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巧(精选12篇)
赵艳艳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导入便显得尤为重要。它往往预示着整节课的教学质量,成功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目前教学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对课堂产生厌烦情绪,要想激发其学习兴趣,好的导入必不可少!怎样有效地进行课前导入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的:
(一)设疑导入
设疑导入法是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包括析题导入法和悬念导入法。
1、析题导入法
即通过分析课文标题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如我在教《大道之行也》这课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大道”是什么意思?“行”是什么意思?这篇想告诉我们什么?通过这种环环相扣的析题,学生思维便迅速指向课文,这样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又如学习茅以升《中国石拱桥》,我先板书“桥”,让学生说出自己所见过哪些桥;再写“拱”,看哪些是拱桥;再板书“石”,看哪些是石拱桥;最后板书“中国”:明确标题从地域、材料、形状三个方面对说明对象作了限制。
2、设疑导入法
教师在开始上课导入时设置疑问,能吸引学生注意,引发思考。教师设疑要做到两点: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如学习茅盾《风景谈》,可以这样设疑:《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有语言吗?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样设疑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语文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如学习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则可设疑:文中哪些话形象而概括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形象?这样就问得有点出乎意料且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学生认真思考,能回答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
3、以旧引新法
这是常用的方法。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按温故而知新的原则,或进行对比,或进行突如其来的提问,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自然地引入、接触、进而理解新知识,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如我在教《芦花荡》这课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所学过的抗日英雄人物吗?小学时学的《狼牙山五壮士》五位英雄还记得吗?今天我们还要讲一名抗日英雄的故事,由此直接就导入新课。
(二)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法即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投影片等导入教学。它往往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运用直观手段比语言描述更清晰、简单、明了、有效。我较常用的是实物教具音像多媒体导入法。
教师利用实物教具音像多媒体等教具导入,好处就是直观,容易引起兴趣,便于激发情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所使用的这些教具按其性质和性能可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听型教具。使用这些教具进行艺术导入,它能化抽象为形象,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例如:笔者教《观潮》一课,利用教具将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壮观天下的雄伟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如临其境。在教学中,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录像,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
(三)引趣导入
教师采取各种引趣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从而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引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既可以是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激情引趣,又可以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激情引趣,还可以利用音乐、故事、成语、诗词、典故、游戏等引趣。
1、音乐导入法
不记得是那一位名人说过:没有音乐,就没有人生。作为教师利用音乐歌谣导入,效果不错。如歌曲《父亲》导入朱自清的《背影》,用一段感恩视频导入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
2、成语典故导入法
成语典故言约意丰,生命力强,有些成语典故就出自选入课文的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可以从成语导入。如由《世外桃源》导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3、诗歌导入法。
教师用诗歌导入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我国的文学园地中,诗歌是棵长青树,根深干粗,枝繁叶茂,可为我们导入新课提供丰富的材料。学习张岱《湖心亭看雪》,还可运用柳宗元《江雪》导入;学习《新闻两则》第一则可用毛泽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导入,该课反映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攻占国民党政府首都的历史事实,大气磅礴,对理解本文很有帮助。
一.创设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指教师在上课时用幻灯、录音、课件、视频或图片等, 带学生入情入境, 体会文章中的人物感情, 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这个阶段情感丰富, 思想单纯, 内心容易受到感染,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 在教学伊始就创造出情境, 把学生带入预定的情感情境中, 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并产生共鸣, 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创设情境, 并且使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参与性, 这样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教学活动中。比如在教授《云南的歌会》时, 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 找了几个学生学唱《刘三姐》中的对唱, 使学生一下就抓住了文章的主题, 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有, 在《最后一课》的导入中, 我找到了一段关于近代中国国土沦丧, 受外敌侵略的录像, 让学生感受到爱国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情感, 然后说:“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个在外敌侵略时的法国小男孩的内心”, 这样安排, 使学生在上课时就进入老师设置的“圈套”中, 不仅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激发了他们内心的情感, 这样对作者表达的情感更能感同身受。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我看来,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新旧联系, 温故知新, 既能巩固旧知识, 又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例如, 在教授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时, 可以这样导入:“一提到春天, 我们眼前立刻会出现一幅春光明媚、绿满天下、花香鸟语、万象更新的景象。古往今来, 无数的文人墨客对她进行赞颂, 同学们记忆中有哪些有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呢? (学生回答)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贺知章的《咏柳》;“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同学们说了很多关于春天的美好诗句, 但是我们往往是发现春天, 却不会描写春天, 今天就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吧!”这段导语先回顾了从前学过的有关于春天的诗句, 而后引出新课, 通过回味古诗, 无形之中, 学生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绚丽多姿, 这样《春》这篇文章对他们就更具有了吸引力。如此导入, 学生们就会迫不及待的去阅读课文了。
三.设置疑问导入法
这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导入方式。所谓设置疑问导入法就是教师有意提出问题, 制造悬念, 激发学生探索、求解的愿望, 积极思考问题的一种方法。如《奇妙的克隆》可以这样导入:“1996年7月5日, 有一只叫多利的小羊在英国诞生了, 这时有三只母羊都有证据证明自己是多利的母亲,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同学们到课文《奇妙的克隆》中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这段导语提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问题———一只小羊怎么能有三个母亲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恰是文章的说明对象:什么是克隆。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 找到答案, 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文章有兴趣, 对答疑有信心, 那么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会大大提高。再如在教授《走一步, 再走一步》时, 问学生:这个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思索, 从而引入新课, 所谓水到渠成。
四.利用图片导入法
在每册初中语文书的前面都会有几页插图, 这些插图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材料, 适当的运用这些材料可以一举多得。在资讯发达的今天, 可以利用的手段也很多, 从互联网上也能搜索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 充分发挥其作用, 以此导入新课, 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 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课时, 先展示有关天气的图片, 学生们可以一边欣赏图片一边聆听课文范读, 耳睹目染, 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 讲解课文, 学生听的认真仔细, 津津有味, 轻松自如, 然后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写解说词, 配合云彩变化的图片, 以“小小预报员”的身份介绍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而且使课堂具有新鲜感, 学生获得成就感, 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再如, 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 我找到了几幅漫画, 分别描写了父亲给我送别、父亲给我买橘子、父子离别的内容,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漫画, 讲述漫画内容, 学生饶有兴趣的观察, 踊跃发言, 就轻松进入了新课, 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对文章的内容作了大致的了解而且还加深了对重点情节的印象。因此,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用图片的形式进行导入,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介绍背景导入法
背景导入法就是通过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 使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一种方法。初中教材中不仅选编了一些现代作品, 而且还选编了古代、当代作品, 还有外国作品。为了消除在阅读时可能产生的障碍, 就应该在导语中讲述历史知识、时代背景, 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文意, 与作者产生共鸣。比如像鲁迅的《故乡》、胡适的《我的母亲》、牛汉的《华南虎》等, 这些文章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写作的触发点;宜采用回顾历史、讲述背景的方式导入。还有一些因时间距离而难以理解的情况, 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文章描绘了月色下庭院中的美景, 寥寥数笔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遭贬谪的悲凉、散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种种复杂的情感。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在授课时就必须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苏轼其人。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的多了。
六.讲述故事导入法
回顾这几年的课堂教学, 我发现在课堂上提出课本以外的内容时, 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 对这些内容非常感兴趣, 如果在课堂上能够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 通过讲述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来导入新课, 无疑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在讲《斑羚飞渡》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一群猎人在围捕斑羚群时, 把它们逼到了悬崖边。为了求得种族生存, 斑羚们想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办法:用老斑羚做跳板, 让小斑羚踏着老斑羚的后背逾过不可能跨越的悬崖, 每一只小斑羚的生存都是以一只老斑羚的牺牲为代价的。这样的导入, 不仅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为主题做铺垫。又如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 则是将它加工成一个情节相当生动的小故事, 从讲课文所记载的故事进入课文。因此, 对于那些叙事性或故事性虽强, 而对学生来说又普遍感到很吃力的课文, 在导人新课时, 完全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克隆”出一个与课文几乎是一个“嘴脸”的小故事, 接着“顺水推舟”地进入新课;或者, 首先由课文的作者或主人公“扯”出一个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 接着顺“风”而下地进入新课。这样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的进入课堂学习中。当然, 故事本身既要生动有趣又要短小精悍, 以免喧宾夺主。
中学语文教学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之外, 还有诸如比较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直观导入法等等,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方法多种多样、角度灵活多变,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 从哪种角度导入, 都必须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 遵循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鼓动性的原则。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导入设计, 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是一项非常值得钻研的技术, 必须以厚实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语言素养为基础, 我们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才能不断缩小与既定目标之间的距离,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好的导入就好像京剧演员的第一次亮相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深深懂得一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就能够吸引学生进一步钻研课文,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对课文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备课阶段,很多老师都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就像京剧演出,演员的第一次亮相,尤为重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创始人梅兰芳先生66岁时在北京公园为老百姓演出,他的第一次亮相就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良好效果。文章是这样描写的:“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二、好的导入要充满激情,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
《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就说明课堂导入必须要充满激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从我自己的实践来看,导入环节的语句多为感叹句、疑问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教材三上第11课《秋天的雨》的导入:“同学们,经过夏季炎炎烈日的熏烤,我们多么盼望着凉爽的秋天呀!随着阵阵的秋风萧瑟,一场场秋雨随之而来。人们对秋雨有很多美好的比喻。像一把钥匙;像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雨中藏着很多好闻的气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秋天的脚步,一起走进那个秋雨绵绵的季节吧!”
好的导入要给学生留有悬念,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去读书的欲望。只有这样的导入,效果才能好。
三、常见的导入形式
1.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这种导入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因为人们都习惯于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种方式针对性强,也很容易以问题引路,尽快走近课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而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在教学的导入环节也是教师设“疑”的最重要环节。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教材四上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导入:“同学们,有人说20世纪人类的发明与创造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可以说20世纪真正是一个人类可以呼风唤雨的世纪!那么,你想知道有哪些重大的发明与创造吗?”导入之后,学生正是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急切地到课文中去寻求答案的。随着对课文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生不断地受到课文内容的冲击,不停地发出感叹:人类真了不起!这时候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齐读:“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
2.歌曲导入,调动学生的情感细胞。在導入环节,有时候用歌曲导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在一次市级的小学语文赛课上,一名教师讲《妈妈的账单》一课,就用《感恩的心》歌曲导入,学生很快就融入了课文情景。从小彼得向妈妈索要酬金的事情上领悟到孩子的天真无知,也能从小彼得能够知错就改的行为中学到了要学会感恩父母,受到了要做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的良好教育。
3.动漫作品导入,形象逼真效果好。用动漫作品导入能够起到语言、故事达不到的神奇效果。因为它是集音乐、美术于一体,融视听觉于一身的艺术形式,顺从了孩子们都喜欢动画片的心理。比如人教新课标版语文教材五下第21课《猴王出世》的导入,就可以用动画片《西游记》的片段。
4.经典影视剧剪辑导入,能够拉近学生与名著的距离。人教新课标版教材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片段或部分章节都有涉猎。过去我们讲这类课文时,常常为导入而犯愁。因为古代四大名著与学生的距离毕竟甚远,几句话是很难让学生进入情境的。随着四大名著先后被拍成电影、电视剧,通过网络,剪辑影片完全可以做到。比如我们在讲《草船借箭》《景阳冈》时,就完全可以把电视剧的相关镜头介入到课堂导入环节中,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名著的距离。
铁东学校课题组 姚子龙
一、导入是一门艺术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成败决定着每位学生学习的效果,四十五分钟如何分配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问题,课堂导入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需要灵感的,而灵感就是苦求之后心灵火花的迸溅。所以,为了上好每节课,我们老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设计出一个漂亮而精彩的凤头——开头。只有这样上课一开始,学生才能紧紧地被你吸引住,很快进入角色,跟上思维,就能为顺利轻松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打好基础。
二、导入的思考
(一)、学生厌学的原因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是否成功不仅决定着本节课的成败,而且影响着学生对本科目的好恶程度。多少年来,我们许多同仁都以为课堂导入可有可无,应全力投身于课堂的主体部分,甚至认为一开始就涉及重点难点问题,这样更直接、更省时。殊不知长此以往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厌烦甚至害怕本科目,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原因有三:
一、课间十分钟学生没有休息好,还未完全从上节课的内容中走出来。新的一课又要开始了头脑思维还没有调整过来;
二、学生对本科目上一节课的内容还有些遗忘,我们直截了当就开始授课,而且直奔主题,缺乏知识的衔接;三:有些篇目较枯燥,如果没有精彩的导入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本无法投入课堂之中,学习效果自然会很差。因此,课前导入尤其重要,更需要我们授课者太多的智慧来设计它。
(二)、导入遵循的原则
如何导入,有何技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以下几点是我们必须遵循而且必须做到的:
一、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二、导语要紧扣教学内容。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
三、设计导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具有启发性。精彩适当的导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导语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层累,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等。
四、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而异。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变化,对于新授课,要采用温故而知新来架桥铺路;讲授课则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其次,导语的设计一定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导语的设计还要灵活多样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导入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作为授课者要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每次上课都要给他们新的感觉,所以每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我们要用自己丰厚的知识积淀设计好每节课的开头,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记得曾有学生对我说过,他们每天上学来最期待的就是上语文课。而且总感觉语文课上时间过得太快。我听后倍感欣慰,我知道这是学生对我授课的最大认可。之所以会收到这样的效果,精彩的课堂导入当然是功不可没的。现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在课堂导入方面的一些点滴做法总结如下,仅想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希望能和同仁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1、故事导入法
有针对性的选取寓意深刻,幽默轻松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课,通过语言铺陈渲染,绘声绘色,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讲授《信客》这篇课文时,文章主旨是为了突出诚信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前导入的时候,我选取了曾子杀猪①这段故事。通过曾子言而有信教育孩子这一点来切入主题。还有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先让学生复述小学时学过的晏子使楚②的故事。晏子与对方针锋相对的较量以及巧妙的回答,不仅捍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还让对方自取其辱,成功完成出使任务。晏子的机智幽默让学生开怀大笑,在学生愉快的笑声中,我顺便告诉学生老师今天要再向大家介绍一位凭借三寸之舌战胜虎狼之国的外交官他就是——唐雎,很自然引出课文题目。
2、地方民谣导入法
民谣、儿歌是具有地域性的,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利用地方歌谣导入,亲切有趣,能很快提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讲《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引用了我们当地的一首民谣:云往东,刮狂风;云往南,水成潭;云往西,披蓑衣(过去的一种雨具相当于今天的雨衣);云往北,晒干麦。民谣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积淀,利用这首歌谣浅显易懂的向学生阐明了如何看云识天气,以及通过看云识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所以说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歌曲导入法
歌曲可以感染甚至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因而在导入环节,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的导入是从学生的内心情感开始,是用歌声传递给学生的一种感悟,当内心的活动体验与课本的思想观点相一致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形成强大的力量,推动他们去相信和追求这种思想观点,这样课本的知识也就内化为信念并扎根于心。例如在讲授《台阶》一课时,我播放了刘和刚演唱的《父亲》,学生跟唱着这支歌曲,从歌词中、旋律中进一步领会了深厚坚韧的父爱,熟悉的旋律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内心的感受,此时引导学生开始认识文中的父亲形象,在音乐的感召下,学生思想情感全身心投入,教学效果非常好。
4、创设情境导入法
创设情境式导入指的是在引入新课时,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情境式导入可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图片、录像等直观手段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并备受学生喜爱的。这种导入在教学实际运用中相当广泛,其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利用录像等影视资料再现情境,导入新课。如在教《杨修之死》时,我先播放了一段《三国演义》群雄鏖战的场景,把学生引入三国时期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风云四起的岁月,然后引出文中主人公就是一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顺理成章引导学生开始课文内容的探究。学生兴致浓厚,学习非常认真、投入,效果自然不错。
5、类比导入法
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讲述学生熟悉的,和所学内容相关的事件或特征相似的人物,然后引出新内容,两者形成同类比,学生不但易于接受,而且可以增加知识的积累。记得我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先播放了一段舞蹈《千手观音》的录像,学生都知道这一群舞蹈演员她们全是残疾人,但是她们的表演却让观众震撼不已。她们身残志坚的精神让我们钦佩。然后引出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是在两耳失聪的情形下依然坚持音乐创作,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音乐篇章。学生对之肃然起敬,怀着尊重,崇敬,学习起来个个精神抖擞。
6、游戏导入法
在开始课堂学习之前,先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做游戏,通过学生游戏所得导入课文,然后开始对新授知识的学习。这样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水到渠成开始新课的学习。在讲授《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时,我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竞赛做游戏,我提前在几张纸条上写好让学生需要制造的几种生活中的声响,每个小组推选一个同学来做,再推选一个同学蒙着眼睛听,比一比看哪一组猜对的多。最后揭示游戏的目的,我们能猜到这些声响是因为我们熟悉它们,熟悉的原因是因为经常会听到它们,可是大然还有许多细微的声音,我们平时是很难听到的,但是它们依然是存在的,有了这些声响让大自然变得更加的魅力无穷。然后引入课文,在这里你会听到蚂蚁跑步的声音,你会听到下雪的声音„„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轻松进入学习状态之中。
三、结语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如悬念导入法、谜语导入法、诗词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图片导入法、引用警句法等。无论使用哪种导入方法,我们都要根据课文学习目标、学生实际和我们自己的教学风格择善而用。但是导入的时间一定不能过长,一般应控制在课堂开始的两三分钟之内。另外,课堂导入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与情感体验。总之,导入是一课堂要走好的第一步,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是气氛的调和剂。所以我们在进行导语设计时,只有做到目标明确,短小精悍,生动有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洞开思维的大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犹如序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好的导入词能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导入非常重要。
一、导入的方法
不同的教师对同样一篇文章的文体特征、训练重点、学生思维特征、教材与学生的内在联系观点不同,自然导课方式也各具特色,因此导课会因人而异。
1.提问导入法。提问是激发学生认真求索的动力和关键。采用激励式的提问,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激情,带着一种欲望去探索发现,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机遇。
2.情境导入法
根据课文题目或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或“氛围”,并通过这种“情境”或“氛围”,适时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捞月亮》一文,教师在揭示课题前,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捞”字,然后从讲台上随手拿起一本书,问学生:这能说是“捞”吗?学生说不能,只能说是“拿”;教师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儿,学生说这也不能说是“捞”,只能叫着“拾”或“捡”。于是教师问:到底怎么才叫“捞”呢?学生说:从水里取东西叫“捞”。教师这时才在“捞”字的后面写上“月亮”,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发现了问题:月亮是挂在天上的,怎么能从水中捞呢?抓住这个关键问题,教师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了。
3对比导入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体裁相同,结构相似,有着内在联系但是又存在不同点的文章。例如,二年级课本中的《美丽的公鸡》一课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们!我们前面学习了《骄傲的孔雀》,知道它很骄傲。我们今天来学习《美丽的公鸡》一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说孔雀骄傲,而说公鸡美丽呢?这样,通过教师提供的对比性资料,引导学生区别异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4、迁移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相近或有关联,或结构相似,或同一作者写的不同文章,自然导入课文学习的一种方法。例如:学习《琥珀》一文,教师可根据课型结构相近的特点,把引导学生“温故”和“知新”有机地联系起来。首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原来学习的《黄河象》一课:先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和特点,接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最后介绍黄河象的发掘。然后根据本文作者的行文思路,即结构形式,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琥珀》一课的学习。迁移导入法的运用,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对小学阶段学习的课文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四、调查访问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上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在学生间展开调查访问,然后乘势导入对新课学习的一种方法。例如:学习《钓鱼的启示》一文,有位教师利用这种方法导课实录如下:
师:今天老师想做一个课前调查访问,哪位同学自己钓过鱼?或跟爸爸一起去钓过鱼?
(看到不少学生举起了小手,特别是男同学,这位教师继续调查访问)
师:能谈谈钓到鱼那会儿的心情吗? 生:嗨,甭提有多高兴了!
生:当时我看到爸爸一会儿收线,一会儿放线,怀里像揣了个小白兔,又紧张又高兴。
师:嗯,你说得太好了!相信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感受,请大胆发言!
生:看着爸爸钓的足有五斤重的大鱼,天生爱吃鱼的我,想着那香喷喷的鱼端上来,馋得口水就快流出来了。
生:当然了,辛辛苦苦钓到的鱼,吃起来就是特别香。授课教师见时机成熟,话锋一转,“是呀,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钓鱼的课文……”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的学习,并为体会课文中“我”的心理活动等埋下了“伏笔”。
当然,导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设计导课时,必须把握好课文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力求做到简洁、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导向性
[摘要]:
新课导入设计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第一环节,而且导入不仅只在于一节课的开始,在每个知识点的讲授之间,知识点间的过渡和新知识的导入也同样重要。时代不停进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势必要求对传统的教学导入方法作出改进和创新。
[关键词]: 导语;创设情景;导语设计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导入设计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第一环节,它犹如百米赛跑中的起跑。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如果由于教师采用恰到好处、引人入胜的导入方法,从课的一开始,学生就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方法手段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那么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能力,提高了精神品格。
所谓导语,就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即所谓“开场白”或“入课语”。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开讲是否成功和顺利,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精彩的导语,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温故知新”;精彩的导语,是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主旋律;是感情的起搏器,激起学生
心海的波澜。精彩的导语,会使后面的教学活动更加顺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出新颖的导语,以求在教学过程中重重地敲响“第一锤”,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增强参与感的教学效果。一些优秀教师的导语都很讲究,都是精心设计的。
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预定的教学轨道,从而揭开本节课的教学序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进行导语的设计。要注意导语的设计要体现本课宗旨,还要符合导语设计的以下特点。
一、精炼性。因为导语是教师在讲课之前为引入新课而设计的教学语言,它不能繁琐冗长。否则就会影响教学进程,得到不好的效果。
二、趣味性。精彩的导语,能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导语的设计必须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回味无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鼓动性。导语的设计要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之跃跃欲试。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活学活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启发性。好的导语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开展智力活动,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索。
五、灵活性。初中学生喜欢新奇而有创意的事物。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形式不同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参与性。
那么,地理教师怎样才能设计出不同类型的精彩的导语呢?根据这几年地理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只有在熟悉教材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机智、灵活地运用一些“开场白”的技法,才能设计出新颖别致的导语,从而为整个课堂教学创造活跃气氛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在我介绍一下自己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导语设计方法。
一、借用故事,诱发兴趣
如在讲授“时区和日界线”一课时,我先简单地讲了一个小故 事:4月10日9点多,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 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这时一位中年人对老太太说:“这张废票3000美元卖给我吧”。老太太心里想,这张废票反正无用处,也就同意了。中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时。中年人以 3000 美元买 到的中奖彩票一下飞机就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取8000美元。死票复活,这是怎么回事?上飞机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经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二、引用诗歌,熏陶感情
在讲课前,根据主要内容确定可以结合的诗句,或者老师朗诵,或者同学朗诵,既有知识又有诗意,而且熏陶了同学们的情感。
在讲到台湾这一课时,我向同学们展示了伟大的国民党革命先驱、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兵退台湾后写的一首诗《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我引导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首诗,点燃了同学们盼望两岸统一的热情。
在讲到长江三峡时,我让同学们共同朗诵学过的李白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在吟诵中会体会到小船顺水而下、水流湍急的情景。然后用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的宏伟蓝图过度到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这样,学生能不为祖国的美好河山而自豪?能不为中国人民的伟大而骄傲?
有时候可以用他们熟悉的诗歌来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这些诗歌中涉及了哪些地理事物。例如毛泽东有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讲的是地球的赤道周长四万公里。在讲到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时,引用古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请同学们讲出两句诗中分别指什么山,在哪个省区。这样,大大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受到文学艺术的感染。
三、歌曲欣赏,调动激情
爱我中华,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信念。在教学《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时,我引领同学们同唱《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声中,同学们不仅知道了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并且懂得了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和睦相处的兄弟姐妹。
有一些歌曲,我们不一定要全部唱出,老师提出歌名后,看哪些同学能够从歌曲中找到反映地理问题的唱词,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例如,有一首陕北民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不管是东南风,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这句歌词生动地唱出了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四、地理谜语,开启智慧
比喻是修辞的一种,这种方法用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于讲授某些需要感知记忆的知识方面,可以激发同学们的求知热情,开启智慧大门。
如在讲授中国的疆域这节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谜语: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他在北,东西两分他在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世界最大陆。头上顶着黑龙江,脚下踩着曾母暗沙。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高原上摆摆尾。这个谜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深得同学们的喜欢。
五、多媒体导入,开阔视野
地理教学中运用幻灯,图片,录相带,影碟等手段做导语,不仅形象直观,更能达到渲染气愤,活跃情绪的效果。幻灯片、录像片等的运用,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地理知识的吸引力。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教《巴西》时,先放映有关巴西热带雨林的录相带,让学生先领略这个号称“世界动植物王国”的原始森林景观,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急不可待地投入学习中去。
当然,教学要有法而又无定法。时代在不停进步,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导入”的方法也要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创新,真正做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与课堂教学艺术融为一体,为完成一节优质课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效课堂,语文教学,导入技巧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 是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 随之进入课堂教学的过程。课堂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上, 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 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 每一个环节都应当精心设计, 而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 教师更应该遍寻良法, 以博得满堂彩的效果。因此,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一定是从精彩的课堂导入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课堂导入若能生动有趣, 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眼睛里就会散发出攫取知识的光, 也会刺激教师讲课的激情。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厌恶空洞的说教, 喜欢有趣的故事, 教师可以结合文本从故事、趣事、轶事、典故等方面导入新课,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 在课堂导入时, 教师可以精心选取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小故事作为开场, 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例如, 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教师可以先将杜甫的生平故事娓娓道来, 特别强调他在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的凄苦, 学生听得为之动容, 感同身受, 接下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 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悬念式导入法
悬念可以使人萌发出期待心理, 从而产生扣人心弦的诱惑力, 激起“欲知其详”的渴望。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 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 给教学过程增添活力。
于漪教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 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 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 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 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 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 那么, 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 是命运的悲剧, 性格的悲剧, 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 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导入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 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 巧设悬念, 由远及近, 引入新课, 不仅过渡自然, 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 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温故导入法
温故是导入新课的常见方法, 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可以借助与新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旧知识来引入教学, 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同时,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 也会找到成就感, 增强学习兴趣, 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如某教师讲授《范进中举》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我们学过了《孔乙已》, 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及其悲剧命运, 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今天, 我们从范进喜剧命运的这一侧面, 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
四、“目标式”导入法
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 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 确定教学目标, 一进课堂, 就直奔主题, 即“目标展示”导入。这种导入方法适合于某些篇幅较长, 内容较多的文章, 如教学《藤野先生》这一经典课文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确定人物描写、性格塑造、主题及难懂词句几个重点作为每节课的目标, 在上课之初先明确告诉学生, 让他们在学习时有针对性。目标展示法醒目、直截了当, 是一种很实用的导入方法。
五、背景导入法
背景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它的教学效果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验证的, 但学生对千篇一律、司空见惯的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已心生厌倦, 如何创新呢?在学习《土地的誓言》时, 笔者先用幻灯片播放几幅图文结合的美丽的关东大地的图片, 然后将图片切换成满目疮痍、尸骨遍野的景象, 并在这些图片上标注拍摄照片日期, 随即通过向学生提问, 引发他们思考, “是什么原因让美丽的关东大地变成了这幅模样?”要求学生积极踊跃发言, 简要谈谈自己所了解的背景。在前后迥然不同的两个系列的照片对比下, 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给东北人民带来的灾难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接下来他们对于文中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就更易于理解了。
六、知识导入法
学习课文前, 运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对联、俗语进行导入, 可使学生重视课文的学习, 且能逐渐积累一些语文知识,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比如, 在学习何其芳的《秋天》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关于秋天的名篇佳句,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出: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接着, 教师可以用“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秋日里, 杜牧读到的是闲情;秋风中, 杜甫读到的是悲凉。那么, 我们就一起来鉴赏何其芳的《秋天》, 看看在他的诗歌中描摹了什么样的秋景, 抒发了怎样的深情。”这样的导语拉开课堂帷幕, 前后两个知识点的链接在知识导入法的“润滑剂”下自然过渡, 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郑晓舜.《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J].中学语文教学, 1998 (6) .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导入技巧
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顺利的促进教师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教师在开展新课程之前,往往都会准备一个简短的、能够顺利过渡到新课程内容的环节。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课堂环节。
一、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这一方法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常用的导入方法。小学生好奇心强,往往这种悬念式的导入就会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往往就会很愿意带着问题去学习,因为疑问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探求和思索。学生们只有对一堂课的内容充满兴趣,才会追着老师问为什么。例如,在讲解《月球之谜》时,在开始新课内容之前,可以问学生:“同学们是否在平常的新闻中注意过有关人们探索月球奥秘的新闻,在你们的眼中,是否在心里有关月球的想象?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月球之谜,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来了解世界上人类探索月球之谜,以及有关月球的奥秘。”通过这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导入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导入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和文章相关的视频、音乐、图片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例如,在讲解《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播放有关张家界风景的图片以及张家界风景的纪录片,将张家界的美用多方位的角度展示给学生,相信学生一定会沉浸在张家界的魅力之中,并且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讲故事方法导入
小学生年龄小,在家里也喜欢听爸爸妈妈讲故事,他们对故事里的内容和虚拟的人物充满好奇。因此,教师在讲授语文课程时,也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点进行课前导入,提升学生学习文章的热情和提升对新课的关注度。
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每一个优秀的老师都明白如果有一个精彩的导入,就能够吸引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课文,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根据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严丹琦.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巧刍议[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04).
[2]韦芬,陈洪芬.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J].科学咨询,2014(10).
无棣 朱希村
课堂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进行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法。即指在新的教学内容的讲授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无论是开始新的学科、新的教学单元,还是一节新课,乃至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都应当发挥良好的导入技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给整个教学过程一个良好的开端,导入环节犹如整台戏的“序幕”,优美乐章的“序曲”,跳高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仿佛是演讲的“开场白”,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 ,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机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并为学习新知识作鼓动和铺垫,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导入技能实施的程序是:集中注意力——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以及课的类型、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导入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一、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在引入新课时,提出看起来与本课内容无多大联系,而实质上却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法。亚里斯多德曾经讲过“思维自疑问惊讶开始。”设计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活跃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
例如:在讲授“圆周长”时,提问:假如把地球近似看作一球体,绕着赤道用一根绳子捆紧,然后把绳子放长10米(假设绳子离地球表面距离均等),中间的空隙能容纳。A一支铅笔B一只老鼠 C一只猫D一头牛,结果学生猜测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当我给出正确答案D时,学生感到不可思议,非常惊讶,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设疑导入法
问题设疑是根据中学生喜好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在新的教学内容讲授开始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引起惊讶,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的一种导入发方法。引入时,可故意设置疑障或陷阱,使学生处于欲得而不能的情景,甚至诱导学生上当。
例如:讲授“分式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解-2x=4,再解-2x﹤4,学生类比得出x﹤-2,然后让学生代个值检验试试,结果又不对,学生陷入茫然和矛盾之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是巧妙设疑。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设问的方法与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设疑导入法与悬念导入法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重在“疑”;后者重在疑的同时更要“悬”。
三、实例导入法
实例导入是选取与所授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或某种经历,通过对其分析,引申,演绎归纳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强调了实践性,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之功效。同时让学生感觉到现实世界中处处充满数学。这种导入类型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尤其对于抽象概念的讲解,采用这种方法更显得优越。
例如: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提问:小明买4千克苹果,3千克梨需27元;若买4千克苹果,2千克梨需22元,问梨和苹果每千克各多少钱?学生很快得出答案:苹果都是4千克,梨多一千克多了5元,所以梨每千克5元,得出苹果每千克3元。比直接给出方程组引入好的 多。
四、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一动手试验而巧妙的引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一位数学家说过:“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能看的见摸的着。”实验导入新课直观生动,效果非凡。通过实验演示导入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自己动手试验,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讲授“轴对称”时,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对折,打开,滴一滴墨水在折痕边或折痕上,合上,压一压,打开观察。得到一些漂亮的图案,学生惊喜万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很自然的引如新课。
五、趣味导入法
趣味导入法就是通过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趣味知识,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典故、数学史、歌曲、游戏、谜语等来导入新课。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趣味导入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迅速过渡到有意注意.
1、故事导入方法
例如:在讲授“配方法”时,讲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老头,在临终前打算把17头牛分给3个儿子,要求大儿子分二分之一,二儿子分三分之一,小儿子分九分之一,不能宰杀。(可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三个儿子听了很纳闷,最后一位聪明的人告诉他们,先在邻居家借一头牛,然后大儿子分9头,二儿子分6头,小儿子分2头,剩下一头再还给邻居。”这个故事即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又渗透了配方法中“借一还一”的思想,为新课讲授做好了铺垫。
2、游戏导入法
在讲授“游戏公平吗?”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转盘游戏”导入:同学们,我们经常在街边,看见有人摆地摊赚钱,我就见过这样一个——“转转盘”(拿出准备好的转盘),接着讲了游戏规则(如右图)。你想试试手气吗?,此时学生已经兴奋不已,都想试试,参与度极高,但结果总是拿不到大奖,又陷入了茫然与困惑之中,看着他们着急得样,我顺势引入了课题,结果这堂课学生个个都目不转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儿歌导入法
例如:在讲授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小时候你们念过儿歌吗?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念念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三声跳下水┅┅唱到后来,一部分同学唱不下去了,声音也越来越轻了,于是,我不失时机地问:“这首儿歌谁能把它唱完?学生说:“这样随着青蛙只数的增加永远也唱不完!”然后我紧接着说:“我能用一句话把它唱完,你们信不信?”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怎么可能?学生议论纷纷。趁机我说:“今天这节课我就想告诉大家如何用一句话把它唱完,同时也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能用一句话就把它唱完。不过在唱之前,我们先要做一个准备工作,我们先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这个内容以后,不用老师教,相信你们自己都能唱得起来了”。这时他们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我也不失时机地引入了新课。
4、诗词导入法
例如:在讲授“三视图”时,开场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①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与题目吗?(苏轼,《题西林壁》)②哪位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横看,侧看,近看,身处山中看),然后说,这首诗隐含了一些数学知识,他教会我们怎样去观察物体,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三视图”。
5、幽默语言导入法 例如:在讲授“三角函数的应用”时,一位教师如此开场白:“我的‘法力’无边,能不过河而测河宽,不爬山而知山高,不接近敌阵地而知晓敌我之间的距离。”学生被这些话深深地吸引,教师接着说:“我的‘法’是数学方法,我的‘宝’是三角函数”,同学大笑。
6、数学史导入法
数学史引入法是指在讲授数学概念、定理、方法时,首先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有趣味性的数学家的传记或数学史实,从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增强学习毅力和创新精神,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于德育于智育之中。
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毕达哥拉斯,也可以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并介绍其发现的艰苦历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进而导入新课。
六、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新课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种导入类型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起到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形状相同的图形”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以一曲振奋人心的国歌,伴随着自己精心设计的两面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五星红旗,从大屏幕下冉冉升起,作为课堂的切入,很自然的引入新课。
再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场白: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碎成了两块(拿出准备好的三角纸板——如图),如果重新到玻璃店割一块同样大小的玻璃,有三种做法:①把两块都拿到玻璃店去,②只拿第一部分,③只拿第二部分。问哪种方法不能买回新玻璃,哪种方法最聪明?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巧妙的引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使枯燥的几何问题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七、类比分析导入法
类比分析导入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引导学生对某些特殊知识经类比分析,得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另外一些特殊知识的导入方法。康德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通过类比,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使知识向更深层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发展,从而达到知识引申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教师指出:方程的解法与不等式的解法有类似之处,我们可以用类似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来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然后先让学生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把等号变为不等号,得到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再让学生解答。看似两三句话,但这样的导入能把学生已获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的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上去,同时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学习和研究新知识。
八、温故知新导入法
知识绝不是孤立的、割裂的。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续。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例如:在讲授“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时,先让学生回顾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公式,a÷a=a(a ≠0,m,n都是正整数,且m>n),然后让学生讨论当m=n和m﹤n时的情况,从而引入新课。
总之,“导入有法,导无定法”,不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都必须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都要简明扼要,紧扣课题,不拖泥带水,不影响正课进行。通过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上最终达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明确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期待的目的。
m
n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整节课作好准备。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愉悦的艺术。好的课堂导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活动就能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堂导入环节设计的原则
1、目的性:导入一定要有较强的目的性,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
2、相关性:它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善于以旧拓新,温故而知新,为进入到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它更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起学生关注,形成悬念,或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或具有挑战。
3、以学生为中心:课堂导入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既要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设计导入形式,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来确定其内容。
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1、效度 :就是有效性,也就是看导入是否能为之后的教学环节服务,与教学内容一致。
2、参与度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实用性 :便于操作,简短易行。
三.课堂导入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1.首先,课堂导入,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若导入时间延长过多,就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毕竟,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
2.其次,“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3.最后,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的结构也是一个系统。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它环节,那么,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所以一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形成教学高潮,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导入技巧 导入法
新课的导入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课堂导入真正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乐曲讲究好的“引子”,文章讲究好的“开头”,讲课同样讲究好的“导语”。课堂导入作为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往往预示着整节课的教学质量。成功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快速引入正轨,向他们展示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成功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有助于他们理解和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以童话、寓言、传说等导入新课,首先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并且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作用。如教《是谁打碎了花瓶》一课时,我先讲了《狼来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多学生都听过,所以我一讲,他们就热烈地讨论起来,都说那个小孩骗人不好,骗了别人最后害了自己,无论怎样骗人是不对的。我接着引导: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说过假话谎话欺骗爸爸妈妈或者别人呢?如果我们不小心做错了事,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有的学生回答:应该承认错误。)是的,大家都有做错事情的时候,难免会犯错误,但错了要承认并且认真改正,不能说谎话欺骗别人。否则,就会像故事中的小孩一样。今天我们看看列宁小时候把花瓶打碎以后,是如何做的。
以故事导入有点像古代说话的“入话”,它不仅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安定了下来,而且“入话”的主题往往和正话相合,或者构成互文,或者预先点出主题。这样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主题,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在用故事导入时一定要用那些能够和课文有共同点的故事,或者能够形成鲜明对照的故事,切忌引入那些毫不相干的单纯为了活跃气氛的故事。如果运用不当,则会引起不必要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讨论和争论,反而会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有时候故事太离谱,会让主题失之千里,这对教师的课堂驾驭力是一个考验。
二、直接导入法
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通过简短的导语,把所要学习的课题一下子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接触课题后迅速转入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样不仅节约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节奏,而且有一定的新鲜感。这种方法适用于高年级,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的导入,文章是围绕邱少云写的,用的是第一人称。作者是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的班长,叫李兴元。这篇课文是作者在朝鲜战场上夺取三九一高地时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感人事迹。
三、实物导入法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上课时用直观的事物导入新课,更能吸引学生。这些实物可以是挂图、卡片、自制教具等。在学骆宾王的《鹅》这首诗时,我准备了一只玩具橡皮鹅,外观与诗中的描写极像,还准备了一盆水,放在地面上。学生很好奇,都伸着脖子看。诗中所描写的鹅的形象摆在学生面前,不用再费口舌也印象深刻。
以实物导入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恰当的实物就是一把打开课堂奥秘的钥匙,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如果没有这些事物,单凭学生的想象力,有时候比较困难,因为毕竟他们的生活阅历不够,头脑中积累的各种形象还不够,所以联想力和想象力都要差些。这是实物导入最大的意义所在。
四、图画导入法
这是低年级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借助教材中的插图挂图,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想象,有意识地将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愉快中接触课文,如《诚实的孩子》可利用书中插图导入:“图中画了几个人?他们在望着什么东西?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又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这种导入法具有直观性,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五、情景感染激励法
情景感染激励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或者预设一个情景感染学生,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极大兴趣,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学生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集中起来,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比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情景感染激励法导入:“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了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运用情景感染激励法,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秀丽、奇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迫不及待地读课文中的桂林山水是怎样的,激发了兴趣,教授课文易如反掌。
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一个好的导入能让学生一堂课都轻松快乐,注意力集中,会让课堂教学效率成倍提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得法,就要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情景精心设计导入方法,巧妙导入新课,从各方面刺激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然后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好的导语就像是磁铁,能从根本上把学生的精力这块“磁铁”牢牢地吸引住,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跟着老师的引导,去学习知识,甚至主动探索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课前导入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怎样导入才能成功收到良好效果呢?下面结合本人日常教学实践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导入要“正中要害”,体现一“准”字
所谓“正中要害”就是导入要“精”“准”,教师要准确把握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用精准的导入语一刀见血地把新授内容引出,所以说课前导入要有方向性,要切中学生的命脉,方能易于取胜。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授《神奇的克隆》时,教师先讲述小学生们都非常喜欢的《西游记》中孙悟空,他可以拔一把毫毛吹口仙气就能变成一群孙悟空的神话,神话中的故事情节有些是不现实的,但是,现如今真的可以复制一模一样的另外一个你,甚至更多的你。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神奇的克隆”技术。那么,“克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带着疑问,学生迫不及待地走进了课本,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导入要“推陈出新”,体现一“新”字
每个人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新知的欲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处在人生最初的学习阶段,对每一项新事物都充满着好奇。所以,教师要是能够经常变换导入方式,就会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假如教师再把设问、音乐、猜谜语、音视频等形式融入课前导入中,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在教授《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边听《一个真实的故事—丹顶鹤》这首优美的歌曲,边观看丹顶鹤故事的视频。先让学生对丹顶鹤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让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提前对丹顶鹤的模样、生活习性等初步了解,让学生对丹顶鹤这一动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再进行课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导入要“引人入胜”,凸显一“情”字
每位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以,其内心也有着丰富而不尽相同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来设计课前导入语。可以渲染、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想象力,跟随教师一起创设学生自己心目中最美的想象,学生就会顺其自然地融入所授内容当中来,并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授《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先让学生想象“天堂”的美丽,让学生想象自己心目中认为最美的天堂。之后教师再介绍天堂对于我们是不是非常美好,因为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去想象天堂的情景,学生的回答肯定是“肯定的”。同学们有了自己想象的天堂,那么你知道音乐的天堂在哪里么?这样就顺势并成功的将课文导入了。
四、导入要“因人制宜”,注重一“适”字
课前导入一定要考虑你的教授对象—学生的年龄因素。不同年龄的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观察角度以及注重点都会不同,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前导入时一定要“因人制宜”,只有抓住小学生该年龄段的心理,才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的效果才会更好。
比如:一位老师在教授《最后的姿势》一文时,就很好地抓住小学生纯洁、富有同情心的心理以及小学生对父母强烈的依赖性等特点,让学生把那位平凡而伟大的老师比作自己的母亲,那位老师为了救护自己孩子般的学生,在地震的那一瞬间将动作定格在一生最后的姿势。这样的课前导入就适合学生富有同情心的心理,就做到了“因人制宜”。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巧】推荐阅读:
高效课堂的导入技巧01-19
小学语文课的导入技巧10-13
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07-13
初中语文课堂点拨技巧09-08
语文课堂教学“设疑”的技巧05-24
电大小学语文研究课堂提问技巧12-16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01-04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06-16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我体验策略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