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精选8篇)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 篇1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㈠经济林木和产役畜等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㈡矿区权益和石油、天然气矿产储量,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㈢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第二章 确认

第三条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两个特征的有形资产:

㈠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㈡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

使用寿命,是指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

第四条 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㈠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㈡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第五条 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使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

第六条 企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章 初始计量

第七条 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

第八条 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场地整理费、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各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

第九条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

第十条 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

第十一条 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第十二条 企业合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融资租赁取得的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确定。

第十三条 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弃置费用因素。

第四章 后续计量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等除外。

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

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的预期状态,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是,符合本准则第十九条规定的除外。

第十六条 企业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㈠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

㈡预计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㈢法律或者类似规定对资产使用的限制。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是,符合本准则第十九条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 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

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

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第二十条 固定资产的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

第五章 处置

第二十一条 固定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予以终止确认:

㈠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

㈡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

第二十二条 企业持有代售的固定资产,应当对其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

第二十三条 企业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或发生固定资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固定资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十四条 企业根据本准则第六条的规定,将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应当终止确认被替换部分的长满价值。

第六章 披露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下列信息:

㈠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分类、计量基础和折旧方法。

㈡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率。

㈢各类固定资产的期初和期末原价、累计折旧额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㈣当期确认的折旧费用。

㈤对固定资产所有权的限制及其金额和用于债务担保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 篇2

一、初始计量中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核算不同

(一) 计算固定资产成本的截止日期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 由建造该项资产在竣工决算前发生的支出构成, 包括建造固定资产所需的原材料费用、人工费、管理费、缴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等等。即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截止日期是竣工决算前。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的成本, 由建造该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 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即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截止日期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二) 建造过程中发生的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条件和范围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下, 小企业为构建固定资产在竣工决算前发生的借款费用,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而不计入财务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发生在资本期间的有关借款费用应该资本化, 资本化金额的计算需要区分一般借款和专门借款。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资产等。

二、初始计量中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核算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应当按照评估价值和相关税费确定。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 但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小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年限平均法 (即直线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四、固定资产改建支出的处理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但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和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建支出应当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因此, 对于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而言, 小企业准则是不能对折旧年限进行调整的, 只能通过长期待摊费用核算, 并在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内分期摊销。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的处理原则是, 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改扩建支出需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是:将该固定资产转入“在建工程”科目, 发生的支出增加固定资产成本, 并按照重新确定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五、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用处理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小企业生产车间 (部门) 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制造费用”科目;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科目;小企业专设销售机构的, 其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 计入“销售费用”科目。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生产车间 (部门) 和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科目;企业专设销售机构的, 其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 计入“销售费用”科目。对于处于修理、更新改造过程而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 如果其修理、更新改造支出不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在发生时也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六、固定资产盘盈的账务处理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下, 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 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过渡, 盘盈净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盘盈的固定资产, 应按重置成本确定其入账价值, 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科目, 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企业会计准则下, 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 作为前期差错处理, 在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前应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盘盈的固定资产, 应按重置成本确定其入账价值,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

七、固定资产减值的处理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下, 固定资产不要求计提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准则下, 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当在期末时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 对可收回金额 (指资产的销售净价, 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比较, 两者之间较高者) 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参考文献

[1]小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2013年版小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3. (3)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小企业会计准则释义.2011[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12)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 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策略

一、前言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固定资产作为企业一项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并在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鉴于在会计工作的实施中,对新的会计准则背景下企业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所遇到不同的新问题,要求企业的相关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职业判断力、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等,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与真实性,推动新准则的有效施行,并不断完善企业的固定资产在管理中的工作有效性。基于此,找出在新准则中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所存在的关键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有效处理策略,对企业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二、在新会计准则之下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概述

以企业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本身上看,企业对于固定资产使用的时间比较长,并且单位价值比较高,在其固定资产使用当中有着维持原有的实物形态特点,而在新准则中开始引进资产组定义,引进这个定义将固定资产的管理与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并且其采取公允价值的手段来代替商誉直线手段实施摊销,同时在初始固定资产计量当中重视预计弃置等费用,即新准则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确认原则加以调整,从而使其管理更为完备,特别是对固定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中具有更加突出的明确性。由此可知,在新准则中,企业对于其固定资产操作性更强,比如,在计量可回收资金时,新准则所要求固定的已计提减值并不允许给予转回,这样就能够有效减少固定资产的损失,从而规范企业对固定资产有效管理的行为。

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企业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并解决其在经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其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

1.固定资产管理的理念问题

从目前我国企业及其固定资产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企业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上,企业的管理者所给予的重视度并不高,在一般的情况下,企业市场的营销以及企业利润的高或者低是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重点,并将大部分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都用在这两个方面。正是企业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得不到重视以及企业管理者对市场营销和企业利润的盲目追求,导致企业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理念问题,并使得企业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无法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管理功能或者是达不到其应有的管理效果。

2.不明确企业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

企业无法落实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员的相应责任,这是一个企业应该要落实的问题,而出现这一种问题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在对其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管理者没有对这些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明确地分工,这将直接导致企业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与企业的资产管理相脱节。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并落实相应的责任,以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

3.进一步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机制

由于企业在使用固定资产时对资产管理设备的保养、维修以及管理的不妥善,对其固定资产的提前报废,这说明企业在固定资产报废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这不仅给企业的固定资产运用方面带来一定的价值损失,也对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严重者甚至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生存带来影响。所以面对这个问题,企业应该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机制的完善。

4.进一步完善固定资金的监督制度

企业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从监督制度的方面来看,其中主要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企业外部的监督主要是就进行审计监督,而企业内部的监督则是进行会计监督。就目前的形式来看,企业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还欠缺某些监督制度,尤其是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确认方面的监督力度比较薄弱;除此之外,在监督企业对去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忽略与财务账之间的密切联系人员的问题等。

四、企业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在新的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措施

企业将新准则应用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是企业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理念进行创新与应用措施的首要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其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在财力管理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所以,重视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企业的管理者只有高度重视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对其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策略中通过新准则引导下才能真正把本身所具备的管理效果发挥出来。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有效性。

1.健全管理的责任制

健全管理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管理企业的固定资产,重视企业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内容,并将其贯彻到企业的管理以及工作目标中。在新准则的引导下,建全并落实企业对其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责任制度,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通过归口的管理和责任到人的方式进行,进而做到有效地提升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效率,使得企业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能够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管理功能或者是管理效果。

2.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制度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想要做到与时俱进,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制度。在采用新会计准则的环境中,只有不断完善并规范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报废制度,特别是企业对其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中的维修及维护制度,才能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寿命,使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效果得到充分体现。

3.健全会计的监督制度和外部的审计制度

在企业对其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财务部门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会计法则规定,合理计提可能会发生的减值迹象,并对此做出减值的准备。企业的财务部门需要将会计的核算以及会计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此外,企业还需进一步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对会计工作员进行自我培训以及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等。总而言之,企业对其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是属于动态系统化的工作,企业必须以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与新的准则的要求相结合,健全会计的监督制度和外部的审计制度,以进一步完善企业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

五、结束语

综上,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固定资产作为企业一项生产资料,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并在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在其生产与经营的管理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树立起正确管理观念,提高整体的管理意识,并广泛的运用相关的科学技术,创新管理方式,从而实现动态管理与优化资源配置等,进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经营所得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姝.对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备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0,15(12):21-23.

[2]梁大全.浅谈新会计准则下如何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J].现代经济信息,2010,08(21):31-32.

[3]胡波.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策略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14(11):14-16.

[4] 袁慧霞.论新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处理注意要点[J].现代商贸工业,2010,28(06):65-68.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 篇4

从客观的角度看来,现在公开披露利润表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盈利能力信息,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反映却是资源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盈利能力信息。尤其是占有份额大、使用目的多、事业支撑元素强的固定资产,更加对企业未来收益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代号排行前(600001-600007之间)5家企业在9月30日披露资产负债表的调查分析看来,5家企业持有固定资产平均比率占总资产平均额的61.14%,超过资产总额一半以上,其中最高是中国国贸(600007)的固定资产金额占资产总额的92.29%。可见,企业的每股净资产金额中所含固定资产份额较高,也就是说能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一半以上是固定资产。因此,要合理估算企业的未来投资价值,就必须详细了解企业资产,特别是占有份额大而且使用元素多的企业固定资产,通过综合分析固定资产的会计特征,全面评估企业价值。

2. 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确定性与期待价值增值

企业在根据本身经营战略决策进行事业投资过程中,取得并持有土地、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其目的是同过运用投资固定资产进行生产经营,并取得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以上的事业收益。

2.1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确定性

企业资产负债表披露的固定资产账面是取得固定资产的全部成本。由于企业取得固定资产属于事业投资行为,所以购入费用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也就是说,从购入固定资产开始到交付使用为止的全部费用支出额,作为固定资产的投资原价并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及计量,并且在未来的使用年限内,通过折旧分摊费用的形式,收回固定资产这一事业投资确定成本。可见,固定资产购入时账面价值高,此时表现出来的每股净资产价额也高,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及折旧核算,表现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减少,每股净资产价额也随之降低特点。

2.2固定资产取得的期待价值增值

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目的一般是通过使用取得固定资产进行产品生产经营,并获得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以上的期望价值。

企业固定资产事业投资成本收回及实现期望价值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在这一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随着生产技术的熟练完善、市场的不断开拓及产品销售量的扩大,营业利润会不断增;另一方面,随着固定资产的折旧会计处理,其账面价值不断减少,需要分摊的费用总额在降低。加上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年限长于折旧年限,也就是说企业固定资产经常是在累计折旧全部计提完毕之后,仍然还在使用并创造收益。因此,投资者在分析企业固定资产信息时,必须了解企业使用中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呈减少趋势、而投资可能实现的期望价值却呈增加趋势。

3.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少与绝对收益增加

根据我国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会计准则”)第三条规定,企业有形固定资产是为商品生产、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使用目的而持有,并要求在使用期间实行按“使用寿命”期内摊销的核算方法。由于固定资产本身具有多重效用的客观特性,同一固定资产、同一核算成本、不同的持有目的、不同的使用方法将带来不一样的经济收益。

3.1固定资产持有的原价减少性特征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固定资产一经取得,不管使用效益如何,都按照固定资产取得原价,确认及计量于资产负债表之中,并且设立“累计折旧”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减耗量,

根据固定资产折旧处理的理论依据:在企业生产及经营正常进行前提下,由于物理的,机能的因素将导致固定资产使用价值和价值损失,为了合理反映这种价值减少,会计核算实行对使用固定资产在“经济使用年限”内进行折旧会计处理,通过固定资产的原价分摊形式收回其投资成本。

可见,在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过程中,无论选择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等折旧方法中的哪一种,都表现为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在减少、折旧累计收回投资额在增加,即体现了持有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少性特征。

3.2固定资产的金融价值性特征

企业持有的土地、仓库、厂房及建筑物或以“在建工程形”形式核算的土地等有形固定资产,本身具有客观金融性特征。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保有固定资产不管是使用目的还是投资目的,持有期间都实行折旧核算,使得若干年经过账面价值变得越来越少。事实上,随着我国土地价格及建筑成本不断上升,这类固定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远远高于账面价值。

然而,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保有这部分金融性固定资产,由于具有巨大含溢价值。由此,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可能选择改变固定资产使用目的为金融投资目的,转为把这些固定资产在市场上以市价卖出实现变现,将取得巨大营业外收入,实现企业利润增加。

4.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外挖掘企业投资价值

由于企业有形固定资产种类繁多、使用状况复杂、确定成本核算单一,因此,投资者必须善于有效分析企业固定资产项目、结构、使用状态及性质,从理论上发现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外客观存在的未来投资价值。

4.1 善于发现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收益

根据固定资产折旧理论依据我们知道:一方面,固定资产对企业经营利润有贡献,并且这一贡献额度是通过固定资产本身的机能减耗换取而来的。一方面,在假设企业持续经营前提下,固定资产取得原价就等于资产的潜在经济使用能力。其实,对于企业生产经营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来说,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物价水平的不断上升,企业品牌价值的不断提高,固定资产在经济年限内所带来的单位年间经济收益,将大大超过原价折旧额。因此,投资者须详细了解企业固定资产项目及使用状况,善于发现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收益。

4.2善于认识固定资产的金融性价值收益

由于企业有形固定资产的确定核算特征,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客观呈减少趋势,而投资可能实现的期望价值却呈增加趋势。在这基础上,如果改变固定资产使用目的为金融投资目的,把金融性固定资产以市价卖出变现,将实现巨大的经济收益。

实际上,金融性固定资产按现在市场公允价值交易,将使其隐含在该资产中的“含溢”价值部分得以实现,形成企业的确定收益。这样的结果将会直接带来企业每股收益及现金流量增加的同时,创造超过期望价值、使用价值以上的扩大价值额,形成扩大面积的增值空间。

4.3挖掘超过账面价值以上的多元投资价值

企业取得并持有固定资产不仅不同企业可以有不同使用目的,还可以有不同有用使用价值和金融投资价值。固定资产种类繁多,使用条件复杂,同一固定资产,不同的企业或与不同的资源结合,产生的现金收入都不同。即使企业的同一资产,不同使用目的、使用状况,带来的经济利益也不一样。因此,为了更好地预测企业价值,合理做投资最佳决策,必须全面正确理解固定资产特征,特别是分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投资价值关系,估算固定资产超过账面价值以上的多元未来投资价值。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 篇5

第一,建立和完善环境会计的计量报告体系和信息披露。环境会计是环境科学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型学科,要处理好环境会计与环境保护部门、资源管理部门的关系。实施环境会计并不是要分担环境保护、资源管理部门的部分职责,它是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一套相应完善的准则体系,对企业应揭示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方法和对外报送形式作出规定。

第二,增强我国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完善会计法规,要求企业必须提供环境会计方面的信息,并对损害社会利益的企业进行处罚,促使企业变被动地履行环保责任为主动承担环保责任,进而促使整个市场机制健康、良性地运转。同时,除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增强公众和企业管理者的环保意识外,还应认识到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组织,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作为会计应全面地测定、计量和报告生产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因素和社会效益的变化。

论资产计价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会计利润

资产计价理论在整个会计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历来也是会计实务最关注的问题。资产计价可以选择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计价,或者是重置成本计量属性计价,还可以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计价,也可以选择其他的计量属性。不同的计量属性的选择,会对企业会计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三种计量属性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重置成本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一、资产计价的计量属性

(一)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二)重置成本计量属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的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资产计价是会计系统的一个要素,对这一要素的考察必须将其放到会计系统中进行,注意其对整个会计系统的整体效应。计价方法的选择不仅影响资产本身的价值计量而且对资产价值量的转移与补偿及企业会计利润的确定有着重大影响。

二、三种计量属性的资产计价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

(一)历史成本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

1、历史成本对企业会计利润信息的可靠性及相关性影响。历史成本计价论者认为公平合理的确定企业的净收益是会计反映的基本目标,对各种计价方法的选择应以是否能公平合理的确定企业净收益为先决条件,而公平合理确定企业净收益的关键在于费用与收入的相关程度。由于持续经营假设保证了资产的价值磨损必将在生产正常运转中得到补偿,而使历史成本计价具有更多的相关性。这一相关性具体表现为以历史成本作为基数来确定折旧额度,从而以与收益的反向交互来促成净收益的形成。历史成本计价者正是以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及其在确定净收益方面的相关性而一直独占鳌头。

然而,变动的现实冲击着凝滞的历史。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币值发生变化,物价受到影响,引起了整个会计系统(尤其是会计核算系统)的信息变化,怎么能让资产计价始终停留在历史水平上呢?显然,历史成本计价已经不能适应系统变化的要求。因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的观念价值已经变化,人们心目中衡量资产采用的价值尺度已经远离当时的历史尺度,若仍然使用历史成本,恐怕信息失真就在所难免了,从而影响了企业利润信息的真实性。

2、历史成本对企业会计利润的长期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把会计称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会计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对资金占用的控制和对资金耗费的控制。资金占用的物质形态就是资产;资金耗费的对象化便是成本。因此,会计对资金占用与资金耗费的控制又转化为对资产的控制和对成本的控制。就资产控制来讲,其目标是在保证生产正常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资金占用量。由于物价上涨,如果按照历史成本进行控制就会造成一种假象,即资产的资金占有量似乎比较低了,其实可能仍然是属于资金占用过多,因为按历史成本计价已经低估了资产的价值;另一方面,资产控制也要求实物保全。在通货膨胀的时候,如果仍然按历史成本回收,就根本不足以进行原有资本的实物更新。因此,按历史成本计价在物价变动时就犹如中国古代的“刻舟求剑”。

再以成本控制来看,如果按历史成本计价,势必也由于低估资产折耗价值而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成本表面上看还仍然被控制在许可范围内,其实,早已超过了控制标准,同样也会造成控制失灵。这样长期下去,势必对企业将来的会计利润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二)重置成本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

1、重置成本对会计利润信息可靠性及相关性的影响。以重置成本作为资产计价的计量属性,由于重置成本计价考虑到了物价变动的影响,使得一系列会计程序的展开和会计数据的获取更加切合客观环境的变化,从而使会计系统输出的信息具有更高的相关性,也就保证了企业会计利润确认的相关性。但是,重估价值的确定需要大量的物价资料进行广泛的对比和计算,而这些资料的获取及处理本身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加之参与评估人员的主观因素制约,所得到的重估价值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这就可能影响到企业会计利润确认的真实性。

2、重置成本对企业会计利润的长期影响。物价变动情况下,变动的影响是作为资本保持调整额而列为股东权益的一个独立项目的。因而可以促使企业针对所揭示的物价变动的影响采取相应的资本保全对策,不断增强企业的实力。同时,也有利于恰当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而有利于为投资决策提供直接的现实资料。这样就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及创造企业的会计利润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重置成本计价有严重的不足。重估价值所需大量变化的物价资料并不一定都能如愿获得,虽然可以建立相应的物价信息发布制度,但建立和推行渠道不易畅通。此外,重估过程之复杂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是困难的。

(三)公允价值对会计利润的影响

1、公允价值对会计利润信息的可靠性及相关性的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易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增加限定条件以防止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虚增利润。同时还指出交易双方存在关联,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性质。该规定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是新增的一项会计准则,旨在规范股份支付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股份支付分为——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授予后立即可行使的换取职工服务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在授予日按照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相应增加资本公积。在行权日,企业根据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确定应转入实收资本或股本的金额,将其转入实收资本或股本。该规定完善了会计信息的披露功能,同时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另外,将股票期权作为费用处理,提高了会计利润确认的可靠性。

2、公允价值对会计利润的长期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对资本保全和维持的理念提出更大的挑战,因为在经济状况良好时,资产价值增加会通过损益账户反映,缺乏实际性的现金流支撑未实现账面利润的增加,则会使得公司承受来自股东更多股利分配的要求,收益超额分配的压力可能会影响公司后续发展与运营,从而对公司以后会计年度的会计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在某一特定的会计环境下,历史成本计量、重置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等资产计价模式,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都具有各自的特点。那么,现时的会计环境下,资产计价应选择哪种计量属性呢?笔者认为应当借鉴西方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第一,认真研究我国国情;第二,配合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来规划资产计价模式的再造过程;第三,在研究资产计价改革目标模式的同时要重视其过度模式;第四,从西方借鉴经验,从改革中引发思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资产计价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多莉,苗玉军,刘庆军.从会计目标看资产计价与收益计量[J].财经问题研究,.11.

[2]阎光华,王步端.评西方流行的两种资产计价理论——兼论我国资产计价模式的重新构造[J].南开经济研究,1988.3.

[3]曹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7.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 篇7

1.1 适用范围的差异

旧准则指出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固定资产不适用于该准则, 新准则没有特别说明, 同时, 新准则指明了投资性房地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遵循其他专门的准则。

1.2 确认的差异

使用期限上, 新准则引用了“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说法。在单位价值上, 新准则删除了“单位价值较高”这一原则。

1.3 初始计量的差异

(1) 新准则在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考虑到弃置费用。增加此规定, 表明新准则比旧准则更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率, 更有利于营造和谐环境, 有效地改善企业同社会的关系。 (2) 强调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计价必须公允, 同时, 合同价或协议价也必须公允。 (3) 接受捐赠和盘盈固定资产的计量

1.4 后续计量的差异

(1) 固定资产何时计提折旧。 (2) 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与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相一致。 (3) 取消了固定资产减值转回。新准则明确规定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 以确保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更加真实、可靠, 避免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保护投资者利益。 (4) 重新定义了预计净残值。 (5) 规定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变更处理方法。

1.5 处置的差异

(1) 固定资产终止的确认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或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即终止确认。明确固定资产终止的确认条件可遏制企业为了制造资金实力雄厚的假象, 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而原准则未明确规定。 (2) 持有待售固定资产的处理新准则增加了应当对企业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的规定。

1.6 披露的差异

原准则规定对已承诺将为购买固定资产支付的金额;暂时闲置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已退废和准备处置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进行披露。新准则未作上述披露要求。

2 实行新固定资产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会计原则的影响

2.1 增加当期利润

(1) 新准则中, 若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核算, 这将使企业的费用减少, 利润相应的增加。 (2) 由于固定资产确认的差异, 若企业改变了固定资产定义的价值标准, 则会改变企业资产结构及今后的折旧费用, 从而影响利润的增减。 (3) 新准则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后续支出确认为固定资产的账面金额, 固定资产的账面金额就会相应地增加, 企业当期费用会因此而减少, 而当期费用的减少将会增加企业的当期利润。

2.2 增加人为操纵利润

2.2.1 新准则将固定资产预计的弃置费用的折现金额计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 将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后续支出确认为固定资产, 会使固定资产的计量结果增大, 企业资产结构发生变化, 使长期资产比重提高。此外, 由于现值的折算, 会涉及到对银行利率、资金成本等因素的估计判断, 企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 减少了按历史成本原则记入的收入金额, 还增加了会计人员的操作空间, 从而影响到当期报表的财务反映状况。

2.2.2 对于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当捐赠方未提供有关凭据时, 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存在活跃市场的, 应按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入账。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取决于未来现金流量、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折旧率等几个因素。对于这几个因素, 企业在计量时往往只能采用估计的方式来确认, 那么由于估计的不同, 每期计提的相应费用也不同, 从而影响到现金流量表上的数据, 当然也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

2.2.3 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等所有这些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的规定明确了企业会计操作, 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另一方面, 只要企业通过一定手段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或预计净残值与原估计有差异, 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 从而调整当期的折旧费用, 扩大企业利润操纵空间。

2.3 减少人为操纵利润

(1) 初始计量时强调了投资资产计量的法律形式和固定资产价值的公允性, 这样能够抑制投资各方特别是关联企业之间投资的恶意操纵、利润转移行为的发生。 (2) 减值冲回常见操作手法有两种:一是, 在今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明年冲回, 从而做出明年扭亏为盈的财务报表, 避免退市。二是, 选择某一年超大额计提, 其后几年缓慢冲回, 制造业绩小幅稳定攀升的财务会计报告, 操纵利润。新准则的相关规定封死了减值冲回———这一上市公司操纵利润主通道。

2.4 对会计原则之一———可比性的影响

新准则取消了一些会计事项如盘盈和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处理规定, 容易造成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由于采取不同会计处理方法而形成报表差异, 不利于直观比较。

3 新固定资产准则与国际固定资产准则的主要差异

3.1 确认的差异

IAS16还另外规定:环保设备和安全设备的资产的购置, 使企业从其他资产获得未来经济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 这些设备等应确认为资产, 但他们与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金额不能超过这两类资产总的可收回金额, 我国的新准则并没有这样的规定。

3.2 初始计量的差异

在成本构成的规定上略有差异, IAS16多了一项估计拆卸、搬移费及场地使用费, 而我国新准则规定, 在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考虑预计弃置费用。

3.3 后续计量的差异

3.3.1 重估增值的会计处理不同, 同时, 我国没有相应的重估政策对重估的时间进行规定以及固定资产重估后应如何计提折旧和会计处理。

3.3.2 关于折旧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对于固定资产的每一重要组成部分都要单独计提折旧, 各重要组成部分的判断是以各组成部分成本, 相对于总成本而言是否重大为标准, 我国新的准则中没有这样明确的规定。此外, 在折旧范围, 方法, 使用寿命方面也有些许差异。

3.3.3 关于固定资产减值国际会计准则允许固定资产减值转回, 我国新的准则不允许。

3.4 披露的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披露得比较详尽, 我国新的准则要求披露六项内容。

4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启示

随着新的会计准则的发布与实施, 标志着我国企业与国际惯例趋同会计体系正式建立。

4.1必须认识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形势是大势所趋, 我国要加快改革和开放的步伐, 必须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 尽可能减少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

4.2改变我国目前将基本准则视为概念框架的做法, 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 及早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 使我国准则能在前后一贯、内在一致的基础上加以制定, 并更加符合国际惯例。

4.3我国应密切关注国际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形势以及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动态, 应认真分析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之间的差异和原因, 并提出减少差异的措施和落实计划。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 (2006) 》.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

[2]《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 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

[3]IASB.国际会计准则 (2002年)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3.[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刘仲文.国际会计学:解读国际会计准则[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 篇8

【关键词】企业资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会计处理

一般来说,固定资产折旧都是纳税人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范围内选择具体的折旧年限,然而不同行业的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是不同的,其中房屋、建筑物等的最低折旧年限是二十年,火车、轮船等机械和一些生产设备的最低折旧年限是十年,而电子设备以及一些与生产经营相关的机械的最低折旧年限是五年。之前我国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是直线法,这种方法折旧速度慢导致了固定资产的更新周期加长,进而让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下,但是这种折旧方法适合我国薄弱的经济基础,可以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增加财政收入,而为了适应当前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多人则主张使用发达国家采用的快速折旧法来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因为这种方法能够让企业的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一、加速折旧的概念

对于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的认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是固定资产折旧较短的在预计使用年限中进行摊销;其二是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摊销比较多的折旧,而在使用的后期摊销比较少的折旧。而我们平常了解到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主要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摊销比较多的折旧而在使用的后期摊销比较少的折旧这种方式,因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也被人称为递减折旧。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在固定资产初期其折旧率远远高于折旧后期的折旧率,其固定资产的折旧率每年都是递减的,但是它的折旧总额是不变的,只是每年提取的折旧率不同而已。此外,固定资产的初期利润和税金会随着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也是固定资产折旧的一个特点。

二、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的背景

(一)市场竞争导致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

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市场经济时代的竞争充斥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这就使得企业必须把更多设备以及生产所用的机器提前进行报废,这就导致了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为此加速固定资产的折旧无疑成为了企业减少损失的唯一方法。通过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企业能够在减少大量损失的同时收拢资金来购置或者是自我研发新型的设备和生产所需的机器,如此企业的基础设施在得到加强的同时,也为企业更好地在市场上生存提供了竞争力。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加速折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经济的风险机制的形成,因为加速折旧能够让折旧的费用尽快地再次利用,也可以分散企业的风险。

(二)加速折旧对企业的利益有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固定资产在购置使用过程中,前期的生产效率是很高的,它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可观的,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固定资产使用的时间越久,其生产效率也就越低,如此在考虑折旧时,前期多提一些折旧,后期少提一些折旧就完全符合企业收入与成本的配比原则,也符合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所以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的损失,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最终有效地保护了企业的利益。

(三)加速折旧可以减轻企业所得税负,让资金紧张的情况得到缓解

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其固定资产使用初期多提折旧虽然增加了当时的成本,减少了企业的收益,但是相应的企业的收益减少,其负担的税务也得到了减少。简单来说,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延迟了缴纳所得税的时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让资金紧张的情况得到了缓解。企业可以利用加速折旧的费用来进行企业的设备购置。此外,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筹集资金的成本,从这一方面来说,加速折旧也是利于企业发展的。

三、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的计算方法

众所周知,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在影响到企业成本以及费用计算的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收入以及所缴纳的税金,所以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处理方法要谨慎选择。

(一)跨期分摊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般来说,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是得到了税法的支持的,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纳税申报的过程中都是使用加速折旧法。我国在处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在计算所得税时,企业可以通过会计较算的原则来对应该缴纳的税金进行计算,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所得税的相关条例以及实施的细则来计算应该缴纳的税金。这种所得税额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两种,一般来说所得税跨期分摊适用于暂时性的差异中。

(二)加速折旧法月折旧额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般来说,企业计提折旧都是按月来计算的,但是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是按年来计算折旧额。两者的区别是很大的,按年来进行折旧额是计算一年的折旧总额,然而月折旧额是年折旧额除以十二个月份。如此年折旧额在与月折旧额在不同的月份其折旧额是不同的。其计算公式主要是: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数÷{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

(三)双倍余额递减法转直线法的会计处理方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主要是在固定资产残值一定的时候对双倍的直线法的折旧率以及逐年递减的折旧价值进行折旧,其中双倍余额递减法转直线法的计算方式是:年折旧率等于折旧年限分之二乘以百分之百;年折旧额等于年初固定资产净值乘以年折旧率;月折旧额等于年折旧额除以十二。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折旧率乘以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一般来说使用双倍余额递减转直线法来进行会计处理时,要限制固定资产使用的年限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到期前的两年之内。

(四)固定资产减值折旧额和减值准备转回后的会计处理方法

众所周知,《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对应计折旧额有明确的规定。在计算应计折旧额时,需要根据固定资产的原价以及预计固定资产净残值来计算应计折旧额,其中对已经做出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在计算的过程中还需要扣除减值准备的累计金额,而已经做出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的计算方式是依据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尚可使用寿命来确定折旧额;已经做出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在转回后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方式是依据做出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转回后的账面价值和尚可使用寿命来确定折旧额。

四、选择折旧方法来进行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的折旧包含了房屋、建筑物火车、轮船等机械,一些生产设备、电子设备,一些与生产经营相关的机械。这些设备应该如何进行折旧需要根据企业的财政状况以及现金流量来进行判断。一般来说选择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设备的无形损耗,让企业的生产成本得以提高,但是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会在短期内收回固定资产的主要价值,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后,企业就会回收大量的资金来进行购置新的设备或者是研发新的技术,此外还减少了依靠固定资产带来的收益的税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而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可以加大固定资产初期的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使用固定资产初期的所得税得以降低,简单来说就是国家提供了无息贷款给企业,让企业得到了实惠。而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少纳所得税。众所周知,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其本质就是延缓纳税,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整体形象。因为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的前期,其折旧会让企业的成本快速上升,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后,其效益会降低。尤其是在股份企业中,效益降低后,企业前期的资本收益和每股收益都会减少,这就会让企业的投资者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企业的效益没有其实际的效益那么高。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让企业在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企业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时一定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来进行折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性质以及固定资产的消耗方式都需要企业详细地对其了解。只有了解了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才能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如此才能让企业真正的受益。此外,选择了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后,不能随意地对其进行更改,因为这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即便要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进行更改也要到相关部门进行报备,这样才能做到有理有据。

五、结束语

企业在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时,一定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来谨慎选择。而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是发达国家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适合先进高速发展的经济速度,是科技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进行了分析,并对跨期分摊的会计处理方法、加速折旧法月折旧额的会计处理方法、双倍余额递减法转直线法的会计处理方法、固定资产减值折旧额和减值准备转回后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说明,希望能够让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会计处理更加清晰。

参考文献

[1]杨晨辉.论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会计处理[J].集团经济研究,2007,(35).

[2]刘向荣.关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有关问题的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3).

上一篇:在小学学校管理的理念下一篇:物流管理专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