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8篇)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描绘出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新蓝图。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镇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经过深入村组走访及到相关农村企业、涉农部门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调研,现对我镇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多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我镇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较快较好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效。2010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88亿元,年均增20%;农民人均纯收入4738元,年均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达3.2亿元,年均增长95%。农业形成了以粮、烟、畜、林、山地蔬菜、万寿菊、魔芋、核桃等特色优势产业,有效拓宽了群众收入渠道。粮食连年稳定增产,总产由1958万公斤增长至2366万公斤;烤烟生产水平大幅提升,产值由2691万元增长至5127万元;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迈进,产值由8369万元增长至2.1亿元,收入由3860万元增长至1.1亿元;林业生产不断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顺利完成,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镇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强调粮经结构,种养结构比例的改变,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面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万寿菊、蔬菜等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二是农民分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农户农业生产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限制了农户收入。三是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农民即要掌握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又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往往无法兼顾。四是农民随大流现象突出。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获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时得到准确信息。在产业发展之初,嫌种子或生产资料价格太贵投资大,怕技术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确定市场销路好坏。他们往往是在看到左邻右舍或亲戚因发展某种产业致富,而跟随进行产业调整,一拥而上,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慢,推进难度大。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运行状况较好,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

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

(四)自然条件差,发展意识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农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区,山高坡陡,土壤贫瘠,肥力低下,虽然2010年完成3.3万亩基本农田改造,但农村基础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较差。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牧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加快发展我镇农村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走制度保障之路。

6益,向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发展乡镇企业,走项目带动之路。乡镇企业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最强劲动力。十几年的农村发展历程证明:什么时候乡镇企业发展快、效益好,什么时候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问题应该是如何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问题。实施强镇富村工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要跳出农业抓项目,结合实际选择市场好、效益高、税收大的项目,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搭配,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促成项目落户我镇。要抓住我镇煤化工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加快组建乡镇企业园区,重点发展以煤炭、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

(六)增加农业投入,走科技兴农之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在粮食、经济作物、畜牧、林业、水产等方面选择一些花钱少,见效快,收益大的项目,如优良品种、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虫、培肥土壤、作物布局等,大力加以推广。适当的增加农业的投入,扶持典型户,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的争取项目资金,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2

绥滨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 地处三江平原下游黑松两江冲积平原地带。区域面积3, 335 平方公里, 下辖3 镇6 乡, 109 个行政村, 167 个自然屯, 全县总人口18. 8万人, 县属人口13. 34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9. 3 万人。县境内有绥滨、二九○、普阳三个国营农场。总耕地面积1, 302, 371 亩, 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绥滨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 是黑龙江省36 个产粮大县之一, 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

2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是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本地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 龙头企业“小、少、弱”, 产业链条“细、短、松”, 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 致使农产品长期处于卖原料的状况, 对农民增收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虽然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但受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影响, 引进项目大多规模小、档次低, 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格局。

二是农户生产经营粗放, 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 规模经营还只是极少数。二是科技含量低, 先进实用技术转化慢, 许多新科技停留在示范阶段, 农民掌握还很少。三是管理粗放, 尤其是缺少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 造成农业比较效益较低。

三农民自身素质偏低, 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目前, 大部分农民养成了离不开土地的习惯, 思温饱的多, 思致富的少, 比较安于现状。由于文化素质偏低, 又不懂技术, 外出务工找不到岗位, 在家从事种植、养殖业也只能选择人人都会的、效益不高的品种, 市场意识的淡薄束缚了农民创业和渠道。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很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尽完备,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 不少原有设备也早已老化, 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隐患。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目标, 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五是多数乡村集体经济薄弱, 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我县村级债务包袱沉重, 债务高达9900 多万元, 其中有一部分是欠个人的, 由于这些债务无法偿还, 既对债权人的生活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造成了不稳定因素, 也使村集体没有资金可以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

3 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3.1应争取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和加大补贴力度

建议国家强化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增加“三农”支出, 遏制生产资料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增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 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 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 提高补贴标准, 提高对产粮大县奖励标准, 完善粮食流通供销体制, 加快农业保险业发展步伐。

3. 2 应重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要解决我县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一是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要认真分析农产品价格形势和市场需求, 继续以提高单产、改善品质、转化增值、提高效益为重点,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粮食生产。继续引导农民增加水稻、玉米和有机绿色食品种植面积, 同时, 积极发展烤烟、蔬菜、瓜果及小杂粮等经济作物种植。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目前, 绥滨县的农业标准化程度还很低, 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 今后要严格执行农业标准化操作规程, 确保标准化生产的顺利实施。积极组织申报农业标准示范县项目, 大力建设标准粮田。积极申报绿色有机无公害品牌和标识, 推进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发展。继续加大林区禁牧工作力度, 加快推进两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 3 应加快畜牧业发展

继续做大做强畜牧主导产业, 突出发展奶牛和生猪, 大力发展肉鹅, 加快发展绵羊。按照“小规模、大群体, 规模经营抓大户”的经营思路, 实现畜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新格局。重点实施畜禽品种改良, 标准化饲养, 科学防疫, 提高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3. 4 应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继续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和扶贫开发转移培训, 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宣传好发展打工经济的典型, 采取长期转移、短期转移、季节性转移、县内外转移和国内外转移等不同方式、不同地域的转移, 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加大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联网建设步伐, 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务信息网, 搞好劳务对接, 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

3. 5 应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面临困惑;思路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精神,全面了解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客观分析影响和制约我县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今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措施。近期,我们对全县学前教育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组织管理情况

几年来,我县县委、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普及和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加大了对县域幼教发展的统筹规划,研究制定了《卢龙县2010--2013年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了“以建设规范化幼儿园为重点,以强化幼儿园管理为核心,以全面提高保教质量为目的”的总体工作思路。确定了“1个中心,2个示范,3个规范”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相继下发了《卢龙县教育局关于普及发展学前三年教育的指导意见》、《卢龙县农村幼儿园评估细则》等指导性文件。积极推进县域幼儿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有效推进了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工作。

为确保“普三”工作落到实处,我县从加强领导、完善管理体系入手,分别建立了行政领导、工作指导和业务研究三套管理网络。行政领导网络由县政府、乡镇政府、村委会组成,各级分别成立了由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副乡(镇)长、村干部为组长的“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幼儿园的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等工作;工作指导网络由教育行政部门、乡镇总校、幼儿园组成,各级分别成立了由局长、总校长、幼儿园园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事、制度建设等管理工作;业务研究网络由县教育局教研室、县直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组成,各级分别设立了副局长、幼教教研员、主管业务的副园长,主要负责幼教课程设置、活动的组织、师资培训等工作。三套网络各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幼教管理体系。

二、经费投入情况

几年来,我县坚持政府拨款、举办者筹措、幼儿家长缴费、社会捐资等多种渠道筹措幼儿教育经费,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效的解决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努力保证幼儿教育事业费。2007-2009年幼儿教育事业费分别为360.23万元、434.4万元、517.3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5%、20.5%、31.5%。二是逐年加大改善办园条件投入。据统计2007-2009年,全县幼儿园建设累计投资461.7万元,其中,县、乡、村三级投入83.65万元;幼儿园收费投入351.29万元;县直单位对口支援6.98万元;社会捐资助教19.75万元。三是整合县内教育资源,挖潜增效。坚持以小学布局调整为切入点,抓住小学撤并的有利时机,把撤后的闲置小学校舍以及乡镇闲置的厂房改建成独立成院的规范化幼儿园,节约了67.19万元的建设资金。近几年,我们对本县大部分国办园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到目前全县已有各类幼儿园(班)129所,其中市级示范园1所,县级示范园6所,县级一类园29所,县级二类园33所,县级三类园26所,未晋级晋类34所。市、县级示范园、1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室内外环境做到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教育化。这些园所充分发挥了“六中心”的作用,满足了幼儿保育和教育的需要。

三、园所建设情况

我们结合县域实际,坚持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形式建园。一是以小学布局调整为切入点,抓住小学撤并的有利时机,把学校撤并后的闲置校舍改建成独立成院的规范化幼儿园。如赵官庄中心幼儿园。二是对学区校适当合并或集中改造扩建,整合教育资源,利用节省出来的校舍和教室兴办相对独立的校中园。如大道上幼儿园。三是对完全小学划分相对独立区域的幼儿园。如柏各庄幼儿园。近年来全县共利用撤并的校舍建乡镇中心幼儿园12所,相对独立的规范化幼儿园24所。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稳步提高,全县3-5周岁适龄幼儿12512人,在园幼儿10786人,总入园率86.2%。其中学前一年在园幼儿4226人,入园率98.9%,学前二年在园幼儿4087人,入园率94.1%,学前三年在园幼儿2473人,入园率63.5%。

四、队伍建设情况

全县现有幼儿园园长、教师等工作人员388人。专任幼儿教师382人,学历合格率为99%。

近几年,我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大部分是从小学转换过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水平较低。根据此情况,我们分别制定了幼儿教师长期和短期培训计划,并把它列入全县幼教事业发展规划之中,建立了全县幼儿教师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网络。

一是开展脱职培训。以县教师进修学校和职教中心为依托。举办师资脱产培训班,集中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充实壮大幼教骨干教师队伍。

二是开展以继续教育为内容的在职岗位培训。我们按学期制订了“六科”教学法短期培训计划,利用双周的星期日或暑假以总校为单位对全体教师进行教学法培训,培训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知识讲座与骨干教师示范课相结合。

三是开展岗位提高培训。组织160名幼儿教师参加了河北省幼儿教材教法培训活动。我们以学区为单位成立了幼教中心教研组,每单周的星期六按学区组织全体幼儿教师进行岗位练兵活动,寓提高教师素质于各项练兵活动之中。

四是不定期地进行专题培训。2007年以来,我们进行了多次培训,如:幼儿园教育纲要培训,幼儿一日活动组织培训,幼儿园环境布置的培训,幼儿园五大领域培训,幼儿教师自制教育培训等等。

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目前,全县幼儿教师专业达标率99%,比2007年提高了20%。通过“三学”、“六法”考试的教师占90%,胜任学前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达到了98%。

五、保教质量情况

1.制定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加强幼教法规建设,是幼教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围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这“一纲两法”,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卢龙县发展学前三年教育总体规划》和近期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县教育局对各类型幼儿园(班)实行登记注册制,强化了对幼儿园的规范化管理。我们加强了制度建设。全县统一印发了“幼儿园教师岗位职责”、“教职工行为规范”、等16种。使幼教工作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2.加强档案资料的科学管理。全县统一制定了《卢龙县标准化幼儿园档案管理及资料目录》,从上级文件、办园条件、行政管理、规章制度、教学科研、卫生保健、教师成长档案、幼儿成长档案等八个方面作了明确要求,使全县幼儿园在档案管理上做到了科学化。

3.定期督导评估,实行动态管理。按照《秦皇岛市幼儿园定期评估与考核制度》,结合县域实际,我县每两年对申报的各类幼儿园进行全面的评估认定。通过评估,使各幼儿园明确自身的不足,从而得到提高。对管理不善,质量下降的幼儿园,取消相应类别资格,降低收费标准。

4.加强教科研机构建设。一是积极开展园本研究,实现有效教研。教师首先进行实践反思,通过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个人和教研组的研究主题;通过上研究课,进行评课议课,实现同伴互动;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争取教研员和幼教专家的专业引领。园本教研深化了幼儿园的教研工作,使课堂教学和区域活动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二是以幼教科研促提高。几年来,结合本县实际,先后进行了“幼小衔接”、“综合主题教育”和“幼儿科学识字”等课题实验研究,多项成果获河北省教研成果奖、全国创新能力发展检测优秀成果奖。这些教改实验成果已向全县推广,直接服务于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服务于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

六、影响和制约我县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普三工作的深入开展,几年内,我县幼教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总的来看,还存在许多明显制约幼教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基本设施建设有待规范化。我县绝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完全依靠家长缴费来维持园所正常的运转。因为投入不足,且收费偏低,幼儿每人每月最多只收29元,办园条件得不到很好改善,园舍、设施达标率较低,办园条件普遍简陋。大部分村级幼儿园只有幼儿活动室,缺乏必要的功能室,常规保育教育设施普遍偏少,存有低成本运作的现象。

2.教师配置和管理有待标准化。目前我县学前教师配置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师幼比例不符和要求。二是有的乡镇教师学历不合格,个别教师没有培训上岗合格证。三是教师配置缺乏稳定性,有的幼儿园、幼儿班教师和低年级教师轮换。四是教师年龄老化。受县(市、区)教师分配制度的影响,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多年“只出不进”,教师年龄中、老年偏多。

七、关于加快我县幼儿教育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办园条件。各乡镇中心园根据本园实际,拟定设备添置计划,及时增补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幼儿智力开发和品行培养的教玩具,使办园条件逐年提高。

2.遵循幼儿教育规律,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各幼儿园(班)进一步加强室内外环境建设,注意与小学的区别,增强对幼儿的吸引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纳入工作范畴,认真贯彻落实新《纲要》的精神,把五大领域的课程开齐、开全,采取多种形式,游戏贯穿课堂活动始终,实现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园实施《纲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报告 篇4

——

一、基本情况

**镇**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8公里,是一个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北边和西边与**村相邻,东边与后宅村相邻。村主要沿**村古河道两侧分布,河旁联村公路为村中主要水泥路面,是全村交通枢纽。村庄南北山脉围绕,从西至东狭长分布,又因多为蔡姓人在此建村,故名**村。

**村地处山区,地势分布西高东低、南北为山。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属亚热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8.2摄氏度。总人口为1205人,394户。分7个自然村,11个小组,共有村民代表54人,党员36名。2017年进行了新一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选举产生村两委班子7人,其中支委会3人,村委会4人,党支部书记为,村委会主任为。该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豇豆、茶叶与香菇,现有耕地1185亩;林地6406亩,其中公益林5309亩;2016年村集体收入34.58万元,人均收入13056元。

二、村级经济发展计划

本届村两委上任以后,团结一致,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制定了本届(2017年—2019年)村主要实事项目计划,主要有以下几项:

1、三接桥自然村防洪堤建设

2、各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

3、牛栏弯自然村生态公厕建设

4、油菜花基地观光台建设

5、中心村至牛栏弯桥梁改造

6、三接桥至**公路路段拓宽

7、停车场建设

8、积极培养发展党员

9、国家级传统村落建设

由于**村地处我县山区,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是很快,现有资产主要是房屋4幢,约1200平方米;村集体有山林面积1254亩;村集体收入情况166567元(其中:公益林37377元,耕地地力补贴117950元,便民中心补助11000元,存款利息收入240元);截止2016年底村集体负债153125元。下一步计划采取土地流转方式发展村经济,整合土地资源,将农户的荒田流转到集体,发展茶叶、油茶、高山蔬菜等项目。同时依托党建项目,进一步提升横路下油菜观光园建设,依托国家级传统村落建设,积极发展民宿业,打造一个集观光、旅游、住宿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三、农村经济发展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的对于追求更好的小康生活有了更大的追求,但也影射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农村人的生活方式正逐渐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在村务农的比例正在逐渐减小,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思想变活了,并不是一味地将自己束缚在农田上,很多人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走向城市,由农转居,由农转工;或者是转变为个体工商业者,自己经营一些商品等,农村人的生活方式正逐渐开始向多元化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村村民的收入正逐渐上涨,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逐渐走向小康水平,党的政策和正确领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农村公路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道路相对普遍较窄,不利于与外界的交流合作,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县正在结合省党代会提出的“大花园”建设目标,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这是对于山区农村发展将是一个重要契机,同时我县即将进行235国道的建设,该项目是我县十三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该公路的建设将改变我县无国道的历史,大大提高我县高等级公路的占比。这条国道将经过**村,届时将对**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235国道从北面的武义县进入松阳,经松阳县四都乡、西屏街道、三都乡、**镇,在石仓进入云和县,路线全长31.2公里,其中松阳县城段11.7公里(S222省道利用段长4.7公里)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其余路段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概算总投资12.2亿元。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约7亿元。

在我县开展“全域旅游”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分散在各乡镇的古村落、古民居、民宿景点等需要串联成线,连接成网络结构,以便让游客少走回头路,节约坐车时间,提升旅游体验。县交通运输局积极对接发改、城建、旅委、农办等部门以及各乡镇(街道),制定相关建设计划,依托现有公路,通过新建部分公路,改造提升部分公路等措施,重点围绕传统古村落、旅游景点,串连周边景点,形成区域循环交通网络,完善我县交通微循环。其中**、**区域,依托235国道松阳段和规划省道仙居至庆元公路松阳县水南至枫坪段等主要公路,提升横樟源口至**公路,连接**至**,将**的石仓、横樟和**的小竹溪等传统村落连接成网络,串联石仓、小竹溪两大传统民俗文化区域,增强旅游的相关体验。

同时,在**石仓建立集散点,结合现有交通用地或利用在建项目服务区进行布臵,具备客车停放,景区观光车、民宿接送车换乘,电动车、自行车租赁,旅客休息等服务能力。通过建设大型换乘中心—各区域换乘点—旅游景点三级体系,完成旅客出行的无缝对接,结合打通古村落、民宿村、风景点间的道路,完善区域微循环,提高旅游丰富程度,提升旅客舒适度,切实打造全域旅游。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5

摘要 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民收入增长来源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而且要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利用资源,而且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要繁荣经济,而且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当前,广大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集体经济“空壳”村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制约着我县农村的发展及稳定。因此,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辖8镇3乡(其中2个朝鲜族乡),123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48万亩,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烟、万寿菊为主,养殖业以生猪生产为主,养鱼水面万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采取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实现快速、稳步增长。据统计,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51元,同比增长14%;XX年为4218元,同比增长16%;XX年达到4881元,同比增长%,特别是XX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粮食总产量实现亿公斤,增长%,创历史新高,农业总产值实现亿元,增长%,畜牧业产值实现8亿元,增长7%,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万人,实现劳务收入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5358元,增长%。

二、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的形势下,我县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农业结构单

一、基础设施差、农民增收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县政府围绕这个中心,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导产业。但总的看来,农民增收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价格低迷,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时,乡镇企业不发达,依赖于乡镇企业的农民工资性收入也很少,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收入受阻。XX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81元。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收入)达到1462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30%;家庭经营性收入3406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70%;财产性收入13元。人均工业收入仅有38元,占农民收入的1%;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为263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78%(其中种植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牧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12%),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结构调整问题。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强调粮经结构,种养结构比例的改变,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面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万寿菊、烤烟等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二是农民分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农户农业生产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限制了农户收入。三是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农民即要掌握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又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往往无法兼顾。四是农民随大流现象突出。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获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时得到准确信息。在产业发展之初,嫌种子或生产资料价格太贵投资大,怕技术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确定市场销路好坏。他们往往是在看到左邻右舍或亲戚因发展某种产业致富,而跟随进行产业调整,一拥而上,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三)投入问题。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生产成本较高,抵消了“一免三补”政策使农民增加的收入,据XX年备春耕期测算,农资在去年的高价位基础上部分品种如国产二铵虽然价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价格相比,化肥价格普遍上涨20—30%以上,特别是钾肥价格吨价5600元,比XX年上涨1700元,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亩增加成本25—30元,全县农业增加投入3100万元,占农业总投入的7%。而且粮食价格偏低,按照现在的投入水平测算,如果玉米价格在元/公斤,大豆价格在元/公斤,水稻价格在元/公斤时,农民种地效益几乎为零。

(四)乡村债务问题。由于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有的给镇村两级经济留下沉重的负担,负债相当严重。目前,我县123个村负债万元,村均负债万元,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负债元。每年的收入不够还银行利息,严重影响乡镇和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另外,有许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实际上欠银行贷款,集体公用资金往往是负数。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体的凝聚力愈加弱化,“无钱办事”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业产业化问题。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运行状况较好,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县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已发展到19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全县加工型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已达到54820万元,实际加工能力达到18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200万元,创利润3980万元,上缴税金1776万元。全县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万户。像万寿菊产业在省级龙头企业山东诸城莲春色素提纯有限公司鸡东分公司的带动下,经过9年的发展,基地面积也由试种时的1500亩稳步增长到3万亩,万寿菊生产基地累计种植万寿菊万亩,产鲜花万吨,有3000多农户种植万寿菊,总收入亿元,户均收入万元,企业缴纳税金470万元,万寿菊这个产业已成为鸡东县的富民产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有所发展,但发展步伐仍较缓慢,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不足,产品档次低,目前,全县省级龙头企业仅有2户,基地总面积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同其他地区相比,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带动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数龙头企业对农产品仍停留在粗浅加工的层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较低,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效益不明显。二是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利益联接不紧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中介组织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难以适应产业化发展形势的需要,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很微弱,还没有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且利益联结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场波动时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在交易中农户牌弱势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而作为农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订单”合约,会出现产品注射高价处的违约行为。三是扶持发展措施不力,专项资金少,贷款比较困难。国家、省项目扶持资金有所增加,但长期以来公共财政和民营资本对农业投入欠帐太多,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业规模现状整体落后,资金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农业公共服务条件仍然较差,产业化科技装备水平落后,许多好的发展设想难以实施,缺乏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表现在产前对市场的预测能力弱,产中的技术服务不配套,产后的销售服务跟不上。

(六)分散经营问题。我县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村土地资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远近分配给农户,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每片农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块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其基本农业生产方式是目前农村小农经济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现实基础。即使某个农户家庭规划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在土地面积足够的情况下,也会因为土地分散,其基础设施配置和生产经营管理上的困难而不能实现其专业化和规模化。

(七)科技投入问题。农业推广资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制约着推广力度,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整体质量的提高。此外,财政对科技投入不足,影响了好项目及先进技术的推广。

(八)乡村财源不足问题。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减少了村集体的收入。改革前,村集体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产费,村三提是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2—3%征收的,共同生产费按要求应该以小组为单位据实征收的,基本能保证当年够用,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积金和共同生产费的做法,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按一事一议的方式筹资,农民生产费用“谁受益谁负担”,彻底堵住了变相向农民摊派村级债务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费来源于两附加和转移支付,其中两附加只相当于税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征农业税后,原来由乡村承担的一些公益事业失去了财力保障,修路、修桥、植树造林等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陷入停滞状态;二是农村“一事一议”存在事难议、议难决、决难办,筹资筹劳制度阻力大、难以施行。三是乡镇财源建设项目匮乏。县政府虽然制定一系列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但是乡企发展速度仍然缓慢,椐统计,XX年一季度,全县新上项目19个,已投入生产并产生利税的乡镇企业7个,其他都是在建和计划建项目。

三、加快发展我县农村经济的几点建议

破解三农问题是一个大课题,大文章,发展现代农业也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根据县情实际,应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切入和突破。

(一)坚持走产业化之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我们必须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坚定不移地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这是促进我县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必然选择。首先核心要抓龙头。龙头企业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一要选准龙头。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谁有实力、谁对行业牵动力大、谁的市场路子广,谁就当龙头。要做实做大做强万寿菊加工厂这一强龙;通过扶强龙、引外龙、育新龙、兴小龙,形成群龙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联结等多种形式,完善龙头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防止谷贱伤农、谷涨惜售现象的发生。三要提高龙头企业素质。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接农户,必须具有很强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要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开拓产品市场等多种方式,努力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力、牵动力和影响力。其次重点要抓基地。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绿色水稻、生猪、万寿菊、烤烟、蔬菜、北药等八大基地。通过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为加工业提供充裕的原料;通过完善技术规程,加强监管检测和绿标认证,狠抓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提高绿色食品品质;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最后关键要抓服务。要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辟建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经纪人的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

(二)兴办农业合作社,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在农村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农村的劳力、资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则开始配置的情况下,土地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格局,直接导致农业“兼业化”趋势的加强,给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带来了相当不利的影响。一是影响农机和新科技的应用。好差搭配、户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细碎化,加上各个农户种植结构上的差异,致使农业机械化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受到很大制约。有的地方甚至恢复了“人拉犁耕”的生产方式。二是不利农村二、三产业的巩固和发展。农业兼业化,农民心挂两头,顾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农业兼业化问题,既影响了农业自身专业化规模经营的进程,也不利于已发展的二、三产业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三是围绕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大目标,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打破平均承包经营小块土地的格局,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组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配套,从而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可谓是势在必行。四是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把土地集中到种田大户手中,实现规模经营,也可以通过组建农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为股份,建立联合体,实行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按土地股份进行核算,这样也可以转移出部分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达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优品牌,坚持走品牌带动之路。打造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我县具有自然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象万寿菊、蓖麻、烤烟、北药、绿色有机水稻等等,发展势头良好,为发挥农业的品牌效益创立了规模优势,像鸡西仁树水稻研究所针对普通大米滞销,比较效益下降的形势引进韩国稻鸭共育技术,生产有机水稻,注册“野鹰”牌商标,有机卖到大米1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亩经济效益达到1653元,是常规栽培亩经济效益倍,因此,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精品农业,提高单位效益,要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发展乡镇企业,坚持走项目带动之路。乡镇企业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最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历程证明:什么时候乡镇企业发展快、效益好,什么时候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问题应该是如何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问题。目前,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走出了低谷时期,但前面所提的诸多问题十分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改变观念,因势利导地发展我县乡镇企业必须引起政府部门在项目拉动战略中的足够重视。要按照县委提出的“一个主攻方向、三个替代产业、三项重点建设项目”的要求,实施强镇富村工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资和新上项目的干劲和热情,“咬定项目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真正抓住时机,雷厉风行,迎头赶上,多引、快上新项目。一是要抓好新上项目的筛选和论证工作。虽然各乡镇都有一些项目,但这远远不够,要跳出农业抓项目,各乡镇要结合实际选择市场好、效益高、税收大的项目,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搭配,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促成项目落户鸡东。要抓住我县煤化工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加快组建乡镇企业园区,重点发展以煤炭、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二是要扶持好现有企业的发展。要对乡镇企业运行情况开展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及时把握动态,搞好指导和服务,促进形成人人关心工业和民营、支持工业和民营,人人为工业和民营经济作贡献的良好氛围。三是要着力抓好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继续实施“乡企富乡(镇)富村工程”,要围绕财源建设,突出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上档升级。要围绕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园区经济、城镇经济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餐饮、观光于一体的农村第三产业,把农村和农业作为乡镇企业调整结构的主战场。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走借力发展之路。招商引资是我县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总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资,就是抓了项目。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这块的潜力很大,我们要把这些政策学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县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载体优势和县位优势,进一步转变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抓住大批南方客户急于到北方寻求投资的有利时机,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我县投资办厂兴建实业。要加快万寿菊色素加工厂的建设进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础上,年内完成土建并安装设备,力争XX年9月投产。

(六)增加农业投入,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县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在粮食、经济作物、畜牧、林业、水产等方面选择一些花钱少,见效快,收益大的项目,如优良品种、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虫、培肥土壤、作物布局等,大力加以推广。如农委争取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资金100万元,建立土壤测试中心,免费为农户测土配方,从根本上解决几十年来的盲目施肥问题,减少化肥使用量10%—15%,增产8-12%,全县推广6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今年我县水稻超早育苗技术面积落实2万亩,此技术亩常规增产200-300斤,亩增效益200元以上,总增产水稻400万斤以上,增收400多万元。经费投入是农业科技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我县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年需经费20万元,除了人员工资以及有限的人头经费外,有的专业人员下乡指导农业生产连路费都报销不了。由于事业经费无着落,知识更新的培训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致使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技术与服务需求脱节。主要表现在:农民急需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技术、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园艺及其他经济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术,而技术人员知之甚少,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实效和在农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试验、推广经费,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技术的应用。

关于农村发展调查报告 篇6

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农村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繁荣的水平。可是当下农村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了许多的问题。我在水西村的6天生活中看到了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农民的生活现状

在水西村,随着农民生活的提高,他们开始大量建造新宅,由于他们只盖新房,不拆旧房,形成了“空心村”现象。

村庄建设由于缺乏规划,造成农民房屋分布杂乱无章。这给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浪费大量土地。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在农村,一边是农民建新不拆旧的比例高居不下,土地被闲置,另一边,不少农民出现“无处建房”的现象,致使土地管理部门被迫以有限的耕地指标中切除一部分用于建房。二是制约了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善。“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村落粪便成堆,夏天蚊蝇成群”,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严重,影响农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

生活比较乏味单调,其余空闲时间多,除了聚在一起打下牌,闲情聊聊天之外没多余的其他娱乐活动,而且很多居民反映到周围娱乐设施过少,这也是他们空闲的很大因素。

二、农村的教育问题

1)

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是文盲或半文盲。对农业的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方法,但又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学习必要的技术知识。

2)

90%的农民没有参加过农业技能培训,无法对农业生产的农业结构做出科学的调整,以及很少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

3)

农民对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情况不了解,希望国家能扩大对农村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和范围。

4)

现在农村青年大多数为初中水平,这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但村中上高中的人数急剧下降,有极少数人接受高等教育。

5)

大多数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造成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力度远远不够,使许多孩子在内心自我封闭,行为怪癖。很多家长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的关爱,给孩子大量的零用钱,由于他们缺乏自控能力,从而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且很多孩子由于缺乏严格的教育、管教,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师资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低,有的地区甚至连教师的工资也不能保障,加上他们缺乏进修和专业发展的机会,农村教师也加入了人才流动的大潮。这使本来就虚弱不堪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其次,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由于农村教育工作环境差,教师待遇低,业务培训少,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再次,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前的实际,农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大都是过去的老教

师,他们由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身体偏差、真正有益的业务培训少,这样的教师队伍构成严重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

6)

农村教育的收费问题也比较混乱,据村民反映,以前的小学教育收费居然还比现在的义务教育收费明显的要少,农村的教育收费混乱,学杂费不断以各种名义去收取,让农民工对此感到负担压力大。

三、农村医疗设施

目前水西村以及村落附近难以发现一间医疗地点,由于离医疗点较远,村民们都形成了小病不去治的现象,得了大病就只有求组于江湖郎中和一些本地的“土医生”高贵的医药费使得很多农民不敢看病,人们是“小病不用看”,“大病没钱看”,“小病等着好,大病等着死”,“小病挨,大病扛,小病拖成大病。”另外该村在社保等福利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由于农村家庭经济上比较困难,很少村民购买社保或购买最低价的社保,社保普及率低。由于社保不普及,使得很多退休的老年人在生活上没有得到相应的帮助,生活比较困难。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7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本项调查旨在了解河北农村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针对发现的问题, 试图找出解决对策, 为建设河北生态文明和着力改善河北生态法治环境提供依据。

调查以现场问卷和网络问卷为主, 以面对面访谈和文献调查为辅。课题组设计了六大方面的39个问题:一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主题要了解农村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建设的做法和措施等;二是农民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主要了解农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三是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情况, 通过文献调查, 主要了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现状;四是环境保护执法情况, 通过走访, 主要了解农村环境执法机构设置情况和环境执法情况;五是环境保护司法现状, 主要了解农村环境司法机构设置情况和环境司法情况;六是农村生态环境法治宣传现状, 主要了解农村对生态环境政策、法规等的宣传情况。课题组对河北定州、清苑、辛集、黄骅四个县市的300位农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00份, 回收率百分之百。本次调查的对象范围宽泛, 涉及到农村的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 确保了问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农民环保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但农村生态环境法律保护措施仍存在诸多问题。现将具体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1、农民具有一定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调查显示, 广大农民具有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了解了一定环境保护常识。83.34%的人认为环境保护工作是每一个人的事, 96.67%的人认为废电池对环境和身体健康有很大危害 (见图一) , 90%的人知道白色污染是聚乙烯的白色塑料垃圾, 56.67%的人认为燃烧秸秆有危害, 100%的人担心大气污染影响日常生活、危害身体健康, 73.33%的人认为土壤污染对庄稼有害, 100%的人认为应该植树造林, 当周边环境遭到破坏时76.67%的人有举报意识, 96.67%的人希望了解环境保护法律知识 (见图二) 。

2、农业环境立法体系有待完善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正逐渐进入法治轨道, 出台了许多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但农村尚未制定单独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律, 关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规章制度仍很匮乏, 农业环境立法体系仍有待完善。

目前, 我国农业环境立法体系已初步形成, 涉及农业环境保护内容的法律条文主要包括:宪法第26条的规定;环境保护法第20条的规定;水土保持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的规定;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秸杆禁烧办法等的规定;全国农业环境监测工作条例 (试行) 、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等部门规章的规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等的规定;刑法、民法等相关法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定。河北省颁布实施了《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和《河北省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 出台了《河北省区域禁 (限) 批建设项目实施意见 (试行) 》和有利于减排的价格政策, 建立了环境信用分级管理制度和环境监督员制度。

但以上农业环境法律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在立法上缺乏统一的农业生态环境法律体系, 未能制定一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律或行政法规, 农村噪声污染等方面的立法仍为空白。二是在环境保护制度方面, 没有制定专门用于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制度, 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当前, 我国建立了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等生态环境制度。然而这些制度主要用于治理城市环境污染, 相对于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来说, 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

3、农民缺乏环境保护具体行动

调查显示, 农民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有了一定提高, 但在环境保护具体行动上有待增强执行力。当问及收割后的秸秆如何处理时, 仍有36.66%的人选择在田里焚烧或使用秸秆烧饭, 对于秸秆还田和发酵秸秆产生沼气, 许多人虽然知道这样做有利于环境保护, 但从费用方面考虑, 他们仍然不愿意行动。当问及生活垃圾是怎么处理时, 30%的人选择“扔到路边或沟道里或者家门外空地”, 16.67%的人选择“卖烧回田等分别处理”, 6.67%的人选择扔到地里, 仅有46.67%的人表示“扔倒垃圾池并有专人收集清理”。当问及生活污水怎么处理时, 43.33%的人表示通过排水沟排到街上, 20%的人泼到院子里, 6.67%的人竟然会浇到地里, 仅有30%的人通过村内下水道收集后统一处理。当问及农用薄膜怎么处理时, 33.33%的人选择直接丢在田里, 36.67%的人会混同生活垃圾放进垃圾箱, 26.67%的人卖废品, 仅有3.33%的人会交给薄膜收集站统一处理。当问及是否担心后代人的生活环境并做力所能及的事时, 66.7%的表示“担心, 但没有办法”, 仅有30%的人表示想为环保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见图三) 。当问及“当周边企业将村内空气和水土污染, 您是否要到法院起诉?”时, 仍有33.33%的人表示不会到法院起诉。

4、农村环境保护执法措施欠缺

调查显示, 河北农村环境保护执法措施非常欠缺, 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环境法律保护机构尚需构建。农村环境建设规划较差, 基础设施薄弱, 没有设置公共厕所, 人畜居住混杂, 固体垃圾随意堆放。90%的人表示本村没有公共厕所, 70%的人表示本村没有废电池回收箱, 83.33%的人表示本村没有沼气池 (见图四) 。60%的人表示本村偶尔开展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宣传, 33.33%的人表示本村从来没有进行过政策法规宣传;90%的人表示本村没有环境执法专门机构, 96.67%的人表示本村没有环境保护群众性自治组织。

5、农村环境司法救济有待加强

一是农村基层司法资源稀缺, 派出法庭和乡镇司法所数量较少。由于距离较远, 交通不便, 受到环境侵害时, 农民群众一般不愿到法院起诉。调查显示, 65.6%人不选择诉讼途径解决纠纷是因为太浪费时间。

二是基层法官素质相对较低, 影响了群众对法律的信任和期待。基层法官知法犯法、贪污受贿等现象普遍存在, 严重影响了农民对法律的信仰。当问及是否信赖法官时, 58%的人选择法官不可靠。他们普遍认为法官就是“吃了原告吃被告的主”。

三是司法监督机制不健全。有些基层法院构建的奖惩机制不科学, 影响了法官公正判案的积极性。有些法院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规制, 对违法审判责任追究不到位, 使少数法官存在贪污受贿、违法断案的侥幸心理。这些司法救济的不足降低了法律的权威, 挫伤了农民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

三、对策及建议

1、完善农业环境立法体系

一是加强立法工作, 制定统一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定农村生态环境单行法, 重点对保护耕地、防治水土流失、防治企业对农村环境污染等进行规定, 并对农业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农田的规划和管理进行明确规定;修订已有涉及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办法》等专项法规, 逐步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管理体系中, 做到有法可依, 责权清晰, 有效防止农村养殖业、种植业、工业、生活以及外来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 防止农村生态环境继续遭到破坏。

二是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要同等对待, 尽快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继续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限制治理污染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等制度, 同时应建立以下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农村环境建设规划制度、农村清洁生产促进实施制度、农村环保责任制度、农村环境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农村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农村环境监测制度、农村环境补偿制度、农村环境破坏事故防范与预警制度、农村境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农村环境纠纷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等。

2、加强农村环境普法宣传工作

意识支配行动。为促使农民群众在环境保护中积极行动起来, 切实提高农民的执行力, 应大力开展有关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和环境科技知识的普法宣传, 进一步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一要组织环境普法专家队伍和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队伍, 在农村中大力宣传普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农业科技知识, 提高农村干部群众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进一步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二要通过农村广播、宣传橱窗、传单、播放环保电影等多种途径, 定期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教育, 营造浓厚的环保氛围, 使环保宣传常态化, 使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深入农民心中, 并内化农民的自觉行动。

三要对农村青少年和儿童开展环境保护普法宣传。环境保护关系到子孙后代, 功在当代, 力在千秋。因此环境普法要从娃娃抓起。将环境保护法律知识纳入农村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规划, 通过学校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号召广大青少年学生, 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积极行动起来, 从自身做起, 从点滴做起, 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 勇做生态文明建设者。

3、加强农村环境执法工作

一要成立村内环境执法机构。目前农村尚未建立村内环境执法队伍。村内人员更加了解本村环境保护建设实际情况, 执法方便快捷, 因此要尽快成立农村环境保护执法机构和群众性自治组织, 提高执法效率, 增强执法效果。

二要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的素质。开展法律下乡服务活动, 组织环境法律专家对农村环境执法人员进行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培训;举办环境保护法律培训班、开办环境保护法律专业课程, 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律专业素质;通过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等途径, 吸收和引进一批专业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法律专业人才, 充实农村环境执法队伍。

三要加大农村环境执法资金投入。把环境执法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 建立农村环境执法专项资金, 设立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资金账户, 制定资金使用监督制度, 专款专用、按时发放, 积极解决环境监测、执法设施等方面的经费问题, 增强环境执法能力。

4、加强农村环境司法工作

为解决农村环境司法工作存在的不足,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司法救助制度, 方便农民群众诉讼。建立巡回审判制度, 制定巡回办案计划, 成立流动环境法庭, 把环境法庭搬到村委会或农民群众家中, 解决农民群众起诉“交通不便”的问题;在司法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对广大农民给与救济和便利, 在缴纳诉讼费上, 对困难户、“五保户”等特困农民, 依法予以减、缓、免等不同程度的照顾, 确保农民群众能够打得起环境官司。二要健全司法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以制度确保司法公正, 强化案件质量管理, 落实责任追究, 并构建案件质量考核奖励机制, 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司法监督机制。三要不断提升基层法官的职业道德素养。要严把入口关, 按照法律规定严格法官任职资格, 杜绝利用职权或私人关系上岗现象的发生;要建立法官定期培训制度, 培训内容除包括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外, 应重点围绕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反腐倡廉等方面展开, 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法官的法律素质、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和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明新, 陈刚.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现状及其完善[EB/OL].http://court.gmw.cn/html/article/201302/27/120802.shtml 2013.2.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8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億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稈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3.2逐年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建议2012年省政府在保持原有2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再增加6000万元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0个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每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扶持12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6亿元。2013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2014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上一篇:父子的房产赠与协议书下一篇:收发人员室工作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