一些难题迎刃而解。一个个小小问题的提出为解决课文中的关键问题打下伏笔、创造时机。

三、重视提问的开放性。

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也要下番功夫,尽量设计开放性、趣味性、综合性、启发性强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积极响应、思考,已达到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课堂提问也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提问具有多元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高尔基欣赏儿子种出的花为什么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问题一经提出,便犹如风起,学生们带着问题阅读、思考、交流,感悟,他们踊跃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使得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学起来兴味盎然。

四、重视对学生所答的处理与反馈。

教师对学生所答以怎样的态度、怎样的语言进行处理,这对于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反馈直接关联学生的情绪,试想,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对其各种思维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1、对于学生的精彩回答多加赞赏,这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舞。适当应用激励性的语言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对举手不是太积极学生,教师对于他们的某次大胆发言要给予及时的鼓励,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来说,如果回答对了,即使是比较容易的问题,教师也要鼓励他们,树立其自信心。

2、遇到学生回答错误时,要根据情况的不同,循循善诱,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再读课文,也可让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作类比启发。

3、当提问告一段落时,教师要高度概括学生所答,做明确的小结,对学生的回答做全面、细致、精准的分析,这样,学生又可以从教师的总结中得到新的启发。

总之,课堂提问可以为教师的教学生涯带来无尽的乐趣与成就感,同时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闭门推出窗前月”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失败,“投石冲破水中天”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佳境。【参考文献】

问: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探究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法

一、问误答正式

好的教师不直接向学生奉献真理,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探求真理。“施教之功,贵在引导。”为了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在提问时不妨运用逆向思维,反题正问,故意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反驳。这样,既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又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这样的一个教例:对鲁迅小说《一件小事》主人公的理解,教师这样提问: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中文字叙述最多的人就是主人公。《一件小事》写得最多是“我”,“我”是否就是主人公呢?为什么?通过提问、讨论,大家明确了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而不是以作品中写多写少来决定的。作品通过老妇人被车把兜住跌倒这一事件,写出了车夫正直无私、认真负责的精神。引发了“我”的思想斗争,表现了知识分子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所以《一件小事》的主人公是车夫而不是“我”。这样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促使学生举一反三。

二、迂回曲折式

为人贵直为文贵曲。课堂教学要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课堂提问,应先从彼开始问,采取“曲径通幽”的办法,艺术地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就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对“愚公年且九十”句中的“且”字,钱老师就没有直问“且”是什么意思,而用的是曲问法:“愚公多大年纪了?”生稍感疑惑之余,回答道:“快九十岁了。”“这个,‘快’,从何而知?”生答:“且”,顿悟这个“且”字为“将近”之意。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老师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学生回答曲问时,其思维流程也要“转一个弯”,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曲问具有启发性,比直问更能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三、诱导疏理式

教师的启发应当是一种诱导疏理式的点拨,是为学生登堂入室设置台阶、提供扶手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的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比如在讲鲁迅的《故乡》结尾的警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于这一富有哲理的名句,我们如何让学生理解呢?不论是“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还是直接问“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肯定会觉得这个问题太难了,无从下手。这时教师不妨抓住“路”与“希望”的关系,从这里开始发问,化大为小,化难为易。教者可以这样问,鲁迅所说的“路”,只是简单的指地上的路吗?如果不是,那它到底比喻什么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这时我们就可以进一步问:“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什么意思呢?这样化隐为显,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深意。通过讨论、归纳,学生自然明白了这段话是要告诉我们:只要勇敢地追求,就会有希望。作者让我们去追求美好的未来,去创造美好的明天。这样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求知的新高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四、指路迁移式

上一篇:教案设计下一篇:旅游系教研室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