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共11篇)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 篇1

你是谁,为了谁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 文|飞鸿踏雪

今天,偶然读到了《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李炳亭的一篇文章《李镇西大战“李镇西”——简答关于“语文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心里有好多话要说。首先赞成李老师的下列说法:

1、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发现和找到了对语文的兴趣;

2、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学生有着怎样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审美情趣;

3、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给予学生多大的思维和表达空间;

4、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我的观点是:

☆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就是最好最高效的课堂

我在李老师文章后的评论里我贴出了我的文章《语文就是一种爱》,列举了好多我听课的实例,目的只有一条,就是说明不论什么样的课堂,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就是最好的课堂。我曾听过很多王崧舟式的诗意课堂,也推广过杜郎口式的“学意”课堂,我认为不论什么样的课堂,能让学生有最大收益就是最好的课堂。

☆要在课堂成就学生,老师必须发展自己

教学需要创新,学生需要自主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不是每一个老师都适用于某一种教法。既然课堂里边有老师存在,老师肯定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正如李老师所言“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发展观——成就学生、发展自己。”,但老师要想真正在课堂上成就学生,就必须在课下发展自己。从一定程度上说,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更需要的是老师丰厚的知识积淀。那种以为只要课堂活跃,只要学生为主体,老师就可以在一边稍息的观点是错误的。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信口开河,无所顾忌。在这样的课堂上,如果老师的知识积淀和价值观念跟不上,就会导致课堂的方向被学生牵引,甚至跑偏。比如,学了《三打白骨精》,学生认为白骨精身上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她请母亲吃唐僧肉的一片孝心,比如,学了《落花生》,让学生选择做花生还是苹果之类,好多学生会选择苹果,而面对这些偏读误读,老师如果点评不到位,引导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所以,我认为,没有老师自身的发展,就不会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成就机会。学生自主学习和成就需要老师提供舞台,老师的成长需要自己不断充电。这个充电,不仅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对课堂的把握和调控能力。

☆真正的高效课堂并不一概排斥老师的讲解

学习的机会是应该还给学生,可学习的环境还是要靠老师去营造的。一个爱诗歌的老师,会用自身的魅力去影响好多学生;一个擅长书法的老师,会让班里的好多孩子爱上书法。寿镜吾老先生摇头晃脑的醉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梁启超一次手舞足蹈、间流涕狂笑的演讲,曾影响了多少学子!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写到:“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受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老师本身是有魅力的,不要把老师的讲解一概理解为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有时讲解本身就是一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学生对文学本身产生出的这种强烈的爱好,比一两节学生自己的争论探讨要重要的多,因为它影响的是学生的整个人生。梁实秋回忆他的老师梁启超演讲时对一首古诗《箜篌引》的诵读和讲解: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像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讲解你能说是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吗?老师这段痛快淋漓的讲解,对学生的影响该有多大啊。生命里有多少东西随风俱逝,可有一个课堂却让你一生回味,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时候,会让你蓦然想起老师曾讲解过的一首诗,这就是某些老师“讲”的魅力。而有些知识,一味让还没有足够生活阅历的学生自己去讨论去分析去评价,最后讨论来讨论去未必有个满意的结果,你能单纯地把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解成就是高效课堂吗?

学生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高效课堂强调的两个字就是“高效”,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老师对学生而言是登高远望的梯子,是传播声音的风力。放着这架梯子和这风力为什么不用呢?只要学生能顺着这架梯子往上爬,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能顺着这样的风力,把自己的声音传播,你能说这不是自主学习吗?

☆对教学方式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对教学的方式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最适合的就是最好,最适合的才是高效的。我们这里好些学校都学过杜郎口,课桌摆放形式变了,四周也是黑板了,但容易照搬的是形式,不易改变的是思想。即使让学生占有了讲堂,而老师缺少对知识对课堂的把握和调控,一节课热热闹闹地下来之后,冷静下来想一想,收获也并非就是想象的那么多。一些生源好一些的学校,把课堂还给学生之后,还出现了几个好学生独霸发言权,垄断课堂的现象,最后改来改去,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模样。我知道,针对这些现象,您肯定会说,这些人学的是皮毛,没有学到人家课堂的实质。可是人家课堂的实质,也是人家学校的老师在教改中逐渐摸索出来的,我们在课堂里,强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样,在改革中也要尊重老师们的课改体验。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在老师教学中逐渐摸索逐渐归纳出来的。曾在一线站了十几年课堂,那时根本就没有什么意识去进行课改,更不要说有什么高深的教学理论了,但因为自己喜欢诗歌,别人都不喜欢教的诗歌,我却教的有声有色,一首惠特曼的《啊,船长啊,我的船长》,在反复诵读中把我和学生们的情感一起推向了高潮,整个诗歌单元学下来,学生们兴味盎然。我的那个男生课代表找我说,老师,这几天,咱们班的学生可爱语文了,每天一些课间也有一些学生在大声诵读诗歌,早读课就更不用说了。要知道,这些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常常觉得语文是见效最慢的科目,所以都不愿意下功夫,就是学校规定必须学语文的早读课,学生都偷偷学了英语。他们之所以下功夫去学诗歌,纯粹就是因为一种爱,因为老师对诗歌的爱波及了他们,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后来,在学习戏剧单元的时候,学到《西厢记》里边的《长亭送别》,我因为喜欢里边的曲子,就在传授给学生元杂剧和元曲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把里边自己最喜欢的曲子,改写为诗歌,哪知学生改写出的诗歌,让我吃惊,如果没读过《西厢记》的人读了这些诗,一定会被诗句里的诗情画意所折服,那一首首诗作,是多好的现代诗啊!现在回头再看,那些课,自己真的是做到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那两单元的课,是我上过的最诗意最高效的课。

☆语文味和高效并不矛盾,真正高效的课堂,其效果会在学生生命里延伸

我认为,一节真正高效的课堂,它的授课效果一定不会简单地停留在一节课上,而是在课下有延伸的,甚至会在学生的生命里延伸。记得语文老师熊方方说过,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要既能给学生一粒人文的种子,又要能给学生一张大学的门票。一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既是诗意的,又是高效的,这本来应该统一在一起的授课元素,为什么要把它们简单地割裂并加以孤立呢?

李炳亭老师说,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发现和找到了对语文的兴趣;我说最高效的课堂必然是学生最有兴趣的课堂,诗意的语文,充满各种味道的语文,只要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我们就看到了高效的希望。

李炳亭老师说,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学生有着怎样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审美情趣;我说,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积累,只要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这一点是很容易实现的,而审美情趣则必须有老师去引导和协助培养,尤其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型的那些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更应该如此。

李炳亭老师说,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给予学生多大的思维和表达空间;我说,语文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和表达,随便翻翻初高中的考试试卷,那一年的考试能脱离了这些内容呢?语文的最终目标就是把自己成熟的思想用最佳的语言形式(口语或书面语)表达出来,这是语文的目的,也是考试的目的,当然也是高效课堂的目的,二者是如此高度一致,为什么要搞得水火不容呢?

李炳亭老师说,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说,一个语文老师有没有语文味决定了他的课堂有没有语文味;不能想象一个不爱语文的老师可以让他的学生爱上语文,如果语文真正成了师生共同的爱,那还有什么样的话语权不肯交出呢?如果学生真正爱语文,那老师诗意的语言怎会是无端浪费学生的时间呢?语文老师如果真有自身的魅力,如果真能以自身的魅力迷倒一大批学生,让他们成为语文的忠实的粉丝,那老师展示一下自己又何妨呢?

真的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的文学体裁如此丰富多彩,语文的教学内容如此博大精神,孔子说“因材施教”,我觉得这个“材”的范围可以再扩大一点,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材,不同的课程要施以不同的教法,怎么能用固定的模式拘囿了语文的活水呢?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是一个聪明母亲,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亦出手

李炳亭老师说,所谓语文味,是学的味儿,关键看他是否能“发现”语文,千万别学那迂腐的母亲,设计一切、替代包办一切,那样就会害了孩子的。我说,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肯定是一个聪明的母亲,她首先会把自己的最佳“基因”遗传给孩子,然后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去影响自己孩子,然后教会他走路,教会他生活,该放手的时候决不会还把他抱在怀里,真正艰难的时候,也不会坐视不管,因为她明白,孩子成长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必须学会自己走路,但孩子在成长,关键时扶一把,拉一把都是必要的,也是正常的。即使放手,那孩子蹒跚的身后一定还有关心的双眸,一颗心时刻尾随在孩子的身后。在这样的关注中,我们的孩子渐渐长大。你是谁?你是语文老师!为了谁?为了学生,为了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明白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最终的目的,为了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改变的呢? 课改的路虽然很艰难,但我们也像试步的孩子,也许开始恐惧担心,走起路来踉踉跄跄,但我相信,走一段之后,我们就能自己掌握平衡了,我们会在语文味和高效课堂之间找到平衡点,稳健地迈出前进的脚步。

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

附:李炳亭《《李镇西大战李镇西——简答关于“语文味”》 一段时间以来,如果你要建议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少讲让学生多学,一准他会拿“语文味儿”说事。我真的搞不懂,这语文课竟然还有味儿?若是仅仅语文课有味,那么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等一干老师,则显然是不太合格的;如果每一学科都需要“味儿”,为什么单单只有语文课要高深莫测地讲究味儿?

语文到底是什么味儿?有人说语文课有所不同,要体现和追求“人文性”,难道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等一干课就是“狗文性”了?说语文味儿,其实无非是给“自己作主”的课堂寻找继续作主下去的理由而已,以此来遮掩真实的用心。机关算尽地发明这个词汇,并且穷尽心思地证明这个词汇的真实存在,无非是为了一个自己需要的结论,掩耳盗铃地告诉所有人——自己作主的课堂才有语文味!

其实,仔细研究新课标,你是找不出“语文味”这个词。有人说语文首先是姓语,但这个语,应该是学生的姓,让学生“语”!如果语文教师,只顾自己语,而习惯于让学生“失语”,那语文依然只是众多“工具”之中的一类。任何教学其实都应该是“服务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打一个不一定确切的比分,如果数学是方凳,语文无非就是张圆凳,都是垫屁股用的东西,它不可能是供在檀木厨子里让人焚香膜拜的,但偏偏有人喜欢这样说,什么语文要传承“文化血脉”,你还打算怎么再整词不?

如果独语文需要传承“血脉”,这语文则不仅是“味儿”的问题了,有可能是更加深刻的DNA或者什么了。其实,如果真的对中国文化有研究,并且能对中国的现实有所分析,应该知道,这个国家的文化说穿了就是两个字——“封建专制”,噢,是4个字呀。这种“专制的血脉”需要语文老师去传承和发扬吗?国家的未来在于创新,这个创新则不仅是指教学内容,更主要的则应该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创新,是学校“教育文化”的创新!如果语文要传承文化血脉,那么,这个文化则必须是“新文化”,而不是腐朽、保守、迂腐、专制的文化。然而,遗憾的是100年前期待的新文化,对今天的中国人依然是奢望!

这个新文化,落实在教师的课堂上,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以人为本”,这个“人”首先是“学生”,其次是“教师”。现代教育的两大使命是“发现学生”、“发展学生”。而这个发现,则意味着的是“从学生出发”,认识、研究、接纳、包容、唤醒、激赏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发展观——成就学生、发展自己。而不是发展学生、牺牲自己,或者牺牲学生、发展自己!

新的课堂文化,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1、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

2、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

3、创造一切展示学生进步和成长的机会!

有人非要在某某某和杜郎口之间做个比较。这样关公战秦琼的本身就很滑稽。

无法战的,因为各自的“法器”不同,前者是“教中心”、“师主体”,后者是“学中心”、“生主体”。其实,即便是这样,也早就“战”过来,是李镇西大战李镇西,前一个李镇西用前一种方式讲过《狼》,后一个李镇西是用后一种方式上的《狼》,结果迥异!不讲的那个李镇西胜了!

你可能怀疑胜了的结果。那我告诉你,师中心的课堂往往评价的是“教得如何”,看的是教师的表演是否精彩;后一种课堂评价的是“学得怎样”,看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的生成。你告诉我教师表演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素养吗?请问教师的素养又是服务于什么的?教师无论怎么的表演,如果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一切和学生的学没有直接关联,并且不能指向于学生的需要,那就是画蛇添足,是多余的“脂肪”。

我再说一遍,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关键,他必须是“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师不是不可以表演,但一定是基于学生在学中遇到的困难,用表演去点燃、点拨、引导,表演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在网上,对我观点的质疑,几乎都没太明白我想说什么,很多人一眼看到我在批评表演,立马就冲动起来,受不了可以理解,但教育问题毕竟需要我们沉下来解决。还有人这样说,你拿出节课我们看看?哈哈,这样的课有很多,只要是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自主的课就符合标准,当然,学生不具备教师的学养,有可能讲得不如老师生动传神,但你要知道,教师讲得好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如果把学习的权利交付学生,我相信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强于一般的教师!别再一叶障目了,我以为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争吵上,不如试着去变一变自己的课堂,教育需要行者,而不是辩论家!

如果一定不肯取消语文味这个词,那么,我就这样试着说说自己对这个词的理解:

1、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首先要看学是否发现和找到了对语文的兴趣;

2、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学生有着怎样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审美情趣;

3、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给予学生多大的思维和表达空间;

4、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至于,什么课堂设计、语言风格、师生对话,那都是些细枝末节。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 篇2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 其“读”的内涵是指以诵读为主要形式的各种读书活动, 如齐读、自由读、默读、速读、分角色读、浏览、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和背诵。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达到, 才能置入学生的心田, 滋润其心灵。但是, 学生对诵读的重要性不一定有这样的认识,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反复诵读后对文章的不同感受来增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也可以讲述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来激励学生。这需要一个过程, 也需要教师本人增强对诵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应积极做个有心人, 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 才能让学生喜爱诵读, 自觉诵读。

二、实施有效的诵读教学策略

1. 备课时做好诵读的预设, 有的放矢

语文教师在日常备课活动时, 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教材的解读、教学流程的设计、重难点的突破、如何收集和利用教学资源以及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 却忽视或者遗忘了对诵读这一环节的预设, 教学中就常常表现出诵读教学走过场, 而且随意性强, 诵读教学的效果自然不理想。那么, 如何提前预设好诵读教学呢?一是教师要研究教材, 找到文章中相对于学生来说难懂难读的句子, 自己加强诵读, 要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效果, 能在教学中随时给学生进行范读;二是要精心设计教案, 制订好本课的诵读计划, 从诵读的内容、选择的诵读方式方法以及要达到的诵读效果等方面进行合理预设;第三, 也要让学生知道应该达到的诵读目标和效果, 有利于激励他们主动去完成诵读任务。这样, 通过精心预设的诵读教学才能让教师胸有成竹, 才能让学生增强诵读的兴趣和信心, 也才能使他们主动开展诵读, 不断深入理解文本, 促进内心各种情感的体验。

2. 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 让学生会诵读

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 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 教师要加强诵读方法的指导, 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训练, 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让诵读早日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学习方法。

(1) 初读, 感知课文内容。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动口、动笔, 对于那些长句子或者难懂绕口的词句要多读几遍, 直到读顺读通;同时要动笔找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难懂的句子等, 并做好记号。初读后, 要让学生能感知文章内容, 能大致了解文章的梗概。

(2) 再读, 了解课文段落大意。再读时, 要动笔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大致理解各自然段的段意, 明确哪些自然段是围绕一个内容在写, 理清文章的大致顺序。

(3) 细读, 重点理解课文。在了解各段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逐段细读课文。一篇完整的课文离不开字、词、句、段, 要很好地理解课文, 必须逐段、逐句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重点关注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人物精彩的对话、特定的场景描写等, 让学生有意识地加大对重点内容的诵读和理解, 为课文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这一过程, 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细读, 以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

3. 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 养成诵读的良好习惯

(1) 以富有感情的诵读, 唤起学生的情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一些教师多讲学生少读、重讲解轻诵读或者干脆不读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我们知道, 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 教师不能用自己一个人的理解来代替所有学生的理解, 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本, 才能让他们获得对文本的不同理解, 才能自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掌握遣词造句、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师在诵读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点拨, 有意识引导学生感受课文, 训练学生“钻进去”、“融入”课文, 从中吸取营养, 不断丰富自己。长此以往, 潜移默化, 学生的情感必能被唤起, 语感能力必能提高。

(2) 激发兴趣, 需要多种形式的诵读。古人读书, 抑扬顿挫, 甚至伴以击打等动作, 因此古人读书往往读到手舞足蹈, 读到捶胸顿足, 甚至满脸泪花。古人读书, 读得尽兴时读得入情, 读得入境。但现在的人读书往往正襟危坐, 毫无激情, 长此以往, 学生必然是兴趣全无。因此, 教师应注重诵读的形式, 采用多种朗读形式, 让学生想读、愿读, 并且读出文章的韵味, 读进文章的情境中去。

(3) 以精彩的范读引起学生诵读的兴趣。精彩的范读给学生提供了诵读的标准, 赋予了很强的感染力。它可以弥补讲解的不足,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受到感染, 从而产生诵读的积极性。教材中的记叙文、古诗词、童话、诗歌等, 其本身的内容就富有吸引力, 加上教师运用准确生动的范读更能增强课文的感染力, 从而唤起学生的共鸣。如在教学《小桥流水人家》一课时, 如果能采用配乐诵读的形式来范读则更能吸引学生, 一边是优美动听的旋律, 一边是教师范读所呈现出的如诗如画、栩栩如生的文本意境, 学生听起来入境入情, 享受着不同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美感。这样的诵读氛围的营造, 让学生表现出强烈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 他们的情感也会自然卷入, 满怀情感的诵读水到渠成。

4. 重视诵读评价, 促进诵读水平提高

恰当的评价, 能够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诵读水平进一步提高。诵读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 不能只停留在评价声音的大小、有无添字漏字等基本要求上, 还要从是否流利、是否有感情这些方面去评价, 这样的评价才能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 篇3

刘会平

德惠市同太乡和平中心小学 吉林德惠 130316 摘要: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有知识的获取,还有思维能力的培养、眼界的开阔、智力的提升。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将基于笔者研究及工作实践,重点围绕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谈一谈自己的认识,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感悟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课堂目标和任务。评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高效的要求,主要依据是判断其是否实现了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最大化。例如,本课堂教学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并帮助学生提升了理解深度,则可认定为本课堂实现了高效率的教学。但是教学本身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因此高效课堂不仅要求有速度,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整个教学课堂是节奏紧凑,又前后连贯的。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算是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教学。

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1.教师备课的效率决定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

小学语文教师高效备课能使得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任务的突破质量更高,从而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对于应变能力不强的语文教师,这不是挑战,反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课前准备又分为两个部分,即预测教学的进度和制定一些好的教学方案。每节课的时间都是固定的,教师必须充分预测好教学进度。如果教学内容过多,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就会不透彻,就会导致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浪费课堂时间。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用新思想观念看待学生的不同,用新的任务目标来刺激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也需要在课前进行预习,但这要教师根据要学的课程提前给学生布置思考题,以此督促学生预习。2.改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教材为主,教师通过讲解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但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又很有限,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也有限,导致课堂效率难以得到提升。教学方法的改善,可通过借助电子设备、适当增加课外教学等方式实现。同时,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需与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结合。例如在学习《童年的发现》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植物,或亲近大自然,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其中的问题或日常不曾注意的细节,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作者的心情,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学方法的改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其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意识。3.引入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在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教学方式新颖,教学效率较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加之小学生大多喜欢展现自己,希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所以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对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的改编,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表演。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能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这种表演方式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正式表演之前,要组织学生对其中的情节或故事内容进行探讨和商议,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已学到的知识,还能学习到许多课外知识。4.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高度的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比较严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堂的参与度也不高。教师要充分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是,保证学生对课堂教学有足够的兴趣和注意力,做到这一点,即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辅助教学

现在大部分小学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等现代科技设备,可以完全改变教师“干讲”学生“干听”的不好现象。语文侧重基础性和逻辑性,相比较其他学科,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因而很难有直观形象的理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掌握现代科技,灵活运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做动画、模拟场景,将语文知识具体化、直观化,使课堂变得有趣且生动。6.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所见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式,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老师的引导似乎也有点“随意”、“苍白”,时效性并不高。因此,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灵动。要达到这种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要有老师慎密的引导。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也非常重要,自主和引导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7.延伸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具有奠定语文基础和形成语文功底的重要作用,所以只有简单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适当进行课本的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获取面,是高效教学实现长远发展的推动力。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习惯,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快速理解课文主旨和相关要点,进而高效地完成课程任务。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日常写作中拥有丰富的素材和语感,进而促进语文成绩的提升。

三、结束语

总之,新课改以来,高效课堂的研究是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虽然在建设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会存在各种不可避免和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是我们一定要相信一切改革都会遇到挫折,只要坚定信念,吸取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高效课堂的建设一定会成功的。只有不断地创造,才能使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只有师生一心,才能建设出高效的教育课堂,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参考文献:

语文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总结 篇4

例如:在讲述压强一节时,我用以玻璃片盖住装满水的杯子,然后倒过来,发现玻璃片并不会象我们所想的一样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样被紧紧的吸在杯子上头了;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进取性,让教学资料事先以一种生动趣味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资料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我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齐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

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我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先每一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本事。

高效课堂下的语文教学 篇5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教师的认识、教师的思维来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以教师的预设活动、预设思维来带领学生展开相关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每一环节都跳不出教师的思维,学生只有跟着教师走,抛弃了学生自己思维的能力,教师过多地占用了学生自主思维与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这样我们就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怎样去打破这样一种模式,确实是一个需要教师长期思考和逐步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这必然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以一种全新的、适用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供大家参考。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形成与发展必然要与社会与时代的特点与需要相适应。因此,在教育理念问题上,我们既要善于继承,更要不断地创新。社会在发展变化中越来越进步,我们必须寻求一种符合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变化发展的、能够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

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深刻地理解新课标的内涵,真正以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当我们站在新课标的理念上去研究教材、开发教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凭自己的理解,凭自己的感受很片面,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平等的师生关系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师生是平等的,求知不存在尊严,谁说得对,就听谁的,就服从谁,这就叫伙伴关系,这就叫合作关系,这就叫和谐发展。”新课改下,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彻底打破“我讲的就是对的”“我教的就是学生应该学的”等等这样一些陈旧的,不科学的,与时代发展脱节的教学观念,进而从根本上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

一堂成功、高效的课,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关键在于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安排。如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点拨,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适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吸收,而且如何能在讲解传授知识时,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互动、兴奋的状态中,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体验、合作、创新……这些对于教师来讲都是需要考虑和面对的。

三、开启学生的思考之门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心动的开始,心动必然决定行动,行动必然会有所收获。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会催化高效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中,当我们激发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之时,就是我们高效课堂的开始。

四、重视全体,关注个体

高效课堂不是以教师或优秀生为主角来开展学习活动的。高效课堂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通过课堂活动获得应有的收获和提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有责任在开展活动时首先以全体学生为考虑对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个人不同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积极鼓励学习能力较强、吸收知识较快的学生去帮助学习比较落后的一些学生。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合作交流,使整个师生、生生关系更加和谐,关键是可以形成一种大家共同努力,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学习氛围。

五、注重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既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体现,也是教师对教材的一次领悟,一次挖掘和拓展,更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基本把握。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也由过去教师单一的只是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合作者。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些角色的转变呢?这些转变的实现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来讲行。一个优秀的一线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肯定是很强的。一堂课中应该教什么,为什么而教,如何教等问题正是教师常常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要想真正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从教学设计入手。

高效的课堂倡导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些都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学生自身潜能的开发、创新精神的唤醒,是学生独特见解的充分展现,也是学生个性的弘扬。对于教师来讲,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更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6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的科学划分

今年我带的班52人, 学生整体语文基础不是很好, 优秀学生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 7人到8人为一组, 共7组比较科学。因为在合作小组里, 要求必须有学习优良的学生才能达到兵教兵的效果。而如果是很优秀的班级, 则可以6人左右一个小组, 这样则更有方便于小组内的沟通。小组长是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者、管理者, 更是小组的核心。小组长的管理是否有效、是否能调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是否能将老师的要求落到实处, 决定着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发展。开学我让学生投票选了班干。选好了组长, 在组员的分配上, 也要考虑科学性。我首先是确定好每组的人数, 要求每组男生和女生各一半, 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小组去报名, 最后要组长和副组长同意后才确定。一般情况下, 会有个别不知去哪个组的学生, 老师可以帮忙进行协调工作。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操作流程

1. 课前导学。一是给“导学案”让

学生小组备课。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我给出不同的“导学案”。并布置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部分。二是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制作课件。指导学生围绕“导学案”中本组负责的项目进行制作。由有计算机特长的学生制作, 但要小组一起讨论内容, 然后在当“小老师”讲课的时候, 要每位组员都有话可讲。

如我上《临死前的严监生》这课时, 我在“导学案”中先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然后让学生采用五步自学法自学课文: (1) 通读 (通读课文, 了解内容) ; (2) 议读 (质疑问难) ; (3) 精读 (感受人物, 体会写法) ; (4) 主题式阅读; (5) 复读 (自测互测) 。每个小组负责备其中一个部分。剩下的两个小组负责出习题再次对知识进行巩固。

2.课堂指导。课堂指导要求教师随时注意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 及时帮助授课学生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新知的了解和延伸, 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教师的随机指导, 还能对课文起到“补漏”的作用。又如在《詹天佑》这课, 学生没把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的具体画法画出, 我在负责小组讲完后, 适时进行了补充。

在小组实施的开始阶段, 学生还不是很适应, 对课文重难点把握不到位, 课件制作不清晰, 优秀学生发言多等问题, 教师进行不断指导, 学生逐渐会成长。

三.建立科学的小组评价激励机制。

1.得分。每篇课文上完, 我就会及时进行评分, 每次满分10分。评分标准是: (1) 负责部分重难点是否能体现; (2) 课件制作的水平如何; (3) 每位成员都要有参与, 表达是否清晰; (4) 这节课有什么闪光点。

2. 奖励。

有评价, 必须要有奖励。这样才能调动小组的积极性。而我的奖励既有物质奖励也有精神奖励, 其中以精神奖励为主。每个月进行抽奖, 评出优秀组, 全组成员每人抽奖一次;在优秀小组中给组长副组长个人加分, 在小组中让组长评出两人优秀组员也加分。个人分数达到十分, 个人可以再抽奖。抽奖的奖品形式多样, 有物质的奖品:本子、笔等;也有精神层面的奖品:可以自由选择同桌, 少扫一次地, 让文艺委员唱歌等。形式多样的奖励让学生觉得有趣, 有动力。

3. 处罚。

虽然对学生要重奖励、鼓励而少惩罚和指责, 但只有赏罚分明才是优秀的评价激励机制。有竞争必然有优劣之分, 这样小组才会对工作在乎。每个月我按分数评出分数最低的小组, 如果这个小组和第一的小组分数相差不多, 则不需要惩罚, 因为有比赛就有高低, 但分数相差不远, 就说明每个组都很努力了。但如果分数相差比较远, 则分数最低的小组要接受惩罚。惩罚的方式由分数第一的小组商量决定, 最后由老师批准。方式有很多:小组唱指定的歌曲、多做几道题等。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必须引进新的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创新的精神。在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 达到高效课堂,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在高效课堂的构建论文 篇7

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学生乐学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

教师乐教,是教师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

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要从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入手,重视课前准备,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创建;高效语文;高效课堂

一、重视课前准备

备好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

学期初,新教材拿在手中,我们要先认真研读课标,弄清楚课标对本年段、对本册教材的具体要求,再浏览教材,领悟新教材,弄清楚本册书的教学重点、难点。

在备课时,我们要根据本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考虑清楚这课书如何上,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讲,用怎样的教法去教,设计什么样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习题怎么设计能让学生充分得到复习,

课前备课时进行充分预设,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最佳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兴趣、情感去读课文,积累相关资料,及时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对教材内容积极设计拓展延伸,为创建高效课堂做好准备。

二、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扬民主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拥有自由、开放的心境,敢问敢说,敢说敢为,教师与学生真正地进行情感的交流,课堂生活才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求知的舞台,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有效教学创造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节课一开始,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引入的方式,比如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背古诗、背成语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上好一节课做好开端,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比一比的方式,比谁坐得好,比谁回答问题声音洪亮,比谁读的速度快,比谁扩的词多,比谁的记字方法新颖,比谁发言积极,比哪个组同学声音响亮等来调动学生识字教学课上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而在第二课时的讲读课教学中,可以采用同桌讨论、小组比读、分角色朗读、用动作、手势来理解词语,做游戏理解内容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习惯。

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方法多样,有道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课,教者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不会写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的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

现在学生普遍有一种惰性心理,直接向别人求助,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向学生推荐《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培养学生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在写字时,我们可以积极教育学生,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丽大方。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说普通话,注意语言文明,使他们会“听”,培养学生养成静静地认真听讲的习惯。

而在课堂讨论时,更需要他们静心听别人的意见,才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始终坚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作批注”的习惯,每篇课文的学习,都应与学生一起在自学时自己把重点词句作上记号,在汇报时,把自己没画的、没想到的进行补充。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读书习惯,能及时把自己所思、所想简单在书边作记录,做到一目了然。

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学问”,强调了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积极培养学生对不懂的、有问题的、弄不准的内容,都应勇于向他人请教,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获取知识。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高效教学

语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文化基础课。

有时内容比较抽象,仅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或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学生的学习会出现困难。

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一年级上册《雨后的森林》一课,为什么说“森林是彩色的图画,森林是绿色的宝库”,教师出示雨后森林中有着五颜六色的动物和植物的课件,

使整个森林像一幅美丽的彩色图画似的,再出示森林中的各种各样的珍稀物种,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效果中真正领悟到句子的含义,从而使学生在朗读时不由自主地读出赞美的语气,达到教者的预期教学效果,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注重朗读、背诵训练,强调语气的品味

要做到有效教学,教师就必须重视对课文文本的读诵,增加课堂上学生诵读的机会。

一、二年级孩子识字量小,课文篇幅短小,尤其是今年的新教材特别符合低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大量的诗歌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教学中,在学生识字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他们以多种方法进行感情朗读,让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达到熟能成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三、四年级中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在对于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更好地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正确把握,我们要注重加强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有声有色有表情有动作的朗读练习,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指名读、评价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朗读习惯。

高年段则对学生的阅读更提高要求,要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重点段落的基础上进行体会、感悟,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看法。

总之,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鼓舞,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灵活应变,熟练地驾驭教材,课后适当复习加以巩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个长久的工作,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持之以恒,积极思考,努力学习,创造“让学生快乐,让自己满意”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应国.语文快乐有效课堂教学实践[J].文学教育,(4):76.

[2]程占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之我见[J].学周刊,2011(4):8-9.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 篇8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中教师不在于要讲授多少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如在上课前可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 优美的乐曲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 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 使得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放松了精神, 活跃了思绪, 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还可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声、像一体的优势, 结合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如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春天美丽的画面, 学生的情绪立即活跃起来。再通过配乐范读, 带领学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美丽景色中。

二、 信息技术能促进学生联想和想象力的生成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离不开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生成。信息技术可以借助于音乐、图画等形式, 提供与新课题有关的条件, 创造适当的情景, 使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 还学生一片广阔的思维空间, 放飞学生联想的翅膀, 让学生在课堂这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间自由地翱翔。例如, 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时, 笔者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片段, 让学生从中联想武艺高强的关羽、侠肝义胆的张飞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同音乐和视频融合起来, 体会当时诸葛亮向后主刘禅进谏时的思想感情, 进而联想到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艰辛, 联想到他收服诸戎的不易。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是以全体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为前提的, 课堂效率越高, 学生进步就越快。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 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想交流进入网络般的状态,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个体的差异性, 合作学习变得尤为重要。学生可通过网上交流、生生交流, 相互讨论, 取长补短, 达成共识,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制作一期主题手抄报。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 有的设计版面, 为手抄报画插图;有的从网上搜集资料, 查找文章, 人人参与, 群策群力。当一张张精美的手抄报摆在眼前时, 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不但使学生深入地拓展了课文的内容, 也充分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获得第一手材料。但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时间生活在校园内, 生活材料单调, 作文源泉自然“枯竭”, 造成作文时无东西可写的现象。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 可以把学生平时不容易见到的或容易忽视的东西呈现屏幕上,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既为学生提供了作文素材, 又引发了作文兴趣。如写议论文, 可展示有关系列画面或情节让学生做到有感而发, 从而让学生既掌握了材料, 做到有东西可写, 又感觉到作文是一种情趣, 而不是负担。

五、 将信息技术作为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有力支撑

信息技术声像一体的优势, 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整个课堂充满诱惑, 改变传统课堂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中心的模式为开放性的研究活动,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主体地位的转变, 使信息技术成为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有力支撑。信息技术独特的交互式功能, 能更加拓宽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间可以产生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发表看法等交互, 学生间也可产生这种交互, 从而有利于发挥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的作用。这种交互式课堂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有利于分层次和个性化教学, 进而使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成为可能, 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关于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论文推荐 篇9

摘要:语文课堂需要动静结合,体现高效。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的同时,我们要安排“静读”“静品”与“静悟”三种学习状态。让学生在静读中自主学习;在静品中咀嚼词句;在静悟中表达感受,少些浮躁,少些花哨,务实而高效。

一、“课堂之动”与“课堂之静”相得益彰

二、“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有机结合

三、“静心倾听”与“踊跃发言”融为一体

四、“有效调控”与“自主感悟” 相辅相成

关键词:动静结合 静思默想

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

话说中国太极拳: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它最讲究动静结合,静中求动,动中求静,两者相互转化,互不分离。其实,万事万物皆为相通。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讲究动静相宜。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堂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要求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呼应: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做游戏„„但不少教育界的专家纷纷指出,听现在的语文课,总感觉太吵闹,虽然课堂读书声不断,可教学互动环节的设计过于频繁,教室难有安静的时候,学生可能课上表现热热闹闹,课下收获却冷冷清清。教育不能只顾创造课堂热闹的场面,也要给学生“沉思默想”,静静品读文本的机会。没有安静的氛围,学生不能静思默想,语文学习就会在这琅琅读书声中失去很多东西。关于这种语文课堂上“动”与“静”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如“国粹”太极动、静结合,让课堂张弛有度,才能奏响语文课堂的和谐乐章。

一、“课堂之动”与“课堂之静”相得益彰

什么是语文课堂的“动”?什么是语文课堂的“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静,也没有绝对的动。之于教学亦是如此。静与动是相对的。语文课堂上的“动”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应是基于“听说读写”之上的言语能力的积累、感悟、品位和运用。而“静”亦不是表面所呈现的安安静静、端端正正,它是思维、观察、注意、倾听等能力的根须在活跃地汲养、生发。

1、语文教学,要静中求动。“动”是小学生典型的个性特征。小学生的天性爱“动”:爱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身,什么都爱动一动。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动”:需要主动、自动、能动,需要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参与不仅仅是参加,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调动参与的关键是一个“动”字。首先要引导学生“身动”:如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脚、动身,遵循学生的天性,突出语言训练的实践性特点。其次要引导学生“心动”:如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商量和选择的权利,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突出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发展、生动活泼之中。

2、语文教学,要动中求静。学好语文需要“静”,静不下来的课堂,学习质量肯定大打折扣。静,应该是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回归本真的前提。在有效的课堂静态环境中,师生平等、和谐对话,安安静静的课堂绝不是教学行为的静止。那恰巧是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能力在提高。沉心学语文,真正学会倾听、阅读、思考、写作,“静”是有力的保障。孔子教育学生,最喜带着学生到自然中去,远离尘世的喧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外部环境的清静有利于学习者不受干扰,专注学习。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课堂需要活力,而静下心来思考是探讨研究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思维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时间,在接触所学知识前,在学习探究知识中,以及结束知识学习后,都应该留足安静的时间,让学生沉思品悟。标准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一个讨论的群体中,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课堂教学应该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的头脑都动起来,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创造“静堂”,给那些思维速度稍慢的学生充分的空间,使他们避免浅尝辄止、囫囵吞枣。关于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论文推荐

二、“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有机结合

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于是老师们认为语文课要“读”占鳌头。于是乎现在的语文课堂,读书的时间和量都非常充足,默读却被冷落在一旁。《课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和默读能力是各年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我们的教师沉溺于对朗读的“宠爱”之中,试问:何以完成我们《课标》提出的目标?在不经意间,我们的阅读教学步入了“读”的误区:用“书声琅琅”代替“静思默想”。学生在课堂上集体读、小组读、个别读、分角色读„„一切问题在琅琅读书声中都能解决吗?未必!所以说静思和内化相对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实际上也是提倡学生要做个读书的有心人。当然一般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会要求思考问题。可学生怎么能在读课文时,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呢?那么,默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公开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这本来是一中张扬个性的读书方法,但是大部分学生都选择高声朗读。试问,这种效果好吗?与其让学生有口无心地朗读,不如在课堂上“静悟”,培养其一边静心默读,一边拿笔圈画,以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语文课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位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

笔者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自主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畅所欲言。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哪些内容有趣,要求学生一边默读,一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标记下来。大部分学生说珍珠鸟与我亲近得部分最有趣,于是笔者就从这一节切入进入局部的阅读感悟。请学生再次默读这一节,并且想象珍珠鸟活动时的心理活动。有一学生说:“珍珠鸟先是比较胆怯。”有的说:“珍珠鸟想试探我。”有的说:“珍珠鸟真开心得不得了„„”之后,笔者进行小结:“是啊,珍珠鸟一步步与我亲近,心理在不断变化着呢,让我们把这情景读出来。”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把珍珠鸟的活泼可爱读得惟妙惟肖。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采用了默读和朗读这两种方法,以默读为主线。我们要想培养学生完整的阅读能力,不仅要注重朗读,还必须要重视默读,让“书声琅琅”的课堂与“静思默想”和谐搭配。

三、“静心倾听”与“踊跃发言”融为一体

课改之后的语文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在学生竞相展示自己的热闹背后,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不少学生只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很难静下心来听别人说,缺乏倾听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孩子听的习惯很差,表达完自己的意思后,好像大功告成,不去理会其他同学的想法。其实,在一节真正活跃的语文课堂中,光有精彩的个人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做到静心倾听,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记得曾教过这样一篇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心里很难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语言,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笔者让学生去细读,认真倾听别人的理解,并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悟。师:母亲肩上挑的是怎样的一副担子? 生:母亲肩上挑的是100多斤重的担子。生:母亲挑着家里的生活重担。

生:母亲还要照顾我和妹妹。

师:母亲用自己的肩挑起了整个家庭。为了这个家庭,母亲默默地承受了很多很多。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生:勤劳的母亲。生:坚强伟大的母亲。生:关心子女的母亲。

师:请带着对母亲的赞美和我心中的难过读好这段话。(生齐声朗读)

师:母亲是怎样看待她所做的一切的呢?(出示: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师: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自由读句子)

生:我觉得母亲很谦虚,不宣扬自己所付出的一切。

生:母亲为了子女,自己付出再多都是无所谓的。

师:是呀,说得多好!还有什么?

生:我觉得母亲很关爱自己的子女。

生:我觉得母爱很伟大。

师:是的,从字例行间我们读出了母亲的爱,是母亲那朴实无私的爱支撑着她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份朴实无私的爱让我们感到崇敬!

从这个教学片段来看,孩子们都在积极发言,也在认真地倾听,读的和听的孩子都会增进彼此的感受。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踊跃发言的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大家的尊重,倾听的孩子也懂得了欣赏,分享到了别人的感悟。

四、“有效调控”与“自主感悟” 相辅相成 陶老云:“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因此在课堂上,如果老师学生能积极的互动,这样的“动”,是可取的,在围绕有效教学为宗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的应该是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一味得只求“静”,那么,何来学生的能动性?教学中,动和静的转化是相对的,必须遵循自然和有效的原则,否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动”多“静”少,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不能有效利用“静”的时间。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其实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堂的静和闹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不一样的课需要不一样的课堂氛围,有时候应该闹多于静,但有时又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静的空间。因此,作为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动静”搭配,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中要随时有效调控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自主感悟。

语文课堂是生动、深刻而有温度的。我们追求有效的动静结合。我们追求充满灵动、诗意的课堂,在动静的相得益彰中抽枝、开花,谱写课堂的和谐乐章,共享华实并茂的硕果,那是多美的事啊!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 篇10

课题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专家教授、老师们:

本课题于2012年11月由苍山县教育局正式批准立项,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教师作开题报告,请各位教师讨论,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教授多提宝贵意见。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率现象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本应该是一门最有情趣最生动的学科,却弄得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乏味?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一直以来是我们所有小学语文教师苦苦追求的目标。我们深深感觉到: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

提高课堂效率应是我们做教师的应积极探讨的。乏味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使学生兴趣丧失的原因,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应让语文课堂充满着吸引力,让学生来不及走神。本课题试图在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方面做积极的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如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语文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从而让语文的学习不再成为负担,达到高效的语文学习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当代教学论的原理

当代教学论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中,强调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方法,为终身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自主探究”吸取了“问题法”、“发现法”等优点,基本上应用科学研究的步骤,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发展认识能力,培养研究、探索、创造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它着眼的不仅仅是一篇课文、一项知识、一堂课、一段时间,而是利用课文,活化知识,举一反三,着眼长远。它不但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甚而要学生知其必然,从而给学生指出探究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

2、教学心理学的原理。

学习心理过程有“学—思—疑—问”四个必要的环节,其实就是逐步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只有在这样一个的过程中,才能既获得新知,又提高能力。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是促使小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去自主探究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是自主探究高效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3、“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借鉴。

这一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由他们自己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分析、讨论得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教学中教师把以教材为范例的学习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支配,探索出材料所揭示的内容;师生之间通过语言表达交流、补充各

自的看法,使得个别的认识向一般意义的认识升华。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主要是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并激励、引导儿童独立思考,自行探索,发表创见,培养创新能力。

4、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有收获。孔子曾对他的学生夏说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种学习过程体现了“学、思、行”的辩证统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门道”,变为自己的“本领”(能力),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用这些本领去发现解决新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从而实现课堂的最终高效。

三、研究的目标

1、确立小学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2、构建教学中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研究探讨具体的教学操作方法,探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规律。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讨自主探究高效教学的一般要求。讨论的要点有教学目标、教学思想、对教材的理解、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教学气氛、教学手段、练习与习题、教学评价、教学成果、教学范围、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

2、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主体性”为核心,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个性鲜明、积

极活跃的认识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对教学过程、方法等都要进行重新的审视,比如如何看待学生的差异?如何有效地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等。

3、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是提高自主探究高效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帮助解决教学难点、提高知识传递质量、增强课堂练习密度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教师应广泛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多媒体技术,尤其是要将网络引入教学、引入课堂,用网络的理念更新教学理念,增加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密度和质量,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典型引路,逐步推开的方法,先集中力量拿出一些典型的课例。主要讨论该课例体现了怎样的自主探究高效教学的原则,与以往的课例比作了哪些改进。总结一些简单地、操作性比较强的自主探究高效教学策略。

五、研究对象

层山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其他班级为辅。

六、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2、本课题研究的其它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观察记录法,心理测量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与思辩的方法。

七、课题探究的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

第二阶段(2013年2月——2013年11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课堂实践,产生初步研究成果,形成语文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第三阶段(2013年11月——2015年12月)总结前阶段的研究成果,形成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书面成果,课题结题

八、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小学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例说)。

3、小学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方案。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领导小组:马广田危庆先 陈祥 负责检查督促工作

课题负责人:王砚玲 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工作

课题成员:全体语文教师负责上具体的研究课,资料收集工作等。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 篇11

一、在诱导预读中探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预读文本, 应该把之前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加以运用。但这种运用, 不仅仅是上一节课学了什么方法, 这一课就机械地用什么方法, 而应该是针对这一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将过去所学过的各种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并力争有所创新, 有新的收获。例如, 在学习《背影》一文时, 老师强调在课前预习基础上再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本, 先要求学生交流“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读课文”, 启发学生根据过去学到的一些基本方法, 想出自己好的阅读方法。学生提出的方法有: (1) 把父亲买橘前后内容加以对比, 看看“我”的表现、心理有什么变化。 (2) 以“买橘”这一大段为阅读重点, 读完之后再读之前那一大段, 变序阅读, 抓住重点, 理解全文。 (3) 根据课后练习题中的问题反复读书, 逐一理解回答, 然后分析这些问题的主次, 把课文读懂。 (4) 文章为什么以“背影”为题, 带着问题阅读全文。 (5) 采取边读书边勾画重点词句的方法加以理解, 并把全文的层意、段意都写出来, 理清文章思路, 等等。从此不难看出, 有的是把以前学到的读书方法加以灵活运用, 有的是学习阅读课文经常采用的方法, 有的则是学生的创新。由于学生在自读课文时重视了探索阅读方法的问题, 所以学习起来对课文内容及文章结构的理解也加深了。这种积累、创新、运用的过程正是学法指导在学生身上实效性的体现。

二、在指导细读中用学法

上课时, 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并要求学生把自己准备采用的阅读方法加以实际运用, 在学会本课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会学的能力。同时, 老师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 可以在深入探究、感悟理解、归纳提炼、拓展延伸文本的各环节提示课文重点及读书、理解的技巧与方法, 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渗透学法指导内容。只有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探索、创造、运用阅读、理解文本的方法, 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 提示学生把文本读后, 面对家徒四壁、屋破雨漏, 诗人漫漫长夜难以安眠,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叹与联想, 通过使用这种“无中生有”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学会并体会更深刻、准确、丰富解读文本、解读人物的自主学习方法。

三、把学法的渗透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在备课时, 不但要把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特点钻研深透, 而且要把怎样渗透学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作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任务来对待。首先, 教师在备课时, 设计教法要以学法为基础, 即以学生怎样学习这篇课文作为教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水平、需求, 做到心中有数, 再回过头来考虑怎样教, 怎样渗透学法指导;其次, 要回顾哪些方法是需要提高的, 哪些方法是需要新教的, 学法指导、训练心里有个计划;要考虑到优、中、困各类学生的具体情况, 设计出使他们都学有所获的教学预案。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 不仅把这一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都学会, 而且把怎样学这类课的规律和方法掌握住, 使他们逐步具备多种多样、用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使语文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 在学生中表现出创造力的常常是少数人, 而大多数人则习惯于单纯地吸收、记忆、理解教材所规定的知识。这种现象并不完全是由天赋素质的差异所决定的, 而是长期以来所受到的教育及生活环境的影响的结果。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人的创造力可由训练而获得提高;一个智力平庸的人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激励, 不断增强意识, 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创造思维方法, 从而在学习上取得飞速的进步。实现大目标从小处着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做到落实横向比较, 纵向联系, 不要只局限于该文本的学习之中。如教学《五柳先生传》, 在引导学生分析五柳先生的特点、品质时, 学生回答如淡泊名利、率真放达、志趣高远、安贫乐道等,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等, 进行“道”的比较;同时引导学生纵向联系往昔、今天对“道”的不同理解。以这样的对教学过程中细节的关注与利用、拓展, 而非就文析文、就人评人, 才可能真正落实对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由形式入手了解内容, 再由内容深化认识表现形式, 进一步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了解深化、反复吸收消化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应抓住教材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 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掌握学法。教师致力于导, 学生循导学习、思考、理解, 双向信息交流, 注重学法指导, 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摘要: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由形式入手了解内容, 再由内容深化认识表现形式, 进一步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了解深化、反复吸收消化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应抓住教材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 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掌握学法。教师致力于导, 学生循导学习、思考、理解, 双向信息交流, 注重学法指导, 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上一篇:发给家长的教育短信下一篇:景观设计师职责与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