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精选8篇)

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 篇1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课堂上学生听课不专注,思想开小差,相互说话,或者昏昏欲睡,随意性强,坐姿不正确,东倒西歪。老师讲课接话茬,经常出现小动作,迟到、不文明现象和突发事件,严重的课堂像一盘散沙,没有一点约束感„„

面对学生这样的不良行为,有的老师常常是声嘶力竭的大喊三声:“注意!注意!坐好!坐好!听课!听课!随之而来的是,手拿教鞭,把黑板敲得山响,又继续上演它的“皇帝的新装”,口吐白沫的讲啊、讲啊,把自己累得不得了,学生烦得不得了,结果是费力不讨好,竹篮打水一场空啊!请问问自己,你在给谁讲课?咱们这样的站在学生面前该有多么的尴尬„„恕我直言,此时的老师是在故意的掩盖自己的虚荣心。悲哀!实在是悲哀!我想,教师是为人师表,那么你的师表作用应该是表现在方方面面的。你完全没有必要处在这么难堪的地步,要勇于面对眼前乱糟糟的现象,要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学生不爱听我讲课?如果学生听咱的课要向看动画片似的轻松、愉快,他会不喜欢听吗?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课程的设计出现了问题。我要说,不完全对,同样的教案,不同的老师授课它所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想在自己的课堂上营造一个活泼有序的学习气氛,教师要有一个高超的调控手段。

什么是课堂调控?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和教师自身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约束和控制,称为课堂调控,也可称之为课堂管理。

人人听懂,个个听讲,是课堂高效率表现。课堂调控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一节好课,并不是老师滔滔地讲,学生泛泛地听,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答疑、调控,使课堂的学习气氛静动有序,活泼井然。教学不是单边活动,并不是老师讲了,学生就听懂了,老师说了,学生就做了,要达到言者听者合一,需要高超的教学艺术。

首先来分析一下教师不能调控课堂的原因:

一、讲课不在状态。声音小,呆板少变化,气息弱,难以形成磁场。讲课是能量和气息的互动,声音是能量的释放。讲课声音小,磁场能量小,感染不了学生。有的教师说话声音大,讲课声音小,这是底气不足的表现,也是对问题认识不清的表现。腹有诗书,经验丰富才会让自己状态十足。

二、讲课时过多地关注自己思维逻辑,关注上课结果,关注自己动作、服装,而心中没有学生,当然没有效果。气场留在内部而不与学生交流,产生不了互动的效果。如教师自己陶醉在《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学生确没有反应,达不到交流互动传输的效果。

三、教姿教态不规范,不洒脱。年青教师容易在讲台上晃来晃去,走来走去,踮来踮去,像不倒翁,像钟摆,像蝴蝶,不稳重的姿态会让学生心灵浮躁,骚乱课堂,有时会手足无措,上课拘束,让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心。年老教师容易按部就班、拿腔拿调、伏案授课,老化、虚弱、固守心态产生不了互动课堂。

四、关注局部而忽略整体。提问甲而忽略全班。如果教师有关注整体的意识,你的声音、语调和肢体自然地发生变化。教师要有左顾右盼的习惯,时刻注意教室内“前、后、左、右、中”五个点的视线位置。搞清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五、没有意识到所有的课都是营销课。教师是营业员,教学内容是产品,而学生就是顾客,教师要使出浑身解数来让学生购买你的“产品”。课堂上,营销效果衡量标准就是学生

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解了知识、运用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有营销意识了,你就会心中有学生,关注学生能力提升和研究重点(教学内容不是授课的重点,授出的方式才是教学的焦点)那么如何使学生在课堂里最大化地获取知识呢?靠的是课堂上对学生行为的管理。现在讲一讲课堂调控比较实用的方法:

一、搞好首堂课的常规训练,让学生养成习惯,为后来清静课堂奠定基础。学生刚进课堂,陌生坏境不懂规矩,人和人之间有怯怯防卫心理,是统一思想固化行为的大好时机,教师利用好这个时机,大力建设班级文化,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要求和训练。对违反规定者及时校正。(校训誓词、课堂常规)如轻声漫步走进教室;坐到座位上悄悄的拿出书,仔细的阅读、积累;听课时坐姿(身坐正,脚放平,肩放松);读书时声音洪亮,感情饱满;写字时 注意三个一(眼离本子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要让学生知道我该如何做,不该如何做。

校训誓词参考:我是××学校的学生,学校因我的到来而美丽,我因学校的规范而自豪。在校期间,我坚决保证按时上学回家,积极完成作业,维护公共卫生,亲近老师同学,学会感恩老师、父母和社会!宣誓人:×××

上课准备:一收(桌面)二放(横放凳子,放下双脚)三挺(微挺身材,放松双肩)调整坐姿:一(伸开双手)二(重叠双手)三(双手落桌)

二、搞好教学设计,备课考虑学生注意力,围绕教学目标,手段灵活多样。

每个环节都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二级上册第六讲《成语学习真有趣》,我们设计课程时,如果单一的“读 一读,记一记,写一写”,这两个小时的课对学生来说呀真是一种变相体罚。教学时就要遵照二年级孩子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采取成语接龙——有气无力,力大无比,比比皆是;

看成语画图画——画蛇添足,守株待兔;

观看成语故事视频——叶公好龙,孔融让梨;

讲成语故事——井底之蛙,拔苗助长;

动作演示猜成语——聚精会神、张冠李戴、狼吞虎咽;

说反义近义成语——垂头丧气,趾高气扬;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用成语说话——星期天的早晨,秋高气爽,我们喜笑颜开地到香山游玩。到了香山,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去登山。香山的美景真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呀!

说有关亲人的生肖成语——胆小如鼠,龙腾虎跃,鸡犬不宁。

再如四上三讲“点面结合”写场面设计:

教学目标:学会“点”“面”结合写场面。

教学重点:掌握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点面结合方法写出片断。

教学过程:

第一步:播放图片,引出什么是场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场面。

第二步:播放视频,思考一下这是什么场面,有哪些人,主要是突出哪些人?

第三步:讲解什么是点面的概念。教师现场举例让学生分清哪是点、哪是面。

第四步:出示描写刘翔跨栏的文字,全班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哪是描写面的文字,哪是描写点的文字,用不同横线划出来。

第五步:快速阅读《一次大扫除》《冲刺》段,再次分辨感悟文章中的“点”和“面”。教师小结:写场面活动类的文章要有大量点面结合的文段,点面结合形式多样。

第六步:教师分别朗读刘翔跨栏点或面的句子,让同学思考这是写人物的什么?教师通过朗读重音和肢体语言让学生发现写作方法。

第七步:分组阅读《跳绳比赛》、《拔河比赛》 《愉快的十分钟》,指出点面句子和写作方法。能过发小标贴来鼓励学生参与。

第八步:男女生比赛吹气球。请人拍照,拍照精彩和容易忽略的地方。女生吹时,老师指挥男生说点面的句子,说各种描写的句子,教师在旁边结合写作方法加以点评,每说一句加一分,分多者获胜。全面观察,细致描绘。男生吹时,女生观察描述。

第九步:播放拍摄照片,让学生抢答补充描写的句子,教师再次强调要把场面写好,必须要有细致的观察习惯。

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 篇2

一、注重平等交流, 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情感、知识交流的过程, 是在一定的情境和氛围中进行的。教师只有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 与学生平等交流, 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 师生平等地沟通和生生之间毫无隔阂地交流, 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一方面, 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就要塑造一个与学生期望相一致的教师形象。首先, 上课时教师要和颜悦色, 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其次, 教师要有民主平等的思想。再次, 教师要关心、爱护和尊重每一位学生, 坦诚地面对学生。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敬仰和尊重, 从而形成积极、健康、活跃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 学生之间团结和睦, 班级人际关系就健康和谐, 课堂学习中学生就会在友好欢快的课堂气氛中讨论学习;反之, 生生之间不和睦、班级人际关系紧张, 课堂上就容易形成讥讽、攻击、不合作等不良气氛。所以, 教师要发挥调控作用, 注意表扬同学之间友爱、合作的精神, 使全班的人际关系逐渐趋于健康和谐。

2. 调控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 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早已被新课程摒弃。教师要调控好教学内容, 注意在不同的环节预设的问题难度要有差别, 让班级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思考、回答问题;同时针对同一知识点所设计的相关问题要有难易坡度, 一般是由易到难, 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 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反之, 教学内容太难, 完全脱离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 学生无从思考, 自然无话可说, 参与教学的热情就会大减, 或者直接放弃课堂学习, 这样就难以形成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教学内容太易, 学生一看便知, 无需思考, 就会使学生失去“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思考乐趣, 自然也就失去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推行师生共筹, 调控合理的课堂规则

制定课堂规则是为了维护正常的课堂秩序, 合理的课堂规则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恰当地使用课堂规则的制约功能, 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1. 合理的课堂规则的制定。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那么课堂规则的制定应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充分讨论共同制定。一份合理的课堂规则应包括两方面内容:对学生课堂行为的约束和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这样学生会感到公平, 看到老师和身边的同学都自觉遵守规则, 自己也会自觉自愿地遵守。同时, 一份合理的课堂规则要求内容精要明确。

2. 公正的课堂规则的执行。

课堂规则一旦制定完成, 师生双方就要共同严格遵守。一方面, 自我调控。在课堂上, 教师要注意对自己情绪和言行的控制, 以免引起学生的不满, 甚至发生师生冲突;学生是课堂规则的参与制定者, 应该努力遵守课堂规则。另一方面, 教师调控。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心智发育还不成熟, 自控能力不强, 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现象不足为奇, 这时就要看教师如何调控。对于那些可能或正准备违反规则的学生, 教师要将问题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可以通过及时提醒或谈心的方式进行;对于那些已经违反规则的学生, 教师要在自身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三、参照教学实际, 调控正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主要作用是指导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正确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有推进激励作用。

1.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1) 影响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时应选择哪些内容, 即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活动。 (2) 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会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可, 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2. 设计正确的教学目标。

(1) 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教学目标强调陈述的主体是学生, 只有当学生的行为发生与教学目标规定相应的变化, 才算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扣学生实际。 (2) 从体现三维角度出发。语文新标准要求教师“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 这就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统筹考虑三维目标。例如把《故乡》的教学目标定为“了解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突出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 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显然不妥, 还应加上“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这样才算是三维目标实现了。

四、依据课程标准, 调控优化的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想和计划。要展现课堂教学的活力, 期待有效教学, 教师首先要优化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 因此, 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新课程要求“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活动时间, 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同时, 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安排让学生积极研讨、积极动口动手的内容, 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2. 教学设计应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设计中, 应遵循“少讲多引”的原则, 即少设计要求教师分析讲解的内容, 多设计要求教师点拨指引的内容, 真正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第一, 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好的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 应该是把目标定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上, 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匆忙得出结果。同时, 启发性体现在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后发现新的问题, 从而主动探索、寻找答案, 达到训练语言能力、发散思维的目的。第二, 设计的问题要有探究性。教师应通过设计有探究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问题解决后, 教师还应留下富有探究性的空间, 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例如在分析完《父母的心》后, 教师可留下如下探究性的问题:文章结尾中贫穷的一家又团聚了, 那么, 他们接下来的生活境况又会怎样呢?从而引导学生从文本和生活的角度探讨。

五、结合课堂实际, 调控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教学情境的控制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初中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教师控制教学, 要不断变换方式地吸引他们, 其中常见而又实用的方法有两种:

1. 制造悬念, 导入情境。

悬念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 它的作用在于激发阅读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样能派上用场。例如在教学《安恩和奶牛》时, 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导入语:一天, 一个老太太牵着一头成熟到可供屠宰地步的奶牛来到一个牲口交易市场, 人们一次次想买, 甚至开出令人难以抗拒的大价钱, 但老太太就是不卖, 最后牵着奶牛回家了, 这是为什么呢?这个悬念一出, 立刻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 从而在积极主动的探究中实现高效教学。

2. 用多媒体, 展现情境。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用多媒体展现与文本相关的图片、影像, 声光电并行, 给学生最生动具体的感知, 让他们仿佛身历其境, 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 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时, 教师在课堂上跟随课文的描写脚步, 适时地展现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等景观, 学生一下子就被黄山的自然美景图片吸引, 产生向往之情, 从而热情而欢快地进入文本学习中,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六、开展双边活动, 调控精彩的课堂提问

有效的课堂离不开师生的双边活动, 放眼今天的语文课堂, 课堂提问仍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有效的教师提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抓住文本的重难点提问。突破文章的重难点, 不仅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印象, 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抓住文本的关键词提问。一篇文章的关键词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或突破点, 从这里出发, 师生一路前行探索, 定能发现文章的精妙之处, 发掘文本的价值。

2. 精彩的学生提问。

在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课堂提问不能再仅仅以教师为主角地不断发问, 让学生疲于回答, 更重要的是把课堂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唯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首先, 鼓励学生提问。有的学生害怕失败, 或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 不敢提出问题。这时教师要主动鼓励引导学生, 让他们正确面对失败, 告诉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 鼓励他们“会发问的孩子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其次, 教会学生提问。“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课堂提问的简单套路。如从内容角度提问:“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从写作手法角度提问:“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或表现手法?”从主旨角度提问:“本文表现的中心或所持观点是什么?”

语文改革的春风吹向神州大地, 一些学校和教师正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推动高效课堂建设。只要积极关注课堂, 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 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 篇3

【关键词】教学方法 地理课堂 调控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38-01

一、善用教法

运用教学方法对地理课堂教学加以调控首先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当前,地理课堂教学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模式,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学习,而是重在诱导、引导、指导,让学生积极活动,主动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精炼语言

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准确科学,符合逻辑,遵循语法,通俗流畅,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简明扼要,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感情,才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语言还要语音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音乐性浓,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造成一种地理意境;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时,要严密准确,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总结地理规律时,要抓住要领,编成口诀,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几句幽默,提醒注意;突出思想教育时,要富于感情,声情并茂,使学生受到感染。这样,通过教师严谨生动、流畅优美的艺术语言,牢牢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时而将他们带入神秘的境界,时而将他们引入宁静的遐想,时而将他们引向思维的浪峰,使整个地理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张弛有致、跌宕起伏、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良性运作状态。

三、注重反馈

信息反馈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信息反馈。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并做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那些已达到了目标,那些还有差距,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调整知识信息的再输出,扬长救失,亡羊补牢。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透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那丰富的表情语汇,透视出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从中推测和判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是否理解、满意、有兴趣、有疑问,进而迅速调整教学措施,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地理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重视和强化教学反馈功能,创设种种情境,采用多种形式诱导学生作出及时反馈,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因势利导,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就能够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最佳的程序之中,就能够使地理课堂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

四、凝聚机智

地理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乱答不行,不答也不行,如何处理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机智了。如果是稍加考虑就能解决的问题,不妨先把问题抛给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有谁能回答吗?”教师迅速利用这个“时间差”,调整思路,寻求正确答案。如果问题难度太大,教师暂时无法解决,也可说“这个问题三言两语讲不清楚,为了不占用这堂课的教学时间,下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这样,教师可争取课后的时间查资料解决。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快速作出反应,当机立断,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控地理课堂教学。例如有一次,上课铃响过,我走进教室,发现一位学生正在擦黑板,粉尘弥漫,还有不少学生仍大声吵闹。我正要训斥学生,忽然想到这节课是讲环境保护,便借题发挥,幽默地说:“同学们请看,这里粉尘飘飘洒洒如瑞雪,教室吵吵嚷嚷像闹市。”学生默不作声,面面相觑。我若无其事地继续说:“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能行吗?”学生随口答道:“不行!”“那么,怎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环境的保护。”这样,乱嘈嘈的教室却成了我借题发挥导入新课的话题,既教育了学生,维护了课堂教学秩序,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 篇4

精彩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

调控小组总结(胡明兰

执笔)

我校《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课题于2006年9月启动,2008年9月结题,分三个阶段运作。研究的内容是预设策略和调控策略。其中课堂预设策略重点从“教学结构、问题设计、板块教学、语言设计”这四个方面加以研究;课堂调控策略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研究:(1)抓“精彩”,促生成。(2)抓“肤浅”,促生成。(3)抓“争论”,促生成。(4)抓“意外”,促生成。(5)抓“错误”,促生成。根据课题组长的安排,我担任调控小组的小组长,具体负责并参与课堂调控小组的研究,搜集、整理小组的资料。在这研究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勤奋探索,实践中有积累,努力中有收获。现将本过程中我们小组的所得总结如下:

一、课前预设,富有弹性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

记得在一次《小白兔与小灰兔》的观摩课上,当听完了小白兔与小灰兔的故事后,教师提问:你喜欢谁?大多数学生都说喜欢小白兔。教师又逼问了一句:有不同意见的吗?突然一个学生举手了,说“我也喜欢小灰兔,因为小灰兔能改正错误”。另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补充:“课文开头写小白兔和小灰兔来帮忙,表明小灰兔也是爱劳动的,所以我也喜欢小灰兔”。又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急着说:“我也喜欢小灰兔了,你们看,当老山羊送菜时,小灰兔说‘谢谢’,很有礼貌„„(边读句子边表演动作)。

教师的一个弹性预设赢来了一个充满个性的见解,课堂教学由此进入了高潮。我想这节课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富有弹性,绝对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有了这个空间,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带

有个性的对文本的理解与表达便“生成”了。

二、捕捉信息,精彩生成 叶澜教授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及时筛选,为我所用。自新课改以来,我们试着从高一级层次来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线,创造性地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真正的生命活力。

1、抓“精彩”,促生成

课堂上有很多细节性的问题在预先的设计中是没有的,而课堂中最亮的点却正是由临时生成的问题点燃的。因为那是学生们自主地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起来的标志,那也是同学们内在深层次的发展需求。语文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只有鼓励学生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超越教师,反常规地思考,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叶汇琴老师在教学《称象》一文

时,有位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曹操这听边点头微笑,他在笑什么?”出乎意料,这是老师课前没有预设到的,而学生提到了。怎么办?叶老师敏锐地感到这是一个富有价值的问题。于是立即让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一下。原本沉寂的课堂立即活跃起来了。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纷纷发表见解。有人说:“他在笑儿子这么聪明,竟想出了大家都没有想到的办法。”有人说:“他在嘲笑那些官员连一个孩子也不如。”也有人说:“他在笑自己,怎么就想不到这个办法呢?”„„看来,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好好对待,不能轻易否定,要好好想想是否有可取之处。因为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灵丹妙药”。

张丽华老师在《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中,她在感悟课文后引导孩子们质疑,学生和老师一起提炼出了主干话题:作者写夜景与小艇有什么关系?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孩子提出了跟讨论似乎毫无关系的问题:“课文前面说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而这里却说‘残破的桥梁横在水上’。这残破的桥梁破破烂烂的,不是有损威尼斯的美名吗?”张老师见学生普遍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便放弃原 2 来的计划,让学生讨论。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答案:

生:不是真的桥梁残破,而是桥的影子残破;

生:残破正好说明威尼斯的古老; 生:是威尼斯这个城市文物保护意识好的表现;

生: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因此桥不需要修;

生:残破也是一种美丽。从这个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很好地把握了即时教学资源,并将它整合到原先的教学计划中,生成了新的阅读话题,课堂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碰撞出了精彩而独特的智慧火花。

2、抓“肤浅”,促生成

由于受年龄和学历的影响,学生在理解、感悟上,难免会有所肤浅。如果我们把这种状况视为一种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肤浅”作为教学起点,运用“调控——生成”策略,引导学生浅入深出。高芳老师在教学《林海》一文后写了一则教后感:

在对大兴安岭的“美”进行赏析时,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问:“大兴安岭在哪里?”我便示意一举手学生对这个肤浅的问题作了回答:在内蒙。正待我想接着讲课,这个学生又问:

内蒙是怎样一个地方?当时我想:这不是有意捣乱吗?就含糊着说:这个问题大家课后去讨论,找找资料。没想到第二天,学生一个个向我展示了他们学习的成果,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有特色的内蒙风景,有:青年赛马图、篝火晚会图、草原牧羊图、青年男女对歌图„„充分展现了内蒙的人文和风俗。看着他们一张张兴奋的脸,看着他们那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欣喜之余,不免有一丝悔意,后悔当初课堂上没有珍惜这份“好奇”,这对三次感悟“亲切、舒服”将是一剂多么宝贵的良药啊!

夏家发教授说:“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他把自己的智慧融进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并由此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表现自己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实现基于自由的成长意志。生成性教学可以让师生的思想活动从预设性教学中摆脱出来,让个性的思想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诵读中尽情展示,在探究中不断享受,让每一个个性生命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出精彩”。

徐申喜老师在教学《养花》这一课时,也是由“肤浅”生成了精彩。(具体教学实录和反思见我校《语文课题 3 研究实验简报》第二期。)

所以说“实践出真知”。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在这个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状态的课堂中,时而会出现一两处令人兴奋的妙举,时而会同一时难以把握,而含糊过去,事后令人叹惜。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注重品位得失,不断提升“课感”素养。

3、抓“争论”,促生成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争论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融入课堂,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语文课堂上的争论,有其特殊的意义,即争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争论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争论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文学作品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因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话,往往会有很多多元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学生与文本交流后,每人所获得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充满个性化。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在生生交流中使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在多层面、多方面展开,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增值”,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价值。

杨秀兰老师在教学《父亲和鸟》这篇课文时,有个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发表了他的看法:“我认为父亲以前一定是个猎人,因为他对鸟太熟悉了,一定经常和鸟打交道。”话音刚落,教室里开始沸腾起来,有反对的,有赞同的。杨老师示意孩子们安静下来,追问:“你从哪儿看出父亲对鸟儿很熟悉?”没等他回答,许多孩子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杨老师让大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边读边动手画一画,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很快地,学生们一句一句地找出了依据。杨老师接着说:“其实,父亲以前是不是猎人并不重要,他可能从小就爱树林、爱鸟,也可能曾是一个打猎迷,后来意识到自己错了,就不再打了。读这篇课文,最重要的是要感受到父亲对鸟的喜爱,并且将这份爱传递给了他的孩子,传递给了我们。”事后想想,如果没有这节外生枝,课堂将是平平淡淡,孩子们也不会这么自觉、这么主动、这么投入地与文本对话。

如学到《草地夜行》最后一段时,班里一位学生质疑:既然是“无边的黑暗”,又怎么能看见一条光明大道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一言即出,4 班里部分同学表露出疑惑的神情,于是,教师便抓住这一可贵的机遇,让学生讨论要不要写封信给出版社修改这处“错误”?学生再读课文,便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持反对意见的同学道出了一个个理由:

“看见了一条光明大道前还有‘仿佛’这个词,就说明不是真的看到。”

“小战士的眼里没有看到‘一条光明大道’,草地上哪来‘大道’。课文说的意思是小战士心里看到的。”

“我觉得这‘光明大道’不是说一条路,而是指小战士看到长征的光明前途。”

„„

热烈的争论,使整个课堂沸腾起来,利用这一即时性课程资源,学生的“头脑风暴”般的思维在这里进行了互动,得到了激发,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孩子得到发展、师生生命力得到共同焕发的过程。

曾记得有位教师在为小学语文《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描述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这时,有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母的还是公的。”老师听

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堂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因为教师当时那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内化了文章的思想。语文教学不正需要这样的教学行为吗?

学生各抒已见,思维在此碰撞,观点在此交汇,这些发自内心的表白说出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于展现自我和默默奉献等人生道理的自我感悟,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平等的、多元的对话。

又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在临近尾声的“拓展延伸”环节中,我出示了一个对话的问题:“文中的人与鸟是如此地和谐共处、互相依赖。读完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呢?”思考讨论之后,有一名学生举手发言“我想对作者说:‘请放了这三只珍珠鸟吧,因为鸟儿长着翅膀,它们希望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不想被人关在笼子里受束缚当玩物,这是对鸟儿生命的不尊重。’”此言一出,我不由得一愣:这可不是我预设的结果啊!怎么办?可就在这一愣后,我突然又 5 感受到美丽的生成向我的课堂翩翩走来,于是我这样引导:“你的想法很好,很深刻,能从‘尊重生命’的高度来思考‘笼中养鸟’这个问题。那好下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各执一词,不断撞碰出思维的火花,不断加深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与体验。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多元对话中的有效生成,这种生成的平等对话使“教学相长”。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现况,解决问题,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会水到渠成,我们的课堂也会在“生疑——质疑——解疑”的必须马上作出积极反应,因时而变,因情而作,这样才能及时修正偏差或重新将课堂引向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向上来。

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曾看过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争论过程中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课时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

4、抓“意外”,促生成

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也许某些先行的技巧学生尚未掌握得像教师事先所想的那样好;也许前一堂课激起了学生们某种程度的情绪波动或将其兴趣集中到某一点从而分散了他们当前的注意力;也许总的课堂气氛不像计划的那样有助于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也许孩子们对课程的概念和理解与教师的期望很不相同;也许某种突发因素急转直下地干扰了课堂;也许学生的心理背景、学习体验未能充分调动起来”„„教师

于漪老师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她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还记得在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唐达君老师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三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时,有个学生自告奋勇地说:“老师,让我们上台表演吧!”这可不是老师教案中预设的呀!再说学生能行吗?看 6 到学生充满期盼的眼神,唐老师告诉自己:让他们试试吧,或许这将成为这节课中最美、最具活力的高潮呢!于是她赞许地点点说:“老师最喜欢对学习具有挑战精神的同学了!请上台表演吧!”老师的话音刚落,三个同学已走到前面,两小儿在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地球近,知识渊博的孔子背着手,口中念念有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步三晃地走了过来„„他们把课文内容表演得淋漓尽致。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在愉悦中获得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也由于学生的生成而事半功倍。这难道不是一个惊喜吗?

课堂与其它事物一样,也会出现突发因素,课堂上有时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与语文教学相关,是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阅读感悟。比如:石爱兰老师在教学《凡卡》时,一生质疑:“我感觉课文内容跟现实不相符,凡卡家里那么穷,小小年纪就给人家当学徒,他肯定没上过学,那么,为什么他却能写出这样一封字句优美、感人至深的信呢?”对这个问题,石老师一时难以给学生答案,于是坦诚相告:自己没有想过

这样的问题,真不知道答案。然后提议全班同学和自己课后一起去查找有关资料寻找答案。这样既有效捕捉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待学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真态度!

课堂上有时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是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关的,比如一只蝴蝶或蜜蜂飞进教室,顿时教室里大乱。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用教育机智及时作出反映和处理,变突发事件为教育良机,促成课堂教学的又一个精彩的生成。记得在今年雨季里的一天,我们正上着习作课,突然天色骤然变黑,接着电闪雷鸣,很快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不少学生偷偷在看窗外,原本安静的课堂躁动起来了。此情此景我想继续上课已毫无意义,于是我让孩子们谈谈刚才见到天色骤黑和闪电的心情,以及听到雷雨声的感受;观察窗外的雨景并描述出来。这一下,学生可来了劲,纷纷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最后,我让学生以这场“雷雨”为主题把亲身的体验写下来,许多学生当堂完成了习作,并且出现了不少优秀之作。我想:之所以教学效果会这么好,是因为我抓住了一个良好的生成资源。学生心中涌动着现有的来源于生活体验的鲜活的写作素 7 材,笔端流溢出来的必然是能打动人的有真情实感的话语。这样的生成虽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关,但它具有本来预设中所欠缺的实效性的价值,因而促使课堂达到高效,给予了我们又一个惊喜!

综上所述,我们欣喜地看到,有效的调控的确给课堂带来了精彩。当然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方向决定教育价值的大小,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教育机智把握好生成的方向,适时适度作出判断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正确的价值观;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在引导下开展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活而有序的最高境界,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从而走出一条通往高效语文课堂的道路。

5、抓“错误”,促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们的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感悟内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理解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正常的,出现错误

有时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当学生的思想与教师不一致,甚至偏离文本原意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要轻易打断它,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激发学生的对话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更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我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文时,有学生发表意见:“这狐狸可真坏,自己吃不到葡萄,还骗小兔、小松鼠,害他们也没得吃。”很显然,这是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我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再仔细读读课文,认真想想:“真的是狐狸骗了他们吗?”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后,明白了: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那是自己在安慰自己,根本没欺骗别人。而小兔、小松鼠不吃葡萄,是他们自作聪明,以为狐狸说的一定是对的,自己不动脑筋想想,完全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怪不得别人。

所以课堂上,只要教师理智地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8 迎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就会充满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相反,漠视学生的课堂反应则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篇5

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调控课堂气氛,使课堂出现张驰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这既是现代地理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把一点感受,跟各位同仁进行交流,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一、机智调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往往会碰到来自自身和学生的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对于这些偶发事件,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导致一堂课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快速做出反应,当机立断,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控地理课堂教学。本学期我所教的一个新班第一堂地理课,进入班级刚一上讲台就被绊了个大跟头,引起同学们一阵哄堂大笑,好不尴尬,我起来后,面带微笑,平静地对同学们说:“你看,教学工作多么神圣呀,一登上讲台就为之倾倒了”。一句话既解除了尴尬,又拉近了师生距离。新课导入是多数教师所关注的,并在课前做了精心预备,但教师更要善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一次,学生刚刚上过体育课,一个个满脸通红进入教室静不下来,我灵机一动问学生热不热?学生乐呵呵地回答了一个热字,我说,我先给大家放一段录像,好让大家凉快凉快。录像中南极洲的烈风暴雪,冰天雪地,海洋中漂浮的冰山等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带入了佳境。

二、爱好调控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爱好的内因之一,揭示地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可使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质,近及家乡,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内在吸引力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奇。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爱好。如在讲述地震释放能量巨大时,若平铺直述,学生不轻易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我又采用了下列描述,一次8.5级地震释放出的总能量相当于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的大型发电站连续10年发出的电量总和。学生听后发出一片赞叹声,若地震能被开发利用该多好呀。在讲述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时,我采用了如下形象

化数据:我国仅黄土高原每年随水一块流失的N、P、K就有3000多万吨,相当于全国化肥产量的2倍以上。在讲述我国的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时,我用了这样的形象数据,若把该盆地盐全部开发出来,足够全世界人民食用上万年,仅察尔汗一处就可供全国人民食用8000年之久。地理上有许多数据需学生记忆,对于枯燥的数据,教师要善于教活,激发学生的爱好。如:珠峰海拔8848米----爬爬试吧,京杭运河长度1794千米----一气就死。对一些难记的知识点,编成口诀:如记忆我国东部14个港口城市是个不小的负担,我给学生编一个口诀:大晴天烟似青云难上宁温府广占北。非洲重要的矿产资源有铀、钍、铌、钴、锂----泥土里鼓油,通过教师的引导记忆已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成为一大乐趣,同学们也自动搞起了记忆窍门大比拼并进行交流,相互借鉴,乐此不疲。

三、语言调控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引导,熟悉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教师的语言应当准确科学,符合逻辑,遵循语法通俗流畅,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语言应简明扼要,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感情,才能集中学生注重力,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在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造成一种地理意境。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时,要严密准确,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总结规律时要抓住要领,编成口诀,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学生注重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几句幽默,提醒注重,有次我发现课堂上有几位同学思想溜号,我大声说:现在咱班已有几位同学被我带入了科学的迷宫,正在那遨游呢。当有趴桌子睡觉同学时,我又说咱班又有一些同学,学习非常专注,已达到了梦寐以求的地步了,一句幽默的语言,既保留了学生的面子又起到了警示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突出思想教育时,要富于感情,声情并茂,使学生受到感染,这样牢牢地控制学生的注重力,时而将他们带入神秘的境界,时而将他们引入宁静的遐想,时而将他们引向思维的浪峰,使整个地理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张驰有致,跌宕起伏,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良性运作状态。

四、情绪调控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都应该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目光有神,满怀激情,其次教师在讲解不同教材内容时,应表现

出不同的神情,用热情自豪的神情讲祖国的风景秀丽,资源丰富,如讲述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时,我这样描述:“我国有数不尽的名山大川,秀丽多姿的湖光山色,风景如画的避暑胜地,阳光和煦的海滨浴场,四季飘香的春城美景,历史悠久的帝王古都,宏伟壮观的古代建筑,珍贵罕见的历史文物,奇异多样的花卉禽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的风土人情。”用严厉忧虑的神情讲当前面临的环境、人口等问题。如在讲述草原荒漠化时,我用了这样的描述:“内蒙古的呼伦尔大草原,曾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漂亮景象,但由于人们长期毁草,致使许多地方那种美景已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却是一阵大风沙,回头不见家的凄凉景象”使学生深刻熟悉到破坏草原是多么愚蠢的做法。用布满信心的神情讲祖国未来的前景,这样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与教师的喜怒忧乐发生共鸣,达到“未听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五、反馈调控

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通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那丰富的表情语汇,透视出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从中推测和判定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是否理解、满足、有爱好、有疑问,进而适时调整教学措施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

学会调控情绪的教学反思 篇6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对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材,接受了不少,明确了不少。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超越自我。下面就自己在上人教版《思想品德》“学会调控情绪”观摩课的教学过程,谈一谈自己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反思的一点体会。

这节观摩课由于我根据不同的情景创设了一环扣一环富于启发性的活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呈现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多向对话交流的生动场面。课后,听课老师都这样说:“这样活跃的、有思想的学生,这样热烈的课堂气氛,这样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着实让我们收获不少。”

这堂鲜活的公开课,给我思想的触及也很深。我认为要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新理念,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上应注意下面一些问题:

(一)教师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对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有新的认识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点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作用。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不再是说教者、支配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参与者、促进者、合作者,教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除了是课堂的主体,还应是发展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师生之间在课内课外都应是民主平等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和平等地对待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课堂话语权,充许学生对教师教材的言论观点各抒已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参与、实践和思考,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真正做到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共同成长。例如:这节观摩课的成功之一,就是通过八个活动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参与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实践,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碰撞、激活,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平等的学习氛围,学生学得身心愉悦,教室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

(二)教师要突出“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在课程理念里提到“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这些都强调了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自身的实践。有人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并将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例如:这节观摩课在设计活动和组织教学时,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方式,通过“角色扮演”、“敞开心扉”、“找一找、说一说”、“情景分析”、“亮出你的‘金点子’”、“心灵感悟”等活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体验情绪是可以调控的道理,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不同学生对调控不良情绪的的体验和感受得到升华。

(三)教师要培养课程意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新课程改革十分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强调教材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和融洽,强调把鲜活的课外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过分依赖教科书的习惯,突破课堂教学就是教室上课的传统观念,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加工、教材资源进行整合,自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充满生活和时代的气息,使教学活动富有活力。例如:这节观摩课成功之一就是注重教材资源的开发,通过播放歌曲导入、情景创设、快乐连连看等活动,开发和利用了文字与音像资源;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开发了实践活动资源;通过敞开心扉活动,挖掘了身边富有生活特色的资源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了多媒体技术,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程资源制成辅助课件,开发和利用了信息化资源 。这些都丰富和拓展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活动充满了磁力、张力和活力。

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 篇7

一、情感调控,自主参与

(一)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首先应该注重新课的导入。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故事导入、歌曲导入、谜语导入、直接导入、视频导入、图片导入、漫画导入、主题导入、活动导入等。“学生不是待灌之瓶,而是待燃之火”。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导入,其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兴趣。

(二)过程关注学生

由于活动贯穿始终,教师要格外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和体验感受。只有在活动过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体验的热情和感悟,学生的学习才更有效。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做到“看一看”“巡一巡”“问一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同时引导他们梳理一下个人情绪和感情,以便在感悟环节做到真情实感,情真意切。

二、环境调控,整合资源

研究表明,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容易受到激发。在特定的条件下,教学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因。例如,课堂教学氛围、教师期望、小组的凝聚力、同伴舆论、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座位的布置及其编排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动机产生潜在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改变环境这种方式来达到隐性调控课堂的目的。

(一)座位编排要合理

课堂活动主要分小组进行,为了方便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传统的“横排式”或“秧田式”座位编排不再适合活动的开展。为此,教师应该根据活动的需要重新编排座位。例如“圆形”或“马蹄形”等,可以让合作在空间上更加自由、更加科学。对于一些动手性较强的活动,甚至可以不用桌椅,列队开展。

(二)能力组合要均衡

小组的优化与否关系着一堂课的成功和失败,因此,教师必须把小组优化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对于这一问题,建议小组的划分应该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划分的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应该使每个小组都同时拥有“强、中、弱”三个层次的学生,再根据学生的性别和个性进行个别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这就体现了“优势互补”的原则。在这种原则的划分下,小组之间能力均衡,势力相当,有助于发挥组员的竞争力。

(三)任务分配要具体

人的行为需要一定的约束力,约束力有时来自自我,有时候来自他人。从学生入学开始,同伴在他们成长方面就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影响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他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学生开始在意同伴的眼光、建议和喜好,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以期待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肯定。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小组的方式,分配组员不同的任务,通过组员的互相监督和影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任务分配如下:

1号组员:卫生监督员 2号组员:计时监督员

3号组员:发言监督员 4号组员:纪律监督员

如果小组成员较多,活动任务还可再细分为“汇报组长”“文字记录员”“倾听监督员”“评价监督员”等,总而言之,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这样组员的参与意识才会更强,责任意识才会更大。

三、组织调控,有的放矢

为了让活动发挥最佳的效果,教师应在教具、时间、规则等方面做详尽的规划和调控,以达到最好状态让学生体验和参与。

(一)教具包装不混乱

为了让活动体验更加有趣、有效,教师往往会想方设法设计不同的活动,有时连活动的道具都准备得很充分。教具是活动开展的必要准备,既有大小之分,又有种类之别,为了让教具能按教学环节发挥作用,教师应对教具的使用提前做好规划,并用工具包包装好,以便需要的时候提取出来使用。这样学生适应起来得心应手,教师也不再需要为教具的派发手忙脚乱。

(二)时间秒表不可少

在活动体验课堂上,学生容易在欢快的游戏中或者体验中激动不已,导致课堂气氛热闹的同时,纪律也因没有时间概念而失控了。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教师可以为每一个活动小组配备计时器,或者在教室前端设置一个大型电子秒表,让学生在秒表的提示下开展活动,这样,学生容易在计时器的监督下有计划、有规则地进行活动体验。

(三)活动规则不含糊

每次活动前,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活动目的、活动任务和活动要求等,而且要让学生明确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承担角色、任务和教师期待的活动体验方式。由于学生注意力有所差别,教师在宣布活动规则时应该做到文字说明与声音解说同步结合,避免“只看不读”或者“只读不看”,而且做到了声音响亮,语速平稳,重要的地方重音强调一下,让规则清晰地刻进学生心里。只有明白了规则,体验活动的开展才能更加井然有序。

四、秩序调控,以人为本

课堂秩序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信息的输出、接受和反馈。因此,课堂纪律必须受到师生的格外重视。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培养学生自制能力。教师常用的调控秩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口令法

口令调控是指课堂中通过运用一些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语言让学生迅速调整行为,回归课堂。口令调控对中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有效,长期训练的口令能强化学生某些行为,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堂上。一般来说,中低年级可以用“谁坐好”“我做好”“小眼睛,看黑板”这一类提示性的口令,而高年级就可以用古诗词或者激励性的口令,比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善待自己,关爱他人”这一类的口令来调控课堂。

(二)评价调控法

在活动体验课堂中,教师热情、积极、赏识性的评价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求知探索的热情,让学生更加自信和专注地投入课堂,反之,冷淡、否定性的评价则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教师评价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发挥评价的正面效应。

1.给评价多一点“鼓励”

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发言和表现给予反馈,并善于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优点,给予表扬,可以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可以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是学生敏锐的观点,还可以是学生广博的知识,以及学生对社会的独特看法和认识,总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认识自我、展示自我、相信自我、发展自我。

2.给评价多一点“掌声”

掌声,能使课堂激发活力,能使学生焕发精神。一句赏识性的评价外加一阵热烈的掌声,能给课堂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学生需要鼓励,更需要有掌声的鼓励。当学生回答精彩时,我们为他响起祝贺的掌声;当学生努力思考时,我们给他送去鼓励的掌声;当学生在失败面前悲伤丧气时,我们为他响起加油的掌声,让课堂不再沉默,让掌声如同鲜花一般在课堂无限绽放。

3.给评价多一点“花样”

评价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单纯性语言调控使“鼓励的力量”过于微弱,如果评价能结合一些不同的形式,相信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送上一个笑脸;学生任务完成高效时,教师送上一个太阳;学生纪律表现好时,教师送上一个五角星,这些“五角星鼓励法”“太阳鼓励法”“笑脸鼓励法”能让课堂锦上添花,增强学生愉悦的心理体验。

参考文献

例谈数学课堂的有效调控策略 篇8

[关键词]数学课堂 调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76

在数学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活动都会沿着预设的轨道前行,有时难免会出现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课堂进行灵活调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课堂调控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服务的目的。具体来说,在小数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调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调控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研究对象。在教学之前,一般教师都会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一定的规划;但是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是死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是活的。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看到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生难以完成时,就要善于根据学生反馈来的信息灵活调控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调控的内容下真正“吃得饱”“吃得好”。

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原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境,初步掌握用台秤称物体的基本方法,并能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丰富学生的认知,使学生能够大致猜测出常见物体的重量。在这一课的实际教学时,鉴于用台秤称物体的方法较难掌握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台秤被电子秤取代现象比较明显,笔者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控,即对于学生用台秤称物体的内容,让学生大致了解或部分优秀学生掌握,而把教学内容主要放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熟悉物品的估量上。如此一来,既让学生对千克的了解与认识更加全面,又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调控下,有所收获,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以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为渠道的流通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及学习的态度、情感等都直接展现在教师面前。而学生不可能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所以当教师发现学生思想倦怠、学习消极时,要善于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从而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年 月 日”这部分内容时,随着课堂进程的发展,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些知识过于枯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由于部分学生的萎靡不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使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也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或者投入学习中,笔者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适当调控:让学生利用一分钟时间做做韵律操。如此一来,学生很快改变了学习状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当教师发现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调控,而把短暂的音乐放松融入其中,从而使学生一改以前的学习状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这样调控,事半功倍,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调控教学时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短短的一节课(40分钟)而言,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怎样才能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呢?这就需要教师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做好调控。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既掌握新知,又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为了加强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笔者引领学生从生活入手,说说自己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百分数。有的学生说在牛奶盒上,有的学生说在衣服标签上,有的学生说在超市的横幅上……当学生的生活经验被激活以后,他们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他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意见。眼看教学时间过去了不少,如果放任学生就这个话题说下去,势必会影响后面的教学。因此,笔者这样对学生说:“生活中的百分数可真是不少,大家也的确是有心了。那么,你们知道如何正确读写百分数吗?”教师的一席话不仅转换了学生的思维状态,而且适时地对教学时间进行了调控,从而使教学目标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现了高效教学的目标。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当学生在生活经验的激活下,滔滔不绝,不尽发言之时,教师及时通过调控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转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中去。这样的调控,既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又使教学时间得到合理的安排,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真正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教师就要善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进行有效调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调控促高效,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服务的目标。

上一篇:小学生国庆节日记400字下一篇:自立自强优秀作文