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产风险分析报告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银行资产风险分析报告

银行资产风险分析报告 篇1

***年,全市**信用社系统,以清收盘活为主线,以资产风险监管和保全信贷资产为重点,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市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总额较大,占比较高,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风险资产状况

至12月底,全市**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为*****万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万元,较年初下降****万元;占比为**%,较年初下降*个百分点。全市**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高于全市各金融机构平均水平*个百分点,自高到低,列*行、*行之后,居第3位。

目前,全市**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结构出现了“两头小,中间大”现象,即逾期贷款、呆帐贷款占比较小,呆滞贷款占比较大。

(一)逾期贷款占比和绝对额均有所下降。12月底,逾期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减少*万元;逾期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年初下降了*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的变化情况是:逾期转入呆滞***万元,清收盘活***万元,新发生逾期贷款***万元。

(二)呆滞贷款在不良贷款中所占份额较大。12月底,呆滞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呆滞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年初上长*个百分点。呆滞贷款的增减变化情况是:今年累计清收***万元,盘活****万元、转呆帐贷款**万元,从逾期转入***万元。从呆滞贷款转入呆帐贷款**万元,从逾期贷款转入呆滞贷款***万元,说明有***万元的不良贷款进一步恶化升级。

(三)呆帐贷款略有上升。12月底,呆帐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呆帐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年初上升了*个百分点。呆帐贷款的增减变化情况是:今年累计清收**万元,盘活**万元,核销**万元,从逾期、呆滞转入***万元。

全年通过清收、盘活等因素,共搞活不良贷款****万元,但同期又新出现不良贷款***万元,二项相抵,全社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净下降****万元。

从贷款风险分布分析(略)

二、原因分析

****年,全市**信用社不良贷款尽管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方面的,但更多的是主观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前不良贷款的反映不够充分,第四季度据实反映,致使不良贷款大幅度上升。(略)

(二)在国家行业、环保政策调整中,贷款损失较大。中小企业多是信用社信贷投向的一大特点,这些企业因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掠夺式发展,成为国家综合治理的重要对象。据调查统计,自1996年以来,因取缔、关停“十五土小”企业,治理淮河,关闭小水泥、小煤窑,使全社贷款客户大批关闭和破产。仅今年清理小钢厂一项,与信用社有贷款关系的企业就有**户,涉及贷款本金****万元,这些贷款的大部分已成为“双呆”。

(三)“借新还旧”等技术操作性问题增加了部分不良贷款。(略)

(四)改制企业的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维护。据调查,****年与往年相比,改制企业 逃废债的企业比重增多,在全市**信用社开户的改制企业*家,贷款本金****万元,利息***万元。其中逃废债企业*户,占比**%,逃废贷款本金***万元,利息***万元,分别占全部改制企业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和**%。

(五)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是不良贷款增加的又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自上而下对不良贷款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硬性约束,重放轻管,重放轻收,对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查的不清、保全措施落的不实、责任人界定不明、责任追究流于形式,贷款质量好坏与社领导及信贷员等有关人员的个人利益挂钩不紧,致使不良贷款只增不减。此外,个别社领导“政绩观”不够端正,片面考虑局部与短期利益,缺乏长远观点和全局观念,对贷款形态的认定很不严肃,存在着人为掩盖或抬高不良贷款基数等虚假行为。

三、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

(一)少数社资产质量仍然不实。(略)

(二)前清后增问题较为突出。(略)

(三)新发放贷款潜在风险较大。(略)

(四)少数社在财力上对清收盘活工作倾斜力度不够。(略)

四、目标与措施

****年是……的一年,也是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一年。在新的一年里,全市信用社系统保证清收不良贷款本金****万元,盘活不良贷款本金****万元,使不良贷款占比下降*个百分点,促进全社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和经营状况的好转。

(一)坚持不良贷款认定与责任追究相结合。今后对从正常贷款调入不良类贷款,以及不良贷款升级都要坚持严格认定制度,不得随意调整。不良贷款认定要坚持逐笔审查、明确责任、分级审批、规范运作的原则,严格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审批权限。特别是对发生新的不良贷款,要作为重大差错事故来对待,切实坚持“三个不放过”,即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未查清不放过,清收保全措施未落实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防止不良贷款边清边增,前清后增。

(二)清收不良贷款,既要有打“持久战”的组织准备、思想准备,又要速战速决,力争早见成效,快见成效。全社不良贷款数额较大,不良贷款占比较高,决定了清收盘活工作将是今后几年内工作的主线和重中之重,政策上需要保持高度的连续性,各社要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战略准备。同时,各社又要树立打一场“速决战”的战术思想。不良资产犹如一筐烂苹果,放的时间越长,烂的越多,损失越大,时间与资产损失成正比。并且,清收不良资产时间越迟,资金周转速度就越慢,清收成本就越大。清收不良资产宜早不宜迟,要彻底打消“等经济环境好转了再去清收盘活”的念头,采取一切必要甚至是非常的手段,动员一切力量,对不良贷款进行果断抢收,最大限度地降低我社的资产损失和风险。

(三)加强不良贷款清收管理的监测、考核,及时掌握清收效果。市信用联社对不良贷款清收盘活工作实行按旬统计监测,按月考核通报,并同各社一道建立不良贷款清收台帐,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进度、定奖罚,做到市联社能够直接掌握每一笔不良贷款的形态变动和清收结果……

(四)采取多种方式维护金融债权。一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把握良机,以纠正和打击逃废金融债务为重点,坚持揭露和纠正逃废债行为,配合各有关部门全面加大市场经济秩序的整治力度,为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体系,依法维护金融债权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做好诉讼、保全、执行等法律工作。对于确实无法以正常途径收回的不良贷款,要依法通过诉讼、仲裁方式收回债权。三是要通过人民银行和银行同业公会,或借助新闻媒体,采取包括联合制裁、内部发黑名单、公告催债、公开曝光等方式,震慑资信不良客户,形成有利于清收盘活的外部压力。四是要主动参与企业转制,落实企业债务,把企业改制朝着有利于盘活与保全信贷资产的方向发展。五是对抵债资产进行全面清理,登记造册,落实管理责任人,探索抵债资产变现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加速处置变现步伐……

银行资产风险分析报告 篇2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国际金融危机, 全球银行业遭受了巨大冲击。同时, 我国银行业在市场竞争力、风险管理、行业监管等方面较薄弱, 有必要认真研究国内外金融业的成功与失败以取长补短, 推动我国银行业平稳、健康发展。而其中资产质量是当今衡量企业现代化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必然成为企业制定竞争策略的重要依据, 而资产质量风险就更加不容忽视。资产质量的复杂性内容决定了其分析方法的多样性, 这里主要运用会计指标分析的方法进行必要的综合分析。

一、理论基础

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就是信贷业务, 所以信贷资产在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最大。那么, 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的高低不仅从财务收入上来说会影响到自身的安危, 同时在宏观上对国家的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 对于商业银行最基本的风险管理就是贷款质量的管理。贷款质量指标也是中央银行考核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监控指标,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农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风险, 这种风险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运动形成的。具体运用到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贷款总额准备金率, 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以及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

二、“农业银行”资产质量风险分析与评价

(一) “农业银行”资产质量风险指标的构建。

中国银监会在印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和分类监管指引》 (银监发[2007]81号) 的通知中指出资产质量评价标准如下:

1、定量指标:

不良资产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单一贷款比以及最大10家贷款比。

2、定性因素:

(1) 资产风险分类准确, 偏离度较低, 偏离情况能够得以及时纠正; (2) 不良资产的处置措施有力, 不良资产持续减少, 资产质量趋好; (3) 实行综合授信管理, 单一客户的授信集中度维持合理水平, 风险可控。

(二) “农业银行”资产质量风险指标的计算与比较。

资产质量风险指标的分析又分为两类:

1、货款质量指标分析。

其具体指标有如下两个: (1) 不良贷款率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良贷款率高, 说明商业银行收回贷款的风险大;不良贷款率低则风险小。不良贷款率= (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各项贷款×100%; (2) 拨备覆盖率, 也称为拨备充足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依据《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 (暂行) 》, 拨备覆盖率是实际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对应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比率, 该比率最佳状态为100%。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余额/不良贷款余额。

2、单个资款比例指标分析。

对于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而言, “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一个必须信奉的原则。依据这一原则, 世界各国都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性问题予以监管, 衡量贷款集中程度的主要指标就是单个贷款比例指标。它又包括: (1) 单一贷款比=同一借款客户贷款余额/资本净额; (2) 最大10家贷款比=对最大10家贷款户发放的贷款总额/资本净额。

为了控制贷款集中过度风险, 商业银行法规定:单一贷款比不得超过10%, 最大10家贷款比不得超过50%。此外, 计算上述指标时应以本外币合并数计算。

(三) “农业银行”资产质量风险指标分析与评价。

农业银行资产质量风险各指标的具体数值见表1, 从定量角度分析。 (表1)

根据表1的统计, 截至2013年底, 农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878亿元, 较上年末减少将近20亿元;不良贷款率1.22, 下降0.11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2, 763亿元, 较上年末减少191亿元, 其占比3.82, 下降了0.77个百分点。虽然不良贷款的存在对风险有很大影响, 但是贷款的拨备覆盖率从上市前2009年的一百多个百分点上升到2013年的三百多个百分点, 所以不良贷款对风险的贡献性的影响可以减缓。

三、“农业银行”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及建议

概括起来, 本文从定量的角度来将农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风险进行分析, 并给予一定的建议。

资产质量方面, 农行占据三农业务主导地位。农行营业机构过于分散以及分布在欠发达地区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农行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提升速度缓慢, 反映到经营层面体现为资产质量低于同业水平。而作为国内唯一将农业信贷业务占为主导的国有银行, 如何将不良信贷资产保持在较低水平, 这是农行在上市路演进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农行如何持续改善资产质量;二是农行如何持续提升盈利能力, 从而提高化解不良贷款的能力。根据本文数据统计到农业银行资产质量方面近几年的情况, 近几年农业银行的发展相对稳定, 对于不良贷款控制得当, 为了保持这样的资产质量良好态势, 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储量相当大, 这有可能影响到其盈利水平, 所以风险依然存在, 需要在盈利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保持当前资产质量风险, 后续本文会对于农业银行盈利能力风险进行监控分析。

资产质量的稳定需要确保, 更要建立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是决定一家银行能走多快、走多远的根本因素, 目前仍是制约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最大短板。要确保资产质量的稳定, 增强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就应该强化集团风险控制措施, 加大存量信贷结构调整力度, 从源头上防控风险。同时, 进一步完善覆盖全机构、全业务、全类别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加快风险量化工具的开发及应用。

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信贷市场的中坚力量, 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然而, 巨额的不良贷款却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 削弱了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竞争能力。因此, 深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农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分析与评价的理论方法, 尤其是资产质量风险方面的控制, 对于增强农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与获利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摘要:如何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进行规避, 是推动金融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的“农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风险问题在近几年常常被学者们关注, 作为国有五大行中资产质量风险问题突出的银行, 资产质量风险的分析与规避不得不即刻提上议程。本文通过运用资产质量风险的部分代表性指标对农业银行财务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 以此综合发现农业银行存在的财务风险, 从而针对这些财务风险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业银行,财务风险,资产质量风险

参考文献

[1]丘永萍.中国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J].农村金融研究, 2010.9.

[2]王春峰, 万海晖, 张维.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9.9.

[3]王晓鹏.基于生存分析Cox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财务信用风险评估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4]陈忠阳.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发展探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10.10.

银行资产风险分析报告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产托管 运营风险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获得了飞速发展,与之伴随相生的各种创新型金融产品和新型的资产管理计划也不断涌现,资产托管业务也越来越多元化。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业务覆盖面极其广大,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阔,不管是大中小企业,还是个人业务,都是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的运营范围。与其他类型的银行相比,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具有极大的独特性,它推动使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迅速发展,但是同样也是因为其独特性而给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存在更大的风险,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一、商业银行资产托管运营风险管理现状

在商业银行展开的资产托管业务过程中,可能会有存在一些因素导致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出现意外,对银行带来极大的损失,如人员操作失误、制度不健全、系统瘫痪等都有可能给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业务带来极大的风险[1]。这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积极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是降低其危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因为规范制度不够完善、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或是因为业务流程太过繁杂,系统突然中断等原因,或是重大的灾害和信用违约等也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总之,我国的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所面临的风险自始至终都贯穿于商业银行资产托管整个业务流程,可能对银行业务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这也是商业银行资产托管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形象和实力,解决资产托管业务所面临的风险迫在眉睫。

二、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面临的最大潜在风险就是法律风险,它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开展具有极大的不良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种新型金融产品的涌现给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业务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如互联网金融产品的P2P借贷和众筹业务,但是相应地由于法律监管在新产品方面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缺失和不足,使资产托管业务在操作过程中面临无法可依的现象。而且,我国的金融企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使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的独特性特征,托管的产品也可能会受到多种监管部门的监管,或是监管缺失的情况,导致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面临风险时无法获得相关部门的合理的裁决。

(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办理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风险,从签订合同、到托管产品的运营或是投资过程中的监督、估值,直到完成托管产品的清算支付,这一系列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操作风险[2]。操作风险多是由于人员操作不当或是系统、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造成的,而且外部重大事件也会对资产托管业务造成重大冲击,从而使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面临极大的风险。为了保障商业银行运营业务的安全性,必须将操作风险作为重点防控对象来解决。

(三)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的信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银行业务的选择,对银行业务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要注重自身的良好形象,提高银行的信用度。在商业银行接受资产托管业务时,会以托管人的身份与委托人、管理人签订相应的合同或是协议,这些合同或协议具有极大的法律效力,一旦有一方违约,不能按照合同规定履行责任而使托管人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失,则会触发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为了争取尽量多的客源,而为顾客做出过度的承诺,最后达不到承诺,也会引发严重的信用风险。对于托管人也是如此,若是由于托管人单方面违约而造成极大的损失,也会引发信用危机,降低托管人的信用度。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在注重开拓客源、抢占市场份额和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应该注重银行内部建设,逐渐完善内控制度,从而降低操作风险带来的危害程度,形成良好的自控机制。构建完善合理的内控制度,需要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的支持,严格部门责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逐渐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资产托管业务内控制度。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部门应加强各项资产托管业务的前瞻性研究,对合同签订、资产托管产品上线、运营及下线等进行严格管理,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贯彻到每个工作细节中。

(二)加强人员的业务培训和风险意识教育

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具有极大的复杂性,而且由于业务种类多,再加上相应的政策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资产托管业务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它要求操作人员必须能够与时俱进,及时了解相关政策,以保证操作的无误性。因此,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部门加强对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对他们与操作业务相关的知识进行完善和全面的整合和提高。操作人员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对于银行新增加的资产托管业务产品,相关业务人员也要积极主动去学习,结合相关案例和老员工的经验等,尽最大努力减少操作失误发生的可能性。

(三)完善业务操作流程,加强系统的综合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存在极大风险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银行业务操作流程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综合建设也不过关。因此,商业银行资产托管部门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时,对操作流程进行整合和完善是十分有必要的,把新的规章制度和相应流程进行及时的更新,如托管产品外汇账户的管理等。对于新近展开的托管业务,可以借鉴以往实际操作经验,再结合相关政策,以便于及时规范操作流程,降低操作风险。同时还要加强综合建设,以系统建设为首抓,推动业务规范操作,全方面降低风险。

(四)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存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采取多种积极措施来降低风险的不利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的风险管理成本主要是系统开发、系统设备和人力资源等,而托管业务的主要盈利包括托管收入、资金沉淀收入等,这方面的收入是十分可观的。因此,为了保障收入,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降低风险成本[3]。银行可以根据要求,通过使用风险事件案例数据库,风险评估和控制等工具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而且,相关的风险部分和审计部门也要进行定期的抽查,及时对存在的风险漏洞进行整改。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在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对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此降低资产托管业务的运营风险亟待解决,这也是保障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健康发展,实现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有效管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节.浅析我国银行资产托管业务操作风险的管理[J].上海金融,2014,03:101-104+119.

[2]樊飞舟.商业银行发展资产托管业务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8:110-114.

银行资产风险分析报告 篇4

摘要: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增长模式由资本依赖型逐渐向低资本消耗型转变。资产托管业务占用资本少,除了稳定的托管费收入外,还增加了稳定的资金沉淀、创造中间收入,创造结算、结售汇等多项连带收益,业务协同效应显著,成为银行首选的战略性中间业务,综合贡献度不断提升。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以下简称“托管业务”)自至今,业务规模越来越大,服务范围越来越广,客户类型越来越多,市场参与度越来越深,这些都对托管业务风险管控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托管业务存在的一些风险点作了分析,尝试提出相关对策,希望能对托管业务的稳健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银行;托管业务;风险;防范

一、托管业务简介

(一)托管业务是什么

“商业银行托管业务”是指托管银行基于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履行资产保管职责,办理资金清算及其它约定的服务,并收取相关费用的行为。根据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托管银行提供的服务还可包括会计核算与估值、投资监督、绩效评估、投资管理综合金融服务以及其他资产服务类业务。作为现代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资产托管行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引入了托管机制,这种机制在消除市场信息不对称,提高资管和交易效率,保障投资者的资产安全,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托管业务收入稳定、不占用经济资本,特别是托管资产由于监管要求需保留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应对各类情况,这类资产往往是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在,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成为难得的稳定、量大优质存款。此外,托管业务部门还能建立联动机制,充分整合内部资本、渠道和项目等资源,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各商业银行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格局,纷纷看到托管业务的优势,对这项“资本节约型”的中间业务,均不遗余力的加强投入,提升托管业务战略地位,促进经营结构向轻资产转型。截至6月末,我国银行业资产托管规模首次超过百万亿元人民币,达103。5万亿元,同比增长53。6%。以来,中国银行业资产托管规模增速始终保持在50%以上,并有逐年上升的态势。在行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市场参与主体也在不断扩充,国内拥有公募基金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现已达27家,其中稳居第一的工商银行资产托管规模已达13万亿元。

(二)托管业务的关键点

资产托管业务主要服务于资产管理行业,是连接投融资市场主体的重要平台和纽带,其关键点主要在于:客户的多样性。近年来资管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日益丰富多元的托管客户资源,从最初单一的基金管理公司扩展到保险公司、券商、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建立了企业年金的企业等等。服务类型多。托管业务主要提供资产保管、资金清算、会计核算、资产估值和投资监督五个方面的基础服务。还可提供外汇交易、公司行为、风险绩效、会计外包等增值服务,这类增值服务往往成为托管行竞争客户的焦点。涉及面广。托管业务涉及资本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投资品种,涵盖境内境外市场。需要面对我国金融业全部的监管部门,从人行、保监会、银监会到外管局,甚至还包括劳社部。操作的复杂性。托管业务的特点是数据量特别大、报表种类特别多、市场规则特别复杂、客户订制特别多、准确及时性要求高。

二、托管业务的风险点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和资本市场稳步发展,托管业务也迎来了广阔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风险,存在着一些潜在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业务系统风险

目前大部分托管行都在使用外购的托管业务系统,由于历史原因无法进行集中的系统管理和数据共享,自动化程度和批量处理能力较低,在市场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系统已勉力支撑、不堪重负,而且饱受到逐渐积累的各种补丁的困扰,成为业务发展的瓶颈。无法满足各类新兴创新型产品的要求,大大影响了业务效率和质量,同时增加了操作风险隐患。部分个性化需求由于外购系统内在的系统架构局限无法实现,客户往往会因为托管行无法提供某些功能服务而转投他行。

(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在托管业务各环节操作过程中,因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或者人为因素造成操作失误或违反操作规程等引致的风险。例如:由于不熟悉业务系统功能和流程要求,在数据齐备前进行了操作,导致数据错误;录入的数据有误,而复核人员又没有检查出来,依据错误的录入数据进行操作,导致出错;数据齐备且无误的情况下配错了规则,调用了错误的功能,从而导致计算结果错误;业务系统停摆无法正常使用;归类错误,在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分错了类型。

(三)制度建设风险

资本市场发展飞快,容易出现真空地带,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尚未形成对托管产品、流程的全覆盖,个别新产品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补充。以P2P托管为例,现有制度基本未涉这个领域。监管发生变化后,制度未作相应变更,一些规定难以有效落实,例如监管部门陆续取消审批制改备案制,不再有产品批文,分行便无法向公安机关申请为托管产品刻章。

(四)内部管理风险

不同监管部门之间存在较大的法规和监管差异。证监会的规定在保险资产这边就可能被认为不适用,同样,直接采用保险法规去规范企业年金也是不合适的,因此一定要注意托管资产所属资产类型及其归口的监管部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业务人员配置不足,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业务需要,面对日趋繁多的托管业务要求,托管业务工作量不断增加,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员素质及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准入与审核机制不明确,分行越权办理业务、合同签署不规范;未能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托管人职责。

(五)声誉风险

托管业务中,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如果当错误达到或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0。5%时,除了要接受监管部门质询外,还要信息披露公告。例如工银瑞信标普全球自然资源指数证券投资基金(LOF)净值错误公告上,托管行是和管理公司一起登在报上的。一旦有这样的公告发出,对托管行的声誉是不小的打击。托管业务系统发生影响较大的故障,某个环节上的一个重要数据错误很可能会造成大面积错误,也会给托管银行的声誉蒙上阴影。

三、风险防范的对策

商业银行如何确保托管业务运营规范、做到零失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需要从系统、制度、管理等多方面着手,采取得力措施有效防范托管业务风险:

(一)业务系统支撑有力

应从业务实际出发自主开发全行集中、统一的托管业务系统,用系统来规范业务流程,加强对业务的管理和监控。切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特征,强化信息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力求托管业务系统的硬件设备运行稳定,软件应用功能、数据处理准确可靠,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积极应用技术系统实现风险控制,在系统架构层中就嵌入风控设计。实现外部数据统一接入、内部数据统一管理,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控制数据风险。系统升级前必备回退机制,如果出现大的问题应回退到上一版本,重新测试成功后方可再次升级。切换新系统时应设置足够长的并行过渡期,通过并行结果核查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并优化,特别是检查各项风控措施是否到位落实、需求是否得到准确有效满足。

(二)规范操作常抓不懈

对托管业务的履约风险应有充分认识,在履约管理、规范操作方面加强执行力度。建立奖惩机制,对规范运营、小心谨慎、注意防范业务风险的给予奖励,对违规操作、没有责任心等行为予以警告、通报。在纠错机制、业务连续性方面也要有充分的准备,制定有完备的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迅速的定位,并及时实施解决方案。遵循全面性、独立性、有效性原则,在业务系统、岗位人员等方面建立适当分离的防火墙,以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要求业务人员明确岗位职责、熟悉系统流程避免出现顺序错误甚至遗漏,对重要数据和参数必须执行复核和定期检查机制,贯彻统一的分类和操作标准并遵照执行。在人员配备方面,应根据业务需要配齐必要的人员,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托管队伍。

(三)制度建设持之以恒

要建立有效的托管业务管理体系,核心是制订统一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凡有业务必须制订相应的具体制度,不能形成制度上的缺项。在深入了解监管政策、法规以及产品运作模式和相关要求的基础上,首要任务是制度建设。建立托管业务制度定期梳理机制,检查是否完整齐全、是否需要变更修订。对市场上影响托管业务的信息,能够快速反应和并开展逻辑分析,尤其是对监管政策的变化和新产品的出现,应提前做好业务影响分析,认真准备应对工作,例如对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态势与监管的分析,密切关注监管动态,将新法规、新政策的要求直接反映到托管业务流程和制度的调整上。建立沟通渠道。完善托管业务问题报告制度,明确汇报路径和程序,畅通解决问题的路径。各机构在运营中有疑问或改进的建议,可以找到具体负责人并在规定时限内得到反馈。避免出现由于职责分工、报告路径不清晰,出了状况不知道找谁。打造完善的托管业务管理制度体系,需要凝聚整个托管条线的合力。

(四)基础管理做实加强

要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在托管业务管理制度框架下落实。托管行各机构需要明确部门、岗位职责,运用科学有效的业务流程,做到用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进一步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对规章制度的要求严格执行,将管控措施落实到位。把好产品业务审查关。对于不具备条件的产品业务,不能盲目开展,要考虑是否能够有有力措施确保合规,吃透监管政策,加强风险识别,合规开展业务。建立定期自查机制,以问题为导向,自我发现、自我纠正问题。要定期开展合规自查工作,特别是对容易出现风险和以前检查出现过问题的方面,要加大自查力度,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建立全行抽查机制。增加内部检查频率,检查内容覆盖全面,特别是对行业中新出现的问题要予以特别关注,对照分析做好自查工作,不犯简单、低级和重复的错误。建立检查通报和检查问题跟踪制度,以便对整改事项进行持续追踪,确保落实。特别是以往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已汲取教训,做到了认真全面的整改。已发现的薄弱环节,要抓紧完善、补齐短板。

(五)合规意识时刻绷紧

要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关系,所有的托管业务行为都应坚守风险合规底线,这是托管业务经营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生命线。必须意识到托管业务风险不仅关乎个人的职业前途,更关乎商业银行的声誉,一定要秉持风控优先的理念提高合规经营意识,在规范经营的前提下拓展业务。加强合规风控教育,大力倡导合规风控理念。注重培训,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各种线上或线下培训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建立从业资格必备机制,各机构负责人必须具有基金从业资格,确保其熟悉托管业务政策要求和基本理念。定期开展考核,强化全员合规经营意识,将合规风控持续化、常态化,避免发生有损托管行声誉的事件。资产托管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空间最大、创新领域最广的新兴业务之一,要更好地保障金融安全,维护投资者权益,必须贯彻“规范高效、独立运作、确保安全”的原则,确保托管业务能够稳健高效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银行业协会。商业银行托管业务指引,[2]银行业协会。中国资产托管行业发展报告,2016

[3]孟杨。上半年工行资产托管规模达13万亿元[N]。金融时报,2016

[4]孙学立。我国P2P借贷模式及其监管问题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

[5]基金份额净值计价错误公告[N]。证券时报,2013

银行资产风险分析报告 篇5

作者:蒋志华

中国内部审计 05期

银监会6月发布实施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面临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决策时需要统筹考虑业务发展、经营效益、风险管理,逐步形成以资本充足率管理为核心的规模扩张与自我约束机制。与国际主流商业银行不同的是,我国商业银行偏爱建设与购置营业网点和办公场所,以工商银行为例,末固定资产净值937亿元。伴随着城市规划与调整布局,以及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转变,部分营业网点和办公场所功能退化,转而成为闲置固定资产。闲置固定资产是指企事业单位占有但未使用或不需用的资产,主要包括闲置的房屋建筑物、土地、设备等资产。从商业银行内在管理要求看,闲置固定资产规模逐年上升,这部分资产不仅产出效益低,而且内部控制较为薄弱,容易成为违规违纪的温床。为了加强闲置固定资产管理,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成为商业银行必要的审计内容。商业银行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是指商业银行的审计机构对闲置固定资产的增减、使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的审计监督。由于起步较晚,管理经验有限,国内商业银行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责任不明确,处置实施标准不够清晰,审计数据来源准确性无法保证,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的不支持、不配合,管理层对与限制固定资产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面临诸多困难,以风险为导向的商业银行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发展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商业银行闲置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一)商业银行闲置固定资产现状

国外商业银行对固定资产投资持谨慎态度。国外的固定资产购置,一般通过租赁来完成,用少量的现金拿到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再通过资产的运转,归还租金。因此,国外商业银行只拥有少量的固定资产,更没有闲置固定资产的困扰。国内商业银行对固定资产投资持积极态度。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固定资产本身存量就不少;另一方面,国内房地产价格上涨,人们对房产有上涨的预期,使商业银行对拥有房屋类固定资产持积极态度。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固定资产规模较大,较易形成闲置固定资产。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方针,落实发展战略,严控固定资产总量增长,固定资产一直保持较为稳健的发展态势。商业银行在经营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资产扩张的速度和业务发展的规模,还要充分考虑由此而带来的风险以及经济资本占用情况。因此,在各商业银行固定资产规模稳定增加的同时,闲置固定资产总量普遍呈减少趋势,并加强了闲置固定资产的处置盘活工作。在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资产出租、处置等高风险领域都加大了管理力度;在促进闲置固定资产的综合利用、保值增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防范合规风险和道德风险。但还存在许多处置困难、甚至无法处置的资产。从资产结构来看,各商业银行的闲置房屋及构筑物构成闲置固定资产的最主要部分,从至新增的闲置固定资产来看,闲置的营业、办公用房类是构成新增闲置固定资产的主要因素。在地域上,西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虽然各商业银行积极进行了闲置固定资产处置,但是很多闲置固定资产由于历史遗留原因,产生了处置困难的尴尬情况。

(二)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的主要难点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中还存在较多的困难需要解决,主要是以下几点。

1.管理责任不够清晰,影响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在商业银行闲置固定资产管理中,职能部门应分为价值管理部门、实物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价值管理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的职能必须相分离,做到各尽其职、相互监督。但实际工作中,商业银行对闲置固定资产的管理不重视、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管理模式不统一,造成闲置固定资产管理流程不健全、有效性不足,价值管理部门未做到定期检查、监督,实物管理部门未做到定期盘点,或盘点工作流于形式。管理职能的不明确,使审计工作面临各职能部门相互推诿管理责任的状况。

2.系统数据维护不到位,审计数据质量较难保证。部分商业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上级行实物管理部门并不对下级行实物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也不对下级行实物信息维护的及时性进行监督,闲置固定资产实物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的现象较为普遍。另外,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与其他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未能实现联动,导致不同系统中类似报表的数据不一致,凸显了闲置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流程薄弱、数据质量低下的问题。审计数据质量的问题,影响审计人员的非现场审计工作的质量,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

3.财务核算管理制度不完善,易引发审计风险。大部分商业银行未制定闲置固定资产的专项管理办法,没有明确闲置固定资产的界定标准,未规范认定、出租、处置流程,未明确闲置固定资产管理考核办法以及具体的检查监督规定等。在财务核算上,由于制度不完善,使闲置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薄弱,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流程不规范。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被审计对象的操作风险与道德风险,在问题不清晰的情况下,切忌盲目下结论、武断做决策,注意防范审计风险。

4.被审计部门存在舞弊可能,主观上不予支持配合。部分被审计部门由于经费、职工福利不足等原因,利用固定资产管理的漏洞进行舞弊活动,闲置固定资产管理中由于涉及出租、处置等环节,是“小金库”容易滋生的热土。被审计部门自知存在舞弊行为,在接受审计时,为逃避责任,通过提供错误资料、造假账册、相互推诿等手段,不配合审计工作,使审计工作停留在表面,无法进一步深入。

5.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审计结果受到高层压制。闲置固定资产管理的审计,部分是由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的。IIA的《内部审计章程》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必须独立、客观的开展工作,公正地履行职责,要求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其他层级,直接隶属于董事会。但在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的部分问题上,由于闲置固定资产收益的使用分配可能涉及管理层,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受到制约,会受到被审计单位高层或内部审计高层的.阻挠或者压制,无法真正反映审计结果。

三、加强以风险为导向的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

(一)以风险为导向的闲置固定资产审计内容

西方国家在固定资产审计上侧重点各不相同,美国、澳大利亚侧重绩效审计,英国侧重物有所值(衡工量值)审计,加拿大侧重综合审计。在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方面,国外审计经验可参考的不多,由于国外商业银行的闲置固定资产存量少、处置及时,因此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做专项审计。而国内商业银行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在这方面需要多加关注。

笔者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于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一方面应关注闲置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重大风险,采取“抓大放小”的审计策略,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应揭示风险、损失及问题的根源所在,趋利避害地进行分析研究。以风险为导向的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以管理全流程为切入点,合规审计与管理审计并重,通过对闲置固定资产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流程设计与运行操作、会计核算、系统控制、监督检查等管理要素的审计,揭示管理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全行进一步完善闲置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全面及时掌握资产闲置状况,健全制度流程,提升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能力,提高资产盘活利用效率。

(二)以风险为导向的闲置固定资产审计方法

1.非现场审计方法。在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中,前期运用非现场审计,通过远程调取大量的审计数据和资料,通过建立审计模型,运用复核、比对、分析、排查等方法,寻找数据和资料中的规律和疑点,它不仅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且有分析数据灵活、排查数据全面的优势。通过非现场审计过程中的模型筛选,可以有效排查闲置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风险样本,有利于精确指导现场审计工作。

目前,虽然国内商业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已经逐步脱离手工账簿,使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管理,但是许多数据、报表仍然依靠手工录入,数据质量不高,且各类报表之间没有联动,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核实数据的准确性,可能产生错误的统计和漏报。为了全面地排查可能存在的闲置固定资产,可以建立多个疑似闲置固定资产的排查模型,通过筛查、汇总、分析模型中的异常情况查找疑点,把审计重点聚焦到少量的样本上。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可以建立人均营业办公面积异常机构排查、单个机构对应多处房产、已撤并或迁址网点对应资产未做处理、长期未完在建工程、自助设备闲置的审计模型。

疑似闲置固定资产的排查模型主要关注的是闲置固定资产实物管理方面的疑点,审计人员应在全面了解闲置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以及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围绕实物管理中的重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特别是合规性风险与道德风险等,同时兼顾剖析影响闲置固定资产实物管理效能提升的主要因素。

2.现场审计方法。现场审计是整个审计实施的重中之重,传统的现场审计是依靠审计人员的经验和海量查阅审计资料进行的,整个现场审计时间冗长、效率低下,相对于新型的现场审计,其审计质量不高、效果不佳。新型的现场审计通过非现场审计中排查的审计模型,为现场审计缩小范围、提高效率、锁定疑点,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闲置固定资产可以分为四大类:房屋及构筑物、固定资产装修及土地使用权相互关联,可归为一类;其他三类为电子设备类、其他机具设备类和运输工具类。由于运输工具总量较低且控制严格,电子设备和其他机具设备种类多、价值相对较低、账面反映闲置较少、使用过的机具设备处置没有收益或收益很低,都不宜作为全流程审计的重点。

现场审计中,闲置固定资产实物、出租、处置管理及效能评价才是重点应关注的对象。实物管理应关注账实是否相符、是否有账外闲置固定资产、是否有未确权的房产问题及其原因;出租管理应关注出租定价、出租流程、租金收入及账务处理;处置管理应关注处置流程及核算管理;效能评价应关注闲置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效率、效能及效益对于被审计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

但现场审计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报表和系统数据质量不高,使审计的范围、效果存在局限。大部分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资产使用状态数据质量不高,系统和报表在提供闲置固定资产新增、再使用以及处置明细数据方面存在局限。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数据与其他系统和报表间缺少关联关系,部分商业银行的闲置固定资产处置和出租收入与其他收入共用核算账户,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场的审计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各行缺少统一的闲置固定资产认定标准,沟通时易产生扯皮的情况。通过排查发现的疑似闲置资产可能难以认定为闲置资产,被审计对象可以以各种理由反驳审计人员的认定,相关部门也有可能不接受审计人员的审计结论,因此需要在审计前与被审计对象就闲置固定资产的认定标准达成共识,如,闲置多大面积、空置到何种程度、闲置多长时间必须在账面反映为闲置资产。

四、以风险为导向的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的思考和认识

(一)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的未来趋势

1.非现场分析成为不可或缺的审计方法。商业银行经过多年发展,其业务领域不断扩大,操作环节增加、资金量巨大,审计工作面临着海量数据的处理难题,在有限的审计资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的检查监督作用是当务之急。非现场审计可以远程调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性复核,将信息技术和审计方法紧密结合,运用高效的技术分析、模型排查开展审计工作,合理分配有限的审计资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审计部门的非现场工作量约占到全部工作量的三分之一,今后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可见非现场审计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另外,商业银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的各个层面,银行业务数据化、程序化、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正在逐步摆脱手工管理向电子化发展,使用了大量的管理、报表、统计系统,在这些系统不断完善的将来,非现场审计被作为精确定位、有效审计的专业方法,必然成为闲置固定资产审计不可或缺的手段。

2.闲置房产成为闲置固定资产审计的主要对象。商业银行闲置固定资产类型较集中,闲置房屋及构筑物构成闲置固定资产的最主要部分。一方面,房屋及构筑物类固定资产相较于运输工具类、电子设备类、其他机具类固定资产的金额大得多,使其结构占比高。另一方面,房屋及构筑物类闲置固定资产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处置起来有难度,使其减少、下降的幅度不大。而闲置房屋的原因归集为三个方面:一是网点迁址改造;二是机构扁平化改革;三是职工房改后,交回银行的房屋。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经营规模将不断扩张,网点迁址改造和机构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再加上房屋及构筑物类固定资产价值上的特殊情况,因此,闲置房屋类固定资产还将成为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中的主要内容。

3.管理审计成为审计关注重点。闲置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较多的风险,日常管理维护不到位,会发生资产损坏或者灭失的风险,资产盘活利用不及时会造成资源浪费,资产出租、处置环节控制不严格,会引发资金甚至道德风险。闲置固定资产在出租、处置的环节中,由于操作不公开、流程不规范、主观故意等原因,成为滋生舞弊的温床。在中国银监会、审计署对“小金库”三令五申的严禁下,舞弊的行为必将收敛乃至消灭;国内商业银行的闲置固定资产在不断发展中,流程操作越来越规范,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主观舞弊的难度越来越大。国外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操作较为成熟,也多以合规审计为主。因此,虽然舞弊风险不容忽视,但长远来看,舞弊审计必将逐渐被管理审计所代替。

(二)完善闲置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1.健全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清晰管理职责的界定。一是修改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确定闲置固定资产认定标准,明确闲置固定资产处置管理部门;二是加强对闲置固定资产管理的考核,细化闲置固定资产管理的检查监督;三是进一步明确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管理层级,强化其对辖内各级行闲置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职能;四是健全检查监督办法,明晰实物管理部门、价值管理部门、检查监督部门对闲置固定资产的检查职能,强化闲置固定资产的检查监督工作。

2.细化闲置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明确薄弱环节控制标准。一是细化闲置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和合同审批程序,统一合同标准文本的使用,建议各一级分行应制定闲置固定资产出租管理操作细则,规范租金定价、核算、审批、管理层级,加强房屋租赁的合同管理。闲置固定资产出租审批权可放在二级分行,同时向一级分行报备。管理部门可落实在办公室。二是进一步明确闲置固定资产的管理目标和手段,研究制定闲置固定资产处置利用的计划和目标,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对闲置固定资产应尽的职责,强化管理责任,实施责任追究制度。

3.加强闲置固定资产账务核算,保障账务实物信息完整一致。一是财务管理部门要加强闲置固定资产的账务核算,严格规范房屋出租收入的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流程,禁止挪用房屋出租收入,严禁员工利用个人账户划转房屋出租收入,禁止利用财务备用金账户作为房屋出租收入归集周转的过渡账户,杜绝将房屋出租收入充抵中间业务收入的核算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出租合同真实性和租金核算规范性的检查监督,防范操作风险与道德风险。二是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部门与价值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房屋租金收取的管理,确保出租租金定价的合理性,对应收未收租金采取有效催收措施,同时严格执行保证金收取条款。对闲置固定资产的出租实行规范的公开招租程序,确保出租行为公开、公正、公平。

4.优化信息系统管理应用,实现系统联动控制。一是完善闲置固定资产系统信息维护和更新的流程办法,加强对闲置固定资产系统信息的维护更新管理;二是信息科技部门、财务会计部门积极沟通,优化和完善系统流程,加强系统硬控制,提高系统运行控制的有效性。同时,在系统未能完全实现联动时,重视信息维护工作,确保系统数据质量。

5.明确监督检查职能,健全三道防线职能作用。明晰实物管理部门、价值管理部门、检查监督部门对闲置固定资产的检查职能、检查内容、检查流程,强化闲置固定资产的检查监督工作。对闲置固定资产的管理要跟踪管理,把监督机制贯穿始终,做到物物有人管,环环紧相连。在内控管理部门和检查监督部门第二道防线之后,再设立强而有力的审计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牢牢控制风险。

6.提高审计人员职业素养,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对审计人员职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审计部门必须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在既定的时间、空间范围上达到最优的组合和配置,提高审计系统的工作效率。因此,审计部门要不断优化内部审计资源配置,提高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职业资质和专业胜任能力,使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和银行管理层的价值期望保持一致,更有效地促进以风险为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良好运行。

银行项目资产评估报告 篇6

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联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接受贵方委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采用收益现值法、市场比较法,按照必要的评估程序,就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拟与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整合之经济行为所涉及的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评估基准日的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进行了评估。现将资产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委托方、被评估单位和其他评估报告使用者

(一)委托方概况

委托方: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名称: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发展”)

法定代表人:肖遂宁

注册地址:广东省深圳市深南中路5047 号深圳发展银行大厦

注册资本:人民币348,501 万元

经济性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A 股上市公司,代码000001。SZ )

营业执照注册号: 440301103098545

经营范围:经批准的商业银行业务。

(1 )历史沿革

深发展系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深圳经济特区内原6 家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1987 年 5 月 10 日以自由认购的形式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售人民币普通股,于 1987 年 12 月 22

日正式设立。1991 年4 月3 日,深发展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为000001。

深发展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领有 00000028 号金融许可证,机构编码为B0014H144030001。

(2 )产权、经营管理架构

截止评估基准日,深发展在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杭州、南京、大连、天津、宁波、温州、济南、佛山、重庆、成都、青岛、武汉、珠海、昆明、海口和义乌设立了二十家分行,303 家营业网点。

(二)被评估单位概况

公司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安银行)

公司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 1099 号平安银行大厦半地下室、

1、2、4—17、21—22 层

法定代表人:孙建一

注册资本:人民币862,282。4478 万元

经济性质: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

营业执照注册号:440301103256945

(1 )简介

截至评估基准日,平安银行实收资本为 8,622,824,478 元人民币,前十大股东名称、持股数和持股比例如下:

表2—1 前十大股东名称、持股数和持股比例

序号 投 资 者 名 称 持股数 持股比例

1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825,181,106 90。75%

2 三亚盈湾旅业有限公司 46,195,838 0。54%

3 深圳市众业经济发展中心 42,215,298 0。49%

4 深圳金融界老干部联谊会 40,925,494 0。47%

5 深圳市教育发展基金会 33,703,506 0。39%

6 深圳市深大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30,000,000 0。35%

7 深圳市上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7,285,131 0。20%

8 深圳景汇实业公司 17,077,840 0。20%

9 深圳市千泰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14,149,767 0。16%

10 深圳市家乐实业发展公司 13,364,310 0。15%

合计 8,080,098,290 93。71%

(2 )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

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国际结算;同业外汇拆借;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外汇借款;外汇担保;结汇、售汇;买卖和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发行和代理发行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自营和代客外汇买卖;资信调查、咨询、见证服务。

经监管机构和国家外汇管理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

(3 )资产、财务及经营状况

截止评估基准日 年6 月30 日,平安银行资产总额为23,061,959

万元,负债总额 21,529,049 万元,净资产额为 1,532,909 万元,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9,232 万元,净利润91,216 万元。平安银行近3 年及基准日资产、财务状况如下表:

表2平安银行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

单位:人民币万元

项目 2010 年6 月30 日 年 12 月31 日 年 12 月31 日 年 12 月31 日

总资产 23,061,959 22,068,132 14,592,319 14,161,938

负债 21,529,049 20,636,630 13,728,198 13,535,131

净资产 1,532,909 1,431,502 864,121 626,807

项目 2010 上半年度 2009 年度 2008 年度 2007 年度

营业收入 289,232 428,155 389,307 358,282

利润总额 117,672 137,893 160,934 218,687

净利润 91,216 110,510 163,603 158,397

安永华明会计师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 安永华明会计师审计机构

事务所 务所 务所 事务所

(三)委托方与被评估单位之间的关系

深发展2010 年6 月完成向平安寿险非公开发行379,580,000 股股份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平安寿险合计持有深发展 29。99%的股份,是深发展的第一大股东;同时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平安银行7,825,181,106 股股份,约占平安银行总股本的90。75%,是平安银行的控股股东。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 )于 1988

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公司为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两地上市公司,股票代码分别为2318 和601318。

中国平安拥有约41。7 万名寿险销售人员及8。3 万余名正式雇员,各

级各类分支机构及营销服务部门3,800 多个。截至2009 年 12 月31 日,集团总资产为人民币9357 亿元,权益总额为人民币917 亿元。2009 年,集团实现总收入人民币 1528 亿元,净利润人民币 145 亿元。从保险业务收入来衡量,平安人寿为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平安产险为中国第二大产险公司。

(四)委托方、业务约定书约定的其他评估报告使用者

本评估报告的使用者为深发展、平安银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济行为相关的当事方以及按照相关规定报送备案的相关监管机构。

除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任何未经评估机构和委托方确认的机构或个人不能由于得到评估报告而成为评估报告使用者。

二、 评估目的

根据中国银监会下发的《中国银监会关于深圳发展银行股权转让及相关股东资格的批复》(银监复[2010]147 号文)要求,为确保同业竞争的公平性,在非公开发行完成后的 1年内深发展应与平安银行完成整合。本次评估受深发展的委托,就两行整合所涉及的平安银行的股东全部权益进行评估,为该经济行为提供价值参考依据。

三、 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

评估对象是平安银行的股东全部权益。评估范围为平安银行在基准

日的全部资产及相关负债,账面资产总额为23,061,959 万元,负债总额

21,529,049 万元,净资产额为 1,532,909 万元。

上述资产与负债数据摘自经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2010 年6

月 30 日的平安银行资产负债表,评估是在企业经过审计后的基础上进行的。

委托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与经济行为涉及的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一致。

(一) 委估主要资产情况

本次评估范围中的主要资产为发放垫款和贷款、金融工具、固定资产、抵债资产、无形资产。

(二) 企业申报的账面记录或者未记录的无形资产情况

企业申报评估的范围内的无形资产为交易系统和各种办公软件,目前使用正常。

(三) 引用其他机构出具的报告的结论所涉及的资产类型、数量和账面金额

本项目的评估工作均由中联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完成。

四、 价值类型及其定义

依据本次评估目的,确定本次评估的价值类型为市场价值。

市场价值是指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在各自理性行事且未受任何强迫的情况下,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进行正常公平交易的价值估计数额。

五、 评估基准日

本项目资产评估的基准日是2010 年6 月30 日。

此基准日是委托方在综合考虑被经济行为完成时间、评估单位的资产规模、工作量大小、合规性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的。

六、 评估依据

本次资产评估遵循的评估依据主要包括经济行为依据、法律法规依据、评估准则依据、资产权属依据,及评定估算时采用的取价依据和其他参考资料等,具体如下:

(一) 经济行为依据

深发展与平安银行整合的相关文件。

(二) 法律法规依据

1、 参照《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54 号,

2009 年3 月 17 日);

2、 参照《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47 号,2007 年 10 月 12 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年 10 月27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1995 年 6 月 30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年 8 月 28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7、 参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第91 号令,1991 年);

8、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53 号,2008 年)

9、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审理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法发[2009]19 号);

10、 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与银行信贷业务相关的房地产抵押估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建住房[]8 号);

1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 〕44 号);

我国农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探析 篇7

1. 历史遗留因素

在传统的产品经济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 企业自有资金过少, 支撑企业运营的资金大部分由银行贷款铺垫, 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 市场体系不健全, 金融体制不完善, 社会信用混乱, 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都造成了银行不良贷款, 且没有更多的转化渠道和分散途径, 使银行信贷风险具有普遍性和难控性。农行承担了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成本, 如供销系统企业贷款、农发行划转的贷款、国有农场和国有企业贷款等, 现在都成为农行的沉重包袱。

2. 法制缺陷因素

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 部分法规制度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管理规定》等尚未出台, 导致某些金融活动无章可循、市场秩序混乱;特别是法院有关的司法解释不尽合理或无效, 如国家划拔地抵押登记有关司法解释, 导致了银行、土地登记、房产登记三者间难于理顺, 在企业间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等。这些问题给企业逃废债、金融舞弊、地方干预等留有空间, 增大了银行信贷风险。

3. 市场缺陷因素

由于社会经济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引发市场经济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银企借贷双方很难准确地预测经济发展前景, 使得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加大。此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 银行信贷行为以项目要素来决策, 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 市场法制不健全, 信贷项目要素的信息不充分必然带来信贷决策的盲目性, 信贷决策所依据的信息的粗略、滞后和失真可能会和经济发展前景不一致、不协调而归于失败, 从而扩大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性。

4. 道德困境因素

社会诚信的缺乏, 企业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竭力追逐利润最大化, 个人尽力追求收入最大化, 道德良知的约束力显得无力。企业想方设法通过挤占挪用、隐匿资金、拖耗时效、逃脱担保、故意拖欠、恶性侵吞、骗取贷款等形式直接向银行转嫁道德风险, 或以破产废债、分立逃债、合资甩债、承包租赁不理债、转让出售不还债等形式间接向银行转嫁道德风险。另一方面, 银行个别信贷人员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 也有发放人情贷款, 或者以贷谋私, 有的甚至内外勾结骗取贷款, 造成银行信贷资金损失。

5. 管理失误因素

个别信贷人员素质偏低, 风险意识不强, 加上内控机制不全, 管理手段不力, 监督不严, 特别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不力, 使银行成为信贷风险的承担者。如调查资料虚假不实, 调查内容不完整, 审查不严, 抵押登记手续不规范, 贷后检查不及时, 流于形式, 重要贷款档案保管失误, 对企业风险预警不及时等等, 都将导致企业到期偿还贷款能力降低, 甚至债权悬空, 造成银行损失。

二、对不良信贷资产的有效防范措施

1. 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严密关注借新还旧贷款, 借新还旧对降低贷款的实际风险程度意义不大, 只能在形式上使贷款保持“正常”形态, 正是这种“正常”形态使贷款的不良属性和风险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建立信贷资产质量报告制度, 由经营行定期向上级行报送信贷资产质量分析报告, 报告不及时或报告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要予以处罚。

2. 健全风险退出机制

努力提高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行业竞争情况和客户偿债能力的判断, 主动从那些生产能力过剩、经营效益不高、缺乏优势的传统产业、企业提前退出, 既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优化贷款结构, 又通过信贷资金的转移和优化配置, 促使企业、产业和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和重组, 做到有进有退, 实现有所为, 有所不为。要大力发展财务顾问、企业并购重组、不良资产集中处置等投资银行业务, 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的有机结合, 创新资产信托品种, 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转嫁信贷风险。

3. 健全风险转化机制

建立清收转化责任制, 结合行长目标责任制的考核, 把清收任务层层分解, 落实到具体人员, 强化对清收的考核, 划出专项费用与各行清收考核挂钩, 确保清收转化目标的实现。发挥信贷效能, 把清收转化不良资产与执行停减免缓利息、贷款呆帐核销、以资抵贷、贷款投放、企业重组等结合起来。依靠各方力量, 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 区别不同企业, 分类掌握, 一户一册予以清收、转化不良资产。

4. 建立健全信贷资产考核新机制

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可操作的责任追究制度, 使信贷管理做到程序规范化、责任明确化, 奖罚标准化, 通过建立完善的检查、监测、评价体系, 使信贷人员责任明确, 奖罚具体, 充分调动其管理信贷资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基于无风险清偿能力指数的商业银行风险测度实证研究张磊.《金融纵横》, 2007年06期.

[2]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设计.赵伟, 王家传.《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7年08期.

银行资产风险分析报告 篇8

[关键词] 金融创新 资产风险管理 不良资产

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就是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资产风险管理能力,因为银行业正是借助于承担风险而获取繁荣,所以,现代银行必须要思考如何承担正当的风险,即实施风险管理。国际银行业对资产风险管理的研究,从对资产信用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到把关注焦点对准资产的市场风险,VAR、RAROC,Credit Metrics等内部风险测量与资本配置模型一一建立,直至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应运而生,促使国际银行业由单一信用风险管理转向包括信用风险在内的综合风险管理。

目前,国际银行业利用金融创新促进资产风险防范的特征日趋明显。运用金融数学、金融工程等创新方法,完善和补充金融服务工具和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已经成为全球资产风险管理的研究主流和奋斗目标。

中资银行的不良资产历史积淀厚重,化解存量风险的工作重心一直弱化了防范增量风险的管理要旨,故虽几经改革,不良资产仍层出不穷,与发达国家的银行无法相提并论。纵观中资银行业,尚未科学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下的资产风险管理体系,尚缺乏资产风险最小化的通盘考虑,尚有待开发资产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模型与技术。为了与在资产风险管理方面羽翼丰满的外资银行竞相角逐,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在加强资产风险管理过程中融入金融创新的理念。

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组织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中资银行业防范资产风险,在宏观上要强调制度、组织和业务三个层面同时启动,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资产风险防范的可操作性;在微观上要借助金融工程技术建立防范资产风险的管理系统或组合模型,并设计防范资产风险的吸纳性创新产品和原创性创新产品的实务操作方案。

一、利用金融制度创新创造资产风险管理的制度环境

中资银行业有效防范风险所依赖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应该是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成功的经验或在此基础上再创造。但这些产品很多是混业经营制度下才可运作的金融衍生产品。因此,要想使这些产品在中资银行具有可操作性,首先就要制度创新先行。混业经营制度是一种趋势,条件成熟时就会取代分业经营制度。现有的分业经营制度在可行条件下可有针对性地对某一类金融机构,如金融控股公司,试行混业模式,并由银监会实行专项监管。此外,诸如信用制度、信贷保险分散制度的建设也应配套运行。完善的信用制度是防范信用风险的基石;专门针对各类信贷产品而设计的保险产品在增加保险营业收入的同时,也会分散银行的坏账损失风险。

二、建立“矩阵型”资产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绝大多数西方商业银行都建立了“矩阵型”多层次的资产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组织架构。比如新加坡星展银行的三层次风险管理体系:最高层为董事会,下设信贷、审计、风险管理委员会;第二层为专业管理委员会,每个专委会都下设一个风险管理部;第三层为风险承担主体和自律管理部门,由各营运部组成。三个层次相互制衡,从而有效判断、度量、评价和监控银行资产风险。

近几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机构重组和内部结构调整的力度很大,但深度不足,虽强调要使纵向管理扁平化,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模式和纵向管理特征,横向分工和水平制衡始终难以与风险最小化吻合。比如,中资银行普遍是行长直接参与资产运作的审查与审批,对于在资产中占绝对比重的信贷业务而言,这实质上是把“审贷委员会”作为了“行长委员会”的幌子。为了实现有效控制风险的经营目标,应尽快建立并完善多层次的、由多个资产专业化职能部门(资产政策制定、风险分析、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等)横向协作、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资产管理组织架构,使资产的运作真正体现矩阵内各部门的集体意志。

三、明确增量资产的事前防范管理要旨

中资银行的不良资產一方面是存量风险化解困难,另一方面是增量风险缺乏控制。目前国内的关注重点是如何消化存量不良资产,但政府通过核销、剥离、向外资打包出售和债转股等资产证券化的诸多方式化解存量不良贷款,采取股份制改造的制度创新及加强贷前准入和贷后管理之后,新增不良贷款仍不断涌现,就可见不良资产的优化决不是以事后化解存量风险为重点。如果能行之有效地防范增量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新增不良资产,随着资产基数的不断扩大,不良资产就会被稀释,资产质量就能得以改善。

而要在事前将增量资产的风险防患于未然,就应该设计早期鉴定或预警信号、衡量风险的工具、每日风险分析模式、内外审计监控定期交流安排等。

四、创新防范资产风险的管理技术和避险产品

作为经营风险的银行,诸如资产等金融产品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是承担风险赚取利润的载体,又是化解风险的工具、分散风险的手段。因此,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要求银行要不断重新整合内部的各项资产要素,创新资产风险管理技术和产品,使其资产组合成为避险的盈利工具。

上一篇:游记散文:九峰山游记下一篇:论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