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精选9篇)
(四川轻化工学院 学生处,四川自贡 肖 强 643033)
摘要:本文通过对校园文化涵义的界定以及对高校校园文化特点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的分析,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和 措施。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有机组成部份,实施素质教育、建设校园
文化、优化育人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保证。
一、文化校园的涵义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整体文化,包括学校本身从事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实践活动和物质文化的创造与建设,还包括校容校貌、教学、管理制度、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从狭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指相对课堂而言的课外文化,即非课堂文化,它是借助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包括舆论风气、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人际关系、建筑环境、学术氛围等。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是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课内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众文化。
校园文化从内容结构上讲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环境、图书资料、教学设施、文化设施等,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是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外化形态;二是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是联系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的纽带;三是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办学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价值观念、校风建设、文体活动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决定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则对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起着
1促进和推动作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1、校园文化的高层次性
校园文化的高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大学生和教职工大多具有较低高的学历水平和文化素质水平;另一方面是高校所从事的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科学研究,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科学研究水平。
2、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校园文化主体来源的多样性,高校的师生员工来源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二是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校园文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而且涉及到精神文化,呈现多样性特点。校园文化的形式主要是指校园文化活动所涉及的科技、文化、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兴趣、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需要。
3、校园文化的超前性
高校校园文化相对于其它社会文化来讲,是一种更为开放的和面向未来的文化,它对社会文化不是简单、全面的认同,而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分析、筛选、吸收并加以整理,使其具有超前性,高校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其它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校园文化的感染性
校园文化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精神氛围和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的物质环境,于潜移默化中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全体师生员工受到启发和感染,主动完善自我,促进创新能力的发挥,使自已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
1、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高等学校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当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除发挥马列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外,还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学生中开展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活跃学生思想、丰富学生才干、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自由化思潮的能力,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校园文化之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内容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丰富学校的教育容、教育活动和优化教育环境的主要内容。
3、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清新雅致的校园、团结向上的校风和学风,建设优良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对身临其境的师生员工有无形的感染力、约束力、促动力。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交际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而且越来越促进小小说个性发展,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我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这种性质就决定了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邓小平理论要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
2、育人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利于人才培养,注重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3、主旋律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弘扬时代主旋律,倡导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社会主义,讴歌时代真、善、美,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高校师生员工追求高尚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既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4、群众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广泛吸引师生员工的参与,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师生员工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如没有师生员工的参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系统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网络。
6、开放性原则。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必然要与其他文化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校园文化建设要吸收其他文化(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队文化、乡镇文化等)建设的优秀成果,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主义文化设施和大众传媒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五、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
如何看待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其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是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都应当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另一方面进行必要的协调组织和相应的管理规范,使校园文化建设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理、协调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并通过纳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加强管理等手段来强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健康持续发展轨道。2、加强高校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校风反映了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鲜明的学校特色、风气。校风最集中的体现是学风和师风。学风是以学生为主体,其中既包括学习的动机、目的、态度、兴趣等内在因素,也包括学习的方法、纪律、主动性、刻苦性、创造性等外在因素;师风是以教师为主体,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教学风气、学术风气、育人风气,以及教职工的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当前,加强校风建设中,师风建设是基础,学风建设是
核心。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到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形成求实、民主、高效的领导作风。学风建设就是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对国家、对社会和对学校的责任感,通过积极引导和严格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崇尚真理的风气、勤奋学习的风气、富于开拓创新的风气,在考试中培养诚实守信的风气、耐心细致的风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敬重师长的风气、诚恳礼貌的风气、遵纪守法的风气、服务奉献的风气等。
3、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规章制度
校园文化建设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指学校对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完善、实施和执行以及由这种外在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自觉意识的过程。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体现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的严严肃性。对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有规范、制约、激励作用。规章制度的建设和落实,要紧紧围绕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任务,要体现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
3、增加投入,加强校园文化场所、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场所、环境建设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独特的建筑风格,有典型意义的纪念雕塑,伟人、名人的名言警句,校风校训的,同样使人身心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学校要增加对校园文化建设投入,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使校园文化建设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4、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活动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努力形成“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生力军,在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的自我教育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加强对学生社会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对思想意思类活动,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多开展理论学习、理论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科技类活动,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活动或学生之间开展科研、学术活动,引导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对文化、娱乐、体育类,要注重提高审美情趣,强身健心。对公共服务类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弘扬社会主义美德。
5、广播、影视、报栏、校刊、校园互联网等宣传舆论阵地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时期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成为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创新基地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 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将产生深刻影响, 概括地说, 校园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一) 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是引导师生实现其奋斗目标的航标, 具有导向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将人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 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业而努力奋斗。
(二) 激励功能。
正确的目标是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校园文化为师生员工提供了文化空间和活动背景, 对师生员工的精神愿望、生活信念、道德理想与行为规则等方面, 都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而良好的文化氛围, 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作用, 从而使学校产生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 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
(三) 约束功能。
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纪、校规、校风、校训等, 是师生共同创造、认可并自觉遵守的, 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 要求大家朝着其规定的目标前进。凡是符合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 必将得到肯定和鼓励;而违背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 则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因此, 校园文化对每一位师生都具有约束力, 它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
(四) 凝聚功能。
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她是学校师生共创、认同、追求和树立的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 她对高校师生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 学校精神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既表现在师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也表现在为社会所瞩目和认可。
(五) 辐射功能。
学校是社会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细胞, 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必然要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诸多联系并相互影响和渗透。校园文化一旦形成, 不仅对校内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也会以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对社会形成辐射, 影响周围地区的文化取向。众所周知,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居于相应地区文化的最高层次, 其文化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文化模式等在该地区人群中具有一定的引导示范效力。
(六) 创新功能。
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 是指校园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及其对生活在其中的成员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创新方法的萌动、激发和开发。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包括了多样的知识内容, 充满了生动新鲜的创造活力, 洋溢着探索进取的开拓精神, 激发着生活于其中的成员的创造灵感;另一方面, 校园文化对非智力的因素, 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 娱乐调节功能。
娱乐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活跃教师和学生的生活, 调节紧张、单调的工作节奏, 增添生活的情趣。娱乐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自娱能力, 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 寓教于乐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
目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突出地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 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
在许多高校由于领导或相关职能部门认识上的错误, 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 如团委、学生处、宣传部等的职责, 而将其他职能部门排除在外, 这实际上是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 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 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 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二) 以搞一些文体活动以活动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
目前, 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主要表现是文化活动繁多, 而且主要偏重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层次普遍较低, 在一时轰动之后, 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 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育和影响, 广大学生对活动也渐渐失去了热情。实际上很少有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规划, 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 削弱了校园文化在高校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也使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校特色相一致的特征。
(三) 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层次较低。
由于科学在现代社会的持续进步和高速发展以及科学具有的潜在功利价值!科学价值在现代高等教育中日益取得了支配性地位。相对而言, 人文学科具有渐进性和非功利性等特点, 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处于弱势, “重科技、轻人文”现象比较突出, 造成学生精神的失落, 无法体会人文教育的意义。反映在校园文化建设上, 就必然导致低层次、低水平和不完善。
三、扎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 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 其出发点是以人为本, 它以文化为载体, 着眼于精神建设, 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它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 以期陶冶学生情操, 构建学生健康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的这种作用是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一个主要途径和方式, 要把它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 不再局限于只是实现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只是娱乐目的的狭隘认识。
(二) 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 意味着从学习、生活、娱乐、工作各个方面鼓励与校园文化相一致的思想行为, 使奖励和惩罚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 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时时发挥着心理强化的作用。
(三) 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要扎实推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 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贯穿教育教学的各环节, 逐步建立起内容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体系。对理科学生要多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对文科学生要适当开设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课程,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四) 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 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五) 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 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 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书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及其对策[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关键词】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13-01
校园安全文化作为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和规范行为的功能,是以提高师生安全文化素质为核心,以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为宗旨的文化。
一、校园安全文化的作用
1、校园安全文化的指导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氛围会对所有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产生无形的影响,尤其是把“安全意识”作为一种意愿和群体意识时,安全制度会随时指导和规范师生的一言一行,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全体师生在校园自觉遵守安全制度,具有极强防范意识,能及时杜绝事故苗头,则无疑是对学校的安全最有效的保障。校园安全文化将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和安全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学生,促进他们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安全规范、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生活方式,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形成综合的安全能力。
2、校园安全文化的陶冶作用。安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亚文化自然会体现“学校精神”。校园安全文化是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在校园的安全设施、安全制度和活动中处处彰现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在此氛围下,“人文思想”的种子自然而然的在学生心灵中播下,学生在这环境中通过“氛围”来陶冶自己,通过校园安全文化无意识地渗透作用,使他们实现自己人格和灵魂的升华。
3、校园安全文化的凝聚作用。校园安全文化作为学校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了校园人对安全的理想、希望、要求,满足了成员共同的合理的正当的需要,使学校群体产生强烈的内聚力和激励力量。通过安全文化知识的传播、教育、宣传,形成人人需要安全,人人都应对安全尽义务、做贡献的新风尚。通过安全文化的思想、意识、情感和行为规范的潜移默化作用,安全文化将产生巨大的凝聚作用,并最终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二、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校园安全制度,建立落实安全机制
秩序和规矩是保证安全所不可缺少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首先,制度要立足于预防。在制度建立之前要科学研究校园安全应对机制,全面考虑校舍、消防、交通、饮食、传染性疾病以及校园周边治安秩序等因素,制订出针对性的措施。在此基础之上,要建立如安全应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门卫制度、食堂卫生制度、消防制度、实验室制度、隐患整改制度、安全信息通报制度、点名制度等。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其次,要认真组织实施,使其更加规范、科学、适用并能严格予以执行。通过制度的约束来规范学校安全工作,促进学校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制度规定中还要明确相关的责任人,建立逐级负责制,并把各项制度张贴在各种场所中,以便相关人员对照实施。
(二)强化安全宣传教育,促使安全素质提高
1、加强安全思想教育。以全体师生为对象,通过全员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长期、反复地进行思想、责任、法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并从文学、美学、艺术等多角度进行安全文化渗透,大力传播人本理念,系统灌输安全知识,时刻唤醒师生对安全与健康的渴望,牢固树立“安全与健康高于一切”的观念。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自觉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
2、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利用安全教育课、讲座、报告会、培训班、板报、墙报、橱窗、标语牌、竞赛活动等宣传阵地,对师生进行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为主要内容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全面普及安全科普知识、安全器材使用知识、家庭生活安全知识、公共场所活动安全知识、避险自救知识等安全常识。宣传安全知识、安全制度,就会在学校群体中培养出与制度约束相适应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一经形成,其理念、准则等精神因素会成为一种意识和氛围弥漫于校园之中,渗透到学校成员的行为中。
3、强化班团活动教育。以各类班团活动为载体,将安全宣传教育融入其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进一步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广泛传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安全第一的发展观、珍爱生命的情感观、预防为主的行为观,全面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
4、开展心理卫生教育。要大力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化解心理危机,最大限度地预防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伤人和自杀事件。
(三)搭建维稳工作平台,确保校园政治稳定
1、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学校要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提升学校竞争力的角度,来领导和落实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并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统筹考虑,切实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2、建立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网络。要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网络,形成互相协作、默契配合的运行机制,共同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促进校园安全稳定、长治久安。
(四)注重硬件设施安全,奠定安全物质基础
强化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应以人防抓落实、物防抓巩固、技防抓提高为重点,努力构建人防、技防和物防相结合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
1、加大校园安全设施的投入。为了确保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园安全,要大力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的“硬件”环境。“硬件”建设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是保证学校围墙、校舍、场地、教学设施、教学用具、生活设施和饮用水源等办学条件符合国家安全质量标准;二是按标准配置紧急照明装置和消防设施与器材,保证学校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学员宿舍等场所的照明、消防条件符合国家安全规定;三是在学校财务室、微机室等所有的重点部位安装红外报警系统、加强安全防范;四是在校内实习场地、实验室等有危险设施的地方设置警示标志,增设安全防护设施。
2、加强安全文化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各种设施的作用和功能,才是物质文化的内涵。所以,要加强各安全文化设施重点部位的监控、日常维护管理和安全操作,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保证各种安全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行,形成技防、人防相结合的安全保障体系。同时,要建立校内安全定期检查制度:定期安排专人对学校建筑物、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检验;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维修或者更换;对学校无力解决或者无法排除的重大安全隐患,应当及时书面报告相关部门,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或监控措施。
三、结束语
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对学校师生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在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要全面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功能,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要优化育人环境;要突出创新教育的主题;要体现学校自身的发展特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的意义。学校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而且是传播和创造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指高等院校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大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及其他文化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为表现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1]。建设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培养高素质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思考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必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发展,而教育发展又必将引起校园文化的巨大变革。毋庸置疑,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充满张力,主要有如下特征:
1、认请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众所皆知,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其内涵大致分为四个层面:(1)物质文化层面,即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2)制度文化层面,即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规程,如各类制度、组织机构、岗位职责等。(3)行为文化层面,即师生共同的行为举止,并因此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校风、教风、学风等。
(4)精神文化层面,即校园的历史传统、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情操等。显而易见,校园文化以精神文化层面为核心,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层面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最终为精神文化层面的深化和升华服务。
2、重视了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思维观念有了明显变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立,特别是社会办教育的力度极大增强。增强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仅是教育部门也成为政府部门的事情。由于政府行为的支持和参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获得更多的保障,建设的步伐也明显加快。许多学校完全改变了五六十年代旧校舍的模样,建起高楼大厦,拓宽活动场所,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学校成为当地最富现代气息的乐园,适应和满足了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3、突出了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在社会大力投资改善办学环境的基础上,学校也不断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国家教育曾经颁布实施了。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一系列法规,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也先后出台了许多有关学校管理的制度章程,各级各类学校也能结合实际,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可以说,一个全方位实施制度管理的格局在高等学校已基本形成。
4、增强了校园精神文化的时代感。教育传统文化给校园文化以深厚的历史沉淀,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的校园文化作为开放的文化系统,同时接受着社会上各种文化观念和形态的渗透。特别是在跨入
21世纪的今天,校园文化的育人特征决定它必须考虑当今社会实际,使学生接受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
(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西方不良文化冲击和谐校园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 后,西方中心论者把西方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典范向全世界推广,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吸收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新鲜血液的同时,难免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强烈冲击。由于大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尚不稳固,故而较易接受、移植和内化不良文化,比如,非理性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文化等等,这些不良文化的冲击造成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出现失衡和偏离主流文化的趋势。
第二,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目前多数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大部分都是知识型、娱乐型,多限于比如演讲、征文、唱歌、体育等传统活动。学术型活动较少,大多数学校一般每周不超过十个学术讲座(含对外交流),而且这些为数不多的学术讲座也只有少数师生才能够参与其中。与此同时,社会实践型活动在起点、实效性和计划性上也还有待提高。这种低水平的重复造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趋于弱化,闭门造车式的学术课余活动形式比较单
一、层次偏低,而传统文化中的僵化成分又阻碍了校园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第三,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化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窗口,并成为大学生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网络中传递的空假信息、色情信息、暴力信息同时撞击着传统文明和道德观念;网络文化中一些叛逆、消极甚至颓废的东西使学生产生对学校教育的逆反心理,甚至将少数学生引入歧途。网络文化给青年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第四,特色文化不够明显、个性不够突出。许多高校片面追求办学规模和经济效益,在建筑风格、办学理念、专业设置等方面大同小异,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方面也日趋同构,校训、校风、校歌、校徽和校园文化作品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比如许多高校采用相似或雷同的词句作为校训,管理制度也是相互借鉴。校园文化是时代的也是历史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一个学校的特色文化应在学校发展的历史中提炼、在师生员工的生活中发掘,及时归纳总结并加以升华内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思路
(一)全面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功能,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校园文化对教育改革发展功效巨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师生文化、艺术、思想、情操和素养的自我深化,也是学校提高社会知名度的一种潜在因素。因此,必须使全体师生都能提高认识,端正观念,主动自觉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大体而言,校园文化具有以下四种功能:
1、熏陶功能。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人们在这一环境中学习、生活、工作,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之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它能够感染人的情绪,激励人的理想,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美化人的心灵。
2、凝聚功能。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所形成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能以一种非强制力量约束、感召、内聚着每个集体成员的心理意识,同时更能内化为成员的自觉行为,形成合力,共同指向学校的总体目标。
3、导向功能。校园文化内隐的理论、观念和校园文化外显形态的组织、活动、舆论,通过各种途径能积极渗透进而引导集体成员塑造良好形势,提高师生素质。
4、控制功能。校园规章制度、管理行为等显性文化具有强制控制功能,传统、习惯、理想、信念、道德标准、文明氛围等隐性文化又通常具有非强制控制功能。只有让全体师生都能清晰地认识到校园文化的内在功能,才能自觉主动地投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真正发挥这项工作的实际效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优化育人环境
1、完善办学条件,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硬件建设美化中通过精心设计,使之与教学工作相联系,较好地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如在教学楼悬挂名人像,张贴格言、警句,教室布置规范美观等,能够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审美功能。
2、加强以校风、教风、学风及校训、校歌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浓厚的育人氛围。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不仅是思想教育的内容,又是学校群体精神面貌的体现,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具有直接性、深刻性和持久性。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把全校师生凝结在一起,从而在校园里建立起高度和谐、信任的友谊群体。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新时期的大学生兴趣广泛,只靠书本知识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特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创新教育的主题
创新教育是当今乃至未来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及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并且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校园文化建设正是推进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因素之一,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实质也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他得以健康成长的品德基础,任何成功者脚下都会有坚实的品德作为基础。其次,在重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追求、敢于奉献的精神,努力提高他们的文明意识和文明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精神文化建设更上档次,更有时代气息。譬如对于制度管理、理想教育、政治立场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和培养都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具有学校育人的基本特征,以及适应学生心理和行为发展的科学性。
(四)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学校自身的发展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共性特征,也要体现学校个性。任何学校由于历史、传统以及客观条件的差异,都会各具特征,所以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培养个性。事实上,每一所高等学校都有其已经形成或者已经被人接受的精神财富。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神文化的变化可能会更大,然而高等学校依然要体现出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因为科学而正确的继承正是发挥特色,培养个性的过程。应想方设法塑造自己的校魂,形成自己的风格,追求完善的个性,因为个性有时比共性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高校以信息、通信、计算机、电子等学科为主,虽然近些年来许多高校都设立了人文、经济、管理等学院和学科,并设置相关专业,但此类学院专业在全校中的地位远比不上老牌学院专业。受历史因素影响,院校的师生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与管理中往往重视学习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从而产生重学术技能和轻人文素养的矛盾冲突。
具体从文化的四个层次来说:制度文化层面,高校在信息公开等方面缺乏灵活性,往往都是简单下发通知,导致学生不解、埋怨等现象,这些现状都反映出高校缺乏文化涵养和人文精神,组织协调不到位,欠缺联动机制和变通做法。
物态文化方面,高校的经费大部分用于科研仪器采购、技术投资等方面,学校图书馆书籍占首位,文科资料较少,校园布置“风”,建筑单调,景观呆板,缺少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总的来说就是注重基础建设但不同程度忽视人文涵养。
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层面,各高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缺乏师生交流,缺少人文关怀;学生之间忙于科研学术,交流减少,缺乏青春活力。一些活动只强调精神文化的政zhi性,缺乏“寓教于乐”的做法,学生不愿去接受,效果甚微。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尚存在较多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去改善。
行为文化层面,各高校都努力建设校园文化,突出特色养成,但不同程度缺少方法创新。首先是活动形式单一,很多高校的做法还是停留在一些传统的唱歌跳舞演奏等形式上,活动效果不尽人意。其次是缺少品牌活动,很多活动没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活动虽多缺乏精品。
二、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研究
*.建设符合校情、具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环境与学生培养具有戚戚相关的联系,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新时期,全国各大高校纷纷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改善,文化设施增加,拓宽宣传阵地,校企合作共建文化基地,周边环境融合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初步取得了符合校情、具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成果。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建设过程中,特别是高校重视实用主义,很多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人文精神,只追求功能。
建设校园物质文化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比较单一、传统,往往都是挂横幅海报、校园广播等,此类方式很难让在校师生产生共鸣,留下深刻印象,效果甚微。建设缺乏顶层设计,没能够和传统高校校园元素相结合,可以考虑将新时代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宿舍楼、教学楼、操场、图书馆等元素中去,有助于形成一个整体的良好校园物质文化格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建设契合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主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不断培育践行,确保其科学性。
高校是我们新时代培养先进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高校,符合校情,契合时代。另外,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要重视理论思想的灌输,也需要将时代精神、校园校情相结合,“寓教于乐”。建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将学校的传统特色、文化底蕴、理想追求、办学理念互相融合,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氛围,有助于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
*.改革创新,教研并重,改善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下,各高校都能结合自身校情,制定相关的制度,趋于良好。制度文化的建设,通过规章制度、行为标准的界定,可以充分约束高校学生的行为,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观念意识。比如佩戴校徽文化、每年规定进行迎新晚会等等,都是校园制度文化的一种体现。这些制度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教育,当高校师生遵守这些制度的时候,也同时学习知识,提高自我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三下乡”等暑期社会实践的推广,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在实践中学习,更锻炼能力、开阔眼界。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也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数据依据的支撑,教研并行,意义非凡。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制度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高校在推动新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方面,常通过开会的形式进行,真正落地的较少,常颁布文件,少具体执行,在经费保障、组织协调、人员保障方面存在不足,影响建设的进程。为此,高校应该注重实施,要改革创新,教研并重,努力去改善校园制度文化。
*.推陈出新,开展创新特色的丰富校园行为文化活动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高校在校园行为文化活动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活动形式单一,校园活动还是一些常规的唱歌、表演,偏娱乐化,学生参与活动收获较少,仅获得一时表层的快乐,无法从中升华思想,对人生发展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其次,品牌活动较少,很多活动都局限于应付上级要求,或紧跟流行趋势,缺少长期持续的品牌活动。长期持续的品牌活动,有助于传承活动精髓,不断改进,活动影响力更大,学生参与度会更高,成效会更加明显。
[关键词]高校;后勤;队伍建设
后勤工作是高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后勤职工在高校工作中担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用。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新体制、新机制的转折时期,如何建设一支事业心强,遵守纪律、爱护国家财产、技术熟练、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后勤职工队伍,决定着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影响着高校整体水平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辽宁省高校后勤队伍现状
近年来,辽宁省高校后勤队伍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高校已开始从行政管理、教师以及优秀毕业生当中挑选部分人员加入后勤队伍,从而改善了后勤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但从涵盖理、工、医、农、财经、外语等15所院校在编的1507人后勤队伍现状调查结果来看,仍不能适应当前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三多三少”不合理结构仍然存在。即“低学历的多,高学历的少;普通工人多,技术人员少;简单劳动者多,人才少”。后勤队伍的状况不容乐观,后勤队伍的建设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高校后勤队伍存在问题
1.学历结构偏低、年龄偏大从表1中看出,本科以上学历仅占20.17%,高中以下占63.58%,随着高校发展,后勤管理向着科学化、规范化迈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管理,加强后勤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面临的实际困难;从表2中可以看出,40岁以下占21.51%,40岁以上占78.49%,其中45岁以上占58.2%,在后勤人员只出不进的政策下,再过10年将有55%的人员退休,高校后勤服务与保障将难以维系。
2.职称结构不合理、工人技师断档从表3、4中可以看出,管理人员高级职称占3.58%,工人技师占9.02%,且工人技师平均年龄56.8岁,且高级工的平均年龄也超过50岁,再过3-5年,80%-90%技师将退休。这样一支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与日益发展壮大的高校形成巨大反差。
3.存在问题原因
后勤职工队伍中,由于特殊历史原因,造成的学历层次偏低、文化水平不高;后勤深化改革以来,压缩后勤规模,后勤职工只出不进,形成自然减员,年龄偏大;长期以来高校对后勤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重使用轻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相比,后勤队伍在人员配备、业务进修、技术培训缺乏近期和中长期的规划,而且没有在后勤方面引进大学以上的人才,使队伍出现了断层;后勤人员自身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一些职工文化水平不高,不能读、不能写、不懂管理,只会埋头苦干,加上后勤工作琐碎、复杂,使从事后勤工作的同志也常常忽视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更有不少人把后勤工作看得很简单,不认为它是一门学问等等,结果造成整体队伍文化素质低,结构不合理。因此,后勤职工队伍建设、调整队伍结构、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建立一支能够满足学校服务保障体系要求、精干高效、勤恳务实的后勤职工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三、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的措施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可以依照以下整体思路稳步进行:通过岗位和编制控制队伍规模;通过培养和引进提高队伍素质;通过事业和政策稳定骨干队伍;通过考核和竞聘优化队伍结构;同时重视技师队伍的梯度建设。
(一)拓宽进人渠道
人才引进是队伍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后勤队伍中来,使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人才引进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1.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开招聘,严格考核(包括面试、笔试、实际操作、心理测试等)、岗位试用、择优录用岗位需要、专业相关的优秀应届毕业生。
2.积极挖掘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和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将他们吸引到后勤的重要工作岗位中来。
3.根据岗位需要,积极培养和引进能够确保学校正常运行的、思想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即工人技师。
4.探索建立基地,采取吸引专业对口的院校学生定点到后勤相关岗位实习等措施,经过培养、考察、实践,双向选择,留下表现优秀的毕业生充实到后勤工作一线,不断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保证队伍来源的基本素质。
(二)加强培训考核
培训考核的目的是提高工作能力、服务水平和工作业绩,使职工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
通过培训考核,不断更新知识,使职工在工作中表现出高昂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和技能水平,促进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适应学校发展建设的需求。
1.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后勤文化建设,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育人意识、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把优秀分子吸引到党团组织中来,发挥模范带动作用。
2.鼓励员工积极参加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学历教育,以适应学校事业发展和岗位的需求,达到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在职工学习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
3.鼓励员工积极参加专业岗位培训并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将技术等级与薪酬直接挂钩,促使员工技术不断提高,知识不断更新,服务水平不断改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4.充分挖掘人力资源使用潜力,通过岗位轮换、岗位交叉使用、人力资源共享,团结协作,努力实现一人多职、一职多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使用。
5.明确岗位要求,完善考评办法。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制定岗位说明书,落实全员岗位责任制,对干部按照“德、能、勤、绩、廉”五方面的要求进行考核和评议;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工作表现和业务技能等项考核,实施职工分级考评办法,考核结果与晋升、薪酬挂钩,建立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三)规范用人管理
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激励员工积极主动做好工作,把岗位职责、考核竞聘、分配晋升有机地结合起来。
1.合法用工,分类管理。按照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用工制度。根据后勤职工队伍庞大、编制多元化的特点,不断完善各类编制人员的管理办法,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真正以主人翁责任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
2.改革薪酬,政策激励。积极稳妥地进行薪酬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行工资分类管理,深化薪酬调整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改革。制定合理有效的薪酬分配方案和管理办法,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程。
3.提倡参与,关心成长。加强软环境建设,建立后勤特色文化,用后勤精神教育、引导员工更好地工作;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管理,大胆提出合理化建议,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重视优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增强后勤队伍的凝聚力。
4.技能型人才的来源和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后勤服务保障运行所需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短期内,高级技工以自我培养为主,技师、高级技师以引进为主。长远看要建立技能型人才梯队,通过培训、培养造就一支综合素质好,技术水平过硬的工人技师队伍。
(四)人员有序流动
通过加强规范管理,在员工技能及队伍整体素质普遍提高的前提下,按照人力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人员调整,促进职工队伍合理、有序流动,确保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
1.定岗定编、减员增效。因事设岗,按岗定编,根据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和岗位的需要,依照满负荷工作量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岗位规划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和岗位定编,实现减员增效。
2.严格考核、竞争上岗。让职工了解本岗位的工作内容、技
术要求和相关知识。在定岗定编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竞争上岗机制。实行竞争上岗,标准统一公开,人员能进能出。通过落实考核机制,达到提高技能,推动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
3.择优聘用,有序流动。探索建立优秀人才补充和人员有序流动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在定岗定编、考核的基础上择优聘用,提高引进质量,为后勤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4.措施得当,稳定队伍。对后勤各类骨干,通过事业留人和政策倾斜吸引优秀人才,保持骨干队伍的基本稳定。以后勤精神凝聚人,以教育事业鼓舞人,以多方关怀感动人,以政策突破激励人。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组织的作用,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的、稳定的后勤骨干队伍。
在学校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需要,还需要按照专业化服务的要求,调整结构,转变观念,本着科学、精干、高效的原则,为后勤可持续发展,构建满足大学建设需要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和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 一些主要的高校校园建设问题
其实在早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中,会议上就通过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干问题的决议,会议上要求高校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并贯彻落实到位,要求高校开展一系列的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高校校园建设着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重大的问题。
1.1 高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权威机构的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很重视,并没有把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位,没有把该项目列入校园党政工作的第一位,不管是在人力还是物力方面的投入都非常不足 ;并没有很好的规划和管理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得整个建设看起来凌乱不堪没有条理性 ;此外,高校过于注重物质文化的发展而轻视了精神文化的发展建设,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导致学校的育人功能显得弱不禁风。
1.2 缺乏大众化是校园文化的又一问题
某些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缺乏大众化,一些高校安排的项目和内容只考虑到优等生,而把大多数的中等生及相对劣势的差生忽视了,要知道中等生和差生才是一所学校最庞大的阵容,所以说学校举办的活动只考虑有特长的同学参与是相当不科学的。相反的,学校应该举办一些丰富的、适合大多数同学的、大众化一些的活动,这样就使得参加人数增多,从而加快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1.3 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不突出
众所周知,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办学历程、建校时间和文化底蕴,甚至是有不一样的培养人才的方案,所以说,不同的高校建设校园文化一定要有鲜明的特征,体现出不同的个性。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就目前高校开展的校园活动来看,很多的高校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没有体现出高校特有的个性,没有体现出高校自身的特点。
2 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就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建设的问题来探讨,已经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工作,更别说是文化建设的深广度的问题,高校的育人功能想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2.1 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始终都作为我国文化建设主要营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就得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党政工作,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用社会主义的思想来引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同时也要注重全校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培育师生遵纪守法、勤俭节约、追求真理的民族精神。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执政工作,要求对全校师生进行全面性的积极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在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中重要作用。
2.2 在校园文化建设时注重整体规划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时期就可以实现的任务,相反的,它是一项艰巨、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长期发展的产物。一方面,高校要建立专门建设实行整体规划,使高校各方面的文化和精神面貌有极大的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 ;另一方面,明确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投入足够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并加以正确的管理,同时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有序进行。
2.3 校园文化彰显个性的同时突出大众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就是既彰显个性又能突出重点,把各自高校的文化底蕴、历史变迁、建校时间及背景都着重突出强调,同时也要把各自高校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显示出来。只有把各自高校的特点搬出来,才能更加吸引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才能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的积极性。另外,在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同时着重突出大众化,争取让学校各个年龄段、各种兴趣爱好的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在安排校园活动的时候让活动更加贴切、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2.4 着重强调精神文化的建设
精神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的核心所在,没有灵魂的人只是一个躯壳,相同的,一所学校没有灵魂也就成了空壳,所以说精神文化建设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校园精神文化包括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它在教育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他也能教育学校教职工更加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从而更好的教书育人。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仅能增强校风和学风,更能促进师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进步,为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做贡献。
【关键词】学生社团 和谐校园 发展 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8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1
1 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校园扮演着重要角色
1.1 高校学生社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也得到长足发展,日益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数量多、种类全、辐射面广,已成为高校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团体,并在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组织的基本单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的群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各种各样精彩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大学生,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也丰富了大学生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需求自主选择活动形式,没有感觉来自外部的强制要求,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社团文化活动比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更具有教育效果。
2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各个高校的社团数量在40-140个之间。社团类型涵盖了学术、竞技、体育和艺术等许多方面,大学生社团在学校有关机构指导下或自主开展各类活动,不仅能增强师生、同学之间的联络,加强思想、感情的交流,更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高校学生社团已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阵地。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生机同时也发生了一些不如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社团管理不够规范,运行机制不完善
许多学生社团负责人责任心不强,社团没有规范的章程管理制度或者浮于形式,社团内部的监督机制不完善,活动缺乏整体策划等。学生社团的外部管理也不够规范。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对社团的成立审批关没有把好造成的。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一些存在较多问题的学生社团往往是新成立不久的社团。除了社团负责人经验不足外,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把好社团成立审批关,以至于社团新近成立就显现出定位、体制、指导、经费等基本条件的缺失。同时学校也缺乏对大学生社团工作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社团的监督不够。
2.2 社团发展不均衡,良莠不齐。
学术型社团无人光顾,兴趣型社团、娱乐型社团只注重娱乐功能;自治型社团未能尽到学生自我管理的职责;还有许多高校社团活动都局限于校园这个小环境中,没有与社会联系结合;社团之间良莠不齐的状况比较明显。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发展空间很大;有些社团却没有任何奖惩机制,仅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社团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使得社团发展不平衡。
2.3 大学生自身对社团的认识上存在着偏颇和模糊
在调查“加入社团的目的”一项中,因“兴趣爱好”加入社团的占60%。同学们认为,学生社团这种志愿型的群体,完全是学生在自发性需要的驱使下建立的在个性、兴趣、爱好、特长基础上的团体,与依靠行政手段建立起来的各种学习型组织有着质的区别。依照常理,兴趣是最具激发力的因素之一,可是,多数学生在成为社团会员以后,却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性。原因何在?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只有7%的学生是在较仔细地了解了社团的目标、体制和理念以后,才加入社团的,而大多数同学则对社团的认识及自己的角色不甚清楚带有盲目性,因此造成了学生社团表面异常繁荣的景象。但是,这类社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对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影响较微,难以形成独特性、体现创造力。大学生学术研究型社团数量偏少,质量偏低,并且此类社团更符合高等教育的内涵要求,能够提升社团活动层次,体现特色,一旦成功打造出品牌,则能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对校园文化的贡献。由此可见,在社团的人数、活动的次数上,并非多多益善。过于频繁的活动并不是同学们的热衷,同学们期望的是有实效的、高质量的社团活动。
2.4 社团经费无保障致使大学生社团活动停滞和缺乏创新
社团要举办活动,经费是第一前提,没有经费,举办活动往往寸步难行。社团活动经费的来源主要通过对社员收取的会费,学校很难给社团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支持。本来就有限的活动经费根本就难以保证社团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再加上有些社团内部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不够严格。资金的不足促使大多数社团的活动大受限制,活动吸引力不大,会员的积极性逐步降低,社团的发展停滞或萎缩,最终影响了社团的长远发展。有些社团甚至不能正常发挥社团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3 建立大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机制
3.1 加强社团思想建设,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学生社团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以它自身的特点具有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的作用。学生社团的思想建设问题实际上是整个组织的认识和观念问题,只有认识深化、观念改变,在实践工作中不断认识新事物和创造新事物,社团的发展才有生命力。要鼓励社团活动标新立异,要鼓励学生社团活动标新立异、别开生面、突破常规、超越习惯,以求新、求变和冒险探索的精神,去构思设计创新活动。只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高校应努力抓好学生社团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性作用。
3.2 强化管理,打造平台,推动学生社团的向前发展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里学生参加的群众性组织,为学生发挥特长、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社团是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学校应当在社团的发展类型、数量和规模等方面加强合理引导、有效监督和适度控制。学校既真实了解了社团工作的困难,及时帮助社团清除工作的障碍,为学生社团发展营造一个平等、宽松的良好环境,又能有效地实行人性管理,促进学生社团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以谋求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3.3 培养“服务”观念,引导社团有效发展
社团是学生自我培养的重要课堂,有着自己明显特色和鲜明风格的育人模式。为了社团的稳定与长久发展,社团必须树立为广大学生服务的观念,并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以健全学生知识结构为方向,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帮助广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社团活动是一种适合青年学生心理特点、适应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校园教育活动。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推进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这一载体和阵地的作用发挥,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热情鼓励学术研究型;积极提倡社会服务型;正确引导文化娱乐型。通过各种各样的社团把大学生组织起来,注重社团干部的培养,注意如何面对商业赞助,为他们开辟出施展各种才华、锻炼综合素质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 文君.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5:82-84
[2] 郭平.高校青年素质特征及其拓展探悉.中国青年研究,2007,2.
在参加山东省高校第二十期处级干部培训班集中学习之前,按要求进行了调研和自学,使我在政治理论和党性锻炼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收获,尤其是对高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思考。面对日趋复杂的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查找问题,研究对策,采取措施,严格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完善惩处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深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一、要高度认识高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全党的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高等学校是社会精英聚集地,是知识创新的高地,是高级人才的摇篮,是社会发展的思想库,是社会发展中思想和知识的“象牙塔”,是人们无论党员干部还是群众仰望的地方,也是为社会大众示范的地方。高校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带来极大损失,而且给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很大损害,阻碍了学校改革发展的进程,涣散了教职员工队伍,败坏了学校的社会声誉,也破坏了对大学生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而高等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理应成为全党的示范之地。
然而,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大建设、大发展时期,高校每年的经费大量增加,高校已不再是“清水衙门”,不再是一片净土。在物资设备采购、基建工程、财务管理、后勤管理和招生等工作领域成为违法违纪问题和案件的高发部位,高校腐败现象处于一个易发多发时期,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高等学校腐败案件的增多,人们对于高等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也是更加关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
二、高校存在的腐败问题及原因
当前,高校发生的一些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案件呈多发趋势,涉案 1
人员中有不少是知识分子党员干部。高校存在的这些腐败现象和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高等教育自身体制机制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高
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上,有些领导干部和教师认为高校的干部学历层次、职称比较高,综合素质比较好,出现腐败情况的可能性不大,问题不是太严重,那些在物资设备采购、基建、财务、招生等工作领域发生的违纪违法问题和案例仅仅是个别现象,没有普遍性,因而在思想上认识不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工作也缺乏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教育系统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案件呈多发趋势,形势不容乐观。
2、责任落实不到位
这几年高等教育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扩招”、“申本”、“更名”、“上学位点”、“教学评估”、“质量工程”等工作成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领导班子把学校规模扩张、上层次、上位次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放松了“一岗双责”的要求,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主要领导精力不够集中,措施不够得力,责任不够到位。往往出现会上说得多,会下落实得少;纪检监察部门抓得多,全校性协作得少。“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高校仍有一定的代表性。责任追究也不是太到位,单位一些同志出了问题,相关领导的领导责任追究不够严格,动真格的不多。
3、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些学校在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着弊端和薄弱环节,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跟不上,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有的学校虽然制定了一些制度,但不够系统、全面,源头治理的措施不力、办法不多,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这就使得一些人有了空子可钻,出现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问题,使国家、学校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有的学校虽然针对内部暴露出来的苗头,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但由于跟踪检查、工作督察走过场,因而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力不够。虽有制度,形同虚设。
4、惩处力度不够强
一些学校领导虽然在思想上重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也制定实施了管理制度和措施办法,注意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但是考虑到学校一旦出了事、有人被查处,被媒体曝光后,会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形象,所以,对于学校发生的一些违法违纪问题或采取隐瞒不报、压制不查,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于出现问题的干部过多考虑到培养不容易,以前对学校发展也有过一定的贡献,因而在责任追究上不够严格,尽可能在学校内部给予从轻解决。这些造成了一些“手中有权”的领导干部抱有侥幸心理,一旦出了事,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多强调客观原因,避重就轻,逃避处罚,推卸责任,蒙混过关。
5、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高校不是孤立存在的,各方面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从国际环境来看,高校面临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的新挑战,反腐倡廉建设难免受到域外各种思潮和文化观念的冲击和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错位,导致少数意志薄弱的高校领导干部道德滑坡、生活沉沦、拒腐防变思想大堤坍塌。从国内形势来看,市场经济这柄“双刃剑”也有负面影响,比如,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物质追求而忽视理想追求,看重功利的“经济人”而忽视全面发展的“文化人”。由此,市场经济在给高校带来发展机遇和活力的同时,也容易使高校少数党性观念不强、意志薄弱者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外部环境为腐败提供了可能。
三、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几点对策
近几年来,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现阶段诱发高校腐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针对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的弊端和薄弱环节,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容易滋生腐败的深层次问题,健全制度,强化监督,落实责任,逐步构建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1、深化学习教育
进一步加强教育,以信念、法纪、道德教育为先导,构建高校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形成反腐倡廉自律机制。教育活动要贴近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把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纪律教育结合起来,把专题教育、群众评议与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努力在高校营造出自觉学习和掌握法规制度、坚持和维护法规制度的良好氛围。要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以更好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目标,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督促党员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受住各种挑战和考验,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要将集中学习、专题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警示教育、图片展览、现身说纪说法等多种形式,筑牢思想防线,形成自律机制,督促党员和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始终做到“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官”。
2、加强制度建设
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保证。反腐倡廉重在制度建设、制度创新。高校要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适应从源头上加大预防腐败力度的需要,以制约权力为核心、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关键、以消除滋生腐败的条件和空间为目标,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学院反腐倡廉的制度,努力形成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建立反腐倡廉防范机制。对于涉及重要决策、干部任免、重大事项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研究决定。要充分发扬民主,正确集中集体的智慧,防止个人专断、一个人说了算。要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有关规定,层层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完善对基建工程、资金使用、教学仪器设备及其它物品采购、人才引进、招生工作等管理制度,大力实施“阳光工程”,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以公开透明促进规范管理,公开办事程序,规范工作行为,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局面。
3、突出重点部门的监督制约
高校的管人、管钱、管物、管事的职能处室,是学校的重点部门。学校党政应突
出加强对这些重点部门的监管,健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既要“惩治于既然”,更要“防患于未然”。例如:①实行重点岗位轮岗制度,部门主要负责人干满一届后必须轮岗,加强对重点部门权力运行的制约,维护好学校的利益和学校良好形象。②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健全责任分解、考核、追究的工作机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责任追究。③严格执行经费审批程序,限定超过一定数额的经费审批必须由领导班子会议决定,加强对大额资金使用的控制,规范各类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④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对重点部门、重点干部要实行届中、届满经济责任审计。⑤执行校务公开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公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源头上堵塞漏洞,规范管理行为。⑥坚持和完善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干部监督工作机制。强化民主监督,拓宽监督渠道,实行情况通报制度、公开征集意见和建议制度。
4、强化工作职责的落实
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完善责任落实机制。①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到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②要进一步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负全面领导责任,要亲自抓,负总责。③要进一步明确职责,细化指标,分解任务,完善责任机制。④要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制度的执行力,规范工作行为,建立用制度管权、管人、管财、管物、管事的长效机制。⑤严肃责任追究,对于那些在直接管辖范围内发生的严重违法违纪问题隐瞒不报、压制不查的党政领导干部,依法追究责任。⑥要加强作风建设,依法办事,规范管理,大力弘扬浩然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在学校上下努力形成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的良好风气,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推荐阅读:
加强高校二级院系教学管理的思考论文06-02
关于加强高校党员档案管理的思考讲解10-19
高校校园篮球文化建设和改革思考论文06-08
加强高校党建工作06-04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06-19
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工作亟待加强10-20
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06-09
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06-07
加强基层思想文化工作的思考07-12
加强行政服务中心文化建设的思考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