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措施和对策(通用7篇)
一、基本情况。
按照建设新农村总体规划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州委七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县委九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轮台镇实际,大力实施“产业立镇、科技兴镇、经济强镇、生态靓镇”总体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建设步伐,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培植壮大蔬菜大棚、畜牧业、高产棉花和林果四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巩固产业调整成果。努力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抗震安居和城镇化进程、扶贫开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第三产业和农村沼气能源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工作,建立与城镇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城镇基层组织和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区功能,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按照科学规划和适度超前的思路,明确城镇定位,采取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和整体推进的方式,积极改善现有软硬件设施条件,不断加大村镇整治建设力度,力争在5年内使村镇达到“布局合理、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目标,努力开创轮台镇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以加快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2008年我镇实现生产总值6771.67万元,比2007年的3382.8万元增长2倍多,比2006年的5712.4万元增长18.5%;年均增长近15%。其中第一产业达5162万元比2000年的2623.4万元增长97.5%;比2004年的4267.5万元增长21.4%,年均增长19.5%以上。第二产业达366.5万元,比2000年的311.7增长17.6%,比2004年的353.4万元增长 3.7%;第三产业达944万元,比2000年增长31.2%;人均收入达3902元,比2001年增加1579.5元,比2004年增长5.7%。20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98元分别比2000年和2004年净增1944.0元、403.40元,年均增加388.80元。2006年确保完成国民生产总值7000万元,增长10%,人均收入达到4389元,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到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14.4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存在问题
三、措施对策
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一个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因素,为不断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根据我镇农村实际,特制定以下措施:
(一)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村不同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农民素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根据自身优势和潜力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突出地方特色,不能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要调整城镇及郊区农村经济结构,要突出发展二、三产业。城镇及郊区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信息、人才资源丰富,兴办二、三产业的基础条件较好。要通过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服务实体等多种途径,实现以场地生财、以区位聚财、以服务引财的目的,有效地增强村级经济实力,2 带动农民增收。管理和改造好现有村级集体的果园、林地、水域等,使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巩固和壮大村集体经济。针对农村经济“分得过多,统的较少”的实际,可采取返租倒包、合股经营等形式,对村级集体资源和农户个人资源重新规划、整理和开发,实施规模和品牌战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增强理财水平,管好用活村级集体资产。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管好用好集体资产,对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到聚财有术,理财有方。第一,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按照“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自己的”分配原则,把该收的钱收起来。第二,要加强清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资产增值机制。积极推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管理的运作模式,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如新农村规划后的旧房用地及宅基地,是村集体一笔较大资产,要根据有关政策处理好,促使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好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制度、非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集体房屋和集体公益设施使用制度等,合理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实行“以收促养、以收促建”,增强农民积累集体资产的意识。第三,要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县的村级财务管理大多比较规范,相应制度比较健全,在一定程度 上也实行了财务公开和民主监督。但必须进一步强化开支审批、收支预决算、财务审计监管等工作,把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纳入法制轨道,提高农民群众对集体经济的信任和支持,促其健康发展。
(三)优化基层组织,提高集体经济建设能力。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建设至关重要。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一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农村工作的关键在于班子问题,要增强班子战斗力,重点选好致富路上的领头雁,选好一个人带好一个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还须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更新观念,明确村级班子新时期工作职责,树立为民服务、清正廉洁的思想。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通过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等形式,提高村干部经营管理水平和科技素质,并在生产中运用。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作为考核村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制定能充分发挥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误工补贴制度,建立和完善对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 体经济的积极性。
一、健全政策法规,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统一制定区域经济规划、产业规划及配套的产业政策, 加强政府机关法制建设, 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一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抓好一批示范县 (市) , 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示范区, 对于落后县 (市) 要加快扶贫开发步伐, 促使其尽快脱贫致富, 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同时设立完整的绩效考核指标, 对进步较快的县 (市) 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 鼓励县 (市) 发挥自身优势, 创新发展方式与管理模式。二是要完善财政体制, 充实县级财政的财力, 充分发挥财政在优化资源配置、缩小贫富差距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 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对税收返还的“基数法”进行调整, 综合考虑人均收入、地方财力、城市化水平等因素, 使现阶段的税收返还政策逐步发挥调整地区不平衡, 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作用, 使各 (县) 市在发展和增收中得到实惠, 建立有利于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财政体制。三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眼下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政府主要抓好统筹规划、信息引导和市场规范工作及制定规章制度、搞好行政执法, 并对市场运行中产生的垄断等消极因素采取措施予以限制和消除, 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外部环境。四是要建立县域经济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辽西北等落后县域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历史基础, 优化县域人口、资金和技术等要素, 结合市场机制与政策支持, 加快自身发展。
二、培育与应用区域智力资本, 构建人才流动信息网
区域智力资本, 是指通过一种开放性的网络在地区内共享信息, 运用最大化集体经验建立一个“智能社区”, 从而充分利用不同机构与企业人员的潜能。智能社区将人员管理和信息管理联系在一起, 使人员创造力和信息结构之间达到平衡。在这个网络中, 知识工人会在网络中通过系统合作使组合知识的价值最大化, 并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良好环境的创造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管理以及服务社会的职能, 在企业与教育机构、研究机构以及军队、商会和其他非营利机构之间搭建起知识共享、信息共享以及利益共享的平台, 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库, 推动管理方式、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使区域资本得到充分开发与应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辽宁省政府应作为主要推动者与倡导者, 将建立区域智力资本与信息共享平台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重要项目, 建立专项基金, 国家财政、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企业资金作为基金的主要来源, 信息和智力资本平台主要包括知识信息数据库、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数据库和机构资源数据库, 组织精英团队建立与管理数据库, 政府、企业、教育研究、国家管理等各取所需。此平台将最大程度地整合区域人才和智力资源, 成为辽宁四个区域人才流动的信息助推器。
三、发展金融业,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应逐步改进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 减少对基层分行行的干预, 使基层行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自主经营, 合理决策。金融管理机构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将县级机构划分为不同级次, 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 确定合理的授权、授信额度。制定规范合理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制度, 特别是要针对工业企业发展的阶段性资金需求的特点, 适时给予信贷支持。对县域经济中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 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解决经济主体融资难的问题, 促进企业财务状况和资本结构的优化, 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简化和完善县域内个人消费信贷的发放程序, 大力拓展消费信贷领域, 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重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要针对性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扩大注入县域经济的货币供给量, 辅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实现市场退出后必须明确在县域经济服务中的定位和职责, 确定适当的存贷比底限。地方财政应设立县域经济发展基金, 国家从邮政储蓄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配套, 由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负责资金运作。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与政策性补贴等措施,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鼓励商业银行为县域经济注资, 校正市场缺陷, 同时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 更好地了解当地情况, 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农村信用社应该积极发挥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 在辽东、辽西北等具有农业比较优势的县域发展之中尤为重要。首先, 农村信用社在化解风险的同时, 应逐步启动自营贷款, 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 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村信用社应根据农户实际需求提供贷款, 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动摇, 扩大贷款投放面, 真正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其次, 信用社的主要任务应根据城乡实际略有侧重。位于农村的信用社应有重点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 (村) 的发展, 及时解决他们的生产性、长期性、持续性的资金需求。位于城区的农村信用社在完成支农任务的基础上, 应重点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经营管理水平高、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 建立起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优质客户群, 在服务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为信用体系的发展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 农村信用社要与商业银行合作, 解决结算领域存在的问题。
四、发展特色经济, 创造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就是寻找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途径。必须注意的是:一是要把握全局、整合资源, 对资源优势和经济联系较密切的县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区域性规划和建设整合进行研究与论证, 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条件的综合优势和市场分工要求, 从总体发展、行业发展及部门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规划。二要立足于特色经济的开发, 培育特色品牌产品, 建设特色产品基地, 引导特色产品的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 推进优势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 增强特色产品的竞争力, 形成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经济带。三要把特色产业的培植作为关键, 重点发展优势产业, 创造优质的特色产品品牌, 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将先天资源优势转化为切实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优化特色主导产业的产业格局, 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 促进与之相关的特色旅游业和劳务经济发展, 增强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产业联动和协同优势。四要把资源的转化作为依托。特色经济是以特有的资源为发展之根本, 对特色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用特殊的资源生产特殊的产品, 鼓励优化资源利用的专业技术创新和专业管理团队建设, 不断促进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五、发展农村城镇, 实现城乡一体化
县域经济是城市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 经营农村城镇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 根据节约能源和提高效率的原则, 通过城镇资产资本化和市场运作, 保证城镇整体和部门公共财产保值增值, 从而实现城镇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 提高城镇竞争力的城市经济管理职能,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农村城镇经营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明确政府责任, 转变政府职能。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需要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与农村居民作为整体统筹规划, 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结构、市场调节、政策支持、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一体化。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要着重转换政府职能, 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使政府能够为城镇发展作贡献。
促进基础设施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与建设管理主体的市场化。城镇建设过程中, 现有的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城镇居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针对这样状况, 一是要多方筹集资金, 建立新的投资、融资体制、构造多元化产权, 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二是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市场化改造。现阶段措施主要是在基础设施市场半公共品供给中 (公交、电力等)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符合要求的企业在政府监管下进行投标取得特许经营权来经营, 进一步优化产权结构, 激发地方建设的活力。
创新城镇规划模式, 综合运用市场调节和政策导向。规划城镇发展的设想应以城镇经营理念为指导。城镇经营中可以通过市场运行的, 应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来达到规划目标;对于城镇经营中禁止性、非竞争性的领域如对不可再生和不可恢复的历史文化遗迹保护, 应强化政策规划与科学管理。城镇规划应从以前的单向性、刚性, 调整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适度弹性规划, 以适应城镇经营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城镇规划应在全局性的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 依托产业和区位优势, 充分发挥经济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将小城镇纳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 利用产业集群和市场建设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
六、实施新型产业发展战略, 发展优势产业
针对辽宁省不同地区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省内各县域应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制定并实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产业战略规划。
大力发展县域工业。辽中南地区地区的县域应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辽中南地区的县域需围绕其中心城市, 大力发展一批配套的零部件、铸锻件、工模具等专业化加工企业。辽西北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在保护好资源和生态前提下, 积极发展矿产加工企业, 将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与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结合起来, 搞好资源深度开发, 创造知名矿产加工品品牌, 强化产业优势。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辽西北地区应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开发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培育优质食品生产企业,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辽东地区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 (集) 群”的产业发展思路, 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程度, 建设具有较强整合与辐射能力、带动与示范效应的产业带, 确立县域经济的产业基础和强力支撑体系。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根据产业优势和区域特点加强市场监管, 搞好仓储、物流、营销渠道等的配套建设, 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辽东和辽西北各县域应集中精力培育农村市场, 重点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农村资金市场建设, 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市场监管,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快建设农村商品配送中心、乡村连锁农家店和品牌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培育重点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扩展销售渠道, 建立专业营销公司和团队, 将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提高特色产品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力。辽东和辽南沿海县域应促进旅游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加快开发以民俗风情、山水地貌、观光农业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 带动餐饮、住宿、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以及运输业、金融业的协同发展。另外, 各地区应依托县域和中心镇, 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 鼓励民营经济投资第三产业, 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摘要: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区域分工理念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带动和辐射作用不强、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有效促进辽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应健全政策法规,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与应用区域智力资本, 构建人才流动信息网;发展金融业,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发展特色经济, 创造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农村城镇, 实现城乡一体化;实施新型产业发展战略, 发展优势产业。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战略;土地流转制度;现在分析;解决对策
一、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的客观存在要求农村应该拥有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依据农村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发展册落的引导和支持。农村作为我国落后地区,以政府为主体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短期不得改变。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的主体单位,必须依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生活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 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分析
1.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2.农村经济逐渐转向多元化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3.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介绍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1】道路交通的不完善。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道路交通的不完善,将会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流通,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目前我国正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即以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经济时代,水、电、通讯网络的不健全将会降低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1】生产力的落后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落后将使农村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
【2】农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下。将无法使农村经济高速发展。
【3】农村市场不规范,令农村市场无法做到健全繁荣。
【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了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
【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将使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变得落后,科学含量降低,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产品市场,使得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降低。
【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会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和经济形式和市场动态的掌控和了解,阻碍了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3.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重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基层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基层管理力度下降,基层干部素质降低,社会基层腐败现象严重。
【3】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不健全,令大部分指令执行力度低,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程度降低,无法取得较高的成就。
【4】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将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农村发展实施对策分析
1.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收人问题一直是国家进行农村经济建设的首要问题。虽然目前农民收入有所增长,国家也制定了很多对农民有利的政策法规。但城乡收入的差距依_然在扩大。因此,若想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首先解决农民负担沉重问题,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改革农村税费,实现农民负担规范化。坚决杜绝不合理收费;二是反腐倡廉.精简机构。减低乡村行政费用;三是公正执法,尊重农民的人格尊严,使农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力。此外。还要改善农产品贸易中的不合理政策,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从而加快农村建设步伐。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首先,农业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应以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为基础;其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比较优势的产品为依据,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还要优化品种和品质,提高农产品质量.争取更广阔的市场:再次,要创新农业组织制度.以农业市场规模弥补生产规模的不足,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新技术。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3.建设并完善农村技术市场
提高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技术市场151。可与一些大专院校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外请一些专家进行定期指导培训,并以讲座等方式提高业户的技术水平,以提高农村技术市场的科技含量。在进行硬件改善的同时,还要进行软件改造,完善技术市场配套法规,建立技术市场资金支撑体系,发挥网络优势。开拓网络技术市场。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整合旅游资源,实行多元化开发,建设特色旅游强县。同时,把房地产业作为重要财源补充的机遇性、策略性产业来抓,把加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作为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着力点来抓,初步形成起点高、收益快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农村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发展工业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地区工业发展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要坚持环境兴县,发展生态工业。拒绝污染环境的项目,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新型丁业化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双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总结: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华. 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问题的思考[D]安徽大学, 2003
[2]魏下海. 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7 .
[3]孙敏荣.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浅析[j].现代农业,2004(i2):37—38.51.
[4]孙良媛.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 术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2(5)
一、未来经济发展对浙江农村人才需求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省农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征,直接影响到农村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
据有关专家预测分析,从现在到2020年,我省产业结构在GDP中的比重和劳动力的就业比重排列顺序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根据现阶段我省产业结构的布局及调整趋势,我省劳动力结构将面临着规模巨大的调整,农村需要的人才数量多、层次多、类型多,同时,大量的农业劳动者将转向第二、第三产业。
农村劳动力是指在乡村地区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也称乡村劳动力,是与城市劳动力相对而言的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特指在农村地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很显然,农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将我省农村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培养或转化成为适应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农村人才,这些农村人才必须是受过一定教育,具有一技之长的专门劳动者。当前,我省农村最需的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类:
1、农业综合性人才
这类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多种专业知识,并具有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优秀思想品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农村的需要量最大。如法律、医疗人才。农民对商品和致富信息需求量急剧增加,经济纠纷日益增多,农村强烈呼唤法律人才。同时,农村越来越需要合格的全科医疗人员。
2、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科技型专业人才主要指研发类人才,这类人才在我国一直是十分欠缺的。21世纪将进入生物工程时代,农业的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性日益增强,转基因工程、绿色食品、环保农业等将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村将会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对这一类人才的要求是不仅要掌握农林牧渔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方面的新型技术。
3、农村管理人才
目前我省乡镇公务员中,中专以下学历者占70%以上,领导干部中,中专以下学历者占60%,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较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农村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4、农村新型劳动者
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重点,一是种子栽培人才、畜牧兽医人才、农业环保和节水灌溉技术人才、农业研发科技人才等;二是从事鱼类基因、种质资源、微生物研究和掌握生物学、环境生态学、鱼病害测报的水产养殖人才,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药物、海洋能利用的海洋经济人才,水产品加工人才;三是竹木制品加工制造类人才,非木质人造板等林业新材料、新技术研制人才,林化产品、集成林、药用林等研究人才。预计到2010年浙江省农业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5.64万人左右。
5、农村教育人才
当前我省农村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开展对农民的各种技能培训,急需一大批热爱农村教育事业,勇于献身农村教育的工作者。其中农村基础教育人才尤为欠缺,而基础教育又是培养农村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保留现有人才,同时也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浙江省教育厅采取了为我省17万农村教师发放“任教津贴”的方式。根据这一政策,浙江省的农村教师可按所聘的岗位和在农村学校任教的年限,从2008年1月1日起每月增加60至400元不等的任教津贴。而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特级教师,在本人享受的任教津贴基础上每月还加发500元任教津贴。农村教师任教津贴仅限在岗时享受,调离农村学校或退休后不再享受。
6、与农村工业化建设相适应的技术、管理与经贸人才
随着农村小康社会进程的全面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技术不断升级,需要大批与之相适应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贸人才,要求这些人才既要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又要有农业企业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知识。要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必须有大批懂得外贸知识和经营能力的人才。随着我国优农、促农政策的一步步落实,农业规模化生产,农副产品深加工,国内国外市场销售等将逐步形成新的系列产业链,必然有个较快的发展过程,因此,与农村工业化建设相适应的技术、管理与经贸人才必然在未来十分抢手。
7、农村经纪人
农村经纪人农业管理部门与广大农户之间宣传落实农业方针政策的桥梁,是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市场联系的纽带。农村经纪人不仅要有市场经济、法规政策、经营管理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诚实守信、合法经营。
8、营销人才
浙江省不仅农业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比较丰富,而且第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形成了较多的工业产品。如此繁多的农业和工业产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真正实现它们的价值,因此,营销人才也成为我省最需要的农业人才之一。
9、农业企业管理人才
我省农业企业高级管理人才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对农业企业的发展极为有利,与其相关的食品业、乳制品业和与农村相关的工业等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浙江省的农业企业在全国是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但是这些农业企业一般都是家族企业,它的创办者一般都没有受过正规的管理学教育,在企业发展的初期,这种专业教育缺失的弊端还不明显,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管理的不断规范化,这种弊端就越来越明显的暴露了出来。因此,迫切需要专业的农业企业管理人才来帮助他们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管理人才非常稀少,因为农业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同,必须要求管理者既要有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要有扎实的农业基础知识,而目前国内的职业经理人大多只接受过管理学的系统教育,缺乏相关的农业知识。
二、构建浙江农村人才体系的对策
1、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改善教学条件,巩固和改善义务教育
当前,中国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造就了大量低素质农村劳动力,这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设置了障碍。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农村青少年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高质量的人才,也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输送出高素质的人才。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农民提高素质的一个必要基础。目前还有不少农村的孩子买不起必需的书本,教师得不到所需的教材。因此,我们必须依法保障学龄儿童的入学受教育权利,严格防止新文盲的产生;重点提高和巩固农村中学的升学率;做好农村扫盲工作。另外,我省也要加大推行普九的力度,重点是完善普九制度,确保下级切实推行普九政策,杜绝乱收费现象,防止上有上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发生。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延长义务教育时间,从目前的9年逐步过渡到12年。
2、大力发展和普及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建立合适的农村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应高度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的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并逐渐扩大到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技术领域。要建立县乡村教育网络,举办农业广播学校、农业函大辅导站、科普文化学校科普文化活动室和夜校。进一步发展农村能人牵头形成的各种农村技术协会、学会和研究会。整合地方政府教育资源,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培养力度,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教育针对性,建立多层次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
3、建立完善的农村人才市场机制
建立和完善农村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现有各类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贯通,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同时,建立农村人才服务体系。
要建立农村人才统计制度,由统计部门和农业部门定期对农村人才队伍进行统计和动态分析,逐步建立起农村人才需求信息的反馈机制;要建立健全农村人才信息库,形成开放的农村人才信息网络,结合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及时发布人才供求信息,提供求职渠道,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通过现代化多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传播农民喜闻乐见、简明易懂的科普知识、技术和市场信息。
4、建立有效的农村人才激励机制
要像选拔种粮大户一样,各县市要定期选拔一批各行业的优秀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树立典型,加大宣传,充分调动农民学习实用技术和技能的积极性。要做到外生激励与内生激励相结合。外生激励来自于工作本身以外的外部力量,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预防或消除创新型人才的不满,但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内生激励通常是指当个体由于满足自身内在的胜任感、控制和自主等需要而产生的,它使工作变得有趣、有吸引力或令人满意。同时,要将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短期激励有助于开发人才,长期激励有助于留住人才,只有让两者相结合才能让人才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符钢战, 韦振煜, 黄荣贵.农村能人与农村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 2007, (03) .
[2]周燕, 张省梅.农村人才需求结构与培养模式的探讨[J].人力资源, 2007, (10) .
[3]孙文学, 张维新, 农村人才需求结构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2) .
[4]李海岩, 张士海.农村人才培训的供求分析--对湛江农村人才培训的调研[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7, (04) .
1 影响乡、镇、街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我区的15个乡、镇、街道中农村人口占比重较大, 农村中总量供给不足, 产业结构调整仍有局限性, 也不够合理, 发展不平衡。农村产业开发的条件差, 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少, 产业结构调整上有很大困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致使整个经济发展缓慢。同时, 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力度不够。近几年, 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 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但由于不少农户无技术、无资金、无经验, 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 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造成投入多、产出少、销售难。再者, 由于农业生产的低效益, 农村中稍有文化素质, 有一技之长的男女青年, 纷纷外出, 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种植业, 而留在农村的老年劳动力和妇女劳动力, 因缺文化、对新技术、新生事物接受慢, 宁可固守低效益的传统种植业, 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植物、奶牛等具有价格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街道、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街道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 镇村两级经济负债相当沉重。有的街道负债高达几百万元, 村集体负债达到几十万元, 严重影响街道和村级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级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 步伐缓慢, 不敢担风险, 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 “空壳村”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使得村领导班子威信降低, 集体的凝聚力弱化, 农民欠缴的税款催收难度加大。如此, 集体没有经营收入, 农民欠款收不上来, 欠债本利要归还, 造成了村集体“无钱办事”现象。
乡 (镇) 、村干部整体素质不高。有些街道、村干部进取精神不足, 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整天忙于应付日常事务, 说的多干的少, 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差距大。精力很少集中到发展街道经济建设上来, 还有的偏重于显性的政绩, 乐于做“形象”工程, 对“高、大、外”项目的战略性投入思考较少。有的村干部精简后人数减少, 但工作量大, 待遇低, 有时因为一些硬性任务等, 上面不满意, 群众不理解, 工作作风飘浮, 组织纪律涣散, 工作拖踏, 工作积极性不高。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够, 市场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太低, 并长期受落后思想的束缚, 开放、探索、创新意识差。事实上存在着铺张浪费, 好逸恶劳等不良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扼制。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据有关机构统计数字表明, 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6.66年, 纯农业户的从业人员中还有17%为文盲。青年农民的素质高一些, 但仍然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而46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 35%为文盲和半文盲。这组数字与我区目前的街道从业人员文化教育程度基本相符。具有较低文化素质的农民, 思想观念必然陈旧落后, 市场意识不强, 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 不能正确分析当地的资源优势, 抓住市场竞争强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 只是盲目跟从, 盲目投资。有的街道、村干部千方百计从外地引来外资项目, 给农民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服务, 但大家就是脑袋不开窍, 不配合, 致使好的项目不能接受, 无法落实。甚至有许多农民只是观望, 没有行动。还有的村屯, 村委会多次动员群众把山林地对外招商搞旅游开发, 建设滑雪场, 但是, 大多数群众思想僵化, 以个人利益为重, 忽视长远发展的巨大效益, 导致项目最终流产。
2 解决街道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贯彻落实好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一是领导干部带头学习, 特别是街道、村的领导干部要先学习、先领会、先贯彻、起表率、带好头, 并以此带动和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紧密结合各自街道的实际, 把学习贯彻党在新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具体工作结合起来, 与制定街道“十一五”规划结合起来, 与全力推进当前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二十字”方针, 不断理清工作思路, 明确工作目标, 认真细致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长新本领、拓展新领域, 自觉、坚定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切实转变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转变政府职能, 提高干部服务经济的本领。在新的形势下, 街道职能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的客观要求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由行政命令向政策引导、协调转变。我们广大街道的干部和工作人员, 不仅要在理论上有清醒的认识, 也要把这一原则落实在从政的行动上。各街道要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制定各项政策, 不断转变工作作风, 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强化服务观念, 真正做到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全面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发展、服务经济的本领。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各街道要按照“稳粮调结构, 调整促增收”的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 以推广良种良法为保障, 以发展“名、特、优、稀”农产品为重点, 大力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着力培育畜牧业, 要充分发挥我市优越的自然条件, 大力扶持旅游业, 积极发展蔬菜、山产品、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 并以蒙牛乳业、真心食品、百达药业等龙头企业为依托, 壮大奶牛、食品和药材等产业的发展规模, 并使之形成基地优势、主导品牌。不断发挥其辐射、带动效应, 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档次, 提高其增加值。
加强对街道干部群众的科技培训。一方面, 政府要努力加大农村科技教育投资, 采取各种形式对街道干部群众进行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 另一方面, 要进一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此外, 各级政府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经济意识, 扎扎实实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务, 要为农民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 搞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壮大集体经济。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逐步壮大集体经济, 这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集体服务功能, 增强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凝聚力的需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只有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 才有能力兴办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改变村容村貌, 提高农民素质, 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大河满, 小河平”就是这个道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要因地制宜, 选好路子, 结合当地传统和自然优势, 能农则农, 能工则工, 能商则商。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这种农村集体经济最有效的实现形式, 区别不同情况, 采取不同的模式, 切忌东施效颦, 不切实际盲目立项。
一、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体系不健全。
1996年8月1日山西省人大颁布的《山西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暂行条例》授权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行使审计监督职责, 一些地市也出台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及政策文件, 但却对农村集体财务收支行为及其审计评价等方面的标准的规定很不具体, 难以操作。审计中, 农经审计机构和人员没有科学的准确的 标准可依。只能根据当地党政部门相关文件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 审计结果使人难以信服, 极大削弱了审计的应有作用。
(二) 审计机构不独立。
目前, 各级农经机构承担着“三大管理”、“三大指导”等工作任务, 审计力量十分有限, 而有些地方布置审计任务时片面强调审计覆盖面, 要求对所有村、组“每年审一遍”。面对繁重的审计任务和日益复杂的审计内容, 审计人员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有时为了完成任务随意放弃一些自以为是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和审计事项, 影响审计质量。另一方面,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属行政执法职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理应为行政机构。只有这样, 才能相对独立地行政执法, 但目前许多具体承担审计工作的县、乡两级农经机构多是事业单位, 很难做到直接行政执法, 很难独立地正确地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
(三) 审计工作不够扎实。
主要问题是审计方案制订不细, 很少进行审计调查;审计程序脱节, 组织实施中有时因分工衔接不上, 从而使一些审计事项应该审计而未审计;有些审计工作不深入, 就账查账, 对会计资料中的异常项目不能深入调查, 一追到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够扎实。大家都知道, 审计工作面对的是大量的经济业务和财务数据, 受审计成本限制, 审计方法一般采用的是抽样审计。这就可能出现抽样的代表性不全面、取证不够充分的问题, 甚至遗漏了重要的项目。
(四) 人员素质待提高。
众所周知, 审计人员是进行审计的主体, 其审计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审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审计质量。而大多数农经审计机构和人员, 以前对农村集体经济监督的手段主要是财务检查, 现在要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 就很难适应, 很难使审计取得好效果。此外, 大多数农经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审计专业和识和技能培训, 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二、搞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对策
(一) 健全法律体系。
依法审计是依法治国的要求, 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建议国家出台并完善有关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法律法规, 加强依法审计, 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 规范审计机构。
农村集体经济属行政执法职能范畴。建议理顺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 明确审计机构行政职能。最好独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 解决编制, 配齐人员, 以排除一切不必要的干扰, 保证做到依法审计。
(三) 严格审计程序。
科学的审计程序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因此, 必须制定和遵守科学的细致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操作规程, 依法实施审计。在审计准备阶段, 要搞好审前调查, 制定详细、可行、针对性强和可操作的审计方案;在审计实施阶段, 要用适宜方法, 从账内到账外多方取证, 并由当事人签字确认。对违法违纪行为要一查到底, 对普遍性的问题, 要抓准问题的实质。要深入调查, 不就账查账, 要注意对会计资料中的异常 问题一追到底。要严防审计程序脱节, 杜绝审计漏洞, 做到应该审计的全部审计。
(四) 恰当运用方法。
科学的审计方法是正确审计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一环。它就像要过河就必须要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一样重要。如果没有科学的审计方法,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方案就不能落实, 审计程序就难以正确操作, 要搞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一定要恰当地运用科学审计方法。面对日益复杂的审计内容, 不要怕麻烦, 一定要合理安排和设计审计程序而不要随意放弃, 要认真按程序严格审计, 突出重点, 兼顾一般。同时, 在抽样审计的时候, 要尽量科学选择审计项目, 并注意防止漏了重要审计事项。
(五) 提高人员素质。
一是要举办审计人员培训班, 请专家讲解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专业知识,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二是要组织审计人员到先进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地市参观学习, 开拓审计人员的视野, 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认识能力;三是要提倡审计人员在实践中带着问题学习,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不断提高审计人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搞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核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代理,集中核算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制度是否完善, 影响着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的成熟稳定, 从某一角度决定了基层组织的工作质量。面对当前农村基层会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有必要从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管理等角度, 对现存弊端进行剖析, 并采取现代财务制度改革策略加以解决, 并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的体系及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广大农村地区在政府指引下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建设, 基层经济组织也时刻保持对现代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的关注和学习。然而, 由于政府出台的有些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不足, 或落实范围不广, 在很多农村基层尚未得到实行, 且现行的制度尚不完善, 在农村地区的应用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指向偏差和漏洞容易造成基层财务工作的缺陷和问题。
当前农村地区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建设基于当地特点, 呈现出多元化过渡性发展模式, 其中会计代理形式应用得较为普遍。而代理模式也分为不同的情况, 一是村部具有独立会计核算机构, 并配备专门人员, 负责管理本村的财务状况, 并向上级单位按月上报收支业务情况。由乡镇代理村部的记账并保管会计档案, 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对其进行核算。二是取消村部账户, 由乡镇会计核算中心直接代理村部的财产监管、会计核算、财务公开等业务, 村部只需派遣专门的报账员到乡镇核算中心办理存取业务, 并定期结报即可。
这两种模式可依据乡镇和村部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应用。其中前者属于村级独立会计机构进行核算, 会计代理的内容较少, 村部账户仍需自行管理账户收支等, 业务办理程序较为简单, 管理的成本较少, 容易被广大农民接受。然而由于财务涉及范围较小, 监管渠道较短, 可能导致公账私营, 管理不完善等问题。而后者由乡镇全面监管资金流动, 对现金收支予以控制和约束, 会计核算和货币收支都由上级机构进行会计代理, 财务执行链条和监管途径加长, 实现了对村部会计核算和财务工作全方位管理和监控的目的,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村部管理混乱的局面, 提高了会计核算效率和质量。但其也具有风险较高、业务繁琐等缺点, 不易获得村民的认可。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会计核算管理意识
受到计划经济时期死板经营意识的桎梏, 很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尚未更新经济思想和创新观念, 财务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要求, 对于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理解不够, 对会计核算理论与实践知识了解不足, 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共理财制度的建设更是知之不深, 存在较多的认识误区, 以至于迟迟没有将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建设提上日程。农村基层领导往往局限于本地区、纯农业经济范围内考虑问题, 观念陈旧, 重生产任务而轻财务管理, 重会计指标而轻实效控制, 对会计核算管理不足造成的风险和隐患毫无概念, 对资金流动过程的安全和效益安之若素, 没有提起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会计核算管理建设严重滞后, 财务管理工作漏洞百出。
(二) 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管理制度受到旧有经营模式的影响, 在财务管理上存在诸多缺陷, 内部架构不健全, 财务、会计、审计流程名存实亡, 监督管理力量薄弱, 法律政策执行力度不足, 导致制度流于形式, 不能形成有效控制。很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忽视财务部门设立的必要性, 甚至取消了财务岗位和专职的会计人员。财务管理在农村地区的角色被完全弱化, 资金的流转和使用、农民经济活动的控制归属都被缺乏专业会计训练的行政人员兼管, 无法实现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所要求的正规会计体系, 会计核算环节也就自然失之规范。
(三) 会计实务操作的混乱
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完善, 体现在会计实务上, 一般表现为会计原始凭证的缺失和村部账目不清不明。当前村级会计部门一般没有自己的正式发票, 均以收据甚至白条的非正规形式来记录收支。在参与工程时缺少规范格式的合同以及正规流程的验收环节, 款项进出也往往缺少专人签字和统一凭据。村部账户只设现金账而无资产账, 账簿管理混乱, 总账与明细对应不清, 资产登记、管理、使用无专人负责, 极易造成公用现金和集体资产的流失。农村地区一般大量存放集体资产, 如土地、房屋、设备等, 一旦缺乏对资产严格管理有效使用的制度和账目, 可能引发诸多违纪违规行为, 如滥用职权、任意占用公共资产等, 对农民切身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四) 法制建设不健全, 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我国宪法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体制有着明确的规定, 要求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是, 法律政策中未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关于社团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的定位, 在其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和财务会计核算的管理中都缺乏针对性的规定约束, 导致法律身份不清, 政策引用混乱。另外, 财务管理执行效果的关键保证在于强有力的内部审查监督机构, 然而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未设置经济活动的监督部门, 导致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建设中缺乏最根本的保障力量。国家制定的农村财经法律规定, 缺乏配套监督管理制度和法律依据, 导致对违规违纪行为处理的不恰当不合理, 法制管理难以贯彻。同时, 党支部领导和村委会主任等职务分工不明确, 在财务大权的掌握中往往争权夺利, 遇到问题又互相推诿, 也严重影响了财务工作的规范性。
(五) 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的财务人员一般由旧有的农民经济工作人员发展而来, 会计专业素质水平不高, 对业务办理程序掌握不足, 业务水平、政策水平停留在传统模式上, 整体质量偏低。同时, 会计队伍不稳定, 工作人员大多兼任其他农务工作, 缺乏对会计核算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大多数会计人员并未参加继续教育, 对新型财务规范和手段了解较少, 对现代法律、风险意识认知不足, 对科技财务手段学习不精, 职业道德素质偏低, 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流动性较强, 导致财务混乱, 影响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解决现有会计核算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现代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意识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要充分意识到会计核算管理在保护资产安全、防范经济犯罪、实现经营目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完善会计核算制度、资产管理机制、审计制度体系以及民主理财制度等, 都要顺应时代发展做出具体化、特色化的改革。村级会计实务工作的主要目标也应加以纠偏, 要积极响应经济政策, 贯彻有效措施,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建立, 强调会计工作人员务必在各岗位发挥内控职能, 并通过合理的绩效机制和监督制度, 来激发整体对会计核算管理的积极性, 创设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 完善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设, 规范操作流程
要积极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管理环境, 要从制度完善上先行。首先要严格现金管理制度, 无论是独立核算还是村账乡管, 都要及时将集体经济组织的收支状态纳入账目中进行监管, 对透支、挪用、隐瞒等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其次要完善开支审批制度, 村部会计机构的每笔支出都要由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过目, 由民主理财小组进行核查, 再由财务管理部门三方签字后入账, 切实控制单方领导的审批权限, 约束审批额度等。再次, 要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 完善并统一适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理的程序和模式, 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模块化、标准化、规范化。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明确划分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能、权限和责任, 使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在会计实务中, 建立切实可控的操作程序, 并将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到会计细节中。
1. 会计凭证的填制要依据合理有效、真实完整的原始凭
证支持, 既要考虑时间顺序, 又要考虑业务类型, 将不同种类的业务信息分门别类进行装订, 以便于汇总和核对。
2. 会计账簿的登记过程中, 要将分类账与备查账、金额
记载和事由记载同等重视, 切勿重此薄彼, 注重对银行存款收支结余以及债券债务的审查。
3. 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按月进行, 立足于真实的基础资
料, 同时注意财务情况分析和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 保证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
(三) 贯彻国家政策, 设立监督机制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理要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方针尽快贯彻落实到最广泛的区域内, 尽快建立以财务公开制度为核心、以业务督察为中心的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相结合的双向机制, 实现群众自治和行政管理的双管齐下, 达成民政相协的良好衔接和有效互动。要实现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理执行进度的监控与跟踪, 坚持民主理财原则。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 形成以群众公共理财小组为首的监管体系。首先要加强财务公开制度和审计监督, 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 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有助于村级领导发现管理中的漏洞。其次还要强化外部监督, 有条件的当前可由乡镇政府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财务审计人员, 深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工作。利用财政和审计部门的辅助作用, 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进行督促和指导。
(四) 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人员素质
会计核算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控制, 会计核算管理的成败也基本决定于农村会计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因此,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建立高素质、稳定的人力资源队伍, 利用准入制度等手段, 提高村级会计工作入职门槛, 对现有上岗人员要分别灌输现代化审计技能和计算机等技术知识, 进行财务本职工作的业务培训以及管理系统操作软件控制的学习, 考核合格后才能允许入职, 确保会计核算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诚信水平。要合理配置工作人员, 建立岗位责任制, 明确职责并限制职权, 贯彻落实岗位分离原则, 严厉杜绝岗位重叠现象。规范数据录入、处理、修订和审核的流程, 将细节落实到具体个人, 每项业务的原始和修改记录都应当有记录、审核人员和主管人员的共同确认和签字, 必要的来往处理还需上级领导盖章, 禁止不规范操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孔祥智.聚焦“三农”:180位专家学者破解“三农”难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3]腾桂民.实行村级会计集中核算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J〕.农村经营管理, 2005 (5) .
[4]刘家玉.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浅析〔J〕.湖南财经高等志科学校学报, 2004 (2) .
[5]项梦晓.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会计的影响和要求之我见〔J〕.时代金融, 2009 (6) .
[6]樊淑闻.目前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 2008 (4) .
[7]汪红玲.农村会计委派制问题的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轮台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措施和对策】推荐阅读:
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10-29
我的家乡――轮台06-16
农村经济发展与对策论文12-17
镇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5-30
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12-17
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05-31
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措施12-21
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