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调研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调研(共9篇)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调研 篇1

一. 关于学风方面的建设。

学风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其内在本质是学校育人的软环境,是一所高校重要的无形精神力量,是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众多高校通过健全学校规章制度来改善学风,如合肥工业大学实行早操,自习规范化,上课点名制度,宿舍十一点准时熄灯,以及强化考风考纪。经过一系列措施该校校风明显改善并逐渐跨入重点高校行列。而国防科技大学实行全军事化管理,运用规范化的军队作息时间表,享有军校中的清华之美誉。在中国科技大学实行教师评比活动,学生有权选择教师,让教师带头做好校风学风建设。

二,关于校园文化活动方面。

如今各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已较为丰富,上百个社团让大学生活变得不至于太单调,各院系也存在自己的学生会。在一些学校会根据学校,或各学院的特色举办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就其医学特点展开一系列以医学为中心的特色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医学节,医科知识竞赛,医学定向越野等在体现其医学特色的同时,也培养了医学院学生对医学的兴趣。在合肥工业大学注重发

展其工业特色,对每一位工大学子都实行工业培训计划,培养其工业素养,让每一位学子毕业后更有社会竞争力。上海商学院其食品检测专业通过举办水果沙龙,超市食品安全检查等活动学以致用,让学生们体现自我价值。

三. 关于校园文化的影响

每个学校从成立到壮大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底蕴。而高校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其学子的处事原则和生活态度,从而影响着人生轨迹。清华的厚德载物决定着培养其专业性人才的发展方向,而北大的兼容并包决定着其培养全面性人才的发展方向。所以不同的校园文化决定着人才的走向和未来。

如果说师资力量,科研水平是一所高校的硬实力,那么校园文化就是软实力,是高校的灵魂。如果说一所高校的硬件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而没有丰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是无法立足的。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调研 篇2

近年来, 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备, 越来越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凭借自身努力考入大学。据统计, 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 占在校生总数的20%。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有针对性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度过大学适应期, 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1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适应教育内涵与意义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就是为帮助大学生们适应环境, 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进行的教育。随着对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 新生中贫困生的适应性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摸清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适应性现状, 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帮扶工作, 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调整状态, 积极地融入大学生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普遍问题。

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适应状况

为了解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适应状况, 以便更好的开展适应性教育, 我们对某校学期末的大一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 随机抽样尽量使被试人数在人口统计变量上分布均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543份, 有效回收率为77.2%, 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

从整体上看, 贫困新生在入校后, 遇到的问题按影响程度依次为:“对大学教学和学习方式不适应”>“对大学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经济方面有问题”>“为人际关系而苦恼”>“恋爱、情感问题”>“其他”。

3 大学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在适应性阶段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环境变化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在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有多方面, 环境变化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学习环境发生变化, 大学的学习特点、教学与考试方式以及培养目标与中学有很大差异;日常生活环境发生变化, 远离父母却又缺乏独立生活经验;人际交往环境发生变化, 人际关系范围变大、复杂化;校园环境发生变化, 校园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对于一个刚从农村地区步入都市大学的新生而言, 一切都是新鲜好奇而又非常缺乏经验的, 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适应性症状。

3.2 心理矛盾与失衡

生活事件集中增加、环境变化剧烈、心理矛盾或冲突导致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心理压力超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强烈交往需要与闭锁心理的矛盾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矛盾与失衡, 甚至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贫困生渴望友情、爱情, 但是家庭经济困难让部分学生对人际关系很敏感, 不少学生害怕和别人交往, 产生自我封闭心理。

3.3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 家庭影响大学新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能力。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能上学就是尽到了最大的责任, 而忽略了孩子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和其他能力的培养。但是, 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又被父母寄予了全部的希望, 担负着家庭走出贫困的重担。在这种压力作用下, 一旦受到挫折就会焦躁不安, 对前途悲观泄气, 严重的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3.4 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在我国的很多地方, 特别是贫困山区,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 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教学设备极端落后, 教学观念陈旧, 绝大部分贫困地区还是以考试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 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围绕考试课程, 学好应考知识, 掌握考试技巧”。学校只注重成绩和升学率, 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面对大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环境, 部分新生感到极度不适应, 他们不知道进入大学后自己该学什么, 怎样去学, 往往表现为课后无所适从。

4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适应教育的建议与思考

要讲好高校的第一堂课, 即入学教育, 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大学生活, 多渠道做好适应教育, 引导他们为踏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4.1 多举措开展学涯规划指导,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要以学涯规划指导为抓手, 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 做出适合自身条件的规划。自主学习意识是做好大学学习规划、学好专业本领的前提, 要引导他们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 在贫困新生适应性教育中, 要重视对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发挥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调节。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学涯规划指导要和普通新生放在一起, 但是要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单独辅导, 例如一对一谈话。

4.2 开展心理健康培训, 增强受挫能力

高校要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学会自己调节情绪。建立贫困新生心理健康档案, 及时掌握每一位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做到早预防, 早发现早处理。制订有效的教育、应对措施, 通过谈心、QQ交流等对贫困新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为他们提供倾诉和宣泄的机会。重点关注在学习、人际关系等受到挫折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 鼓励他们重拾信心, 增强抗挫折能力。

4.3 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加强朋辈帮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差, 敏感性强的特点。随着生活环境、人际关系、角色地位、学习方式的变化不少学生常常面临渴望交往与孤独的矛盾。因此, 面对贫困生人际关系缺失的现象,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搭建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的平台, 鼓励他们多沟通、多交流, 多结交朋友, 以积极、平衡、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大学生活中多元化的人际关系。

4.4 关爱贫困生, 加强励志教育

贫困生作为高校大学生的特殊群体, 应该给与更多的帮助和支持。高校辅导员要掌握、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变化规律, 加强沟通, 从细节关爱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校应积极拓展勤工俭学岗位, 针对个别特别困难的学生, 多措并举, 加强正面激励, 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安心学业,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通过本次调研, 我们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适应状况和特点有了初步的掌握, 也客观了解到学校在开展贫困生适应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疏漏。调研结果对于学校加强和改进贫困新生的适应和养成教育工作, 创新工作途径和方法, 构建以学涯规划为主线的大学生发展成才导航体系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单鹂娜, 于海洋.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调查与解困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10) .

[2]黄旭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讨与心理脱贫[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 2007 (1) .

[3]汪洪元, 吴贵春.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南[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9.

[4]马丽.大学生学习导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3) .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调研 篇3

关键词:高校设备采购;调研论证;思考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教学设备投资力度的加大,仪器设备的采购数量增多,种类越来越复杂,单位价格越来越高。调研论证是高校设备采购环节当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高校准确把握实际办学方向,防止办学失误以及有效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环节。

一、加强设备采购前期调研、论证的重要性

1.有利于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政府采购活动是高校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设备采购预算的编制是高校政府采购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做好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工作有利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预算编制工作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设备采购工作能否顺利运行,而且还会对学校的科研工作、教学工作以及管理工作造成严重影响。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高校必须提前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制订准确而精细的年度财务预算,并根据财务预算情况编制一项完整、详细的年度采购实施计划。高校由于教学、科研的资金来源渠道多,资金的来源也与具体项目挂钩,所需要设备的种类随着高校专业方向以及课程调整而调整。

2.有利于确定设备采购的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可以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谈判等方式及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因此,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政府采购方式能更好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加强高校资金支出管理,降低设备采购成本。

3.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高校应对政府采购预算申报及设备采购执行加大考核力度,制订出更加精细化的考核指标,然后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实施科学化评估。然而,针对高校二级学院随意申报采购计划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无法采取科学合理的考核管理机制进行约束。因所申报设备采购计划的随意性,二级单位通常情况下会借助各种理由立即采购,这种现象不仅会对高校正常采购程序带来严重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管理工作进入非良性循环状态。

二、加强采购前期调研论证的措施

1.落实项目负责制,明确项目负责人相应的责任。目前,我校制订了专门的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实施办法,但实际执行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一是采购制度流于形式,在编制设备参数时仅根据市场现有的设备参数甚至在从未调研的情况下,粘贴、复制出一套设备指标、参数,造成后续采购方案不准确,甚至还有些参数不具备可行性,技术指标偏离严重等问题。二是设备采购调研工作往往较为随意,对整个二级院系现状和将来人才的需求统筹不够,不能选择适应的设备采购项目。三是可能出现私下与供应商直接联系确定设备产品的性能配置等情况,甚至出现了让供应商直接根据预算进行产品配置并报价。这些情况都使设备采购和管理工作变得困难,主要原因是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执行的力度较小,甚至让某些制度流于形式。

2.构建设备采购计划与预算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采购计划的制订必须要做到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而且所编制的预算方案必须要可信。实验室建设及学科发展要经过详细的调研,提升实验室建设及学科发展的科学性、可行性及长远的规划。对于因实际需求变化对设备采购计划做出调整的,必须严格审批程序,调整过大的应重新组织论证。

3.加强设备论证制度建设,创新调研论证的工作模式。设备采购的调研工作是论证的基础,以调研结果为基础的设备论证才有意义。调研形式可以多样化,采用各种灵活的调研方式。但是不论具体采用哪种调研方式,都要带着问题去调研,明确调研目标和调研内容,收集厂商的资产经营、其他用户产品使用及售后服务情况等,实事求是地分析,写出详细的设备调研报告。

4.强化设备验收与绩效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建立健全科学化的采购体系,准备工作提前到调研论证环节,并将后续的工作延迟到验收环节与资产评估环节,不断加强设备验收的相关管理工作,确保设备按立项报告实施并达到相应的建设水平。设备投入使用后要定期对设备利用率进行考核,针对使用率相对较低,且长时间闲置的设备实施公开机制,借助一系列有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相应的倒逼机制,从根本上确保前期设备的调研工作可以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高校要做好设备采购的前期论证工作,不断探索采购前期的论证方式方法,进一步促进设备采购管理水平,提高高校设备仪器采购效率,保证采购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刚.市场调研实践给信息化教育装备招标采购的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

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篇4

一、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文化工作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艺术事业

《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纲要》颁布以来的四年间,我市文化精品创作形势较好,据初步统计,XX-XX年我市投入文化精品创作的经费近100万元。XX年开始,我市设立了“海宁潮”文学艺术政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目前已举行二届,共评选出获奖作品53件(其中银奖5名,铜奖11名,入围者37名)。新编古装越剧《贞妮传》先后参加了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的演出,并被列为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展演节目。海宁“硖石灯彩” XX年走出国门赴新西兰和希腊参加展演,XX年,海宁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硖石灯彩)。《海宁花灯舞》、《娃娃看潮》先后获得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群星奖,填补了嘉兴市舞蹈、器乐类节目无全国群星奖的空白。自XX年以来,我市有75件作品获得嘉兴市级以上奖项,其中全国奖45个,省级奖21个,嘉兴市级奖9个。

(二)群众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民俗文化红红火火。近五年来,我们以重大节庆为契机,举办大型广场活动302场,举办书法、美术、摄影展览890期。市图书馆年接待读者数量从XX年的12.6万增加到XX年的20.2万,年新增图书从5000多册增加到了15000多册。市文化馆、越剧团及各镇(街道)以文艺小分队的形式,每逢元旦春节、重大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农村集镇、社区里弄进行巡回演出,为配合全市开展“反对封建迷信,倡导文明新风”和“反邪教斗争”、“机关效能建设年”等活动,及时创作赶排了30多个思想性强、有教育意义的文艺节目,赴全市进行巡回演出。我们还通过社区与村文明共建结对,开展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大力开展送文艺、送戏、送书画、送图书等文化下基层、进社区、进镇村活动,据统计,文化下乡达3697场,观众140.57万人次。

(三)文物博物事业

近五年来,相继投入6000多万元,建造了钱君匋艺术研究馆、海宁博物馆、徐邦达艺术馆,完成了盐官海神庙、徐志摩故居、衍芬草堂、王国维故居、史东山故居、蒋百里故居、金庸旧居、陈阁老宅、天风海涛亭等文物景点的维修、复建。积极配合土地整理、东山开发等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金石墩遗址共发现墓葬13个,出土文物200余件,荷叶地、杨家角遗址出土各类器物200余件,东山智标塔地宫,出土文物70余件。经过努力,XX年盐官海塘及海神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海宁没有“国保”的空白。XX年完成第三次全省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普查了1000多个村落,140多个点,对原有137处文物点重新摸底核实,对新发现的33处文物点进行调查考证和资料归档。自XX年3月1日起,市博物馆、史东山故居、衍芬草堂、张宗祥书画院、钱君匋艺术研究馆、徐邦达艺术馆、米谷画廊等七个文化活动场馆实行对市民免费开放,并被市政府列入XX年十大实事工程。

(四)文化设施建设

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龙头,投入3500万元、建筑面积10400平方米、设施功能齐全的市文化馆新馆XX年建成使用。加强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市、镇、村投入四千万余元,建设农村文化阵地,目前全市已有4个镇的文化中心达到了省级“东海明珠工程”标准,49个村建成文化活动中心,109个村建起文化活动室,到今年6月底全市实现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室)。

(五)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明显

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抓好软件建设,注重“一村一精品,一镇一特色”,倡导文艺活动的群众性、经常性和参与性,把建好农村文化队伍作为突破口,明确提出了建制镇(街道)必须建起6支以上、村文化活动中心必须建起3支以上、村文化活动室必须建起1支以上文化队伍的目标。各镇(街道)、村十分重视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挖掘和培育文艺队伍,目前全市已组建农村文体团队约300支左右,预计到年底可以达到400支以上。许村镇塘桥村建起了舞龙队、腰鼓队、马灯队、女子乐队、扇子舞队、娃娃队,举办了村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马桥街道组建魅力马桥艺术总团,下设八个分团;海洲街道依托社区文艺人才较多、企业家关心支持公益事业的优势,组建了“新家园”艺术团和“东雁”女子鼓乐队,举办了一场名为“海洲之夜”的汇报演出;斜桥镇举办“金穗之夜”夏日广场艺术周活动;丁桥镇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海昌街道双山村举办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等。

我们还以海洲街道为试点,开展城市社区与行政村文化结对共建活动,目前海洲街道的8个社区与11个行政村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书,通过结对共建活动,发挥群团优势,实现互助互动。同时,考虑到中老年妇女是农村的弱势群体,观念较旧,我们积极引导,组织发动,动员中老年妇女转变观念,走出家门,参与文体活动。目前已在许村镇永福村、海昌街道双山村、盐官镇桃园村、海洲街道伊桥村、马桥先锋村试点,建立妇女文体团队,逐步推广,争取村村建起1支妇女文体团队。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精品创作方面

一是人才紧缺,创作力量薄弱,跟不上事业发展的步伐。

二是戏曲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戏曲编创人员承受的压力较大。

三是文化精品创作的投入仍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创作。

(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方面

一是文艺团队的组建意识不强,没有普遍建起农民自己的文艺团队。

二是文艺骨干的培养力度不够,没有真正达到群众文化活动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效果。

三是文化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日常经费没有着落。

四是文化站专业人才紧缺,后备力量不足,跟不上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五是文化站编制缺编严重,核定编制为44名,目前实际到位只有25名。

六是镇级图书室发展滞后,面积狭窄,图书陈旧、过时,很难发挥图书室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三)文物保护方面

一是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向社会进行有效宣传教育的方法、载体和经费,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是文物行政执法工作被动应付,在处理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矛盾时,文物保护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工作难度极大,造成对地面地下文物严重威胁甚至破坏。

三是文物保护长效管理机制薄弱,文物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偏低,需要建立一套长期的培训和管理机制。

四是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平衡,较侧重地面文物古建筑的复原、维修等项目,文物建筑的经常性养护、零星维修等经费缺乏,文物征集、行政执法、普法宣传等经费缺乏,设备配备不足。

三、今后发展对策、措施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目标,坚持“三贴近”的工作方针,坚持文化“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拓宽思路,切实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抓精品,出成果

1、组织实施好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如元宵灯会、国庆文艺晚会、迎春文艺晚会、全市基层民间艺术文艺调演等。

2、建立和完善群众文化创作的奖励机制,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一批体现时代风貌、海宁精神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文艺作品。

3、加强与全国各地的群众文化、书画、文博等方面的文化交流,举办好全省第四届青少年校园剧大赛,促进我市的文化品位和档次的提高。

4、加强对 “皮影戏”“硖石灯彩”等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开展好全市民间艺术普查工作,制定具体的抢救保护方案和工作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民间艺术重点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

(二)抓基层,夯基础

1、以创建“东海明珠工程”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重视各镇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中心(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加强基层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镇、村文艺骨干的政治、业务素质培养,举办各类培训班,重视村文艺骨干创作队伍、文化演出队伍和民间艺术创作队伍的建设。下派文化辅导员到各镇、村进行群众文化活动业务辅导。

3、重视文化站队伍建设,在确保文化站人员编制到位的同时,补充新鲜血液,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4、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抓好高标准社区阅览室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现有设施作用,积极培育特色文化社区。

5、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送文化到基层社区和农村,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文化三下乡新方式和新形式。

(三)抓保护,创特色

1、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使广大群众进一步提高文物法制意识。

关于校园电瓶车使用的调研 篇5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近日,我校准备引进一批电瓶车,希望就其使用的可行性及相关问题征询广大同学的意见。校学生会学生权益部本着“一切为了同学,为了一切同学,为了同学一切”的宗旨,对全校同学进行了一次随机面访,并结合具体数据做出一份反映真实情况的报告,切实反映同学们的真实意愿,以便为学校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及决策依据,促使电瓶车最有效的利用。

二、访谈调研内容:

(1)调查情况

在本次调研中,针对校园电瓶车的使用及相关问题,我们对92名同学进行了一对一的面访,在我们竭尽全力营造的良好氛围下,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发表个人建议及相关看法。我们详实地记录了整个过程,自始至终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并对调查过程进行了全程检查、督导,保证了统计分析数据的可靠性。

(2)样本量分析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大一同学占45%,大二30%,其余为大

三、大四同学。

(3)调查报告

报告名称:我校同学对校园电瓶车使用构想的面访报告 报告日期:2008年 调查方式:面访

调查地点: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样本容量:92 抽样方法:随机抽样

(4)访谈调研具体问题分析

问题一:您认为校园电瓶车如何使用比较合适?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调研发现,分别有38%和30%的同学认为电瓶车应主要用于校园游览和接送学生上课,认为电瓶车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校园生活,并且能给学生提供方便,为同学服务,形成本校又一文化亮点。建议电瓶车应主要用于校园游览或学生上课接送,凸显学校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问题二:您认为校园电瓶车以什么样的标准收费比较容易接受?

A 一元以下 B 一元 C 两元 D三元 E 三元以上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调研发现,有51%的同学认为电瓶车在校园内进行短途运行时收费标准为一元比较合理,而认为收费三元以上的同学主要考虑到电瓶车的运行路程及时间等问题。综合各种因素,建议电瓶车收费最好在一元左右。

问题三:您认为校园电瓶车在什么时间使用比较合适?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调研发现,分别有38%和22%的同学认为电瓶车应主要用于课余时间或周末和新生入学时,由此可见,大多数同学认为电瓶车的使用应避开人流高峰期,让电瓶车的使用更加安全舒适,并给学生及家长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校园的机会。建议电瓶车主要在周末或课余时间及新生入学时使用。

主观题:请问您对校园电瓶车的使用还有其他建议吗?

通过这次调研发现,大多数同学认为校园电瓶车的使用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并且积极配合我们的调研工作,给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现择优列举如下:

1、让勤工俭学的同学开车

2、刷卡使用

3、组织好校园游览活动,使其成为我校又一特色文化品牌

4、电瓶车外观设计要有我校“天、海、韩”的办学特色

5、车上安装电视导游,全方位介绍我校校园文化

6、一车多用,闲置时对外出租

可见同学们对校园电瓶车的使用持比较积极的态度,认为它有利于服务同学、提升校园文化形象,并且可以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对构建和谐校园起积极作用。因此,校园电瓶车的使用方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5)面访同学过程的详实记录抽样

访问者:同学您好,我是校学生会学生权益部干事,想请您在百忙之中抽空,配合我们进行一次针对校园电瓶车使用的面访活动。被访问者:可以

访问者:请问您是哪个院系,哪个年级的学生? 被访问者:我是商学院08级学生

访问者:请问您认为校园电瓶车如果投入使用,作何种用途比较合适?

被访问者:我觉得山大威海分校是个非常美丽的学校,依山傍水,让人流连忘返,所以我觉得电瓶车可以用来带家长或者来我校访问的领导、学者游览校园,领略我们学校独特的校园风情。

访问者:那么针对您的建议,如果我们提供有偿服务,您认为车票收费标准在什么范围内您比较容易接受? 被访问者:一元左右吧

访问者:您认为电瓶车在什么时间使用比较合适呢?

被访问者:我觉得应该在周末或者课余时间使用比较合适,最好避开上下课时的人流高峰期。

访问者:那么您对校园电瓶车的使用还有其他建议吗?

被访问者:我认为可以把游览校园的活动办成我校一大校园文化品牌,发挥更好的宣传作用。

访问者:谢谢您的配合,祝您学习愉快!被访问者:谢谢!

三、调研结果及建议:

为了解同学们对校园电瓶车投入使用的看法及建议,我们学生权益部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原则对此问题以面访的形式在同学中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研,并得到同学们的积极配合,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认真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瓶车的使用持赞成态度,并认为电瓶车最好主要用于校园游览和接送同学上课,收费最好在一元左右,在周末及课余时间使用。同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对今后电瓶车的正式使用有极大帮助。

关于我县乡村文化振兴的调研报告 篇6

(xxx)

引言: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同步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的实现提供着文化支撑。

根据县委党校布置的任务,为推进我县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2019年科级领导干部轮训班第三调研组于11月21日至25日,对全县乡村文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到县相关文化部门和6个乡镇,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以及参考借鉴多地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全县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我县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

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县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县253个行政村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迎龙灯、舞狮子、迎抬阁、迎罗汉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按照省定标准,每个乡镇组建了“三团三社”即乡村合唱团、乡村民乐团、乡村艺术团、书画社、摄影社、文学社,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

(二)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

除xxx外,其余17个乡镇(街道)建有综合文化站,站内设有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厅。所有乡镇(街道)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53个行政村也村村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及158个村利用原有的宗祠、电影院、大会堂、居家养老中心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建成了农村文化礼堂,礼堂内都设有图书阅览室,春泥计划活动室、文化娱乐室、广播室等。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公园,健身游步道也正逐渐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推出,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

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县不断增强。比如:xx乡的xx两地民俗文化风情节、xx乡的xx庙庙会、xx乡的油茶文化节、xx乡的xx村“二月二”庙会、xx乡的杏花节、xx乡的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年年开展。还有xx乡斥资千万在xx村打造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工程,以及村民自筹资金建设的xx文化博物馆,还有xx打造的具有当地特色的爽面博物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四)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比如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xx水果采摘园、xx蓝莓采摘园、xx提子采摘园等等。后来,又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县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xx花海、xx美丽乡村、xx花海、xx飞行、xxx恐龙博物馆等。其他,如xx度假村、xx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更多的乡镇(街道)也都在积极的对当地资源进行挖掘,期待成为开发的对象,助力乡村振兴。

二、全县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全县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一)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

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搓麻将打扑克;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县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二)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

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受众多为老年人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文化礼堂开门开放未能保证按时开放,经常是“铁将军”把门,村民们还是习惯在村中广场上进行跳舞和聊天。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三)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

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县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平衡,有的乡镇、村严重滞后,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县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乡镇(街道)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县里是按照规定,对乡镇、村进行多次多类别培训,然而各乡镇(街道)派去培训的人员基本上是同一人,回来后根本不能很好的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非遗活动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四)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

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溶江乡大黄村的“叠罗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xxx杂剧(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接班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乏,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田洋村岩坑自然村有一古迹叫大阊门,经村民介绍是胡则(胡公大帝)的父亲居住的地方,然而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房屋倒塌,阊门破损严重。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五)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

xxx县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xx区、xx花海、xx丽乡村、xx花海、xx行、xxx恐龙博物馆等等外,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和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其他的一些文旅景点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投入却要很大。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诸多乡镇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我县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六)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

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双溪口乡在打造博士文化中,在农产品米仁的包装袋上印制“来自博士村、杏花村亲切的问候”字样外,其他的乡镇都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

三、对我县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建议

(一)立足文化振兴,不断创新乡村文化软硬件建设思路

1.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创新运管制度。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使用效益进行科学评估,进而整合乃至增添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抓好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建设与优化。建立图书室互通、电子资源共享的县、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建议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征求乡村群众的阅读需求,助推“全民阅读”。

2.实现“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结合,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内容。持续并扎实开展用“菜单式”的文化服务模式实现让农民“自主点菜”,以增强“送文化”下乡的精准度。诸如县人社局等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应送到村一级,助力新型农民的培养。同时,加大在乡村“种文化”的力度,组建农民文化社团,开展城乡文化社团的结对帮扶,扶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积极挖掘和保护具有xxx特色的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开展农民运动会、广场舞比赛、乡村旅游节、插秧比赛、山歌比赛等活动,真正让农村群众“唱主角”。

(二)着眼生态振兴,外涨生态环境颜值,内升乡风文明气质

1.改善乡村生态人居环境,要兼顾“乡土”与“乡愁”。按照调研组的理解:习总书记强调的“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属于乡村文化外在的“形”,应包含于“乡土”概念之中;而“记得住的乡愁”则属于乡村文化内在的“韵”,集中表现为农耕文明、非物质遗产、民风民俗。为此,我们既要保护好青山绿水、传统村落、文物古迹等有形的“乡土”风貌,防止“千村一面”。同时,也要支持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以保留“乡愁”味道。最终的成果,则是让农民更加看重“乡土美”而留在农村,让市民主要因为“乡愁美”而纷至沓来。

2.以进一步打造xxx新乡贤文化,推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我县应大力打造xxx“新乡贤”的名片。下一步,建议相关部门帮助新乡贤提升能力素质,搭建更多平台,可在近两年举办的“世界xxx人大会”基础上建设“xxx新乡贤文化中心”。以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村民委员会民主决策作用、乡贤带动引领作用的三结合,实现法治、德治、自治在乡村的和谐统一。同时,村支两委、村民、乡贤三方围绕家风家训建设、村规民约修订、红白事操办标准制定、“三乱”(乱扔、乱倒、乱吐)陋习根治、文明细胞(文明村镇、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创建等热点领域创新工作举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封建糟粕,培育健康、清新、向上的新习俗。

(三)关注组织振兴,构建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

1.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议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乡村文化振兴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及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每个乡镇(街道)配备2~3名文化专干,每个村确定至少1名文化管理员(或文化志愿者),专职负责文化工作。完善目标考核机制,把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县文旅局要加强对乡镇(街道)、村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督促、考核,防止设施空置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场所的内容建设,明确量化指标,确保全省“五个百分百”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达标。

2.强化财政保障,拓宽经费来源,加强经费管理。一是建议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运维经费、活动经费、工作经费一并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并预算新购置文体设备的专项经费。建议县财政每年为农村地区的非遗项目认定保护、乡土特色文化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预算一笔基金。二是通过乡村自筹、单位帮扶、社会募捐等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参与。三是整合资源,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整合乡镇(街道)的文化、卫生、教育、农业、党建、综治、体育等方面的宣传文化经费,形成统一的宣传文化经费管理和使用机制,并做到文化资金专户、专账、专人管理,从经费上保障农村文化阵地强起来、特色亮起来、人气旺起来。

(四)立足人才振兴,夯实专兼结合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1.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专干队伍。对有编无人的文化站,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实文化站专技力量。对“被混岗”的文化专干,乡镇(街道)应及时调整其工作,尽量做到专职,确保其将主要精力用在抓文化工作上。对文化工作任务重、文化站人员紧缺的,可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临聘民间文艺人才。同时,应充分发挥xxx职教学生众多的独特优势,采取“县聘镇用”“镇聘村用”的方式从中选聘专(兼)职文化志愿者,作为文化专干“影响“村里的得力助手。

2.打造本村本乡的农民文化团体。通过开展活动、举行比赛,发现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民间艺人、乡土艺术家,充分发挥乡村小、幼师生在文化活动中的特殊作用,确保每个村有1名志愿者、1个文化中心户、1支民间文艺团队。在此基础上,每个乡镇(街道)应培育1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业余文体团队,拥有1个具备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文化品牌。

3.不断提高专兼职乡村文化人才的业务水平。县级层面应建立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数据库,针对各自特点开展不同的培训。对于文化专干,应逐步提高该群体的专业人才比例,优化人员结构,并将文化专干培训纳入县委党校、行政学院培训规划,切实提高其综合能力和服务意识。对于农村文体团队、文化骨干,除由文化专干下村进行指导和排练外,还可以邀请在县城的学校师生下村蹲点辅导,促使其多出文艺精品。

(五)着眼产业振兴,以乡村文化为产业振兴提供持久动能

1.促成乡村文化与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的“联姻”。比如,可以深挖某些乡镇(街道)和农村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地理标志产品”赋予深厚文化内涵,让产自该地的农产品、工艺品变得“背后有故事”。在产品设计、制作或包装过程中植入乡村文化元素,进行品牌营销创新,形成较高商业附加值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则指日可待。此外,也可以通过举办工业设计大赛等形式来提高我县农产品、手工艺品的文化性与档次感。

2.用乡村文化创意为农业和旅游业赋能,打造乡村文化乐园。我们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讲好自然和人文故事,建设有温度的美丽乡村,书写记得住的动人乡愁,提升我县乡村旅游的文化软实力。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调研 篇7

一、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一) 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

为了解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情况, 问卷调查了20多项文化娱乐活动, 结果显示, 文化消费活动中排在前列的是:电视、广播、报刊、上网、打牌、运动等休闲活动。参观、看戏、收藏等高端文化活动比例极小。90%以上的居民每天都看电视, 紧随其后的是看报、打牌和体育运动, 分别占全部被调查者的41.40%, 29.52%和28.49%。

(二) 日均文化活动时间

调查显示, 居民的文化活动时间较充足。有近70%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天有1-4小时可用于文化娱乐活动, 其中12.76%的人长达5小时以上, 主要是大专院校学生和下岗失业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日均文化娱乐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占11.54%, 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企业工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部分自由职业者。

(三) 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调查表明, 当前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还比较低。近70%的被调查者月均文化消费支出占个人月收入的5%以下, 占个人月收入6-15%的人占20.03%, 占个人月收入16-20%的人仅占8.36%, 还有极少数认为文化消费不值得。从年龄结构看, 文化消费支出占收入5%以上的集中在18-35岁年龄阶段, 文化消费支出占收入10%以上的集中在40-55岁年龄阶段。从收入结构看, 收入越高, 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消费意愿相对越强。从受教育程度上看, 学历越高, 文化消费意愿越强。

(四) 文化消费的目的和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 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自己、减轻压力”“休闲娱乐”和“增加知识、拓宽视野”, 选择这三项的占全部被调查者的62.13%, 59.75%和54.33%。对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的迫切需要, 有63.76%的被调查者表示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都重要, 有14.02%的人认为“精神文化消费”需要迫切。

二、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

1. 文化消费支出偏低

调查显示, 居民的文化消费项目大多是简便易行、花费少甚至不用花费的项目。从调查结果看, 目前抚顺城镇居民在文化消费上的人均月支出低于50元, 居民文化生活由于投入不足而远远不能得到满足。对此, 7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文化消费支出取决于收入水平。

2. 文化消费结构单一

目前抚顺城镇居民的娱乐性消费主要是一般消遣型, 娱乐享受型消费比例较小。调查显示, 居民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看报纸、上网、打牌, 文化消费构成单一, 消费层次低。调查还表明, 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心情、强健身体、休闲娱乐。这说明目前居民文化需求还处在适当改善生活环境、休闲减压的低级阶段, 其构成缺乏活力和消费热点。

(二) 居民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的原因

居民文化消费偏低, 首先因为收入水平偏低, 支付能力弱, 舍不得在文化消费上多投入。但收入水平和文化消费之间也有一些特殊现象, 即居民文化消费多少并不完全与收入高低呈正比,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投入普遍较高, 而很多学历不高的高收入者还不如较低收入者投入得多。这说明提高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培养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有利于扩大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与缺乏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密切相关。调查中, 60%以上的居民认为文化设施配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50%以上的居民认为应多开展公共文化活动, 让更多的人参与。目前, 近70%的居民几乎没参加过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

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还缘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消费需求由过去的生存型需求升级为发展型需求。生存型需求主要集中在物质产品方面, 而发展型需求则更关注精神文化类产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文化消费潜力的释放。

三、促进文化消费增长的建议

(一) 培育文化消费观念, 营造文化消费环境

可以利用学校、媒体和社会舆论等多种途径, 宣传、倡导文化消费的理念, 培养文化消费习惯, 让文化发展得到全社会重视, 引导居民以提高文化素养、充实精神世界、实现全面发展、追求更高生活品质为目的, 自觉进行文化消费, 养成良好消费习惯。与此同时, 要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 创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

(二)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努力发展文化产业

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改制文化事业单位, 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引导和督促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社会效益为重点, 尊重消费者, 为消费者服务,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使文化市场更加活跃, 文化产业更加繁荣, 带动居民文化消费不断增长。

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抚顺地区虽然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但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 所以要加大文化产业投入, 进一步培育文化市场, 拉动文化消费增长。

(三) 培育文化消费增长点, 优化文化消费结构

文化消费增长点不多是文化消费偏低的重要原因。现代消费呈现出的一个新特点是不仅消费“决定”生产, 同时生产又“决定着”消费。人们的消费需求是可以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所以促进文化消费的增长需要挖掘和创造文化消费新增长点。首先要挖掘居民热衷的文化消费项目, 提升其内涵、层次和服务质量, 扩大服务范围, 从而培育出新的消费增长点, 让老树发新芽。其次, 要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 开发新的文化消费项目, 引导居民的文化消费方向, 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四) 立足文化消费现状, 调整文化产品和服务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调研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0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源远流长。传承优秀文化,推进社会文明,历来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全民道德建设的决心和举措。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职院校对这一使命理解偏差、认识不到位,过分突出实践技能,忽视素质养成和培育,造成了部分高职学生的“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势必影响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

1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笔者对山东省内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和访问,重点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与此同时,还通过走访用人单位,或通过参加专业发展研讨会,了解到了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反映。综合调查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当前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比较普遍,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堪忧,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刻不容缓。

1.1对传统文化认知不深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基本停留在高中阶段语文课的所学内容。例如,了解庄子、朱熹、王充、王夫之等古代哲学家的生平、主要思想的占1/3,读过其著作的只有不足10%。又如,了解《论语》及其主要思想的基本达到100%,而真正完整读过《论语》的只有10%不到,能背诵其中几个章节的更是少之又少。再如,真正读过《红楼梦》的只有15%,能说全金陵十二钗的只有3%:能背诵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名言、励志警句并能准确把握其意思的只有20%。认识是践行的前提和基础,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深、理解不透,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

1.2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不高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或基本没有兴趣的有近两成半,他们的购书意向主要集中在科普读物、考试辅导书籍、杂志期刊等方面,有购买传统文化书籍意向的只有20%,近期有阅读传统文化书籍意向的不足40%,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对自身发展意义重要的占30%,喜欢通过电视节目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明显高于研读原著的比例。调查还了解到,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通识课的兴趣不高,认为没有意思或没有意义的大有人在。这些都不同程度的表明,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够、热情不高,这是造成他们传统文化缺失的内因。

1.3传统文化道德缺失调查还表明,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传统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责任感缺失。一些用人单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大多习惯于按时上班、到点下班,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在维护单位声誉、承担分外工作方面的责任感明显不足。诚信缺失,认为恶意拖欠学费、考试作弊、旷课等不文明现象可耻的不到一半,学生求职简历弄虚作假、个人鉴定与实际工作能力不符的现象存在很多。同时,用人单位还反映,一些高职学生存在安于现状,进取心不足:团队精神、创新意识不强;与人共事、和谐相处的能力不够等现象。

2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探究

2.1社会原因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以来,如何正确认识和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文革”期间,特别是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过分强调传统文化封建糟粕、消极影响的一个方面,对传统文化基本持全盘否定的观点,对其批判有余而继承不足。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一方面,导致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继承传扬的断层,致使那一代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清、理解不明,一味排斥和否定,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失去了其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在“左”的指导思想下,大批的文献著作遭到破坏和遗失,一批传统文化学者遭到了排挤和冷落。在那一代人的思想意识里,对传统文化基本一片空白,对下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无意识。第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社会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增,而纯粹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人才则大多不受重视,一定程度上主导和影响了人们的求知成才取向,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漠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左”的思想得到了根本纠正,但由于历史遗留和思想惯性的影响,缺乏对青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

2.2教育导向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基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导向,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在突出工学结合、加大顶岗实习的情况下,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课程设置更加紧张,传统文化课程开设少、效果差。再加之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的考试方式大多采用写体会、写心得等形式,学生大多无情无感,无病呻吟,拷贝抄袭现象大量存在,失去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同时,教育导向造成了以下几种现象。一是人文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缺乏。高学历、高技能的教师较多,高素质、高文化的教师相对不足,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二是课程设置不尽完善,过分看重技能培养,忽视文理融合。三是现行教育制度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英语等技能证书认可度较高,处于就业考虑,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之外,还把课余时间用在了计算机、英语学习上,无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形成了“手捧英语词典,案放考证书籍,不见《四书》《五经》”的现象。

2.3多元文化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各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则和价值取向。比如,学习的功利化,认为学习只是为了生存、就业,只看重眼下,不着眼长远,过分注重技能,忽视素质培养。又如,课余时间沉溺于网络、恋爱、影视厅,不能较好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再比如,过分的崇洋。目前,高职学生中,洋风洋气十分盛行,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他们过得津津有味:而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却感觉没

有意思。比萨、汉堡、寿司,他们吃得有滋有味,对传统的菜品,他们却没有胃口。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2.4信息时代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惑和不利影响。学生利用网络的机会大大提高,认为什么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不用读书,用时在网络上查找就行了,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再如,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各种电视片、专题片、科教节目相继推出传统文化教育节目,兴起了“国学热”,表明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另一个反映是高职学生只想通过这些节目了解传统文化大意,而不愿深读原著,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像理工科的具体公式、精确测量那样直观具体,也不像小说、话剧等文艺作品那样易读活泼,大多兴趣一时、不能持久,只知皮毛、不领深意,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敬而生畏、望而却步”。

3离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方法

3.1提高认识,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一方面,高职院校领导层面要提高认识,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以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途径,出台制度文件,加强组织领导。同时,高职院校教师要积极应对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努力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增强课堂教学渗透,开设通识课或文化讲座,增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动意识。另一方面,高职学生也要提高认识,唤醒道德成长的内在自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3.2理性对待,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两面性。由于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存在家长专制、军权神授、等级观念、唯古是法等与现代社会思想观念背离和不符的因素。因此,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坚持辩证的文化观,采取批判继承的精神,更好地汲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摒弃无用的、消极的成分,警惕和避免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3.3强化素质,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丰富,既包括爱国情感、民族精神、伦理观念、包容意识、责任态度、道德标准,还包含仁爱、诚信、感恩、敬业、中和、共处等传统美德。丰富的民族文化结晶,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动教材,它在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包容意识,仁爱、诚信的民族品质,“中和”为美、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态度,“正己”“修身”的道德标准,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健全人格、砥砺品格方面,都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4创新载体,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保证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应努力创新教育载体,着手实施“六个一”教育。

3.4.1重视一个纳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注意将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课堂。其与传统文化教育有着诸多契合点:一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重大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其中既包含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们产生的过程,就是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可以说,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正确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我党的重要理论成果。二是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做到思政课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将会更加丰富思政课内容,育人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三是思政课课堂形式比较自由灵活,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这为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港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思政课也要在创新形式、丰富内容、贴近学生上重点用力,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真正起到育人、塑人、成人的应有作用。

3.4.2建设一支队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建设一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的教师队伍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重任,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力军。一方面,教师处在教学第一线,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紧、影响最大,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他们去引导和灌输。一定程度上讲,教师传统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的好坏。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谈举止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规范,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切实提高传统文化素养。三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如能利用生动的课堂形式,融专业教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感恩、中和等思想;在《管理学》的授课时,融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管理思想等,必将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的双提高。

3.4.3开设一些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开设一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优化课程设是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可以分年级、分阶段开设一些传统文化概论、哲学精神、名篇名著导读、历史精神、风土人情、民族风貌、民间习俗、诗词鉴赏等方面的通识课。与此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与思政课、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等必修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规定必修学分,使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另外,加大《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方面传统文化课程的改革,加大课程考试的改革力度,重点放在掌握程度、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上。建议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古迹、遗址、纪念馆,发挥其教化育人的作用:鼓励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和义务室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运用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3.4.4做到一个结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课内和课外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努力做到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教师讲授传统文化与学生课外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学习传统文化与学习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同时,要注重课外这个课堂,通过开列传统文化名篇诵读书目、开展优秀文化电影展播等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

3.4.5优化一种环境: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对大学生陶冶情操、塑造品格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跟职业化人才培养,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精神品质和道德意识,努力营造富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学生“软实力”。一是加强校园静态文化建设。主要道路、休读点和景观的命名,主题雕塑、校园文化景观石的设立,都要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以直观实物影响学生的修身和言行。二是加强动态文化建设。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成立读书协会、传统文化协会、书法协会等文化类学生社团,通过举办读书会、校园文化艺术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开立传统文化书架,引导学生品味经典,提升素养。三是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实体相结合,校训、校风、校歌、校园精神等高职院校核心价值理念,要自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四是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的作用。利用网络、校报、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宣传平台,制作传统文化网站、刊发传统文化名篇、组织传统文化征文、选播历史文化名人事迹、展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学生。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9

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幸福、和谐社会的今天,已经成为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较好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农村书屋、文化大院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丰富的农民的文化生活。但就整体而言,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一、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文化形式单

一、流于形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村的文化活动过于单调,只有在传统的节日才会有秧歌、盘鼓等活动,内容陈旧,而且受经费紧张以及追求利益等因素的影响,缺乏平常的专业训练,基本功不扎实,难以向百姓传送优秀的文化内涵,而且逐年显得萧条。虽然我们也都想方设法改变这种状况,但效果不太明显。每年春节,原来传统的秧歌、高跷、舞等也都越来越少,群众参与的热情也越来越低。而且老人是力不从心,年青人没有参与热情,同时没有经费,没有正规的活动场所,传统的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可能。

二是文化人才队伍匮乏。由于农村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也没专业的文化队伍,就连当地民间艺人也因为生活所迫放弃爱好,年青人更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精力和财力,人才队伍的流失以及后备人才队伍的不足,这对于农村基层文化的建设更是雪上加霜。

三是资金匮乏,正常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目前许多村的农村文化活动都依赖于乡镇资金,乡镇本来财政就比较窘迫,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工作更是难以为继。许多农村文化书室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专人负责,没有一套正常的工作制度,更没有资金投入,也起有到真正的作用。各村的“农家书屋”虽然也普遍成立,但是书刊、报纸仅限于上级发放,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何况管理缺失,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形同虚设。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没有保障,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无从发挥。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乡里虽然设有专门的文化站,也有文化工作人员。但乡镇工作错综复杂,每人都是身兼数职,何况现在信访压倒一切,所以人员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重视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就是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由于

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长期处于被冷落的状态,本身文化修养不高,基层群众也就不能很好地参与。

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也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几乎没有,对文化工作者的培训也比较少,加之开展乡镇工作比较繁杂,尽是信访问题,就牵涉了我们一多半的精力,导致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爱好者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一是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管各项工作,做得好不好,领导重视都是关键环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各级考核的重要部分。各村也要明确专门人员负责。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文化站、村文化书屋专职人员,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

三是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给予政策等方面的扶助,让文化干部有奔头,有想头。同时农村各中小学要建好文化第二课堂,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四是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

五是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文艺爱好者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

上一篇:学业报告书的要求下一篇:中医学院考勤制度 (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