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共7篇)
(二)以欺诈、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行为等方式误导、诱导客户;
(三)通过电视、报刊、广播及其他公共媒体公开推介具体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方案;
(四)接受单一客户委托资产净值低于中国证监会规定的最低限额;
(五)以自有资金参与本公司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
(六)以签订补充协议等方式,掩盖非法目的或者规避监管要求;
(七)使用客户委托资产进行不必要的证券交易;
(八)内幕交易、操纵证券价格、不正当关联交易及其他违反公平交易规定的行为;
(九)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五条 证券公司应当在5日内将签订的定向资产管理合同报中国证券业协会备案,同时抄送证券公司住所地、资产管理分公司所在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
定向资产管理合同发生重要变更或者补充的,证券公司应当在5日内报中国证券业协会备案,同时抄送证券公司住所地、资产管理分公司所在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
第四十六条 证券公司应当在每年度结束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年度报告,并报中国证券业协会备案,同时抄送证券公司住所地、资产管理分公司所在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
第四十七条 会计师事务所对证券公司进行年度审计时,应当对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出具专项审计意见。证券公司应当将审计结果报中国证券业协会备案,同时抄送证券公司住所地、资产管理分公司所在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
第四十八条 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履行对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职责,证券公司和资产托管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十九条 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制度不健全,净资本或其他风险控制指标不符合规定,或者违规从事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依法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以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一)责令增加内部合规检查次数并提交合规检查报告;
(二)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监管谈话,记入监管档案;
(三)责令处分或者更换有关责任人员,并报告结果;
(四)责令暂停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
(五)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监管措施。
证券公司被中国证监会暂停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暂停期间不得签订新的定向资产管理合同。
第五十条 证券公司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被中国证监会依法撤销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许可、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因停业、解散、撤销、破产等原因不能履行职责的,证券公司应当按照有关监管要求妥善处理有关事宜。定向资产管理合同应当对此作出相应约定。
第五十一条 证券交易所应当实时监控专用证券账户的交易行为,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及时处理,并报告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
第五十二条 证券公司、资产托管机构、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及其相关人员从事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违反本细则规定的,中国证监会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作出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本细则规定的日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
随着有线网络数字化改造的深入, 数字电视业务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而各种增值业务也开始随着推广工作而逐渐被用户所接受。运营商开始尝试提供更多的业务给用户, 以满足其对音视频和信息数据等方面的要求。定向分发业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类业务, 根据用户的偏好不同, 将特定的内容定向发送到特定的用户或用户群。该业务具有定制化、个性化、自动化等特点, 能够满足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
在定向分发业务中, 需要将不同的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数字媒体内容通过不同网络分发给用户。如何对这些数字媒体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 是定向分发业务的核心问题。本文正是针对定向分发业务的需求, 结合现有的数字媒体管理的思路, 提出一种面向定向分发业务的数字媒体分类管理方法。
2 要求
数字媒体分类管理是涉及到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媒体格式, 需要针对不同格式提供不同的分类存储管理方法, 收录定向分发业务需要的媒体信息数据, 另外还要能支持从媒资库等外部系统导入需要的媒体信息和数据, 并提供定向分发业务的实时数据检索和访问。
3 分类管理方法研究
3.1 数字媒体分类管理架构
数字媒体信息分类管理由媒体管理、数据服务、外部系统接口以及数据存储等几部分组成。其中媒体管理负责对媒体相关信息管理和发布的界面操作, 包括媒体信息管理、元数据管理和分类管理。数据服务负责向业务系统提供数据访问接口, 包括媒体数据访问 (下载) 、元数据目录服务和数据存储移动管理等。数据存储负责对元数据和媒体数据库的管理。外部系统接口则提供了对媒资库和其他媒体库的访问。具体参见图1数字媒体分类管理架构图。
另外, 整个系统需要提供用户认证系统, 完善的用户权限管理机制, 保障数字媒体入库、资料访问的安全性。
3.2 媒体管理
(1) 元数据管理
数字媒体信息表达的五种元素 (形式) :文本、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如何定义这五种形式的媒体信息的元数据是媒体信息分类管理最核心的部分。元数据的定义要结合媒体和业务特点, 充分满足定向分发业务的要求。
目前已经有关于音像资料元数据定义的行业标准, 但是是针对于编目的, 相对定向业务来说过于复杂。需要定义即符合定向分发业务要求又适合文本、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不同形式的元数据, 元数据要简明扼要, 便于管理。同时元数据信息要能够以XML文件导出, 方便不同媒体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提高系统的开放性, 便于整个系统的整合, 同时还要考虑到原有编目信息向本媒体管理系统的迁移。
根据业务需求, 需要提供一套基本的元数据定义定向业务分类是元数据之一, 是内容聚合的关键, 同时还应该允许用户自定义元数据。
表1是本文提供的一个面向定向分发业务的元数据参考定义:
元数据管理需要提供如下的操作界面:
(1) 元数据目录视图:提供元数据的目录视图。
(2) 元数据操作:提供添加、修改、删除元数据的操作界面以满足其业务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对于元数据的操作需符合元数据的定义和约束条件。
(2) 媒体信息管理
媒体信息管理的主要功能有:
(1) 媒体批量导入/导出:从媒资库导入音像资料, 包括媒体数据文件导入、编目信息转换等。媒体信息一般以XML数据格式导出, 也可以以其他通用的格式导出。
(2) 媒体信息操作:添加某媒体数据/文件 (即入库) , 并可以对媒体信息的属性进行修改。
(3) 媒体检索:可以根据元数据的树状节点, 对媒体信息进行查看。或者按照各属性字段联合搜索, 以及支持高效全文检索引擎, 提供模糊查询功能。
(4) 媒体下载:从数据库中将媒体文件进行下载到本地或实时在线预览媒体。
(3) 定向分发分类管理
数字媒体分类管理的元数据中包含定向分发分类项, 该数据项是专门为定向分发业务服务的, 同时还可以建立其他的数据项, 以满足业务不断的扩展需求。
分类管理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分类自身进行管理, 二是和元数据结合按照分类进行内容聚合。分类管理主要是针对定向分发业务的。
(1) 分类
分类目录结构 (树状) 由运营商根据运营需要来建立。根据用户的习惯, 课题定义一种面向定向分发业务的参考分类方案, 在运营商建立分类的时候可以从参考分类中选择, 为业务的迅速开展提供了便捷。实际上, 随着对用户信息爱好等信息搜集的不断深入, 对用户群体的细分也不断深化, 运营商应对其定义的分类进行调整。
定向分发业务分类可以采用主题分类法。主题分类法以事物为中心来集中与该事物有关的相关资料, 具有直接性, 能达到较高的专指度。这符合人们希望能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特征, 适用于组织人们最关心、最常用信息的类目。目前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已使用主题法来设置分类目录。以下为面向定向分发业务的数字媒体基本分类的示例。
一级类目
新闻体育娱乐财经教育
汽车房产交通就业
家居天气旅游时尚
电影音乐读书文化娱乐
紧急广播邮件
二级类目 (示例)
(a) “教育”的二级类目
高考中考小升初婴幼儿教育留学
语言教育艺术教育音乐教育普法教育
考试与招生学校
(b) “电影”的二级类目
动作片戏剧片喜剧片恐怖片警匪片
悬疑片魔幻片历史片战争片动漫片
武侠片爱情片文艺片灾难片
(2) 内容聚合
根据定向分发业务要求, 将对应的媒体集合关联到目录下, 媒体集可以通过检索相应元数据字段 (静态, 一次性添加) 或分类聚合等获得 (分类也作为元数据的一种, 可以自动实现内容聚合) 。其中通过分类聚合可以实现内容的动态发布, 减少了维护工作。
3.3 数据服务
数据服务的各模块为定向分发业务系统提供各种数据访问接口服务, 包括目录服务和媒体数据服务等。
(1) 元数据目录服务
元数据目录服务实现元数据目录并提供访问目录的应用程序接口 (API) , 通过API可以插入、更新、删除目录中的数据。元数据目录可以为数据提供统一的逻辑视图。
(2) 媒体存储和移动
实际的媒体数据文件可能存在多个存储介质里面, 且不同的数据文件有不同的访问接口。媒体存储和移动服务作为一个代理服务, 给上层引用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 将存储、检索数据集等请求映射为异构分布环境中的底层存储操作。并能有效管理数据副本。该部分利用存储在元数据目录中的信息, 为不同的数据存储系统提供I/O接口。媒体存储需要支持视音频文件图片、文档等多种格式的文件编目和管理, 支持自动备份和迁移, 满足定向分发业务的性能和功能要求。
3.4 数据存储
数据存储部分一般采用主流数据库系统, 存放系统的各项数据。
(1) 元数据目录/媒体信息库
存放系统自身元数据和媒体信息元数据。LDAP是实现元数据目录的简便方法, 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可以采用LDAP数据库存储媒体信息元数据 (文本类信息) 。
(2) 媒体数据库
媒体数据库主要存放图片和音视频类的文件, 或者较大的文本文件。媒体数据库需要具备较高的性能和容量要求, 并能够自动备份, 在故障时能够实现切换。
3.5 媒资数据访问接口
媒资数据访问接口是访问标准媒体资产系统的接口, 通过此接口, 可以访问原有的媒资库, 从而可以将媒资库的音像资料导入到系统内。接口描述了相应的协议架构和实现方式, 通过接口主要实现媒资的检索和内容访问 (如媒体数据导入、媒体信息导入) 等。
4 总结
随着数字电视业务开展的不断深入, 有线电视网络必将在信息提供和广告服务上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同格式、不同内容的数字媒体分类管理将是增值业务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对数字媒体分发管理进行研究, 并建立相关应用系统将有利于定向分发业务的开展, 推动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的发展, 在为用户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为运营商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广播电视节目资料分类法.
[2]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202.1.
[3]郑庆胜, 易晓阳.从新浪等网站看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建立——兼论综合性中文网站分类体系之建立.
【关键词】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机遇
一、引言
我国的证券公司自1978年萌芽、发展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发展历程,实现了长远发展。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逐渐增多,在越来越开放的金融环境下,客户对证券业务的要求更加个性化,我国证券公司唯有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创新型业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一立足之地。资产管理业务作为我国证券公司的创新型业务之一,近几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证券市场中资产管理业务规模达到7.95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52.59%。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壮大,对于证券公司收入结构改革和业务转型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风险,稳定了市场。然而,由于我国资产管理业务起步较晚,发展较短,创新人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产管理业务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现状1.业务规模方面(1)纵向发展迅速
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起步较晚,但就其纵向发展来看,业务规模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近几年呈现出倍增局面。如表1所示,就受托管理资本总金额这一指标来讲,从2008年的2819亿元迅速攀升到2014年的7.97万亿元,该项数据的方差很大,说明近几年资管业务规模非常离散,印证了上涨趋势之显著;资管业务规模的扩大既体现在绝对值上,也体现在相对增长速度上,从2011年到2014年,我国证券公司资管业务规模增长速度均较快,尤其是2012年,环比增长速度达570.45%,2013年也达到175.13%。
在2012年以后,總量虽然巨幅上升,但增速是逐渐放缓的,增速下降趋势明显。从内外两方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从内来讲,我国证券公司普遍存在人才匮乏、产品创新不足等发展的根源性问题,发展初期推出的资管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逐渐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后期产品创新跟不上,同时其产品销售渠道过少也是主要限制因素,所以虽然业务总量在上升,但业务增长速度却在下降。从外来讲,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金融行业各业如银行业、证券业等不得混业,客户的存款、投资账户彼此分离,致使证券公司无法为客户提供统一账户下的资产规划,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证券公司资管业务产品的开发、创新,业务范围受到很大局限。
(2)横向发展滞后
就资产管理业务的横向发展来看,我国证券公司的资管业务在全国金融行业中仍较为落后,2014年我国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规模比重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信托业30%、银行业26%、证券公司17%,证券公司所管理的资产规模仍然过小。其中,银行业理财业务收益率达4.13%,属于业内佼佼者,这也得利于其通过人民币业务积累的庞大客户群体,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能够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服务网络与资源,超过80%的高净值人士选择了中资私人银行来进行财富管理。相比之下,证券公司在客户规模和服务资源上都处于劣势,据已披露的数据,服务网点、从业人员规模最大的中信证券其营业网点仅不到300个,相比于银行业20多万的营业网点数量,证券公司明显缺乏优势。
(3)单项业务发展不均衡
我国证券公司目前开展的资产管理业务大致可分为定向业务、集合业务和专项理财业务,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又成为资产证券化。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集合资管业务在已开展资管业务的证券公司中100%全面覆盖,集合资管和定向资管业务覆盖面为90%,集合资管、定向资管和专项资管共同开展的证券公司仅占20%,基本上为实力雄厚的大型证券公司。这三项业务在证券业中总体发展也极不均衡,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十分迅猛,目前已占到资管业务总体的80%以上,集合业务紧随其后,而专项管理业务仍然未成气候,这反映的现状是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业务面狭窄,单项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不科学、不均衡,其本质原因是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资管业务经验不足,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还很有限,品牌公信力不够,因此在提供更高级的资产管理服务时便受到很大局限。
2.业务收入方面
(1)规模总体扩张,占比亟需优化
伴随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的跳跃式发展,其业务收入也不断增加,如表2所示,2007年到2014年证券公司资管业务收入迅速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24.35亿元;就增长速度来讲,2013年增速达162.71%,是2012年的7倍还多,可谓跳跃增长;两项数据的方差之大也进一步印证了近几年证券行业资管业务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可以看出2007年及2014年前后是证券收入的井喷阶段,2007年是得益于上一轮牛市行情,在此之后资管业务有较大幅度下滑,得益于集合资产管理业务的贡献保持了平稳、缓慢增长的态势,在2011年证监会改变了原来由证监会审核集合理财的局面,审批集合理财的权限下放,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产品限制,资管业务环境进一步宽松,促进资管业务产品的丰富,刺激定向资管业务蓬勃发展,带来了资管业务总收入规模的扩张。
在相对值方面,2014年我国证券公司全年业务净收入为2602.84亿元,资管业务收入达124.35亿元,占比仅为4.67%%。如表2 ,从2007年到2014年,我国证券公司资管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总体上是增加趋势,表明该业务相对于其他业务在业务规模、发展受重视程度等方面都有所提升,虽然具有良好的增长趋势,但从其平均占比来看,同期相比之下资管业务发展很局限,占比数据比较集中,印证了其上升的速度非常缓慢。
(2)收入分配过度集中
在总体上,我国证券公司的资管业务发展趋势良好,但就其内部来讲,各个证券公司之间资管业务的发展极不均衡,差距很大。2014年我国120家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中位数为6123万元,不低于中位数的证券公司有45家,其资管业务收入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排名前四位的申万宏源、国泰君安、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的资管业务收入比较相近,都超过了6亿元人民币,而海通证券及以后的证券公司,资管业务收入与前四位呈现明显脱节,差距较大。
2014年我国证券行业资管业务收入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可以看到2014年我国证券业资产管理业务的平均收入为1.04亿元,超过平均水平的证券公司有35家,占比为29.17%,超过中位数的占比为37.5%。综合平均数、离差与方差可知,整个证券行业资管业务收入离差较大,且只有89家证券公司资管业务收入为正值。通过计算证券行业资管业务的行业集中率CR8可知,排名前8位的券商资管收入占证券业整体的比重超过了40%,这说明资管业务收入非常集中,排名靠前的证券公司资管业务收入分布更加紧密,证券业整体资管业务发展水平非常离散,差距很大。
3.产品创新方面
我国证券公司的产品设计路线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股票、债券、FOF和理财型产品。最近几年,资产管理业务创新有所重大突破,推出了:①结构化分级产品,根据投资者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分层设计理财产品,使得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都能通过风险不同的理财产品获取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②量化对冲产品,通过构建投资组合对冲风险,创造较为稳健的收益;③保证金产品,以保证流动性为前提,为闲置资金提供投资收益;④券商私募合作产品,以国泰君安君享重阳阿尔法对冲套利一号为代表的券商私募合作产品则开辟了业务跨界的新篇章;⑤信托宝产品,主要是投资于固定收益类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达到收益稳提与风险控制兼得的效果,是证券公司大理财平台里的新颖产品。这些创新型产品进一步满足了不同投资者对流动性、期限、收益及风险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了更多投资选择。
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在创新方面也有所突破,比较典型的是两类,一是参与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在进行股票质押回购时,由于券商自身资本金有限,因此开始使用资产管理业务代管资金进行操作,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既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也使投资需求与融资需求实现对接,这种将资管业务与经纪业务联合的业务模式,也提高了业务效率、降低了操作风险,强化了业务优势。二是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在这领域比较成功的是东方证券与阿里巴巴联合推出的专项资管业务,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一次创新合作。
三、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1.证券公司创新资管业务的机遇
第一,我国资管业务供需不对称,市场需求远大于市场供给。从需求方面看,伴随经济的增长,我国居民财富不断积累,高净值群体不断壮大,根据BCG和中国建设银行发布的《2012年中国财富报告》显示,当年我国高净值人群的资产总额保守估计为33万亿元,全國高净值家庭达174万户,可用于投资的资产规模十分庞大,居民的投融资需求不断扩张,同时,国内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催生了更多的产业资本投融资需求;而在供给方面,我国资产管理业务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平台。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存在产品创新不够、业务管理费率过低等问题,这从根本上反映出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的吸引力不够,在市场占有方面远远不够。由于很多资产无法从资产管理业务上寻找合适的投资途径,因此在可投资资产中储蓄资产占51%,其余大部分转向了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面临如此大的市场需求,而目前我国券商行业中还没有哪家企业能够为机构客户和高净值个人客户提供全资产运营平台,我国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的进步空间巨大。
第二,证券公司进行资管业务创新得到了政策的有力支持。自2012年起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连续出台多项规定、细则、管理办法以支持券商资管业务的合法、合规扩张,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这对证券公司是重大利好。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监管较为宽松,审批流程简单,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政策也支持券商进行资管业务创新,投资范围得到大幅度扩张,从拘泥于最传统的股票、债券、基金,到现如今纳入了大量证券期货交易品种、金融衍生产品、银行间市场交易品种和多种理财计划,如商品期货、资产支持证券、中期票据、股指期货、商业银行理财计划等,投资范围已经放开,证券公司可以通过多种产品的有机组合等方式积极创新业务品种,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实现业务产品的扩充,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实现资管业务质的飞跃。
第三,证券公司的资产规模、研发和投资渠道能够支持业务创新。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壮大,证券公司资产规模得到大幅度改善,更容易进行分散投资,相比于其他如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更加完善,日常运营更加流畅与有序,这些都是支持券商进行资管业务创新的有利条件。在人员方面,证券公司的人员储备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升,目前我国证券业从业人员注册水平已达到85%左右,有近500人通过了两科国际注册投资分析师考试(CIIA),在科研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资源,资金和人力投入尚不匮乏。在销售渠道方面,证券公司的多样化销售渠道也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借由其完善资管业务的营销。
2.证券公司创新资管业务的挑战
证券公司创新资管业务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自身的阻力。首先,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规模已经成型,要进行创新则面临这结构改革问题,这在公司内部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去实现;其次,证券公司过度注重眼前利益,如资产管理业务中的银行、证券合作业务确实能给证券公司带来较为丰厚的短期收益、扩大受托资产管理规模,但在长远来讲,这并不是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的发展主线,这很容易会使券商产生创新惰性,失去核心竞争力;另外,创新需要资本和人力的投入,要想更快更好地追赶国际资管业务发展水平,我国证券公司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而这会带来公司内部人员结构的变动,可能会面临一定的阻力。
四、证券公司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对策
1.引导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向系列化产品方向发展
系列化产品的打造需要对客户需求进行区分,分类产品质量的高低则是基于客户群体的细分。对于机构客户应进一步细分该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如成熟期、衰退期企业的资金开支需求较小,闲置资金更多,更倾向于购买资产管理产品。有一些企业由于其自身业务发展具有周期性,如农牧渔业,其在不同业务阶段的资金需求也不一致。因此,证券公司应对目标客户进行全方位的调研,掌握其经营状况,把握其投资需求,充分设置不同的分类资产管理产品以满足其需求。对于个人客户,据调查显示,以个人客户为主的资产管理业务利润水平高于以机构客户为主的资产管理业务利润水平,因此应尽快丰富针对个人客户的资产管理产品,壮大个人客户群体,进一步提高资管业务利润。
2.通过加强跨业务合作改善产品设计,开拓销售渠道
目前资产管理业务业务收入规模较小的现状,一方面是由于产品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销售渠道狭窄。在下一步,证券公司可以活络思维,借助其他业务部门如投行部门、经纪部门各自在项目开发、产品营销上的优势,协同发展资产管理部门,实现业务创新,如可以借助经纪业务丰富完善的客户需求、庞大群体,加强资产管理产品营销;可以学习投资银行股权投资等业务,加大资产管理产品的种类创新。同时,还可以学习、借鉴基金产品的经验,改革设计思路,优化操作流程。相比较基金而言,已有的资产管理产品、尤其是集合类资管产品过度关注收益率,忽视风险,在这种发展目标的指引下设计的资产管理产品功能很单一,而近几年迅速发展起的基金产品则种类丰富,功能齐全,这对证券公司资管业务而言具有很大的学习之处。
3.做强人才储备以提高资管产品创新水平
人才作为创新的决定性要素,高端金融人才将成为各家证券公司抢夺的核心,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够产学结合的金融人才,因此证券公司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与激励,切实提高公司资管业务的人力质量。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建立战略联盟式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同时要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引进,有条件的证券公司可以与国外名校合作,定期吸纳优质金融人才;在人才培養方面,要为在职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跟踪评价机制,及时把握员工的素质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大型证券公司而言,在现阶段可以通过收购优秀的投资团队,迅速提升自身的投资收益,提高资管业务回报率,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朱有为,包学诚.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机遇、定位与路径分析[J].金融纵横,2008,08:36-40.
[2]王涛.泛资产管理时代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合作模式探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4,11:41-46.
[3]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甘肃监管局课题组,管兴业.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研究[J].甘肃金融,2015,03:13-17.
[4]吴万华,焦志常.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探讨[J].证券市场导报,2008,11:38-47.
[5]何诚颖,陶鹂春,郝成秀.海外券商资产管理模式比较及我国创新流程[J].证券市场导报,2003,9:39-44.
作者简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上海股交中心”)挂牌公司开展定向增资业务,明确推荐机构会员及相关各方职责,根据《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业务暂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挂牌公司拟进行定向增资的,应与推荐机构会员协商后,聘请经上海股交中心认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必要时)、资产评估事务所(必要时)等专业服务机构为其定向增资提供有关专业服务。
第三条 推荐机构会员应对拟进行定向增资的挂牌公司开展尽职调查,同意定向增资的,应出具尽职调查报告,并向上海股交中心报送定向增资申请文件(以下简称“申请文件”)。
第四条 上海股交中心对推荐机构会员报送的申请文件进行审核,审核同意后报送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以下简称“上海市金融办”)备案。
第五条 推荐机构会员、有关专业服务机构及相关人员不得利用在定向增资业务中获取的尚未披露信息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
第二章 定向增资业务人员设置
第六条 推荐机构会员应针对每家拟定向增资的挂牌公司成立
专门项目小组,负责尽职调查,起草尽职调查报告,制作申请文件等材料。
第七条 项目小组应由推荐机构会员至少两名内部人员组成,其中一人为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负全面责任。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两年以上(含两年)证券业相关工作经验,或者参与并成功完成两个以上(含两个)定向增资或挂牌项目。
第八条 最近三年内有违法、违规记录的人员,不得参与定向增资业务。
第九条 持有拟定向增资挂牌公司股份、在拟定向增资挂牌公司中任职或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其公正履行职责情形的人员,不得参与该挂牌公司定向增资业务。
第三章 项目预审核
第十条 推荐机构会员开展定向增资业务前,应向上海股交中心报送预审材料,包括:
(一)定向增资方案(草案);
(二)推荐机构会员立项报告;
(三)推荐机构会员项目小组成员;
(四)会计师事务所及其项目成员;
(五)资产评估事务所及其项目成员(必要时);
(六)律师事务所及其项目成员(必要时);
(七)上海股交中心要求的其他文件。
上述机构或人员发生变动的,推荐机构会员应及时报告上海股交
中心并说明原因。
第十一条 上海股交中心收到预审材料五个工作内进行审核,并向推荐机构会员反馈预审核意见。推荐机构会员收到上海股交中心无异议意见后,方可启动后续工作。
第十二条
为防范业务风险,提高审核工作质量,上海股交中心可指派人员对推荐机构会员尽职调查、申请文件制作等定向增资工作进行指导。
第四章 尽职调查
第十三条 推荐机构会员应对定向增资的必要性,增资价格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公允性,募投项目资金需求量、可行性和收益前景等事项勤勉尽责地开展尽职调查工作,督促拟定向增资的挂牌公司及时披露信息并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第十四条 推荐机构会员完成尽职调查工作后,应出具尽职调查报告,推荐机构会员项目小组各成员应在尽职调查报告上签名,并声明对其负责。
第五章 申请文件的报送与审核
第十五条 推荐机构会员经内部审核后向上海股交中心报送如下申请文件(包括但不限于):
(一)定向增资方案;
(二)董事会、股东大会有关定向增资事项的决议及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处理有关事宜的决议;
(三)推荐机构会员与挂牌公司就定向增资事宜签订的协议;
(四)挂牌公司定向增资申请;
(五)挂牌公司定向增资涉及国有资产管理、外资管理、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事项,取得的有关部门批准文件;
(六)新增认购人与挂牌公司签订的以挂牌公司获得上海股交中心同意其定向增资为生效条件的认购协议;
(七)新增认购人遵守认购协议条款,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不损害所增资挂牌公司利益和该挂牌公司其他认购人利益的声明;
(八)最近一年经审计的财务报告;
(九)尽职调查报告;
(十)盈利预测审核报告,盈利预测期间为定向增资完成当年及下一个会计;
(十一)上海股交中心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十六条 上海股交中心收到推荐机构会员报送的申请文件后,同意受理的,出具受理函。申请文件一经受理,未经上海股交中心同意不得增加、撤回或更换。
第十七条 上海股交中心对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事项进行审核:
(一)申请文件是否齐备;
(二)推荐机构会员是否已对拟定向增资的挂牌公司进行了勤勉尽责尽职调查;
(三)拟定向增资的挂牌公司披露的信息是否符合信息披露规则的要求;
(四)拟定向增资的挂牌公司是否符合基本定向增资条件;
(五)上海股交中心认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 上海股交中心对审核同意的定向增资申请,自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文件报送上海市金融办备案。上海股交中心要求推荐机构会员对申请文件予以补充或修改的,受理申请文件的时间自上海股交中心收到推荐机构会员补充或修改材料的下一工作日起重新计算。
第六章 股份托管登记
第十九条 上海股交中心出具同意挂牌公司定向增资的通知后,挂牌公司可实施定向增资,完成验资后,推荐机构会员应向上海股交中心报送下列文件:
(一)定向增资结果报告书;
(二)验资报告;
(三)挂牌公司与认购人签署的认购协议;
(四)新增股东名单及股东身份证明文件;
(五)推荐机构会员对挂牌公司定向增资出具的专项意见;
(六)挂牌公司向上海股交中心申请股份登记的文件;
(七)上海股交中心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二十条 上海股交中心审核同意后,三个工作日内出具新增股份登记函。
第二十一条
挂牌公司应自新增股份登记函出具之日起五个工
作日内完成新增股份在上海股交中心的托管登记工作。
第七章 信息披露
第二十二条 挂牌公司应在董事会通过本次定向增资决议之日起两个转让日内,披露董事会决议和定向增资方案。定向增资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一)增资的股份种类及数量;
(二)增资价格或价格区间及定价依据;
(三)向本次定向增资前股权登记日在册股东优先配售增资股份的方案;
(四)定向增资新增意向认购人名单、基本情况、与挂牌公司及主要股东的关联关系;
(五)意向认购人出资方式。以非货币资产出资的,说明该资产的基本情况、评估情况、交易价格、定价依据以及该资产对挂牌公司的必要性;
(六)本次募集资金用途及募投项目是否有利于挂牌公司长远发展,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外资管理、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是否获得相关部门批准;
(七)前次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如有);
(八)防止增资后股东累计超过二百人的措施;
(九)新增股份的登记及限售安排;
(十)本次增资前滚存未分配利润的处置方案。
董事会决议公告中应注明:定向增资方案需经股东大会通过并获得上海股交中心同意后生效。
第二十三条 挂牌公司应在股东大会通过本次定向增资决议之日起两个转让日内披露股东大会决议。
第二十四条 挂牌公司应自收到上海股交中心同意或不同意定向增资的通知之日起两个转让日内予以公告。
第二十五条 挂牌公司应在公告同意定向增资通知时同时公告定向增资股份认购办法。
第二十六条 挂牌公司应在完成定向增资股份登记之日起两个转让日内,披露定向增资结果报告书,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一)定向增资履行的相关程序;
(二)定向增资股份的种类和数量;
(三)定向增资价格及定价依据;
(四)定向增资前挂牌公司原有股东优先认购的情况;
(五)募集资金情况、用途及相关管理措施;
(六)认购人情况及认购股份数量;
(七)定向增资后股东人数;
(八)定向增资后股本变动情况;
(九)定向增资后主要财务指标变化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十)定向增资股份的登记限售情况。
第二十七条
挂牌公司披露定向增资结果报告书的同时,推荐机构会员应披露关于挂牌公司定向增资的专项意见,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一)定向增资过程的合法、合规性;
(二)挂牌公司是否符合定向增资条件;
(三)定向增资对象的合规性;
(四)定向增资价格是否显失公允;
(五)定向增资结果是否公平、公正,是否符合定向增资的有关规定;
(六)募集资金投向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有利于挂牌公司长远发展;
(七)定向增资对挂牌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
(八)定向增资过程中挂牌公司是否规范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九)推荐机构会员认为需说明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八条 挂牌公司应在报告中披露定向增资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八章 违规处理
第二十九条 推荐机构会员、有关专业服务机构违反本规则规定的,上海股交中心责令其改正,视情节轻重给予其如下处理,并记入会员诚信档案:
(一)谈话提醒;
(二)警告;
(三)通报批评;
(四)谴责;
(五)暂停受理其报送的申请文件或出具的相关报告;
(六)取消会员资格。
第三十条 推荐机构会员、有关专业服务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则规定的,上海股交中心责令其改正,视情节轻重给予其如下
处理,并记入从业人员诚信档案:
(一)谈话提醒;
(二)警告;
(三)通报批评;
(四)谴责;
(五)暂停其从事相关业务的资格;
(六)认定其不适合任职;
(七)责令所在机构给予处分。
第九章 附则
【文件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保监发〔2005〕10号)
各财产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根据《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保监会令〔2004〕13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我会制定了《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为实现新旧制度的有效衔接和平稳过渡,2004年12月15日之前开业的保险公司在2007年1月1日前可按“双轨制”向中国保监会报送财务报告和偿付能力报告,即在按《保险公司财务制度》规定的标准计提责任准备金的同时,提供另一套按《试行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计提的责任准备金备考数据。从2007年1月1日起,各公司只按《试行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计提责任准备金。2004年12月15日之后开业的保险公司不适用“双轨制”,直接按照《试行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计提责任准备金。
二○○五年二月二日
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保监会令〔2004〕13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第二条 《试行办法》所称非寿险业务,是指除人寿保险业务以外的保险业务,包括以下保险业务及其再保险业务:
(一)企业财产保险
(二)家庭财产保险
(三)工程保险
(四)责任保险
(五)信用保险
(六)保证保险
(七)机动车辆法定第三者责任保险
(八)机动车辆商业第三者责任保险
(九)机动车辆车体损失保险
(十)机动车辆其他保险
(十一)船舶保险
(十二)货物运输保险
(十三)特殊风险保险
(十四)农业保险
(十五)短期健康保险
(十六)意外伤害保险
(十七)投资型非寿险
(十八)其它类保险
第三条第三条 凡是经营《试行办法》所称非寿险业务的财产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遵循非寿险精算的原理和方法,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进行充分的估计,谨慎评估各项准备金。
第四条第四条 除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之外的中国保监会规定应当提取的其它责任准备金,如巨灾风险责任准备金等,由中国保监会另行规定。
第五条第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采用二十四分之一法、三百六十五分之一法或者其他更为谨慎、合理的方法评估非寿险业务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其中,对于机动车辆法定第三者责任保险,应当采用三百六十五分之一法评估其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第六条第六条 保险公司在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要对其充足性进行测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取金额应不低于以下两者中较大者:
(一)预期未来发生的赔款与费用扣除相关投资收入之后的余额;
(二)在责任准备金评估日假设所有保单退保时的退保金额。
当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足时,应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提取的保费不足准备金应能弥补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上述两者较大者之间的差额。
第七条第七条 保险公司在评估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时,不得扣减为相应赔案所预付的赔款。
第八条第八条 保险公司采用链梯法、案均赔款法、准备金进展法、B-F法等方法提取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时,应采用至少两种方法进行谨慎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的最大值确定最佳估计值。
第九条第九条 保险公司应对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和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所包含的内容、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分摊方法、分摊比率等在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报表(见附件)的附注中详细披露。
第十条第十条 保险公司应当谨慎评估未决赔款准备金。对于在中国(不含港、澳、台)开业时间不足三年或本保费收入增长率超过50%的保险公司,按照评估的未决赔款准备金计算的本公司本事故赔付率不得低于全行业上一事故的平均赔付率。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报送偿付能力报告时,同时向中国保监会报送由公司精算责任人签署的准备金评估报告。本实施细则中规定的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报表是准备金评估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公司应当认真编制,并在报送准备金评估报告时,将有关报表一同呈报保险监管部门。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报表主要分为两类,即反映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评估情况的报表和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情况的报表。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有关报表的编制说明
一、“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分析表”主要反映保险公司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和转回的情况。
该表按照险种大类(或者险种),区分分保前的保险业务和分出业务进行填列。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直接业务+分入业务)”是指保险公司对承保的直接业务和分入业务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该准备金根据保险公司分出保费前的保费收入进行提取和转回;“分出业务准备金”是指为直接业务的再保分出和分入业务的转分分出所提取和转回的准备金。“本期提取”是指报告期当期所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上期转回”是指报告期转回的上期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二、“再保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分析表-按保单未到期期限分类 ”主要反映保险公司提取的再保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未到期期限的结构分布状况,以全面了解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的负债与资产在时间上的匹配状况。
该表按照险种大类(或者险种)分别填列。表中的“1-12个月”、“13-24个月”、“25-36个月”、“36个月以上”是指对准备金评估日未到期期限分别在12个月以内(含12个月)、大于12个月但不大于24个月(含24个月)、大于24个月但不大于36个月(含36个月)、36个月以上的保险合同应提取的再保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表中第5列的“合计”应等于表一“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分析表”中第7列的“再保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本期提取”相应金额。
三、“再保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分析表-按保单保险期间分类”主要反映保险公司提取的再保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在保险期间上的结构分布,以全面了解保险公司一年期以上保险业务的承保情况,及其承保标的的风险变化和退保风险的暴露总量。
该表按险种大类(或者险种)分别填列。表中的“1-12个月”、“13-24个月”、“25-36个月”、“36个月以上”是指对准备金评估日保险期间分别在12个月以内(含12个月)、大于12个月但不大于24个月(含24个月)、大于24个月但不大于36个月(含36个月)、36个月以上的保险合同应提取的再保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表中的第5列“合计”应等于表一“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分析表”中的“再保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第7列“本期提取”相应金额。
四、“赔款与理赔费用分析表”主要反映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在各事故发生的赔案截止至准备金评估日提取的未决赔款与理赔费用准备金、已决赔款及理赔费用、财务的保费收入、已赚保费,以及在准备金评估日评估的各事故的赔付率等。
该表分为汇总分析表和分险种大类(或者险种)明细表,各险种大类(或者险种)明细表的编制方法和汇总分析表相同,有关项目的汇总应当和汇总表中的相关项目相一致。示例报表为2004赔款与理赔费用汇总分析表,以后各期报表需按照报告期所属自上往下更新事故年(或财务年)。其中,“事故年”是指保险责任范围内保险事故发生的。为了从历史角度反映公司经营管理的水平和业务的承保质量,事故年至少应反映10个。披露不足10年的保险公司,应说明具体原因,并逐步进行相关数据的积累,但保险公司应至少对报告期事故的相关数据予以披露。
预付赔款是指对于尚未结案的赔案,保险公司预先支付给被保险人的赔款。在填列该表时,不得将预付赔款从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中扣减。
赔款与理赔费用分析表分为未决赔款与理赔费用准备金分析表、已决赔款与理赔费用分析表以及赔付率分析表。
(一)未决赔款与理赔费用准备金分析表
1、未决赔款准备金、未决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未决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分别在第1列至第10列填写。各事故年填写的未决赔款准备金、未决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未决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是指保险事故发生在各事故年的赔案截止至报告期末的相应余额。
2、预期的残余物资及追偿款收入。第11列和第12列分别以“再保前”和“再保后”填列预期的残余物资及追偿款收入。预期的残余物资及追偿款收入是指公司理赔人员根据保险标的发生损失的原因、损失程度等,对该保险标的的残余物资的作价或变卖收入和追偿款收入的估计。
3、未决赔款与理赔费用准备金。第13列和第14列分别以“再保前”和“再保后”填列未决赔款与理赔费用准备金。其中,再保前未决赔款与理赔费用准备金(13)=(1)+(3)+(5)+(7)+(9)-(11);再保后未决赔款与理赔费用准备金(14)=(1)-(2)+(3)-(4)+(5)-(6)+(7)-(8)+(9)-(10)-(12)。
4、未决赔案件数。第15列填写未决赔案件数,各事故年行填写的未决赔案件数是指发生在各事故年的赔案截止至报告期末的未决赔案件数。
(二)已决赔款与理赔费用分析表
1、已决赔款及理赔费用。第16列至第21列填写已决赔款、已决直接理赔费用和已决间接理赔费用,各项应按照“再保前”和“再保摊回”分别填列。“以前”事故年行填写的已决赔款与理赔费用是指在“以前”事故年发生保险事故的赔案,在报告期所属发生的已决赔款和理赔费用的金额;1995~2004年各事故年行填写的已决赔款与理赔费用是指在各事故年发生保险事故的赔案,截止至报告期末累计的已决赔款和理赔费用的金额。
2、残余物资及追偿款收入。第22列和第23列分别以“再保前”和“再保后”填列残余物资及追偿款收入。残余物资及追偿款收入是指保险公司因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并完全进行赔付后所收回的该保险标的的残余物资作价或变卖所得收入以及因第三者的过错造成保险标的的损失,在赔偿被保险人后取得代位求偿权并向第三者索回赔偿所取得的收入。已决赔款是指已经结案的赔案赔款数据,其中不应扣减残余物资及追偿款收入。如果公司已经从已决赔款中直接扣减了残余物资及追偿款收入,应当将其从已决赔款中区分出来并填列该项目。
其中,“以前”事故年行填写的残余物资及追偿款收入是指在“以前”事故年发生保险事故的赔案,在报告期所属获取的残余物资及追偿款收入;1995~2004年各事故年行填写的残余物资及追偿款收入是指在各事故年发生保险事故的赔案,截止至报告期末累计获取的残余物资及追偿款收入。
3、已决赔款与理赔费用。第24列和第25列分别以“再保前”和“再保后”填写已决赔款与理赔费用。其中,再保前已决赔款与理赔费用(24)=(16)+(18)+(20)-(22),再保后已决赔款与理赔费用(25)=(16)-(17)+(18)-(19)+(20)-(21)-(23)。
4、结案件数。第26列填写结案件数。“以前”事故年行填写的结案件数是指在“以前”事故年发生保险事故的赔案,在报告期所属结案的案件数;1995~2004年各事故年行填写结案件数是指在各事故年发生保险事故的赔案,截止至报告期末累计结案的案件数。
(三)赔付率分析表
1、财务保费收入。第27~29列填写财务保费收入,此列表头的年份表示财务,填写的各财务的保费收入应与财务报表中的保费收入保持一致。
2、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第30~32列填写各财务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应当区分直接和分入业务、分出业务及自留业务分别填列。
3、已赚保费。第33~35列填写已赚保费,其中直接业务加分入业务已赚保费(33)=(27)-(30),分出业务已赚保费(34)=(28)-(31),自留业务已赚保费(35)=(29)-(32)。
4、总发生损失与理赔费用。第36~37列填写总发生损失与理赔费用。再保前总发生损失与理赔费用(36)=(13)+(24);再保后总发生损失与理赔费用(37)=(14)+(25)。
5、赔付率。第38列和第39列分别“再保前”和“再保后”填写各事故的赔付率,此列表头的年份表示事故年。其中,再保前赔付率(38)=(36)/(33),再保后赔付率(39)=(37)/(35)。
其中,“以前”事故年的相关数据不需填写,仅填写1995~2004年事故年的相关数据。
五、再保后终极损失与直接理赔费用分析表
本表主要反映保险公司在各事故发生的赔案截止至各发展末和报告期末评估的终极损失与直接理赔费用的发展变化。
该表分为汇总表和分险种大类(或者险种)明细表。分险种大类(或者险种)明细表的编制方法和汇总表相同,有关项目的汇总应当和汇总表中的相关项目相一致。
该汇总的三角形流量分析表按照再保后的金额填列。
示例的准备金报表格式为2004年准备金报表,以后各期报表须按照报告期所属自上往下更新事故年,自左往右更新发展年。
1、终极损失与直接理赔费用。本表填写的终极损失与直接理赔费用是指在各事故发生的所有赔案的损失总额以及直接理赔费用总额,包括已决赔款、未决赔款及其直接理赔费用,但不包含间接理赔费用。
2、“以前”事故年。“以前”事故年行填写的各发展末和报告期末的终极损失与直接理赔费用与事故年1995~2004年行填写的相应数据存在差异。“以前”事故年行在发展年1995年列填写的终极损失与直接理赔费用为截止至1995年12月31日的未决赔款与直接理赔费用(即“以前”事故年在1995年发展年的“已决赔款与直接理赔费用”设置为零);在发展年1996年及以后各年填写的终极损失与直接理赔费用为自1996年1月1日至发展年末和报告期末的已决赔款和直接理赔费用与截止至发展年末和报告期末的未决赔款和直接理赔费用之和。
3、1995~2004年事故年。1995年事故年行填写的数据应为保险事故发生在1995 年的所有赔案分别截止至1995年、1996年、1997年、…2004年十个发展末和报告期末时点评估的终极损失与直接理赔费用;1996年事故年行填写的数据应为保险事故发生在1996 年的所有赔案分别截止至1996年、1997年、…2004年九个发展末和报告期末时点评估的终极损失与直接理赔费用;以后依此类推。
4、终极损失和直接理赔费用发展。第11列和第12列分别填列发生损失和直接理赔费用的“一年发展”和“两年发展”,用于反映在最近一年和两年的时间间隔中重新评估的发生损失和直接理赔费用的发展变化,以揭示保险公司提取和评估未决赔款准备金的准确性、一致性和谨慎性。表的第12行“终极损失与直接理赔费用的发展合计”汇总终极损失与直接理赔费用的一年发展和两年发展,其中“一年发展”(11)=(10)-(9),表示在报告期末2004年12月31日评估2003年及以前事故年的终极损失与直接理赔费用与在2003年12月31日评估2003年及以前事故年的终极损失与直接理赔费用的差额;“两年发展”(12)=(10)-(8),表示在报告期末2004年12月31日评估2002年及以前事故年的终极损失与直接理赔费用与在2002年12月31日评估2002年及以前事故年的终极损失与直接理赔费用的差额。
六、累计再保后已决赔款与直接理赔费用分析表
本表主要用于反映保险公司在各事故发生的赔案截止至各发展末和报告期末评估的累计已决赔款与直接理赔费用的发展变化。
该表分为汇总表和分险种大类(或者险种)明细表。分险种大类(或者险种)明细表的编制方法和汇总表相同,有关项目的汇总应当和汇总表中的相关项目相一致。
该汇总的三角形流量分析表按照再保后的金额填列。
示例的准备金报表格式为2004年准备金报表,以后各期报表须按照报告期所属自上往下更新事故年,自左往右更新发展年。
该汇总表的填列与“再保后终极损失与直接理赔费用汇总表”基本一致,以下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1、“以前”事故年。“以前”事故年在发展年1995年的数据不予填写,报表已自动设置为零,在发展年1996年及以后各年列填写的数据为保险事故发生在“以前”事故年的赔案自1996年1月1日至各发展年末和报告期末的已决赔款和直接理赔费用。
2、有赔付的结案案件数和无赔付的结案案件数。“以前”事故年行的“有赔付的结案案件数”是指在“以前”事故年发生保险事故的赔案,自1996年1月1日截止至报告期末已经结案的有赔付的结案案件数,“无赔付的结案案件数”是指在“以前”事故年发生保险事故的赔案,自1996年1月1日截止至报告期末已经结案的无赔付的结案案件数。1995~2004年事故年行的“有赔付的结案案件数”和“无赔付的结案案件数”是指保险事故发生在各事故年的所有赔案截止至报告期末的相关案件数。
七、再保后IBNR与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分析表
本表主要用于反映保险公司在各事故发生的赔案截止至各发展末和报告期末评估的再保后IBNR与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的发展变化。
该表分为汇总表和分险种大类(或者险种)明细表。分险种大类(或者险种)明细表的编制方法和汇总表相同,有关项目的汇总应当和汇总表中的相关项目相一致。
该汇总的三角形流量分析表按照再保后的金额填列。
示例的准备金报表格式为2004年准备金报表,以后各期报表须按照报告期所属自上往下更新事故年,自左往右更新发展年。
该汇总表的填列与“再保后终极损失与直接理赔费用汇总表”基本一致,填写的各项数据为发生在各事故的所有赔案截止至各发展末和报告期末的再保后IBNR与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金额。
表的第12行“2004年再保后IBNR与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总额”表示保险事故发生在2004年及以前的赔案截止至报告期末2004年12月31日的再保后IBNR与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总额。
八、赔案件数分析表
本表主要反映保险公司在各事故发生的保险事故截止至各发展末和报告期末的累计结案案件数、未决案件数以及报案案件数的发展变化,它揭示和反映保险公司赔案的处理速度,各事故的案件发展趋势等,结合相应的赔款流量表,可以获得各相关的案均赔款的变化趋势。
该表分为汇总表和分险种大类(或者险种)明细表。险种大类(或者险种)明细表的编制方法和汇总表相同,有关项目的汇总应当和汇总表中的相关项目相一致。
示例报表为2004年赔案件数分析表,以后各期报表须按照报告期所属自上往下更新事故年,自左往右更新发展年。
赔案件数分析表分为累计有赔付的结案案件数分析表、未决案件数分析表和报案案件数分析表。
累计有赔付的结案案件数分析表与累计已决赔款与直接理赔费用汇总分析表类似,它是反映在各事故发生的赔案截止至各发展末和报告期末的累计已决案件数变化的三角形流量表。“以前”表示保险事故发生在“以前”事故年的赔案在1995年发展内及以后各发展和报告期内实际发生的已决赔案案件数而非累计已决赔案案件;但是其他各事故年的发展填列累计量。
未决案件数分析表是反映在各事故发生的赔案截止至各发展末和报告期末的未决案件数变化的三角形流量表。
报案案件数分析表是反映在各事故发生的赔案截止至各发展末和报告期末的累计已报案案件数变化的三角形流量表。“以前”表示保险事故发生在“以前”事故年的赔案在1995年发展内及以后各发展和报告期内内实际报案案件数而非累计报案案件;但是其他各事故年的发展填列累计量。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从2005年1月15日起施行。
创新创业公司非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
业务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支持创新创业公司发展,规范创新创业公司非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业务行为,促进公司债券市场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中国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全国股转公司)《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试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结算)《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登记结算业务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创新创业公司,是指符合《指导意见》规定的创新创业公司。
本细则所称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可转换债券),是指创新创业公司(以下简称发行人)依照法定程序非公开发行,在一定期间内依照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成公司股份的公司债券。
第三条可转换债券申请在上交所挂牌转让的,发行人应当在可转换债券发行前按照相关规定向上交所提交挂牌转让申请文
-1-件,由上交所确认是否符合挂牌条件。
第四条 发行人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下简称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发行时,应当属于创新层公司。上交所确认其是否符合挂牌转让条件时,向全国股转公司征询意见。
第五条上交所为可转换债券提供挂牌转让及信息披露服务。可转换债券在上交所挂牌转让,不表明上交所对发行人的经营风险、偿债风险、诉讼风险以及该债券的投资风险或收益等作出判断或者保证。可转换债券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判断和承担。
第六条 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诚实守信,发行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中介机构应当勤勉尽责,按照规定和约定履行义务,及时办理转股等事宜,维护债券持有人权利。
第二章挂牌与转让
第七条发行人申请可转换债券在上交所挂牌转让,除满足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挂牌转让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发行人为股份有限公司;
(二)发行人股票未在证券交易所上市;
(三)可转换债券发行前,发行人股东人数不超过200人;
(四)可转换债券的存续期限不超过6年;
(五)上交所和全国股转公司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发行可转换债券并在上交所挂牌转让的,应当由董事会作出决议,并提交股东大会审议。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应当经
-2-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3分之2以上通过。董事会、股东大会决议内容除符合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一般性要求外,还应当包括以下事项:
(一)转股期及转股申报期安排;
(二)可转换债券转换为每股股份价格(以下简称转股价格)的确定和修正安排;
(三)向原股东的配售安排;
(四)无法转股的情形及利益补偿安排;
(五)其他按照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规定需要明确的事项。发行人为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的,还应当按照《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细则(试行)》的规定披露董事会决议及股东大会决议。
第九条可转换债券募集说明书除满足上交所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相关规定外,还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发行人现有股东人数、前10大股东及其持股比例,以及未到期可转换债券的余额、期限和债券持有人等情况;
(二)转股价格及其确定方式;
(三)转股价格调整的原则及方式。因增资、送股、派息、分立及其他原因引起发行人股份变动的,应当同时调整转股价格;
(四)可转换债券转股时不足转换成一股的补偿方式;
(五)转股期及转股申报期安排;
(六)债券持有人及时掌握发行人股东人数及变化的信息披露安排;
(七)出现因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等导致债券持有人无法转
-3-股及发行人拟申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等情形时,发行人对债券持有人的利益补偿安排,包括但不限于补偿措施触发情形及时点、补偿程序、补偿方式及具体安排等内容;
(八)契约条款的内容(如有);
(九)上交所规定的其他内容。
发行人为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的,募集说明书中约定的转股条款、募集资金用途等,应当符合全国股转公司关于股票发行的相关监管要求。
第十条 募集说明书约定转股价格向下修正的,修正转股价格时,应当提交发行人股东大会审议,并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3分之2以上同意。
第十一条可转换债券的转让及质押回购等事项按照上交所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发行人为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的,如发生股票暂停转让情形的,应当同时向上交所申请可转换债券停牌;如发生股票恢复转让情形的,应当同时向上交所申请可转换债券复牌。
第三章转股
第十三条发行人申请转股时为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的,应当委托主办券商代为办理转股业务。
发行人申请转股时为非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的,应当委托受托管理人代为办理转股业务。受托管理人原则上应当由可转换债券的主承销商担任。
委托代理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应当通过书面协议予以明确。第十四条可转换债券转股后股东人数不得超过200人。申报
-4-转股时,发行人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债券持有人均不得申报转股。
转股申报期内,申请转股的债券持有人加上现有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按转股申报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部分转股,超过200人部分的转股申报不进行转股。债券持有人为发行人现有股东的,不受转股申报的时间先后顺序影响,按本细则规定的程序予以转股。
第十五条 可转换债券自发行结束之日起6个月后可以转股。每3个月可设臵一次转股申报期,转股申报期不得少于5个交易日,不得多于10个交易日。
第十六条转股申报期内,可转换债券持有人可以向上交所申请转股。发行人为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的,可转换债券持有人申请转股前,应当开通全国股转系统合格投资者公开转让权限。
当日买入的可转换债券当日可以申报转股。当日申报转股的,当日收盘前可以撤销申报。
第十七条上交所按照转股申报的时间先后顺序对可转换债券的转股申报进行记录,并将该记录发送中国结算。
第十八条中国结算根据上交所发送的转股申报数据,对可转换债券持有人证券账户中的可转换债券份额予以冻结。可转换债券持有人申报转股的可转换债券数量大于其实际可用可转换债券余额的,中国结算按其实际可用的可转换债券余额予以冻结。
上交所将经中国结算确认的有效申报记录发送发行人。第十九条发行人为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的,按以下流程办理可转换债券转股业务:
(一)发行人收到上交所发送的有效转股申报记录后,应当于5个交易日内通过其委托的主办券商向全国股转公司申请办理转股,并提交以下材料:
1.可转换债券转股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应当载明可转换债券的转股价格、触发转股的条件、申报转股的债券持有人情况和申报转股情况以及是否存在不得转股的情形;
2.可转换债券转股明细表。转股明细表应当载明申报转股且符合转股条件的可转换债券持有人、转股价格、拟注销的可转换债券数量和拟办理新增股份登记的数量;
3.主办券商及发行人律师应当对转股明细表内容的合法合规性和准确性出具意见。
(二)符合转股条件的,全国股转公司向发行人和中国结算出具转股登记确认函;不符合转股条件的,全国股转公司将相关结果通知发行人和中国结算。
(三)全国股转公司出具转股登记确认函的,中国结算对此前已做冻结处理的可转换债券份额进行记减;不符合转股条件的,中国结算对此前已做冻结处理的可转换债券份额解除冻结。
如因期间司法冻结、司法扣划等原因导致已冻结可转换债券份额部分记减失败的,中国结算按照实际可记减份额予以记减;对于已冻结可转换债券份额全部记减失败的,中国结算对该笔转股申报做失败处理。
(四)发行人应当于收到全国股转公司出具的转股登记确认函后,向中国结算申请办理股份登记。
可转换债券份额不存在记减失败情况的,中国结算根据发行
-6-人提交的股份登记申请,按照新增股份登记相关规定办理转股股份登记;可转换债券份额存在部分记减失败情况的,发行人应当按照前款第(一)、(二)、(四)项程序重新办理转股。
(五)发行人应当委托主办券商将可转换债券的记减和转股情况,及时告知可转换债券的受托管理人和主承销商。
第二十条发行人为非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的,按以下流程办理可转换债券转股业务:
(一)发行人收到上交所发送的有效转股申报记录后,应当于5个交易日内通过其委托的受托管理人向上交所申请办理转股,并参照本细则第十九条第(一)项的规定提交申请材料。
(二)上交所收到申请材料后,由中国结算将可转换债券持有人证券账户中的可转换债券份额进行记减。如因期间司法冻结、司法扣划等原因导致已冻结可转换债券份额部分记减失败的,中国结算按照实际可记减份额予以记减;对于已冻结可转换债券份额全部记减失败的,中国结算对该笔转股申报做失败处理。
(三)上交所将可转换债券持有人最终债券份额记减结果通知发行人,由发行人与债券持有人按照有关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办理股份登记。
(四)股份登记失败且债券仍在存续期的,发行人、受托管理人应当向上交所及中国结算提出恢复已记减债券份额的登记申请。
可转换债券份额记减至恢复期间,债券持有人继续享有相关权利。发行人应当及时维护该部分债券份额持有人名册,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募集说明书的约定,持续履行相关义务。
-7-第二十一条可转换债券转股时不足转换成一股的部分,应当按照募集说明书约定的方式处臵。
约定采取现金补偿的,发行人可委托中国结算向可转换债券持有人派发不足转换一股部分的补偿资金。发行人应当事先将相关资金足额存入中国结算指定的银行账户。中国结算收到发行人足额划拨的补偿资金后,通过结算参与人派发给可转换债券持有人。
第二十二条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发行人应当向上交所申请暂停可转换债券的转股,待相关情形消除后申请恢复转股:
(一)发行人股东人数超过200人;
(二)出现其他影响可转换债券转股的情形;
(三)上交所认为需要暂停转股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信息披露及持续性义务
第二十三条发行人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按照上交所的有关规定,以及募集说明书的约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发行人为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的,发行人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还应当按照全国股转公司的有关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第二十四条发行人披露的报告和中期报告除符合上交所、全国股转公司的有关规定外,还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股东人数和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
(二)转股价格及其历次调整或者修正情况;
(三)可转换债券发行后累计转股情况;
(四)前十名可转换债券持有人的名单和持有量;
(五)可转换债券赎回和回售情况(如有);
(六)募集说明书约定的契约条款履行情况(如有);
(七)上交所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五条发行人除按照有关规定履行临时信息披露义务外,出现以下情形时,发行人应当及时向上交所提交并披露临时报告:
(一)因增资、送股、派息、分立及其他原因引起股份变动,需要调整转股价格,或者依据募集说明书约定的转股价格修正条款向下修正转股价格;
(二)发行人发生股份被暂停转让或者终止转让等重大变化;
(三)可转换债券转换为股票的数额累计达到可转换债券开始转股前公司股份总额10%;
(四)发生可能导致债券持有人无法转股的情形;
(五)触发募集说明书约定的契约条款;
(六)可能对可转换债券转让价格或者对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产生较大影响的其他重大事项;
(七)上交所规定的其他情形。
发行人为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的,应当同时于全国股转公司指定信息平台披露上述内容。
第二十六条 发行人为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的,可转换债券持有人因行使转股权增持发行人股份的,或者导致发行人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权发生变化的,相关当事人应当履行《非上市公众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的信息披露义务及其他义务。
发行人为非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的,因转股导致发行人第-9-一大股东或者实际控制权发生变化的,发行人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第二十七条发行人应当在可转换债券进入转股申报期前10个交易日向上交所提交并披露转股公告,并在转股申报期结束前3个交易日至少披露3次提示性公告。公告应当包括可转换债券的基本情况、转股申报起止时间、转股程序、转股价格的历次调整和修正情况等内容。
第二十八条 发行人应当在每次新增股份登记完成后2个交易日内于上交所披露转股实施结果公告。公告应当包括转股前后可转换债券数量、股东人数、总股本、前10大股东以及持股10%以上股东的变化情况等内容。
发行人为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的,应当同时于全国股转公司指定信息披露平台披露转股实施结果公告。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 发行人为有限责任公司且符合《公司法》、公司章程规定的,参照本细则的规定申请可转换债券在上交所挂牌转让。
第三十条 本细则未作规定的其他事宜,适用上交所、全国股转公司、中国结算有关业务规则的规定。
第三十一条 可转换债券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承销机构、主办券商、受托管理人、投资者等市场主体及其相关人员违反本细则的,上交所、全国股转公司可以按照有关业务规则实施相关监管措施或者纪律处分。
第三十二条本细则由上交所、全国股转公司及中国结算负责
-10-解释。
深圳证券交易所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深港通业务开展,防范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国证生会00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者干规定03(以下简称“《互联互通规定》”)、《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以下简称“《交易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会员管理规则》(以下简称“《会员管理规则》”)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本所”)其他相关业务规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投资者、本所会员、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交所”)在深圳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以下简称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 本所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以下简称“本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及其他市;场主体参与深港通交易及相关活动, 应当B守本办法。
深股通交易事项(投资者证券买卖委托事项除外)和港股通交易的委托、本所会员客户管理等事项,本办法未规定的,适用《交易规则》、《会员管理规则》和本所其他相关业务规则。
第三条本所对深港通交易及相关活动实施自律管理。
【第二章 深股通交易】
第一节 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参与深股通业务
第四条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参与深股通业务,应当申请成为本所交易⒂肴瞬⑷〉媒灰椎ピ,遵守本所对交易⒂肴说南喙毓娑ā
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不是本所会员,不享有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章程》、《会员管理规则》等规定的本所会员权利。
第五条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申请成为本所交易参与人,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承话书;
(二)中国证监会、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相关批准文件;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四)公司章程;
(五)深股通业务管理制度、技术安排,以及委托联交所承担深股通业务相关职的安排;
(六)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资料;
(七)联交所⒂胝卟斡肷罟赏ㄒ滴竦某谢笆槲谋尽⒓嘉幢曜技捌渌要求;
(八)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 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结算”)的深股通结算协议;
(九)拟开展深股通业务的联交所参与者名单,以及上述联交所参与者符合技未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情况说明;
(十)与深股通有关的M用收取方式和标准;
(十一)本所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六条 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将联交所参与者根据投资者委托进行深股通交易的订单向本所申报,并承;担相应的交易任。
深股通交易申报在本所达成交易后,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应当承认交易结果,接受成交回蟛⒎⑺透相关联交所参与者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 。
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应当对联交所参与者的深股通交易行为进行管理, 并根;据本所要求对深股通违规交易行为来取必要的措施。
第七条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可以委托联交所代为履行本办法规定的相关职,但仍应承担相关职责未充分、适当履行的任。
第八条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应当建立深股通业务风险控制措施,加强内部控制,防范业务风险。
第九条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应当制定联交所参与者参与深股通业务的技术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对拟开展深股通业务的联交所参与者的技术系统进行测试评估 。
第十条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应当要求符合条件的联交所参与者签署深股通业务承话书,承话书应当包括但不限子以下内容:B守内地和香港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业务规则;认可并执行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基子前述规定和双方约定对其提出的相关要求, 以及通过合同或者其他安排要求其客户认可并执行相关要求;认可并通过合同或者其他安排要求其客户认可本办法及本所其他业务规则关于本所任群免的相关规定。
第十一条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应当为深股通投资者、联交所⒂胝吡私庀喙胤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范性文件和业务规则、业务流程、M用收取方式及标准等信息,提供必要的使利和指引 。
第十二条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应当`守内地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业务规则。
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应当来取适当方式,督促联交所⒂胝卟⒁求联交所参与者督促其客户`守内地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本所业务规则的规定,并要求联交所参与者向客户充分揭示深股通交易风险以及因违反前述规定承担违法或违规任的风险。
第十三条 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按照本办法第五条向本所提交的材料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在变更发生后3个深股通交易日内向本所提交更新材料。
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应当接照本所要求提供深股通业务运行相关情况的报告 。
第十四条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发生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其业务运行的重大事件时,应当立即向本所报告,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应对措施。
第十五条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应当妥善保存履行本办法规定职形成的各类文件、资料,并来取适当方式要求联交所参与者妥善保存深股通客户资料及其委手1和申报记录等资料,保存期限不少于.
第二节 深股通股票
第十六条深股通股票包括以下范围内的股票:
(一)深证成份指数及深证中小创新指数的成份股,且成份股定期调整考察截止日前六个月 A股日均市值不低于人民币60亿元,上市时问不足六个月的按实际上市时间计算市值;
(二) A+H股上市公司在本所上市的 A股, 且 H股在联交所主板上市 。
前款规定范国内的股票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不纳入深股通股票:
(一)被本所实施风险警示的股票(即 ST、*ST等股票);
(二)被本所暂停上市的股票;
(三)退市整理期股票;
(四)以外市报价交易的股票(即 B股);
(五)本所认定的其他特殊情形。
经监管机构批准, 本所可以调整深股通股票的范围 。
第十七条深股通股票之外的本所上市 A股因相关指数实施成份股调整等原因,导致属子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范围内不属于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范围的, 调入深股通股票。
联交所主板 H股上市公司 在本所上市 A股, 或者本所 A股上市公司在关交所主板上市 H股,或者公司同日在本所和联交所主板上市 A股和 H股的,其 A股在上市满10个交易日且相应H股价格稳定期结束后调入深股通股票 。
第十八条深股通股票因相关指数实施成份股调整等原因, 导致不再属于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范围或者属于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范围的, 调出深股通股票。
第十九条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中的 A股日均市值标准仅在相关指数成份股定期调整时执行, 相关股票在定期调整实施日调入或者调出深股通股票。
符合市值标准的成份股由深交所确定 。
第二十条 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通过其指定网站公布深股通股票名单,相关股票调入或者调出深股通股票的生效时间以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公布的时问为准。
第三节 交易特别事项
第二十一条 深股通股票以人民市报价和交易 。
第二十二条深股通交易日和交易时间由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在其指定网站公布。
第二十三条深股通交易来用竞价交易方式,本所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深股通交易申报来用限价申报,本所另有规定的除外。
深股通限价申报指令应当包括证券账号、经纪商代码、证券代码、买卖方向、数量、价格等内容。
本所根据监管需要,可以要求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提供其交易申报涉及的投资者信息 。
第二十五条 根据本办法第十八条被调出深股通股票_且仍属于本所上市股票的, 不得通过深股通买入, 但可以卖出 。
第二十六条 深股通股票保证金交易和担保卖空的标的股票,应当属于本所融资融券标的证券范国。
第二十七条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 应当对属子深股通股票担保卖空的交易申报子以特别标识。
担保卖空的申报价格不得低于该股票的最新成交价; 当天没有成交的, 申报价格不得低于其前收盘价。
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应当促使联交所⒂胝咭求其客户,在未归还为:担保卖空而借入的股票前卖出相同股票的委托价格应当符合前款要求, 但超出未归还股票数量的部分除外。
第二十八条单个深股通交易日的单只深股通股票担保卖空比例不得超过1%;_续10个深股通交易日的单只深股通股票担保卖空比例累计不得超过5%。 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应当根据前述比例要求进行前端控制 。
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应当于每一深股通交易日日终,通过其指定网站技露深股通股票担保卖空比例 。
【《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推荐阅读: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09-22
证券公司业务介绍11-15
证券公司理财业务问题06-20
浅议证券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绩效问题09-19
挂牌公司定向增资流程07-27
证券行业创新业务10-11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管理办法07-13
风险控制人员(证券、基金业务)09-16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证券经纪业务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