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共14篇)

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

课堂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它包括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教学体系、板书、语言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教学语言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果。因此,通过实践,摸索这门艺术的门复杂劳动,便可登堂入室,成功地驾驭教学,左右课堂形势,达到言之确凿,证之有据,扒之有理,谈之成章,使教学语言完美,炉火纯青。笔者以为就性质和特点来看,教学语言可大体分为如下十类。

快语。直截了当,干净利落,明快简洁。这种高频度、高密度的语言振波,可使学生的听觉达到亢奋状态,调动情绪,触发思绪,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比如:午后对流雨的特征快速描述:“转眼之间,浓云密布,遮蔽天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片刻须臾,雨过天晴。”

慢语。快中有慢,慢中有快,错落有致,控制节奏。一字一顿,抑扬顿挫,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在放松的情况下,得到较强的刺激,留下较深的记忆。如“森林”这个“大自然的总调度试室”其“绿色效应”可“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护卫农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造福人类”。

趣语。可使干巴枯燥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因此,应设法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谈笑之间,轻松愉快地掌握应有的知识。正如著名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所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例如,世界著名商品粮出口国,可概括为“美加法奥拉,饿了就去拉”。由于将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往往可能收到出人意料的功效。

曲语。旁敲侧击,委婉达意,不悟不透,富有新意,使学生产生联想,受到启发,通过类比分析,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掌握应有的知识,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比如:“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对于等量的太阳辐射升降温不同,进而造成气压场的变化这一知识点,由于学生物理知识的欠缺,可以设置曲语:陆地是一个每顿只吃五个饺子的小肚皮的小孩儿,而海洋则是每顿吃二十个饺子的大肚皮的大人,同给饺子一百个,那么,陆地象小孩儿可吃二十顿,而海洋则吃五顿,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

导语。针对某种问题,设计一种情境,步步诱导,引入境界,环环相扣,直逼主题,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比如“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可以这样设计: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在近日点和远日点哪一点得到的热量多?哪一点时是夏季?对于后一个问题学生会感到十分奇怪,此时就要抓住时机,深入一步,准确地告诉学生,千万这种奇怪现象的是“黄赤交角”,然后再交待什么是黄赤交角,学生便会注意力高度集中紧跟老师的思路,寻求答案。

诠语。大多数用于地理现象、地理概念的解释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种语言应该准确通俗,明白清楚,既不能拖泥带水,也切记冗长累牍。如:进理事象即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统称。

引语。为了重点证明某一问题,或引入新课,或上下内容的衔接承转常用引语。恰当地使用,可以起到统帅全篇、引人注目、提纲挈领、烘托主题的重要作用。比如:“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一从理论的说明,可以这样引入:人,一张嘴,两只手,一嘴用吃饭,两手能干活。形象具体,贴切生动。再如:粮食问题可引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说明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补语。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语言的线性接引规律,在学生出现思维阻塞、中断或卡壳时及时配合,给以必要的补充说明,使信息的转入呈连续状态。

问语。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针对学生的爱好、兴趣和特点,设计出不同的问题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问,可以促进思维;问,可以活跃气氛;问,可以发现问题。问不仅重要,而且有很强的艺术性,因此,才能问出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复语。对于一些难点、重点内容可以反复强调、重复显示。当然,最好不要简单的重复,应精心设计,从多角度、多方位,正反两方面重复,才能帮助理解、增强记忆、加深印象。

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2

一、上课的第一句话要讲好

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每当开学接一个新班时, 笔者常常为第一堂课能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而精心设计每一句话, 特别是第一句开场的话。平时上课, 即便是大家彼此都熟悉了, 上课的第一句话也会花点心思, 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1. 故事式。

在讲“经纬网”这一课时, 笔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国的小明约他的美国朋友露茜和南非的朋友约翰于12月22日8点到纬度30°、经度120°的某处聚会。它们能聚到一起吗?由此引出用经纬线如何确定地球表面上的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感情导入。

新接一个班, 言辞诚恳、态度谦和的自我介绍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能使学生对你产生亲近感、友善感, 也为你的课堂制造了良好的视听气氛。若是大家都熟悉了, 过年过节发个信息互相问候一下, 则能够产生良好的心理共鸣, 同时也是很好的导入方式。

3. 设问式。

这种方式开门见山, 使学生心中有数, 能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比如笔者在讲“陆地水与循环水”这一课时, 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陆地水有几种类型?它们的埋藏条件和水源补给有什么不同?各种不同的水体类型之间又有怎样的补给关系?水循环有几个环节, 人类目前对哪一个环节的影响最大?多层设问层层深入,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 这样听课时学生就会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心情舒畅、乐于学习。

4. 设悬念。

设置悬念可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也是教师吸引学生常用的方式。例如, 笔者在讲“日界线”问题时, 设置了这样的悬念:一艘行驶在太平洋的船, 船上有一名临产妇女, 正好在过日界线前后生下一对双胞胎, 妹妹比姐姐还大一天。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极为感兴趣, 有了这种心理状态, 教学效果就会好极了。

二、对于难点, 教师需具备的语言艺术

因为是难点, 所以学生直接理解有困难。但是, 教师若能打个比方, 挺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笔者在给学生讲一日中的最高气温“为什么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 而不是出现在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这一问题时, 给学生打了个这样的比方:大气的热量收支就像你包里的钱, 周末你回家, 父母哥姐都给你钱, 你收入的钱多了, 吃的用的好多东西又都是家里人买好的, 不用你包里的钱, 你支出的少, 显然你包里的钱有盈余。周一到周五, 你回到了学校, 吃的用的要拿自己包里的钱来买, 钱越来越少, 支出的多、收入的少。这样, 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对于后进生, 教师应有的语言艺术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他们的特点, 一是听不懂, 二是无事生非, 但最大的特点还是敏感。所以不能毫无理由说某某学生“你就是笨, 根本……”这样只会使其感到自己没有希望, 学也是白费力气, 何苦呢?学也是不会, 干脆不学了。

欧洲有则故事:一匹马的马掌上由于少了一颗铁钉而失去了一个马掌, 导致奔跑中摔倒, 将军被摔死, 吃了败仗, 失了一座城池, 进而由于一座城池的失陷而亡掉一个国家。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对于这部分敏感的学生, 要特别注意语言上的艺术, 要知道课堂上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学生, 也能毁了一个学生。

对于“想学, 但听不懂”的学生,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这部分学生基础差, 难以接受新知识, 我们要制定适合他们的标准, 让这一部分学生能听懂课, 尝到成功的喜悦,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还有学好的可能, 这样, 才能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课堂上提问或学生自由发言时, 特别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 鼓励他们哪怕是点滴的进步, 这样才能让他们树立继续努力的信心。

四、一首歌曲也能激起情感的涟漪

学生们总是喜欢新奇有趣的内容, 而讨厌枯燥乏味的讲述。为了营造生机勃勃的课堂气氛, 一次在复习到“我国的民族”这部分内容时, 笔者唱了一首歌的开头两句:“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 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并在欢声笑语中掌握了不少民族的分布情况。

浅谈地理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3

[关键词]语言艺术;地理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活动,而教学语言却是完成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法中,语言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地理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多年来.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地理教学的语言艺术进行初步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一、讲究语言的趣味性

富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可以克服学生学习中的思维障碍,能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运用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在讲“青藏高原”一节中的牦牛时,指出牦牛能在崇山峻岭、流沙滚石、冰雪间行走自如.有“高原之舟”的美称。并把牦牛的外部特征加以形象化,牦牛的头像牛.尾像马。裙毛像羊.鸣声如猪.所以也叫“猪声牛”。 通过形象比喻.把地理知识形象地表达出来.可使问题浅显化,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用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在地理课堂中,用激情的语言或歌曲把相关的地理知识巧妙地表达出来.能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具有鲜明的印象。如在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歌词吟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此时学生就会展开了想象、思维开始活跃.仿佛自己置身于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又如在讲“南极洲”一节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讲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英雄业绩时.多数学生无不为我国科学史上的创举而感到自豪。产生情绪共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插入富有地理特色的诗词,增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如在讲长江三峡时引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听起来觉得自己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对长江三峡的景象及滔滔急流,达到一览无余的境界。又如在讲森林美化环境时用“绿树村边舍,青山郭外斜”等待句进行教学,这些诗词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风味。

二、讲究语言的科学性

在传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学语言不仅要有趣味性,而且要有科学性。在课堂教学中。若把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误人子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在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上下功夫。首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要严密。如气流下沉,不能讲下降:其次,在教学中的语言读音要力求准确。如地壳(qiao),秘(bi)鲁,补给(ji),鄱(po)阳湖。这些易混淆的读音应强调指出,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使他们牢记。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语言的启发性

疑,最容易引起探究思维活动。有疑方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诱发学生探究,并用启发性的课堂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热情和求知欲,而且能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教师在进行地理课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大洲和大洋”一节时,在引导学生读图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说,人们给地球取错了名字?2.世界的陆地(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哪个半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以陆地还是海洋为主?3.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4.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这样设置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二)立疑设问,启发思维。立疑设问能使学生学习知识犹如在迷宫中寻找通道,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一节课结束仍意犹未尽。如在读“新加坡城市风光”图时看到市区高楼林立,道路密如蛛网。哪些高楼以商业、金融业、旅游服务业为主。但看不到冒烟的工厂。这时可以设置三个问题:工厂建在哪里?市中心布局的是一些什么?生活在这样整洁优美的城市里,你想把新加坡称之为什么样的城市呢?同学们在教师的启发下,边思考边讨论,最后自然得出:新加坡政府很重视环境保护和美化城市的工作,不愧誉为一个“花园城市”。

(三)设疑问难,强化思维。在讲完新课后,根据本课所学的知识点,设置一组富有思考性问题进行发问。如在讲完“商业中心及其分布”后,设置两个问题:1.以历史上无锡米市的形成为例说明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有哪些?2.在我国重要商业中心分布图中找出重要商业中心,看看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设置的问题与课堂的传授内容紧密联系,答案必须经过一番思考,才能作答。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地图。激发学生识图联想,启发学生思考。在整个问答过程中,学生眼、耳、手、脑并用,依靠多种感官捕捉信息。经过大脑对信息的分析处理,积极回答问题,效果十分显著。

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4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表演的场所,是一个充满了变数的“八卦”阵地。因为课堂既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所以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让人惊讶、令人心跳的情节,使教师时而处于尴尬的境地。

不同的意外情景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手段,机智的应对。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和学习他人的教学,简略地谈谈意外事件的处理艺术。1.泰然处之,关心呵护

中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积极、热情、可塑性强,稳定性差。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同伴的竞争、环境的熏陶等外界刺激下,能保持一定时间的高质量的学习情绪。但由于个体差异,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说话,玩点小动作、精力分散等视角疲劳症状。此时教师要泰然处之,不必大动干戈,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温柔的拍肩或许就能立竿见影,扭转局面。

我多次遇到讲解知识点,有个别学生欲进入睡眠状态,于是我马上想到设置一个问题让欲睡的同学站起来回答。既点醒欲睡的学生及其他学生,又使学生们集中精神听讲。

2.借题发挥,善意批评

一些课堂的意外与学生的养成习惯有关,学生有时身不由己地走向了意外之境。此时教师可借题发挥,恰到好处地教育学生。

我有一次上课正在讲解知识点,忽然发现一个学生正吃着瓜子且乱扔瓜子壳。如果老师马上训斥一顿,效果未必好,何不结合“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来个借题发挥呢?于是我稍作停顿,话题一转。现在我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糟糕,同学们如何从自我做起,保护我们的生存的环境呢?特地点明吃瓜子的同学回答。这时使他明白:上课吃瓜子不对,乱扔的子壳就是破坏我们清洁的环境,也不太卫生。既教育他本人,也教育了全班同学。3.坦诚相待,留下空间

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上随处可见,时时处处显现闪光点。在提倡培养创新精神的今天,教师更应鼓励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突破常规,创造性地学习的习惯。因此课堂上常见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令师生惊讶。有一次,我在上自习时,有个学生突然问一个问题:珠江、淮河流域的耕地面积分别约为480万公顷和1200万公顷,若两流域等径面积,耕地的农业污染量相当,根据耕地面积和径流总量的对比关系,淮河受农业污染的程度约为珠江的——倍。(取整数)(另有珠江和淮河流域径流总量分别是3338亿和622亿)我当时陷于长考,突然接触此类数字题目,我的思维几乎僵化,后来没有给学生讲解。我说:“这类问题我最近是首次接触,有些知识已遗忘,容老师思考,下一次给你答案。好吗?”

老师不是万能的,有时会出现知识盲区,有时是知识遗忘的,这很正常,向学生说明情况,学生也会理解的。4.幽他一默,扭转窘境

幽默的力量是很大的。教学中,常见一些意外事件可能是学生有意“栽花”得的,也可能是无心“插柳”来的。此时幽他一默,可走出困惑之境,可收意外之效。我有一次正在上上午第四节课,即将下课时,一男生正在收拾自己的餐具等东西,出现了较大的响声,吸引了一些学生的视线,面对几十双关注的眼神,我停顿了几秒钟,微笑着说:“这位同学很聪明呀,他懂得军事策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要着急,马上就要下课了。” 5.预设意外,智慧生成

为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时可预设意外,有意失误,创设情景,让学生来辨别,纠正问题。这也需要教师的智慧运用。

有时在讲解选择题,让学生自己说出答案并说明理由,然后让全班同学来判定是否正确。或者有时特地说出错误答案,让学生自己来判定。然后在看看同学们的反应。

6.将计就计,化险为夷

有时教师的教学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被学生“抓住”,对自己的失误应敏捷、巧妙地处理,化被动为主动,顺水推舟,巧妙迁移,把困境转嫁给学生,令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因为有了意外,课堂才显得更加精彩;因为有了意外,课堂才更加富有挑战性;因为有了意外,课堂才能彰显其莫大的魅力!

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5

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

一、历史教学语言的含义

1.教学语言教师讲课的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通常称为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9页)。教学语言如同影视语言、法律语言、音乐语言一样,是一种专业语言。教学工作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教学语言是专业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条件下,即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因此,它属于专业语言,它受到教学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特点的制约。它有别于哲学、政治、法律、自然科学的用语,也不同于电影、相声、话剧、音乐等文学艺术语言。它既不是纯粹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普通的日常用语。它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金”,是独白形式与对话形式的紧密配合。教学语言是多种语言风格的融汇,是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的统一。这种独特风格的教学语言,是数千年来广大教师不断实践、探索、创新的结果。

(2)教学语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教学语言具有一般语言的共性,如传递性、节奏性、情感性等,但也有自身的专业特色:一是深浅适度,富有针对性。二是清晰准确,富有逻辑性。三是循循诱导,富有启发性。四是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性。

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6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说明了一名优秀的教师,他所必备的一种从业素质,即为语言运用的技巧。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对于教师来说,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作为桥梁的作用,尤为重要。我们都深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令人向往的,而对于教师而言,语言的要求就更高,尤其是对语文老师的语言的要求就更是考查的方面颇多,那么其中要求最高的应是面对正处于语言形成时期的,具有着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小学生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了。若学生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被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所吸引,那么写在他们脸上的充实和满足的神情,刻在他们心灵深处的思维与品质的发展,该是对我们多大的褒奖啊!

小学语文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语言学习的关键,高超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如何提高教师课堂语言的表现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小学语文课堂语言,其教育对象是儿童,故语言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科学准确和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师应从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启发性、幽默性、表现性等几个方面,结合课堂中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综合运用, 论述课堂语言在教学中的特点,探讨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展现原则,对良好的课堂语言作了归纳和小结。

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7

一、拥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包含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例如, 许多语文知识中隐含着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 “橘生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水土之异也”说明淮河南北的气候差异;“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则表达了气候的垂直地带性。另外, 在地理教学中巧借数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如比例尺的计算, 相对高度的计算等等。因此, 地理教师只有博学多才, 才能把地理课讲得形象生动。地理教师不但在本专业上要有扎实的功底, 还要不断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 了解相邻学科的课程内容。

那么,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 要怎样才得获得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呢?首先我们要养成日常学习的习惯, 在空闲时, 广泛阅读各方面的书籍, 猎取多方面的知识。阅读有关教育学方面的书籍, 可以帮助我们在课堂上有效地管理学生;阅读地理科普类的书籍, 能让我们在课堂告诉学生一些地理方面的有趣的知识。其次平时注意与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比如与任教班级的班主任进行交流, 交换教学意见。与年级领导、其他骨干教师交流, 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 使自己的教学技巧得到提升。另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培训, 学习新的教学知识和教学观点, 观看优秀的教学课例, 领悟其中的教学理念, 进而进行教学实践,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得以全面提高。

二、强化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 地理教师仅仅是博学多才是不够的, 还要把知识变成语言在课堂上表达出来, 让学生能够理解。有的地理教师虽然专业知识很丰富, 但是缺乏相应的表达能力, 使自己的知识成为“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首先, 读音要准确。如: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傣 (dǎi) 族、广东的番 (pān) 禺市都比较容易读错。其次, 地理教学的语言应该更直观易懂。例如在讲到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减的时候, 可运用“高处不胜寒”的诗词来描述, 这样很自然地让学生理解了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的递变规律。最后, 地理教学语言应该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例如在了解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情况时, 可用变形的谚语来进行叙述。俗话说得好, “水往高处流, 人往低处走”。这时, 学生会在潜意识状态下了解到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原因。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那地理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首先, 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如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朗读训练, 使自己的普通话流畅清晰。如果条件允许, 也可以把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课内容录音下来, 找出其中的不足。其次要加强对教材的理解, 上课前精心地进行备课, 对课堂教学中的导入、重点和难点的讲解、图表的分析等教学环节, 进行仔细琢磨, 组织简洁通俗的语言进行阐述,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此外, 我们还要注意克服心理因素。初登讲台的教师, 或者是性格较为内向的教师, 要注意消除紧张感, 可以通过多与其他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方式克服这种紧张情绪。

三、课堂教学的板书训练

课堂板书是地理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怎样的课堂板书才算得上是优秀的呢?首先,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 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比如上复习课时, 我们一般采用结构式板书;分析两种以上地理事物的特点时, 采用表格式板书;为鼓励学生思考, 使知识习题化, 我们可采用填空式板书。其次, 我们要处理好板书与讲解之间的关系。地理板书在教学过程中何时书写, 也很值得研究。有时可以边讲边写, 有时可以先写板书, 然后师生再一起分析, 这都要视教学的具体情况而定。另外, 我们在备课时, 不但要研究教材应怎么讲解, 也要结合教材, 思考板书该如何设计。平时自己也要加强文字书写的技能技巧和图表绘制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这样上课时才能成竹在胸、井然有序、得心应手。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言辞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浸透着情感的教学方法, 具有科学性, 又有感染力、号召力, 而且能把模糊的事件讲清楚, 把枯燥的知识讲生动, 把教学推向高潮。中学地理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这一最基本的教学技能, 发挥语言特有的魅力, 让学生爱学地理, 会学地理, 学好地理。

参考文献

[1]陈亚颦.现代地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篇8

一、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

地理教学语言要有严密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地理性上。教师讲课中要尽量使用本学科的术语。例如,地理课教学总离不开讲方位。在表述方位时,教师必须用标准的方位术语“上北、下南,左东、右西”,而不能用不规范的生活用语“上边、下边、往左、往右”代替。

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要求教师能运用地理知识结构教学,即有系统、条理分明的层次,教学语言要有序化。如讲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教师应先分析纬度位置,再分析海陆位置;分析一个区域经济特征,教师应先讲经济水平,再讲部门结构,最后才讲布局,从而教给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和趋势。

二、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经验出发,善于运用一些简单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去引导学生领会和掌握新知识。例如,我在讲日月星辰、东方升西方落的现象时,就用人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看到的窗外景物向后退,启发学生懂得地球自西向东转。再如,河流分水岭这个概念,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不易接受的。我就用房屋的屋脊向两边分流。把屋脊比喻成“分水岭”,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显得形象、具体,利于对知识的理解的掌握。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鲜明生动、通俗有趣的语言。因为语言的生动形象,可以打动学生的心,提高他们的听课兴趣。因此,教学语言在注意科学规范的同时还应追求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鲜明生动、通俗有趣的语言。因为语言的生动形象,可以打动学生的心,提高他们的听课兴趣。如在讲“内蒙古高原”时,我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引入此时,学生就会展开了想象,思维开始活跃,仿佛自己置身于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

三、教学语言要富有艺术性

在课堂上,教师要能紧扣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就必须要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激情,还可以有一点文学色彩。例如,在讲桂林的山水之美时,我就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进行了如下描述: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的深啊,梦一样的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又如,在讲内蒙古高原的辽阔、壮丽时,教师可以用优美的语言这样描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也还可以这样描述:“白云像羊群,羊群像白云,羊群在草原上奔跑,白云在空中飘啊飘,牧童追赶着羊群,像是在和白云赛跑。”用这些生动形象的艺术性语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描述,仿佛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意境。学生不但掌握了所学的地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艺术享受。

四、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

地理课的教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因为,地理教学不只简单地向学生灌输地理知识,还要运用启发性语言,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读“新加坡城市风光”图时看到市区高楼林立,道路密如蛛网。那些高楼以商业、金融业、旅游服务业为主,但看不到冒烟的工厂。这时,教师可以设置三个问题:工厂建在哪里?市中心布局的是一些什么?生活在这样整洁优美的城市里,你想把新加坡称之为什么样的城市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边思考边讨论,最后自然得出:新加坡政府很重视环境保护和美化城市的工作,不愧誉为一个“花园城市”。

五、地理教学语言的口语化要求

地理教学语言是相对于地理书面语言而言的。地理书面语言是视角语言,以教材作为依托,学生可以反复感知,所以,可以使用较长的、较复杂的句型,句子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错综复杂。而地理教学语言则是依靠听觉来感知的,难以重复感知,所以,地理教学语言必须设计得短,必须设计成短小句子,句子之间关系简单明了。因此,教师应将书面语言表达的大问题化解成口头语言表达的一个个小问题,逐一解决,尽量不留后患。例如,五带的形成,教材使用综合概括的写法: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斜交成66.5°夹角,因此,一年之内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移动。转换成口语教学,就至少应当化解成“地球公转—轨道面—地轴倾斜—北极星指向不变—两分两至太阳直射点所在—两分两至之间太阳直射点移动”等一系列小问题逐个讲清。但是口语化不等于俗语化,如将热带雨林说成“热雨”,热带沙漠说成“热沙”等都不是正确的口语化,违背了科学性。

六、体态语言的辅助教学

体态语言是教师的第二张嘴,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来配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则可以运用自如地进行直观教学,通过学生的视觉感受,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长时间保持兴奋姿态,精神振奋,增强学生记忆。有的教师四十五分钟站下来感觉太累,喜欢将身体靠在学生的桌子上看着书上课。有的教师会在讲台上来回不停地走动,而意识不到体态语会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作用。殊不知,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赞赏的微笑、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添师生间的亲和力和向心力,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反之,一个轻蔑的目光、一个冷漠的面部表情,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压抑和挫伤。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语言绝不是教材书面语言的搬用,地理教师在备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地联系生活事例,巧妙地引入地理故事,精心地设计语言意境,成功地把握语言速度,积极地创造语言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9

河南省潢川县白店乡中学

彭长明

摘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语言言之有理、语调抑扬顿挫、精神饱满、妙趣横生、紧紧抓住学生。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语言

语言艺术

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完成教学任务,履行教学职责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

课堂教学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两种语体,各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规律,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代替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课是核心。讲课效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口语表达技艺的水平。因此,许多学者,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已经不满足对教学语言的内涵和本质的研究,而开始对教学语言的类型,特征和技艺的探讨。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

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的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上课并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你讲的兴致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记得我上初中时有一位教学语文课的老师,她的语调到现在我还记忆深刻。要知道下午学生总是容易昏昏欲睡,下午的语文课全班同学不仅没有人趴在桌上偷懒,反而更有精神。原因不是她讲课特别精彩,而是她的语调真的吸引学生。每当你要走神的时候,这位老师总是用突然高昂或者低沉的语调把你拉回,想不听都难。

三,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

五,言之有德,文理兼备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因素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有理,论之成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六,言之有序,启迪反思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文始终,怎样结尾。这样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难点、重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有序的讲解能够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

教师的教学效果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要求,因而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我们的语言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做个“四好少年”,成为“四有”接班人。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再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母亲挣钱扶养作者兄妹的艰难,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感悟出作者对母亲那份崇敬和爱戴,那份孝心,那种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而升华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熏陶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㈠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0

一、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地球的运动》教学活动中,穿插与地球运动相关的故事,如一艘中国开往美国的轮船上出生了一对孪生姐妹。结果妹妹却比姐姐大一岁。教师提问:妹妹为什么会比姐姐大一岁呢?教师提示:从地球运动的角度来思考。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得出合理的答案。

在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答案的情况下揭秘答案。从此处引出地球自转知识。对学生详细地讲解地球自转知识,学生则会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专注地听讲,从而了解故事中妹妹却比姐姐大一岁的原因。

通过以上方式来进行中学地理教学,可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工作历来是各学校工作的.核心,而提高教学质量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往往离不开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恰到好处地插入教学艺术,则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可促使教学氛围轻松、教学活动愉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课堂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穿插艺术理论,可以促使教学活动中穿插更多丰富的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引导性,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帮助。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听讲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不断提升,这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同样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活动中,穿插日常生活中多变的天气。在某天早上学生上学的时候,阳光明媚,而下午的时候却突然下起雨来。这样多变的天气是怎样形成的呢?

教师要求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场景,是否存在这样的现象呢?教师要求学生对多变的天气的出现进行分析。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将多变的天气相关的理论知识引出,利用理论知识解答学生的问题。

穿插艺术理论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相关方面,在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穿插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容,这样学生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地投入教学内容研究和探索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有很大帮助。

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穿插艺术理论,可以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引导性,逐步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活动中,对问题进行探索,促进学生知识丰富、增强学生思考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等方面,这为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

之所以说,穿插艺术理论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主要是因为:

1.可以丰富教师知识储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了促使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穿插适合的内容,地理教师需要查阅各种相关的课外书籍,而在翻阅各种课外书籍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储备就得以增加,这使得地理教师更有内涵,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教学。

2.促进师生和谐,提升教师魅力。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穿插学生感兴趣的、奥妙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加敬佩教师,喜欢与教师沟通,如此便可以促进师生关系和谐,提升教师的魅力。

穿插艺术理论应用于地理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良好的道德情感,有利于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当然,实现穿插艺术理论的有效应用,需要结合教学任务及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地在教学活动中穿插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才能够提高穿插教学效果。相信随着教育人士的研究,穿插艺术理论将更加有效地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提升地理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论地理德育渗透中的语言艺术 篇11

一、语言应该朴实自然,声声入耳

如果说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是一条“明线”,那么德育渗透就是一条“暗线”,教师只有运用娴熟的语言技巧,摆好渡,铺好路,才能“明”“暗”双收。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朴实无华,犹如春风化雨,吹入学生的心田。教师的语言应该自然流畅,犹如潺潺溪流,激起思想感情的朵朵浪花。教师的语言切忌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且要注意德育渗透与知识传授同步进行,要避免跳跃式“说教”,否则不仅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断档,而且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抵触情绪。

二、语言应该饱含情感,以情动人

学生一切美好的、高尚的情感,都不是靠平淡的说教获得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倾注感情的语言,往往具有动人的魅力。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教师在讲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时,应该以深刻正确的,饱含激情的语言,自然流露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审美情感,从而以情动人,以情激情,感染和煽动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师的语言切忌故意做作,拿腔作调、情绪过激,否则,容易使学生烦躁、厌恶、影响教学效果。

三、语言应该幽默风趣,言近旨远

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内容虽然比较枯燥,但这些知识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德育素材。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诙谐幽默、生动风趣,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这往往比枯燥的说教更见效。例如:在讲“城市环境污染”时,我看到教室环境很差,便笑着说,我经常出入这样一个地方:在一个混浊郁闷的空间里,“享受着”已浓缩了废热、废气、脚踏在废渣、废水的空隙间,目睹垃圾散落的地面,粉尘飞扬的黑板……。唉,看来我该带两样东西才行,一个是大墨镜,一个是大口罩,你们说是吗?学生听完后,先是面面相觑,马上便恍然大悟,自责地笑了,他们又开心又自觉地对教室进行了快速净化。教师这种信手拈来、言近旨意、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明白了环境保护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的道理。

四、语言应该新鲜真实,多听不厌

中学生具有求新求异的特点,如果教师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精心组织语言,词汇丰富新鲜,句式变化多姿多彩。那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地理课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时,如果这么说:我国有辽阔的沃土,富饶的物产;有逶迤的群山,广茂的森林;有澎湃的江河,丰富的宝藏。这怎不叫人自豪呢?下次说:我国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东北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东南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一座座现代化的新城。昔日“胡天即飞雪”的大西北,如今有了一片片肥沃的绿洲,昔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大西南,如今有了一条条便利的交通线。这怎不叫人自信呢?通过以上新鲜变化的语言,不仅从多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使命感,更重要的是有目的地激发了学生树立献身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操和理想。

对高中地理教学语言的优化 篇12

一、优化地理教学语言的意义

(一)优化地理教学语言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学的科学性。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地理的科学性毋庸置疑。同样,教学语言必须在真实、正确、准确、精练的基础上体现表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要求。例如,在地图的方位表述中,应该用表示方位的“东、南、西、北”等词语进行描述,而非平常所说的“上、下、左、右”。

(二)优化地理教学语言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互动发展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言的优化应该体现在语言的简明扼要和丰富有趣上。这样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优化地理教学语言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教师幽默生动的语言不仅能够对学生有所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深度,帮助学生形成严密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学科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发展,会进一步地开阔知识视野。

二、优化地理教学语言的策略

(一)语言描述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地理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较为紧密,特别是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都离不开一定的语言描述。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除了运用地理图像、电教手段等多种媒体外,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描绘、叙述和说明也是最常用、最方便的方法,是对其他媒体的最好补充,更是开发学生大脑潜能、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重要手段。可以这么说,语言的形象化使学生学习地理有了推动力。

例如,在学习“内蒙古温带草原”时,笔者就借用腾格尔的《蓝色的故乡》中的歌词来描绘大草原的美丽景象。学生通过这样的语言描述,一方面,领略了草原的生长特征和对生态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理解了大草原给牧民们带来的巨大价值,是牧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

(二)借助文学雅语和民间俗语,使得地理教学通俗易懂。

我国的民间俗语读起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教学中如果适当地借鉴民间的俗语,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好奇心理,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降低记忆的难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这些俗语描述地理景物时,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受,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在朗读这些内容时,学生往往饶有兴趣,聚精会神,容易较早地进入学习的内容情境。

例如,在学习“泰山”时,就可借用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来形容泰山特有的雄伟气势。在学到“气候与农业的关系”时,就可用“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谚语。在学到“我国东北三省冬季气候严寒”时用“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谚语。这些语言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概括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三)运用顺口溜表达,增强理解记忆的长久性。

顺口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该语言表达的特点是:(1)简明性,即反映的事物特征鲜明扼要;(2)顺口性,即在表达时具有用韵的特征,便于学生简单记忆;(3)长久性,即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将较为难记忆的语言项目,通过用韵的形式清晰地表述出来,从而使得记忆的效果更加长久有效。地理教学中可借鉴运用顺口溜。

例如,在学习“我国的陆地临国”时,可编这样的顺口溜:“塔、吉、哈;印、锡、阿、巴、尼;不、缅、老、越南”,而俄罗斯、蒙古、朝鲜等其他几个国家则是很容易记住的。并且,这种顺口溜还能让记忆有序化,实现一举多得。在学到“地球上风带、气压带的分布”时,可编以下顺口溜:“三圈环流,七压六风,零三六九(指纬度),三低四高。”学生在与笔者交流时都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得记忆的效果大大加强,而且能够缓解课堂教学的紧张氛围,减轻学生记忆的沉重负担,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优化地理教学语言的原则

(一)语言的准确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围绕地理教学的内容要求,准确的进行阐述,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二)语言的简练性原则。

课堂教学语言忌讳冗长繁琐、啰嗦重复,应力求简明扼要,三言五语,切中要害。

(三)语言的启发性原则。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能引思、善诱导、耐回味”的特点,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3

作者:--吕艳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5143 更新时间:2007-9-4

山东省枣庄市中区税郭镇安城中心小学

语言是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工具,也是课堂上师生双边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一节教学环节条理紧凑、引人入胜的好课,教师富于启发引导性的语言是关键。所以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课堂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一、教师艺术性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是一种唤醒和激励。

1、教师巧妙的语言导入,可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一位哲人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被点燃的火把。”要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独具匠心,巧妙地运用导入语言,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首先利用实物投影给学生展示“美丽的蝴蝶、五角星”等一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图片的美,然后话锋一转,“你知道这些图片为什么这么美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直觉产生的美感加上教师启发式的语言导入,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其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学习的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多样化的语言提问,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现今的小学课本,里面插入了大量精美、有趣、鲜活的图画,不但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还非常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为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非常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教师可根据插图内容提问:如“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幅图讲一个故事吗?”与自己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要求在自己编的故事中融入自己想到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语言既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从中发现或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而另一面也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

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圆柱的特征,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的圆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我摸到一个光滑的面。”有的同学说:“我摸到了一个平平的面,它是一个圆形。”老师因此因势利导,用概括的语言加以总结:“圆柱有两个平平的面就是圆柱的底面,圆柱有一个不平的面叫曲面,这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这样,教师恰当运用引导性的语言,通过学生亲身的感受,较好较快地接受了新的知识,学习印象也特别深刻。

3、幽默和鼓励性的语言可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有些数学知识很抽象,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一些幽默、生动的小例子,往往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和谐师生情感,而且有助于知识的学习。比如,教学“长度单位的进率”时,我利用祖父、父亲、儿子、孙子四代同堂来比喻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关系。同时特别指出米和厘米是隔一代的“祖孙关系”,所以1米=100厘米,这样学生在欢笑中掌握了长度单位的进率规律。

再比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有一位同学在做19.99×4一题时,用巧妙的方法算出了结果。教师发现后就把这种算法写到黑板上:19.99×4=20×4-0.04=79.96后,让学生说一说他的思考过程,再请大家评一评,这种算法好不好?为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认为这种算法既简便,又有创造性。教师适时地鼓励:“我同意大家的意见,某某同学很会动脑筋,很有创见性”。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该同学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内心里感到高兴和得意。

二、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1、优化教学语言,创造一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的教学情境。

教学语言的优化,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导学生入情入境,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行主动学习。如教师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节时,教师先有规律地拍打节奏,然后让学生模仿一起拍掌。叫停后,老师说:“我们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的节奏拍的,如果一直拍下去,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学生说:“要拍很多很多次,或者拍无数次。”老师问:“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学生说:“是无限的。”老师说:“你们如果拍5分钟,次数会怎么样?”学生回答:“是‘有限的’。”直观而有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一下子便进入学习的境地,亲身感知“循环”、“无限”、“有限”等概念。

2、数学即生活,教师有意设计生活中的问题考考学生。数学课不是冷面孔,也不是空洞说教,数学本源于生活。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出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鼓励学生与老师一块参与,共同研究,共同解读,形成融洽的学习气氛。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种类》一课时,我设计了在一块长方形空地建设花圃的问题。这个很实际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励学生动手设计,从不同方面想出了很多方案。有的学生设计的花圃是正方形;有的学生设计的是长方形;有的同学设计的是梯形的;还有的同学设计花圃的是由多种形状的图形组成的。在教学中我用了这些语言“谈谈你的初步设想,好吗?”,“你认为哪个办法更好?”“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具有开放性,更体现自主性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新的理念,使教学过程不在严肃和僵硬,成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教师适时和适当地运用课堂评价语言,可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1、积极的课堂评价语言可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把握评价的时机,充分利用评价语言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特别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出现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在出示蓝猫和小新的图后,通过认真分析,顺利找出第五位,第六位出场的是谁,最后不失时机地说:“你们猜得可真准!”就这一句鼓励性赞赏,让学生找回了学习自信,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兴之所至,教师接着问:“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吗?”有了老师积极的鼓励,学生观察得更认真,以至于发现一个蓝猫、一个小新,又一个蓝猫、又一个小新„„这时教师再来上一句“你真不简单!”,更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巧妙运用批评性的语言,可以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温和而不伤感情的批评性语言能及时提醒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避免了学生抵触情绪的产生,因而能创设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如刚过完“五一”长假,学生回来后上课不专心,课堂纪律不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唤起学生注意力,达到婉转批评、改正缺点的目的。若发现东张西望,可提醒他“小心!你是不是掉金子了!”若发现有学生打瞌睡,则问他“你梦见吃汉堡包了吗?味道怎样?”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马上活跃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教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学生又不会反感,可谓两全其美。对学生进行提问时要耐心而有启发性,促使学生思考;对学生答案进行评价时,语气要平和中肯,使学生感到老师的表扬是真诚的;与学生幽默一下时语调要诙谐,充满喜剧色彩,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完成教育的“真谛”。

精练而启发性的语言仿佛一杯甘醇透香的浓茶,引导学生去思索和久久地回味;幽默而轻松的语言犹如课堂上徐徐吹过的三春的和风,为课堂增添了几分神采,醒脑益智且提神。教师应熟练驾驭自己的教学语言,优化和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使之富有亲和力,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受到熏陶、激励和鼓舞;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语言在课堂上尽情挥洒,点石成金,教得轻松而自信,学生在课堂上引耳倾听,学习、顿悟、提高,最终也能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1)《小学数学教育》2006年第6期.主编李志勇.出版单位辽宁教育杂志社

(2)《教师口语训练》第6章《课堂讲授技巧》.主编史卫泽.2005年4月第2版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下面就数学教学语言艺术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一、语言亲切,富有情感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差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即使错了,也用委婉的话语指出其不足。当然,表扬、激励、鼓舞都必须有的放矢,不失分寸。相反,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数学的信心,由厌恶数学老师到厌恶数学学科,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语言精练,提高效率

所谓语言精炼,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说废话”,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客。

有的教师唯恐学生“消化不良”,讲课语言繁琐罗嗦,面面俱到,其实这种做法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须知,语言精练并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这就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化难点。如在讲解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时,教师只需讲清扇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任何一个扇形都对应着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是圆心,顶角是扇形的圆心角,底边是扇形的圆心角所对的弦,两腰是扇形的半径,至于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自己去导出。语言精练必须服从于教学规律,采用最优教学方法,放心大胆地让学生思考、讨论、猜想、总结,教师的语言只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三、语言生动,确保通俗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又可以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尚处于“开放期”,他们纯真、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追求语言的生动、通俗,但不要出现粗俚的语言,而应该是文明、规范、高雅,蕴含着丰富知识乳汁的语言。

四、语言幽默,增加趣味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如讲有理数的运算,学生往往不注意先确定符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幽默他说:“有理数的运算,先问一问你的得数,有没有姓?若有,它是姓„正‟,还是姓„负‟?”

这样抓住问题的要害,利用流畅幽默而风趣的语言答疑,总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好得多吧!

当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都是幽默,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然而,幽默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调笑逗乐,插科打浑,那只会给学生以粗俗轻薄油嘴滑舌之感。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14

内容提要: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之道在乎“情”,教学亦是如此。要做一个有感染力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有理性的思考,真挚的情感,还要有幽默的语言。风趣幽默的语言是润滑剂,可以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可以带来笑声和笑过之后的思考;而“披文入情”,以声传情,注情于声,声情并茂的语言更能引导学生进入语文世界,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可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幽默 清晰 意切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把知识的种子,做人的“规矩”播撒入内,让他们品尝有知的快乐。捷克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最神秘的。”因此,教育人使用的语言应当是艺术的语言。生动幽默添情趣,清晰动听易入耳,情真意切增温暖。

一、生动幽默添情趣

幽默的语言是教师智慧和自信心的表现,具有创造性和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想象,会意其妙处,锻炼学生课堂思维的灵活度,启迪学生智慧。据教育学家调查统计,90%的学生喜欢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前苏联作家斯维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语文课的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能使繁重严肃的教学变得轻松活泼,平淡无奇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抽象深奥的说理变得具体形象,从而达到帮助理解、加深记忆、提高效率的作用。记得我讲《山市》的:“危楼一座”时,学生不懂“危”的意思,我便在黑板上写了个高高的“危”字,学生看了直笑,我解释说这就是“危”的古意——高。不过若其它字也写得这么高,那大家定会笑话老师“字高”——自高自大可不好,“有点自大”就是个“臭”字。这样学生们不但在会心的欢声笑语中形象地记住了词意,而且受到了做人的教育。不仅如此,幽默的语言还能缩短与学生的心灵距离,融洽师生感情。语文教师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阅读日记。同学们在日记里亲切地称我为他们的朋友、笔友,这跟我幽默地批改语气是分不开的。记得有一个叫李建平的同学在日记里就美打伊拉克发表言论:“如果我当选为地球球长,我一定要治裁美国,轰平五角大楼”。我批注说:“我敬佩你的正义精神,但我决不会投你一票,因为你当选为球长后,世界将永无宁日。”教师的幽默诙谐、轻松,能够折射出真善美的心灵之光。即使遇到不愉快的事,教师也要冷静思考,用风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开导,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无思想压力的情况下受到温馨的教育。一次做单元综合练习,批改时发现有些学生抄袭。怎么教育呢?课起始,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天工造物真是无比奇妙,即使是同一种同一类的物也会有千差万别。人们不是说,天底下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吗?可这一次我们班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不少人的面孔一模一样,比如这个嘴角往下歪,那个嘴角也往下歪,孪生姐妹也没有像到这个程度呀。请你们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学生们先是煞有兴趣地听,接着表情上有点紧张,最后大声笑着说:“抄”。毛病由学生自己诊断,教师只要顺势而下,指点迷津就行。

二、清晰动听易入耳

教学语言清晰响亮,动听入耳,情趣横生,能诱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启发学生深究底里,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学生受到语言美的强烈感染。语言活泼、形象、鲜明,学生如身临其境,见其人,问其声,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学习效率自会提高。语言的生动性还表现在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进行论说文教学、语文知识教学、概念术语讲述时,尤须注意,不能凌空,要举实例,善分解。如修辞手法“移觉”也叫“通感”。直接讲述概念,学生不易理解,例子一举,学生就一清二楚了。“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渺茫的歌声”移来描写“缕缕清香”,听党和嗅觉打通,学生就有感觉了。

三、情真意切增温暖

教学的魅力往往来自教师的魅力,教师的成功往往始于学生的成功。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在课堂上制造焦点。学生在欣赏教师,崇拜教师中,亲近教师,亲近语文,从而享受语文。师生情感产生共鸣、撞击和生发,共同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形成“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是饱含情意,富有诗意,体现创意的课堂。语文教学的过程,一般来说是凝固的文本和师生的思想融合在一起的过程。在这个往返于理性和感性之间的活动中,世态的冷暖,人情的厚薄都在缓缓流淌。它浸润着师生的心灵。课堂也就成了一次生命的洗礼与润泽。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激昂慷慨,犹如大江奔涌,一泻千里,给人以排山倒海之势,教这类文章应激情饱满,给学生造成一种激昂,亢奋的课堂气氛。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突出的特点是语美、景美,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较为含蓄,教这类文章要注意授课语言的优雅洁净,注意把重点放在充满情感的朗读上。总之,在讲课时,教师应满怀激情地分别把这些情感因素源源不断地送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情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感中得到语文知识,在情感中培养语文能力。

总之,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轻而易举地成就一件事情,也能毫不留情地毁掉一件事情。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有艺术地驾驭语言的能力,在幽默、清晰、亲切

的艺术当中,去展现自我,传播知识,教化心灵。

上一篇:心理健康生命安全主题班会演讲稿下一篇:晋升助理工程师个人见习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