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共8篇)
[概述]惠阳区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正科级建制,为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惠阳区国有资产办公室根据区政府授权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承担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内设综合股、组织人事股、企业改制股、统计财务股、资产监管股、资产经营股6个股市与1个新源公司。现有干部职工33人。区委、区政府对惠阳区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高度信任,授权管理区级部门预算单位的物业与区国有企业。2011年度惠阳区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强化国资及国企监管和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进一步规范、加强了惠阳区国有资产和企业的管理。
[摸清国企“家底”] 2011年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惠阳区国企经营状况,提升监管能力,对划归国资办管理的国企开展清产核资工作。主要数据有:清产核资企业共139家(含子公司),企业资产总额164297万元,负债总额161072万元,净资产3225万元;企业人员3025人(其中:在职1399人,下岗540人,挂靠180人,离退休人员836人,临工270人)。通过清产核资,真实、完整地掌握了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的现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数据,全面摸清了国企的“家底”,为加强惠阳区国企监管和科学决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监管职责] 2011年国资办先后出
1台了《惠阳区经营性物业租赁管理暂行办法》等11个管理文件,初步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管财、管物的制度,使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2011年度国资办严格按照国有资产处置程序组织了多期国有资产处置工作。企业资产处置收入639.73万元,统收统管资产处置收入3065万元,确保了国有资产增值。对国企领导人员的聘任和管理作出了重大调整,深入推进国企人事制度改革。切实抓好产权登记工作,受理产权登记4宗,包括金叶大酒店、新盈公司等国有产权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等工作。另外开展了区属企业银行债务和辖区外资产调查摸底工作,为区政府的决策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
[优化物业的经营管理] 国资办十分重视经营性物业的管理工作,坚持“三三”原则,即:坚持政府所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统一政策,授权管理;坚持收支两条线原则。在物业租赁管理中,做到依法依规,从严管理。2011年度物业招租工作顺利开展,物业管理收入共4382万元,其中资产处置收入3060万元,物业租金收入1322万元。物业租金收入完成计划1700万元的77.8%,租金清收率84.8%。今年10月份前,新招租物业4宗,招租月租金升幅增加7.3%
[国企改革取得新成效] 2011年度我办狠抓落实,积极推进企业改制工作。至11月底,区水产实业公司、区平潭示范农场等七家企业实施改制和职工安置方案报区国有企
业改革联审小组批准,共安置职工666人,拔付企改专项资金6585.72万元。年底前,另行提交区国有企业联审小组审批改制改制企业有:区食品工业发展总公司、城乡建设总公司等9家企业,计划安置职工270人。
[加强企改信访维稳工作] 切实解决企业职工实际问题,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通过一年努力,已有7家困难企业安置职工方案获批准实施,区政府在财政国企改革专户中拨款6585.72万元,用于7家企业的安置职工费用,共有666名职工受益,维护了企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特别是区水产实业总公司和区平潭农业示范场共300多名职工稳定工作。区水产实业总公司在2009年已定为我区重点改制对象,该公司制定安置职工方案举步维艰,职工人员多、要求高、意见大,几年来已多次到市、区有关部门上访,是影响我区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今年上半年,在区政府的大力推动支持下,我办与区海洋渔业局及企业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终于顺利完成了全部职工(共159名)安置工作。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为目标,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龙头,紧密联系国资工作实际,扎实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按照“一岗双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定各党工委委员分管负责部门和职责范围内的反腐倡廉工作,明确工作职责。二是扎实开展反腐倡廉教育,领导
人员廉洁从业意识明显增强。加强理论和党纪政纪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及中央和省市纪委会议精神。三是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推进源头治理工作。继续推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制度,主要负责人签订了责任书。
[问题和不足] 国企改革力度有待加强,员工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国资及国企监管需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惠阳区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领导名单:
书记:练润康
主任:林德君
一、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国有企业出资人制度不完善
国有出资人制度是指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当前, 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制度尚未健全, 受资产管理多元化的影响, 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资产在形成上存在渠道多头, 资产管理分散的现象, 也存在政出多门的现象, 甚至企业需要向多个政府部门负责汇报, 但是, 大多数企业相关部门在工作上缺乏协调, 真正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的部门很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规章制度的建立。
(二) 国有资产执法力度不够
当前, 受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响, 企业国有资产缺乏法律保障, 同时立法和执法也存在不完善的现象,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不够健全, 国有资产的法规大多数都是属于企业部门的规章制度, 并且大多数法规都是以暂行规定的形式存在的, 导致建立的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在实践操作中缺乏执行力度, 在2008年, 我国就出台了《国有资产管理法》, 但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该法规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 该法规在经济业务上缺乏法律保障, 导致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只注重企业内部组织部门、主管部门的管理, 却忽略了资产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第二, 国有资产监督也存在执行不够的现象, 责任主体也不明确, 在国有资产管理经营中, 通常需要强有力的法律监督体系作为支撑, 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监督体系主要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注册会计师、审计机构等外部监督体系和监事会、董事会等内部监督体系构成, 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 我国国有资产存在外部监督体系执行力度不够的现象, 例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常常出现作假验证证明的现象, 这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另外, 受政府的约束, 大多数国有企业的产权都归政府所有, 但是, 政府主要是采用分别行使管理职能的方式, 其管理职能主要分散在财政部门、中央企业工委等部门中, 进而形成了多头管理的资产管理, 由于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没有和政府的出资人职能分开, 各部门的责权也不明确, 并且政府时常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干预, 导致国有企业资产在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
(三) 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受资产重复购置和配置不合理的影响, 当前, 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存在国有资产闲置的现象, 甚至资产闲置的比例已达到了26%以上, 资产使用率不高, 尤其是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这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资产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措施探讨
当前,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存在政企不分、政府对国有资产多头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 针对当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和国有企业应引起高度重视, 通过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监督体系和资产管理制度, 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和规范改革改制行为, 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从而推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改革。
(一) 完善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监督体制
在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上, 第一, 应将政府的管理职能和国有出资人的职能分开, 从而解决当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上存在政企不分、企业不能成为市场主体的问题, 这就要求国家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分别行使管理职责, 包括政府、政府组建的专门机构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对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其不能行使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能, 但是政府及其他部门不能履行出资人职能;第二, 建立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切实维护所有者的权益,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依法履行国有企业出资人职责, 根据我国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 做好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监督管理, 并维护所有出资企业在市场经济主体的各项权益, 以保证所出资企业的经济效益,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时, 应根据财务管理制度、资产评估制度等来进行监管, 避免资产流失而影响所出资企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所出资企业享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这样不仅切实维护了企业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 也充分调动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第三, 正确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与所出资企业之间的关系,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是国家的代表, 其依法享有企业出资人和选择经营者的权利, 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另外,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也应切实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各项权益,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确保企业法人地位的独立性, 只有让企业具有经营自主权, 才能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虽然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需要依法对所出资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但是, 其主要体现在产权上的监管, 而不是行政性监管, 因此, 理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所出资企业之间的关系, 建立健全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系, 从而实现国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二) 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机构, 明确各个部门的责权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应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注重产权明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科学管理等内容, 建立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及规定各个部门的权利和义务, 并根据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机构, 对于股东会的职责, 应做好经营方针的决策, 并能够完成企业的投资计划;做好董事会、监事会的报告批准;审批企业财务预算方案和决算方案等;对于董事会的职责, 应负责召集股东会, 向股东会做好报告工作;做好企业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等;对于监事会, 其主要由企业职工代表组成, 主要职权有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会、经理等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等, 但是, 在建立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上, 应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以保证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和发展, 从而建立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三) 规范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改革
为了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 防范资产流失, 在国有资产管理中, 第一, 应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改制程序, 做好企业的清产核资,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对改制企业资产进行审计, 并清查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 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方法》对改制资产进行评估, 以保证防止资产流失;第二, 建立国有产权交易制度, 规范产权交易行为, 以防止国有企业资产流失, 因此, 在企业该组转制的程序中, 应确保企业职工公开, 做好对企业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 在公开的产权交易市场中, 应采用竞价的方式进行交易, 坚持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 从而规范交易市场行为;第三,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进行经营机制转换过程中, 应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企业职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同时也是国有企业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管理工程, 因此, 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 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如养老保险金、工伤保险等, 从而减轻国有企业的人员负担, 为了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 应做好失业救济、再就业工程的结合, 通过政府的指导和扶持, 提供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能力, 并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 对职工子女采用免学费等措施, 从而让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另外, 对于低收入的退休人员来说, 应建立退休人员生活保障制度, 尤其是对于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 应加快医疗保险的改革, 确保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得到保障, 从而提高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水平, 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发生。
三、结束语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应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 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 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 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 提高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水平, 进而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何召滨.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2]黄平.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 2012.
[3]李建春.国有企业国际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 2010.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界定企业功能,推进分类改革,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维护和巩固国有经济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主导作用的重要措施,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要依靠国有企业对本单位资产强有力的管理,而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保值和增值,优化企业经营管理和组织框架,加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然而从国有资产管理现状来看,存在的很多问题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只有对这些问题进一步的剖解和理解,才能实现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各项目标。
一、目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国有资产经营考核目标及管理制度不完善
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考核一般为收入、利润、招待费、安全等一些传统的考核指标,对于固定资产的考核未纳入考核目标,导致企业领导并不注重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这往往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无形流失;对于流动资产的使用缺乏一定的计划性,每个项目对资金的需求没有统一的规划,短期与长期资金的使用没有很好的事前计划,往往到了用钱的时候,将现存银行存款直接用于支付,很容易造成资金链的断裂;应收账款的回收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对于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往往国有企业的人际关系占据主要,执行的力度会受到非主观因素的影响。
政企不分,管理的权限模糊,责任主体不明确,往往企业的发展受多重领导,企业的发展缺乏一定的活力和自主性。一方面,企业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也在行使国有企业产权职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还比较混乱,各部门交叉管理,多重领导,权责不分,存在着承担责任的相互推诿,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的产权关系不明确,理论上两者的产权应该有明确的划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有效规范的文件对其加以限制,使得地方能够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衡量国有资产收益,这样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和激励措施不完善
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大致可分为内部和外部监督,但是无论内部还是外部监督都有其弊端。一方面,内审机构往往形同虚设,走过场的现象普遍存在,设立的资产部门,对于整个企业的资产也没有做到了如指掌,排查的力度和监管的方式缺乏时代性,通常浮于表面,深入的探根究底很少能够做到。在这种形式下,许多企业对外提供的报告,往往依靠外部独立的审计中介,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多少有些经验,会尽量避免一些外审流程会涉及的风险点,所以往往外审机,构出具的报告是无意见报告,但是企业存在的问题并不会因为这份报告而没有问题,存在的问题还是存在。
另一方面,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关键在于调动企业各个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还是比较传统的,晋升和加薪的渠道比较狭窄,按资论辈的现象在国有企业是普通存在的,激励措施的僵化容易降低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任何人的劳动成果都希望被认可,认可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何在有限的权限内,平衡劳动成果与激励措施的匹配,将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3.国有资产管理的配套法制不健全
企业经营考核忽略资产带来的收益,企业领导对资产的管理缺乏重视,无形之中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并没有配套的法律制度对其加以约束,效益的产生与企业的发展,一定是在制度与法律的框架下才能得到保障,往往某项行为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地位,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国有资产管理监管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出台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99件,地方性法规、制度2800多件,但是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的国有资产管理配套法律,只有2008年10月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法。
二、针对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1.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加强制度建设
首先,国有企业监管部门,在今后的经营考核目标中,应该将资产的使用和收益作为考核硬性指标,使企业的资产效能能够最大限度的配合企业的发展,避免造成资产的流失。
其次,企业应出台一系列的资产管理建设制度,对于资金的使用、应收账款的回收、固定资产的考核,都应该纳入到一整套的制度建设中来。企业应从资产的购买开始,严格执行申购流程,经上级领导审批后,方可对固定资产进行采购,在资产使用过程中,设立资产台账,天天清、月月结;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对当月的固定资产就行折旧计提,杜绝人为利用账务处理调节经营利润;按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杜绝安全隐患,对于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的,要追究责任到人,到了报废期的资产严格执行报废审批流程,方可处置;针对资金使用,应按月申报计划,由集团汇总,安排资金使用,应收账款纳入考核,每月上报应收账款回收进度,根据上报进度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要求,真正让企业的每个员工对于本企业资产都有清醒的认识,制度的执行才能有效的贯彻。
最后,进一步政企分开,政府部门进一步放权,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实行分类管理,对于支柱产业,应交由政府部门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垄断和控制的行业和产业,国务院管理部门应实行统一管理,接受国资委的管理和调配,使国家资本逐渐退出市场。
2.加强国有资产监督和激励措施
首先,国有企业应该配备专门的内审人员,要挑选那些职业素养高,有责任心的人,去从事这样的岗位。同时内审人员,要有对职业的敬畏与尊重,承担起自己应付的责任,对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全部定期或不定期审计,对于出现的问题,应当及时反映。
其次,内审机构要与外审机构经常学习交流,沟通实际工作出现的问题,外审机构流程之外的风险点,不在于规避,而在于防患于未然,事前会计核算要准确,对于影响企业的风险点要学会事前控制、事先预防。企业要聘用那些信誉好,业务能力的强的外审机构对本单位进行审计。內控制度的完善和外部监督的到位,缺一不可。
对于激励措施,国资委应将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成员考核范围,与个人薪酬挂钩,国有企业集团将国有资产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考核挂钩,使得上下时刻有着明确的意识,国有资产的管理摆在台面上,奖罚分明,对于用人机制进行改革,对于业务突出的人员,要物质和精神相结合进行奖励。晋升的空间要逐渐与个人能力挂钩。
3.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法制建设
首先,要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体系,与国有资产的管理相适应,以立法规范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刚性力度,对于现行各种法规加以完善,与时俱进,使得企业的经营满足资产管理的需求,国家应出台相应的资产管理法律规范办法,使得企业能从现有的法律中找到强有力的执行依据。实行分类管理,在界定分类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行业标准与行业规范,对企业的资产提出明确的管理要求。对于垄断性或特定任务的企业,可采取单独或类别立法,出台特殊法来规定这类企业的经营目的。对于公益性的企业,明确其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能。对于盖棺定论、一视同仁的做法对现阶段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是不适用的,分类管理势在必行。
其次,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司法建设,监督监管部门履行职责的规范性。企业应加强国有企业资产法律队伍力量建设,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体制。司法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国家制度的保障,任何一项行政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把权力关进笼子。在制度的框架下,有条不紊的进行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不仅是每个企业的使命,更是执法部门必须履行的职责。
最后,企业应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法制文化建设,为国有资产管理创造良好的资产管理环境。定期召开企业资产管理专题讲座,使企业从领导到员工,对资产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个企业的资产管理影响着企业的效益,也关系着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企业的资产管理绝对不是管理岗位上某个人的责任,是企业每一位员工的义务,理好这层关系,企业的发展、资产的管理、员工的付出相辅相成,企业才有未来,社会才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军芳.论中小型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4(8).
[2]初凤荣 金研,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2(20).
[3]王伟平,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汇编,2012(1).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现将《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资产管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
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深入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合理处置土地资产对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意义。要从有利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促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出发,盘活和显化企业土地资产,积极参
与和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要与企业改革的主管部门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及时了解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进度与要求,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国有企业改革中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原国家土地管理局8号令)的基础上,遵循“明晰产权、显化资产、区分类型、合理处置、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土地资产管理力度。
二、区分类型,合理处置,完善土地资产配置体系,促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国有企业改革时,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根据行业、企业类型和改革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土地资产处置方式和管理政策。
(一)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和对国家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国有企业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
(二)对于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根据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主要采用授权经营和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配置土地,国家以作价转为国家资本金或股本金的方式,向集团公司或企业注入土地资产。
(三)对于一般竞争性行业,应坚持以出让、租赁等方式配置土地。非国有资本购买、兼并、参股原国有企业时,可将企业原划拨土地评估作价后同其他国有资产一并转为国有股,逐步通过股权转让变现;也可分割出与企业净负债额相当的土地转为出让土地,参与企业整体拍卖和兼并,剩余土地,购买方或兼并方有优先受让权和承租权。
(四)对承担国家计划内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国有企业,原划拨土地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也可以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向企业注入土地资产。
对其他采用成熟技术进行产品更新和技术改造的国有企业,可将原使用的划拨土地按出让方式处置,土地收益可作为应付帐款暂留企业,全额用于技术改造,并参照技改贷款方式进行管理。
(五)各项土地资产配置政策涉及的具体行业划定和土地收益使用管理办法,由我部分别商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确定。
三、明确土地权益,显化土地资产,理顺财产关系,加强土地资产运营监管
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与完善土地资产处置方式、明确土地权益相结合,降低企业改革成本,促进国有企业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实现土地资产价值。
(一)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和协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等不同处置方式之间的权责关系,降低国有企业土地资产配置的直接成本。国有企业改革时,可按规定自主选择土地资产处置方式,鼓励以货币、资本、股本等多种形态综合实现土地资产价值。
(二)土地资产处置时,要考虑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平均取得和开发投入成本,合理确定土地作价水平。采用授权经营、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土地资产的,按政府应收取的土地出让金额计作国家资本金或股本金。
(三)进一步明确国家作价出资(入股)和授权经营土地使用权的权益。以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的,土地使用权在使用年期内可依法转让、作价出资、租赁或抵押,改变用途的应补缴不同用途的土地出让金差价;以授权经营方式处置的,土地使用权在使用年期内可依法作价出资(入股)、租赁,或在集团公司直属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之间转让,但改变用途或向集团公司以外的单位或个人转让时,应报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补缴土地出让金。
(四)国有土地资产进入企业资产的财务处理及土地资产监管办法,由我部商财政部确定。在有关规定出台前,各地可指定专门机构进行土地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出台后,再按统一办法进行财务处理及资产监管。
四、发挥土地资产效益,优化资产结构,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国有企业减债脱困和安置职工 优化国有企业资产结构、减轻企业负担要与调整用地结构有机结合,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国有企业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建设用地,促进国有企业减债、脱困和集约利用土地。
(一)为减轻企业负担,国有企业在改革前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原有土地;改革后的企业用地符合《划拨供地项目目录》的,可仍以划拨方式使用。国有和集体企业兼并国有企业涉及的土地,不属于划拨供地范围的,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也可在一定年限内维持划拨使用。
(二)根据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土地利用的不同要求,进一步细化配置土地权利,降低用地成本。国有企业因铺设地上、地下管线等需要通过集体土地或其他单位、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的,可以通过设定土地他项权利的方式,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运营。只对因行使特定的土地他项权
利而对土地所有者、使用者造成的损失给予相应补偿。
(三)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非上市国有企业可将其原使用的划拨土地通过土地交易场所转让变现,也可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购储备或优先安排租赁、出让,土地收益设立专户,专项用于企业增资减债和结构调整。在规划许可的前提下,允许非上市国有企业在其原用地范围内自行提高土地利用率。
(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参与股票配售的,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将原使用的划拨土地作价后注入企业,作为国有资本,用于认购配售的股票。
(五)国有企业破产时,其原使用的划拨土地可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出让,变现资金设立专户,优先用于职工安置。已设立破产企业职工安置资金专户的城市,破产企业划拨土地出让收益可全部纳入专户,按规定统一用于城市内破产企业职工安置。
五、明确供地政策,完善土地市场,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明确建设用地供应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用地政策,提供土地交易场所,加强中介机构管理,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一)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控制建设用地增量,严格执行供地目录,制止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对列入《禁止供地项目目录》项目,一律不得提供建设用地;对列入《限制供
地项目目录》的用地,要从严控制,不符合用地条件的,也不得提供建设用地。
(二)进一步明确外商投资企业用地政策,鼓励国有企业合理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与外资进行合资、合作,凡以出让、租赁、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不再另行缴纳场地使用费;凡符合《划拨供地项目目录》的,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按划拨方式用地。
(三)国有企业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应到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土地交易场所挂牌交易,以增加交易机会,减少交易成本;对有多个需求者的土地,可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招标拍卖,提高国有企业转让土地的收益。
(四)土地评估中介机构要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要加强行业自律,整顿行业秩序,规范中介行为,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中介服务。
六、依法行政,规范操作,切实做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土地资产管理工作
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操作,优质服务,从快、从优做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土地登记、地价评估确认、处置方案策划和处置审批工作。
(一)加快土地调查、登记进度,允许有测绘力量的企业在权属调查完成后自行完成地籍测量。要结合土地证书年检,及时、准确办理企业土地登记,国有企业尚未进行初始土地登记的,允许在权属调查完成后先行改制,再根据土地使用权处置方案批复直接办理变更登记。要抓紧解决
国有企业土地权属纠纷,对权属争议一时难以解决的,可将无争议土地剥离出来先行确权。要建立地籍资料公开查询、鉴证制度,及时为企业提供土地产权查询、鉴证服务。土地登记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规范企业改革中的土地价格评估工作。国有企业改革涉及的土地使用权应当进行地价评估,改制为上市公司的,必须选择具有A级土地评估资质的机构进行地价评估。土地评估机构要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根据企业类型、处置方式及权利状况,科学选择评估方法和相关参数,合理确定估价结果,并出具规范的土地估价报告。
(三)加强土地资产处置方案策划,保证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土地评估机构要依据土地资产处置政策、企业改革方案和土地状况,帮助企业或行业选择土地资产处置方式,既可采用单一的处置方式,也可多种方式并用,设计适宜的土地资产处置方案。
(四)优化服务,搞好土地评估结果确认和处置方案的审批工作。国有企业改革涉及的土地估价结果和处置方案,应经土地所在地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按企业隶属关系报同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在规定的时限内规范出具初审意见和土地估价结果及处置方案批复。
宋飞
一是公正评估国有资产,通过严格执行资产评估法规,规范资产评估程序和制度,加强对资产评估的监管,做到资产评估的公正科学化,保证国有资产评估价值合理准确,在资产评估过程中不发生国有资产流失。要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规定,对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合并、分立、改制,转让重大财产,以非货币财产对外投资,清算或者有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规定应当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的,应当按照规定对有关资产进行评估。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应当委托依法设立的符合条件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涉及应当报经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决定的事项的,应当将委托资产评估机构的情况向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报告。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向资产评估机构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隐瞒或者提供虚假情况和资料,不得与资产评估机构串通评估作价。资产评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受托评估有关资产,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评估执业准则,独立、客观、公正地对受托评估的资产进行评估。资产评估机构应当对其出具的评估报告负责。
二是公开转让国有资产,通过贯彻执行国有资产公开拍卖的制度,使国有资产出售信息公开透明,避免国有资产转让中的“暗箱操作”,形成国有资产转让中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公开公平竞争局面,在买者和卖者的竞争中发现国有资产的市场价格。在公开竞争拍卖过程中,会减少乃至消除国有资产低于正常价格出售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现象。为此,《企业国有资产法》首先是对“国有资产转让”给出定义,认为它是指依法将国家对企业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转移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按照国家规定无偿划转国有资产的除外。其次,《企业国有资产法》借鉴公司法和证券法等经济立法的成功经验,规定了一系列细化原则和可操作条款:如国有资产转让应当有利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防止国有资产损失,不得损害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国有资产转让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决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决定转让全部或者部分国有资产,致使国家对该企业不再具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国有资产转让应当遵循等价有偿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除按照国家规定可以直接协议转让的以外,国有资产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场所公开进行。转让方应当如实披露有关信息,征集受让方;征集产生的受让方为两个以上的,转让应当采用公开竞价的交易方式。转让上市交易的股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进行。国有资产转让应当以依法评估的、经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认可或者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核准的价格为依据,合理确定最低转让价格。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规定可以向本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其近亲属,或者这些人员所有或者实际控制的企业转让的国有资产,在转让时,上述人员或者企业参与受让的,应当与其他受让参与者平等竞买;转让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如实披露有关信息;相关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参与转让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的各项工作。国有资产向境外投资者转让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也日益突现,在企业管理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国有企业管理不断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方法、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工具的创新.资源的匮乏与需求的无限性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难题,管理创新的目的就是创造一种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增值的效果.无论是技术的创新、知识的创新、产品的创新、还是企业的创新,成功与否都要取决于管理的创新.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 年,卷(期): “”(29) 分类号:C93 关键词:国有企业 管理创新 人力资源
一、国有资产的产权欠缺
产权欠缺是指产权的名义性, 即产权的归属只在名义上, 或者说只在事前规定和事后追索层面上有意义, 但在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中, 产权主体可能会因为代理人不明确、交易成本过高等原因, 缺乏人格化地对于财产的关注, 甚至无实施财产权的行为能力。国有资产是指导国家投资投资形成的资产, 国家就是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因此, 企业国有资产的真正产权主体是国家, 享有剩余索取权。但是, 国家只是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 并不能直接经营企业的国有资产, 只能选择政府作为代理人进行决策。但政府作为一个行政组织, 并不会经营企业国有资产, 只有通过选择熟悉经营活动的职业经理人来经营国有企业资产。
当企业国有资产的经营者既有能力又忠诚的时候, 国有资产的利益就不会受到侵犯, 这时整个资产的使用与资产属于私人的情况没有区别。但是, 如果企业国有资产的经营者或者没有能力, 或者是不够忠诚的时候, 无论是国家还是政府往往都不可能有能力及时地进行纠正。与私人产权实施上极具主动性相比, 由于企业国有资产产权存在着欠缺, 国有资产的名义主体行为能力不足, 国有资产一般只有在遭到较为严重的损失之后, 才可能会在公司治理或管理上采取纠正性的行动。
国有资产产权欠缺的存在, 导致了相当严重的后果, 引发了效率的巨大损失, 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的产权欠缺, 导致国家不能作为利益主体关心财产的增值, 而常常由政府干预企业国有资产的运作。在产权欠缺的情况下, 政府目标与国有资产收益目标的直接差异导致国有企业预算约束软化。一方面, 为了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 政府往往不断运用多种形式对亏损的国有企业给予补贴, 使预算无法硬化。另一方面, 国有企业充分利用政府的各种优惠和补贴政策, 利用政府部门无法掌握的隐蔽信息, 向政府申请财务、政策等多方面的照顾。当这些资金获取后, 企业又会采取隐蔽性行为, 变更原来的使用方向。企业国有资产产权欠缺, 使得没有人在产权运营过程中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控制和监督, 并按照经济指标对经营者进行约束。虽然, 政府确定“法人代表”来明确企业的经营责任, 增加对企业收益性和资产的保全和约束, 但又没有明确谁来监督这个“法人代表”。这样, 国有企业没有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结果导致企业国有资产的使用和处置过程缺乏监督控制, 国有资产决策失误常有发生, 经营者转移资产、转移利润情况屡禁不止, 国有资产挥霍现象十分严重。
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产权改革的思路
企业国有资产的产权改革, 应沿着明确政府与企业的权利边界, 做到政企真正分开, 改善企业治理结构, 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促进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的提高, 增加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思路展开。
(一) 产权明晰是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
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下滑与国有企业产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据调查, 有45%的企业基础管理滑坡, 有37%的企业专业管理滑坡, 有53%的企业现场管理滑坡。政府与企业权利边界不明确, 产权人既有又无, 很难形成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必须充分界定企业的权利边界, 引入多个出资人, 由产权人组成董事会, 产权人从自身利益出发, 由董事会选聘有能力的企业家, 不断加强企业管理, 并在董事会的关注督促下, 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因此, 产权明晰是管理提升的必要条件, 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激励与基础。
国有企业产权明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 要确立企业的独立产权, 使其独立履行民事行为和承担民事责任。现代产权理论认为, 只要产权可以自由交易, 最终可以达到产权的最优配置状态。我国拥有庞大的国有资产存量, 应通过产权转让, 规范产权转让行为, 促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 实现国有资产优化配置, 提高运行效率。市场经济是以利益来驱动, 只有产权明确, 才能从追求自身利益出发增进效率, 也只有产权关系明确, 才能保护和协调各方利益。国有企业和其他现代企业一样, 应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契约关系将这些生产要素组织起来。为了营造国有企业的效率机制, 首先必须承认国有资产以外的这些要素都是个人所有, 个人对他们拥有完全的产权, 必须具有排他权、收益权、使用权、决策权, 并且其产权得到制度的保障。
其次, 要建立完善的所有者治理结构。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是归全体劳动人民所有的, 全体劳动人民是国有企业的最终所有者。全体劳动人民不可能人人都参与管理与经营国有资产, 因而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经营采取了委托代理方式。我国目前的国有资产委托代理方式, 即国务院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 国务院按照政府的行政系统对于国有资产委托代理。这种委托代理制的结果是政资不分的情况严重, 国有资产人人都想管, 实际上又无人负责, 使得国有企业难以充满活力, 效率低下, 又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不少所有者代表侵吞国有资产。
最后, 要建立产权交易市场, 促进企业产权市场化。产权交易市场是为产权转让提供服务进行产权交易的场所, 企业产权不单要明晰, 还应具有流动性和可交易性 (即产权市场化) , 这是市场经济价值运动的本质要求, 它能够促进资产从低效、无效经营者流向高效经营者, 从而促进价值运动, 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 主要是要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各要素市场, 大力发展证券交易市场;开辟通向产权交易市场的各种现实渠道;鼓励跨地区产权转让、兼并, 实现效益互补和优势互补, 发挥社会资产的最大效益;尽快制定产权交易法, 规范各方产权交易行为。
(二) 管理创新是搞好产权改革的重要保障
产权明晰本身并不能直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只是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创造了条件和提出了客观要求, 如果不能尽快通过管理的创新, 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活力, 产权人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 股东就有可能“用脚投票”, 企业的产权价值就会下跃。同时产权明晰工作的顺利推进, 需要企业各项管理创新的密切配合, 尤其是新的企业产权结构形成后, 激励和约束机制并非随着多方投资人的进入而自然就形成了, 需要经过科学探索, 在企业原有管理基础上, 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一整套不仅对经营者, 而且对全体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 否则, 新的产权人的利益就难以得到保障, 投资人的热情就会受到打击, 新的企业产权格局就很难在一定时期保持稳定, 同时, 产权明晰的积极效应也会大打折扣。只有通过一系列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整合, 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取得制胜的主动权, 达到产权明晰的目的。
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应本着效率至上原则, 从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着手。
首先, 在体制创新上, 一是围绕“增值”抓产权管理, 通过理顺产权关系, 建立起规范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围绕“增智”抓决策管理, 通过优化法人治理结构, 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起规范科学的决策体系和运行机制;三是围绕“增效”抓劳动人事管理, 通过砸“三铁” (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 、兴“三能” (人员能进出、干部能上下、收入能增减) ,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
其次, 在机制创新上, 要通过大胆改革, 在企业着力强化五项机制:一是激励机制。通过改革分配制度, 真正体现工效挂钩和按资、按劳、按绩分配的原则, 鼓励经营者持大股和实行年薪制, 允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解决管理者积极性、创造性不高的问题。二是约束机制。通过建立各个环节的严格责任制度, 加强考核和督促检查, 解决管理混乱、经营失策、监管失控等问题。三是竞争机制。通过实行竞聘上岗、优化组合和末位淘汰, 解决管理僵化、缺乏生机与活力等问题。四是“四自”机制。通过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 解决企业自主性和应变能力差的问题。五是动力机制。通过实施目标责任管理、技术创新、物质奖励和精神鼓舞等方式, 解决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问题。
(三) 必须把产权改革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强化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固定资产作为国有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它是完成各项生产、经营的基本要素条件,同时也是国有企业在经济改革中实现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相互结合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物质基础。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无论在生产、经营以及科研、行政管理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固定资产的价值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很大比重,其数量、功能决定着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质量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
目前,市场经济体系日趋完善,企业间的竞争也更加白热化,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一分子,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国有企业综合实力以及如何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则无疑关系到国有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从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来看,仅靠提高产品产量和销售价格的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国有企业还必须苦练内功,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国有企业管理的高效化和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获得长远发展。可见,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实现其保值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管理层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国有企业管理者大多比较关心经营利润。从而着重对售价、销量、产量、质量等对利润有直接影响的显性指标进行关注和考核,部分国有企业在实践中也较以往取得了一定成效,较好地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也因此造成了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忽视,大多数国有企业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管理具体绩效未纳入考核的范围。出于功利性,经营者不屑于对固定资产强化管理与控制,导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力度不够,出现固定资产修旧利废挖掘不充分及年底清查“年年清查年年查不清”等弊端。
2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企业没有切实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没有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盘点工作也是应付了事。许多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停留在表面,没有具体的落实措施,没有加强对购入、领用、修理等环节的记录和管理,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年底的盘点工作也因为时间紧,管理基础薄弱等原因,资产盘点责任不清,在审计那里蒙混过关。对于灭失和毁损的固定资产,不能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对于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和金额大小认定处理过于轻率,造成资产不实。
3核算工作不到位,账实不符普遍存在固定资产管理账实不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项目部资产账目不清。在建筑类、工程类、生产类企业中,很多在专项工程或项目实施中所购置的资产设备,一般在项目和工程专账支出中列支,项目结束后应将这部分固定资产造册后移交企业管理和使用。但在实际国有企业操作中,很多二三级以下的分子公司的项目部,有意或无意的将这部分资产放在账外,这部分资产产生的收益企业享受不到,上级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上的缺失,使这部分资产完全得不到监管和利用。
(2)基层会计机构少计固定资产。主要是将单位购买,职工个人办公用品等物品不记入固定资产账,另外还存在基础项目部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对会计核算固定资产流程不熟悉而造成疏漏。
(3)固定资产移交过程中的疏漏。领导变更及人员调整调动时,很多企业都没有对固定资产按规定进行移交,固定资产仅移交账目,即将将资料移交财务,没能到现场实际盘点实物,缺少财务明细账和资产管理部门明细帐相互核对的环节,造成固定资产账面数连续多年保持不变,容易形成固定资产账目与实物脱节,却又无法追清责任的问题。
4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一般国有企业都设有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其有效的监督检查,可以帮助有关部门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完善内部政策或执行政策的程序,促进国有企业内部各项政策、程序更为有效地得到遵循,从而促进单位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没得到足够重视,其主要表现为: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依法审计的执行力度不够;审计人员缺乏足够的胜任能力,以致固定资产审计监督的力度无从保证。
三、强化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对策
1重视资产管理,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制
国有企业法人是受托管理资产的最高责任人,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营运效果优劣与否,法人都有着不可推卸的首要的责任。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管理层首先要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并作为管理层对具体经营管理者进行考核与奖罚的基本内容;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具体负责人,对归口固定资产管理承担着直接责任,成为所在国有企业法人对其责任业绩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固定资产管理控制效果落实到了具体的责任人,并使业绩考核与奖罚直接挂钩,这就势必激发起各责任人对固定资产管理控制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并从各自的责任后果与切身利益出发,以审慎而负责的态度,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全过程。
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制度
国有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购置、转移、处置等内控制度,使固定产管理有序进行,减少舞弊行为及差错的产生。同时还应定期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对固定资产管理由物落实到人。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大集团公司主管部门每年检查一次,对未进行清查和对清查出的各项损失不进行处理的,应追究单位领导人的经济责任。这样不仅能从根源上杜绝资产损失,有效遏制侵占、挪用单位资产等违法违纪现象,而且还能扭转国有企业对固定资产盲目购置,购置后却放置不用的怪现象。
3逐渐完善核算体系,确保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作为固定资产的核算部门——财务部门应设置总账和明细账,对固定资产的日常变动应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对各项实物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保证账物卡完全一致。
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各国有企业都应依据准则,考虑企业实际,制定适合本企业实际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体系。各中央企业的集团公司,基本上都制定了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标准,但是,因下属企业类型差别较大,在有些非该集团主业版块公司,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及提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客观评价依据,也无法为估计固定资产的残值和转让价值提供参考,不利于固定资产管理。由于对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重要性认识不足,财务人员及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对每年的固定资产报废表敷衍了事,主管部门也很少过问,固定资产的购入、领用、报废经常手续不全,一些固定资产报废、破损、外调变价处理也不及时进行审批,其结果是账实不符,固定资产利用率相对降低,资产闲置和流失比较严重。因此有必要建立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制度,选择符合本企业情况的固定资产核算体系和方法。
4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
为了保障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企业还应当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包括对各项管理制度的培训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实际工作中的许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他们由于没有专业知识,对固定资产没有建立合符标准的台账,也没有对资产的变更作好应有的记录,给盘点工作带来困难,也不利于资产的管理。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中,还应加强对这一部分直接接触资产的业务人员的培训,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
5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体制,加强审计监控力度
(1)加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可建立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的审计委员会来全面负责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或推行审计人员委派制。更大的独立性赋予了审计人员更强的权威性,可以预防财务主管屈从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意志而听之任之。甚至不惜损害国有企业利益而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相互庇护,进行个人利益的交换,以致造成“内部人控制”的危局。
(2)拓展内部资产审计业务领域。一是加强国有企业的资产风险管理,将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防患于未然;二是加强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建立严密、完善的控制体系;三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谋取更大的资产管理效益。
【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推荐阅读:
国有企业无偿划转资产的财税处理01-14
关于国有煤矿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思考07-19
国有企业廉政风险管理与防范的探讨09-18
国有企业薪酬管理07-18
国有企业成本管理10-15
国有企业人才管理研究12-31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07-23
提升国有企业管理人员09-24
企业国有资产处置办法10-09
国有企业用工管理办法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