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推荐9篇)

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篇1

一、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社会进步的根本。“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先贤的文化概念生来就带有教育色彩,而高等教育更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近代以来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从萌芽到发展、壮大,始终肩负着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光荣传统和使命。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不仅饱受列强摧残,更面临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危机。从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深刻认识到,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但如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自发端以来始终努力探索的命题。京师大学堂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辛亥革命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从文化角度深层次挖掘国家民族积贫积弱的根源以谋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方略的努力。高校知识分子深深参与其中,引领了时代潮流,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广大高校知识分子,引领着全国知识界、教育界、文化界以至整个社会的风气,中国社会革命的气象为之一新。

文化传承创新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文化传承创新,传承是前提,创新是动力。传承与创新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才能推进大学的现代化建设,增强现代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现代大学作为人类传播、创造、发展知识的文化高地,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更要创新发展文化;不仅要研究回答现实社会思想理论问题,更要研究回答人生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国家民族与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

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继承,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文化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范围的“文化体”和“文化群”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现代大学必须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和营养。只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大学才能获得丰厚的精神资源,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文化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理性目标;创新是终点的超越,平衡的打破,动态的延伸,高度的提升,敢想敢为,敢于超越。文化创新就是大力倡导敢为人先,敢于超越,敢于求异,敢于竞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是现代大学文化创新灵魂所在,是现代大学办学的普遍规律。

二、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地位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首先,决定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是人才,而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也包括文化专门人才),也就是培养未来的知识精英群体,其培养质量如何,尤其是文化育人的成效如何,对于文化强国的目标能否实现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其次,大学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它吸纳了大批致力于优秀文化传承和思想文化创新的守望者,而知识分子云集,使大学居于知识、思想、道德、价值的文化高地,成为各种思想碰撞、融合以及新文化、新思想诞生的重要场所。第三,大学以其富集文化人才和文化成果的巨大优势,通过人才培养、文化研究和服务社会,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第四,在全球化、国际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国际交流日益活跃,大学通过学术交流的渠道和形式,在研究、消化异质文化和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现代大学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关键在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

一个社会能不能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物的丰富。大学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要培养人才;人才的本质是人,有“才”而无“人”,就失去了大学的真谛。孔子当年反对樊迟学稼,在一定意义上并不是看不起农人,而是强调士人的文化责任。相比起耕作,孔子认为文化上的使命是更重要的。如果大学过分强调技能教育而忽视文化育人,人格养成就可能产生不足。重技术轻教养,重应用轻基础,在文化方面已经有所偏失,亟须校正。现代化本质上要实现人的现代化,而不仅仅是物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文化底蕴;社会的创新进步,必须具有文化支撑。因此高等学校在文化文化传承创新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不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让世界看到中国,让国人了解世界,为中国与世界搭起一座相互沟通文化桥梁,是一所综合大学所应肩负起的责任与义务。何中华教授强调,“对于现在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我们所能做的,也是急需做的就是继续深化对文化的总结、挖掘,现在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挖掘还不是很到位,我们应该明确我们有哪些文化精华,并将其中最有魅力的东西揭示出来,任何优秀的文化都有其吸引力,同化力,只是因为我们自身的疏忽与迷茫将他们遗忘、埋没了。在发掘文化的内涵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利用先进的文化传播方式,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传播出去,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双管齐下,才能使我们的文化让更多的外国人认同、喜爱中国的特色文化,才能让中国的文化如种子一般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何中华教授的话一语中的,改进这些不足也就看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生根结果的希望。

三、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方法

(一)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层面,定位大学的使命

2l世纪是知识社会,西方管理学的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强调,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决定着21世纪管理的方向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组织形态是学习型组织。新型的学习型组织立足于文化。因此,大学在引领社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与过去相比将会有很大的不同。

知识社会是人类通向自身解放的一个中间环节。知识社会的特征,就是人的创新能力大大增加,社会的团队融合替代了等级结构。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传承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大学需要适应知识社会的前瞻性需要。这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说的:“知识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他又说:“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个结合点需要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持久的有效的依托。

(二)文化核心层面,确定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人的行为是由内在价值观支配。我们的大学应把价值观培育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通过改进提升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落实到价值观培育和人格养成基础上。没有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创新很有可能走向狂妄;没有对真善美的价值认可,创新很有可能出现扭曲和欺诈;没有健全良好的人格,创新很有可能会被功利偏见所利用。任何技术性学习,都需要以精神的和人格的培育为基础。所以,大学应该根据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通过反思和改革完善教育内容,在文化创新中传承,与时代精神密切融合。

(三)国家和民族发展层面,确定文化传承创新的导向。

我们的大学具有重视政治教育的传统,这应当肯定。政治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爱国理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 族责任感。文化传承创新需要导向,这种导向不是单纯的政治,还需要文化的支撑。单一的经济发展或者单一的政治主导,都有可能造成社会失衡。在大学的政治教育上,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就可能走偏,有可能出现道德人格与政治理念之间的脱节。过去历次政治运动造成的人格缺失和道德失落,同单一强调政治而忽视了文化支撑有一定关联。大学应该吸取这一教训,坚持并充实政治教育,文化和政治的:互相联结去培育学生,在政治概念中渗透进文化因子。大学不可能远离政治,关键在于与文化相结合,使它具有科学的说服力。形成传承创新的正确导向。

(四)人的全面发展层面,确定文化传承创新的内涵。

文化传承创新,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整体。所以,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在大学教育的内容中如何体现,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把技能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把价值观培育与科学方法结合起来。通过这三个结合,使大学教育的内涵有所丰富和提升。这一方面,需要进行具体论证,也可以通过试点进行探索。其目的,是解决专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工业化之前的等级社会,社会分工妨碍着人的全面发展;工业化以后的社会,技术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事物的整体性,也阻碍着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传承创新,需要在专业化和整体化之间探索出一条新路。

(五)文化传承创新的方法,是会通和融合。

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篇2

一、大学职能发生深刻变化

大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文化育人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基本职能。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 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 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文化的传承创新使大学职能丰富多元。古希腊的大学是哲学思维的场所, 中世纪的大学是传播人文知识和道德真理的圣殿, 20世纪初的大学才走出象牙塔, 成为工业化推进的重要力量。从英国纽曼崇尚人文、注重理性的大学理想到德国洪堡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办学思想, 再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提出的“为社会服务”的创新精神, 大学逐步融入社会, 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尤其是伴随着20世纪新科技革命, 大学的职能和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人们用信息化、多元化、巨型化、国际化这样的概念描述当代大学的深刻变化。在农业社会, 大学游离在经济社会之外;在工业社会, 大学进入经济社会边缘;在信息社会, 大学主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证明, 现代大学已成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成为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成为现代社会的“知识工厂”和“思想库”, 成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轴心”机构, 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超越作用, 大学的本质是趋向未来的, 大学的功能在于生机勃勃地创造未来, 不仅要走出“象牙塔”, 还要超越“象牙塔”, 超越才能引领, 超越才能推动, 超越才能实现量的积聚和质的飞跃, 从而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示范作用, 通过品学兼优的人才培养, 引导社会全面、健康发展;辐射作用, 通过学术研究、文化传播、道德责任、精神风貌, 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和广泛辐射。

二、现代大学的新使命

现代大学提高竞争力和创造力, 关键在于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文化传承创新, 传承是前提, 创新是动力。传承与创新两者相互统一, 相互促进。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 才能推进大学的现代化建设, 增强现代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现代大学作为人类传播、创造、发展知识的文化高地, 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 更要创新发展文化;不仅要研究回答现实社会思想理论问题, 更要研究回答人生发展的重大问题, 为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

文化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理性目标;创新是终点的超越、平衡的打破、动态的延伸、高度的提升, 敢想敢为、敢于超越。文化创新就是大力倡导敢为人先、敢于超越、敢于求异、敢于竞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是现代大学文化创新的灵魂所在, 是现代大学办学的普遍规律。崇尚科学就是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矢志不移、一往无前, 追求真理就是要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不畏世俗、不囿于权威。文化创新要树立“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价值取向。在科学发明上只承认第一、不承认第二, “一千个第二也顶不上一个第一”, 勇于开拓认识世界的新概念、新理论、新视角。科学研究是一种极其高尚的理性和精神追求, 是探索性、创造性的智力劳动。科学方向要与时俱进, 科学人才要成为大师、名师, 科学成果要有重大影响, 科学平台要有交叉融合。科学需要积淀, 学者需要执著。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认真读书, 多思慎思, 关注现实世界, 注重学术积累。

三、新使命落脚文化育人

现代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新使命, 归根到底要落脚在坚守文化品位上, 落脚在实现崇高理想上, 落脚在文化育人上。

大学是社会文化思潮的“码头”, 社会上“刮风下雨”, 高校就要“伤风感冒”。高校现在表面上比较平静, 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碰撞、交锋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学是多元文化表现最为集中的地方, 思想文化思潮出现了多样化特点, 既有主流意识形态, 也有非主流意识形态, 有的是处于中间的意识形态, 甚至也有反主流的意识形态。就文化分类讲, 既有先进的文化、健康有益的文化, 也有落后的文化和腐朽的文化, 大学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坚持主流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坚守文化品位。我们要深入研究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多元共生理念, 承认尊重文化多样性, 促进各种文化相互学习借鉴, 使先进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在包容中实现引领、在共存中巩固主导。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育人是大学的本源价值。大学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培养青年学生的崇高理想信念。在思想道德建设上, 要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理想信念是支柱, 民族精神是灵魂, 道德情操是基础, 全面发展是目标。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确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 在集体中求得发展的价值观念, 在创业中实现人生理想的价值观念, 诚信受益的价值观念。胸怀远大理想, 陶冶高尚情操, 培育科学精神, 立为国奉献之志, 立为民服务之志, 牢牢把握人生的正确航向。

文化育人还要强调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使学生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 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 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 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 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站在世界高度肩负新使命

肩负现代大学新使命, 必须体现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 大力推进大学国际化进程。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 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博采众长, 充分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篇3

摘 要:先进性别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先进成分,也是大学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创新先进性别文化是高校的社会职能,有利于高校和谐发展。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应做到以下几点:发挥好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先进性文化进入课堂,进入教材,进入大学生头脑;创新宣传教育的活动载体,使先进性别理念融入大学文化;研究并创新先进性别文化,以先进的性别文化去引领社会。

关键词:高校;先进性别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22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144

先进性别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传播、继承、创新是大学的使命。大学在构建先进性别文化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优势,主动摒弃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性别文化成分,弘扬与继承中外文化中的先进性别文化,同时发挥自身研究专长,不断创新性别文化,使其永葆先进性,以确保自身在构建先进性别文化上始终走在全社会的前列。

一、先进性别文化与高校的关系

高校是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才能真正科学发展。先进性别文化是一种引领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也是实现高校和谐发展的先进理念,它与高校事业发展息息相关。

(一)传承创新先进性别文化是高校的社会职能

大学一直在承担着传承与创新文化的职能。高校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内容比较宽泛,传统的文化要继承,优秀的外来文化也要吸收。先进性别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优秀成分,大学要很好地传承,同时西方文化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分,大学在先进性别文化研究中应该积极吸取其精华。总之,大学在传承与创新先进性别文化上身担重任,也定会不辱使命。

(二)先进性别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一部分

性别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宣扬男女平等不分国界,不分意识形态,实现男女平等和谐发展有利于人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应该是全人类的共识。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具有封闭性和包容性,一方面它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另一方面它又会主动传承社会文化,积极吸取社会主义文化的有益成分,使得大学文化在社会文化这个大系统中既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又与社会文化和谐共生。先进性别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优秀成分,是大学应该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大学文化的优秀内容,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先进性别文化有利于高校和谐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把人民摆到了文化建设的中心位置。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则强调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无论是文化建设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以人的和谐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

再看先进性别文化,它是以男女平等这项基本国策为政治前提而提出的,同时性别公平又是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男女两性平等和谐发展。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占人口半数的妇女的发展,就不能称其为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其科学发展必然也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因此,弘扬先进性别文化,实现男女平等和谐发展有利于高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先进性别文化的传承

大学主要围绕高深知识进行活动,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育人作为大学最基本的功能,无疑是大学传承文化最重要的途径。

(一)发挥课堂这个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阐述“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任务中指出,要“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党中央把国民教育作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具体部署和明确要求,说明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责任重大。从当前高校开展性别教育的情况来看,一些高校是把性别教育作为文化素质课堂的内容,让学生凭自身兴趣去听课,没有硬性要求;一些高校是把性别教育作为通识教育课让学生来选修;个别高校是把性别教育作为必修课引进入了思想政治课堂。从性别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它需要一个学科作为支撑,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这样来看,性别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另外,性别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培养和提升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面对其教育对象时,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其性别的存在,在尊重和培养人的个性时,往往也忽略了性别的差异和对性别个性的关注。而性别是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决定人一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将性别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大学校园中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拓展和方法论的改进。

(二)创新宣传教育的活动载体

男女平等国策的宣传教育工作需要高校宣传部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马列主义教研部)、团委、工会及妇女组织、学生社团等多部门发挥各自职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充分调动起思政教师、辅导员、管理干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并利用校内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宣传中央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积极倡导男女平等、男女和谐发展的进步观念,努力营利性别和谐的良好舆论环境,使先进性别文化深入人心。

(三)将先进性别理念融入大学文化

传承文化其实也是建构文化的一个过程。先进性别文化只有融入大学文化,才能真正进入大学人的头脑,变被动的灌输为一种习惯的养成。先进性别文化也只有融入大学文化,才算是对这一文化最好的传承。大学文化包括内层的精神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外层的物质文化。先进性别文化的传承要由内而外,在办学理念上体现先进性别文化,在领导决策上体现性别文化,在制度设计上体现先进性别文化,并在各种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确保先进性别文化的落实。

三、先进性别文化的创新

文化创新实际上是多元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整合过程。所谓文化整合,是指对本土文化进行选择性继承,对异源文化进行吸收、融化、调和的过程,先进性别文化的创新也理不开这个过程。

(一)积极吸收社会文化的优秀成分

这里之所以说是社会文化的优秀成分,而没有用传统文化的字眼来表述,是因为传统文化中实在是很难找到先进性别文化的成分。我们要继承、创新的是当下社会文化中有关性别文化的优秀成分,而有别于传统文化。文化创新是以文化继承为前提的,只有较好地继承文化,才具备了创新文化的资本。因此,要以当下先进性别文化为创新的源泉,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大学独有的价值理念为取向,进一步明确先进性别文化的选择标准,把符合标准的先进成分较好地继承下来。

(二)善于借鉴外国先进性别文化

大学是多元文化传播、交流和整合的中心,在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学国际化的进程中,面对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博弈,先进性别文化的创新要努力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实现西方文化的本土化,就是在两种文化碰撞、交流后进行整合,让异源文化中精华部分经过改造,加入本土文化这个大家庭;二是要实现本土文化的国际化,就是把异源文化作为一面镜子,通过照镜子看到自身文化存在的不足,并以异源文化中先进成分为标准,将本土文化中落后成分进行剔除或者改造、完善,使本土文化与异源文化在存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求同。

(三)研究先进性别文化理论

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都离不开对人类文化的研究,因此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也是现代大学传承文化、交流文化的基础。基于这种认识,现代大学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创新中心。高校要发挥理论研究的优势,进行现代妇女理论、性别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研究。理论研究过程中,大学既要加强与政府、妇联、兄弟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合作,还要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以共享科研成果,共同繁荣和发展先进性别文化及其理论。创新的文化最终还要传播出去,为外界所知才算完成了文化创新的整个过程。大学可以通过学术研讨会、媒体、学术期刊和其他出版物等,将创新了的文化从“象牙塔”内传播出去,以先进的性别文化去引领社会。

参考文献:

[1] 胡晓红.性别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2] 刘智运.现代大学:积极引领先进文化的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3(12).

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篇4

好,接下来,回归比赛。基于一开始对方辩友对于当今时代现状的错误理解下,对方辩友犯下了第一大错误,忽视了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举个例子,现在建了一个大坝,但是大坝的地下漏水了,现在我们拼命地往上面建是没有用的。我方不否认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形成短板效应问题,现在文化传承这一块出现严重问题我们却不管。所以即使文化创新做得再好,文化发展一样只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接下来,对方辩友犯的第二大错误就是您方举出了很多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缺失,但是很遗憾混淆了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区别。科技创新侧重于生产力层面等实际问题,而文化创新侧重思想观念创新。两者概念完全不同,并且形成著名的“双轮驱动”效应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对方辩友用科技生产力问题来论证文化创新的缺失性显然不妥。但是文化传承缺失严重的现象是大家都看得到的。因此,还是文化传承缺失更为严重。

最后对方辩友最严重的问题是忽视了文化传承的一个意义所在。在当今时代,我方从一开始就并不否认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并且认同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文化传承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中华民族文化5000千年的历史能到今天靠的是什么,是传承!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剩下我们中国,就是因为我们祖祖辈辈对一个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

传承文化经典 创新中医现代化 篇5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并推进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科技部的支持下,近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主持的“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体系与中医现代化技术研讨会”得到了多方的密切关注。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推动中医信息化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必将对中医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该项目将会是中医现代化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也是中医现代化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多方鼎力支持 发展中医现代化

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多领域的合作研究,中医学的发展也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科学手段来辅助医疗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依靠数据分析和知识发现来归纳中医学的规律性,再结合医学专家的理论解释形成医学发现、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最终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及与其它医学理论的融合。

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科技部社会发展司、中国中医科学院、卫生部卫生管理研究所以及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有关领导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并就这一平台的构建思路和建设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作为全球信息技术领导厂商的 IBM 也应邀出席本次研讨会,在 IBM 首席技术执行官叶天正博士的带领下,IBM 团队也和与会嘉宾一起分享了基于IBM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以及标准术语等技术的基础上,解决中医科研临床一体化技术难度的创新想法和实施建议。

据悉,借助中医信息标准化、数据分析及中医知识发现等技术突破,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科研项目以期在未来三年的时间内,分阶段的针对三大疾病如糖尿病、中风、冠心病,建立以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分析为核心的多维分析系统,并针对多种中医临床问题进行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应用研究和学术交流。

中医现代化的探索之路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及项目负责人刘保延表示,早在200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就开始了“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该课题研究进行了五年的时间,在去年结题验收以后,在北京市市委的支持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和开展行业专项,希望把这个专项开展到全国更多的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今天的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科研项目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项目总体的思路和方法已经紧密的和中医现代化的进程联系在一起。”

事实证明,中医的研究离不开临床,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离不开临床的实践。以前的中医研究主要靠经验积累,在大量的原始病例和临床观察的过程中记录下有用的信息,将信息收集起来并进行重组、融合和利用。目前实现这一过程的方法大都用纸张来记录,而重组则是通过大脑来记录。医生再将感悟和记录的结果用到实践当中进行升华,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进行简化和快速提炼分析,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提高其效率和性能,则是中医现代化在发展当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根据这个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进行了“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研究模式。以人为中心,以临床事实为导向,以假设和模型为驱动,将临床研究与计算模拟研究相交替,最终实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创新方法迎接技术挑战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科学技术出现了从分析向综合、局部到整体、结构到功能、静态向动态、简单向复杂的转变。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创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来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

中医药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是多门新兴学科在信息技术研究和医学创新方法论上的重叠,其中一些重要的技术挑战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与探索,如:中医术语体系的形式化表达、临床标准术语集与书写术语集的映射与整合和大规模术语加工平台及术语服务发布;中医临床信息内容和组织的信息建模、形式化知识表示、临床自然语言处理、科研数据的抽取与转换和非结构化信息处理;由海量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而产生的对计算性能的挑战,以及由于各类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可用性、有效性及效率的不同,需要寻找适合中医学特点的知识发现框架并对知识建模;其中涉及的相关技术还包括分布式科研数据采集与共享网络架构、海量病历数据的存储技术、异构数据整合、数据服务发布,中医科研数据共享中的数据安全等。

科技部有关领导的发言为这次研讨会做了最好的总结和注释。“西医是从结构的角度、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认识,而中医是从功能的角度,从现象的角度认识生命和疾病的规律。实际上这两个医学体系认识的是同一个医学对象,这两个医学体系各有所长,应该优势互补、互相融合,两个医学体系都要完善自己。生命现象复杂,中医讲天地人相应、个体化和辨证施治,讲临床和科学用药。两千年前,中医没有任何现代技术的情况下,没有设备帮助的情况下就靠感官掌握着人的疾病和健康的规律,而且通过干预达到了有效的预防,这里面是有它的科学内涵的。如何把中医药历史积累当中有科学内涵的东西转化成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这是科学和医学的前沿问题。这个转述不是简单的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也不是从中文到英文,而是科学内涵的转述、重新表达。这种重新表达需要我们用许多手段转换,包括信息技术手段,把个人的经验变成一个规律性的东西,让别人很容易的掌握、传承应用和发扬。科技部提出的这个命题是对整个现代科学的挑战。今天有很多西医的专家,有很多搞计算机技术的专家,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把中医的发

武术文化在高校传承的现状分析 篇6

武术文化在高校传承的现状分析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作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目前武术文化在高等教育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对武术文化的渴望以及高校在武术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旨在为高校体育工作在武术文化的传承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作 者:姚向珍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1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640关键词:武术文化 高校 传承 现状

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篇7

关键词:档案文化,高校文化,文化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了重要部署。2012年10月30日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的讲话特地以“谈档案与文化建设”为主题, 着重提出:“档案是文化的一部分, 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 相当于‘根’或‘核’的那一部分。建设文化强国, 必须建设与之相匹配的档案强国。” (1) 可见档案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和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必须重视高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对高等院校提出了“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 为高等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档案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这里笔者从档案与高校文化的关系说起。

一、档案与高校文化的关系

对于文化的理解, 每个时期, 甚至到每一个个人都有所不同。笼统地说,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余秋雨给文化一词下了一个最简洁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造集体人格。每一所高校, 其实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 在校师生就是组成这个社会的基本元素, 师生通过在校园里生活、学习、工作, 为了学校的发展追求着更高更远的目标, 经过一代一代的积累, 一步一步的升华, 逐渐积淀成为一种集体人格, 而这集体人格反映出来的就是这所大学的文化, 也是这所大学的灵魂所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对档案作出了如下定义:“本法所称的档案, 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高校档案是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办学活动与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历史记录。

高校文化通过师生的气质、语言、举止表现出来, 是文化的具现化和档案的抽象化;档案是通过文字、影像等形式固化在物质上的文化, 是高校文化的实体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档案的出现, 没有了档案, 文化将会断裂, 甚至空白。高校如果失去了档案的支持, 那它的文化只能成为无根之水、无本之木, 更谈不上传承和创新了。

二、档案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鉴于档案的原始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其在继承、保持一所高校文化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是一所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量。档案是一种历史的存在,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一) 档案是高校文化传承的载体

文化是在不断地创新和积累, 文化因为积累才得以厚重, 没有文化的积累, 就不会有文化的进步。一所高校, 如果没有了档案的支持, 那么它的历史将由于失去佐证变为传闻, 它的文化也会随着时间消失, 这所高校的进步与发展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只有认真做好档案工作, 保护保存好档案, 才能保存好这所高校的文化, 同时也是对高校本身文化的一种肯定。

档案也是一所高校宝贵的财富, 是一种可以循环使用的文化资源。它通过真实记述和反映高校在各个时期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教学科研成果、校园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再现高校发展的全部历史和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全部过程与成果。 (2) 因此, 档案是高校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 档案是高校文化传播的媒介

文化是通过人们的传播来实现传承, 而传播则要借助传播媒介的力量, 档案在高校中就是肩负着向社会传播本高校文化的责任。在符合《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前提下, 通过开放档案目录、全宗指南、计算机查询、举办档案展览等方式, 进一步对档案进行开发和利用, 这样既能为高校文化与内涵建设提供更多的借鉴和数据支持, 还能拓宽档案工作的辐射面, 把学校文化推向社会, 令大学优秀的文化和传统能在这个更广阔的领域进行传承和延续。

(三) 档案是高校文化转变的证明

高校档案从总体上包含了整个高校的概貌, 具有深刻的时代性, 反映着不同时空所特有的文化阶段。它记录着一所高校努力实现阶段目标所做出的努力, 反映出该阶段高校的师生生活, 精神面貌, 而这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就是文化。

(四) 档案是高校文化创新的基础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能持续发展的

关键因素, 也是文化维持其生机与活力的必要条件。文化创新是在具备合适的内在基础和一定的外部条件下, 通过对前人的经验、思维方式、历史轨迹进行科学研究后实现的。高校档案中记录了大量的高校文化建设的成果以及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情况, 高校管理者通过对这些成果与过程的研究, 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进一步掌握高校文化发展的规律, 推动高校文化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高校档案还记录着本校师生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研究, 教学方面可以找到特色之路, 科研方面可以借鉴前人的科研方法和科研成果, 少走弯路, 早出成果, 管理方面可以形成独特的管理风格和管理理念, 从而在各个方面不断充实和丰富原有的高校文化, 继而推动文化实现创新。

综上所述, 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校上下凝心聚力, 社会总体环境的支持才能得以成功。高校档案作为记录这些文化创新形成过程与结果的载体, 实现文化传播的媒介, 更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注定要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杨冬权.谈档案与文化建设—在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的讲话[M].中国档案报, 2012-11-8 (2379) , (第一版) .

[2]方德生.略论高校档案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J].兰台世界, 2013.2 (中旬) .

[3]余秋雨.何谓文化[M].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9-1.

[4]UOA埃思.档案学:国家和文化传统, 还是一门国家学科[R].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报告集.

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篇8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传承创新 功能性研究

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整合、创新传播作用。

一、导向性

文化传承创新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可以确保文化本身的政治性与价值性。具体来说,有利于主流文化的倡导,主流文化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可以对其他文化进行指引,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的,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思想可以让青年们保持清醒头脑,规范自我行为,提高文化素养;引导亚文化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包容亚文化的特殊内容,协调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促使亚文化中的反主流内容在主流文化影响下获得个性发展,齐心协力共建社会主义文化;抑制反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那些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坚定意识,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腐蚀,让自身不受到反文化影响,主动学习积极先进的健康文化。

二、文化整合性

我国是多民族多区域国家,这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同时世界文化思潮也在不断融合碰撞,这些外来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学习借鉴,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各种类型的国内外文化进行选择吸收、融合批判、过滤摈弃,整合为适应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并保留各自特色的文化整体,形成主流文化指导下多文化并存的勃勃生机态势。各种文化经过整合为后来的传承创新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主要有两类:对国内文化的整合选择吸收中,保留整理合理成分,同质因子吸收到主流文化并加以倡导传播,不同质加以引导确保价值取向,形成主导文化共性与各种文化个性并存局面;对于外来文化的整合,吸收其积极进步、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的文化成分,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内容,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这样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识别分辨能力、良好的独立判断力。

三、创新性

创新是文化灵魂,是文化保持活力、保证发展的基础。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整合传播都蕴含着创新,通过不断创新来发展民族精神与时代内涵。

1. 更新文化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与时俱进的实践活动,它教授给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往往是最新的,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所具备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传播载体,传播的内容必定是与时俱进的,这种文化内容的更新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实现的。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高校需要先按照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代面貌来制定目标,这是创新的直接表现,然后选择符合实际并具创新意味的教育内容,最后运用精当富有创意的教育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承载的文化内涵传授给受教育者,将其中的文化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也是文化内涵创新的过程,为以后的实践活动打下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开放思维,积极主动地学习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吸收他们的精华,借鉴他们的科学方法,把他们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人文创造融进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素材以丰富扩充教育内容,多策划出有新意的思政活动,不断更新文化内涵,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2. 培养创新人才。高校作为人才的培育基地,必然会教育出各种人才。教师按照时代要求对文化做出解释,扩展新的文化内涵,通过各种内容丰富、创新方法的教育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来积累经验,发展为具有创新力与超越性的创新性人才。在具备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之后便可创造性的吸收国内外的优秀文化成分,推动文化的传承创新。

四、传播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文化传播,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播主流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与积极外来文化等。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文化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包括马列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这些作为主流文化的重要成分,必须大力传播,并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向大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受教育者们参与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激励大学生振兴国家与民族的信心。

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民风民俗等,其本质就是道德教育,是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规范。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中要大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它们进入教材课堂、生活活动中,形成寻求真理、报效祖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对大学生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文化传播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社会责任感,形成完善健康人格,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起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团结并鼓励大学生为现代化建设付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匡坤涛.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及实现途径[D].西南大学,2010.

[2]张和平.文化:在两种相反方向力的作用下发展[J].学习勾探索,1995(3).

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篇9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什么怎么做

是什么传统文化为什么怎么做

1、如何理解文化多样性?(1)是什么: 含义p31、集中表现(民族节日:地位、作用;文化遗产:地位,意义,如何保护)(2)为什么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尊重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3)怎样做: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态度可展开);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要理解两个错误倾向)

2、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有利于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3)有利于加深了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构建和谐世界。

3、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融合的原因 必要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重要性: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利于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4、如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1)尊重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2)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4)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必须吸收、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6)既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

国际影响力。(7)充分利用文化交流的途经和手段(尤其是大众传)注意:理解区分途经、手段(媒介)、大众传媒作用。

5、为什么保护文化遗产?如何保护? 为什么:(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财富。(2)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怎么做:(1)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处理好旅游开发和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

(2)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让人们真正懂得和理解世界遗产的价值,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公约意识。

(3)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

6、有关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越来越重要):含义、继承性表现、特点(区分)、双重作用、原因(为什么要继承)、对待 为什么要继承?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传统文

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2)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

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

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

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7、为什么进行文化创新?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为什么: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源泉、动力),是文化自身的发展内在动力。(2)意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怎样创新:

(1)根本途径(实践):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立足于社践,是文化创新的基

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纵向)注意:取、去、推、革、不能离开„空谈 体现时代精神(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横向)注意:吸收„有益 海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纵向与横向)(5)积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创新。

8、教育的重要作用。

(1)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重要角色。发展教育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教育发展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4)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立德树人

(5)发展教育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

9、易错易混点、知识联系点

1、民族节日的地位作用和文化遗产的低位作用(准确)

2、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民族文化的作用p32,联系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p42,联系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p72。

3、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不是唯一手段。

4、区别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5、文化创新的根基和文化创新的基础不是一回事。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上一篇:混凝土工程实施要点下一篇:酒店前厅主管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