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产证券化风险及对策研究

2023-0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美国发行第一只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权以来, 资产证券化也已经拥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国也针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研究, 并于2005年开始致力于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但由于美国在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之后, 引起的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我国的监管部门基于对风险的防范, 暂时终止了有关资产证券化的业务, 在2012年、2013年, 我国才重新启动了资产证券化的业务。

现阶段, 企业资产证券化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与其他类型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相比, 企业资产证券化在发行规模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远超其总和。企业资产证券化市场逐渐地出现了以下几个现象:第一, 愈来愈多的企业支持了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存续, 导致其规模变大;第二, 不仅是数量规模上企业资产证券化变大, 在增长规模上, 企业资产证券化也在快速增长;第三, 企业资产证券化中的基础资产的种类变得繁多, 开始向多样化发展。面对这些问题, 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就是目前应面临的难题。梁志锋 (2008年) 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方法, 他认为以往的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大多从一方面来进行, 他认为从制度的角度, 多方面分析风险管理问题, 弥补了理论研究的不足。而王保岳 (2009年) 指出, 资产证券化只能转移和分散风险, 而不能消除风险, 资产证券化发挥作用需要健康的实体经济支撑, 否则会产生如次贷危机这样的风险。企业资产证券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完备升级监管系统, 这样的结果则会导致我国的企业资产证券化管理人的职业素养及专业水平能力良莠不齐。

一、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 与底层资产相关的风险

首先是底层资产违约风险。现阶段,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底层资产逐渐向多样化进行发展, 但归结到根本上主要是两类的资产, 第一类是债权类资产, 伴随着违约风险, 另一类则是收益权资产。正如杜佳盈 (2017年) 指出, 收益权类基础资产未来现金流依赖于某一经营实体或实物资产的运营状况, 这一本质特征使该类产品受原始权益人和外部经济风险的影响较大。资产是以合同的形式存在, 看重于承租人自身的还款能力, 而这样的形式也会伴随着一定的违约风险。资产池与单一的底层资产所造成的损失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越低的集中度的资产池, 往往也会带来越小的损失, 但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的专项计划, 便会使得底层资产所产生的结果变得含混, 从而导致了大量的投资者忽略了由底层资产所引起的违约而导致的风险。

其次是底层资产提前支付风险。债务人提前偿还了债务, 因此迫使资产支持证券必须提早对投资者进行收益的分配。对于债务人提前还款这一件事而言, 原本并不是一件有关风险的事情, 但通常的情况下, 债务人提前还款的事情主要发生于债务合同中所规定的利率相比于市场的利率较高, 债务人可以抓住时机, 采取提前还款的措施, 然后可以以对自己更有利的利率进行融资, 而这一行为对于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 特别是以投资为目的的持有人而言, 则会导致减少了自身的收益率的同时, 也产生了再投资的风险。

再次是底层资产经营风险。底层资产的现金流情况和原始权益人的经营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二者互相关注、息息相通。在两类资产中, 原始权益人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 以及发生的紧急突发事情的所产生的影响对于权益类资产而言, 是更为严重的。债券类资产相较于收益类资产而言, 资产来源可能来自多个底层债务人, 而收益类资产仅仅来源于原始权益人, 因此只要原始权益人出现一些经营或其他方面的问题的时候, 可能会减少资产的现金流, 同时影响自身的信用增级措施, 从而产生了较大的风险。

(二) 与资产支持证券相关的风险

首先是资产池风险。以期限和专线计划是否相同为依据, 我们可以将资产池内的资产划分为两种类型, 一为固定资产池, 一为动态资产池。对于固定资产池而言, 资产池的规模大小, 期限长短等都是在一开始就已经规定的了, 因此, 它是可以被预见其预期收益率的。而对于动态资产池而言, 如果资产池内资产的期限较短, 通常会进行循环购买, 即将取得的还款款项再一次去买入新的资产入池, 以这样的方式去保证资金能够是存续的期限内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循环购买中, 如果不能等到恰当的监管, 使得一些不合格的资产进入到资产池中, 也会对持有人的收益率存在着影响。如果资产池内的资产期限过长, 也会导致持有人最终的收益率。因为确保最终能够获取本息, 那么在存续期间, 需要不间断的计划来进行接受, 而在这一过程中则会存在着计划发行失败而导致持有者面临收不回本息的风险。

其次是破产风险。资产证券化业务拥有自己独特的具有特地目的的载体, 以基础资产的真实出售为渠道, 将其交易给具有特殊目的的机构, 运用这样的方式, 将基础资产和发行人之间的关系进行隔断, 也因为以上的特殊方式, 资产证券化才能进行独立的融资行为。然后在实际的操作上, 许多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的基础资产并不能进行转让, 以收益权资产为例子, 对于它而言, 收益权资产转让的仅仅只是收益权, 而使用权仍然是属于原始权益人的, 如果原始权益人宣布破产, 那么将会对资产池内的资产的经营影响巨大。

最后是道德风险。在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这一过程中, 每一个参与者, 每一个业务进程中都存在着道德风险, 例如发起人将不合格、劣质的资产以较高的价格卖出, 一些评级的机构为了赚取利益放低评级的标准, 失去自我的判断能力, 而管理机构也因为为了收取管理费用, 不尽自己应做的义务, 不去承担责任, 这些种种利用信息的不公平、不透明、不对称的现象使得投资者的利益受损, 从而形成了道德风险。

(三) 对金融体系造成的风险

在金融体系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 许多的衍生品在过程里也逐渐地升级, 其结构也变得复杂, 从一开始的抵押贷款证券化到担保证券凭证, 从简单的将次级贷款所产生的现金资产入池转化成将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资产再加工, 将其结构复杂化, 进行分级, 在进行着一层层, 一步步的加工打包后, 也逐渐地掩盖了这些衍生品底层资产最本身的面貌, 投资者也很难正确地认识到这些衍生品底层资产, 只有通过评级机构所公示出的信息, 来对这些产品进行分析、判断、投资。不仅在认识这些金融衍生品上存在风险, 其自身也采取了保证金制度的形式, 具有杠杆作用, 风险将会被成倍的放大。

二、企业资产证券的风险管理对策

(一) 与底层资产相关风险的管理

首先是预测现金流及压力测试。预测现金流能够对在存续期间的底层资金进行预测, 起着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收益权类资产, 在进行基础资产现金流预测的时候, 通常会根据不同行业的特定因素进行评定、预测。现阶段的压力测试都是依据不同假设的环境内, 检测基础资产的现金流不同的覆盖状态。利用现金流预测和压力测试两种方式, 对基础资产的现金流进行一个评价、预测, 这样的方式能够在一个项目的实施前期排除一些存有较大的风险的因素的底层资产, 从而减轻了企业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其次是需要对底层资产持续关注。对基础资产中的底层资金进行持续的关注是每一个管理人应做到的职责, 管理人应依照穿透原则, 对资产进行持续的关注及管理, 我国国内的管理人应持续关注有关监管部门所提出的风险排查以及风险自查中的关注点, 学习其重要的内容为自己日后管理资产支持计划时能够更加专业地看待。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人, 不仅要做好前期的尽职调查工作, 披露存续期的信息, 而且应对底层资产进行持续化的研究、调查, 以便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所出现的对投资人不利的情况, 从而有效地减少底层资产的风险。

最后是要实施信用増级措施。道德风险在参与专项计划的人群中是随时可能发生的, 因此要做好事前的尽职调查工作, 提高入池的资产要求, 剔除掉一些不合格的资产, 并且评级信用时, 相关机构也应该将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并入到证券的信用等级中去, 同时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 提高其信用等级。

(二) 与资产支持证券相关的风险的管理

首先需要管理资产池风险。资产组合的集中程度以及动态结构会影响着资产池的风险的出现, 因此在进行入池时, 就应该考虑到资产组合中的集中程度。为了解决入池资产的期限与专项计划的期限出现不一致的问题, 我们也应该采取动态结构风险管理措施, 以便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以及保证投资者的收益率。

其次需要管理破产风险。根据对破产风险的分析与了解, 我们可以发现出现破产风险的一个很大原因就在于制度上结构不够严谨, 为解决这一问题, 不仅仅需要有关部门对于这类的监督与管理, 更重要的是应对问题, 出台相应的制度与法律。对于债权类资产而言, 它的权力归属问题较为明确, 在经过转让的程序之后就可以真正的做到真实出售, 对于原始权益人所带来的破产、经营不善等问题的影响不大, 因此对于债权类资产来说, 我们只需要确保资产出售的真实性。而对于收益权类资产来说, 我国现在对于财产的收益权并没有过多的解释以及法律支持, 因此对于这一问题, 即使采用了有效地措施, 降低了风险, 也会增加了成本, 运用追加担保等方式来提高信用等级。

最后要管理道德风险。在过去的一场次贷危机中, 采用了评级机构收费提供评级服务的形式, 而这样的模式也导致了在这些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的时候, 缺失了专业性和独立性, 在这一结果下, 市场上的大部分次级贷款获得了AAA或者AA的信用评级, 有极大一部分获取了与自身并不想符合的评级, 因此投资者很难正确地认识到真实的情况, 从而导致了投资者自身的损失。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 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 我们的市场很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即使作为一个具有专业性、严谨性的管理者, 也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我们对于这类的风险管理还是需要更大的努力。

(三) 对金融体系造成的风险管理

首先要防范过度金融创新。国内学者吴奕捷 (2017年) 指出, 虽然次级贷款的资产质量并不高, 但抵押贷款证券化这样的结构仍然可以保障其AAA级别份额的安全,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 一些金融的衍生品所带来的风险超过了单一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所产生的风险, 因此这些具有复杂结构的金融衍生品也增加了有关底层资产所产生的风险的管理难度。目前我国关于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并未成熟, 因此在企业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也对监管审核方面提出了挑战, 我国的监管机构也应对此获取一些有效的经验, 出台相关的政策引导, 以制度的角度来防范多层证券化产品过度的发行。

其次要健全审核机制。在不断地研究分析资产证券化所产生的风险中时, 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过程中, 可能会产生企业过度的发行贷款的现象, 同时也会存在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从而滥发证券化的产品。这一现象更加说明了我国审核的制度并不完善, 也强调了一个健全、有效的审核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在防范企业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风险时, 我们也应考虑发行证券化产品的门槛高度以及资质。同时也可以参考其他国家有关制度, 采取管理人持有部分所发想的资产支持证券, 以这样的方式防范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滥发。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从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出发, 从基础资产相关风险、资产支持证券相关风险、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产生的风险三个方面着手, 分析了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风险,对策

参考文献

[1] 梁志锋.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35) .

[2] 王保岳.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3] 杜佳盈.收益权类资产证券化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 2017 (4) .

上一篇:液化气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及应用实践微探下一篇:乒乓球运动的教育价值及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