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知识产权的认识(精选8篇)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 世纪,这是一个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护知识产权,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也将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已经上升到党的决策层面,并成为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掌握尚停留在初级阶段。师生们普遍关注的是论文和科研成果,至于其保护问题,许多人似乎并不关注,只要能够在学校里得到认可就止步了,并没有去涉足成果的市场化等后续问题。很多师生在完成智力成果后,急着去发表论文、申报科研成果奖励,其后去申请专利时,却被告知由于已经公开丧失了新颖性而无法得到授权,这就意味着其他人可以合法地任意使用其技术。保护意识的淡薄则是由于师生们多年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维习惯,以及学校与市场两不相干的学习和工作模式。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高校已经不再是纯粹求知的象牙塔,而是成为了社会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意识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在思想上进行观念的更新。此外,师生们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知程度不高,仅仅停留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的途径略知一二的层面上,对知识产权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至于具体内容则不得而知,这也就是很多自主创新的成果没有得到恰当有效保护的原因。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缺乏和维权主体缺位。很多高校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规章制度,但还有非常多的高校尚未建立。即便建立了相关制度,制度的操作还需要有人,但管理和维权主体却常不明确。学校与师生之间的知识产权权利归属纠纷时有发生,一些教师将职务发明作为非职务发明申请专利,或者将职务发明擅自许可他人使用或转让,损害了学校的利益,教师调动与学生毕业将所参与的技术创新成果带走,造成学校知识产权流失。而上述管理体制的缺乏和维权主体的缺位则直接导致了发生纠纷时无章可循,甚至无人维权。堂而皇之的化公为私行为在高校屡见不鲜,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学校管理体制的薄弱。而这与领导的意识是分不开的,近年来的高校扩招政策,使领导们致力于学科建设与学校规模的扩张,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基础性质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此种背景下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体系的内容
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非常丰富、学科内容异常复杂,涉及到知识产权领域的问题也就日益多元化,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应制定一个战略体系,以便分门别类地开展工作。首先是专利权的保护。专利权是一种合法的垄断权,对其运用得当会使科技成果获得充分的市场回报。对专利权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要依法确定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归属,即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定,划分学校与个人之间的知识产权权利义务关系,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对职务发明人的奖励措施;二是要论证专利申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即对实施该技术的投入产出进行初步评估,对选择专利保护的利弊作出权衡以及对其新颖性、创造性加以大致判断,以避
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对适合于用商业秘密保护的技术也要做好保密工作;三是要促进专利技术的市场化运作,高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专利实施,不能将获得的专利权仅仅作为科研成果的摆设而束之高阁,必须关注专利权的转化实施,发挥出专利成果的实际效用。其次是对著作权的保护。如果说专利权的保护侧重于科技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著作权的保护则是遍及每一位学生和教师的,因为高校学生毕业时都必须撰写毕业论文,高校教师在教学之余也需要搞好研究工作,而研究成果的主要体现就是论文。对著作权的保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分清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的区别,对职务作品的权利归属也要依法确定,高校不能单方面作出违法的规定,当然对依法享有的权利也应当积极维护;二是要定期对师生著作权进行系统的登记,以便规范管理,作为考核和晋级的依据,出现著作权纠纷时也有证可查;三是建立著作权奖惩制度,对发表在不同级别期刊的师生论文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抄袭和剽窃行为也要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如通报批评、扣发津贴甚至撤销学位、职称等,以端正治学态度、净化学术空气。再次是对高校名称权的保护。高校名称是代表高校的重要标志,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却被一些商业主体随意使用,其目的在于利用高校的良好声誉与广泛的知名度,使消费者误认为其与高校存在一定的联系,从而增加对某企业的信任度,提升其产品的科技含量,还有一些培训班冒充高校名称进行招生,欺骗学生、非法办学,这些行为导致高校的信誉度日益遭受破坏,也使高校的无形资产蒙受损失。但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足以说明高校名称权具有间接的财产价值,其法律性质是一种知识产权。对上述行为,一方面,高校应出台一定的维权措施,并落实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及时举报非法冠名者并协助有关部门查处,甚至通过司法途径严格追究不法行为人的侵权责任,从而对高校名称权进行科学的法律保护,并维护高校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高校应申请将校名及其简称注册为教育服务类商标,以阻止他人抢注,因为一旦被抢注,维权之路将会较为漫长,事实上也有众多的高校从事了此种尝试,以防范于未然。除了传统的知识产权以外,一些新兴的知识产权也要加以重视和保护。最典型的是商业秘密权,这是保护科研成果的另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比起专利权的保护而言,商业秘密权具有自身的优势,如成本低、无期限、零手续等,但如何运用好此项权利,是值得高校师生们认真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三、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笔者认为,针对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考虑解决:开展教育宣传,提高保护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师生的行为有直接的引导和指挥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必须从源头抓起,即提高保护意识。而提高保护意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空喊口号上,也不容等待师生意识的自觉觉醒,必须实实在在地抓好相应的教育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例如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对高校中高层领导进行知识产权观念教育,要做到理论系统、案例生动,使他们真正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贯彻到抓好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在教师、科技管理人员中开展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的培训,介绍对于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进行合理周到保护的途径、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如何区分、检索专利文献利用现有技术的的方法等;在研究生中开设知识产权法必修课,在本科生中开设知识产权法选修课,并为学生选择实务型教材,使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学好和用好知识产权。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措施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知识产权的专业人才,而只在于让师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另一方面,也要宣传知识产权观念,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校园氛围。例如在校园橱窗栏中或校内广播上宣传知识产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校报、校园网上开辟知识产权专栏,提倡对他人的知识产权予以充分尊重,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予严厉谴责,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知识产权模拟法庭、知识产权论坛并开展活动,邀请知识产权学者、法官、政府官员、律师来开设各种主题的知识产权讲座,增加学生接触和认识知识产权的机会;招募知识产权志愿者,向师生发出“培育知识产权文化,促进创新发展”的倡议;定期开展知识产权认知度与尊重度调查,从对师生心态的分析中找出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在每年的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举行有关知识产权的征文活动等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来引导学校师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使他们认识到知识产权能使智力成果产生源源不断的价值,转变以往重论文和科技成果、轻知识产权的思想,并由此产生一种由外到内的强劲驱动力,推动师生积极从事创新发明活动,进而培养师生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加速知识成果的产业化。
制定规章制度,配备专职人员。其一,高校应当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技术秘密审查、专利申请及保护、产权归属、人员流动、奖励等,使学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推动专利、植物新品种、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申请、保护和实施,预防学校及师生的知识产权流失;科学界定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合法划分学校与个人之间的知识产权权利义务关系,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的奖励,加大对专利申请支持的力度,并把专利工作放在与发表论文和申报科技奖励同等重要的位置;改革高校的评价体系,将专利技术纳入年终考核、职称评定、学位授予的重要指标;进行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建设,建立广泛详细的信息检索系统,使师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到现有技术,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开展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师生从事创新发明活动,对科研立项给予资金资助;加强与企业合作,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专利实施等等。其二,高校也应当配备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及人员。目前很多高校都是由科技处来兼管知识产权工作,或者是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挂靠在科技处下,一套帮子、两块牌子,而众所周知,教务处事务繁多、工作人员分身乏术,很难行之有效、全面周到地进行管理。可以考虑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处,其职责主要包括: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规章制度,负责知识产权的申请、评估、登记、奖惩等工作,办理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入股等事项,积极主动地开展知识产权维权行动,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推动知识产权的教育和宣传,建立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技术检索系统,解答师生有关知识产权的疑问和咨询,为师生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帮助。当然,要做好上述工作的前提是配备精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具备知识产权实务技能的专职管理人员,人员不宜多、宜精,关键是将责任分配到个人,使其各司其职,敬业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当然,在有了专职人员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执行行为的监督,即由高校监察部门定期地对管理人员进行量化的考核,以便确保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度。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观念、制度、人员、资金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建设,并动员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力量,形成建设的合力,用实际行动来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形成创新成果产生、运用和保护的良性循环,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使高校的发展能够更稳步地站在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的前沿,为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态度
国务院11月5日在京召开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作重要讲话。他强调,保护知识产权是尊重创造性劳动和激励创新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和诚信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护知识产权。
温家宝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知识产权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持续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制定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开展国际知识产权合作,保护知识产权取得了明显进步,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仅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成绩来之不易。但必须看到,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还不适应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一些地区和领域侵权盗版、制售假冒产品的现象比较严重。我们要重视和切实解决当前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五、作为一名学生的职责和义务
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应该提高保护意识,对他人的知识产权予以充分尊重,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予严厉谴责。平时认真积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表现,也是把自己的成果和他人的成果区别开来的基本方法。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撰写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学术研究是思考,是探索,是求证,学术研究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工作。
总之, 知识产权: 技术是基础, 创新是关键,保护是手段, 发展是目的。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态度,才能在人生的道路取得各种成功。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 作为无形资产之一的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所有产业创造财富的核心资源。目前, 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盈利动力中最重要资本性资源。虽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十分普遍, 但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只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先开展了针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近年来,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国务院出台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其中明确提出“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 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这为知识产权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此同时, 伴随金融市场的发展,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已经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价值评估的开展, 在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有效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何才能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价值评估工作做得更好, 始终是评估行业所面临的难点问题, 值得我们进行细致的思考和研究。
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的意义
(一) 有利于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
目前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缺乏以货币或者实物形式存在的自由资本, 很难满足银行在传统信贷体制下对风险控制的要求, 随着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活跃,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可以作为该类中小企业拓展融资的主要方式。但是, 如果没有规范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 将无法进一步开展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工作。因此, 通过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价值的研究, 有利于对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工作的规范, 从而帮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 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二) 有助于引导和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通过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价值评估的研究, 方便企业对其拥有的知识产权价值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进而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同时,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推广, 在提高企业申报或登记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积极性, 从而增强企业维权意识, 有效防范企业风险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 通过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价值进行评估, 可以促进银行、金融机构和评估机构引导企业加强对知识产权的规范管理, 提高企业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和内部管理水平。
(三) 有利于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作为质押物的知识产权普遍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 这使得银行不易判断其未来发展前景和财务经营状况, 同时对其价值也不能准确定位, 因此, 很难决定是否向企业提供贷款和贷款数额的多少。知识产权的专业特点成为银行对其质押融资的先天屏障。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和成果的施行, 有利于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充分利用专业知识, 发表客观、独立的评估意见。这为银行开展点多、面广的信贷业务提供了科学的参考意见和深层的信息分析结果, 从而使银行与企业之间建立起良好互信平台, 进而降低贷款风险。
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的特殊性
(一) 评估目的的特殊性
通常把引起资产评估的资产业务对评估的结果用途的具体要求称为资产评估的特定目的。对于任何一项资产的评估都是基于一定目的的, 不同目的下评估的方法和价值也不尽相同。银行在对以质押融资为目的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的过程中, 不仅十分关注知识产权未来能够实现的价值, 而且对其变现能力和风险程度尤为关注。这就使得以质押融资为目的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比一般无形资产的评估项目涉及的内容更广泛。《国际评估准则》 (2005版) 中明确规定:“抵押贷款价值是由评估师对财产的未来可售性进行谨慎地估算来决定的财产价值。抵押贷款价值评估成为计算风险权重的众多风险分析技术中的一种, 也是一种长期的风险评估技术。”这一规定表明, 质押融资的价值评估已不单单是对标的物价值的判断, 更重要是它将作为一种长期的风险评估技术, 对于风险的估计和判断要比单纯对价值的估计更重要。
(二) 质押标的的特殊性
金融机构在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业务的时候, 倾向于那些价值稳定、增值性较好且在市场上容易变现的担保物, 如机器设备、房屋和土地等。知识产权与实物资产在价值特征和物理特性上存在差别,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知识产权作为质押标的的范围。因此, 在对以质押融资为目的的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中, 要重点对知识产权的稳定性、可制衡性和可转移性等真正能够降低质押人风险的关键特征进行关注。
1. 稳定性
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 知识产权的价值由于受许多动态因素的影响而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企业的生产水平、市场运作能力、技术服务水平以及商誉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已经占有或使用的知识产权的价值。其中某些因素可能会使知识产权的价值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 当企业遭受危机时, 可能会导致商标等市场类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急剧下跌, 由此带来巨大的价值波动。随着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 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技术类知识产权的寿命, 使其小于法定寿命, 从而引起价值波动。
2. 可制衡性
担保的意义在于转移制衡, 通过“心理约束”和“实质补偿”可制约出质人的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 降低质押风险 (张弛, 2007) 。通常我们把制衡理解为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对资本与价值的重视。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中, 若企业提供作为质押标的物的知识产权对企业核心业务和基础盈利能力影响很大, 那么, 企业在未来会积极地加强对质押的知识产权的维护和管理, 从而有利于降低质押风险。
3. 可转移性
知识产权的可转移性指的是将自身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通过转让的方式与受让方进行技术贸易。在企业中, 有的知识产权在与其他资产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价值很高, 但却由于难以从企业中分离而使转移性下降。因而, 评估人员在对以质押融资为目的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时, 要分别对知识产权对于借款人的有用性和对非所有人的可利用性加以重点区分。例如, 对于专利权而言, 其所有者或者特许使用者的技能会直接影响其价值。专利权的买方在买入专利时可能还不具备这种使用技能, 或者可能还不具备将该项专利与其他决定其是否有用的专利技术共同使用的权利 (罗纳德·库明, 2007) 。
(三) 评估方法的特殊性
当前主要采用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成本法虽然原理简单, 易于掌握运用, 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由于受到知识产权资产的特殊性的影响还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在用市场法对质押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时, 应选取类似的知识产权交易作为参照物, 综合考虑时间、交易地点和条件以及其他影响价值的因素适时调整, 确定评估值。当前应用市场法对质押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时还受到交易信息可利用性差、知识产权的交易市场不活跃、参照物可比条件难以满足等问题的制约。
对知识产权的评估是对其获利能力的实现程度的评估, 将知识产权资产的获利能力进行量化, 确认为预期收益作为被评估对象估价的基础, 恰与知识产权价值形成的理论对应;收益法由于灵活、实用性强, 能够避开成本法和市场法面临的难题, 在对质押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时具备了明显优势。
四、对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价值评估的意见和建议
(一) 制定并完善相关规范性文件
为了使资产评估的公正性、科学性以及真实性得以保障, 提高资产评估的质量, 特别是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的质量, 需要行业加强对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的建设和落实。通过规范性的文件来明确评估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责任心, 从而提高评估的质量。
目前, 我国行业内部已经制定出关于无形资产评估的准则和专利评估指导意见, 这对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评估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价值评估在评估要素、评估对象、评估类型以及披露事项等方面与其他评估目的的知识产权评估相比存在一些差别, 因此, 就要根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的自身特点制定出统一的规范性文件。在我国上海已经制定出关于知识产权质押的规范性文件, 但所涉及的范围仅为在上海的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希望上海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能够为全国范围内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起到引领作用。
(二) 加强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近年来, 我国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上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许多成果基本停留在比较浅层次的介绍上, 缺乏创新, 并且理论和方法明显落后于评估的实践, 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对于评估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 对于当前存在的关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的理论和方法需要有所突破, 例如, 在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运用超额收益法进行评估时, 应当选取适当的折现率和风险系数, 对超额收益的方法进行确定。又如, 在评估的过程中应用数学方法来确定知识产权的经济性和功能性损耗等。
(三) 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数据库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价格行情体系, 通过经常在权威报刊以及常设技术市场上公布具有代表性的知识产权的实际成交价和卖方价格等, 使之成为一种包括技术咨询、中介和服务活动的参考体系。而我国由于知识产权的交易数量小、透明度不高等原因使得在评估实践中很难找到有关知识产权交易的相关信息, 这就造成在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很难找到一些可供参考的价格指数, 在无形中加大了评估工作的难度。因此, 希望国家的知识产权局能尽快建立知识产权的交易行情机构体系。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应该大力推广计算机等现代通讯技术在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管理中的应用, 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 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纵横交错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信息网络系统, 通过对各种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及各种信息的搜集与处理, 建立数据库, 科学组织软件开发, 有利于评估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现代化、高效化, 从而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的顺利发展。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已经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但如何才能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价值评估工作做得更好, 始终是评估行业所面临的难点问题。通过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发展的现状、意义和特殊性进行分析, 为更好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
参考文献
[1]罗纳德.库明.中国法律下的知识产权质押[J].中国金融, 2007, (5) .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二)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形成的主要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对诸侯割据局面无力控制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韩非子创造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政治理论,为秦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2.变化过程
3.客观评价
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③统一的环境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阻碍历史发展。②独尊一家,束缚了思想。③封建社会末期,中国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二、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建设
(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2.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二)近代中国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1.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
(1)政治变革由思想到实践
①早期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②康梁改良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实践中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而失败。
(2)近代民主建设的里程碑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主张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2.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
四、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历程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框架: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出现曲折:“文革”时期,中国的民主法制被破坏殆尽,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探索与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的重大成果之一。宪法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五、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一)新中国外交的阶段性变化及成就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逐渐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参加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29个国家与会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主要外交成就:一是1971年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二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趋于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三是1972年9月日本与中国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正式建交。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外交进一步完善时期。这一时期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我国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一是反对霸权主义,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奉行不结盟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继续加强睦邻友好政策,同周边国家交流合作推向新水平;二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积极采取一系列促进裁军的行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三是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包括东南亚国家联盟、欧洲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等。
(二)建国后中美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原因
六、古代西方的民主与法制
古代西方的民主与法制主要讲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古代希腊形成较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罗马形成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它们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古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雅典的民主政治经由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经历了民主政治从确立到繁荣及最后走向衰落的过程。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因素有:地理环境:临海、山多地少、矿藏丰富;经济因素: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条件:小国寡民的城邦,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人文条件:公民共同的价值观,仁人志士的探索。
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意义:增强了雅典人民的公民意识以及责任感;培养了雅典人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希腊在各领域都出现了巨大成就;保障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雅典民主政治所体现的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等原则对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局限:雅典民主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雅典民主过分强调个人,容易导致人民私欲膨胀,使社会道德沦丧;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少数人的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流坐庄存在着不小的弊端。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形成: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被称为罗马法。罗马法的形成过程包括:起源:国家形成初期,只有习惯法。局限: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工具。发展:《十二铜表法》颁布——公元前5世纪,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公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万民法——公元3世纪初,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完善:《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皇帝颁布,集罗马法大全,标志罗马法的系统化、法典化。
评价:(1)积极作用:①维系帝国: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奴隶制,保护奴隶主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其统治基础;顺应经济的发展,进一
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②影响深远:罗马法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宣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公平、公正、正义等自然法则,提出保护私有财产,倡导如陪审团制度等法治机制,这些规定都适应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受到欧亚许多近代国家的借鉴。(2)消极影响:罗马法是维护罗马奴隶主阶级的法律,对奴隶是一种残酷的压榨。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重要史实、基本特征及历史作用
1.重要史实
2.基本特征
以法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取代以王权为核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①普选制。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②人权自由的原则。议会议决事项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③政党政治。它将竞争机制引进了政治生活。④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资产阶级通过设立议会,把国家的立法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来制约君主或总统滥用行政权力,从而通过立法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
3.历史作用
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它是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否定和取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它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调节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对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广泛影响。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西方政治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由空想到科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吸收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部分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论述了阶级斗争学说、暴力革命学说、无产阶级专政和政党学说,指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则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想到实践:《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第一国际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871年3月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活动和所采取的革命措施,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3)由理论到现实: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4)由一国到多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联)。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逐渐形成社会主义体系。
九、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到多极发展演变趋势及影响
趋势:二战结束后60多年,国际形势动荡复杂。美苏两国从战时同盟变为对手,形成“冷战”态势。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问题,达成若干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妄图称霸世界,把苏联看作称霸的障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个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即多极化趋势,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日本的崛起,西欧的复兴和联合,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新中国发展壮大,第三世界崛起。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再过几个月,进大学也快一年了,对大学的体育课程安排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大一的体育课上的都是一些基本项目,篮球、排球什么的,还有就是一些体能测试。说起来其实是没什么特别大的兴趣的,好像平时练球也只是为了考试的时候能够通过,因此在我看来,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似乎对提高大学生体质、丰富大学生生活的意义还不是特别大。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一般都不高。不过这也仅限于我作为大一学生的一点认识。
在往后的几年大学生活中,我们也会接触到一些选修课程,这是针对个人兴趣的一个不错的学习锻炼机会,我想到那个时候应该能激起同学们对体育课的一些兴趣,也会是体育课变得更富于针对性。我身边的同学对于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等都是很有热情并且期待的。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同学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大学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所以体育课是实打实的上,不用顾及对文化课的影响,相反,体育课占的一定学分也让学生没有逃课的理由和机会。
对于我校的的体育设施,我认为还是不错的,适应了各种体育活动所需。不过另一方面,像游泳池这种设施还是存在一些争议的,有很多人想要游泳,而开放游泳池的费用又比较高,所以应该好好处理这种关系。
大学生体育课学习的良好动机是学好体育理论和技能的动力,它将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动机的成因,循循善诱地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很高兴有机会与在座的老中青各位同志交流汇报我的思想认识。
谨以此纪念缅怀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
我是一名高校教师,一个教授。我对毛主席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0—1980自然相信与肯定阶段
1960年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这时年轻的人民共和国刚刚庆祝过她的第10个生日。我们这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在整个中小学即少年儿童时期,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健康成长,无忧无虑,有一个幸福、快乐、完整的童年。
我们这代人从小自然地、天经地义地热爱新中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毛主席。毛主席是我心中自然的偶像。我们对革命先辈、英雄、工农兵劳模充满了敬仰与爱戴。
第二阶段:1980—1999怀疑与否定阶段
1976年毛主席去世。到了70年代末期,社会上一小部分人悄然刮起了否定文革、否定反右、否定公有制之风。这一小部分人在社会上虽然是少数(其人数不超过人口总数的5%),但他们有权有势,有的还身居要职,掌握着话语权,所以影响很大。他们抓住新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某一点不足或不完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进行所谓的反思、批判,进而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新中国、否定毛主席、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一时之间,社会上怀疑过去、否定新中国之风甚嚣尘上。
我于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年即1977年以知青的身份考入云南大学本科学习,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受益者,正好赶上这一期间的“否定”“怀疑”热。青年人单纯热情、容易跟潮流、接受“新”事物快,我差不多全盘接受了这波“否定热”。
我很快也学着“主流话语”的腔调,否定这,否定那,鄙视毛主席,痛批毛主席,抱怨他为什么不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似乎我比毛主席高明不知道多少倍。俨然一副“新青年”的架势。惟恐不否定过去、不非毛,就被人说赶不上潮流、不时髦。
这一阶段的我对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产生了动摇甚至否定。这实际上是不经思考分析的盲目的跟潮流。在近20年的时间内,我变成了大海上一艘随风飘动的小船。我与毛主席之间剩下的唯一纽带就是“毛主席诗词”,记得大约是1990年,我与一位挚友因为对毛主席诗词的评价问题进行了长达半天之久的辩论。
这一期间,随着西方文化在我国的长驱直人,我对西方文化推崇备至、趋之若骛,甚至到了言必称美英法德的程度。同时也开始了我新的寻偶之旅。我阅读了不少的西方名着、人物传记,我先后崇拜过拿破仑、俾斯迈、克伦威尔、华盛顿、林肯等。但是,近20年过去了,我并没有发现和找到真正值得我崇拜的偶像。我开始怀疑世界上是否真的有值得人们崇拜的偶像和英雄!?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否定之否定阶段
1999年5月发生了美国悍然轰炸我住南联盟大使馆、导致我三名使馆工作人员死亡多名受伤的严重事件。事发后,美国始终拒绝正式道歉。这件事深深刺痛了我麻木已久的心。这期间,我正好在美国杨伯翰大学做访问学者,8月份我提前结束了在美的访学计划,回到香港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2001年又发生了在南中国海上空美国间谍飞机撞毁我空军战斗机及其飞行员的严重事件,事后美国再次拒绝正式道歉。这件事又一次震撼刺痛了我的心。
以上两件事使我陷入了长久的、深深的思考,我怎么都搞不明白,近20年来,中国一直待若上宾、甚至被某些人视为“战略盟友”和“救世主”的美国为何对中国如此蛮横残暴、毫不讲理?这是朋友吗??这样的朋友值得交吗???美国是否真像某些精英权贵学者所说的那样“民主”“自由”“博爱”?是扞卫秩序的世界警察??
在这一期间,互联网帮助我打开了视野。在香港大学,我开始经常浏览应该由海外华人主办的“XXX”网站,其中的“毛泽东”和“中国”两个专栏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由此接触到了很多在内地看不到的关于文革、反右、新中国、毛主席的文章。这些文章主要发表于海外网站上,多由海外华人撰写,也有一部分是国外学者写的研究报告。
这些文章和报告仿佛一下子为我打开了一扇天窗,再结合自己少年儿童时期的亲身经历,使我对毛主席和他的时代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这些认识包括:毛主席所接手的中国是一个没有石油,没有重工业,连火柴铁钉甚至都没办法生产的国家!一个刚刚遭受了百年战乱、一穷二白、满目创痍的世界最贫穷的大国!在全国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半文盲,人均寿命不过35岁!而全国仅有的一点财富又被蒋介石集团洗劫一空,劫持去了台湾!
就是这样一个破破烂烂的中国,还没等建设开始,一周年国庆都还没到,美国人就打上门来了。换成今天的一些人,可能就学了卡扎菲上校,“识时务者为俊杰” 了。但毛主席不是卡扎菲,从1840年起受尽洋人欺压的中国人也再不肯弯下自己刚刚挺直的腰杆,于是我的父辈们“拿起枪、跨过江、打败美帝野心狼”!一个破破烂烂的中国,一支几乎完全由农民组成的军队,在毛主席的统帅下,竟把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及其盟友所组成的联军从鸭绿江边一举打回了38线以南,并从此再也无法越雷池一步,即使其它一切都不谈,仅凭此一点,就足以令我对毛主席敬佩无比!接下来,美国人自然恼羞成怒,与最发达的西方国家后来还包括前苏联勾结一体、南北夹击,开始了对中国长达几十年的封锁。
然而在铁桶一般的封锁中,毛主席率领他的人民交出的是怎样一份建设成绩单呢?这份成绩单主要包括:
新中国于1964年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
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5年发射成功了第一枚洲际导弹;二弹一星!
1965年研制成功人工合牛胰岛素
1971年研制成功复方蒿甲醚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
1978年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四大新发明!
以上八大成果完成时间:1960-1978年,共计18年!!
此外,1959成功发现并开采了我国第一个世界级大油田-大庆油田;
1971年,第一艘万吨巨轮下水。
1975年中国人90%以上接受了初等以上教育;
1975年中国人均寿命达到65岁;
还有,1978年以后“需要进行改革”的成千上万“国有企业”都是谁留下来的?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工业革命所建立的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后来的某些“精英”、“权贵”、“学者”们甚至连改革的对象都找不到。君不见,快30年了,连厕所都已经被私有化了的“精英”们却至今还云里雾里找不着北!
所以,我要说,认为毛泽东时代除了政治运动其他乏善可陈的人,如果不是道听途说、说话思考不过大脑,上了主流话语垄断势力的当,就一定是别有用心。
至于说什么毛泽东“革命有功、建设有过”,更是奇谈怪论,逻辑不通,匪夷所思。对抛出这种论调的人,我不禁想问:在那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那样一个强敌环伺的环境中,是谁带领亿万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中国从地地道道的农业国建成了世界第六工业大国、第三军事强国?难道不是毛主席嘛?!怎么毛主席一死,这一切就忽然都和他老人家不沾边、只剩下“过”才是属于他老人家了呢?!把毛泽东时代的问题统统放大,肆意渲染,然后全都记在毛主席的名下;把毛泽东时代的成就统统撇开,闭口不提,或者干脆记到别人身上,请问,这是谁家的逻辑?!
当然,毛主席在抓建设的同时,确实搞过不少运动,其矛头主要指向领导干部、知识分子,还有阶级敌人,其人数不超过人口总数的5%。但这些运动需不需要搞呢?我们不妨先看一看今天干部队伍的顽疾“腐败问题”吧;看一看今天一些“经济学家”、“法律学家”以及这个“家”、那个“家”,看看他们的寡廉鲜耻吧。
在看过这一切之后,我们难道还会认为毛主席“永保江山不变色”的思路、策略有什么错嘛?至少我个人认为,没有错,只有憾!遗憾的是天不假年,毛主席没有把他该做的工作做完,给了一些人“反戈一击”的机会!于是,20多年来,差不多只听到一种声音,就是那些所谓“挨过整”的大小“官.僚”、“知识分子”诉苦的声音,清算的声音!而有关伟人的真象却长期在民间和海外流传„„.2002年,在海外学习、访学5年之后,我回到云南高校重执教鞭。五年来,我亲身耳闻目睹了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扶今思昔,纵横比较,上下求索,感慨良多。我深深感到现实比人强,现实比理论强。现实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教育了我,我更加坚定不移地相信毛主席、相信毛泽东思想。
最后,做为结束语,我把千言万语汇成几句话:
毛主席是五千年中国历史上古往今来第一人!
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最新、最先进的文化!
只有毛泽东思想能够救中国!
只有毛泽东思想能够解决当前中国的疑难杂症!!14
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论文摘要]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任务。通过几年的教学、科研工作实践,作者对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文主要介绍了作者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论文关键词]教学;科研;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1.引言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的环境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存在不同的特点。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最为重要的两项职能,但较长时间以来这两种职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协调二者的矛盾,既突出教学的主旋律地位,又要加强科学研究,是目前高校教师函待解决的问题。
2.对教学和科研关系的理论探索
2.1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学派的观点:
(1)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三个,即稀缺模型、个性差异模型、不同激励系统模型。
(2)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两个,即传统智慧模型和G模型。
(3)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的模型主要有三个,即不同活动模型、无关个性模型和官僚资助模型。
以上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学科研的关系,但是,作者认为教学和科研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当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教学科研关系相协调,并非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五五分成才算协调。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分配,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地共同发展。科研成果比教学成果多,不一定代表教学就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2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1)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
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3)科研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与腾飞的强劲动力,是高校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保障。
(4)科研成就高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
教师从事科研会使学校具有较高的声望,这意味着学校吸引资金和优秀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而较多的资金和优秀学生又是取得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基础。从事科研、取得成绩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范、科学态度、敬业精神对学生的道德提升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3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1)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人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2)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
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而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科研的发展。
3.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路
3.1学校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策略
从学校层面看,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主要从观念的更新、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规划,学院的优化组合等方面人手,通过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来缓解学校面临的双重压力,并最终将这些措施落实到院系及教师个体上。
(1)要更新观念
教师正确的观念,端正的态度与积极的工作热情是教学与科研关系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首先,要坚持大学人才培养之本的观念。其次,教学作为学术的一种形式而重新定义。
(2)优化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大学不但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创新。学校需要不断地开发与创新互动管理机制、激励利益机制等方面。一方面,教学与科研都是学术水平的反映,在学术水平上建立互动机制。①在组织结构方面,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平衡需要流动的编制,采取院的研究所与教学系单位相结合的流动办法。②评价教师教学的质与量应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师报送的教学资料等,这样教师教学的内容能更新更好地得到反映。③开发教学与科研资源的潜力需要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利益机制。另一方面,学校优化院系结构、以学科建设为契机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3)促进教学与科研校际校内的分工与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在学科、教师、院系不同层面,就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宣传、交流与借鉴。另外,加强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3.2院系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措施
(1)调节教学管理
学校应该将提高教学待遇与科研待遇并举,教学得到的回报与教学付出的努力成正比,加大对教学的奖励政策;搞好教风、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加强对教学的监管力度。
(2)运用二次分配杠杆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
院系对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院系在计划的制定、结构的调节与实践的实施等方面加强联系,创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最佳环境。学院根据本学院的特点和教师个体差异,分析不同学科属性的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设立教学岗与科研岗,并在相应的二次分配中得到体现;院系制定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对教学岗与科研岗进行合理量化和轮换。
(3)建立协调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
学院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应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协调措施。加强学院在这方面的意识与任务;利用学科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制定可行的政策。开设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的课程等。
3.3教师个体层面上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途径
(1)健全师资管理制度
学校需要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利用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领导对教师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教师的实际能力,让教师自由选择应聘教学岗或科研岗。
(2)促进教师科研的公平竞争
学校应该提供更有利的竞争环境,加强对年轻教师的科研指导与鼓励。当然,高等院校无论大小,完全可以把科研提到重要位置。解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不但从观念的更新开始,更重要的是各种体制的创新,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3)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
考核要求既注重教学的质量又注重科研成果,还需要考核师德修养,因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联系同样需要高尚的师德修养来保证,不单单为利益而工作,更要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不单有科研的热情更要有教学的责任。
教师处理教学和科研关系中的各种矛盾,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还有道德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高尚道德情操,根据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4.结论
教学与科研相对平衡、相对协调的关系不是自发形成的。不同教师的兴趣、能力等因素各不相同,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一样;管理部门的政策及主管的工作不同,对教学与科研的倾向也同;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甚至不同院校也有所区别。因此,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高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促进教学与科研相对衡,主要是建立一个创新管理机制,从深层次融合教学与科研发挥有利的一面。
一、中国校园危机公关
1、高校危机的定义
高校危机事件是指那些发生于校园内部或学校受外部事件影响而突发的危害师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的、破坏学校正常工作秩序的、给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带来负面影响的事件。
2、高校危机的分类
按照诱发高校危机的因素划分, 可分为源发性危机和非源发性危机两大类型。源发性危机是指因学校内部因素诱发的危机, 如学校的管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等因素诱发的危机。非源发性危机是指因学校外部因素引发的学校危机, 这种危机主要是由高校以外的社会中发生了某种危机事件波及到了高校, 危机的源头不在校园内, 例如, 基于自然因素的地震、水涝灾害, 基于社会因素的恐怖袭击, 以及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交互影响导致的恶性传染病流行等, 2003年在我国爆发的SARS危机即为典型范例。
3、高校危机的特点
高校危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突发性, 高校难以做出预测, 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应对方案;二是负面性, 危机发生后可能给师生和学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影响学校的声誉;三是急迫性, 危机演变迅速要求决策者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四是社会关注度高, 高校作为开放性的文化组织和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 产生的危机往往是社会舆论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4、高校公关及高校危机公关
高校公关就是高校科学地运用双向信息传播沟通的手段, 在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关系, 为高校发展创造人和环境的艺术。
高校危机公关就是高校在面临声誉危机、形象受损时为解决危机而进行的公关活动。
二、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低迷
由于高校已逐渐从社会生活的边缘转移到社会生活的中心, 当今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关注程度来越强, 对于高校危机事件的曝光速度、范围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高校工作的失误或者对相关事件处理的欠妥, 都可能导致公众的反感和不满, 致使学校形象受损, 公共关系紧张。
近观现实, 大学教育就是对对知识含量较高的准劳动者进行教育。在社会期望和价值实现的共同作用下, 大学教育最现实、最显而易见的意义就在于大学生就业时的职位竞争力。
如今许多学校仍然没有把公共关系看作是学校战略管理的组成部分, 可另一方面形势逼人。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窘境使得我们开始质疑高等教育的水平。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 学校应着手解决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主线, 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
三、教学质量危机
本科教学质量危机是一种本科教学质量滑坡现象, 意味着本科教学质量没有达到人们所预期的程度和水平, 也正因为如此, 人们开始对本科教学本身产生不信任感。本科教学质量危机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规模扩张与质量保证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
1、学校方面
(1) 教育政策的改变
始于上个世纪末的大学扩招风席卷了全国大部分高校, 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由2000年的107万迅速增加到2005年的338万, 再到2014年的727万。与此同时, 大学教育资源随之紧张,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升反降, 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同感普遍降低, 大学生们的忧虑明显增加。
(2) 教学设施陈旧落后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 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面对新的形式, 很多高校并没能做到与时俱进, 教学设施陈旧落后。“硬件”提高不上去, 很难带动“软件”的发展。
(3) 部分学科的设置与市场脱节
大学里的一些学科并不是市场所需要的, 一旦失去了需要, 这些学科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 这些学科的继续存在, 不但会造成大学资源的浪费, 还会让很多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
(4) 缺乏“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大学毕业后, 一部分人选择就业, 一部分人选择继续深造。就业和作研究方向的不同, 决定了在教学方式、传授的知识体系与技能的不同, 我们的大学在这一块内容上是模糊的。
(5) 考试模式的单一性
学生的考核模式大部分还局限在笔试答卷类型, 而忽视了学生们的动手技能的。大学进行高等知识的教育的同时也应肩负起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创造精神的责任。
(6) 科研投入的缺乏
社会对大学生的较低认同感源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下降, 很多大学生都抱着“混”文凭的态度在学习, 对本专业并没有十分清晰的认识, 学校缺乏相应的引导, 对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不多, 使得很多专业出不了具备高水平素质的毕业生。
2、教师方面
(1) 自身素质欠缺
教师理论水平不是很高, 不具备科学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手段单一, 气氛沉闷, 具有随意性。有时学生答错了, 教师不是鼓励和引导, 而是讽刺和侮辱, 对学生缺乏责任心和耐心。
(2) 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教学中, 教师总以一个讲师的姿态, 用单一的问答方式讲解知识, 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抹杀, 丧失学习方法的培养, 导致学生学习低效。
(3) 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不够
教师没有很好的履行“组织者”、“引导者”的职责, 常常居高临下, 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 只是被动的接受。
3、学生方面
(1) 高考过后的适应期
许多刚踏进校园的大学生经历过高考后卸下了紧张的心理包袱, 持一个放松的心态应对大学生活, 这种心态很容易脱离控制, 导致消极学习。
(2) 盲目选择专业后的厌学
很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上听从家长的意见, 纷纷投奔所谓的“热门”专业, 而忽视了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因此, 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所选专业并不适合自己, 产生厌学心理。
(3) 学习环境改变后的迷失
在大学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 要想获得好的成绩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我学习, 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然而许多学生缺乏自制力, 抵制不住网络游戏等各种诱惑, 最终荒废学业。
(4) 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错误定位
大学生就业形势持续低迷使得很多大学生信心受挫。认为怎么学都比不过“官二代”、“富二代”, 因而对学习的热情大减, 甚至自暴自弃。
四、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1、学校方面
(1) 更新、引进先进的教学设施
根据学科需要, 依托科技进步, 更新、引进先进的教学设施。增加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室;课堂上更新教学内容, 时刻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
(2) 迎合市场“口味”进行内部调整
根据市场的长远发展需要, 合理调整学科设置, 撤销一些没有市场竞争力和学术能力薄弱的专业或合并一些相关专业;整合师资力量, 打造更加强大的教学队伍;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齐备的条件下, 增加新的符合市场“口味”的优势专业。
(3) 创新教学方式
改变统一教学方法的旧路子, 抓住专业特点, 设计特色教学方法。能动性强的课程增加实践训练, 学术性专业多安排名师走进课堂。
(4) 增加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的机会
一个学校的声誉和权威不能只依靠老师教授的科研成果来支撑, 而应该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 以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术水平。学校可以设立独立的基金项目, 用来支持学生主导的科研项目。
(5) 考试模式多样化
摈弃将笔试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评判标准, 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多方面考察学生综合能力。
(6) 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
学生刚进入大学, 对未来还一片懵懂, 这就需要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特质, 引导学生积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及早确定未来方向, 尽早准备, 赢得职业道路上的第一步。
2、教师方面
(1) 遵守职业道德, 保持职业热情
教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对教学具有饱满的热情, 注重师德。不因自己的个人利益和荣誉而对本职工作消极怠工。
(2) 端正教学态度, 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并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 积极引导学生达成完成自己课程设置的目的。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老师课堂引导作用
现代的教学形式应该追求多样化,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老师在课堂中处于引导者的角色, 打造双向交流的平台, 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并走向正确的思路。
(4) 时时更新知识储备, 紧跟学科知识前沿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教师只有时刻更新知识储备才不至于落后。一个思想先进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学生。
(5) 听取学生意见, 及时修改教学内容
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 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整理其中的意见和建议, 参照有益部分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做到随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3、学生方面
(1) 明白“学生以学习为天职”的意义
学生必须要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合理安排时间, 指定切实有效的学习计划。要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并在学习中找到真正的快乐, 使学习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
(2) 培养专业能力, 积极实践
在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切实可行的规划后, 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抓住机遇, 给自己创造锻炼能力的机会。大学生可以在寒暑假期间寻找与未来规划有关的兼职或实习的机会, 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业务水平。
(3) 抵制不良诱惑
克服盲从心理, 不随波逐流, 增强自制力。培养积极有益的兴趣爱好, 杜绝腐蚀心灵的低俗乐趣, 学会对低俗乐趣说“不”。
(4) 准确进行自我定位
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要时刻进行自我分析, 正确了解自己的现状, 确立明确的目标, 找准自我定位, 既不妄自菲薄, 也不妄自尊大, 踏踏实实实现自身的目标。
总之, 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是学校服务于学生的办学精髓, 它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 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社会大众对教育的反思是教育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 面对公众的质疑, 高校必须通过实际行动来提升自身的美誉度。学校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 切实地从细微处入手, 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美]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M].符彩霞,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徐龙君, 著.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3]宋维红.学校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16, 202.
关键词:双语教学;数理统计;教学方法
所谓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基本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是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中,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
开展双语教学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正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双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斌华教授指出的:“双语教育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途径;在概念形成、知识迁移、国际视野、交际能力等方面,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明显优于接受单语教育的学生。”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加入WTO,我国改革开放日趋深化,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向中国走来,国家和社会发展使得对双语人才的需求程度迅速提高。英语是公认的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我们必须面对这一现实。同时,实施双语教育,也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将来为了科研工作、获取信息、出国深造、在合资企业谋求职业或谋求“高薪”职业,都必须具有双语能力。
一、开展数理统计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部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然而,双语教学并非只是教育主管部门一厢情愿的行政指令,而确确实实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力的外向型人才,适应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大的环境和长远意义来讲,进行双语教学是社会发展和信息环境的需要,英语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其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不少学生在外语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较低,普遍存在一流的语法、末流的口语的现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外语教育“瓶颈”现象,明确指出:真正把外语作为一门交流的工具来看待,外语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学以致用,一门过关”,要求高校毕业生的外语必须至少在交际能力方面基本过关,能在外语交际需求日益增强的环境中顺利地继续深造、求职就业或参加社会活动,而不应该成为未来发展的一种障碍。
从学科和专业发展来讲,双语教学势在必行。首先,开展双语教学,让学生直接接触本学科本专业国外最新知识和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让他们在高起点上成长,是造就现代化新型人才的必然途径。其次,开展双语教学,是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最新发展动态的必要手段。也为学生将来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和认识
1.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实施双语教学,真正面对的不只是国外先进知识的冲击,还有两种教学理念的碰撞。不仅仅是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更重要的是必须改变多年来传统教学理念,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国际上最新的优秀教学思想和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国际化的教育大环境,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建立和完善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
2.正确处理好英语学习和专业课教学的关系。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英语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双语教学不是单纯地学习外语,而是用英语来教与学,英语是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语言媒介出现在我们的学习之中的,学生应重点掌握专业知识,切忌将双语课变成普通的英语课。学生在双语课堂上往往不自觉地偏重语言的学习,即在出现新的外文单词时,总是先忙于记单词,而不是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样就会落后于教师的思维。因此,双语教学最好面对大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数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具有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英语学习和专业课教学的矛盾。同时,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专业外语课,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外文文献在课堂上选读,这样对增加专业词汇量和双语教学工作会起到促进作用。
3.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因其本身所用教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像传统教学过程一样,实行“注入式”教学方法,而应当采取与双语教学相适应的“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摸索、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如何在教学中吸引学生持久高效地进行学习,是所有双语教学共同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课题。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客观、准确、精炼的说讲英语的能力,而且在教学方式上应采取举例、对比、互动等多元化教学方式逐步引导学生,避免枯燥、抽象的说教,而且要难易结合,重点突出,积极主动地控制好课堂,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互动效果,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巧。学生使用外文原版教材,一开始会遇到大量的生词和陌生的专业术语,产生畏难情绪。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不要纠缠在个别单词上,影响进度。随着学习的深入,专业术语一般会反复出现,慢慢变得熟悉了,也能体会其中的含义了。不要用中文解释去对照,应该辨析英语原文的差异。让学生逐步学会领会要点,用英语思维。此外,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制作PPT,采用多媒体英文课件,一方面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另一方面通过视觉信息强化和巩固关键知识点和重要内容。这也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4.精心选择教材。双语教材选得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最好选择国外原版教材,它不仅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关键是教材内容必须反映本学科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和权威性。而且通过阅读外文原版教材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英语能力。但在选用原版教材时,还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难易适度的教材,让学生学起来不至于感到太晦涩难懂。
5.努力提高授课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对专业发展前沿知识有较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在母语教学过程中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知识和交流能力,并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语言得体、表达顺畅。因此,教师要通过出国进修或国内深造等多种途径加强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大力提高外语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双语教学能力,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莹莹.高校双语教学的瓶颈及其突破途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84-186.
[2] 韩兆柱,高凌风.双语教学的价值、历史、现状和对策[J].教学研究,2004,(5):417-419.
[3] 刘军,王建芳.关于开展计算机双语教学的研究[J].教书育人,2006,(3).
[4] 罗仁俊.论双语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高等理科教育,2004,(1):120-122.
【对高校知识产权的认识】推荐阅读:
高校校园安全防火知识06-18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07-10
人文关怀对高校06-20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论文09-16
认识论知识06-17
人教版六上数学《圆的认识》单元知识点07-27
关于对专业知识竞赛活动的意见和建议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