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吉林省高校为例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为了保障我国文艺队伍建设的效果、提升创作型人才的数量, 我们就必须要尽快调整人才培养体系, 使之更加贴合时代发展需求。目前, 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必须要结合时代发展情况、考虑到对于文化产业人才的期许, 打破禁锢、勇于创新, 从旧的不合理的培养模式中走出来, 真正找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发展的新路子。

随着与文化相关的一系列政策变化和业态的变动,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时代基调。在互联网时代下, 文化产业迎来了全面的改革, 即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文化产业专业的设置是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专业优势和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是发展吉林省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创新所思考的问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 吉林省高校传统的文化产业专业多, 新兴文化产业专业少

早在三年前, 党和政府就已经对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明确指出改变发展形态、扭转办学思路的发展新策略, 并为地方高校指明了未来人才培养朝着应用型转变的进步之路, 更是明确要求地方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从而激发高等院校对于社会发展及经济进步所具有的巨大推动力。吉林省大多数学校均开设有文化产业相关专业, 但全省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布点较多涉及传统的文化产业行业, 网络与新媒体、艺术与科技等新兴文化产业专业少。

(二) 高校的文化产业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存在错位现象

吉林省现有地方本科高校41所, 除空军航空大学、解放军装甲兵技术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长春财经学院院校外, 目前均开设有文化产业相关专业, 布点较为广泛, 文化产业管理、数字媒体艺术等一些新兴专业的开设, 为吉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后续人才支持。

吉林省全省33所地方本科高校均设置有文化产业相关专业, 其中布点在5个以上的专业包括环境设计 (28个) 、广告学 (26个) 、工业设计 (18个) 、视觉传达设计 (23个) 、产品设计 (15个) 、音乐学 (11个) 、动画 (13个) 、美术学 (11个) 、服装与服饰设计 (10个) , 文化产业管理 (9个) 、音乐表演 (8个) 、广播电视学 (7个) 、舞蹈学 (7个) 、数字媒体艺术 (6个) 、广播电视编导 (6个) 、新闻学 (6个) 、会展经济与管理 (5个) 。根据列举的一系列数据不难看出, 吉林省的文化产业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 即大多集中在传统文化产业行业上, 而在一些新兴的行业方面则鲜有建树, 比如说数字出版、动画设计等等行业都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 这些专业和艺术类行业、科技类行业的相关性更低。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 主要还是由于吉林省高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也没有认识到新的时代背景下产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即使偶有调整和变动, 这种改变也是微乎其微的, 很难跟上市场的变化频率。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手段依旧是过去那一套, 针对专业理论设计课程, 教育重点集中在理论方面, 同时一些实践项目、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则是能省就省, 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如果仅仅按照过去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工作, 那么吉林省高等院校产业人才培养势必无法取得成效, 专业和院系之间无法达成有效联动、学生综合能力被忽略等问题比比皆是。即使经过学习, 学生也很难掌握吉林省文化资源、产业政策等内容, 在离开学校以后更是很难与市场实际需求接轨, 这对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制度的落实无疑是一种阻碍。

二、建立吉林省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对策思路

围绕文化产业人才创新培养目标, 尊重行业用人标准, 确定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思路, 构建了“双平台 (专业基础教学平台、学产对接实践教学平台) 、五融合 (教学与市场相结合、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相结合、课程设置与操作能力相结合,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融合, 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实战项目相融合) ”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双平台构建:

专业基础教学平台:通过强化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夯实专业基础, 为后续专业课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学产对接实践教学平台: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相结合, 推动学业发展和产业建设共同发展。另外, 产业部门还需要根据吉林省高等院校专业革新方案, 及时调整原有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 完善实践教学平台。

五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一) 教学与市场相融合

1. 优化师资结构

以年龄、职称、学术研究等指标为依据, 优化教师结构;及时引进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人才, 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专业性;培养“双师型”教师, 业界教师向高校教师学习理论知识, 高校教师向业界教师学习操作技能。

2. 设立文化产业研究院

为了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专业进步的效果, 吉林省高校务必要对市场需求进行仔细的分析, 明确心理和审美习惯等, 设立文化产业研究院, 满足学生就业和生源市场的需求, 为创建适应市场需求的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方向, 使文化产业专业的定位及高校招生的规模等都能满足人才市场需求, 实现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 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相融合

吉林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所以高校应做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改善评价机制与方法。

和常规人才培养有所不同,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更注重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 因此我们绝不能只通过传统的考试评价法给学生的能力下定论, 否则学生的真正水平将无法展现出来。只有尽快构建多样化的评价机制, 才能避免这种人才评价失真的问题, 才能让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真正得到发掘和培养。具体来说, 可以通过课堂检测、自主调研、作品项目等多种方式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评价, 从而得出最客观的结论, 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兴趣与主动性。

(三) 课程设置与操作能力相融合

课程设置, 要强调课程和学科之间整合和课程与专业交叉融合。一方面以培养学生道德、文学、艺术修养为基础, 以培养综合性文化素质为目标, 以发展创意能力为根本, 开设相关创新思维课程, 从心理、思维、方法等方面来帮助学生找寻、引导创造性思维方式与方法, 提高学生们的创意能力, 建立科学的学科交叉课程;另一方面应坚持探索艺术修养课程与新媒体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以文化产业创意课程为主导, 以技术创新设计课程为基础, 构建以技术创新课程为主干, 以道德、文学、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为基础的课程结构。

(四)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融合

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及“互联网+”计划, 将部分重点培养的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的实践与该计划进行有效结合, 根据文化产业的专业特点, 寻求进入市场需求的有效途径, 使某些创新创业项目商业化。逐步实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特色人才培养体制, 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及“互联网+”计划成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一部分。

(五) 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实战项目紧密融合

高校本身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 想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创新创造的能力, 还是需要给他们提供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 也就是说校方需要与相关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落实校企合作。高等院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的场所, 而企业则能够给学生提供实际尝试的环境, 二者之间进行合作, 有利于推动学生能力的进步。所以说在今后的发展中, 吉林省的本科高校务必要调整产业人才培养方式, 打破理论教学高于一切的错误思想, 尝试与一线企业进行接触, 让学生到企业参与项目的同时, 也开辟一条一线工作者进课堂的新式教育路线,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与市场需求难以接轨的问题。除此之外, 高等院校还可以与业内的顶尖人士取得沟通, 与之合作建立产业工作室让学生参与其中, 同时还可以聘请这些专家定期到学校进行讲座, 给学生们打开视野创造机会和平台, 推动学校、企业、专家一线式人才培养链条。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吉林省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效果最为突出的省份之一,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目前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亟待解决。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 应该根据党和政府的正确指示, 牢牢把握住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市场实际需求确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制度, 让产业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 推动文化产业、区域经济的长久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发现吉林省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确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目标, 并以此为依据, 提出“双平台, 五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吉林省高校

参考文献

[1] 姚伟钧.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的思考[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2) :14-16..

[2] 张红漫, 包世荣.吉林省文化产业集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 :64-67.

[3] 闫素霞, 班秀萍, 张场, 王晶.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新模式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3) :103-106.

[4] 黄秀莲.福建地方本科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 (3) :74-77.

上一篇:消除听力障碍走出教学误区——中学英语听力教学浅析下一篇:论股票投资风险及其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