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2023-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我国农村旅游业经济效应现状

全国近13亿人口中,近70%以上在农村。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就是要看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农业的现代化程度。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诸多办法和途径中, 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全国很多地方已开始形成了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的热潮。如何客观冷静的分析这种热潮,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热潮背后,其经济效应不容乐观。

(一)农村旅游经营和开发,品牌效应差

在农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品牌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在很大的意义上讲,品牌是最有价值的资产。而当前农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农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农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农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农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二)农村旅游开发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

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盲目性大。农村人向往城市生活,在追求农村城市化发展目标过程中,经营者往往把城市化模式作为农村旅游的目标,常常把极具地方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东西花大力气改造成为大众化、城市化的东西。如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垅改为停车场,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等等。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农村旅游的特色。

(三)农村旅游管理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

发展农村旅游,一切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由于农村旅游缺乏执行和运作优秀的创意、策划、规范的经营管理人才,所以农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农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农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农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农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农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旅游业的发展。

(四)农村旅游产品开发品种单一,开发产品雷同多特色少

目前国内农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农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旅游开发的核心———挖掘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含量。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必须发现、整理、利用不能被复制的独特资源,锻造出具有独特文化蕴涵的旅游品牌。此外,我国还存在农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特色产品少,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五)农村旅游开发范围狭窄,对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

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农村旅游已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于我国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通讯、医药和文化的落后等诸多原因,致使我国农村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区域多在附近大、中城市的外围,甚至就在城市中开辟农村旅游项目,农村旅游在振兴偏远地区农村经济的作用非常有限。

二、农村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分析

农村旅游业的经济效应是指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其作用和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农村旅游业的积极经济效应

1. 加速货币回笼,平衡国内供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居民购买力大大增强。这一方面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稳定市场、稳定社会的隐患。目前,证券投资、高档耐用消费品消费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重要途径,但都不能完全解决居民积余购买力的货币回笼问题。发展旅游业,大量吸纳消费资金,回笼货币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又一重要途径。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消费日趋丰富和多样, 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玩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特色旅游项目快速兴起,发展农村旅游业确实不失为一种回笼货币、减少市场压力、平衡国内供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

旅游业给转移农村劳动力增添了重要途径,农业旅游的兴起带动和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加入到旅游行业当中来,有效地转移和分流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据国际经验,旅游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将间接增加5个人就业。依此估算,我国整个旅游经济带动的就业总数每年达300万人,5年共创造就业岗位1500万个,其对扩大城乡居民就业的作用不可小视。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借发展旅游来扩大就业,无疑是又一条捷径。面对越来越火的农村旅游,我们可以通过有效发展农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村经济收入,改善当地农民生活水平;为当地的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机会和支持,创造包括自我就业在内的诸多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就业率;带动手工艺生产和销售、餐饮供应等的发展,创造相应的自我就业、灵活就业等新的就业方式;增加妇女的就业机会,提高其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3. 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其他行业发展。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农村旅游业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基础上的。它能刺激旅游者的消费,从而可以形成和扩大新的消费市场和旅游消费。这种新形式就成了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行业开辟了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过去农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现在旅游区的农民以旅游接待为主产业并带动种植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等农村产业。由于旅游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结构调整和对外销售。地方土特产品名声随游客而远播,产品因游客认知而热销,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形成了一条良性循环的旅游产业链,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农村旅游业的消极效应

1. 农村旅游业过度超前发展会导致农业产业结构失调。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和依托性极强的产业。如果旅游业发展过度,那么就会使除旅游外农村市场,出现了普遍的生产过剩。这种过剩掩盖了农业潜伏的危机。它只是一种低水平的相对过剩,具有鲜明的结构性、局部性、暂时性甚至虚假性的特征。这种过剩只是表面现象,实质性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尤其是产业结构失衡造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农村旅游业过度的超前发展就会牵涉我国农村产业结构。

2. 农业对旅游业的过度依赖,不利于农业基础产业的稳定发展。

由于旅游业本身的脆弱性,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不能过度依赖旅游业。我国旅游需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季节性明显。在旅游旺季,各地旅游设施超负荷运转,而在旅游淡季却出现了大量设施闲置。农村旅游产品具有不可储藏性和生产消费一致性的特点,决定了不能在旅游淡季生产旅游产品并库存起来供旅游旺季使用,只能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加大劳动力资本,特别是劳动力的投入,而旅游旺季过后就会造成部分设施利用率低下以及要释放部分劳动力。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所以不宜过度依靠农村旅游业发展农村经济,这样不利于农业基础产业的稳定发展。

三、结语

通过对农村旅游业的积极经济效应和消极效应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发展农村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适度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不能很好地抑制消极效应,充分发挥积极效应,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农村旅游业便是在这个变化中应运而生。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客观分析农村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应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农村旅游业,经济效应

上一篇:基于任务导向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问题探讨下一篇: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现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