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预设与动态生成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 它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为契机, 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 挖掘学生的潜能, 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 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 使教学获得成功。要使这一重要理念转化成正确的教学行为, 需要在充分认识其内涵的前提下, 寻找生成性教学资源, 积极探索其实现途径。当前人们对‘生成式”课堂的意见是很不一致的, 有的人认为生成式课堂就是完全跟着学生跑, 而不再需要预设、备课。就其现象说说我的看法。

1 预设式课堂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一切都是预设好的、 (如有几个教学目标, 每个教学环节需几分钟, 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要设置几个问题, 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 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如何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 这种教学形式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的, 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 几乎不需要自主地想什么, 说什么, 做什么、这样的教学与新课程有着极大的不相容性。它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 使得充满活力的教学变成了知识灌输过程, 那么, 怎样才能对学生的动态生成进行有效教学呢?

2 认识动态生成的真正含义

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加深对动态生成的理解。

首先, 动态生成是在充盈着生命气息的师生同感共悟的课堂上生成的。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课堂上, 学生积极回应教师发出的信息, 而教师也注意倾听学生发出的信息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在这种师生双方全身心投入、彼此关注、潜能被充分挖掘的课堂上才会产生思维的碰撞, 动态生成随即出现。

其次, 动态生成展现了课堂教学具有灵活性、境域性、开放性的特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 也是一个在特定的场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各自不同, 分析问题的角度各有特点, 解决问题的途径多种多样, 这就决定了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时, 课堂上必然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 需要老师运用教学机智灵活处理。

再次, 动态生成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 学生畅所欲言, 他们提出的问题、意见、观点,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但这还不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全部内容, 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捕捉可以利用的生成性资源, 将其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将教学引向深入。

3 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策略

从表面上看, 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其实, 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相辅相成。教学的预设无不是为了有效生成, 有效的生成也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在潘小明老师的《教学不应是“以为”》一文中, 动态生成教学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潘教师发给学生一张纸 (纸上印有一个平行四边形) , 让学生量出所需的边长, 尝试计算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并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结果, 出现了两个比较集中的答案:相邻两边相乘 (7×5) 得35平方厘米;底与高相乘 (7×4) 得28平方厘米。他认为, “相邻两边相乘”的这些学生, 一定是受长方形面积公式 (长乘宽) 的负迁移。凭借经验, 他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讨论, 再让“底乘高”的学生先展示其想法, 并进行直观演示 (将平行四边形割补平移成长方形) , 想以此让学生对先前错误的想法进行自我否定。

然而, 学生并非他所“以为”的那样。“我们也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而且, 只要将平行四边形拉一拉就成了长方形, 再计算出它的面积, 怎么不可以呢?”后面小组的几个学生认为这是他们提出的值得探究的问题。面对此时此景, 潘老师灵机一动, 干脆向全班学生说:“他们的想法也是挺有道理的!可是, 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怎会是不同的呢?”大家纷纷要求他们说道理。该学生紧张又高兴地走上讲台, 拿着平行四边形木框架边演示边说着理由。开始, 还真的把人给“蒙”住了, 教室里静得很。渐渐地, 有学生发现:在拉转的过程中, 不仅形状变了, 而且面积大小也变了。更有学生发现面积变化的原因是“高”所造成的, 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是由它的底和高决定的。接着, 教师进一步地引导学生观察和想象, 得出:当将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长方形时, 面积为最大, 这时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 很自然地明白了一般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与特殊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面积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 潘老师又引导学生对开始时出现的这两种思想进行比较, 作出评价, 学生对“面对新问题, 如何进行问题转化”有了深切的体会。

课中的精彩生成, 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反思:如果教师当时只凭自己的“以为”, 学生的“拉成长方形”的想法会得到展示吗?没有了这种想法的展示, 会有学生之间激烈的思维碰撞吗?没有了学生之间激烈的思维碰撞, 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对化归思想的体会会有这样深刻吗?没有这种经过曲折过程而获得的成功, 学生会有学习的自信和力量吗?尊重学生的教学, 教师不应该是“以为”, 而应该善于倾听, 听出学生的心声。

4 动态生成教学对教师的促进作用

要更好地把握有效的动态生成教学。教师除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 还必须要通过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 对教育实践不断进行回顾、诊断与修正, 从积极听取周围的人的更多意见中提升反思的水平与质量, 从而达到不断地自我超越、不断实现教育理论的自我提高、这样, 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才能防止知识老化, 促进知识更新, 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教法和提高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 才会对后续的动态生成教学行为得心应手, 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 有效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我们关注预设, 并不是否定生成的意义, 而是反对“强制性预设”我们提倡生成, 也不是要摒弃预设的作用, 而是要避免“无效生成”。预设与生成兼容兼顾、互动共生,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精彩。

上一篇:高校贫困生认定模式探究下一篇:GPSRTK技术在城市规划测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