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精选8篇)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 篇1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

王晓娟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面向大学生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可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创业大学生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尤其是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因此而日趋严峻。大学生因其高素质、适应能力强、思维活跃等特质而成为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通过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梦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创新创业教育涵义

所谓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训练基本的创业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

二、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模糊

调查数据表明,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甚至教师对创新创业理念认识不清,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简单的就业培训和企业家速成教育,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对素质人才创新思想及能力的培养目标,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初衷。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一种“业余”教育,并没有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即便是纳入其中,往往也忽视了其与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关联,没有将其有效的融合到专业课程体系当中,使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三)高素质教师队伍匮乏

目前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虽然知识较为丰富,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教师并没有经过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培训,缺少创业经验和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因而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更多倾向于理论说教,无法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预期目标。

(四)创业氛围与实践环境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环节。然而,由于诸多因素很多高校无法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实践平台,失去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教学氛围和实践机会,创新创业教育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观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置于首位,强调其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的培养。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意义,才能更好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二)构建科学课程体系结构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教育论文 )高校可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发展方向,将创新创业教育有计划、分阶段地逐渐融合到现有教育体系结构当中去,形成功能互补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如:在初期阶段以公共课或专业基础课形式开展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其间可结合相关专题讲座,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第二阶段可依据其专业特点开设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与深化。对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亦可借助选修课程的选取拓展其个体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则通过实践课程或参与校内项目的研发引导学生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

(三)加强课堂教学建设

改革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就需要以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为指导,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应依据其专业特点,结合现有创业案例设计教学活动及内容,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拓展创新思维,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清楚的意识到,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辅助设备,发挥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优势,配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方法有效完成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以体验式教学为例,体验式教学方法以创业环境状况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模拟或参与创业实践,帮助学生从教学和实践中体验创业理念、理解创业规律、激发创业热情、培养创业能力。

考核形式,应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在完成对基本理论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可通过学生参与完成具体创业项目案例的方式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及操作技能的考核。此外,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及应变能力的评估也应纳入考核范畴之内。

(四)构建实践教学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通过创业实践可以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获取创业活动的真实体验,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与目标,为今后投身创业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高校应切实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和成果孵化基地建设,通过校企联合等模式,广泛搭建学生创业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操作平台。

四、结语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高校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实现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具有其重要意义。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 篇2

一、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1.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 还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创业不仅能带动就业, 而且能促进技术的创新和转化, 促进产业的高度化, 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是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民办高校是面向市场办学的, 其生存和发展直接受控于教育市场,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使得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此外,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校制度的改革,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突出问题。[1]在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可以健全学生的素质, 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从而提升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 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3.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需要,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创业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创业不仅能带动就业, 而且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从而有效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创业可以促进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更新,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能有效支持、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繁荣。

二、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施现状

(一) 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1. 围绕“挑战杯”, “创业计划”等创业大赛,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创业计划大赛起源于美国, 在国内最先由清华大学举办。“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自1999年开展以来, 其规模与影响逐年增大, 各省市县区等都在组织各种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为了参加创业竞赛, 各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2. 通过创新创业讲座和报告大会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通过聘请企业家、创业家和政府官员等来校进行创新创业讲座, 或组织创业家、成功创业学生等的创业报告大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热情。

3. 依托实训中心、实训基地或企业等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依托大学生创业实训中心, 创业基地或企业, 通过创业实践活动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注重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只有少数办学规模较大, 资金实力雄厚的民办学校建立了校内大学生创业实训中心。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就建立了数控模具实训中心, 汽车拆装及维修实训基地, 酒店管理实训中心等来开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2]湖南长沙医学院与100多家用人单位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争取企业对学校创业教育的支持, 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与实践。

4. 通过就业与创业指导,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使得面向市场办学的民办高校纷纷开设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 通过就业与创业信息咨询, 知识与技术指导, 经验交流等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和需求,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二)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创新创业教育普及程度低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自发、分散、摸索阶段, 其重点往往停留在创业计划大赛和就业指导上, 而对于大学生创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培养相对缺乏, 一些民办高校甚至仅在学生毕业之际才开始就业与创业指导。在民办高校毕业学生的抽样走访调查中, 有91.69%的学生表示并未接受系统的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而78.38%的学生表示一般通过创新创业讲座、创业报告大会及就业指导等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由此可见, 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普及程度很低。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所以,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解决就业难问题是极其必要的。但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真正自主创业的还很少。

(一) 创业认识存在不足, 创业比例低

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还不强, 缺乏创业信心与动力。在抽样调查中发现23.49%的学生表示如果毕业实在找不到工作才会考虑自主创业;65.74%的学生认为创业很难, 自己还不具备基本条件而暂时不会考虑自主创业;42.56%的学生有过创业的意愿, 但不知该如何去创业;只有5.09%的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后将自主创业, 这与美国20~30%的实际创业比例相比就差距很大了。

(二) 创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缺乏, 创业能力弱

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 目前民办高校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普及程度与力度还很低, 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缺乏。此外, 学生往往没有创业经历和经验, 创业心理素质差。而自主创业又涉及到营销、管理、税务、法律等方面, 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自主创业中的风险与决策。从而, 大学生创业能力弱, 创业失败率高。

(三) 创新创业环境不理想, 创业困难大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创新创业环境还不理想。从社会环境看, 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还不够;在文化传统方面, 尚未形成创业文化;从家庭环境看, 不少家长认为学生在校只需学好书本知识, 毕业能找份工作就行了, 所以不支持甚至反对学生创业。而就经济环境而言, 创业资金不够, 政策扶持力度有限。目前, 虽然政府设立了各种创业基金, 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创业, 但基金有限, 学生实际获得基金资助的比例很小, 学生申请创业贷款程序复杂。所以, 创新创业环境不理想, 学生创业困难大。

四、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科学

目前, 民办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及定位上的不科学。许多民办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主要职能之外的“业余教育”或“精英教育”, 有些学校甚至将创业教育仅仅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补充。创新创业教育定位的不科学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二) 创新创业教育薄弱, 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多学科、多领域、多技能等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社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养与储备的不足, 使得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民办高校往往进行的还是就业教育, 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正规高等教育教学计划, 很多学校仅在就业指导课中存在创新创业的部分内容, 或者开设少数的经济管理类选修课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而国内外已有的相关创业教育课程如“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和SYB (中文“创办你的企业”) 等培训体系基本上还未引入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严重缺乏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的严重不足, 是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薄弱的主要原因。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训练、组织管理、评价监督等的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与参与, 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 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自发、分散、摸索阶段, 尚未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组织管理、服务保障、评价监督等机制还很不健全。

(三)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服务平台缺乏

创业实践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方式, 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一方面, 民办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科学;一方面, 由于创业实践活动需要资金、项目、场地、设备、设施等, 民办高校往往因为办学实力有限或从短期利益考虑, 从而对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此外, 由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 社会创业环境不理想, 创业实践服务平台缺乏。

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发挥民办高校办

学特色, 政企校三方合力全面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推进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手, 需要社会、家庭、媒体的大力支持与参与。民办高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 发挥自身办学特色, 通过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合力,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一)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科学定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创业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创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创业教育的实践不仅直接参与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且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攒下了后劲。[3]同时, 地方高校的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实力的支持和保障。所以, 民办高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 根据区域优势以及自身优势, 结合政策方针, 科学定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师资力量是关键。民办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特点与需求, 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资质培训, 同时激励或委派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 通过实践积累创业经验与知识技能, 储备专职教师力量。另一方面通过聘请企业家、创业者、投资家、政府官员等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政府则应尽可能为民办高校师资建设提供适当的资金资助、师资培训、政策扶持等。此外, 还要加强与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经验交流、学术研讨等。通过这些措施, 就可以从数量与质量上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建立多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民办高校要根据区域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结合自身办学特色, 建立多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涵盖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法律、道德、区域市场与经济、区域人文与道德、区域政策与法规等方面。民办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 并将区域创业教育内容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民办高校可以开设与创新创业有关的道德和心理素质课程, 培养大学生创业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和应对创业的心理素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课程,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基础知识技能;加强创业实践课程建设, 将创业实践课程结合实际创业活动进行,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开设适合区域经济特点的特色专业课程与技能培训, 为区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政府则应赋予民办高校自主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权利, 让民办高校能即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设置特色专业课程, 实现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4](224)

(四)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政企校合力组建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平台

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平台的组建, 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 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政府应建立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来引导、激励、支持和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政府要根据地方区域的实际情况, 整和各种社会资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 加大创业项目扶持、创业培训、创业基金投入、法制建设保障等。此外, 政府还可以“通过赠与或提供贷款等形式向私立学校提供资助”, [5](58)加大对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与资助力度。民办高校则应立足区域经济建设, 发挥自身办学优势, 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联动建立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平台, 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 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 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五)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构筑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民办高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 全方位构建包括组织管理、服务保障、评价监督、激励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民办高校要组织教务处、学工处、科技处、就业办等各个部门, 秉着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原则, 建立协调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组织管理体系。民办高校要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保障机制, 应加大创新创业信息咨询与指导中心、创业培训中心、创业实践基地等的建设, 加大创新创业基金的投入, 制定系列创新创业服务保障制度和策略, 切实将政府的政策方针支持到位。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监督机制, 将大大促进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学校可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考评, 实行创新创业素能与学生的学分、奖学金评定等直接挂钩。学校还应将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情况与教师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同时, 政府职能部门要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普及程度, 成功率和质量作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评价指标, 把创新创业教育情况作为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的建立, 学校和政府则可通过积极宣传创业典范, 提供创业基金支持, 颁发创业奖金等措施进行。

总之, 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是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和繁荣的需要。民办高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 通过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手, 建立植根于产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 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编辑:颜关明]

摘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科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和创业实践服务平台缺乏等问题,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比例低、创业能力弱、创业困难大。民办高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 结合自身办学特色, 通过政、企、校三方合力, 科学定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多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民办高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小兰.浅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7, (21) :74-75.

[2]李钊.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办学特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3]朱其训.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J].华东经济管理, 2010, (24) :69-71.

[4]张剑波.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 篇3

关键词: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创新。

一、公益创业教育内涵分析

1.公益创业

我国《辞海》中对创业的定义:“创业,创立基业”,即指“开拓、开创业绩和成就,包括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公益创业”,指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Gregory,1998)。在中国,古人把仁放在“仁、义、礼、智、信”之首,慈善事业源远流长。厉以宁(1994)提出,中国将进入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第三次分配。20世纪40年代,晏阳初在国内外推进平民教育,和爱因斯坦等被推选为“世界十大伟人”。高校出现了默涵助学金以及洪战辉“教育”助学基金。

2.公益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心理意识、创业技能、专业知识等全方位、多领域素质的“系统整合性”教育活动。创业教育注重创业精神和开拓技能的培养,通过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更好地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提高发挥作用。在国外。早在1947年,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率先开设创业课程。截止到2005年初,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包括研究生院)开设了创业课程,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体系。美国高校(包括研究生)创业教育模式有百森商学院——培养创业意识为主、哈佛大学——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斯坦福大学——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为主等 。2002年,创业教育正式在我国启动。国家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业的试点院校。

高校创业教育并不单纯以经济利益作为衡量标准,而是与知识的创造传承相结合、与学术科技创新相结合、与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是公益创业教育。公益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公益创业教育已进入西方著名大学课堂。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成立岁只有10多年,却已经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公益创业家。2006年,全球商学院MBA排名前100位的范德堡大学的欧文管理学院推出金字塔全球扶贫计划。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至少有30个大学教授“公益创业”的课程(Dahle,2004),世界著名的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以及牛津大学等都开设了相关的研究中心。2007年4月16日,我国首个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在湖南大学批准成立。公益创业教育在中国还处于萌芽阶段。

二、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强调教育公益性和社会性。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人才培养价值取向。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六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有利于改变高校存在专业口径过窄、人文教育薄弱、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诸多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培养。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真正创新素质和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帮助学生具备必备创新技能,强调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注重学生如何学,学什么等方面,从而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2.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有利于和谐创新“全人”的培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高等学校是社会有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文化和技术的重要集散地,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和谐大学校园应当是以人为本、充满活力的校园。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育人,构建和谐大学校园,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展高校公益创业教育,通过“系统整合性”教育活动,全面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心理意识、創业技能、专业知识等全方位、多领域素质,培养为他人、为社会的“全人”,就是以人为本。

3.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Lewin提出了“行动研究”理论,美国诺奖获得者Lederman提出了“Hands On”的学习模式,被有关国家列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韦钰,2004)。“硅谷之父”Frederick将校园智力成果产业化,使得产学研的横向结合和集体学习模式得以实现。方柏林(2006)认为,美国高校公益教育事业主要有纯粹的社区服务、带有学习性质和慈善公益性质。国内外名校许多是通过创业教育提升学校品牌形象和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被誉为硅谷的“心脏”的斯坦福大学,据统计,斯坦福师生创办了惠普、思科、Google、Yahoo、SUN等著名企业。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使其成为美国乃至世界顶尖大学,学生具备服务社会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大学应该建设创新研发机构,培育科技创新团队,依靠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公益创业教育组织体系包括教学体系、研究体系、实践体系等,高校以公益创业拓展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转变思想观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认识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作用。美国是世界上实行创业教育最早最成功的国家。麻省理工学院(MIT)自1990年以来,师生平均每年创办150家新公司,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雇佣110万人,创造了2320亿美元的销售额,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果麻省理工学院(MIT)校友和教师创建的公司组成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将排在世界的第24位。创业教育及创业精神对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1990年以来,美国每年都有100多万个新公司成立,创业者们彻底改变了美国经济,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商业价值。当今美国财富中超过95%是在1980年后创造出来的。美国的创业革命,得益于始自1960年代的创业教育。因此,创业教育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指出,高等教育者不仅是求职者,而且应该也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世界创业教育首屈一指的美国百森商学院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是面向“创业革命开发人力资源的教育创新”。因此,创业教育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作用重大。

2.加强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促进规范化发展。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组织机构是领导和协调创业教育,是搞好创业教育的保证。美国、澳大利亚高校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非常完善,从创业教育各个角度发挥指导、督促和纽带作用,使教学、科研、实践等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者,实现了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在国内,江西省教育行政部门2003年提出了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的要求。2003年成立的江西师大商学院创业教育中心,与南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江西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合作,共建“江南创业管理学院”;2004年在江西师范大学挂牌成立了“江西省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设立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但是,我国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多数高校没有建立专门机构,创业教育还处于无组织或松散状态。

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必须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促进其规范化发展。要建立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校领导是创业教育的领导者和决策者,负责理念、目标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各教学单位各司其职。此外,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还必须有富有特色的师资队伍。除了有精明强干的专职教师队伍外,还须从校内外聘请一批优秀科研人员为顾问教授,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同时还不定期请创业成功人士、投资家到学校演讲。多元化的精干的师资队伍为公益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3.构建完善的高校公益创业人才培养教学教育模式。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基本目标,发挥多学科优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才。在教育理念方面,要:(1)从培养专业型人才转向培养复合创新人才;(2)从狭窄的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创新教育;(3)从“维持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4)从解释论证型教育转向开拓探究创新型教育。

为了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应突破传统的封闭型模式,转向开放的外向型教育模式,要促使高等教育社会化。此外,要要促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要加强国际交流,人員国际流动,教育国际合作、课程的国际水准和借鉴国外教育经验等,培养站在时代和世界的高度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4.构建系统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研究体系。创业研究仍处于它的青春期(Low,2001)。美国第一次创业学术会议是1970年召开。美国管理学会于1987年将创业研究正式纳入了管理学科。专业的期刊和杂志是创业研究者发表学术观点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渠道。在创业教育方面,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百森商学院等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在推动美国创业研究和实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斯坦福大学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其在创业研究也处于领先地位。斯坦福技术创业项目的教授也在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组织和战略研究方面做出了有影响力的研究。此外,斯坦福在美国发起了“创业教育圆桌会议”(简称REE),推进全美各大学的技术创业教育,后来推广到世界,并举办相关的国际研讨会。

目前,国内也着手对创业进行研究。2001年,我国已经正式成为全球创业研究协会(GEM)的成员。目前国内大学创业研究机构也非常多,有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创业投资研究中心和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等。尽管我国创业学术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我国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公益创业研究更是刚刚起步。因此,我们必须在公益创业学术会议、学术期刊、从事公益创业研究学者等方面进行努力,构建系统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研究体系,从而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5.积极营造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校园文化。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例如,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院与业界良性互动。除了正式的课程以外,学生积极组织和参与相关的课外活动。以斯坦福商学院为例,其MBA俱乐部非常活跃。斯坦福商学院创业研究中心直接指导的MBA俱乐部有创业俱乐部、高技术俱乐部、创业投资俱乐部。斯坦福商学院每年举办一次年度创业者大会,主要由MBA学生发起和具体运作,商学院创业研究中心负责指导。斯坦福学生还举办斯坦福创业者年度大会,邀请业界人士参加;斯坦福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也是完全由学生发起和组织的。大学内部各个创业项目、组织之间也有效沟通合作。斯坦福大学内所有的创业相关研究中心或项目、学生协会、技术授权办公室等联合组建了斯坦福创业网络,连接斯坦福所有创业“社区”。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起来的硅谷为斯坦福大学提供了充足的实训、实验基地和研究、开发基地,为师生创业搭建广阔平台,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营造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校园文化,要构建有利于公益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表达的综合平台,包括依托大学资源优势,设立孵化中心或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必备条件;鼓励学生跨年级、跨学科建设创业团队;开设系列公益创业教育讲座,比如举办博士论坛、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和校友报告会,特邀社会知名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来校介绍创业历程,交流创业经验。要设立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引导创业活动向长期化、社会化、实战化发展;定期开展有关公益创业活动大赛。

6.积极形成鼓励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为了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要借鉴国内外经验,积极加强外部联络。良好的高校公益创业社会支持体系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前提,社会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社会舆论的支持,要在全社会培育鼓励自我创业的社会文化,大力宣传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重要性。(2)政策的支持,政府部门要加强在支持公益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3)资金、技术的支持。应由政府牵头联合银行、高校和企业设置大学生公益创业基金,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提供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支持。(4)加快成果转化。政府、企业和高校应密切合作,加快对公益创业成果的转化,给予一定的投资、税率方面的优惠。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公益创业的热情,也能够推动公益创业成果转化的效率。从长远来说,这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馨. 什么是“Social Entrepreneurship”(公益创业)[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 2006,(02)

[2]赵淑雯. 论高校创业教育[J]. 教育科学 , 2006,(04)

[3]房国忠, 刘宏妍. 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 , 2006,(12)

[4]张帏, 高建. 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特点的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09)

本文是湖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集群的公益创业产学研结合与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项目(课题编号:07B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8年湖南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项目、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大学基地成果

申报全省杰出创新创业人才材料 篇4

基本内容

(专业技术人才)

一、目录

二、《吉林省杰出创新创业人才评选表彰审批表》

三、被推荐人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中、省直主管部 门)推荐材料(500字,加盖公章)。

四、被推荐人事迹材料(3000字)

五、被推荐人基本情况(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职称证、奖项证书等原件的复印件)。

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简历。

七、科研成果(成果名称,获国家及省以上有关权威机构认定、签定、证书、奖励证书等原件的复印件)。

八、主要科研成果在转化和项目建设中发挥作用(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附相关证明材料)。

九、其他需要说明的材料

以上内容要装订成册,并按照所列内容的先后顺序排列,列出目录,注明起止页码。材料不规范、内容不齐全、不按规定要求提供原始证明材料的,一律退回,不予受理。同时需要提供的材料:

1、《吉林省杰出创新创业人才评选表彰审批表》2份。

2、被推荐人500字的事迹筒介和3000字的事迹材料各

4份。

3、被推荐人300字的事迹新闻稿2份,同时在网上发送到人力资源市场处于丽华邮箱(YULIHUA0312@163.COM)。

4、被推荐人5寸彩色工作照片、生活照片各2张;2寸同版彩色免冠正面照片10张。

吉林省杰出创新创业人才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日

目录

一、《审批表》

二、推荐材料

三、事迹材料

四、人才基本情况

五、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简历

六、科研成果

七、科研成果在转化和项目建设中的作用

八、其他需要说明的材料

推荐吉林省杰出创新创业人才

评选表彰材料

(领办创办企业)

(或专业技术人才)

被推荐人姓名:------------------所在单位名称:------------------推 荐 部 门:-------------------

以创业教育带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篇5

日前,教育部学生司针对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类型和状况、高等学校工作人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等问题,在辽宁、安徽、上海、北京、广东、浙江6个省市对大学生和高校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和实地调查,梳理出了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类型和状况,了解了高等学校工作人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需求,分析了开展创业教育需要把握的重要问题和努力方向。

在江苏泰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出现了十多家大学生校园创业店。图为该校女生邱玉正在自已的水果店内接待顾客。她在去年开办了该校首家大学生校园店,利用课余时间和同学一起打理店面。

【背景导读】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有专家指出: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任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要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抓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关键,将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模式等适应时代进步、科技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二要坚持开放式培养。通过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同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共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三要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环境。从政策体系入手,完善激励机制,为拔尖创新人才潜心钻研学问营造环境,为他们脱颖而出提供条件。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大力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发挥自身智力资源的优势,适应提倡大学生创业的要求,广泛、深入地开展创业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能够在各种岗位进行创业的人才。

【调查篇】

1 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类型和状况

在全校范围纳入课程体系,全面进行创业教育。其特点是,教育理念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学校全体学生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建设了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基地,既有创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又有创业活动的实际的或仿真的操作训练,形成了新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模式,全体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如,北京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一些高等学校。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领导重视创业教育,有创业教育的理念,有专门的队伍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但是,在全校范围纳入课程体系,以全体学生为创业教育的对象,以学生主动学习实践为教育模式,全面进行创业教育的学校目前为数不多。

以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园区)为平台,以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为核心,多角度开展创业教育。以浙江的高等学校和广东等省的部分高等学校为典型代表的,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一批以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园区)为平台,以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为核心,多角度地开展创业教育的高等学校。

其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民营经济发达,有浓厚的`创业氛围,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高等学校主动在校内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场地,以一部分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为核心,开展创业教育。如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商职院、万里学院等一大批学校;二是创业教育与当地社会需要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这在很多学校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地处义乌的职业技术学院,每逢当地举办小商品交易会时,学校就会停课,让学生自己参与交易会的活动。

政府推动,多形式展开创业教育。在辽宁和江苏等省,出现了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推动高等学校进行创业教育。例如,辽宁省教育厅在全省确立了18所高等学校,给予“创业教育示范校”的冠名;江苏省教育厅对全省高等学校实行了“学校申报,审批确定”的方式,建立了10所创业教育示范高等学校,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其特点是,政府主管部门对开展创业教育有认识,进行了有组织的推动,促进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

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创业教育。5月,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借鉴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做法,首先发起组织了“创业计划竞赛”。近年来,全国性的“挑战杯”比赛是通过各省高校评比,再推荐参加全国比赛的形式进行的。随着各省区市发动力度的加大,“挑战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高等学校的领导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开展有关创业方面的教育。

在一些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起因和主要推动力是大学生创业大赛。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目前高等学校最为普遍的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之一。但是,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少。

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高等学校中不断得到拓展。在国家扶持毕业生创业政策指向的导引下,就业指导经历了从单纯对如何找工作进行求职过程性的指导,发展为对大学生的职业发

等主张。从此,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改革。

近来,创业教育在世界上形成了波涛汹涌的潮流。美、英、法、日等国的创业教育均已推广到初中甚至小学。特别是美国非常重视创业教育。早在19,美国的青年商业社便对高中生实施商业实践教育。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出美国大学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上世纪80年代,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大学生创业者掀起一场“创业革命”,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迅速发展,1979年有127所高校开设本科创业教育课程,已增至1600多所。美国已将创业教育纳入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

2 创业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大学生作为新增长的劳动力中优秀的群体,其创业能力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维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强弱和兴衰,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有关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和统计。例如,美国波士顿银行于发表了历时7年研究的题为《MIT:冲击创新》的报告。该报告显示,如果把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和教师创建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将排在世界的第24位,这说明了大学的创新能力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又如,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统计,1990年后该院师生平均每年创办150家新公司,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销售额达2320亿美元。另据统计,硅谷60%至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于MIT的创业计划大赛。美国有20%至30%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了自主创业。美国的财富95%是1980年以后创造的,这得益于美国大学培养的大批具备创业能力的人才。

可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

3 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目标开展创业教育

据统计,在我国的普通高校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9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57人,占我国两院院士总数40%左右。“十五”期间,高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61.9万项,其中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的“973计划”项目占立项总数的54.5%,承担的“863计划”项目数和经费额始终保持在全国的40%左右。目前,全国高校科研经费比19增长了5倍,国家重点实验室有63%建在高校。高校科研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创新成果。近5年来,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90项,占授奖总数的57.7%;获得技术发明奖89项,占授奖总数的64%;获得科技进步奖543项,占授奖总数的54.8%。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获得了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一等奖(共3项)。截至20年底,全国高校专利拥有量达4.5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拥有量2.6万项。

这些宝贵的科技人力资源和研究项目及成果,是高校科技自主创新的最大优势,是国家基础性研究的主要力量。高等学校拥有学科综合、交叉和渗透的优势,是科学知识创新的源头,能够提供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科技创新性成果,理所应当成为重要的知识创新主体。

作为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要求大学生具有对知识、技能的运用和创新的能力。创业教育是让大学生在学术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具备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创业素质,把知识技能转化为“知本形态”,知识技能转化为物质财富的能力,是主动型的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 篇6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服务政策,着力解决创新创业人才的住房问题,吸引集聚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厦创业、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依据国家、省、市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精神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创新创业人才专指我市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急需,试用期满合格,并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人才,包括新引进的人才、现有的在职在岗的人才以及柔性引进的高端人才。

新引进的人才、现有的人才是指户籍、人事关系已迁入厦门的人才。

柔性引进的高端人才是指按《厦门市人才柔性引进与人才居住证暂行规定》(厦府〔2004〕53号)、在不改变人才与原单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引进到我市企事业单位工作且持有《厦门市人才居住证》的人才中的高端人才。

人才经评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高端人才,第二层次为高级人才,第三层次为骨干人才。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辖区范围内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和市、区属事业单位解决人才住房问题。

第四条 解决人才住房问题的原则是实物配置和货币化补贴并重,多渠道、多方式解决人才住房问题,解决的方式主要包括购买人才住房、享受购房补贴和享受租房补贴。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的人才住房是指政府提供给人才购买、限定建设标准和销售价格的政策性住房。

本办法所称的购房补贴是指人才或人才以其配偶子女的名义在本市购买市场商品房时,市(区)财政给予货币化补贴。购房补贴每年300个名额,补贴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第一层次每人补贴80万元,第二层次每人补贴48万元,第三层次每人补贴32万元,名额各100人。

本办法所称的租房补贴是指人才在本市租住市场商品房时,市(区)财政给予货币化补贴。租房补贴每年300个名额,补贴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第一层次每人每月补贴2000元,第二层次每人每月补贴1200元,第三层次每人每月补贴600元,名额各100人。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0个月。

上一层次购(租)房补贴名额出现空缺的,空缺的补贴名额可依次下调使用。

以上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金额标准,可视市场房价和房屋租金价格的变化适当调整。

第六条 人才住房的建设和供给,采用政府投资建设、政府收购回购等方式筹集人才住房房源。

市政府分别在各区选择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地点,精心规划,首期开发建设各200套,之后再根据人才的实际需要开发建设。

第七条 市人事局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市(区)两级财政部门负责人才住房项目的资金筹措,安排购房补贴金、租房补贴金和人才住房工作经费。

市规划局负责人才住房建设用地选址、建筑方案设计。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负责人才住房的土地供应,协助核查申请人(包括本人、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下同)在厦住房及房产交易情况并提供核查结果,协助落实本办法规定的制约措施。

市建设与管理局负责人才住房的建设工作,按计划及时提供人才住房房源,配合做好人才住房的配售,并负责回购工作。

市地方税务局负责核查申请人个人所得税缴交情况、企业缴税情况并提供核查结果。

市国税局负责核查企业缴税情况并提供核查结果。

第二章

申请与分配

第八条 申请购买人才住房或享受购(租)房补贴的,申请人申请时必须在厦无任何房产且在厦无房产交易记录。其中,本办法出台实施之后引进的人才申请购房补贴的,不受本款限制。

第九条 在厦已租住、购买社会保障性住房(含人才住房)、公有住房或享受引进人才经济补贴或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统建解困房、解危安置房、落实侨房政策安置房、集资房、拆迁公有住房的安置房(含实行货币安置的)等享受政府住房优惠政策的,包括房产已交易的,不得再申请享受人才住房优惠政策。

第十条 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福建省“百人计划”或我市“双百计划”的人才,可优先购买人才住房,或享受购(租)房补贴。

第十一条 自带技术、项目和资金到我市创业,在本市辖区范围内工商注册创办独立纳税的企业,投资金额达到一定额度(根据申请情况,经评审划定)的,可申请最多不超过20套的人才住房指标供人才个人购买,用于解决企业研发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等的住房问题。企业按本办法规定的申请条件及程序,根据人才的业绩、能力和贡献大小提出人选。

第十二条 企业年产值达到一定规模或纳税达到一定额度(根据申请情况,经评审划定规模、额度)的,可申请最多不超过20套的人才住房指标供人才个人购买,用于解决企业研发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等的住房问题。企业按本办法规定的申请条件及程序,根据人才的业绩、能力和贡献大小提出人选。

第十三条 按投资创业、产值、纳税申请人才住房指标的企业,按照“不重复”的原则选择其中一项申请。

第十四条 符合下列申请条件之一的创新创业人才,可申请购买人才住房、享受购(租)房补贴:

(一)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

在市里确定的13条制造业产业链企业(经市培育制造业产业链联席会议办公室认定)或10个现代服务业产业群企业工作,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人才:

(1)所在企业某一关键岗位或某一重大项目的负责人。

(2)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带头人,或所在企业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内的学术或技术带头人。

(3)对所在企业的发展进步至关重要,业务技术能力突出,业绩显著、作用贡献大的骨干人才,其所主持的企业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改造、产品质量攻关项目,技术水平经认定达到国际先进,创新增产值在近三年内达到企业产值的40%左右,或所在企业核心产品技术负责人。

(4)能力突出、业绩显著、作用贡献大、急需紧缺的高级管理人才。

(5)年薪(申请时上一的年薪)12万元以上的服务外包人才,所在服务外包企业已与一家或多家服务外包发包商签订中长期提供服务外包业务合同,每年向境外最终客户提供服务外包业务额不低于25万美元。

(二)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人才

(1)教育事业人才

基础教育: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急需紧缺专业的高级职称人才;省市学科带头人;省市名师培养对象;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

中、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具有硕士学位且高级职称的人才;具有本科学历且正高职称的人才;具有经济系列或工程系列的中级职称且具有教师系列高级职称的人才;急需紧缺专业的高级技师人才。

高等教育: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具有硕士学位且高级职称的人才;具有本科学历且正高职称的人才。

(2)卫生事业人才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所在单位业务技术领导;列入地市级以上重点学科的科室负责人或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能极大提高所在科室医疗水平,具有本科学历且正高职称或具有硕士学位且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卫生人才。

(3)文化事业人才,是指经评审认定的急需紧缺文化事业的高层次人才。

(三)经评审认定的其他产业行业、社会事业单位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

(四)柔性引进、急需紧缺的高端人才

已在厦门工作6个月以上,并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合同,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培育创新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助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急需紧缺高端科技人才;或能极大提高用人单位(科室)学术技术水平的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

第十五条 在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辖区内创业工作的人才,申请购买人才住房或享受购(租)房补贴的,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保障。

第十六条 符合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条件的人才,经市人事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监察局、有关行业产业主管部门联席会议审核:

(一)认定为第一层次人才的,可申请购买人才住房或申请享受第一层次购(租)房补贴。

(二)认定为第二层次人才的,可申请购买人才住房或申请享受第二层次购(租)房补贴。

(三)认定为第三层次人才的,可申请购买人才住房或申请享受第三层次购(租)房补贴。

联席会议根据房源情况和购(租)房补贴名额,按照人才的行业、人才层次高低和人才急需紧缺等情况划分人才层次。

第十七条 取得人才住房指标的单位和个人,因房源原因而未取得人才住房的,每1套人才住房指标可改为相应给予1个购房补贴名额,按补贴办法和人才层次相应的购房补贴标准兑现补贴。

第十八条 市人事局根据人才住房房源下达时间确定当批人才住房申请受理截止时间;当批购(租)房补贴申请受理截止时间为每年的12月。

申请购买人才住房或享受购(租)房补贴,人才只能选择申请享受其中的一项优惠,不重复享受,且一经选定,不得更改。

第十九条 申请人才住房、购房补贴或租房补贴申办程序:

1、申请。申请人如实填写《人才住房申请表》或《购房补贴申请表》或《租房补贴申请表》,并准备好有关材料后向所在工作单位提出申请。

2、公示。用人单位负责核查人才申请条件,同意申请的,在单位内公示7日,并将公示书面发给单位内符合申请条件的所有人才。

3、上报。单位公示无异议的,用人单位签章后,企业直接上报,区属事业单位经所在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区人劳局)审查签章并由区人劳局统一上报,市属事业单位经主管部门审查签章后由用人单位统一上报,市人事局受理申请。

4、核查。受理截止时间过后,市人事局商请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核查申请人在厦住房及房产交易情况并提供核查结果;商请市地税局核查申请人个人所得税缴交情况并提供核查结果。

住房指标专项申请受理后,市人事局商请市国税局和市地税局核查申请单位纳税情况并提供核查结果。

5、审核。市人事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监察局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席会议,根据所在单位情况、申请人的数量、所有申请人条件对比情况、人才住房房源情况、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名额情况等,对申请人和申请住房指标的企业进行审核,并形成分配意见。

6、审批。将分配意见呈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7、公示。在厦门人事网公示拟享受优惠政策的人员名单。

8、选房(补贴)。公示无异议的,市人事局按住房分配意见组织选房,市建设与管理局办理购房手续;市人事局兑现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

第二十条 人才在享受购房补贴或租房补贴期间,在本市范围内变动工作单位的,在离开原单位前30日内,个人应主动向市人事局申报。未在规定时间内申报的,取消补贴资格。在规定时间内申报且仍符合条件的,由新的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经市人事局核准,按原来的补贴标准执行。人才享受补贴的期限累计不超过60个月。

上款所称在本市范围内变动工作单位,不含调入机关和驻厦部(省)属事业单位。

第二十一条 申请购买人才住房或享受购(租)房补贴的人才,当批次未申请到的,经本人书面申请、单位同意、市人事局审核仍然符合条件的,可转入下一批次申请。

第二十二条 审核程序启动前,申请人学历、职称、职务、奖励等有关情况发生变化的,申请人应及时向市人事局书面申请变更,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第三章

住房标准、售价和补贴支付

第二十三条 人才住房配售建筑面积控制标准为:

第一层次人才不高于160平方米;

第二层次人才不高于130平方米;

第三层次人才不高于110平方米。

第二十四条 人才住房的售价根据建设成本+区域平均征地拆迁成本确定。

第二十五条 人才住房建筑面积超过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控制标准的,超标面积可比照房改的商品房指导价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整,其中,超标面积在10平方米以内的,超标部分售价按未超标部分售价的1.1倍计算,超标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20平方米以内的,超标部分售价按未超标部分售价的1.2倍计算,依此类推。

第二十六条 人才住房竣工后超过三年以上的,从超过的第四年开始计算住房折旧费,每年每平米折旧费100元。人才住房折旧费计算标准可视物价水平等有关情况调整。

第二十七条 按规定配售的人才住房,不予调整变更;房屋面积未达到人才住房配售建筑面积控制标准的,不予补差。

第二十八条 经审批享受购房补贴的人才,凭有效购房合同或房产证向市人事局申请拨付补贴,首次发放补贴总额的25%,即:第一层次人才20万元,第二层次人才12万元,第三层次人才8万元。余额在5年内分别按第一层次每人每月1万元、第二层次每人每月6000元、第三层次每人每月4000元发放,市人事局统一于每年的6月和11月各发放一次。

经审批享受租房补贴的人才,租住6个月以上的,凭有效租房合同向市人事局申请拨付补贴,市人事局统一于每年的11月发放。

第四章

管 理

第二十九条 购房人应及时向供水、供电、燃气、有线电视、电信、卫生、物业管理等部门申请办理开户及变更等相关手续,相关费用由购房人按照相关规定独立承担,自行缴纳,相关部门应提供方便,保证正常使用。

第三十条 人才购买人才住房不满5年终止在厦创业、工作的,所购人才住房不得上市交易,由市政府按照原价格并考虑折旧和物价水平等因素回购。人才购买人才住房满5年不满10年终止在厦创业、工作的,所购人才住房可上市交易,但应按原购房价格与届时相应地段社会保障性住房上市交易指导价格的差价的40%向政府缴交土地收益等价款,政府可优先回购。购买人才住房后,人才在厦工作居住满10年的,产权可以转让,政府不再收取土地增值收益。

享受购房补贴的人才必须在厦服务满10年,不满10年终止在厦创业、工作的,应按服务年限的比例缴还购房补贴,应缴还的金额=已发放的购房补贴-(购房补贴总额÷120个月)×实际在厦服务月数。用人单位负责追回购房补贴,并上缴市人事局。服务期不满10年未按规定缴还购房补贴的,所购商品房不得上市交易。

上述规定应当在人才住房买卖合同和购房补贴发放协议中予以载明,并明确相关违约责任。

购买人才住房或享受购房补贴的人才,应持相应的有效购房合同或房产证,到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办理享受政府住房优惠加注登记,其所登记的住房上市交易的,须提供市人事局出具的《人才在厦服务期已满的证明》或《已上缴土地收益款的证明》或《已缴还购房补贴差额的证明》,否则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不能办理该住房产权转让手续。

第三十一条 人才在享受购房补贴或租房补贴期间,由用人单位每年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市人事局审核,未将考核结果报市人事局审核或考核不合格的,市人事局停发购房补贴或租房补贴。

第三十二条 购买人才住房的申请人符合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的,可按规定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

第三十三条 人才住房、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的分配与管理按照政务公开制度,接受社会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对弄虚作假,隐瞒住房情况,骗取人才住房或购(租)房补贴等违反有关规定情形的,市人事局取消其购买人才住房或享受购(租)房补贴的资格,停发补贴,市建设与管理局收回住房,用人单位负责追回已发放的补贴并上缴市人事局。情节严重的,按法律及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第五章

第三十四条 建设人才公寓,供来厦创业工作的人才租住。市有关职能部门根据需求情况,选择合适的地点,规划建设人才公寓,由市财政出资建设。人才公寓统一装修,统一管理。

对人才住房、人才公寓需求数量较多的各类园区或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可采取政府划拨土地,园区或企业出资建设的方式,集中建设人才公寓,作为单位集体产权,建设单位自行管理。由园区或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提出申请,专项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

第三十五条 市、区属事业单位人才的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由同级财政全额承担,企业人才的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由市、区两级财政按共享税分成比例分别承担。以上资金先由市财政垫付,年终再由市财政局通过市、区两级财政体制进行结算。

第三十六条 人才的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纳入支付部门的部门预算,从市(区)人才发展资金中列支。

第三十七条 未配售的人才住房房屋空置期间产生的物业等管理费用,用于建设、回收、回购、收购住房等所需的资金,纳入市建设与管理局的部门预算。

第三十八条 购房补贴及租房补贴视同于市政府奖金,免交个人所得税。

第三十九条 夫妻双方都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按照“就高从优”的原则,由层次较高的一方申请,不重复享受。

第四十条 在市(区)属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才,既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又符合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条件的,由申请人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申请,一经选定,不得更改。

第四十一条 人才聚,事业兴。各区(含各类园区)、各用人单位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区、本单位实际,本着人才优先的原则,积极主动采取措施予以重视,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人才住房条件,努力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问题,共同营造有利于我市集聚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市有关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配套的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之前有关引进人才经济补贴等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之前按《厦门市企事业单位人才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厦委〔2008〕7号)、《关于修改引进人才经济补贴规定若干事项的意见》(厦委办发〔2008〕14号)和《关于厦门市企事业单位人才住房和引进人才经济补贴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厦委〔2008〕31号)的规定已经享受人才住房优惠政策的,仍按原规定执行,其中本办法实施后发放的引进人才经济补贴和承租人才住房的租金补助视同政府奖金免交个人所得税。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 篇7

一、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20世纪末,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开始进入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 一些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 不断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1],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呈现出创新创业教育向地方高等院校迅速推广的新趋向。 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 《意见 》的提出, 大学生创新创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随着鼓励政策陆续出台, 创新创业门槛不断降低, 创新创业更多地依靠智慧、创意、学习能力而非技术、胆量、资金等因素, 大学生创新创业前景广阔, 潜力巨大。 截至目前, 我国已有82%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设立的创新创业资金已达10.2亿元。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 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 部分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成熟

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而且开设了相关课程, 但存在授课和考察流于形式的问题。同样从社会的总体形势看, 许多人对大学生创业持有偏见, 对其重视及普及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或者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技能培训或企业家速成班,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导致的。

(二) 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主要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担任, 因常年埋头讲台, 专注于教学及科研而缺乏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2], 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实践平台短缺, 指导帮扶不到位, 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因此, 缺乏一支具有经验丰富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

(三) 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知识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必须遵循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一体化原则。 但现在高校开设的课程类型比较单一, 且多被设置成选修课, 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没有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新”[3]。 而且高校各自为政, 无序扩张, 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体系和培养教学目标。

二、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为解决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完善健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

(一)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017 年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制度成果, 普及创新创业教育, 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 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 就必须明确其总体目标, 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逐步完善教育改革。

(二)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结构调整新机制 — ——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

2. 协同育人新机制 — ——开展校校、 校企、 校地、 校所及国际合作。

3.交叉培养机制 — ——实施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

(三)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 开发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 并且纳入学分管理。 同时优化课程信息化的建设, 推出在线课程。 组织学科带头人和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为主, 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但必须严格。

(四)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教育部门应鼓励高校关于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 高校可从实验教学平台和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及创新创业竞赛几个方面入手, 如建设校园创业孵化基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同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和风险基金, 特别是要抓住目前所提倡的“互联网+”这一契机点, 充分发挥大学的创意、学习能力等优势, 让创业者抓住机遇, 找准方向, 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从而带动大学生的创业热潮。

(五) 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 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 引进企业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投资专家、创业成功人士等作为高校客座教授, 充实创业教育师资, 建立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4]。 这样才能起到对学生持续帮扶、全程指导的作用, 并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把握市场动向, 捕捉创业商机。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 不仅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5], 更面向全社会, 针对各创业群体, 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 因此, 各高校应正确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积极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 开展各项工作, 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 培养更多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白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 2015 (21) :168-169.

[2]周光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探索[J].成才之路, 2015.3 (9) :22-23.

[3]杨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10:53-56.

[4]夏人青, 罗志敏.论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创业教育目标[J].复旦教育论坛, 2010.8 (6) :56-60.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 篇8

【关键词】高校 创业教育 思路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37-03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非常重要。教科文组织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将它提高到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悄然兴起,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但给全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给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道路。结合今年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在大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

一、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沿革及现状

对比国外的高校创业教育,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与国外一样,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需要,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此计划明确提出了“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1999年开始举办了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西北工业大学在2000年成为最早为本科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高教司举办了两届“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这些高校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形成了几种比较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创业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调查显示,全国95所MBA培养院校中有80%以上开设了创业及相关课程,如创业学、创业管理、创业理论与实务等。部分高校还通过调整教学方案,加大创业选修课程比例,拓宽学生自主选课空间。还有一些学校举行“校园创业计划”竞赛,设立“创业基金”及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心等,这些活动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05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把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项目引入中国,正式启动了中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该项目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创业意识、了解创业选择、提升就业能力。并于2006年春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全国6所院校进行项目试点。2006年8月,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试点,6所院校通过项目组评估,成为全国首批“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2007年厦门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全国50所高校覆盖该项目。

同时,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创业教育专业学术会议不断召开。南开大学举办了“首届创业学与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2003),浙江大学举办了“人力资源与创业管理研讨会”(2004、2005)、“创业与家族企业研讨会”(2005),清华大学举办了“亚洲创业教育会议”(2005),吉林大学举办了“创新与创业国际研讨会”(2005),共青团中央与国际劳工组织举办了首届“联合国青年就业网络中国项目合作办公室年度总结会暨青年创业教育国际研讨会”(2006),浙江工商大学举办了“中英创业教育发展论坛”(2008),清华大学举办“中国首届创新与创业国际学术会议”(2008)。

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还没有提高到国家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高度。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展得还不够普遍,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考核标准没有统一的要求,许多城市还没有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致使创业教育难有显著实绩。

二、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路

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并最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素质和能力。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应着力于强调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最终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拓展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打造全新的创业教育理念。

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仍有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举办零星的创业讲座阶段,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讲座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的高校仍在少数。二是对创业教育涵义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创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而不是“老板”,片面性的理解必然导致现实中创业教育的重精英教育,教育机会不均等;重短期效果,轻长期效应;重技巧培训和能力提高,忽视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等问题的产生。

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而创业精神的本质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始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就是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将他们的创业意识,通过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方式表现出来,通过他们在市场的实践中有效地体现出来。因而高校创业教育首先要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塑造创新人格,锻炼创新能力展开。创业教育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也包括学生的个性发展、创业意识的激发,创新与创业精神的培养,从而普遍提高学生开拓性的自主创业能力;其次从观念上要改变创业教育只对少数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教育的做法。由于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创业大赛,因此一开始就刻有极强的精英化教育痕迹。创业教育关注的是少部分人的骄人业绩。各个学校设立的学生创业机构,如“创新实验室”、“学生创业俱乐部”、“科创中心”,都是精英化的机构,大部分同学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只能成为袖手旁观的“看客”。把面向大多数学生培养创业基本素养的普及型创业教育和面向少数学生的理想型创业教育相结合,真正把创业教育作为促使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助推器,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贯穿到高校的全过程中去。

2.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建设应着重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考核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从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以及组织创业竞赛等操作层面上,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体系之中,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相脱节。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只是在学生大四期间才开设,课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能体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及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未能发挥创业课程和创业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建立现代创业教育模式,必须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以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为基础,在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入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突破学科壁垒的相关学科互补的综合课程设置,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高课程的实践化程度,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力得到锻炼、开创性思维得到启迪,尊重学生教育主体的地位和自主的要求,灵活的设置课程,顺应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要求,以满足学生人格、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积极探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利于其思想和热情表达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等。创业教育从实施空间上讲,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内就是在保持现行课程体系的前提下,把创业所需素质目标(如科学文化素质目标、职业技术素质目标、创业素质目标)通过教学进行课堂渗透。如在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的教学中,用典型的创业案例来组织教学。在案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用组织讨论甚至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加深学生对创业的有关知识的理解。课外就是要把大自然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都作为我们的教科书,作为我们创业教育的载体。创业是一项立体的开放的活动。创业教育应该走出课堂,通过开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目标,为学生提供交叉学科学习、实践、创新的平台,探索“学习——科研——创新——实践——学习”的创新学习模式,营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的新型学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努力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文化氛围。课内讲授与课外辅导是创业教育的两种主要形式,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高校应该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将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形成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

在评价考核方面,考核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核能够对教与学双向实际效果进行有效的质量评定、检测,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以往以知识为中心、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以模仿、记忆为目标,结果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应该建立以考察综合能力为宗旨的形式多样化的,结果具有反馈分析价值的考核体系。要突出从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能力与知识能力结合的角度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能力的高度评价学生。同时注意完善相应的教学保障体系,与之配套建立一个开放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学分制和学籍管理等方面探索出一种更加灵活的管理机制,营造一个开放的灵活的评价考核体系。

构建良好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是推进创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实施创业教育,教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是创业教育理念与创业文化的引领者、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的传播者、创业实践的积极践行者。然而,目前大多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中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经验和体验,纯知识的讲授多于实战中的真知灼见,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这就制约了创业教育向深层次的发展。因此,要深入落实创业教育,提高师资水平,构建一支专兼职动态发展的创业教育专家体系是当务之急。提高师资水平的主要途径,一是高校可在经济管理、就业指导教师中选择合适人员,通过培训后承担创业教育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管理等工作,同时注重创造条件适当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创办经营企业以及各种研究活动,增强其管理实践经验。二是培训、国际合作、引进短期海外教师等形式尽快提升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水平。三是从企业和政府中聘请一定数量的既有实践管理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行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他们从创业相关环节的操作给学生以启迪与指导,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促使其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

3.紧密结合高校就业形式,开创高校实战性创业环境。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大规模发展,从精英阶段步入大众化时代,200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50万人,2006年就达到413万人,2009年超过60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了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高校加强创业教育,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拓宽就业途径的有效方式。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创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社会需求的实际是需要大量高技术、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而我们的教育目前还未能满足社会的这种需求。学生的实际是,目前在校大学生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很强,但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以及沟通协调等能力是他们的弱项,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有利于创业教育更好的更持久的开展。例如,创业技能竞赛是大学生模拟创业、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素质的一项有效方式。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来设计创业技能竞赛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如可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竞赛、职业形象设计、管理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创业计划竞赛等等。其中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应该成为核心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是规划者在认识自我、评估环境的基础上对职业目标的选择和职业发展策略的确定。这是一个创业者自我识别的过程,也是一个将自己的创业意愿转化为可执行的具体计划的过程。能够进行自我规划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备的素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就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高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不错的效果。创业计划竞赛目前成为一项风靡全球的校园活动,并已形成了一个全球商业计划竞赛网络。创业计划竞赛过程中,学生要经过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通过参与这个过程,学生获得了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学习积累了创业知识,培养了创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因此,高校在探索创业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创业计划竞赛这个载体,构建培养模式和训练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事业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4.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多方搭建高校创业教育平台。

良好的创业氛围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创业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注意创业教育环境的建设。对于高校而言,高校要从学生入学时起,就着手培养其创业、创新思想,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其产生强烈的就业压力感。这样一来压力感就会带动并促使创业、创新思想在其头脑中逐步的形成,让学生从客观上认识创新思想的重要性。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大力度宣传国家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政策、金融资助等方面信息,加深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精神和实质的认识。其次,要建立一整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创新学术氛围。再次,结合创业活动实践性的特点,可采取社会力量参与式的创业沙龙、创业论坛或者创业讲座,既可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又能检验高校大学生团体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情况。

除高校这一主力之外,政府、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也是高校成功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前提,其中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在其中充分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考虑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特点,政府可将自己定位为政策的制定者、实践的指导者以及资金的支持者,从多方面为高校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证。此外,政府和社会的指导、扶持和保护应该贯穿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全过程,建立一条有效引导高校大学生创业、有利于培养创业人才的保障通道。

总而言之,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但是,与国际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相比,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转变观念,不断地加以研究和实践,并结合各校实际构建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友永.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

2 刘 敏.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3 唐德海、常小勇.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历程[J].高等教育,2001(4)

4 刘 帆、徐 林、刘 川.中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发展和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07(9):5~9

上一篇:《音乐之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下一篇:关于销售员学习个人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