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分析及其对策
—浅析我市供电公司电力物资库存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为规范江苏省电力公司物资管理工作,适应公司“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需要,保障公司电网建设和生产经营的物资供应,提高物资管理效率和效益,2008年省公司提出了物资管理“四个集中”原则,即集中招标、集中采购、集中配送、集中结算。构建了“以省公司为主导、以省电力物资公司为主体、以基层供电公司为支撑”的组织体系。
我市供电公司为适应省公司物流配送要求,贯彻“四集中”管理思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梳理流程,高效运作,物资配送工作要围绕“配送零误差,物资零库存,服务零意见”的指导思想展开。物资库存管理包括对备品备件、工程项目暂存物资(含工厂验收寄存物资)、工程项目结余物资、废旧物资等的入库管理、库存管理、出库管理。零库存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物资管理模式,具有许多优点:可以减少库存;可以降低库存管理成本;可以减少物资的采购价格和手续费用;可以优化应收和应付账款,加速资金周转,减少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可以规避市场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而产生的降价风险;可以防止存货的老化、变质、淘汰而形成的报废损失。我市供电公司作为县级供电物资企业主要肩负着电网改造、电力基本建设以及大修改造所需的物资供应,库存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而无法做到真正的“物资零库存”。如何尽可能提高物资配送效率,合理控制库存,降低库存成本,又要保障电网建设和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是目前库存管理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一、我市供电公司电力物资管理相关流程
我市供电公司电力物资管理基本流程中,省电力物资公司、省电力公司、市(县)供电公司、市(县)供电公司物资配送中心、市(县)供电公司项目管理部门、市(县)供电公司生产部门(具体项目)是物资电力物资管理的责任主体。电力物资配送管理的基本流程为,市(县)供电公司上报物资需求计划,省电力物资公司汇总全省物资需求计划集中进行招标,负责将中标通知发供应商,省电力物资公司负责签订供应商合同,供应商根据合同进行生产,向市(县)供电公司物资配送中心送货,市(县)供电公司物资配送中心验收后与供应商会签到货物资验收单,市(县)供电公司物资配送中心将物资配送至市(县)供电公司,供应商会签后的物资验收单与结算发票与省电力物资公司办理结算。物资需求计划以市(县)供电公司项目管理部门为单位负责编制审核上报,市(县)供电公司物资配送中心负责全公司计划汇总审核上报,专项物资由相关项目管理部门直接上报上级职能管理部门,并负责同时抄送物资配送中心备案。市(县)供电公司物资配送中心是物资管理归口部门,组织实施并指导、监督、检查物资管理的相关工作。物资配送中心根据省物资公司集中采购物资的配送计划,配合省物资公司做好本单位物资配送管理工作。
二、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⒈物资需求计划准确性问题严重。市(县)供电公司上报的物资需求计划是贯穿物资管理全过程的主线,对构建规范、顺畅的物流体系,合理控制库存,降低库存成本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市供电公司对电力物资的需求量大,2007年物资需求总计划约2.81亿元,2008年面临4.6亿元物资需求,2009年物资需求达5.2亿元,每年上报的物资需求计划达两万八千多条。但由于我们对该项工作艰巨性的认识不够深刻,工作不够细致、不周密,导致物资需求计划不够准确,直接导致物资积压,从而产生库存风险。
特别是工程项目物资供应的系统性要求很高,要求其必须在物资供应方面有高度的保障体系。这种情况下,项目必须保持一定库存,以保障施工顺利进行。而若要各种物资均保持充沛的库存,则显然经济效益较差。这就要求工程项目的物资部门既要尽量满足零库存管理的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加强采购管理,压低库.存,减少积压,以节约成本,盘活资金,又要根据项目的特殊性和工程特点,综合考虑项目质量、进度和经济效益等多项指标,运用科学方法,适当维持一定量的库存,实现动态“零库存”。
⒉“二级库”管理问题严重。各供电公司分布于工区、供电所等生产部门存在很多领用后未及时使用物资,形成了生产部门管理的“二级库”。目前,每个生产部门的二级库规模大小不一,物资编号不一,甚至有的单位二级库物资领用手续不健全,导致部分物资流失。此类库存物资在财务上没有反映,导致库存物资账实不符,缺乏有效监控,管理上存在不规范现象。“二级库”还存在许多废旧物资,没有及时处理。
⒊物资配送中心人员偏少,特别是库存人员年龄结构偏大,身体健康状况差,岗级工资较低。因库存容量较小,满足不了计划物资、工程退料、废旧物资、拆旧钢管塔等需要入库物资的堆放要求。
⒋公司原先的库存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台账。库存物资的领用是按照物资类型领用,未能与工程项目相对应,无法建立起与省公司需求计划适应的库存台账。
5.仓库位置和库存物资堆放不合理。公司系统仓库在定置化管理、标准化配置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三、对策
⒈强化物资需求计划审核与考核,保证物资需求计划准确。按照省公司的工作流程,我市供电公司可以在四个环节上加强对物资计划正确性的审核。首先是物资需求计划编制上报人员的自身检查,在编制上报物资计划的时候对项目信息、物资信息充分了解,上报的时候不要再出现错误;其次是部门领导的审核,领导应该对本部门(单位)的物资上报情况都有了解,避免出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事情发生;第三,各市供电公司应由基建部牵头组织各需求单位进行内部审核,财务、审计部门对照预算项目参加审核。最后,省公司招投标管理中心每月下旬定期组织对月度物资需求计划进行集中审查确认。重点对项目信息、物资名称、规格型号、计量单位、需求数量、交货期等进行严格审查,务必保证需求计划的准确性。
工程项目的物资需求计划准确及时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零库存管理,物资需求计划申报的交货期应结合招标采购和生产制造周期,科学合理地制定,保证交货进度与项目建设进度有机衔接,既能够生产供应得上,又避免因项目滞后形成货物积压和库存风险。因此,项目物资部门应积极配合施工部门做好物资需求计划,防止漏项或多项,为实现零库存夯实基础。
⒉各供电公司取消生产单位管辖的二级库,建立物流服务部门统筹管理的“中心库-应急库”库存体系。各供电公司分布于工区、供电所等生产部门的各类二级库一律取消,由物流服务部门综合考虑物资供应规律、库存服务范围等因素,在生产部门设立应急库,负责物资应急供应,引入超市、便利店管理模式,配置标准货架,确定储备应急物资品种、数量,适时补库,为物资使用部门就近提供物资应急保障服务。中心库应设置于供电公司本部层面,由物流服务部门直接管理,承担主要物资储备任务,并统一办理物资入库手续,根据需要向应急库调拨物资。应急库应设置于工区、供电所等一线生产部门,为生产部门提供超市式库存服务,主要存放应急抢修物资、项目急需物资、工机具,以及一些零星物资。应由供电公司物流服务部门委托应急库所在生产部门管理,物流服务部门应加强对应急库所在生产部门库存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指导、检查和考核工作。应急库根据物资使用部门物资需求,向中心库提报补库申请,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处理接收物资、入库、保管、领料、退料、尾料回收等业务。仓库保管人员和仓库主管应根据库存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审批程序,重点负责应急抢修现场物资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核对领用物资实际使用情况,督促使用部门及时将未使用物资、结余物资、施工尾料退库,杜绝物资在使用部门滞留形成账外物资。
各供电公司物流服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现有二级库物资进行清理工作,于2010年4月20日前,完成所有二级库物资清理退库工作。二级库物资可就近退料至应急库,物流服务部门应组织应急库管理人员将退库物资录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仓储模块已出帐物资项目。
⒊市(县)供电公司物资配送中心是本单位物资仓储管理的责任部门,负责制定物资验收入库、储存保养、领用出库、余料退库、库存安全、资料管理以及仓库人员岗位职责等规章制度和操作手册,合理配置人员,加强对物资仓储工作的日常管理。
⒋对仓库库区进行合理规划,根据物资品种、规格等特征确定堆码方式及区位;储物空间分区编号,标示醒目,通道顺畅,便于盘点和领取。仓库物品应分类有序存放,妥善保存维护,要有明显标识注明物资的规格、数量及其所属项目信息、入库信息。
严格办理出入库登记和审核手续,形成明细台账。物资收货入库前必须根据配送单信息进行清点核对,登记入库记录。物资领用出库前必须按照领料单核对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确认无误后,登记发货记录。
物资领用应按需领用,及时用完。对领用后不能一次性使用完,需要过渡存放在生产工区、班组、供电所等库房的物资,应视同二级仓库进行管理,建立二级库存物资台账,由市(县)供电公司物资配送中心负责跟踪管理,不得形成账外物资。未使用完的结余物资,领用单位应及时提出退库申请,经实物核对后退料入库,登记退库记录,并按照结余物资管理规定进行处置和再利用。
市(县)供电公司物资配送中心定期组织库存物资盘点工作,核对实物数量与账面数量,编制盘点差
各单位进一步完善仓库硬件设施,配置必要的装卸搬运机具、计量工具和消防设施,切实加强防火、防汛、防盗、防人身伤害等仓库安全管理措施。
各单位抓紧对目前在库物资开展专项清查工作,核实物资归属,督促归属部门及时领用,并按本意见要求对库存物资的存放进行整改。对长期积压的库存物资加快清理,及时处置。
公司将推进应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仓储物资的统一管理,实现对全省在库物资的可视、可控,对物资仓储管理工作进行考核检查。
在起吊和机械操作现场,严格执行安全作业制度,采取安全措施,杜绝一切人身轻伤及以上事故的发生。对库区的消防器材进行专人定期检查,更换过期的消防器材,严格库区严禁火种制度,杜绝一切火警事故。制订仓储管理互相监督和严格门卫制度,增加仓库技防设施,提高防范手段和措施,对进出车辆和人员严格控制,严肃门卫登记纪律,杜绝失窃事件的发生,确保不发生单件损失货物2000元以上的事件。
2、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认真组织职工学习上级公司文件精神,严格执行省公司的工作要求和制定的岗位职责以及工作流程,加强内部员工的技术业务学习,结合岗位实际,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经常性的技术业务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电脑操作培训和物资系统管理软件的应用。力争使配送中心每一个员工的技能水平尽快胜任岗位的要求。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从源头上确保配送零误差。进一步做好物资计划工作,发挥物资计划的龙头作用。积极组织各部门物资计划员的培训,每季度在公司内部举办一次物资管理系统培训,使每一个物资计划员都能熟练掌握计划申报要求。切实做好计划的上报和审核工作,全面保证物资计划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及时做好中标结果核对和合同签订的登录工作,主动跟踪工程项目的时间节点,特别是基建、技改等大项目的进度要求,提高合同履行的执行监督力度,配送过程中办理好各种手续并存档。及时递交到货验收单,积极配合省公司做好物资结算工作。继续做好物资配送过程的台账登录和建档工作,明确每一条物资的流转过程和来龙去脉,方便查询查找,实现物资配送零误差。
3、规范管理,优化流程,提升工作绩效
加强考核激励机制,将能力和业绩同时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依据,引导员工重视个人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从而营造一个积极上进、朝气蓬勃的工作氛围。加强仓储管理,做好库存物资的调研工作,提出调剂利用意见,积极做好库存积压物资的处理工作,强化计划申报管理和领用管理,提高仓储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仓储物资的保管台帐,不断改善仓库现场作业条件,进一步优化现场环境。根据我公司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物资管理制度,加强二级库管理的指导和监督,把二级库管理纳入物资配送统一管理中,必要时,开发内部仓储运作的软件,达到仓储工作总体规范运作。调济便捷,物流快捷,管理流畅的目的。加强废旧物资的回收处理管理。根据省公司和宜兴市供电公司废旧物资材料处理规定,继续加大对各部门生产、工程废旧物资的回收力度和提高废旧物资拍卖处理的速度。全面实现物资零库存的目标。
4、以人为本,加强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反腐倡廉一直是物资管理方面的首要工作,虽然今年省公司实行了集中采购、集中配送的管理模式,但反腐倡廉的要求不会变,在新的一年中,我们要继续加强廉政建设教育,防止各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使每个员工从思想上重视,从行为上规范,提高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确保物资配送中心在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安全和稳定。进一步强化优质服务,在物资计划、招标、合同履行、物资配送等各环节上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强化对优质服务的考核力度,切实做好优质服务工作,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树立物资配送部门的良好形象。积极为其它部门做好服务工作,建立物资信息网页,指导帮助需求部门物资计划上报,及时提供物资招标结果和物资到货信息;及时处理物资配送的问题,以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帮助解决物资需求部门和单位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提高工作责任心,做好各部门物资的催交、运输、工厂验收、到货验收等工作,以确保配送物资的准及时送达,力争服务零意见。
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存在的原因
人力资本之所以存在投资风险,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力资本区别于物质资本的特性所决定的。人力资本必须依托于人力资源而存在, 人力资源一旦发生了流动, 人力资本也随之迁移。人力资本投资分成两个阶段:投资阶段和产出收益阶段。在投资阶段, 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 企业难以保证对未来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正确性, 无法对复杂多变的人力资本投资环境进行控制。在产出收益阶段中, 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大小, 回收期长短, 员工绩效是否能提高, 培训知识是否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预期, 都会影响到企业是否采取人力资本优先投资战略。与此同时, 影响的因素还包括企业历史职工流动率、流动率和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正相关的关系。如果一家企业职工流动率非常高, 企业就不会轻易对员工进行投资。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体现
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市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 可以把企业认为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划分为以下来源:担心员工跳槽;培训内容跟不上市场要求;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无法转化为实际绩效;没必要, 员素质要求不高。只要在源头上避免这些风险, 才能获得有效的投资收益。
三、规避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措施
第一, 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本投资意识, 认识到对人员培训的重要性。企业进行人力资本优先投资, 是经济发展客观的要求。知识经济的发展, 使得人才成为了竞争的核心, 掌握优质人力资源就等于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不同, 物质资本投资是静态的, 一次性完成, 而且在日后的使用中, 价值会随之减少。但是人力资本不同, 人力资本本身具有收益递增性, 它是个持续开发再造的过程, 呈现递增趋势, 而且边际增长率是不断增大的。企业注重员工, 重视对员工的职业开发, 也会营造出尊重员工的企业文化, 这会降低员工离职率, 有利于形成企业凝聚力, 这同时也是对员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激励手段。对员工进行投资, 使员工提高绩效水平, 了解并认同企业的经营理念, 企业运作流程和企业文化, 更好地融入企业, 为日后能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奠定了基础。西门子每年接受3000名大学生, 仅用于这批学生的继续教育费, 公司每年就要拨3亿马克。海尔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冰箱十强, 与该公司着力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员工素质是分不开的。日本的一项研究证实, 不同素质的员工对降低成本作用大不相同, 如果一般员工的作用是5%, 受过培训的工人的作用是10%-15%, 受过良好教育培训的工人是30%。中外企业的先进经验都表明:培训是一项需要长期投资的工作, 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第二, 采取“产学研相结合”措施。与大学或科研院所加强联系, 或者企业自办企业大学。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 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这样可以实现企业“砌砖墙”而不是“砌石墙”的人才政策, 典型的“拿来主义”, 不需要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新一轮的培训与开发, 起到转化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危机的作用。
第三, 依据现代人力资源开发方法来设计企业的培训开发体系, 防止培训内容跟不上市场要求。
一是对企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 为人力资本投资奠定组织基础。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 部分企业把廉价劳动力作为了利润来源的渠道之一, 采取粗放型经营模式, 企业效益低下。而如今的市场经济竞争中, 这种经营模式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 企业要想占领并扩大目标市场, 就必须进行企业结构优化升级, 走集约化道路, 增加产品附加值, 注重对知识、科学技术的引入和利用。
二是明确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如果企业处于初创期, 则注重对一线员工的投资, 主要是对员工生产熟练度的投资, 让员工了解产品生产流程和技术, 保证产品合格率和工作效率。企业到了扩张发展期, 则需要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强化企业创新能力, 对产品市场进行及时跟踪, 拥有敏锐的市场嗅觉, 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或服务, 从而为巩固市场和开拓新市场提供了技术保证。企业进入成熟期的时候, 则应该把注意力调整到管理人员素质开发上。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 企业规模越大, 发展越成熟, 就越需要管理。合肥力光制漆有限公司对核心人才定期到组织机构培训, 建设学习型组织, 全员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再造, 满足各岗位用人需要。培训员工总是“从正面看问题”, 树立企业员工挑战是机会, 失败是机遇生存意识, 以此来培训员工工作的态度, 培训员工处理工作的方法。
三是紧扣企业人力资本的现实状况。明确本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 防止出现培训的空中楼阁。首先分析现有人力资本存量, 存量=∑员工受教育年限×平均每年花费+∑员工受教育期间损失的收入+∑员工接受培训次数×每次培训费用+∑员工工作年限×经验折算系数 (元)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需求=企业人力资本总需求-企业人力资本存量。同时, 企业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是有成本的, 企业应该对每一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从而确定投资是否经济。在均衡投资条件下, 员工初期边际产品与未来各时期净收益之和, 等于企业初期支出的员工工资与培训总成之和。
第四, 培训中要严格加以控制, 保证培训的质量, 培训后管理者要积极引导员工把培训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防止培训无法转化为实际绩效, 避免出现培训流于形式的风险。在培训期间, 要对培训课程进程及效果进行及时了解, 及时跟踪, 在培训中加以控制, 防止培训效率低下。后期要对学员进行培训考核, 确保培训的有效性。只有学员通过了培训考核, 才算通过此次培训。若不达标, 学员自己承担培训费用, 从而激励员工端正培训态度。在培训结束后期, 管理者要为员工创造适合的工作环境, 为其提供相应的工作咨询, 确保能把所学知识技能应运到实际工作中, 提高工作效率,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同时对员工后期的绩效进行评估, 与培训前期的绩效进行对比, 从而可以看出培训的实效。
第五, 从薪酬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两个角度采取措施, 来有效防止员工轻易离职, 降低离职率给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风险。
一是对绩效提升的员工要及时的给予奖励, 对绩效下降的员工进行惩罚, 从而对员工进行激励。只有及时地给予激励措施, 才能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让员工认识到培训给他们带来的实际好处, 为下一个周期内的培训营造了很好的员工基础。但是要注意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时候, 要遵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来判断员工处于什么需求等级, 因需而激。采用大薪酬福利政策。所谓大薪酬福利, 就是要在企业薪酬方面建立全面报酬体系模型, 包括薪酬、福利和工作体验三个大部分的内容。工作体验则是主要包括认可与赏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组织文化、发展机会以及环境等五个方面的要素。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 员工更倾向于工作体验的激励。为了防止核心员工投资完离职的现象, 可以采用股票所有权计划, 通过这种长期奖励措施, 创造一种所有者意识, 有助于企业保留, 激励高绩效的员工, 为企业长期资本的累积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果把这部分作为薪酬的一部分, 就可以做到人力资本投资与薪酬的有机结合, 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系数。
二是注重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 让员工感到在该企业拥有通顺的职业发展路径。把培训从企业主动, 转化为员工争取。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百事可乐公司曾在受过培训的270名员工中选取了100名员工进行抽样调查, 调查发现, 80%的员工愿意继续留在公司工作, 员工反映培训不仅仅提高了他们的技能, 而且提高了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对自身价值的人事, 对企业目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可见培训投资不仅没有亏损, 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那就是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同时企业应建立规范的约束机制, 利用完善的制度性, 完善劳动合同, 对员工离职, 在该公司服务年限以及培训相关条件事宜, 都以书面的形式加以规范, 来避免出现培训完就离职的现象, 降低离职率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四、总结
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的确存在不确定性, 但是不能因噎废食。要想促进中国企业经济的健康、高速发展, 中国企业必须树立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理念, 并且依据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来设计企业的培训开发体系, 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 合理地避免和化解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从而依靠人力资本的增值来提高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塑造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摘要:人力资源在对经济发展贡献中已经呈现出取代物质资本的趋势, 但是企业对人力资本进行优先投资, 也存在相应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 如何找到盈亏平衡点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人力资本投资是必然的, 企业要做的不是避免对人力资本进行开发投资, 而是积极对企业本身进行分析, 从历史数据中得到启发, 采取相应科学措施, 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率。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成本收益,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庆峰.建议修改现行劳动法以限制员工随意跳槽[EB/OL].http://2011lianghui.people.com.cn/GB/214382/14117466.html, 2010-06-06.
[2]、商业故事:西门子公司人最大[EB/OL].http://www.bstory.cn/?m=2008&paged=30.html, 2008-07-23.
[3]、徐芳.培训与开发理论及技术[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4]、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Z].2010-06-06.
[5]、合肥力光制漆有限公司.人才战略[EB/OL].http://www.hflgzq.com/public.asp?second_id=4001, 2011-03-03.
[6]、刘昕.薪酬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关键词] 人力资源外包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规划
现代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P·杜拉克曾指出:“在10年至15年之内,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的机会和活动、业务也应该采取外包形式。”
一、什么是人力资源外包
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这篇文章,第一次提出了“外包”这个词。所谓外包(Outsourcing),是指企业为维持核心竞争能力,将组织的非核心业务委派给外部的专业公司,以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品质,提高顾客满意度。企业如果能够有效的运用外包策略,不仅可以避免组织规模的无限膨胀,更能达到结构精简、专注专业的目标。例如,在企业中盛行运用人力资源外包策略,将内部的季节性、突发性的人力需求委托专业人力派遣公司聘用临时人员,再派到公司上班,藉此节省人力成本,以及庞大的劳保费用。另外,例如公司的清洁工作、事务性工作或编辑业务、收帐业务等,亦可委外包办。在企业经营的趋势中,外包策略愈来愈受到企业负责人的青睐,外包的好处,在于公司业务可增加灵活性、弹性与代替性。
在美国,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柯达公司。1989年柯达将自己的信息部门委托给了IBM等两家公司。当时柯达面临着计算机设备投资的增加和从自动相机领域撤退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选择了外包。柯达与IBM的契约为10年,合同总额达10亿美元。柯达在实行业务外包的同时,将计算机设备出售给IBM,将信息部门的350名员工也转籍到IBM。此举将柯达信息部门的计算机关联投资减少了90%以上,年运营成本也减少了20%。
在国内,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比较早开始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大型企业。华为比较经典的案例,应该是将其物业管理这一块外包给了戴德梁行。作为一家专业性的物业管理公司,当戴德梁行接手华为在龙岗区坂田基地的物业管理之后,不但通过内在的挖掘潜力与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大大降低了原来由华为公司自己操作物业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费用,而且还极大地提升了物业管理的品质。
目前,另一家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有着密切协作关系的专业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当首推总部位于福田区的深圳市鹏劳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劳公司)。其受理的人力资源外包业务,涵盖了人力资源招聘、推荐、派遣服务,人力资源培训和职业指导测评服务,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服务,劳动法律法规和信息咨询服务等许多方面。并且,经过近六年的精心耕耘,鹏劳公司现在的外包业务领域,已经深化到并涵盖了人力资源的各个管理领域。
应该说,人力资源外包的存在,更多的意义在于将人事部门从他们所必须应该完成的法定性、事务性、日益繁琐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把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方面——专注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开发,为企业人力资源增值,向更高境界发展。
二、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
从操作层面上看,人力资源外包是指将原来由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部承担的工作职能,包括人员招聘、工资发放、薪酬方案设计、保险福利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等,通过招标的方式,签约付费委托给专业从事相关服务的外包服务商的做法。外包作为一种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
根据国际数据集团(IDC)估计,2003年全球外包服务开支将突破1510亿美元,美国将超过810亿美元;此时全球外包服务市场的年增产率(CAGR)为12.2%,而亚太地区将为15.1%。有关专家认为:加入WTO以后,随着服务贸易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可以预见,人力资源外包的服务内容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市场也会日趋成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对于国内多数企业来讲,外包这个行业并没有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形成服务质量及价格的规范和标准,服务机构水平亦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实施人力资源外包,势必面临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总体上看,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内容的决策风险
随着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逐渐完善,外包服务的内容已经逐渐涵盖了人力资源的主要职能,从简单的档案管理、薪酬福利发放到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员招聘、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外包内容的选择,如企业自身在规模、性质、文化、制度等方面确实没有对一些职能进行外包的可能和必要,切忌迷信或者跟风,应当从企业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宜、最有效果的内容进行外包。
此外,如果企业中如果大多数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都外包给了专业公司处理,那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面临着重新定位和工作转形的威胁。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外包业务时有两个目标必须重视:一是解放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使他们将注意力从日常事务性工作转向战略性的工作;二是在关注企业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明确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哪些是可以外包,而哪些是不适于外包而必须限制在企业内部进行的。
因此在实践中,虽然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业务进行外包,但也不是全无选择,还是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
2.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外包时的风险
(1)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的选择风险。目前我国尚无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外包行业的运作,服务商的规范经营和专业化程度让人担心,所以,这种风险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人才机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加上一些非法经营的中介机构的违规经营,使服务商的诚信度大打折扣。
选择人力资源外包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提升核心竞争优势,企业的生产流程都相对严谨,它要求外部资源能面向企业实现共享和优化,并且要保证信息的真实传递。由于行业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很难对服务商的背景、资质准确了解,而真实的水平往往在过程中才能被准确评估。而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与服务提供商的优劣有直接关系,因此服务商选择的决策风险不可忽视。
(2)信息安全保护的风险。企业在外包合作过程中必须向服务商披露大量信息,在一些特殊项目中,还可能需要提供人力资源以外的相关信息。虽然目前国内的服务机构在合作时都会与企业签订保密协议,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安全保障,但是由于在我国,目前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外包行业的运作,一些运作不规范的外包服务商有可能泄露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机密信息,特别是如果出现服务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那么企业的合法权益将得不到保护。如何在保证服务商为外包服务的顺利开展获得足够企业信息的同时,保护企业信息安全也是外包的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
三、如何防范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对策分析
1.选择合理的人力资源外包内容
对于这个问题,各个企业肯定应根据行业特点、自身资源配置、需求层次等等而决定人力资源外包的内容。虽然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业务越来越趋向于外包,但也不是全盘托出。从整体上看,企业比较多地实施外包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招聘工作。人员招聘工作中,基层的人员招聘主要交给一般的劳力公司操作,而企业需要的高层人员,则外包给猎头公司,把这些职能有层次地包出去做,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人力资源部门的运作费用,而且可以保证在短时间内、以更广的渠道找到合适的人才;二是国家法定的福利,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事务性工作:三是员工培训等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领域。
但是,如果把一些关键职能,诸如薪酬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外包出去则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些属于商业机密,一旦泄露给竞争对手,必将对企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另外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员工的士气应将可以解决员工的冲突和抱怨等特殊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最好是交由本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实施。
根据统计,目前较常见的人力资源外包细分项目有:
(1)代办员工的录用、调档、退工手续、社保开户变更手续、年检手续、外来人员综合保险;
(2)受用人单位委托招聘派遣岗位所需人才;
(3)代办人才引进、居住证、就业证手续;
(4)代理户口挂靠及档案委托管理相关人事手续;
(5)提供各类商业保险、福利及培训方案,规章制度设计、薪酬设计等;
(6)提供人事政策、法规咨询、调解劳动争议等:
(7)调查员工满意度、调查薪资、拟定岗位描述;
(8)人力资源规划
2.准确实施人力资源外包过程
企业在进行了充分的人力资源外包准备工作后,为了使外包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施人力资源外包时必须考试以下四个问题:
(1)完善而可行的计划。对于准备进行外包的项目,首先要明确目标,制定完善的外包计划,并对计划和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2)充分的内部信任与合作。在实施人力资源外包前,应取得企业内部员工的充分信赖。各种宣讲活动的目的是让员工清楚认识企业开展外包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让员工意识到实行外包是一种真正多赢的、有效的方式。
(3)有效而开放的沟通。任何企业在第一次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时总意味着公司内部会发生重大变革和各种利益的再分配,所以最重要的是与员工进行合理的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将信息和新的策略传递到公司的各个层面,以解释、指导和推动外包工作的顺利进行。
(4)坚定的执行。每一项变革都需要有公司决策层的全力支持,但这种推动力不是简单的召开动员大会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执行层的具体参与。一个好的外包计划需要强有力的执行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3.正确选择外包服务商
为了寻找到合适的外包服务商,首先应对其资格进行审查。除了价格外,应当从公司实力、客户群体、专业背景、客户口碑等方面综合了解,针对所要进行外包的内容,选择专业可靠的服务商。特别是客户口碑,作为在传统的信息渠道的补充非常有帮助:通过曾与服务商合作过的客户的反映,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该服务商的水平资质。企业的项目负责人(通常是人力资源部专人负责)必须在服务机构调研、选择时考虑周全,尽量选择实力雄厚、公司历史较长、有丰富的本行业企业服务经验、在合作的内容上具有专长、以及客户评价良好的服务商。
在与服务商签订合同时,也要特别注意考虑来自服务商方面的风险问题,在外包项目预期效果、阶段考核、信息安全、损失赔偿等方面的条款应当明确详细。
4.合理定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将人力资源工作外包出去,于是很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开始担心这样一个问题:人力资源工作者将何去何从?是要转行做外包工作呢还是到咨询业发展?
事实上,人力资源外包只是起着一种“减压器”的作用。如前所述,正因为企业并不是全部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出去,而是有选择的外包将越来越常见。企业会把一些重复的、繁琐的、事务性的工作、不涉及企业秘密的培训、招聘、社会福利管理等工作外包给专业机构,让他们完成一些前期的或者例行的工作。而对其它一些涉及公司机密的或核心职能依然会由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部门管理,所以,应该不存在人力资源工作者将失业的可能。当然,大部分人力资源经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行部分外包还是持肯定态度。
此外,为了能更加适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人力资源从业人员除了有专业上的深度外,还应该多增加自己的广度,从而能够扮演一个真正的企业伙伴,站在企业的战略高度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等人力资源工作。
5.明确人力资源部门在外包过程中的职责和定位
明确人力资源部门在外包过程中的职责目的是保证过程的参与和监控。虽然外包可以把人力资源部门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但是在外包过程中的他们的参与和监控也决不可以忽视。作为与外包服务机构接触最为密切的部门,人力资源要承担起对服务的监控和评估职能,要建立起服务商的评估机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评审、反馈和沟通;同时由于大多数信息资料都是由人力资源部披露给服务商,在信息安全的保障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应当与相关部门进行协作,建立起文件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机制,避免机密信息的外泄。
总的来看,人力资源外包虽然是把繁琐复杂的工作交给服务机构处理,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管理者及人力资源部门的负担,但是要保证服务的效果并且规避服务过程中的风险,需要进行充分的计划、准备工作,并且要求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部门及全体员工在外包的过程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当然,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行业规范程度的提高和企业对外包服务的理解认识的不断加深,这些风险都将随之减弱,企业也会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积极效用将会进一步显现。
参考文献:
[1]方舜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2]苏姗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河北工业大学,2006
[3]刘 强: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路径.商场现代化,2006,(31)
[4]蒋重秀: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路径——人力资源外包业务浅探[J].湖湘论坛,2005,(04)
[5]缪小明 郑 楠: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及其规避措施探析[J].软科学,2005,(02)
[6]杨树山: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J]. 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02)
[7]孔 伟 杨青双:浅谈企业人力资源外包运作模式[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7]韩 红: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O)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 交通企业管理,2005,(05)
[8]李会欣:人力资源外包:利也弊也?[J].当代经理人,2005,(03)
[9]张宏伟:刍议人力资源外包[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1)
时间:2010-05-24 23:07来源: 作者:吕逸婧 点击:
次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同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在管理和制度建设上日益落后,尤其 在企业营销信用风险防范上更是突出。为此,分析企业营销信 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防范企业营销信用风险对策,以此来规 范和减少企业营销信用风险行为的发生,使我国信用经济能有 序、健康地运行。
关键词:企业营销信用风险分析与对策
1、引言
当前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在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潜伏着不少威胁: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商业欺诈的形式更加 多样化,顾客需求也越发个性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 断完善和人们对营销风险认识的提高,加强对营销信用风险的 本质特征的分析,可以为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目标的设立和预警 控制提供认识前提。特别是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营销 管理能力的提升,运用营销科学和工程方法对营销信用风险进 行衡量,并进行预警控制已具有可行性。它对提高我国企业营 销管理水平,防范营销信用风险具有现实意义。
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更多的关注金融与保险市场的风险 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及企业安全与技术风险的管理。如史密生、史密斯与韦福特(Smithson et al,1995)三人合著的《管理财 务风险》(Managing Financial Risk),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内容[1]; 迈克(Michaels,1996)著的《技术风险管理》(Technical Risk Management),以控制技术管理为主要内容[2];韦林与格雷 登(Waring&Glendon,1998)合著的《管理风险》(Managing Risk),以人文心理建构的观点论述风险管理[3]。企业营销风险 的研究在国外没有独立分支,可以归为财务性风险管理领域,研究成果多数是新产品开发风险、广告投入风险、价格波动风 险等单项具体风险的研究,系统研究营销信用风险的理论成果 较少。
我国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武汉理工大学佘 廉教授在研究企业预警管理体系时,对营销预警进行了子项研 究,于1999年出版了《企业营销预警管理》,用企业预警管理 的理论解释了营销逆境的现象并提出预警方法[4];四川大学李 蔚教授从2000年前后开始从营销安全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 了营销事故[5]、营销安全等概念[6]。1999年前后中国社会科学 院的林均跃与东方保理的谢旭合作,从信用的角度研究企业赊 销问题,出版了《企业赊销与信用管理》[7]。但总的来看,研究 营销风险预警方法的多,研究营销信用风险的少,还未形成系 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2、营销信用风险定义及内涵
营销信用是商业信用的一种,是指作为信用主体的企业,通过赊销、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经销、代销等方式,授信于 作为信用客体的经销商或客户的信用形式。
营销信用风险(Market Credit Risk,MCR)作为营销风险的一个组成部分,指信用交易的受信方(credit receiver)不能正 常履约,因而给信用交易的授信方(credit grantor)带来损失的 风险,多表现为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信用销售合同 违约,给赊销企业或金融授信机构带来的风险[8]。
对于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而言,客户到期不付款的风险 是最主要的信用风险形式。对此,结合企业信用风险产生的内外 因素,企业通常将源自客户的信用风险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 险[9]。其中企业通过自身管理水平(内因)的提高可以降低的风 险属于可控风险。不可控风险是不能依靠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而规避的风险(外因),整体的社会政治经济宏观环境以及客 户的信用水平直接影响这种风险的大小。
3、营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1.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尚未设立专门 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即使设立了,但运行不规范,无专人分 管或分管者失职。企业在承担客户信用信息搜集的职责分工不 合理,缺少对客户信用信息的专业化管理,客户信息零散且相 互之间缺少沟通;客户信息不全面,使许多对企业发展有重要 影响的客户信息被遗漏;客户信息陈旧,许多信息得不到及时 更新,在业务较忙的情况下就容易对客户的风险视而不见或凭 主观感觉盲目判断,影响正确决策。
2.对营销人员管理不善
由于缺乏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他们的责任心不强,工作出 现质量问题,给企业带来了风险和损失。有些销售人员为了增 加营业额,不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或抱着侥幸心理,结果对 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另外,有些企业的营销人员利用企业提供 的资源去培育和巩固与客户的私人关系,在一些实行销售提成 制或销售承包制的企业中,客户变成了个人财产,利用自己掌握 的客户关系干“副业”,使企业利益外流。
3.社会诚信环境的影响
从我国营销环境的现实来审视,可以说“信用”是近年
来营销风险中最大的风险。而“信用”也成了时下人最稀缺 的一种道德性资源。由于受社会诚信环境和商业道德水平的影 响,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彼此提防,无形之中提高了市场交 易的成本,既造成了效率的降低,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一些 信用恶劣的企业利用合同、票据以及预付定金,延期付款等方 式进行长期拖欠,达到部分或全部占有对方货物、货款的目的。这种“低度均衡”已经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企 业营销活动带来许多风险[10]。
4.应收账款管理不到位
没有建立完善的账款限额管理和催收体系。在我国企业的 财务管理中,只注重一般的记账式管理,财务部门只起到出纳 的作用,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方面,缺少足够的重视和有效 的方法。另外,企业因为担心会失去订单,对客户拖欠账款缺 乏有力的追讨。
4、企业防范营销信用风险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体系
建立客户信用信息管理制度,设立独立于销售部门和财务 部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健全营销风险责任制,明确管 理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有关营销风险职责和权限。建立客户资信 管理业务制度,开发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系统,其中包括客户 信用信息的搜集方法、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 风险分析模型的建立以及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动态监控措施等。不仅在企业进行营销业务活动时可以提高效率,而且有利于提 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建立长久稳定的客户关系。建立全程营 销信用管理模式,提出一套“售前、售中、售后”全过程的 信用风险管理方案,将应收账款的管理重点前移,既强化信用 风险的事中控制,又注重事前对客户的信用分析工作,将防、控 救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加强对营销人员管理
加强企业营销人员素质的培训与提高,是控制企业市场营 销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企业营销人员素质培训应包括员工的 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内容 对于营销人员的考核与激励是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环节,要科 学地将综合绩效考核与主要指标考核分别进行,将综合绩效考 核采用综合评价打分办法,作为月度和的综合评定,与营 销人员的晋升、评比先进挂钩。将主要指标直接考核,与其当 月提成挂钩,实现有效的考核与激励。通过两种方式的考核 保证营销人员考核的公平性、公正性。
3.加强客户资信的评估管理
目前企业常用的客户信用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制度法(5C 原则)、信用评级法(企业资信等级)和信用评分法[11][12]。
(1)专家制度法5C评估,包括客户的品行(Character)资金实力(Capital)、经营能力(Capacity)、是否有抵押
(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五个方面。定期对客户的5CNew Marketing
新营销
进行评估打分,按由高至低评出若干个信用等级,根据客户的 信用等级,给予相应的信用政策。
(2)信用评级法(企业资信等级),主要是一些专业的资信 评级机构对资本市场上的企业资信级别作出评价,主要目的是 用于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对非上市的中小企业进行的资信 调查则不尽相同,其调查主要针对短期的企业间赊销,信用期
限较短、交易额较小。对此,美国的邓白氏公司的评级技术比 较完整,除了给出被调查企业的资信级别外,还给出了信用风 险指数,可以将量化的风险指标与授信额度挂钩,计算出指导 性的授信额度。
(3)信用评分法,是通过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和信用价值 进行量化分析,以决定客户风险的大小,设置授信门槛和科 学地确定授信额度。信用评分模型实质上是一种以受信人特 征指标为解释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主要包括线性概率模型(多元线性概率模型、logit模型、Probit模型)、线性判别 模型(最著名的是Altman的Z评分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修 正和扩展的ZETA模型)和非线性判别模型(神经网络算法、遗传算法等)。
这些方法是事先确定影响违约概率的关键因素,然后通过 加权计算或联合考虑得出一个确定的值作为判断是否违约的标 准,根据这一标准将潜在的受信人进行分类,并决定其信用等 级和授信额度。
4.建立应收账款管理模式和体系
(1)建立完善的账款限额管理和催收体系。应经常与客户 保持沟通,按月将往来款清单发给客户核对,以保证应收账款 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制定合理的现金折扣及信用期限。可以采用差量分析法,即计算方案改变所引起的差量收入与差量成本,以计算差量收 益。如果差量收益为正,则方案改变是有益的。
(3)选择宽松或是严格的信用政策。企业的库存过大;产
品即将过期;开拓新的市场;推广新的产品;市场竞争过于激烈; 法制环境良好等可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反之,则应采用严格 的信用政策。
(4)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体系。将所有赊销客户的应收 账款按是否超过信用期及超过信用期的天数来分类汇总列表。进行账龄分析可以随时掌握应收账款的动态,及时监督应收账 款的回收。
(5)建立成熟的收款管理模式。企业在拿到所需要的单据 后应立即通知银行办理收款,这样可以避免在付款期到来之前 出现意外情况,同时也为企业发展获得很好的资金流动性。
(6)选择适宜的结算方式。如客户企业的资信度较低,应
采取预收货款销售、银行汇票、本票、汇兑、支票等安全性高、风险性小的结算方式。如客户企业的资信度较高,就可以采取 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商业汇票和分期收款销售等风险比较大 的结算方式,以吸引客户。
(7)建立应收账款的计算机日常管理监督体系。企业应积 极开发电子计算机电讯网络,以便迅速地收集、贮存、反馈和 分配赊销信息,建立应收账款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监督。
(8)建立完善的拖欠款追讨管理体系。企业可以通过三种
途径进行拖欠款的追讨:①自行追讨,及时催促客户履行合同; ②委托追讨,企业对客户所在地情况不太熟悉时可以考虑使用; ③仲裁,直接提交仲裁机构仲裁。
(9)提取坏账准备。根据我国现行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企业 可以在终了时,按照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5‰计提坏 账准备金,计入管理费用,提取坏账准备。
一、铁路运输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
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运输业的繁荣,然而竞争的激烈导致了企业不得不面对来自多方面的经营压力与风险,铁路运输企业也不例外,分析其财务风险的成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外部环境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多元化,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主要 针对的是大量的货物集散,随着市场的繁荣所涉及到的业务也呈现出多元化,而此种外部环境的改变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增加,给财务决策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容易导致管理的失误,这就是风险的成因。此种外部因素包括了经济、法律、市场、资源等。
其次,财务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其风险程度的加大。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风险当然也来自内部,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对企业的各种经营项目进行监督与管理,而目前企业的多元化投资、货物集散、账款管理等都较以往增加了复杂了复杂性与难度,因此导致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的复杂程度,当然就存在风险。
最后,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企业管理层与财务管理部门面对风险的出现与后果没有形成忧患意识,对风险的理解过于狭隘,缺乏将风险、预算管理纳入到日常管理中的思想,忽视风险也是产生风险的最大诱因。
二、铁路运输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根本对策分析
1.全面预算管理作用分析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现实规划的方式,即按照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实现全面的预算与规范化管理,预算建立在对外部、内部环境的科学分析与预测基础上,用必要的制度来限定企业某个时期内的经营与财务管理目标,以此规范企业管理降低财务风险。
从本质上看,预算管理不单纯是一种制度而是一种经营的理念,管理的机制,甚至是企业的文化。全面预算制度是公司内部的一个十分严肃的管理观念,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往往会出现矛盾,其中公司战略目标往往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财务管理的某些制度却制约此种支出,这就出现了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当然也就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风险。
从全面预算的角度看,风险就是一种无序化管理的后果,因为企业管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进而形成了经营的漏洞而导致风险。而预算正是利用有计划的科学控制来降低此种无序化的程度,将企业的资本运行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然而此种控制不是完全消除了经营的风险而是降低了风险出现的几率与影响的范围,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也通过预算推动企业有序的发展。
2.铁路运输企业预算管理的实现思路
首先,预算管理应是一个系统管理项目。预算管理涉及到的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多元化经营行为,因此预算管理应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管理机制。在运输企业预算中,应保证其全面而完善的管理特征,注重全面预算与责任预算之间的关系,将预算细致化并与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挂钩,继而以全面预算为主导完成对部门预算的责任下达,从而使得预算机制更加的有效而具体。
其次,将预算纳入到运输企业的发展战略中。铁路运输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中应将其纳入战略规划中,因为预算管理如果仅仅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是不能起到真正的实效的。要实现企业战略与预算管理的对接,因为企业战略必须具备可操作性,而预算是从资源分配的角度对企业战略发展进行规范与计划,是保证战略目标科学化的必要措施。
最后,利用预算降低风险时应保证其人本管理内涵得以实施。在编制预算与控制风险的时候应保证实现对每个人、每个环节的细化,尤其对基层部门的预算管理应做到一人文本,突出预算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到既能突出管理效果也能激发积极性,使得预算的执行更加的容易且主动,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管理降低风险的效果。
三、铁路运输企业预算风险的控制
1.控制编制
铁路运输企业在利用全面预算制度控制财务管理风险的时候应注重对编制工作的控制,明确编制德尔参考依据、程序、方法等,并对其内进行规范,避免预算过程中出现指标性偏差。在采用基数增减算法进行预算的时候应对上一的预算达成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因为特殊因素造成的预算超出的情况进行分析,力求全面而科学的借鉴,同时对本可以预见的经济形式与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以此获得科学的预算目标。
2.控制执行风险
逐级实施预算管理,铁路运输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降低财务管理风险的时候应注意制度的执行策略,即应保证预算目标分解的科学合理,并可以落实到每个基层岗位,从而实现控制成本,防堵漏洞的效果,让各个岗位、环节都应成为执行预算的责任人。
3.预算与考核挂钩
将预算的达成与绩效挂钩,从而使得预算首先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得基层员工树立预算管理的意识,并自发的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度。同时也可反馈意见对预算的编制进行调整,使得预算区域合理化。
四、结束语
[摘 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财务管理是其命脉所在,也是企业所有工作环节中的核心部分,其控制工作做的好坏与企业的运作经营成败有着密切关联。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还存在着财会内部控制问题,这严重影响其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只有打造高效、完善、成熟的财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才能促使其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本文分析企业财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企业做好财会内部控制工作出谋献策。
[关键词]企业;财会管理;内部控制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8.004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8-0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许多企业也获得了巨大发展。与此同时,企业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和发展阻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做好自身的财会内部控制工作。良好的企业财会内部控制,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管理水平,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保障自身财产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资源浪费,使企业资金得到合理利用。因此,作为企业财会内部控制人员,要弄清楚企业在财会内部控制时所遇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使企业的财会内部控制工作做得更好,促使企业得到良好发展。企业财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财会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进行企业财会内部控制工作时,会发现我国很多企业财会管理方面的机制不健全,这主要体现在许多企业都是在财会恶性事件发生后才想办法弥补,而不是提前防范。这样一来,一旦发生财会恶性事件,将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致命打击。因此,要想将企业的财会内部控制工作做得更好,就要改革企业原有的财会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企业的财会管理机制。同时,为尽可能地避免企业财会内部出现问题,避免恶性财会事件的发生,要在财会管理中创立预警机制,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1.2 缺乏足够重视
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充分重视财会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导致企业在这方面的管理意识比较薄弱。甚至有一些企业,根本不重视财会管理的内部控制,认为只要有一套完善的财会管理制度,就能做好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根本不需要对财会管理进行相应的内部控制。这使企业即使设置了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但由于工作人员的忽视,这套内部控制体系也得不到严格执行,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1.3 财会管理理念未及时更新
人们受固有思维地限制,在实行企业财会内部控制时,往往仍然以原有的财会制度为主,没有及时更新工作理念。这导致企业在落实新的财会制度时,工作进程会大打折扣,从而给企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实行财会内部控制时,要及时更新财会工作人员的思想,促使他们与时俱进,将新财会内部控制的管理理念落实到位。
1.4 处理方式较为落后
在进行财会内部控制时,很多的企业都存在一个问题,即管理和控制时,所采用的处理方式比较落后。这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偏低,例如,企业财会在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对账时,仍然通过人工手动操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会计核算和对账的准确性,从而导致企业在财会管理时出现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这会影响财会内部控制工作的正常开展。
1.5 财会管理不一致
在企业进行财会内部控制时,还容易出现财会管理不一致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企业集团往往会存在总公司和很多分公司的情况,由于每个子公司只管理自身企业的财务,极有可能导致集团下的各个下属公司出现财会制度不一致的现象。这就会使整个集团的财会管理比较分散,从而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其他企业甚至是整个集团利益的不良现象。这会严重影响企业集团的整体发展,应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强化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2.1 树立现代理念,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企业要想做好自身的财会内部控制,管理者首先要认识到财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为使企业的财会内部控制工作更好地开展,企业管理者要做好相应的带头工作,重视财会内部控制。同时,还应树立现代管理理念,让企业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财会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开展专题讲座,设置相应的考核制度,从而让企业的财会内部控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保障企业财会内部控制工作质量,从而确保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2 重视财务审核
企业在开展财会内部控制工作时,还要特别注意做好企业的财务审核工作。因为只有做好了财务审核的工作,才能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出问题。即使有问题出现,也能第一时间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防止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财务错误,给企业造成损失。除此之外,为使企业的财务审核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展开,还要将企业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区分开来,使他们在开展工作时,不出现业务交叉,有效避免由于舞弊而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后,为使财务审计工作的效用发挥到最大程度,可以使审计人员直接对企业董事会负责,这样不仅能进一步提高企业财会内部控制工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还能不断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2.3 落实内部预算和审批制度
由于企业的财务预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所以企业在开展财会内部控制工作时,要做好相应的财务预算工作。为保证企业能够最大程度的获利,在进行财务预算时一定要预先设定预算目的,同时对企业财务预算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进行相应评估。只有确保企业的财务预算是可行的,明确预算目的,才能进行相应审批。这有利于保证企业的资金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有效利用,从而使企业有更多利润空间。
2.4 注重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的使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时代已经全面来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注重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特别是企业在进行财会内部控制时,要给各个部门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息化平台,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分享。更为重要的是,有了这个信息化平台,就能够有效监督企业的财务计算和对账工作,从而避免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一系列的财务数据偏差,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2.5 选择合适的财会内部控制模式
2.5.1 集权式财会管理模式
在进行企业财会内部控制时,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财会管理模式,倘若是大型企业,下设有几个分公司,就可以采用集权式财会管理模式,将企业的财务大权控制在企业总部,各个分公司只能掌握很小的财务权利和决策权,并且企业总部要控制分公司的人力和财务,而分公司仅仅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有限权力范围内进行部分财务决策。所谓的集权式财会管理模式就是以总公司为中心位置,直接管理和控制子公司的财会内部控制情况,也就是说将企业总部和分公司当作一个公司,并且在管理过程中,所有的经济都由总公司控制,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财会管理不一致的问题,也有利于企业总部在更新财会管理理念的同时,分公司能够及时跟进和了解财会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统一财务管理思想。除此之外,各个分公司都可以采用企业总部制定的财会制度,避免财会断层,并且由于各个分公司的财会情况是由总部直接控制的,所以企业总部在对财会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节约成本、降低管理方面的支出,合理控制各个分公司,使企业的财会内部控制工作做得更好。
2.5.2 分权式财会管理模式
分权式财会管理模式也适合设置有分公司的大企业发展。在对企业进行财会内部控制管理的时候,运用这种管理模式各公司拥有了更多财务管理和支配的能力和权力,促使企业拥有更大的裁量和决策权。同时,采用这种模式,企业下面的各个分公司可以根据自己在市场上的位置进行财务决策,规划公司的资金投入、日常开支、职工薪金等,并根据市场需求和环境变化适当调整财务政策。运用分权式财会管理模式开展财会管理工作时,企业总部下面的分公司有了更多自主权,并且企业总部的一部分指令、政策不能尽快到达分公司财务管理内部,部分分公司可根据企业总部的整体财会理念,自己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财会管理制度和方法,这种财务管理制度更加灵活,能够大大激发分公司构建财会管理体系的激情,提高企业财会管理的能力和效率,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结 语
做好企业自身的财会内部控制工作非常重要,企业管理人员要引起足够重视,不断学习和深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与此同时,作为企业的管理层,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财会内部控制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然后健全和完善自身的财会内控管理制度,组织财会工作人员参与专业培训,从多个方面入手提升企业财会内控管理水平,以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风险信息管理是民营企业管理升级的必然结果
与民营企业高赢利、高成长相伴随的是高风险性。企业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可能给企业造成的危害或损失。风险增加了企业决策难度, 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增加了企业潜在损失的可能。
企业处于经营风险之中, 为了减除不确定性, 降低风险, 需要有效地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分析。风险信息管理是指企业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风险进行监测和控制, 从而达到降低风险、规避风险、消除风险或减少风险的经济性活动。民营企业要加强风险信息管理, 全面、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和利用与风险发展有关的重要信息。
民营企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其中部分风险如道德信用风险、资本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 甚至对企业的重大决策产生深刻影响。当前形势下, 民营企业要提升管理水平, 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型, 必须提高风险意识, 强化风险信息管理, 通过科学预测和自觉处理风险信息, 降低企业运行风险,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 民营企业风险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应对危机的信息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风险信息管理意识不强、能力薄弱、风险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等。
2.1 对风险信息管理缺乏足够重视
大部分企业风险信息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过分强调增长和效益, 没有处理好增长、效益和风险之间的平衡。一些定性的风险, 如声誉风险、管制风险、安全风险和政治风险等, 企业缺乏系统和全面的风险管理。
2.2 信息收集不真实
信息收集是风险管理的关键, 应收集企业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经营信息, 信息的准确与真实是危机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与风险信息的加工、传递都息息相关。民营企业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信息获取不真实, 这就带来了整个信息管理过程的先天不足。
2.3 信息加工不精细
企业风险信息加工是指企业将采集到的风险机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 剔除虚假、过时、无用的危机信息, 使其条理化、规范化、准确化, 以便进一步传递、分析和利用等, 它是企业风险信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民营企业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对风险信息的加工时鉴别不清, 筛选不严, 对加工完了的信息没有使其条理化、规范化, 从而影响了信息的进一步传播、分析和使用。
2.4 缺乏风险信息管理组织机构
多数民营企业没有成立信息管理中心等专门机构, 负责风险信息的处理, 而是将风险信息的收集和加工分散到各业务或职能部门, 缺乏联动性、共享性和综合性, 这样必然严重影响企业的风险信息管理水平。
2.5 风险管理方法较为落后
企业风险管理各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来支持。由于我国多数民营企业是采用定性分析等较为落后的方法进行风险信息管理, 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这直接导致企业不能准确地预测风险、识别风险和评估风险, 进而影响风险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3 民营企业风险信息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近几年, 全国就有铁本、德隆、创维、格林柯尔等一批著名民营企业相继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究其深层原因, 信息管理问题不可轻视。
一是信息不对称。一般来说, 处于初创阶段的民营企业, 管理组织机构简单, 管理者分工不细, 管理业务的综合性强, 这就决定了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于企业内外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具有相似性, 也就是说企业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信息的质和量上没有形成各自的优势, 高层管理者与下层管理者间的信息基本是对称的。
可是, 当民营企业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 许多企业的管理业务越来越细化, 组织机构越来越复杂, 企业决策层和各业务管理层对于企业内外信息的管理开始分化, 不同的业务管理部门都收集掌握了相关业务信息, 特别是对于企业有重大影响的风险信息, 具有了信息优势, 信息不对称现象产生了。这种情况下, 企业决策层由于不能准确了解和掌握企业内外的重大影响风险信息, 决策失误开始增加。
二是信息来源不足。民营企业, 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 大多实行粗放的管理模式, 不大重视信息化的精细管理;重视产品推销而不大重视市场调查;重视扩大经营规模不大重视风险防范。这就造成了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信息无论是来源渠道、还是类型数量的严重不足。许多民营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 主要凭经验进行管理和决策, 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和风险应对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来源不足, 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管理者掌握和运用风险信息进行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的能力。
4 民营企业风险信息管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存在问题, 为了实现企业风险信息管理的目标, 必须有效发挥企业风险信息管理的功能, 即运用合适的信息方法, 采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设施, 借助完善的信息管理组织机制, 实现信息从输入、转换、输出的有序管理, 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发挥信息效用, 进而提升风险信息管理能力和提高风险信息管理绩效。
4.1 培育风险信息管理的企业文化环境
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风险信息管理, 必须将风险管理的精神深植于企业的组织文化和员工的心中, 创建企业良好的制度文化和风险文化, 并通过一个强有力的风险信息管理框架, 将风险信息管理融入企业日常的作业程序中, 使每个岗位和每个人在开展每项业务时都要考量上、下游风险及其相关性因素, 以形成防范风险的互动式风险管理。
4.2 加强风险信息的事前预警和防范
企业各种风险的产生都会有诱因和征兆, 加强风险信息的事前预测、监评和预警是风险信息管理的关键环节, 民营企业必须树立防胜于治的理念, 建立风险信息预警机制, 做好事前防控[2]。采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 量化风险指标、收集风险预警重要信息, 预测企业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大小。
4.3 构建民营企业风险信息管理体系, 及时化解风险, 减少企业损失
构建民营企业风险信息管理体系[3], 最关键的就是要规范风险信息管理, 把好风险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加工关。一要开拓风险信息搜集渠道、加强风险信息搜集力量, 保证收集来的风险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要建立畅通、高效、有序、连贯的信息传递渠道, 保证不同管理层对风险信息的及时了解和应用。三是强化对风险信息的加工提炼, 针对企业不同的管理层次和部门, 提供特性风险信息服务, 实现风险信息资源的深层利用。
4.4 建立风险信息管理组织机构, 加强各部门配合协作
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风险信息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工作, 通过配备必要的风险信息管理专业人员, 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其工作职责, 确定从信息收集、处理、储存到反馈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和信息反馈工作, 使每位员工都必须了解风险管理体系的相关方面, 及其如何运作, 和在内部控制制度中扮演的角色及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等。建立一套完整和有效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 由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人员承担具体工作, 并注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尽可能不依附于任何职能部门, 确保其不受企业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的干涉。
摘要:风险信息管理是民营企业管理升级的必然结果。民营企业在应对危机的信息管理中, 存在着风险信息管理意识不强、信息处理能力薄弱、风险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等诸多问题。针对问题应采取相应对策, 有效发挥企业风险信息管理的功能。
关键词:民营企业,风险信息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宏艳.关于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的探讨[J].会计师, 2008, (09) .
[2]何蓉.企业危机管理预警系统模型的建立[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 (03) .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财务风险是指与资本结构和财务状况有关的风险。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存在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或可能性。无论企业处于生存、发展与盈利的任一阶段,财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始终都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控制、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是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在理财时,必须研究和防范风险,针对企业风险的种类,科学加以识别,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以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种类
(一)企业筹资风险
企业筹资风险是企业筹集资金带来的风险,包括借入资金筹集风险和自有资金筹集风险。对于企业来讲,借入资金的风险特殊性表现在:1.企业之间如果存在着业务关系,一个企业的破产倒闭会给另一个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2.子公司面临借入资金筹集风险时,站在集团公司角度,就是其对子公司的投资面临着亏损蚀本的风险。3.从企业集团角度讲,还存在着连带借款筹资风险。由于企业集团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当某成员企业借款筹集资金出现困难,为了筹集到资金,另一成员企业可能为其提供担保。当被担保一方不能偿还到期的借款时,担保方替其偿还债务,从而造成损失。自有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但是如果自有资金没有达到投资者要求的投资报酬率水平,就会给今后资金筹集带来不利影响。
(二)企业投资风险
企业投资风险是企业投资所带来的风险。
1.盲目扩大规模的投资风险。在投资前景不明的情况下,盲目增加投放资金数额,使企业扩大规模但经济效益没有提高的情况发生。
2.盲目跨行业投资的风险。在从事的行业尚未在同行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情况下,涉足多个不熟悉的不相关行业,资金、精力的分散往往造成经济效益低下、亏损。从长期经营效果来看,相关多元化最好,单一业务其次,不相关多元化最次。所以不相关多元化经营都存在较高的风险。
3.投资时机不当的风险。在投资实际上未成熟的情况下,过早投资,造成大量资金占用,却不能带来经济效益。4.投资搁置风险。由于资金不到位,对投资前景预测有变等原因造成投资暂停,占用资金不能取得效益。
(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
企业资本运营风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
1.资金被侵蚀风险。在采购材料、销售产品、储存资金的过程中,资金有可能被侵吞、挪用。
2.资金周转失灵的风险。由于库存积压、资金使用计划安排不当、贷款不能及时收回、原材料涨价等原因,使资金周转困难,给企业带来损失。
3.坏账风险。在市场疲软、紧缩银根、三角债规模巨大的形势下,应收账款往往不能收回。
4.连带经营风险。如果是企业集团,其企业成员之间存在业务关系,一个企业产品销售量的下降会给上游企业的销售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
5.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冲突造成的经营风险
(四)企业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是指企业收益分配导致的风险。
1.企业分配的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的,其中存在着利润操纵行为,人为的虚增利润,从而造成多缴所得税,按照一定的收益分配率计算的分配数额偏大,从而影响企业未来的投资。
2.收益分配过多,留存较少,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
(一)企业总风险
企业总风险一般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变化,以及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不同,使得企业因为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而企业财务风险是由于负债筹资而引起的股东收益的可变性和偿债能力的不确实性,以及由于财务信息可靠性等带来的其他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大小的衡量
财务风险形成的真正原因来自于负债融资,其大小常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财务杠杆系数是普通股每股盈余变动百分比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比值,即财务杠杆=息税前收益/(息税前收益一利息支出)。由于企业负债筹资引起的固定利息支出,必然使企业的股东收益具有可变性,且它的变化幅度会大于息税前收益变化幅度。当企业全部资金均为自有资金时,财务杠杆率为1,即息税前收益的变化幅度与股东收益的变化幅度相等,财务风险等于零。把握了企业财务风险大小,就有利于企业控制财务风险和评价股东收益的稳定性。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财务预算,回避财务风险
财务预算着眼于企业资金的运用,同时可以指导企业的筹资策略,合理安排企业的财务结构。在企业的财务结构中,流动性资产过多,流动性虽相对较好,但会影响其盈利能力;短期负债的资本成本较低,但相应的财务风险较大。企业的财务预算就是要处理好资产的盈利性和流动性、财务结构的成本和风险的关系。需要强调的是,财务预算必须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消极应付。在进行财务预算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到企业的业务情况来安排企业资金的使用,并在风险和收益之间作出选择,同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企业的财务结构。
(二)合理利用财务杠杆,规避财务风险
财务杠杆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取决于息税前利润率与负债的利息率的大小关系。当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的利息率时,财务杠杆在起正作用,对企业有利,此时应加大债务比重,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正作用;当息税前利润率小于负债的利息率时,财务杠杆在起负作用,对企业不利,此时企业应尽量降低债务比重,以减小财务杠杆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回避财务风险。为了使财务杠杆尽可能发挥正的作用,企业举债筹措资金时,应注意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争取有利的借债条件,选择尽可能低的负债利率,从而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
(三)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对企业财务风险,可以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利息获取倍数等财务指标来分析和测算,将财务风险的预警列入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掌握企业每一项重大的财务行为的风险类别和风险程度,保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能及时了解和分析。构建现代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建立适合本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并使其具有动态发展性特点、行业特点,企业规模等许多因素均会影响财务预警模型的预测精度。其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财务预警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前提,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依赖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再次,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兼顾,选择哪些财务指标作为建立财务预警模型的变量,对模型的预警精确性和可靠性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
企业应当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资金并非多多益善,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改变单一的贷款融资方式,合理选择发行股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及商业信用等方式,以“融资组合”的方式筹集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负债融资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又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和偿债能力等确定资本结构。
(五)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任何环节的失误都能给企业带来损失。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在思想上树立风险意识,在行为上坚持谨慎性原则。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收益。为防范财务风险,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多使用科学、规范的定量分析,建立模型,运用科学手段从模型中计算得出多种决策方案,然后从中择优选用。管理者平时要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培养科学的决策观念,从而减少财务决策的盲目性。
【企业风险分析及其对策】推荐阅读: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及对策06-19
企业信用风险案例分析10-14
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10-15
基层工商部门监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05-25
创业企业法律风险10-18
企业合同风险防范10-25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07-06
企业风险管理制度07-19
企业风险评估报告07-19
企业物资管理风险控制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