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资企业资产清算报告(推荐6篇)
一:清算工作基本情况:
1、XXXXXX于贰零零伍年拾壹月伍日成立,性质:个人独资企业,未设立分支机构及未对外投资,公司注册号为:XXXXXX;经营范围为:五金、电子工具、防静电工具、仪器设备、化工辅料(不含危险品)的购销。公司投资人为XXXXXX。
投资人姓名出资额出资比例 XXXXXX人民币1万元100%
2、企事因经营不善,经公司投资人决定,决定注销XXXXXX。
3、公司于2012年10 月28日决定注销,由投资决定清算。
二、公司清算日的财产状况为:货币资金为人民币X元,其中货币资金为人民币X元,无实物资产,无其他资产。
三、企业债权 债务处理情况:
截至2012年12月31日清算结束时,企业未收到任何债权债务申报。截止至清算结束时,企业已无任何债权债务。
四、企业清算财产分配情况:
1、清算费用人民币X元,由清算财产支付。
2、职工工资已二清算之前全部支付完毕,无拖欠工人工资。
3、未发生海关税费,国地税税费已于清算前支付完毕,关已注销且取得注销回执单。
4、截止至清算结束时,企业已无任何债权债务。
5、截止至清算结束时,企业剩余资产总额为人民币X元,由投资从全部收回。
五、清算其它情况:
1、企业财本及营业结算的重要文件,由投资人XXXXXX保存十年,并承诺予以妥善保存。
2、投资人XXXXXX承诺企业债务已清偿完毕,所报清算备案材料真实、完整,并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
投资人(签字、盖章):
一、目前破产清算企业资产分类存在的问题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破产清算企业资产的分类存在着十分混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单套用法律上的“破产财产”概念
目前许多会计学者直接用法律概念“破产财产”来代替会计学的“破产资产”概念,这种做法显然不妥。其原因如下:
1.会计学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范式。破产清算会计虽然必须以破产法为指导,但会计学与法学毕竟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由于目的的不同,会计学上的概念与法律上的概念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其结果也当然不同,会计学不能简单地套用法律上的概念。会计学中,“财产”概念过于笼统,不如“资产”概念规范而准确。
2.法学的“破产财产”概念与会计学的“破产资产”概念的内涵并不相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破产法)第30条的规定,法学的“破产财产”是指企业“破产申请受理时属于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以及破产申请受理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债务人取得的财产”;而会计学的“破产资产”仅指依破产程序顺序分配的资产。显而易见,法学上“破产财产”概念的内涵要大于会计学上“破产资产”概念的内涵。
(二)没有对不同性质的“非破产资产”进行细化研究
现有研究仅仅将破产清算企业的资产分为“破产资产”和“非破产资产”两类,而没有对“非破产资产”进行细化研究。其实破产清算企业不同用途的“非破产资产”性质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归为一类。
如“担保资产”与“福利资产”虽然都属于“非破产资产”,但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担保资产”在企业破产清算条件下仍然是企业的资产,只不过要优先分配给担保负债;而“福利资产”在破产清算条件下,由于不能用来分配,所以不再是企业的资产而应转作企业的清算净损益。“担保资产”与“福利资产”的性质和用途不同,简单地将其归为一类不利于对其分类反映和监督。
(三)“破产资产”的前后定义上存在逻辑错误
笔者仔细研究了国内有关破产清算会计方面的专著、论文,发现在“破产资产”的前后定义上均存在如下逻辑错误:
第一步,将破产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产定义为“破产资产”;
第二步,使用排除法,将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资产(如“担保资产”等)、依破产程序不能分配的其他资产(如“福利资产”等)排除在“破产资产”之外,认为这两类资产都是“非破产资产”;
第三步,得出结论,认为从第一步的“破产资产”中去掉第二步的“非破产资产”,剩余资产就是“破产资产”。用公式表示如下:
破产资产(第一步)-非破产资产(第二步)=破产资产(第三步)
显而易见,第一步的“破产资产”概念与第三步的“破产资产”概念在逻辑上并没有保持一致,第一步的“破产资产”在范围上要大于第三步的“破产资产”,中间的差额就是第二步的“非破产资产”。
(四)资产、负债和清算净损益的分类没有保持衔接
目前会计学者只是孤立地研究破产清算企业资产的分类问题,而没有与破产清算企业负债的分类以及清算净损益的分类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造成破产清算企业资产的分类与破产清算企业负债的分类以及清算净损益的分类没有保持衔接。
一方面,破产清算企业的资产主要是用来偿债的,根据破产法的规定,企业不同性质的负债具有不同受偿来源,因此,破产清算企业资产的分类必须考虑与破产清算企业负债分类的一一对应关系,以便破产清算企业不同性质的负债按破产清算企业不同性质的资产受偿。只简单地使用“破产资产”与“非破产资产”概念,显然没有考虑与破产清算企业负债的衔接问题。
另一方面,破产清算企业资产的分类还必须考虑与清算净损益的衔接问题。持续经营条件下的某些资产,在破产清算条件下依破产程序不能进行分配,如待摊费用、福利资产等,因此,将不再作为破产清算条件下的资产而应转作清算净损益。只简单地使用“破产资产”与“非破产资产”概念,也没有考虑与清算净损益的衔接问题。
二、原因分析
导致破产清算企业资产分类混乱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破产法的思想束缚严重
会计学者在“破产资产”前后定义上的逻辑错误,可以从破产法对“破产财产”前后定义上找到相应的影子:
第一步的“破产资产”概念与破产法第30条的“破产财产”概念相对应。破产法第30条规定,“破产财产”包括“破产清算受理时属于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以及破产申请受理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债务人取得的财产”。
第二步的“非破产资产”概念与破产法第38条、第39条、第40条相对应。破产法第38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占有的不属于债务人的财产,该财产的权利人可以通过管理人收回”;第39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出卖人已将买卖标的物向作为买受人的债务人发运,债务人尚未收到且未付清全部价款的,出卖人可以取回在运途中的标的物”;第40条,“债权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前对债务人负有债务的,可以向管理人主张抵消”。
第三步的“破产资产”概念与破产法第113条的“破产财产”概念相对应。企业破产法第113条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依照下列顺序优先清偿……”。
用公式表示如下:
破产财产(第一步)-非破产财产(第二步)=破产财产(第三步)
可见,第一步“破产财产”的概念(破产法第30条)与第三步“破产财产”的概念(破产法第113条)从逻辑上并没有保持一致。
破产法的不完善必然给以破产法为指导的破产清算会计理论的构建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破产法“破产财产”前后定义上的缺陷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会计学者定义相应会计概念“破产资产”的错误。
(二)受持续经营会计理论的影响
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的强弱,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受此思路的影响,许多学者将企业破产清算条件下的资产简单地分为“破产资产”和“非破产资产”。这种受持续经营会计理论束缚严重的思路是行不通的。因为破产清算条件下企业资产的分类,既必须考虑与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资产的衔接问题,又必须考虑破产清算条件下企业资产的特点。一方面,在企业破产宣告这一时点上,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产,在某种程度上既可以视为持续经营条件下的“资产”概念又可以视为破产清算条件下的“资产”概念。破产清算条件下企业资产的定义必须反映这种衔接问题;另一方面,破产清算条件下企业资产的内涵已有较大的变化,破产法对企业不同性质的资产规定了不同的用途,破产清算企业资产的分类必须反映这种变化。
(三)受破产实践束缚严重
“破产资产”概念定义的严谨及破产企业资产分类的正确,虽说在理论上意义重大,但对企业破产清算的实践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实践上,人们只要把破产清算企业的“非破产资产”去掉,剩余资产就是可供分配的“破产资产”,至于企业破产宣告时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怎样定义和分类并不十分重要。会计学者在“破产资产”前后定义上的逻辑错误,显然受到了目前破产实践的影响。
三、破产清算企业资产的重新分类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
首先,应增加“清算资产”会计概念,并将清算资产定义为破产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所有资产的集合。清算资产在数量上等于企业破产宣告前的资产加上企业破产宣告后新增的资产。
破产企业新增资产主要包括:
(一)经营取得的资产
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后,如果认为继续经营有利于债权人的权益实现,那么就可以继续经营,因继续经营而取得的资产无疑属于破产企业的资产。
(二)继续投资取得的资产
在企业清算期间,破产企业向其他企业参股或者购买债券,在清算期内继续投资取得的股息、红利和利息(清算资产所产生的孳息),属于破产企业的资产。
(三)追回的资产
是指破产清算期间管理人或法院依法追回的资产。主要包括:①破产前的可撤销行为追回的资产。可撤销行为是指破产清算期间,管理人对于破产企业在破产申请受理前的法定时间内,与他人进行的欺诈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或者损害全体债权人公平清偿的行为,有请求法院撤销的权利。可撤销行为包括无偿转让资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对原来没有资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资产担保、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放弃债权、个别清偿等。②破产前无效行为追回的资产。所谓破产无效行为,是指破产企业在破产状态下实施的使破产企业资产不当减少或者违反公平清偿原则,从而使债权人的一般清偿利益受到损害,依破产法规定被确认为无效的资产处分行为。无效行为主要包括为逃避债务而隐匿、转移资产、虚构债务或者承认不真实的债务等。③欠缴出资的追缴。出资人依照公司章程或者合同约定缴纳出资,是其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破产企业的出资人尚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的,管理人有权要求出资人缴纳所认缴的出资,而不受出资期限的限制。此外,出资人虚假出资或者抽逃出资,除了必须缴纳其所认缴的出资外,还应缴纳相应的罚款。④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非法收益的追回。根据破产法第36条的规定,破产企业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利用职权从企业获取的非正常收入和侵占的企业资产,管理人应当追回。
(四)接受捐赠的资产
(五)资产盘盈取得的资产
其次,清算资产应根据其各自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资产、其他资产和破产资产。
(一)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资产
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资产是指不经破产程序就可以优先分配的资产,包括担保资产、抵销资产和取回资产。它们可以不依破产程序而优先分配给破产企业不依破产程序受偿的负债,即担保资产分配给担保负债、抵销资产分配给抵销负债、取回资产分配给取回负债。
1.担保资产。是指企业债权人为了确保其债权的收回,而要求企业抵押的资产、预交的定金以及债权人留置的资产等。
破产企业担保资产是专门用以低偿担保负债的,实际的支配和处置权已不属于企业,担保负债可以不通过破产程序就担保资产优先受偿。
破产企业的担保资产与其担保负债的数额可能并不完全一致,对于剩余担保资产,应并入破产资产,对于担保负债大于担保资产部分则并入破产负债。
2.抵销资产。是指破产企业对某一债权人负有债务,同时,该债权人对破产企业也同样负有债务,二者互为债权债务对等核销,减少破产企业应收账款部分的资产。
3.取回资产。也称他人资产,是指他人置放于破产企业的资产,破产企业不享有处分权,可以于破产程序开始前,由该资产的所有人通过管理人收回。例如,保管人破产时,存货人取走存货;加工承揽人破产时,定做人取回定做物或维修物;承运人破产时,托运人取回托运财物;承租人破产时,出租人取回租赁物等。此项取回权利的行使,仅限于取回原物。如在破产案件受理前原物已被破产人非法处置,就不能再向管理人要求取回全部价款,而只能以该物的清算价格作为破产负债要求清偿。
(二)其他资产
其他资产,是指依破产程序不能分配的资产。其他资产的特点是:在持续经营条件下它们是企业的资产,但在企业破产清算条件下,由于不能用来分配,所以不再是企业的资产而应转作企业的清算净损益。其他资产又可分为两种:
第一,其他专用资产,是指出于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社会政策的需要、破产法规定了专门用途、破产企业不再具有所有权的资产。包括福利资产、企业社团组织的资产、国家专用资产、企业成员个人的资产、自由资产等。
第二,不具备清偿债务能力及盘亏的资产。包括企业破产宣告时资产负债表上的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借项以及资产盘亏等。
其他资产的种类可详述如下:
1.福利资产。包括企业办的学校、医院、托儿所、俱乐部、职工活动室等。这部分资产带有福利性质,由破产企业所在地的市或者市辖区、县的人民政府接收处理,其职工由接收单位安置。但是,没有必要续办并能整体出让的,也可以计入破产资产。
2.企业社团组织的资产。破产企业内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的经费及其所购置的资产,因资产所有人不同,不属于破产资产。上述组织无偿占用破产企业的资产除外。
3.国家专有的资产。是指只有国家才可以享有的资源及物质,如矿藏、水流、军事设施与装备;企业保卫部门的枪支弹药、警械:涉及国家机密的文件档案或技术资料等。
4.企业成员个人的资产。企业在破产前为维持生产经营,向职工筹借的款项不作为破产资产,而视为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处理,借款利息按照借款实际使用时间和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但职工在企业破产前作为资本金投资的款项,应作为破产资产。
5.自由资产。破产人及其家属的生活必需品应予保留,作为自由财产处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类似的条款对自由财产予以保留。例如美国联邦破产法规定,破产人可以保留不超过7500美元的不动产;价值不超过1200美元的机动车;每件价值不超过200美元的家具、私物、书籍、乐器、办公用品及其他生活用品;价值不超过500美元的珠宝首饰:价值不超过750美元的用于职业的书籍、工具;价值不超过4000美元的生活保证金、人寿保险和专门需要保健器械;破产人自由选择的其他任何价值不超过400美元的财产等。
6.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借项等。企业破产宣告时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借项等不具备变现或清偿债务能力的资产。
7.盘亏的资产。
(三)破产资产
破产资产,是指破产企业依破产程序顺序分配的资产。破产资产依破产程序顺序分配给依破产程序顺序受偿的破产负债,如果有剩余资产,分配给破产企业的投资者。
破产资产在数量上等于清算资产减去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资产及其他资产后的余额。即
破产资产=清算资产一不依破产程序分配的资产-其他资产
因此,只有首先确定了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资产和其他资产后,才能最终确定破产资产。
破产企业资产的分类如图1所示。
四、破产清算企业资产新分类的意义
(一)既同破产法保持了衔接,又保持了会计学自身的特色
破产清算会计必须以破产法为指导,因此,破产清算会计理论的构建既不能全盘照搬破产法,也不能脱离破产法独自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必须兼顾与破产法衔接和自身特点两方面问题。笔者的新观点就较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
在衔接方面,“清算资产”的内涵同破产法第一步“破产财产”(破产法第30条、第107条)的内涵相一致;“不依破产程序分配的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内涵同破产法第二步“非破产财产”(破产法第38条、第39条、第40条)的内涵相一致;“破产资产”的内涵同破产法第三步“破产财产”(破产法第113条)的内涵相一致。
在会计学科特色方面,用“资产”替代破产法的“财产”;用“破产资产”替代破产法的“可供分配的破产财产”(破产法第115条);用“非破产资产”替代破产法的“非破产财产”,并将其分为“不依破产程序分配的资产”和“其他资产”两种,都体现了破产清算会计自身的特色。
(二)既与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企业资产相联系,又兼顾破产清算条件下企业资产的特点
在企业破产宣告这一时点上,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企业资产在数量上等于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企业资产。笔者根据这一特点,增加的新概念“清算资产”(破产企业的资产)的内涵与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企业资产的内涵,在企业破产宣告这一时点上保持了一致,从而从理论上解决了破产清算会计与持续经营会计在资产方面的衔接这一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大难题。
在特色方面,笔者根据破产清算企业的特点,对“清算资产”进行了不同于持续经营会计“资产”的新的分类:持续经营会计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部分,笔者将破产清算会计的“清算资产”分为“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资产”、“其他资产”、“破产资产”三部分。
(三)解决了与破产清算会计其他各个组成部分的衔接问题
笔者关于破产企业资产的新观点与破产企业的会计要素、清算负债和清算净损益的分类保持了衔接。
会计要素方面,笔者构建的清算会计要素有三种:清算资产、清算负债、清算净损益,而笔者关于清算资产的分类,即对清算会计要素中的“清算资产”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化研究。
清算负债的对应方面,笔者将清算资产分为三类: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资产、破产资产、其他资产;相应的笔者将清算负债也分为三类: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受偿的负债、破产负债、其他负债。其中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资产分配给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受偿的负债;破产资产顺序分配给破产负债,如有剩余资产分配给投资者;其他资产与其他负债都转为清算净损益。
清算净损益的对应方面,笔者将清算净损益细分为四部分:清算收益、清算损失、清算费用、企业破产宣告时投资者权益。“清算资产”中的“其他资产”同“清算净损益”中的“清算损失”相对应,企业破产宣告后,“其他资产”转为“清算损失”(清算净损益)。
(四)既有理论的前瞻性,又兼顾了对实践的指导
前瞻性方面,笔者提出了我国破产清算会计实践没有的新概念:“清算资产”、“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资产”、“其他资产”,并赋予其各自特定的涵义,使笔者构建的会计要素的确认理论完整而系统。
清算报告
根据《个人独资企业法》的有关规定,如皋市迎春五金厂因经营不善决定解散,由投资人自行清算。现将企业清算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登记情况:
本企业名称为: 如皋市小舒服装厂;企业类型为:个人独资;企业住所: 如皋市搬经镇谢甸村六组;投资人: 王舒舒;住所为: 长沙市天心区赤岭路9号;出资额为:1000000元;经营范围:许可项目:无。一般经营范围: 服装加工、销售。
二、企业清算人已于清算前十五日内书面通知了债权人,无无法通知的。
三、具体债权债务清理情况:
(一)不欠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
(二)不欠所有税款;
(三)不欠其他债务。
四、对企业剩余净资产处理如下: 返还给投资人。
五、至本清算报告出具之日,企业已清算完毕。
清算人签字:
2011年 月 日
如皋市申通快递服务部
清算报告
根据《个人独资企业法》的有关规定,如皋市申通快递服务部因想升级为公司制企业决定解散,由投资人自行清算。现将企业清算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登记情况:
本企业名称为:如皋市申通快递服务部;企业类型为:个人独资;企业住所: 如皋市如城镇纪庄村一组18号;投资人:佘远丽;住所为:如城镇长港村十六组59号;出资额为:100000;经营范围:许可项目:无。一般经营范围: 快递业务(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物品寄递业务除外);文具用品、体育用品销售。
二、企业清算人已于清算前十五日内书面通知了债权人,无无法通知的。
三、具体债权债务清理情况:
(一)不欠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
(二)不欠所有税款;
(三)不欠其他债务。
四、对企业剩余净资产处理如下: 返还给投资人。
五、至本清算报告出具之日,企业已清算完毕。
清算人签字:
年 月 日
3、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委派分支机构负责人的委托书
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 委派分支机构负责人的委托书
经投资人与受托人协商一致,投资人委派受托人为投资人所办个人独资企业如皋市南洋纸制品厂在南通市设立的如皋市南洋纸制品厂分店(或分厂)的负责人。
委托期3年,至2011年6月30日止。
投资人签名: 受托人签名: 2008年7 月1 日 2008年7月1日
4、个人财产与家庭财产变换的改变出资方式文件
如皋市南洋服装厂 改变出资方式决定
根据《个人独资企业法》的有关规定,如皋市南洋服装厂投资人经与其家庭全体成员协商一致,决定将如皋市南洋服装厂的出资方式由以个人财产出资变更为以家庭共有财产出资。
家庭全体成员同意:如皋市南洋服装厂改变出资方式后,依法以家庭共有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家庭全体成员签名:
年 月 日
附:家庭成员关系证明(户口簿)
5、个人独资企业产权转让协议(个人独资企业变更投资人)
个人独资企业产权转让协议
本协议双方当事人:
出让方: 受让方: 身份证号: 身份证号: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就产权转让的有关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具体内容如下:
一、转让的标的、价格及价款的支付
1、甲方将其投资兴办的“如皋市鬼头街加油站”整体资产转让给乙方,转让资产为评估范围内所有标的物,双方确认如皋市皋审会计师事务所对加油站评估的净资产为31.450840万元。相关无形资产(企业名称所有权、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消防安全意见书、环境影响报告书)随实物资产一并转让给乙方。(注:不要求必须都经法定事务所评估,故:本条第二句也可表述为:经双方协商一致,对“如皋市鬼头街加油站”的整体资产不经法定事务所评估,以该企业帐面净资产和无形资产效益作为作价依据)。(如果没有无形资产或转让价低于帐面净资产价格,相关表述需调整)
2、考虑到甲方在兴办该加油站时实际投资及相关无形资产的价值,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转让价格为人民币67万元。
3、本协议生效即日起7日内,由乙方将部分转让款47万元直接支付给甲方,余款20万元在工商部门营业执照变更材料齐全后3日内全部付清。
二、承诺和保证
4、甲方承诺,保证对其转让给乙方的产权拥有完全的、有效的处分权,保证该产权是合法的、完整的、无他项权限制的。乙方承诺,保证收购甲方的资金来源是合法的、有支配权的。
三、产权交割和权利义务的置换
5、甲乙双方约定,本协议生效的当日作为产权交割日。产权交割日作为甲乙双方移交和承继该加油站权利和义务的分界线。从产权交割日起,双方在如皋市鬼头街加油站的投资人身份发生置换,即出让方不再享有独资企业投资人权利和不再履行投资人义务,受让方开始享有独资企业投资人的权利并履行义务。甲方在该加油站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与责任由乙方承继,乙方以对加油站承担无限责任,同时甲方以个人财产对投资人转让变更前加油站的债权清偿提供担保。
四、其它约定
6、本合同标的物的交割按照如皋市皋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的《如皋市鬼头街加油站资产评估报告》(皋审所评报字[2005]第090号)所列净资产进行移交。(注:也可按双方认可的方式对整体资产进行作价并移交)
7、资产交割后,甲方必须在三十日内办理好营业执照相关事项的变更登记手续,相关费用由乙方负责。
8、企业的经营场所,由乙方与如皋市丁堰镇皋南村重新办理房屋租赁手续,甲方予以协助。
9、在办照期间,甲方必须确保加油站消防安全。以营业执照变更到位之日为界定日之后,界定日之前,加油站的消防安全由甲方负责,界定日之后,由乙方负责。此外,甲方有义务对乙方全体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及消防安全实地演练。注:此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明确或怎样明确。
五、本协议的生效
10、本协议经甲乙双方当事人签字后生效。
11、本协议在甲乙双方当事人的义务履行完毕即自行终止。
12、本协议一式五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报有关部门三份。甲方签名: 乙方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6、个独注册资本与实际帐册不一的说明(有此情况时才要)
独资企业变更负责人时实收资本增加的情况说明
如皋市花园砖瓦厂由集体企业改制为个人独资企业时是零价转让,原报的注册资金为20万元,由石洪波以货币资金投入。实际生产经营时,根据生产需要增加投入18万元,财务帐册中实收资本现已调为38万元,但未到工商部门申报变更登记。现决定将如皋市花园砖瓦厂的全部资产转让给自然人黄建。本人于2006年9月15日委托皋审会计师事务所对资产进行审计其结果为:总资产54。16万元,负债15。79万元,净资产38。37万元,对此予以确认。
特此说明
如皋市花园砖瓦厂 2006年9月22日
实收资本减少的情况说明
如皋市宏达电器厂,于1998年7月7日,由集体所有制企业整体改制为个人独资企业,当时申报的注册资金为3万元。在2005年5月19日为申报一般纳税人将本厂的申报的注册资金变更为50万元,实际生产经营时,根据生产需要未能投入资产50万元,只投入资产3万元,所以在2005年变更登记后,未能依法按申报的注册资金进行调帐,财务账册中实收资本栏 仍记录为3万元。现因投资人本人身体欠佳,不能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决定将“如皋市宏达电器厂”的全部资产转让给自然人姚志荣。本人于2006年8月24日委托皋审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其结果为:总资产为13。11万元,资产负债为12。79万元,净资产为0。32万元,对此予以确认。投资人承诺,因上述行为造成的责任以及对转让前的债权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如皋市宏达电器厂
法规文号: 国税函【2002】1090号
辽宁省地方税务局:
你局《关于个人独资企业个人所得税税前固定资产折旧费扣除问题的请示》(辽地税发
[2002]99号)收悉。文中称,辽宁省本溪市原国有企业彩屯煤矿破产后,2000年5月本溪煤炭实业有限公司破产清算组与崔某签定了财产转让合同,崔某以500万元买断了彩屯煤矿整体资产,又注入部分资金筹备生产。之后,崔某聘请资产评估所对其买断的企业整体资产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为固定资产原值16702万元,净值5314万元。2001年3月崔某注册了本溪市彩屯煤矿,性质为个人独资企业,该企业根据以上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原值为基数,计提了折旧,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据此进行了个人所得税申报。关于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费如何在税前扣除的问题,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注:企业名称)清算组成员:、、,在清算组成立之日起10日内已通知债权人。清算组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本企业债权债务等事项逐项进行处理,于 年 月 日清算结束。现将清算结果报告如下,该清算结果得到全体合伙人确认。
一、至企业清算开始之日(清算基准日)止,企业的资产总额为元,负债总额为 元,净资产总额为元。(注:净资产总额=资产总额-负债总额。)
二、本企业已经支付清算费用和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法定补偿金以及缴纳所欠税款及履行其它法定义务。
三、本企业债权债务已经全部处理完毕,至企业清算结束之日止,企业的负债为零。
四、企业剩余资产元人民币,经全体合伙人同意,按合伙协议规定分配给合伙人。
五、清算人严格履行了清算职责,保证清算过程及结果的真实、合法,否则承担法律责任。
六、全体合伙人保证企业的债务已经清偿完毕,所报清算报告真实、有效,并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
七、合伙人同意清算结束后注销本企业。
清算组成员签名:
合伙人确认签名:
土地增值税作为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税收杠杆之一,对调节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值收益、抑制过度投机行为、保障我国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尽管早在1993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后续相关部门又发布了《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但并未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增值税清算作出进一步的规定。直到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以及随后《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国税发[2009]91号)的印发,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程序、方法等政策才日趋明朗细致。而土地增值税清算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知识面广、业务复杂、技术性高的长期工作,为了保障我市房地产业全面深入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夯实管理基础,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有必要在对前一段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实际工作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收集、梳理、分析,总结归纳当前部分房地产企业在清算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疑难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日益火爆,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销售楼盘形式也日趋复杂多样化,已颁布的与房地产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相关的法规往往只能对其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况且法规制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一些个性化强、新出现问题的规范实难穷尽。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问题目前政策尚未明确,实际执行尺度不一,容易产生争议,这给清算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试列举部分问题,并逐一进行分析,以期待对提升我市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管理水平有所裨益。
1、清算单位确定标准不统一
土地增值税清算单位的判定标准尽管在相关法规中有所规定,如《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第一条“土地增值税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单位进行清算,对于分期开发的项目,以分期项目为单位清算。”《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国税发[2009]91号)第十七条“清算审核时,应审核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否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备案的项目为单位进行清算;对于分期开发的项目,是否以分期项目为单位清算。”
以上法规均指出清算单位的判定关键在于“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批”,而对于一个常规房地产开发项目来说,需要多个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备案,至少要取得“五证”(即《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开业证》、《国有土地使用证》、《销售许可证》),由于总局没有明确,各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是五花八门,标准不一。姑且不论“五证”在办理时即可能存在登记信息不一致现象,随着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进展,这“五证”还可能会出现变更情况,均会导致“五证”中所载信息不一致,那应以哪一个证件为准呢?
为了减轻纳税人纳税调整的工作量,税法也要求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单位应尽量与纳税人会计核算保持一致,如《土地增值税实施细则》第八条“土地增值税以纳税人房地产成本核算的最基本的核算项目或核算对象为单位计算。”《山东省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三条“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纳税人以房地产成本核算的最基本的核算项目或核算对象为单位计算缴纳土地增值税。”
综上所述,税法对此只作了原则性规定,既要照顾纳税人利益,也要保证开发项目得以及时清算,具体情况具体掌握。为了不致于在实际工作中尺度过于宽松,维护税收的严肃性,建议我市在确定土地增值税清算单位时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为准。因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是在城市规划区内,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分审定,许可建设各类工程的法律凭证,具体明确了项目开发的建设项目名称和建设规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如果没有分期开发,则是一个,如果分期开发,企业取得的则是分期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能够较好的与相关法规保持一致,易于判定。
2、全部使用自有资金时开发费用扣除方法争议较大
在《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220号)发布以前,相关法规中没有对房地产企业全部使用自有资金(即没有发生利息支出)作出规定,220号文第三条规定“(一)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凡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允许据实扣除,但最高不能超过按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其他房地产开发费用,在按照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与房地产开发成本金额之和的5%以内计算扣除。(二)凡不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房地产开发费用在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与房地产开发成本金额之和的10%以内计算扣除。全部使用自有资金,没有利息支出的,按照以上方法扣除。上述具体适用的比例按省级人民政府此前规定的比例执行。”
220号文的本意在于明确当纳税人开发房地产全部使用自有资金没有发生利息支出时房地产开发费用的扣除比例,但或许由于该法规行文方式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或许因多年来习惯上掌握的税收扣除原则一般以“真实发生、据实扣除”为准,反正自该文发布后,一时间对没有利息支出时房地产开发费用扣除比例到底适用5%还是10%在网上成了争论的焦点,各级税务机关也多次收到类似业务问题的咨询。
认真分析理解220文应当可以看出:当纳税人存在利息支出时,适用
(一)的规定,当不存在利息支出或利息支出申报达不到文件要求的,适用
(二)的规定。即纳税人全部使用自有资金,没有利息支出的,房地产开发费用在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与房地产开发成本金额之和的10%以内计算扣除。在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中,开发费用适用的是“计算”扣除原则,而不是据实扣除原则。如果认为没有利息支出开发费用只能按5%的比例扣除的话,只要纳税人采取“没有利息,创造利息”的办法,就可轻而易举地使该“看似严厉”的文件落到空处,沦为笑柄。显然,法规制定者不会给制定出如此形成虚设、存在致命漏洞的法规。结合各地税务机关的答复来看,这一问题也水落石出,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3、样板房装修费用扣除的问题
房地产企业为了提升楼盘形象,扩大销售业绩,往往会精装修几套房子作为样板,而装修费用往往也会高得惊人。关于样板房装修费用的扣除问题,仅在《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中提及,但规定的较为笼统:“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已装修的房屋,其装修费用可以计入房地产开发成本。”不过,什么支出才可以计入样板房装修费用?通过认真审核几家房地产企业的会计账簿、原始凭证,结合实地察看相关房间设施,发现有些房地产企业甚至将购买的电器、家具、艺术品等计入在内,那么,这些支出也可以扣除么?
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没有相关法规直接给出这个答案,但若是仔细研读《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土地增值税的征税对象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而电器、床、沙发、橱柜等家具以及各种艺术装饰品均不属于土地增值税征收范围,此部分的销售价款不应计入土地增值税计税收入,同时相关的购买支出也不应进入扣除项目,也不能作为加计20%扣除的基数。其他装修样板房所发生的设计、建造、装修等费用,建成后有偿转让的,应计算收入并准予扣除。
4、开发间接费用和开发费用混淆不清
应该说,这个问题是实际工作中最困扰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人员的问题之一。《土地增值税实施细则》中对开发间接费用的定义为“是指直接组织、管理开发项目发生的费用,包括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周转房摊销等。”对开发费用的定义为“是指与房地产开发项目有关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这个定义也与相关房地产企业会计制度口径相同,税法与会计制定保持了一致性。
一般情况下,根据费用支出的功能、用途两个方面可以较为容易地区分出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例如房地产公司经常发生的咨询费,单从发票上难以进行准确划分,但如果结合相关合同、协议,了解咨询的实质内容,是用于工程造价方面还是销售方案的制订方面,如果为工程造价咨询,则属于开发间接费用,如果为了制订销售方案,则应属于销售费用核算范围。财务费用的主要内容为利息支出、银行手续费、顾问咨询费等,也不难识别。最容易与开发间接费用混淆的当属管理费用,费用支出功能相近,不易判定。实务中,房地产企业会计人员往往习惯把一个项目部发生的全部费用性支出记入开发间接费用,从会计处理角度和企业内部控制以及绩效考核方面讲,这样处理也无可厚非,但在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中需要把开发费用剔除,仅能保留与开发项目“直接”相关的费用。当然,由于费用名目五花八门,如何判断一项费用是否属于“直接” 为组织、管理开发项目而发生仍然是个难题,尚需进一步研讨,目前实际工作中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仍然取决于清算人员的具体把握尺度。
5、税款调度户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如何扣除?
根据相关法规规定,实际缴纳的与转让房地产相关的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可以扣除,《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也强调任何扣除项目需取得合法凭证方可扣除。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部分房地产企业为税款调度户,部分已计提未实际上缴的税款无法取得完税凭证,如果严格遵循规定,则这部分税款在土地增值税清算时就得不到扣除。但是,税款滞留于企业并非完全是房地产企业主观故意造成的,如果在土地增值税清算时不让其扣除这部分营业税金及附加,不仅会大大加重企业的纳税负担,而且导致企业产生不满情绪,不利于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的平稳、顺利进行。综合考虑上述情况,我们建议提供两种方案备选:一是及时清理清算企业滞留税款,及时组织税款入库,企业凭完税凭证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时予以扣除;二是在厘清滞留税款的基础上,给相关清算企业开具证明,各企业凭证明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时予以扣除。
6、普通住宅与非普通住宅的增值额分开计算是否属于硬性规定?
关于普通住宅的判定标准,我市在东地税发[2010]43号文件中已经予以明确,即同时满足以下标准: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1.0以上、单套建筑面积144平方米以下、实际成交价格低于同级别土地住房平均交易价格1.44倍以下。普通住房面积标准以房屋产权证上注明的建筑面积为准,不包括单独注明的车库、地下室面积。
判定清算项目是否属于普通住宅的目的在于是否享受《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中规定的“建造普通住宅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但实际工作中,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清算项目包括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时明明能够单独计算出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增值额,却不愿意进行这项工作,希望能够将项目合并计算增值额,不愿意“享受”普通住宅免税的待遇。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普通住宅出现负增值,而非普通住宅出现较大增值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下,普通住宅的免税条款失去了意义,如果合并计算增值额,还能正负相抵,整个项目可能是负增值或较少增值,整体税负得以降低。
上述情况下,如何计算土地增值税目前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必须要分开计算,且相互之间不能抵减增值额,理由是《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规定:开发项目中同时包含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应分别计算增值额。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否分开计算,可以由纳税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理由是《土地增值税条例实施细则》第八条规定,土地增值税以房地产成本核算的最基本的核算项目或核算对象为单位计算,《关于土地增值税—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1995]48号)的规定是对纳税人既建普通标准住宅又搞其他房地产开发的,应分别核算增值额,未分别核算增值额或不能准确核算增值额的,其建造的普通标准住宅不能享受相关免税优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分别核算的,只是不能享受免税政策,而分与不分,由纳税人自定。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和政策依据。由于土地增值税相关法规中的“增值额”概念属于税法名词,而房地产企业在日常会计核算时遵循的是《会计法》及相关会计准则、制度,没有要求企业在会计处理上进行“增值额”的核算,所以土地增值税增值额只能是“计算”出来的结果。而且现实中楼盘开发业务复杂,例如很多楼盘为商住两用楼,即一至三层为商业,四层以上为住宅,事实上也很做到准确划分成本。由此,我们提出的建议为对同期开发、成本确实难以准确划分的项目允许纳税人选择清算方法;而对于那些成本划分较为清晰,纳税人有故意避税嫌疑的,则要求其必须区分不同项目进行分别计算增值额。
7、清算后再发生成本费用能否扣除?
无论是《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还是《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国税发[2009]91号),在规定达到土地增值税清算条件的情形时,均没有提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扣除项目是否已全部归集完毕,是否已全部取得了合法凭据。只是着重强调了只要符合七种情形之一,就达到了清算条件,纳税人“应进行清算”或者“被要求清算”。但实际工作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往往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部竣工、完成销售”时成本(扣除项目)并没有全部归集上来,或者部分成本费用没有取得合法凭据,甚至存在非同步开发非营利性配套设施尚未建设完毕的情况。
那么,这些成本是否可以预提并在土地增值税清算时扣除呢?答案是否定的。187号文中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预提费用,除另有规定外,不得扣除。”91号文也强调扣除项目要真实发生,取得的凭据是否合法有效。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除企业所得税方面部分成本可以在不超过一定比例的情况下预提扣除外,土地增值税尚没有187号文中提及的“除另有规定外”可以预提的规定,也就是说,预提的扣除项目是不可以在土地增值税清算时扣除的。
如果这部分成本费用在清算时得不到扣除,显然不利于保护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不利于房地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部分地市在这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如青岛地税局(青地税发[2008]100号)的规定是“主管税务机关出具土地增值税清算税款结论后,开发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需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申报,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属实的,补充和完善税务机关清算结论,并按规定办理税款缴纳或退还手续:
(一)已清算完毕的开发项目又发生成本、费用的;
(二)纳税人取得清算时尚未取得的扣除项目相关凭证的;
(三)主管税务机关认为应调整清算结论的其他情况。”北京、广西、大连也有相似的规定(京地税地[2007]325号、桂地税发[2008]44号、大地税函[2007]200号)。重庆渝地税发[2007]145号则对部分可以预提的项目作出了规范“对与商品房等非同步建设的项目内非营业性公共配套设施支出,能够提供有权部门批文、规划设计、预算并且与施工、供货单位签定了建设(供货)合同的(四个条件同时具备),以所签合同金额作为扣除金额。”
考虑到我市房地产业现状,扶持房地产企业发展,实现税源长期平稳增长的目标,我们建议对达到清算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在下达清算通知书后,限期归集、整理相关会计核算资料,补充、完善扣除凭证,给予一定的缓冲期;对于确实因客观原因无法在限期内补充、完善扣除凭证,在清算完毕后一段时期内(如三年)又取得的,允许其重新提出清算申请,进行二次清算。
8、更名费、违约金清算时如何处理?
更名费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取的《商品房预售合同》变更购房人名称的收入,通常由预售房产的“二次购买人”缴纳,违约金则是因购房者在履行购房合同时违约而收取的收入,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凭开具的普通收据入账,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取购房人更名费、违约金是否合法的问题我们不作深入探讨,在此着重分析两者是否应当计入土地增值税清算收入的问题。主张不计入清算收入的观点认为根据《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220号)的规定,清算收入的主要确定依据为销售发票和售房合同,而更名费、违约金均不包括在内,买卖双方也均不将其视为房款的一部分,理应不作为清算收入。而认为更名费、违约金应当作为清算收入的观点依据是两者实际构成了房屋销售价值,并在房屋转让时取得了收入,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规定“《暂行条例》第二条所称的收入,包括转让房地产的全部价款及有关的经济收益。”220号文也提到“土地增值税清算时,已全额开具商品房销售发票的,按照发票所载金额确认收入;未开具发票或未全额开具发票的,以交易双方签订的销售合同所载的售房金额及其他收益确认收入。”更名费、违约金即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因转让房地产取得的“其他收益”,因此,该违约金和更名费应并入其房屋转让收入计征土地增值税。经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后者观点更符合税法精神,更名费和违约金应当计入清算收入。
房地产开发企业还可能因延期交房、拖欠工程款等未履约支付给购房者、施工企业等违约金或补偿款,会计处理上一般记入“营业外支出”,那么,此类非行政处罚性支出可否计入工程成本作为扣除项目呢?尽管相关法规对此没有明确,但在《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的扣除项目中均未涉及,而且企业支付的各种滞纳金、罚款和违约金等,其性质是企业正常营业活动以外发生的支出,在会计处理上也不应计入开发成本或开发费用中,其根本缘由是因为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导致的,理应由企业自行负担,而不应由国家承担责任。所以,根据会计制度对违约金作为营业处支出处理的办法和土地增值税政策规定,违约金不属于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
二、常见的偷漏税及避税手段揭示
土地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并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三大税种,是影响其利润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年来加强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工作加大清算力度以来,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为逃避税收,想尽各种办法来达到偷漏土地增值税的目的,甚至还美其名曰为“税收筹划”、“合理避税”。现对部分常见的偷漏土地增值税的避税手段予以归纳,并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
1、甲供材核算方式猫腻多
甲供材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房地产项目时自行提供原材料,施工企业仅提供建筑劳务的形式,即包工不包料。按照相关会计准则、制度规定,甲供材应作为房地产企业拨付的工程预付款记入预付账款科目,施工企业收到材料后作为预收工程款处理,本不应涉及到开发成本的核算。但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却将甲供材直接计入开发成本,工程竣工结算收到施工方开来的发票后也直接计入开发成本,也未将原计入开发成本的甲供材冲销,导致材料费重复计算,开发成本虚增极大,企图在土地增值税清算时蒙混过关,偷逃税款。这种方式在财务核算基础薄弱的地产公司出现较多,除日常检查时及时指出要求其予以纠正外,清算时应要求其调整账务,并从扣除项目中剔除甲供材金额,否则对其材料费一律不予认可,打消其侥幸心理。
2、真发票假成本
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房地产销售收入相对容易确定,而扣除项目繁多,内容复杂,所以,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偷逃税款,绞尽脑汁,重点在扣除项目上大做文章,甚至不惜花费一定的代价到税务机关或开票公司开具发票用来虚增成本。尽管发票是“真”的,但发票内容是假的,是不存在的虚构的交易。虚构对象一般为零星工程和配套工程以及一些可以计入开发间接费用里的项目,为了显得更加“真实”,还可能一起随同编造虚假的工程合同和决算书。由于大部分税务检查人员非工程专业出身,对工程施工图纸、概算了解程度不够,而且相对主体工程来说,零星配套工程也相对零乱,很难调查取证。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在对单位成本异常的开发项目进行清算时,聘请工程专业人员加入工作组,对单位成本明显超出同地区同类别开发项目的,根据税法规定,税务机关可参照当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建安造价定额资料,结合房屋结构、用途、区位等因素,核定上述四项开发成本的单位面积金额标准,并据以计算扣除。
3、配套工程申报扣除时不“配套”
例如有的房地产公司在拿地时即与政府相关部门达成协议,先期开发建设非营利性的大型公园、健身场所、水系等作为配套设施,政府则给予其较优惠的地价建设开发项目。由于项目大,占用资金多,楼盘往往会分期开发,土地增值税也分期清算。但在前几期清算时,为了使增值额为负值或达到免税条件(所开发楼盘为普通住宅情况下),不缴土地增值税,故意在前期清算时就将先期开发建设的配套设施不按标准分摊或干脆一次性计入扣除项目。税法规定,对于成片开发分期清算项目的公共配套设施费用,在先期清算时应按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分摊。所以,检查时应了解开发项目整体情况,现场查勘相关配套工程功能、用途等,合理确定其扣除标准。
4、滚动开发谨防“滚动扣除”
滚动开发是现行房地产开发的主流模式之一,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依靠银行贷款和预售收入来支撑项目开发,以达到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的目的,其外在表现形式表现为分期开发、分期销售。此类开发模式下,土地增值税清算的风险点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很可能会将项目各期的扣除项目混淆,调节增值额,甚至可能出现一票多用、重复扣除现象。这时应关注其是否按相关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核算、归集各类成本费用,项目各期的成本费用是否划分合理,截止时点是否准确,并比较各期楼盘的单位建造成本是否存在较大的变化,对变化较大且不能提供合理说明,税务机关有权进行核定。
5、谨防发票项目填写模糊混水摸鱼
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取得发票时,故意要求开具单位将“商品名称”或“项目名称”以及“摘要”栏粗略填写,目的也是在土地增值税清算时增加一个“筹划点”,尽管可能金额不是很大,但积少成多,而且相对隐蔽性较强,如果检查不细致,很难检查得出来。举一个小例子,房地产开发企业常见房子模型制作费应作为开发成本还是开发费用呢?要看企业使用它的目的:如果是为了销售展示,那么就应当计入“销售费用--展览费”,在土地增值税清算时作为计算扣除项目;如果是为了设计研究户型、效果等使用的,就应当计入“开发成本--前期费用--其他”,在土地增值税清算时不仅可以据实扣除,而且还可以作为加计20%的扣除基数。由此可见,尽管都是模型制作费,但不同时点、不同用途时在土地增值税清算时扣除政策差距还是较大的,如果发票本身填写粗略,很难予以区分。审查时应当取得相关的合同,关注费用发生的时间、用途,以准确把握其扣除政策。
6、会所自用,瞒报扣除项目 通常所说的会所是区别于小区配套设施的,专为小区业主设立的体育、文化、健身、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小区配套设施提供给居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服务,而会所则是提高业主生活品质的服务设施。《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对会所扣除方面的规定:建成后产权属于全体业主所有的,其成本、费用可以扣除;建成后无偿移交给政府、公用事业单位用于非营利性社会公共事业的,其成本、费用可以扣除;建成后有偿转让的,应计算收入,并准予扣除成本、费用。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会所建成后,利用业主们对会所类设施权属归属上缺乏认识、相关法规建设滞后的漏洞,并没有移交业主或政府部门管理,而是自己用来作为办公、经营的场所,或是获取出租收益,但在土地增值税清算时却作为扣除项目进行申报。对会所审查时应着重现场查勘,与业主交流了解,查验交接手续是否完备,以获取相关信息,判定会所是否实质上仍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控制、占有,以确定其能否扣除。
7、关联交易是非多
对一些规模较大、成立时间长、开发项目较多的房地产企业来说,直接或间接地拥有若干个经营内容不同的公司是很常见的事,如建筑设计公司、审计咨询公司、商贸公司、建筑施工公司等等,通过与这些关联公司之间的交易,将开发房地产利润转移,造成房地产开发项目低利润或微利,从而达到不缴或少缴土地增值税的目的。利用关联方交易转移利润时间跨度长、隐蔽性高,审查时应着重关注交易的合规性,定价是否公允合理,必要时可以税法规定方式核定其扣除项目。
8、拖延清算时间递延纳税
部分房地产企业利用种种手段钻《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的空子,迟迟不进行决算,以未办理竣工决算成本费用未能全部归集为由推迟土地增值税清算,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房地产开发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资金压力大是常态,而拖延清算时间会导致税款入库时点滞后,相当于政府为其提供了无息贷款资金。为了维护税收环境的公平性,必须对这种行为予以坚决制止。根据《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规定,取得销售(预售)许可证满三年仍未销售完毕的,以及已竣工验收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已转让的房地产建筑面积占整个项目可售建筑面积的比例在85%以上等情况下主管税务机关可要求纳税人进行清算。对拖延清算的行为有所抑制,实践中可从严掌握竣工验收标准,具体可参照《关于房地产企业开发产品完工标准税务确认条件的批复》(国税函[2009]342号)的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造、开发的开发产品无论工程质量是否通过验收合格,或是否办理完工(竣工)备案手续以及会计决算手续,当其开发产品开始投入使用时均应视为已经完工。开发产品开始投入使用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始办理开发产品交付手续(包括入住手续)或已开始实际投入使用。
9、虚假的代建房、合作建房 代建行为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代客户进行房地产开发,完工后向客户收取代建劳务费的行为。由于代建房屋的产权自始至终属于客户,没有发生转移,因而不具备土地增值税的纳税条件,不用缴纳土地增值税。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的收入属于建筑劳务性质的收入,应缴纳3%营业税,与土地增值税30%~60%的超率累进税率和转让不动产5%的营业税相比,负担很轻。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之初就能找到最终用户且取得的收益相同的前提下,与客户协商采用代建方式进行开发,并以客户的名义受让土地、购买各种材料设备。此外,税法对一方出地,一方出资金,双方合作建房,建成后分房自用的,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
真正的代建行为值得肯定,但若房地产开发企业弄虚作假,就会给国家带来很大的损失。而合作建房也不乏此辈,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伙同购房单位,签订虚假协议,约定由开发企业提供土地,由购房者出资共同开发,开发完成后按约定比例分房。这样,购房者分得的自用部分房产不用缴纳土地曾值税,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有在转让属于自己的部分房产时缴纳土地增值税,从而达到偷逃税款目的。审查时应重点关注相关批文、手续是否符合代建、合作建房的条件,就不难从中发现蛛丝马迹。
10、销售与装修分开,分散经营收入
随着装修费在房款中所占比重逐年递增,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在这方面作起了文章。例如,房地产公司事先设立一家装修公司,与购房者同时签定两份合同:一份房屋销售合同,一份房屋装修合同,则只需就第一份销售合同上注明的金额作为土地增值税清算收入,第二份装修合同则可以不作为清算收入,大大降低土地增值税税负。关于这个问题,税法尚没有明确的规定予以规范,审查时应查验该装修公司是否具备房屋装修资质,装修费用是否真实合理,查地查勘装修情况是否个性化明显,以判断是否存在恶意避税行为,如果存在,则税务机关有权进行纳税调整。
三、对今后加强清算管理工作的建议
通过对以上土地增值税清算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进行剖析,以及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常见的偷漏税手段的揭示,可以看出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工作水平,特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1、加强税收政策的宣传、培训工作
要充分认识清算对实现土地增值税调控功能的关键作用,高度重视清算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土地增值税相关税收法规的宣传培训工作。可以通过召开辅导会议、发送宣传资料、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对房地产纳税人进行政策辅导培训,使之及时了解清算政策、熟悉清算程序、掌握清算要求,对疑难问题要统一政策掌握尺度标准,定期总结清算工作中的经验,解决清算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高基层税务人员和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为提高清算申报的准确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发挥中介机构优势,实行清算专业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土地增值税征管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10]53号)文件中指出:有条件的地区,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提高清算效率。我市于2010年首次引入中介机构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工作,通过取得的实际效果来看,清算工作效率和质量均得到了提高。大力引入中介机构进行清算可以充分发挥其技术力量强、人员配备合理、项目流程化管理程度高的优势,实行清算专业化,能够确保清算工作在高质高效的前提下进行。
3、强化稽查,加大惩处偷逃税行为力度
【独资企业资产清算报告】推荐阅读:
独资企业案例09-20
个人独资企业所得税06-01
第七章个人独资企业法06-16
独资公司章程12-07
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章程06-21
自然人独资和一人公司07-05
企业注销税务清算方案06-19
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报告10-22
企业资产运营部门工作总结报告05-25
企业主要资产证明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