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设疑”的技巧(精选4篇)
涡阳县宋大小学 宋俊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用疑问去叩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呢? 以下是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设疑策略。
一、激发兴趣的设疑,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不可抑制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课始,教师可设计相应的问题,积极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投入学习。这不仅能提高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愉悦性,而且为学生学习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人教实验版的第三课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种桃花心木的人来给桃花心木浇水,“有时隔三天来一次,有时隔五天来一次,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的水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少,有时浇得多。”(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为什么这人浇水会这样的?(2)读了课文之后,请你简单地说一说。由于学生在读课文时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读得非常认真、投入,并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得不错,也理出了文章的思路。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让学生带着一颗求知心读书,那么其内心的活力将会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
二、紧扣题眼设疑,开辟学生探索文本的思路
许多教师重视对文本内容的设计,而往往对文本的题目视而不见。其实,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内容是文章的“心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题眼,细细地剖析课题,探索作者的写作思路,揣摩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带着任务,有的放矢地阅读理解课文。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上课伊始,我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题目,然后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一看题目就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读了题目,你想问什么问题吗?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提出了许多问题:(1)普罗米修斯为谁去盗火呢? 为什么要去呢?最后成功了吗?(2)普罗米修斯是什么人? 他是自愿去的还是别人强迫的呢?(3)课文题目中为什么用“盗”字,他是个好人吗? 我把学生的主要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课文,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并能根据黑板上的问题自学课文,理出课文的思路。
简单的题目,却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内容。对于此类课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题眼”展开教学,并以此为点,发散到课文中去,为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提供一条“南山捷径”。
三、抓难处设疑,激发学生攀缘文本的能力
学生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困难,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巧妙地给予一些提示,并且设置一些辅助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能够攀缘文本,开拓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如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向学生提出:鲁滨孙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在他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他最重要的是要战胜什么?你们要认真读课文,从中领悟,结合文本,找出相应的答案。学生经过认真地读书反复思考与讨论,终于从文本中挖掘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可见,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文本的方方面面要了然于心,并能循循善诱,逐步把学生带出困惑的沼泽,而不是简单地告诉答案。
四、挖内涵设疑,激发学生深化文本的思考
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往往是言中有言、言外有意,给读者留下宽广的遐想空间。而这个空间正好是培养学生围绕文本中心勤思考、多探索的一方良田。因此,教师每每遇到这样的文章时,可以适可而止地挖一挖文本的内涵,巧妙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能够通过问题的解决而深化课文的主题,开拓他们因文想像、顺势探情的思维能力。《白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韵意无穷。在学生品味了课文的文字后,我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是郭沫若先生在1942 年50 岁的时候写的,当时的他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和坎坷,在文中仅仅写的是白鹭吗?他还有什么弦外之音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重新阅读课文、细细思考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是作者以白鹭暗喻自己;有的说是作者抒发自己与世无争、淡薄名利的感慨„„其实,这本来就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在揣摩作者心思的过程中,对文中的白鹭形象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更加喜欢上这只常见但又不寻常的动物。
学生的想像是无限的,打开了这扇想像之门,得到的收获将是出乎意料的。在平时的备课时,教师不妨自己先品品文章、悟悟道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五、挑矛盾设疑,引爆学生争议文本的欲望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争论中往往比单独地思考更能发挥创造性。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有一定难度、能引起学生争议的问题。这样的争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现在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充满挑战、有个性的,甚至允许学生的观点与教师、与教参、与权威不同,只要合情合理,也未尝不可。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后,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更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的争议。问题是这样的:“《草船借箭》一文明明是诸葛亮利用夜色和东南风作掩护用计谋骗取了曹操的十万支箭,为什么文章要用“借”来掩息不用“骗取”来作题目呢?这样一提出,学生们都各在所见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说这样说是对的,不应该用“借”;要用“骗”字。但也有学生提出强烈的反对,这是对诸葛亮的不尊重,因为他是中国古代的英雄等等。争议得十分强烈。
有争议才有比较,有比较才有收获。教师可以在一些适当的场合设置一些富有辩论的问题,或许在看似“混乱”的课堂秩序中,会使学生得到不寻常的能力。
一、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人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例如,进行《变色龙》一课的“人物形象分析”这一环节时,我故意作了如下结语:“奥楚蔑洛夫先生能够根据不同的人物采取不同的态度,说出不同的话语,真是一个‘随机应变’的人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听后,互相张望,一脸迷惑,我见机而行,让他们发表见解,学生一致指出我的评语错误:应该用“见风使舵”而不能用“随机应变”。在这里,我巧用词语感情色彩的差别给了学生一次生疑,敢于指正的机会,使学生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柏林之围》一文塑造了儒夫上校这一人物形象。教课时,我设疑:“儒夫上校是一位爱国主义的将领,还是一个军国主义的走卒?”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执己见,争论激烈,提出了三种看法:1.儒夫上校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爱国主义将领;2.儒夫上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国主义走卒;3.在儒夫上校身上,既有爱国主义的精神,又有军国主义的臭气。于是我又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故事情节、题材选择、作品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有了基本一致的理解。
三、示“错”
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混淆、不易辨别的内容,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教授《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设疑:判断图中的桥梁构造设计是否同实际情况一致。学生兴趣盎然,经过反复阅读后踊跃发言,指出图中桥面坡度太大,与文中“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说法相违背,桥孔的形态与文中“桥孔半圆形”不一样,桥孔的长度与文中所说的“每个桥孔长度不一”产生对立等错误之处。这样的形式使得原本枯燥的说明文阅读一下子柳暗花明,课堂气氛相当热烈。
四、设“障”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增长点,利用材料内容内部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狗咬耗子———多管闲事”这一歇后语为材料作文,我这样设疑指导:1.消灭耗子算不算闲事?2.咬耗子有悖于狗的本职吗?3.分内与分外一定水火不容吗?4.该不该为狗鸣不平?借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其能选择最佳角度,立意谋篇。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留“味”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学生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悬念,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如教授《项链》一文,我就路瓦栽夫人所借项链是假的这一情节,向学生设疑:当佛莱思节夫人告诉路瓦栽夫人那挂项链是假的时,路瓦栽夫人会有怎样的神情、心理活动和行动?引导学生顺着小说的思路,合理想象,加以描写。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疑;置悬;设问;求奇;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245-01
一、在导入处置悬
新课导入时进行巧妙的“置悬”,能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全面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学乘方这一节时,上课开始,师拿一张白纸走进教室,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手中拿了一张白纸,我想把它对折30次,谁能帮老师来折呢?”同学们纷纷举手,老师请一生上来折纸,其它同学不约而同的也拿出一张白纸折起纸来。生对折了7次后折不动了,摇着头下去了,这时其它同学也折不动了,师简单地说,“同学们想想,对折30次后,大约有多厚?”,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了,“有一尺高吧”,“不止,可能有一米高”,“可能有一幢楼房这么高”,师笑着说:“你们谁也没想到吧,比珠穆朗到玛峰还更高呢!怎样算的呢?我们学完数的乘方后就知道了。”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紧了,记忆更深刻,悬念成为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使曲问成为激发情趣的催化剂。
二、在难点处设问
提问在课堂教学上起到传递信息,反馈信息,调控教学的作用。在难点处设问,有利于引导学生质疑,启发诱导释疑,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例如:教学“二次根式的运算性质”时,当得出 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 中,如果 时,结论是否还成立呢,若不成立,结果又该怎样表示呢?使学生明白,当 时,在 中的初开方数是正数,而 中的两个被开方数都是负数,从而联想到被开方数要变成正数,得到 ( )。
三、在平谈处求奇
当教学处于平谈无味,产生枯燥感觉时进行求奇,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效,使学生兴趣大增,思维活跃。如教“根式的化简”,在一大堆运算中,学生感到计算太繁,课堂平淡,学生精力开始贫泛,此时,我立即出了这样一组题,让学生寻找规律, ……,请你根据这个规律,写出一个用n表示的等式。学生立刻精神振奋,顿时化解了枯燥无味的感觉,个个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四、在模糊处示错
数学很多概念相近或相似,不少同学由于对概念掌握得不够透彻,常会张冠李戴。例如学习了解分式方程之后,若出一道分式计算题,有些同学就会也来个去分母,这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让学生进行辨析,加深对模糊问题的理解。
五、在矛盾处求异
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例如:教学完“根式的乘除法”之后,为了加深根式的性质的运用,可以出示:已知a+b= -3,ab=2,求 的值。学生会很快将 化简得: = ,然后将a+b=-3,ab=2代入得到 ,这时可向学生发问, 的值是非负数,怎么得到的是负数呢,不是跟我们学习的矛盾吗?错在哪儿呢?学生经过求异对比,发现利用这一性质必须满足含条件是a>0,b>0.这一条件,而题设中的a<0,b<0,肯定不能直接利用公式,必须变换后才能运用,知识得到更新,点燃了思维火花。
六、在易错处对比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教师应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其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如: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中,学生对于 容易出错,得出 =a的结论,为了避免这一错误的发生,教学完这一性质之后,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
(1) (x<3),(x>3),;(2) -x ,,-x ;
在这一组形式相似,可意义不一样的对比中,学生容易发现被开方数满足的条件,加深了印像,提高了解题能力。
七、在课尾处延伸
一堂好课应该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意向课外发散,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去思考、去研究,为下一节课打下伏笔,使学生产生一种向往感。例如:教学完“圆锥侧面积”之后,下课时,我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白纸对学生说:“我们知道,圆锥是由一个扇形与一个圆粘贴而成的。我这儿有一张白纸,课后请同学们裁出一个扇形与一个圆形,把它粘成一个圆锥,怎样裁浪费材料最少?”。
因此,针对以上现象,坚持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采用课堂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个好的提问,应是指向性明确,能对教学产生促进作用,笔者认为从歌名入手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歌曲是音乐与文学两者的结合,因此它具有音乐和文学双重特性。歌名是歌曲的眼睛,是内容和形式的概括,是词曲作者智慧的结晶。歌名或反映歌曲的主要内容,或指明风格特点,或奠定感情基调等等,对学习歌曲极为重要。我们可以从歌名切入,巧妙设计问题,一开始就设下疑问,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一、以疑引思,定位歌曲内容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要有了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歌曲是属于标题音乐的范畴,歌曲的歌名基本表达了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初中音乐教材中,歌名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以音乐体裁为歌名的,有赞颂祖国山河的,有描写人物景象的等等,从这些类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1. 以音乐体裁类为歌名的,如《青年友谊圆舞曲》、《青春舞曲》、《摇篮曲》等。
《青年友谊圆舞曲》,歌名直接点名音乐体裁,老师便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这首曲子的歌名,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内容?”学生自然会说出心中想探究的问题:“什么叫圆舞曲?它的速度快吗?歌曲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表现出圆舞曲这种音乐体裁的?圆舞曲是舞曲的一种吗?是不是歌曲会让人产生有种想一边歌唱一边舞蹈的感觉?”老师可以将这些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学生围绕着圆舞曲生成的问题开始有思考的聆听歌曲。
2. 以颂歌类为歌名的,如《彩色的中国》、《我的祖国》、《我的中国心》等。
《彩色的中国》,作为初中音乐唱歌课的开篇之作非常重要,教师不妨采用这样对话:“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如果你是一名作曲家,你会用怎样的音乐表达你心中的《彩色的中国》?”
3. 以人、物、地点为歌名的,如《无锡景》、《猎人合唱》、《沂蒙山小调》等。
以《猎人合唱》歌名为例,可设计导语:“同学们,在你心中‘猎人’的形象是如何的?”学生畅谈后,聆听音乐,并从歌曲的速度、力度的变化展现猎人不同的形象。
歌名紧扣歌曲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利用歌名提问,合理定位歌曲内容,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二、以疑促辩,描述歌曲主题形象
1. 善抓关键词。
歌名中的关键词往往是歌曲情感的最高浓缩。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歌名中的关键词主要有“写实性”和“写意性”两种。利用关键词进行提问设计,促发学生的争辩,正确描述歌曲的主题形象。
(1)写实性
写实性关键词的特点是一看便知歌曲的主题思想,可以通过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去判断出歌曲的主题形象。
《一二三四歌》是七年级下册一首富有激情的军旅歌曲,歌名中“一二三四”几个数字极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同学们,请你们大声朗读这四个字‘一二三四’,生活中我们在什么场合能听到别人喊这样的口号?”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说出了多种答案,“赛龙舟时,砍树时,出操列队时……”它的作用可以统一节拍和情绪。请学生用高昂的情绪喊口号“一二三四”,并说说这样喊得理由。同学们的口号形式各样,笑声不断。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请同学们聆听歌曲并设问:“歌曲中‘一二三四’的口号跟你喊的相似吗?它所描绘的主题形象是什么?”带着这样的思考聆听音乐,正确描述出歌曲中以军人为主题形象做好准备。
又如学习歌曲《游击队歌》前,老师简介游击战。让学生不仅了解作战方式,并且知道抗日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英勇抗战这样的爱国主义情操。通过关键词“游击队”的理解和思考,得出结论:游击队员作战应该是非常轻巧,隐秘的一种作战方式。那你觉得《游击队歌》会从哪些方面表现出这种作战方式呢?有的学生认为应该采用较弱的力度,表现隐秘。有的学生认为要用较快的演唱速度表现游击队作战的快、准形象,并且不容易被敌人发现。同学们带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聆听歌曲,在思考中聆听,在聆听后思考,理性争辩,提出自己的理解,得出正确的主题形象!
(2)写意性
写意性是有别于写实的,它并不能直接揭示歌曲的主题内容,只有通过实际的演唱与欣赏,才能准确把握它的歌曲主题形象。
如《歌唱美丽的家乡》,九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思维及文字的表达日趋成熟。但是这首歌曲的歌名关键词在于一个“美”字,家乡的美,美在何处,它不能凭空想象,只能是在聆听后才能将歌曲刻画的主题形象描述出来。笔者在学生聆听前利的家乡》,它的美,美在辽阔,除了有高山、谷米、炊烟外,从音乐中你还能感受到家乡美在何处?”有的学生认为家乡的美,美在辽阔,歌曲节奏自由,速度和延长音充分体现。有的学生认为家乡的美美在神秘:一个“哎”字,用较弱的力度唱出,滑音,降记号的运用,仿佛让人置身在家乡的山顶,眺望远方,云雾缭绕,家乡的稻谷、炊烟若隐若现,给人一种家乡美的神秘感!用歌名中的一个“美”的表现,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从音乐中找出自己所理解的主题形象并证明它的存在。
2. 敢于质疑。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所追求的音乐提问亦是如此。教师要从单纯的追求答案的同一性转变为学生勇于思考,敢于质疑和亮出自己的观点、主见,由单一向多元过渡,尊重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正确了解歌曲所表现出的主题音乐形象。
以《长江之歌》为例,歌名中能引起学生关注的关键词在于“长江”二字。笔者在执教时设下悬念;“你对长江了解多少?”生答:“高大、雄伟的,是我国的第一大长河!”师追问:“那你认为以长江为名的歌曲,它所描绘的主题形象应该是怎样的?”学生不约而同的说出了“雄伟壮阔的主题形象。”带着这样的答案仔细聆听音乐,“歌曲所塑造的长江形象跟你心中的理解一样吗?”大部分学生还是坚持着自己的原先的意见,认为歌词展现的正是长江奔流不息,宏伟大气的主题形象。但有少部分学生在聆听中发现了,从歌词开头“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所展现的热情奔放的音乐风格,但中段“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将一位母亲的伟大,柔美的母亲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歌曲描绘的主题形象不仅仅是长江的雄伟,还展现了作为母亲河慈爱的一面。而支持一种主题形象的学生认为,歌词中写出了母亲的伟大,更加展现了长江那种雄伟的形象。正当学生争论不休时,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聆听并提出问题:“除了歌词,你还能在音乐找到其它证据来论证歌曲描绘出两种不同主题形象吗?”学生从演唱时力度的对比,从mf-mp的变化,验证了他们的观点。这样的质疑和争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不断聆听,熟悉歌曲的旋律。辩中现主见,辩中明是非,辩中见能力,从而激发了唱歌的兴趣,为有感情歌唱奠定最坚实的一步。
三、以疑激趣,把握歌曲主题情感
情由心生,没有感情的歌唱,纵有高超的演唱技巧,歌声依旧显得苍白无力。针对歌名的设问,应抓住其音乐性,关注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歌曲中对主题情感的表达所起的作用,用音乐表达,以音乐相伴,层层深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带唱,把握歌曲主题情感。
(1)曲调,是指音乐的首要要素。是歌唱性的、能够表达一定乐思的或主要的旋律的统称。曲调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旋律线(或称音高线)和节奏。
七年级下册的江苏民歌《无锡景》,教师可在聆听前设计导语:“无锡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历来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到访游览,一曲江苏民歌《无锡景》将江南风韵表现的淋漓尽致,请从歌曲的曲调中寻找出江南的韵味。”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歌曲的旋律线和节奏两方面去聆听思考。全曲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大跳音程的旋律线和较为密集的节奏型,无不描绘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般细腻的情感,从歌曲的曲调,明确了学生在歌唱时要把握抒情、柔美的音乐风格。
(2)力度,是指曲谱的高低强弱,也指物理概念中的力量强度。通过力度变化产生的音响可以表达热情奔放的情感,也可以温柔倾诉的。掌握歌曲中的力度变化,对情感的表达及风格的掌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执教九年级教唱课《念故乡》时,利用歌名“念故乡”三字,抓住歌曲的力度变化,笔者采用以“三念故乡”为情感路线,设计以下三个问题:“在‘一念故乡’中,歌曲是用怎样的力度变化表现”?抓住A段力度<>变化,表现作者内心涌动着一阵阵在外思念家乡的情绪,无法平静。“在‘二念故乡’中,歌曲的情绪有何变化”?B段力度由mp到mf的对比变化,表达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愈发强烈。“在‘三念故乡’中,歌曲是否用最强的力度作为结尾将思念之情推向最高潮”?音乐由p-f-p似乎蕴含着他乡的孤客重返故乡的渴望,但由不能实现的情感。通过多遍的聆听及对“三念故乡”力度变化的思考,让学生在演唱时可以将情感及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3)速度,是指音乐进行中节拍的快慢程度。在学唱一首歌曲前,准确掌握它的速度是十分重要的。歌曲采用何种速度跟它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情感是息息相关的。
(1)快速,一般表现激动、欢快的音乐情绪。九年级下册《保卫黄河》就是以较快的演唱速度来表达人们对保卫黄河的决心。老师提问:“当日本侵略者的一把把军刀刺向祖国大地的心脏时,我们要以怎样的速度来保卫我们的家乡,保卫我们的黄河”?此时学生回答的“快速”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演唱速度的表示,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表达和情感的体现。
(2)中速,一般表现平和、抒情的音乐情绪。用中速演唱,这是我们初中音乐教材中大部分歌曲采用的速度,如八年级下册《摇篮曲》通过曲名我们就可以明确它的演唱速度。在课堂的一开始老师就可就歌名直接提问:“同学们觉得用怎样的演唱速度表现‘摇篮曲’的音乐主题呢”?
(3)慢速,一般表现较为沉重的音乐情绪。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教唱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用慢速演唱的歌曲。而延伸到欣赏课中,《葬礼进行曲》、《伏尔加船夫曲》等作品都用慢速表现音乐主题形象。
打开一首歌曲,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歌名,透过这扇“天窗”,学生可以居高临下去领悟歌曲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对歌名进行设疑,抓住歌名中所蕴含的信息进行有效提问,既可以调节音乐课堂气氛,促进思考,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主动地参与音乐课堂。初中三年的歌曲教学只是学习歌唱的一部分,但笔者希望它能成为培养学生终身歌唱的一个缩影。带着问题出发,让歌唱美感无处不在。
摘要:歌唱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笔者发现初中生进入变声期后,因声带的变化引起歌唱时声音低沉沙哑等现象,从而导致对歌唱焦虑胆怯,自信不足。针对以上现象,坚持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用歌名设疑,引思、促辩、激趣。即以疑引思,提出问题,分析歌名类型,反映歌曲主题内容。以疑促辩,善抓关键词,敢于质疑,描述歌曲主题形象。以疑激趣,从音乐要素入手,定准感情基调,把握歌曲主题情感。
关键词:歌唱教学,设疑,引思,促辩,激趣
参考文献
[1]贝森赫兹.《教师怎样提问才有效——课堂提问的艺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版
[2]杨丽苏.《新课程音乐教学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
[3]教育部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
【语文课堂教学“设疑”的技巧】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07-13
初中语文课堂点拨技巧09-08
电大小学语文研究课堂提问技巧12-16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巧10-19
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06-16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11-25
语文课堂教学分享12-0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01-27
感悟高中语文课堂06-04
语文聚焦课堂答案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