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精选9篇)
无论是在语文课文还是一些健康安全教育或者品德与社会课中,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珍爱生命”的主题。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生命还要珍贵。在生命面前,一切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生命并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一个人,从我们生命的孕育之初,就注定与我们的亲人相关相连。我们的亲人,为了抚育我们付出了极大的关爱。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知识与能力之前,产生要让学生懂得怎样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因为许多事情都可以重来,但生命永远无法重来。
近年来,我们不时地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学生自杀事情。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失去亲人是怎样地撕心裂肺嚎啕大哭,久久地不能平复自己逝去亲人至爱的伤痛。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把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付诸于各种课堂,我想这样的伤痛一定会少一些,至少我们可以为挽救这样的伤痛付出自己的一番努力。
在教育中,我们如何进行生命教育呢?
一、教育学生认识生命
生命也许是我们平常最常见的东西,可是,无论任何一个生命,它都是不可逆的。这是我们最该明白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结合平常保护环境的主题课文让学生加以明白,我们教育学生爱护身边的环境,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身边鲜活的生命,所以,我们就更加珍惜自己仅有的生命。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生与死是对立的,一个人死了,就永远无法再回来了,他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他生命逝去的那一刻。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并不是任由我们随便结束的,而是希望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好好地活着,好好地享受生命、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
每个生命都是这世界上唯一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你,当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注定你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比如在《生命!生命!》那一篇课文中,同学们就会深有体会,我相信,在结合自己的实例来说自己的感受时,同学们一定会说到:我们应该珍惜生命。
二、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有这么一句话:人不是为道德而存在,道德是为了大众更好地生活,没有脱离人的生活而抽象存在的道德。生命应该成为教育永恒的主题,而教育一定因关爱生命而显得丰满。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风雨挫折是生活给予我们体会多彩生命的切入点。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进行挫折教育。实践证明,无法承受挫折的人,更容易走向偏执,而偏执会让一个人走向绝境,走向绝境,就会让我们对生命产生轻视。所以,无论多优秀的学生,我们一定要适时地给他们一些挫折,让他们不要过分地自我评价过高。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仔细地去观察,其实他们是最想得到老师关注表扬的,我们在否定他们缺点的同时,一定要看到、鼓励、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只要有一丝可喜的变化,我们都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秀之处,及时地当众表扬,让他们产生自信。这样他们也不会因为自己在学习上的缺点,而长期地处于自我评价过低的境地。
表扬与批评相得益彰,学生的心理才会是阳光灿烂的世界,才会对生命产生希望和尊重。
三、注意生命教育的层次
我们语文课标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但个人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为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态度决定一切,情感牵动一切。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去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不应该成为一种口号,而更应该付诸于教学中。
然而,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 总有着一些无奈而又痛心的事:灵璧四中的女孩因父亲几句责骂, 喝药自杀;女神童覃瑶自杀;徐力弑母事件;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这些生命之花还没绽放就失去了原有的绚丽光彩, 甚至这样一个个凋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震惊、痛惜之余, 更倍感生命教育的刻不容缓。
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学呢?
“就语文教育来说, 唤醒的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感悟与体验来建构人格与灵魂,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在心魂震颤中生命得以升华。”因而在教学过程中, 紧密结合文本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学生对话、交流, 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 多途径渗透生命教育, 多渠道去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首先, 阅读中鉴赏感受
阅读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心灵活动的主渠道, 是读者与文本活生生的心灵对话。而“立足于学生的阅读体验”, 则是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学生所接触到的文本资源, 大多是生活的一种折射, 本身就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主义方面的内容。无论诗歌、散文都充盈着自然美、生命美、人性美。它的魅力在于真实, 真实地揭示客观世界的某一本质, 体现人们的某种真情实感。所有这些恰恰就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人文主义闪光点, 是思想的范型、道德的范型, 是我们生命教学资源。如朱自清《背影》是父爱的范型, 胡适《我的母亲》则是母爱的范本。阅读中学生可以通过真实阅读调动真情去感悟、去赏析, 去解读出作品的丰富意蕴, 从而得到心灵的愉悦净化与美的思索启迪, 激发对生活的兴趣;对文本中的信息、故事、案例的分析, 发现其中的奥秘, 而一旦豁然开朗, 就会在脑中留下鲜活的印象, 从而下意识地仿效。在这长期的不间断的阅读中, 实现对学生的人性滋润, 促进学生心灵的变革与成长, 精神的发展和提升。
其次, 课堂上对话交流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不同学生有着自己对阅读的期望和对阅读的态度, 他们迥然不同的知识经验、态度及价值观, 必然会导致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出现“见仁见智”的反应。对话则将他们不同的见解、感受表达出来。这样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反思, 在结果中实现升华。
比如, 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 就可以在课堂上及时让学生联系自己或他人生活实际, 谈收获, 说启示。畅谈现实的你在此之前如何对待挫折、困难。学完课文后, 你又该如何对待。在这个课堂上, 一个女同学把这首诗送给了班上一个不爱说话的女生。原因是这个不爱说话的女孩是个孤儿, 孤独自卑, 从不敢奢求别人什么。当她站起来接受同学的赠礼时, 感动得热泪盈眶, 说一定从阴影中走出来, 一定要像丑小鸭一样振作起来, 珍惜现在, 她们的这一做法赢得了班上的阵阵掌声。就这样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讨论争辩、激烈的思想碰撞, 增进了对生命意识的情感体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认识。师生间、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可以使他们明白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增加生活的勇气。
再次, 作文中沟通引导
语文学习中的交流, 其实还有一个途径, 那就是通过对日记、作文的批改达到目的。对很多老师来说, 这可能是一块未开垦的荒地。为什么那些花季少年离开我们之后, 我们才感到震惊, 那是因为, 我们一直都未触及到他们的内心。我们不知道他们内心的想法, 不知道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对生命的认识。所以, 作为老师, 洞悉他们的内心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跟学生交流。日记、作文是孩子倾诉的一种方式, 我们的老师不妨做一个倾听者, 一个引导者, 通过日记、作文跟他们交流。一位语文擅长而数学较弱的女孩, 面对数学竞赛老师对部分同学的辅导, 又气又恨, 在日记中写到“我恨武老师, 恨自己没用, 恨他们。我受不了, 真的受不了, 我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 只到死后才被人发现”。“你把名利看得太重, 这样, 走到社会上你也会很累。凡事平常心, 为什么拿你的短处比人家长处呢?你有很多独到之处, 比如语文”。后来她又在日记中写到“我不够聪明, 不够努力, 我真的好讨厌自己。我并不祈求您看重我, 但至少不讨厌我”。“在我的心里, 你很优秀。你善于思考, 令老师佩服。我为什么能说出你的优点, 那是因为你在我的心里很重要。”在这不断地交流过程中女孩的心结逐渐被解开, 觉得自己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至少在老师的眼里。那种自卑落寞慢慢地被洗涤一空。“一旦教师开始倾听, 就意味着一种迎接和承纳:不是把学生作为学生来接纳, 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这种接纳也表明一种真诚的平等和尊重, 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 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倾听是交流的前提, 你可以用一种独特的批语或留言跟其交流, 让学生读起来心灵为之震颤, 感受到了你对生命的尊重。以此去解开他们心中的症结, 去扭转错误的意识, 去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觉悟, 促进生命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 活动中体验感悟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我们可以挖掘家庭、学校、社会等生活资源, 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的实现提供契机, 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意识提供一个平台。开展多种形式语文实践活动, 走出课堂, 走进大自然, 走进社区, 走进生活, 去切身感受生活的美好, 生命的美好。例如, 实践活动《让世界充满爱》中, 学生走进了敬老院、福利院, 走近了农村留守老人和失学儿童。通过对这些人的了解, 他们意识到了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意想不到的苦难, 意识到他们是很幸福的人, 明白了生活的美好, 从而懂得了关爱和珍惜。
渗透在语文新课标中的人文思想的教育, 正是语文课在新课标理念感召下的“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基点与归宿。通过生命教育, 培育普世情怀, 彰显生命价值, 充分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意义, 完善自我独立人格和社会群体人格。“我们语文老师不是学生言语生命的屠夫, 而应是言语文化精神的传递者, 是新的生命的接生者和守望者。”让我们借助语文这一载体, 让语文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去, 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让语文扬起学生的生命之帆, 让语文点亮生命。
关键词:鉴赏感受,对话交流,沟通引导,体验感悟
参考文献
[1]黄行福.言语生命素养教育》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3]《生命教育在中学萌芽》《世界教育信息》.2002年第1期
[4]王学凤.《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育 生命教育 途径
0.引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主要是为了达到珍爱生命的目的,实现生命的价值【1】。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对学生来说起着重要作用。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珍爱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然而从当前教学中发现,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生命教育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就对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进行讨论,并提出了有效的教育途径。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实现生命价值为目标的课程,也可以说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真正意义,达到尊重生命的意识,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所在。从中了解生命与天、地、人之间的联系,师生通过情感的交流所达到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仅仅只是涉及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同样有着重要影响。
实施生命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很大影响,能够让学生形成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观念,培养学生对保护生命的反应能力,如在自然灾害的环境下,通过自救来保护生命。端正青少年对生命的理念,有效预防自杀、犯罪等不良行为发生。在生命教学中,要将学生的人格与个性放在首位,将珍惜生命的理念融入学生的内心,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2.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生命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对家庭来说是能够让学生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对社会来说是为了促进发展而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生命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指出要提高学生专业的知识,还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以及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随之生命教育逐渐进入到语文教学中,那么如何在语文课程中达到良好的生命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3.语文课程中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3.1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和谐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生命教学的基础【2】。教师要实现与学生的平等地位,学生才会发表心中的想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更好的使双方的意识达到一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学会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从而让学生的身心得到自由,真正实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3.2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
在语文课程的生命教学中,要打破以往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将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方式转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学习。首先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其中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能力,有效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其次,教师在语言表达方面尽量优美准确,给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
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对学生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其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在生命教育要以尊重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体验为准。另外,教师要学会挖掘教学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
3.3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
阅读对学生来说,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情感能够触动学生内心,从而达到共鸣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人文的内容,对学生的生命认识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生逐渐形成在生活中关注生命、珍爱生命。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学会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幼学记事》中,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小时候的艰苦求学经历,作者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对生活充满热情,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最终取得了成功。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体会到其中的思想情感,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到自己身边人的可贵,从而形成良好的生命观。
3.4引导学生发现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能力自主解决,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生命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生命的意义【4】。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发挥出重要作用。例如,进行“亲情”为核心的教学中,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体会真实情感,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发现,通过自身的情感经历理解作者的表达的思想,同时,反过来想到自己的情感经历,感受到自己母亲与父亲的爱是无比伟大,从而真正的理解生命的意义。通过“发现”学习,让学生懂得爱是建立在生命之上。
4.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其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到学生未来良好的发展。因此,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并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从而使学生形成珍爱生命、善待生命、保护生命的理念。
【参考文献】
[1]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54-58.
[2]蒋洁蕾.论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及教学方法——以人教社2001版小学《语文》为例[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04:58-61.
[3]黄加成,刘艳玲.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摭谈[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4:94-96.
摘要: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虽然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但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命教育
我们目前的现状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出现了很多不珍视生命的现象,这都折射出当代一些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生命意识的极度淡薄已经成为我国一些少年儿童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不仅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社会都是一种可怕的威胁。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生命意识的发展提供前提。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树立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的观念。生命课堂是基于教育的生命意识,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迎接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共同创设新的生活经验,使生命融入新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虽然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但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是我们渗透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从事教学之初我觉得数学仅仅是传授一些理性的知识,不像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很容易开展生命教育。其实,数学中的生命教育无处不在,只要有心,自然可以开展得很好。
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素材
比如:我曾经在两个班用不同的方式执教《元、角、分》。方式一: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卡通情境,学生在卡通人物的陪伴下愉快的学习完这节内容。方式二:在新课之前,我先给学生展示一组贫困儿童的图片,然后播放一段与他们相同年龄的孩子上课的情景。接着询问孩子的感受,并询问学生我们可以怎么帮帮他们呢,从而引出新课内容。这个为贫困孩子献爱心的场景一直延续到教学结束。
显然,第二个创设的情景在学生心里留下了更深的印象。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状况是我们这些远离贫穷的人无法想象的。这使大家对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加珍惜,也为了改变他们的现状而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接着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来学习新知识效果可想而知。这样我就把数学和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课堂上所展示的图文资料对所有学生来说,就是一次很好的生命教育。这种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生命教育比刻意高举“生命教育的大旗”更有实效!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教会了学生如何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珍惜生命,如何热爱数学,洞察问题,学以致用。[1]
二、通过对数学史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在教材中,很多章节后面的“你知道吗”中都有数学的发展和数学家的故事等内容。我国古代数学有着辉煌的成就,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家,他们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勇于克服困难的事例,深深的激励学生。
三、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处理好学生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我们渗透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一个冷漠无情、气氛紧张的课堂,只能让学生把学习当作是一件苦差事,所以,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平等的人,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活动,乐于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出错,也允许学生给老师提出缺点,错误,让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品质。但如此同时,如果在倡导教学民主时不敢强调教学纪律,在尊重学生个性时忽视了教学秩序。科学的教育要求教师,在忽视个性发展的课堂中,必须充分尊重与提倡个性,在充分尊重与提倡学生个性发展的“生命课堂”,又必须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培养。[2]
四、淡化学生结果的评价,重视学生过程的评价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的好赖,一切唯分数论,造成了学生只为了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其他方面。新课程标准提倡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提倡“生命教育”的课堂上更应该淡化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体会。[3]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耐心、细心和恒心。目前,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已不同程度参与到生命教育中来,但还要力争扩大社会教育的参与力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其教育内容要通力挖掘,应全面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每位教师都有生命教育的责任.都要确立生命教育的意识,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4]
参考文献:
作者:张春伶
单位: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
浅谈生命教育在我校春季高考备考中的意义
摘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丰富心灵,坚定信念。在新的形势下政治课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努力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感悟生命意义的教学新境界。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是一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基础教育系是我校的升学系,由春季高考班组成。每年4月中旬三年级学生参加天津市的春季高考。通过自己从事十来年的春季高考教育教学工作,我深知生命教育在高考前的重要性,特将其在春季高考备考中的意义总结,供同仁参考。
我校是一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基础教育系是我校的一个专业大系,升学任务很重,学生来自周边的外省市地区居多,他们基础较差,升学压力很大。那么在春季高考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尤为重要,生命教育应该放在首位。下面我将其在春季高考备考中的意义总结如下:
一、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生命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朱自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啊!落叶可以重获新生,但人生的四季却是在希望与失望中穿梭,却不能像落叶那样等待绿意,是不能周而复始的。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是追求破茧成蝶的过程,而不是守侯翩翩起舞的美丽;是流星划过后的辉煌,而不是星空闪烁的浪漫。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存在,实现与评估。具体地说,人的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的生命的不可替代性。②人的生命的不可逆性。③人的生命的基础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没有了生命,没有了生命的个体存在,就不会有社会历史的产生、发展及所有人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生命价值就在于它是人类创造和实施一切价值的前提与先决条件”。在春季高考这个特殊的人生阶段,对于中专的考生他们并没有忘记昔日中考的失败造成的伤痛,如今再次面临着从学校这个伊甸园真正走向社会的阶段,既要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又要思考抉择许多人生重大的问题。有的学生无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义,他们难以承受生活中的挫折,生命变得脆弱。
作为中职校的教师,我们不能把教育的功能单一化,只把教育看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更应该看到教育能够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教育是开发人培养人的伟业,而开发人培养人的前提就是要认识人理解人。所以,在春季高考这个特殊的阶段,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帮助学生从信仰的角度认识生命与死亡,进而认清自己的人生方向,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生命教育思想的真正渗透可以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生命教育思想的真正渗透应该首先对老师原有精神世界和教学思想来一次洗礼与冲击,用生命教育思想武装教师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艺术与方法注重的是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效果,未从人性以及人的客观需求出发。因此,许多老师没有从教育的基点出发,纯粹注重教学效果而忽视人的个性,未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生命教育重视的是人。人的自信、尊严以及价值取向的教育比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都来得真实重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知识技能的传授因为人的需要而决定,从而使教育回归到了教育本应有的地位与初衷。
在中职校的教育中,老师真正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与精神家园,从生命的意识的角度来定位学生学习的标高与学习方法,更能让学生以百倍的信心满怀激情地在春季高考这种高强度的人生搏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实实在在提高备考效率,更重要的是考生能够在这种搏击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生命的光辉。
安徽省灵璧师范学校:蔡
源
摘要:世上最可贵的是人的生命。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提升生命的质量,是目前中职学校不可回避的教育难题。生命教育是中职德育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具有很多共同之处。中职德育课可以借鉴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以关注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为终极目标,整合其教学内容,有机的渗透生命教育。我们作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把生命教育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生命教育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报端,轻视自身生命价值,自残甚至自杀者有之;无视他人生命尊严,侮辱、殴打同学,甚至残害他人生命者有之;虚度生命,浑浑噩噩,挥霍光阴者大有人在。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现象在中职学校尤甚。虽然这只是中职校园的支流,是阳光下的阴影,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可否认有来自社会、家庭的不良影响,但是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生命教育,是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引导学生掌握生命成长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进而促进学生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作为中职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德育课与生命教育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内容的交叉性等优势,在中职德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极具必要性和可行性。下面笔者基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对于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提高德育教师素质,挖掘教师自身的生命教育资源
1、正视职业价值,激扬生命活力。著名教育家朱小蔓指出,“但凡生命教育一定是师生生命相互敞开和走进的过程”。生命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感动生命、教育生命的过程。教师自身的生命状态是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对生命的认识、情感态度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诚然,由于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压力与偏见,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积聚负面情绪。这要求我们应树立科学、积极的生命观,充分认识职业价值,认识到德育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教学相长,更是自身生命成长的一个途径,是促使学生成长成熟必不可少的一个方式。德育教师在充分认识自身职业价值的基础上,还应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负面情绪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以积极的精神状态,生命的正能量点燃工作的激情,感染学生。
2、树立生命教育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是生命教育的引领者、组织者、激励着、欣赏者,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德育课教师应树立生命教育意识,提高生命教育的能力。这对德育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还应具有一定的生死哲学的理论素养,对学生有终极关怀的意识,不仅能看到德育课的工具价值,更应认识到其对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意义。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生命差异,用心、用情、用爱走进学生的生命,敏锐的洞察自己和学生的生命状态,点燃生命的智慧,捕捉有效的教育机会,引领生命的健康成长,赋予思想政治课以生命的活力。
二、明确生命教育目标,整合生命教育内容
1、明确生命教育目标,抓住契合点。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清生命的本质,提高处理生命困顿的能力,敬畏生命,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感,懂得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而“从哲学层面看,思政教育的目的性本质是与全面提升人性的层面,建构人性本身,探问人的存在价值和追问人生终极意义密切相关的。”作为思政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课课,目标不仅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应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生命尊严、生命活力,帮助学生挖掘生命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生命教育与德育课教学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德育课教师在设定教学的知情意行目标时应充分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容,实现两者的契合。体现生命教育的理念应注意学生当下生命状态与理想生命状态的距离,学生个体的生命差异,对教学目标设计加以层次化、具体化,处理好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提高可操作性。
2、深入挖掘教材,整合生命教育内容。
依据生命教育目标,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意识教育,苦难、死亡教育,生命差异性教育,生命和谐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等。作为人文学科的德育课教学与生命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内容上具有交叉性,只要我们做一个生命教育的有心人,抓住两者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教材,整合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我们就可以将生命教育自然而然的渗透到教学中去。例如在学习思想政治课必修四第十二课第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第一部分“人的价值”时,我们首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在此基础上自然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奉献是超越自然生命上的大爱,生命个体可以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重新认识自身生命的价值,获得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意义。
三、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活化”教材。
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概念、技能和信念需要一种情境使他们具有意义并且有用,情境能促进知识的建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挖掘素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将中职德育课书本知识加以“活化”,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克服德育课抽象化的弊端,转变学习方式,赋予课堂以生活气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注意到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不能仅仅为了追求教学气氛的活跃而忽视教学目标的达成。选取的情境素材应源于学生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为学生呈现一个真实、开放的世界,切勿想当然的伪造、虚构生活情境。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情感体验的独特性,体现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引导学生广泛的参与,体验生命,成长生命。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叶澜教授指出:生命体的积极投入是学校教育成效基础性的保证。生命教育需要生命体的充分参与,生命体的良性互动,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克服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弊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生命叙事法、两难问题讨论法、阅读指导法、欣赏讨论法、随机点拨法等都是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可以根据中职德育课教学的需要灵活、综合运用。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需要学生放下思想的包袱,全身心的投入,为此教师应对学生的生命成长给予真诚的欣赏、期待与激励,引导性的注入正向的价值观、生命观,营造一个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良好教学氛围,使师生在良好氛围下共同探究、合作学习、交流情感,实现师生、生生生命的良性互动。
四、创新教学评价,促进生命和谐发展
1、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中职德育课教学的传统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相对单一,教师是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评价学生,忽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内容重视认知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全面发展。现代教育评价认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是平等的评价主体,双方是平等、互惠、协作的民主关系,评价内容是主体间的自愿选择,相互沟通和心理协商的互动过程”。因此,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应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利与作用,建立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有机结合的立体评价体系,使学生体验到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欣赏与尊重,实现生命的互动与发展。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从有利于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评价的内容也应全面、多元化,不仅看到认知能力的提高,更应重视生命情感的培养,积极生命态度和科学人生价值观的树立,促进生命健康成长。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习过程。
学生的生命成长始终处于未完成的状态,成长是一个过程。因此,中职德育课的评价体系既要看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以及探索意识,实现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学习过程评价中要适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薄弱的同学加以人文关怀,尽可能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增强其自信心,享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当然,一味的赞美并不有利于生命的健康成长,在对学生真诚欣赏的前提下,还应客观的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帮助其纠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中职德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对于推进思政政治课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我们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勇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一定能在生命教育之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天地宇宙之间, 最贵重的价值就是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最奢侈的梦想就是生命之花尽情的绽放;最高贵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掌握生命的探究之道。教育的基础就是生命的存在, 就是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 让教育去润泽生命, 这就是生命发展理念。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 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 是个性化的教育, 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 最重要的就是人生意义的觉悟。学校开展生命化教育, 就是要把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关爱、信任、成全,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蕴含广博的生命教育资源, 这是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前沿阵地。渗透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这是时代使命与语文学科优势。针对着语文的思想性而言,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 以及对美好的灵魂的塑造、高雅情操的开发离不开语文教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生命的感受, 是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的真谛, 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同在。
生命教育视野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其生命特征的体现就是“以人为本”, 注重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衡则扼杀了师生生命的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的预设封闭、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构建生命关怀的语文课堂教学, 应强化教师自身的生命意识。教师应当明确: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在这一次的生命中我们应该珍视生命、善待生命、让生命精彩。对于学生要尊重, 对生命的尊重, 对人格的尊重, 对他人的尊重。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 才能真正关爱生命, 呵护生命之花的成长。语文课堂教学就是用生命去温暖生命, 用生命去呵护生命, 用生命去撞击生命, 用生命去滋润生命, 用生命去灿烂生命。构建生命关怀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既教书又育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 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构建生命关怀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打破传统僵化的模式, 应该注重多元化灵活开放性的课堂, 应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切身真实感受的唤醒与引领。
那么,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呢?
一.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生命资源, 激活生命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许多文章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 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在教学中, 教师要找准切入口, 从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 使学生对“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这三个问题产生正确地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意识, 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正确判断, 从而使学生建构起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以此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体会生命的可贵, 善待自己, 尊重他人的存在, 善待他人;认识生命的价值, 实现自我。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课文实际内容出发, 运用形式多样的各种方法来挖掘出文章内包含的生活技能和精神食粮, 力求让每一位学生懂得:生命是一种美丽, 要学会欣赏;生命是一种善良, 要学会感恩;生命是一种关爱, 要学会在乎;生命是一种责任, 要学会履行;生命是一种宽容, 要学会谅解;生命是一种付出, 要学会磨练;生命是一种尊重, 要学会理解;生命是一种和谐, 要学会相处。因为, 生命教育的根本就是教育学生注重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提升生命质量, 实现生命价值, 挖掘生命潜力, 使生命得到更好的发展;并让学生知道如何实现个人的和谐发展, 与家庭、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 从而高质量地完成生命的历程。
二.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促使生命觉醒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地展开教学, 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 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 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学目标要有弹性, 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 坚持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的原则;这样的设计, 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 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 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 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 使师生积极互动, 发挥出创造性来。
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读”, 在读中体味感情, 读出认识;可以让学生“议”, 在议中领会主旨, 议出精神;可以让学生“品”, 在品中体味情感, 品出主旨让学生“悟”, 在悟中感受人生, 悟出深意。
三.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体验生命意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 , 必须构建师生平等的新模式。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 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是平等交往的朋友。在学习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相互启发、相互作用, 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发光体, 既受别人的照射, 又散发着自己的光芒照射别人。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的一段人生历程, 它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学习过程, 更是师生之间心灵交流、思想沟通的平等对话过程。一、转变观念, 做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唯书”, “唯上”, 严重束缚着学生, 造成了教师一人说了算的命令式教学, 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萌芽。在新的教育理念下,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不能认为自己永远是高高在上的老师, 而是应该看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给予他们一个平等而广阔的空间。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 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 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 给学生以充分尊重。
总之, 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是针对传统的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而言, 她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应成为一种促进生命成长和完善的过程, 是关注人, 关注师生生命和生命价值。在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该吧“生命”作为教学内容, 一种教学形式, 从而做到“教生命”和“有生命力的教”结合起来, 实现生命的完整性、独特性、精神性、超越性。力争实现语文教学的深入浅出、点石成金、春风化雨般的教育, 让我们共同努力, 使语文课堂成为化育生命的场所, 滋养生命的殿堂, 生命成长的乐园!
一、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初中生的成长
如今初中生中留守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学生数量越来越越多,由于这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温暖,致使他们变得不愿与人交往、沉默、冷漠、孤僻、封闭,有些学生发展到极端甚至会做出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行为[2]。生命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从而使他们学会珍惜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新课改实施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初中教育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激励和唤醒,在教学中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和感悟,让学生在享受思考和感悟的过程中,发现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真谛。
二、生命教育开展的有效对策
1.深度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生活实际上是一部灾难片,而其中的幸福时刻只不过是这个灾难片中的一段广告”,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认识生命的时候应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来引导学生对生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生命不是一种状态,而是存在着很多种形态。比如说,在讲到“我与地坛”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史铁生一生的坎坷经历以及心路历程告诉学生,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形态的多样性,任何一种生命形态的到来都是无预兆的,同时通过史铁生的心路历程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更深层次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此一来,才会让学生对生命充满珍爱之情和敬畏之心,从而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谱写自己生命的乐章。
2.让学生在写作中感悟生命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写一些以“生命”为主题的作文,学生写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生活进行体验、对人生进行感悟以及生命进行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此外,教师还应该提高生命教育内容的深度,不仅要包含对挫折磨难以及爱情、友情、亲情的认识等内容,而且要包含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从而使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程度的深度得到有效的提升。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生命教育”的记录片、微视频或者电影片段等等,然后让学生围绕自己看到的内容写观后感。
3.让学生在阅读中关注生命的价值
阅读教学也是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关注生命的价值。比如,通过让学生阅读《离骚》,并针对“屈原投江”的行为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在珍爱生命的同时,加强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注度。比如通过让学生阅读《史记》,并对司马迁遭受宫刑后仍坚持自己对待历史的态度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不应该放弃自己生命的价值,而是应该坚持心中的信念,让自己的生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既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必然需要,也是新课改实施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深度挖掘教材的涵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让学生在写作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在阅读中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穆娇娇.呼唤生命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优势和实践探[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2]杨志洁.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以〈短歌行〉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2,(3).
首先,更新观念。
我们要从树立“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的观念。“生命教育”它不能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等同起来,否则,我们就会走上照本宣科,甚至偏离以人为全的指导方针。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这是生命教育能有自由空间的有力保证。但这又不等于说生命教育是“老虎咬天无从下口”是大而空的了。这是在告诉我们每一次生命教育得与三大载体相联系,能创设或是提供学生容易接收的情景。
其次,思想上依托教材,内容上不拘泥于教材,形式上不拘束于课堂。
学校的树木常常被学生无情的攀折,尤其是到了桂花飘香的季节,那些残枝断叶更是比比皆是。刚好我教学四年级上册《呵护生命》一课,我把握了教材的思想内容后,把学生们带到花坛里,让学生感受这些生命给人类带来的美的享受,让学生们坐在树下,依着花丛,一起讨论怎么样保护他们呢?后来,聪明的孩子们想出了一个班管理一棵自己喜欢的树,再后来我们想出了更人性化的名字“领养小树”。这一活动经过孩子们用书面材料的形式报交到大队部后立刻得到了响应,今天,您再踏进实时就会看到我们的孩子们精心设计的树木领养牌了。就这样,我的课落实了,孩子们也真正地用行动去呵护了身边的小生命,这些企是课堂中枯燥的讲解所能达到的?
最后,合理整合,高效教育。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我们这套教材的很多课可以有机地整合在一个生活情境里进行教育。今年六月上旬,我和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由学校大队部组织了一次“走进无声世界”的活动。当孩子们看到本是一群看在他们眼是残疾人的同龄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时,他们的折服了。有的甚至发出感叹“他们真了不起!”“原来残疾人也可以比我们正常人更了不起!”当孩子们看到这些聋哑的儿童们为了回报社会对他们的爱而去社区里服务的宣传展板时,他们一个个沉默着,我知道他们也在想自己是该学习这些同龄人小伙伴的时候了。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推荐阅读:
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05-24
中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06-25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06-08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11-16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1-16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1-23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09-1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09-27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教育论文06-14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